体验有趣的语言世界——简评彭宣伟《语言过程与维度》

体验有趣的语言世界——简评彭宣伟《语言过程与维度》

一、体验妙趣横生的语言世界——简评彭宣维的《语言过程与维度》(论文文献综述)

周一敏[1](2021)在《中思想政治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晶[2](2021)在《汉译社科文本中衔接手段的处理 ——以《福柯与伦理艺术》(第六、七章)为例》文中认为

黄嘉怡[3](2020)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专家学者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愈发密切。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它旨在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语文的“育人”价值。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脉相承,蕴含着中华儿女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倾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推荐学习的古诗词篇目大幅增加,足以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因此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与要求融入高中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为研究对象,在厘清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特征后着重分析现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尝试提出有实践价值的优化策略。本文一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是引言,分别从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图与思路。第二章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自身特点以及古诗词在这一背景下的理想呈现进行叙述。在厘清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内涵后,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对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理想呈现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创设语言表达情境、强调思维多元发展、重视审美意义追寻、明确诗词文化内涵。第三章通过对长沙市一线中学语文教师进行结构性访谈分析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自“语文核心素养”提出至今已三年有余,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已然收获了一定成效,比如学生主体地位逐步凸显、教学氛围日益民主开放、教学过程注重问题导向等。然而,新理念的发展总是曲折前进的,由于教师观念以及客观环境等多方面原因,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如情境创设脱离教学目标、教学忽视培育文化自觉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章探析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听课以及访谈发现原因主要有教师自身因素与客观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笔者力图在原因分析中为后文的优化策略研究打开思路。第五章是以第二章提出的古诗词教学的理想呈现为标准,结合第三章的问题分析与第四章的原因分析提出的优化策略。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相关部门、学校、教师个人的重视与思考。

蒋敏[4](2020)在《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困境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整本书阅读”思想并非近几年教育家们的突发奇想,其一直以各种不同形态存在于我国的教育思想之中。尤其是在教育部实施新课改之后,整本书阅读思想的关注度显着提升。众多研究表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显而易见。当前小说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教材编者通常将一些小说原着节选之后编入教材,在教学上易出现碎片化、浅陋化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故笔者试图将整本书阅读限定在小说这一具体文本,初中这一具体学段下进行研究,以求为解决初中小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贡献微薄之力。第一,解决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什么”的问题。结合我国历史上存在的整本书阅读思想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含义,并将整本书阅读教学和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名着阅读教学对比研究。第二,解决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怎么样”的问题。笔者对长沙市四所不同教学水平的初中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阅读方面以及教师的教学方面分别存在的问题。第三,解决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怎么做”的问题。基于第二部分的研究,笔者按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激、规、导、评,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整本书阅读”思想在初中小说教学中的有效落实贡献一份力量。第四,进行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笔者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进行一个学期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发现该研究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之处。

李淑晶[5](2019)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评价资源分析 ——以环境新闻语篇为例》文中指出生态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生态知识。然而,生态知识并不必然导致生态文明行为。当前,生态危机仍在不断加剧,人类仍然面临着不能持续发展的困境。面对生态危机,生态意识培养与环境道德内化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语言是塑造生态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批评语言学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还可以通过语言得到改变与再造。但是批评语言学以语言中的权势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少关注生态问题。生态语言学是兼顾语言的意识形态和生态问题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范式之一是生态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以语言对生态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语言系统和语篇中的生态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话语分析得到极大发展,学科体系和生态哲学思想得到快速建构,实证研究逐渐覆盖到更多具体的生态语境中。但是,生态话语分析在评价资源分析和语言策略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生态话语分析的语言参数重概念意义轻评价意义,评价资源与生态意识的相关研究不足。其次,全面考虑所有评价资源的分析框架尚待开发。最后,针对生态意识培养的评价策略鲜有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生态话语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生态话语中的评价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态哲学和评价理论、语义场及系统功能语言学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量化分析法,以环境新闻语篇为例,系统地研究生态话语中的评价资源,以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生态话语中评价资源的分析框架包括哪些内容?(2)环境新闻语篇中显性及隐性评价资源的使用和分布特征是什么?(3)如何使用评价策略提升读者的生态意识?本研究首先通过讨论生态哲学中人类中心主义等基本问题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评价理论中积极话语分析、主体间关系思想,整合评价资源,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生态话语评价分析框架,然后以此框架分析环境新闻语篇。为了弥补生态话语分析中汉语语料研究的不足,并为汉语环境语篇写作提供建议,本研究按照主题相关度、语类均衡、奖次由高到低和年代均衡四个标准,从“中国新闻奖”(2009-2018)的环境类获奖作品中收集汉语语料。对其中30篇作品的态度、介入、级差、被评价者等进行标注,进而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在讨论人类主体性、特殊性、人类利益正当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悖论和动因,以及“人类中心”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等基本生态哲学问题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个体与类范畴和时间与空间维度三个方面(六个因素)把握生态问题的整体性。“以人为本”的整体生态观认为,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生态关系的重要部分。态度资源调节语篇内人类主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对话资源(介入和级差)调节读者与作者之间关系。此外,语言是否能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还受语境影响。因此,评价分析框架应包括态度、对话空间、生态主体、语域和语类等参数。第二、根据生态话语的评价分析框架,对语料库中的铭文进行标注与统计,发现获奖环境新闻语篇中评价资源分布具有以下特征:在态度资源方面,态度各子系统在类型上倾向于鉴赏和评判,在极性上倾向于积极。态度意义指向的对象以人类为主,出现最多的被评价者是个人。从各新闻体裁中的态度频次来看,相对于消息和评论,通讯的情感和鉴赏资源明显分布更多,而评判资源略少。从态度子系统内部来看,高兴和安全是情感子系统的主要范畴,并且消极情感所占比例大于消极的鉴赏和评判在相应的子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鉴赏资源整体倾向于积极,消极的鉴赏多体现为结构,并指向局势。评判资源在消息中占比最大,在通讯中最小,评论/副刊居中。鉴赏与评判资源均建构两种自然形象,一种是美好、珍贵、值得尊重的道德楷模形象,另一种是强大、可怕、无情的破坏者形象。此外,自然的情感总是与人的情感缠绕在一起而发挥作用。在对话资源使用方面,获奖环境新闻语篇中态度意义以自言的介入形式为主,借言为辅。在借言内部,扩展资源最多。总体上看态度的协商空间有限,语篇的理想读者主要是言语社团内部成员。从各新闻体裁来看,消息关照的声音最多,通讯予以不同声音的对话空间相对较大,而评论/副刊对态度的立场最不容置疑。从环境主题来看,环境管理和气候变化主题语篇的借言较其它主题多,治沙造林主题中自言最多。级差资源以语势为主,聚焦所占比例非常小。在语势中又以上扬资源占绝对优势,对话空间呈压缩趋势。但是从被调节与未调节的态度比例来看,级差建构的对话空间整体上较为宽松。此外,态度与对话资源具有耦合的倾向。上扬的语势更加明显地与消极的情感和积极的鉴赏耦合。多声介入的评判最多,并且不受体裁的限制,这表明作者在社会尊严问题上表明态度较为谨慎,在情感和审美及道德判断问题上则倾向于直言。对于隐性评价资源,本研究借鉴语义场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义关系的相关阐述,从聚合和组合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语义关系是各层级隐性评价机制的底层机制,并且介入与级差意义的资源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除语义关系之外,识解隐性评价还需要上下文、情景和文化语境的框定作用。第三、根据评价分析框架和步骤,以及环境新闻语篇中评价性语言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发现获奖环境新闻总体上比较有利于生态意识的培养。语篇中的有益性生态话语多于破坏性话语。在环境语篇生态属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环境语篇作者可以从态度资源的使用、对话空间的调控和语类的选择三个方面建构有益性生态话语。在态度资源使用上,作者可以以个人情感和审美情感促进道德情感、以消极情感促进积极情感、以“自然的情感”激发人的情感。在对话空间调控方面,扩展资源更适于搭配评判资源,尤其是社会尊严;压缩资源更适于搭配情感和鉴赏资源,尤其是消极的情感和积极的鉴赏。体裁选择方面,就环境新闻语篇来说,通讯几乎可以综合运用所有的评价策略,因此从环境道德内化的角度来说,传播效果最好。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语言学基础,结合生态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探索生态话语分析的评价研究模式,以便将评价资源与生态视角整合统一起来,从理论上充实并完善当前生态话语分析的学科构建,为生态话语中评价资源的分析提供判断的依据。在实践上,本研究考察了我国环境新闻语篇的评价特征,并为建构有益性生态话语提供有效的评价策略。

陈江琳[6](2018)在《博物馆解说词撰写中的易读性和参与性——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博物馆要满足多样性观众的多层次需要,必须在解说词的撰写中注重易读性和参与性。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此提供了一个框架。有关易读性,多层次的标题有助于快速定位信息,规范性的语类易于掌握文本主旨,主位-述位系统引导信息流动。有关参与性,语气、名物化、语态等反应的权势体现了情境中交际双方的关系,合情合理地评价则让观众全心投入。

李家春[7](2013)在《城市外宣翻译跨文化文本重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以跨文化传播学和功能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建构外宣翻译的研究框架。宏观层面,笔者根据跨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外宣翻译所处的特定的历史阶段提出外宣翻译阶段论。中观层面提出外宣翻译文化比重论,即根据外宣翻译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合理的文化选择。微观层面,提出根据国家的宏观外宣战略和既定的翻译取向,在具体的翻译行为过程中做出基于原文的建设性分层重构。本研究通过建立小型平行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深入探究中国三十座城市网站外宣翻译的现状和问题,并与国外姐妹城市分别成对和整体对比传播策略和语言特征。经过对中美城市概览的词语、句子层面基本统计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外宣翻译在词汇变化度、平均句长、句子复杂程度等方面均高于类比语料,在主位选择上使用更多标记主位和强势主位,句首信息量超载,整体上呈现出复杂化倾向。语篇层面,英语城市概览一般采用以主题词语为线索的主位推进模式,而汉语城市概览一般采用散点推进模式。中国城市概览译文囿于原语的语言和文化束缚,对原文本亦步亦趋,使得译文不够连贯,不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因此使得文本难以在译语中取得新的可读性。现存问题促使我们研究根据译文功能和目的进行文本重构的过程和方法。我们接下来探讨了城市外宣翻译的过程,将翻译的行为过程分为译前、译中、译后三个过程。译前我们应该主要进行外部分析和译前处理。外部分析是对原文本和译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进行分析,在两种文化和语言体系之前权衡做出策略的预选。译前处理包括政治术语、专业术语、虚实数字、中式修饰等方面的语言处理。译中我们主要关注城市外宣翻译的多种功能变体和过程译写,包括政治、经济、民俗、宗教、历史等多种文本类型的译写的方法。译后,我们应该持续关注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反馈,然后根据反馈来重新调整策略。城市外宣文本有其独特的文本特征,翻译应对比英美平行文本,根据具体文体内容进行重构,以语篇为转换单位,以词素为最小分析单位。研究不仅限于逐级对等,而是要以终为始,以传播效果和读者接受为研究起始点,再回溯到翻译的过程和译者的策略选择。具体的翻译流程是:译前外部分析和译前处理——译中功能变体和过程译写——译后持续关注和策略调整。城市外宣翻译过程中,文本重构存在于语篇、句组、句子和词语层面。本文提出城市外宣翻译建设性分层重构体系。建设性分层重构是指译者应该深入研究汉英两种文化语境,注意复杂语境文化与简单语境文化之间的差异,根据预期的文本功能和目的以及目的语文化的信息负载能力进行语篇、句组、句子和词语四个层面的调整,调整方法包括补偿、压缩、分合、仿拟、调序和译写。

邹美芳[8](2013)在《俞敏洪励志演讲的积极话语态度评价》文中认为俞敏洪的励志演讲对当代青年的思想信仰有着巨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这种“励志”主要面对的是中国广大学生群体,针对的是“平民奋斗”的现状和特征,以俞敏洪的亲身奋斗经历和他日常生活里的思考及感悟再加上对社会现象和思想文化的评价为基础,形成一套独特的激励体制。俞敏洪演讲的成功与他对语言的成功运用密不可分,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自然、幽默诙谐、富有表现力。并以其极具感染力和鼓动性,让学生听了热血沸腾而独具魅力。学术界对演讲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演讲和演讲语言的审美特征研究,目前为止,把评价理论用于演讲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是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博论文中,他们主要研究国外政治家的演讲语篇。而把评价理论用于国内演讲话语分析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从评价理论的角度研究俞敏洪励志演讲的话语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在语料的选择上,本文精选15篇俞敏洪的励志演讲文本作为语料,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评价理论态度系统的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层面对他的演讲语言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揭示俞敏洪励志演讲的语言艺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们分析和欣赏演讲提供思路。本文首先从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入手,分析俞敏洪励志演讲的情感、判断、鉴赏资源;其次对俞敏洪励志演讲的态度系统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具体数据总结俞敏洪励志演讲的人际意义;再次探讨俞敏洪励志演讲的评价策略,主要从语言要素的各个角度分析俞敏洪的语言运用特点和风格特色。从修辞策略、语体风格、句式和词汇运用等方面剖析其励志演讲的语言魅力;最后总结分析俞敏洪励志演讲得出的结论,指出了本文的意义和局限性。

周海玲[9](2013)在《房地产广告文本的语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广告作为宣传房地产商品的重要工具,语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受众沟通的主要载体。本文以《广州日报》《新民晚报》《北京青年报》《生活报》等为主要文本,研究房地产广告如何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从而促进销售。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对广告语言的定义进行说明。并对房地产广告文本的语言要素进行分类并总结,把房地产广告文本进行分类。其次,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房地产广告的标语进行研究。分别从语言搭配、句式选择、语用策略进行研究。再次,研究房地产广告正文的语篇结构与连贯方式。分别研究了正文开头的结构、正文结尾的结构及正文的语篇模式。同时运用语篇衔接理论对房地产广告语篇内部的衔接特点进行分析。最后,立足于当代修辞学的“零度偏离理论”提出对广告文本提出规范化建议,希望为房地产广告语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总之,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房地产广告文本的语用进行了分析描写,希望有助于深化受众对房地产广告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希望能对房地产广告制作者给予有益的创作提示。

赵向东[10](2012)在《名象何曾定可稽,毕竟同归天一寥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命名与分类及其审美境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存在大量建筑类型,同时也存在对各种建筑的多样命名形式。这些分类和命名,自古以来就有灵活融通的传统,其意义边界模糊。一座具体的园林建筑,常难以因循形式逻辑而简单化、直线式地按其形制归入亭、台、楼、阁或堂、榭、轩、馆等不同建筑类型。事实上,在包括园林在内的艺术创作领域,中国古人从未拘泥形式逻辑的命名;对名实、言意象关系的认识,更钟情于辩证思维、形象思维以至诗性思维。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体现得极为普遍和突出。而立足于园林创作,注重通过文化内涵深永、富于诗情画意的精审题名来规范建筑类名;或巧用典故进行解释学再创作,增加园林的历史意韵,抒发人生理想和人格追求;或取意名诗名画,引发诗性审美联想,谛造更丰富而优雅的审美意趣。如此等等,都直接左右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各类建筑的命名,也由此鲜明彰显了古人的藻思。本文充分解读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与伦理价值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观的梳理、归纳,对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建筑分类命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对中国传统语言哲学的应用体系以及与当代西方哲学转向中典型的理论参照,厘清了传统建筑命名与分类的规律与特点,挖掘了其深层的审美涵义。本文紧紧围绕园林当中承载精神意义并作为意象核心要素的“语言”层面,在领悟传统建筑的境域生成中,从以往的囿于“物”的层次向“心”的层次进行跨越与超越,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

二、体验妙趣横生的语言世界——简评彭宣维的《语言过程与维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验妙趣横生的语言世界——简评彭宣维的《语言过程与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适应国家“文化自信”的要求
        三、高中古诗词教学意义显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语文核心素养
        二、古诗词教学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理想呈现
    第一节 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性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性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时代性
        四、语文核心素养的终身性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及其联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四、文化理解与传承
        五、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理想呈现
        一、古诗新见:创设语言表达情境
        二、图景思维:强调思维多元发展
        三、见形得意:重视审美意义创造
        四、典雅丰瞻:明确诗词文化内涵
第三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经验与问题
    第一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经验分析
        一、逐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学氛围日益民主开放
        三、课堂教学注重问题导向
    第二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分析
        一、诗词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二、诗词教学过程教师过度引导
        三、诗词鉴赏审美意义解读浅显
        四、诗词教学忽视培育文化自觉
第四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教师层面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理解模糊
        二、教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缺乏课程意识
        三、教师古诗词素养积淀不足
    第二节 客观环境层面原因分析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师核心素养尚未明确
        二、应试教育使高中古诗词教学趋于功利化
        三、外源性压力增大,压缩教师“充电”时间
第五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一、转变理念,整体观照教学目标
        二、打破形式,多样选择教学方法
        三、多篇勾连,全面构建教学内容
        四、重视过程,创新优化教学评价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完善语文教师培训发展体系,培养教师关键能力
        二、调动教师自主意识,开发古诗词校本教材
        三、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整体古诗词教学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困境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 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含义
        一、整本书
        二、整本书阅读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
        四、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关系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教学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
        四、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名着导读教学
    第三节 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帮助习得阅读方法
        二、提升学生阅读毅力
        三、促进文化知识积淀
第二章 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
    第二节 初中生的小说整本书阅读困境
        一、阅读习惯不佳
        二、内容营养不良
        三、阅读效果浅显
    第三节 语文教师的整本小说教学困境
        一、教学模式僵化
        二、缺乏规范评价
        三、指导欠缺规划
第三章 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困境的“四字”突破策略
    第一节 激:激发阅读兴趣
        一、利用教师期望效应
        二、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三、精心设计导读课型
    第二节 规:详细规划阅读
        一、课程规划
        二、阅读计划
    第三节 导:指导阅读策略
        一、指导小说阅读模式
        二、指导小说分析路径
        三、指导文本阅读方法
    第四节 评:有效开展评价
        一、多元评价主体
        二、多种评价方式
        三、多维评价标准
第四章 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计
        三、阅读规划
    第二节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活动之精华品味
        二、教学活动之主题思辨
    第三节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反思
        一、实践成效
        二、实践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评价资源分析 ——以环境新闻语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语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3.1 语料选取
        1.3.2 分析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语言学起源及研究范式
    2.2 生态话语分析的核心概念
        2.2.1 生态话语和生态话语分析
        2.2.2 生态主体
        2.2.3 生态哲学与生态哲学观
    2.3 生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
        2.3.1 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
        2.3.2 实证研究
        2.3.3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新闻话语研究
    2.4 评价系统研究概述
        2.4.1 理论研究
        2.4.2 应用研究
        2.4.3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新闻话语研究
    2.5 生态哲学观
        2.5.1 生存观
        2.5.2 人本观
        2.5.3 共生观
    2.6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生态哲学相关理论
        3.1.1 从生态哲学到生态观
        3.1.2 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
    3.2 评价理论
        3.2.1 积极话语分析思想
        3.2.2 主体间关系思想
        3.2.3 评价的语义及词汇语法资源
    3.3 语义关系理论
        3.3.1 语义场理论
        3.3.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
    3.4 小结
第4章 生态话语的评价资源分析框架
    4.1 “以人为本”的整体生态观
        4.1.1 “人类中心”与“以人为本”
        4.1.2 “以人为本”内涵升华
        4.1.3 整体生态观的三个方面
        4.1.4 两种生态观的生态话语分析对比
    4.2 生态话语分析的阶段与语义层次
    4.3 生态话语评价资源分析框架及步骤
    4.4 小结
第5章 环境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
    5.1 态度资源的识别与标注
    5.2 态度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
        5.2.1 态度子系统及极性的分布特征
        5.2.2 不同新闻体裁的态度资源分布特征
        5.2.3 被评价者的分布特征
    5.3 情感资源的分布特征
        5.3.1 情感与新闻体裁
        5.3.2 情感与生态主体
    5.4 鉴赏资源的分布特征
        5.4.1 鉴赏与环境主题
        5.4.2 鉴赏与生态主体
    5.5 评判资源的分布特征
        5.5.1 评判与新闻体裁
        5.5.2 评判与环境主题
        5.5.3 评判资源与生态主体
    5.6 小结
第6章 环境新闻语篇中的对话资源
    6.1 对话资源的识别与标注
    6.2 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
        6.2.1 介入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
        6.2.2 自言资源的分布特征
        6.2.3 借言资源的分布特征
    6.3 级差资源的分布特征
        6.3.1 级差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
        6.3.2 语势资源的分布特征
        6.3.3 聚焦资源的分布特征
    6.4 态度、介入和级差的耦合
        6.4.1 介入与态度的耦合
        6.4.2 级差与态度的耦合
    6.5 小结
第7章 环境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资源
    7.1 隐性评价意义的识别
    7.2 隐性评价的语言机制
        7.2.1 隐性态度
        7.2.2 隐性介入与级差
    7.3 隐性评价与语境
    7.4 小结
第8章 生态话语的属性分析与评价策略
    8.1 评价、观念与行为
        8.1.1 从评价到观念
        8.1.2 从观念到行为
    8.2 生态话语的属性分析
        8.2.1 作为被评价者的生态主体
        8.2.2 态度与生态关系建构
        8.2.3 作为读者的生态主体
        8.2.4 对话空间与生态关系建构
        8.2.5 生态话语的生态属性
    8.3 生态话语的评价策略
        8.3.1 态度资源的使用
        8.3.2 对话空间的调控
        8.3.3 体裁的选择
    8.4 小结
第9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1.1 生态话语的评价分析框架
        9.1.2 环境新闻的评价资源分布特征
        9.1.3 生态属性分析与评价策略
    9.2 研究启示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环境新闻语料来源
附录2 语料标注赋码表
附录3 环境新闻语篇分析样例
致谢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6)博物馆解说词撰写中的易读性和参与性——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 博物馆解说词的定义
    (二) 博物馆和解说词职能的转变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
        1. 世界范围内大型博物馆解说词平行文本的比较和启示。
        2. 各种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3. 特定领域的翻译。
    (二) 国外研究
        1. 解说词定位。
        2. 游客行为。
        3. 解说词的撰写原则、方法与步骤。
三、理论框架
四、易读性和参与性
    (一) 易读性:语篇功能
        1. 标题分层。
        2. 语篇结构:语类。
        3. 主位系统。
    (二) 参与性:人际功能
        1. 权势。
        2. 评价。

(7)城市外宣翻译跨文化文本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外宣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
    2.2 功能学派理论基础
    2.3 外宣翻译的研究框架
    2.4 关键术语厘定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外宣语料对比分析
    3.1 词汇特征对比
    3.2 句法特征对比
    3.3 主位结构对比
    3.4 衔接模式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外宣翻译的过程研究
    4.1 译前:外部分析与译前处理
    4.2 译中:功能变体与过程译写
    4.3 译后:持续关注与策略调整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外宣翻译建设性分层重构体系
    5.1 语篇重构机制
    5.2 句组重构机制
    5.3 句子重构机制
    5.4 词语重构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8)俞敏洪励志演讲的积极话语态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语料来源
    (四) 理论框架
        1. 评价理论
        2. 演讲理论
    (五) 结构安排
二、俞敏洪励志演讲态度系统分析
    (一) 励志演讲语篇的情感系统
        1. 快乐感
        2. 安全感
        3. 满意感
    (二) 励志演讲语篇中的判断系统
        1. 社会评判(socialesteem)
        2. 社会约束(socialsanction)
    (三) 励志演讲中的鉴赏系统
        1. 反应(reaction)
        2. 构成(composition)
        3. 价值(valuation)
三、俞敏洪励志演讲评价词汇资源统计分析
    (一) 励志演讲评价词汇整体统计
    (二) 励志演讲评价词类统计
    (三) 励志演讲的评价词类示例分析
        1. 名词、名词词组
        2. 动词、动词词组
        3. 形容词
四、俞敏洪励志演讲态度资源的评价策略
    (一) 修辞策略
        1. 比喻
        2. 排比
        3. 设问、反问
        4. 引用
        5. 对比
        6. 幽默
    (二) 句式策略
        1. 长句和短句
        2. 整句和散句
    (三) 语体风格策略
        1. 通俗易懂
        2. 简洁自然
        3. 生动形象
        4. 真挚亲切
五、结语
    (一) 基本结论
    (二)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9)房地产广告文本的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一) 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二) 根据理论视角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方法
    五、 语料来源
    六、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房地产广告文本的类型
    一、 广告语言的界定
    二、 房地产广告文本的构成要素
    三、 房地产广告文本的分类
        (一) 房地产广告文本内容的分类
        (二) 房地产广告文本形式的分类
第二章 房地产广告标语的语用特点
    一、 房地产广告标语语言要素的有效配置
        (一) 韵律要素的协用
        (二) 词语的妙用
        (三) 句式的选择
    二、 房地产广告标语的语用策略
        (一) 直接言语行为在房地产广告标语中的体现
        (二) 间接言语行为在房地产广告中的体现
第三章 房地产广告正文的语篇结构
    一、 房地产广告正文的结构模式
        (一) 正文开头的结构模式
        (二) 正文结尾的结构模式
        (三) 正文的语篇模式
    二、 房地产广告正文的连贯
        (一) 连贯的含义
        (二) 广告语篇的连贯的方式
第四章 房地产广告文本中的偏离现象
    一、 零度和偏离
    二、 房地产广告语中“偏离”的种类
    三、 房地产广告语中“负偏离”的类型
        (一) 语言世界的偏离
        (二) 物理世界的偏离
        (三) 心理世界的偏离
        (四) 文化世界的偏离
    四、 “负偏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商家唯利是图
        (二) 受众求新心理
        (三) 广告制作者水平有限
    五、 关于“负偏离”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 规范房地产广告语言
        (二) 房地产广告语言要创新
        (三) 提高全民语言运用能力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名象何曾定可稽,毕竟同归天一寥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命名与分类及其审美境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与思考
        1、文以载道:传统建筑命名归类“没有定制可循”的现象
        2、大哉居乎:中国传统对建筑的高度重视及深刻认识
        3、他山之石:中国古学语境下的西方理论参照
    二、 研究价值
        1、从传统建筑命名与分类思想展现中国建筑之道
        2、对研究视野的拓展
        3、对建筑创作的启示
    三、 已有主要相关研究综述
        1、建筑学范畴
        2、其他人文学科范畴及自然科学范畴
    四、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研究思路与方法
        2、论文结构
    五、 本论文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及未尽事宜
        1、主要创新内容
        2、未尽事宜
第一章 “语言”中的园林之居
    第一节 语言中的精神栖居
        一、 题檐到处频:无处不在的中国古代语言符号
        二、 一斋一室率与名,触绪摛吟切已考:为语言充盈的园林世界
    第二节 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审美化、伦理化的价值追求
        一、 汉语的实用理性
        二、 蕴之始无形,发之斯有象:诗性思维
        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感文化
        四、 伦理自觉
第二章 命“名”:“存在”的前提
    第一节 识别名物,通彻雅俗:命“名”渊薮
        一、 必也正名乎:重名
        二、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传统思想中关于名实的哲辩
        三、 用岂能离体,实亦虚之伍:名辩思想的深远影响
        1、水虚冰实名如紊,转语问谁可着能:对“超越性”的开启
        2、选字题轩斋,喻表情与景:从“名实”到“言意”的贯通
    第二节 斋蕴真乎真蕴斋,个中着句费安排:园林建筑的命名体系
        一、 缀景不妨各与名,一邱一壑殊情形: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命名方式与“再现”机制
        二、 虚者为亭,曲者为廊:建筑之类型命名与空间涵意
        三、 苍崖秀入云容翠,择胜为堂号翠云:“题名”与“类名”的虚实互动关系
        四、 安名立字各无同:命名的伦理特质
第三章 分“类”—意义的起点
    第一节 传统分类概述
        一、 分“类”观念
        1、“类”与类型
        2、分类的重要意义
        二、 本乎天地,各从其类—中国传统分“类”思维钩沉
        1. “阴”、“阳”对万物性状的朴素分类
        2. 《周易》符号系统体现的分类思想
        3. “五行”体系的分类思想
        4. 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分类观念
        5. 《尔雅》体现的分类思想
        6. 《说文》的分类思想
        7. 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观念
        8. 古代类书中的建筑分类思想
        9. 由古及今相关着述中的中国建筑分类思想
        10. 小结:中西方传统分类逻辑比较,兼论建筑分类
    第二节 参差纵目琳琅宇,山亭水榭那徘徊: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类型
        一、 古代文献中建筑诸类型的释义
        二、 古代建筑分类“通变之道”特点探析
    第三节 室因临水称云舫,舟或可居又号庐:通约的园林建筑分类
        一、 能所本相资,胥有法定格:意义的核心与边界
        二、 既思斋有实,镜乃虚名比:“类型名”与“题景名”的密切关联
第四章 “超越”与“境域”:园林建筑命名与分类的拓展解读
    第一节 “契合”与“灵犀”:当代西方多元思想的参照
        一、 仁者见仁知者知,其间岂藉语言频:语言的玄机
        1、“妙处可凭不可说”的中国语言传统与“指义前”
        2、西方“语言的转向”与“前理解”
        二、 试看宾主迭为处,奚必其间着相分:现象学参照
        1、意向结构:现象学参照下的“点景题名”
        2、虽然即景聊寓意,问孰能无随境迁:“指义前”、“前理解”与“境域”
        3、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参照下的“点景题名”
        三、 天地无言有化工,贞元叠运不终穷:从“空间”到“语言”的拓扑
        1、从拓扑看中国园林空间
        2、园林的“语言”拓扑
        四、 幽攡万类而不见形:心理场与审美境域的统一
        1、从物理“场”到心理“场”:科学哲学的启示
        2、从空间心理场到语言心理场
    第二节 相互生发,联类不穷:言意象再读
        一、 言与名,形与象,意与境
        二、 意境的格式塔: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审美的“完形”与“完象”
        三、 惬心雅得个中趣,澄景凭催象外诗:消隐类型名的诗性题名解读
    第三节 超前的传统:中国古典园林之新读
        一、 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共在”
        二、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中国古典园林认知维度的超越
        1、对逻辑的超越
        2、对语言的超越
        3、对物理“时-空”的超越
        4、小结
第五章 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解读建筑名类现象及境域生成
    第一节 因悟世间称与谓,那非幻里揣而摩:析“形貌近似”而“名类相异”现象
    第二节 因悟名象胥是幻,试询真者定何如:探微“同源”题景名的审美意象.
    第三节 舫称为室室称舫,名实主宾曷有常:建筑名类的“漫指”称谓现象的解读
        一、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当中的“多指称”现象
        二、 因知称谓何曾定,只可依稀漫可求:清代皇家园林为例解读建筑类型名的“漫指”
        1、一二二而一,何必拘名目:“非正式称谓”现象解读
        2、“个体代集群”命名现象解读
        3、虚即实有邻,实离虚无际:建筑“联类虚指”现象解读
        4、宾实犹无定,名那有定状:建筑类型名的替身式指谓
    第四节 因思名与物,何曾有定管:名实不副与易名现象
        一、 赋类问名的灵活与改换
        1、灵活的“名实不副”
        2、常态化的“易名”
        二、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典型体现
        1、不如任云松,去此名象纷:建筑“名类模糊”的现象学视角
        2、寄情寓物斯犹可,责实循名有未安:可变的命名
    第五节 楼台掩映,纵目轩窗:建筑趋密化的园林境域
    第六节 幽室回楼傍,相资相得美:辩证制宜的建筑“语境”
        一、 辨证的形式空间语境
        二、 赋名从类的语境制约
    第七节 在场“境域”的生成:“象”的摹拟与“超越”(以“夹镜鸣琴”为例)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困境与反思
    第二节 传统建筑之“道”
    第三节 可读的意象:建筑之于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后记

四、体验妙趣横生的语言世界——简评彭宣维的《语言过程与维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思想政治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研究[D]. 周一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汉译社科文本中衔接手段的处理 ——以《福柯与伦理艺术》(第六、七章)为例[D]. 王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黄嘉怡.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困境及策略研究[D]. 蒋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评价资源分析 ——以环境新闻语篇为例[D]. 李淑晶. 西南大学, 2019(05)
  • [6]博物馆解说词撰写中的易读性和参与性——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 陈江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 [7]城市外宣翻译跨文化文本重构研究[D]. 李家春.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8]俞敏洪励志演讲的积极话语态度评价[D]. 邹美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9]房地产广告文本的语用研究[D]. 周海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3)
  • [10]名象何曾定可稽,毕竟同归天一寥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命名与分类及其审美境域研究[D]. 赵向东. 天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体验有趣的语言世界——简评彭宣伟《语言过程与维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