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有数学(二、三年级)

成语中有数学(二、三年级)

一、成语之中有数理(初二、初三)(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婷[1](2021)在《翁同书年谱》文中研究说明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江苏常熟人,曾任贵州学政,安徽巡抚。翁同书深受家族“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早年以读书入仕为己任,多次科考失败仍不放弃,终于在道光二十年(1840)入朝为官。为官之初被派往广东、贵州等地。咸丰三年(1853)一纸调令使其奔赴扬州军营,此后翁同书辗转于江南、安徽等地对抗太平军、捻军,咸丰十一年(1861)因寿州失守革职,充军伊犁。同治四年(1865)病死于甘肃花马池。翁同书一生颠沛流离,难言顺遂,早年随父流寓各地,汲汲于功名,中年又在贵州、江苏、安徽各地奔波,一介文臣被迫上阵杀敌,终因寿州失守惨遭弹劾,病死异乡,但正是翁同书复杂的生活经历才使得他个人的形象更加生动,借由他,我们不仅可以窥得晚清大臣的生活细节,兴趣爱好等,更可以由此探究其家族精神以及晚清社会图景。《翁同书年谱》在其自订年谱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如翁同书自己的奏稿、书札、信件,亲友的日记、诗歌以及当时的乡邦文献、方志等,按照时间先后对其经历的事件进行考订编次,并通过分析文献掌握翁同书的生活环境,活动轨迹,生活细节,从而真实还原谱主翁同书的一生和个人形象,为翁同书的其他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性材料。《翁同书年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提出了学界对于翁同书研究还处于零散,孤立的起步状态,从而说明撰写《翁同书年谱》的研究价值,不仅可以理清这位晚清大臣的一生事迹,还可以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凡例部分详细说明了年谱的编排体例和原则。世系通过图表的形式对谱主的家世背景和关系密切的家属进行说明,使读者对其身世背景有直观的认识。年谱的撰写是本文的重点,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翁同书嘉庆十五年(1810)至同治四年(1865)总计五十五年的人生事迹,谱文做到了简洁凝练,事事清晰,注文则大量征引文献来佐证谱文、补充谱文。传论部分是对翁同书一生的总结,翁同书一生辗转漂泊,曾到广州举行乡试,也曾到西南贵州任学政,更是在江南、安徽的战场上辗转,最后病死于甘肃,一生少有与亲朋共处的闲适岁月,都是一人孤身在外漂泊。翁同书的仕途也不尽如人意,年少屡试不第,初为朝臣又被外派,而后更是委派去了军营,上阵杀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度过了数十年,最后因寿州失守被弹劾,身陷囹圄。尽管如此,翁同书身上始终有着士大夫的追求,终生藏书读书,保持着儒生持身守正的本色。本文涉及人物生平简介则是将年谱中涉及的除谱主以外的人物按字母顺序排序,列至文末,简单介绍其生平,使读者对其可以有基本的了解。

李珊珊[2](2021)在《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杭州驻防地处江南地区,是清代直省驻防体系中规模较大、地位较高的驻防地点。它于顺治初年建立,随清朝结束而消亡。在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旗人群体与汉城人的关系经历了由冲突走向融洽的过程。随着杭州驻防旗人与汉城社会的深入交往,杭州所具有的悠久醇厚的汉文化底蕴也吸引了驻防旗人的揣摩与学习。杭州驻防旗人纷纷以汉语进行诗歌写作,留下了丰厚的汉语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既具有与汉族文人诗歌表达的相似之处,又具有鲜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学融合的典型。本文以杭州驻防文人诗歌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的把握上加以微观的审视,力图全面把握这一群体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前四章在历史的流变中探讨杭州驻防文人诗歌演变的历史过程;后四章则以家族文学、地域文学、创伤叙事等视角切入,重点把握杭州驻防文人诗歌创作的独特性。前四章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将杭州驻防文学置于清代的历史演进中,综合考量杭防文人诗歌创作的具体面貌及形成因素。顺康雍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发轫期,此时旗人初入关,与汉族百姓因种族、习俗、观念等的不同而存在较深隔阂,留下的少量诗作也具有与汉族文人诗歌书写相对立的情感。乾嘉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兴起期,乾隆南巡展示的文化盛景给杭防旗人带来垂范。同时,旗营将领倡导旗营子弟学习汉文化并在旗营内进行文化建设,使旗营子弟与汉文化有了更多接触,他们的诗歌写作也悄然兴起。在繁荣的经济文化图景下,杭州驻防文人的诗歌写作也多表现升平之象。道咸同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繁荣期,此时四十余位文人有诗歌作品存世。这一繁荣局面的出现,主要源于驻防科举制度本地化的完成,使更多的驻防旗人介入科举,在文化层面正式拉开驻地旗民交流的序幕,使杭防文人与汉文化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这一方面带来诗歌写作人数及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也使诗作内容更加多元化。咸丰十一年(1861)杭州驻防在太平天国军队的打击下遭到毁灭,其文学创作也陡然衰落。光绪年间杭州克复后,旗营文化也进行了重建。旗营文人的诗作因个人经历的不同或表现闲适安逸,也表现出对国家及政局的关切。而此时的杭州驻防文人与汉族文人共同介入时局,为国事而积极奔走。从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路径也清晰可见。后四章从多种视角对杭州驻防诗歌创作进行探究,试图挖掘其诗歌创作的独特性。首先,将杭州驻防文人及诗作置于文学家族的视角下探讨其文学养成的环境及具有的特点。驻防八旗是一个有着鲜明等级和严格规范的社会,驻防文人大都属勋贵阶层。文人群体中的家族特征明显,且各个文学家族间多进行联姻。因而,杭州驻防文人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血缘亲情而建立的,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其次,在“空间”的视角下聚焦杭州驻防文人的风景诗写作。杭州旗营地近西湖,影响了杭防文人诗歌创作中的审美特质和精神内核。而他们的归属感及地域认同也得到清晰展示。第三,以创伤叙事理论分析杭州驻防文人在辛酉之难后的创伤书写。辛酉难后,杭州驻防文人幸存者多进行战争书写,表达悲愤郁结的情绪。这类写作与杭州汉城文人诗歌书写达成合流,侧面可见彼时旗民共同体的形成。最后,从整体上把握旗营文学的演进以及嬗变,逐步寻绎旗营文学建构的内在理路以及在此过程中旗营文人与汉城文人的位置关系。旗营文学的发展与汉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它始终追随着汉城文化,成为清代杭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多维视角下对杭州驻防诗歌创作进行探究,能够与历时性的考察互为补充,使杭州驻防诗歌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

田露露[3](2021)在《“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以合阳县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各个学校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其根本目的都是探讨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逐步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笔者所在学校作为课改示范校,在课程改革的路上不断探索,推行了“读议讲练”模式,非常贴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相对于思想品德教材来说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教材整体编排和设计密切贴近学生生活,强调通过一系列探究与分享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法上应该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教法,多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与分享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且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读议讲练”这一模式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地从学生出发,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几年的从教经验,对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访谈,并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读议讲练”模式在合阳县某中学的应用现状。通过认真分析相关调查数据发现,该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小组讨论环节不积极参与;二是教师对课堂生成重视度不够,对于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并未进行专门讲解;三是小组得分评价机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学生训练效果不明显,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笔者结合问题对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一,学生尚未意识到小组讨论的重要性;第二,教师集体备课、议课模式僵化;第三,班级管理不够精细;第四,没有实现高效课堂。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细化班级管理、精讲多练等措施来改进该模式的具体应用,有助于丰富对“读议讲练”模式的认识,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

张银婷[4](2021)在《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阳新处在“吴头楚尾”的地带,语言归属于赣方言中的大通片。由于阳新地区地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且经济相对落后,因而保留大量古语成分,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湖北阳新方言词缀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料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描写法、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首次对湖北阳新方言的词缀系统进行全面、细致地描写和分析,力图从多个层面对阳新方言的词缀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丰富阳新方言的研究成果。本文一共由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即绪论、正文、结语,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一共包括三个小节,主要介绍阳新县及阳新方言概况、词缀研究概况和交代本文的研究情况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的正文共有五章,前三章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语料,经过整理归纳和分析,全面描写湖北阳新方言的前缀、后缀以及中缀;第四章分析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第五章是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对比阳新方言词缀与赣方言其他片区的词缀、英语的词缀,并且采用戴庆厦的“分析性语言”的理论来进一步深入分析,从而挖掘出阳新方言词缀的“分析性语言”的特点。结语部分先总结湖北阳新方言的词缀的特点,然后指出文章今后想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共三点:(一)语料创新,阳新方言属于赣方言中的大通片,目前关于全面研究此小片词缀的成果尚未见到,文章前三章在全面描写阳新方言词缀时,涉及的语料除一小部分参考相关文献外,其他部分全部由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充分利用笔者母语人的优势,语料十分鲜活,最大程度上还原阳新地区的语言使用现状,在语料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以往的词缀研究中,大多只是描写词缀的分类,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词缀的功能。本文在研究湖北阳新方言词缀时,除了详细描写其词缀系统外,还在“语言类型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戴庆厦的“分析性语言”研究眼光来研究阳新方言词缀,对比分析阳新方言与赣方言其他片区、英语两个部分的词缀,分析阳新方言词缀的类型学特征。(三)挖掘出阳新方言词缀的特点,包括词缀的数量非常丰富,且其中有些词缀在构词上具有独特性,以词缀“老”为例,它可以构成昵称孙子的“老孙”、专门称呼家里兄弟姐妹配偶父亲的“老伯”;再比如还有附着在形容词重叠式后的词缀“形”等;阳新方言词缀受“分析性语言”特征的制约。

项敏[5](2020)在《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物理作业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初中学生的作业主要以分科作业为主,破坏了学生对于整体知识与完整世界的认知,我国规定的课程结构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故分科教学以及分科作业违背了我国教育主导的课程思想,长久下去,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处于割裂的局面,也会使各科教师各自为政、缺少知识层面的交流,更会使社会缺少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碰撞,使国家缺乏全能型人才,各科技文化领域彼此孤立。从初中物理作业入手,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在创新的基础之上,更看到了学科融合物理作业的优点,增强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同时也是减轻作业负担有效途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科冗杂的知识中,发现各个知识不是排斥存在的,而是相互融通、相互渗透的,在不断地学习与发现中,逐步建立形成网络的知识观。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其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对学科容和物理作业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主要理论基础等做了相关回答。并且关于此类作业的应用现状做了访谈与问卷调查。本文最重要的部分是搜集了大量学科融合作业的案例,并且按学科进行整理,主要涉及的科目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在此基础之上,编制了一组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题给与学生进行测验,得到许多宝贵的结论。

王莹[6](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袭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树立文化自信,逐渐成为现今各国关注的热点。为了响应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号召,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如何通过教学路径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就成为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语文教科书是完成传统文化价值与符号系统编辑的关键载体,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是其应有之义。由此可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析与全球化时代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要求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部编本初中七、八、九年级《语文》(上、下册)共6册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围绕“部编本中选择了哪些传统文化内容?”、“部编本中传统文化内容体现出怎样的教育主题?”、“部编本中传统文化内容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的?”这三大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在充分吸收既往研究者成果的基础上,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有层次性地开展研究。通过本研究不仅可以为传统文化走进教科书提供学理支撑,丰富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理论研究;还能促进教师对教科书实现深度理解,促进语文教科书建设良性发展。作为质性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相互印证,增加研究科学性。通过本研究发现,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内容选择较为优化,利于丰富学生文化心理图式;以“历史—现实”为宏阔视域,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集中编排与混合编排较为平衡,利于增加学生兴趣;呈现形式以活动性学习为主线,利于学生理解。研究也发现传统文化内容结构层次性不够分明;传统文化教育主题体系性较为隐秘;传统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深度略显不足;内容呈现方式以文字叙事为主,稍为单调;助读系统与传统文化内容结合不到位。今后完善中应该精准设计比重,考量渐进性选编;关联语文课程文化目标与道德教育目标,增强内在联系性;精心设计传统文化活动,加强思考探究取向;精用现代装帧技术和可视化手段,动态情景式展现文化符号;设计针对传统文化言语的单元导语,彰显传统文化独特属性。

姜明倩[7](2020)在《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字词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实际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师淡化字词教学的现象,学生错别字、词语误用现象频繁出现。因此初中阶段要重新审视字词教学的地位,重视字词教学,改进字词教学策略,教授学生规范用字用词、准确而合理地表达,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本研究以初中语文字词教学为研究内容,深入了解初中阶段字词教学现状,在对初中师生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知识与实践经验,研究在初中阶段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字词教学。论文包含六个部分,在绪论部分,首先从字词教学研究缘起开始阐述,论述了初中阶段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具体展开论述:第一章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分析初中阶段语文字词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对字词教学目标形成清晰的认识;基于对字词本身和教学目标认知基础之上,论述了字词教学中所要教授的具体内容。第二章主要是对初中阶段字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调查、访谈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字词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训练与指导的问题;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归类整理出学生的错别字类型以及词语偏误类型。第三章是对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师和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改进字词教学研究提供导向。为解决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从教师观念、教学方法和教材三个方面提出策略和建议:首先,教师要以课标为依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精准把握字词教学目标,要关注到年级之间、班级内部学生的差异,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初中和小学的连接,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切实重视字词教学;其次,在具体教学上,教师要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加强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基础上实行字词结合教学,通过多种方式深化词语教学,最终要学以致用,在运用过程中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在整体上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最后,从教材字词选择、辅助教材词语练习题设置、校本教材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期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改进能提高字词教学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结语部分,对本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反思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论文针对初中语文字词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针对问题提出教学建议和方法,希望能够真正对初中语文字词教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徐瑶[8](2020)在《农村初中生网络行为现状及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农村互联网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初中生接触网络,而学生的网络应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焦虑。因此,无论是针对农村初中生网络应用的宏观研究还是针对各个群体或个人的研究都存在着必要性和迫切性。农村初中生作为农村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发展任务也在吸引研究者进一步关注这一群体的互联网应用。本文旨在对农村初中生的网络行为展开调查,探究新时期他们的网络行为现状,并且进一步考察他们的网络行为与学业成绩、人际交往、参与活动态度、身体状况的相关关系,以回应公众对网络行为的质疑和困惑,引导农村初中生发挥网络的积极效用,为促进其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调查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400余名农村初中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约28.9%的农村初中生上网时长过长;网络社交频率最高;网络行为水平不高;上网场所集中在家;上网设备主要是手机;上网安全存在隐患;约97.4%的家长对子女上网进行干预,约72%的教师认同学生上网。第二,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行为及相关要素存在差异。留守或寄宿学生的网络行为频率更低,上网设备种类更少;网络行为及相关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初二学生网络行为频率更高,上网条件更好,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也更多;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网络行为存在分化,高家庭收入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的上网设备,家长干预更多。第三,学生不同的网络行为对发展的影响不一致,不同人群的同一网络行为对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网络学习和其他网络行为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不一致;网络行为对于人际交往一般具有正向影响;网络学习、高阶网络行为和参与活动态度更多呈正向相关;网络行为对于学生身体状况影响较小;相对同类型群体而言,寄宿留守学生、男生、初二学生、高收入家庭学生,他们的网络行为对发展具有更多正向作用。

胡唯嘉[9](2020)在《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现今的阅读教学中连续性文本无论从篇幅还是考查方面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非连续性文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重要起来,再加上PISA2009上海考生成绩的影响和教育部在2011年首次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列入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这一文本迅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逻辑能力,国内各省也逐渐在语文中高考题中明确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但由于我国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主体单一,再加上教材中可运用的非连续性文本较少,相关教学案例不多,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就显得极为困难。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一线语文教师的访谈,了解当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教学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然后通过教学实例和课后分析印证所提出策略的有效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期对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首先是“绪论”,在这一部分里根据所搜集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写明选题依据、文献综述以及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以明确这次研究的方向与目的,就是为了给初中的一线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本次研究做好前期工作。第一章是“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本章利用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阐明“非连续性文本”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丰富的教学价值,以明确非连续性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章是“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这一部分将会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初中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现状,并分类整理调查结果;以及对一线语文教师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非连续性本文的教学现状,并整理综合访谈结果。本章旨在更加准确地了解目前初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教学现状。第三章是“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剖析出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而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存在很多困惑。本章意在根据现象明确当前初中语文在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时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第四章是“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建议”,这一部分将针对上一章分析出的问题,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提出有效合理的教学对策: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转变观念,不只因考而教;开发运用,教材生活资源;专题教学,培养阅读方法。本章拟解决目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第五章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案例分析”,本章首先展示《驿路梨花》课文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案例,在本篇教学案例中将运用前一章所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方法;然后分析其教学过程,通过课堂呈现效果、学生反馈评价等方式来证明笔者提出的教学建议的有效性。这一章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比前一章的理论更清晰、更明了。最后一个部分为“结语”,总结本研究的探究结果,即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司然[10](2020)在《内蒙古巴林右旗D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教学考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是总结之前各版本教材编写经验后得出的最新成果。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增添了许多新的设计,其中“名着导读”版块的调整更是颇具亮点。自2016年9月新教材陆续在全国推行以来,教材编写者和广大师生都密切关注着新教材的实施动态,对教材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由于笔者知识、能力有限,不能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全部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所以笔者重点关注新教材中的“名着导读”版块。本论文以内蒙古巴林右旗D中学为研究对象,分五部分对其“名着导读”教、学、考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缘起、意义、方法和文献综述。第一章为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概述,分两节对教材“名着导读”版块和中考“名着阅读”试题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为D中学“名着导读”教、学、考的现状调查,总结个案学校“名着导读”教学取得的成就、归纳教、学、考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成因分析。个案学校“名着导读”教学取得的主要成果有读书交流活动丰富、教学环节完整、重视学生阅读方法指导、评价方式多样等。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表征主要为教师自身阅读情况不佳、备课研究不足、教学安排随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安排缺乏整体规划和自身专业性的制约。学生阅读方面的问题表征主要为缺乏阅读兴趣和内部动机、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自主阅读能力,其原因主要是学习任务重、对“名着导读”内涵认识不足和来自家长方面的不良影响。考试命题方面的问题表征主要为内容浅显、形式固定,其原因主要为受中考的不良导向和教师现有水平的制约。第三章为D中学“名着导读”课堂教学实例分析。从D中学“名着导读”教学的读中研读课和读后分享课中分别选取了一节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第四章为D中学“名着导读”教、学、考改进策略的探索,分别从学校保障、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试题改进四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学校的保障策略主要是给教师减负、组织教师培训和开展家校合作。教师教学策略分别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其中教学实施策略的提出分别针对“名着导读”教学的三种课型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学生学习策略主要为制定阅读计划和培养阅读习惯。试题改进策略主要为转变评价观念和加强教师学习。笔者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的教学现状,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提出了“名着导读”教、学、考三方面的改进策略,有助于改善D中学语文名着阅读教学的现状,为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份参考。

二、成语之中有数理(初二、初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语之中有数理(初二、初三)(论文提纲范文)

(1)翁同书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凡例
翁氏世系简表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一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二岁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三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四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五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六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七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八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九岁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十岁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十一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十二岁
道光二年壬午(1822)十三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十四岁
道光四年甲申(1824)十五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十六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十七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十八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十九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二十岁
道光十年庚寅(1830)二十一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二十二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二十三岁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二十四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二十五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二十六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二十七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二十八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二十九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三十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三十一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三十二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三十三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三十四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三十五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三十六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三十七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三十八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三十九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四十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四十一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四十二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四十三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四十四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四十五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四十六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四十七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四十八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四十九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五十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五十一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五十二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五十三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五十四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五十五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五十六岁
传论
本文涉及人物生平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2)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中华多民族文学视域下的杭州驻防文学研究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顺康雍——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发轫期
    第一节 满汉冲突背景下的汉族文人旗营书写
    第二节 杭防文人诗歌创作的昂扬之态
    第三节 杭防文学创作的先声——女性写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乾嘉——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兴起期
    第一节 杭防旗人视角下的乾隆南巡及其文化意蕴
    第二节 旗营将领倡导下的杭防文学风貌
    第三节 杭防文人诗歌写作的升平之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咸同——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繁盛期
    第一节 驻防八旗科举制度演进及对诗歌创作的推动
    第二节 杭防文学圈的形成与多族文人的交融互动
    第三节 杭防文人诗歌书写的多元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宣——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衰落与重建期
    第一节 辛酉之难影响下的杭防文学
    第二节 “局外人”的闲适安逸书写
    第三节 “局内人”的边疆书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杭州驻防文学家族创作与姻娅网络
    第一节 杭州驻防文学家族概况
    第二节 杭州驻防家族文学传承与嬗变
    第三节 姻娅网络与杭防文学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杭防文人诗歌写作与西湖风景空间
    第一节 杭州驻防旗营之空间布局
    第二节 西湖与杭防文人诗作之“地方感”
    第三节 杭防文人的精神聚焦之所——孤山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辛酉之难与杭防文人的创伤叙事
    第一节 杭州驻防营的毁灭
    第二节 幸存旗营文人的创伤叙事
    第三节 旗民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城东与城西:杭州驻防旗营的文学建构
    第一节 杭防旗人文化意识的觉醒——廷玉与《城西古迹考》
    第二节 杭防文学生态的繁荣——文人创作的涌现
    第三节 杭防文化遗产的整理——诗歌选集与地方志的撰述
    第四节 追步城东:杭防文人与杭城名士的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以合阳县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一、“读议讲练”模式概述及理论依据
    (一)“读议讲练”模式概述
        1.“读议讲练”模式的内涵
        2.“读议讲练”模式的特点
    (二)“读议讲练”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主体性教育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价值
    (一)“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教师集体备课、议课,学生结合问题自主预习
        2.课中教师组织课堂,学生小组讨论
        3.课后教师及时反思,学生进行习题训练
    (二)“读议讲练”模式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应用中的价值
        1.“读议讲练”模式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协调
        2.“读议讲练”模式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适应
三、“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调查分析
        1.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目的
        2.调查对象和访谈对象的选取
        3.调查内容的设定
    (二)“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强
        2.教师对课堂生成重视度不够
        3.小组得分评价机制流于形式
        4.学生训练效果不明显
    (三)“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尚未意识到小组讨论的真谛
        2.教师集体备课模式僵化
        3.班级管理不够精细
        4.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四、“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原则及策略
    (一)“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原则
        1.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原则
        2.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主导与主体相统一的原则
    (二)“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策略
        1.明确学习任务,分层教学
        2.有效组织课堂,重视生成
        3.改进评价机制,细化管理
        4.狠抓课堂实效,精讲多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具体教学案例
附录二:“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调查
附录三:教师访谈问题示例
致谢

(4)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体例说明
绪论
    第一节 阳新县及阳新方言概述
        一、阳新县简介
        二、阳新方言及其音系
    第二节 词缀研究概述
        一、汉语词缀研究现状
        二、阳新方言及其词缀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条件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阳新方言的前缀
    第一节 阳新方言的名词性前缀
        一、初[?~hɑu~(33)]
        二、老[l?~(31)]
        三、小[s?~(31)]
        四、第[t~hai~(33)]23
        五、大[ta~(33)]
        六、阿[a~(33)]
        七、二[e~(33)]
    第二节 阳新方言的形容词性前缀
        一、飞[fai~(33)]
        二、梆[pɑ?~(33)]
        三、闷[m?n~(21)]
        四、其他
第二章 阳新方言的后缀
    第一节 阳新方言的单音节后缀
        一、单音节后缀“子、头、儿”
        二、单音节后缀“家、鬼、佬、婆、货、精”
        三、单音节后缀“煞、首、相、形、巴、得、类”
    第二节 阳新方言的多音节后缀
        一、叠音后缀
        二、非叠音后缀
第三章 阳新方言的中缀
    第一节 中缀“里[li~(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二节 中缀“数[sau~(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三节 中缀“卵[luo~(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四章 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
    第一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
        一、成词功能
        二、衍音功能
        三、转类功能
        四、表义功能
    第二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产生机制
        一、语言系统内部机制
        二、语言自身的类推机制
        三、语言的经济性机制
第五章 阳新方言词缀的类型学分析
    第一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特征
        一、从词缀的数量特征看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
        二、从形容词前缀的构词看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
    第二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分析性语言特点
        一、缺乏形态变化的特征制约着阳新方言词缀的发达程度
        二、单音节词根为主与韵律特征影响阳新方言词缀
结语
    一、阳新方言词缀的特点
    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物理作业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的研究
    2.2 国内的研究
3 主要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3.1 主要理论基础
    3.2 核心概念界定
4 对初中学科融合物理作业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方法
    4.4 调查结果
    4.5 调查综合分析
5 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
    5.1 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可行性分析
    5.2 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案例
    5.3 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案例分析
6 与数学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
    6.1 与数学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可行性分析
    6.2 与数学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案例
    6.3 与数学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案例分析
7 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
    7.1 与历史、地理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
    7.2 与生物、化学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
    7.3 与音乐、体育学科融合的物理作业
8 学科融合物理作业的编制与测试
    8.1 学科融合物理作业的设计方法
    8.2 学科融合物理作业题的编制
    8.3 学科融合物理作业题的测试
9 结论
    9.1 总结
    9.2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9.3 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论分析
    (一)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的选编原则
    (二)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的功能
    (三)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分析维度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选择
    (一)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类目统计和数据分析
    (二)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文本透视
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题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主题阐释
    (二)“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主题阐释
    (三)“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主题阐释
五、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呈现方式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模块设置简介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呈现方式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的优点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的不足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合理选编传统文化内容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字词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初中语文课对字词教学不够重视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初中语文字词教学重要性的研究
        (二)关于初中语文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策略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目标与内容
    一、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目标
        (一)字词教学中数量与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字词教学中书写能力与审美观培养的目标
        (三)字词教学中词语理解与运用的目标
    二、初中语文字词教学内容
        (一)字词教学内容来源
        (二)字词教学具体内容
第二章 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初中学生字词学习现状调查
        (一)学生字词学习情况调查说明
        (二)学生字词偏误类型统计与分析
    二、初中语文教师字词教学现状调查
        (一)教师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二)字词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初中语文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二)主观原因
    二、学生字词偏误原因分析
        (一)汉语言本身对字词学习的影响
        (二)教材对字词学习的影响
        (三)教师教学对字词学习的影响
        (四)学生自身因素对字词学习的影响
第四章 初中语文字词教学改进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一)紧扣教学目标,提高字词教学地位
        (二)针对学情差异,合理制定教学策略
        (三)培养衔接意识,建立教学前后连接
        (四)提高学习意识,转变字词教学方式
    二、系统教学,提高字词教学效率
        (一)讲解理论方法,促进汉字教学
        (二)运用语素教学法,字词结合教学
        (三)多种方式相结合,深化词语教学
        (四)落实检测与运用,提高词语运用能力
    三、完善教材,加强字词教学保障
        (一)合理选择字词,提高字词重现率
        (二)增加教辅教材词语知识练习系统
        (三)建立校本教材与教材知识的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作者简介

(8)农村初中生网络行为现状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简介
    一、研究背景
        (一)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二)农村初中生成为主要网民群体
        (三)初中阶段是农村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四)儿童互联网应用的广泛焦虑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文献分析
    二、概念界定
        (一)网络行为概念
        (二)网络行为操作化处理
    三、调查内容
        (一)网络行为一般状况
        (二)网络相关素养的调查
        (三)网络行为的影响
    四、调查方法
        (一)比较研究
        (二)历时研究
        (三)质化研究
    五、结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初中生
        (二)学生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研究工具
        (一)基本信息
        (二)网络行为问卷编制
    四、抽样方法
    五、样本说明
第四章 农村初中生网络行为的现状调查
    一、网络行为内容分类
    二、网络行为时长分析
        (一)网络行为时长总体状况分析
        (二)网络行为时长人口学分析
    三、不同内容网络行为分析
        (一)不同内容网络行为总体状况分析
        (二)不同内容网络行为人口学分析
    四、不同水平网络行为分析
        (一)不同水平网络行为总体状况分析
        (二)不同水平网络行为人口学分析
    五、小结与讨论
        (一)农村初中生上网时间过长
        (二)网络社交得分最高,网络消费得分最低
        (三)农村初中生网络行为水平普遍不高
        (四)留守或寄宿学生的网络行为频率更低
        (五)网络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六)初二学生网络行为频率最高
        (七)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网络行为存在分化
第五章 农村初中生网络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上网场所分布
        (一)上网场所总体状况分析
        (二)上网场所人口学分析
    二、上网设备选择
        (一)上网设备总体状况分析
        (二)上网设备人口学分析
    三、网络安全行为和意识
        (一)网络安全行为和意识总体状况分析
        (二)网络安全和意识人口学分析
    四、网络行为的师长干预
        (一)网络行为的师长干预总体状况分析
        (二)网络行为的师长干预人口学分析
    五、讨论与小结
        (一)农村初中生总体的上网场所集中在家里
        (二)手机是主要的上网设备
        (三)网络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四)留守寄宿学生上网设备种类较少,家长干预更松懈
        (五)网络行为的相关因素存在性别差异
        (六)初二学生上网条件最好,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也多
        (七)家庭收入高学生有更多的设备选择,以及更好的家长干预
第六章 网络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一、不同内容网络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农村初中生总体
        (二)寄宿与非寄宿学生总体比较
        (三)留守与非留守学生总体比较
        (四)留守与寄宿学生交叉比较
        (五)男生与女生比较
        (六)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比较
        (七)家庭收入低与家庭收入高学生比较
    二、不同水平网络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农村初中生总体
        (二)寄宿与非寄宿学生总体比较
        (三)留守与非留守学生总体比较
        (四)留守与寄宿学生交叉比较
        (五)男生与女生比较
        (六)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比较
        (七)家庭收入低与家庭收入高学生比较
    三、讨论与小结
        (一)网络学习和其他网络行为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不一致
        (二)网络行为对于人际交往一般具有正向影响
        (三)网络学习、高阶网络行为均和参与活动态度呈正向相关
        (四)网络行为对于学生身体状况影响较小
        (五)寄宿留守学生的网络行为对成绩具有更多的正向作用
        (六)男生的网络行为对发展更加具有积极意义
        (七)初二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发展更多正面相关,初三则更多负面相关
        (八)高收入家庭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发展具有更多正向相关
第七章 网络行为提升对策
    一、家庭
        (一)家长注重培养子女良好的上网习惯
        (二)家长引导子女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
    二、学校
        (一)学校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网络资源
        (二)学校加强对农村初中生网络生活的指导
        (三)教师的教学考虑学生的网络生活,并融入网络素养教育
    三、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问卷

(9)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分类
    第二节 教学价值
        一、丰富阅读教学文本类型
        二、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三、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第二章 初中非连续文本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过程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第二节 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调查
        一、阅读能力的调查
        二、阅读态度的调查
        三、教学情况的调查
        四、阅读方法的调查
        五、运用能力的调查
    第三节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调查
        一、概念理解的调查
        二、教学态度的调查
        三、教学内容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的调查
        五、教学意义的调查
第三章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对非连续性文本概念不太了解
        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
        三、不同年级之间教学频率存在差异
        四、缺少科学的阅读方法
        五、很难在实际中有效运用
    第二节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概念了解不深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功利化
        三、很少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教学
        四、教学方法单一
第四章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建议
    第一节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一、多阅读有关论文书籍
        二、多参加有关教学培训
    第二节 转变观念,不只因考而教
        一、学习是为了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二、学习要有效结合现实生活
    第三节 开发运用,教材生活资源
        一、教材中的重要资源
        二、生活中的丰富资源
    第四节 专题教学,培养阅读方法
        一、制定学习计划
        二、分解连续文本
        三、运用举例联想
        四、引导深入思考
第五章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案例:《驿路梨花》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三、体悟情感
        四、课堂总结
    第二节 教学过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致谢

(10)内蒙古巴林右旗D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教学考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一) 增添部编本教材研究资料
        (二) 完善名着阅读教学理论
        二、实践意义
        (一) 改善教师“名着导读”教学现状
        (二) 改善学生名着阅读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研究综述
        (一) 教师“名着导读”教学现状研究综述
        (二) 学生名着阅读现状研究综述
        二、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研究综述
第一章 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概述
    第一节 教材“名着导读”内容分析
        一、教材“名着导读”的整体结构
        (一) 呈现位置发生变化
        (二) 入选名着篇目发生变化
        (三) 推荐主题发生变化
        二、单篇“名着导读”的内容结构
        (一) 增加两则名家点评
        (二) 增加读书方法指导
        (三) 制定专题探究活动
        (四) 增加自主阅读推荐
    第二节 中考“名着阅读”试题分析
        一、测试材料丰富
        二、测试内容综合
        三、测试形式灵活
第二章 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教、学、考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一) 观察法的实施
        (二)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三)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名着导读”教学取得成就
        一、丰富的“书香校园”读书交流活动
        (一) 教师读书汇报会
        (二) 读书推介交流会
        (三) “书香校园”主题班会
        (四) “读书板报”设计大赛
        (五) “班级图书角”展示大赛
        (六) “阅读之星”评选活动
        二、完整的“名着导读”教学环节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强化学生阅读动力
    第三节 “名着导读”教、学、考存在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面
        (一) 教师阅读情况不佳
        (二) 教师备课研究不足
        (三) 教学课时安排随意
        二、学生阅读方面
        (一) 缺乏阅读兴趣和内部动机
        (二)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缺乏自主阅读能力
        三、考试命题方面
        (一) 内容浅显
        (二) 形式固定
    第四节 “名着导读”教、学、考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二) 教师自身专业性制约
        (三) 教学安排缺乏整体规划
        二、学生阅读现状成因分析
        (一) 学习任务繁重,阅读时间缺乏
        (二) 学生对名着导读内涵认识不足
        (三) 家长对名着阅读缺乏正确认知
        三、考试命题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 中考试题导向作用
        (二) 教师现有水平制约
第三章 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第一节 读中研读课——《朝花夕拾》
        一、课前准备
        (一) 教学思路
        (二) 设计理由
        二、课堂实践过程
        (一) 导入教学
        (二) 经典段落诵读
        (三) 课本剧表演
        (四) 读书批注分享
        (五) 课堂小结
        三、课堂实践反思
    第二节 读后分享课——《西游记》
        一、课前准备
        (一) 教学思路
        (二) 设计理由
        二、课堂实践过程
        (一) 成果汇展
        (二) 读书笔记分享
        (三) 知识竞答
        (四) 辩论会
        (五) 课堂小结
        三、课堂实践反思
第四章 D中学“名着导读”教、学、考改进策略
    第一节 学校保障策略
        一、给教师以减负,还教师以时间
        二、组织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三、开展家校合作,营造阅读环境
    第二节 教师“名着导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一) 教师成为阅读先行者
        (二) 全面掌握教材设计
        (三) 明确学期教学计划
        二、教学实施策略
        (一) 读前导读课
        (二) 读中研读课
        (三) 读后分享课
        三、教学评价策略
        (一) 评价主体多元互动
        (二) 评价方式多样综合
    第三节 学生“名着导读”学习策略
        一、制定可行的阅读计划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四节 “名着阅读”试题改进策略
        一、转变评价观念,着眼学生发展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命题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问卷调查(教师卷)
附录B 部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学生卷)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读中研读课《朝花夕拾》课堂实录
附录F 读后分享课《西游记》课堂实录
致谢

四、成语之中有数理(初二、初三)(论文参考文献)

  • [1]翁同书年谱[D]. 孙玉婷.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D]. 李珊珊.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3]“读议讲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以合阳县某中学为例[D]. 田露露. 延安大学, 2021(12)
  • [4]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D]. 张银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物理作业的研究与设计[D]. 项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分析[D]. 王莹.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姜明倩. 鲁东大学, 2020(01)
  • [8]农村初中生网络行为现状及影响研究[D]. 徐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D]. 胡唯嘉.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内蒙古巴林右旗D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教学考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D]. 司然.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成语中有数学(二、三年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