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有机农业应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经济政策

发展有机农业应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经济政策

一、发展有机农业应当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经济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1](2022)在《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经探究发现,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农业种植业与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提出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引入现代化技术等策略,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蔡威熙[2](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王学玲[3](2021)在《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市场农业经济探讨》文中提出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进行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大时代背景中,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我国整体发展中重视力度最大的一项关键环节。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时,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发展也壮大起来了。农村经济建设对于当前社会整体发展不可或缺,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强有力支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管理一定要全面分析,进行深入探讨,将问题本源找到并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对策。

周霞,李昕欣[4](2021)在《绿色农业生产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分析:基于山东省2010-2019年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指明绿色农业注重维持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关系,全面推行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利用熵权法、泰尔指数、σ收敛指数和绝对β收敛指数,采用2010-2019年面板数据,测度了山东省及鲁东沿海、鲁西平原、鲁中平原、鲁中山区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绿色农业生产水平均值为0.581,鲁中地区绿色农业生产水平最高,鲁东沿海地区最低;全省绿色农业生产水平存在差异,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目前正在不断缩小。需要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水平及效率,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农业发展空间规划。

苏昕,付文秀,于仁竹[5](2021)在《互惠共生: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的成长模式——以山东省南小王合作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能够充分发挥村干部双重身份的优势作用,实现合作社与村集体的资源互补及利益加成,提升治理水平与效率,是合作社成长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文章基于共生理论,从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与政府、村集体、农户、农业企业互惠共生的视角,解析其成长模式,并以山东省南小王合作社为例进行了案例验证。研究发现,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通过信任、互惠等共生动力机制实现了各农村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共生,有效缓解了合作社发展中农户参与意愿不高、治理规范性差、凝聚力低等问题,促进了农户增收及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孙韶蕾[6](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逐渐出现转变,针对乡村开展振兴工作开始成为首要战略任务。通过落实乡村振兴工作,能够使农业区域得到全面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平衡性,进一步促进市场良性循环,使我国能够维持科学、稳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属于关键组成活动之一。通过采取创新优化策略,能够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贴合乡村振兴背景,创设理想发展环境。本文结合山东省莱州市夏邱镇实际情况,对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创新优化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7](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周振[8](2021)在《新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探索创新与理论逻辑——兼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经营体制是关系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近年来派生出了许多创新形式。本文通过对新型统分结合发展类型、形成逻辑、现实意义等的分析,形成以下研究结论:理论层面,新型统分结合更契合农业生产"统分结合"的需要;实践层面,新型统分结合解决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服务供给不足、适度规模经营不够、规模经济效果不佳等痛点问题;意义层面,新型统分结合依托不同类型农业组织,以不同"统"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农生产"模式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巩固和完善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在此基础上鼓励形成多种类型的"统分结合"经营形式,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完善的方向。

张婷婷[9](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张培丽,管建洲[10](2021)在《2020年“三农”问题研究新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三农"问题研究热点排名重回历史位次,说明了"三农"问题研究在新阶段的重要性。2020年"三农"问题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从对农业生产冲击、粮食安全风险、影响农民增收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和贸易角度全面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三农"的影响;二是站在"十四五"即将开局的新历史节点,深入阐释了新型城镇化和基本实现城镇化目标的内涵、新时代使命和未来发展方向;三是在拓展研究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的同时,反思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四是围绕"三权分置"改革重点对集体所有制、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五是从农业生产效率角度对当前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估,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实现农业现代化;六是关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方式的改变,探讨了农民创业问题。最后,从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研究、将"三农"问题置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系统研究和加大信息化、数字化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和研究角度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发展有机农业应当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经济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有机农业应当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经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可持续发展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经济概述
2 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资源紧张、利用率低
        2.1.1 自然资源有限
        2.1.2 高端生产资源匮乏
        2.1.3 劳动力资源短缺
    2.2 高端技术应用较少
        2.2.1 综合性农业技术开发匮乏
        2.2.2 科技水平低
        2.2.3 农产品品质低
        2.2.4 缺乏完善的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2.2.5 经营主体综合素质较低
    2.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3.1 过度施用化学肥料
        2.3.2 自然灾害频发
3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3.1 优化农业结构
        3.1.1 实现科学种植
        3.1.2 建立现代化农业合作社
    3.2 引入高端技术
        3.2.1 加强新技术的开发
        3.2.2 组建现代化技术推广团队
    3.3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3.3.1 引入现代化灌溉设备
        3.3.2 采取多种防治技术
        3.3.3 开发“复合型”农业产业
4 结束语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2 Meta分析结果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5.4.1 研究方法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实证分析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6.2 变量方程赋值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6.4.3 模型检验
        6.4.4 参数情景设置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市场农业经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 农业发展逐渐国际化
    2. 市场需求对于农村经济的推动
    3. 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
二、创新农经济发展思路
    1. 市场需求对于农业生产效益
    2. 农业多样化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趋势
    1. 树立正确农业发展观念
    2. 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
四、结语

(4)绿色农业生产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分析:基于山东省2010-2019年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理论分析
        1.指标选择
        (1)化学化农资利用率。
        (2)机械和能源利用率。
        (3)农地资源利用率。
        (4)水资源利用率。
        2.山东省绿色农业区域划分
    (二)研究方法
        1.绿色农业生产水平测度。
        2.各绿色农业区的差异分析。
        3.绿色农业生产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三)数据来源
三、实证检验
    (一)绿色农业生产水平测度结果
        1.数据描述性分析。
        2.测度结果分析。
    (二)各绿色农业区差异分析结果
    (三)绿色农业生产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1.σ收敛性分析。
        2.β收敛性分析。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5)互惠共生: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的成长模式——以山东省南小王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共生理论
    (二)分析框架
        1.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共生现实诉求
        (1)农户参与意愿较低阻碍合作社可持续成长
        (2)组织管理不规范导致合作社经营不稳定
        (3)村级治理能力较弱降低合作社凝聚力
        2.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成长共生动力机制
        (1)信任机制
        (2)互惠机制
        3.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成长共生模式构建
        (1)共生主体
        (2)共生条件
        (3)共生模式
三、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
    (二)南小王合作社成长背景与诉求
    (三)南小王合作社成长共生动力机制分析
        1.信任机制分析
        (1)南小王合作社—政府之间信任机制分析
        (2)南小王合作社—农户之间信任机制分析
        (3)南小王合作社—农业企业之间信任机制分析
        2.互惠机制分析
        (1)南小王合作社—政府之间互惠机制分析
        (2)南小王合作社—农户之间互惠机制分析
        (3)南小王合作社—农业企业之间互惠机制分析
    (四)南小王合作社成长共生模式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发展建议

(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管理概念简述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分析
    2.1 重视观念转变工作
    2.2 优化日常工作管控体制
    2.3 提高信息化建设力度
    2.4 贯彻落实网络平台应用与人才建设工作
3 结束语

(7)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
        1.3.2 花粉活力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8)新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探索创新与理论逻辑——兼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统分结合视角下农业经营体制的三类探索创新
    (一)农户分散经营与农业组织规模化服务:以“公司+农户”订单农业为例
    (二)农户委托经营与农业组织规模化服务:以土地托管服务为例
        1.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的土地托管服务。
        2.河南省荥阳市新田地农民合作社的土地托管服务。
    (三)农户流转土地与农业组织规模化经营:以土地合作社为例
        1.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
        2.四川省崇州市农业共营制。
三、新型统分结合的理论逻辑及其比较分析
    (一)理论逻辑:农业经营既需要“统”,也需要“分”
    (二)新型统分结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优势
        1.农户分散经营与农业组织规模化服务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2.农户委托经营与农业组织规模化服务既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又规避了服务主体流转土地带来的成本压力。
        3.农户流转土地与农业组织规模化经营解决了土地承包权分散下农业生产规模不足与规模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新型统分结合与传统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比较
        1.新型统分结合更契合农业生产“统分结合”的需要。
        2.与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相比,新型统分结合改变了“统”的主体,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取代了带有行政色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家庭经营是三类新型统分结合与双层经营共同的基础,充分说明了我国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具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9)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4.2.2 时变性检验
    4.3 实证研究
        4.3.1 TVP-SV-VAR模型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5.1.1 PVAR模型构建
        5.1.2 变量和数据
    5.2 实证研究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5.2.2 脉冲响应分析
        5.2.3 方差分解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2020年“三农”问题研究新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三农”的影响
    (一)冲击农业生产
    (二)加剧粮食安全风险
        1.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判断
        2.粮食安全风险的诱发机制
        第一,全球历史经验视角。
        第二,全球粮食市场波动视角。
        第三,疫情后的负面影响视角。
    (三)影响农民增收
    (四)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和贸易
二、新型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及目标的科学内涵
        1.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以人为核心。
        第二,包含多层面内涵。
        2.基本实现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二)新型城镇化的新时代使命
        第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推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新型城镇化的未来方向
        1.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2.增进城镇化过程中的改革协同性
        3.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4.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三、农村金融
    (一)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
        1.精准扶贫政策
        2.定向降准政策
        3.互联网使用
        4.数字金融
        5.区域金融发展
    (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反思
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1.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理论解释
        2.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改革方向
    (二)土地流转
        1.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
        2.土地流转效果评价
    (三)“三权分置”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三权分置”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一,出现新的“市场失灵”和“产权失灵”。
        第二,农地经营权抵押面临困境。
        第三,农户在农地流转中土地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第四,土地承包权固化和退出困难。
        2.完善“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构新型市场集体经济体制。
        第二,完善农地抵押制度。
        第三,创新农地流转中农户土地权益保障机制。
        第四,完善承包地退出机制。
五、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效率
        1.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估
        2.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
        第一,公路基础设施。
        第二,农业产业集聚。
    (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1.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理论解释
        2.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选择
        第一,走有中国特色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路子。
        第二,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发展。
        第三,小农户参与农业全产业链。
        第四,增强小农竞争力。
六、农村劳动力创业
    (一)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
        1.农地确权
        2.农地流转
    (二)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七、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研究。
    第二,将“三农”问题置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系统推进研究。
    第三,加大信息化、数字化对“三农”问题的影响研究。

四、发展有机农业应当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经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 王军. 山西农经, 2022(01)
  •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市场农业经济探讨[J]. 王学玲. 全国流通经济, 2021(32)
  • [4]绿色农业生产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分析:基于山东省2010-2019年的经验数据[J]. 周霞,李昕欣.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1(06)
  • [5]互惠共生: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的成长模式——以山东省南小王合作社为例[J]. 苏昕,付文秀,于仁竹.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1(06)
  • [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J]. 孙韶蕾. 农家参谋, 2021(21)
  • [7]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8]新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探索创新与理论逻辑——兼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J]. 周振. 经济纵横, 2021(09)
  • [9]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10]2020年“三农”问题研究新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J]. 张培丽,管建洲. 经济研究参考, 2021(15)

标签:;  ;  ;  ;  ;  

发展有机农业应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经济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