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的补充

冷库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的补充

一、冷储备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的补充(论文文献综述)

牛璨[1](2021)在《机器人自动化涤纶长丝卷装全流程设备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为提升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纺织企业需引入机器人作业从而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我国已经建立了自动化涤纶长丝卷装全流程示范生产线,但在其大范围推广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设备配置方案,实际生产中容易出现设备配置不合理现象,从而使工序间配合不紧密、产生无效的等待拥堵,制约企业经济效益。设备配置是投资建厂的基础性工程,因此研究全流程设备配置方案,对于推动化纤行业自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卷装全流程进行自动化规划,从全局入手进行设备配置优化;其次基于平衡方法研究如何优化设备数量关系,并提供设备配置系统,在保障生产能力及可靠性的前提下精简数量、节约成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功能分析、动作改进等工业工程方法,从时间与空间关系上优化设备配置。深入分析涤纶长丝卷装作业流程,结合机器人作业特点,从工艺、布局、设备等方面研究自动化卷装生产线的设计原则及规划方案。(2)基于平衡理论研究,建立设备配置数学模型,配置设备数量关系。总结平衡优化中常用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通过可靠性分析研究设备数量、成本、可靠度等的联系,推导所规划的自动化生产线工序及布局间的制约关系,考虑处理效率、生产线平衡、投资成本三个方面设置目标函数,建立卷装全流程设备配置数学模型。(3)采用优化算法求解多目标设备配置问题,基于所建立数学模型的特点,设计遗传算法及粒子群算法流程并对重要参数进行设置。整合数学模型及算法,根据生产要求设计设备配置系统,为规划设备配置提供平台基础。(4)根据调研数据给出应用实例,验证设备配置系统的有效性,通过算法对比,分析遗传算法及粒子群算法的适用范围。为研究所得配置方案在作业时间随机时的运行状态,借助Flexsim仿真软件对生产线进行模拟,验证方案是否合理。本文通过研究上述内容,从工序、布局、数量关系等方面对设备配置进行优化,建立了设备配置模型,设计了两种优化算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提供了设备配置系统,对推动涤纶长丝卷装全流程的自动化建设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张宏扬[2](2021)在《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EN 50129是铁路信号领域中对安全相关电子系统验收及批准的要求作出定义的第一个欧洲标准,该标准中安全完整性部分的有关概念和定义基本继承了国际功能安全标准IEC 61508,而后者关于硬件安全完整性的定量预计问题,主要给出了“硬件安全完整性的结构约束”和“由随机硬件失效引起的安全功能失效概率的计算(目标失效量)”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和规定,但具体应用于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IEC 61508所直接面向的系统多为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中专用于或主要用于实现安全防护功能的安全相关系统,此类系统具有与EN 50129所面向的集控制、安全保障于一身的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显着不同的特点,这使IEC 61508中有关目标失效量的计算公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硬件安全完整性的预计;二是可靠性参数数据缺乏、现场失效数据反馈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参数不确定性已成为影响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结果最主要的原因,而结构约束的路线1H并未对不确定性作出要求,路线2H虽然规定了对失效数据不确定度的分析以及目标结果置信度的衡量,但并未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法。基于此,在查阅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硬件安全完整性定量预计方法、共因失效定量评估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分析并总结IEC 61508与EN 50129所面向的安全相关系统在结构、所实现功能、危险侧判定等方面的差异性,以此分析了 IEC 61508提供的目标失效量计算公式在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中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构建了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常见冗余结构的目标失效量量化模型,研究认知不确定影响下共因失效因子β的估算方法,并最终提出了参数不确定性影响下硬件安全完整性的预计方法。论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目前多数文献并未研究IEC 61508提供的目标失效量计算公式适用性的现象,首先讨论了操作模式判定、目标失效量PFH、结构约束等IEC 61508中与硬件安全完整性相关的一些概念及定义的不足与局限性;然后从系统安全相关功能特点、系统功能边界及对象特点、实现安全保障的方式及策略、危险失效判定原则等四个方面逐一比较IEC 61508所面向的安全相关系统(S1类)与EN 50129所面向的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S2类)间的差异性;最后重点研究了 1oo2和2oo2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冗余结构对S1、S2两类系统的安全性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为IEC 61508中推荐的目标失效量计算公式在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中的适用性提供了评价依据。(2)针对传统方法构建复杂冗余系统的安全性模型过程繁琐、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故障树的冗余结构THR量化模型,采用该方法构建了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常见三种冗余结构双机热备(1oo2)、二乘二取二(2×2oo2)、三取二(2oo3)的动态故障树模型,求解得到每种结构的THR计算公式。同时,针对既有灵敏度分析方法每次仅允许一个参数发生变化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灰关联的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为相互影响的参数的敏感性判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量评价策略。(3)针对β因子确定过程中由分析人员评分的主观性导致的认知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β因子估算方法,该方法利用证据理论中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表示各专家对β因子不同取值区间的信任程度,采用证据合成规则融合不同专家的评估意见,有效降低了认知不确定性对β因子估算结果的影响。同时,针对传统证据合成规则合成证据时可能产生与直觉相悖的结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折扣系数的证据理论合成方法,示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优于传统的证据合成方法,能快速收敛于所识别的目标基元。(4)针对参数不确定性对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结果影响的问题,首先提出了基于蒙特卡罗分析法的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解决其中参数概率分布已知类型的不确定性问题,该方法以结果达到95%的置信度来判定结构所满足的SIL,有效弥补了单一固定结果未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缺陷。其次,针对蒙特卡罗分析法难以处理参数概率分布未知类型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数的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同时,考虑到传统模糊结果评价方法存在可能再次引入认知不确定性、未能从置信度角度评价模糊结果等不足与局限性,提出了基于测度理论与符合性概率的模糊结果评价方法,示例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有效且模糊评价结果较蒙特卡罗分析法评估的结果更为保守。最后,针对模糊数隶属函数可能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区间数的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采用NSG可能度法计算结果满足不同SIL的可能程度,并以示例证明了区间数更适合处理高度不确定性影响下的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问题。

王俊元[3](2020)在《几类可修系统的最优维修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系统的维修建模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研究的系统主要分为单部件系统,两部件系统和多部件系统。可修模型的最优替换策略主要有基于系统的工作时间或系统的失效次数的单变量策略以及基于工作时间和失效次数的二元策略。系统的退化过程一般用几何过程描述,即用几何过程描述系统的连续工作时间和修理时间。本文引入扩展的几何过程描述系统连续的工作时间和修理时间,克服了几何过程的严格单调的缺点。考虑了修理工在系统工作期间有其它工作,增加系统收益。传统的模型仅考虑基于系统失效后的修理,本文考虑了不可修复的灾难性失效,将可修复性失效推广到两类失效,还考虑了预防性修理。研究了单部件系统、两部件系统和串联(并联)系统,利用更新过程理论建立了以下五种可修理模型,并给出了最优维修策略。1.建立了有预防性修理的单部件系统。当系统工作到时刻T,系统被预防性的修理。当系统失效后,系统被失效修理。部件预防性修理时间和失效后的修理时间是扩展的几何过程,基于部件的失效次数N和预防性修理时间阈值T,推导系统的平均成本率函数C(T,N)。理论上证明了使平均成本率函数取最小的最优二元替换策略的存在唯一性。数值例子验证了理论分析,并对系统的参数做了敏感性分析。2.有修理工的单部件系统。部件工作时修理工完成其它工作增加系统的收益。部件的工作时间和修理时间是扩展的几何过程。分别推导了系统在发生第Ⅰ类失效和发生两类失效(第Ⅰ类和第Ⅱ类)时系统的平均成本率函数,研究了系统的最优替换策略,对参数做了敏感性分析。3.提出了一个新的两部件系统修理模型,该系统具有两种故障类型(第Ⅰ类和第Ⅱ类)。部件2有随机失效,系统在第Ⅰ类故障后进行维修。系统在第N次第Ⅰ类故障或部件2总累积损伤水平超过Z但是小于l时进行预防性更换,在首次第Ⅱ类故障或部件2累积损伤水平超过l时进行纠正性更换。用扩展的几何过程描述连续的工作时间和修理时间。当系统工作时,修理工有多个休假。分析了系统的平均成本率函数,设计了一种求解最优替换策略的交替优化算法,并对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4.两部件的冷贮备系统。部件1的工作时间是递减的几何过程,修理时间是常数。部件2的失效次数是广义的Polya过程,部件2失效后依广义的Polya过程修理。部件1有优先使用权。基于部件1的失效次数,推导了系统的平均成本率函数。理论上证明了最优替换策略的存在唯一性。分析了系统参数的敏感性。5.研究了串联(并联)系统扩展的预防性替换模型。串联(并联)系统有两类失效(第Ⅰ类和第Ⅱ类)。当发生第Ⅰ类失效后被最小修理,当发生第Ⅱ类失效后系统被替换。串联(并联)系统在时刻T或随机工作时间处被预防性替换,在第Ⅱ类失效后被纠正性替换。研究了串联(并联)系统的先预防性替换模型和后预防性替换模型。分别得到了这两种情况下串联(并联)系统的平均成本率函数。最小化系统的平均成本率函数理论上得到了系统的最优替换时间。数值实例例证了我们的理论结果。

王盈[4](2019)在《延时维修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首先针对单部件可维修系统,建立了无延时和有延时的维修可靠性模型,研究了平均失效时间、平均维修时间、平均休假时长等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然后,将单部件系统推广为多部件串联系统,在假设各部件的失效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各部件的维修时间以及休理工的休假时间、忙于其他工作时间等服从一般分布的情况下,运用补充变量法,建立了相应的偏微分方程可靠性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串联系统的瞬时可用度、稳态可用度以及故障频度等可靠性指标;研究、比较了无延时和有延时维修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推广了部分结论。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是阐释一些重要概念、论述研究背景、说明打算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何意义、有哪些创新点。第二章从单部件系统入手,分无延时和有延时两种情况,在假设失效时间服从指数分布、修复时间服从一般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无延时单部件系统可靠性模型;在假设失效时间服从指数分布、修复时间、休假时间、忙于其他工作时间等服从一般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有延时单部件系统微分方程可靠性模型;计算了瞬时可用度和稳态可用度等可靠性指标,并对结论进行了验证。第三章则是对第二章所做工作的推广,基本方法与第二章类似,针对多部件构成的串联系统,研究了无延时维修和延时维修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对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验证。

殷文慧[5](2019)在《650MW核电机组专设安全设施可靠性评估及其软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设安全设施(ESF)在核电机组出现设计基准事故时担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核反应堆纵深防御原则中的重要一环。发生失水事故时,专设安全设施可紧急停闭反应堆,为反应堆提供冷源,排出堆芯余热,进而缓解事故的严重程度。其主要包括安全注入、安全壳喷淋和辅助给水系统,它们在核电机组正常运行时,始终为储备状态,因此当有不易被察觉的故障发生时,可能会引发核事故,后果十分严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专设安全设施可靠性的定量分析非常少,在如何提高这些系统的可靠度方面也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对专设安全设施中各系统进行定量的可靠度计算,对各系统进行薄弱环节分析以及寿命预测,可以为核电机组专设安全设施的设备检修及其他系统类似的安全问题带来参考依据,对核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国内某650MW核电机组专设安全设施中的安注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和成果如下:(1)假定系统各设备寿命服从三参数威布尔分布,按设备功能、型号和生产厂家进行分类,结合现场实际的故障数据,分别运用灰色估计法(GME)、结合模拟退火算法的极大似然估计法(MLE-SA)、灰色-极大似然估计法(GM-MLE)和双线性回归估计法(DLSE)对各设备的威布尔分布进行参数估计,然后采用K-S法对结果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完成正确性验证,证明各主要设备的寿命分布函数,确实服从威布尔分布,并比较各设备在各个估计方法下的相关系数,且计算相应的失效率,与实际工程报告中的设备平均故障率进行比较,找出各设备的一组最优拟合参数,得到最终寿命分布函数。(2)研究安注系统的工作原理、设备组成和运行流程,结合各设备的可靠度函数,利用可靠性框图法计算安注系统工作期间各阶段下各子系统的可靠度函数表达式,并对各子系统进行了寿命预测分析,计算各子系统运行18个月时的可靠度,并与现场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各子系统的预测结果均与国内某设计院的定性分析结论一致,即国内某650MW核电机组的燃料长循环论证合格,也验证了本文对设备可靠性模型和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可靠性的定量预测,同时考虑了几点影响可靠性分析的因素。(3)在Qt Creator开发环境下编写了安注系统可靠性分析的C++程序,具体包括了GME、MLE-SA、GM-MLE和DLSE的算法、拟合优度的比较、K-S法拟合优度检验和各安注子系统运行一定时间内的可靠度计算。对此程序进行了算例测试,得到各主要设备的可靠度以及子系统的可靠度,与预定结果一致,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实用性。

缪旭[6](2018)在《毛坪矿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矿井通风系统作为矿山地下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通风网络、主风机系统和相关配套设备设施构成。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对于地下矿山生产相当重要,担负着维护井下人员与财产安全的重任。研究分析它的可靠性,可及时发现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和隐患,为矿井通风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改进通风状况的科学依据。本文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测、统计分析、网络流理论、Markov过程等理论以及模糊层次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彝良毛坪矿的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进行了研究与预测。主要内容如下:1、联系矿井通风系统与可靠性理论,构建了以风量为计算指标的风路可靠度模型。统计、分析实测风量数据,研究了风路风量分布密度函数与分布规律,计算得到了风路可靠度的具体数值。2、基于网络流理论,通过联络矩阵法解得通风网络的最小路集,并进行不交化处理,结合已获得的各分支可靠度量化分析了通风网络的可靠性。引入相对重要度的概念,研究并计算了各分支风路对整体通风网络可靠性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以通风辅助设备设施的影响对通风网络进行补充,求得修正后的通风网络可靠度。3、基于矿井主风机的冷储备可修复特性,应用Markov过程理论建立了风机可靠性模型。通过收集对象风机的运行工况数据,以稳态有效度、首次故障时间和可靠度为指标分析了主风机系统可靠性,并预测了未来不同时期风机可靠度变化及剩余寿命分布。4、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从人、机、环境和管理角度出发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评价,确定评价值并判断目标通风系统可靠性处于一般水平。结合系统动力学中的因果反馈原理,以安全投入为基准点构建了关于毛坪矿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系统动力模型。应用Vensim软件模拟预测了未来通风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可靠性变化趋势,并根据变化曲线走势提出了适当建议措施。

李颜[7](2017)在《动态环境下离散时间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可靠性作为产品的一个重要质量属性,不仅被国际军事强国列为国防重大工程的考核指标,而且也成为各国民生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其中,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理论及方法不仅是可靠性理论和工程的基础,而且也是可靠性工作的前提。然而,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多变环境、任务和准则,给静态情形下的可靠性理论尤其是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提出了新的重大挑战。因此,本论文主要开展动态环境下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工作,以离散时间、离散状态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周期环境、随机环境、多任务、多失效准则、多状态等因素对系统可靠性建模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动态情形,建立了相应的新的可靠性模型,提出了一些新的可靠性指标,推导了各种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了某些逗留时间的分布,给出了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新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以离散状态的不可修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环境周期变化、部件具有“开”“关”两类失效模式的情形,利用马尔可夫链理论、Z变换等方法,建立了周期运行环境下离散时间的马尔可夫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其次,推导出可靠度函数、平均寿命、失效率函数等一些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公式。再次,求得了完美运行逗留时间和两类不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概率分布函数。最后,详细讨论了三个不同物理结构的阀门系统的建模过程,分别给出了环境逗留时间在两种情况下的数值算例。第二,以离散状态的不可修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环境周期变化、部件或系统具有多种失效模式的情形,利用聚合随机过程理论、半马尔可夫链理论、Z变换等方法,建立了周期运行环境下离散时间的半马尔可夫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其次,推导了可靠度函数、平均寿命、失效率函数等一些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公式。再次,求得了完美运行逗留时间和第一类不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概率分布函数。最后,分别以环境逗留逗留时间服从负二项分布和几何分布为特例,详细给出了计算过程以及数值算例。第三,以离散状态的可修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环境随机变化、部件或系统多状态的情形,利用聚合随机过程理论、马尔可夫链理论、Z变换等方法,建立了随机环境下离散时间的马尔可夫可修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其次,推导了系统可靠度、非致命环境下系统的可靠度、点可用度、区间可用度、多点可用度以及多区间可用度等指标的计算公式。再次,求得了一些人们所感兴趣的逗留时间的概率分布函数。如:极好运行逗留时间、在指定环境下的运行逗留时间、基于时间阈值的逗留时间等。最后,以n中取k模型为例,给出了环境切换为马尔可夫链情形下的数值算例。最后,开展了工程应用案例研究。以某船舶电站系统为例,研究了其在正常行驶、停泊、进出港三种工况模式随机切换下系统的可靠性建模问题。不同的工况,系统的结构不同,可靠性准则不同,因此某些状态的聚类不同。推导出一系列适用于描述船舶电站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如系统可靠度、非致命工况下系统的可靠度、系统的点可用度、系统在不同工况不同时间点的可用度等指标,计算了某些逗留时间的概率分布。这一案例研究为指导提高船舶业可靠度和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支持。本论文所研究的动态环境下离散时间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更符合实际要求和需求。新的模型、建模方法和计算方法,丰富了可靠性理论体系及内涵,拓展了其应用范畴,为进一步的维修与决策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其他分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高博文[8](2017)在《高速铁路CTC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面临的系统可靠性问题也日益突出。高速铁路调度集中(CTC)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系统,既是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不可缺少的行车设备,也是保障列车准点、有序运行的重要管理设施。与普通铁路相比,高速铁路具有发车密度大、速度快、载客量大等特点,但同时要求具备很高的可靠性,因为一旦发生故障,其危害性和社会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目前,关于系统可靠性的理论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并且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本文将在现有系统可靠性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综合系统工程思想,围绕CTC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系数数据、调度指挥人员等开展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CTC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借鉴。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如下:(1)系统梳理CTC系统的结构、功能、可靠性影响的关键因素及故障机理,从系统要素层面上框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2)针对两种不同结构的车站自律机系统,通过分析它们的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综合考虑分机的失效率、故障检出率等因素,构建了基于马尔可夫(Markov)过程的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模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双机热备自律机系统比二乘二取二自律机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但二乘二取二自律机系统比双机热备自律机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3)针对硬件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存在的动态性与模糊性问题,首先采用动态故障树(DFT)建立两种自律机系统的可靠性模型,然后将分机的失效率和故障检出率进行三角模糊化,并且利用Markov模型得到系统的模糊状态转移矩阵,最后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系统模糊可靠度。采用与(2)中相似的案例进行分析,证实了双机热备系统的可靠性仍然高于二乘二取二系统。(4)针对CTC系统软件的实时性,以及模块的功能化和结构化等特点,综合考虑各个任务模块的执行时间比例、失效率、重要度等因素,构建了基于实时多任务的软件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将带有6个调度功能模块的CTC系统软件作为上述模型的案例研究对象,分析结果表明,计划调度任务模块相比其它任务模块对系统软件可靠性的影响更大,通过降低计划调度任务模块的失效率,可以大幅提高CTC软件的可靠性。(5)根据CTC系统的数据分类及流向关系,首先建立了数据可靠性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然后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信息熵的数据可靠性评估模型。采用该模型对某局CTC系统的实际数据进行可靠性评估,分析结果显示,基本计划类数据、实施计划类数据、调度指挥类数据的可靠度下限分别为0.8687、0.9229、0.8661,系统综合数据(包含上述三类数据)的可靠度下限为0.8802。(6)将CTC系统中的调度指挥人员划分为决策人员和操作人员,然后在SRK人因失误数据库的框架下,基于情景分析和集对理论,构建了基于情景的人因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在超负荷工作下,操作人员的可靠性仅降低了 0.04%,并且操作人员的可靠性并未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出现明显降低;但是决策人员的可靠性降低了 2.29%,并且决策人员的可靠性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出现了明显降低。

吴志良[9](2015)在《船舶电站可靠性建模及故障树分析法研究》文中提出在综合分析可靠性工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典型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为对象,结合其运行特点,采用多种可靠性分析方法,完成了船舶电站不维修系统的可靠性建模、船舶电站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建模,对船舶电站故障树分析法及其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成基于元器件计数法、元器件应力分析法的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预计。在确定出元件、部件的失效率的基础上,预计出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各单元、各分系统的失效率,最后预计出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的失效率。2结合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实际,提出船舶电站保护单元在可靠性建模及可靠性预计中的特殊处理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这一有效方法预计船舶电站的可靠性更加科学、准确。3建立船舶电站在不同工况下的可靠性框图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船舶电站在不同工况下的可靠度、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按不同工况求解船舶电站可靠性模型的方法更加符合船舶电站的实际运行模型。4为解决一般电气冗余系统的可靠性、特别是维修性计算问题,运用基于动态可靠性技术理论中的马尔可夫过程数学模型,对一般电气冗余可修系统可用度和可靠度进行数学建模,推导出冗余可修系统可用度和可靠度的表达式,并且给出了求解复杂系统稳态可用度的简单方法,最后将上述的数学建模应用到船舶电站控制系统,给出了船舶电站工程应用实例。5针对船舶电站大型复杂控制系统普遍存在的维修、管理难题,将静态可靠性技术理论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应用于船舶电站,创建了船舶电站的故障树,编写出用户程序,完成对船舶电站故障树的定性、定量分析,最后编写出供现场维修、管理人员使用的实用树、故障查找流程图等船舶电站维修、保养指南。

孟祥允[10](2014)在《罗茨铁矿技改工程通风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罗茨铁矿地采前期工程(13a以前)开采近10个中段,致使通风巷道分布错综复杂、通风线路过长、漏风较大等,从而使用风地点供风越来越困难,原有的通风系统不能满足现在技改工程生产区的生产需要。因此,十分有必要对罗茨铁矿技改工程进行通风优化研究。根据矿方所提供的必要的基础性资料,本文深入了解了技改工程采矿方法,并对技改工程开拓系统、生产任务和布局等进行研究,从而利用3Dvent绘制技改工程通风系统网络图;确定技改工程需风量和总风量后,本文对其风量集中的通风巷道进行断面优化,并结合该矿的开拓系统和采矿方法,拟定了三对六个通风可行性方案,并运用3Dvent对各方案进行网络解算。本文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简练并适合该矿通风系统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提出模糊层次分析法,并选用基于梯形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本文利用隶属度法和相对二元比较法分别对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属性赋值,并对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改进,引进灰色系统理论理念,求出各方案的综合评价值,进而确定方案三~扩刷为最优方案;本文运用Markov过程、冷储备可修复系统等理论对方案三~扩刷的以主要通风机DK40-8-No25-35/30为核心的主要通风机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本文通过对罗茨铁矿技改工程通风系统的优化,对技改工程通风系统前期运转提供依据,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在优化过程中,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通风系统方案优选模型,对通风系统优化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冷储备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的补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储备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的补充(论文提纲范文)

(1)机器人自动化涤纶长丝卷装全流程设备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设备配置研究现状
        1.2.2 生产线平衡研究现状
        1.2.3 仿真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动化生产线规划
    2.1 工艺规划
        2.1.1 总体设计
        2.1.2 功能分析
        2.1.3 工艺设计
    2.2 机器人配置
        2.2.1 机器人技术
        2.2.2 动作分析
        2.2.3 配置原则
        2.2.4 配置设计
    2.3 设备层布局规划
        2.3.1 布局要求
        2.3.2 布局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备配置模型建立
    3.1 生产线平衡相关理论
        3.1.1 基本概念
        3.1.2 常用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分析
    3.2 可靠性分析
        3.2.1 特征量分析
        3.2.2 常用产品失效分布
        3.2.3 典型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分析
    3.3 数学模型建立
        3.3.1 设备配置模型
        3.3.2 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目标优化算法设计
    4.1 多目标优化问题
        4.1.1 问题定义
        4.1.2 多目标处理方法
        4.1.3 优化算法
    4.2 遗传算法
        4.2.1 算法原理
        4.2.2 算法设计
    4.3 粒子群算法
        4.3.1 算法原理
        4.3.2 算法设计
    4.4 设备配置系统
        4.4.1 系统功能分析
        4.4.2 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实例
    5.1 算法实例
        5.1.1 企业生产现状
        5.1.2 设备配置系统测试
        5.1.3 配置方案分析
        5.1.4 算法对比分析
    5.2 仿真模拟
        5.2.1 仿真软件
        5.2.2 涤纶长丝卷装生产线仿真
        5.2.3 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概念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硬件安全完整性定量预计方法
        1.2.2 共因失效定量评估方法
        1.2.3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IEC 61508与EN 50129关于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的若干差异分析
    2.1 IEC 61508有关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的若干问题分析
        2.1.1 操作模式的判定问题
        2.1.2 “PFH”的模糊性与局限性
        2.1.3 结构约束的不足之处
    2.2 IEC 61508与EN 50129所面向安全相关系统的差异性分析
    2.3 1ooN和NooN(N≥2)结构对S1、S2类系统安全性的作用分析
        2.3.1 失效模式划分
        2.3.2 S1类系统
        2.3.3 S2类系统
    2.4 PFH计算公式在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中的适用性评估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DFT的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常见冗余结构THR量化方法
    3.1 相关概念
        3.1.1 动态故障树
        3.1.2 灰关联分析法
    3.2 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常见冗余结构THR量化模型构建
        3.2.1 基于DFT的冗余结构THR量化方法
    3.3 基于灰关联的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3.4 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中的不确定性类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共因失效因子估算方法
    4.1 基本概念
        4.1.1 评分表法估算β
        4.1.2 D-S证据理论
    4.2 D-S证据理论在β因子估算中的应用
        4.2.1 评分表法估算β因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4.2.2 基于改进折扣系数的β因子证据融合方法
    4.3 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
    5.1 相关概念
        5.1.1 蒙特卡罗分析法
        5.1.2 模糊理论
        5.1.3 区间分析基础
    5.2 参数概率分布已知类型的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
        5.2.1 基于MCA的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
        5.2.2 案例分析
    5.3 参数概率分布未知类型的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
        5.3.1 基于模糊数的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
        5.3.2 基于区间数的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
    5.4 不同方法预计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几类可修系统的最优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维修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部件系统
        1.2.2 两部件系统
        1.2.3 多部件系统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常见的几个分布
        1.4.2 扩展的几何过程、更新回报定理、广义的Polya过程
        1.4.3 经典的维修模型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可预防性维修下的单部件系统
    2.1 模型假设
    2.2 (T,N)策略下系统的平均成本率函数
    2.3 最优替换策略(T*,N*)的求解
    2.4 数值算例
        2.4.1 最优替换策略
        2.4.2 模型对比
        2.4.3 系统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修理工有假期的单部件系统
    3.1 模型假设
    3.2 策略N下系统的平均成本率函数
    3.3 模型推广
        3.3.1 有两类失效的单部件系统的研究背景
        3.3.2 模型假设和成本率函数
        3.3.3 最优替换策略的求解
    3.4 数值算例
        3.4.1 模型比较
        3.4.2 最优替换策略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累积损伤的两部件系统
    4.1 模型假设
    4.2 模型分析
        4.2.1 (N,Z)策略下系统的成本率函数
        4.2.2 特殊例子
    4.3 最优替换策略(N*,Z*)的求解算法
    4.4 数值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部件冷储备系统
    5.1 研究背景和实例
    5.2 模型假设
    5.3 成本率函数和最优的替换策略N*
        5.3.1 系统的成本率函数
        5.3.2 最优替换策略N*的求解
    5.4 数值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的扩展的年龄替换模型
    6.1 研究背景
    6.2 先预防性替换模型
        6.2.1 串联系统
        6.2.2 并联系统
    6.3 后预防性替换模型
        6.3.1 串联系统
        6.3.2 并联系统
        6.3.3 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的失效率函数
    6.4 数值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第八章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延时维修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基本概念
    1.2 研究背景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单部件系统的维修可靠性
    2.1 无延时单部件系统的维修可靠性
        2.1.1 基本假设
        2.1.2 模型建立
        2.1.3 模型求解
        2.1.4 结论
    2.2 有延时的单部件系统的维修可靠性
        2.2.1 模型假设
        2.2.2 系统状态分析与模型建立
        2.2.3 模型求解
        2.2.4 系统可靠性指标
        2.2.5 算例分析及结论
第3章 多部件串联系统的维修可靠性
    3.1 无延时多部件串联系统的维修可靠性
        3.1.1 模型假设
        3.1.2 模型建立
        3.1.3 模型求解结果
        3.1.4 结论
    3.2 有延时多部件串联系统的维修可靠性
        3.2.1 模型假设
        3.2.2 系统状态分析
        3.2.3 系统模型建立
        3.2.4 模型求解
        3.2.5 系统可靠性指标
        3.2.6 算例分析及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650MW核电机组专设安全设施可靠性评估及其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核电机组ESF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方法
        1.2.2 基于威布尔分布的寿命分析模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专设安全设施简介
    2.1 RIS系统功能及组成
        2.1.1 HHSI子系统
        2.1.2 中压安注子系统
        2.1.3 LHSI子系统
    2.2 RIS系统运行流程
        2.2.1 冷段直接注入
        2.2.2 冷段再循环注入
        2.2.3 冷热段再循环同时注入
    2.3 RIS系统主要设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备可靠性建模
    3.1 威布尔分布模型介绍
    3.2 威布尔分布的参数估计
        3.2.1 灰色预测估计法
        3.2.2 极大似然估计法
        3.2.3 灰色-极大似然估计
        3.2.4 双线性回归估计
    3.3 各设备可靠性建模
        3.3.1 高压安注泵寿命模型的计算
        3.3.2 低压安注泵寿命模型的计算
        3.3.3 水压试验泵寿命模型的计算
        3.3.4 水箱寿命模型的计算
        3.3.5 止回阀寿命模型的计算
        3.3.6 隔离阀寿命模型的计算
    3.4 模型分析及检验
        3.4.1 几种估计方法的比较
        3.4.2 拟合优度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IS系统可靠性分析及应用
    4.1 RBD的基本介绍
        4.1.1 RBD的概念
        4.1.2 RBD的基本逻辑关系模型
    4.2 RIS系统可靠性模型的构建与计算
        4.2.1 直接注入阶段
        4.2.2 再循环注入阶段
        4.2.3 冷热段同时注入阶段
    4.3 RIS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4 RIS系统可靠性分析的软件设计
        4.4.1 RIS系统可靠性分析流程
        4.4.2 RIS系统可靠性分析程序组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毛坪矿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3.2 国外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3.3 相关安全评价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通风系统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2.1 可靠性的概念与指标
        2.1.1 可靠性基本概念
        2.1.2 可靠性的数量指标
        2.1.3 可靠性经典模型
    2.2 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2.2.1 矿井通风系统组成
        2.2.2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特点
        2.2.3 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坪铅矿矿井通风状况简介
    3.1 矿山简介
        3.1.1 矿山开采现状
        3.1.2 采矿工艺
        3.1.3 开拓系统
    3.2 通风方式
    3.3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
        3.3.1 井下风量计算与分配
        3.3.2 巷道风量分配
    3.4 通风网络图的绘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井风网子系统可靠性分析
    4.1 风路的可靠性分析
        4.1.1 风路风量的分布与概率密度
        4.1.2 风路可靠度模型
    4.2 基于网络流理论的风网可靠性分析
        4.2.1 通风网络最小路集计算
        4.2.2 最小路集不交化处理
    4.3 毛坪铅锌矿通风网络可靠性的实例分析
        4.3.1 风路可靠度实例分析
        4.3.2 风网可靠度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arkov可修过程的矿井主风机可靠性研究
    5.1 Markov过程的基本理论与假设
    5.2 主风机Markov过程分析
        5.2.1 冷储备风机系统
        5.2.2 主风机系统的Markov模型与假设
    5.3 主风机系统分析
        5.3.1 工作状态研究
        5.3.2 主风机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
    5.4 毛坪矿主风机系统可靠性实例分析
    5.5 提高主风机系统可靠性建议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评价与预测
    6.1 评价流程及确定可靠性评价指标
    6.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6.2.1 指标权重计算模型
        6.2.2 准则层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3 方案层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4 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权重
    6.3 隶属度函数分析
    6.4 实例应用
    6.5 基于Vensim的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预测
        6.5.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5.2 因果关系分析
        6.5.3 建立变量集合与方程
        6.5.4 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附录B

(7)动态环境下离散时间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1.3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可靠性工程和理论的相关研究
        2.1.1 可靠性工程和理论概述
        2.1.2 可靠性工程和理论的发展历程
        2.1.3 可靠性工程和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系统可靠性建模的相关研究
        2.2.1 一般可靠性建模方法与评估
        2.2.2 动态环境可靠性的建模理论与方法
        2.2.3 离散时间可靠性的建模理论与方法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马尔可夫链及半马尔可夫链
        2.3.2 聚合随机过程
        2.3.3 常用运算介绍
第3章 周期环境下具有两类失效部件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3.1 引言
    3.2 系统可靠性建模
    3.3 系统可靠性评估及计算方法
        3.3.1 系统可靠度
        3.3.2 失效率函数
        3.3.3 系统平均寿命
        3.3.4 三类特殊阀门系统
        3.3.5 特殊情况——环境逗留时间为固定常数
    3.4 逗留时间的概率评估
        3.4.1 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分布
        3.4.2 第一类不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分布
        3.4.3 第二类不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分布
    3.5 数值算例
        3.5.1 环境逗留时间为几何分布
        3.5.2 环境逗留时间为常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周期环境下具有多类失效部件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4.1 引言
    4.2 系统可靠性建模
        4.2.1 模型假设
        4.2.2 离散时间半马尔可夫模型的构建
    4.3 基于聚合的可靠性评估与计算方法
        4.3.1 划分和聚合
        4.3.2 系统可靠度
    4.4 逗留时间的概率评估
    4.5 数值算例
        4.5.1 系统可靠度评估
        4.5.2 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随机环境下多状态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5.1 引言
    5.2 系统可靠性建模
        5.2.1 模型假设
        5.2.2 模型的构建
    5.3 基于聚合的可靠性评估与计算方法
        5.3.1 划分和聚合
        5.3.2 系统可靠度
        5.3.3 非致命环境下系统的可靠度
        5.3.4 点可用度
        5.3.5 多点可用度
        5.3.6 区间和多区间可用度
    5.4 逗留时间的概率评估
        5.4.1 系统极好运行逗留时间的分布
        5.4.2 在第一个环境中逗留时间的分布
        5.4.3 基于时间阈值的逗留时间的分布
    5.5 数值算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工况下船舶电站系统可靠性的建模与评估
    6.1 工程案例介绍
        6.1.1 船舶电站简介
        6.1.2 船舶电站可靠性建模
    6.2 系统可靠性评估
        6.2.1 船舶电站系统可靠度
        6.2.2 船舶电站非致命工况下系统的可靠度
        6.2.3 船舶电站点可用度
        6.2.4 船舶电站系统多点可用度
        6.2.5 船舶电站系统逗留时间的分布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高速铁路CTC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高速铁路CTC系统的故障成因及机理分析
    2.1 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组织管理体系
    2.2 CTC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3 CTC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2.4 CTC系统的故障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铁路CTC的硬件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
    3.1 硬件系统可靠性研究的问题说明
    3.2 硬件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
    3.3 基于Markov模型的自律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3.4 基于模糊Markov模型和DFT的自律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铁路CTC系统软件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
    4.1 软件系统可靠性研究的问题说明
    4.2 软件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
    4.3 基于实时多任务的软件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
    4.4 案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速铁路CTC系统的数据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
    5.1 系统数据可靠性研究的问题说明
    5.2 单元数据异常的分析方法
    5.3 CTC系统数据的异常值鉴定
    5.4 基于AHP和信息熵的CTC系统数据可靠性综合评估
    5.5 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高速铁路CTC系统的人因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
    6.1 人因可靠性研究的问题说明
    6.2 人因可靠性分析理论与方法
    6.3 基于情景的CTC系统人因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4 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数据可靠性案例分析的CTC系统调度数据原始表
附录二 车站自律机系统可靠性分析案例仿真程序
附录三 CTC系统软件可靠性案例仿真程序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船舶电站可靠性建模及故障树分析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可靠性工程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可靠性工程的发展概况
        1.2.2 我国可靠性工程的发展概况
    1.3 可靠性技术理论研究现状
        1.3.1 静态可靠性技术理论研究现状
        1.3.2 动态可靠性技术理论研究现状
    1.4 我国船舶电站可靠性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气系统可靠性工程研究基础
    2.1 不维修系统的可靠性特征量
        2.1.1 可靠性
        2.1.2 失效率
        2.1.3 可靠性特性曲线
        2.1.4 可靠度和不可靠度以及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2.1.5 可靠度和失效率以及平均寿命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可修系统可靠性特征量
        2.2.1 维修性
        2.2.2 可用性和可用度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电站不维修系统可靠性建模
    3.1 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的主要步骤
    3.2 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基本准则
    3.3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框图与数学模型
    3.4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框图与数学模型
    3.5 表决系统
        3.5.1 2/3(G)表决系统
        3.5.2 (n-1)/n(G)表决系统
        3.5.3 k/n(G)表决系统
    3.6 储备系统
        3.6.1 冷储备系统
        3.6.2 暖储备系统
    3.7 船舶电站不维修系统可靠性预计与建模
        3.7.1 船舶电站不维修系统可靠性预计
        3.7.2 船舶电站可靠性预计实例
        3.7.3 保护单元失效率预计加权系数法
        3.7.4 船舶电站不维修系统可靠性建模应用实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电站可修系统可靠性建模
    4.1 马尔可夫过程分析法
    4.2 可修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模型
        4.2.1 单部件可修系统可用度数学模型
        4.2.2 单部件可修系统可靠度数学模型
        4.2.3 两并联一备用可修系统可用度数学模型
        4.2.4 两并联一备用可修系统可靠度数学模型
        4.2.5 一运行两备用可修系统可用度数学模型
        4.2.6 一运行两备用可修系统可靠度数学模型
    4.3 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船舶电站可修系统可靠性建模应用实例
        4.3.1 船舶电站储备冗余系统可靠性数学建模
        4.3.2 船舶电站航行工况可用度数学建模
        4.3.3 船舶电站航行工况可靠度数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故障树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
    5.1 故障树分析法的特点及步骤
        5.1.1 故障树分析法的特点
        5.1.2 故障树分析法的步骤
    5.2 部件故障类型
    5.3 故障树常用符号说明
        5.3.1 事件符号
        5.3.2 逻辑门符号
        5.3.3 转移符号
    5.4 确定顶事件与边界条件
        5.4.1 确定顶事件
        5.4.2 确定边界条件
    5.5 建树基本规则与原则
        5.5.1 建树基本规则
        5.5.2 启发性的指导原则
        5.5.3 建树补充规则及技巧
    5.6 故障树简化
    5.7 故障树分析
        5.7.1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5.7.2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5.8 船舶电站故障树的建立及应用
        5.8.1 船舶电站故障树的建立
        5.8.2 船舶电站故障树的应用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子树A部分人工故障树
附录B 发电机控制系统SGA-23故障树分析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罗茨铁矿技改工程通风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的意义
    1.3 矿井通风技术的研究概况
    1.4 矿井通风系统方案优化的研究现状
        1.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4.2 矿井通风系统方案的优化方法研究
    1.5 模糊层次分析法
        1.5.1 层次分析法
        1.5.2 模糊层次分析法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罗茨铁矿通风系统概述
    2.1 罗茨铁矿简述
        2.1.1 矿区地理交通位置
        2.1.2 矿区气象条件
        2.1.3 矿区地质概况
    2.2 罗茨铁矿开采简述
        2.2.1 矿床开拓方案及采矿方法
        2.2.2 罗茨铁矿矿井通风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茨铁矿技改工程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3.1 矿井通风网络分析软件简介
    3.2 矿井总风量计算
        3.2.1 按供氧要求计算
        3.2.2 按排尘风速计算矿井需风量
        3.2.3 按排尘风量计算矿井需风量
        3.2.4 按照万吨风量比估算矿井总风量
        3.2.5 风量备用系数
    3.3 矿井通风井巷断面优化
        3.3.1 井巷费用
        3.3.2 井巷断面优化
        3.3.3 罗茨铁矿技改工程风道最优断面
    3.4 罗茨铁矿技改工程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研究
        3.4.1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3.4.2 罗茨铁矿技改工程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茨铁矿通风优化指标体系和权重的构建
    4.1 通风优化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通风优化指标体系构建
        4.1.3 矿井通风优化指标的意义及计算
    4.2 矿井通风方案优化指标的权重
        4.2.1 基于梯形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2.2 应用基于梯形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确定矿井通风方案优化指标权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罗茨铁矿技改工程通风系统方案优化
    5.1 概述
    5.2 相对二元比较法
        5.2.1 二元比较矩阵构造
        5.2.2 有序二元比较矩阵检验
        5.2.3 有序二元比较矩阵定性排序
        5.2.4 隶属度求解
    5.3 基于灰关联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决策
        5.3.1 基于灰关联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决策特点
        5.3.2 基于灰关联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决策评价过程
    5.4 罗茨铁矿技改工程通风系统方案优化
        5.4.1 通风方案指标值计算
        5.4.2 通风方案优选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arkov过程的主要通风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6.1 Markov 理论
        6.1.1 Markov 过程
        6.1.2 齐次Markov过程
        6.1.3 Markov过程的基本假设
    6.2 基于Markov过程的冷储备可修复系统
        6.2.1 冷储备可修复系统的验证
        6.2.2 基于Markov过程的冷储备可修复系统模型
    6.3 基于Markov过程的主要通风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6.3.1 风机故障率λ和修复率μ
        6.3.2 冷储备可修复系统模型适用验证
        6.3.3 主要通风机系统可靠性模型
    6.4 基于Markov过程的罗茨铁矿主要通风机系统可靠度分析
        6.4.1 基于Markov过程的罗茨铁矿主要通风机系统可靠度求解
        6.4.2 主要通风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四、冷储备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的补充(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器人自动化涤纶长丝卷装全流程设备配置研究[D]. 牛璨. 东华大学, 2021(01)
  • [2]铁路信号安全相关系统硬件安全完整性预计方法研究[D]. 张宏扬.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几类可修系统的最优维修策略研究[D]. 王俊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延时维修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分析[D]. 王盈. 南华大学, 2019(01)
  • [5]650MW核电机组专设安全设施可靠性评估及其软件开发[D]. 殷文慧. 东南大学, 2019(06)
  • [6]毛坪矿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与评价[D]. 缪旭.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7]动态环境下离散时间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D]. 李颜.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8]高速铁路CTC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D]. 高博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2)
  • [9]船舶电站可靠性建模及故障树分析法研究[D]. 吴志良.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1)
  • [10]罗茨铁矿技改工程通风系统优化研究[D]. 孟祥允.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冷库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的补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