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如何被农民接受?

广告如何被农民接受?

一、广告,如何才能让农民接受?(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欣[1](2021)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自2013年开始出现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凭借春晚舞台权威性强、受众面广的特点,并结合春节的节日氛围,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家国情怀、展示中国名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13年至2020年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电影符号学和广告符号学为理论依据,运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常见的符号及文化内涵,运用电影符号学分析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语言符号和人物身份如何参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的表意过程,并运用广告符号学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的创意表现如何更好的发挥广告的说服作用,总结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和看法。在视觉符号中,节日符号象征着民俗文化,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渲染了春节热闹的节日氛围;地域符号则彰显地方特色,引起观众共鸣;科技符号反映时代特征,记录生活变化;色彩符号展示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在听觉符号中,音乐配合广告主题,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声响诉诸解释项参与构建表意,人声传递直接信息,揭示情绪变化。在语言符号中,话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字升华广告主题。在身份构建中,个体身份实现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集体身份召唤集体记忆构建家国情怀,他者身份则通过划分自我与他者的区别,强化内部统一性,实现跨文化交流与认同。在创意表现中,央视春晚公益广告通过鲜明的叙事特点、真实的情感诉求和多元的表现手法引起观众的注意,并通过显性伴随文本和生成伴随文本帮助观众理解影片中构建的意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在特色文化展示、广告情感传递、年份特征标记、观众参与度四方面存在不足,并提出细化特色文化、丰富多元情感元素、突出年份特征、引导观众互动的建议。通过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本分析,笔者希望未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弘扬主旋律,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蔡敏[2](2021)在《陆澹安俗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文中指出陆澹安是二十世纪重要的通俗文学作家。对其生平与着述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陆澹安其人的了解,展现民国时期重要的通俗文学作家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当时俗文学创作的总体走向。对陆澹安俗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俗文学与市民生活及文化、文学思想的联系,更加深入地探究民国报人对传统文学文化的认知和再利用。为此,本文将从以下三部分对陆澹安的俗文学创作与批评展开研究:第一章,对陆澹安的交游和文学创作进行考述。陆澹安一生涉及的领域很广,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所以在交游考这一节本文将对陆澹安与通俗文学作家、弹词作家及艺人、戏剧演员和俗文学学者分别进行论述。对陆澹安的文学创作也进行了分期:文学积淀期(1894—1914)、小说及新剧创作期(1915—1932)、俗文学创作与研究期(1932—1949)、着述与文学创作期(1949—1980),尽可能完整地呈现陆澹安一生的创作、着述情况。第二章,研究陆澹安的俗文学创作。本章对陆澹安的弹词创作及对唐宋传奇、《聊斋》和元曲改写的白话小说展开论述,探讨弹词开篇和唱篇弹词的创作,明确《啼笑因缘弹词》是第一部以现代题材小说作为改编对象的弹词作品;以及其俗文学改写作品的改写手法、改写原因及价值。进而明晰陆澹安俗文学作品具有的教化民众的人文价值、情理真实的文学价值和推动普及的传播价值。第三章,主要集中在陆澹安对俗文学的批评与研究。其中对《水浒传》《红楼梦》等章回小说的批评全面细致,但由于当时的文化政策以及文化界对俞平伯和胡适文学思想的批判,陆澹安也受到了牵连,其小说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小说词语汇释》和《戏曲词语汇释》成为专门诠释小说、戏曲词语的开山之作;而在对唐宋传奇、《聊斋》和元曲选本进行选择时,也体现了选者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精神,是其时社会流行趋势和读者的审美趣味的反映。

刘会[3](2020)在《法国五月风暴运动海报的视觉修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综合利用文本分析法、符号学等方法,对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运动中的海报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五月风暴海报中的视觉文本进行分析,主要通过文本分析探讨海报的视觉构成元素,结合其他理论框架揭示图像表征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抗争主旨。其次基于媒介的物质性这一理论背景,对海报的形式,海报生产的风格、观看的语境进行分析,探究当时特定语境下海报所使用的版画技术对其传播的影响,海报的集体主义实践风格,以及海报在“墙”这一空间下所产生的意义。进而通过对修辞手段的探讨,来分析海报中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并运用德波提出的“异轨”手段,来探索图像中符号的凝缩机制,为在当下看待五月风暴海报提供一种视角。接着通过前面的种种分析,提出“以忆抗争”的修辞框架。最后借鉴Seliger提出的视觉修辞分类法,对抗议海报的视觉修辞策略进行了分类和完善的分析,以便发现海报是如何通过视觉修辞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张咪[4](2020)在《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民画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结合政治因素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绘画艺术,在绘画风格上受到传统民间工艺如刺绣、版画、剪纸、年画的影响。被段景礼看作是“1958年群众壁画运动和美术专科学校[1]教改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的户县农民画也不例外。“由农民画之手反应农民生活”的户县农民画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60、70年代,80年代后走向成熟。经过近70年的演变发展,户县农民画从现实生活出发,以饱满的画面、鲜艳的颜色、日常可见的直观实物为主要呈现形式,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逐渐成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农民画之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2012年以来,由中央宣传办、中央文明办、国家广电总局等机构与中央主要媒体推出的“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将农民画与公益广告相结合,用前者的形式表现后者的内涵,不仅为公益广告提供了创作素材,也为农民画向其他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本论文将选择陕西户县农民画主要作者之一——王乃良画家进行研究,以其农民画公益广告为样本,选择王乃良分别于2013年入选的16幅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系列公益广告、2014年入选的7幅“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系列公益广告以及2015年入选的13幅“中国劳动”主题的农民画公益广告,进行全样本分析。文章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从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的题材及艺术手法入手阐明其作品内容呈现形式,接着从多模态隐喻和广告互文性两个角度解读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的意义呈现,紧接着阐述其具有的政治宣传、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等属性。在从以上方面对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察社会文化是如何对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创作产生影响的并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将超出农民画诞生之初具有的纯粹政治宣传内涵之外的、处于新时代背景下的融合政治色彩与生活气息为一体的农民画置于当今社会现实之中,呈现出王乃良对农民画与公益广告的探索,最终落脚于以传统元素为表现形式的公益广告的当代发展问题。

陈凌[5](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指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滕学武[6](2020)在《JZDG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网络购物,这种购物行为的转变给农资肥料产品市场销售带来新的契机,它可以充分借助于网络技术,让消费者获得全新的购物体验。过去,农资肥料行业一直以传统的营销模式打开市场、维护市场,技术和思维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既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又导致产能过剩。现阶段,国家正大力号召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去产能、调结构成为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互联网经营思维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把它应用到农资肥料行业,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资行业营销的瓶颈问题,而且能够大幅节约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增加企业经营效益。但是许多农资肥料企业在网络营销方面存有许多不足,制约了其经营效益的提升,因此探究农资肥料企业在网络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成为必要的选择。JZDG公司是全国闻名的复合肥和缓控释肥生产厂家,复合肥的产量在全国范围内排名前列。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消费观念等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类企业必须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进行全面审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JZDG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受国家改革形势的影响,在传统营销上出现了成本高、效率低、运转慢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因而,本文以JZDG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制定适宜的网络营销策略使公司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共包括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简要叙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评述,对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进行了简单梳理。第二章阐述了网络营销的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对网络营销的含义、特征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描述,对STP、PEST、SWOT、五力分析模型等分析工具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以JZDG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该公司网络营销内外部环境,总结了该公司所拥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第四章借助STP营销战略及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制定JZDG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第五章从完善网络营销部门的设置、营销队伍建设、薪酬分配及考核、市场开发、市场维护等方面进行努力,保障网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第六章对论文进行总结,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营销理论,提出完善JZDG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的建议,以期从理论上指导JZDG公司的网络营销实践,为农资肥料企业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高岚[7](2020)在《《垄上行》发生发展论 ——基于媒介生态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现今,电视栏目在激烈的媒介竞争态势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农传播栏目更是步履维艰。如何应对挑战,开辟一条电视栏目发展的新路,成为了摆在业界和学界面前的一道跨不过去的“鸿沟”。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问题,凸显了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因此,研究“三农”问题,传播好国家惠农政策,解决好农民之所求,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是当代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传媒人和传媒研究者的必然选择。《垄上行》创办18年来,历经风雨,见过彩虹,书写过电视对农传播领域的辉煌与灿烂。以“现象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掀起中国电视农业栏目传播的新天地。然而,在岁月的洗礼中,《垄上行》褪去铅华:运行体制不畅、人员更替频繁、核心受众流失、效益缩减……经典栏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媒介竞争的结果?或是人为因素?亦或是体制僵硬化?研究并揭示其兴衰的历程和规律对当下电视媒体乃至于其他媒体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论文基于媒介生态学理论视角,结合实际采访《垄上行》栏目制片人和总编,将论文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垄上行》的发生起源和发生过程,基于媒介生态的内外生态因子,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以纵向时间线将栏目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发展时期、停滞左右摇摆期、寻求发展突破期。第二部分,围绕《垄上行》在快速发展期间成为现象级栏目原因展开研究,以六个“种群”(传者种群、受众种群、符号种群、营销种群、信息种群、资源种群)分析《垄上行》的特质。第三部分,探究《垄上行》在2012年至2015年间发展进退维谷成因,从认知、管理、内容、人员、受众、媒介等六个方面分析落地省台初期停滞不前的缘由。第四部分,鉴于对《垄上行》兴衰历程的思考,总结电视栏目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

施州[8](2019)在《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大规模的总体战争,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凭借其强大国力和武装力量领导同盟国赢得最终胜利。其胜利的原因,除了正义战争之性质这一主因之外,离不开战时国家意志的凝聚,更离不开战时人民力量(包括大规模战争物资生产)的动员。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积极开动国家宣传机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报刊、广播、海报等媒介进行战时动员,其中尤以海报为重要宣传工具。海报宣传发挥强大效果,深刻影响了战争进程。同时,二战还对传播学产生巨大影响,传播学几位奠基人都参与战时宣传研究,开创重要理论体系,为传播学奠定理论基础。二战是近代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并输出强有力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时至今日世界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格局依然深受二战影响,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的意义深远。本研究以战时宣传理论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个案分析。本研究挖掘了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有关海报宣传的重要文献,收集整理了651张政府海报样本,以宣传研究方法论为基础,结合经典传播学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建构历史语境,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对海报样本作整体规律分析,用定性符号学文本分析法对单张海报进行意义解读。本研究分别从政府海报的“宣传组织运作机制”、“宣传渠道和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流变”、“国家精神宣扬”、“战争逻辑建构”、“军事神话塑造”、“社会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输出”互为有机关联的八个方面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全面透彻的解析。本研究发现,战时宣传组织并不一定是官方垄断式,也可以采用官民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进行创作、发布,并通过事件配合、媒体联动等方式,共同营造媒介景观。战时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要避免抽象说教,而要具象化、通俗化。战时宣传的内容可以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宣扬国家精神和爱国主义;建构战争的性质和目标;塑造正义之师和强大武装力量的形象;促进国民身份认同,缓解社会矛盾;输出本国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本研究继承了传播学先驱的研究传统,是对战时宣传理论的延续和补充。本研究认为战时宣传研究首先要关注宣传组织,同时要分析宣传渠道、媒介事件、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具体宣传内容分析不仅要从国家、战争和军事层面,也要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切入。本研究为后续战时宣传研究供了新的框架和思路。同时,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加以凝聚国家意志、团结民心、动员全民参与;在重大历史转折期对内对外加以宣传国家精神、军队形象、国家软实力等重大问题供极其鲜活的典例和范式。

张园[9](2019)在《新乡村文化构建下的家风家训研究 ——以L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村问题频发,作为原来乡村文化基础的家风家训,有些已经变成了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有些已经消失殆尽、了无踪影。原来家族社会的规则体系被打破,形成了以两代或者三代共同居住结构的小家庭模式,传统家风家训所形成的文化形式和亲缘治理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以家风家训为基础形成的乡村文化的平衡结构也被打破。本文概括传统家风家训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内容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是注重对人自身品格的培养和修养的提升,以及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对外是处理人际关系,比如不要言多、要善待他人以及为人正直等。内容分类之后,接着用功能理论进行分析,家风家训既承担了社会功能、法的功能、传承中华文化的功能、解决家庭关系的功能、传播价值观以及整合功能的正向功能,也承担了对女性的压迫、对名的过度重视、对孩子天性的压制等负向功能。根据以上内容,以L市为调查地,调查现代新乡村文化构建下的家风家训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村民怎样看待家风家训?村民认为家风家训的优秀成果有哪些?农村中现存的家风家训有哪些?传统家风家训有什么精华?等。通过调查,得出村民对待家风家训的态度、目前家风家训的宣传状况、家风家训内涵发生的变化。通过对传统家风家训的分析总结,以及对现代农村家风家训的现状调查,古今对比分析得出现代乡村家风家训消失的原因: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载体家谱消失了、作用不如往昔、保存在习俗中的消失了、宣传不够等,这些原因导致了现代家风家训发生变化。对以上内容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为构建新乡村文化提供坚强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大宣传、增加认同感、创新传统家风家训、乡村文化建构机制等,建立新的家风家训,进而构建新的乡村文化。

邓海燕[10](2019)在《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文中认为1937年以后,日本殖民者的野心不断扩张,对东北的殖民统治越发残酷,加强对思想文化的统治,加紧对新闻出版行业的控制,整个伪满后期面临“出版难,杂志少”的景况。1941年由满洲杂志社创刊的《麒麟》,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发行完整、传播广泛、接近大众等特点,很快赢得市场,成为拥有十万读者的“东亚第一刊”,成为伪满畅销的一本大众文化杂志。杂志一面大量刊载娱乐性趣味性的通俗作品,有意疏离政治和时局,以办国民“自己”的杂志为办刊宗旨;一面又替伪政府做宣传唱赞歌,为日伪当局效力,履行国策杂志的使命,具有复杂的意识形态性,这是伪满后期能够继续刊行的杂志所共同呈现出的特点,也是杂志的一种生存策略,不适合用简单的是非论来判断,要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显与隐的表达,这也是本论文所持的客观态度,力求公允,呈现杂志原本的文化样态。本研究在走访调研、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文献的量化整理和细密的耙梳,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汇总,考察杂志特殊的生存背景和大众文化的特质,从而揭示殖民语境中杂志编辑人、写作者及伪满的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中介绍了当下《麒麟》研究的现状,根据杂志自身的特点,确定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入研究,并对殖民语境、《麒麟》的大众文化及特点进行界定,保证论文写作的合理性。第一章具体阐述了《麒麟》杂志特殊的殖民生存场域,从政治、教育和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日本残酷的政治统治、奴化的教育思想和专制文化政策迫使期刊杂志只能倾向通俗的、娱乐的、有趣的、历史的文艺作品,规避现实,粉饰太平,这样的大众通俗文学作品是能够被统治者接受的,有利于市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伪满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麒麟》的大众文化现象,也是不难理解的生存之道。第二章是从《麒麟》杂志传媒的外围生存境况和杂志自身的内部特点考察其刊行策略。先历时性考察伪满时期文学传媒的外围生态,梳理伪满后期在物资紧缺、资金不足、文化专制的杂志生态环境下,杂志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之道,而不得已选择走向大众文化之路;然后对杂志自身特点进行共时性的分析,从杂志刊行思想、读者定位、市场化运作等角度进行梳理,从而确立《麒麟》杂志大众文化的策略性定位的观点。第三章是从杂志文本的文体形式上阐释《麒麟》的大众文化建构。本章基于伪满时期苛刻的文化监管制度和汉语出版物少难以满足大众读者阅读需求的背景,是匮乏的文化市场推动了通俗趣味性读物在内容策略上不自觉的倾向于通俗小说、文化杂谈、民间歌谣、弹词鼓词等纷繁多彩的大众性文体形式,《麒麟》呈现出以“慰安民众”为办刊宗旨的大众文化形态。第四章着重从文本内部讨论《麒麟》杂志的大众文化形态建构的问题。文中从都市文化、女性文化、流行文化等视角出发,分析文本中的都市空间符号、女性的生存现状、文本的娱乐性消遣精神、侦探悬疑的大众化取向等大众化特征,探析杂志文本的内在变化:现代的、都会的、消费的、时尚的走向为一种潮流;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都市的参差融汇也是一种潮流,而且两者难以切分,扭结在一起流动向前。由此,《麒麟》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探索与实践,进行其对于大众文化的构建。第五章是论文的落脚点,探寻大众文化杂志《麒麟》所呈现的文化图景的意义所在,本研究认为杂志的出版和发行,体现出意识形态宣传和大众文化建设方面的复杂作用,客观的总结其既有被利用的亲日、媚日的奴性话语,也有反侵略的隐性表达,即便是杂志的大众文化建构中的负能量,也要回溯到特定时空和语境中,认识其存在的意义,并从多个角度考察其正负能量。结语总结全文,简要阐明《麒麟》杂志研究的意义,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空间。

二、广告,如何才能让农民接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告,如何才能让农民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1)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央视春晚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一、央视春晚是一种“新仪式”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是一种“新民俗”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题建构与插播作用
        一、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题建构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插播作用
第二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符号中的文化意涵
    第一节 视觉符号:传递文化价值
        一、节日符号:传承民俗文化,烘托热闹氛围
        二、地域符号:展示风土人情,勾起民众共鸣
        三、科技符号:贴合时代文化,记录生活变化
        四、色彩符号:彰显中国特色文化
    第二节 听觉符号:交代辅助信息
        一、音乐服务于广告主题和人物心理
        二、声响借助相似性表意并诉诸解释项
        三、人声传递信息和揭示变化
    第三节 语言符号:突出广告主旨
        一、话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二、文字升华广告主题
第三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中的身份构建
    第一节 个体身份的表达
        一、个体的多重身份
        二、家国文化的意义建构
    第二节 群体身份的建构
        一、勾勒社会群像,唤醒集体记忆
        二、从小我到大我,构建家国情怀
    第三节 “他者”身份的构建
        一、通过界定“他者”来界定自身
        二、通过构建“他者”来强化自身同一性
        三、通过互为“他者”进行跨文化传播
第四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本创意
    第一节 多元方式呈现广告创意
        一、叙事特点鲜明多样
        二、情感诉求深入人心
        三、表现手法引人入胜
    第二节 伴随文本强化创意表现
        一、生成伴随文本辅助观众理解广告主题及创意
        二、显性伴随文本加持意义构建
        三、解释性伴随文本吸引观众注意力
第五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策略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文化展示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人心
        二、广告情感单一且压抑,与过年氛围相矛盾
        三、年份特征过于弱化,缺少时代感和独特性
        四、解释性伴随文本较少,广告知名度、讨论度较低
    第二节 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细化特色文化,推出系列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二、丰富多元情感元素,打造明快广告画风
        三、总结过往,展望未来,突出年份特色
        四、善用解释性伴随文本,引发大众关注与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陆澹安俗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陆澹安交游及文学创作考
    第一节 交游考
        一 陆澹安与通俗文学作家
        二 陆澹安与弹词作家及艺人
        三 陆澹安与戏剧演员
        四 陆澹安与俗文学学者
    第二节 文学创作考
        一 文学积淀期(1894—1914)
        二 小说及新剧创作期(1915—1932)
        三 俗文学创作与研究期(1932—1949)
        四 着述与文学研究期(1949—1980)
第二章 陆澹安俗文学创作研究
    第一节 陆澹安的弹词创作
        一 书场、报刊杂志、电台对陆澹安的影响
        二 弹词开篇的创作
        三 长篇弹词的创作
    第二节 对唐宋传奇和《聊斋》、元曲的改写
        一 改写的手法:白话翻译与情节重组
        二 改写的原因:市民文化与“双百方针”对其改写的影响
        三 改写的价值:传统文学的普及与新生
    第三节 陆澹安俗文学作品的价值
        一 教化民众的人文价值
        二 情理真实的文学价值
        三 推动宣传的传播价值
第三章 陆澹安对俗文学的批评和研究
    第一节 俗文学批评内容、特点与成因
        一 对《水浒传》《红楼梦》等的研究与批评
        二 对唐宋传奇、《聊斋》和元曲选本的批评与研究
        三 对《小说词语汇释》和《戏曲词语汇释》的研究
        四 俗文学批评作品的特点与成因
    第二节 陆澹安俗文学批评的成就与影响
        一 弹词韵书的首开之风
        二 小说、戏曲词语汇释的开山之作
        三 全面细致但有争议的章回小说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法国五月风暴运动海报的视觉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海报的视觉文本
    2.1 海报的文本分析
    2.2 海报的性别表征
    2.3 海报的颜色集合
    2.4 海报的人物形象
    2.5 海报的议题呈现
    2.6 海报的语图关系
3.海报的意义生产
    3.1 视觉形式—版画作为斗争的武器
    3.2 主导风格—集体主义实践风格的抗争
    3.3 观看语境—“墙”承载的空间意义
4.海报的修辞手段
    4.1 隐喻——解构与颠覆
    4.2 转喻——视觉隐转喻
    4.3 凝缩——图像的“异轨”
5.海报的修辞框架
    5.1 集体记忆之维度
    5.2 法国革命的历史脉络
    5.3 “以忆抗争”的修辞框架
    5.4 “以忆抗争”的修辞策略
6.海报的修辞功能
    6.1 海报的视觉修辞分类
    6.2 个性化修辞—工人群体的呼吁
    6.3 品牌修辞—权力主体的刻画
    6.4 诗性修辞—文化背景的叙事
    6.5 抗议海报的视觉修辞主导功能
7.结语:海报作为对话的一部分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农民画
        1.3.2 户县农民画
        1.3.3 公益广告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内容解读
    2.1 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题材呈现
        2.1.1 再现生活场景
        2.1.2 传承传统文化
        2.1.3 反映时代主题
    2.2 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艺术呈现
        2.2.1 巧用意象组合
        2.2.2 单线平涂
        2.2.3 “黄金分割”和“圆形”构图
        2.2.4 用色有理也有情
        2.2.5 画面满当与留白
第三章 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的意义呈现解读
    3.1 互文性分析
        3.1.1 语句互文性
        3.1.2 体裁互文性
        3.1.3 修辞互文性
        3.1.4 文化互文性
    3.2 多模态隐喻分析
        3.2.1 文字隐喻
        3.2.2 图像隐喻
第四章 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属性分析
    4.1 政治宣传属性
    4.2 艺术审美属性
    4.3 文化传承属性
第五章 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文化分析
    5.1 意识色彩
        5.1.1 集体意识——国家主流意识与农民画公益广告创作群体的意识
        5.1.2 个人意识——作为农民画公益广告创作个体的王乃良
    5.2 文化色彩
第六章 王乃良对农民画公益广告的探索及启示
    6.1 作为政治宣传品的农民画及农民画公益广告
    6.2 逐渐淡化政治色彩的农民画及农民画公益广告
    6.3 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的当代意义及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JZDG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营销的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
    2.1 网络营销的内涵、特征
        2.1.1 网络营销的含义
        2.1.2 网络营销特征
    2.2 网络营销的相关理论
        2.2.1 网络关系营销理论
        2.2.2 网络软营销理论
        2.2.3 网络直复营销理论
        2.2.4 4P理论
    2.3 分析工具概述
        2.3.1 PEST分析
        2.3.2 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2.3.3 STP分析
        2.3.4 SWOT分析工具
第三章 JZDG公司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3.1 JZDG公司概述
    3.2 网络营销的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行业环境分析
        3.2.3 竞争对手分析
        3.2.4 网络购买调查及分析
    3.3 网络营销的内部环境分析
        3.3.1 经营能力分析
        3.3.2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3.3.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3.4 JZDG公司网络营销现状及评价
        3.4.1 公司网络营销现状
        3.4.2 公司网络营销评价
        3.4.3 公司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3.5 JZDG集团网络营销SWOT分析
        3.5.1 机遇(O)
        3.5.2 威胁(T)
        3.5.3 优势(S)
        3.5.4 劣势(W)
        3.5.5 SWOT策略分析矩阵
第四章 JZDG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的制定
    4.1 JZDG公司STP营销战略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JZDG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组合
        4.2.1 网络营销产品策略
        4.2.2 网络营销价格策略
        4.2.3 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4.2.4 网络营销促销策略
第五章 JZDG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对策
    5.1 完善网络营销部门的组织架构
    5.2 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营销队伍
    5.3 构建薪酬分配及考核机制
    5.4 重视产品市场开发
    5.5 加强产品市场维护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网上购物的问卷调查表
附录2 JZDG 集团网络电商平台使用评价设计的问卷调查
致谢

(7)《垄上行》发生发展论 ——基于媒介生态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起于阡陌——《垄上行》栏目发生过程考察
    第一节 《垄上行》发生的生态因子
    第二节 《垄上行》栏目发生过程
第二章 兴于特质——《垄上行》成为现象级栏目原因探究
    第一节 传者种群——领导思维
    第二节 受众种群——栏目定位
    第三节 符号种群——节目形态
    第四节 资源种群——人力网络
    第五节 信息种群——内容为王
    第六节 营销种群——经营模式
第三章 阻于错位——《垄上行》进退维谷成因分析
    第一节 双向认知错位
    第二节 管理模式模糊
    第三节 内容脱离实际
    第四节 人员机制不畅
    第五节 受众定位不准
    第六节 媒介声音衰弱
第四章 对农业电视栏目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加强策划力,建设本土栏目
    第二节 推动执行力,完善管理体制
    第三节 增强营销力,全面融合资源
    第四节 提升创造力,盘活生态动能
    第五节 打造影响力,拓宽传播渠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与成果综述
        一、中外文献综述
        二、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理论辨析与概念界定
        一、宣传理论问题辨析
        二、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基本框架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公共协作机制
    第一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组织机构流变
        一、政府海报的主要需求方
        二、政府海报官方主导机构的流变
        三、官方与民间机构合作机制
    第二节 政府海报的创作与采购模式
        一、明星海报回购模式(1941-1945年)
        二、海报大赛征集模式(1941-1942年)
        三、协调机构原创模式(1942-1945年)
        四、专家协同创作模式(1943-1945年)
    第三节 政府海报印刷和媒体投放模式
        一、政府海报的指定印刷方
        二、民间公司组织捐赠和分发
        三、基层志愿者分发和张贴
    小结
第二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媒介景观营造
    第一节 海报分发渠道策略和趋势
        一、海报渠道系统设计
        二、海报分发与张贴技巧
        三、海报数量与年份趋势
    第二节 海报在各类生活场景的运用
        一、海报在户外场景
        二、海报在工厂场景
        三、海报在校园场景
        四、海报在社区场景
    第三节 海报相关媒介事件与媒介景观
        一、杂志国旗封面运动
        二、海报与视觉艺术大赛
        三、海报与战时宣传展览
        四、海报与真人宣传活动
        五、海报与战时宣传电影
    小结
第三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策略流变
    第一节 二战前海报宣传的历史演变
        一、二战前海报宣传简史
        二、一战中美国政府海报宣传
        三、一战与二战海报宣传策略对比
    第二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理念博弈
        一、政治艺术派的理想主义
        二、商业广告派的专业主义
        三、政府海报的商业化趋势
    第三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内容流变
        一、美国政府总体宣传策略
        二、政府海报宣传主题分析
        三、从抽象爱国到说服行动
    第四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技巧嬗变
        一、正反两面理诉求
        二、温和的恐惧诉求
        三、大众视觉艺术
        四、人物情感共鸣
        五、乐观主义基调
    小结
第四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宣扬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精神溯源
        一、独立宣言中的自由精神
        二、开国元勋的精神图腾
        三、四大自由的对外传播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国家精神的战时表述
        一、国内外民主统一战线
        二、外交关系的政治宣言
    第三节 政府海报的爱国主义图形符号象征
        一、国旗的爱国主义象征
        二、国旗的爱国主义背书
        三、国旗的爱国主义隐喻
    第四节 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图像符号象征
        一、国家精神的人格符号象征
        二、国家精神的物化符号象征
    小结
第五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战争逻辑建构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定性
        一、敌方谬论的批判
        二、屠杀行为的揭露
        三、难民问题的态度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场景
        一、我方军事装备的损失
        二、我方军事人员的伤亡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目标
        一、敌方的图形符号象征
        二、敌方的人物符号建构
    小结
第六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军事神话塑造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事武装力量
        一、武装力量霸权主义
        二、军需补给强力威慑
        三、出征场景仪式渲染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队集体人格
        一、乐观主义的军营纪实
        二、实用主义的战地纪实
        三、英雄主义的战场奇观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英雄神话塑造
        一、平民式真人英雄
        二、古典式战斗英雄
        三、人道主义式光环
    小结
第七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社会身份认同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民统一战线
        一、全民认同和集体主义
        二、前后方工作的同一性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性别身份认同
        一、战时女工与女权主义
        二、家政事务与爱国主义
        三、巾帼英雄的国家认同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种族平等意识
        一、少数裔形象的缺席
        二、刻意凸显的平等幻象
    小结
第八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文化价值输出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传统价值观
        一、国土情怀与乡民情结
        二、血缘情愫与情感需求
        三、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民战时价值观
        一、为国牺牲精神
        二、勤劳奋斗信念
        三、公平与诚信观
        四、节俭与环保意识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后和平憧憬
        一、安全感的获得
        二、丰衣足食的乐土
        三、乌托邦式的幸福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海报量化内容分析法详细步骤说明
附件二:本研究所有海报样本清单
附录三 :本文各章节所有图表清单
附录四 :二战时期美国着名艺术家和插画师
附录五 :重要历史海报文献及来源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新乡村文化构建下的家风家训研究 ——以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乡村家庭研究状况
        1.3.2 家风家训研究状况
        1.3.3 乡村文化研究状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分析框架以及研究内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家风家训
        2.1.2 家族文化
        2.1.3 家庭
        2.1.4 乡村文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功能理论
        2.2.2 生命历程理论
        2.2.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论
3 传统家风家训的核心思想及功能作用
    3.1 传统家风家训总结
        3.1.1 对内的劝诫
        3.1.2 对外为人处世
    3.2 传统家风家训的功能作用
        3.2.1 传统家风家训的精华与正向功能
        3.2.2 传统家风家训的糟粕与负向功能
        3.2.3 传统家风家训的评价与借鉴
4 当代家风家训的调查结果分析
    4.1 家风家训调查的基本情况
        4.1.1 家风家训调查样本取样地情况
        4.1.2 家风家训调查的样本基本情况
    4.2 家风家训的基本调查结果及问题概述
        4.2.1 农村对于家风家训的态度
        4.2.2 目前家风家训的宣传状况
        4.2.3 家风家训的主要内容
5 家风家训变化的原因分析
    5.1 家风家训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5.2 家风家训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
    5.3 家风家训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5.4 家风家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5.5 习俗中的家风家训发生了变化
    5.6 家风家训的宣传力度不够
6 以新家风家训为基础构建新乡村文化
    6.1 新乡村文化构建的载体
        6.1.1 新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6.1.2 农村新型产业化路径分析
    6.2 新乡村文化构建的步骤
        6.2.1 创新符合当代价值观
        6.2.2 加大宣传
        6.2.3 增加认同感
        6.2.4 建立相应的文化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麒麟》杂志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殖民语境:《麒麟》的生产场域
    第一节 “改朝换代”: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一、炮制伪满洲国
        二、所谓的友邦、盟邦、亲邦
        三、殖民“暴力”的效应
    第二节 切断民族之根:奴化的殖民教育
        一、“王道主义”教育方针
        二、让日语成为“国语”
        三、推行殖民学制
        四、强制落实奴化教育思想
    第三节 专制与霸权:日伪政权的文化统治
        一、霸道的伪满文化统治机构
        二、细化专制的文化统治策略
第二章 “大众文化”:《麒麟》杂志的策略性定位
    第一节 伪满时期文学传媒的生态
        一、从报纸副刊到文学杂志
        二、从小众文艺期刊到大众文化杂志
    第二节 “大众文化”杂志《麒麟》
        一、《麒麟》办刊思想的演变
        二、“大众”读者定位
        三、版面风格和栏目设置的大众化
        四、《麒麟》杂志的市场化运作
第三章 文学样式的大众性
    第一节 娱乐化的通俗小说
        一、占据《麒麟》文学主体的通俗小说
        二、徘徊在章回体和新文学之间的通俗小说
    第二节 “传承文化使命”的散文
        一、彰显民族文化的节日习俗散文
        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散文
        三、包罗万象的其他散文
    第三节 书写底层大众生活的民间歌谣
        一、情歌:离情别绪相思苦
        二、生活歌:婚姻家庭中女性的悲情
    第四节 雅俗互动的弹词与话剧
        一、走向通俗:新文学的弹词改编尝试
        二、雅俗相遇:演绎话本故事的现代话剧
    第五节 由通俗小说改编的鼓词
        一、鼓词《啼笑因缘》的诞生
        二、从视觉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化
        三、讲究音韵的俗白式语言风格
第四章 文本内涵的大众性
    第一节 现代都市的空间符号与悖论叙事
        一、时尚消费空间:咖啡店、吃茶店、舞厅
        二、日常活动空间:公园、办公室
        三、流动行进空间:火车、电车
        四、都市书写的悖论
    第二节 摩登与传统:大众视野中的女性想象
        一、尚美女性:讲究衣着打扮的流行时尚
        二、职场女性:独立自信的时代风尚
        三、家庭主妇:渗透“贤妻良母”思想
    第三节 娱乐性和模式化的精神消遣品
        一、矛盾纠葛的感情故事
        二、以死告终的爱情悲剧
        三、历经风雨的完美结局
        四、花样无穷的情感套路
    第四节 侦探、悬疑与大众取向
        一、构设类型化的悬疑焦点
        二、迎合大众的小说取向
    第五节 儿童文学产品的大众化特征
        一、儿童文化产品的类型及特征
        二、善与美的精神引导
        三、潜藏的意识形态性
第五章 作为策略的大众:《麒麟》文化图景的意义
    第一节 奴性话语: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一、从“看”和“说”入手的大众亲日引控
        二、调门越来越高的大众媚日教唆
        三、利用文学树立大众的“良民”榜样
    第二节 隐性话语:中国人民反侵略意志的曲折表达
        一、建立同构关系,认同中暗示处境、吐露心声
        二、描绘二元意象,对比中透露情感倾向
        三、文本间存在矛盾,真意从深潜处释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广告,如何才能让农民接受?(论文参考文献)

  • [1]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D]. 王嘉欣. 兰州大学, 2021(12)
  • [2]陆澹安俗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D]. 蔡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法国五月风暴运动海报的视觉修辞研究[D]. 刘会. 暨南大学, 2020(04)
  • [4]王乃良农民画公益广告研究[D]. 张咪. 西北大学, 2020(07)
  •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JZDG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 滕学武.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垄上行》发生发展论 ——基于媒介生态学视角[D]. 高岚. 长江大学, 2020(02)
  • [8]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D]. 施州. 上海大学, 2019(03)
  • [9]新乡村文化构建下的家风家训研究 ——以L市为例[D]. 张园.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D]. 邓海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广告如何被农民接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