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多糖产菌的原生质体诱变与育种

香菇多糖产菌的原生质体诱变与育种

一、香菇多糖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春霞[1](2021)在《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再生菌株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原黑蘑是近年从一种野生食用真菌驯化来的一个新型食用菌,其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及钙、磷、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美味的菜品佳肴,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草原黑蘑对外界环境条件反应较敏感,在自然条件下生长速度慢。为了给人工栽培提供好的菌种,我们以草原黑蘑原生质体为起始材料进行紫外线诱变,以期提高草原黑蘑菌丝体的生长速度,为获得更高产量和营养价值的草原黑蘑提供依据。本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以hm8124-1和hm910两个菌株液体摇培8天的菌丝体为材料,溶壁酶浓度为1.4%,25℃酶解4 h,可以制备足够的草原黑蘑原生质体。2.对hm8124-1和hm910两个菌株草原黑蘑原生质体进行不同时间的紫外线照射,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延长致死率也会增大,随着距紫外灯的距离增大致死率会变小。致死率跟诱变时间成正比,跟诱变距离成反比。3.诱变后挑取长势快而强壮的单个菌落,进行菌丝体生长速度,胞外酶活性测定,从再生菌株中选到生长速度快于起始的材料,同时再生菌株的漆酶和蛋白酶活性发生了变化,得到的突变菌株酶活力升降趋势均不同于对照组。4.再生菌丝体经过ISSR分析,发现诱变后的菌株与对照菌株PCR产物电泳图有明显的差异,说明DNA序列发生了变化。

张姣[2](2021)在《黑木耳优良菌株选育及富硒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木耳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益及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黑木耳的产量及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黑木耳品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选育高产优质黑木耳优良品种迫在眉睫。本文从黑木耳的品种比较、杂交选育及富硒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21个黑木耳品种(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袋料栽培明晰了其基本农艺性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综合选择指数法确定菌株Au-4、Au-19、Au-14、Au-16和Au-10为优良菌株,可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也可供当地春栽品种选择。2.分别以21个黑木耳品种的ITS序列和农艺性状进行聚类。结果表明,以ITS序列可将21个菌株聚为2类,以农艺性状聚类分为3类,两种聚类方式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我国目前栽培的黑木耳品种的同源性较高。3.以秦岭黑木耳M-12、M-13和M-14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ITS序列分析、农艺性状及基本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1)菌株M-12和M-13与NCBI库中黑木耳菌株序列差异较大,遗传关系较远。菌株M-14与木耳属、短毛木耳种的菌株LE 296422亲缘关系较近(99.41%);2)菌株M-12的生产性能好,粗蛋白含量高(17.8%)、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为高产优质菌株。4.通过杂交获得34个杂交菌株,经ITS序列分析及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34个杂交子可分为3类;不同杂交菌株的农艺性状差异显着。其中,菌株A27-M2(34),A3-M(10),m-a3(32)和m-a24(20)为优良杂交菌株,有待进一步选育。5.从21个黑木耳品种(株)中选出了对硒盐耐受性最强的菌株(Au-19),并以此菌株为研究对象,选出了硒盐保护剂及其最适使用比例。经富硒栽培,子实体总硒含量可达288 mg/kg。

张亚青[3](2020)在《高产γ-氨基丁酸(GABA)食用菌资源的筛选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广泛地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调节平衡植物的碳氮营养、改善神经功能、肝脏功能等多种功能。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大,但目前,我国对食用菌的研究开发还是不是很完全,对食用菌高产GABA的研究也少之又少。因此,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对高产GABA食用菌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对筛选的食用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以及紫外诱变研究,了解突变菌株的谷氨酸脱羧酶的酶学特性,最后对突变株进行菌丝体发酵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市场上获得十一种食用菌通过对其GABA含量的检测,根据研究状况和市场情况分析选择3种菌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实验室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在PDY培养基和YMG培养基中秀珍菇生长速度最快,在PDA培养基中羊肚菌生长速度最快,黑色牛肝菌在三种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最终确定秀珍菇作为接下去的研究对象。2.通过秀珍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育种方法,进行高产GABA的秀珍菇菌株选育工作,对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再生条件和诱变株GABA含量进行了筛选分析。结果表明:MM缓冲液中,20 mg/mL的溶壁酶能够有效去除秀珍菇细胞壁,获得达到2×106个/mL的原生质体;在含有0.5 mol/L甘露醇的YMG培养基上,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可达到0.65±0.13%。35 W紫外灯照射12 min时,致死率可达到7686%;菌丝体和子实体中,3个突变株GABA含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0.7%,196.3%,126.8%和21.3%,237.8%,97.3%。通过试验对比最终选择秀珍菇X5作为下一步试验的研究对象。3.通过对秀珍菇突变株X5谷氨酸脱羧酶(GAD)的酶学特性的研究可知,突变株GAD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4℃,且热稳定性较好,到90℃仍有40%左右的活性。突变株GAD最适反应pH为4.2,在较宽的范围内(pH 3.57.5)都比较稳定,能够保持50%以上的酶活力。在添加量为2 mmol/L浓度下,金属离子Na+,Ca2+,K+对秀珍菇突变株GAD活性没有显着影响;Mn2+和Mg2+对秀珍菇突变株GAD活性有促进作用;Fe2+和Cu2+对秀珍菇突变株GAD活性有抑制作用,SDS的抑制作用最强。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测定秀珍菇突变株GAD的动力学常数得到:秀珍菇突变株GAD对谷氨酸的Km值为0.01072 mol/L,Vmax的值为14.445 mg/min,说明秀珍菇突变株GAD与底物的亲和力较弱,较高底物浓度会有利于秀珍菇突变株GAD的催化反应。4.对诱变得到的秀珍菇菌株X5进行菌丝体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并且在此过程中利用农产品资源以及农产品废弃物作为培养物料,确定了秀珍菇培养基农产品原料的比例,装料量为20 g,谷朊粉:麸皮:玉米渣:燕麦片为3:7:8:2,最适料水比为1:1.5。其中添加谷氨酸对GABA产量有促进效果,添加量在1.0%时为最佳;谷氨酸钠对GABA产量并没有促进效果,并且对菌丝体的生长有一定抑制;茶叶粉对GABA产量有促进效果,添加量在2.0%时为最佳;桑叶粉对GABA产量并没有促进效果,并且对菌丝体的生长有一定抑制。还发现了菌丝物料混合物的不同的处理条件对GABA的累积影响较大,表明不同条件对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会有影响。

邹彰毅[4](2020)在《姬松茸高产维生素B12菌株的选育》文中认为姬松茸食药用价值丰富、栽培效益可观、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前景广阔。但国内种质资源缺乏,因此进行姬松茸育种研究十分必要。随着社会发展素食者不断增多,而素食者普遍缺乏维生素B12。据此,本研究以姬松茸JS01为试验材料,分别获取其原生质体和孢子,并通过紫外诱变试验、诱变菌株的筛选和鉴定试验、栽培试验等,以期获得高产维生素B12的姬松茸菌株,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实验,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对姬松茸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菌龄7 d,以0.6mol·L-1 KCl作渗透压稳定剂,溶壁酶浓度1.5%,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4.0 h,pH6.0,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高达1.97×107个·mL-1;菌龄6 d,以0.6 mol·L-1 MgSO4作渗透压稳定剂,溶壁酶浓度2.0%,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3.0 h,pH 6.5,再生培养基为GM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为1.12%。再生培养基中添加纤维二糖和维生素B1后,再生率为1.17%,较优化结果提高了4.46%。2.通过紫外诱变试验、诱变菌株的筛选及鉴定试验,对高产维生素B12菌株进行选育。结果表明姬松茸原生质体和孢子的紫外诱变最佳时长分别为55 s和4 min。相较而言,孢子因获取难度低、易保存、易萌发,短期内能得到大量诱变菌株,更适合诱变育种研究。通过高效液相检测,JS01中维生素B12的含量为3.7954μg·g-1,筛选出诱变菌株BUV-16,其含量为4.1089μg·g-1,较JS01提高了8.26%。通过ITS扩增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BUV-16、Agaricus blazei KF281111.1、Agaricus blazei MF403088.1、JS01进化关系较近;BUV-16与Agaricus subrufescens KJ541802.1、Agaricus subrufescens KJ541804、Agaricus pseudominipurpureus MG196356.1、Agaricus rufoaurantiacus KT951558.1、Agaricus sp.EU284018.1进化关系较远。3.对选育出的诱变菌株与亲本进行栽培试验,并分别检测子实体中维生素B12的含量。结果表明BUV-16子实体菇型周正,其大小、伞径、柄长等均与姬松茸JS01的子实体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姬松茸JS01产量为4.40 kg·m-2,BUV-16产量为4.15 kg·m-2,产量差异较小,表明BUV-16可用于正常栽培。经高效液相检测,姬松茸JS01子实体中维生素B12含量为3.9014μg·g-1;BUV-16子实体中维生素B12含量为4.1866μg·g-1,较JSO1子实体提高了7.31%,均较各自菌丝体维生素B12含量有一定提高,但差异较小,原因可能是菌盖上附着的细菌等对其含量有一定影响,且不同取样部位,维生素B12含量不同。

徐哲文[5](2020)在《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虫夏草是虫草真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而生成的子座与虫体的虫菌复合体,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公认的冬虫夏草无性型真菌,其功能和成分与冬虫夏草高度相似,已成为野生冬虫夏草的替代品。核苷作为中国被毛孢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中国被毛孢首次研究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建立了原生质体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与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技术,获得核苷高产菌株,并探究了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基因表达差异。本文首先对中国被毛孢菌株Hirsutella sinensis ZJB18002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方法进行优化,考察了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及浓度、裂解酶种类及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获得了最适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将培养7 d的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悬浮于5 m L含0.6 mol/L KCl和3mg/m L破壁酶、4 mg/m L溶壁酶和3 mg/m L崩溃酶的0.1 mol/L磷酸钾缓冲液(p H=5.5)中,于18℃,120 rpm酶解0.5 h,原生质体产量达4.37×107/g湿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原生质体再生条件,包括再生培养基成分、酶解条件和涂布浓度,结果表明:将浓度为5×104/m L的原生质体涂布于再生培养基上,于16℃黑暗培养21 d,得到成熟的中国被毛孢单菌落,再生率为12.89%。其次,对原生质体诱变条件进行了筛选,建立了ARTP与EMS复合诱变中国被毛孢原生质体的条件:最佳ARTP处理时间为80 s,最佳EMS诱变剂量为40μL/m L,选取ARTP诱变的正突变菌株进行EMS诱变,最终筛选出突变菌株Hirsutella sinensis ZJB19050,其腺苷含量为3.36 mg/g、鸟苷含量为2.7 mg/g和尿苷含量为6.46 mg/g,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160.2%、67.4%和113.5%。论文最后对核苷代谢途径中涉及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进行定量检测。预测和构建了中国被毛孢腺苷、鸟苷和尿苷的生物代谢途径,对代谢途径中涉及的8个关键酶及其对应的功能基因序列进行验证,并成功克隆表达。根据2-ΔΔCt相对定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了核苷代谢途径中的4个表达上调和3个表达下调的关键酶基因;其中5’-核苷酸酶与转甲酰基酶的活性分别比原来提高了658.8%和222.5%,而腺苷脱氢酶的表达量仅为原始菌株的31.2%;鸟苷代谢途径中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和GMP合成酶均为表达上调基因,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95.6%和179.6%;尿苷代谢途径中尿苷激酶和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的表达量为原始菌株的36.1%和23.5%。

李塬[6](2020)在《利用诱变技术创制高多糖含量灵芝菌株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灵芝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其含有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灵芝多糖与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现在市面上存在大量的灵芝类保健品,添加了灵芝成分的化妆品、护肤品等,随着社会压力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对健康都日益重视。随着对灵芝的药理功效等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透彻,以及人们对于药食同源等理念愈加广泛的接受,可以预见未来市场对于灵芝产品的需求也将会更加旺盛。因此科研与产业都急需要高品质的原材料原料用于产品的研发,然而由于近年来灵芝的育种技术缺乏创新,导致市场需要的高多糖含量的专用种质资源十分匮乏。所以本论文拟以高多糖的菌株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和ARTP诱变技术,对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以获得高多糖的诱变菌株。本论文的取得生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优化出优良出发菌株的筛选与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对于出发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的优化与原生质体活力的鉴定,得到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菌丝体第8天,酶解时间为3h,酶解温度为31℃,收集原生质体离心力为1811g,该条件下制备的原生质体浓度达到1.3×108,且经过染色鉴定原生质体活力证实活力良好,在普通再生平板上的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可达到4‰。(2)获得了紫外和ARTP的优化诱变处理条件对G157制备得到的原生质体分别进行紫外照射与ARTP诱变处理条件的优化,发现紫外照射原生质体达到70%左右的致死率的时长为4s。通过响应法,对ARTP诱变的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得到当处理条件为通气量=9.8slm,处理时长=12.88s,原生质体加样体积=30μL时,ARTP对于原生质体的致死率达到90%。通过对于ARTP诱变菌株的体细胞不亲和实验发现,通气量与处理的时长与突变率都成正比例关系,当处理时长超过35s时,通气量对突变率的影响开始降低。(3)获得了19株高多糖含量的诱变菌株对104株诱变菌株进行摇瓶发酵并筛选出多糖含量高于出发菌株的诱变菌株。共有19株菌株的多糖含量超过出发菌株G157,其中有12株菌株的多糖含量超过出发菌株的5%,其中A-434,A-194,A-197这3个菌株的多糖含量与出发菌株相比,多糖含量提高了20%,其中A-434菌株最高,提高了46%。经过对高多糖诱变菌株的生物量进行对比,发现生物量提高的比例达到58%,其中A-434,A-316,A-147,A-141,A-189,A-227,A-148,A-194,A-197,A-246,A-51共11株的生物量均超过了出发菌株,其中A-246的生物量超过出发菌株219%。对104株诱变菌株进行多糖产量的分析,共得到18株菌株的多糖产量超过出发菌株,其中A-246的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68%。通过改良液体培养基发现菌株的摇瓶生物量有大幅度的提高,提高生物量最多的是A-351菌株,比原生物量提高了15.4倍。(4)验证了高多糖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和多样性通过对高多糖菌株的第一代与第十代的生长速度以及其ITS序列的比较,发现第一代与第十代的生长速度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其ITS基因也未发生改变,说明获得的诱变菌株在遗传上是稳定的。对高多糖诱变菌株进行RAPD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多糖诱变菌株的属内遗传相似度在0.5-0.97之间,且通过对诱变菌株菌丝体形态的观察,发现本论文获得的高多糖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5)发现高多糖诱变菌株的具有抗氧化物和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生物活性通过测定高多糖菌株清除DPPH自由基的实验,发现诱变株A-482号菌株的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出发菌株与其他高多糖菌株。通过测定不同菌株水提物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作用,发现A-316号菌株的水提物可以诱导巨噬细胞释放更多的NO,说明该菌株调节免疫的能力优于出发菌株与其他高多糖菌株。

程爽爽[7](2019)在《香菇优良菌株的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既是香菇生产大国,也是香菇消费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香菇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栽培模式及生产品种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选育高品质香菇新品种是迫在眉睫。本研究选取不同特性香菇品种及优良野生菌株为亲本,采用单单杂交及单双杂交共获得2509株杂交菌株。根据其菌丝生长和农艺性状多指标选出优良杂交菌株13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核菌株的分离及筛选由13个亲本经单孢分离获得724株单核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菌落类型、菌落长势和生长指数4个指标,对单核菌株进行选择,筛选出187株优良单核菌株。(2)香菇杂交及初筛依据亲本特性设计了21个杂交方案获得2509株杂交菌株。根据杂交菌株的生长速率、菌落类型、生长指数、萌发期和上料时间等指标,选出优良杂交菌株750株。(3)香菇菌株的农艺性状测定对选出的750株杂交株及本研究室已有诱变菌株共1057株进行了栽培研究,经菌丝生长情况及子实体形成时间及温度、每袋产量、成菇数量、单菇质量、菇形和硬度的等指标测定,选出了出菇早、产量高、菇形较好、硬度大的优良菌株13株。(4)优良菌株鉴定经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电泳研究,本研究选出的13株优良菌株为优良杂交菌株。

孙玲,刘利平,徐婉茹,李哲,孙宇,张志才,马海乐[8](2018)在《物理诱变在药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药食用真菌以其营养丰富、免疫调节、抗菌、抗癌等营养保健功能而深受人们喜爱,提高药食用真菌产量、改善药食用真菌品质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目标,物理诱变育种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物理诱变法在药食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进展,并对物理诱变机理、物理诱变过程进行了综述。

宋冰,付永平,李丹,叶建强,徐安然,王菲,苏文英,代月婷,郭昱秀,李晓,李玉[9](2017)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诱变育种是一项借助诱变剂人为的诱导突变,创造出杂交育种中无法创制的新性状的育种技术。自然界中的突变只有0.1%,而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到3%左右,比自然突变高100倍以上。诱变技术已经在食药用菌育种中广为利用,本文针对诱变育种的原理、方法、在食药用菌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最后为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这为利用诱变技术进行食药用菌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谭珍珍[10](2016)在《绣球菌营养生理及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研究》文中提出绣球菌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且具有抗肿瘤、提高人体造血功能、促进伤口愈合等功能,是近年来开发的珍稀食用药用菌之一。对于绣球菌的研究,国内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营养、药理和栽培研究方面。本文研究了绣球菌的营养生理、液体摇瓶培养条件、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12种碳源对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半乳糖、甘露醇次之,麦芽糖最差;在12种供试氮源中,最佳氮源为酵母膏、谷氨酰胺次之,络氨酸最差;在9种供试无机盐中,硫酸锌、氯化钾的促进效果最佳,适宜用量分别为16mg/L,0.5 g/L;在6种供试维生素中,VB1(浓度8 mg/L)效果最佳;在8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中,IAA(浓度6mg/L)的效果最佳,三十烷醇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均抑制菌丝生长。2.确定了绣球菌液体摇瓶培养的最适条件:温度25±1℃,转速256 rpm,装液量84 mL/瓶(150 mL),接种量10 mL/瓶,糖蛋白添加量227.72 g,初始pH 6.0。3.确定了绣球菌原生质体制备适宜条件:稳渗剂(甘露醇)0.2 mol/L、pH 6.0、1%的纤维素酶和1%的蜗牛酶混合酶液(菌丝体湿重/g:酶液体积/mL=1:1),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和再生率最高。

二、香菇多糖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菇多糖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再生菌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草原黑蘑的简介
    1.2 物理诱变在食用真菌中的应用
        1.2.1 高压电场诱变
        1.2.2 微生物紫外线诱变
        1.2.3 ~(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育种
        1.2.4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
    1.3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上的应用
        1.3.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1.3.2 原生质体诱变
        1.3.3 原生质体融合
    1.4 I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供试培养基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试剂及缓冲液配置
    2.5 草原黑蘑菌丝体培养
        2.5.1 草原黑蘑组织分离及培养
        2.5.2 菌丝体扩繁与活化
        2.5.3 液体培养草原黑蘑菌丝
    2.6 紫外诱变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的研究
        2.6.1 原生质体制备
        2.6.2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
        2.6.3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再生
        2.6.4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诱变
    2.7 紫外诱变草原黑蘑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生长分析
    2.8 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部分胞外酶活性分析
        2.8.1 菌丝体培养
        2.8.2 粗酶液制备
        2.8.3 胞外酶活性测定方法
    2.9 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DNA分子检测
        2.9.1 再生菌丝体DNA提取
        2.9.2 PCR反应体系
        2.9.3 ISSR引物序列
        2.9.4 PCR反应程序
        2.9.5 电泳条件
        2.9.6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筛选结果
    3.2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诱变结果
    3.3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生长差异
        3.3.1 hm8124-1 不同天数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测量值
        3.3.2 hm910 不同天数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测量值
        3.3.3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再生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的单因素分析
    3.4 漆酶△OD_(420)值测定及漆酶活力测定值
    3.5 蛋白酶测定值及蛋白酶活力测定值
    3.6 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ISSR分子鉴定
        3.6.1 测序及序列软件比对结果
        3.6.2 测序及序列在线比对结果
        3.6.3 电泳检测图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目录

(2)黑木耳优良菌株选育及富硒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1.1 营养及药用价值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栽培历史
    1.2 育种技术
        1.2.1 自然选择育种
        1.2.2 人工选择育种
        1.2.3 杂交育种
        1.2.4 诱变育种
        1.2.5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2.6 基因工程育种
    1.3 硒的研究进展
    1.4 硒的生物活性及缺乏症状
    1.5 富硒食用菌的研究
        1.5.1 富硒食用菌的优势
        1.5.2 富硒食用菌的栽培方式
        1.5.3 富硒黑木耳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黑木耳菌株的生产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菌株菌落特征及菌丝生长速率
        2.2.2 不同菌株耳片性状综合评判
        2.2.3 不同菌株发菌期比较
        2.2.4 不同菌株百片质量比较
        2.2.5 不同菌株吸水膨胀系数分析
        2.2.6 不同菌株耳片形态比较
        2.2.7 不同菌株产量比较
        2.2.8 不同菌株生产性能的综合选择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基于ITS序列和农艺性状的黑木耳菌株聚类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基于ITS序列的黑木耳菌株聚类分析
        3.2.2 基于农艺性状的黑木耳菌株聚类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CR扩增结果与序列分析
        3.3.2 菌株ITS序列特征分析
        3.3.3 不同黑木耳菌株ITS序列同源率比较
        3.3.4 基于ITS序列和农艺性状的黑木耳菌株聚类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3 株秦岭黑木耳的鉴定、性状比较及营养成分分析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ITS序列分析
        4.2.2 3 株黑木耳农艺性状比较
        4.2.3 子实体成分比较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2 3 株黑木耳农艺性状比较
        4.3.3 营养成分分析
    4.4 结论
    4.5 讨论
第五章 黑木耳杂交及优良菌株筛选
    5.1 材料
        5.1.1 菌种
        5.1.2 培养基
    5.2 方法
        5.2.1 孢子收集
        5.2.2 单核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5.2.3 杂交方法及杂交菌株鉴定
        5.2.4 杂交优良菌株筛选
        5.2.5 基于ITS序列分析杂交菌株与亲本之间的遗传关系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单孢分离
        5.3.2 不同单核菌丝生长情况比较
        5.3.3 杂交及杂交株鉴定
        5.3.4 杂交菌株的筛选
        5.3.5 基于ITS序列分析杂交菌株与亲本之间的遗传关系
    5.4 结论
    5.5 讨论
第六章 黑木耳富硒栽培技术研究
    6.1 材料
        6.1.1 菌种
        6.1.2 供试培养基及实验试剂
    6.2 方法
        6.2.1 不同黑木耳菌株对亚硒酸钠的耐受性研究
        6.2.2 不同保护剂对黑木耳菌株耐硒盐的保护效应
        6.2.3 硒盐浓度对菌株Au-19 菌丝生长的影响
        6.2.4 黑木耳富硒栽培
    6.3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菌株对亚硒酸钠的耐受性比较
        6.4.2 黑木耳富硒栽培
    6.5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产γ-氨基丁酸(GABA)食用菌资源的筛选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GABA主要生理功能
        1.1.1 GABA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1.1.2 GABA在动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1.2 GABA的代谢途径
    1.3 GABA的制备方法
        1.3.1 化学合成法
        1.3.2 生物合成法
    1.4 食用菌中GABA研究国内外现状
        1.4.1 GABA国内研究现状
        1.4.2 GABA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目的意义
第2章 高产γ-氨基丁酸(GABA)食用菌菇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菌菇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培养基及所用溶液配方
    2.2 试验方法
        2.2.1 GABA的含量测定
        2.2.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1.2 样品GABA的含量测定
        2.2.2 材料的选择
        2.2.3 菌种的活化与培养
        2.2.4 三种不同菌菇之间的对比
    2.3 结果与分析
        2.3.1 GABA的含量测定
        2.3.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1.2 样品GABA的含量测定
        2.3.2 三种不同食用菌菇的对比
    2.4 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产γ-氨基丁酸(GABA)秀珍菇菌株的诱变选育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菌种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培养基及所用溶液配方
    3.2 试验方法
        3.2.1 菌种活化及菌丝体的培养
        3.2.2 原生质体的制备
        3.2.3 原生质体的再生
        3.2.4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
        3.2.5 诱变时间对细胞致死率的影响
        3.2.6 诱变菌株的筛选
        3.2.7 挑选候选突变株
        3.2.8 候选突变株长势对比
        3.2.9 候选突变株子实体长势
        3.2.10 候选突变株及其子实体GABA含量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种活化及菌丝体的培养
        3.3.2 秀珍菇原生质体制备结果
        3.3.3 原生质体再生结果
        3.3.4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结果
        3.3.5 诱变时间对原生质体致死率的影响
        3.3.6 诱变菌株的筛选结果
        3.3.7 候选秀珍菇突变株长势对比
        3.3.8 候选突变株子实体长势
        3.3.9 候选突变株GABA含量对比
    3.4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产γ-氨基丁酸(GABA)诱变菌株谷氨酸脱羧酶(GAD)的酶学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菌种来源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培养基及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GABA标准曲线的建立
        4.2.2 粗酶液的获得
        4.2.3 酶反应及秀珍菇突变株GAD酶活的测定
        4.2.4 秀珍菇突变株GAD的最适温度及热稳定性
        4.2.5 粗酶添加量对GAD活性的影响
        4.2.6 添加金属离子和化学物质对秀珍菇突变株GAD活性的影响
        4.2.7 秀珍菇突变株GAD的动力学常数测定
    4.3 结果及分析
        4.3.1 秀珍菇突变株GAD的最适温度及热稳定性
        4.3.1.1 温度对秀珍菇突变株GAD活性的影响
        4.3.1.2 温度对秀珍菇突变株GAD稳定性的影响
        4.3.2 秀珍菇突变株GAD的最适p H及p H稳定性
        4.3.2.1 p H对秀珍菇突变株GAD活性的影响
        4.3.2.2 p H对秀珍菇突变株GAD稳定性的影响
        4.3.3 粗酶添加量对酶反应的影响
        4.3.4 金属离子和化学物质对秀珍菇突变株GAD的影响
        4.3.5 秀珍菇突变株GAD的动力学常数
    4.4 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产γ-氨基丁酸(GABA)秀珍菇菌丝体固态发酵工艺研究
    5.1 验材料与仪器
        5.1.1 菌种来源
        5.1.2 主要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1.4 培养基及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菌种活化
        5.2.2 确定培养物料比例
        5.2.3 确定料水比
        5.2.4 谷氨酸添加量试验
        5.2.5 谷氨酸钠添加量试验
        5.2.6 桑叶粉添加量试验
        5.2.7 茶叶粉添加量试验
        5.2.8 不同样品处理条件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确定培养物料比例
        5.3.2 确定料水比
        5.3.3 谷氨酸添加量试验
        5.3.4 谷氨酸钠添加量试验
        5.3.5 桑叶粉添加量试验
        5.3.6 茶叶粉添加量试验
        5.3.7 不同样品处理条件的影响
    5.4 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实验总结
    6.2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4)姬松茸高产维生素B12菌株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姬松茸概述
        1.1.1.1 姬松茸简介
        1.1.1.2 姬松茸的营养价值
        1.1.1.3 姬松茸的药用价值
        1.1.1.4 姬松茸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1.2 栽培品种和菌种质量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制约
        1.1.3 食用菌育种方法概述
        1.1.4 食用菌与维生素B
        1.1.5 维生素B_(12) 概述
        1.1.5.1 维生素B_(12) 的价值
        1.1.5.2 维生素B_(12) 检测方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综述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姬松茸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优化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1.4 培养基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菌丝体的培养及干质量曲线测定
        2.2.2 原生质体制备
        2.2.3 原生质体再生
        2.2.4 单因素试验设计
        2.2.5 正交实验设计
        2.2.6 验证实验
        2.2.7 再生培养基调整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姬松茸菌丝体干质量曲线
        2.3.2 不同培养方式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2.3.3 菌龄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2.3.4 渗透压稳定剂的种类与浓度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2.3.5 酶的种类及浓度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2.3.6 酶解时间及酶解温度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2.3.7 pH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2.3.8 再生培养基对姬松茸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2.3.9 正交实验结果
        2.3.10 SPSS分析结果
        2.3.11 试验结果的验证
        2.3.12 再生培养基调整结果
    2.4 小节与讨论
第3章 姬松茸高产维生素B_(12) 菌株的诱变及选育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试剂
        3.1.4 培养基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姬松茸原生质体的获取
        3.2.2 姬松茸孢子的获取
        3.2.3 紫外线诱变处理
        3.2.4 拮抗试验
        3.2.5 生物学特性观察
        3.2.6 遗传稳定性试验
        3.2.7 维生素B_(12) 的检测
        3.2.8 DNA分子指纹图谱鉴定
    3.3 试验结果
        3.3.1 紫外诱变剂量的选择
        3.3.2 诱变菌株的筛选
        3.3.3 高效液相检测结果
        3.3.3.1 色谱条件选择
        3.3.3.2 线性关系
        3.3.3.3 精密度试验
        3.3.3.5 准确度试验
        3.3.3.6 样品含量测定
        3.3.4 分子鉴定结果
        3.3.4.1 PCR凝胶电泳结果
        3.3.4.2 系统发育树
    3.4 小节与讨论
第4章 诱变菌株的栽培试验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试剂
        4.1.4 培养基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菌种的制作
        4.2.2 菇棚的选址及搭建
        4.2.3 培养料的处理
        4.2.4 栽培及发菌管理
        4.2.5 病虫害防治
        4.2.6 出菇期管理
        4.2.7 子实体菇型及产量对比
        4.2.8 子实体维生素B_(12) 含量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栽培条件
        4.3.2 栽培环境
        4.3.3 其他
        4.3.4 子实体菇型及产量对比结果
        4.3.5 子实体维生素B_(12) 含量检测结果
    4.4 小节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冬虫夏草菌中国被毛孢研究进展
    1.3 原生质体技术研究进展
    1.4 菌株选育
        1.4.1 ARTP诱变
        1.4.2 EMS诱变
        1.4.3 复合诱变
    1.5 中国被毛孢代谢途径
        1.5.1 中国被毛孢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1.5.2 核苷代谢途径
    1.6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1.6.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被毛孢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2.2.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中国被毛孢ZJB18002的培养
        2.3.2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制备
        2.3.3 原生质体形成过程及活力检测
        2.3.4 原生质体再生
        2.3.5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制备影响因素
        2.4.2 原生质体形成过程及活力的检测
        2.4.3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再生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被毛孢Hirsrtella sinensis ZJB18002 原生质体的诱变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出发菌株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3.2.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分析方法
        3.3.2 原生质体的制备
        3.3.3 ARTP诱变
        3.3.4 EMS诱变
        3.3.6 突变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3.3.7 突变株的遗传学鉴定
        3.3.8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中国被毛孢 Hirsrtella sinensis ZJB18002 深层发酵曲线
        3.4.2 ARTP诱变
        3.4.3 EMS诱变
        3.4.4 复合诱变突变株稳定性实验
        3.4.5 突变株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学鉴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变菌株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差异表达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4.2.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总RNA提取
        4.3.2 RNA质量检测
        4.3.3 RNA反转录获得c DNA
        4.3.4 关键酶基因验证
        4.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6 实验数据分析
        4.3.7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结果
        4.4.2 关键酶基因的挖掘
        4.4.3 关键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4.4.4 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利用诱变技术创制高多糖含量灵芝菌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灵芝产业简述
    1.2 灵芝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定向育种
        1.3.1 杂交育种
        1.3.2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4 经验育种
        1.4.1 自然选育
        1.4.2 诱变育种
    1.5 影响诱变育种的因素
        1.5.1 出发菌株的选择
        1.5.2 菌株诱变材料的选择
    1.6 诱变技术的应用
        1.6.1 物理诱变
        1.6.2 化学诱变
    1.7 灵芝主要活性成分
        1.7.1 灵芝多糖
        1.7.2 灵芝三萜
    1.8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8.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灵芝优良出发菌株的筛选和原生质体制备技术的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设备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供试菌株多糖的含量测定
        2.2.2 原生质体制备方法的优化
        2.2.3 菌丝体生长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2.2.4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2.2.5 离心转速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2.2.6 影响再生率的正交试验
        2.2.7 原生质体死亡率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多糖出发菌株的筛选
        2.3.2 菌丝体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2.3.3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2.3.4 离心力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2.3.5 正交试验的结果
        2.3.6 原生质体活力的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两种诱变方法的初步研究及诱变菌株的初筛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设备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紫外诱变参数的选择
        3.2.2 ARTP诱变参数的选择
        3.2.3 利用响应曲面优化法优化ARTP的诱变条件
        3.2.4 诱变菌株的筛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紫外诱变的最优参数
        3.3.2 ARTP诱变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分析
        3.3.3 不同处理条件对突变率影响的探究
        3.3.4 诱变菌株的初筛
    3.4 小结
第四章 高多糖含量诱变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实验设备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诱变菌株的生物量的测定
        4.2.2 诱变菌株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的测定
        4.2.3 诱变菌株的生长速度的测定
        4.2.4 平板中菌丝生长速度与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4.2.5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诱变菌株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4.3.2 突变株的生物量的测定
        4.3.3 诱变菌株的多糖产量分析
        4.3.4 不同培养基的诱变菌株生长速度与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4.3.5 多糖含量与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4.3.6 富氮培养基对高多糖含量诱变菌株在生物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高多糖菌株的稳定性、多态性与生物活性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实验设备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高多糖菌株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5.2.2 高多糖含量菌株水提物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作用
        5.2.3 多糖分子量HPLC分析
        5.2.4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5.2.5 ITS序列分析
        5.2.6 RAPD多态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高多糖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5.3.2 诱变菌株的ITS序列测定
        5.3.3 RAPD多态性分析结果
        5.3.4 诱变菌株菌落形态的多态性
        5.3.5 诱变菌株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5.3.6 诱变菌株水提物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的作用
        5.3.7 菌丝体水提物多糖分子量分布的分析
    5.4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香菇优良菌株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香菇概述
    1.2 育种方法
        1.2.1 人工选择育种
        1.2.2 杂交育种
        1.2.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2.4 诱变育种
        1.2.5 转基因育种
        1.2.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2.7 香菇耐高温菌株的育种现状
    1.3 优良新品种的筛选与鉴定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单核菌株的分离及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孢分离及单核菌株鉴定
        2.2.2 单核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比较
        2.2.3 单核菌株菌落长势评分比较
        2.2.4 单核菌株菌落类型分布分析
        2.2.5 低温保藏对单核菌株萌发期的影响
        2.2.6 优良单核菌株筛选
    2.3 讨论
第三章 香菇杂交及初筛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结果
        3.2.2 杂交菌株在综合PDA培养基上筛选
        3.2.3 杂交菌株在木屑平板培养基上筛选
        3.2.4 杂交菌株瓶栽筛选
    3.3 讨论
第四章 香菇菌株的农艺性状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优良菌株子实体形成时间比较
        4.2.2 不同菌株子实体形成温度比较
        4.2.3 不同菌株子实体生长情况比较
        4.2.4 子实体形态及硬度结果分析
        4.2.5 优良菌株性状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香菇优良菌株的初步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拮抗试验结果分析
        5.2.2 菌落及子实体形态差异分析
        5.2.3 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单核菌株菌丝生长结果
附录B 杂交菌株在木屑平板上生长的结果
附录C 杂交菌株瓶栽结果
附录D 栽培菌株编号及子实体形成时间
致谢
个人简历

(8)物理诱变在药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诱变
    1.1 物理诱变方法
        1.1.1 传统物理诱变方法。
        1.1.1. 1 紫外线诱变。
        1.1.1. 2 电离辐射诱变。
        1.1.2 最新物理诱变方法。
        1.1.2. 1 激光诱变。
        1.1.2. 2 超声波诱变。
        1.1.2. 3 离子束诱变。
        1.1.2. 4 微波诱变。
        1.1.2. 5 脉冲强光诱变。
        1.1.2. 6 超临界CO2诱变。
        1.1.2. 7 复合诱变。
    1.2 物理诱变育种机理
        1.2.1 紫外诱变育种。
        1.2.2 重离子束诱变育种。
        1.2.3 激光诱变育种。
2 物理诱变在药食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
    2.1 物理诱变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
        2.1.1 香菇。
        2.1.2 草菇。
        2.1.3 金针菇。
        2.1.4杏鲍菇。
        2.1.5 姬松茸。
        2.1.6 松乳菇。
        2.1.7 蟹味菇。
        2.1.8 猴头菌。
        2.1.9 阿魏菇。
    2.2 物理诱变在药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
        2.2.1 桑黄。
        2.2.2 冬虫夏草。
        2.2.3 灰树花。
3 物理诱变育种的一般过程
    3.1 诱变对象
    3.2 物理诱变处理
    3.3 诱变后菌种筛选、纯化
    3.4 突变菌株的鉴定
        3.4.1 功能成分含量。
        3.4.2 拮抗试验。
        3.4.3 同工酶技术。
4 展望

(9)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诱变育种技术的分类
    1.1 物理诱变育种
    1.2 化学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的作用机理
3 诱变育种技术在食药用菌育种中的应用概况
    3.1 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的影响因素
        3.1.1 出发菌株的选择:
        3.1.2 菌株诱变材料的选择:
        3.1.3 诱变剂的使用剂量:
        3.1.4 突变体菌株的鉴定:
    3.2 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的应用概况
        3.2.1 紫外线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3.2.260Co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3.2.3激光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3.2.4 离子束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3.2.5 太空育种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3.2.6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3.2.7 化学诱变和复合诱变在食药用菌育种中的应用:
4 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研究展望

(10)绣球菌营养生理及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绣球菌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1.2 药理学作用研究
        1.2.1 抗肿瘤
        1.2.2 促进造血功能
        1.2.3 其他功能
    1.3 绣球菌营养生理研究现状
        1.3.1 碳源
        1.3.2 氮源
        1.3.3 其它营养物质
    1.4 液体发酵研究现状
    1.5 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1.5.1 温度
        1.5.2 湿度
        1.5.3 空气
        1.5.4 光照
        1.5.5 pH
    1.6 绣球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研究现状
        1.6.1 食用菌诱变育种
        1.6.2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绣球菌营养生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碳源对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氮源对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不同无机盐对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维生素对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绣球菌液体摇瓶培养条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绣球菌液体培养生物量的影响
        3.2.2 起始pH对绣球菌液体培养生物量的影响
        3.2.3 转速对绣球菌液体培养生物量的影响
        3.2.4 装液量对绣球菌液体培养生物量的影响
        3.2.5 接种量对绣球菌液体培养生物量的影响
        3.2.6 糖蛋白添加量对绣球菌液体培养生物量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绣球菌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酶系对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4.2.2 稳渗剂种类及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4.2.3 初始pH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4.2.4 紫外诱变时间对绣球菌原生质体存活率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香菇多糖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再生菌株的研究[D]. 春霞.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黑木耳优良菌株选育及富硒栽培技术研究[D]. 张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高产γ-氨基丁酸(GABA)食用菌资源的筛选与利用[D]. 张亚青. 浙江科技学院, 2020(08)
  • [4]姬松茸高产维生素B12菌株的选育[D]. 邹彰毅.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5]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D]. 徐哲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6]利用诱变技术创制高多糖含量灵芝菌株的研究[D]. 李塬.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7]香菇优良菌株的选育[D]. 程爽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8]物理诱变在药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孙玲,刘利平,徐婉茹,李哲,孙宇,张志才,马海乐.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4)
  • [9]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 宋冰,付永平,李丹,叶建强,徐安然,王菲,苏文英,代月婷,郭昱秀,李晓,李玉.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9)
  • [10]绣球菌营养生理及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研究[D]. 谭珍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香菇多糖产菌的原生质体诱变与育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