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药物治疗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一、药物治疗的心理反应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胡静[1](2021)在《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哮喘患儿父母焦虑、抑郁及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患儿住院期间对主要照顾者负性照护体验的影响,评估系统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的心理调适效果,为优化临床护理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9月在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10例哮喘患儿父母(父亲或母亲)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系统放松训练,在干预前、干预3d及干预7d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家属负性情绪变化,结合一般自我效能表(GSES)、满意度量表(CSQ-8)评估家属的照护自我效能感和干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及其父母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干预前两组患儿父母的SAS、SDS、GSES、CSQ-8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降低,GSES、CSQ-8评分均升高,且干预后7d效果优于干预后3d;实验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SES、CSQ-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及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焦虑、抑郁、自我效能和满意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2.1组内比较(1)实验组干预前焦虑得分51(38,70),干预后3d及7d焦虑得分分别为37(28,54)与34(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3d及7d焦虑得分分别为48(33,57)与44(32,58),较干预前焦虑得分53(4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干预前抑郁得分(66.62±18.59),干预后3d及7d抑郁得分分别为(55.05±19.67)与(50.02±1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3d及7d抑郁得分分别为64.11±18.87与58.29±16.11,较干预前抑郁得分69.07±1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23.58±7.44),干预后3d及7d自我效能感得分分别为32(24,39)与42(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3d及7d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26.75±6.36与29.09±7.47,较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23.25±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干预前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23(18,29),干预后3d及7d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2(25,35)与33(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3d及7d满意度得分分别为26.75±6.36与27(22,31),较干预前满意度得分23.25±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间比较(1)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焦虑得分分别为(52.58±18.78)和(53.73±18.31);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3d焦虑得分分别为37(28,54)和48(33,57),干预后7d焦虑得分分别为34(24,46)与44(3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抑郁得分分别为(66.62±18.59)和(69.07±18.50);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3d抑郁得分分别为(55.05±19.67)和(64.11±18.87),干预后7d抑郁得分分别为(50.02±18.09)与(58.29±16.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31.56±9.45)和(30.56±10.20);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3d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37.24±8.54)和(33.82±9.46),干预后7d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42(38,48)与37(3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23.58±7.44)和(23.25±7.24);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3d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2(25,35)和27(22,31),干预后7d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3(29,39)与31(2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儿父母中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系统放松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家属负性照护体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宁[2](2020)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的现状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第一阶段,首先采用病例回顾分析,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的现状,再采用质性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访谈利益相关人群,包括患者、家属、医生、护士,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访谈数据,深入了解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第二阶段,采用类实验研究从临沂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抽样法,分设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服用知识宣教及每月一次随访。干预组依据保护动机理论中对患者服用药物依从性有影响的动机变量,制定实施针对性药物健康指导方案。干预组主要干预内容包括发放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编制的宣教资料、微信课堂、电话回访、门诊随访及组织患友交流会等。干预时间为6个月。微信课堂频次为1次/2周,门诊随访1次/2月,电话回访频次为3个月内1次/2周,4-6个月为1次/1月,组织患友交流会4-6个月为1次/1月。比较干预后2个月、4个月及6个月两组患者中文版口服化疗药物依从性量表得分、服用口服靶向药物保护动机问卷得分、欧洲癌症研究与组织生命质量核心量表得分等药物健康指导效果。研究数据采用SPS2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以P<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例回顾分析结果对116例口服靶向药物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例回顾分析发现,77例(66.38%)患者存在服药依从性不良行为,分类及占比包括:漏服药物31例,40.26%;提前停药21例,27.27%;擅自减量12例,15.58%;擅自加量5例,6.50%;未按规定时间取药8例,10.39%。2.质性研究结果:对22个访谈对象的录音稿分析诠释,共提取有关影响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的4个主题及个14个亚主题,分别为负性心理体验(病耻感;恐惧;焦虑;消极应对)、躯体状态不佳(癌因性疲乏;癌痛折磨;记忆力差)、信息缺乏(疾病信息缺乏;药物不良反应应对无效;药物信息缺乏;医疗保险、报销政策信息缺乏)、支持系统不足(无医护全程参与管理;家庭支持系统不全;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3.类实验研究结果:(1)服药依从性:干预组经类实验干预后服药依从率明显比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各类实验时段依从性持续改善,各时段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保护动机问卷得分:干预组在6个月时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自我效能维度外,干预组在4个月和6个月时各维度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生活质量得分:服药后6个月,两组患者在总体健康状况、认知功能和症状区域条目(疲乏、恶心呕吐、疼痛)改善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服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6个月时干预组服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数据情况比较:类实验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的实际依从性远低于预期评估,现状不容乐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的依从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的需求期望与实际获得的支持干预不相匹配,其未被满足的或部分满足的需求不容忽视。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服药健康教育干预可加强患者对所患疾病动机变量严重性和易感性的认识,帮助其克服遵嘱服药所遇到的内外部障碍,强化其长期遵嘱服药可以获益的信念,进而提高患者长期服药依从性的信心,促进了患者遵嘱服药行为的建立与维持,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在总体健康情况、认知功能和部分症状区域这三方面的维度上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升,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控制率。

李晓芳[3](2020)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在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德尔菲法构建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为下一步个性化的延续护理提供参考;2.探讨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延续护理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应用德尔菲法确定PICC带管出院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根据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以护理结局为导向,28名专家参加了2轮函询。2.以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为依据的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4月~7月45例初次PICC带管出院的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护理,2019年8~11月47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基于奥马哈系统,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延续护理。评估时间为第1次化疗结束、第2次化疗结束、第3次化疗结束后的首次门诊维护;根据“PICC带管出院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评估观察组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干预前后认知(K)、行为(B)及状况(S)的得分;评价2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统计在3次化疗期间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统计方法主要有:积极系数用意见提出率和问卷有效回收率表示;研究结果可靠程度用专家权威系数(Cr)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协调系数(Kendall’s W)和变异系数(CV)表示;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析并信效度检验。采用t检验、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来分析干预效果。结果:1.德尔菲函询结果:来自10个省市21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8名专家完成2轮有效函询。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100%,修改意见提出率为50%、11%,权威程度为0.861和0.894,第2轮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为3.54~5.00,变异系数为0.000~0.245,满分比为0.21~1.00,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344~0.359,最终确定了4大领域包括13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76个三级指标的PICC带管出院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说明此次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经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一级指标卫生(0.099)、联络社区资源(0.064)、感染情况(0.175)和认知(0.152)、身体活动(0.099)和个人照顾和照顾督导(0.099)位居所属领域前列;二级指标中前两位的是知识:预防感染(0.175)、知识:PICC导管维护(0.127)。2.实验性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4大领域中共有13个护理问题,分别为收入、卫生、联络社区资源、社交、精神健康、皮肤及导管、神经-肌肉-骨骼功能、循环、感染情况、认知、身体活动、个人照顾和照顾督导和药物治疗方案,各护理问题在不同时间点上的KBS得分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总得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97,P<0.05),不同时间点2组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4.882,P<0.05),且在时间和组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各维度中,除了“导管管理信心”在3次评估的得分及“维护依从性”的第3次评估2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维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PICC带管出院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为延续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奥马哈系统,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延续护理模式集评估、干预、评价于一体,可反映患者出院期间常见的护理问题,动态监测患者结局,为提高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干预方案。

王秋晨[4](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韩鸽鸽[5](2020)在《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培训方案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编制适用于我国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并测量其信效度,使用该工具调查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现况,基于此构建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为安宁疗护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的编制及评价本部分结合文献回顾及半结构式访谈结果,编制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初稿,然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问卷施测稿。问卷测试包括小样本测量和大样本调查,大样本调查分为三个阶段:使用IBM SPSS21.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分析,第二阶段用于测试问卷的重测信度,第三阶段使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第二部分: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水平现况调查使用第一部分编制的问卷调查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共收集有效问卷436份(包括第一部分第三阶段302份),采用IBM 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探讨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现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依据前两部分研究结果,在COPA理论及Fink的有意义学习目标理论指导下,设置安宁疗护护士的培训方案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结果第一部分:编制了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共有28个条目,包括4个维度:伦理护理能力,身心照护能力,灵性照护能力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10%。问卷总体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70,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均>0.9,折半信度为0.889,重测信度为0.976。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标为?2/df=1.650,GFI=0.909,AGFI=0.884,CFI=0.809,IFI=0.819,RMSEA=0.04。信效度检验结果均符合心理学测量要求,可用于对安宁疗护护士的评价。第二部分: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总分标准化得分为(38.60±1.22)分,得分最低的两个维度为身心照护能力及灵性照护能力维度,标准化得分分别为(34.37±1.41)及(29.50±0.37)。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职称、科室性质、是否带教及有无培训经历的安宁疗护护士其核心能力水平具有显着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5个变量可解释总变异的37.3%(P<0.05)。第三部分:设置培训培训对象为工作在安宁疗护病房(机构)的注册护士。将前期编制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的条目转化为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培训目标,又依据Fink的有意义学习目标将培训目标分为6类,根据不同的目标分类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培训内容包括伦理护理、身心照护、灵性照护及自我心理调适四个部分,包括讲授、阅读文献、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习等培训方式,考核评价方式包括问卷测量、理论考试、OSCE等形式。然后邀请7位安宁疗护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专家咨询,形成了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初稿。结论本研究形成了包括4个维度,28个条目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对安宁疗护护士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核心能力得分较低,又基于此构建了包括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的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初稿,后期还需要开展实验研究来测试培训方案的实用性及有效性。

胡馨婷[6](2019)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儿童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的临终关怀服务普遍针对成人,尤其以老年人居多,而儿童临终关怀服务却发展缓慢,儿童的临终关怀对医务社工领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使得临终儿童在面对死亡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上都呈现出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因而儿童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服务也应体现出差异性。本文分析了临终儿童多层面的特殊性,包括在生理层面对于疾病、疼痛以及药物的感知与反应;心理层面对死亡认知的差异性以及濒死时心理状态的改变;家庭支持网络的特殊性与学校支持网络的重要性;以及身为儿童对于发展与学习的特殊需要。基于对重庆市F儿童医院、长沙市H儿童临终关怀机构的患儿情况以及儿童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调查,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聚焦于临终儿童的“个人—环境”因素,通过“研究——诊断——治疗”三个阶段,提出搭建以患儿为中心的个体增能、家庭增能、照护专业增能和社会资源链接的儿童临终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并以F儿童医院一临终儿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进入临终阶段到丧亲支持阶段前后5次服务过程中,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作为介入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服务对象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和问题,为服务对象进行诊断治疗。

李裕聪[7](2019)在《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有关音乐治疗的相关研究大多采用西方音乐理论为指导,而以传统中医音乐治疗理论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十分缺乏。本研究通过观察聆听不同调式的中国古典音乐引发的皮肤电导、呼吸速率、呼吸幅度、心率,以及心率变异性的生理反应是否具有规律性差异,探索不同调式的中国传统音乐对聆听者自主神经生理影响的实际效应,为丰富中医音乐心理学理论和中国本土音乐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招募自愿者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广州某医科大学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男女大学生64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按照实验程序向被试分别呈现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并用生理多导仪同步记录被试的皮肤电导、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心率及其心率变异性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最后对各项生理指标在音乐刺激前后的数据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不同调式的中国传统音乐对聆听者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效果。结果:1.与音乐刺激前的皮肤电导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皮肤电导明显下降(P<0.05)。2.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角调音乐和羽调音乐能使聆听者呼吸频率明显加快(P<0.05)。3.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幅度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呼吸幅度明显减小(P<0.05)。4.与音乐刺激前的心率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不能使聆听者心率出现明显变化(PP>0.05)。5.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除羽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的rMSSD指标(即正常心跳期间差值平方和的均方根)数值明显降低(P<0.05)6.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的pNN50指标(即相邻正常心跳间期差值超过50毫秒的个数)数值明显降低(P<0.05)。7.与音乐刺激之前的基线相比,除宫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SDNN指标数值(即全部正常心跳(N-N)间距之标准差,单位为毫秒)提高(P<0.05)。8.与音乐刺激之前的基线相比,除宫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中国传统古典音乐能使聆听者LF/HF指标数值(即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提高(P<0.05)。结论:1.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宫调音乐能调动聆听者交感神经活性。2.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商调音乐能引起聆听者交感神经兴奋。3.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角调音乐能使聆听者自主神经活性提高,降低副交感神经活性。4.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徵调音乐能提高聆听者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副交感神经活性。5.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羽调音乐能使聆听者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增强。

张研[8](2019)在《共情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主动脉夹层属于血管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死亡率高、进展迅速、治疗费用高、手术风险大及预后效果差等特点。此疾病的发生往往给患者家属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患者家属表现出以焦虑、抑郁为主的不良情绪,影响对患者的照护情况,也影响患者家属自身的身心健康。现今,对家属的心理关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重视,提高患者家属心理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对患者护理的横向拓展服务,可促进医患关系,顺应护理发展的需求。目的了解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状况,分析引起家属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探讨共情护理干预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安阳市区三家三级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家属的基本信息,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将评分界定为焦虑、抑郁情绪的63例家属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试验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介绍入院须知、科室环境、安全告知、固定时间探视、疾病的常规宣教;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共情护理干预,包括:安排专属的陪护室营造共情环境、合理安排探视时间与时机、介绍经历相似的“共情者”等。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20名主动脉夹层家属中单纯焦虑22名,单纯抑郁18名,焦虑伴抑郁23名,即有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家属共计63名,占52.50%。无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家属共计57名,占47.50%。焦虑的平均得分为(50.72±13.97),抑郁的平均得分为(52.33±12.15),高于国内常模。2.性别(χ2=16.457,P<0.05)、照顾者人数(χ2=9.360,P<0.05)、自觉健康状况(χ2=14.603,P<0.05)、居住地(χ2=24.902,P<0.05)、费用支付方式(χ2=15.179,P<0.05)、文化程度(χ2=40.074,P<0.05)、职业状况(χ2=29.083,P<0.05)、月收入(χ2=12.912,P<0.05)、对疾病的认识(χ2=8.087,P<0.05)、患者夹层分型(χ2=51.841,P<0.05)与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为自变量,以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是否发生焦虑、抑郁为因变量,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认识程度低、自觉不健康状态、照顾者人数少、患者夹层Stanford A型为其家属发生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3.干预前对照组焦虑评分(68.68±6.52)、抑郁评分(67.67±6.74),试验组焦虑评分(67.16±6.41)、抑郁评分(66.34±6.68),两组在焦虑、抑郁评分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对照组焦虑评分(55.68±5.49)、抑郁评分(54.68±5.32),试验组焦虑评分(45.28±5.47)、抑郁评分(46.41±5.28),两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程度比国内常模高与性别、照顾者人数、自觉健康状况、居住地、费用支付方式、文化程度、职业状况、月收入、对疾病的认识、患者夹层分型等因素相关。自觉不健康状态、照顾者人数少、对疾病认识不足、患者夹层为Stanford A型为其家属发生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2.共情护理应用于临床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状态改善上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吴晗[9](2019)在《呼吸放松训练对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及应激心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究呼吸放松训练对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及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干预效果;(2)通过改善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及应激心理状况,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2018年1月2018年10月,选取辽宁省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非同期对照实验。将2018年1月2018年4月符合标准的35名乳腺癌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5月10月符合标准的35名乳腺癌患者设为实验组。前者接受乳腺癌围术期及化疗期常规护理;后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呼吸放松训练干预。通过问卷调查,分别在术前13日(T1)、首次化疗(T2)和第三次化疗结束后(T3),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睡眠质量及应激心理状况。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非参数Mann-Whitney秩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结果1研究对象流失情况最终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有33、31例乳腺癌患者完成实验,流失率分别为5.71%、11.43%。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组间基线数据的比较术前13日(T1)节点测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睡眠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焦虑得分、抑郁得分、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其5个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应激心理的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T3节点睡眠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得分、焦虑得分、抑郁得分均显着低于T1节点得分(P<0.05),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创伤后成长总分及部分维度(人生感悟、个人力量、自我转变、新的可能性)得分显着低于T1节点得分(P<0.05);对照组T3节点睡眠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得分、焦虑及抑郁得分均显着高于T1节点得分(P<0.05),而创伤后成长总分及部分维度(人生感悟、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自我转变)得分均显着低于T1节点得分(P<0.05)。4 T2、T3节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应激心理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T2、T3节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应激心理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T2节点实验组患者在睡眠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焦虑及抑郁得分上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创伤后成长总分及5个维度得分上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3节点实验组患者在睡眠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主观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得分、焦虑及抑郁得分、创伤后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及个人力量得分上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其余维度得分上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应激心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对睡眠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得分、焦虑及抑郁得分、创伤后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及个人力量得分均存在显着效应(P<0.05),组别与时间对睡眠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得分、焦虑及抑郁、创伤后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及自我转变交互作用显着(P<0.05)。结论1呼吸放松训练干预方案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睡眠质量。2呼吸放松训练干预方案可减轻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抑制其二者程度的加重。3呼吸放松训练干预方案对乳腺癌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干预效果不显着。

栾晓嵘[10](2018)在《山东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肠易激综合征预测因素及作用机制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阳性率介于1 0%~1 5%之间;具体的阳性率会因人群特征、地域、诊断/筛选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IBS虽不危及生命,但是会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造成大量医疗资源的消耗。国内外研究表明,IBS的发生不仅受生物学因素(如感染)的影响,还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压力、负性情绪等。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工作压力大、生活作息习惯规律性差、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职业疲溃感,是IBS的易感人群。IBS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继而影响护理质量;然而,目前针对护士群体IBS的大规模调查较少,缺乏关于该群体中IBS的现状的实证证据。以往研究表明,IBS具有地域差异性,有必要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开展针对性研究。山东省作为注册护士数量较多的省份,目前尚未检索到针对山东省护士群体IBS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此外,根据IBS的生物心理社会决定因素模型,IB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然而尚未检索到IBS的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路径模型的报道。研究目的了解山东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基于理论进一步分析心理社会因素与IBS之间的路径关系,为降低临床护士 IBS的发生,改善护士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2017年1~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第一层:抽取医院,根据山东省的地域分布,分为鲁中、鲁东、鲁南、鲁西、鲁北五个区域,分别对这五个地域所辖市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编号,用spss19.0软件随机在每个地域抽取2所三级甲等医院。第二层:抽取科室,将每家医院科室按内科、外科、急诊、重症监护、妇科、产科、儿科、手术室、门诊、其他专业分为10类,每家医院按照2:2:1:1:1:1:1:1:1:1 比例随机抽取12个病房单元;第三层:抽取护士,将抽取医院及科室的护士进行编号,随机抽取医院分配的相应数量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护士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生活方式调查表、中文版罗马III标准IBS诊断问卷、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Nursejob stress inventory,NJS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Maslach 职业疲溃感调查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等,分别用于测量护士的人口学特征、IBS的阳性率、焦虑与抑郁症状、职业疲溃感、工作压力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生活事件等。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英文版本SPSS 19.0(SPSS,Inc.,Chicago,IL,US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采用Rlavaan分析包对IBS心理社会相关因素进行路径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结果中出现的P值均采用双向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结果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5000份,回收问卷4600份,其中有效问卷4580份,有效回收率为91.6%。1.中文版罗马Ⅲ标准IBS诊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IBS的阳性率为11.2%(5 14人)。肠易激综合征的四种亚型中,便秘型IB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IBS-C)阳性的人数为 189 人,腹泻型 IB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阳性的人数为 112 人,混合型 IBS(Mixe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M)阳性的人数为 45 人,未定型 IBS(Undefine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U)阳性的人数为 168,在IBS阳性组中分别占36.8%、21.7%、8.8%和32.7%。2.研究对象地域分布(鲁中、鲁东、鲁南、鲁西、鲁北)之间IBS的阳性率存在显着差异(χ2=27.41,P<0.001)。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受教育程度护士间IB S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 3,2.14,8.54,P>0.05);不同年龄段间IBS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7,P=0.073);不同专业技术职称、是否护士长、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其IBS的阳性率存在显着的差异(χ2=13.34,6.10,15.53,P<0.01);近亲是否有肠道疾病史、研究对象半年内是否有肠炎病史与IBS的阳性率存在显着关系(χ2=24.63,114.65,P<0.01)。3.以人口学变量为自变量,IBS是否为阳性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鲁东(OR=1.660)、鲁南(OR=2.081)、鲁西(OR=1.896)地区的护士相比鲁北地区的护士更容易患有IBS;工作年限4~10年的临床护士较工作年限≥21年的护士更容易发生IBS(OR=1.641);近亲患有肠道疾病(OR=1.301)以及半年内患有肠炎(OR=2.576)的护士更易发生IBS。4.以生活方式相关变量为自变量,IBS是否为阳性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食纯牛奶或酸奶引起腹部不适或疼痛(OR=1.781)、有食物过敏史者(OR=1.286)、有暴饮暴食习惯者(OR=1.358)、使用辛辣食物频率≥2天/周、自评睡眠不好或差者(OR=1.997,2.490)发生IBS的风险增高。5.以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为自变量,IBS是否阳性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这一工作压力源与较高的IBS发生风险有关(OR=1.018);相反地,社会支持水平越高,IBS的发生风险越低(OR=0.981)。6.以心理反应各变量为自变量,IBS是否阳性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焦虑症状得分越高,IBS的发生风险也越高(OR=1.121);相反积极应对得分越高,IBS的发生风险越低(OR=0.804)。7.将上述3~6中显着变量同时纳入IBS相关因素模型中,应用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地域分布、工作年限、半年内是否肠炎、进食凉菜、进食纯牛奶或酸奶引起腹部不适或疼痛、暴饮暴食习惯、社会支持和焦虑与IBS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8.IBS心理社会因素路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病人护理方面的工作压力源可以通过提高焦虑症状水平,进而增加IBS的发生风险。而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增加积极应对进而降低焦虑症状水平双重中介路径降低IBS的风险,也可以直接通过降低焦虑水平降低IBS的发生风险;而且,社会支持与IBS有直接负相关关系,即社会支持越低,IBS的发生风险越高。模型拟合指数为 CFI=0.998,TLI=0.998,RMSEA=0.017(90%CI=0.001~0.034),模型拟合良好。结论1.IBS在山东省三级甲等医院护士中较为常见,阳性率为11.2%。2.在影响因素方面,IBS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工作年限、近亲患有肠道疾病以及半年内患有肠炎是IBS的发生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也与IBS的发生有关。高工作压力、低社会支持、高焦虑症状和低积极应对方式是IBS的危险因素。3.IBS与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路径关系,即来源于病人护理方面的高工作压力可以通过提高焦虑水平增加IBS的发生风险;低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增加IBS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导致焦虑症状水平上升和/或积极应对水平下降,从而增加IBS的发生风险,初步验证了 IBS的生物心理社会决定模型中心理社会因素与IBS的关系在山东省临床护士中的适用性。

二、药物治疗的心理反应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治疗的心理反应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儿童哮喘对其父母心理状态的影响
        1.2.2 哮喘患儿父母不良情绪干预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哮喘
        1.4.2 放松训练
        1.4.3 抑郁
        1.4.4 焦虑
        1.4.5 自我效能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样本量估算
        2.1.5 医学伦理
    2.2 分组
    2.3 干预
        2.3.1 干预方法
        2.3.2 干预内容
    2.4 研究工具及观察指标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4.2 焦虑自评量表(SAS)
        2.4.3 抑郁自评量表(SDS)
        2.4.4 一般自我效能表(GSES)
        2.4.5 满意度量表(CSQ-8)
    2.5 资料收集
    2.6 质量控制
        2.6.1 人员培训
        2.6.2 量表发放
        2.6.3 预试验
        2.6.4 正式干预
    2.7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哮喘患儿父母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3.1.1 哮喘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3.1.2 哮喘患儿父母一般情况比较
        3.1.3 干预前两组哮喘患儿父母焦虑、抑郁比较
        3.1.4 干预前两组哮喘患儿父母自我效能比较
        3.1.5 干预前两组哮喘患儿父母满意度比较
    3.2 两组哮喘患儿父母干预后组间比较
        3.2.1 焦虑组间比较
        3.2.2 抑郁组间比较
        3.2.3 一般自我效能组间比较
        3.2.4 满意度组间比较
    3.3 两组哮喘患儿父母干预后组内比较
        3.3.1 焦虑组内比较
        3.3.2 抑郁组内比较
        3.3.3 一般自我效能组内比较
        3.3.4 满意度组内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哮喘患儿父母照护体验现状
    4.2 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负性照护体验的干预效果
        4.2.1 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焦虑的影响分析
        4.2.2 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抑郁的影响分析
        4.2.3 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4.2.4 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第5章 结论及不足
    5.1 结论
    5.2 局限性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般资料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哮喘患儿父母负性情绪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干预对NSCLC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3)PICC带管出院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在延续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相关概念
2 PICC带管出院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目的
    2.2 对象与方法
    2.3 结果
    2.4 结论
    2.5 小结
3 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延续护理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
    3.1 目的
    3.2 对象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总结与不足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个人简介

(4)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四、专家论证
    五、小结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学术会议
致谢

(5)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培训方案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背景
        1.1 安宁疗护护士培训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安宁疗护护士培训现状
        1.3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评估是制定培训方案的基础
        1.4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
        1.5 国内外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工具
        1.6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框架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的编制及评价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质性研究
        2.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2.3 问卷调查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研究
        3.2 质性研究
        3.3 德尔菲专家咨询
        3.4 小样本施测
        3.5 正式施测
    4 讨论
        4.1 问卷编制符合临床需要
        4.2 问卷编制的流程科学严谨
        4.3 问卷信效度良好
    5 小结
第二部分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水平现况调查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样本量及抽样方法
        2.4 资料收集
        2.5 数据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安宁疗护护士一般资料
        3.2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水平现况
        3.3 不同人口学特征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水平差异
        3.4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4.2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
    1 培训方案构建
        1.1 培训对象
        1.2 培训目标
        1.3 培训内容
        1.4 培训方式
        1.5 考核评价方式
        1.6 培训方案整合
    2 专家咨询
        2.1 咨询专家的选择
        2.2 专家咨询的方法
        2.3 专家咨询结果
    3 实施培训方案的建议
    4 讨论
        4.1 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形成较为科学
        4.2 培训方案能较好地指导安宁疗护护士培训开展
        4.3 根据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现况选择培训方式
    5 小结
结论
    1 研究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及培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儿童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观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临终关怀
        2.1.2 儿童临终关怀
    2.2 理论基础
        2.2.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2.2.2 人在情境中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 临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3.1 生理层面
    3.2 心理层面
        3.2.1 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模糊
        3.2.2 临终儿童在临终情境下的心理反应
    3.3 社会支持层面
    3.4 外部环境层面
4 基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儿童临终关怀服务架构
    4.1 介入阶段
        4.1.1 心理社会研究阶段
        4.1.2 问题诊断阶段
        4.1.3 具体治疗阶段
    4.2 介入内容
        4.2.1 对临终儿童的个体增能
        4.2.2 对临终儿童的相关环境增能
5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个案服务中的具体应用
    5.1 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概述
    5.2 个案历程
        5.2.1 接案前的准备
        5.2.2 建立专业关系
        5.2.3 患儿临终前的服务经过
        5.2.4 丧亲支持
    5.3 个案评估
6 结论与思考
    6.1 研究结论
    6.2 关于儿童临终关怀的思考
    6.3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1 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工具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理论研究进展
        2.1.1 音乐治疗的定义
        2.1.2 音乐与情绪的关系
        2.1.3 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路径
        2.1.4 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理论模型
        2.1.4.1 多重机制模型
        2.1.4.2 音乐期待模型
        2.1.4.3 音乐情绪的协同化理论和共鸣理论
        2.1.5 音乐治疗理论
        2.1.5.1 诺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法
        2.1.5.2 音乐引导意象法
        2.1.5.3 节奏听觉刺激治疗和达尔克罗兹节奏教学的临床应用
        2.1.5.4 行为矫正音乐治疗
        2.1.5.5 完形音乐治疗
        2.1.5.6 心理动力取向音乐治疗
        2.1.5.7 发展音乐治疗法
        2.1.5.8 听觉统合治疗
        2.1.5.9 中医音乐疗法
    2.2 应用研究进展
        2.2.1 音乐治疗对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2.2.2 音乐治疗对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2.2.3 音乐治疗对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2.2.4 音乐治疗对重大手术后干预不良情绪的研究进展
    2.3 实验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概况
        2.3.2 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3.1 实验工作假设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设备与生理指标
        3.3.1 实验设备
        3.3.1.1 音乐刺激实验材料
        3.3.1.2 生理指标测量用工具
        3.3.2 相关生理指标
    3.4 实验对象
        3.4.1 被试纳入标准
        3.4.2 被试排除标准
    3.5 实验室与实验条件控制
        3.5.1 实验室基本情况
        3.5.2 实验条件控制措施
    3.6 实验步骤
    3.7 信号记录与数据处理
    3.8 实验结果
        3.8.1 皮肤电导
        3.8.2 心率
        3.8.3 呼吸频率
        3.8.4 呼吸幅度
        3.8.5 心率变异性
        3.8.5.1 时域分析法
        3.8.5.1.1 SDNN指标
        3.8.5.1.2 rMSSD指标
        3.8.5.1.3 pNN50指标
        3.8.5.2 频域时域分析法
        3.8.5.2.1 LF/HF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
    4.1 不同调式的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4.1.1 宫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4.1.2 商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4.1.3 角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4.1.4 徵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4.1.5 羽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4.2 与现有研究结果对比
        4.2.1 皮肤电导
        4.2.2 心率
        4.2.3 呼吸频率
        4.2.4 呼吸幅度
        4.2.5 心率变异性
    4.3 实验结果对音乐治疗临床应用的启示
        4.3.1 音乐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启示
        4.3.2 音乐应用于治疗焦虑症的启示
        4.3.3 音乐应用于治疗失眠的启示
        4.3.4 音乐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启示
第五部分 建议
    5.1 加强中国民乐的实验心理研究意识
    5.2 进一步加强和普及民族音乐教育
    5.3 对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研究方法改进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共情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重症患者家属心理反应及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呼吸放松训练对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及应激心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伦理原则
    4.统计分析方法
    5.技术路线
    6.质量控制
结果
    1.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组间基线数据的比较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基线数据的比教
    3.实验组患者自行训练记录情况
    4.BRT对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及应激心理的干预效果分析
        4.1 BRT对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分析
        4.2 BRT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的干预效果分析
        4.3 BRT对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干预效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山东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肠易激综合征预测因素及作用机制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功能性胃肠病
    1.2 肠易激综合征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1.3.1 人口学因素
        1.3.2 生活方式
        1.3.3 心理社会应激、心理反应因素对IBS的整合作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功能性胃肠病
        2.1.1 功能性胃肠病概念
        2.1.2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
        2.1.3 功能性胃肠病的分类
    2.2 肠易激综合征
        2.2.1 肠易激综合征的概念及分类
        2.2.2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
        2.2.3 医护人员群体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2.3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3.1 遗传易感性因素
        2.3.2 胃肠运动异常
        2.3.3 内脏敏感性增高
        2.3.4 炎症
        2.3.5 心理社会因素
        2.3.6 心理社会应激源
        2.3.7 心理反应因素
        2.3.8 心理社会应激、心理反应因素对IBS的整合作用及意义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资料收集及伦理原则
    3.3 统计方法
    3.4 质量控制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肠易激综合征筛查的阳性情况
    4.3 人口社会学特征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4.3.1 研究对象地域分布与IBS的关系
        4.3.2 年龄与IBS的关系
        4.3.3 性别与IBS的关系
        4.3.4 婚姻状况与IBS的关系
        4.3.5 受教育程度与IBS的关系
        4.3.6 职业相关情况与IBS的关系
        4.3.7 胃肠疾病史与IBS的关系
        4.3.8 人口学特征与IBS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4 生活方式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4.4.1 生活方式调查表的内容效度
        4.4.2 生活方式与IBS的卡方检验
        4.4.3 生活方式与IBS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5 心理社会应激源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4.5.1 生活事件与IBS的关系
        4.5.2 护士工作压力源与IBS的关系
        4.5.3 社会支持与IBS的关系
        4.5.4 心理社会应激源与IBS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6 心理反应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4.6.1 焦虑抑郁症状与IBS的关系
        4.6.2 职业疲溃感与IBS的关系
        4.6.3 个体应对方式与IBS的关系
        4.6.4 心理反应因素与IBS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7 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因素模型
    4.8 肠易激综合征心理社会因素模型的路径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肠易激综合征现状
    5.2 肠易激综合征影响因素
        5.2.1 人口学特征
        5.2.2 生活方式
        5.2.3 心理社会应激源
        5.2.4 心理反应因素
    5.3 肠易激综合征心理社会相关因素路径模型
    5.4 应用前景
    5.5 创新性
    5.6 局限性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PAPER Ⅰ Job-associated factors increases the prevalenc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nurses
    References
PAPER Ⅱ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Job stressors and burnout of nurse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degrees
    Reference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药物治疗的心理反应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D]. 胡静. 南昌大学, 2021(01)
  • [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的研究[D]. 李宁. 青岛大学, 2020(01)
  • [3]PICC带管出院患者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在延续护理中的应用[D]. 李晓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4]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5]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培训方案的构建研究[D]. 韩鸽鸽. 郑州大学, 2020(02)
  • [6]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儿童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D]. 胡馨婷. 重庆大学, 2019(01)
  • [7]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裕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共情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D]. 张研.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9]呼吸放松训练对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及应激心理的影响[D]. 吴晗.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山东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肠易激综合征预测因素及作用机制路径分析[D]. 栾晓嵘. 山东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药物治疗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