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方法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方法

一、喀斯特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白文学[1](2021)在《喀斯特地区隧洞地质问题与处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引水济榕隧洞工程处于滇东北喀斯特地区,隧洞沿线石灰岩大面积分布,岩溶发育,地下水丰富,隧洞施工过程中产生塌方、涌水涌泥及地表水枯竭、地面沉陷、房屋开裂变形等不良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文章从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对隧洞围岩类别进行了不同划分;对隧洞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不良地质段所采取的工程处理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类似该引水隧洞水利水电工程在隧洞选线、开挖支护与衬砌及因开挖隧洞而引起地面不良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预报、所采取的工程处理措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钱永晶[2](2021)在《喀斯特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分析》文中指出勘察是岩土工程的施工基础,尤其是地质条件复杂区域的勘察作业,直接关系到整个岩土工程施工的质量。喀斯特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在此区域内开展针对高喀斯特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研究,需要首先了解区域的喀斯特地块的分布及形态特征。同时,为了保障和提高喀斯特地区岩土工程的勘察质量,需要不断提升现场勘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科学选取勘察方法。基于此,文章通过文献对比法和理论分析法,首先对喀斯特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特征及原则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论述了勘察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提高喀斯特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措施,以供参考。

景建生[3](2021)在《喀斯特裂隙水文过程与混农林水土漏失阻控技术》文中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水土运移、土壤侵蚀与水土地下漏失阻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地表浅层裂隙的广泛发育为水土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形成了独特的水土流失形式,造成水土资源时空组合具有复杂性。因此,加强喀斯特裂隙水土运移规律与混农林裂隙水土漏失阻控研究,对科学推进水土漏失与石漠化治理、促进混农林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等有关喀斯特水土漏失、水土保持、径流调控、农林间作、混农林措施配置等理论,针对中国南方喀斯特裂隙发育较广、水文过程时空异质性强、水土漏失影响因素复杂、水土漏失防治技术亟需研发等科学问题与技术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和施秉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三类喀斯特生态环境为研究区,2018-2020年通过野外综合调研、裂隙近地表植被类型调查、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能力测定、土壤水分与降雨量监测,运用原位监测、室内实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等统计方法,围绕喀斯特裂隙水文过程、土壤性质、水土漏失、混农林阻控等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裂隙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降雨事件对裂隙土壤水分补给特征,重点阐明裂隙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揭示裂隙水文多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集成构建适宜喀斯特混农林裂隙水土漏失阻控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与验证,为国家和地方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参考。(1)土壤水分垂向分布呈现出下层土壤高于上层的规律,裂隙深层土壤具有较好的蓄水能力,雨季各裂隙土壤水分变异程度及活跃程度高于旱季:毕节撒拉溪研究区BJ-1、BJ-2、BJ-3裂隙土壤含水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80 cm层(37.83%)、20 cm层(21.72%)、160 cm层;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HJ-1、HJ-2、HJ-3裂隙土壤含水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160 cm层(30.86%)、40 cm层(31.21%)、160 cm层(30.93%);施秉喀斯特研究区HC-1、HC-2、HC-3裂隙土壤含水率平均值最高分别出现在80 cm层(30.98%)、160 cm层(31.95%)、160 cm层(21.98%)。此外,裂隙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反映出:除BJ-2、BJ-3裂隙外,其余裂隙土壤水分活跃程度、变异程度均为雨季高于旱季,雨季裂隙水文过程强烈。(2)同一研究区各裂隙间土壤性质存在差异,但总体上裂隙土壤容重、黏粒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总孔隙度、土壤持水能力、砂粒及粉粒含量波动下降:毕节撒拉溪研究区裂隙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BJ-1、BJ-3与BJ-2裂隙差异显着(P<0.05),田间持水量BJ-1、BJ-2与BJ-3差异明显(P<0.05);土壤毛管持水量三条裂隙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各裂隙间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HJ-1与HJ-3之间差异显着(P<0.05);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各裂隙在土壤性质与持水能力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3)裂隙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粉粒为主,且粉粒含量与土壤可蚀性K值呈正相关性,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能力与裂隙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具有正相关性(P<0.05):毕节撒拉溪研究区裂隙土壤砂粒平均含量为32.99%、粉粒为34.18%、黏粒为32.82%;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裂隙土壤砂粒平均含量为21.39%、粉粒为47.86%、黏粒为30.42%;施秉喀斯特研究区裂隙土壤砂粒平均含量为36.62%、粉粒为40.35%、黏粒为23.02%。三个研究区除HJ-1、HC-3裂隙土壤可蚀性K值与粉粒之间正相关性不显着(P>0.05),其余裂隙土壤可蚀性K值均与粉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性(P<0.05)。裂隙土壤含水率垂向变异系数与总孔隙度垂向变异系数呈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雨季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与总孔隙度变异系数、田间持水量变异系数呈显着正相关性(P<0.05)。(4)裂隙土壤水分与降雨分布特征具有较强的响应关系,雨强、雨量、植被类型影响裂隙水文变化以及裂隙土壤水分补给特征:小雨量、低雨强降雨事件中,裂隙土壤水分变化曲线平稳,增长幅度小,土壤水分有效补给量、有效补给速率、有效补给效率均较小;大雨量、高雨强降雨事件中,裂隙土壤水分增长明显,滞后时间缩短,有效补给量、补给速率、补给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同一降雨事件对不同类型裂隙补给特征具有差异性,表明裂隙土壤水文过程受裂隙近地表植被影响;同一降雨事件对裂隙浅层(0~40 cm)、深层(40 cm~160 cm)补给特征也具有差异,存在裂隙深层土壤水分补给量高于上层、滞后时间较上层短的现象。(5)提出混农林植物保水技术、混农林植被空间截流技术、混农林植物间作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及验证,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延长滞后时间、减缓水分在土壤中运移速度:混农林裂隙水土漏失阻控需要通过调整裂隙近地表植被结构,改善裂隙土壤性质,降低降雨对土壤溅蚀与冲刷力。基于此,在示范点通过混农林植物保水技术、混农林植被空间截流技术、混农林植物间作技术增加裂隙近地表植被覆盖度,同时利用植物根系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植被对裂隙土壤及水分的吸收利用,利用冠幅截留降雨,从而发挥植物固土保水作用。未来研究需要深入发掘混农林阻控技术在其他水土漏失环节中可行性与科学性,实现混农林水土漏失阻控效益最优化与最大化。

李洪,张蓉,马国强,杨书宇,王浩波[4](2020)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体系新型保护模式分析——以石漠公园建设为例》文中提出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制约我国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常规治理模式进行总结,并从石漠化综合防治角度出发,对石漠公园保护体系进行探索分析,阐述石漠公园内涵,分析重点建设内容及其重要意义,提出石漠公园保护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岩溶生态系统保护与生态建设树立一种全新的保护模式,为构建适合石漠化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小艳,粟梅,田金燕,周瑜,肖昌林,苏双凤[5](2020)在《六盘水市岩溶问题对工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西南地区开展工程建设时,岩溶发育常常导致工程场地地质条件恶化,容易产生建筑地基塌陷、水库渗漏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分析岩溶发育机理,探究岩溶问题对工程的影响,以便指导工程场地建设。

张俞[6](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徐修桥[7](2020)在《石漠化与农村居民点演变的相互关系 ——以平果县为例》文中指出目前,石漠化危害及其治理成为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只有对石漠化的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究,才能更好地指导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人类活动作为石漠化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其变化特征与石漠化的相互关系,能够揭示石漠化产生的人为因素驱动机理,指导石漠化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和制定石漠化治理工作方案。本研究选取广西平果县为研究区域,作为广西乃至全国喀斯特面积最大、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石漠化面积最广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平果县也是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石漠化生态治理示范区,当地人口、经济、生态之间矛盾突出,在西南地区喀斯特研究中具有重要代表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989-2017年间平果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斑块数量、密度、形态、变异系数和石漠化的规模、演变类型、变异系数和严重程度等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归纳描述,找出二者的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地理探测器模型,将石漠化演变类型、变异系数、综合分值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斑块数量、变异系数、景观形状指数、演变速率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其内在的驱动机理和相互作用,得出结论如下:(1)平果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受交通干线和河流影响,空间分布不均,整体呈现东北、西南多,中部少的特点;密度特征表现为南北密、中部疏,向城镇、河流、交通干线两侧集聚,且集聚趋势越来越显着,低密度区域变化缓慢,高密度区域密度持续增加,由“单点高值”向“多点高值”集中;景观形状指数南高北低、由西南向西北递减,在1989-2017年间,景观指数不断增长,斑块不规则程度增加,演变速率表现为慢-快-慢-快的态势。(2)平果县石漠化规模排序依次是:强度>潜在>中度>极强度>轻度,县域东北部、西南部等居民密集区石漠化较为严重,在1989-2017年间,平果县石漠化面积呈现增-减-增-减的波动变化趋势,无石漠化面积增加、中度和强度石漠化相对稳定、轻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在治理工程下显着减少,演变多发生于不同强度石漠化交界处;石漠化面积整体波动较小,大致呈现西南、中部波动减少,东南、北部波动增加的规律;石漠化演替类型以稳定型为主,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基本持平,年际演替速率不均。(3)农村居民点演变速率、变异系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和对石漠化演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一定的协同力,对石漠化演变其重要作用;任意两个农村居民点用地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石漠化空间差异的影响均大于单一驱动因素,且交互作用类型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农村居民点的演变速率、变异系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对其它指标具有较强的协同加强作用;对石漠化演变起重要解释作用的指标均具有较好的显着性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农村居民点演变速率、变异系数与景观形状指数是石漠化演变的主导因子,并对石漠化各指标的变化有重要的解释作用。(4)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可减少因农村居民点建设造成的人类不合理活动,能够有效减缓石漠化恶化进程;石漠化治理应根据其强度特征进行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地安排生态搬迁、小流域治理、生态立体农业、生态旅游、封山育林、植被管护等治理措施;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和农村居民点分布,改善农户生计方式,对于缓解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具有重要辅助意义。

秦子翔[8](2020)在《陡坎处旋挖桩设计与施工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旋挖钻机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强,适应性广的成桩机械在很多区域被广泛使用。岩溶是桩基工程建设中比较典型的不良施工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河、岩溶裂隙、落水洞、漏斗、岩溶洼地等地貌现象。由于岩溶的不规则发育,形成基岩陡坎,对旋挖桩施工带来诸多不便,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岩溶区陡坎处的旋挖桩施工问题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工程实例中旋挖桩桩长设计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得出,陡坎处的旋挖桩嵌岩深度在达到5倍桩径后,再继续增加桩长与嵌岩深度对单桩承载力性能提升较小。(2)通过对桩身的受力分析研究发现,陡坎两侧的长短桩按照桩底高差与桩心距为1:1的桩长设计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短桩沿持力层对长桩桩身产生的冲切影响,将工程实例中的桩长按照上述方法设计,不仅在承载力性能上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相比较原方案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支出,是可行且高效的施工优化方案。(3)对陡坎两侧长短桩受力研究后发现,在短桩桩长达到与长桩桩底高差与桩心距为1:1后,长桩桩身不再受到冲切影响。(4)分析工程实例中的陡坎线位置变化,使得短桩位于陡坎线之上,即短桩桩端一部分嵌入基岩层,另一部分置于桩周土中。通过对桩顶位移的分析,验证了桩顶水平位移仅桩长与上覆土层有关,与陡坎线的位置无关。有效的嵌岩深度为桩端完全嵌入持力层的部分,部分嵌入持力层的桩端不能完全发挥嵌固作用,且对桩身的竖直承载能力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桩端两侧的受力分析,桩端置于陡坎线之上的情况下,桩端两侧受力不平衡会导致桩体发生破坏,造成更严重的影响。(5)分析工程实例中对溶洞灌浆处理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施工优化方案,为工程后续桩基础的高效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甘凤玲[9](2019)在《喀斯特槽谷区水土流/漏失过程与水动力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喀斯特槽谷区由于特殊的地表地下双层地质空间结构和长期的不合理人为活动,导致该区地表土层浅薄,环境容量小,承受灾变能力低,形成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以现有的技术在野外直接观测喀斯特槽谷区地下水土漏失极为困难,针对顺/逆层坡的水土空间分配差异的研究更是鲜见。如何深入解剖地质背景与水土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是喀斯特槽谷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针对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面严重的土壤退化的问题,开展对顺/逆层坡水土流/漏失特点研究,揭示岩层倾向对水土流/漏失过程及水文过程的影响,对研发制定相应的水土流/漏失的阻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龙潭喀斯特槽谷区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了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方法,采样调查了喀斯特槽谷区两翼顺/逆层坡坡耕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再根据野外调查结果,根据相似性理论,在近喀斯特槽谷区临界坡度25°条件下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采用顺/逆层坡岩层倾角、降雨强度和地下孔裂隙度作为变量因子,探讨了喀斯特槽谷区产流产沙空间分布特征和坡面水动力学特征,揭示了喀斯特槽谷区地表地下侵蚀产流产沙过程特征及其水动力学特征,为喀斯特槽谷区水土流/漏失量计算以及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初步揭示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1)根据地统计分析可知,高斯模型是描述顺/逆层坡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的最优模型。对顺层坡而言,绝大部分的土壤物理性质的结构比C/(C+C0)>75%,其空间相关性极大。对逆层坡而言,土壤结构比C/(C+C0)相对较小,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较弱。逆层坡的土壤理化性质拟合程度均高于顺层坡。(2)通过比较半方差函数模型的变程可知,顺/逆层坡的变程均大于本采样间距(20m),说明本研究的采样间距满足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特征的要求。通过GIS地统计学所描述的顺/逆层坡的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图可知,顺/逆层坡的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特征各有不同,变异性极强,自然因素的影响因子较大,且通过普通克里格插值验证法发现,采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所预测的空间分布图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的实际情况。(3)通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可知,环境因子对顺层坡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为:坡位(-0.8008)>岩层倾角与岩层走向(-0.6514)>坡向(-0.4933)>植被覆盖率(-0.4783)>耕作程度(0.4366)>基岩裸露率(0.3831)>坡度(0.3302)>植被类型(0.3063)>岩层倾向(-0.2122)>坡形(-0.0681)。环境因子对逆层坡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为:坡位(-0.9142)>坡形(-0.4165)>植被类型(0.3829)>植被覆盖率(-0.3698)>坡向(0.322)>基岩裸露率(0.2743)>耕作程度(0.2572)>岩层倾向(0.1454)>岩层走向(-0.0395)>坡度(0.0161)。由此可知,坡位是影响顺/逆层坡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的最关键的环境因子。2.分析了降雨强度、地下孔裂隙度和岩层倾角对产流产沙的影响阈值,初步明确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的径流泥沙流/漏失机制:(1)在小雨强(0.25和0.5mm/min)条件下,坡面地表没有产流,中雨强(0.75mm/min)是地表产流的临界值,大雨强(1.5mm/min)是地表径流量超过地下径流量的临界值。对顺层坡而言,地下孔裂隙度3%是顺层坡地下产流超过地上产流的临界值,岩层倾角40°为地表径流的临界值,岩层倾角20°为地下径流漏失的临界值。对逆层坡而言,只在地下孔裂隙度1%时以地表径流为主,超过1%则以地下径流为主,在中陡倾角(30°和40°)条件下,以地表径流为主,其他岩层倾角下以地下径流为主。地表产流量与地下产流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r=-0.903。(2)在小雨强条件下(0.25和0.5mm/min),顺/逆层坡以地下产沙为主,在雨强≧0.75mm/min时,以地表产沙为主。对顺层坡而言,以地表产沙为主,地表产沙量先增大后减小,其在岩层倾角30°为转折点,而地下产沙量呈波动变化,其在岩层倾角20°为转折点。对逆层坡而言,地下孔裂隙度3%是其地下产沙超过地上产沙的临界值,在岩层倾角为10°和60°条件下,以地下产沙为主,其他岩层倾角下以地表产沙为主。地表产沙量与地下产沙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r=-0.786。(3)在小雨强(0.25和0.5mm/min)条件下,顺/逆层坡只有地下悬移质产生。降雨强度0.75 mm/min是顺/逆层坡地表推移质的产生具有临界降雨强度。对顺层坡而言,地表悬移质在地下孔裂隙为3%时达到最大值,在岩层倾角为20°条件下,以地表推移质为主,在其他岩层倾角条件下,以地表悬移质为主。对逆层坡而言,在岩层倾角10°和60°情况下,逆层坡的地下悬移质高于地表悬移质,其余岩层倾角条件下,地表悬移质高于地下悬移质。喀斯特槽谷区地表地下的产沙量与产流量之间呈极显着线性相关关系:U=aQ+b。3.探讨在不同降雨强度、地下孔裂隙度和岩层倾角条件下,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水动力学参数与产流产沙关系,建立顺/逆层坡地表产流产沙模型:(1)当降雨强度逐渐增大时,顺/逆层坡平均水流流速、径流深、雷诺数、弗汝德数、径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均随之增大,而水流阻力系数和曼宁糙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对顺层坡而言,流速和水流功率在地下孔裂隙度3%时达到最大值,径流深、阻力系数、曼宁系数和径流剪切力在地下孔裂隙度4%时达到最大值;弗汝德数Fr在岩层倾角60°时达到最小值并小于1,在岩层倾角60°时,径流剪切力和阻滞作用最大。对逆层坡而言,弗汝德数Fr在地下孔裂隙度3%时达到最大值。径流剪切力在地下孔裂隙度1%为最大值,水流功率在地下孔裂隙度5%为最小值;径流深、雷诺数、径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在岩层倾角30°达到最大值,弗汝德数在岩层倾角40°时达到最大值。(2)顺/逆层坡的阻力系数f与雷诺数Re呈负相关关系,顺层坡的两者之间存在f=aRe+b的线性函数关系。顺/逆层坡的阻力系数f与弗汝德数Fr呈负相关关系,两者之间存在显着的f=aReb的幂函数关系(3)对单一水动力参数而言,过水断面单位能与顺层坡坡面产流的拟合程度最高,水流功率与逆层坡坡面产流和顺/逆层坡产沙拟合度最高。各个单一水动力学参数均和顺/逆层坡产流产沙呈二次函数关系。对多个水动力参数而言,顺层坡的各个组合的拟合度均较高,均对坡面产流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而逆层坡的除了过水断面能与径流剪切力的组合拟合的较低以外,其他组合的拟合程度均较高,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相结合,从岩层倾角和地下孔裂隙度两个方向出发,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进行了创新,探索了径流泥沙在顺/逆层坡的水土流/漏失机制,定量揭示了地表坡面的水动力参数特征,明确了产流产沙与水动力学参数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室内模拟试验产流产沙模型,为喀斯特槽谷区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开拓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也为喀斯特槽谷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贾萍[10](2019)在《喀斯特农耕村落生产辅助用房设计研究 ——以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生产辅助用房设计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国家也愈来愈重视三农问题,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现存的乡村类型仍以传统的种植业乡村为主,而现阶段国内对乡村建设的研究集中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较高的古村落。我国喀斯特地区乡村整体发展较为落后,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质对村落的生活生产有着特殊的影响。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大量的文献基础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发现并论证了喀斯特农耕村落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及特殊的地质地貌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其村落生活生产质量出现的诸如人畜混居、水源污染、生产出行通达性低等问题。基于实地调研以及相应解决措施、案例的借鉴,提出了通过在村内设置集中式生产辅助用房的形式来提升现阶段喀斯特农耕村落的生产居住质量,从而交代了本研究性设计的背景及其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在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进行试验性设计实践的方式,在对现状的具体分析及相关案例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从前期任务书拟定到最后方案设计完成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了集中养殖存放、单元分户设计、交往空间结合农耕生产行为置入、雨水分类收集循环利用、牲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喀斯特农耕村落生产辅助用房设计策略及相应的设计手法,对喀斯特地区农耕村落的优化建设提出参考性指导,为农耕村落的长期可持续性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本研究在第二章基于农耕村落基本特征和喀斯特地质地形特征的研究,分析总结了喀斯特特殊自然环境对农耕村落社会环境的影响,具体从生理社会环境和物理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将其生产生活方式、村落选址与布局、建筑的接地形式、材料、基础构造多个方面总结了喀斯特农耕村落的社会环境特征。通过对喀斯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喀斯特自然环境很大程度影响着村落的社会环境,尤其反映在生产方式上。因此本研究在第三章聚焦以生产方式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分析生产方式与乡村空间环境、生产方式与村民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聚焦生产方式影响下的喀斯特农耕村落产居空间特征与问题研究,并进一步分析总结出了影响喀斯特农耕村落现阶段生产生活质量的主要矛盾:供水方式与居住方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出行的通达性低问题。为了解决如上主要矛盾,探讨从集水储水方式、人畜分离模式、生产工具存放模式三方面探索解决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出了集中养殖存放生产工具的核心策略,论证了在喀斯特农耕村落设置集中生产辅助用房的必要性。第四章基于对喀斯特农耕村落基本特征及典型特征的分析,以及生产方式影响下的产居空间研究,同时借鉴规模化养牛场以及乡村优秀公共空间的设计案例,以提升喀斯特地区农耕村落生活生产生态质量、促进乡村资源无害化资源化、可持续性利用、实现三生共赢为目标,提出了集中养殖存放、单元分户设计、交往空间结合农耕生产行为置入、雨水分类收集循环利用、牲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喀斯特农耕村落生产辅助用房设计策略。具体实践通过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生产辅助用房设计探索相应的设计手法,对喀斯特地区农耕村落的优化建设提出参考性指导,并思考传统农耕村落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农耕村落的长期可持续性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二、喀斯特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喀斯特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地区隧洞地质问题与处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区域地质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3 隧洞地质环境
    3.1 隧洞轴线布置
    3.2 隧洞围岩类别
4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1 隧洞塌方
    4.2 隧洞涌水涌泥
5 工程处理措施
    5.1 塌方处理
    5.2 涌水涌泥处理
    5.3 地面沉陷处理
6 结束语

(2)喀斯特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喀斯特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特征及原则
    1.1 特征
    1.2 原则
2 喀斯特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及选取
    2.1 工程地质调绘及测量放线
    2.2 钻探
    2.3 物探
3 提高喀斯特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措施
    3.1 钻探
    3.2 物探
4 结论

(3)喀斯特裂隙水文过程与混农林水土漏失阻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裂隙水文过程与水土流失
    (二)喀斯特裂隙水文过程与水土流失
    (三)喀斯特裂隙水文过程与水土漏失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 文献论证与获取
        2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色与拟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实验分析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喀斯特裂隙水文过程
    (一)裂隙基本概况
    (二)喀斯特裂隙土壤水分垂向分布特征
        1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裂隙土壤水分垂向分布特征
        2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裂隙土壤水分垂向分布特征
        3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裂隙土壤水分垂向分布特征
        4 裂隙土壤水分垂向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三)喀斯特裂隙土壤水分时间分布特征
        1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裂隙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
        2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裂隙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
        3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裂隙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
        4 裂隙土壤水分时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四 喀斯特裂隙水土漏失机理
    (一)裂隙土壤性质与持水能力
        1 裂隙土壤性质
        2 裂隙土壤质地
        3 裂隙土壤持水能力
    (二)裂隙土壤性质、持水能力与水土漏失作用机制
        1 裂隙间土壤性质与持水能力差异性分析
        2 裂隙土壤性质影响土壤抗侵蚀能力
        3 裂隙土壤性质影响水文过程
    (三)裂隙水文过程与降雨分布特征作用机制
        1 降雨分布特征
        2 裂隙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关系
    (四)裂隙水文过程与降雨耦合作用机制
        1 裂隙水文过程对不同量级降雨事件的响应
        2 降雨对裂隙土壤水分补给特征的影响
五 喀斯特裂隙混农林水土漏失阻控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地区水土漏失现有生物阻控技术
        1 水土保持林技术
        2 植物篱技术
        3 封山育林技术
        4 植物群落垂直空间配置技术
    (二)喀斯特裂隙混农林水土漏失阻控技术研发
        1 混农林植物保水技术
        2 混农林植被空间截流技术
        3 混农林植物间作技术
    (三)裂隙混农林水土漏失阻控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石漠化综合防治体系新型保护模式分析——以石漠公园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我国石漠化治理现状
3.石漠公园保护模式
    3.1石漠公园的内涵
    3.2石漠公园建设内容及重要意义
        3.2.1 保护与恢复工程
        3.2.2 科普宣教工程
        3.2.3 科研监测工程
        3.2.4 合理利用工程
        3.2.5 基础设施及防灾应急
4.石漠公园保护体系探讨
    4.1保护理论体系完整性
    4.2防治体系综合性
    4.3治理成效持续性

(5)六盘水市岩溶问题对工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条件
    1.1 气候差异明显,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1.2 土壤类型多,土壤条件好,植物生长旺盛
    1.3 土层浅薄,植被稀疏,环境脆弱
    1.4 山峦众多,延绵起伏
2 岩溶发育规律
    2.1 岩溶发育随深度的变化
    2.2 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
    2.3 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性
    2.4 岩溶与侵蚀旋回的关系
    2.5 岩溶、岩层产状与构造的关系
3 岩溶发育对工程的影响
4 结论

(6)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一 服务功能特性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石漠化与农村居民点演变的相互关系 ——以平果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准备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资料处理
3 农村居民点用地与石漠化数据信息提取
    3.1 农村居民点用地信息提取
    3.2 石漠化信息提取
4 农村居民点用地与石漠化强度演变特征
    4.1 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时空特征
    4.2 石漠化演变时空特征
5 农村居民点与石漠化演变关系测度
    5.1 地理探测器模型概述
    5.2 变量选择与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7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陡坎处旋挖桩设计与施工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国内外发展历史
        1.1.1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国内发展历史及现状
        1.1.2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国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2 国内旋挖钻机的发展趋势
    1.3 旋挖桩在强岩溶发育区的施工难点及质量控制
        1.3.1 旋挖桩在强岩溶发育区的施工难点
        1.3.2 解决方法及技术措施
        1.3.3 质量控制
    1.4 论文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4.1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嵌岩桩嵌岩深度的研究
    2.1 嵌岩桩嵌岩深度研究的发展概述
    2.2 嵌岩桩的定义与主要类型
    2.3 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2.3.1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2.3.2 嵌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2.4 嵌岩桩的破坏模式
    2.5 嵌岩桩嵌岩深度的研究成果
        2.5.1 影响嵌岩桩嵌岩深度的主要因素
    2.6 嵌岩桩的嵌岩深度计算
        2.6.1 按竖向承载力确定的嵌岩深度计算方法
        2.6.2 按桩顶沉降控制的嵌岩深度计算方法
        2.6.3 按岩体横向抗力的嵌岩深度计算方法
        2.6.4 规范法计算嵌岩桩嵌岩深度
    2.7 对于刚性角的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岩桩有限元模拟分析
    3.1 工程实例分析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概况
        3.1.3 施工难点
        3.1.4 设计理论
    3.2 MIDAS软件简介
        3.2.1 MIDSA软件对于建模的优势
    3.3 有限元模拟分析
        3.3.1 建立模型
        3.3.2 材料属性定义
        3.3.3 单元网格的划分
        3.3.4 荷载与约束的施加
        3.3.5 求解与分析
        3.3.6 沉降计算
        3.3.7 模型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嵌岩深度数值模拟分析
    4.1 桩长与嵌岩深度的重新设计
        4.1.1 公式计算嵌岩深度
        4.1.2 经验法设计桩长
    4.2 建立模型
        4.2.1 模型结果的数据分析
        4.2.2 模型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4.3 相邻两桩冲切影响论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殊陡坎位置的研究与旋挖桩岩溶区的施工措施
    5.1 特殊陡坎线位置的研究
        5.1.1 陡坎线与1099号桩位重合情况
        5.1.2 陡坎线与1098号桩位重合情况
        5.1.3 结论
    5.2 岩溶区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式
        5.2.1 嵌岩桩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2.2 嵌岩桩施工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案
        5.2.3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与施工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9)喀斯特槽谷区水土流/漏失过程与水动力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喀斯特槽谷区土壤侵蚀研究
        1.2.2 喀斯特槽谷区径流流失过程及机理
        1.2.3 喀斯特槽谷区产沙过程及机理
        1.2.4 喀斯特槽谷区坡面侵蚀泥沙搬运机制
        1.2.5 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水动力学特征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研究目标
    2.4 研究内容
    2.5 技术路线
    2.6 研究区概况
        2.6.1 地理位置
        2.6.2 气候
        2.6.3 地形地貌
        2.6.4 土壤
        2.6.5 社会经济状况
        2.6.6 土地利用现状
第3章 喀斯特槽谷区的顺/逆层坡小尺度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样品采集
        3.1.2 土壤样品测定
        3.1.3 土壤属性数据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顺/逆层坡面土壤理化性质统计分析
        3.2.2 顺/逆层坡面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3.2.3 顺/逆层坡面土壤的合理取样数
        3.2.4 顺/逆层坡面土壤属性的地统计分析
        3.2.5 顺/逆层坡面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讨论
        3.3.1 喀斯特槽谷区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研究方法
        3.3.2 顺/逆层坡面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喀斯特槽谷区的顺/逆层坡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的成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环境因子采集
        4.1.2 环境因子数据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排序与模型筛选
        4.2.2 土壤物理性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2.3 土壤化学性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2.4 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面径流流/漏失过程模拟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相似理论
        5.1.2 降雨相似的试验设计
        5.1.3 槽谷坡面模型相似设计
        5.1.4 模拟试验材料选取
        5.1.5 试验因子相似性设计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降雨强度对喀斯特槽谷区地表/下产流的影响
        5.2.2 地下孔裂隙度对喀斯特槽谷区地表/下产流的影响
        5.2.3 岩层倾角对喀斯特槽谷区径地表/下产流的影响
        5.2.4 喀斯特槽谷区地表/下产流影响因素
    5.3 讨论
        5.3.1 降雨强度对地表/下产流的影响
        5.3.2 地下孔裂隙度对地表/下产流的影响
        5.3.3 岩层倾角对地表/下产流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面地表/下产沙过程
    6.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降雨强度对喀斯特槽谷区地表/下产沙的影响
        6.2.2 地下孔裂隙度对喀斯特槽谷区地表/下产沙的影响
        6.2.3 岩层倾角对喀斯特槽谷区地表/下产沙的影响
        6.2.4 喀斯特槽谷区地表/下产沙影响因素
    6.3 讨论
        6.3.1 降雨强度对土壤流/漏失的影响
        6.3.2 地下孔裂隙度对土壤流/漏失的影响
        6.3.3 岩层倾角对土壤流/漏失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面侵蚀泥沙输移过程
    7.1 数据处理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降雨强度对喀斯特槽谷区径流侵蚀泥沙的影响
        7.2.2 地下孔裂隙度对喀斯特槽谷区径流侵蚀泥沙的影响
        7.2.3 岩层倾角对喀斯特槽谷区径流侵蚀泥沙的影响
        7.2.4 喀斯特槽谷区地表地下水沙关系
    7.3 讨论
        7.3.1 降雨强度对径流泥沙输移的影响
        7.3.2 地下孔裂隙度对径流泥沙输移的影响
        7.3.3 岩层倾角对径流泥沙输移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喀斯特槽谷区的顺/逆层坡面水动力学特征
    8.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8.1.1 水力学参数
        8.1.2 模型的验证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水流流速和径流深
        8.2.2 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水流流态
        8.2.3 喀斯特槽谷区水流阻力系数与曼宁糙率
        8.2.4 喀斯特槽谷区径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
        8.2.5 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水流阻力系数与水流流态之间的关系
    8.3 讨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喀斯特槽谷区的顺/逆层坡面水动力学参数与径流泥沙关系分析
    9.0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9.1 模型误差评价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水动力学参数与产流率关系分析
        9.2.2 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水动力学参数与产沙率关系分析
        9.2.3 喀斯特槽谷区产流产沙模型
        9.2.4 喀斯特槽谷区产流产沙模型评价
    9.3 讨论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10)喀斯特农耕村落生产辅助用房设计研究 ——以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生产辅助用房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耕村落发展的重要性
        1.1.2 喀斯特地区村落发展的特殊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耕乡村
        1.3.2 喀斯特
        1.3.3 生产辅助用房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喀斯特农耕村落特征
    2.1 喀斯特农耕村落自然环境特征
    2.2 喀斯特农耕村落物理环境特征
        2.2.1 村落选址与布局特征
        2.2.2 建筑特征
    2.3 喀斯特农耕村落生活方式特征
    2.4 喀斯特农耕村落生产方式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喀斯特地貌影响下的农耕村落生产方式及居住空间研究
    3.1 喀斯特地区生产方式影响下的农耕村落产居空间特征
        3.1.1 “人+畜+物”的产居单元
        3.1.2 “产居单元+产区”的产居空间布局模式
    3.2 喀斯特地区生产方式影响下的村民交往方式特征
    3.3 喀斯特地区生产方式影响下的农耕村落产居质量问题
        3.3.1 居住问题——人畜混居、耕畜粪便污染
        3.3.2 生产问题——依赖耕畜、生产出行不便
        3.3.3 公共空间问题——缺乏考虑交往方式特征
    3.4 喀斯特农耕村落产居空间优化建议
        3.4.1 解决供水方式与居住方式之间的矛盾
        3.4.2 提高生产出行的便捷性
4 喀斯特农耕村落生产辅助用房设计策略研究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内容与要求
        4.2.1 选址要求
        4.2.2 总体布局
        4.2.3 功能流线要求
        4.2.4 选材与基础选择要求
    4.3 设计策略
        4.3.1 生产工具间复合设计
        4.3.2 生产工具间分户设计
        4.3.3 交往空间结合农耕设计
        4.3.4 生态节能设计
5 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生产辅助用房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2 基地调研分析
    5.3 生产辅助用房设计
        5.3.1 养殖存放单元设计
        5.3.2 屋面空间设计
        5.3.3 适宜生态技术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论文数据集
    B A0设计图纸
致谢

四、喀斯特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地区隧洞地质问题与处理措施研究[J]. 白文学.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27)
  • [2]喀斯特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分析[J]. 钱永晶. 工程技术研究, 2021(16)
  • [3]喀斯特裂隙水文过程与混农林水土漏失阻控技术[D]. 景建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石漠化综合防治体系新型保护模式分析——以石漠公园建设为例[J]. 李洪,张蓉,马国强,杨书宇,王浩波. 林业建设, 2020(05)
  • [5]六盘水市岩溶问题对工程的影响[J]. 张小艳,粟梅,田金燕,周瑜,肖昌林,苏双凤. 河南科技, 2020(23)
  • [6]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7]石漠化与农村居民点演变的相互关系 ——以平果县为例[D]. 徐修桥.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 [8]陡坎处旋挖桩设计与施工的分析研究[D]. 秦子翔.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喀斯特槽谷区水土流/漏失过程与水动力学机制研究[D]. 甘凤玲. 西南大学, 2019(05)
  • [10]喀斯特农耕村落生产辅助用房设计研究 ——以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生产辅助用房设计为例[D]. 贾萍. 重庆大学, 2019(02)

标签:;  ;  ;  ;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