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草料消化率的简易估算方法及其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

一种草料消化率的简易估算方法及其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

一、一个估测饲草消化率的简单方法及其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洋[1](2021)在《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最突出的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草地畜牧业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石漠化治理模式及其衍生产业发展理论与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有关人地协调发展、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机理、相对饲用价值评价以及动物补偿性生长等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植被饲料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作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饲用植物营养成分测定以及牛羊增重饲喂试验,运用室内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石漠化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种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开展牛羊健康养殖舍饲饲喂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从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等方面,重点阐明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影响机理,揭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提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主要受到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掌握牛羊对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消化代谢规律,有助于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栽培管理主要是通过施肥和刈割等对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氮、磷、钾肥的配施效果优于单一施肥,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关系到饲草正常生长和产量,一定范围内,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随施肥量和刈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影响饲草的保质时间、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牲畜的消化吸收利用效率,采取干草调制、干燥制粉、青贮发酵、制粉等加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饲草营养品质,改善适口性,延长保质时间,促进牲畜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瘤胃是牛羊消化代谢饲料的主要场所,日常饲喂时要根据牛羊瘤胃对粗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科学的配比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从而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2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nse 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5种饲用植物从整体来看其粗蛋白(CP)含量较低,粗脂肪(EE)含量较高,粗纤维(CF)及磷(P)、钾(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适中,各营养成分之间无明显的耦合关系,狼尾草的综合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火棘相对较低。5种饲用植物的CP含量在6.12%~12.76%之间,EE含量在2.87%~12.25%,CF含量在5.19%~20.97%,粗灰分(Ash)含量在1.68%~6.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27.49%~31.4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51.07%~59.35%,P含量在0.11%~0.32%,K含量在0.68%~2.23%,CP、EE、P、K含量差异较为显着(P(27)0.05),而CF、Ash、ADF、NDF含量差异则不明显(P(29)0.05)。应用隶数函数法对5种饲用植物营养品质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29)金丝桃;按照总能(GE)、可消化能(DE)、代谢能(ME)等能值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金丝桃(29)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按照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率(DDM)、干物质采食量(DMI)、相对饲用价值(RFV)、粗饲料相对质量(RFQ)等饲用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芒(29)金丝桃(29)火棘。因此,从营养能量供给水平来看,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饲料化开发具有可行性。3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羊,整体来看都具有较好的增重效果,但是不同替代比例条件下增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狼尾草的增重效果最为显着(P(27)0.05),而金丝桃和火棘的增重效果则不明显(P(29)0.05)。用上述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饲喂牛羊时发现,牛羊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增重效果较为明显,基本满足了牛羊健康养殖的需要。综合考虑EE、CP、CF等营养物质的供给能力并结合牛羊舍饲饲喂实验的增重效果来看,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分别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30%,芒20%;饲喂羊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40%,芒30%。4石漠化地区对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植物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扩大饲草料的来源范围,逐步转变“玉米秸秆+精饲料”的传统模式,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5种饲用植物如果都按其最大增重的替代比例进行投喂,养殖2个月每头牛可节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180 kg(成本46.8元),火棘180 kg(成本46.8元),狼尾草360 kg(成本93.6元),皇竹草270 kg(成本70.2元),芒180 kg(成本46.8元);每只羊节可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30 kg(成本7.8元),火棘30 kg(成本7.8元),狼尾草为60 kg(成本15.6元),皇竹草60 kg(成本15.6元),芒45 kg(成本11.7元)。目前,活畜牛的市场价格一般为38元/kg,活畜羊的市场价格为70元/kg,每头牛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2289.5元,火棘为2203.62元,狼尾草为3109.16元,皇竹草为2858.36元,芒为2805.92元;每只羊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1015元,火棘为924.7元,狼尾草为1199.8元,皇竹草为1137.5元,芒为1080.1元。5在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和创新技术,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根据三个示范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及共性技术,在借鉴其他地区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角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高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新型羊圈结构、牛羊项圈、灭虫装置等关键创新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从2018年10月份开展以来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和施秉示范区分别建成供饲用资源开发的草灌地面积分别为23.45 hm2、14.23hm2、6.5 hm2。经过试验示范,当地农户“种草养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部分地区饲草料短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另外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饲用植物无论是其产量还是营养品质都相对较低,适口性也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饲料化开发利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并提高其产量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常丹丹[2](2021)在《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文中认为为探究小黑麦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穗部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最佳遗传模型,运用构建的小黑麦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本文以穗部性状差异显着的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和‘甘农7号’为父本杂交构建的RIL群体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小黑麦穗部的芒长、小穗数、穗长、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等性状的表型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群体的穗部各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可为小黑麦穗部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黑麦RIL群体穗部各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穗部表型有超亲遗传现象,整体变异性广泛,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9.34%~40.82%。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黑麦RIL群体的穗粒重与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正相关;穗长与穗粒数正相关;芒长与穗长和穗粒数正相关,与穗密度呈负相关。(2)小黑麦穗部芒长的最佳遗传模型为4MG-AI,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MX2-CE-A,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0.35%和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和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和86.96%;穗粒重的最佳遗传模型为2MG-CE,主基因遗传率为51.97%。小黑麦穗部各性状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3)利用小黑麦RIL群体遗传图谱结合穗部性状表型值共检测出13个小黑麦穗部性状相关的QTL位点,每个连锁群上平均1.9个QTL位点,控制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的QTL分别为1、4、3、2、3个,单个QTL位点的贡献率为7.67%~12.63%。

徐欣然[3](2021)在《西南地区高产优质饲用燕麦种质资源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利用以色列野生燕麦、意大利和中国栽培燕麦共126份材料进行农艺性状(株高、鲜重、分蘖数、有效分蘖数)测定,初筛产量较大的材料作为供试材料。将初筛后的21份种质资源在3年(2018~2020年)、3点(成都市、甘孜州、贵阳市)及3时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对燕麦营养成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植酸、无机磷、全磷、全钾、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等)进行测定,利用方差、相关性网络及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分析环境(生境和气候)对燕麦营养成分的影响,确定最适刈割时期,筛选出新的优良饲用品种,为丰富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发展燕麦产业或牧草产业提供基因材料和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对不同群体饲用燕麦的农艺性状初筛中,高产量的饲用燕麦种质资源有21份,分别为A01、A06、A07、R13、R06、R09、E01、E12、E13、N01、N10、N02、S18、T11、T02、T07、H03、H33、H60、L03、L93。2.在3年3点试验中,灰分、无机磷的变异系数为1.03~3.00、1.05~4.04,含量为7.50~8.28%、3.38~7.89mg/g,差异不显着(P>0.05),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在育种中易选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变异系数为12.42~19.72、7.09~11.77、5.83~14.41,离散程度较大,含量为6.92~13.06%、25.94~30.81%、4.87~6.94%,差异显着(P<0.05),受环境(生境和气候)影响较大,育种时选择标准应该放宽(指标仅供参考)。3.从抽穗期到成熟期,灰分、粗脂肪、粗蛋白、可溶性糖、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8.29~8.13%、7.91~7.83%、13.36~9.87%、19.06~10.2%、0.3~0.22%、2.82~2.02%、结合相对饲喂价值(299.93~276.83)、相对饲草品质分析(290.87~268.4),可知饲用燕麦全株最适刈割时期为抽穗期。4.在多年多点试验中稳定出现的相关关系有:相对饲喂价值分别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纤维、灰分、植酸呈负相关关系,分别与相对饲用品质、总可消化养分、可消化干物质、干物质采食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植酸和无机磷、全磷和全钾、可溶性糖和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可溶性糖和粗蛋白两两之间呈正相关性,可溶性糖与粗脂肪呈负相关性。5.21份燕麦种质资源营养成分评价发现,优质饲用燕麦均来自以色列野生材料,高蛋白质类种质资源为R09,高可溶性糖类、高矿质元素类种质资源为R09、E12,高粗脂肪类种质资源为N02、E12,高磷素类种质资源为R06,综合饲用价值而言,适宜推广的种质资源为R09、E12。

马倩[4](2021)在《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紫花苜蓿CCoAOMT及ALS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全世界广泛栽培的优质牧草,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高木质素含量与杂草是制约其产业持续高产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商业化的低木质素和抗除草剂紫花苜蓿品种匮乏,精准的分子设计育种有助于快速有效的创制紫花苜蓿新种质。本研究首次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鉴定了紫花苜蓿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CCoAOMT)基因家族和除草剂相关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家族的成员,分析了其基因表达;利用CRISPR/Cas9技术靶向编辑MsCCoAOMT和MsALS,初步建立了紫花苜蓿基因编辑体系,获得了靶基因编辑的材料。为降低紫花苜蓿木质素含量以改良苜蓿品质和培育抗除草剂紫花苜蓿种质建立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了紫花苜蓿CCoAOMT家族。共鉴定出44个MsCCoAOMT家族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其分布在5个进化枝,与蒺藜苜蓿、拟南芥、水稻的CCoAOMT基因有很高相似性。q RT-PCR分析表明MsCCoAOMT家族11个基因在紫花苜蓿幼苗期、营养期茎和叶以及花期茎、叶和花中均有表达,但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2.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了紫花苜蓿ALS家族。共鉴定到31个MsALS基因,分布于紫花苜蓿的19条染色体上,其中有6对串联重复基因。除MsALS23、MsALS29、MsALS30和MsALS31外所有MsALS蛋白均存在TPP enzyme N、TPP enzyme M和TPP enzyme C 3个ALS家族典型保守结构域。在进化树上,MsALS2、MsALS5、MsALS9、MsALS12和MsALS13与拟南芥ALS(AT3g48560.1)基因亲缘关系较近。q RT-PCR分析表明,MsALS5在花期茎中相对表达量最高,MsALS12在幼苗期叶中相对表达量高。3.初步获得了MsCCoAOMT基因编辑的突变植株。在MsCCoAOMTs基因保守区设计了2个sg RNA,构建了能够同时靶向敲除6个MsCCoAOMTs(MsCCoAOMT6/12/13/14/15/18)基因的CRISPR/Cas9表达载体。共获得427株转基因紫花苜蓿植株,阳性率为70.7%,筛选到三株在靶位点有碱基插入的突变体。4.初步获得了MsALS基因编辑的转基因紫花苜蓿植株。利用CRISPR/Cas9技术点突变MsALS基因,选取5个MsALSs(MsALS2/5/9/12/13)基因为靶基因,获得紫花苜蓿阳性转基因植株,利用测序筛选除草剂抗性苗,通过浓度梯度筛选确定烟咪磺隆除草剂对苗期紫花苜蓿的有效作用浓度为600 mg/L;甲咪唑烟酸为1350 mg/L,目前尚未完成除草剂抗性植株筛选。

周艳春[5](2020)在《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国内外搜集的93份无芒雀麦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表型和分子水平上,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结构,明确其遗传进化方向;筛选和构建核心种质,挖掘具有优良遗传特性、较高遗传潜力的优异种质材料,合理创制和利用新种质,为加快无芒雀麦育种进程、解决草原生态建设问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表型水平上,93份无芒雀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遗传Shannon’s信息指数(H’)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茎重>干草产量>节数>鲜草产量>叶重>株高>叶长>茎粗>叶宽>穗长。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节数、株高的遗传变异最为丰富。(2)遗传进度综合排名为:茎重>节数>株高>叶重>叶宽>穗长>叶长>鲜草产量>茎粗>干草产量。(3)利用性状主成分分析,对93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排名,选出较优异的种质材料10份。2.在分子水平上,93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较弱,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1)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获得三个类群,第I类群材料为祖先种群。第II类群材料与第III类群材料为进化分支群。祖先种群(I类群)材料来源于俄罗斯,具体位置在欧亚交界处及西亚。(2)第II类群含有23份材料,分为6个亚群,其中俄罗斯育成品种“五一”在第5亚群(II-5),处于较高的进化水平。第III类群含有63份材料,分为12个亚群,其中我国育成品种锡林郭勒缘毛雀麦、公农、奇台、乌苏1号分别位于第7、9、10、11亚群,处于较高的进化水平。来源于新疆的乌苏1号,进化水平在育成品种中最高。(3)第II类群有更高的草产量优势,第III类群有更广的适应性,品种改良时可在两类群分别选择亲本。3.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筛选出5个与叶重性状显着相关的SNP标记,分别为Marker11780、Marker12723、Marker15908、Marker185742和Marker31669。对于叶重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3.12%、2.46%、4.15%、2.31%、3.31%,累计表型贡献率是15.53%。由于本研究样本数较少,其余9个性状均未获得阳性SNP标记。通过核心SNP标记筛选,共计获得到核心SNP标记247个。其中,株高、穗长、茎粗、节数、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叶重的核心SNP标记分别为20、24、19、21、29、19、26、31、25、33,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率累计分别53.21%,48.35%,52.34%,60.56%,49.38%,50.21%,46.67%,54.37%,39.39%,62.12%。这些标记可有效的提高无芒雀麦新种质的分子鉴定效率。通过在第II、III类群取样,获得核心种质样本41份。4.获得的41份核心种质种子产量相关性状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1)其中变异系数高于平均水平的五个性状为穗节间长、小花数、小穗数、主轴分支数、种子产量,变异系数分别是35.14%、29.32%、26.98%、22.78%和22.71%。(2)影响种子产量且呈显着正相关的是小花数(0.75)和小穗数(0.653),其次为小穗小花数(0.505)和穗节数(0.454)。(3)遗传参数综合排名依次为小花数、种子产量、主轴分枝、小穗数节间长度、颖果长、内稃长、穗下第一节间长、小穗长、小穗小花数、第一颖长、第二颖长、穗长、穗轴第一节间长、穗节数、外稃长、内稃宽、外稃宽。(4)利用性状主成分分析,对41份核心种质进行了综合排名,选出较优异的种质材料10份。综上所述,无芒雀麦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分化明显,系统进化清晰。在今后无芒雀麦品种改良上,应在第II、III类群进行杂交选育,创造更多的遗传变异,不断加强选择压力,提高育种效率。

赵志达[6](2020)在《湖羊养殖技术优化与应用》文中提出湖羊是我国特有的绵羊品种,具有早熟、常年发情、产多羔、泌乳性能好、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收录于《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中,是我国一级保护地方畜禽品种。目前,我国湖羊育种、营养、管理等方面与羊业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开展湖羊育种工作、优化湖羊养殖技术以及提高湖羊生产水平是该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设计湖羊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案,同时开展湖羊家系鉴定试验,湖羊35日龄早期断奶试验及反刍专用甜菜碱对寒旱地区湖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旨在利用协同育种技术,通过育种、管理、营养等手段,发掘湖羊生长潜力,为湖羊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具体如下:(1)设计了试验场湖羊基因组选择的育种方案,包括制定育种目标、规范生产性能测定、组建用于基因组选择的参考群与候选群、制定样品采集方案和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算法与验证方法等,为试验场下一步开展基因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2)使用9个微卫星标记,利用Nei氏遗传距离对30只湖羊种公羊进行家系鉴定。结果表明,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9个微卫星的单亲累积排除概率为99.6072%,当单亲基因型已知时9个微卫星位点的单亲累积排除概率为99.8808%,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9个微卫星位点的双亲累积排除概率为99.9999%,排除概率能够满足遗传育种中亲子鉴定和系谱分析的要求,根据Nei氏遗传距离构建UPGMA聚类图,将30只种公羊划分为6个家系,提供了一种湖羊家系鉴定的方法,对湖羊保种与育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湖羊35日龄早期断奶试验选用相同日龄、体重接近的7日龄湖羊羔羊104只,以不同的饲养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将羔羊与母羊饲养在同一圈舍中,另设0.5个圈舍作为羔羊采食圈,该圈舍仅羔羊可以通过特殊通道进入采食,羔羊在40日龄断奶;试验组将羔羊与母羊饲养在同一圈中,不再另设羔羊圈舍,但安装一个仅羔羊可以采食的饲喂槽,羔羊在35日龄断奶。结果表明两组羔羊的体重在7日龄、35日龄、40日龄和60日龄时差异不显着(P>0.05),在14日龄、21日龄和28日龄时试验组体重显着高于对照组体重(P<0.05)。7日龄14日龄试验组羔羊增重高于对照组,35日龄40日龄对照组羔羊增重高于试验组,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21日龄28日龄试验组羔羊增重高于对照组,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在14日龄21日龄、28日龄35日龄、40日龄60日龄和7日龄60日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羔羊断奶时成活率为92.31%,对照组为88.89%。试验组饲养模式可实现湖羊羔羊35日龄断奶,对促进羔羊早期生长和提高断奶成活率具有积极的意义。(4)反刍专用甜菜碱对寒旱地区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以252只湖羊育肥公羊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草料,试验组精饲料中按2.5 kg/t比例添加反刍专用甜菜碱,记录初始和终末体重,共90天。此外,从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各选取3个体重水平的重复(低L、中M、高H),每30天称重一次。结果表明试验组终末体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料肉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高三个体重水平试验组终末体重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L在0天30天和30天60天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L,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60天90天的平均日增重低于对照组L,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M在0天30天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M(P<0.01),30天60天的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组M,差异不显着(P>0.05),60天90天的平均日增重略低于对照组M,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H 0天30天和30天60天的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组H,但差异不显着(P>0.05),60天90天的平均日增重略低于对照组H,差异不显着(P>0.05)。湖羊育肥期生长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反刍专用甜菜碱对湖羊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极显着提高平均日增重,同时显着降低料肉比,但对中、低体重水平和0天60天育肥阶段湖羊生长性能的促进效果更佳。综上所述,本研究完成了对试验场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案的设计,并通过Nei氏遗传距离将种公羊划分为6个家系,为开展基因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湖羊羔羊在新的哺乳期饲养模式可以实现35日龄早期断奶。反刍专用甜菜碱对湖羊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且在不同体重水平和育肥阶段中效果不同。

佟春艳[7](2020)在《筛选耐盐长穗偃麦草种质资源》文中认为为有效改良我国滨海地带贫瘠盐碱化的边际土壤,解决滨海地带饲草种类单一等问题,本研究以7个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Podp.)Barkworth and D.R.Dewey[=Agropyron elongatum ssp.ruthenicum Beldie;Elytrigia pontica(Podp.)Holub;Lophopyrum ponticum(Podp.)áL?ve])品系为材料,对其芽期、苗期及全生育期的耐盐表型及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250 mM NaCl胁迫下,进行了长穗偃麦草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草2的相对发芽率(relative germination rate,RGR)和相对发芽势(relative germination potential,RGP)在7个品系中最高,分别为91.65%和76.36%。芽期耐盐性的隶属函数结果表明,7个品系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草6、草3和草2。(2)在0%、0.8%和1.6%的盐处理条件下,采用土培幼苗的方法,对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耐盐性做了比较。结果显示,随着盐浓度的增加,7个品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逐渐降低,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E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逐渐升高,过氧化氢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草2的叶片细胞膜受伤害程度较低,SOD、POD、APX和CAT的活性较高,且苗期生物量较高。隶属函数的结果表明,草2在苗期土培的三个环境下,均排名第一。(3)滨海大田盐地条件下(盐浓度为0.3%或0.5%),对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耐盐性做了比较。结果显示,草2的株高(plant height,PH)、分蘖(tiller number,TN)、穗数(spike number,SN),小穗数(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SNPS)、叶鲜重(leaf fresh weight,LFW)和茎鲜重(shoot fresh weight,SFW)、在品系间相对较高,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在7个品系中均处于最高水平;草2平均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含量高达13.37%,平均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分别为56.21%和30.24%,与其他6个品系没有显着性差异。草2的单宁(tannin content,TC)含量为2.29 mg/g FW,显着高于其他几个品系。7个品系的相对饲喂价值没有显着性差异;离子含量与鲜干草产量之间没有达到显着的相关,草2的钙、钾、镁、钠离子含量在7个品系中均处于中等水平。农艺性状和鲜干草产量的隶属函数表明,在四个大田环境下,草2的隶属函数均位列第一。(4)在滨海大田条件下(盐浓度为0.3%),采用微咸水灌溉的方式,对草2进行了不同密度的种植。发现在建植当年,草2在行株距为30 cm×10 cm和30 cm×40 cm的条件下,其鲜草产量相对较高。同时,在1.2%的盐处理条件下,采用高通量表型成像仪,对草2的纵向矩形高、生物量、纵向矩形宽、投影面积、紧密度、偏心率、侧面开展度、平均绿色深度和冠幅宽度等参数做了分析,发现草2具有良好的表型参数。综上所述,草2的综合耐盐性在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中最好。本项研究为耐盐优质牧草种质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奠定了材料基础。

阿依古丽·艾买尔[8](2020)在《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肉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甜高粱生物产量高、含糖量高,容易青贮,是生产青贮饲料的优质原料,但蛋白质含量偏低、粗纤维含量偏高。苜蓿蛋白质丰富、适口性好,是优质蛋白质粗饲料,但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青贮过程蛋白质分解严重,不易青贮。把二者进行混合青贮可以克服各自缺点,实现营养互补,从而提高营养价值。因此,本试验以不同比例的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为原料,通过饲养试验、消化试验和屠宰试验探究不同比例混合青贮饲料对卡拉库尔羊(卡羊)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血液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在卡羊饲粮中适宜的混合青贮比例,为混合青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30只4月龄左右体重25.95±1.37 kg相近,生长健康体况良好的卡羊,根据体重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每个组6只羊,每个试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公羊和母羊各3只。试验羊饲喂5个不同的试验日粮,第一组为全甜高粱青贮型日粮,第二组为80%甜高粱+20%苜蓿青贮型日粮,第三组为60%甜高粱+40%苜蓿青贮型日粮,第四组为40%甜高粱+60%苜蓿青贮型日粮,第五组为20%甜高粱+80%苜蓿青贮型日粮,并在此基础上补饲40%的精料。试验共85 d,试验预时期为15 d,正式期为70 d,饲养试验阶段,饲喂第1 d、30 d、60 d对试验羊用一次性采血针进行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饲养试验结束后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消化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能及肉品质。试验一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肉羊生长、消化率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各组试验羊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平均总日增重第四组相比与第三组高14.28%(P>0.05),比第五组高19.04%(P>0.05),比第二组高23.8%(P<0.05),比第一组高42.85%(P<0.01);第一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低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组(p<0.05),第一组的料肉比显着高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组(P<0.05)。2)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无显着性影响(P>0.05);第三、第四和第五组粗蛋白(CP)消化率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二组(P<0.05);第四组酸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第二、第三和第五组(P<0.05)。3)各组试验羊的瘤胃液pH值随着混合青贮中苜蓿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但没有差异显着性(P>0.05)。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随着苜蓿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第一、第二和第三组氨态氮(NH3-N)浓度显着低于第四和第五组(P>0.05)。第一和第五组乙酸浓度显着低于第三和第四组(P<0.05),较低于第二组(P>0.05);第二、第三组和第四组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着低于第一和第五组(P<0.05)。试验二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羊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试验羊血清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第一和第五组肌酐(GR)含量显着低于第二、第三和第四组(P<0.05),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总胆固醇(T-CHO)含量逐渐升高,饲喂第60 d时,第四组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五组(P<0.05),饲喂第60 d时,第一和第二组碱性磷酸酶(AKP)含量显着低于第三和第四组(P<0.05),饲喂第60 d时,第四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五组(P<0.05),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第一组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试验三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羊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1)屠宰性能方面,第四组试验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和GR值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二组(P<0.05);第一和第五组瘤胃重量显着低于第二、第三和第四组(P<0.05)。2)肉品质方面,臀中肌:第四组臀中肌剪切力显着低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组(P<0.05),第三和第四组失水率显着低于第一和第五组(P<0.05),第三组肉色L*值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四组(P<0.05)。大腿肉:第三组大腿肉剪切力显着低于第一和第五组(P<P0.05)。背最长肌:第四组背最长肌剪切力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第三和第四组失水率显着低于第一组(P<0.05),第四组肉色L*值显着高于第二和第三组(P<0.05),第四组肉色a*值显着高于第二组(P<0.05)。第四和第五组谷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各其他三组试验羊(P<0.05);第四组脯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二组(P<0.05);第四组必须氨基酸含量极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五组(P<0.01);第四和第五组肉味氨基酸含量极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三组的含量(P<0.01);第四组总氨基酸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的含量(P<0.01)。综上所述,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时,随着苜蓿比例的增加,对卡羊的平均日增重,表观消化率,瘤胃内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屠宰性能有正面影响,当甜高粱与苜蓿比为40:60时效果最佳。

程曾[9](2020)在《应用CNCPS-S绵羊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应用康奈尔绵羊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S)的瘤胃发酵和肠道消化预测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CHO)的瘤胃有效降解率(ED)、小肠消化率和瘤胃微生物蛋白质(MCP)产量,并结合实测法验证CNCPS-S体系中模型公式预测日粮CHO消化率的准确性。试验一:选用3只安装瘤胃瘘管、体重均值为(38.03±1.56)kg的哈萨克公羊作为试验动物,配制3种精粗比为30:70、35:65、40:60的全混合日粮(TMR),利用瘤胃灌注试验和尼龙袋试验实测3种日粮的瘤胃外流速度(Kp)和日粮中CHO的ED,同时利用CNCPS-S模型公式预测3种日粮的Kp与日粮中CHO的ED,对日粮中CHO的ED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该模型预测日粮中CHO的ED的准确性。结果表明:3种日粮中CHO的瘤胃ED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4 g/100 g CHO),高精料组CHO的ED的预测与实测值的平均偏差最小,各组日粮中的CHO的ED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很高(R2≥0.86),均方根误差也较低(RMSE≤1.93 g/100 g CHO)。由此说明,CNCPS-S体系中的瘤胃降解预测模型对高精料日粮组CHO的瘤胃ED预测值最准确,对低精料日粮组CHO的瘤胃ED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试验二: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取3头体重均值为(45.08±1.91)kg且手术安装有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近端瘘管的哈萨克公羊为试验动物。体内法实测3种不同精粗比例TMR(同试验一)绵羊十二指肠微生物蛋白质(MCP)的合成量和瘤胃液pH值,同时应用CNCPS-S体系中瘤胃发酵模型预测3种饲粮的MCP合成量,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3种TMR的瘤胃液pH的实测值按精粗比由低到高分别在6.386.71、6.016.59、5.816.41之间,模型预测的pH值为固定值6.46;2)3种TMR均为瘤胃能氮负平衡型,瘤胃能氮平衡(RENB)值随着精料水平增加极显着降低(P<0.01),TMR1组MCP转化效率最高;3)经线性回归分析,3种饲粮MCP的预测值与十二指肠MCP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大(平均偏差≥116 g/d),高精料组MCP的预测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数值上大于低精料组,各组的相关性都特别低(R2<0.75),RMSE值都较大。以上结果说明,CNCPS-S体系预测模型对本地区绵羊瘤胃pH值的预测结果可以接受,对高精料组饲粮绵羊MCP合成量的预测结果最差,对其它两组饲料也具有较低的预测能力。试验三:分析试验二体内法采集的十二指肠食糜、粪便与尿液,测定绵羊饲粮过瘤胃碳水化合物(RECHO)的肠道消化率、饲粮CHO的全消化道消化率及绵羊的干物质采食量(DMI)。结合CNCPS-S体系模型预测3种饲粮的RECHO的绵羊小肠消化率及DMI,评价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干物质(DM)、有机物(OM)和氮的表观消化率随精粗比比例增加无显着变化(P>0.05),淀粉的肠道消化率随精料水平增加显着升高(P<0.05)。2)绵羊DMI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0.15 kg/d),除TMR2外,TMR1和TMR3组的相关性高(R2≥0.68),RMSE也较低(RMSE≤0.02 kg/d);3种饲粮的RECHO的小肠消化率的预测值与肠道消化率的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6.22 g/100 g RECHO),相关性高(R2≥0.61),RMSE也较低(RMSE≤6.03 g/100 g RECHO);3种饲粮中CHO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15.97 g/100 g CHO),TMR1组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很高(R2≥0.98),各组的RMSE也较低(RMSE≤4.77 g/100 g CHO)。由此说明,CNCPS-S体系预测模型对绵羊DMI的预测基本可以接受,对高精料比例饲粮中RECHO的小肠消化率及CHO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的预测能力较好,对低精料组的预测结果可以接受。综上所述,CNCPS-S体系的模型公式对绵羊高精料比例日粮中CHO的消化率预测结果最准确,对低精料组日粮中CHO的消化率的预测值可以接受,对绵羊饲粮瘤胃pH值和DMI预测结果基本可以接受,对各组日粮的MCP合成量的预测能力较差。

杨东升[10](2020)在《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的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四倍体杂交冰草是二倍体的蒙古冰草与航道冰草经种间杂交、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优良饲草,结合了蒙古冰草抗旱耐寒、适应性强、耐贫瘠与航道冰草分蘖性强、叶量大、营养价值较高等优点,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本试验以四倍体杂交冰草F2群体的246个分离单株及其亲本为材料,结合SRAP、SSR和SNP三种分子标记,利用Join Map 4.0作图软件构建了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单株产量、茎叶比、粗蛋白质含量等11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以期为下一步深入开展冰草产量、品质等重要相关性状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QTL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出42对适宜引物(SRAP引物32对、SSR引物10对)。利用这些引物对四倍体杂交冰草246个F2群体单株及其双亲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多态性标记位点997个,其中含SRAP标记753个、SSR标记244个,其多态性位点比率分别为88.8%和92.4%。2.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GBS)技术,共得到上图SNP标记5035个。3.偏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在6032个杂交冰草的多态性标记位点中,有137个标记(112个SRAP标记和25个SSR标记)发生了偏分离,偏分离比率为2.27%。4.构建出一张超高密度的四倍体杂交冰草遗传图谱,包含14个连锁群,6032个标记位点,覆盖基因组总长度2624.43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0.44cM。5.相关性分析显示,四倍体杂交冰草的单株产量、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及粗纤维含量等11个性状间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在3个环境及其平均数据下,冰草作图群体的各性状表型值均呈正态分布。6.对四倍体杂交冰草的11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39个稳定QTLs。其中,控制单株鲜重7个、单株干重和粗蛋白质含量各5个、茎叶比和粗灰分含量各4个、WSC含量3个、粗脂肪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各2个、淀粉含量和钙含量各3个、磷含量1个,可解释表型变异在8.0%~26.0%之间。7.在检测到的39稳定QTLs中,有13个为主效QTLs。其中,控制单株鲜重3个(Qfwsp-3-1、Qfwsp-12-4、Qfwsp-14-6)、单株干重 1 个(Qdwsp-14-5)、粗蛋白质含量1个(Qcpc-4-3)、粗脂肪含量1个(Qcfac-8-2)、粗纤维含量1个(Qcfic-6-2)、粗灰分含量1个(Qcac-2-2)、WSC含量1个(Qwscc-7-3)、淀粉含量1个(Qsc-9-3)、磷含量1个(Qpc-4-1)、钙含量2个(Qcc-4-1、Qcc-12-3)。

二、一个估测饲草消化率的简单方法及其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估测饲草消化率的简单方法及其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
    (二)喀斯特地区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特点
    (三)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资料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影响机理
    (一)特色饲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影响机理
        1 栽培管理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2 加工方式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二)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机理
        1 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
        2 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
四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
    (一)特色饲用资源营养品质分析与饲用价值评价
        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 能值的评定
        3 饲用价值评价
    (二)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
        1 饲用资源开发对于牛增重的影响
        2 饲用资源开发对羊增重的影响
        3 饲用资源开发对牛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五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1 种植管理技术
        2 饲料化加工技术
        3 牛羊舍饲技术
    (二)喀斯特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牛羊食槽改良技术
        2 牛羊圈舍优化技术
        3 牛羊健康养殖技术
    (三)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2)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黑麦概述
        1.1.1 小黑麦起源及特点
        1.1.2 小黑麦类型及应用
        1.1.3 小黑麦传统育种
        1.1.4 分子标记在小黑麦研究中的应用
    1.2 遗传群体构建及分子标记类型
        1.2.1 作图群体构建
        1.2.2 分子标记概述
    1.3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黑麦穗部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性状测定及方法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穗部性状的表型及次数分布
        2.2.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3 小黑麦穗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2.2.3.1 遗传模型的选择
        2.2.3.2 小黑麦穗部性状备选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2.2.3.3 小黑麦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
    2.3 讨论
        2.3.1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性状相关性
        2.3.2 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模型
        2.3.3 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参数对育种的指导
    2.4 小结
第三章 小黑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亲本及群体构建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DNA提取
        3.1.4 小黑麦ISSR-PCR扩增和检测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6 QTL命名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表型分析
        3.2.2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性状QTL定位
    3.3 讨论
        3.3.1 群体选择及分子作图
        3.3.2 小黑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3.3.3 影响小黑麦QTL定位的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西南地区高产优质饲用燕麦种质资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燕麦概况
        1.1.1 燕麦的起源和结构
        1.1.2 燕麦的品种和分类
        1.1.3 燕麦的价值
    1.2 饲用燕麦
        1.2.1 饲用燕麦的概念
        1.2.2 燕麦的产量及供需状况
        1.2.3 最适刈割时期
    1.3 饲用价值指标:相对饲喂价值、相对饲用品质
        1.3.1 相对饲喂价值(RFV,Relative feed value)
        1.3.2 相对饲用品质(RFQ,Relative forage quality)
    1.4 燕麦农艺性状及饲用品质指标的研究
        1.4.1 农艺性状
        1.4.2 粗蛋白
        1.4.3 粗脂肪
        1.4.4 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
        1.4.5 可溶性糖
        1.4.6 植酸和无机磷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种植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种植
    2.2 试验地生态地理数据与土壤基本成分
    2.3 分析方法
        2.3.1 鲜重、株高、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的测量及鲜干比的计算
        2.3.2 FOSS近红外品质分析仪
        2.3.3 植酸、无机磷测定
        2.3.4 全磷、全钾及可溶性糖测定
        2.3.5 相对饲喂价值和相对饲用品质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126份高产量燕麦材料初筛
    3.2 21份燕麦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分析
        3.2.1 3个种植年份燕麦种质资源饲用品质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3.2.2 3个种植地区燕麦种质资源饲用品质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3.2.3 3个刈割时期对燕麦种质资源饲用品质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3.3 种植地区、刈割时期、群体三因素对饲用品质影响的方差分析
    3.4 燕麦种质资源饲用品质主成分分析
        3.4.1 燕麦种质资源不同种植年份饲用品质主成分分析
        3.4.2 燕麦种质资源不同种植地区饲用品质主成分分析
        3.4.3 燕麦种质资源不同刈割时期饲用品质主成分分析
    3.5 燕麦种质资源饲用品质成分相关性网络分析
        3.5.1 燕麦种质资源不同种植年份饲用品质成分相关性网络分析
        3.5.2 燕麦种质资源不同种植地区饲用品质成分相关性网络分析
        3.5.3 燕麦种质资源不同刈割时期饲用品质成分相关性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126份高产量燕麦材料初筛
    4.2 21份燕麦种质资源饲用品质评价
        4.2.1 影响燕麦种质资源饲用品质成分的因素评价
        4.2.2 主成分分析燕麦种质资源饲用品质成分评价
        4.2.3 相关性网络分析方法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饲用品质成分相关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饲用燕麦高产量种质资源材料选定
        5.1.2 燕麦种质资源饲用品质评价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紫花苜蓿CCoAOMT及ALS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
        2.1.1 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2.1.2 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CCoAOMT)及其基因功能
        2.1.3 CCoAOMT对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调控
    2.2 以ALS为靶标的除草剂研究现状
        2.2.1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及其基因功能
        2.2.2 ALSase抑制剂类除草剂
        2.2.3 ALS基因的开发利用
    2.3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
        2.3.1 CRISPR/Cas9系统的发现和基本原理
        2.3.2 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的优势及局限性
        2.3.3 CRISPR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2.4 紫花苜蓿低木质素和抗除草剂种质创新研究
        2.4.1 低木质素改良
        2.4.2 抗除草剂
    2.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图
        2.5.1 目的和意义
        2.5.2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紫花苜蓿CCoAOMT和ALS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MsCCoAOMT和MsALS基因的鉴定
        3.2.3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染色体定位分析
        3.2.4 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启动子元件分析
        3.2.5 系统发育分类分析
        3.2.6 MsCCoAOMT和MsALS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3.2.7 紫花苜蓿茎的组织化学染色
        3.2.8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sCCoAOMT与MsALS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3.3.2 基因染色体定位分析
        3.3.3 蛋白结构域及基因结构分析
        3.3.4 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3.3.5 系统进化分析
        3.3.6 基因的表达分析
        3.3.7 紫花苜蓿不同发育时期茎中木质素的含量
    3.4 讨论
第四章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MsCCoAOMT基因
    4.1 前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株、质粒和载体
        4.2.3 试剂与仪器
        4.2.4 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目的基因的克隆
        4.3.2 CRISPR/Cas9载体构建
        4.3.3 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叶片转化
        4.3.4 阳性株鉴定
        4.3.5 PCR/RE分析
        4.3.6 基因编辑植株测序鉴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MsCCoAOMT12基因的扩增
        4.4.2 靶序列的选择
        4.4.3 基因编辑载体的检测
        4.4.4 转基因紫花苜蓿获得及阳性株鉴定
        4.4.5 转化株系突变检测及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MsALS基因
    5.1 前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植物材料
        5.2.2 菌株、质粒和载体
        5.2.3 除草剂
    5.3 实验方法
        5.3.1 CRISPR/Cas9载体构建
        5.3.2 除草剂有效作用浓度梯度筛选
    5.4 结果与分析
        5.4.1 MsALS靶序列分析
        5.4.2 靶序列的选择
        5.4.3 MsALS基因靶区域扩增
        5.4.4 基因编辑载体的检测与转化
        5.4.5 除草剂有效作用浓度梯度筛选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无芒雀麦概述
        1.1.1 无芒雀麦简介
        1.1.2 无芒雀麦地理分布
        1.1.3 无芒雀麦栽培起源及利用现状
    1.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研究
        1.2.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理和品质特性研究
        1.2.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抗性研究
    1.3 遗传多样性概念、研究方法及在饲料作物中的利用现状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在饲料作物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3 核心种质的构建
    1.4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进度的研究现状
        1.4.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1.4.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1.4.3 遗传力与遗传进度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2.3.2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3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4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2.3.5 无芒雀麦类群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2.3.6 无芒雀麦遗传参数评估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2.4.1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2.4.2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度
        2.4.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表型亲缘关系
        2.4.4 无芒雀麦优异材料的筛选及育种潜力
第三章 利用简化测序开发 SNP 标记及无芒雀麦遗传进化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基因组的提取
        3.2.4 酶切方案确定
        3.2.5 实验建库及高通量测序
        3.2.6 实验建库评估
        3.2.7 信息分析流程
        3.2.8 测序质量值分布检查
        3.2.9 SLAF标签开发
        3.2.10 基于SNP信息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DNA质量检查
        3.3.2 测序质量值分布检查
        3.3.3 SLAF标签统计
        3.3.4 SNP标签统计
        3.3.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3.6 种质资源间遗传相似性分析
        3.3.7 系统进化树分析
        3.3.8 93份资源类群间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3.9 第二类群内亚群划分及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3.10 第三类群内亚群划分及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4.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代表性
        3.4.2 传统分子标记技术的局限性
        3.4.3 简化基因组技术在复杂基因组分子标记开发上的可行性及优势
        3.4.4 无芒雀麦的遗传多样性
        3.4.5 无芒雀麦的遗传分化
        3.4.6 无芒雀麦品种改良
第四章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及核心种质筛选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表型鉴定分析
        4.3.2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表型分布分析
        4.3.3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3.4 核心标记的筛选分析
        4.3.5 核心种质构建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无芒雀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4.4.2 无芒雀麦核心标记的筛选
        4.4.3 无芒雀麦核心种质的筛选
第五章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5.3.2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5.3.3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5.3.4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5.3.5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5.4.2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度
        5.4.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表型亲缘关系
        5.4.4 无芒雀麦优异材料的筛选及育种潜力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湖羊养殖技术优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湖羊生产及育种现状
    1.2 肉羊育种主要技术介绍
        1.2.1 最佳线性无偏估计
        1.2.2 标记辅助选择
        1.2.3 基因组选择
    1.3 肉羊基因组选择育种进展
        1.3.1 GS在羊育种中的应用
        1.3.2 GS育种的优势与缺陷
        1.3.3 GS在我国肉羊育种中的展望
    1.4 协同育种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湖羊基因组选择育种设计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场育种现状
        2.2.2 育种目标
        2.2.3 GS常见算法
        2.2.4 GEBV准确性
        2.2.5 表型测定
        2.2.6 血样样品采集
    2.3 结果
        2.3.1 参考群的构建与更新方案
        2.3.2 候选群的测定与选留方案
        2.3.3 样品采集与基因分型方案
        2.3.4 GEBV的计算与验证方案
    2.4 讨论
        2.4.1 试验场湖羊GS策略探讨
        2.4.2 低成本基因组选择策略探讨
第三章 微卫星鉴定湖羊家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3.1 DNA质检结果
        3.3.2 荧光PCR结果
        3.3.3 微卫星等位基因统计分析及排除概率
        3.3.4 家系划分鉴定结果
    3.4 讨论
        3.4.1 微卫星在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3.4.2 基于微卫星鉴定湖羊家系
第四章 寒旱地区湖羊35日龄早期断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动物与分组
        4.2.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质控
        4.3.2 各阶段羔羊体重对比
        4.3.3 各阶段羔羊增重对比
        4.3.4 羔羊断奶时成活率对比
    4.4 讨论
        4.4.1 常见羔羊早期断奶方法
        4.4.2 饲养密度对畜禽成长发育的影响
        4.4.3 哺乳期羔羊行为学分析
第五章 反刍专用甜菜碱对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5.2.2 试验材料
        5.2.3 试验设计
        5.2.4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甜菜碱对育肥羊全群生长性能的影响
        5.3.2 不同育肥阶段和体重等级下甜菜碱对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筛选耐盐长穗偃麦草种质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盐碱地及其治理方法
        1.1.1 盐碱地概况
        1.1.2 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原因
        1.1.3 土壤盐渍化治理的方法综述
    1.2 植物的耐盐性
        1.2.1 耐盐性植物的分类
        1.2.2 盐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3 盐害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2.4 盐害对植物生化指标的影响
    1.3 国内外牧草研究概况
        1.3.1 国外牧草研究概况
        1.3.2 国内牧草研究概况
    1.4 禾本科牧草的研究进展
        1.4.1 苏丹草的研究进展
        1.4.2 草地早熟禾的研究进展
        1.4.3 冰草的研究进展
        1.4.4 偃麦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5 表型组学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芽期耐盐性试验设计
        2.2.2 苗期耐盐性试验设计
        2.2.3 全生育期耐盐性试验设计
        2.2.4 表型组试验设计
        2.2.5 密度试验设计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方法
        2.3.2 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2.3.3 营养指标的测定方法
        2.3.4 饲喂价值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
        2.3.5 千粒重的测定方法
        2.3.6 染色体数目的测定方法
        2.3.7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
        2.4.1 常规数据处理
        2.4.2 隶属函数分析
        2.4.3 表型组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芽期耐盐性的比较
        3.1.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芽期发芽情况的比较
        3.1.2 隶属函数比较7 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芽期耐盐性
    3.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耐盐性的比较
        3.2.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2.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3.2.3 隶属函数比较7 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耐盐性
    3.3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耐盐性的比较
        3.3.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鲜干草产量的比较
        3.3.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3.3 隶属函数比较7 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耐盐性
        3.3.4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的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和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比较
        3.3.5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离子含量的比较
        3.3.6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营养品质的比较
    3.4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遗传稳定性的比较
        3.4.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千粒重的比较
        3.4.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染色体数目的比较
    3.5 草2的表型组性状与最佳种植密度的探索
        3.5.1 草2 的最佳种植密度的探索
        3.5.2 盐胁迫条件下草2 的表型组学性状参数
4 讨论
    4.1 盐分对不同生长时期的长穗偃麦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盐分对长穗偃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3 长穗偃麦草的营养成分含量
    4.4 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倍性及千粒重
    4.5 表型组学进一步鉴定草2的性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肉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s)
第1章 绪论
    1.1 甜高粱的概述
        1.1.1 甜高粱的简介
        1.1.2 甜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1.2 甜高粱的饲用价值
        1.2.1 饲料价值
        1.2.2 能源作物价值
        1.2.3 甜高粱的开发利用
    1.3 苜蓿及其营养价值
        1.3.1 苜蓿的简介
        1.3.2 苜蓿的营养价值
    1.4 青贮饲料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4.1 青贮及青贮发酵原理
        1.4.2 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1.4.3 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的应用
    1.5 混合青贮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消化率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青贮饲料制作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1.3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2.1.4 试验期与饲养管理
        2.1.5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2.2.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的影响
        2.2.4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瘤胃液发酵指标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3.2.2 血常规指标的测定
        3.2.3 血液生理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3.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4.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肾脏功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
        3.4.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中酶活性的影响
        3.4.4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总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4.1.3 试验日粮
        4.1.4 试验期与饲养管理
    4.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4.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3.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
        4.3.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肉品质的影响
        4.3.4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眼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屠宰性能和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
        4.4.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肉品质的影响
        4.4.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本试验总结论
    5.2 本试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应用CNCPS-S绵羊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试验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碳水化合物在反刍动物体内消化代谢
        1.2.2 碳水化合物需要量体系
        1.2.3 CNCPS-S模型综述
        1.2.4 模型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应用CNCPS-S模型预测全混合日粮碳水化合物绵羊瘤胃降解率的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2 试验设计安排与样品的采集
        1.2.3 分析与计算
        1.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3种TMR CHO有效降解率的实测值
        1.3.2 3种TMR CHO有效降解率的CNCPS-S预测值
        1.3.3 碳水化合物瘤胃有效降解率实测值和CNCPS-S预测值得回归分析
        1.4 讨论
        1.4.1 3种TMR的 Kp与 DM的瘤胃降解特性
        1.4.2 CHO各组分瘤胃降解率分析
        1.4.3 CNCPS-S模型预测与实测CHO的瘤胃有效降解率的对比分析
        1.5 小结
    试验二 应用CNCPS-S模型预测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及合成效率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4 测定分析与计算公式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精粗比例饲粮绵羊瘤胃pH实测与预测值
        2.3.2 不同精粗比例饲粮绵羊MCP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及能氮平衡分析
        2.3.3 MCP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的回归分析
        2.4 讨论
        2.4.1 CNCPS-S模型预测与实测瘤胃pH的对比分析
        2.4.2 CNCPS-S模型预测与实测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的对比分析
        2.5 小结
    试验三 应用CNCPS-S模型预测全混合饲粮过瘤胃碳水化合物绵羊肠道消化率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4 测定分析与计算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DM、NDF、淀粉、氮和ADF育肥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2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羊氮代谢的影响
        3.3.3 3种饲粮CHO肠道消化率和CHO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的预测
        3.3.4 3种饲粮过瘤胃CHO的肠道消化率和CHO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实测值
        3.3.5 3种饲粮过瘤胃CHO的肠道消化率和CHO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的回归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DMI的影响及DMI实测值和预测值的比较分析
        3.4.2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羊DM和 OM养分表观消化率与氮代谢的影响
        3.4.3 3种饲粮过瘤胃CHO的肠道消化率和CHO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的回归分析
        3.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冰草概述
    1.2 冰草属植物育种研究
    1.3 冰草的主要营养成分
    1.4 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其在冰草上的应用
        1.4.1 遗传标记
        1.4.2 DNA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在牧草上的应用
    1.5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
        1.5.1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的主要步骤
        1.5.2 亲本选配
        1.5.3 作图群体类型
        1.5.4 群体大小
        1.5.5 牧草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研究
    1.6 QTL定位研究
        1.6.1 QTL定位常用软件选择
        1.6.2 QTL定位的分析方法
        1.6.3 QTL定位与比较基因组学
        1.6.4 QTL定位与MAS育种
        1.6.5 QTL定位与基因图位克隆
        1.6.6 牧草重要性状QTL的定位研究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主要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四倍体杂交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及其田间管理
    2.3 试验方法
        2.3.1 DNA提取与检测
        2.3.2 SRAP分析
        2.3.3 SSR分析
        2.3.4 SRAP及SSR标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
        2.3.5 SNP分析
        2.3.6 四倍体冰草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纯度检测
        2.4.2 SRAP适宜引物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2.4.3 SSR标记的引物筛选及其多态性分析
        2.4.4 SNP标记分析
        2.4.5 偏分离分析
        2.4.6 四倍体杂交冰草的超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其重要特征
    2.5 讨论
        2.5.1 GBS与SNP标记的开发
        2.5.2 多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与图谱构建
    2.6 小结
3 冰草产量及其蛋白质含量等11个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重要性状测定
        3.1.3 各性状的表型分析及其QTL定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四倍体杂交冰草F_2群体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等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2 四倍体杂交冰草F_2群体各性状的测定值分析及其正态性检验
        3.2.3 四倍体冰草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3.3 讨论
        3.3.1 QTLs的稳定性
        3.3.2 稳定QTLs的成簇分布与性状表型的相关性
    3.4 小结
4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4.1 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作者简介

四、一个估测饲草消化率的简单方法及其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D]. 陈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常丹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西南地区高产优质饲用燕麦种质资源筛选[D]. 徐欣然. 成都大学, 2021(07)
  • [4]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紫花苜蓿CCoAOMT及ALS基因的研究[D]. 马倩. 兰州大学, 2021(09)
  • [5]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周艳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6]湖羊养殖技术优化与应用[D]. 赵志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筛选耐盐长穗偃麦草种质资源[D]. 佟春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肉质的影响[D]. 阿依古丽·艾买尔.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9]应用CNCPS-S绵羊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研究[D]. 程曾.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 杨东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种草料消化率的简易估算方法及其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