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绿色再制造工程与进展

21世纪绿色再制造工程与进展

一、21世纪绿色再制造工程及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施志军[1](2020)在《钇对过共晶Fe-Cr-C-TMe(Ti,Nb)堆焊合金中碳化物的细化与掺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被广泛应用于对耐磨性要求苛刻的堆焊增材制造及再制造工业领域,其优异耐磨性主要取决于初生M7C3碳化物。而在磨损过程中粗大的初生M7C3碳化物容易开裂剥落。通过添加合金元素Ti和Nb,细化M7C3碳化物,可以改善其抗开裂剥落性能,但存在M7C3碳化物尺寸不均匀现象。因此,如何进一步细化M7C3碳化物并改善其尺寸均匀性,成为提高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耐磨性并扩大其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本文在过共晶Fe-Cr-C-TMe(TMe=Ti,Nb)堆焊合金的基础上,添加稀土氧化物Y2O3,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Y2O3(YAl O3)与TMeC(TiC,Nb C)碳化物之间结合功、界面能、电子结构和成键性质,分析了异质形核基底的有效性。采用金相、SEM、TEM、XRD等对添加Y2O3过共晶Fe-Cr-C-TMe堆焊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添加剂主要成分TMe和Y原子在M7C3碳化物中掺杂作用,计算预测了TMe和Y原子对其稳定性、力学性能和各向异性的影响。Y2O3(111)//TiC(110)晶面间的二维晶格错配度为8.6%,YAl O3(001)//TiC(100)晶面间的二维晶格错配度为2.5%,均符合异质形核晶体学条件。其中,O原子终止型Y2O3(111)//TiC(110)界面结合功为6.07 J/m2,界面能为-1.22 J/m2。O原子终止型YAl O3(001)//TiC(100)界面结合功为5.73 J/m2,界面能为2.16 J/m2。因此,Y2O3和YAl O3具备作为TiC异质形核基底条件且倾向于形成O原子终止异质形核界面。微观组织观察表明:M7C3碳化物被进一步细化,Y2O3(YAl O3)与TiC紧密结合在一起,说明Y2O3和YAl O3可以作为TiC的异质形核基底使其细化,从而增加M7C3碳化物异质形核基底数量。Y2O3(111)晶面与Nb C(110)晶面间错配度为6.8%,YAl O3(001)晶面与Nb C(100)晶面间错配度为5.4%,均符合异质形核晶体学条件。其中,O原子终止型Y2O3(111)//Nb C(110)界面结合功为9.75 J/m2,界面能为-0.87 J/m2。而O原子终止型YAl O3(001)//Nb C(100)界面结合功为6.56 J/m2。说明Y2O3和YAl O3具备作为Nb C异质形核基底条件且倾向于形成O原子终止异质形核界面。微观组织观察表明:M7C3碳化物被进一步细化,Y2O3(YAl O3)与Nb C紧密结合在一起,Y2O3和YAl O3可以作为Nb C的异质形核基底使其细化,从而增加M7C3碳化物异质形核基底数量。通过对比Y2O3(YAl O3)与TMeC的异质形核界面性质可知,Y2O3(YAl O3)与Nb C的异质形核界面结合强度大于Y2O3(YAl O3)与TiC异质形核界面的结合强度。此外,添加Y2O3可以提高过共晶Fe-Cr-C-TMe堆焊合金的宏观硬度,并减少碳化物的开裂和剥落,从而提高合金的耐磨性。其中,过共晶Fe-Cr-C-Nb堆焊合金的磨损率为3.39×10-6 mm3/N?m-1,低于过共晶Fe-Cr-C-Ti堆焊合金的3.64×10-6 mm3/N?m-1。同样,过共晶Fe-Cr-C-Nb-Y2O3堆焊合金的磨损率为1.54×10-6 mm3/N?m-1,也明显的低于过共晶Fe-Cr-C-Ti-Y2O3堆焊合金的1.79×10-6 mm3/N?m-1。因此,添加Nb和Y2O3的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具有更好的耐磨性。TMe和Y原子掺杂Fe3Cr4C3碳化物的声子谱计算结果中均没有出现虚频,说明其晶体结构是稳定的。TMe和Y原子掺杂降低了Fe3Cr4C3碳化物的弹性模量、本征硬度及它们的各向异性。掺杂在Fe3Cr4C3碳化物中的TMe原子引入了金属键和极性更强的离子键,使Fe3Cr4C3碳化物脆性增加并导致其理想强度下降。Y原子掺杂形成了比Cr-C键更强的Y-C共价键,减小了Fe-C键和Cr-C键的极性,从而改善了Fe3Cr4C3碳化物的塑韧性。Fe3Cr3YC3碳化物(2110)和(1120)晶面延伸率?分别提升为14%和13%且各向异性明显减小,表明Y原子掺杂可以改善Fe3Cr4C3碳化物不同晶面的抗开裂性能。计算预测得出TMe和Y原子掺杂对Fe3Cr4C3碳化物形变能力改善规律为:Fe3Cr3YC3>Fe3Cr3Nb0.5Y0.5C3>Fe3Cr3Ti0.5Y0.5C3>Fe3Cr3Nb C3>Fe3Cr3TiC3>Fe3Cr4C3。

龚青山[2](2019)在《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制造是延长机械装备使用寿命,实现多生命周期工程,推动机械装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机械装备在设计时未考虑其可拆卸、易回收等再制造性特征,影响并阻碍机械装备寿命终结时的可再制造性,制约了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再制造域空间的废旧机械装备多目标优化再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51675388)和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金属切削机床绿色设计平台建设与集成示范”等课题的资助下,对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展开系统研究。(1)分析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的内涵,提出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准则与指标,将再制造性特征融入新机械装备设计的需求域、功能域、结构域、方案域等全过程,构建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方案设计流程,实现再制造需求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分配以及再制造需求与设计方案映射关联。(2)综合考虑机械装备整机—部件—零件之间可再制造性的复杂耦合关系,建立融合“物质、技术、经济”三个维度及“整机、部件、零件”三个层次的机械装备再制造特征域空间,综合考虑能耗、材料消耗和成本等因素,建立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采用分级目标传递法对能耗、材料消耗和成本的层间进行传递与反馈控制,实现设计方案整机—部件—零件多目标协调优化。(3)为了实现机械装备设计方案的合理选择,避免机械装备设计方案选择中的主观性,提出基于熵权法和模糊集的机械装备面向再制造的设计方案多属性决策方法。建立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环境因素的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对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决策,并以再制造轴承装配机设计为例对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4)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面向再制造的金属切削机床设计,开发了“金属切削机床可拆解/易回收/可再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系统方案设计、方案评价、详细设计、仿真分析、数据库知识模块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系统的应用流程进行了说明。该系统为设计人员开展面向再制造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很好应用前景。

张赵婷[3](2019)在《基于环境治理视角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废旧电子产品(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简称WEEE),其不同于一般的废旧物品,由于制造材料的复杂性以及部分材料的有害性,如若不经过妥善的回收处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再制造对于社会和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研究大部分是探讨回收再制造过程的优化和回收渠道的选择,从环境治理角度同时考虑政府环境治理和消费者的环保再制造偏好对于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决策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再制造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废旧电子产品环境污染以及不规范的回收再制造过程的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出发,同时考虑政府环境治理和消费者的环保再制造偏好约束下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的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模型,并分析两类模型中政府和消费者的环境治理决策变量对于回收再制造过程的影响,以期为政府在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再制造政策制定过程中提供相应的依据。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于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的文献,总结研究结论和理论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其次,界定我国当前环境局势下,从环境治理目的出发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系统的相关参与方及回收再制造过程,并分析废旧电子产品污染及不当回收再制造过程的环境污染问题,说明制定环境约束对于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行业发展的必要性;再次,从政府环境治理要求以及消费者绿色环保再制造偏好约束出发,构建环境治理约束下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决策模型,分别讨论闭环供应链的两大决策方——制造商和零售商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情况;最后,设置数值算例进行模型的验证和模拟决策分析,探讨实施环境治理约束后各利益主体的决策制定以及供应链利益等,从而为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闭环供应链中的各参与方提供决策方向和理论依据,以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使各方利益最大化并且保证环境效益最大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政府需实施环境治理约束、消费者则需要提高自身的环保偏好和要求来有效促进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导制造商和零售商进行互利合作、集中决策,使政府和消费者所组成的环境治理合力发挥出最大效果。

黄国荣[4](2019)在《基于绿色再制造技术的电主轴故障预测性诊断与分析》文中认为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制造业已经不能够为了经济利益而对环境造成甚至不可逆的影响。为了实现行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提出了实现零部件再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制造业中数控机床核心部件电主轴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其故障诊断方法。并建立绿色再制造评价指标,评价零件再制造价值。研究旨在为零部件再制造奠定基础,将其再制造价值最大化。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习考察等方式对高速切削加工中心的电主轴主要结构及其主要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选定电主轴最易损坏、疲劳程度最高的两端轴承作为重点研究对象。(2)建立诊断算法。总结分析传统诊断方法、数学诊断方法、智能诊断方法的工作机理,包括波形分析法、频谱分析法、支持向量机、K-最邻近等。确定使用K-最邻近算法作为本文的诊断算法。首先对电主轴轴承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PCA处理,再通过对PCA处理后的维度进行K-最邻近算法的应用,最终,PCA-KNN的模式能够准确判断轴承所处的工作状态,准确率优于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3)建立了绿色再制造评价指标。通过研究发现,部分零件实施再制造后,没有给社会带来实际利益。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再制造,并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再制造评价指标具有前瞻性。本文通过对零件在经济属性、资源化属性、环保属性、再制造潜力四个方面的标准,参照更换新零件在这四个方面的指标,最终判断零件是否有再制造意义。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PCA-KNN算法在判断电主轴轴承工作状态上有良好表现,建立的零件再制造评价指标也具有前瞻性和实际意义。能够为汽车、航空航天、港口机械等行业实现再制造的发展方向上起到积极作用。

徐滨士,李恩重,郑汉东,桑凡,史佩京[5](2017)在《我国再制造产业及其发展战略》文中研究指明再制造是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属于先进制造和绿色制造的范畴,《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当前,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数量和再制造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再制造政策法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行业标准得到不断创新完善。未来,再制造工程将向"绿色、优质、高效、智能、服务"五大方向发展,重点突破若干再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完善多个支撑体系,形成一批再制造领军产业。

宁艳凤[6](2012)在《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再制造研究,极有必要。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研究领域,普遍存在两大不足:未对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识别和综合分析;未定量分析出影响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和主要阻碍因素,及其贡献率的大小。本文则弥补了上述不足。本文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识别和综合分析。其次,提出了再制造产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予以修正。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按照其贡献率的大小分析是企业战略因素、政策与技术性因素、经济效益因素,主要阻碍因素有政策与经济性因素、产业环境因素、技术水平因素。基于实证研究结果,针对影响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因素,尤其是主要促进因素和主要阻碍因素,本文提出了大力发展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对策建议。

吴小艳[7](2011)在《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围绕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问题展开研究,构建了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对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为相关企业搞好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案例分析部分以施乐公司开展复印机绿色再制造的设计管理活动为例,论证前面理论部分提出的相关结论并揭示出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并针对该公司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八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了绿色再制造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了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内涵和任务,并探讨了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体系及其特点。分别从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生命周期视角、外部经济视角和合作博弈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构建了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战略联盟的动态博弈模型。第三部分是绿色再制造设计分析。指出了影响新产品和废旧产品再制造评价的因素,构建了产品的再制造性评价模型和绿色再制造产品设计方案模糊评价模型。分析了绿色再制造设想方案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四种绿色再制造费用估算方法和四种主要的绿色再制造时机。第四部分重点研究绿色再制造的设计流程管理。概括了绿色再制造设计流程管理的内涵。总结了传统串行设计流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绿色再制造设计流程的对策建议。并重点探讨了基于并行工程的绿色再制造的设计管理模式。第五部分是绿色再制造的设计平台管理。分析了构建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并对其进行开放式管理和分布式管理的必要性,重点探讨了基于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的绿色模块化设计管理及其实施步骤。第六部分重点分析了绿色再制造过程的分领域设计管理。总结了绿色再制造企业的生产设计管理的特点和内容,构建了制造/绿色再制造混合系统中单一企业两期利润最大化情况下的闭环供应链生产优化决策模型。分析了绿色再制造企业的物流网络的特点,构建了再制造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的多周期静态选址模型。并探讨了绿色再制造的产品营销设计管理问题。本文的第七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是围绕典型案例——施乐公司复印机绿色再制造的设计管理活动展开研究。一方面总结其设计管理经验,为其他产品领域的绿色再制造商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剖析其设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第八部分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主要是总结本文已作的研究工作,归纳本文的创新点,对因条件限制或其他各种原因未来得及在本文中进行研究的问题作出说明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许波[8](2011)在《面向绿色再制造的单道激光熔覆几何特征的研究》文中提出激光熔覆技术作为绿色再制造工程的重要技术之一,在金属零部件(如汽车发动机、轨道车辆车轮车钩、飞机发动机叶片等)的再制造中得到部分应用,然而熔覆快速工艺规划技术成为其广泛应用于绿色再制造工程的瓶颈。激光熔覆再制造是通过多层单道激光熔覆材料堆积而成,其成型的体积特征与激光熔覆几何特征关系密切,因此建立准确的激光熔覆几何特征模型是实现激光熔覆快速工艺规划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熔覆层几何特征的研究,建立了工艺参数与熔覆层几何特征的相关模型,应用所建模型对熔覆层几何形态进行控制,进而实现激光熔覆再制造快速工艺规划。文中对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激光熔覆过程中能量分配、光粉作用与热吸收的机理,建立了激光熔覆几何特征模型,并在模型中首次引入基体吸热有效利用率。(2)通过激光熔覆试验研究了模型的精度,同时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宏观形貌、几何特征及模型相关系数的影响规律。(3)提出了激光熔覆几何特征模型修正方法,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与分析,修正了熔覆层几何特征模型,获得了精度较高的修正模型。(4)应用激光熔覆几何特征模型进行了激光熔覆工艺规划研究,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应用效果良好。通过理论建模及试验研究,表明了激光熔覆几何特征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熔覆层几何形貌,以及指导激光熔覆再制造工艺规划,最终为激光熔覆技术在绿色再制造工程领域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江志刚,张华[9](2008)在《绿色再制造管理层次网络分析模型及应用》文中指出绿色再制造管理是对产品再制造加工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的有效模式。针对目前绿色再制造实施过程环节多,影响因素复杂,再制造实施缺乏系统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绿色再制造战略实施的影响因素和控制要素,提出了一种集成绿色再制造各个环节的层次网络分析模型。基于ANP分析理论,用实例说明了采用ANP法进行绿色再制造管理战略决策的过程。

史玉升,刘锦辉,章文献[10](2008)在《选择性激光熔化成形技术在绿色再制造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以激光为能源的快速成形为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绿色再制造工程中颇为新颖的先进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节材、减排和无污染特性。本文主要介绍了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在绿色再制造领域的应用情况,主要研究阐述了其成形特点和影响因素,展望了其在此领域的应用前景,认为经过发展完善的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为绿色再制造领域的新生强大力量。

二、21世纪绿色再制造工程及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绿色再制造工程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钇对过共晶Fe-Cr-C-TMe(Ti,Nb)堆焊合金中碳化物的细化与掺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堆焊技术与材料
        1.2.1 堆焊技术的发展
        1.2.2 堆焊技术的应用
        1.2.3 堆焊材料
    1.3 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研究进展
    1.4 M_7C_3碳化物细化、合金化研究进展
        1.4.1 M_7C_3碳化物研究进展
        1.4.2 M_7C_3碳化物的细化与耐磨性
        1.4.3 TMeC碳化物细化初生M_7C_3碳化物研究进展
        1.4.4 稀土化合物细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1.4.5 合金元素掺杂对堆焊合金韧性的影响
    1.5 第一性原理计算应用
        1.5.1 材料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1.5.2 异质形核界面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1.5.3 晶体结构预测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XPS光电子能谱
        2.2.2 显微组织观察
        2.2.3 相组成分析
        2.2.4 硬度测试
        2.2.5 摩擦磨损试验
        2.2.6 元素面分布
        2.2.7 晶体结构分析和高分辨透射观察
        2.2.8 磨痕磨损形貌
    2.3 计算方法
        2.3.1 第一性原理介绍
        2.3.2 Schrodinger方程
        2.3.3 Hohenburg-Kohn定理
        2.3.4 密度泛函理论
        2.3.5 交换-关联泛函
        2.3.6 计算软件
        2.3.7 本文计算细节
第3章 Y_2O_3对过共晶Fe-Cr-C-Ti堆焊合金中TiC的细化作用与机制
    3.1 Y_2O_3作为TiC异质形核基底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1.1 晶体结构与体相性质
        3.1.2 二维晶格错配度
        3.1.3 表面模型与收敛性测试
        3.1.4 异质形核界面结构与稳定性
        3.1.5 界面电子结构与成键特性
    3.2 YAlO_3作为TiC异质形核基底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2.1 YAlO_3晶体结构与体相性质
        3.2.2 二维晶格错配度
        3.2.3 表面模型与收敛性测试
        3.2.4 异质形核界面结构与稳定性
        3.2.5 界面电子结构与成键特性
    3.3 Y_2O_3对过共晶Fe-Cr-C-Ti堆焊合金微观组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
        3.3.1 堆焊合金中Y元素的确定
        3.3.2 M_7C_3碳化物的细化和均匀化
        3.3.3 相组成分析
        3.3.4 元素面分布
        3.3.5 透射电镜观察与晶体学分析
        3.3.6 硬度与耐磨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Y_2O_3对过共晶Fe-Cr-C-Nb堆焊合金中NbC的细化作用与机制
    4.1 Y_2O_3作为NbC异质形核基底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4.1.1 NbC晶体结构与体相性质
        4.1.2 二维晶格错配度
        4.1.3 表面模型与收敛性测试
        4.1.4 异质形核界面结构与稳定性
        4.1.5 界面电子结构与成键特性
    4.2 YAlO_3作为NbC异质形核基底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4.2.1 二维晶格错配度
        4.2.2 表面模型与收敛性测试
        4.2.3 异质形核界面结构与稳定性
        4.2.4 界面电子结构与成键特性
    4.3 Y_2O_3对过共晶Fe-Cr-C-Nb堆焊合金微观组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
        4.3.1 M_7C_3碳化物的细化和均匀化
        4.3.2 相组成分析
        4.3.3 元素面分布
        4.3.4 透射电镜观察与晶体学分析
        4.3.5 硬度与耐磨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Me原子掺杂对M_7C_3碳化物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M_7C_3碳化物晶体模型
    5.2 TMe原子掺杂Fe_3Cr_4C_3碳化物晶体模型与稳定性
    5.3 TMe原子掺杂对Fe_3Cr_4C_3碳化物弹性模量和本征硬度的影响
    5.4 TMe原子掺杂对Fe_3Cr_4C_3碳化物理想强度和化学键的影响
        5.4.1 TMe原子掺杂Fe_3Cr_4C_3碳化物理想强度
        5.4.2 TMe原子掺杂Fe_3Cr_4C_3碳化物中化学键的拉伸断裂
    5.5 TMe原子掺杂Fe_3Cr_4C_3碳化物的电子结构与成键性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Y原子掺杂对M_7C_3碳化物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6.1 Y原子掺杂Fe_3Cr_4C_3碳化物晶体模型与稳定性
    6.2 Y原子掺杂对Fe_3Cr_4C_3碳化物弹性模量和本征硬度的影响
    6.3 Y原子掺杂对Fe_3Cr_4C_3碳化物理想强度和化学键的影响
        6.3.1 Fe_3Cr_3YC_3碳化物理想强度
        6.3.2 化学键拉伸断裂
        6.3.3 Fe_3Cr_3YC_3碳化物电子结构
    6.4 Ti+Y和 Nb+Y掺杂Fe_3Cr_4C_3碳化物晶体模型与稳定性
    6.5 Ti+Y/Nb+Y掺杂对Fe_3Cr_4C_3碳化物弹性模量和本征硬度的影响
    6.6 Ti+Y/Nb+Y掺杂Fe_3Cr_4C_3碳化物电子结构与成键性质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再制造在机械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1.1.2 面向再制造的设计在机械装备再制造中的地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制造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体系
    2.1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内涵与准则
    2.2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信息模型及流程
        2.2.1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信息模型
        2.2.2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流程
    2.3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信息映射及反馈
        2.3.1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需求-功能映射
        2.3.2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冲突消解
        2.3.3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信息反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优化设计
    3.1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优化设计模型
        3.1.1 再制造特征域空间构建
        3.1.2 再制造特征元表征
        3.1.3 基于再制造特征的机械装备方案设计
    3.2 基于分级目标传递法的机械装备多目标优化
        3.2.1 分级目标传递法
        3.2.2 基于分级目标传递法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3.3 案例分析
        3.3.1 面向再制造的清洗除锈机设计
        3.3.2 基于分级目标传递法除锈机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方案多属性决策
    4.1 设计方案多属性决策框架
    4.2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指标量化
        4.2.3 基于熵权和模糊集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4.3 应用案例
        4.3.1 方案分析与信息提取
        4.3.2 方案评价
        4.3.3 灵敏度分析与方法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设计支持系统
    5.1 系统需求与系统功能分析
        5.1.1 系统需求分析
        5.1.2 系统功能
    5.2 系统框架及主要功能模块
        5.2.1 系统框架
        5.2.2 系统功能模块
    5.3 系统运行流程
    5.4 系统界面
        5.4.1 系统登陆及系统主界面介绍
        5.4.2 系统总体功能界面
        5.4.3 系统评价功能界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3)基于环境治理视角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WEEE回收再制造管理
        2.1.1 WEEE回收再制造体系建设
        2.1.2 WEEE回收再制造渠道选择
        2.1.3 WEEE闭环供应链管理
    2.2 WEEE回收再制造环境治理相关利益方责任
        2.2.1 政府规制下WEEE的回收再制造策略
        2.2.2 消费者偏好与WEEE的回收再制造策略
        2.2.3 企业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
    2.3 电子产品污染及环境治理要求
        2.3.1 电子产品污染问题
        2.3.2 WEEE回收再制造污染问题
        2.3.3 WEEE回收再制造环境治理新要求
    2.4 小结
第3章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现状分析
    3.1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过程研究范围界定
        3.1.1 WEEE回收再制造的参与方
        3.1.2 WEEE回收再制造的过程
    3.2 电子产品与环境污染现状
        3.2.1 电子产品生产使用状况
        3.2.2 废旧电子产品环境污染现状
    3.3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的环境污染分析
        3.3.1 回收过程的环境污染分析
        3.3.2 再制造过程的环境污染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环境治理视角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决策模型
    4.1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参与方间关系
        4.1.1 闭环供应链系统第一阶段关系
        4.1.2 闭环供应链系统第二阶段关系
    4.2 环境治理的回收再制造决策模型思路及假设
        4.2.1 模型基本思路
        4.2.2 参量符号及含义
        4.2.3 模型基本假设
    4.3 环境治理的回收再制造集中决策模型
    4.4 环境治理的回收再制造分散决策模型
    4.5 模型决策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环境治理下WEEE的回收再制造模拟决策分析
    5.1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决策及效益分析
    5.2 集中决策的环境治理变量影响分析
    5.3 分散决策的环境治理变量影响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推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实施环保回收再制造的激励政策
    6.2 推进回收体系建设的EPR政策
    6.3 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6.4 促进供应链企业回收合作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绿色再制造技术的电主轴故障预测性诊断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电主轴诊断技术的研究意义
    1.2 电主轴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主轴工作特点及故障机理
    2.1 电主轴结构特点
    2.2 电主轴故障来源及主要成因
    2.3 滚动轴承故障分析
        2.3.1 疲劳剥落
        2.3.2 磨损
        2.3.3 锈蚀
        2.3.4 胶合
        2.3.5 保持架损坏和断裂
    2.4 振动信号的采集
        2.4.1 传感器类型
        2.4.2 传感器选择
        2.4.3 传感器安装
        2.4.4 轴承振动信号
    2.5 振动信号的分析
        2.5.1 传统诊断
        2.5.2 数学诊断
        2.5.3 智能诊断
第三章 基于PCA与 KNN的故障诊断方法
    3.1 诊断方法概述
        3.1.1 K-最邻近算法
        3.1.2 主成分分析法
    3.2 诊断实例
        3.2.1 数据准备
        3.2.2 PCA
        3.2.3 KNN
        3.2.4 结论
第四章 电主轴的绿色再制造评价指标
    4.1 概述
    4.2 经济属性分析
        4.2.1 时间
        4.2.2 经济收益
        4.2.3 人力
    4.3 资源化属性分析
        4.3.1 再制造后直接重用率
        4.3.2 再制造后零件部分重用率
        4.3.3 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4.4 环保属性分析
        4.4.1 废水
        4.4.2 废气
        4.4.3 噪声
    4.5 再制造潜力
第五章 创新点总结与展望
    5.1 创新点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我国再制造产业及其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我国绿色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三、发展绿色再制造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机遇
        1. 巨大的需求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2. 大力的政策支持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3. 不断深化的国家重大战略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突破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 挑战
        1. 我国再制造产业整体规模和发展环境落后
        2. 再制造配套政策法规和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3. 技术发展难以满足再制造产品的多元化需求
        4. 社会各界尤其是用户对再制造产品认可度不高
四、绿色再制造产业发展趋势
    (一) 绿色
    (二) 优质
    (三) 高效
    (四) 智能
    (五) 服务
五、绿色再制造产业发展战略
    (一) 近期发展战略
    (二) 中期发展战略
    (三) 远期发展战略
六、结语

(6)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1.2.2 再制造发展促进因素研究
        1.2.3 再制造发展阻碍因素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2 再制造产业及其发展现状概述
    2.1 再制造产业概述
        2.1.1 再制造的定义
        2.1.2 再制造与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
        2.1.3 再制造产品的生产过程
        2.1.4 再制造产业的作用
    2.2 国内外再制造产业发展情况
        2.2.1 国外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2.2.2 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2.2.3 国内外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对比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再制造产业影响因素SWOT分析
    3.1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3.1.1 实施再制造可以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3.1.2 实施再制造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3.1.3 实施再制造可以提升企业绿色形象
        3.1.4 实施再制造能够加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3.1.5 实施再制造能够提升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
        3.1.6 实施再制造有利于企业对产品核心技术的保护
    3.2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3.2.1 再制造产业的相关政策立法不完善
        3.2.2 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3.2.3 报废产品回收渠道不通畅
        3.2.4 再制造回收与生产过程存在技术水平的限制
        3.2.5 再制造产品“回收-生产-销售”的产业链尚不完善
        3.2.6 再制造企业投、融资困难
        3.2.7 再制造企业税收负担较重,缺乏税收支持
        3.2.8 当前公众对再制造产品缺乏了解,认可度不高
    3.3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3.3.1 再制造产业潜在产值高,市场前景广阔
        3.3.2 再制造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广泛
        3.3.3 报废产品日渐增加,原材料来源广泛
        3.3.4 政府对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3.3.5 我国再制造技术存在引进与创新机会
    3.4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3.4.1 我国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整体缺乏竞争力
        3.4.2 我国再制造产业环境闭塞,难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3.5 本章小结
4 再制造产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
    4.1 研究构思和模型架构
    4.2 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假设
        4.2.1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假设
        4.2.2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假设
    4.3 实证研究的思路设计
    4.4 问卷设计与发放
        4.4.1 问卷的结构
        4.4.2 问卷前测
        4.4.3 研究对象和样本的选择
        4.4.4 数据的收集方法及统计
    4.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1 问卷的信度分析
        4.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3 因子分析
    4.6 实证分析结论
        4.6.1 假设检验结论
        4.6.2 模型的修正
    4.7 本章小结
5 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5.1 对于政府支持与政策制定的建议
        5.1.1 完善再制造法律体系
        5.1.2 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5.1.3 制定我国再制造技术标准体系
        5.1.4 完善再制造知识产权
        5.1.5 制定相应的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
        5.1.6 加强再制造产品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识程度
        5.1.7 健全产业政策,加强产业监管
        5.1.8 推动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完善再制造技术创新体系
    5.2 对于产业发展环境的建议
        5.2.1 创造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环境
        5.2.2 加强再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
    5.3 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5.3.1 利用自身优势,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实施再制造战略
        5.3.2 大力培育再制造专业人才队伍
        5.3.3 扩展再制造产品应用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5.4 对于企业技术水平的建议
        5.4.1 深入研究、开发再制造技术,确保再制造产品质量
        5.4.2 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力度,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相关领域的主要理论概况
        1.2.2 有关绿色再制造理论的研究
        1.2.3 有关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研究
        1.2.4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基本理论
    2.1 绿色再制造的概念
    2.2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内涵及任务
    2.3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体系及特点
        2.3.1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体系
        2.3.2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特点
    2.4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生命周期视角
    2.5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外部经济性视角
        2.5.1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外部经济性的具体表现
        2.5.2 绿色再制造企业的价值链模型
    2.6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合作博弈视角
        2.6.1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合作博弈关系
        2.6.2 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合作博弈模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再制造设计分析
    3.1 产品再制造性评价
        3.1.1 再制造性与再制造性设计
        3.1.2 产品再制造性的评价模型
        3.1.3 绿色再制造产品设计方案的模糊评价模型
    3.2 绿色再制造设想方案
        3.2.1 绿色再制造思想
        3.2.2 绿色再制造策略
        3.2.3 绿色再制造级别
    3.3 绿色再制造工作分析
        3.3.1 绿色再制造工作分析的重要性
        3.3.2 绿色再制造工作分析的内容和过程
    3.4 绿色再制造费用分析
        3.4.1 绿色再制造费用的内涵
        3.4.2 绿色再制造费用分解及计算
        3.4.3 绿色再制造费用估算方法
        3.4.4 绿色再制造费用分析流程
    3.5 绿色再制造时机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再制造的设计流程管理
    4.1 绿色再制造设计流程管理的内涵
    4.2 绿色再制造的设计流程分析
        4.2.1 绿色再制造设计流程包括的基本阶段
        4.2.2 绿色再制造的传统串行设计流程
        4.2.3 绿色再制造的传统串行设计流程存在的问题
    4.3 绿色再制造设计流程的优化
        4.3.1 绿色再制造设计流程优化的实施体系
        4.3.2 基于并行工程的绿色再制造设计流程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再制造的设计平台管理
    5.1 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的构成
        5.1.1 绿色再制造设计的组织平台
        5.1.2 绿色再制造设计的信息技术平台
    5.2 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的开放式管理
        5.2.1 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实施开放式管理的必要性
        5.2.2 绿色再制造企业开放式设计平台的架构
    5.3 基于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的分布式设计管理
        5.3.1 基于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实施分布式设计管理的必要性
        5.3.2 基于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的分布式设计管理的实现
        5.3.3 基于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的分布式设计管理的工具
    5.4 基于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的绿色模块化设计管理
        5.4.1 基于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的绿色模块化设计管理的必要性
        5.4.2 基于绿色再制造设计平台的绿色模块化设计管理的实施步骤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再制造过程的分领域设计管理
    6.1 绿色再制造的生产设计管理
        6.1.1 绿色再制造生产设计管理的特点
        6.1.2 绿色再制造生产设计管理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6.1.3 绿色再制造的精益生产设计管理
        6.1.4 绿色再制造的清洁生产设计管理
        6.1.5 绿色再制造的生产优化设计决策
    6.2 绿色再制造的物流设计管理
        6.2.1 绿色再制造的物流网络及其特点
        6.2.2 绿色再制造企业物流设计管理的指导思想
        6.2.3 绿色再制造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
        6.2.4 绿色再制造企业物流网络的优化设计
    6.3 绿色再制造的产品营销设计管理
    本章小结
第7章 案例分析——以施乐公司复印机绿色再制造的设计管理为例
    7.1 施乐公司复印机绿色再制造的背景和概况
        7.1.1 施乐公司复印机绿色再制造的背景
        7.1.2 施乐公司复印机再制造的概况
    7.2 施乐公司复印机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7.2.1 施乐公司复印机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现状
        7.2.2 施乐公司复印机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问题
    7.3 施乐公司复印机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的改进建议
        7.3.1 采用并行设计流程
        7.3.2 搭建完备的设计平台
        7.3.3 引入虚拟设计和网络设计等先进设计理念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面向绿色再制造的单道激光熔覆几何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 面向绿色再制造的激光熔覆技术应用现状
    1.4 国内外关于激光熔覆几何特征模型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激光熔覆几何特征建模
    2.1 激光熔覆过程中能量分配分析
    2.2 粉末流对激光的衰减作用分析
    2.3 熔覆层几何特征数学模型建立
        2.3.1 激光熔覆过程的物理描述及简化
        2.3.2 激光的功率分布
        2.3.3 粉粒能量平衡方程
        2.3.4 熔覆层几何特征模型
    2.4 熔覆层几何特征模型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熔覆几何特征试验研究
    3.1 试验条件
        3.1.1 试验系统
        3.1.2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熔覆层几何特征预测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3.3.2 熔覆层宏观形貌分析
        3.3.3 工艺参数对熔覆层横截面几何特征的影响
        3.3.4 工艺参数对熔覆层几何特征模型中相关系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回归正交试验的激光熔覆几何特征模型修正
    4.1 激光熔覆几何特征模型修正方法
    4.2 二次回归正交设计基本理论
        4.2.1 二次回归方程的一般形式
        4.2.2 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
    4.3 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及回归方程分析
        4.3.1 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
        4.3.2 试验结果及回归方程建立
        4.3.3 回归方程显着性检验
        4.3.4 回归方程失拟性检验
    4.4 激光熔覆几何特征修正模型及模型精度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熔覆几何特征研究在绿色再制造中的应用
    5.1 激光熔覆再制造工艺规划
        5.1.1 受损部位去除方式及形式
        5.1.2 熔覆材料选择
        5.1.3 熔覆路径规划
        5.1.4 工艺参数确定
    5.2 激光熔覆几何特征模型在再制造工艺规划中的应用
    5.3 激光熔覆再制造工艺规划试验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绿色再制造管理层次网络分析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绿色再制造管理的影响因素和控制要素
    1.1 绿色再制造管理的影响因素
        (1) 经济效益
        (2) 环境绩效
        (3) 环境法规和标准
    1.2 绿色再制造管理的控制要素
        (1) 产品回收阶段
        (2) 再制造生产阶段
        (3) 再制造产品性能评估
        (4) 再制造产品使用阶段
2 绿色再制造管理层次网络分析模型
    (1) 对决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构建层次网络分析模型。
    (2) 构建两两判断矩阵, 计算相对权重。
    (3) 由子矩阵构成初始超矩阵和归一化超矩阵, 如表6、表7所示。
    (4) 最佳方案选择
3 结束语

四、21世纪绿色再制造工程及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钇对过共晶Fe-Cr-C-TMe(Ti,Nb)堆焊合金中碳化物的细化与掺杂作用[D]. 施志军. 燕山大学, 2020(07)
  • [2]面向再制造的机械装备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D]. 龚青山.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8)
  • [3]基于环境治理视角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制造决策研究[D]. 张赵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基于绿色再制造技术的电主轴故障预测性诊断与分析[D]. 黄国荣.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9(02)
  • [5]我国再制造产业及其发展战略[J]. 徐滨士,李恩重,郑汉东,桑凡,史佩京. 中国工程科学, 2017(03)
  • [6]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D]. 宁艳凤.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7]绿色再制造设计管理研究[D]. 吴小艳.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5)
  • [8]面向绿色再制造的单道激光熔覆几何特征的研究[D]. 许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1)
  • [9]绿色再制造管理层次网络分析模型及应用[J]. 江志刚,张华.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8(12)
  • [10]选择性激光熔化成形技术在绿色再制造工程中的应用[A]. 史玉升,刘锦辉,章文献. 第四届世界维修大会论文集, 2008

标签:;  ;  

21世纪绿色再制造工程与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