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强行绑架中国工人的政策、方法和结果

日本强行绑架中国工人的政策、方法和结果

一、日本强掳华工的政策、手段和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郭晔旻[1](2021)在《明清泉州的转变 从“商港”到“侨乡”》文中研究说明就在那位着名的中世纪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离开不久,泉州港就从繁荣的顶点中跌落下来了。至正十七年(1357)3月,赛甫丁和阿迷里丁二人以"亦思巴奚军"为后盾,用武力夺取泉州军政大权,揭开了持续十多年大乱的序幕。赛甫丁和阿迷里丁这二人,是元代在泉州非常活跃的色目人上层。至于"亦思巴奚军",算是民间武装("义兵")。关于这个词的来历,一说乃波斯语"Ispahan"的译音。

肖湘凌[2](2021)在《伪满时期劳工薪资待遇的民族差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程程[3](2021)在《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917-1931)》文中认为

崔瀛洲[4](2021)在《日韩贸易争端:过程、原因及调解路径》文中研究指明

许永超,苏晨[5](2021)在《在殖民与民族之间——《香港船头货价纸》身份意识再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近代第一份以报纸形态出版、两面印刷的中文报《香港船头货价纸》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报的身份意识为何、如何表达、缘何形成。研究发现,该报既有殖民意识,又有民族意识。前者表现为拥护、美化殖民政权,后者体现在对中国怀有忧国忧民之情,期盼中国发展洋务、变法自强。总体而言,该报在无损于英国在华利益的议题上表达出自身的民族意识,并且表达方式因议题而异,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委婉含蓄。《香港船头货价纸》的身份意识为19世纪中期香港社会环境所形塑,也受到黄胜、伍廷芳两位编者文化身份的影响。通过分析报纸与社会互动,我们能够认识香港华人社会的发展轨迹,感受殖民地早期华人知识分子以报章开启民智、表达家国之情的努力。

郑京辉,吕书额[6](2021)在《口述史在高校“四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文中认为口述史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的三位一体,有助于打破课堂与社会的界限,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及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而"四史"口述史教学因其近时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史" 口述史教学的实施途径主要有"嵌入式口述史教学"与"课程化口述史教学"两种方式,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任务包括:口述史项目实践、资料整理与利用、教学理论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口述史运用到教学实践,探索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的口述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薛毅[7](2021)在《日本在华侵占煤矿奴役战俘劳工政策与罪行探析》文中指出日本侵华期间,曾占领并统治东北、华北、华东等地100多座煤矿。为了掠夺煤炭以战养战,日本违背其承认并表示严格恪守的有关战俘待遇的相关国际公约,强制数以十万计的中国战俘,日方称之为"特殊工人",到在华侵占煤矿服苦役。这些战俘一般在日本管辖的集中营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押,然后大多由日本军方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日本在华侵占的煤矿或日本国内的煤矿充当劳工。战俘劳工生活待遇悲惨,在充满危险、事故频发、生命毫无保障的井下从事艰苦的劳作,日伪方面则对他们实施严酷的管理。对于受害方中国来说,战俘劳工的命运是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个缩影,是中日关系史需要厘清的重大历史问题之一。

王辰伟[8](2020)在《控制与重塑:华北沦陷区日伪劳工统制研究》文中提出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伪在占领区内实施各种“开发计划”,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为保证劳工的正常供应,日伪对华北劳工采取从募集、分配到管理的全面统制的政策。因此,战时华北劳工的流动,就受到日伪的控制,主要流向伪满、伪蒙疆、华中、日本本土和朝鲜等地区。为迫使华北劳工自愿地接受日伪的统治、为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服务,日伪通过控制和重塑这两种手段,贯彻其劳工统制政策。一方面,从组织上对华北劳工进行控制。恢复行政单位的劳工管理机构,例如社会局等;设立日伪控制下的劳工组织,例如新民会、华北劳工协会等。另一方面,在生产和生活中控制劳工。控制劳工的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将其限缩在工厂及附近区域,便于管理。一昧地对劳工进行严格的控制,易于激起劳工的反抗,并非长久之计。因此日伪企图重新塑造符合统治需要的劳工。首先,通过“新民主义”的教育,从思想上改造劳工;其次,通过各种社会运动,从行动上改造劳工;最后,在劳工群体中树立典型。华北日伪当局通过控制和重塑两种手段,保障其劳工统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无论是严格的控制,还是软性的重塑,日伪在华北的劳工统制政策最终归于失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造成包括华北劳工在内的中国广大民众深重灾难的根源。日本将华北多数工矿企业归属“国策”公司所有,成为另类的“国有企业”,将日军占领前劳资关系中资方的角色,由资本家转变成华北日伪当局,因此工人将斗争的矛头由资本家转向华北日伪当局。再加上民族矛盾已然成为华北沦陷区的主要的社会矛盾,华北劳工具有很强的斗争性。中共根据整个抗战局势的变化,结合华北游击战的特点,制定出有效的华北沦陷区工人运动政策,领导华北劳工的抗日斗争。劳工群体的斗争方式分为非武装和武装两种。非武装斗争是在日资工厂企业中进行怠工、破坏生产等活动;武装斗争则主要集中在日本控制的铁路沿线和矿山附近,工人组织游击队破袭铁路、厂矿,同时配合八路军作战。华北沦陷区工人的抗日斗争,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为华北地区的最后解放做出巨大的贡献。

胡俊豪[9](2020)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华侨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国情怀”是2017年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情怀,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生命价值等要素。历史以来,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华侨所作出的贡献,体现着深深的家国之爱。从侨乡历史出发,研究华侨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素养,在教学中把丰富的华侨历史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丰富历史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既能传承侨乡历史文化,亦能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在侨乡地区,华侨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华侨历史文化的熏陶。丰富的华侨历史资源,使课堂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更加鲜活。然而在现实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利用华侨史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本文将结合文献研究,通过江门侨乡为例进行华侨历史应用培养家国情怀的现状调查,再结合相关课节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对华侨史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可行性开展研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华侨史资源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既体现了“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体现了时代的需要,增强侨乡文化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生活在侨乡地区的学生普遍对华侨历史感兴趣,且大多认同华侨在近代为家乡和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在华侨身上充分体现落叶归根,爱国爱乡,团结协助,奋发图强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可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学生对华侨历史只有粗略的了解,对其中具体蕴含的家国情怀特质缺乏具体的认识。因此,应立足于历史教材,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选取合适内容,利用华侨历史进行补充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既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选取内容与材料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充分挖掘华侨历史中有利于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内容。在方法上注重创新,除了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华侨史资源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还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历史课堂以外,通过学生对华侨历史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乡情和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家乡和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高中是大多数学生接受历史教学的最后阶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通过各种探究性的学习对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其以后的生活学习都将发挥作用。通过个人的参与与认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作为历史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合理创新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华侨历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内容,通过华侨人物、华侨事迹,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内容。华侨历史的利用对历史教学中地方史资源的开发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薛毅[10](2019)在《二战时期掳日中国煤矿工人生活与劳动状况概论》文中研究表明二战期间,日本政府在侵略战线不断拉长、本国劳动力日益短缺、以战养战难以为继的形势下,为了保障国内与战争关系密切行业的运转,支撑不断扩大和升级的侵略战争,制定并实施了从中国征募和强掳劳工赴日就劳的政策。1943—1945年间,日本征募和强掳约4万名华工到该国就劳,其中在煤矿服苦役的数量最多,有16 000多人。这些华工在日本47处煤矿就劳,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所简陋的悲惨生活,加之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时时受到各种事故的威胁和精神的折磨,致使数以千计的华工伤亡,在二战史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留下悲惨的一页。

二、日本强掳华工的政策、手段和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强掳华工的政策、手段和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泉州的转变 从“商港”到“侨乡”(论文提纲范文)

私商时代
漂洋过海
雾锁南洋
回报桑梓

(5)在殖民与民族之间——《香港船头货价纸》身份意识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香港船头货价纸》的殖民意识
    (一)直接的殖民性:赤裸裸地恐吓
    (二)霸权:塑造同意的统治
    (三)他者:污名权力挑战者
二、《香港船头货价纸》的民族意识
    (一)直接表达的民族意识:关心同情猪仔、批评清政府腐败
    (二)间接表达的民族意识:赞许安南人、日本人
三、香港华人社会与《香港船头货价纸》的身份意识
四、华人编者混杂、多元的文化身份
五、结语

(7)日本在华侵占煤矿奴役战俘劳工政策与罪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战俘到“特殊工人”
二、在煤矿服苦役的“特殊工人”数量
三、“斡旋”:强制募集劳动力
四、对“特殊工人”的管控
结语

(8)控制与重塑:华北沦陷区日伪劳工统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和论文思路
    四、研究方法、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日本劳工统制政策和华北劳工的流动
    第一节 日本对华北劳工统制掠夺政策的演变
        一、“七七”事变之前的限制入满政策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骗招政策
        三、强制劳动政策
    第二节 战时华北劳工的移动
        一、伪满和伪蒙疆
        二、华中
        三、日本本土和朝鲜
第二章 日伪对华北劳工组织和生产生活的控制
    第一节 劳工统制机构的演变
        一、沦陷初期的日伪政府劳工事务管理机构
        二、新民会及其下属机构
        三、华北劳工协会
    第二节 工矿企业中对劳工的管控
        一、生产上的严酷管理
        二、生活上的全盘掌控
第三章 再造“新民”:日伪对华北劳工的重塑
    第一节 思想精神的培育
        一、新民主义
        二、劳资协调
    第二节 日伪“运动”工人
        一、“反英”运动的原因
        二、“反英”运动中的利用劳工
    第三节 日伪打造“华北建设模范战士”
        一、制造“模范”的缘由
        二、树立劳工典型
第四章 华北沦陷区的工人运动
    第一节 中共关于华北沦陷区工人运动的政策
        一、战略防御阶段:从激进到灵活的转变
        二、战略相持阶段:深入敌区,加强领导
        三、战略反攻阶段:占领要地,配合反攻
    第二节 华北沦陷区劳工的抗日活动
        一、非武装斗争
        二、武装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历史教学中利用华侨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华侨史资源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总要求
    二、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属性
    三、利用华侨资源培养家国情怀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华侨史资源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二、现状分析
    三、原因分析
第三章 利用华侨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路径探析
    一、利用华侨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原则
    二、利用华侨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基于华侨史的家国情怀教育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10)二战时期掳日中国煤矿工人生活与劳动状况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苦难生活
二、艰辛劳动
三、结语

四、日本强掳华工的政策、手段和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泉州的转变 从“商港”到“侨乡”[J]. 郭晔旻. 国家人文历史, 2021(20)
  • [2]伪满时期劳工薪资待遇的民族差别研究[D]. 肖湘凌. 延边大学, 2021
  • [3]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917-1931)[D]. 李程程. 辽宁大学, 2021
  • [4]日韩贸易争端:过程、原因及调解路径[D]. 崔瀛洲. 辽宁大学, 2021
  • [5]在殖民与民族之间——《香港船头货价纸》身份意识再考察[J]. 许永超,苏晨. 新闻春秋, 2021(02)
  • [6]口述史在高校“四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郑京辉,吕书额. 历史教学问题, 2021(02)
  • [7]日本在华侵占煤矿奴役战俘劳工政策与罪行探析[J]. 薛毅. 社会科学辑刊, 2021(02)
  • [8]控制与重塑:华北沦陷区日伪劳工统制研究[D]. 王辰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历史教学中利用华侨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研究[D]. 胡俊豪.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二战时期掳日中国煤矿工人生活与劳动状况概论[J]. 薛毅.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标签:;  ;  

日本强行绑架中国工人的政策、方法和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