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

一、“参伍不调”话房颤(论文文献综述)

吕洋[1](2019)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后临床预后及其中医证型和脉象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介入术后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本研究旨在分析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相关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及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应用腕带充气式脉象仪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脉象检测,探索冠心病房颤患者脉象图的分析方法,及其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及脉象图特点,为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脉象检测提供数据支持。资料与方法:论文一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自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以“冠心病”为初步诊断,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共28933例。对上述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分为冠心病合并房颤组(以下简称房颤组)及冠心病不合并房颤组(以下简称非房颤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将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按照1:3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得到房颤组患者406例,非房颤组患者1218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研究。论文二在中医脉诊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对论文一中持续性房颤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向患者交代研究目的及方法,对自愿加入脉象仪检测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证型分析,并应用LGX-2016H腕带充气式脉象仪对冠心病房颤患者进行脉象检测,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脉象图的参数进行分析,得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图特点。结果:论文一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1.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比较,住院期用药及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期间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房颤组明显高于非房颤组,两组缺血事件发生率及死亡原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随访期间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总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随访期缺血事件、全因死亡等事件分析发现,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清除率(Ccr)、性别、房颤卒中危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是多项不良临床事件的危险因素;3.随访期总MACCE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组别、性别、NYHAⅢ-Ⅳ级、Ccr、LVEF、CHA2DS2-VASc评分、出血危险因素;4.随访期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房颤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吸烟、LVEF、出血危险因素;5.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卒中病史、Ccr、TG水平;6.随访期间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组别、性别、CHA2DS2-VASc评分、NHYAⅢ-Ⅳ级、Ccr、总胆固醇(TC)、LVEF;7.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NHYAⅢ-Ⅳ级、Ccr、LVEF、CHA2DS2-VASc评分。论文二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仪应用研究1.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前5名依次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气滞证;2.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最常见的为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3.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脉象属于中医脉诊的促脉、结脉、疾脉、散脉、涩脉、解索脉等;4.促脉、结脉、疾脉相比,疾脉组患者的SBP、DBP明显低于促脉组和结脉组;H1(y)/h1(y)的比值最高,即桡动脉血管顺应性最差;5.气滞心胸证H1(y)、h1(y)均低于其他证型,气阴两虚证脉搏至数最高,痰浊闭阻证H1(y)/h1(y)最低,心血瘀阻证脉率最低。结论:论文一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1.房颤是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随访期缺血事件、总MACCE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2.男性、心力衰竭、低Ccr、高CHA2DS2-VASc评分是多项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3.冠心病合并房颤组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远期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高于未合并房颤组患者,前者临床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论文二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仪应用研究1.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发病频率:血瘀>气虚>湿浊>阴虚>痰浊>气滞,常见中医证型的发病率: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2.LGX-2016H腕带充气式中医脉象仪可用于检测冠心病房颤患者脉象,通过脉象图可判断患者脉搏节律、脉率、脉位(即病位)深浅,并能够判断促脉、结脉、疾脉、散脉、涩脉和解索脉,有助于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

陈婷婷,杜义斌[2](2018)在《戴丽三治疗颤证风痰郁阻型经验举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颤证属于中医学的疑难杂症,历代医家对颤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均多有论述。文章通过相关文献中对颤证认识的沿革、常见病因病机分析及治疗思路进行整理归纳,对戴丽三先生医案的辨证过程、组方思路、用药及配伍特点等进行剖析,揭示戴丽三先生对颤证风痰郁阻型分析的合理性和其治疗的取效关键。戴丽三先生提出的脾肾阳虚在颤证发病中的影响和壮火扶阳、健脾燥湿、祛风化痰的治疗方法,可对现今颤证的诊疗形成补充。

梁锐[3](2014)在《活血化瘀法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住院以及门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案资料,观察活血化瘀法对该类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通过研究,了解我院住院及门诊该类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险评分情况、华法林使用情况、活血化瘀方药使用情况以及活血化瘀法对该类房颤患者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等内容。为中医药防治房颤以及其并发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5日全部内科住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以及门诊病历进行检索。依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确定观察患者。根据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案,分为中药组(即活血化瘀方药组)、抗血小板组、华法林组、抗血小板+中药组以及华法林+中药组共五组。主要观察内容包括五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观察期间肝肾功能、血液系统、凝血系统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出血事件和血栓事件)。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我院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共190例,观察时间最短3月,最长3.5年,平均观察时间为6.6月。其中收集中药组共29例,占15.3%;抗血小板组共54例,占28.4%;华法林组共32例,占16.8%;抗血小板+中药组共45例,占23.7%;华法林+中药组共30例占15.8%。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提示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中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实证较多,虚证较少,而实证又以血瘀证最多。其中,符合血瘀证诊断154例(44%)>气虚证62例(18%)>痰浊证45例(13%)>气滞证37例.(11%)>阳虚证17例(5%)>阴虚证16例(5%)>痰饮证13例(4%)。而154例血瘀证中按其兼杂证不同又可分为:兼气虚证62例(40%)>兼气滞证37例(24%)>兼痰浊证25例(16%)>兼阴虚证12例(8%)>兼阳虚证9例(6%)>兼痰饮证9例(6%)。根据房颤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HAS2BLED评分)标准,得出华法林与华法林+中药组两组在出血评分(HAS2BLED评分)与血栓评分(CHA2DS2VASC评分)上均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余各组间的出血评分与血栓评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按出血风险评分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抗血小板+中药组>抗血小板组>华法林+中药组>中药组>华法林组;按血栓风险评分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抗血小板组>抗血小板+中药组>华法林+中药组>中药组>华法林组。纳入观察的房颤患者中实际华法林使用的情况提示华法林的使用率较低,达不到指南推荐的使用要求。190例心房纤颤患者,其中血栓评分(CHA2DS2VASC评分)≥2分者共166例,应选用华法林抗栓治疗。使用了华法林的患者有51例,未使用华法林的患者有115例,华法林的使用率仅约占30%。纳入观察的房颤患者活血化瘀方药的使用情况观察表明活血化瘀方药涵盖了:汤剂、针剂、口服中成药等。桃仁红花煎、清热活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稳心颗粒、芪参益气滴丸、丹参滴丸、补肺活血胶囊、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等均多在临床中使用。其中汤剂方面,桃仁红花煎以及补阳还五汤使用例数最多,皆占22例(21.2%);中药方面,红花使用例数最多,占82例(78.8%);口服中成药方面,稳心颗粒使用例数最多,占42例(40.4%);针剂方面,丹参注射液使用例数最多,占34例(32.7%)。纳入观察的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提示活血化瘀法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起到主要作用,而抗血小板药物或华法林对中医证候的改善作用不明显。活血化瘀方药参与使用的组别(中药组、抗血小板+中药组、华法林+中药组),其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及整体证候疗效均明显优于无活血化瘀方药参与使用的组别(抗血小板组、华法林组)(P<0.05),而活血化瘀方药参与使用的组别内相互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无活血化瘀方药参与使用的组别内相互比较,亦无显着差异性(P>0.05)。(五组患者观察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均通过基线检验)活血化瘀法对纳入观察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性的观察显示,活血化瘀方药联合抗栓西药使用时,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P<0.05),对患者INR值、出血事件、血栓事件、肝肾功能以及血液系统指标等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中医基本证候为气虚血瘀,其中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提示血瘀证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机,临床应该重视活血化瘀的治法。桃仁红花煎、补阳还五汤、红花、稳心颗粒、丹参注射液等活血化瘀方药在我院最为常用。研究同时发现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华法林使用率低,临床医生对华法林的出血危险过度担忧,同时对其抗栓作用又被认识不足。在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观察中显示,活血化瘀方药联合抗栓西药使用时,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对患者INR值、出血事件、血栓事件、肝肾功能以及血液系统指标等均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对于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应该是有效而安全的。

才振国[4](2012)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频发室早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型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包括24h动态心电图室早数量、窦性心动过缓改善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药物安全性。方法:临床观察60例频发室早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150ml日一剂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山东步长恩奇制药公司生产的步长稳心颗粒口服,每次1包(9g)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后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室早数量变化、窦性心动过缓改善情况以及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心悸、胸闷、乏力)变化。结果:1、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对照组显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显效率50.00%、总有效率83.30%;2、心动过缓改善情况:对照组显效率为33.33%、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显效率40.00%、总有效率76.67%;3、临床症状改善:对照组显效率为30.00%、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显效率53.33%、总有效率86.66%;4、治疗前后治疗组没有出现与对照组明显的肝功、肾功差异(p>0.05)。结论:1、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能够明显减少早搏的数量还能轻度提高患者的平均心率;2、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克服了常规西药在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减慢基础心率的缺点,能够广泛的用于伴有早搏且合并心动过缓患者的治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金栋[5](2010)在《涩脉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涩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通过检阅历代医家的脉学着作并结合西医的观点认为,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涩脉与结代脉不同并给予详细阐述。

金栋,杜宝良,李冬梅[6](2010)在《散脉探讨》文中认为散脉乃28病脉之一,历代医家认为脉象系散乱不整、至数不齐,或散涩短止并存。而现代中医学者多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通过参阅古今学者有关脉象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及自己的临证经验认为,散脉与快速房颤脉相合。1历代医家对散脉的认识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及临症经验差异,认为散脉脉象系"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诊家枢要》:"散,不聚也……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底。"《濒湖脉学》:"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

金栋[7](2001)在《间歇脉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金栋[8](2000)在《“参伍不调”话房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参伍不调”所言何意,历代诸家不一。如唐·王冰注:“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类经》注:“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无常度者,皆病脉也。”清·张志聪注:“参伍不调者,即独大独小独疾独徐之意。”《素问补识》云:“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言节律之凌乱也。”以上诸家所言观点不外有二:一指参校类伍,相参互证;二指脉象或大或小、或快或慢、节律不齐。

二、“参伍不调”话房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伍不调”话房颤(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后临床预后及其中医证型和脉象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仪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戴丽三治疗颤证风痰郁阻型经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验案举例
2 验案分析
3 小结

(3)活血化瘀法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心房颤动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分类
        1.2 心房颤动的病因及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1.3 心房颤动的防治研究进展
    2. 中医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2.1 心房颤动的中医病名
        2.2 心房颤动的脉象
        2.3 心房颤动的中医病因病机
        2.4 心房颤动的辨证论治
    3. 血瘀证以及活血化瘀方药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分组
        1.6 资料收集及评价内容
    2. 统计方法
    3.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临床资料
        4.2 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
        4.3 观察期间临床事件比较
        4.4 中医症候总积分观察前后比较
        4.5 中医整体症候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临床资料基线情况的分析
        1.2 心房颤动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的分析
        1.3 活血化瘀方药的使用情况的分析
        1.4 华法林的使用情况的分析
        1.5 患者相关指标比较请况的分析
        1.6 患者观察期间发生的临床事件情况的分析
        1.7 中医证候总积分观察前后情况的分析
        1.8 中医整体证候疗效的分析
    2. 研究结果讨论
        2.1 心房颤动的中医症候特点讨论
        2.2 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的使用情况讨论
        2.3 活血化瘀法对心房纤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讨论
    3. 本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频发室早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室早伴窦缓的研究
        1.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研究
        1.2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
        1.3 现代中医对本病研究
        1.4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2 西医对本病的研究
        2.1 西医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认识
        2.2 西医对窦性心动过缓的认识
        2.3 西医对室早伴窦缓的认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入选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撤除和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1.5 统计原则
    2. 治疗和观察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观察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性别分布
        3.3 年龄分布
        3.4 单项症状分布
        3.5 治疗前两组室早数量
        3.6 治疗前两组心率情况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室性期前收缩疗效标准
        4.2 平均心率疗效标准
        4.3 中医证侯总疗效判定标准
        4.4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4.5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治疗前后的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及室早数量比较
        6.2 治疗前后心动过缓及心率的改善情况
        6.3 总症状疗效
        6.4 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6.5 药物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方药讨论
        1.1 方解分析
        1.2 方药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5)涩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涩可散, 散涩并见
2 涩必短, 无短非涩;涩之止, 短止相杂
3 涩脉细, 沉细难寻;涩又散, 浮大散乱
4 涩非迟, 可数可迟
5 结语

(6)散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历代医家对散脉的认识
2 现代学者对散脉的认识
3 散脉新识
4 散脉乃规范称谓
5 结语

(7)间歇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搏脉 (附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脉、病窦脉) :属结、代、促脉之类
    1.1 结脉:
    1.2 代脉:
    1.3 促脉:
2 房颤脉:属散、短、涩脉之类
    2.1 散脉:
    2.2 短脉:
    2.3 涩脉:

四、“参伍不调”话房颤(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后临床预后及其中医证型和脉象图研究[D]. 吕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戴丽三治疗颤证风痰郁阻型经验举隅[J]. 陈婷婷,杜义斌.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14)
  • [3]活血化瘀法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观察[D]. 梁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频发室早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观察[D]. 才振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涩脉探讨[J]. 金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12)
  • [6]散脉探讨[J]. 金栋,杜宝良,李冬梅. 中医杂志, 2010(S2)
  • [7]间歇脉探讨[J]. 金栋. 浙江中医杂志, 2001(06)
  • [8]“参伍不调”话房颤[J]. 金栋. 中医杂志, 2000(01)

标签:;  ;  ;  ;  ;  

心房颤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