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水对鱼的影响

酸性水对鱼的影响

一、酸性水对鱼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嫚[1](2020)在《益生菌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对鲫抗嗜水气单胞菌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鲫(Carassius auratus)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具有生长繁殖快、抗病力强、食性广、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然而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兴起,水质恶化,鲫应激抗病能力降低,容易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细菌病爆发严重。益生菌能够净化水质,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并且不会产生耐药性问题,可以从根本上防治各种鲫细菌病。但是当致病菌浓度较高时,益生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会大大降低。微酸性电解水杀菌快速高效,对人体和环境无害,不易残留。但是高浓度会损伤鲫组织,低浓度会导致杀菌效果不佳,不能彻底地控制病害。因此,本研究结合益生菌和微酸性电解水两者的优点,联合治疗鲫细菌病,以减少抗生素类药物和消毒剂的使用。以期为鲫细菌病找到一种绿色、高效、安全的防治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分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研究在不同条件下微酸性电解水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杀菌效果。本文利用有效氯浓度为30 mg/L的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嗜水气单胞菌后,通过平板计数法、扫描电镜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其活菌数、细菌形态以及DN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体积比为1:20,处理时间为5 min时,细菌基本上全部失活。另外,微酸性电解水还能使嗜水气单胞菌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解,DNA发生降解,而且细胞受损程度和DNA降解程度均与体积比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2.为了研究微酸性电解水对鲫肠道内酶活性以及鳃、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本文采用有效氯浓度为3 mg/L的微酸性电解水对鲫处理不同时间后,分别测定其肠道内SOD、ACP、LPS、AMS活性,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鳃、肠道组织形态。结果显示,当用微酸性电解水处理10 min时,鲫肠道内SOD、ACP、LPS、AMS活性以及鳃、肠道组织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随着微酸性电解水处理时间的延长,鲫肠道内SOD、LPS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CP、AMS活性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鳃小片发生卷曲,鳃丝上皮细胞大量增生,将鳃小片完全包裹住,有部分鳃小片完全断裂破损;相邻肠绒毛之间发生融合,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出现明显增生现象,肠粘膜上皮细胞完全变形、脱落、坏死。综上所述,用有效氯浓度为3 mg/L的微酸性电解水消毒10 min对鲫的生长是安全的。3.本研究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和复凝聚法复合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将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饲料包埋起来制备成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并对其最佳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浓度1.25%,菌胶比例1:10,氯化钙浓度1.5%,固化时间15 min,壳聚糖浓度1.5%。在这个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大小均匀,在1.60~2.00 mm;包埋率达到96.68%;而且在水中浸泡12 h后,悬浮率为77.96%,溶解率为13.04%;在模拟人工胃液中处理120 min后,仍然有5.2 lg(CFU/m L)的活菌数;在模拟人工肠液中处理120 min后,所包埋的活菌可全部释放出来,具备较好的漂浮性、水稳定性、耐酸性以及肠溶性。4.为探究单独或同时使用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和微酸性电解水对抑制鲫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效果。本试验分成4个处理组:对照组(基础饲料)、益生菌组(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微酸性电解水组(微酸性电解水处理染病鲫)和复合法组(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和微酸性电解水结合)。养殖56 d后,对所有试验鲫均注射等量的嗜水气单胞菌,然后分别记录72 h内各组鲫的死亡情况,计算存活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鲫的存活率相比,微酸性电解水组鲫的存活率提高了6.66%,益生菌组鲫的存活率提高了11.66%,复合法组鲫的存活率提高了16.66%。

岑剑伟,于福田,杨贤庆,李来好,黄卉,魏涯,赵永强,林织[2](2019)在《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微酸性电解水在罗非鱼加工应用的前景,开展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的保鲜效果研究。将罗非鱼片浸泡在有效氯浓度为(31. 39±1. 48) mg/L的微酸性电解水10 min后沥干装入聚乙烯保鲜袋,置于4℃下贮藏,以感官评定、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值、k值、菌落总数与p H等作为评价指标,测定罗非鱼片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对照组样品TVB-N值2~3 d超过20 mg/100 g,而实验组样品第6天刚超过20 mg/100 g,对照组样品k值2~3 d超过60%,而实验组样品5~6 d超过60%,对照组样品菌落总数2~3 d超过6 lg CFU/g,而实验组样品第6天刚超6 lg CFU/g,实验组样品p H增加始终较对照组样品慢,而实验组样品感官评分始终高于对照组样品。采用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的罗非鱼片,对比对照组货架期延长2~3 d。为微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保鲜技术上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

敖菲菲[3](2019)在《电解水对罗非鱼活体体表及罗非鱼片杀菌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罗非鱼是我国的重要经济鱼类,味道鲜美、肉质细嫩、价格优惠,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它主要是以生鲜冷冻切片的方式出口销售,远销美国、墨西哥、非洲等地。罗非鱼蛋白质含量高,容易腐败变质,难以满足远途运输的需求,这制约了罗非鱼产业的发展。次氯酸钠作为一种传统的减菌剂,常用于罗非鱼生成加工环节,但是它的使用会造成氯残留,而氯残留对人体危害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电解水作为一种新型的杀菌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其具有广谱、高效、无残留等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罗非鱼为研究对象,探究酸性氧化电位水生成器的稳定性;电解水在避光/光照、敞口/封口、室内/室外等不同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使用碱性电解水对活体罗非鱼体表进行杀菌,研究p H(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盐度、处理时间对杀菌效果的影响,运用响应面法优化杀菌工艺;使用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进行杀菌,探究杀菌方式、ORP(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值、杀菌时间、料液比等因素对杀菌效果的影响,运用正交分析法优化杀菌工艺,比较酸性电解水与其他减菌剂的杀菌效果;研究电解水对罗非鱼品质的影响。目的是为电解水在罗非鱼保鲜、加工应用中提供基础研究,积累电解水在罗非鱼保鲜、加工中应用的基础数据,为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开机制水2分钟后,酸性氧化电位水生成器就能产生理化性质稳定的电解水;不同的贮藏环境对ORP、p H、ACC(available chlorine concentration)的影响各不相同,光照条件、密封情况、贮藏温度、贮藏时间等因素对电解水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室内封口避光条件下,ORP比较稳定,贮藏30天仅降低1.0%;其他贮藏条件下,ORP均逐渐降低。ACC的稳定性最差,变化最快,各种贮藏条件下,ACC均明显下降,且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至0。不同贮藏方式,p H随着时间变化各异。封口避光贮藏的酸性电解水p H变化不明显;敞口条件下,p H值先上升,后下降;封口见光的p H则呈下降趋势。电解水的最佳贮藏条件是室内封口避光,它的理化性质能维持6天不发生显着变化。(2)碱性电解水对活体罗非鱼体表的杀菌效果显着,最佳杀菌单因素为:p H值11.00,盐度8‰,处理时间60 min。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p H值10.00,盐度8‰,处理时间60 min。此条件下的碱性电解水处理后,罗非鱼体表的杀菌率理论值为94.7%。对最佳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为(94.1±1.5)%。各单因素的影响次序为:p H值>处理时间>盐度。(3)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杀菌显着,最佳杀菌单因素为:浸泡方式,ORP 1163m V,杀菌时间6 min,料液比3:70。不同杀菌方式属于不同杀菌工艺;杀菌时间对杀菌效果影响不显着(p>0.05),因此挑选ORP以及料液比做杀菌工艺优化试验。通过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ORP 1163 m V,料液比3:80,在此条件下杀菌率可达(98.0±0.4)%。对最佳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为(98.1±0.1)%。使用最佳工艺参数进行放大实验,放大倍数为10倍,结果为(98.2±0.5)%。各单因素的影响次序为:ORP值>料液比>杀菌时间。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的杀菌效果优于次氯酸钠与过氧化氢。(4)在最优工艺条件下,使用碱性电解水对活体罗非鱼进行杀菌,得到的罗非鱼片,色差、质构与新鲜罗非鱼片无显着差异(p>0.05);在最优工艺条件下,使用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进行杀菌,得到的罗非鱼片色差与新鲜罗非鱼片无显着差异,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的咀嚼性稍有影响,但是对硬度、内聚性、弹性和胶着性影响不大。

林海霞[4](2019)在《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生理生化指标和Hsp70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作为珍贵水产鱼类之一,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网箱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鉴于斜带石斑鱼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营养价值,保护其生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发展,海上航运、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测与开发、海上风电场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造成海洋环境噪声日益增加,而海洋水下噪声对鱼类的行为和生理上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探究噪声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减少影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本研究调查了湛江新寮岛风电场区域的噪声情况,并在试验室中构建一个正弦波纯音(600 Hz,130 dB relμPa)水下声场,对斜带石斑鱼进行了声胁迫的模拟试验。试验探讨了斜带石斑鱼在一定时间内的声胁迫下,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和肝脏抗氧化能力、Hsp70的表达情况、病理学变化的影响,以此评估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生理生化的影响,为鱼类的声学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检测斜带石斑鱼在声胁迫下血清中ACP、AKP、GPT、GOT酶活力随胁迫时间变化情况,以探讨鱼体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对声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声胁迫前期,斜带石斑鱼血清中ACP、AKP、GPT、GOT酶活力均呈不同程度的变化;120h后,ACP、AKP、GPT、GOT酶活力均趋近于对照组,表明声胁迫对鱼体产生应激反应,对其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损伤在一定时间内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自行调节恢复。2、试验通过测定斜带石斑鱼在声胁迫下肝脏中SOD、CAT酶活力和MDA浓度随声胁迫时间变化的情况,探讨声胁迫对鱼体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声胁迫前期SOD、CAT酶活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MDA浓度则下降;后期,CAT酶活力变化不大,SOD酶活力和MDA浓度则呈波浪式下降且略高于对照组。表明了声胁迫使斜带石斑鱼产生氧化应激。3、声胁迫后肝组织胞质内脂质含量升高,肝细胞出现肝窦间隙增大,肝板消失,细胞核偏移甚至消失等变化。在试验周期内,各组肝组织均未见明显的增生、坏死、炎症以及纤维化等病理改变。表明噪声产生的压力会使斜带石斑鱼肝脏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但是否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还需进一步延长声胁迫时间的试验探究。4、Westem Blot结果显示,经声胁迫后,Hsp70的表达量均比胁迫前(0h)水平高,在12、120h时,有显着性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阳性细胞呈点状或局灶状分布,48 h时部分肝细胞出现Hsp70转移至核内形成的棕黄色凝聚体,表明声胁迫对鱼体肝脏组织细胞产生了损伤。

许愈[5](2019)在《酸性电解水结合超声波杀菌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期主要研究酸性电解水对水产品的保鲜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副溶血性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为载体,分别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强酸性酸性电解水,不同超声功率的超声波,对副溶血性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杀菌效果,初步探究联合处理后的杀菌机制。其中,选取低浓度的酸性电解水结合低功率超声波进行联合杀菌,由于其更为强效的杀菌作用效果,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杀菌有望作为潜在环保型可行替代方案。1.酸性电解水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杀菌作用本研究分别制备三种浓度不同的酸性电解水(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AEW),分别为AEW1(0.1%NaCl for 5min),AEW2(0.1%NaCl for 10min),AEW3(0.1%NaCl for 15min),用于杀菌处理,其中AEW1(PH:3.26,有效氯含量27.89 mg/L),AEW2(PH:2.51,有效氯含量39.34 mg/L),AEW3(PH:2.13,有效氯含量50.93mg/L)。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酸性电解水处理的有效性,即酸性电解水(AEW),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效果,包括TSA非选择性培养基,TCBS或PALCAM选择性培养基分别进行菌落计数,扫面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杀菌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这些结果表明,AEW对副溶血性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有效的杀菌剂。发现AEW本身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杀菌效果较低,但是,副溶血性弧菌对高浓度酸性电解水(AEW3)是非常敏感的,AEW3处理后不存在亚致死细胞。SEM和TEM观察到细胞壁表面破坏严重,细菌内核糖体损伤严重,胞内物质外流,显示出酸性电解水较强的杀菌力。2.酸性电解水对亚致死细菌的杀菌机制进行评估通过对副溶血性弧菌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进行杀菌效果的初步比较,本章利用青霉素、利福平、氯霉素、萘啶酸这四种代谢抑制剂,对副溶血性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进行了杀菌位点的探测,其中蛋白质合成抑制作用最强,荧光显微镜观察酸性电解水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破坏作用,对细胞死亡状态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电解水浓度为AEW2(0.1%NaCl电解10 min)时,PI染色的死菌数量显着增加,SYTO9染色显示包括死菌在内的总菌数量大量减少。3.不同功率超声波对食源性致病菌杀菌效果的初步比较通过研究不同超声功率(50 w,100 w,200 w)条件下对VP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能很好的分散细菌,超声功率为50 w时,副溶血性弧菌活菌数量减少了0.63log CFU/ml,亚致死损伤量为0.05 log CFU/mL,然而,超声功率为200w时的亚致死损伤量,高达1.56 log CFU/mL,远高于超声功率为50w的亚致死量。SEM和蛋白质泄露实验表明膜损伤严重,超声处理能增加液体与微生物接触的表面积,为后续超声联合酸性电解水组合提供理论依据。4.酸性电解水结合超声波杀菌机制的初探本研究首先开发一种新的方法,将酸性电解水和超声波结合起来,以提高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同时初步探究联合处理后的杀菌机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当酸性电解水和超声同时处理时,活菌数量减少了2.9 log CFU/mL,其中亚致死损伤的菌落数量为1.80 log CFU/mL。酸性电解水结合超声波联合处理的杀菌效率高于酸性电解水或超声波单独处理的杀菌效果。同样,拉曼光谱分析,杀菌处理后,细胞壁肽聚糖间的化学键发生断裂,蛋白质和脂质受到损伤。流式分析发现联合处理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酸性电解水结合超声波的机制的初步探究,为该杀菌技术在食品领域内具有微生物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于福田[6](2019)在《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杀菌和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是我国大宗的养殖经济鱼类,其高蛋白,低脂肪,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罗非鱼绝大部分加工成鱼片进行销售,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减菌化处理是必要的环节。微酸性电解水因绿色安全,成本低廉,杀菌广谱等特点在食品加工业有着广泛应用,但目前关于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的杀菌效果及其品质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有文献报道。本实验探索了微酸性电解水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表面杀菌工艺,得到最佳杀菌工艺参数,并研究了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研究了微酸性电解水处理罗非鱼片的保鲜效果;探讨了不同浓度的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鱼肉肌动球蛋白盐溶性,巯基,羰基和Ca2+-ATP酶活性变化情况,为微酸性电解水应用于罗非鱼加工保鲜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从而拓展微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加工业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微酸性电解水保存期间理化特性的变化为了研究微酸性电解水的理化指标在不同贮存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测定在避光封口,见光封口,避光敞口,见光敞口条件下,微酸性电解水理化指标在30d储存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电解水有效氯浓度逐渐降低,且封口和避光条件下,微酸性电解水有效氯浓度更稳定。避光条件下,微酸性电解水的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变化缓慢,30d储存周期内其值变化不大,基本稳定,而在见光条件下,微酸性电解水ORP值随储存时间增加不断增大,在封口条件下ORP值高于敞口条件,相对而言,光对ORP值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微酸性电解水pH值随储存时间延长不断减小;在见光条件下,pH值变化更迅速,而避光黑暗条件下pH值变化缓慢甚至保持稳定,封口对pH值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相较于光,封口的作用稍弱。(2)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杀菌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微酸性电解水对新鲜罗非鱼片的杀菌效果和品质的影响,以杀菌对数值为指标,进行杀菌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建立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最佳杀菌条件,以色差、感官和质构测定鱼片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各单因素对应的0水平值为有效氯浓度30 mg/L,浸泡时间20 min,料液比为1:6。运用响应面优化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杀菌工艺,结果得到最佳杀菌工艺条件为有效氯浓度35 mg/L,浸泡时间为22 min,料液比为1:6(w/v),在此处理条件下,杀菌对数值为0.735±0.001 lg(CFU/g),杀菌率为(81.59±0.04)%。微酸性电解水对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0-30 min和0-20 mg/L浓度的微酸性电解水对鱼片的色差,感官和质构变化影响不显着(p>0.05),但浸泡时间大于30 min或者微酸性电解水有效氯浓度高于30 mg/L,鱼片的色差,感官和质构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3)微酸性电解水对冷藏罗非鱼片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冷藏条件下,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的保鲜效果。将罗非鱼剖片、洗净,在有效氯浓度为31.39±1.48 mg/L的微酸性电解水浸泡10 min,沥干后装入PE保鲜袋,置于4℃温度下贮藏。以感官评定、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值)、k值、细菌总数与pH值等作为评价指标,测定罗非鱼片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的罗非鱼片,在相同的贮藏期内,其TVB-N值、k值、细菌总数与pH值均低于空白组,而感官评分值则高于空白组对比发现。采用该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的罗非鱼片,其冷藏货架期为5-6 d,而空白对照组鱼片冷藏货架期为3-4 d,鱼片经电解水处理后,对比对照组货架期延长2-3 d。(4)微酸性电解水的减菌化处理对罗非鱼片肌肉蛋白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有效氯浓度的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罗非鱼片,对其肌肉蛋白生化特性的影响。将罗非鱼剖片、洗净,在不同有效氯浓度微酸性电解水中浸泡0-40 min,沥干后装入PE保鲜袋。以肌动球蛋白盐溶性、巯基、羰基与Ca2+-ATP酶活性等作为评价指标,测定不同浓度的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肌肉蛋白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肌肉肌动球蛋白含量、巯基、羰基和Ca2+-ATP酶活性均具有显着的影响。罗非鱼鱼肉肌肉肌动球蛋白含量、巯基和Ca2+-ATP酶活性均随微酸性电解水有效氯浓度及其浸泡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尤其是0-10 min,迅速变化,而10-40 min则变化相对缓慢,而羰基含量变化结果相反。

陈聪[7](2019)在《电化水成套设备研究与渔业产业化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养殖新技术的出现,养殖密度加大,内源性污染物严重,导致养殖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恶化加剧,鱼病、缺氧、泛池等情况频发。为了保证养殖产量和效益适用大量化学药品不可避免,最终导致鱼体出现药物残留影响其品质也为食品卫生安全埋下隐患,同时也进一步加剧养殖水域二次污染。进入新世纪以来,食品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食品安全的事故的出现也为人们不断的敲响警钟。种种壁垒不断的压破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行业,导致我国的水产品数量和价格不断的被压缩。如何打破壁垒真正实现中国水产业昂首走向世界,真正实现水产品的环保、绿色养殖和加工是中国水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创新设计研发了一种生态电化水综合水处理系统,系统以电气浮、电絮凝、电子轰击、高压脉冲电场处理、电化学反应等技术为核心,以物理方式代替化学药品实现杀菌、灭藻、除虫、增氧、改良水质、节能减排,不产生二次污染。该项生态电化水成套装备及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产业链,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

李贝贝[8](2018)在《冷鲜鲟鱼肉保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鲟鱼属于世界上名贵的鱼种之一,因其所特有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物学特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鲟鱼养殖业蓬勃发展。鲟鱼不仅鲟鱼软骨内含丰富的硫酸软骨素,鲟肝中含角鲨烯,鱼油和内脏中富含叶酸和不饱和脂肪,而且其鱼肉营养丰富,氨基酸组成齐全,富含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脂肪酸中的DHA和EPA含量高。近年来,随着鲟鱼养殖和加工量的增加,鲟鱼肉的加工利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冷鲜鲟鱼肉即是鲟鱼肉利用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鲟鱼肉中含水量高,营养丰富,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腐败变质,导致贮藏期间货架期缩短,因此冷鲜鲟鱼肉保鲜技术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冷鲜鲟鱼肉为研究对象,基于贮藏温度选择、减菌工艺、包装方式3个单一栅栏因子关键限值的研究,开发冷鲜鲟鱼加工各工艺保鲜技术,进一步利用多种栅栏因子的协同控制作用,对已筛选和优化的栅栏因子进行集成和优化,开发基于多靶栅栏技术原理的冷鲜鲟鱼保鲜关键技术。开展贮藏温度对冷鲜鲟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冷鲜鲟鱼肉品质的变化影响显着(P<0.05);贮藏在4℃环境下的鲟鱼肉,对比于贮藏在7℃和10℃下的样品,其感官评分、微生物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TVB-N值、TBA值等品质指标变化均明显变缓;托盘包装的冷鲜鲟鱼肉贮藏在4℃、7℃和10℃下的货架期分别为5d、4d、3d。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菌落总数与假单胞菌数、TVB-N值、TBA值、感官以及色差均有良好的相关性,4℃贮藏下的冷鲜鲟鱼肉菌落总数与TVB-N值、TBA值和感官评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93和0.998,相关性极其显着(P<0.01);感官评价指标与TVB-N值及TBA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和0.987,相关性极其显着(P<0.01),因此菌落总数和感官评价可以作为最能反映水产品品质情况的检测指标。开展基于冷鲜鲟鱼肉初始微生物控制的减菌工艺研究,以感官评价、减菌率和色差为评价指标,以质量浓度、处理时间和料液比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二氧化氯、次氯酸钠、酸性电解水、臭氧水四种减菌剂对冷鲜鲟鱼肉的减菌效果。结果表明,四种减菌剂的减菌率分别为:93.82%、92.89%、95.82%和93.71%,使用减菌剂处理能有效的降低冷鲜鲟鱼肉中的初始微生物数量,其中酸性电解水对鲟鱼肉的减菌效果最佳。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和验证试验获得了减菌的最佳工艺条件:酸性电解水有效氯浓度为70mg/L,浸泡方式处理,1:2的料液比,浸泡时间10min。开展基于包装方式控制的冷鲜鲟鱼肉保鲜技术研究,评价保鲜垫片内置、抑菌保鲜膜包装和气调包装三种包装条件对冷鲜鲟鱼肉的品质维持效果,结果表明:托盘中内置浓度为0.5g/L、5g/L和50g/L的聚赖氨酸保鲜垫片的冷鲜鲟鱼肉货架期分别为6d、8d和8d;综合经济因素及保鲜效果,托盘中内置考虑浓度为5g/L的保鲜垫片为最优选择。制备并评价浓度为1%、3%和5%的聚赖氨酸保鲜膜对冷鲜鲟鱼肉的保鲜效果,结果显示浓度为5%的聚赖氨酸保鲜膜保鲜效果最优,其包装后产品的货架期可达9d。不同气体比例气调包装对冷鲜鲟鱼肉的保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鲟鱼肉保鲜效果最佳的气调比例为30%CO2+70%N2,在此包装条件下4℃贮藏的样品货架期可达8d左右。保鲜垫片内置、抑菌保鲜膜包装和气调包装三种包装方式均能有效的延长冷鲜鲟鱼肉的货架期,起到良好的保鲜效果。基于多靶栅栏技术原理,对已筛选和优化的栅栏因子进行集成和优化,开发出冷鲜鲟鱼肉保鲜关键技术。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减菌剂处理、保鲜垫片内置、抑菌保鲜膜包裹、气调包装两种或者多种栅栏因子进行组合集成,均能有效延长贮藏期间冷鲜鲟鱼肉品质指标的劣化。低温贮藏分别集成气调包装、减菌剂+气调包装、抑菌保鲜膜+保鲜垫片+气调包装、减菌剂+抑菌保鲜膜+保鲜垫片+气调包装四种处理方式,货架期分别为7d、11d、11d和15d;多靶栅栏因子集成应用保鲜效果优于单一栅栏因子,最优组能将冷鲜鲟鱼的货架期延长3倍;多栅栏因子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能显着延长冷鲜鲟鱼肉的货架期,起到良好的保鲜效果。

龚恒[9](2018)在《冷鲜鲟鱼贮藏过程中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鲟鱼(Sturgeon)为大中型经济鱼类,是中国冷水水域重要的养殖鱼类,近年来养殖产量逐年增加。鲟鱼因其肌肉富含营养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脂肪氧化酸败等,鲟鱼肉的品质劣变速度较快,缩短了货架期,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及存在食品安全性隐患。本文以冷鲜鲟鱼肉为实验原料,采用电解水处理、ε-聚赖氨酸处理、气调包装处理及三者联合处理方式,基于微生物控制为主要评价指标并结合TVB-N值及感官评价值,开展不同处理方式对冷鲜鲟鱼鱼肉品质的影响及对货架期延长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电解水处理、£-聚赖氨酸处理、气调包装处理以及三者联合处理方式均能够不同程度的减缓冷鲜鲟鱼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及TVB-N等品质指标的变化,其中电解水处理及ε-聚赖氨酸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鲟鱼的初始菌落总数和优势腐败菌数,气调包装处理在抑制鲟鱼整个货架期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率方面有较优效果,而联合处理方式在降低鲟鱼初始菌落总数、优势腐败菌数和抑制货架期内微生物生长繁殖速率的效果均为最优。采用电解水处理、ε-聚赖氨酸处理及气调包装处理均可将货架期延长2 d左右,而联合处理方式可将货架期延长6 d左右。基于电子鼻和SPME-GC/MS联用技术开展了不同处理方式对冷鲜鲟鱼冷藏期间挥发性物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鼻可以有效的判别出冷藏第0、3、6、9、12 d不同处理方式的鲟鱼,主成分分析显示各个样品间差异明显。GC/MS分析确定不同处理方式下鲟鱼冷藏期间挥发性物质共40余种,主要是是醛类,酮类,醇类,烃类以及少量其他类化合物,在整个货架期内,经不同处理方式处理的鱼肉样品中一些主要不和谐挥发性物质(庚醛、壬醛等)的增长速率均慢于对照组样品,表明保鲜技术处理对鲟鱼冷藏期间腥味物质的增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联合处理方式的效果最好,其他三种处理方式相对次之;同时联合处理方式在鱼肉香气的保留效果方面依然是最优方式。基于电子舌技术开展了不同处理方式对冷鲜鲟鱼冷藏期间滋味品质变化的研究,通过将冷藏第0、3、6、9、12d不同处理方式的鲟鱼电子舌信号进行差分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鲟鱼滋味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酸味、涩味、咸味以及鲜味这四个指标;在冷藏期间,每两组不同处理方式对鲟鱼滋味品质变化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差异主要体现在酸味、苦味、涩味、咸味以及鲜味这五个基本味的指标上,对三个回味指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

王玲[10](2018)在《酸性电解水处理对鲟鱼冰温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鲟鱼产量稳定维持在9万吨左右,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国内鲟鱼加工厂贮藏的及流通的鲟鱼肉几乎全部为冷冻产品,尽管货架期长但对其加工和食用品质有较大影响,而且不符合我国及亚洲消费者普遍喜食新鲜鱼肉的习惯。因此,鲟鱼肉的非冻贮藏品质变化及控制的研究将利于国内鲟鱼肉市场的拓展及上游鲟鱼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鱼肉非冻贮藏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微生物导致的腐败变质,因此,最大限度降低初始菌数量是最可行的品质控制手段之一。本文以国内养殖量较大的杂交鲟为对象,探讨了酸性电解水(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AEW)预处理对鲟鱼肉的减菌作用及其对鲟鱼肉冰温(-1℃)贮藏品质的影响,为提升冰温贮藏鲟鱼肉的品质并延长其货架期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首先,考察了冰温贮藏条件下鱼肉品质的基本变化情况。通过质构分析、糜蛋白酶酶解模式(肌原纤维S-1和rod片段稳定性)、ATPase活性和储能模量G’探讨冰温贮藏条件下鱼肉品质及肌原纤维品质的变化,并与4℃冷藏和-20℃冷冻贮藏实验相比较。研究表明:1)冰温贮藏鲟鱼肉6 d内硬度下降较快,之后下降速度减缓;弹性于贮藏3d后显着下降,之后较为稳定;2)冰温贮藏鲟鱼肉贮6 d后,鱼肉肌原纤维提取率显着提高;3)冰温贮藏鲟鱼肉的肌原纤维ATPase活性及储能模量峰值均快速下降,且下降速度4℃>-1℃>-20℃。4)提取后肌原纤维经4℃,-1℃,-20℃贮藏后,蛋白质变性规律符合上述鱼肉的贮藏结果;冰温贮藏条件下,Rod及S-1的降解程度均较4℃轻微,但比-20℃快。第二,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制备AEW,考察电解时间和盐酸用量对AEW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作用于鲟鱼肉,对鲟鱼表面微生物的减菌效果及其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1)AEW机开始工作后,AEW的pH值和有效氯浓度(Available Chlorine Concentration,ACC)在小范围内波动,5 min后变化趋于平缓,因此使用电解5min后的AEW;2)随着盐酸用量的增加,能够获得pH值更低、氧化还原电位(Q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和ACC更高的AEW,最后确定在盐溶液中加入1mol/L盐酸进行电解制备AEW;3)处理时间越长,AEW用量越大,对鲟鱼肉表面微生物的减菌效果越好,最佳的处理时间为10 min,最佳料液比1:10;4)鲟鱼肉经ACC36、49、67 mg/L的AEW处理后菌相发生较大变化。初始的优势菌为不动杆菌和希瓦氏菌(18.92%),非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和微小杆菌。经ACC36、49、67 mg/L的AEW处理后,不动杆菌明显降低,希瓦氏菌相对比例维持稳定,微小杆菌全部消失,且还新产生了布丘氏菌、沙雷氏菌、气单胞菌等;5)AEW处理后,鱼肉白度均有一定上升;6)以分离自鲟鱼表面的7株腐败菌为研究对象,考察了ACC36、49、67 mg/L三组AEW的杀菌效果和机制。在无培养基的条件下,AEW的杀菌效果非常明显,ACC67 mg/L处理后只有腐生葡萄球菌能检出,即腐生葡萄球菌对AEW的耐受能力最强,木糖葡萄球菌1对AEW的耐受能力最弱;随着ACC的提高,AEW处理后菌液中的胞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上清中电导率均逐渐升高。最后,分别用ACC为36、49、67 mg/L的AEW处理鲟鱼肉,然后考察其冰温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研究表明:1)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的初始菌数明显减少,贮藏期间处理组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K值、pH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缓慢上升且始终低于对照组,AEW处理后有效延缓了上述指标的上升,其中ACC49、67mg/L组保鲜效果较为明显;2)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鲟鱼肉菌群多样性大大减少,假单胞菌逐渐增多,最后达70%~90%;3)根据菌落总数、TVB-N和K值的结果,ACC36、49、67 mg/L三组分别将鱼肉货架期延长2、6、9 d,2、7、11 d,3、7、9 d。综上,AEW处理对鲟鱼表面腐败菌有很好的减除效果,并可有效提升冰温贮藏鲟鱼肉品质,延缓其品质的劣变,延长货架期。但鱼肉中氯的残留以及其他AEW引起的鱼肉品质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二、酸性水对鱼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性水对鱼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益生菌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对鲫抗嗜水气单胞菌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益生菌
        1.1.1 益生菌的简介
        1.1.2 益生菌的功能
        1.1.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2 微胶囊化技术
        1.2.1 微胶囊化技术的简介
        1.2.2 微胶囊的功能
        1.2.3 益生菌微胶囊化方法
        1.2.4 益生菌微胶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微酸性电解水
        1.3.1 电解水的简介
        1.3.2 微酸性电解水的优点
        1.3.3 微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微酸性电解水对嗜水气单胞菌杀菌效果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微酸性电解水的制备
        2.1.2 嗜水气单胞菌菌悬液的制备
        2.1.3 平板计数法测定嗜水气单胞菌的存活率
        2.1.4 扫描电镜观察嗜水气单胞菌的细胞形态
        2.1.5 嗜水气单胞菌基因组DNA含量变化测定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
        2.2.1 微酸性电解水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杀菌效果
        2.2.2 微酸性电解水对嗜水气单胞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2.2.3 微酸性电解水对嗜水气单胞菌基因组DNA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微酸性电解水对鲫肠道内酶活性以及鳃、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对象
        3.1.2 微酸性电解水的制备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试验鲫的预处理
        3.1.5 肠道酶活性测定
        3.1.6 肠道及鳃组织显微观察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
        3.2.1 微酸性电解水对鲫肠道内SOD、ACP活性的影响
        3.2.2 微酸性电解水对鲫肠道内LPS、AMS活性的影响
        3.2.3 微酸性电解水对鲫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3.2.4 微酸性电解水对鲫肠道结构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微酸性电解水对鲫肠道内SOD、ACP活性的影响
        3.3.2 微酸性电解水对鲫肠道内LPS、AMS活性的影响
        3.3.3 微酸性电解水对鲫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3.3.4 微酸性电解水对鲫肠道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 复合法制备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工艺及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悬液的制备
        4.1.4 模拟人工肠液和模拟人工胃液的配制
        4.1.5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4.1.6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包埋率测定
        4.1.7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测定
        4.1.8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悬浮率、溶解率测定
        4.1.9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包埋工艺单因素试验
        4.1.10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包埋工艺优化
        4.1.11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在模拟人工胃液中耐酸特性研究
        4.1.12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在模拟人工肠液中崩解特性研究
    4.2 结果
        4.2.1 不同因素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包埋率的影响
        4.2.1.1 海藻酸钠浓度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包埋率的影响
        4.2.1.2 菌胶比例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包埋率的影响
        4.2.1.3 氯化钙浓度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包埋率的影响
        4.2.1.4 固化时间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包埋率的影响
        4.2.1.5 壳聚糖浓度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包埋率的影响
        4.2.2 不同因素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的影响
        4.2.2.1 海藻酸钠浓度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的影响
        4.2.2.2 菌胶比例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的影响
        4.2.2.3 氯化钙浓度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的影响
        4.2.2.4 固化时间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的影响
        4.2.2.5 壳聚糖浓度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的影响
        4.2.3 不同因素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悬浮率和溶解率的影响
        4.2.3.1 海藻酸钠浓度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悬浮率和溶解率的影响
        4.2.3.2 菌胶比例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悬浮率和溶解率的影响
        4.2.3.3 氯化钙浓度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悬浮率和溶解率的影响
        4.2.3.4 固化时间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悬浮率和溶解率的影响
        4.2.3.5 壳聚糖浓度对益生菌微胶囊饲料悬浮率和溶解率的影响
        4.2.4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包埋工艺优化
        4.2.5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在模拟人工胃液中耐酸特性研究
        4.2.6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在模拟人工肠液中崩解特性研究
    4.3 讨论
第五章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和微酸性电解水对鲫抗嗜水气单胞菌能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嗜水气单胞菌菌悬液的制备
        5.1.2 微酸性电解水的制备
        5.1.3 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的制备
        5.1.4 试验鲫的饲养
        5.1.5 人工攻毒试验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
        5.2.1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和微酸性电解水对鲫攻毒后存活率的影响
        5.2.2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和微酸性电解水对鲫攻毒后体表症状的影响
    5.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准备
        1.3.2 微酸性电解水的制备
        1.3.3 样品处理
        1.3.4 微生物总数的测定
        1.3.5 pH的测定
        1.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1.3.7 k值的测定
        1.3.8 感官评定
        1.3.9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期间罗非鱼鱼片菌落总数的变化
    2.2 贮藏期间罗非鱼鱼片p H的变化
    2.3 贮藏期间罗非鱼鱼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变化
    2.4 贮藏期间罗非鱼鱼片k值的变化
    2.5 贮藏期间罗非鱼鱼片感官评定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3)电解水对罗非鱼活体体表及罗非鱼片杀菌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罗非鱼简介
        1.1.1 罗非鱼的特征
        1.1.2 罗非鱼的经济价值与研究价值
    1.2 水产品安全现状
        1.2.1 国外水产品安全体系
        1.2.2 国内水产品安全现状
    1.3 电解水简介
        1.3.1 电解水的生成
        1.3.2 电解水的杀菌机理
        1.3.3 电解水优点
        1.3.4 电解水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电解水稳定性研究
        2.2.2 碱性电解水对活体罗非鱼体表的杀菌工艺研究
        2.2.3 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的杀菌工艺研究
        2.2.4 电解水对罗非鱼品质的影响研究
        2.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电解水稳定性研究
        3.1.1 酸性氧化电位水生成器的稳定性
        3.1.2 贮藏条件对电解水ORP的影响
        3.1.3 贮藏条件对电解水ACC的影响
        3.1.4 贮藏条件对电解水pH的影响
    3.2 碱性电解水对活体罗非鱼体表的杀菌工艺优化
        3.2.1 pH值对罗非鱼体表杀菌率的影响
        3.2.2 盐度对罗非鱼体表杀菌率的影响
        3.2.3 处理时间对罗非鱼体表杀菌率的影响
        3.2.4 响应面法优化碱性电解水对罗非鱼活体杀菌工艺
        3.2.5 验证实验
    3.3 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的杀菌工艺优化
        3.3.1 杀菌方式对罗非鱼片杀菌率的影响
        3.3.2 ORP值对罗非鱼片杀菌率的影响
        3.3.3 杀菌时间对罗非鱼片杀菌率的影响
        3.3.4 料液比对罗非鱼片杀菌率的影响
        3.3.5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3.6 验证实验
        3.3.7 放大实验
        3.3.8 优化工艺与常用杀菌剂杀菌效果对比
    3.4 电解水对罗非鱼品质的影响研究
        3.4.1 电解水对罗非鱼色差的影响
        3.4.2 电解水对罗非鱼质构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对贮藏过程中ORP骤降的探讨
        4.1.2 电解水物理化学性质对杀菌率的影响
        4.1.3 罗非鱼片杀菌技术
        4.1.4 碱性电解水
    4.2 结论
    4.3 论文创新点
    4.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生理生化指标和Hsp70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斜带石斑鱼生物学特性
        1.1.1 斜带石斑鱼的生活习性
        1.1.2 斜带石斑鱼的繁殖习性
        1.1.3 斜带石斑鱼的养殖现状
    1.2 海上噪声来源及影响
        1.2.1 噪声的来源
        1.2.2 噪声对鱼类的影响
        1.2.3 噪声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1.3 生理生化评价指标
        1.3.1 碱性磷酸酶(AKP)
        1.3.2 酸性磷酸酶(ACP)
        1.3.3 谷丙转氨酶(GPT)
        1.3.4 谷草转氨酶(GOT)
        1.3.5 超氧化歧化酶(SOD)
        1.3.6 过氧化氢酶(CAT)
        1.3.7 丙二醛(MDA)
        1.3.8 热休克蛋白70 (Hsp70)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目的及意义
2 风电场噪声调查
    2.1 风电场概况
        2.1.1 风电场项目概况
        2.1.2 风电场工程地理位置
    2.2 调查内容
    2.3 噪声采集与分析
        2.3.1 噪声数据采集系统
        2.3.2 噪声数据分析系统
    2.4 调查结果
        2.4.1 空气中噪声调查结果
        2.4.2 水下噪声调查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3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试验结果
        3.4.1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血清中ACP酶活力变化的影响
        3.4.2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血清中AK酶活力变化的影响
        3.4.3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血清中GOT酶活力变化的影响
        3.4.4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血清中GPT酶活力变化的影响
    3.5 讨论
        3.5.1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血清中ACP和AKP酶活性的影响
        3.5.2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血清中GOT和GPT酶活性的影响
    3.6 小结
4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肝脏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4.3 数据统计分析
    4.4 试验结果
        4.4.1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肝脏中SOD酶活力变化的影响
        4.4.2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肝脏中CAT酶活力变化的影响
        4.4.3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肝脏中MDA含量变化的影响
    4.5 讨论
        4.5.1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6 小结
5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肝脏组织采集及病理学检测
    5.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试验结果
        5.4.1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5.5 讨论
    5.6 小结
6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肝脏组织Hsp70表达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Western Blot测定Hsp70
        6.2.4 免疫组化检测Hsp70表达
    6.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试验结果
        6.4.1 噪声对斜带石斑鱼肝脏Hsp70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6.4.2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肝脏Hsp70表达定位的影响结果
    6.5 讨论
        6.5.1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肝脏Hsp70表达量的影响
        6.5.2 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肝脏Hsp70定位表达的影响
    6.6 小结
7 总结
8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酸性电解水结合超声波杀菌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及杀菌技术
    2.酸性电解水杀菌作用
        2.1 酸性电解水的实际应用
        2.2 酸性电解水主要杀菌成分作用机理的研究
        2.3 酸性电解水对人体有机体的安全性
    3.超声波杀菌机制研究
    4.酸性电解水结合超声波杀菌的研究
    5.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酸性电解水对食源性致病菌杀菌效果的比较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菌株
        2.2 培养基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4 菌株的活化及培养
        2.5 AEW的制备
        2.6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变化
        2.7 透射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变化
        2.8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不同浓度AEW特性以及对AEW敏感的食源性致病菌的灭活
        3.2 不同AEW浓度及其对细菌亚致死数量比较
        3.3 通过SEM和 TEM可视化AEW对细菌结构的影响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酸性电解水对亚致死细菌的杀菌机制进行评估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菌株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3 BCA法进行细菌蛋白泄漏测定
        2.4 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对亚致死细菌的敏感性
        2.5 荧光显微镜观察
        2.6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AEW处理后的受损细胞对抗生素敏感性差异
        3.2 细胞膜完整性分析
        3.3 荧光显微镜观察AEW浓度对细菌细胞死亡的分析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功率的超声波杀菌效果的比较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菌株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3 悬液定量杀菌实验
        2.4 荧光显微镜观察
        2.5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通过平板计数评估活细胞和亚致死副溶血性弧菌
        3.2 扫面电镜观察超声波的杀菌效果
        3.3 荧光显微镜观察超声波的杀菌效果
        3.4 不同条件处理下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酸性电解水结合超声波杀菌机制的初步探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3悬液定量杀菌实验
        2.4 拉曼光谱分析
        2.5 流式分析
        2.6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酸性电解水结合超声波的杀菌效果分析
        3.2 拉曼光谱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关键受损位点
        3.3 流式分析不同处理组对细菌细胞亚群的影响
        3.4 细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4.讨论
    5.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杀菌和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微酸性电解水的生成原理和特点
        1.1.1 微酸性电解水生成原理
        1.1.2 微酸性电解水的特点
    1.2 微酸性电解水的杀菌机理
    1.3 微酸性电解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4 微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中应用
        1.4.1 微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养殖中的应用
        1.4.2 微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加工设备中的应用
        1.4.3 微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1.5 展望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酸性电解水保存期间理化特性的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微酸性电解水的制备及其理化指标的测定
        2.2.4 微酸性电解水的贮存实验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微酸性电解水ACC浓度的变化
        2.3.2 微酸性电解水ORP值的变化
        2.3.3 微酸性电解水pH值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杀菌和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样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原材料预处理
        3.3.2 微酸性电解水的制备及其指标测定
        3.3.3 单因素条件对微酸性电解水杀菌效果的影响
        3.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3.3.5 响应面实验设计
        3.3.6 感官评价
        3.3.7 色差的测定
        3.3.8 质构测定
        3.3.9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微酸性电解水有效氯浓度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3.4.2 浸泡时间对微酸性电解水杀菌效果的影响
        3.4.3 料液比的影响
        3.4.4 响应面分析
        3.4.5 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罗非鱼片色差的影响
        3.4.6 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感官品质的影响
        3.4.7 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质构的影响
    3.5 讨论
        3.5.1 有效氯浓度对电解水的减菌效果影响
        3.5.2 浸泡时间对电解水的减菌效果影响
        3.5.3 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的保鲜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样品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准备
        4.3.2 微酸性电解水的制备
        4.3.3 样品处理
        4.3.4 感官评价
        4.3.5 pH值的测定
        4.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4.3.7 k值的测定
        4.3.8 微生物总数的测定
        4.3.9 统计分析
    4.4 结果和分析
        4.4.1 贮藏期间罗非鱼鱼片感官评分
        4.4.2 贮藏期间罗非鱼鱼片pH值的变化
        4.4.3 贮藏期间罗非鱼鱼片TVB-N值的变化
        4.4.4 贮藏期间罗非鱼鱼片k值的变化
        4.4.5 贮藏期间罗非鱼鱼片菌落总数的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微酸性电解水的减菌化处理对罗非鱼片肌肉蛋白生化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样品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准备
        5.3.2 微酸性电解水的制备及其理化指标的测定
        5.3.3 样品处理
        5.3.4 肌动球蛋白的提取
        5.3.5 盐溶性的测定
        5.3.6 巯基含量的测定
        5.3.7 羰基含量的测定
        5.3.8 Ca~(2+)-ATP酶活性的测定
        5.3.9 数据处理
    5.4 结果和分析
        5.4.1 肌动球蛋白盐溶性的变化
        5.4.2 肌动球蛋白巯基含量的变化
        5.4.3 肌动球蛋白羰基含量的变化
        5.4.4 肌动球蛋白Ca~(2+)-ATP酶活性的变化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说明
研究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7)电化水成套设备研究与渔业产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第2章 电化水成套设备组成原理
    2.1 电化水成套设备组成
    2.2 电化水成套设备各部分作用
        2.2.1 磁化作用
        2.2.2 电化作用
        2.2.3 精密过滤作用
        2.2.4 紫外线作用
第3章 电化水成套设备参数设计
    3.1 磁化器设计
    3.2 电化设备设计
        3.2.1 电源设计
        3.2.2 极板设计
    3.3 过滤器设计
    3.4 紫外杀菌器设计
第4章 电化水成套设备整体设计
    4.1 机械部分设计
    4.2 电气部分设计
        4.2.1 设备控制系统原理图的设计
        4.2.2 设备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3 电化水成套设备成品样机
第5章 电化水成套设备应用验证
    5.1 电化水对杀灭细菌验证
        5.1.1 杀灭细菌原理
        5.1.2 电化水杀灭细菌验证试验
    5.2 电化水对杀灭藻类验证
        5.2.1 电化水杀灭藻类原理
        5.2.2 电化水杀灭藻类验证试验
    5.3 电化水对杀灭食品常见菌验证
        5.3.1 杀灭食品常见菌原理
        5.3.2 电化水杀灭食品常见菌验证试验
    5.4 电化水对净养鲜活鱼去腥味验证
        5.4.1 电化水对净养鲜活鱼去腥味原理
        5.4.2 电化水对净养鲜活鱼去腥味验证试验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冷鲜鲟鱼肉保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水产品资源及其加工利用现状
        1.1.2 鲟鱼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水产品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物理保鲜技术
        1.2.2 保鲜剂保鲜技术
    1.3 栅栏技术及其在肉类保鲜的研究进展
        1.3.1 栅栏技术理论
        1.3.2 栅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贮藏温度对鲟鱼肉品质的影响及腐败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
        1.4.2 基于初始微生物控制的冷鲜鲟鱼肉减菌工艺研究
        1.4.3 基于包装条件控制的冷鲜鲟鱼肉的保鲜工艺研究
        1.4.4 基于多靶栅栏技术原理的冷鲜鲟鱼保鲜工艺优化及对鱼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贮藏温度对鲟鱼肉品质的影响及腐败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
    2.1 材料、仪器与设备
        2.1.1 原料
        2.1.2 培养基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感官评定
        2.2.3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2.2.4 理化指标检测
        2.2.5 肌肉组织结构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冷藏过程中冷鲜鲟鱼肉感官品质的变化
        2.3.2 冷藏过程中冷鲜鲟鱼肉微生物的变化
        2.3.3 冷藏过程中冷鲜鲟鱼肉pH值的变化
        2.3.4 冷藏过程中冷鲜鲟鱼肉TVB-N值和TBA值的变化
        2.3.5 冷藏过程中冷鲜鲟鱼肉色差的变化
        2.3.6 冷藏过程中冷鲜鲟鱼肉肌肉组织结构的变化
        2.3.7 鲟鱼肉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
3 基于初始微生物控制的冷鲜鲟鱼肉减菌工艺研究
    3.1 材料、仪器与设备
        3.1.1 原料
        3.1.2 培养基和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1 原料预处理
        3.2.2减菌剂减菌化前处理单因素实验
        3.2.3酸性电解水减菌化处理的正交实验
        3.2.4 臭氧在水中浓度的测定
        3.2.5 感官评定及色差的测定
        3.2.6 减菌率的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减菌剂对鲟鱼肉的减菌率及感官评分的影响
        3.3.2 减菌剂对冷鲜鲟鱼肉色差的影响
        3.3.3 酸性电解水减菌条件正交试验优化
    3.4 小结
4 基于包装条件控制的冷鲜鲟鱼肉的保鲜工艺研究
    4.1 材料、仪器与设备
        4.1.1 原料
        4.1.2 培养基和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1 原料预处理
        4.2.2 保鲜垫片的制备
        4.2.3 抑菌保鲜膜的制备
        4.2.4 气调包装条件
        4.2.5 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及感官评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保鲜垫片对冷鲜鲟鱼肉的影响
        4.3.2 抑菌保鲜膜对冷鲜鲟鱼肉的影响
        4.3.3 气调包装对冷鲜鲟鱼肉的影响
    4.4 小结
5 基于多靶栅栏技术原理的冷鲜鲟鱼保鲜工艺优化及对鱼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仪器与设备
        5.1.1 原料
        5.1.2 培养基和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内容与方法
        5.2.1 原料预处理
        5.2.2 指标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栅栏因子集成方案
        5.3.2 多栅栏因子控制方案对冷鲜鲟鱼肉品质的影响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9)冷鲜鲟鱼贮藏过程中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鲟鱼概况
        1.1.1 鲟鱼简介
        1.1.2 鲟鱼产业发展现状
    1.2 水产品保鲜技术发展现状
        1.2.1 水产品保鲜技术的背景
        1.2.2 水产品保鲜技术的应用
    1.3 水产品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1.4 水产品滋味物质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冷鲜鲟鱼肉贮藏过程中鲜度变化规律研究
        1.5.2 基于电子鼻和SPME-GC-MS技术研究冷鲜鲟鱼肉贮藏过程中特征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1.5.3 基于电子舌技术分析冷鲜鲟鱼肉贮藏过程中滋味物质的变化
    1.6 技术路线
2 冷鲜鲟鱼肉贮藏过程中鲜度变化的规律研究
    2.1 材料、仪器与设备
        2.1.1 原料
        2.1.2 培养基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内容和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鲟鱼菌落总数和假单胞数检测
        2.2.3 TVB-N含量的检测
        2.2.4 感官评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处理方式下冷鲜鲟鱼的感官分析
        2.3.2 不同处理方式下鲟鱼微生物指标的变化
        2.3.3 不同处理方式下鲟鱼TVB-N的变化
    2.4 小结
3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研究冷鲜鲟鱼肉贮藏过程中特征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3.1 材料、仪器与设备
        3.1.1 原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内容和方法
        3.2.1 原料预处理
        3.2.2 电子鼻分析
        3.2.3 SPME-GC-MS联用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于电子鼻技术对不同处理方式下鲟鱼挥发性物质的研究
        3.3.2 基于SPME-GC/MS技术研究不同处理方式下鲟鱼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3.4 小结
4 基于电子舌技术分析冷鲜鲟鱼肉滋味品质变化
    4.1 材料、仪器与设备
        4.1.1 原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内容和方法
        4.2.1 原料预处理
        4.2.2 电子舌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处理方式下鲟鱼第0天各滋味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4.3.2 不同处理方式下鲟鱼第3天各滋味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4.3.3 不同处理方式下鲟鱼第6天各滋味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4.3.4 不同处理方式下鲟鱼第9天各滋味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4.3.5 不同处理方式下鲟鱼第12天各滋味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酸性电解水处理对鲟鱼冰温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淡水鱼的养殖情况
    1.2 鲟鱼概述
        1.2.1 鲟鱼简介
        1.2.2 鲟鱼的养殖和研究现状
        1.2.3 鲟鱼的营养成分及加工现状
    1.3 低温保鲜技术
        1.3.1 冷藏技术
        1.3.2 冰温技术
        1.3.3 微冻技术
        1.3.4 冷冻技术
    1.4 复合保鲜技术
    1.5 酸性电解水杀菌保鲜防腐的应用
        1.5.1 酸性电解水概述
        1.5.2 酸性电解水的制作原理与杀菌机制
        1.5.3 酸性电解水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冰温贮藏过程鲟鱼品质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冰温贮藏过程鲟鱼蛋白质稳定性及质构变化
        2.2.2 贮藏温度对鲟鱼蛋白质变性程度的影响
        2.2.3 提取后鲟鱼肌原纤维蛋白贮藏品质的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解水对鲟鱼表面微生物的减除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电解时间对电解水理化参数的影响
        3.2.2 盐酸用量对电解水理化性质的影响
        3.2.3 有效氯含量对减菌效果的影响
        3.2.4 电解水处理前后鲟鱼表面微生物种类分析
        3.2.5 酸性电解水对鲟鱼肉表面微生物的减菌机制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解水前处理对鲟鱼冰温贮藏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落总数的变化
        4.2.2 pH值的变化
        4.2.3 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
        4.2.4 K值的变化
        4.2.5 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变化
        4.2.6 鲟鱼肉表面菌落多样性分析
        4.2.7 有效氯浓度对鲟鱼肉白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发表文章
    申请专利
    会议投稿
附录

四、酸性水对鱼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益生菌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对鲫抗嗜水气单胞菌能力的影响[D]. 吴小嫚.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2]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保鲜效果的研究[J]. 岑剑伟,于福田,杨贤庆,李来好,黄卉,魏涯,赵永强,林织.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18)
  • [3]电解水对罗非鱼活体体表及罗非鱼片杀菌工艺研究[D]. 敖菲菲.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4]声胁迫对斜带石斑鱼生理生化指标和Hsp70表达的影响[D]. 林海霞.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5]酸性电解水结合超声波杀菌机制的初步研究[D]. 许愈.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微酸性电解水对罗非鱼片杀菌和保鲜效果的研究[D]. 于福田.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7]电化水成套设备研究与渔业产业化应用[D]. 陈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8]冷鲜鲟鱼肉保鲜关键技术研究[D]. 李贝贝.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9]冷鲜鲟鱼贮藏过程中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D]. 龚恒.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10]酸性电解水处理对鲟鱼冰温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D]. 王玲.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酸性水对鱼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