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反流和食道癌

胃酸反流和食道癌

一、胃酸返流与食管癌(论文文献综述)

庄欢[1](2021)在《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动态监测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了解其胃残余量变化状况;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相关因素。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食管癌术后实施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共135例,应用负压回抽法,跟踪监测患者术后15天内胃残余量并记录,描述患者胃残余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采用SPSS 2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问卷选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或中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情况1.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状况:术后第15天胃残余量均值依次为204.91±66.56ml、175.88±62.61ml、157.52±55.43ml、141.06±53.41ml、133.27±61.35ml,其中胃残余量最高值为430ml、最低为48ml。1.2持续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情况下,不同免疫营养总量患者与其胃残余量状况:≤500ml/d组胃残余量均值为212.20±77.87ml、5011000ml/d组为156.88±32.41ml、>1000ml/d组为105.03±20.37ml。1.3不同喂养时间节点患者胃残余量变化:从每日喂养开始0h、6h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上升,喂养第12h达峰值,喂养第18h、24h持续下降,至第二日开始喂养之前降到最低值。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分析2.1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慢性胃炎病史、术前PG-SGA等级、手术时长、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手术吻合部位(P<0.05);术前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术后疼痛等级、免疫营养液量、喂养方式及喂养途径(P<0.01)等11个因素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相关性分析结果:(1)免疫营养的量与胃残余量值呈负相关(r=-0.762,P<0.01)。(2)手术时长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07,P<0.01)。(3)焦虑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660,P<0.01)。(4)抑郁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501,P<0.01)。(5)疼痛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75,P<0.01)。2.3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前PG-SGA评分(β=-10.296、P<0.05)、焦虑自评量表评分(β=20.606、P<0.01)、手术时长(β=4.554、P<0.05)、免疫营养的量(β=-33.445、P<0.01)、喂养方式(β=-10.335、P<0.05)及喂养途径-空肠造瘘管(β=-15.579、P<0.05)、鼻空肠管(β=-25.112,P<0.01)共6项纳入到回归方程。结论: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变化状况:食管癌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后第1天胃残余量均值最高,至术后第5天胃残余量均值逐日下降;持续免疫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每日的胃残余量均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达峰值之后虽继续给予免疫营养但患者的胃残余量仍逐渐下降,至第二日喂养开始前下降至最低值。当喂养量不足时患者的胃残余量呈上升趋势。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焦虑程度、术前营养状态、手术时间、免疫肠内营养的量、喂养方式或喂养途径是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术前焦虑程度越高、术前营养状态越差、手术时间越长、免疫营养的量不足、应用鼻十二指肠管喂养方式或重力滴注营养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胃残余量。

韩春宾[2](2021)在《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在食管癌术后短期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食管癌是人类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食管癌重要的方式。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术后的生活质量与术后并发症状的严重程度又密切相关,因此改进手术技术以减少或控制这些症状是很重要的。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技术为食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吻合方式,本次回顾性研究评估食管胃舌状黏膜瓣颈部吻合术在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探索该吻合技术对改善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效果,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7月到2018年7月共136例食管癌根治术颈部吻合的患者,其中66例接受了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的治疗(黏膜瓣组),70例接受了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的治疗(常规组)。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手术操作程序、临床结果和并发症,特别是吻合口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1月、3月、6月分别都进行关于胃食管反流调查问卷(GERD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随访。比较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与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术后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病理数据,手术程序以及围手术期结局和睡眠质量。结果:1.共收集了136例食管癌根治术颈部吻合的患者,66例接受了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的治疗,70例接受了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的治疗。两组的人口统计学,术后病理数据,在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瘘、乳糜胸及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在围手术期结果中,黏膜瓣组比常规组在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更短(P<0.05)。在术后并发症情况中,黏膜瓣组与常规组在吻合口狭窄(10.6%VS27.1%,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胃食管反流方面,术后3月GERDQ评分(8.12±1.827 VS.9.09±3.546,P=0.047)及术后6月GERDQ评分(7.0±3.157VS.8.44±2.178,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在术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方面,黏膜瓣组与常规组在术后3月PSQI总评分(5.70±3.356 VS.7.00±3.852 P=0.038)和术后6月PSQI总评分(5.65±3.298VS.6.96±3.553,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个月PSQI部分评分中黏膜瓣组比常规组在睡眠时间及使用睡眠药物评分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术后6个月PSQI部分评分中黏膜瓣组比常规组在入睡时间及睡眠效率中评分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管癌手术使用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较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风险下降(OR=0.531,P=0.045),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食管癌手术术前BMI≧25较BMI<25的患者术后睡眠障碍风险增加(OR=3.499,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数据,结果表明这种新的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技术可以控制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在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及改善术后睡眠质量方面,效果更加显着。我们还评估了影响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和睡眠障碍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管癌手术使用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较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风险下降;食管癌手术术前BMI大于25的患者术后睡眠障碍风险增加。这些结果为术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临床依据。

罗志方,江美兰,李章红[3](2019)在《胸腹腔镜下胸内吻合+抗反流手术在食管鳞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T0-2期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术中"改良棒球杆状管胃胸内吻合行上消化道重建+胃底包绕吻合口"的抗反流作用。方法:随机将100例食管鳞癌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棒球杆状管胃胸内吻合+抗反流组)制成胃底宽胃窦窄棒球杆状管胃行食管胃胸内端侧吻合,镜下将食管胃吻合口两侧胃组织分别缝合固定于吻合口上方食管侧壁,形成包绕吻合口180°至270°部分胃底折叠,加强术后抗返流的效果;对照组为传统微创治疗组(腔镜McKeown手术组)。观察和比较两组食管鳞癌手术患者在手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中应用改良棒球杆状管胃食管胸内吻合+胃底部分包绕吻合口能降低胃食管反流发生,较好改善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4](2019)在《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引起的不适症状(烧心和反酸),是一种消化道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性疾病,可引起病人死亡率升高。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引起心房颤动。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研究报道,GERD除了损害食管组织,还可能诱发心房颤动,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运动能力,增加患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而且显着增加死亡率。然而,胃食管反流病诱导心房颤动的机制仍未研究清楚。炎症反应(inflammation)被认为是心房颤动和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机制。基于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心房颤动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假设:GERD的胃内容物、胃酸反流导致食管局部炎症,局部炎症浸透食管全层,或炎症因子释放入血,导致心房炎症水平增加,从而诱导心房颤动的发生。本课题临床纳入GERD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胃镜下取食管粘膜组织检测局部炎症水平,同时静脉血检测全身炎症水平,明确GERD所诱导的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诊断标准我们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收治的50例患者,设其中25例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非AF组,25例即有胃食管反流病,又合并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为AF组。同期完成体检的15例健康受试者设为健康对照组。每组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BMI等)进行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均行GERD问卷调查、24h动态心电图、24h 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监测并内镜下留取食管齿状线(胃食管连接处)上3cm处的局部黏膜作为组织标本,之后进一步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分析食管粘膜组织炎症程度、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的表达水平及血液中的检测浓度。结果:(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GERD问卷调查评分、上消化道内镜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为GERD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AF组)、胃食管反流病不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非AF组)和对照(control)组。对照组为15例,男性10例(66.7%),女性5例(33.3%),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为32.29±4.61岁。非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6例(64.0%),女性9例(36.0%),男女比例为1.77:1,平均年龄为38.86±11.33岁。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8例(72.0%),女性7例(28.0%),男女比例为2.57:1,平均年龄为43.57±10.81岁。平均年龄在AF组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吸烟、饮酒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患者中2例(8.0%)为合并高血压,3例(12.0%)为合并高血脂,2例(8.0%)为合并2型糖尿病;而AF组患者中3例(12.0%)为合并高血压,4例(16.0%)为合并高血脂,3例(12.0%)为合并2型糖尿病,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各组GERD问卷调查评分,非AF组和AF组的评分范围(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F组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等评分范围均明显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24h pH监测比较显示,AF组弱酸反流(4<pH<7)次数、酸反流(pH≤4)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等指标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反流总次数和食管近端弱酸反流(%)AF组患者略高于非AF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和AF组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主要指标如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eagel sphincter,LES)长度、LES静息压、LES残余压、食管上段括约肌(upper esopheagel sphincter,UES)静息压、UES残余压,收缩前沿速度(contractile front velocity,CFV)、食团内部压力(intra bolus pressure,IBP)和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通过食道高分辨率(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检查分析,得出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下发现对照(control)组全段食管组织光滑,粘膜完整,未发现糜烂性病变。非AF(non AF)组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出现轻度水肿,充血以及糜烂性病变。而AF组内镜下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光镜下进一步观察显示,AF组食管黏膜组织可见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不同程度的浸润现象、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非AF组可见食管组织存在中度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反应。对照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完整无缺,无发现水肿或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三组组织炎症(损伤)评分分析显示,非AF组和AF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AF组炎症评分达到高峰,并显着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食管粘膜组织经常规处理后行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等的免疫组化实验,镜下(×400倍)观察发现IL-6、IL-8、IL-1β及TNF-α主要表达在食管上皮层,粘膜及粘膜下层。而AF组以上炎症指标的表达几乎覆盖全层食管黏膜上,表示严重的组织炎症性改变。RT-PCR实验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上升,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非AF组比较,AF组显着上升以上指标的组织mRNA的转录水平(P<0.01)。收集各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经常规处理后行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如IL-6、IL-8、IL-1β、TNF-α及Hs-CRP的血液中的释放浓度,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增高,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F组显着升高其炎症因子的表达,而与非AF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AF组患者酸反流指标如酸反流(pH≤4)次数、弱酸反流(4<pH<7)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提示酸反流严重程度与AF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发现AF组内镜下出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损伤: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AF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中出现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本研究初步得出了“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房颤”相关理论。同时说明GERD合并AF的情况下,严重酸反流是客观存在的。GERD与AF有一定的相关关系,GERD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房颤也被共认为是GERD食道外症状之一。严重食管反酸导致的局部炎症可能参与AF发病机制,而食管与心房解剖毗邻,GERD患者的食管炎症程度可能通过局部炎症影响到心房,GERD还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AF的发生与发展。

吴汉兴[5](2019)在《疏肝利胆和胃方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以西药埃索美拉唑作为对照,通过观察实验大鼠食管组织状态、测量实验大鼠食管下段pH值、食管组织IL-8含量来研究探讨导师经验方疏肝利胆和胃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观察比较疏肝利胆和胃方与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材料与方法:SD大鼠(雌)160只,体重200-220g。将SD大鼠随机分为西药组(40只)、中药组(40只)、模型组(40只)、假手术组(40只)。采用幽门半结扎+夹尾刺激法制造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模型,术8天后给药。治疗阶段(疗程分别为14天和28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以0.72ml/100g体重标准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埃索美拉唑组大鼠每日以0.36ml/100g体重标准给予埃索美拉唑灌胃。疏肝利胆和胃方组大鼠每日以0.72ml/100g体重标准给予疏肝利胆和胃方灌胃。治疗结束,处死大鼠并取材,测量食管下段pH值,肉眼及镜下观察各组大鼠食管黏膜组织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组织中IL-8的含量。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下段pH值明显降低(P<0.05),(14天:2.48+0.66;28天:2.33+0.83);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利胆和胃方可以升高食管下段pH值(P<0.05),(14天:4.65+1.55;28天:5.19+1.84);疏肝利胆和胃方组与埃索美拉唑组升高食管下段pH值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黏膜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如黏膜发白、粗糙、部分缺损、鳞状上皮增生、固有层乳头伸长明显等;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食管黏膜肉眼及镜下均明显改善,与假手术组基本相同,且与疗程14天比较,疗程为28天时改善更明显;疏肝利胆和胃方组与埃索美拉唑组改善食管黏膜状态相比较无明显差异;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组织中的IL-8含量(14天:47.39+5.66;28天:48.43+6.04)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IL-8含量均降低(P<0.05),且与用药14天比较,用药28天IL-8含量降低得更明显(P<0.05);疏肝利胆和胃方组(14天:40.75+4.20;28天:36.70+2.87)与埃索美拉唑组(14天:40.16+1.83;28天:36.27+3.97)比较,IL-8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疏肝利胆和胃方可以改善反流性食管炎大鼠的食管黏膜状态、升高食管下段pH值,且作用效果与埃索美拉唑相似,说明疏肝利胆和胃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效,且效果与埃索美拉唑相似;2.疏肝利胆和胃方煎剂可以使食管组织中的IL-8含量降低,提示疏肝利胆和胃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机制可能与降低食管组织IL-8含量有关。

萨热古丽·阿不力米提[6](2019)在《食管裂孔疝与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与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份-2017年6月份在我院消化科内窥镜下诊断为食管裂疝的人群199例当作为病例组和选取同期的无食管裂孔疝者20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信息、吸烟、烟酒、饮食和生活方式、精神状况、职业史、幽门杆菌抗体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导致食管裂孔疝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对照组与病例组在性别(男性)、年龄、肥胖、吸烟、饮酒、便秘、餐后运动、高脂肪饮食、饮食过快、饮食过饱、辛辣食物、长期久坐、抑郁、劳累方面的暴露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肥胖、辛辣食物是引起HH的高位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肥胖、辛辣食物是HH的高位危险因素,HP阳性与食管裂孔疝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针对这些高危人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以及改善情绪是有助于HH的预防和预防HH的进展。

徐东[7](2018)在《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108例食管癌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目的:手术中采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是否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吻合方式。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胸心外科随机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记录并观察及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共入组患者108例,胸上段30例,胸中段50例,胸下段28例,Ⅰ期12例(ESD失败,或手术前胸部增强CT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淋巴结阴性的患者),ⅡA期(T2-3NOM0)50例,ⅡB期(T1-2N1M0)34例,Ⅲ期(T3-4N0-1M0)12例。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截至随访期末(2018年06月),随访患者1-42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共有30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其中死亡7例,吻合口瘘或管状胃瘘发生例数为10例,均经过保守治疗,在吻合口瘘发生后1周至5周内愈合。吻合口狭窄需要进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患者1例。结论: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均在胸腹腔镜的技术下进行,手术采用腔镜微创方式,管状胃与食管T型侧侧吻合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极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较少。将腔镜技术与T型吻合技术相结合,是一种安全、微创、可行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中采用和推广,促使食管癌手术的优化。第二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目的:采用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的手术方式中,对比分析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右胸内吻合与左颈部吻合不同吻合部位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术前均行胃镜检查,肿瘤上缘距门齿30cm以内的患者,行颈部吻合;距门齿大于30cm行右胸内吻合。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记录观察患者的一般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无中转开胸及无剖胸探查后关胸病例。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吻合手术8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T型吻合。右胸内吻合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和平均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数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少,但两组总转移率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右胸内T型吻合组的左右喉返神经损伤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低(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术中渗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共随访108例(100%),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06月,随访时间跨度为术后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所有I期患者均无化疗,所有Ⅱ、Ⅲ期患者均采用标准的4-6次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随访观察食管癌局部复发率或远处转移率、反流性食管炎、T型吻合口的狭窄、无复发生存率、总死亡及总生存率等指标。两组随访指标中,左颈部吻合组复发或转移率较右胸内组低(P<0.05),故左颈部吻合组无复发生存率较右胸内组高。结论:所有食管癌患者均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吻合采用T型吻合术。上述对比研究验证了 T型吻合无论是右胸内和左颈部都是安全可行的,两组均可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与左颈部吻合相比,右胸内T型吻合在术后吻合口瘘、左右喉返神经损伤等方面并发性更低,返流性食管炎左颈部更低。两组患者的其他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性。食管癌微创手术T型吻合具有安全、可行、微创等特点,值得推广。第三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目的:比较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后管胃食管左颈部行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微创食管癌左颈部吻合手术(微创Meckown食管癌手术)中,统计出采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病例共174例,T型吻合组(82例)和圆形吻合组(92例),分别接受管胃食管左颈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对比分析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乳糜胸、声音嘶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返流等)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T型吻合组与圆形吻合组对比,T型吻合组吻合时间更短,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需处理的胸腔积液、心律失常、乳糜胸及声音嘶哑等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吻合口返流发生率与圆形端侧吻合比未见明显改善;而T型吻合组的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颈部全机械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相比,同样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吻合方式。T型吻合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并不高于圆形吻合,具有吻合时间明显缩短,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等优势,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杨友同,茹玉航,王坤,郝樊[8](2016)在《食管癌分别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对术后胃食管反流病情的控制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食管癌分别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对术后胃食管反流病情的控制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择期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的85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食管癌切除术治疗,其中研究组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行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待患者恢复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后采用p H动态监测仪对其进行24 h胃代食管腔p H监测,术后1、3月依据RDQ量表对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进行评分,同时统计术后1、3月的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且术后均未发生有吻合口瘘及胸胃排空障碍并发症;2组患者几乎均达到24 h的全程监测,同时组间比较监测总时间、立位监测时间、卧位监测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24 h反流次数及长返流次数显着少于对照组,反流持续最长时间与p H值<4.00的累计时间显着短于全胃组,De Meester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1、3月的RDQ评分以及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较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可对食管癌切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情起到更为理想的控制效果,可为食管癌患者术中吻合术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鲍峰[9](2016)在《食管癌术中胃代食管三种方法重建消化道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应用改进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的效果,找出不同术式可能存在的差异结论,为更好改良食管癌手术术式提供借鉴依据。方法:1.回顾性调查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胸外科左进胸食管癌切除术病例314例,其中男性257例,女性57例,年龄4678岁,平均62.5岁。2.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合并受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贫血,营养状况较差等情况,比较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3.将入组患者按照手术中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三组:全胃代食管术组(A组,n=102),缝缩胃小弯组(B组,n=104),管状胃组(C组,n=108)。4.观察三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大约出血量、术后3天的胸腔引流总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前和术后1月的心肺功能各项指标的检查。以及对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返流性食管炎、残端瘘或胃瘘)的观察,对三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结果:1.各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年龄、肿瘤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全胃代食管术组(A组)与缝缩胃小弯组(B组)和管状胃组(C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小(P<0.05),手术时间也较短(P<0.05)。但是在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方面,三组间无显着差别(P(29)0.05)。3.三组术前术后对肺功能影响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的MVV(最大自主通气量)、TLC(肺总量)和FEV1(呼气肺活量一秒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组术后心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C组术后MVV和TLC指标要好于B组。4.三组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比较: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术后两例并发吻合口瘘患者因病情危重选择自动出院,无围手术期住院病人死亡。手术时间2.04.8 h,平均手术时间(3.0±0.4)h。术后并发症全胃代食管组出现吻合口瘘8例、吻合口狭窄11例、胸胃综合征29例、返流性食管炎37例、无胃瘘发生;缝缩胃小弯组出现吻合口瘘7例、吻合口狭窄14例、胸胃综合征15例、返流性食管炎29例、无胃瘘发生;管状胃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13例、胸胃综合征4例、返流性食管炎8例、残端瘘1例。结论:1.三种手术方式在术后吻合口狭窄、残端瘘或胃瘘发生率方面无差别。2.管状胃代食管相对于全胃代食管能明显减少术后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3.胃缝缩组与其余两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除在减少胸胃综合征上有明显差异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与全胃组无异。4.管状胃代食管在食管癌手术消化道重建中相对于其余两种术式效果最佳,但在手术细节上仍有改良空间。

殷汉华,李瑞华,肖敬东[10](2015)在《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返流的影响。方法 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均接受食管癌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给予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胃食管返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酸返流次数、≥5 min酸返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最长酸返流时间、p H<4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的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管状胃用于食管癌患者术中食管重建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胃食管返流程度,降低胃食管返流发生率,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胃酸返流与食管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酸返流与食管癌(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监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在食管癌术后短期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
    2.2 手术程序
        2.2.1 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
        2.2.2 食管胃圆形吻合器吻合术
    2.3 术后评估及随访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特征
    3.2 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与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组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3.2.1 围手术期结果
        3.2.2 术后并发症结果
    3.3 PSQI睡眠质量评估问卷调查
    3.4 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和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第4章 讨论
    4.1 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对食管癌术后围手术期及并发症的影响
    4.2 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对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4.3 影响食管癌术后睡眠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的危险因素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6.1 不足之处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胸腹腔镜下胸内吻合+抗反流手术在食管鳞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棒球杆状管胃胸内吻合+抗反流组)
        1.2.2 对照组(传统微创治疗组即腔镜McKeown手术组)
    1.3 观察指标
    1.4 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4)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关系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食管氧化应激产生在GERD合并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疏肝利胆和胃方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食管裂孔疝与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判定标准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108例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
    序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围手术期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
    序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手术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思考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科研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8)食管癌分别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对术后胃食管反流病情的控制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麻醉方式及切口选择
        1.2.2 对照组
        1.2.3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结果及接受监测的时间比较
    2.2 2组患者术后24h的p H动态监测结果比较
    2.3 2组患者术后1、3月的RDQ评分及胃食管返流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9)食管癌术中胃代食管三种方法重建消化道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及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本文研究不足
7 参考文献
综述 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10)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随访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食管p H监测结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RDQ评分及胃食管返流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四、胃酸返流与食管癌(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D]. 庄欢.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在食管癌术后短期疗效评估[D]. 韩春宾. 南昌大学, 2021(01)
  • [3]胸腹腔镜下胸内吻合+抗反流手术在食管鳞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罗志方,江美兰,李章红.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9(11)
  • [4]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D].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5]疏肝利胆和胃方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吴汉兴.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食管裂孔疝与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分析[D]. 萨热古丽·阿不力米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7]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徐东. 苏州大学, 2018(04)
  • [8]食管癌分别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对术后胃食管反流病情的控制效果[J]. 杨友同,茹玉航,王坤,郝樊.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6(12)
  • [9]食管癌术中胃代食管三种方法重建消化道的效果观察[D]. 鲍峰.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2)
  • [10]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影响[J]. 殷汉华,李瑞华,肖敬东. 海南医学, 2015(10)

标签:;  ;  ;  ;  ;  

胃酸反流和食道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