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调查规划》第29卷总目录

《林业调查规划》第29卷总目录

一、《林业调查规划》29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祝力新[1](2012)在《《满洲评论》及其时代》文中研究表明《满洲评论》是在伪满洲国活跃的日本文人们所创办的时事评论周刊。1931年8月15日于大连创刊,正值九一八事变勃发前夕;于1945年7月7日正式停刊,翌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从时期上而言,几乎横亘伪满洲国的成立至灭亡的14年历史。《满洲评论》共刊行29卷总676期,每半年刊行合集为1卷。1979年至1981年间,前28卷经东京龙溪书舍整理翻印出版,作为珍贵文献在日本伪满学术界受到重视。《满洲评论》长期以来受到中日两国学界的关注,且不仅局限于伪满洲国问题研究领域,由于其史料价值意义重大,近年来更是逐渐受到来自东亚近代史、殖民地文学、移民问题及思想史研究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关注。但对《满洲评论》本身进行深度挖掘与系统研究的工作,尚不够完善。时至今日,伴随着中日两国伪满洲国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相关研究资料日益充实,学术研究氛围逐步自由开放,对《满洲评论》做出全面研究的外在环境以及内部理由已经形成。《满洲评论》14年的整理与分析工作变得十分必要。论文首先着眼《满洲评论》创刊经历,论述了刊物两大灵魂人物橘朴与小山贞知的生平和刊物之间的密切关联,从殖民文化移植的角度,求证了刊物诞生初期的思想源泉。其次,以《满洲评论》的自身构成为核心,通过对时事评论栏目的分期研究,考证了刊物编撰人员的变迁历程,梳理了杂志在各时期的关注重点与主张。同时对刊物特辑进行了总体的归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并附有《满洲评论》大事纪年及与之关联的伪满大事纪,以用作全篇论文的比照。除了作为刊物主体部分的时事评论之外,构成《满洲评论》的多元化要素同样极其重要。如佐藤大四郎主导的中国东北农村问题研究、山口慎一负责的文学专栏以及小山贞知一手操纵下的相关满洲青年联盟与协和会的报道等,均是刊物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最后一章,是将视线从《满洲评论》这一主体延伸开来,从周边研究来侧面评定该刊的价值与意义。首先是将中日两国学者的既有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其中的不确切和不翔实的地方进行了考察与深入研究。其次谈到的是,围绕《满洲评论》翻印而引发的、在日本学术界知名的“龙溪书舍事件”,该刊的翻印经过跌宕起伏,绝不逊色于其创刊历程,同样使人饶有兴味。满洲评论社将刊物上登载过的重要文章进行整理出版,形成了《满洲评论丛书》,对这些出版物的发掘与研究,是考察《满洲评论》思想史的重要方面。本论文中对《满洲评论》本身及其周边所作出的研究,仅是挖掘了该刊及其时代中社会生活的一角,尚不敢妄称成熟的研究成果。但其中对《满洲评论》的拆解与归类整理方式,较之传统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同时关注刊物中殖民与军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倾向两种力量的抗衡,并科学合理地将其进行区分对待;对满洲青年联盟和协和会与刊物之间的关联、刊物中的文学要素和移民问题报道等方面的整理与研究,为国内相关领域提供了补充;特别是对《满洲评论》特辑与单行本的挖掘、佐藤大四郎与中国东北农村运动的考察以及“龙溪书舍事件”的叙述,都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尚未完整开掘的部分。从充实伪满文献资源、丰富伪满报刊研究等意义上,希望能够贡献一份力量。《满洲评论》的相关研究,仅只是一个开始。相信中日两国学界对《满洲评论》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兴盛。

《广东园林》编辑部[2](2010)在《《广东园林》2011年征稿简约》文中研究指明《广东园林》是广东园林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刊方针,获得了国内外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喜爱。本刊为大16开、80P双月刊全彩印刷,邮政订

戴芳[3](2010)在《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在清晰界定林权及林权制度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工业化进程视角,对建国后林权制度变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总结出林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并对林权制度变迁的未来政策取向提出建议。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研究结论:第一,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对林权以及林权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形成的研究要点如下:林权是指以森林资源为客体所建立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一组权利束;林权制度是以林权为依托,在清晰界定林权权利束中各具体权利边界的基础上,将林权所包括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林权主体之间进行配置,并对各林权主体责、权、利的边界进行清晰界定,以制度形式对形成的林权配置结构予以认可和保护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称。第二,在对工业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河北省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林权制度变迁的动因、特征、林权配置结构及政策效果,总结林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形成的结论如下:以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依据,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霍夫曼指数、恩格尔系数和人口城市化率六项指标,运用阶段性阈值法对河北省及福建、浙江、江苏等对比省份的工业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特定时期的林权制度安排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森林资源禀赋、国家意志、历史习惯习俗以及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林权制度发生变迁,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国家意志、历史习惯习俗、意识形态以及民主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林权制度变迁呈现出不同的路径依赖;通过对林业投资、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木材产量、林业产值等指标的量化比较,以及对农户与集体组织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分析,评判各阶段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工业化进程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决定了林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逐渐由保障对森林资源单一需求的林权制度安排转变为保障对森林资源多种功能需求的林权制度安排。第三,以委托代理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影响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林权类型在不同工业化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的结论如下: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除了受林权制度安排本身的合理性影响之外,还会受到林权制度变迁方式、林权制度安排的完善性、林权制度安排执行的有效性以及林权制度安排受保护的程度和稳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私有林权制度安排通常适用于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的森林资源,同时需满足林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等条件,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界定给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和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的森林资源皆可,通常情况下,国有林权适宜界定给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的森林资源,或是大面积成片的、其他林权主体难以经营的森林资源。林权类型与工业化阶段之间并不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第四,以公共物品理论为理论依据,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和交叉列联分析法等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及博弈论方法对河北省林权制度变迁的未来政策取向进行实证分析。形成的研究要点如下:以经营林地的规模和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为标准,运用快速聚类分析法将样本农户进行大户和小户的分类,分别对其进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各因素对大户与小户产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有所不同;运用交叉列联分析法对农户进行林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政府与农户选择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博弈过程分别构建博弈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增强农户对获得收益的预期、提高非农收入的比重、降低采伐限额标准以及增加对速生林生态效益补偿有助于激励农户选择经营速生林,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

郭文伟[4](2021)在《林业资源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对策》文中提出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成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林业资源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对其进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涉及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因此,对林业资源防火以及病虫害防治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从而为林业资源防护工作提供支持。

二、《林业调查规划》29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业调查规划》29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满洲评论》及其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序章
    一、 《满洲评论》的认知价值
    二、 先行研究概述
    三、 关于伪满期刊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事评论周刊《满洲评论》
    第一节 《满洲评论》的创刊
        一、 办刊方针与文化倾向
        二、 初期面貌与主编橘朴
        三、 小山贞知其人
        四、 与史实相关的其他介质
    第二节 日本文化人的“满洲”模式
        一、 橘朴在华的主要文化活动
        二、 橘朴早期的“中国研究”实绩
        三、 主编《满洲评论》与“方向转换”
        四、 晚年的橘朴与《满洲评论》
    第三节 “公使”的殖民文化践行
        一、 小山贞知的生平与时代因素
        二、 小山贞知的刊物话语权
        三、 小山贞知的政治主张与历史作用
第二章 《满洲评论》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伪满期刊谱系中的《满洲评论》
        一、 同时期的日文报刊鸟瞰
        二、 文化投入的方式与效果
        三、 《满洲评论》的个性与品位
    第二节 《满洲评论》的相关语境
        一、 《满洲评论》的撰稿群体
        二、 《满洲评论》与鲁迅
        三、 《满洲评论》的马克思主义倾向
        四、 《满洲评论》的国家意识形态
    第三节 《满洲评论》的历史分期
        一、 中日两国伪满历史分期异同
        二、 山本秀夫的期刊分期法
        三、 笔者的一得之见
        四、 历史分期法与《满洲评论》
第三章 《满洲评论》的主要内容解读
    第一节 时评栏目的构成要素
        一、 内容的分类整理
        二、 不同时期的关注焦点
        三、 伪满洲国的社会百科
    第二节 时评栏的分期研究
        一、 初期的探索性努力
        二、 中期的规模与发展态势
        三、 “重建运动”时期的建树
        四、 后期的衰落与变数
    第三节 《特辑》的声响与色彩
        一、 杂志史定位
        二、 思想史意义
        三、 内容与形式
第四章 《满洲评论》的多元因素
    第一节 山口慎一与文艺专栏
        一、 文艺栏目面面观
        二、 山口慎一的左翼色彩
        三、 文艺栏目与左翼文化势力
        四、 《满洲评论》与“满洲文坛”
    第二节 佐藤大四郎的《满洲评论》生涯
        一、 “新重农主义”的吹鼓手
        二、 合作社运动的倡导者
        三、 一个左翼文化人的归宿
    第三节 《满洲评论》与“协和会”
        一、 从“满青联”到“协和会”的四次改组
        二、 “满青联”时期的文字遗存
        三、 改组过程中的互动态势
        四、 殖民教化功能的个案
    第四节 《满洲评论》的国际视野
        一、 殖民实践的原生态记载
        二、 殖民主义的世界性目光
        三、 两种关注与一个落脚点
第五章 《满洲评论》的历史价值与影响力
    第一节 中日两国学界的大抵认定框架
        一、 《满洲评论》的中国认定
        二、 《满洲评论》的日本认定
        三、 相关语境中的《满洲评论》
    第二节 龙溪书舍事件始末
        一、 战后日本出版界的一个异常
        二、 杂志翻印的隐性价值
        三、 事件始末及历史内涵
        四、 与伪满洲国问题研究的关联
    第三节 《满洲评论》单行本研究
        一、 单行本的问世
        二、 关于《满评宣传册》
        三、 关于《满评丛书》
        四、 其他独立刊行本
        五、 单行本的分类考察
终章
    一、 属于时代的杂志性格
    二、 历史梳理的艰辛与可能
    三、 《满洲评论》研究的未来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满洲评论》暨伪满洲国大事纪年、战后《满洲评论》的善后处理
    附录(二) 橘朴生平及主要着作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奖励情况

(3)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与比较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主要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2.1 产权和制度变迁理论
        2.1.1 产权
        2.1.2 产权制度
        2.1.3 产权制度变迁
    2.2 林权和林权制度变迁
        2.2.1 林权
        2.2.2 林权制度
        2.2.3 林权制度变迁
3 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划分
    3.1 工业化概述
    3.2 工业化进程的判定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
    3.3 河北省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
    3.4 改革开放后各省(市)工业化进程比较
        3.4.1 对比省(市)的选取
        3.4.2 各省(市)工业化进程的比较
4 前工业化阶段建国初期的林权制度变迁
    4.1 建国初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1.1 经济发展的资源限制
        4.1.2 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和低级化
        4.1.3 农业占据主导地位
    4.2 建国初期对森林资源需求的特征
    4.3 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户私有的动因分析
        4.3.1 农民对森林资源的诉求
        4.3.2 政府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4.3.3 私有林权的路径依赖
        4.3.4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
    4.4 建国初期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4.4.1 林权制度安排依附于土地制度安排
        4.4.2 对农户私有林权最大限度的保护
        4.4.3 规模大小决定林权类型
        4.4.4 积极鼓励植树造林
        4.4.5 林地产权与林木产权相统一
        4.4.6 林权各具体权利分割性较弱
    4.5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4.5.1 单一林权主体的权利配置结构
        4.5.2 多个林权主体的权利配置结构
    4.6 农户私有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4.6.1 林业投资不断增加
        4.6.2 毁林行为日益突出
        4.6.3 造林面积不断增加
        4.6.4 森林面积有所增加
        4.6.5 林业产值有所提高
    4.7 本章小结
5 工业化初期的林权制度变迁
    5.1 工业化初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5.1.1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
        5.1.2 经济快速增长与间歇性后退相伴而生
        5.1.3 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和强破坏性
        5.1.4 城市化进程缓慢推进
    5.2 工业化初期对森林资源需求的特征
    5.3 私有林权向集体林权的转变
        5.3.1 导致林权集体化的动因分析
        5.3.2 林权集体化程度逐渐增强的变迁过程
        5.3.3 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3.4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5.3.5 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4 集体林权形式下的国有林权
        5.4.1 林权国有化程度增强的动因分析
        5.4.2 集体林权形式下的国有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4.3 集体林权形式下的国有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5 林权集体化程度弱化阶段
        5.5.1 林权集体化程度减弱的动因分析
        5.5.2 权力下放后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5.3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5.5.4 权力下放后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6 林权私有化程度增强阶段
        5.6.1 林权私有化程度增强的动因分析
        5.6.2 私有化程度增强的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6.3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5.6.4 私有化程度增强的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7 本章小结
6 工业化中期的林权制度变迁
    6.1 工业化中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6.1.1 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和高级化
        6.1.2 工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6.1.3 人们对改善生态状况的需求不断增加
        6.1.4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6.2 工业化中期对森林资源多种功能的需求
    6.3 工业化中期林权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6.3.1 林产品市场化程度增强
        6.3.2 要素和林产品相对价格变化
        6.3.3 森林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增强
        6.3.4 农户对森林资源经济价值的需求不断增加
    6.4 林权私有化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
    6.5 工业化中期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6.5.1 对森林资源多功能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
        6.5.2 更加注重林种与林权之间的关系
        6.5.3 林权客体和权利的分离与整合
        6.5.4 更加注重配套措施的完善
        6.5.5 林权下放形式多样化
    6.6 工业化中期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6.6.1 造林面积呈波动式变化
        6.6.2 木材产量呈波动式变化
        6.6.3 森林资源存量大幅增加
        6.6.4 林业产值波动式变化
        6.6.5 林业投资快速增长且投资主体多元化
    6.7 本章小结
7 林权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政策效果比较
    7.1 河北省林权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7.2 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2.1 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7.2.2 私有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2.3 集体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2.4 国有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3 本章小结
8 河北省未来工业化进程对林权配套措施的影响
    8.1 未来工业化进程对森林资源的需求特征
    8.2 对河北省农户合作意愿的分析
        8.2.1 农户进行合作需满足的条件
        8.2.2 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8.2.3 logistic回归分析
        8.2.4 大户与小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8.3 对不同林种进行补偿的分析
        8.3.1 农户经营林种的现状及影响
        8.3.2 农户选择林种的影响因素分析
        8.3.3 政府与农户之间就林种选择问题的博弈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发表论文

(4)林业资源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资源防火及病虫害防治重要性
2 林业资源防火对策
    2.1 加强林业资源防火意识的提升
    2.2 重视火源的有效控制
    2.3 加强防火投入
3 林业资源病虫害防治对策
    3.1 加强初期防治,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3.2 重视生物防治
    3.3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
    3.4 重视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4 结束语

四、《林业调查规划》29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满洲评论》及其时代[D]. 祝力新.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2]《广东园林》2011年征稿简约[J]. 《广东园林》编辑部. 广东园林, 2010(06)
  • [3]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戴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4]林业资源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对策[J]. 郭文伟. 中国林副特产, 2021(06)

标签:;  ;  ;  ;  ;  

《林业调查规划》第29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