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心血管药物的不利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姜志辉,李健[1](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高血压患者的药学监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及合理性。方法查阅临床诊治指南、药品说明书、文献及数据库资料,统计并分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心血管风险,以及与常用降压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磷酸氯喹和α干扰素可升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增加心脏损伤等心血管风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磷酸氯喹与临床常用降压药物潜在的相互作用较多;藿香正气水、甘草、麻黄等中药可拮抗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开展用药监护,可提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高血压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

刘彤云[2](2021)在《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方法:(1)收集某三甲医院,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查显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33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匹配无认知障碍的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探讨PPI用药和认知功能的关系。(2)收集2018年12月到2021年1月于某三甲医院住院,应用PPI大于6个月的老年患者2167例,提取其中低镁血症的患者522例,并随机匹配无PPI用药史的患者500例,采集以上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PPI用药种类、PPI用药数量、PPI用药剂量、PPI用药时长、主要诊断、共病情况、多重用药情况、多次就诊Mg2+浓度平均值、MMSE评分等,探讨PPI用药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1)认知障碍组患者PPI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两组患者PPI使用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297.18,P<0.05),认知障碍组,PPI使用率为82.42%,对照组,PPI使用率为13.67%。(2)连续服用PPI大于6个月的患者中,低镁血症的发病率占24.09%,且低镁血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阶段集中与80-89岁。(3)522例低镁血症患者需要PPI治疗的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前三位疾病依次是胃溃疡(56.07%)、十二指肠溃疡(29.89%)、胃食管反流病(11.88%);质子泵抑制剂应用最多的前三位依次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4)共病情况,发病率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和心房纤颤。(5)最常应用的药物前三位依次是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6)抗胆碱能药物的使用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为ACB(Anticholinergic burden)1级的心血管疾病药物。低镁血症组较对照组更易发生胆碱能负担过重(ACB总分数≥3),且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7)低镁血症组与对照组的MMSE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对照组MMSE得分明显高于低镁组,低镁组应用PPI 6-12月患者,MMSE平均得分为25.45±1.79分,低镁组应用PPI大于12个月的患者,MMSE平均得分为23.67±1.29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27.53±2.15分。(8)低镁血症组认知障碍分级和PIM、用药种类、ACB分数、镁离子浓度之间有着显着的相关关系(P<0.01);认知障碍分级和年龄,PPI用药时长、合并慢病种类之间的无显着相关性(P>0.05)。(9)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PPI用药时长、共病种类、PIM、ACB分数是认知障碍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正常范围的镁离子浓度是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性别对认知障碍无影响。结论:1.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导致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2.镁离子浓度的改变是质子泵抑制剂引发认知功能下降的可能机制。

张贺[3](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稳定性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的使用可大大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仍有较高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何进一步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依然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既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较难体现出中医的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特点。因此,选用怎样的临床研究方法来科学的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实际临床效果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突破口。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评价干预措施在患者个体临床实际中的效果,这一特性符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个体化诊疗的特点,无疑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此,本课题组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在真实世界临床数据中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优势。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探索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以期为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诊疗、心血管血栓事件的预防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一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临床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成功纳入508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患者服用中药/中成药的时长(≥12周/年,或入组前已持续服用12周/年以上时间的中药/中成药,入组后继续服用的)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2431例)和西医治疗组(n=2649例),并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临床随访,详细记录随访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结局指标。临床结局指标为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的服药情况及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中药联合西药使用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除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脑卒中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冠脉搭桥史、超敏C反应蛋白、寒凝、气滞、痰浊、血瘀中医证素方面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外,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空腹血m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性格特点、运动频率上存在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有153例(6.29%)患者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西医治疗组共有228例(8.61%)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调整后得HR,0.72;CI,0.58-0.89;P=0.003)。次要复合终点事件的比较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比西医治疗组有显着降低趋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81;95%(CI,0.66-0.99;P=0.039)。由于患者发生血运重建的结局事件可能受到医生主观判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比较了心血管临床试验中常用的“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硬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36;95%CI,0.09-0.85;P=0.010)。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低于西医治疗组,但两组的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调整后 HR,0.87;95%CI,0.73-1.04;P=0.116)。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重新匹配,成功匹配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1097)、西医组(n=1097)两组新的患者数据,匹配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基线资料的比较上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匹配后的两组数据再次进行临床结局指标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以上结果具有一致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HR,0.64;95%CI,0.49-0.85;P=0.002)、次要复合终点事件(HR,0.75;95%CI,0.56-0.99;P=0.040)、“硬终点”事件(HR,0.69;95%CI,0.43-0.92;P=0.032)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在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HR,0.93;95%CI,0.73-1.17;P=0.522),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组间比较可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皮肤瘀斑、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随访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和因UA/HF/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且中药联合西药的使用并未增加患者出血等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二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研究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的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方法,结合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临床结局指标,进一步探索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研究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结果:随访1年后共有541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42.73%有吸烟史,36.65%有饮酒史,高血压史的患者有80.11%,48.25%的患者有高脂血症史,有糖尿病史的占47.70%;既往行CABG的有5.16%,54.14%有PCI史,28.55%的患者有心肌梗死史,24.49%的患者有脑卒中病史,32.60%患者有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BMI中位水平为25.83kg/m2,空腹血糖中位水平为6.20mmol/L,Hs-CRP中位水平为1.35mg/L,HDL-C中位水平为1.14mmol/L,LDL-C中位水平为2.37mmol/L,TC 中位水平为 4.05mmol/L,TG 中位水平为 1.62mmol/L。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LDL-C、TG 5个因素Sig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性。根据《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筛选出稳定性冠心病血瘀证毒证患者987例,血瘀证非毒证患者1159例。随访1年后,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138例(13.98%),非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88例(7.59%)。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P<0.001)。相对危险度(RR)为1.841,归因危险度(AR)为6.39%,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即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R)为45.65%,0R为1.978(95%CI 1.492-2.623),由上可以看出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作为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别及“因毒致病”的诊断。两组风险生存分析显示: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 HR,1.452;95%CI,1.066-1.978;P=0.018)。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SCAD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近一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医生仍需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加强生活方式及二级预防用药的宣教及健康生活内容知识的普及。2“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用于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识,对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优势,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冠心病二级预防水平奠定基础。

李秀霞[4](2021)在《HIV-1感染人群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血脂变化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使艾滋病相关死亡显着减少,但长期治疗伴随的代谢异常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血脂代谢异常相关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及血脂代谢动态变化的研究数据多数来自欧洲,国内研究数量少、规模小、随访时间短、局限于地区分析,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分析我国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血脂代谢情况。方法从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门诊长期随访的HIV感染者以及全国十一、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队列患者中进行筛选,收集患者人口学及临床数据,评估不同类型血脂指标的异常率及危险因素,比较不同抗逆转录病毒方案对血脂代谢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共筛选了 2448例患者,最终入选1942例,最长随访时间10年,其中36人在随访期间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1人出现急性胰腺炎。基线总胆固醇水平4.1±0.96mmol/L,总甘油三酯水平1.24(0.87-1.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11±0.3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38±0.78mmol/L。初治HIV感染者总体血脂异常率为69.3%,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下患病率为45.66%,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28.16%,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11.3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患病率为9.29%,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后血脂异常率均显着升高。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包括CD4/CD8<0.3、病毒载量≥105拷贝/mL;CD8+CD38+%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246,p<0.01)。齐多夫定对血脂的不利影响大于依非韦伦。结论HIV感染者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进一步升高,以总甘油三酯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为主要表现。高病毒载量、低CD4/CD8比值、高免疫激活程度等HIV病情进展表现加重血脂代谢异常。齐多夫定对血脂的不利影响大于依非韦伦。此外,虽血脂异常率高,但重要脏器受累少见。

任琦[5](2021)在《对药茯苓-泽泻干预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通路和肠道菌群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脾主运化”、“脾为生痰之源”的中医理论,在本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上,以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对药“茯苓-泽泻”干预,研究其化痰降浊、控制血脂的效应,从AMPK信号通路和肠道菌群方面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对药“茯苓-泽泻”化学成分鉴定及网络药理学分析采用UPLC-Q-Orbitrap-MS法定性分析对药“茯苓-泽泻”煎剂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在线数据库和文献检索方法检索所鉴定化学成分的靶点,检索血脂异常的疾病靶点。将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后构建“化合物--血脂异常疾病靶点”网络图。对网络图进行拓扑分析,探索对药“茯苓-泽泻”降脂的潜在关键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KOBAS数据库分析关键靶点所富集的KEGG功能通路,应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部分化学成分对疾病靶点的作用,挖掘对药“茯苓-泽泻”治疗血脂异常的潜在机制。2.血脂异常痰浊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将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造模使用高脂饮食喂养,正常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作为对照,4周后分析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饮食、体重、活动度、大便等),并检测各组大鼠的血脂四项,依据模型评价标准判定模型成功与否。3.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的降脂疗效按照血清总胆固醇(TC)值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西药组)、对药茯苓-泽泻高、中、低剂量组(茯泽-H组、茯泽-M组、茯泽-L组)5个实验组,每组8只;正常组8只作为空白对照(空白组)。给药4周后,对比分析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饮食、体重变化、活动度、大便等)、血清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总胆汁酸(TBA)、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肝内脂质沉积(肝内TC、TG)、肝脏病理变化等指标。4.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RT-PCR和WB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中AMPK和下游靶点ACC、SREBP-1C、HMGCR、PCSK9以及PPAR γ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5.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16S rDN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行α多样性、β多样性、组间差异物种、功能预测和相关性等分析。结果:1.对药“茯苓-泽泻”化学成分鉴定及网络药理学分析的结果结合文献和数据库比对,对药“茯苓-泽泻”煎剂初步鉴定出45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类、倍半萜、有机酸、黄酮类、氨基酸类、酰胺类、核苷类、甾体类、苷类、酚类、生物碱类、酯类等。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对药“茯苓-泽泻”发挥降脂疗效的主要成分可能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圆柚酮(Nootkatone)、阿魏酸(Ferulic acid)、柑桔黄酮(Tangerit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蜜桔黄素(Nobiletin)、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12(13)-DiHOME、9S,13R-12-Oxophytodienoic acid以及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 Rg3),关键靶点显着富集于AMPK、胰岛素、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糖脂代谢通路(P<0.05),其中AMPK信号通路的富集程度最高。分子对接结果提示,齐墩果酸可与AMPKα、PPARy、SREBP1和HMGCR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与AMPKα的结合最好;阿魏酸和柑桔黄酮可与PPARγ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人参皂苷Rg3和圆柚酮可与AMPKα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2.成功复制血脂异常痰浊证病证结合SD大鼠模型4周造模期结束,造模组大鼠出现体胖、纳呆、活动度降低、体毛无光泽、大便粘腻等表现;血脂四项检测显示造模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增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成功复制血脂异常痰浊证病证结合SD大鼠模型,符合模型评价标准,提示造模成功。3.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降脂疗效的结果给药期结束,各实验组大鼠的体重均增加,其中茯泽-H组的体重变化率最低,与空白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大鼠的自主运动总距离均有一定的增加趋势(P>0.05)。药物干预对模型大鼠的进食量无明显影响,提示对药茯苓-泽泻可改善模型大鼠的部分痰浊证症状。给药结束后,对药茯苓-泽泻各剂量组的血清LDL-C和TBA在给药后明显降低(P<0.05);茯泽-H组的血清HDL-C值在给药后明显增高(P<0.05);对药各剂量组的血清TC值无明显变化(P>0.05);对药茯苓-泽泻各剂量组的血清TG和FFA在给药后有一定降低趋势(P>0.05)。肝内脂质及肝指数比较显示,茯泽-H组、茯泽-M组的肝内TC、肝内TG及肝指数在给药后呈降低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大鼠肝脏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呈现严重的脂肪变性,有炎症改变,各药物干预后可改善肝脏的脂肪变性以及炎症状况。以上结果显示:对药茯苓-泽泻能改善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的血脂异常。4.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信号通路影响的结果PCR结果显示,给药干预后,对药各剂量组的AMPKα基因表达上调(P<0.05);对药各剂量组SREBP-1C和PCSK9的基因表达量降低(P<0.05);茯泽-H、茯泽-M的PPARγ基因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茯泽-H组的ACC和HMGCR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WB检测结果显示:给药后,茯泽-H组AMPKα和pAMPKα的蛋白水平增高,茯泽-M组AMPKα的蛋白水平增高(P<0.05);对药各剂量组的ACC总蛋白水平降低,茯泽-H组、茯泽-M组的pACC蛋白水平增高(P<0.05);对药各剂量组的SREBP-1C、PCSK9、PPARγ及HMGCR蛋白表达水平给药后明显降低。以上结果提示:对药茯苓-泽泻具有通过调节AMPK信号通路控制血脂异常的效应机制。5.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茯泽-M组大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显着增高;β多样性分析显示给药后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明显不同,其中茯泽-M组的肠道菌群结构与空白组最接近。与模型组相比,对药“茯苓-泽泻”干预主要增加了厚壁菌门、毛螺菌科、克里斯滕森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的丰度,降低了疣微菌门、阿克曼菌科以及阿克曼菌属的丰度,茯泽-H和茯泽-M组的拟杆菌门、瘤胃菌科丰度增加,茯泽-M组还可增加普雷沃氏菌科、乳酸菌科、乳杆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以及约氏乳杆菌的丰度,茯泽-H及茯泽-L组中的拟杆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等的丰度增加。KEGG功能预测分析显示,对药“茯苓-泽泻”可显着降低脂多糖(LPS)生物合成,胰岛素、AMPK、PI3K-Akt信号通路,类固醇合成等糖脂合成以及炎症相关通路的基因富集,增加丙酮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脂肪酸的分解、甘油脂代谢以及花生四烯酸等糖脂分解代谢相关通路的基因富集。相关性分析显示:①在门水平,柔壁菌门、拟杆菌门等与血清TC以及肝内TC和TG呈负相关,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及变形菌门等均与血清TC呈正相关;②在属水平,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unculturedbacteriumoMollicutesRF39、unculturedbacteriumfPrevotellaceae、瘤胃菌科UCG-014 以及普雷沃氏菌属UCG-001与肝内TC和TG、血清TC、FFA呈负相关,Parabacteroides、拟杆菌属、阿克曼菌属等则与肝内TC、血清TC、TG和FFA呈正相关;③在种水平,大肠杆菌和Clostridiumglycyrrhizinilyticum 等与血清 TC、肝内 TG 和 TC 呈正相关,与 HDL-C呈负相关;Romboutsiailealis与血清TC、FFA呈正相关;Akk菌等则与血清TC、TG、FFA及肝内TC呈正相关;单形拟杆菌、产酸拟杆菌和狄氏副拟杆菌等与血清TC、TG、FFA、肝内TG及肝内TC呈正相关。结论:1.对药“茯苓-泽泻”煎剂含有齐墩果酸、圆柚酮、阿魏酸等多种降脂成分,网络药理学提示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降脂作用。2.对药“茯苓-泽泻”可降低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血清中有害脂质,显着改善肝脏脂质沉积,减轻肝脏的脂肪变性及炎性改变,并改善体胖、倦怠等痰浊证症状。3.对药“茯苓-泽泻”可激活AMPK信号通路表达,通过抑制其下游靶点ACC、SREBP-1C、PCSK9、PPARγ、HMGCR的表达,调控胆固醇代谢和脂肪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4.对药“茯苓-泽泻”可调控大鼠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恢复肠道稳态。

陈丽斌[6](2021)在《基于“脉腑”与“脾脉相关”理论探讨中风病脑脉燥变机制及健脾益智法调节MCAO大鼠内皮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理论研究部分目的:旨在从脑脉的部位和生理特点的角度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脑脉燥变的机制及防治方法。通过梳理中医脉腑理论,探讨脾脉相关的内涵,分析IS的病位特点,提出中风“燥”之因机说,阐明IS的基本病理与脾关系密切,确立脾虚而脉燥在IS病理变化中的主导地位,总结出健脾益智法可以通过健脾润脉祛燥改善脑脉燥变,达到治疗IS目的的理论依据。方法:梳理中医脉腑理论以及脾脉相关的理论认识,分析脑脉的部位和生理特点,利用“取象比类”这一中医学原创思维,从“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内燥病机理论深入探讨以脾虚为主导的脑脉燥变与IS的内在联系,结合健脾益智汤的组分、组方分析和导师团队的前期研究基础,为健脾益智法从健脾润脉祛燥角度治疗IS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脉腑有常与变的生理特性。2.脾脉之间有着“以营为基、以濡为性、摄血纳津、以脾统脉”的相关深层内涵。3.脑脉因其独特的部位及生理特点,存在着易燥易变的局部病变机制,以脾虚为主导的脑脉燥变是中风病的基本病理和深危病机特点。无论是从脾之太阴濡脉、脾之藏营养脉、脾之散精通脉的机理,还是现代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都可为健脾润脉祛燥论治IS提供充分的依据。健脾益智汤的药物组分含有对IS有效的成分,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都有良好收效。实验研究部分目的:通过复制SD大鼠MCAO模型,采用神经功能受损评分、硝酸还原酶法、免疫组织化学法、酶联免疫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Western印迹杂交法,旨在观察血管内皮生物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探讨健脾益智法对改善内皮功能以及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lank)、模型组(Model)、盐酸法舒地尔组(Hydrochloride fasudil,HF)、健脾益智组(JPYZ),采用Zea Longa法复制大鼠MCAO模型。Blank组给予标准饲料和自主饮水,其余各组术后清醒即开始给药,分别持续3天、7天、14天,14.4m L/kg/d,每日1次。HF组腹腔注射盐酸法舒地尔混悬液(14.4m L/kg/d),JPYZ组灌胃健脾益智汤(14.4m L/kg/d),Model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脑内NO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NOS、VEGF表达水平,ELISA检测VEGF含量,从内皮功能角度探讨健脾益智汤改善模型大鼠内皮功能的可能机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hoA mRNA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ROCK2蛋白含量,从RhoA/ROCK2通路探讨健脾益智汤对模型大鼠内皮功能的可能调节机制。采用神经功能受损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Caspase-3的表达,从神经功能受损及细胞凋亡角度探讨健脾益智汤改善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可能机制。结果:1.NO、eNOS、VEGF检测:与Blank组比较,Model组的NO、e NOS、VEGF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1);与Model组比较,HF组、JPYZ组的NO、eNOS、VEGF(免疫组化法)的水平升高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和JPYZ组对NO、eNOS、VEGF的影响趋势大致相同,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疗效越好。2.RhoA mRNA、ROCK2检测:与Blank组比较,Model组的Rho A m RNA、ROCK2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1);与Model组比较,HF组、JPYZ组的Rho A mRNA、ROCK2水平降低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和JPYZ组对Rho A、ROCK2均有抑制作用。3.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和Caspase-3检测:与Blank组比较,Model组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Caspase-3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1);与Model组比较,HF组、JPYZ组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Caspase-3水平均有降低,在14d时间点降低最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和JPYZ组对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和Caspase-3的影响趋势大致相同,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更好的保护作用。结论:1.脉腑有常与变的生理特性。2.脾脉之间有着“以营为基、以濡为性、摄血纳津、以脾统脉”的相关深层内涵。3.脑脉因其独特的部位及生理特点,存在着易燥易变的局部病变机制,与心肾之水火不交、脾肺之燥湿不济皆有关系,但脾虚湿不济燥是其根本原因,以脾虚为主导的脑脉燥变是中风病的基本病理和深危病机特点。脑脉燥变可认为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脾之太阴濡脉、脾之藏营养脉、脾之散精通脉可达到脑脉祛燥防变的目的,从脾论治IS有理据可依。兼之健脾益智汤中的各个组分药物含有对IS有效的成分,其配伍应用能健脾润脉祛燥,改善内皮功能障碍,改善IS脑脉燥变的病理状态,减轻诸多病理因素的损害,同时调动脾气的作用以主动修复脑脉燥变的损伤,防止突发风症,对IS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4.SD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模方式成功复制了MCAO模型,健脾益智汤可有效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5.健脾益智汤可能通过升高NO、eNOS、VEGF的水平,抑制RhoA、ROCK2和Caspase-3的活化,使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得以改善,达到保护作用。

张雪岚[7](2021)在《基于计算生物力学的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优化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约有2.9亿人患有心血管相关疾病。生物力学在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正从初期的形态学转向生物力学。本文从计算生物力学角度对血管疾病(这里指主动脉缩窄后扩张、主动脉扭曲和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进行风险评估及建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和磁载药纳米颗粒(Magnetic Drug Carrier Particles,MDCPs)靶向治疗的数学模型,旨在为临床病情研究、手术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国家精准医疗战略。风险评估:(1)通过设置对照组发现主动脉缩窄段下游出现较高旋涡强度的涡结构聚集是远端扩张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论也被术后恢复良好的主动脉缩窄患者证实。随着主动脉缩窄程度的增加,出现高旋涡强度的涡结构明显增多,并伴随着强烈射流,这增加了远端扩张(甚至瘤样扩张)的风险。(2)提出微分几何3D曲率和挠率参数,从“弯曲”和“扭转”两个角度实时展示主动脉上局部的扭曲,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在描述局部细节及各异性特征方面的缺陷。通过血液动力学模拟和线性回归发现主动脉扭曲伴随着较高的风险且新参数可作为扭曲伴随风险的评估指标。(3)通过形态学统计(夹层163例和正常人120例)发现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近端降主动脉节段的延长有关,无量纲的长度比率参数可以作为新颖的预测指标。近端降主动脉节段延长会引起激进的血液动力学作用力,低震荡剪切强烈的区域很可能对应破口撕裂位置。因此由近端降主动脉节段延长引起的血管壁薄弱化及侵略性血液动力学作用力的协同作用促使夹层发生。TEVAR介入治疗:基于血液、血管壁、支架之间相互耦合作用,建立TEVAR手术中支架部署的数学模型。首次将机械装配中的过盈配合引入到TEVAR中,实现血管和支架间紧密的连接。定量评估支架植入深度(oversize)、长度、材料和形状对血管壁、支架变形和Von-Mises应力的影响。血管壁的变形、Von-Mises应力与支架植入深度呈正相关、与植入长度、材料刚度呈负相关。支架的Von-Mises应力在支柱曲率变化大的区域达到最大且受植入深度的影响最显着。靶向药物治疗:基于离散相模型,建立磁载药纳米颗粒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数学模型。考虑血管壁、斑块不光滑表面对MDCPs的影响,根据MDCPs和斑块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判断MDCPs是否沉积在斑块上。综合利(MDCPs递送效率)弊(斑块损伤)评估治疗效果,斑块损伤通过壁面剪切力表征,MDCPs递送效率通过宏观(捕获效率)和微观(沉积+粘附)相结合的方式统计。分析内因(斑块形态)、外因(磁场配置、强度及MDCPs形状、粒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敖玉涵[8](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侯季秋[9](2021)在《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文献研究明确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疾病对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得出中药治疗对机体炎症因子表达量影响及对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通过实验研究探析慢性应激性情绪刺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体内CXC趋化性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反应的效用机制。方法:研究一:根据主要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进行检索,检索年份不限。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独自进行文献检索及筛选。并按照Cochrane’s Handbook提供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pro系统对证据质量进行评级。使用Cochrane 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采用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对临床异质性大而不能进行合并分析的研究则仅进行描述性分析,最后用森林图表示结果。研究二:本研究采用21天不可应激性空瓶刺激方法建立焦虑模型,结扎冠脉左前降支方式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实验目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方式,并分成假手术组、心梗组、复合模型组、抑制剂组、中药组,每组6~9只不等,采用心电图、心脏超声对心肌梗死大鼠造模成功与否及心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试验评价大鼠的行为学,进行HE、Masson、尼氏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变化,采用ELISA、免疫组化、Western-Blot、QPCR对靶点蛋白和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研究一:本研究共纳入21篇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342例,试验组1175例,对照组1167例。药物干预试验组Hs-CRP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61,95%CI(-2.14,-1.00),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IL-6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43.31,95%CI(-45.55,-41.07),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IL-8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5.03,95%CI(-8.37,-1.70),P=0.003];药物干预试验组 IL-17 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33.27,95%CI(-40.15,-26.39),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 TNF-α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18,95%CI(-1.98,-0.38),P=0.004];药物干预试验组患者焦虑状态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97,95%CI(-2.48,-1.46),P<0.01]。研究二:实验一:(1)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骨髓中CXCL12的含量降低:复合模型组大鼠骨髓中CXCL12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及心肌梗死组(P<0.05);(2)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CXCR4表达亢进:复合模型组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CXCR4的IOD值高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P<0.05);(3)心肌梗死后CXCL12/CXCR4生物轴失衡加重炎症反应:复合模型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及心肌梗死组(P<0.05),复合模型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骨架结构消失并发生大面积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症因子浸润。实验二:(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蛋白表达:中药组与抑制剂组大鼠CXCR4蛋白表达量比复合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给予中药及抑制剂的大鼠组织内NF-κB、IL-1β、IL-18、GSDMD蛋白的表达与复合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蛋白基因表达:复合模型组大鼠体内CXCR4、NLRP3、NF-κB、GSDMD蛋白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中药组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体内CXCR4、NLRP3、NF-κB、GSDMD蛋白基因表达量(P<0.0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相关炎症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复合模型组NLRP3、GSDM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增高(P<0.05),但中药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的NLRP3、GSDMD表达水平低于复合模型组(P<0.05);(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和复合模型组LVEF%和LVFS%明显降低(P<0.05),抑制剂组和中药组大鼠心脏LVEF%、LVFS%较复合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复合模型组及心肌梗死组大鼠的LVIDs、LVIDd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抑制剂组和中药组的LVIDd和LVIDs均比复合模型组下降(P<0.05);(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外周血中IL-1β和IL-18表达水平:与复合模型组和心肌梗死组相比,中药治疗后可降低外周血中IL-18、IL-1β水平(P<0.05);(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大鼠的焦虑样行为,调节5-HT和DA蛋白表达:复合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和停留时间明显少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P<0.05),与复合模型组相比,给予中药或抑制剂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和停留时间增加(P<0.05),复合模型组大鼠海马内焦虑相关神经递质5-HT和DA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中药与抑制剂大鼠海马区5-HT和DA蛋白水平较复合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实验三:(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海马组织主要炎症蛋白表达:复合模型组、心肌梗死组、中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LRP3、GSDMD、IL-1β、IL-18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复合模型组相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明显降低了心肌梗死合并大鼠脑部NLRP3、GSDMD、IL-1β、IL-18 的表达量(P<0.0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海马区神经损伤:与复合模型组及心肌梗死组相比,中药组大鼠海马区尼氏阳性面积增加(P<0.0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焦虑样行为:与假手术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大鼠OT%和OE%均明显下降(P<0.05),复合模型组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均显着减少(P<0.05),活动探索能力下降,中药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及垂直运动得分与复合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增加(P<0.05),活动及探索能力提高。结论:临床中采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少,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体内Hs-CRP炎症因子的改善更具有优势。实验研究初步证明了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体内骨髓及心肌梗死边缘区CXCL12/CXCR4生物轴表达失衡,CXCR4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中表达明显上调,炎症反应亢进,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发生更多炎症因子浸润;而CXCR4表达亢进诱导的CXCR4/NFκB/GSDMD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通过降低CXCR4的过表达,抑制CXCR4/NFκB/GSDMD炎症信号通路激活,减轻心肌组织炎症因子浸润,促进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修复,改善心功能;同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皮层及海马区相关炎症蛋白表达上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皮层及海马区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 炎症因子表达,调节脑神经递质 5-HT、DA合成,缓解心肌梗死大鼠的焦虑样行为。

王宇[10](2021)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文中认为自从“双心医学”概念的提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日益受到关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业已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联系,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尚无统一公认的诊疗方案。本研究从文献整理、临床评价、网络药理学预测、动物实验验证四个方面对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指出一个新的方向。目的1.对古代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思路和经验进行整理,梳理其病机和治法,为“益气活血解郁”法提供理论支撑。2.通过临床试验初步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3.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其进行验证。方法1 古代文献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主,结合“超星阅读器”以及网络数据库“国学大师”,对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检索,以“胸痹”“郁证”为主题词,并制定相关限制词。将检索得到的相关古籍原文按照中医文献学整理方法,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结合文献体例进行整理。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将6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的患者区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4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SAQ积分)、抑郁状态(HAMD积分、PHQ-9积分)、中医证侯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3网络药理学研究获取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疾病靶点,把两者对接得到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可能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蛋白作用网络,并对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筛选,选取关键的作用靶点,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Ⅱ,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并通过斑马鱼行为分析仪采集斑马鱼的游行轨迹、游行距离、游行速度以及活跃时间等,观察不同浓度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通过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模型,通过计算节间血管指数,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通过切尾建立斑马鱼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模型,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五龙通络解郁方在不同浓度下对巨噬细胞迁移及聚集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诊疗思路进行整理,发现古代医家多认为心气不足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重要病机,气滞是关键因素。通过对古代医家的用药经验整理发现,益气温阳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出现频次也最多;其次为理气类药物。活血类药物的药味虽然少,但是其出现的频次仅次于益气类药物和理气类药物之后。本次研究还发现古代医家在治疗胸痹合并情志疾病时,还运用了一定比例的祛风药物,如防风、蔓荆实、麻黄等。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SAQ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SAQ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AS、AF、TS、DP四个维度,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PL维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AMD方面,治疗后两组HAMD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阻滞状态、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认知障碍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HQ-9方面,治疗后两组PHQ-9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侯积分方面,包括总分、主症和次症,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未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如心率增快、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QTc间期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3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作用于VEGFA、IL6、STAT3、AKT1、MAPK1、APP、EGFR、MMP9、CTNNB1、IL-1β等97个作用靶点。选取重要程度排名前两位的VEGFA、IL6为作用靶点,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在游行距离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距离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距离,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速度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速度明显减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提高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速度,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跃时间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活跃时间明显缩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延长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活跃时间,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轨迹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斑马鱼游行轨迹明显稀疏。与模型组相比,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斑马鱼的游行线路,其中以VRI+100μg/mL组最明显。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斑马鱼背部节间血管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促进斑马鱼血管新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RI+30 μg/mL(P<0.001)、VRI+100 μg/mL(P<0.001)、VRI+300 μg/mL(P<0.001)、VRI+1000μg/mL(P<0.001)]。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尾部出现明显地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减少斑马鱼尾部巨噬细胞的迁移和聚集。其中300 μg/mL组与10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26%和31%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 μg/mL组与1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 7.8%和8.7%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阳(气)不足是胸痹合并情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气郁(滞)是关键因素,病位主要在心、肝、脾。治疗以益气温阳为主,兼之以解散,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风药进行治疗。2.五龙通络解郁方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气虚血瘀,肝郁气滞证)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抑郁状态,且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3.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结果,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基于“络风内动-络损神伤”理论的“益气活血解郁、祛风通络止痛”法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二、心血管药物的不利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血管药物的不利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高血压患者的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对高血压患者的相关风险
2 与临床常用降压药物的相互作用
3 中成药与降压药物的相互作用

(2)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横断面研究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病例对照研究
        1.2.1 研究对象
        1.2.2 纳入标准-病例组
        1.2.3 纳入标准-对照组
        1.2.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评估及一般临床资料的采集
        2.2 MMSE评分检查
        2.3 检验指标
        2.4 相关变量定义及诊断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横断面研究结果
        1.1 PPI用药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2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比较
        2.2 主要诊断
        2.3 PPI用药种类和时长的比较
        2.4 共病情况比较
        2.5 多重用药情况比较
        2.6 抗胆碱能活性
        2.7 镁离子浓度比较
        2.8 应用Beers标准评价患者不适当用药的情况
        2.9 低镁血症组与对照组认知得分对比
        2.10 低镁血症组患者临床资料与MMSE得分相关性分析结果
        2.11 低镁血症组患者临床资料与MMSE得分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12 低镁血症组患者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3 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与MMSE得分相关性分析结果
        2.14 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与MMSE得分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15 对照组患者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
        1 西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2 中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现状
        1 RWS定义与中医药领域应用
        2 SCAD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与应用RWS特点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研究进展
        4 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在RWS中的应用
        5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受试者招募完成情况
        2 SCAD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3 临床结局指标
        4 药物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SCA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2 SCAD患者血瘀证毒证临床表征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HIV-1感染人群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血脂变化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中的相关定义
    3 研究流程
    4 材料
        4.1 试剂
        4.2 耗材
        4.3 仪器设备名称
    5 方法
        5.1 标本采集和处理
        5.2 生化指标检测
        5.3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5.4 血浆HIV病毒载量的测定
        5.5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的总体描述及亚组分析(N=1942)
        1 总体描述
        1.1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描述
        1.2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后血脂异常率比较
        2 亚组分析
        2.1 老年亚组(N=216)
        2.2 中重度血脂异常亚组
        2.3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亚组(N=36)
    第二部分 血脂代谢异常危险因素分析
        1 不同特征人群基线血脂水平比较
        2 不同特征人群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血脂异常率
        3 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发病风险的比较
        4 不同类型血脂异常独立危险因素评估
        5 免疫激活指标与血脂代谢相关性初探索
        6 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血脂代谢异常影响的比较
    第三部分 总体血脂水平及异常率动态变化
        1 总体研究对象(N=1542)
        1.1 血脂异常发生次数及分布
        1.2 总体人群血脂异常率动态变化
        1.3 血脂水平动态变化
        1.4 血脂变化量动态变化及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HIV-1感染者相关血脂代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对药茯苓-泽泻干预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通路和肠道菌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概述
    第一节 血脂异常的中医概述
        一、血脂异常的中医病名
        二、血脂异常的中医病因病机
        三、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四、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
    第二节 血脂异常的西医治疗
        一、生活方式干预
        二、药物治疗
    第三节 茯苓、泽泻单药及对药研究进展
        一、茯苓研究进展
        二、泽泻研究进展
        三、对药“茯苓-泽泻”研究进展
    第四节 AMPK信号通路与脂代谢关系
    第五节 肠道菌群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一、肠道菌群对宿主脂代谢的影响
        二、肠道菌群与血脂异常的联系机制
    第六节 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一、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相关性
        二、中药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血脂异常
    第七节 导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
第二章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说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对药“茯苓-泽泻”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及设备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二节 血脂异常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三节 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的降脂疗效
        一、实验材料与设备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四节 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通路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设备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五节 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设备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四章 讨论
    一、基于中医之“脾”探讨血脂异常痰浊证与AMPK通路及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二、对药“茯苓-泽泻”降脂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研究
    三、血脂异常痰浊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研究
    四、对药“茯苓-泽泻”的降脂疗效研究
    五、对药“茯苓-泽泻”干预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通路研究
    六、对药“茯苓-泽泻”调节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肠菌稳态研究
    七、AMPK信号通路、肠道菌群与血脂异常的相互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6)基于“脉腑”与“脾脉相关”理论探讨中风病脑脉燥变机制及健脾益智法调节MCAO大鼠内皮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脉与脾脉相关研究
        1.1 关于“脉”的概念形成
        1.1.1 脉古代解剖之初始认知
        1.1.2 结构之脉
        1.1.3 功能之脉
        1.2 脉腑理论钩玄
        1.2.1 脉腑概念的形成
        1.2.2 脉气是脉腑功能的高度概括
        1.2.3 经络是脉腑网络结构的体现
        1.2.4 脉腑之基本生理
        1.2.5 脉腑之生理特性
        1.3 脾脉相关的内涵研究
        1.3.1 脾脉相关,以营为基
        1.3.2 脾脉相关,以濡为性
        1.3.3 脾脉相关,摄血纳津
        1.3.4 脾脉相关,以脾统脉
    2 中风病脑脉病变机理探析
        2.1 中风病病位在脑脉
        2.2 脑脉生理之特点
        2.2.1 至阳清空,不容邪气
        2.2.2 元神所藏,神机所发
        2.2.3 脑脉居上,通于火燥
        2.2.4 水湿居下,升达脑脉
        2.3 中风脑脉病变因机学说剖析
        2.3.1 中风“虚”因机说
        2.3.2 中风“风”因机说
        2.3.3 中风“火”因机说
        2.3.4 中风“痰”因机说
        2.3.5 中风“瘀”因机说
        2.4 中风“燥”之因机新说探析
        2.4.1 中风“燥”之因机新说提出的依据
        2.4.2 脑脉病“燥”是中风病的基本病理
        2.4.3 脑脉燥变是中风脉燥证的深危病机特点
        2.4.4 脾虚而脉燥是脑脉燥变的病理主导
    3 健脾润脉祛燥是健脾益智法防治中风病的重要内容
        3.1 健脾养营润脉
        3.2 健脾生津润脉
        3.3 健脾祛瘀润脉
        3.4 健脾化痰润脉
    4 健脾益智法治疗中风病的实验基础
        4.1 健脾益智汤的组分研究
        4.2 健脾益智汤的组方研究
第二部分 健脾益智法调节MCAO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健脾益智法对MCAO大鼠脑内NO、eNOS及 VEGF的影响
        1 目的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3 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药物配制和给药
        3.3 MCAO模型大鼠的复制
        3.4 神经功能受损评分
        3.5 取材
        3.6 石蜡包埋
        3.7 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NO含量
        3.8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eNOS、VEGF表达情况
        3.9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各组大鼠脑内VEGF表达水平
        3.10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大鼠脑内NO的含量
        4.2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eNOS的表达情况
        4.3 各组大鼠脑内VEGF表达情况
        5 讨论
        5.1 NO、eNOS、VEGF检测
        5.2 干预药物
        5.2.1 西药干预
        5.2.2 中药干预
    实验二 健脾益智法对MCAO大鼠RhoA mRNA和 ROCK2 蛋白的影响
        1 目的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3 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药物配制和给药
        3.3 MCAO大鼠的复制
        3.4 神经功能受损评分
        3.5 取材
        3.6 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RhoA mRNA的表达情况
        3.7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ROCK2 蛋白的表达情况
        3.8 数据统计
        4 结果
        4.1 qPCR检测RhoA mRNA表达情况
        4.2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内ROCK2 蛋白表达情况
        5 讨论
    实验三 健脾益智法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及Caspase-3 的影响
        1 目的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3 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药物配制和给药
        3.3 MCAO大鼠的复制
        3.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5 取材
        3.6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Caspase-3表达情况
        4 结果
        4.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受损评分
        4.2 各组大鼠脑内Caspase-3 蛋白表达情况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文献综述 内皮功能障碍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基于计算生物力学的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优化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符号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课题背景
        2.1.1 血管疾病
        2.1.2 风险评估
        2.1.3 TEVAR手术
        2.1.4 靶向药物治疗
        2.1.5 生物力学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基于血液动力学的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研究
        2.2.2 血管疾病TEVAR介入治疗的数值模拟研究
        2.2.3 磁纳米颗粒靶向药物治疗血管疾病的研究
    2.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3 基于患者CTA的生物力学计算研究
    3.1 患者医学图像数据的获取
    3.2 血管几何模型的构建
    3.3 模型处理与网格划分
    3.4 血液动力学模型
        3.4.1 控制方程
        3.4.2 血液的非牛顿性质
        3.4.3 边界条件
        3.4.4 数值计算方法
        3.4.5 血液动力学参数分析
    3.5 流固耦合(FSI)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患者CTA和血液动力学的主动脉缩窄后远端扩张风险评估研究
    4.1 引言
    4.2 几何模型
    4.3 计算模型
    4.4 主动脉缩窄后远端扩张的形成机制
        4.4.1 对照组构建与血液动力学模拟
        4.4.2 术前和术后的病例验证
    4.5 不同缩窄程度主动脉远端扩张的风险评估
        4.5.1 不同缩窄程度主动脉的构建与血液动力学模拟
        4.5.2 缩窄程度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患者CTA和血液动力学的主动脉扭曲伴随的风险评估研究
    5.1 引言
    5.2 主动脉扭曲的评估方法
        5.2.1 基于CTA图像的几何重建与中心线提取
        5.2.2 基于微分几何3D曲率和挠率的主动脉扭曲评估
    5.3 主动脉扭曲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模拟及风险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风险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病例收集
    6.3 研究方法
        6.3.1 主动脉形态学参数测量及统计学分析
        6.3.2 理想主动脉模型构建及血液动力学模拟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基线特征与形态学分析
        6.4.2 血液动力学参数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TEVAR介入治疗的流固耦合(FSI)数值模拟研究
    7.1 引言
    7.2 数学模型
    7.3 计算及验证
        7.3.1 几何模型与参数
        7.3.2 边界条件
        7.3.3 网格和数值方法
        7.3.4 准确性验证
    7.4 结果与讨论
        7.4.1 支架植入深度(oversize)的影响
        7.4.2 支架植入长度的影响
        7.4.3 支架材料的影响
        7.4.4 支架形状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磁纳米颗粒靶向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8.1 引言
    8.2 几何模型
    8.3 数学模型
        8.3.1 流体相(血液)
        8.3.2 固体相(血管壁和斑块)
        8.3.3 颗粒相(MDCPs)
    8.4 计算及验证
    8.5 靶向治疗效果的评估
        8.5.1 MDCPs递送效率的评估
        8.5.2 MDCPs递送过程中斑块损伤的评估
    8.6 结果与讨论
        8.6.1 外磁场配置和强度的影响
        8.6.2 MDCPs形状和粒径的影响
        8.6.3 斑块形态(狭窄程度和肩长)的影响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与CXC趋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1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流行病学
    2 CXC趋化因子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2.1 趋化因子结构、表达及作用
        2.2 趋化因子受体结构、表达及作用
        2.3 CXC趋化因子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3 CXCL12/CXCR4生物轴介导心肌梗死后炎症
        3.1 CXCL12结构、表达及作用
        3.2 CXCR4结构、表达及作用
        3.3 CXCL12/CXCR4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4 炎症机制与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疾病
    5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临床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古方今用及药理机制研究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近现代应用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单药及复方现代药理研究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效用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药物治疗对冠心病伴焦虑状态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资料提取
        1.6 统计分析
    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及基本特征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研究质量评价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情况
    3 Meta分析结果
        3.1 外周血中Hs-CRP因子表达
        3.2 外周血中IL-6因子表达
        3.3 外周血中IL-8因子表达
        3.4 外周血中IL-17因子表达
        3.5 外周血中TNF-α因子表达
        3.6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HAMA量表评分情况
        3.7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HAMD量表评分情况
        3.8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SDS量表评分情况
        3.9 各项研究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情况
        3.10 各项研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纳入研究证据质量评价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控CXCR4/NF-KB/GSDMD炎症通路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
    实验一: 慢性不可预知性空瓶刺激对心肌梗死大鼠CXCL12/CXCR4生物轴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
        3.2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产生焦虑样行为改变
        3.3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骨髓中CXCL12的含量下降
        3.4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CXCR4表达亢进
        3.5 CXCL12/CXCR4生物轴失衡加重炎症反应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控CXCR4/NF-κB/GSDMD炎症通路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炎症机制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给药方式及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反应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细胞的损伤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外周血中IL-1β、IL-18的表达水平
        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节海马区5-HT、DA合成,缓解焦虑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皮层及海马炎症部分机制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给药方式及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海马区炎症蛋白表达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皮层区炎症蛋白表达水平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海马区神经损伤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焦虑样行为
        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心脏功能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0)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潜在发病机制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认识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辨证分型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胸痹合并情志病症的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检索工具及方法
        2.3 检索策略
    3 检索结果
    4 行文体例
    5 文本类型
    6 原文整理
        6.1 方药治疗类
        6.2 针灸治疗类
    7 数据统计
        7.1 药物种类分析
        7.2 药物属性分析
        7.3 药物气味分析
    8 总结分析
        8.1 病因病机
        8.2 治疗方法
    9 结论
    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纳入病例基线比较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观察
        4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作用靶点预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相关平台、工具
        2.2 五龙通络解郁方中化合物及其潜在靶点预测
        2.3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4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5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2.6 基因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2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疾病靶点
        3.3 五龙通络解郁方-有效活性成分-有效靶点关系图
        3.4 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3.5 五龙通络解郁方主要单味药物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6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GO分析
        3.7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KEGG分析
    4 讨论
        4.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靶点
        4.2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通路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实验二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三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四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心血管药物的不利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高血压患者的药学监护[J]. 张强,姜志辉,李健. 中国药业, 2021(19)
  • [2]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 刘彤云. 青岛大学, 2021(02)
  • [3]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D]. 张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HIV-1感染人群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血脂变化及危险因素分析[D]. 李秀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对药茯苓-泽泻干预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通路和肠道菌群的机制研究[D]. 任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基于“脉腑”与“脾脉相关”理论探讨中风病脑脉燥变机制及健脾益智法调节MCAO大鼠内皮功能的研究[D]. 陈丽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计算生物力学的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优化治疗研究[D]. 张雪岚.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8]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D]. 侯季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D]. 王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心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