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软件竞赛

电子邮件软件竞赛

一、电子邮件软件大比拼(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1](2020)在《AZP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智能化、信息化、5G化已经是这个时代潮流的趋势所在,互联网时代已经逐步让各行各业变成“红海”市场。针对日益严峻的商业竞争、企业竞争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变得尤为突出。只有当企业的人才战略行之有效,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有夯实的根基。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综合实力的比拼,但是归根结底的是人力资本的竞争。毫无疑问,培训是为人力资本增值的有效途径与手段。企业培训对于树立员工的正确意识,增加员工的知识技能,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拓宽员工的全球视野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然而,现今社会的大多数企业的培训工作仍然不完善,培训以课程为中心,以培训师为中心的现象十分常见,培训体系的开发与搭建相对落后,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与受训对象,培训流程混乱不清,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不完善的培训体系,不仅不能有效地建立企业的员工能力素质模型,也不利于快速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对企业的战略发展埋下阻碍因子。本文的研究对象——AZP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安联集团,其核心业务是道路救援业务与金融保险业务,专长于家居健康服务,道路救援服务和旅游保险等服务领域。随着AZP公司业务的多元化进程,不断深耕中国市场。企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传统老式的人才培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发展,公司需要全新的,且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本文基于相关的培训理论,以及前沿的培训理念,通过查阅文献、与中高层管理者面对面访谈等方式,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将理论阐述和现实案例相结合,探讨AZP公司培训体系中的关键问题点、缺失点和欠妥之处,并基于问题进行分析与诊断,找到了该公司培训体系不完善的根本原因,并制定了相应的优化方案,通过逐一优化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培训实施与监管、培训评估、培训管理制度以及培训保障体系六大环节,使AZP公司有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体系。通过此次优化研究,不仅成功优化了AZP公司的员工培训体系,还为AZP公司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我国外资企业和金融保险行业的培训体系发展提供了些许借鉴意见。

王玲[2](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范华杰[3](2020)在《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环境对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有效改变传统课堂"学技术"的局限性,实现"学技术"和"用技术"的完美统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旨在深入探讨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策略。

杨欣翥[4](2019)在《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城市陆续建设了各种政务服务平台,为“数字政府”的建设以及政务大数据的开放和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当前各部门、各层级的业务系统和政务大数据还存在各自为政,整合力度不够,综合性、系统化、一体化的政务大数据服务平台尚未建成,导致政务服务方面仍然存在多填、多跑、多等、多报、多查等问题。本文借助发达国家在政务大数据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功能与框架结构进行了整合与重构,进而运用先进的大数据融合理论对省级政务大数据的数据和业务进行了深度融合,运用科学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政务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潜在的政务事件进行科学预测,对企业违法经营事项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提升政府部门在企业审查和监管时的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并分析了政务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阐述了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与应用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发达国家在政务大数据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对中西方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的措施进行了比较,为后续政务大数据中心功能与框架的设计奠定基础。(3)对我国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功能与框架结构进行了整合与重构,明确了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及业务体系。(4)对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涉及的数据融合和业务融合概念、特征和架构进行了分析,对政务大数据中数据挖掘和融合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带有滚动路径属性的数据挖掘方法,基于此方法,设计了政务系统融合算法。采用特征时间自动机模型对业务的时间约束和可变性进行了建模,采用产品时间计算树逻辑对业务的性质进行统一描述,然后用一个案例详细分析了政务融合技术的具体实现流程。(5)针对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提出了一种新的事件预测框架——基于反馈机制的事件预测(Event Prediction with a Feedback Mechanism,EPFM)。EPFM增强了政务事件的信息特征和演化特征,提高了事件预测的性能,能对潜在的政务事件进行科学预测。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目前其他的先进方法。(6)在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支撑下,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企业的征信数据获取和展示,运用GSO(Glowworm Swarm Optimization,GSO)算法来改进传统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得到的G-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从而得到企业经常违法经营的事项,并将这些高发事项进行挖掘得到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企业违法经营事项之间的关联性,最终将得到的有用信息应用到社会信息体系建设中,对企业是否有违法经营情况进行精准排查,进而提升政府部门在企业审查和监管时的效率。本文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大数据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和共享应用,开展政务大数据的融合创新,提升政务大数据挖掘效率和预测水平,打造整体政府形象,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以及预测预警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刘甜甜[5](2019)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XX小学五年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学校越来越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要。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不谋而合。该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都有自身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智能分布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地改善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外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并总结文献的研究方向和特点。在对多元智能理论内容和教学设计内涵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有机结构系统,并在此结构基础上对五年级课程《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网际飞鸿雁》进行教学设计及其案例分析。最后分析整个教学设计的实施情况,总结问题并提出实施建议,希望能够给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时秀英[6](2018)在《基于自动化创新策略对Y公司服务外包项目承接力提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工智能炙手可热,服务外包行业迅速发展,各国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服务外包经历了IT技术推动的1.0,互联网推动的2.0,现在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物移云”所推动主导的服务外包3.0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竞争对手不仅是企业,同时还有取代服务外包企业的新技术,服务外包行业出现新的特点,智能化和平台化。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服务外包合同,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服务外包企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服务外包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人才供求紧张,法律法规不完善、服务外包价值较低和缺少对新技术的掌握。服务外包3.0是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一次洗牌,抓住这次机遇,就能够获得新的增长动力,优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外包业务。本文通过对Y公司所处内外部环境中面对的挑战与问题进行研究,研究Y公司在承接服务外包项目过程中在的问题,制定提升服务外包承接能力的策略。本文的使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在服务外包发展新机遇的推动下,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多元化的交付运营模式和新的服务外包内容。通过对Y公司(市南)实际情况、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状况和新技术知识进行研究,发现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与发展,从最初依赖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发展到提高服务质量。在智能化背景下,服务外包企业需要采取自动化创新,摆脱人力资源对服务外包发展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外包承接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是Y公司运用自动化机器人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来试行自动化创新策略,提升了公司服务外包项目承接能力,拓宽了承接服务外包项目范围。但是公司在实行自动化创新策略时,会有来自多方的阻力。为确保自动化创新策略能够顺利推行,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辅助自动化策略的推行。

蔡翠红,马明月[7](2017)在《以“伊斯兰国”为例解析网络恐怖活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时代的恐怖活动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相比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直接攻击,更多情况下,网络被恐怖分子或组织用做进行常规的、非破坏性的活动手段和工具,如建立恐怖组织网站以及社交网络账号进行恐怖信息发布、宣传和人员招募,通过电子邮件以及手机应用软件传输恐怖组织刊物和信件、协调计划以及组织恐怖活动等。"伊斯兰国"是恐怖活动与网络结合应用的典型代表,其网络恐怖活动的成功经验对其他极端组织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示范效应。具体而言,Web 2.0时代的网络恐怖活动机制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即网络宣传与认知构建、广泛撒网与精确动员、行为暗示与行动指南、暴力展示与恐怖效果、敲诈勒索和网络融资、虚实威胁与非对称优势。针对网络恐怖活动紧跟技术潮流的特点和趋势,可以通过国家责任、公司责任、民众义务及国际合作的相互结合来进行应对。

龙立红[8](2015)在《高中信息安全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超越,信息科学拥有更多的受众群体,信息社会公众在享受信息技术的高效与快捷等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欺诈、信息泄漏、信息侵权、信息犯罪、信息恐怖主义等不同类别的信息安全问题。高中生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力量和未来建设者,其信息安全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为此,对高中生实施信息安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应然取向也是信息安全形势的现实诉求。依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信息安全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内涵丰富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信息安全教育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的重要举措,是对高中生实施信息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中尝试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框架下,从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的现状出发,基于STS教育理念,架构信息安全单元模块课程,厘定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构建渗透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等元素的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内容体系,设计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教育教学资源,尝试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课程化实践活动。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中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共分五章,通过对信息安全理论构想和教学实践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分析了其对高中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的启发性;接着对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探悉,厘析了实施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寻找理论支撑;然后从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技能、信息安全法律伦理四个维度设计了高中信息安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了解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现状,同时辅以教师访谈提纲,征询一线教师对于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建议与意见,增强了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课程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立足于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现状,本文进一步探索了实施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的课程化实践途径,尝试依托信息技术课程基于STS理念拓展形成了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课程,确立了信息安全课程的目标,建构了信息安全课程的内容体系,设计了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教学案例,开展了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表明,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的课程化实施途径是行之有效的,有助于学生信息安全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沈栋红[9](2014)在《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文中指出信息技术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学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体会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是符合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让学生能够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秦贻[10](2012)在《新媒体与民主政治重构及其问题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美国总统选举》文中研究说明从历史来看,传播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给美国的政治生态带来一道新景观。互联网的兴起为民主政治提供了重构的空间,新媒体对总统选举的影响力正不断加强。无论是2008年社会化媒体的横空出世,还是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风靡天下,指尖上的选举引发了政治传播领域的数字技术革命。其结果是,作为政府与公众间信息沟通的渠道,新媒体重构了政治选战的版图,不仅改变了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方式,而且还促成了新选民群体的诞生。美国的选举政治由此呈现出一种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图景。在美国选出首位黑人总统,用奥巴马的话说,“我们创造了历史”的重要时刻,对互联网的迷思狂潮几乎是到了顶峰。各种技术决定论式的断言不绝于耳:在新媒体选举的语境中,集权话语的力量已然消失?政治冷漠的人群逐渐减少?平等互动的传播已经实现?言论自由的理想终成现实?诸般乐观主义的期待纷至沓来,建构起一个超现实的“传播乌托邦”。然而,技术崇拜的迷思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反复终结的话语。通过解构互联网时代的美国总统竞选,以及考察新媒体在选举政治中的角色扮演,我们发现权威中心、政治疏离、社会层级、电子监视依然存在。新媒体政治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新媒体是被结构在了理性主义政治的支配之中并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体系。从批判的认识论出发,在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两个面向上,展开对新媒体选举本质的剖析和解读,得出的答案显而易见:权力始终是政治的核心,“网络上的政治就是通常的政治”。诚如法国社会学家埃里克·麦格雷所说:“技术给了政治许多应允,但技术不是政治;媒介的电子使用改变了民主的运行,但民主究竟是何物不因技术而改变。”由此可见,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只是局限在传播技术本身的革新,更多的是体现了新兴传播力量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那么,以一种更加复杂多维的国际视野来审视新媒体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展望政治文化传播的趋势与未来:当互联网技术发展到Web2.0阶段,新闻媒体的社会控制取决于政府与公众的双方博弈;同时媒体技术的革新,一方面将迫使知识领域的权力重新分配和形成新的垄断,另一方面,也为公共领域的重建、社会公器的回归、民主传播模式的构想带来希望。

二、电子邮件软件大比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邮件软件大比拼(论文提纲范文)

(1)AZP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方法
        1.4.1 研究基本思路
        1.4.2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培训的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2.1 培训概述
    2.2 培训体系概述
    2.3 培训的相关理论
        2.3.1 成人学习理论
        2.3.2 人力资本培训理论
        2.3.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3.4 ADDIE系统培训模型理论
        2.3.5 柯式培训评估模型理论
第三章 AZP公司培训体系问题分析
    3.1 AZP公司概述
    3.2 AZP公司基本人力资源概况
        3.2.1 AZP公司员工年龄结构分析
        3.2.2 AZP公司员工工龄结构分析
        3.2.3 AZP公司员工学历结构分析
    3.3 AZP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访谈分析
    3.4 AZP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4.1 AZP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问题
        3.4.2 AZP公司员工培训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AZP公司培训体系的优化设计
    4.1 AZP公司培训体系的优化设计的原则与思路
        4.1.1 AZP公司培训体系的优化设计的原则
        4.1.2 AZP公司培训体系的优化设计的思路
    4.2 AZP公司培训体系的优化方案
        4.2.1 完善培训需求的收集与分析
        4.2.2 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
        4.2.3 有效监管培训实施
        4.2.4 优化培训评估方式
        4.2.5 建立培训制度
第五章 AZP公司培训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培训经费的保障
    5.2 公司管理层的支持
    5.3 员工职业通路与绩效的配合
    5.4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2)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对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二)拓展课程学习平台
    (三)有效推动多元化互动
    (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利用网络引导自主学习
    (二)利用网络开展探究学习
    (三)利用网络促进协作学习
三、结语

(4)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数字政府
        1.2.2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1.2.3 大数据与政务大数据
        1.2.4 政务大数据融合与预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字政府研究现状
        1.3.2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现状
        1.3.3 政务大数据研究现状
        1.3.4 政务大数据融合与预测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西方国家政务大数据的实践经验
    2.1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与应用的现状
        2.1.1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与应用的历史发展进程
        2.1.2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与应用的特点
    2.2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的措施分析
        2.2.1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与应用中遇到的资源分割障碍
        2.2.2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具体措施
        2.2.3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中政务大数据支撑数据共享措施的效果
    2.3 中西方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措施的比较
        2.3.1 中国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具体措施
        2.3.2 中西方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措施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分析
    3.1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目标
    3.2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各方职责
    3.3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3.4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业务体系
        3.4.1 数据采集体系
        3.4.2 数据汇聚体系
        3.4.3 数据目录体系
        3.4.4 数据治理体系
        3.4.5 数据存储体系
        3.4.6 数据管控体系
        3.4.7 数据服务体系
        3.4.8 数据可视化体系
    3.5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总体架构
        3.5.1 系统架构
        3.5.2 应用架构
        3.5.3 管理架构
        3.5.4 安全架构
    3.6 本章小结
4 省级政务大数据融合技术和算法研究
    4.1 政务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4.1.1 生成带有滚动路径属性的政务大数据挖掘
        4.1.2 政务数据融合算法设计
        4.1.3 拓展属性生成过程
        4.1.4 属性选择过程
    4.2 业务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4.2.1 业务融合概念、发展过程及建设目标
        4.2.2 业务融合框架
        4.2.3 业务融合的关键问题
        4.2.4 业务融合的关键技术
        4.2.5 带有时间约束的融合业务建模
    4.3 业务融合典型案例分析——以不动产交易登记政务服务为例
        4.3.1 不动产交易登记现状
        4.3.2 不动产交易登记业务融合的目标
        4.3.3 “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的业务类型
        4.3.4 不动产登记平台的系统架构
        4.3.5 基于微服务技术架构的数据交互及业务协同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政务大数据的政务事件预测
    5.1 政务微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5.1.1 政务微媒体的概念
        5.1.2 政务微媒体的形式与特点
    5.2 政务微媒体的信息特征
        5.2.1 政务微媒体信息资源的特点
        5.2.2 政务微媒体信息资源类型
    5.3 基于政务微媒体的政务事件预测
        5.3.1 EPFM框架概述
        5.3.2 事件相关的政务微媒体信息文本检测方法
        5.3.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文本特征提取
        5.3.4 新事件检测方法
        5.3.5 概率分布及其解释
    5.4 应用分析
        5.4.1 数学描述
        5.4.2 方法有效性验证
        5.4.3 反馈机制的性能分析
        5.4.4 文本特征提取器的参数分析
        5.4.5 新事件检测性能
        5.4.6 预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大数据技术及改进关联规则算法在征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6.1 企业征信系统
        6.1.1 企业征信系统研究发展与应用
        6.1.2 大数据时代社会信用体会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
        6.1.3 大数据时代征信行业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6.2 关联规则算法的研究
        6.2.1 关联规则算法的基本概念
        6.2.2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Apriori
        6.2.3 GSO算法的基本概念
        6.2.4 GSO算法优化Apriori算法研究
        6.2.5 优化G-Apriori算法性能评价
    6.3 征信系统关联规则算法应用
        6.3.1 征信数据集
        6.3.2 关联规则算法应用于征信数据
        6.3.3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XX小学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外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现状
        1.2.3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多元智能理论
        2.1.1 多元智能的概念和内涵
        2.1.2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2.2 教学设计理论
        2.2.1 教学设计的概念
        2.2.2 教学设计理论的要点
    2.3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带来的积极意义
        2.3.1 注重学生间个体差异,激发学生隐性潜能
        2.3.2 多维的看待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3 看重学生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3章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数据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教师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3.4 学生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3.4.1 问卷设计说明
        3.4.2 问卷结果分析
        3.4.3 实验前后各班智能均值对比分析
    3.5 课堂观察调查及结果分析
第4章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4.1 多元化地确定教学目标
    4.2 多角度地分析学习者
    4.3 灵活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4.3.1 以课标为基准,注意融合其他学科
        4.3.2 尊重智能差异,适度调节授课内容
    4.4 多元化地设计教学策略
        4.4.1 针对言语智能提升的教学策略
        4.4.2 针对数理逻辑智能提升的教学策略
        4.4.3 针对空间智能提升的教学策略
        4.4.4 针对身体运动智能提升的教学策略
        4.4.5 针对音乐智能提升的教学策略
        4.4.6 针对人际交往智能提升的教学策略
        4.4.7 针对自我内省智能提升的教学策略
        4.4.8 针对自然观察者智能提升的教学策略
    4.5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设计
第5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5.1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教学案例设计
        5.1.1 案例设计
        5.1.2 学生反馈与案例分析
    5.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网际飞鸿雁”教学案例设计
        5.2.1 案例设计
        5.2.2 学生反馈与案例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果
    6.2 实施的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
    6.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教师访谈内容与纪录
附录2 小学生多元智能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学实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自动化创新策略对Y公司服务外包项目承接力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文献综述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服务外包与自动化相关概念介绍
        一、服务外包相关概念
        二、保险数据服务外包
        三、服务外包3.0
    第二节 自动化软件机器人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一、自动化软件机器人
        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价值链理论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第三章 Y公司(市南)服务外包项目的业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Y公司概况与组织结构
    第二节 Y公司项目运营模式
    第三节 Y公司外部环境问题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
        二、人力成本上升
        三、新技术涌现
        四、印度服务外包优势多
    第四节 Y公司(市南)内部环境问题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数据服务外包,人员流动性强,工作效率低
        二、产业升级转变的管理困境
        三、创新变革遇阻,高端人才匮乏
    第五节 影响Y公司(市南)提升项目承接能力的阻力
        一、用人紧张
        二、办公用地短缺
        三、员工效率低
        四、项目价值普遍较低
        五、市场竞争激烈
第四章 自动化创新策略的实施和影响
    第一节 Y公司(市南)推行自动化技术创新策略过程
    第二节 自动化机器人运用实例介绍
    第三节 Y公司(市南)自动化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结构改革
        二、优化人力资源策略
        三、激发员工潜力,创新优化操作
        四、全球业务中心联动,互补互动
        五、增加项目承接模式,拓宽经营范围
    第四节 自动化创新策略对Y公司(市南)产生的影响
        一、项目运营模式多元化,保障项目收益
        二、招聘市场受关注
        三、社会影响力提升
        四、发包方评价高
        五、项目承接能力提升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论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一、论文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以“伊斯兰国”为例解析网络恐怖活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时代的恐怖主义与网络恐怖活动特点
二、Web 2.0时代的网络恐怖活动机制———以“伊斯兰国”为例
    (一)网络宣传与认知构建
    (二)广泛撒网与精确动员
    (三)行为暗示与行动指南
    (四)暴力展示与恐怖效果
    (五)敲诈勒索和网络融资
    (六)虚实威胁与非对称优势
三、网络恐怖活动趋势与应对

(8)高中信息安全课程实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演进与发展
        (二) 以STS教育理念为背景的信息素养
        (三) 研究问题
    三、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 理论构想
        (二) 教学实践
    五、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六、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信息安全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信息安全
        (二) 网络信息安全
        (三) 信息安全教育
    二、理论基础
        (一) 需要层次理论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 STS教育理念
第三章 高中信息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 问卷的设计
        (二) 访谈提纲设计
    二、调查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 基本信息
        (二) 信息安全意识的基本情况
        (三) 信息安全知识的基本情况
        (四) 信息安全技能的基本情况
        (五)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基本情况
        (六)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的课程化实践
    一、高中信息安全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 社会价值
        (二) 个人价值
        (三) 学科价值
    二、高中信息安全课程的目标设置
        (一) 目标形成的制约因素及定位
        (二) 信息安全素养的内涵
        (三) 高中信息安全课程的目标
    三、高中信息安全课程的内容构建
        (一) 内容构建的价值取向
        (三) 内容构建的原则
        (四) 内容结构体系
    四、高中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 学情分析
        (二) 教学资源准备
        (三) 教学方案设计
        (四) 教学案例
        (五) 教学结果分析
        (六) 教学实践结论与反思
第五章 研究总结
    一、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教学案例
        附录3—1 电子邮件的安全使用
        附录3—2 浏览器方式收发邮件的安全
        附录3—3 拿什么拯救你?垃圾邮件
        附录3—4 电子邮件礼仪
    附录4 《电子邮件的安全》单元前测问卷
    附录5 《电子邮件的安全》单元后测问卷
后记

(9)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2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意义
3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3.1 创设生活情境, 导入新课
    3.2 借助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形式
    3.3 运用生活经验, 理解教学内容
    3.4 转化生活问题, 巧设课堂练习

(10)新媒体与民主政治重构及其问题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美国总统选举(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方法与总体思路
2 技术与政治——新媒体与美国总统选举
    2.1 技术、民主选举及政治理性主义
        2.1.1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2.1.2 技术改变了权力的分配
        2.1.3 民主政治就是选举政治
        2.1.4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2.2 媒体技术与选举政治的关系
        2.2.1 技术决定论vs.社会建构论
        2.2.2 美国总统竞选传播模式的变革
3 互联网之路——新媒体介入选举政治的历程
    3.1 WEB1.0时代的总统选举:从克林顿到小布什
        3.1.1 1992年大选中电子邮件的使用
        3.1.2 1996年大选中竞选网站的兴起
        3.1.3 2000年大选中网络互动的发展
        3.1.4 2004年大选中政治博客的流行
    3.2 WEB2.0时代的总统选举:奥巴马的互联网秀
        3.2.1 2008年大选中的新媒体镜像
        3.2.2 2012年大选中的移动化政治
4 协商的平台——新媒体参与选举政治的作用
    4.1 总统候选人的互联网策略
        4.1.1 政治营销的网络力量
        4.1.2 资金募集的新式渠道
        4.1.3 选民动员的在线平台
    4.2 草根支持者的自媒体盛宴
        4.2.1 网络社区里的众人狂欢
        4.2.2 技术政治中的投票参与
5 传播乌托邦——新媒体建构选举政治的迷思
    5.1 迷思一:中介把关的消失
        5.1.1 网络的去中介及民主分权
        5.1.2 集权话语的新式无形把关
    5.2 迷思二:政治冷漠的减少?
        5.2.1 更高的知情推动更多的参与
        5.2.2 联网只是促进活跃的政治
    5.3 迷思三:虚拟平等的实现
        5.3.1 平等介入与互动沟通的网络
        5.3.2 选举政治中社会层级的现实
    5.4 迷思四:网络自由的胜利
        5.4.1 联网言论的自由主义盛行
        5.4.2 竞选中权力之眼的电子监视
6 政治弹性化——选举政治重构与政治理性主义
    6.1 新媒体对总统选举政治的重构
        6.1.1 总统候选人的网络选战
        6.1.2 民权守夜人的数字政治
    6.2 互联网选举政治的本质及理性
        6.2.1 政治经济学的维度
        6.2.2 文化研究的路径
7 反思与展望——新媒体与选举政治关系的再审视
    7.1 多元媒体的零和博弈
        7.1.1 新旧媒体的多渠道融合
        7.1.2 媒体政府间的权力共舞
    7.2 公共领域的网络重建
        7.2.1 再造新媒体之多维视野
        7.2.2 公共政治的开放性聚合
8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四、电子邮件软件大比拼(论文参考文献)

  • [1]AZP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D]. 刘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2]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3]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范华杰. 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0(01)
  • [4]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杨欣翥.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5]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XX小学五年级为例[D]. 刘甜甜.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2)
  • [6]基于自动化创新策略对Y公司服务外包项目承接力提升的研究[D]. 时秀英. 青岛大学, 2018(02)
  • [7]以“伊斯兰国”为例解析网络恐怖活动机制[J]. 蔡翠红,马明月.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7(01)
  • [8]高中信息安全课程实践教学研究[D]. 龙立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9]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J]. 沈栋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16)
  • [10]新媒体与民主政治重构及其问题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美国总统选举[D]. 秦贻. 武汉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电子邮件软件竞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