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私人电脑培训

我看到私人电脑培训

一、我看民办电脑培训(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李懂[2](2021)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民办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 ——以H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晓辉[3](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教材一直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任务,教材管理是使教材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制定的教材管理政策是教材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1978年至2020年的教材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文本,发现在教材管理政策目标规范上仍存在问题,政策目标规范过于笼统,目标层次不够鲜明。教材管理政策对象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对谁实施的范围不够全面,由谁实施缺少部分主体。教材管理政策在实施和保障上还需进一步的改进。因此,本研究对教材管理相关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收集、归纳和反思,从教材管理政策的内容入手进行写作,笔者建议教材管理政策目标规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层次化;教材管理政策对象多主体化,实现全面化;教材管理政策实施与保障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本研究由七章节构成:第一章,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的引言部分。本章主要对笔者选择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的初衷进行说明,并且通过文献综述对我国的教材管理政策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概述,为接下来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做了铺垫。第二章,从教材管理的概念和理论入手。对教材管理的相关词进行界定,对教材管理的理论进行阐述。教材管理理论作为本论文的整体支撑,本文将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想融合。第三章,分析教材管理政策内容。本章从三个方面解释了1978年至2020年发布的教材管理政策的文本:教材管理的目标、实施的主体以及对象、以及如何实施教材管理政策。第四章,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材管理政策改革的总体进程。本章通过对政策的梳理,大致将我国教材管理政策改革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的改革的过程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五章,构建和论证分析。本章从目标、对象、措施三方面的标准,采用理论和事实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结合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第六章,教材管理政策的内容反思。本章主要是通过对比构建的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目标、对象和措施三方面的标准对教材管理的政策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构建的标准找出教材管理文本中存在的不足。第七章,完善我国教材管理政策的对策建议。本章是在构建的三方面标准下发现教材管理文本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

徐睿[4](2021)在《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受关注已成趋势。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的研究在现状调查基础上,总结已有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上海市科学学习领域与技术学习领域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目标:(1)调查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学习实验室现状;(2)开发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路径;(3)打造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4)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D、Z小学、F初中、H高中开展配套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在“建设-使用-反馈-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将综合实验室建设、配套课程开发、综合实验室应用有机整合,以真实教学需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功能推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形成良性循环。(5)建设成功一批综合实验室样例,开发、积累一批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且在应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研究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对中小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第五章从课程要素、开发思路、课程类型、课程开设实例四个角度介绍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的研究情况。第六章从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介绍综合实验室环境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七章简述本研究结论、创新及对未来展望。

韦晓明[5](2020)在《当归》文中研究表明一如果不是那起堵桥事件,恐怕到现在我还见不着郦滨。轰动全市的"九一○"临州胜利大桥堵桥事件,因我们城西区政府撤销区内所有民办中小学而起。在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作为政府官员政绩一票臧否的考评机制下,临州市五大城区竞相喊出举全区之力打造教育强区这个口号。普遍看法是,公办学校数量的多寡,是教育强弱的实证;让以逐利为本的民办学校像野花一样自由开放,那又何以妄称教育强区呢?

戴甜甜[6](2020)在《网络素养教育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安全主体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广州市青少年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未成年网民比例逐年攀升,针对未成年网民遭遇的多元化网络风险问题,研究以媒介素养的理论视角聚焦广州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情况对构建个体网络安全的作用和效果,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实证探析影响青少年网络安全主体性的因素,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护提供意见和建议。研究调查发现,网络素养教育会积极作用于青少年建构网络安全主体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接受网络素养教育的时间越长,对课程的认可度越高,网络安全的认知水平越高,防范网络风险行为的自主性越强。而青少年通过网络素养教育建构的网络安全认知主体性又会增强预防网络风险行为、提升网络体验感的积极效果,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产生齿轮效应,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网络安全主体性。因而,学校教育要重视培育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在网络安全认知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并根据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和上网的阶段性特点,建构一体化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父母在家也要合理指导孩子上网,做网络素养培育的第一位“老师”。此外,保障青少年的网络安全环境还需在网络治理层面完善社会立法工作,积极发挥专业媒体的引导作用,形成社会资源网络化的媒介教育体系。

樊立群[7](2019)在《乡村幼儿教师专业生活的田野调查 ——以粤北地区R园为例》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话语逐渐向“生活世界”回归,教师的专业生活议题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新向度。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幼儿教师队伍向着专业化、规范化和质量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逐步提升。但处于农村偏远地区的幼儿教师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落后,信息封闭,在政策的传达与执行上缺乏指导与监管,其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专业发展状况如何?本研究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粤北地区Y县R镇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对象,经过两个月的生活体验,全面感受R园幼儿教师的专业生活图像,探究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生活的成因机制。以现象学“悬置”的方法,把所有的主观与客观材料相结合,力图勾勒出真实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生活样态,着重关注R园教师在学习生活、反思生活、保教生活方面的发展现状,通过农村幼儿教师的真实感悟、理解与经验,体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生活的真实状况。研究发现,R园教师的专业生活场所单调而贫乏;专业生活流程固定而机械;专业生活样态真实而独特;专业生活体验满足而无奈。其专业生活满意度总体呈现出中等偏上的水平,说明她们对自身的专业认可度较高。然而专业生活中精神文化匮乏,专业能力淹没在工作和生活的琐碎事务中。研究者参照生态系统理论,从R园教师所处的生态系统剖析其专业生活成因:“宏系统”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广泛关注,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备仍存在不足;“外系统”Y县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农村教师缺乏培训机会和平台;“中间系统”R园缺乏专业生活的有效支持,如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单调匮乏打击教师专业生活的积极性、宽松的制度环境缺乏竞争机制;“微系统”人际互动浸染教师专业生活质量,如R园领导缺乏经验、教师之间弥漫着平庸文化、家长对知识的渴求影响教师的保教内容、农村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制约教师的保教工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生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本研究尝试提出充盈乡村幼儿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建议:充分发挥编制充裕的优势,规范管理幼儿教师队伍;为乡村幼儿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更新幼儿教师专业生活的理念;开展有县域特色的园本课程充盈幼儿教师的保教日常;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生活提供专业支持。

蔡晓宇[8](2019)在《村落中的“陌生人” ——乡村年轻教师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推进,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一批高校毕业生进入乡村学校任教,这些有着城市生活和学习经历的年轻教师如何在乡村工作和生活,他们的身份认同情况如何,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目前,针对“乡村教师”的研究有很多,但已有研究内容稍过于笼统,研究方法和角度较为单一。基于此,该研究在观察乡村年轻教师社会行为的基础上,聚焦乡村年轻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并且对他们形成村落中“陌生人”身份认同的原因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反思总结出乡村年轻教师形成“陌生人”身份认同对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且尝试给出改善乡村年轻教师身份认同的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研究的缘起、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研究过程进行阐释。第一章福村素描,主要对调研地点——福村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交通情况、农业种植、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房屋建设、教育现状等情况进行描述,展现M小学年轻教师所处环境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特征。第二章村落中的学校,介绍该小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观察和尊重教师意愿的基础上,确定8位研究对象,根据他们下班后的居住地将这8位教师分为三类:土生土长的“此地人”、朝来暮去的“旅行者”和周期性迁移的“暂居客”,详细介绍了这8位乡村年轻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三章乡村年轻教师作为村落中“陌生人”的表现,在对研究对象的工作、生活进行观察后发现:他们的着装打扮和休闲消费带有城市化特征;他们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学校之内,不参与村落事务,与村民没有往来;在教学时他们以传授城市价值取向的知识为主,依赖现代科技,忽视乡村中的教育资源;除此之外,他们己经做好了离开乡村的具体计划,并正在一步步实现计划。乡村年轻教师正逐渐丧失公共使命意识,他们在行动中展现出其村落中“陌生人”的身份。第四章乡村年轻教师的“陌生人”身份认同,围绕教师个体性、群体性、社会性三个层面的身份认同情况展开,回答“我是谁”、“我们是谁”和“他们是谁”三个问题,研究发现:乡村年轻教师认为自己是生活在村落社会边缘的人,是乡村工作人员和外人;他们认为乡村年轻教师群体既不是村落文化的象征者也不是乡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对村落发展没有太大价值且不太受尊重的人;在老教师、村民和家长眼中,乡村年轻教师是早晚要离开的人,是很少打交道的、不认识的人;由此可见乡村年轻教师的“陌生人”身份认同已经形成。第五章乡村年轻教师“陌生人”身份认同的形成原因,分析发现乡村年轻教师的城市求学经历让他们从小远离故土,回到乡村的他们依然向往城市生活;师范教育和教师在职培训中缺少对乡土知识的培养,年轻教师缺乏传播乡土知识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教师管理制度将年轻教师限制在学校之中,无暇参与村落事务;方言障碍、村民的“欺生”行为以及“买妻”现象引起的年轻教师对村落安全的担忧,这些都将年轻教师推离村落,年轻教师村落中“陌生人”身份认同得以形成。第六章关于乡村教师的沉思,首先回顾历史上乡村教师与村落的关系,发现乡村教师成为村落中的“陌生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乡村年轻教师的“陌生人”身份认同导致乡土文明在课堂上的缺失,乡村学生缺少精神滋养,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迷失自我;阻碍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导致了乡村的衰败;乡村年轻教师没有对乡村建设和发展承担起应有职责。为此,应通过村校合作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留住乡村年轻教师;利用职前职后教育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村落引导年轻教师融入乡土;年轻教师依托乡土开展校本教研,承担起传承乡土知识的责任;乡村年轻教师应转变“陌生人”身份认同,主动了解乡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新战略的顺利实施贡献力量。

王刊[9](2018)在《摇摇晃晃的墙》文中提出1.地震李琦还记得,早自习刚过,刘爸就急匆匆地撞进办公室。李老,学校为啥子要搬?刘爸夹着黑色公文包,锁着眉。正埋头批作业的同事,都惊讶地抬起头来。关于迁校,这应该是家长中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李琦从座位上站起来,搓着手,又看了看周文,像是要在他的脸上选择一些有用的词语。是、是、是谣传,莫信。周文接过话头后,就有些后悔。在八卦横行的年代,办

苏慕瑜[10](2018)在《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无可避免地冲击到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及其价值观。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打破,资讯与交通网络的改善,这一系列变化激发了西部地区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善于经商的穆斯林群体频繁流动于城市与乡镇之间,成为全国流动人口中比率最高的少数民族群体。与此同时,西北地区农村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生活,为年轻一代穆斯林女性营造了体现自我和独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空间,点燃了她们对城市自主生活的向往。许多年轻穆斯林女性随着家人到城市谋生或定居,更有不少女性通过婚姻和接受高等教育等途径而留居城市。然而,穆斯林女性在城市追求现代化生活及独立发展时,受到民族习俗、价值观念、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常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化互动中所产生的取舍及调适。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文化发生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变化,使她们反思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从而激发了她们对身份归属的重构。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在西北穆斯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穆斯林女性进入现代化城市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碰撞中,她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社会定位,重新建构社会归属。新的归属与观念的重构过程,又对她们的性别与婚姻观念、社会与家庭角色带来怎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文化,特别是家庭文化、性别等级关系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二,西北地区农村的社会转型如何塑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的调适能力及主体意识,如何理解个体女性的社会适应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最终要探究始于上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给西北地区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发展空间的拓展及自我意识的提升带来了什么实质效果。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的调研方法,以都市人类学、女性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结合女性个人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外来穆斯林女性在城市中的适应行为与各种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充分整理国家发展政策、全球化、城市现代化、穆斯林民族传统等西北地区穆斯林社会转型的整体因素基础上,对外来穆斯林女性在适应历程中的各种选择、策略、主观愿望及自我表述等进行深描,对她们言行背后的意义与逻辑进行挖掘分析。其次,在田野资料的分析过程中,我发现“调适”与“归属”两个概念频繁出现在报道人的叙述中,突出反映了穆斯林女性的意识变化。外来穆斯林女性需要根据城市的文化规则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关系以及自身的行为模式,而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归属感,使她们在现代与传统、城市与农村之间找到平衡,并且与城市居民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外来穆斯林女性为融入城市生活的调适实践富有强烈的地域及民族色彩,她们的调适行为除了受到女性迁移者个人的文化资本及能力的影响外,更多来自于整体社会的变迁和城市社会文化的形塑。城市就业环境中的性别差异、城市社会对农村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穆斯林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权利差异等,使得穆斯林女性在城市寻求自主立足的过程显得异常艰辛。一些外来穆斯林女性,只能将城市作为享受青春自由的驿站,最终还是顺应传统返回家乡成为全职家庭主妇。本研究还发现,调适是一个持续的能动过程,女性个体需要不断自我提升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归属与秩序。本文显示婚姻策略是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最主要的调适手段,她们透过婚姻进入城市生活,改变传统的婚姻策略来经营理想的家庭生活,以此提升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地位。而教育的功用并不足以让外来穆斯林女性得到一份自给自足的工作,但可以增加和提高她们的个人文化资本与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有助于她们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和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可。城市里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有利于她们提高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及利用能力。在整个调适过程中,外来穆斯林女性展示了她们为融入城市社会的诸多努力,如乖巧顺从、灵活变通、协商等比较温和的能动策略,循序渐进地获取周围群体的信任以实现自己融入的目标。她们把握分寸,不会因为要达到自己的理想而破坏与家人的良好关系,她们知道安全感与归属的基础均源自于亲属纽带。研究结果显。示,个别女性确实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家庭地位,并最终实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生活。然而,这些个人的改善并没导致整体穆斯林社会里性别惯习及性别等级关系的重构。出于女性安全感及认同感的需求,她们大多自愿选择牺牲一部分个人自由,并在可能被边缘化的情况下,成为民族文化的再生产者,从而在城市里得到家庭和社会整体的认可。再者,我通过考察发现,城市流动穆斯林女性对整体穆斯林的迁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贡献。首先,女性为家庭所提供的各种抚养功能满足了家庭所有成员的需要,有利于穆斯林群体在城市定居。同时,她们的迁移也改变了流动穆斯林的家庭文化:妻子开始有更多的决策权和社会活动自由、子女培养观念的转变等。此外,从女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有各种关注与照顾政策,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农村及城市外来女性生活也得以显着改善,因而她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追求现代化生活。但是,处于从属地位及缺乏经济独立能力的穆斯林女性,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来拓展她们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有利她们发展的环境。这些改变包括穆斯林社会对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认可与尊重,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弱化。而且,政府对西北地区民间组织的引导与监督对外来女性融入城市社会也相当重要。通过倡导一种赋权自立的女性发展模式,提高穆斯林女性的发展与自主意识,从而使她们能够与各民族女性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推动西北城乡社会发展。最后,本研究综合利用了社会学、女性研究、社会变迁研究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但整体而言,本研究的学术基础是民族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理论方法。利用民族志研究所提供的理论方法,我得以深入实践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研究所需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我的研究说明,民族志的理论方法在城市人群的研究中相当有效,它在帮助我们发现研究问题并进行深层次的解释的同时,还能引发研究者深刻的自我反思。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使我能够较为精确具体地呈现外来穆斯林妇女的都市生活面貌及其调适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群体的民族特性和发展需要,同时还能为政府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对策层面的有效咨询。期盼本研究能为丰富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的研究,贡献一份有启发意义的个案,并且激励少数民族女性在发展的崎岖之路上砥砺前行。

二、我看民办电脑培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看民办电脑培训(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第二章
    5
    6
    7
    8
第三章
    9
    10
    11
    12
第四章
    13
    14
    15
    16
第五章
    17
    18
    19
    20
第六章
    21
    22
    23
    24
第七章
    25
    26
    27
    28
第八章
    29
    30
    31
    32
第九章
    33
    34
    35
    36

(3)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对教材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政策分析角度研究教材管理的迫切性
        (三)导师编书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文献综述
        (一)对我国教材管理政策的文本的文献综述
        1.对政策文本的选择
        2.教材管理综合性政策文本综述
        3.各级教育教材管理政策文本综述
        4.各类教育教材管理政策文本综述
        (二)关于教材管理政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1.关于教材管理政策研究的趋势
        2.关于教材管理目标政策的文献综述
        3.关于教材管理途径政策的文献综述
        4.关于教材管理条件政策的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1.关于教材管理政策文本的述评
        2.关于教材管理政策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分析资料的方法
第二章 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教材
        (二)教材管理
    二、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理论
        1.教育政策内容分析
        2.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理论的运用
        (二)课程理论
        1.课程理论的产生
        2.课程理论内涵的多角度理解
        3.课程理论多流派的理解
        4.课程理论在我国教材管理政策改革中应用
第三章 我国教材管理政策文本及规范内容的分析
    一、我国教材管理政策的主要文本
    二、我国教材管理政策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由谁实施及对谁实施教材管理政策规范
        (二)为什么实施教材管理政策规范
        (三)教材管理实施政策规范
        1.“怎样实施”政策具体内容的分析
        2.“怎样保障”政策具体内容的分析
第四章 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的标准构建与论证
    一、阐释内容分析标准
        (一)政策目标的分析标准
        (二)政策对象的分析标准
        (三)政策措施的分析标准
    二、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标准的论证
        (一)理论基础
        (二)事实分析
        1.国外教材管理政策改革的论证
        2.国内教材管理政策改革的论证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70 年我国教材管理政策改革的总体历程
    一、初步探索阶段(1949—1965 年)
        (一)教材编审一体化,实现国定制管理
        (二)教材由模仿转为自制,权力得到下放
        (三)专门化的管理,各主体权责明确
    二、教材恢复建设时期(1977—1984 年)
        (一)中央统一领导,恢复教材管理制度
        (二)计划手段为主导,恢复统一调度
    三、教材探索时期(1985—2000 年)
        (一)国家地方两级管理体制确立,实现编审分离
        (二)市场手段渐入,奖励与淘汰并行
    四、教材创新发展时期(2001 年至今)
        (一)三级教材管理体制确立,实现长效化机制
        (二)教材管理环节得到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第六章 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的反思
    一、我国教材管理政策目标规范缺乏科学性
        (一)政策目标规范的过于笼统,不够明确
        (二)教材管理目标的层次不够鲜明
    二、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对象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由谁实施”——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管理主体角色模糊
        (二)“对谁实施”——教材概念不明确,教材范围有待扩大
    三、我国教材管理过程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我国教材编写政策的反思
        1.教材编写原则的缺失
        2.教材编写人员资格认定标准不完善
        (二)我国教材审定政策的反思
        1.教材审定程序总体上有待完善
        2.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审稿程序有缺陷
        3.审定中问责与监督机制缺失
        (三)我国教材选用政策的反思
        1.政策中缺少详细的工作规范
        2.选用主体之间总体上没有做到平等对话
        3.中高等教育教材选用存在随意性
        (四)我国教材出版发行政策的反思
        1.行政力量过度干预
        2.教材招投标竞争市场缺乏公平
        (五)教材管理保障政策反思
        1.教材管理人才支撑不足
        2.教材管理经费支持力度弱
        3.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缓慢
第七章 如何完善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
    一、教材管理政策目标规范化
        (一)确立科学化、具体化的教材管政策目标
        (二)确立有层次性的教材管理政策目标
    二、教材管理政策对象规范化
        (一)“由谁实施”——主体职责明确,实现主体多元化参与
        (二)“对谁实施”——客体概念清晰,范围不断扩大
    三、教材管理过程政策的规范化
        (一)教材编写政策的改进
        1.补充完善的教材编写的原则
        2.构建严格的编写人员资质标准
        (二)教材审定政策的改进
        1.完善教材审查程序
        2.建立公众监督及评议机制
        (三)教材选用政策的改进
        1.严格落实教材选用工作
        2.建立公开透明的教材选用系统
        (四)教材出版发行政策的改进
        1.健全教材出版发行制度体系
        2.制度内容保证真正的市场竞争
        (五)教材管理保障政策的改进
        1.培养专业化强的管理人员
        2.采取多渠道支持经费供应
        3.积极开发与应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二、实验室作为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三、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工具设计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实验室及配套情况
        二、实验室教学使用情况
    第三节 调查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
    第一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前提条件
        一、实验安全
        二、灵活匹配
        三、便于学习
        四、环境舒适
        五、活动开放
    第二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重点突破
        一、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三、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四、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五、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一、实验室的基础要求分析
        二、可移动实验室环境的打造
        三、实验室装备的功能
        四、实验室器材的配备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一、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确定
        二、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建设
    第三节 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一、无线网络
        二、无线投影
        三、移动终端
        四、视频系统
        五、物联设备
    第四节 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一、根据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备
        二、提升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设备的配备效率
    第五节 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一、实验环境的整体建设
        二、实验室配套用房的整体规划
        三、实验员的整体配备
        四、综合实验室管理的配套跟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方式
        四、课程评价
    第二节 课程开发思路
        一、从内容出发建设课程
        二、从仪器配备出发建设课程
        三、从环境支持出发建设课程
    第三节 课程类型
        一、替代式课程
        二、主题式课程
        三、系列式课程
    第四节 课程开设实例
        一、D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二、Z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三、F初中课程开设实例
        四、H高中课程开设实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实验室教学应用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计划研究阶段
    第二节 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一、结合课内外教学实践,体现工程教育新思想
        二、高度整合信息化环境,打开教学实践新天地
    第三节 深入实践探索阶段
        一、大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体现整合与学习进阶思想
        二、功能区自由转场切换,促进教学过程适配与灵活
        三、系列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四、主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拓展应用思维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阶段
        一、促进教师行为变化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化
        三、促进教研活动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校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简历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当归(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6)网络素养教育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安全主体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广州市青少年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及假设
    1.5 研究方案及设计
2 受访青少年的人口统计情况
    2.1 受访青少年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初中年级的青少年人数占比七成左右
3 受访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网络素养教育状况及特点
    3.1 受访青少年具备良好的网络素质
    3.2 受访青少年的触网年龄出现低龄化趋势
    3.3 多数青少年接受过网络课程教育
    3.4 青少年对网络教育课程的认可度与了解度都较高
4 网络素养教育对青少年网络安全主体性建构的影响研究
    4.1 受访青少年的网络安全现状总体较为良好
    4.2 网络素养教育积极作用于青少年网络安全认知的主体性建构
    4.3 网络素养教育对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主体性建构影响较小
    4.4 网络素养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自主规避网络风险行为
    4.5 网络素养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上网体验感
5 青少年建构网络安全主体性的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5.1 家庭教育与网络风险影响青少年网络安全认知的主体性建构
    5.2 部分网络风险行为影响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主体性建构
    5.3 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与安全认知影响网络风险行为的主体性建构
    5.4 网络安全认知水平积极作用于青少年的上网体验感
    5.5 青少年网络安全主体性建构的解释模型
6 研究结论、建议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青少年网络安全构建的路径与机制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深度访谈提纲
    重点访谈记录
致谢

(7)乡村幼儿教师专业生活的田野调查 ——以粤北地区R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政策背景:基于国家政策对农村幼儿教师的重视
        1.1.2 理论背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的转变
        1.1.3 现实背景:基于农村幼儿教师被边缘化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
        2.1.1 质的研究取向
        2.1.2 田野调查的方法选取
    2.2 抽样——研究对象的选取
    2.3 资料的收集方式
        2.3.1 参与型观察法
        2.3.2 访谈
        2.3.3 实物分析法
        2.3.4 进入研究现场
        2.3.5 田野概况
    2.4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5 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教师专业发展
        3.1.2 教师专业生活
        3.1.3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3.1.4 幼儿教师专业生活
    3.2 关于幼儿教师专业生活的内容研究
    3.3 关于幼儿教师专业生活影响因素的研究
    3.4 关于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研究
4 R园教师专业生活的实然样态
    4.1 R园教师专业生活场所单调而贫乏
    4.2 R园教师专业生活流程固定而机械
    4.3 “我”所见的R园教师专业生活样貌真实而独特
        4.3.1 茫然的学习生活
        4.3.2 表面的反思生活
        4.3.3 形式化的保教生活
    4.4 R园教师心中的专业生活体验满足而无奈
        4.4.1 “能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平衡”
        4.4.2 “幼儿教育是一棵树的根”
        4.4.3 “我想学习,但是没有机会”
        4.4.4 “我希望能多参加跟岗培训”
        4.4.5 “每次教研说得都差不多”
        4.4.6 “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5 R园教师专业生活成因分析
    5.1 “宏系统”国家政策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农村教育资源仍配置不足
    5.2 “外系统”Y县学前教育慢速发展教师缺乏培训机会与平台
    5.3 “中间系统”——R园缺失有效的专业生活支持
        5.3.1 单调的物质环境削弱教师专业生活的积极性
        5.3.2 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增加教师归属感
        5.3.3 宽松的制度环境难以营造竞争氛围
        5.3.4 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有效指导
    5.4 “微系统”人际环境降低教师专业生活质量
        5.4.1 园长缺乏经验和理论储备
        5.4.2 教师之间弥漫着平庸文化
        5.4.3 农村幼儿的特殊性影响教师保教日常
        5.4.4 家长趋向“小学化”影响教师保教内容
6 提升R园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策略
    6.1 充分发挥编制充裕优势,规范管理幼儿教师队伍
    6.2 配备专职学前教育教研员,引领乡村幼儿教师专业生活
    6.3 提供学习机会,更新幼儿教师的专业生活理念
        6.3.1 发挥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作用
        6.3.2 拓宽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渠道
    6.4 开发有县域特色的园本课程
    6.5 改善学习环境,为教师专业生活提供支持
    6.6 重视专业情怀,提升农村幼儿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致谢

(8)村落中的“陌生人” ——乡村年轻教师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对乡村教师的关注
        (二) 笔者的生活经历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乡村年轻教师
        (二) 身份和身份认同
        (三) 陌生人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
        (二) 关于作为陌生人的乡村教师的研究
        (三) 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五、研究过程
        (一) 确定调研地点
        (二) 进入研究现场
        (三) 收集研究资料
        (四) 退出研究现场
第一章 福村素描
    一、福村的环境
        (一) 地理与资源
        (二) 气候与农业
        (三) 交通状况
    二、福村的风俗
    三、福村的现状
        (一) 盖新房
        (二) 农业种植和村民就业
        (三) 村落教育现状
第二章 村落中的学校
    一、学校概况
        (一) 学校的历史
        (二) 基础设施及对外开放情况
        (三) 教室
        (四) 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一) 土生土长的“此地人”
        (二) 朝来暮去的“旅行者”
        (三) 周期性迁移的“暂居客”
第三章 乡村年轻教师作为村落中“陌生人”的表现
    一、乡村年轻教师的生活状态
        (一) 着装打扮,避免“土”味
        (二) 休闲消费,趋向城市
    二、乡村年轻教师的日常表现
        (一) 生长于斯,疏离故土
        (二) 紧闭校门,严守阵地
        (三)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四) 抱怨学生,不满家长
    三、乡村年轻教师的工作状态
        (一) 忠于知识点,甘为教书匠
        (二) 忽视身边物,难以引共鸣
        (三) 依赖高科技,不闻身边事
        (四) 缺乏乡土情,互动有距离
    四、乡村年轻教师的逃离计划
        (一) 依靠选调,转变身份
        (二) 考编转行,各有打算
    五、小结
第四章 乡村年轻教师的“陌生人”身份认同
    一、个体性层面的身份认同
        (一) 我为何而来
        (二) 我是村落中的一员
        (三) 我是乡村工作者
        (四) 我是外人
    二、群体性层面的身份认同
        (一) 我们并非村落文化的象征者
        (二) 我们不是乡土知识的传授者
        (三) 我们在村落中是不太受尊重的人
        (四) 我们是对村落发展价值不大的人
    三、社会性层面的身份认同
        (一) 他们是注定要离开的人
        (二) 他们是不与村民交往的人
    四、小结
第五章 乡村年轻教师“陌生人”身份认同的形成原因
    一、行动者:城市生活经历
        (一) 外出求学远离故土
        (二) 城市生活心向往之
    二、培养者:统一培养模式
        (一) 职前课程设置缺少本土知识
        (二) 教师在职培训偏离现实
        (三)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制约
    三、规约者:外在制度建构
        (一) 管理制度的约束
        (二) 应试教育的利益驱动
    四、交往者:村落环境建构
        (一) 村民“欺生”产生隔阂
        (二) 语言沟通存在障碍
        (三) “买妻”行为引发不安
    五、小结
第六章 关于乡村教师的沉思
    一、年轻教师形成村落“陌生人”身份认同的危害
        (一) 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引发精神危机
        (二) 乡土文化传承受阻,加剧乡村凋零
        (三) 村落建设缺少力量,阻碍乡村发展
    二、转变年轻教师村落“陌生人”身份认同的建议
        (一) 村校合力改善乡村年轻教师所处环境
        (二) 职前职后教育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
        (三) 村落引导乡村年轻教师融入乡土
        (四) 年轻教师依托乡土开展校本教研
        (五) 年轻教师转变“陌生人”身份认同
        (六) 乡村年轻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10)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概念界定
    四、研究地点及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六、现实价值与学术价值
第一章 西北社会转型下的穆斯林女性迁移
    第一节 西北农村变迁与人口迁移
        一、城镇化进程
        二、户籍制度改革
        三、农业改革及劳务输出
    第二节 兰州:穆斯林女性寻找理想及归属之地
        一、多民族杂居交融的古都
        二、充满活力机遇的省会城市
        三、有限的选择与家长的顾虑
    第三节 多样的迁移途径
        一、随迁型:与家人共同奋斗
        二、自主发展型:在城市学习的单身女性
        三、上进奋斗型:在城市工作的母亲
    小结
第二章 进城后的调适策略与归属建构
    第一节 不自觉的疏离
        一、陌生城市里的熟悉家园
        二、不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归属
        三、无形的界线与过客心态
    第二节 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
        一、城市里的失学少女
        二、社会分层及群体内部差异
        三、公益机构及其对边缘群体的帮扶
    第三节 融入城市化生活
        一、品味的追求及对城市的归属
        二、女性权益的重视
        三、民族归属感的弱化
    第四节 传统与城市文化的整合
        一、民族传统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二、新的生活秩序
        三、灵活互谅的人际交往
    小结
第三章 女性教育与社会调适能力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西北穆斯林地区的基础教育
        一、女童教育落后的综合因素
        二、家庭为主的传统女性规范
        三、荣誉观念与性别区隔
    第二节 21世纪初西北农村的女童教育改善
        一、作为地方发展指标的女性教育
        二、女童培养观念的转变
        三、民族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节 女性教育与城市适应
        一、就业市场的性别差异
        二、语言、信息技术与适应能力
        三、能动性的增强
    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中婚姻策略的转变
    第一节 穆斯林的传统婚姻策略
        一、成人礼
        二、家族及群体的事务
        三、早婚习俗及其实践逻辑
        四、女性成功及价值的象征
    第二节 待嫁姑娘的婚姻策略
        一、为逃避早婚命运而学习
        二、自主与归属之间的张力
        三、跳出传统婚姻束缚的尝试
    第三节 已婚女性的家庭生活策略
        一、“嫁得好”也要“干的好”
        二、家庭分工的改革
        三、少生精养的育儿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文化传统变迁下的女性归属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及其文化特点
        一、和而不同的多元形态
        二、宗教文化的理性实践
        三、宗教对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第二节 文化自觉与性别文化重构
        一、走出“厨房”的文化传承者
        二、现代“贤妻良母”的新典范
        三、全球化下的性别文化认同
    第三节 服饰象征与归属重构
        一、多重的象征意义
        二、西北地区的实践及含义
        三、传统与现代的糅合
    小结
结论
    一、个人调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二、女性能动性的探讨
    三、女性发展与管理对策
    四、迁移穆斯林女性的影响与贡献
    五、都市迁移人口研究理论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看民办电脑培训(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民办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 ——以H市为例[D]. 李懂.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3]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D]. 张晓辉.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4]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D]. 徐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5]当归[J]. 韦晓明. 湖南文学, 2020(10)
  • [6]网络素养教育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安全主体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广州市青少年的调查研究[D]. 戴甜甜. 暨南大学, 2020(04)
  • [7]乡村幼儿教师专业生活的田野调查 ——以粤北地区R园为例[D]. 樊立群. 广州大学, 2019(01)
  • [8]村落中的“陌生人” ——乡村年轻教师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D]. 蔡晓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摇摇晃晃的墙[J]. 王刊. 百花洲, 2018(06)
  • [10]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D]. 苏慕瑜. 兰州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我看到私人电脑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