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儿童饮食现状及对策

城市儿童饮食现状及对策

一、城市儿童膳食状况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美[1](2020)在《网购可达性对农村儿童营养摄入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营养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由饮食所决定的营养摄入对个体营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周期中,儿童时期是其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的营养摄入和健康长期以来一直是健康经济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受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儿童的营养摄入不足和健康问题相对更为普遍和突出,因此,也更受研究的关注。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手机网络信号、传输速度的显着改善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快速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购物进行消费的便利性、可行性(即网购可达性)在不断提升,电子商务正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在农村,同样得益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和提升,网购可达性也在不断改善,“网购”这种新兴购物方式也正被农村居民所接纳和使用,并进而可能通过扩大家庭食物来源、增加食物多样性而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文探究网购可达性对农村儿童营养摄入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人们了解农村儿童营养摄入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也更为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入地理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改善和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其结论发现还对提高农村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农村儿童营养摄入状况堪忧的现实背景下,现有研究尚缺乏从网购可达性的角度来探究农村儿童营养摄入状况,基于此,本文利用调研数据中406份有效问卷,575个有效样本,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网购可达性对农村儿童营养摄入的影响。在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网购可达性对农村儿童营养摄入是否产生过剩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第一,经分析,农村儿童一日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均处于营养摄入不足状态。从儿童的性别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男孩和女孩的蛋白质营养摄入均处于不足状态,并且男孩的热量摄入更容易处于不足状态;从儿童成长阶段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儿童在各成长阶段的蛋白质营养摄入均处于不足状态,且儿童在童年期和少年期的热量摄入也是不足的,然而,在婴幼儿期的热量摄入是充足的;从具有不同儿童个数的家庭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家庭儿童的热量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均处于不足状态,且家庭儿童个数越多其对应的热量摄入和蛋白质摄入则越低。第二,网购可达性的便捷程度越高,对应的农村儿童营养摄入量则越高。网购可达性每增加一个单位,其对应的儿童热量摄入则提升0.05%,以及其蛋白质摄入量提高0.12%。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个人及政府应重视并积极改善农村网购可达性面临的问题和现状。首先个人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努力拓展营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政府应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加大农村网络的覆盖率,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完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为物流派送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对农村家庭做饭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家庭做饭者对网购的接受程度。最后,政府应多角度帮扶和引导农村家庭做饭者提高自身收入,适当给予其更多的补贴来促进农村家庭做饭者进行网上消费。

杨轶男[2](2021)在《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矿区空气、土壤、饮水、饮食等各环境介质铅(Pb)含量,旨在揭示矿区儿童Pb外暴露现状;将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Integrated Exposure Uptake Biokinetic,IEUBK)结合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IEUBK模型,并与实际检测儿童的血Pb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矿区IEUBK模型实用性;从儿童行为、父母职业与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集成研究矿区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为矿区儿童Pb暴露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按照典型性、重点性、可行性原则选择中国北方某矿区为研究现场,根据污染程度选择5个外环境空气采样点,根据当地河流走向设置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在矿区农田设置30个土壤监测点,在矿区社区设置15个室内空气监测点,15个室内积尘监测点,随机采集收获期自产玉米30份,自产蔬菜30份,市场采购食品36份,进行外暴露Pb含量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Pb污染评价;采用风险商(HQ)进行Pb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采用超额终生癌症风险(ILCR)进行Pb致癌健康风险评价。(2)选择矿区儿童569名为研究对象,进行血Pb及尿肾功监测,采用一对一问答式对其监护人进行调查。(3)利用美国环保署EPA提出的IEUBK模型结合研究现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采用SAS9.3、SPSS26.0等统计软件进行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矿区采暖期Pb单因子污染指数是非采暖期的3.0倍,枯水期Pb浓度为丰水期的59.04倍;Pb在蔬菜地、玉米地土壤中的超标率分别为37.50%和52.94%,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8和2.50倍;室内空气中Pb仅在采暖期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达到了25.45%;室内积尘Pb的超标率高达100%,最大超标倍数17.20倍;家庭自产叶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其他蔬菜中Pb的超标率分别为66.67%、14.29%、35.0%,明显高于市场采购蔬菜,自产玉米Pb不存在超标现象。(2)矿区人群不同暴露途径Pb的暴露水平依次为:经消化道>经呼吸>经皮肤,经消化道的暴露量占总暴露水平的98.21%;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HQ分别为3.20、5.54、3.01×10-3,ILCR经呼吸道、消化道分别为4.96×10-7、5.64×10-6。(3)矿区儿童血Pb中位数为10.61μg/dl,四分位数间距为4.33μg/dl~19.32μg/dl;矿区儿童血Pb与铝(Al)、钒(V)、铬(Cr)、锰(Mn)、镍(Ni)、锌(Zn)、砷(As)之间呈正相关,与Cr相关系数最大,rs=0.437;与铜呈负相关。(4)多重线性回归多因素显示:每天平均在马路上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吃牛奶奶粉3~4次、混合喂养、人工喂养时间9个月以上均是导致矿区儿童血Pb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5)利用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IEUBK模型,预测显示儿童血Pb浓度及其超过观察值10μg/dl在不同年龄组分别为:0~岁组浓度2.18μg/dl,概率0.06%;1~岁组浓度4.35μg/dl,概率3.84%;2~岁组浓度5.3μg/dl,概率8.84%;3~岁组浓度6.16μg/dl,概率15.12%;4~岁组浓度6.23μg/dl,概率15.71%;5~岁组浓度6.38μg/dl,概率16.93%;6~岁组浓度6.56μg/dl,概率18.47%。结论:矿区采暖期空气、枯水期饮水中铅含量增高,当时农产品铅含量超标,环境治理仍需加强;儿童血铅水平较低,仍需长期观察研究;父母既往职业暴露、住房装修时间长短与儿童血铅存在关联;矿区儿童体内钒、锰、镍元素与血铅呈正相关;儿童每天超过2小时在马路是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影响儿童血铅水平,乳制品是血铅水平的保护因素。IEBUK模型预测效果在1,2,5,6年龄段表现良好,在0,3,4年龄段还需要优化模型暴露参数。

廖芬[3](2020)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范围内有25亿人存在“隐性饥饿”问题,我国也有近3亿人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微量营养素缺乏对我国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影响更大,他们的饮食通常以相对便宜的主食作物为主,缺乏足够数量的高价值营养食品。微量营养素缺乏不仅会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健康负担增加,还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全面脱贫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减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控制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事项,中央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实践表明,营养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营养补充剂、食物强化和作物营养强化四种。但前三种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导致总体覆盖范围相对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干预战略,主要通过培育具有较高微量元素含量的主食作物实现,可以有效大面积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着的健康优势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起步较晚,尚未大规模种植和推广,对其实际影响和经济效益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深入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作用及其经济评价,对于改善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和减轻由此带来的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以及助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营养改善的视角,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方法、随机对照实验和Becker–De Groot–Marschak(BDM)实验机制为分析框架,创新性的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的视角,采用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探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构建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微观层面的健康效益分析和微观层面的经济效益分析。本研究分别从宏观经济评价、微观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对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及其经济评价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推广、采用和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分析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全文共包括4个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部分。本章对作物营养强化经济评价方法——DALYs方法进行了介绍与修正,并以健康经济学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为基础,构建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明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为作物营养强化的开展推广提供依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铁强化农产品、锌强化农产品、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以及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成本效益则主要包括作物营养强化的成本、成本收益率和成本有效性。通过构建的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为开展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提供了基础。其次,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部分。立足于DALYs公式,基于上一章构建的经济评价指标,本章采用事前分析的方法,以叶酸强化水稻为例,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进行了事前经济评价,以了解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并且将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效益与其它国家、其它强化方式的进行比较,以期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政府开展、推广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提供支撑。并且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说明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可行性,为微观层面的分析奠定了基础。本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宏观层面缺乏叶酸强化农产品分析的局限性。再次,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在明确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价值可观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中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分别在河南南阳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开展了两个营养干预实验,旨在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方法考察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河南省的叶酸缺乏率是中国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且该地区育龄妇女叶酸补充意识较低,是开展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因此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67天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以了解叶酸强化玉米对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的影响。本实验招募了123名育龄妇女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锌缺乏率较高,并且地理位置偏远,其他干预措施覆盖范围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改善该地区锌缺乏的有效措施,因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开展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8个月的锌强化小麦实验,以了解锌强化小麦对青少年生长迟缓的影响,共有242人参加实验。本章通过两个随机对照实验检验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真实影响,在前面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外部效度。最后,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探讨消费者对于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为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提供依据。本章在作物营养强化能够有效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并具有成本效益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工具BDM机制来了解消费者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对营养改善信息的支付意愿是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经济效益的有效工具。BDM实验仍然选择在河南省南阳市开展,因为营养改善实验是在该地区进行,有前期工作基础,且河南省叶酸缺乏率高,迫切需要改善,而有效地改善则离不开大面积推广,推广又会受到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的影响,因此了解该地区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十分有必要。本次实验共有185名被试参与实验。BDM机制设计不仅可以了解消费者真实的支付意愿,减少“非真诚性”竞价,还可以很好地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因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并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指导。研究的基本结论表明,(1)基于DALYs公式的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研究的有效量化工具。健康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是指由于作物营养强化所带来的疾病负担的减少。经济效益指标是采用标准值来货币化疾病负担的减少。成本——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成本、成本有效性和成本收益率。(2)在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方面,发现我国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营养干预效果显着,且具有经济性。营养干预以后一年内由于微量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可以减少86 385.96~173 836.32 DALYs。将其货币化以后发现,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一年所导致的DALYs损失值的减少,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为295 008 053元(悲观)至1 187 302 066元(乐观)。并且我国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收益率为40.12(悲观估计)至161.46(乐观估计),即每投入1美元的成本可以带来40.12美元(悲观估计)至161.46美元(乐观估计)的产出,具有较高的成本收益率。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有效性为12.46(悲观估计)至6.19(乐观估计),即叶酸强化水稻营养干预每减少一个DALYs损失值,需要的成本为12.46美元(悲观估计)至6.19美元(乐观估计),这说明我国叶酸强化水稻也是高成本有效的;(3)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健康效益,可以显着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首先,在河南开展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效果显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改善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状况;其次,在新疆开展的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虽然效果相对较弱,但这可能是受制于加工方式等原因;(4)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的支付意愿较高。在河南省开展的BDM实验表明叶酸强化信息能够有效增强育龄妇女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显着高于普通玉米,调查地区的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2.88元,对普通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1.41元。人口统计特征和知识水平显着影响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综合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首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健康经济学领域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宏观层面经济评价实证分析。其次,通过两个发展经济学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从事后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程度及其外部效度,弥补了以往缺乏健康效益事后分析的不足。最后,采用实验经济学中研究支付意愿和经济效益的BDM实验机制探讨了微观个体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真实支付意愿,可以有效反映作物营养强化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支付意愿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说明了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马永红[4](2020)在《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的基础,膳食摄入决定营养状况,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营养状况直接决定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未来的体质健康水平。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物产、种族等特点决定了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和膳食模式与我国其他地区明显不同,但由于缺乏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调查与评价工具,导致对该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膳食模式、膳食摄入与营养状况以及膳食模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等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影响了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相关干预措施的科学制定。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目的:第一,采用标准化问卷编制流程,开发具有较好信度、效度的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第二,综合采用多种多变量统计方法提取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探索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特点;第三,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膳食模式与主要健康指标的关系,定量研究膳食模式对肥胖、睡眠等健康指标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1.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的建立通过国内外膳食调查相关文献研究,初步确定学龄前儿童食物频率概念的内涵,包括学龄前儿童食物频率的内容及形式、膳食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西北地区饮食文化与习惯,构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框架。2.初始问卷的形成依据问卷的框架结构,通过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以及目标人群定性访谈等方式,建立学龄前儿童食物清单,通过专家咨询、焦点小组讨论、主要照护人和目标人群调查等方式形成初始问卷。3.试用问卷的形成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3个地区,以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18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使用初始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膳食摄入种类及摄入量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和相关文献资料,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确定19种营养素为基础营养素。利用累积百分位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清单进行初步筛选,累积百分位数法以各种营养素提供的基础营养素累计百分贡献率达到摄入量的90%为筛选标准,多元回归分析以决定系数R2达到0.9为基本筛选标准,并在营养学等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食物条目进行修订,形成试用问卷。4.正式问卷的形成在兰州市、西安市、银川市、西宁市和乌鲁木齐市等5个地区,以方便抽样法选取266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使用试用问卷进行调查。运用Cronbach’s a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和离散趋势法等经典统计学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中的研究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试用问卷中的各个条目进行筛选;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问卷维度的基础上,由相关专家指导对食物条目进行修订,最后形成《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Preschooler’s Semi-quantitativ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PSFFQ)。5.正式问卷的评价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326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以PSFFQ和《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开展膳食摄入调查。其中,PSFFQ问卷调查两次,间隔4周。两次PSFFQ膳食调查的中间,进行一次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利用两次PSFFQ调查数据所得能量和营养素计算问卷的重测信度,利用第2次PSFFQ调查数据所得能量和营养素计算问卷分半信度和Cronbach’s a系数,以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所得能量及营养素数据为标准,利用2次PSFFQ膳食调查所得能量和营养素的平均值进行校标效度检验,利用2次PSFFQ膳食调查食物摄入频率资料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利用内容效度比进行问卷内容效度检验。6.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提取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利用PSFFQ分别在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银川市、乌鲁木齐市等5个地区收集541份3~6岁儿童膳食每日平均食物摄入量等资料,分别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通过不同膳食模式间营养素摄入量及各类食物摄入量比较判断各种膳食模式的特征。7.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不同膳食模式为应变量,学龄前儿童人口学特征以及在外就餐次数、户外运动时间、看屏幕时间等因素为自变量,分析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8.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其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以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所提取的不同膳食模式为自变量,以学龄前儿童是否肥胖、睡眠质量是否正常、近一个月内是否患呼吸道疾病、近一个月内是否发生消化不良等作为应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学龄前儿童人口学特征及膳食模式与各健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问卷初稿包含有11大类166种食物、19种基础营养素。经学龄前儿童试验性测试,幼儿园教师、营养学专家的审查及补充,对食物清单条目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价,从而形成包含11个维度153个食物条目的初始问卷。2.根据第一轮218名学龄前儿童的半定量食物频率初始问卷调查结果,经累计百分位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形成包含87种食物的试用问卷。根据第二轮266名学龄前儿童的试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问卷的食物条目进行再次筛选,所用方法为离散趋势法、因子分析法和Cronbach’s a系数法。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因子分析提取出9个公因子,最后形成包括9大类66种食物条目的正式问卷。9大类食物分别命名为主食类、肉类及其制品、蛋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类、深色蔬菜类、浅色蔬菜类、菌菇类蔬菜和饮料类。9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3.7%。3.正式问卷的测量学属性评价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其中信度评价中Cronbach’s a系为0.819,能量及各营养素的Cronbach’s a系在0.780~0.829之间;分半信度系数为0.869,能量及各营养素分半信度系数在0.723~0.942之间。重测信度系数为0.542,各营养素的重测信度系数介于0.282~0.882之间;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4.42%,验证性因子分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4。校标效度分析能量及各营养素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介于0.368~0.814,平均为0.613。效度检验中内容效度比CVR=0.8。4.为了避免食用率较低的食物在膳食模式提取过程中信息丢失,根据食物种类、营养素含量等将9类66种食物归为20大类,以此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潜在剖面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摄入量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根据AIC、BIC、a BIC值最小,且使LMR和BLR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3分类模型为理想模型。根据3个潜在类别的类别概率和20类食物的条件均数分布情况,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高质量膳食模式、常规膳食模式和低质量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分别为9.22%、57.38%和33.41%。5.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摄入量进行膳食模式提取,营养学专家指导下将其聚类数预设为3,将最大分类数设置为最大值20,进行快速聚类分析。根据不同类型膳食模式所含食物种类对其命名,分别为传统型、健康型和高糖型三类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为48.80%、33.09%和18.11%。6.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20类食物日均摄入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参照碎石图和特征值的基础上,为了得到更典型的因子成分,以便结果更易解释,根据专家指导最终保留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17%。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各类食物的因子得分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按照因子分析结果将聚类数目确定为4。根据K-means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分别命名为主食型、高蛋白型、健康型和高糖型等4种膳食模式,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为41.77%、26.99%、23.66%和7.58%。主食型膳食模式日常以谷物类、馅类等食物摄入较多,是西北地区居民及儿童传统膳食模式,但其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素摄入较少(P<0.05);高蛋白型膳食模式日常奶蛋类及制品及豆制品食物摄入较多,其与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素呈负相关(P<0.05);健康型膳食模式肉畜类、禽肉类、水产品类、动物内脏类以及叶类深浅色蔬菜等食物摄入较多,其与碳水化合物呈负相关(P<0.05);高糖型膳食模式甜食类、饮料类等食物摄入较多,其与蛋白质、膳食纤维、钙等营养素摄入呈负相关(P<0.05)。7.采用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6~7岁儿童更易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OR=3.263,95%CI:1.834~11.741,P<0.05)。母亲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更易选择高蛋白型膳食模式(OR=2.263,95%CI:1.245~8.456,P<0.05),家庭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是主食型(OR=0.642,95%CI:0.165~0.914,P<0.05)及高糖型膳食模式(OR=0.620,95%CI:0.138~0.798,P<0.05)的保护性因素;家庭结构中以三口之家为参照,与父母祖父母同住更易选择主食型膳食模式(OR=2.783,95%CI:1.392~6.735,P<0.05);近一个月在外就餐次数在8次以上的,更易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OR=2.248,95%CI:1.806~10.570,P<0.05),每天屏幕时间在2小时以上更易选择高糖饮食(OR=3.217,95%CI:1.579~9.732,P<0.05)。8.导致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及肥胖的膳食模式是主食型膳食模式(OR=1.762,95%CI为:1.212~2.561,P<0.05)和高糖型膳食模式(OR=1.690,95%CI:1.021~2.810,P<0.05),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儿童其睡眠质量较差(OR=2.357,95%CI:1.014~4.078,P<0.05),选择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OR=0.753,95%CI:0.109~0.863,P<0.05)睡眠质量较好,且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不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OR=0.465,95%CI:0.251~0.893,P<0.05)。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包括主食类、肉类及其制品、蛋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类、深色蔬菜类、浅色蔬菜类、菌菇类蔬菜和饮料类等9大类66种的食物,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2.将因子分析法中连续型变量因子得分可反复进行统计分析的特点,与聚类分析法可将个体归为不同类型膳食模式的优势相结合,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潜在剖面分析法在膳食模式提取研究中存在数据要求高、群体特征代表有限以及在营养学中模型估计标准不确定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提取的膳食模式有待进一步验证。3.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为“主食型、高蛋白型、健康型和高糖型”等4种膳食模式,发现主食型、高蛋白型膳食模式中膳食纤维、维生素E、维生素C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健康型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少,高糖型膳食模式中脂肪、膳食纤维、钙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因此,儿童膳食指导及日常喂养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膳食模式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营养素的摄入量,以达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目的。4.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更大的孩子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儿童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高收入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与父母、祖父母同住的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主食型膳食模式。在外就餐次数越多的儿童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看电视、手机等屏幕的时间越长,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5.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健康指标相关性研究发现,偏主食型和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患超重及肥胖等疾病。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睡眠质量较好,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睡眠质量不好。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不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创新点1.首次以我国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标准的问卷开发流程,编制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膳食状况调查工具—《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2.率先采用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探索出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存在四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是健康型膳食模式、主食型膳食模式、高蛋白型膳食模式和高糖型膳食模式。3.发现高糖型和主食型膳食模式是导致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和睡眠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高蛋白型膳食模式可提高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和减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学龄前儿童要减少以饮料类为代表的不健康食物的摄入,加大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推广。

蒋艳芳[5](2020)在《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探讨农村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农村儿童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湘西州农村学校中抽取6-17-岁儿童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本次调查有效样本共1433人。在参加身高、体重测量中随机抽取三年级以上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和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结果:(1)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正常占72.3%;营养不良儿童占14.5%;营养过剩占13.3%,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性疾病问题突出,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问题共同存在。其营养性疾病分布情况主要以营养不良为主。(2)湘西州农村学校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性别、民族、年龄和学年段的差异。且不同性别、民族、年龄段和学年段的农村儿童与营养不良发生率具有高度显着统计意义(P〈0.01);不同民族和不同学年段的儿童与营养过剩发生率有显着意义(P〈0.05和P〈0.01)。(3)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不同民族、不同家庭类型、对长跑所持态度和母亲不同职业对营养不良有显着性差异。(4)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不同民族、不同家庭类型、每周上几节体育课和家庭总月收入对营养过剩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性疾病问题突出,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问题共同存在。其营养性疾病分布情况主要以营养不良为主;(2)湘西州农村学校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性别、民族、年龄年级的差异;(3)家庭因素与农村儿童营养状况有显着关系;(4)体育锻炼与湘西州农村儿童有明显关系;(5)生活方式与营养不良的关系明显;(6)不同民族中土家族和母亲职业为农民的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高,OR值分别为1.886和1.721,P值小于0.05;对长跑态度是一般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低,OR值为0.596,P值小于0.05;(7)农村儿童营养过剩影响因素:如表3.17所示,土家族农村儿童营养过剩发生地风险低,OR值分为0.711,P值均小于0.05。建议:(1)根据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存在“双峰”的现象,需要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职能;(2)根据当地家庭具体情况,积极引导监护人和看护人重视家庭教育;(3)根据当地儿童体育锻炼具体情况,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保障学校营养知识教育规范化;(4)根据当村委功能,大力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

张秋丽[6](2020)在《民族地区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与补偿方略研究 ——基于广西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民族地区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与补偿方略研究为基点,以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为样本,对在校寄宿生、教职工、后勤人员等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和发放问卷,对靖西市A乡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的表现及影响进行概括,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具体的内容主要是情感脆弱,幸福感降低;独立性差,寄宿适应期长;学习迷茫,学习成绩不理想;社交能力低,社会性发展受阻;身心健康发展不良,易出现心理问题。根据实地调研以及文献研究,笔者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来分析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家长重成绩,轻情感;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互动教育;把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家长文化素质低,缺乏相关心理知识;外出务工,对孩子学习生活介入不足。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封闭的寄宿生活,阻断了学生与家庭的联系;狭小的自主活动空间,学生业余生活单调;教师任务繁重,对学生关爱程度下降与疏离;后勤人员配备不足,学生饮食起居无人照顾;网络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生活需要。针对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寄宿生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理论支撑点,在文献综述、调查分析、问题呈现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思考,从家庭和学校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家庭方面的建议主要有加强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成长观;重视家校合作,主动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减少隔代抚养,注重父母情感关怀。学校方面的建议包括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丰富课余生活,让寄宿生体会到“家”的欢乐;设立以人为本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学生发展;合理配备生活教师,让寄宿生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完善硬件设施,提升学生幸福感等。

武大伟[7](2020)在《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现况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人类持续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儿童的健康水平反映了人类总体的经济和医疗水平,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健康水平的体现。提高儿童的健康、促进儿童健康管理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学龄前儿童由于各种营养摄入不足,缺乏营养或卫生习惯差等原因,导致学龄前儿童容易出现贫血、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龋齿、肥胖等疾病,严重影响了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生长。因此对儿童健康现况的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的研究必不可少。目的: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贫血、消瘦、低体重、生长迟缓、超重和肥胖等营养状况的流行现况及变化情况,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合理科学的健康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海口市4个市辖区,每个辖区随机抽取1个社区,共抽取4个社区,每个社区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幼儿园,对抽中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幼儿园的海口市户籍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自制问卷收集被调查儿童的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家庭收入等)、生活方式、日常饮食情况、饮食行为等资料。并采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的儿童健康档案数据。分析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分布特征,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32份,回收有效问卷596份。调查对象男童317(53.19%),女童279名(46.81%),男童平均月龄54.87±11.41,女童平均月龄55.71±11.69。2.在调查的儿童中,儿童贫血检出率为12.22%,营养不良检出率7.14%(低体重2.73%、生长迟缓3.57%、消瘦3.15%),营养过剩检出率为12.39%(超重9.66%、肥胖2.73%)。3.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贫血风险更低(OR=0.489,95%CI 0.248-0.963);每周吃虾和贝类频次≥5天比<5天儿童的消瘦风险更高(OR=4.671,95%CI 1.376-15.856);少数民族比汉族儿童的低体重风险更高(OR=5.042,95%CI 1.308-19.441);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儿童的超重及肥胖风险更高(OR=2.679,95%CI 1.524-4.710)。4.相关性分析显示,儿童HAZ与由祖父母或其他人照顾、家庭收入水平、每周吃豆制品、每周和奶制品正相关;与户籍、每天累计运动时间、每天累计睡眠时间、挑食)与负相关。儿童WAZ与由祖父母或其他人照顾、独生子女、家庭收入水平、每周喝酸奶频次和食物响应正相关;与每日睡眠时长、不良进食习惯和外因性进食负相关。儿童BAZ与独生子女、食物响应和主动进食能力正相关;与每周吃虾及贝类的频次和不良进食习惯负相关。结论:1.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整体营养状况一般,生长发育水平低于WHO标准,贫血和营养不良情况还有很大改善空间,营养过剩情况较好,但存在逐年上升趋势。2.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受到自身特征、生活情况、日常饮食以及饮食行为的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提示我们应加强家庭、社区、幼儿园、政府之间合作,完善儿童健康监管体系,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学习,提高家长健康意识水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监管,形成科学规范的儿童健康管理模式,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

刘晗[8](2020)在《武汉市某小学9-12岁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武汉市某小学三-六年级9-12岁流动儿童及其看护人的营养教育干预,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建立正确的营养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膳食行为,为改善流动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3月对武汉市流动儿童比例较高的某小学3-6年级全体学生及其看护人进行基线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体格检查和膳食调查(24小时膳食回顾法),儿童和看护人的营养KAP(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然后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个班级,对干预组儿童和看护人进行营养教育干预。对儿童的干预主要包括营养教育课程和知识讲座,对看护人的干预主要通过班主任发放营养宣教资料,在班级群推送营养知识和组织看护人进行知识讲座,干预期为两个月。干预结束后进行数据收集,包括儿童膳食调查,儿童和看护人的营养KAP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3.0和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抽取其中流动儿童及其看护人的数据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比较干预前后及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流动儿童膳食摄入的差异,以及流动儿童和看护人营养KAP状况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调查干预组流动儿童218人,看护人196人;对照组流动儿童222人,看护人181人,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和看护人在干预前社会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流动儿童营养KAP部分,干预后干预组知识得分均值为8.69±1.67,高于干预前8.05±1.67(P<0.001)及干预后对照组7.84±1.96(P<0.001);干预后干预组儿童愿意获取营养知识的比例为91.3%,高于干预前83.5%(P=0.002),且高于干预后对照组84.1%(P=0.004);儿童偏食状况方面,干预后干预组儿童偏食比例(47.7%)低于干预前(59.2%,P<0.001),且低于干预后对照组(59.9%,P<0.001)。(2)看护人营养KAP部分,干预后干预组看护人营养知识总分均值为19.73±5.64,高于干预前18.52±5.72(P<0.001),且高于干预后对照组19.04±5.59(P<0.001)。(3)儿童膳食摄入方面,干预后干预组流动儿童能量、三大宏量营养素、钙、维生素A、维生素C摄入量均高于干预前干预组及干预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膳食结构方面,干预后干预组在谷薯及杂豆类、蔬菜类、畜禽肉类、蛋类、大豆及奶制品类食物摄入量高于干预前干预组及干预后对照组(P<0.001)。(4)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对干预组不同特征的流动儿童及看护人营养干预效果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流动儿童营养知识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而看护人身份、年龄、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均是影响看护人营养知识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性别对其营养总得分干预效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教育干预对流动儿童及其看护人的营养知识的提高较为明显,营养相关态度和行为有所改善,但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营养素摄入状况方面,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达标率干预后明显提高,但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干预后大部分膳食类型的食物达标率也有所提升。营养状况改善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本研究中的短期营养教育干预效果有限,但对儿童营养KAP及膳食状况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王其源[9](2020)在《城市家庭的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及满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童照顾服务的供需矛盾更加凸显,且已成为制约积极人口政策实施的重要因素。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照顾服务供给体系不仅可以推动积极人口政策的实施,而且可以满足社会与家庭的儿童照顾需求。而精准识别城市家庭对儿童照顾服务的需求状况,深入分析城市家庭的儿童照顾需求层次,并提出满足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的基本策略,无疑就成为建设和完善儿童照顾服务供给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在对政策、文献中与儿童照顾服务内容和儿童照顾服务需求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儿童照顾政策需求、儿童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儿童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需求、家庭亲职教育服务需求等五大类,共计31种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内容。本研究利用魅力质量理论及kano模型可以对城市家庭的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进行了进一步划分,从划分结果上看,城市家庭儿童照顾需求大致可以被分为必备要素、一维要素、魅力要素和无关要素等4类。随后,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有序回归对对城市家庭儿童照顾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孩子状况与家庭因素均对服务需求存在影响,其中孩子年龄、家庭总收入、家庭照顾能力的影响尤为突出且普遍。从群体差异角度,对不同的城市家庭群体进行更为深入的需求识别,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把握不同家庭对儿童照顾服务的需求情况。本研究依据孩子年龄、家庭总收入、家庭照顾能力的差异对不同的城市家庭群体对儿童照顾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后,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家庭群体的儿童照顾服务优先满足序列。在进一步对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供需匹配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目前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的供需不匹配总体状况仍然较为突出,目前的儿童照顾服务供给仍然无法充分满足城市家庭对儿童照顾服务的需求。目前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存在以下困境:儿童照顾服务的优质供给总量严重不足、0-3岁婴幼儿照顾服务缺口明显、儿童照顾服务供需不匹配问题严重。为了充分满足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未来儿童照顾服务体系应从构建动态化需求评估体系、加强服务供给侧重性、明确政府角色与作用等方面集中发力。

努尔妮赛姆·塔什[10](2020)在《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病致孤儿童身心健康与膳食营养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孤儿与同年龄普通孤儿及一般儿童心理健康、智力水平、体格发育及膳食营养状况的差异,探讨艾滋孤儿身心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促进艾滋孤儿身心健康水平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市7-12岁309名儿童进行调查。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艾滋孤儿组(98例),普通孤儿组(66例),一般儿童组(145例)。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309名艾滋孤儿、普通孤儿及一般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儿童身高、体重、坐高、腰围、胸围及上臂皮褶厚度等指标并计算体质指数分析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调查问卷收回后,核对录入。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水平:(1)三组儿童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孤儿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一般儿童组及艾滋孤儿组。(2)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及总分偏离检出率在三组间差异显着(P<0.05),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偏离检出率在三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艾滋孤儿组及普通孤儿组心理健康总分偏离检出率(3.1%、7.6%)均高于一般儿童组(0.7%)。(3)艾滋孤儿组瑞文推理测验各项得分及总分均显着低于一般儿童组和普通孤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艾滋孤儿性格较一般儿童及普通孤儿内向,普通孤儿同伴关系较一般儿童及艾滋孤儿差。(5)将艾滋孤儿瑞文推理测验各项得分及总分与学习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在0.05水平(双侧)上,D(系列关系)项与学习成绩不合格(<60分)相关性显着,呈负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D(系列关系)项、E(抽象推理)项得分及总分与学习成绩优秀(90-100分)相关性显着,均呈正相关。(6)经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结构和学习成绩为艾滋孤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经线性回归分析,监护人文化程度为艾滋孤儿智力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2.体格发育状况:(1)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孤儿、普通孤儿、一般儿童身高、体重、坐高、腰围、胸围均值总趋势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各年龄组男生均值均大于女生,符合生长发育一般规律,上臂皮褶厚度均值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2)BMI分类分布情况:10岁年龄组在三组间差异显着(P<0.05),艾滋孤儿组消瘦占比大于一般儿童组和普通孤儿组,而其余年龄组在三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膳食营养状况:(1)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D、烟酸、叶酸、钙、铁、锌、铜的日均摄入量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碳水化合物、碘的日均摄入量在三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各类食物日均摄入量:蔬菜、水果、奶、油及盐类的日均摄入量在三组间存在差异(P<0.05),而粮谷类、畜肉、蛋、水产类的日均摄入量在三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主要食物摄入量评价:艾滋孤儿蔬菜、水果、蛋、奶类的摄入量达标率较低,而油及盐类的摄入量都超标。结论:(1)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孤儿的心理健康和智力水平均较低、心理健康偏离检出率为3.1%,艾滋孤儿性格较一般儿童及普通孤儿内向、同伴关系差。家庭结构、学习成绩及监护人文化程度是心理健康及智力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2)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孤儿体格发育水平低于一般儿童和普通孤儿。(3)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孤儿能量、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量均不同程度缺乏,膳食摄入主要以粮谷类为主,蔬菜、水果、蛋、水产类的摄入量低于推荐的日均摄入量,蔬菜、水果、蛋、奶的摄入量达标率均低,而油类、盐类的摄入量超标。

二、城市儿童膳食状况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儿童膳食状况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网购可达性对农村儿童营养摄入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研究假说与内容框架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3.3 研究假说
        1.3.4 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回顾
        2.1.1 关于农村儿童营养摄入的研究
        2.1.2 关于购买可达性的研究
        2.1.3 关于购买可达性与营养摄入的研究
    2.2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数据来源、模型设定和样本描述
    3.1 数据来源
    3.2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3.3 样本统计描述
        3.3.1 农村家庭做饭者个体特征情况
        3.3.2 农村家庭特征情况
        3.3.3 农村儿童特征情况
第四章 营养摄入状况
    4.1 农村儿童营养摄入测算方法
    4.2 农村儿童营养摄入现状分析
第五章 网购可达性对农村儿童营养摄入的影响分析
    5.1 网购可达性对农村儿童营养摄入影响的统计分析
    5.2 网购可达性对农村儿童营养摄入影响的计量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个体角度
        6.2.2 政府角度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农村儿童营养摄入状况的调查
致谢

(2)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儿童铅暴露途径
        1.2 儿童机体中的铅代谢
        1.3 儿童铅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1.4 儿童环境铅暴露防治及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2 矿区概况
        2.1 矿区介绍
        2.2 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区环境铅暴露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1.3 统计学分析
        1.4 评价方法
        1.5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2 结果
        2.1 污染源暴露分析
        2.2 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2.3 人群外暴露计算及其风险评估
    3 讨论
第三章 矿区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 统计学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2.2 儿童体内铅含量现状分析
        2.3 儿童血铅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IEUBK模型的环境铅对儿童血铅的影响研究
    1 IEUBK模型原理及应用
        1.1 常用血铅模型比较及选取
        1.2 模型概况
        1.3 模型构造
        1.4 铅的生物利用度
        1.5 模型参数设置基本原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儿童行为参数调查方法
        2.2 环境污染参数研究方法
        2.3 模型本地化、验证和应用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作物营养强化相关研究
        2.1.1 作物营养强化的内涵与意义
        2.1.2 国际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2.1.3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2.2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相关研究
        2.2.1 微量营养素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2.2.2 营养健康影响因素
        2.2.3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方法
    2.3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相关研究
        2.3.1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测量方法
        2.3.2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2.3.3 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消费者效用理论
    2.5 概念界定
        2.5.1 作物营养强化
        2.5.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
        2.5.3 经济评价
        2.5.4 消费者行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3.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3.1.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3.1.2 微量营养素缺乏对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的影响
    3.2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与比较优势
        3.2.1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
        3.2.2 营养强化的主要方式
        3.2.3 作物营养强化的比较优势
    3.3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发展现状
        3.3.1 作物营养强化的发展现状
        3.3.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营养健康的干预情况
        3.3.3 作物营养强化干预的经济效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4.1 健康损失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方法
        4.1.1 DALYs公式
        4.1.2 公式中的贴现率
        4.1.3 对公式的修正
    4.2 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1 铁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2 锌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1 铁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2 锌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4 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4.4.1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
        4.4.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有效性
        4.4.3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收益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为例
    5.1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内涵
        5.1.1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影响因素
        5.1.2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货币化
        5.1.3 叶酸强化水稻的相关费用
    5.2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数据收集
        5.2.1 叶酸缺乏的功能结果
        5.2.2 叶酸缺乏目标群体相关数据
        5.2.3 叶酸强化水稻相关数据
    5.3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评价
        5.3.1 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分析
        5.3.2 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分析
        5.3.3 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效益分析
        5.3.4 与其他国家、其他营养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
    6.1 随机对照实验方法
        6.1.1 随机对照实验的流程
        6.1.2 干扰变量的控制
    6.2 实验设计
        6.2.1 实验地点、实验对象和实验物的选择
        6.2.2 实验内容和实验流程
        6.2.3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6.3 实验方法
        6.3.1 健康干预措施和健康指标测量方法
        6.3.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6.3.3 实验效果研究方法
    6.4 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6.4.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6.4.2 干预前后样本饮食叶酸摄入变化情况
        6.4.3 干预前后样本血液叶酸变化情况
        6.4.4 样本血液叶酸含量改善情况
    6.5 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6.5.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6.5.2 干预前后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变化情况
        6.5.3 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改善情况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玉米为例
    7.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选择
        7.1.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比较
        7.1.2 BDM机制
    7.2 BDM拍卖实验机制设计
        7.2.1 实验地点、实验物和实验对象的选择
        7.2.2 实验前的准备
        7.2.3 实验流程
    7.3 实验参与者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7.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7.3.2 参与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7.4.1 模型构建的理论框架
        7.4.2 变量设置和模型估计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重视事前经济评价,完善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评价指标
        8.2.2 增加政策资金投入,优化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路径选择
        8.2.3 加强公众认知教育,扩大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覆盖范围
        8.2.4 整合信息资源渠道,提高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育龄妇女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调研问卷
附录B:BDM实验流程及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
文献回顾
    1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健康
        1.1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
        1.2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营养相关性疾病
        1.3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智力和语言的发育
    2 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特点
    3 膳食调查常用方法
        3.1 称重法
        3.2 记账法
        3.3 食物频率法
        3.4 24 小时膳食回顾法
        3.5 膳食史法
        3.6 化学分析法
    4 食物频率测量工具研究进展
        4.1 国外食物频率问卷研究进展
        4.2 国内食物频率问卷研究进展
    5 儿童膳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5.1 儿童膳食模式的内涵
        5.2 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
    6 膳食模式研究方法
        6.1 先验法
        6.2 后验法
        6.3 综合法
第一部分 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的构建
        1.2 食物清单与问卷初稿的形成过程
        1.3 试用问卷的形成
        1.4 统计分析方法
        1.5 正式问卷的形成
        1.6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结构
        2.2 食物清单与问卷初稿的形成
        2.3 试用问卷的形成
        2.4 正式问卷的形成
    3 讨论
        3.1 关于试用问卷
        3.2 正式问卷的确定
第二部分 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特征
        2.2 正式问卷信度评价
        2.3 正式问卷效度评价
    3 讨论
        3.1 关于食物种类
        3.2 问卷信度研究
        3.3 问卷效度研究
第三部分 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提取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2.2 正式问卷食物分组及食用率
        2.3 潜在剖面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2.4 利用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2.5 利用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2.6 不同类型膳食模式食物种类检验
        2.7 不同类型膳食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膳食模式提取方法
        3.2 关于膳食模式类型
        3.3 关于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 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2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膳食模式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比较
        2.2 健康状况与膳食模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家庭人口学特征对儿童健康指标的影响
        3.2 膳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指标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概念界定
        1.4.2 国内营养状况研究
        1.4.3 国外营养状况研究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测量法
        1.6.3 问卷调查法
        1.6.4 专家访谈法
        1.6.5 数理统计法
第2章 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
    2.1 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分析
        2.1.1 儿童营养状况总体分布状况
        2.1.2 儿童营养不良分布状况
        2.1.3 儿童营养过剩分布状况
        2.1.4 儿童营养状况相对易感人群
第3章 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
    3.1 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湘西州农村儿童家庭因素
        3.1.2 湘西州儿童体育锻炼因素
        3.1.3 湘西州儿童睡眠时间和学习时间因素
        3.1.4 湘西州农村儿童饮食习惯因素
    3.2 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2.1 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变量赋值
        3.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4章 改善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对策
    4.1 政府功能
    4.2 家庭功能
    4.3 学校功能
    4.4 村委会功能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湘西州农村儿童问卷调查表
附录B 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专家调查问卷

(6)民族地区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与补偿方略研究 ——基于广西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状况
        1.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情感关怀问题研究
        2.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情感补偿研究
        3.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状况研究
        4.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状况研究
        5.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问题研究
        (二)国外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五、研究对象及样本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族地区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
        (三)小学高年级寄宿生
        (四)亲情缺失
        (五)亲情补偿
    二、理论基础
        (一)布朗芬布伦纳的心理发展生态系统
        (二)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第二章 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基本情况调查
    一、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初中校区简介
    二、寄宿生、教职工、后勤人员情况调查
        (一)寄宿生的基本情况
        (二)教职工的基本情况
        (三)后勤人员情况
    三、寄宿生学习生活条件情况调查
    四、寄宿生课余生活情况调查
    五、寄宿生作息情况调查
    六、寄宿生与家庭联系情况调查
第三章 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的表现及影响
    一、情感脆弱,幸福感降低
    二、独立性差,寄宿适应期长
    三、学习迷茫,学习成绩不理想
    四、社交能力低,社会性发展受阻
    五、身心发展不良,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四章 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一)重成绩,轻情感
        (二)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亲子互动
        (三)把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
        (四)文化素质低,缺乏相关心理知识
        (五)外出务工,对孩子学习生活介入不足
    二、学校方面
        (一)封闭的寄宿生活,阻断了学生与家庭的联系
        (二)狭小的自主活动空间,学生业余生活单调
        (三)教师任务繁重,对学生关爱程度下降与疏离
        (四)后勤人员配备不足,学生饮食起居无人照顾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生活需要
第五章 对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补偿方略
    一、家庭方面
        (一)强化家庭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成长观
        (二)重视家校合作,主动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
        (三)减少隔代抚养,注重父母情感关怀
    二、学校方面
        (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亲情教育
        (二)丰富课余生活,让寄宿生体会到“家”的欢乐
        (三)设立以人为本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学生发展
        (四)合理配备生活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
        (五)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学生幸福感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现况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儿童健康管理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质量控制
    1.8 统计分析方法
    1.9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及变化
    2.3 不同特征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2.4 不同生活情况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2.5 不同日常饮食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2.6 不同饮食行为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2.7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8 学龄前儿童身体发育相关性研究
3 讨论
    3.1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日常生活现况
    3.2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日常饮食现况
    3.3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现况
    3.4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现况
    3.5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现况
    3.6 海口市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现况
    3.7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3.8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的相关性分析
    3.9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的相关性分析
    3.10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4 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策略探讨
    4.1 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策略
    4.2 儿童贫血的防治策略
    4.3 儿童自身及家庭因素建议
    4.4 社会因素建议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及健康管理发展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
致谢

(8)武汉市某小学9-12岁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调查对象
        1.1.2 样本量估计
        1.1.3 抽样方法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方法
        1.3.2 干预方法
        1.3.3 干预评价
    1.4 评价标准
        1.4.1 能量及营养素摄入评价标准
        1.4.2 膳食结构评价标准
    1.5 技术路线
    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1.6.1 数据整理
        1.6.2 数据分析
    1.7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1.1 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2.1.2 看护人基本情况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干预前后营养KAP状况
        2.2.1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知识的比较
        2.2.2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态度的比较
        2.2.3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行为的比较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看护人干预前后营养KAP状况
        2.3.1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看护人营养知识的比较
        2.3.2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看护人营养态度的比较
        2.3.3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看护人营养相关行为的比较
    2.4 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干预前后营养素摄入与膳食结构状况
        2.4.1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素摄入情况
        2.4.2 干预前和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膳食结构状况
    2.5 干预组儿童营养KAP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6 干预组看护人营养KAP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营养教育干预对流动学龄儿童营养 KAP 状况的影响
    3.2 营养教育干预对流动儿童看护人营养 KAP 的影响
    3.3 营养教育干预对学龄儿童营养素摄入和膳食结构的影响
    3.4 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的思考与建议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3.6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3 营养认知问卷及膳食调查表

(9)城市家庭的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及满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家庭仍然承担了绝大部分儿童照顾责任
        1.1.2 人口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的照顾赤字问题日益凸显
        1.1.3 目前的儿童照顾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家庭的儿童照顾需求
        1.1.4 儿童照顾服务体系的完善工作已经进入政策议程
    1.2 选题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政策意义
        1.2.3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儿童照顾服务研究理论梳理
        1.3.2 儿童照顾服务的供需分析
        1.3.3 公共服务需求层次的研究方法
        1.3.5 研究评析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文章结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本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模型分析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梳理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儿童
        2.1.2 儿童照顾服务
        2.1.3 需求
        2.1.4 “需要”与“想要”
        2.1.5 需求层次
    2.2 相关理论梳理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人的需要理论
        2.2.3 魅力质量理论
    2.3 分析框架建构
第三章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的需求内容框架与调查设计
    3.1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的需求内容分析
        3.1.1 政策分析
        3.1.2 文献分析
    3.2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的需求内容框架
    3.3 调查地区选择与数据来源
        3.3.1 调查地区选择
        3.3.2 抽样方法
        3.3.3 样本描述
第四章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的整体性分析
    4.1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的整体性划分
        4.1.1 必备要素分析(M)
        4.1.2 一维要素分析(O)
        4.1.3 魅力要素分析(A)
        4.1.4 无关要素分析(I)
    4.2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的依赖性与期待性划分
        4.2.1 不同服务类别的依赖性与期待性分析
        4.2.2 不同服务内容的依赖性与期待性分析
第五章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的层次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方法与自变量选择
        5.1.1 因子分析及其具体运用
        5.1.2 多元逐步回归及其自变量选择
    5.2 儿童照顾政策类需求层次划分研究
        5.2.1 儿童照顾政策类需求层次划分
        5.2.2 儿童照顾政策类需求层次特征分析
        5.2.3 儿童照顾政策类需求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3 儿童生活照料服务类需求层次划分研究
        5.3.1 儿童生活照料服务类需求层次划分
        5.3.2 儿童生活照料服务类需求层次特征分析
        5.3.3 儿童生活照料服务类需求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4 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类需求层次划分研究
        5.4.1 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类需求层次划分
        5.4.2 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类需求层次特征分析
        5.4.3 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类需求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5 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类需求层次划分研究
        5.5.1 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类需求层次划分
        5.5.2 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类需求层次特征分析
        5.5.3 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类需求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6 亲职教育服务类需求层次划分研究
        5.6.1 亲职教育服务类需求层次划分
        5.6.2 亲职教育服务类需求层次特征分析
        5.6.3 亲职教育服务类需求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不同城市家庭群体的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差异
    6.1 不同城市家庭群体的分类标准
    6.2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家庭的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分析
        6.2.1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家庭的儿童照顾政策类需求层次
        6.2.2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家庭的生活照料类服务需求层次
        6.2.3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家庭的卫生保健类服务需求层次
        6.2.4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家庭的早期教育类服务需求层次
        6.2.5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家庭的亲职教育类服务需求层次
    6.3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分析
        6.3.1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儿童照顾政策类需求出层次
        6.3.2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生活照料类服务需求层次
        6.3.3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卫生保健类服务需求层次
        6.3.4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早期教育类服务需求层次
        6.3.5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亲职教育类需求层次划分
    6.4 不同儿童照顾能力家庭的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分析
        6.4.1 不同儿童照顾能力家庭的儿童照顾政策类需求层次
        6.4.2 不同儿童照顾能力家庭的生活照料类服务需求层次
        6.4.3 不同儿童照顾能力家庭的卫生保健类服务需求层次
        6.4.4 不同儿童照顾能力家庭的早期教育类服务需求层次
        6.4.5 不同儿童照顾能力家庭的亲职教育类服务需求层次
第七章 基于需求视角的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供给状况分析
    7.1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供给状况
        7.1.1 儿童照顾服务供给数量
        7.1.2 儿童照顾服务供给内容
    7.2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供需匹配状况
        7.2.1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供需匹配的总体状况
        7.2.2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的供需匹配状况
第八章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的满足策略研究
    8.1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满足困境及原因分析
        8.1.1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满足困境
        8.1.2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满足困境的原因
    8.2 满足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需求的基本策略
        8.2.1 加快建立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的需求表达与评估机制
        8.2.2 注重儿童照顾服务供给的侧重性
        8.2.3 明确政府在构建儿童照顾服务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
        8.2.4 加强社区平台建设以提升服务获取的可及性
        8.2.5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层次的整体表现
        9.1.2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的期待性与依赖性
        9.1.3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层次的影响因素
        9.1.4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层次的群体性差异
        9.1.5 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供需匹配状况
        9.1.6 目前城市家庭儿童照顾服务的供给困境与满足策略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病致孤儿童身心健康与膳食营养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 调查内容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质量控制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城市儿童膳食状况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网购可达性对农村儿童营养摄入影响研究[D]. 张丽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6)
  • [2]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轶男. 兰州大学, 2021(09)
  • [3]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D]. 廖芬.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D]. 马永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5]湘西州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蒋艳芳. 吉首大学, 2020(03)
  • [6]民族地区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与补偿方略研究 ——基于广西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的调查[D]. 张秋丽.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7]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现况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D]. 武大伟.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8]武汉市某小学9-12岁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 刘晗.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9]城市家庭的儿童照顾服务需求层次及满足策略研究[D]. 王其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病致孤儿童身心健康与膳食营养状况研究[D]. 努尔妮赛姆·塔什.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城市儿童饮食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