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盐政改革

明末盐政改革

一、明朝后期的盐政变革(论文文献综述)

尹巧瑞[1](2021)在《论云南的南明盐政与清初因革》文中认为明清鼎革之际,滇盐成为南明政权供应军需之利薮。南明治下,云南全省盐务为大西军余部出身的高级武官统摄,基层各提举司盐务由文官管理。盐课额度激增与军费压力、食盐减产和票岸东扩有关。南明推行官灶分成制度,将产盐收入按比例分予灶户作为工本,灶户获利优厚。清廷在接收云南盐政时,吸纳盐务降官,南明课额成为清廷加征盐课的基准,而官灶分成则由比例制走向定额制。清初云南盐政之"经制"实孕育于南明"伪例"的遗韵中。

廖雯[2](2021)在《明代盐政及盐业与文学 ——以两淮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卢伟[3](2020)在《过犹不及:对明代税负水平的辩证思考》文中提出历史学者黄仁宇(2006)对于明代财政管理制度的评价较为负面,他认为:"我们仍必须认为明代的财政管理方法比以前诸如唐代和宋代所使用的方法倒退了一大步……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征税过多,而是令人费解的征税不足"。黄仁宇的这一论断对于传统的明代赋役沉重的观点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万明(2014)就指出:这一论断缺乏文献的支持,"明末加征又加派,赋役合一,贡与役也正在走向货币税,此时还说税依然低,显然不合逻辑"。单纯就逻辑而言,黄仁宇的征税不足说和万明的征税过多说均在理论上是自洽的,前者的重点在于征税不足引发王朝的财政破产,推动了明王朝的覆灭;而后者则强调征税过多带来了社会矛盾的爆发,倾覆了明王朝。哪种假说更为合理,还需要结合对明朝财政管理制度及其实践的进一步分析以及对相应史料和统计数据的解读,展开论证。

金春贵[4](2020)在《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历史分析与当代启示 ——基于明清时期徽商兴衰的研究》文中认为依附型政商关系是权力和资本异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畸形关系,具体表现为权力主体对资本主体的“控制”和资本主体对权力主体的“依附”。这种政商关系曾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在明清时期一度发展成为政商关系的主流。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因素影响,从古代社会演化而来的依附型政商关系依然在当代社会存在,并造成职权滥用、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频频出现,严重制约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衰史为研究对象,分析依附型政商关系在我国皇权官僚专制社会后期与政治经济制度同步变迁的演化路径,主要目的是探寻治理当代政商关系的应有之策,并试图为我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徽商作为明清时期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大商帮,与皇权官僚阶级之间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依附型政商关系,其兴衰过程亦与我国古代社会后期王朝的兴衰更迭过程趋于一致。本文分析认为,形成依附型政商关系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徽商所处的明清时期专制主义逐渐走向顶峰,加剧了政商之间权力结构的不对称,徽商“被迫”依附皇权;二是统治阶级推动社会资本再分配的过程存在广阔的寻租空间,巨大的利益诱惑驱动徽商主动依附皇权、缔结关系,并使其沦为皇权官僚阶级分配社会资本的“代理人”。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存活目标,就是要想办法降低对外部关键资源供应组织的依赖,并且寻求一个可以影响这些供应组织,以使关键资源能够稳定掌握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分析认为:明清时期,商人致富的关键资源被牢牢掌握在皇权官僚阶级手中,徽商通过贿赂诱惑等手段主动依附皇权、攫取财富的过程,实际也是徽商提升皇权官僚阶级对其依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徽商对皇权官僚阶级的依赖与皇权官僚阶级对徽商的依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抵消”,缩小了政商之间的“地位差”,并使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控制——依附”关系,亦即“依附型政商关系”。显然,这种政商关系是畸形的,有着严重的负外部性。从“政”“商”两方面来看:对“政”而言,“控制——依附”体系下的明清统治阶级极力压制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国内外资本交流,使我国在世界资本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逐渐没落了;对“商”而言,徽商通过依附皇权获得垄断特权,虽形成了“百年繁荣”,但“繁荣”背后的负效应又成为徽商由盛转衰的决定性因素,徽商“失势”后,便因失去竞争能力而迅速衰亡。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研究认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要以史为镜,着重加强对当代依附型政商关系的治理。政府有关部门要正视依附型政商关系在当代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明悉危害、防微杜渐,时刻警惕畸形政商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要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权力结构,加强权力的制衡与约束,让权力和资本在阳光下运行,加快构建形成健康、清廉、公开、透明的新型政商关系。

李义琼,邱永志[5](2019)在《明末钱法、盐法及其财政货币体制问题——以董应举致仕事件为中心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钱法、盐法事关王朝国家经济大权掌控和财政收入。天启五年,身兼钱法、盐法侍郎的董应举从盐课中取本铸钱,触动了晚明钱法、盐法两套体制,结果深陷政争,受弹劾而被迫致仕。此事件揭示了学界鲜有关注的明末财政货币体制在复杂政局中的互动问题:其一,天启以后,户、工二部在铸权方面的争夺十分激烈,虽然户部获胜,但二部皆为获取铸息以增加财政收入,而非掌握货币经济的主动权,无意亦无力从根本上扭转钱法颓势;其二,在盐法领域,明末张养新纲法是接替袁世振纲法的新一轮纲法,它在户部打压董应举的立纲法的基础上出台,仍未能解决明代盐法中积引存在的基本问题。故董应举致仕事件,不仅反映明末财政货币体制存在钱法部权不清、国家逐利,盐法积引严重等问题,而且说明明末户部正日益成长为财政部。

侯巅[6](2019)在《明代两淮灶户生存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明代的诸多户籍中,灶户是一个特殊群体。因其是盐的生产者,故在明代的盐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灶户身份的特殊性,其生存状态受到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在不同时期,灶户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明初,两淮灶户在明政府的严密控制下,于盐场中进行强制性劳役,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微薄,生存状态艰辛窘迫。明中期后,由于收入水平急剧恶化、有司不断勾扰、盐场秩序陷入混乱、大量灶户失去生产资料等原因,两淮灶户的生存状态进一步恶化。大量灶户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逃亡或私煎私贩,从而导致两淮私盐泛滥,盐课征收困难,进而影响明政府财政收入。迫于压力,明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图缓解盐政危机,但收效甚微。这一时期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赋役折银成为趋势,加之灶户的逃亡与私贩成风,明政府在压力下最终进行盐政变革,不断调整余盐政策,最终在万历末实现两淮灶课改折。明中后期的两淮盐政变革,促使灶户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随着余盐逐步开禁,灶户逐渐取得对食盐的自由生产和支配权力,在盐业生产中的地位有所提升,趋近于小生产者的状态。富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挤压贫灶的生存空间,灶户贫富分化更加严重,灶户内部出现了雇佣关系。允许商灶直接交易后,灶户与盐商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这一时期灶户的大量逃亡,极大的破坏了灶籍制度,随着灶课折银的推行,灶户对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活动空间不再局限于盐场,在职业上也有了新的选择。

胡剑波[7](2019)在《不存在的变法? ——明代“叶淇变法”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淇变法”是明代盐业史上的一个大事件,但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陆续有学者认为该变法并不存在,直到今天,关于“叶淇变法”存在与否,学术界仍有争论。为了探究“叶淇变法”存在与否,本文首先以关于“叶淇变法”的各种记载为突破口,梳理其产生、流传情况,认为在学术界目前所发现的“叶淇变法”说的“源头文本”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关于“叶淇变法”的原始记录,因此不能使用默证法来质疑“叶淇变法”的存在。其次,本文从“叶淇变法”说中的诸要素出发,试图寻找其在盐政现象中的本来面目。本文认为,“叶淇变法”说的各要素基本上能在盐政现象中得到印证,这大概是明中后期“叶淇变法”说广为流传而很少被人质疑的原因所在。当然“叶淇变法”说也存在夸张甚至失实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后人关于明代开中法演变的认识。最后,本文对前人观点进行考察,认为前人忽略了《明实录》、《明会典》存在漏记的可能性并较少注意到运司纳银制反复兴废的历史进程,当我们将“叶淇变法”放入运司纳银制兴废的历史进程中考察时,发现“叶淇变法”能够与之契合。因此本文认为,尽管“叶淇变法”说存在夸张、失实之处,但是“叶淇变法”本身应该是存在的,它是运司纳银制反复兴废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开中法从边方纳粮制向“正盐边方纳粮,余盐运司纳银”体制转化过程的关键一环,并且,开中法从边方纳粮制向“正盐边方纳粮,余盐运司纳银”体制的演变是伴随着运司纳银制屡兴屡废的历史进程而发生的。

卢漫[8](2018)在《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第宅建筑装修样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扬州自然环境优美宜人,襟江临淮,南通吴越,北达齐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水运优势,使古代扬州商业昌盛、文化璀璨、人杰地灵,以“淮左名都”、“东南重镇”的文化形象闻名中外,扬州这种独特的气质也影射到其第宅的建筑文化中。自1368年至1911年近600年的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封建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时期。大运河的重新疏浚修整,新的盐业政策“开中折色法”推行等,促使扬州盐商群体形成,扬州成为两淮盐业的集散地经济再一次繁盛起来。经历了明末几乎是毁灭性的“扬州十日”后,清初的扬州城在“城摧垣颓,瓦砾衰草”中迅速恢复并繁荣起来。随后的扬州第宅建筑形制有一段相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发展过程而日趋成熟,地域与文化特色也日益鲜明。梳理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的第宅建筑,对其装饰装修的特色及其演变进行深入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填充我国建筑及其室内设计的地域性文化研究体系,也为今后居住建筑中的装饰装修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第宅建筑为例,在基于大量史实资料的基础上,对扬州地区现存的第宅建筑遗存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深入分析其不同阶段的装修样式。理清其演变路径划分为明晚期至清初、清中期、清晚期三个时间段,力求探索相关特征产生与发展的背景、特点及成因。本文的论题从研究对象来看,尚不属主流的地域研究范围,实体对象也集中于容易损毁、遗失而被忽略的建筑装修部分。因此,本文期望能拓展过去对扬州地区建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宏观层面或是陈设品艺术等微观层面范畴的现状。从中观层面的建筑装修文化角度收集、整理扬州地区明清第宅建筑装修样式,较系统、全面地构建了扬州地区明清时期第宅建筑装修样式的基因库。从文化基因的角度考量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第宅建筑装修样式的演变规律,揭示作为移民聚集地的扬州地区并非被动地接受各种外来文化,而是经由生活在该地的人主动选择与创造性地转化、吸收新的有益于本土文化发展的因子。论文的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缘起及意义,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设置了一个整体性的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论文主体分为九章。第一章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时代背景、区域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氛围等方面,对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第宅建筑装修的形成与发展背景做了概括性的总结。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对不同的建筑装修构件进行了归类,并在大量调研、测绘的基础上,梳理了由明至清的不同阶段各类构件演变的样式特征,解析其演变路径。第七至第九章则从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社会风气等方面分析明清扬州第宅建筑装修样式转变的动因,并通过比较研究与之相关的吴派、徽派、京派建筑文化,总结在样式的演变过程中不仅呈现出“南北杂蹂、徽苏并举”的建筑风格,而且建筑装修具备明晚期到清初“健朗适用,意赅尚雅”、清中期“工巧繁丽,崇新求变”、清晚期“繁简并驱,中西交融”的演变特点;并且阐释作为南北物资、文化交流地的扬州,其第宅建筑所表达出的文化特质是具有包容性的;作为中西文化碰撞地的扬州,其第宅建筑所表达出的文化特质是具有时尚性的。最后的总结与展望归纳主要创新点及学术贡献,并为后续研究拓展了方向。

冷明[9](2017)在《明代中后期宦官与两淮盐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宦官主要是对在宫廷中为皇帝及其亲属生活服役的官役人员的总称。宦官们通过各自的活动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迹,明代中后期皇帝荒政,宦官趁机揽权,势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他们以权谋私,搜刮财富。盐课作为仅次于田赋的财政收入,其利润之丰不言自明。两淮盐场是明代食盐产量最多,行销最广的盐场,同时也是被宦官搜刮最重之地。正统时期陆续派中官监督盐课、管理盐政,其后人数不断增加,万历时,派出大量矿监税吏分驻两淮搜罗财富,天启时更是由魏忠贤一人裁度任命,其党羽密布两淮。政治上他们口衔天宪代行皇权,凌驾于盐运司之上,干预政策实施。经济上,巧立名目奏讨盐利,强占盐引私贩食盐。宦官讨盐贩私是明中期盐法大坏、缉私不断却成效平平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宦官在两淮地区贩运私盐的手段多样途径复杂。他们借织造、出使等事讨取盐引、并在正引外私相夹带,勾结官、商占窝霸引,指使家人中盐谋利,同时还跨区运盐于两淮出售,致使两淮地区私盐问题复杂化。可见,明代中后期宦官进行的私盐贩卖是两淮私盐问题的一大特点。宦官插手两淮事务,加快了两淮经济崩溃速度的同时,也加剧了两淮地区的政治危机。宦官在经济上剥削灶户和盐商导致灶户破产、盐商亏损,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流民增加,加剧社会动荡。再者,两淮盐税锐减直接影响国库收入。两淮盐税占全国盐税的一半以上,而盐税又占国库岁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两淮盐政崩溃将直接导致国库拮据,财政危机加深。加之明后期内忧外患严重,军事开支骤增,最终将本已残破不堪的明朝财政推向崩溃边缘。

杨亚东[10](2016)在《清代前期云贵地区社会问题研究 ——以社会控制为视角》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社会学的社会控制理论并以此为视角,围绕清代前期云南和贵州地区的土地问题、土司和苗疆问题、客民问题、私盐贩卖和人口贩卖问题、矿业衰落问题等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就清廷针对以上社会问题进行的调控和治理的过程、经验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本文认为,离开社会问题也就没有边疆社会的存在。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研究云贵地区社会问题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内在经纬等来尽量还原边疆社会的历史真实,总结归纳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清初云贵地区土地问题异常尖锐突出。吴三桂专制云贵后,把明代的沐氏旧庄变为吴氏“藩庄”;同时,土司占有大量土地。下层民众中少地、无地的现象日益增多,由土地占有的矛盾引发的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在这一背景下,清廷对土地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社会控制,包括从顺治朝开始的大规模的垦荒行动,康熙年间废除庄田、改革屯田、推行军屯等,雍正朝“改土归流”之后对土地问题又进行了持续调控。云贵地区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战略地位显要,处理好云贵地区民族和社会问题,土司和苗疆问题不容忽视。清代前期云贵地区日益严峻的土司不法现象及其造成的社会危害,成为清廷“改土归流”的重要原因之一。清廷围绕云贵地区的土司和苗疆问题,坚持综合治理,主要施以前馈控制、弹压控制、设治控制、教化控制等控制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施治效果。元明以来尤其是清代,外来人口大量向云贵地区迁徙,其迁徙类型包括军事移民、垦殖移民、工矿移民、谪流移民和自发移民等。外来人口进入云贵地区后,客观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造成了尖锐的土客矛盾,这一问题与当地复杂的民族问题等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对云贵地区社会稳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于此,清廷采取依例惩办、土客分治、保甲控制、设置禁令、军事准备、武力弹压等“硬控制”手段,以及土客通婚、设市交易、道德教化等“软控制”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清代云南的私盐贩卖与贵州的人口贩卖问题非常猖獗。私盐贩卖由来已久,清代云南盐政几经更张,由清初异化的“官督商销”发展至康熙末年的“官运官销”,嘉庆初年云南盐政改为“灶煎灶卖、民运民销”,其间私盐贩卖大行其道,清廷采取政策控制、法律控制等措施和手段进行管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清代贵州人口贩卖现象严重,清朝统治者尽管采取设防安汛、严厉打击、赏罚官员、刑罚制裁等措施进行禁绝,但始终无法根治,清代养奴和贵州地区“捆卖抢杀”之风是人口贩卖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清代云南铜矿业和贵州铅矿业均出现由极盛到衰败的“大逆转”。滇铜由于采冶成本增加、能源危机、运输困难、工本不敷、盗卖严重等原因日益衰落。清廷采取控制成本、广觅子厂、提高铜价、补助资金、改善运输、蠲免厂欠等手段力图挽救滇铜衰落之势,但这些措施均短期奏效,其衰落之势无法扭转。这一期间,贵州铅矿业也出现衰败迹象,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成本增加、官定价格过低、官员以权谋私、私采偷卖泛滥、自然灾害破坏、硐老山空封闭等,清廷主要采取控制成本、清查私矿、提高铅价、降低矿课等手段进行控制,但未能取得明显成效。滇铜黔铅的衰落,造成聚集在矿厂及其与矿厂相关的从业人员纷纷失业,这些失业者逐渐演变成为一支反抗官府的力量,在与清代中后期风起云涌的民变结合之后,加剧了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清廷对西南边疆社会问题的认识水平及其社会控制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总体上,清代云贵地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具有长期性、地域性、复杂性、尖锐性等特点。清廷对云贵地区存在的社会问题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采取了恩威并施、硬软兼济、应变灵活的社会控制策略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控制效果。尽管清廷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清廷在认识和控制云贵地区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展现的政治智慧和社会治理理念,对当前分析、认识、控制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明朝后期的盐政变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朝后期的盐政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1)论云南的南明盐政与清初因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明云南盐务管理
    (一)文官分管盐课提举司盐务
    (二)武官统管全省盐务
二、南明云南盐课
    (一)盐课总额
    (二)平均课额
三、南明云南灶户的工本
四、南明盐政的军事化趋向
    (一)军事化的财政背景
    (二)军事化的具体表现
五、南明云南盐政在清初的因革
    (一)行政管理的因革
    (二)盐课额度的因革
    (三)灶户工本的因革
六、结语

(3)过犹不及:对明代税负水平的辩证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明王朝的财政收支情况
    1.1 明王朝最终获得的实物和货币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并不高,在王朝中后期已经明显不足以弥补其财政支出
    1.2 明王朝所征收大量劳役收入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低估,而基于这种忽略或低估的财政政策决策使得明王朝的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
2. 明代民间的经济负担水平
    2.1 民间提供“役”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2 民间履行劳役过程中巨大不确定性引发的沉重负担
3. 导致明王朝财政困境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3.1 缺乏对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解和尊重,明初设计的财政制度框架内在的缺陷导致财政管理体制缺乏可持续性,制度设计不合理是明代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1)配户当差制度的不可持续性
        (2)明初的紧缩财政政策导向也是难以维持的
        (3)滥发宝钞和盐引也严重地恶化了明朝的金融运行环境,凸显了明王朝统治阶层对于经济规律的缺乏理解和尊重
    3.2 明王朝针对时弊而推出的诸多政策调整措施往往流于挖肉补疮,不仅未能切实改善原有的困境,反而造成了更大的问题。
    3.3 制度设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缺乏合理的分担机制,使得明代社会中的各个利益群体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彼此间往往是采取“以邻为壑”的非合作策略,不仅恶化了社会风气,更使得明代社会陷入了一种“原子化”形态。在面对外部威胁的情况下各自为政的同时,亦屡屡相互攻讦,其遗毒在明清易代的背景下表现得尤其明显。
4. 结论

(4)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历史分析与当代启示 ——基于明清时期徽商兴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一)主要理论
        (二)相关概念
    四、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流程
        (三)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概述
    第一节 徽商的发展情况
        一、徽商简介
        二、徽商的发展历程
        三、徽商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徽商的兴起
        一、“四大宗”商人的全面崛起
        二、徽商第一次大规模崛起的主要优势
    第三节 明朝末年徽商的衰败
        一、从三大典故看徽商衰败之惨象
        二、徽商衰败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清朝初年徽商的复兴
        一、徽商“百年繁荣”的具体表现
        二、徽商复兴的客观原因
    第五节 清朝中后期徽商的全面衰败
        一、盐商与茶商的相继衰落
        二、徽商走向彻底失败的几个重要原因
第二章 徽商与皇权的双向关系分析
    第一节 徽商对皇权的依附
        一、“趋同进化”式依附
        二、“攀炎附势”式依附
        三、“贿赂诱惑”式依附
        四、“勾结合谋”式依附
        五、“捆绑共生”式依附
    第二节 皇权对徽商的控制
        一、“限制排斥”式控制
        二、“胁迫利用”式控制
        三、“与商争利”式控制
        四、“恣意操控”式控制
        五、“打击迫害”式控制
    第三节 政商关系的变化对徽商兴衰的影响
        一、政商“合流”促使徽商兴盛
        二、政商“分裂”加速徽商衰败
第三章 徽商与皇权之间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变迁路径
    第一节 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形成
        一、形成依附型政商关系的主要原因
        二、依附型政商关系形成过程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发展
        一、依附型政商关系得以发展的历史分析
        二、依附型政商关系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依附型政商关系的破裂
        一、依附型政商关系走向破裂主要原因
        二、依附型政商关系走向破裂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 徽商与皇权间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外部影响
    第一节 依附型政商关系的经济影响
        一、非经营性资本消耗严重
        二、生产力变革受到遏制
        三、行政干预降低市场活力
    第二节 依附型政商关系的社会影响
        一、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二、道德秩序出现失衡
    第三节 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其他负外部性
        一、官场腐败严重
        二、老百姓麻木不仁
第五章 徽商的兴衰对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启示
    第一节 当代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存在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当代依附型政商关系存在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以徽商的兴衰为鉴审视新型政商关系之构建
        一、完善法治建设,制约行政权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
        三、规范企业行为,提升创新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明代两淮灶户生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明前期两淮灶户的生存状态
    一、两淮灶户的生存环境
    二、明前期两淮灶户的管理组织
        (一)灶籍制与团煎法
        (二)生产资料的分配
    三、灶户的艰辛生活与收入水平
        (一)灶户的艰辛生活
        (二)灶户的收入水平
第二章 明中期两淮灶户的生存危机
    一、明中期灶户生存危机的表现
        (一)有司妄加勾摄
        (二)盐场秩序混乱
        (三)收入水平恶化
        (四)失去生产资料
    二、生存危机下灶户的生存方式选择
        (一)私煎私贩
        (二)大量逃亡
第三章 明中后期两淮盐政变革下灶户生存状态的改变
    一、明中后期两淮的盐政变革
        (一)明政府应对两淮盐政危机的措施
        (二)两淮盐政变革的表现
    二、盐政变革下灶户生存状态的改变
        (一)灶户在盐业生产中地位的变化
        (二)灶户贫富分化的加剧
        (三)灶户社会关系的变化
        (四)灶籍制与团煎法衰落后灶户身份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不存在的变法? ——明代“叶淇变法”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前史
    三、研究思路与旨趣
    四、概念厘定
第一章 “叶淇变法”说概述
    第一节 关于“叶淇变法”的争论
    第二节 “叶淇变法”说的“源头文本”
    第三节 “叶淇变法”说的流传
    小结
第二章 “叶淇变法”说中的盐政现象
    第一节 商人的守支之困
    第二节 官员与盐商的交往
    第三节 运司纳银
    第四节 盐商迁徙
    第五节 太仓积银、年例银和粮价上涨
    小结
第三章 “叶淇变法”存在与否问题新论
    第一节 对前人意见的辨析
    第二节 一个新解释:“叶淇变法”与运司纳银制的兴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第宅建筑装修样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缘起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缘起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
        0.2.1 有关建筑装饰装修的研究
        0.2.2 有关扬州地区宅园的图录与研究
        0.2.3 有关明清时期社会的研究
        0.2.4 他相关研究文献
        0.2.5 相关研究的不足
    0.3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意义
    0.4 研究的范围、对象与内容
        0.4.1 研究范围
        0.4.2 研究对象
        0.4.3 研究内容
    0.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0.5.1 研究方法
        0.5.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孕育和发展——明清扬州第宅建筑装修样式演变的背景
    1.1 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的时代背景
        1.1.1 自然环境背景
        1.1.2 历史发展背景
        1.1.3 社会时代背景
        1.1.4 区域经济背景
        1.1.5 区域文化背景
    1.2 明清扬州的区位环境
        1.2.1 地形板块的影响
        1.2.2 运河与扬州的发展
    1.3 社会流动与居住
        1.3.1 芜城与移民城市
        1.3.2 社会流动与居住迁移
        1.3.3 居住的文化阐释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门与窗——明清扬州第宅建筑沟通、分隔室内外的木作装修语言演变
    2.1 明清扬州地区门的类型及样式演变
        2.1.1 未敢逾制的大门
        2.1.2 变化丰富的槅扇门
        2.1.3 太师壁与屏门的演变
        2.1.4 房门的多样化演变
        2.1.5 其他类型的门
    2.2 明清扬州地区窗的类型及样式演变
        2.2.1 窗的含义与作用
        2.2.2 半窗与坐窗的演变
        2.2.3 和合窗的演变
        2.2.4 横披窗与天窗的演变
        2.2.5 固定窗的演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花——明清扬州第宅建筑空间顶界面装修样式演变
    3.1 素雅仰尘
        3.1.1 天花仰尘所用位置的演变
        3.1.2 天花与仰尘的样式演变
    3.2 轩朗卷棚
        3.2.1 卷与轩
        3.2.2 磕头轩与抬头轩
        3.2.3 轩的种类及演变
        3.2.4 扬州的“重椽复水”[]的演变路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栏杆与挂落——明清扬州第宅建筑外檐虚界面装修样式演变
    4.1 明清扬州地区第宅中栏杆类型的演变
        4.1.1 栏杆的含义与分类
        4.1.2 明清扬州地区第宅中栏杆材料类型的演变
        4.1.3 明清扬州地区第宅中栏杆功能的多样变通
    4.2 明清扬州第宅建筑中栏杆样式与表达的演变
        4.2.1 垂直交通中栏杆样式的演变
        4.2.2 台明、平坐等维护栏杆的样式演变
        4.2.3 凭依、休憩等栏杆的样式演变
    4.3 明清扬州第宅建筑中的玲珑挂落
        4.3.1 挂落装饰的由无到有
        4.3.2 扬州挂落样式的规整多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雀替——明清扬州第宅建筑柱头装修构件样式演变
    5.1 雀替的起源与发展
        5.1.1 雀替释义
        5.1.2 雀替的演变与发展
    5.2 明清时期扬州雀替的种类
        5.2.1 中规中矩的普通雀替和小雀替
        5.2.2 实用多样的撑牙和牛腿
        5.2.3 形式美观的花牙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罩与板壁——明清扬州第宅建筑内檐装修虚与实的演变
    6.1 罩的起源与发展
        6.1.1 罩的释义
        6.1.2 罩的演变与发展
        6.1.3 罩的种类
    6.2 明清时期扬州第宅中罩的种类与样式演变
        6.2.1 无迹可寻的明代到种类丰富的清代
        6.2.2 清中至清晚扬州第宅中罩的样式演变
    6.3 明清时期扬州第宅中罩的位置与作用
        6.3.1 明清时期扬州第宅建筑内檐装修中的罩
        6.3.2 明清时期扬州第宅建筑外檐装修中的罩
    6.4 明清时期扬州第宅中板壁的演变
        6.4.1 板壁类型的演变
        6.4.2 板壁施用位置及作用的演变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限制与释放——政治因素对明清扬州第宅建筑装修样式演变的影响
    7.1 传统的宗法体制松动
        7.1.1 明代以前第宅建筑规定
        7.1.2 明代第宅建筑规定
    7.2 四民关系的变动
        7.2.1 行政层级与经济层级的关系
        7.2.2 工商皆本与重商思潮
        7.2.3 工匠从“轮班”“住坐”制到代役制
    7.3 皇权的弱化及第宅逾制
        7.3.1 第宅规制的逾制
        7.3.2 第宅装饰的逾制
        7.3.3 政府的态度
    7.4 盐政得失
        7.4.1 扬州繁华以盐盛
        7.4.2 盐商宅园建筑的规制及装饰装修
        7.4.3 扬州盐商的衰落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迭代与重组——文化形态对明清扬州第宅建筑装修样式演变的影响
    8.1 士商文化的变革与混生
        8.1.1 士商观念之变革
        8.1.2 贾儒混生的世态百相
        8.1.3 盐商文化与建筑装修
    8.2 南北文化的杂蹂与并举
        8.2.1 吴派文化的影响
        8.2.2 京派文化的影响
        8.2.3 徽派文化的影响
    8.3 雅俗文化的对立与统一
        8.3.1 文人阶层雅文化的世俗性倾向
    8.4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8.4.1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8.4.2 由表及里的西学风潮
        8.4.3 中西建筑文化的迭代与重组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隐性与显性——社会风气对明清扬州第宅建筑装修样式演变的影响
    9.1 社会风气与主流审美倾向的转变
        9.1.1 第宅建筑主人的审美倾向
        9.1.2 “上行下效”的从众心理
    9.2 奢侈风气的出现与表达
        9.2.1 “奢侈”的概念
        9.2.2 追求社会认同与由俭入奢
        9.2.3 奢侈消费对于等级和礼制的冲击
    9.3 明清扬州第宅建筑装修中的消费文化
        9.3.1 符号、文化象征与消费行为
        9.3.2 生活方式与地位消费
    9.4 文化基因的隐性与显性映射
        9.4.1 商人的先导作用
        9.4.2 奢侈之风的蔓延
        9.4.3 “繁简并驱,中西交融”中的文化基因映射
    9.5 本章小结
结语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1:明清时期扬州宅园简况表
作者成果简介
致谢

(9)明代中后期宦官与两淮盐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1.明代宦官与经济问题研究现状
        2.明代盐政问题研究现状
        3.港澳台及海外人士对宦官与私盐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特色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明代两淮盐政
    (一)两淮盐场的运行概况
    (二)两淮地区私盐的产生
    (三)宦官染指两淮盐政
        1.宦官专权的形成
        2.宦官进入两淮盐政系统
        3.矿监四出监督两淮盐政
第二章 明代中后期宦官贩盐途径
    (一)乞讨盐利
        1.假织造之名
        2.皇帝赏赐
        3.借盐谋利
    (二)强占盐引贩运私盐
        1.占窝霸引
        2.私贩余盐
    (三) 宦官借势纵人中盐
    (四) 欺压官吏勒索盐司
第三章 宦官贩盐对明朝的影响
    (一)宦官与两淮盐政崩溃的关系
    (二)宦官贩运私盐对两淮盐政的影响
        1.官商勾结,政治腐败
        2.淮盐销售混乱
        3.损害两淮盐商利益
        4.加剧灶户分化
        5.武装私贩,威胁社会安定
    (三)两淮盐政崩溃对明朝的影响
        1.对明代政治的影响
        2.对明代经济的影响
        3.对明代社会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清代前期云贵地区社会问题研究 ——以社会控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二、核心概念与时空的界定
    三、学术史与研究资料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土地问题
    第一节 明末清初云贵地区的土地问题
        一、明代中后期屯田制度的崩坏
        二、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三、吴三桂治下的“藩庄”
        四、土司控制大量土地
    第二节 清廷对土地问题的社会控制
        一、康熙年间的土地改革
        二、规模浩大的的垦荒行动
        三、“改土归流”后对土地问题的持续调控
第二章 土司和苗疆问题
    第一节 清代前期云贵地区的土司和苗疆问题
        一、清代前期云贵地区土司不法
        二、贵州苗疆“生界”的社会问题
        三、土司不法的严重社会危害
    第二节 清廷对云贵地区土司和苗疆的治策
        一、顺康时期清廷对土司问题的态度和治策
        二、雍正时期清廷对土司问题的态度转变
    第三节 清廷对土司和苗疆问题的社会控制
        一、清廷对土司和苗疆问题的社会控制手段
        二、清廷对土司和苗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的效果评估
第三章 客民问题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客民问题的由来
        一、元明时期外地人口向云贵地区的迁徙
        二、清代前期外地人口向云贵地区的迁徙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土客矛盾
        一、土客的利益冲突
        二、土客的文化冲突
        三、客民中的“汉奸”问题
        四、客民问题引发的冲突
    第三节 清廷对客民问题的社会控制
        一、对客民问题的硬控制
        二、对客民问题的软控制
第四章 私盐贩卖与人口贩卖问题
    第一节 私盐贩卖问题
        一、清代前期云南的盐政变革
        二、云南的私盐类型和原因分析
        三、清廷对私盐贩卖的社会控制
    第二节 人口贩卖问题
        一、清代前期贵州人口贩卖的严峻形势
        二、贵州人口贩卖的原因分析
        三、清廷对人口贩卖的社会控制
第五章 矿业衰落问题
    第一节 清代前期云南铜业的衰落
        一、云南铜业盛极而衰
        二、云南铜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三、清廷对云南铜业衰落的社会控制手段
    第二节 清代前期贵州铅矿的衰落
        一、贵州铅矿业由盛转衰
        二、贵州铅矿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三、清廷对贵州铅矿业衰落的控制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明朝后期的盐政变革(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云南的南明盐政与清初因革[J]. 尹巧瑞. 清史研究, 2021(05)
  • [2]明代盐政及盐业与文学 ——以两淮地区为例[D]. 廖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过犹不及:对明代税负水平的辩证思考[J]. 卢伟. 经济资料译丛, 2020(02)
  • [4]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历史分析与当代启示 ——基于明清时期徽商兴衰的研究[D]. 金春贵.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明末钱法、盐法及其财政货币体制问题——以董应举致仕事件为中心的分析[J]. 李义琼,邱永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9(06)
  • [6]明代两淮灶户生存状态研究[D]. 侯巅. 河南大学, 2019(01)
  • [7]不存在的变法? ——明代“叶淇变法”相关问题研究[D]. 胡剑波. 武汉大学, 2019(06)
  • [8]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第宅建筑装修样演变研究[D]. 卢漫. 东南大学, 2018(01)
  • [9]明代中后期宦官与两淮盐政研究[D]. 冷明.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10]清代前期云贵地区社会问题研究 ——以社会控制为视角[D]. 杨亚东. 云南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明末盐政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