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集团化技术,实现敏捷、分散、网络化制造

应用集团化技术,实现敏捷、分散、网络化制造

一、应用成组技术实现制造敏捷化、分散化、网络化(论文文献综述)

丁军妹[1](2015)在《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逐步形成,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产品个性化需求不断多样化、产品制造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含量不断增大,制造企业仅依靠自身内部的信息集成和设备柔性化等措施已经很难有效改善企业整体敏捷性,迫切需要通过企业间的强强合作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而实现多赢。云制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云制造是企业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制造全球化的挑战而实施的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制造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构建面向企业特定需求的基于网络的制造系统,突破空间地域对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和方式的约束,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与集成,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在新的制造模式下,传统的技术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和用户的需要。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是指通过Internet和Web技术,通过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知识和信息,它是在产品和客户分散化、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企业实现对客户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是为了适应企业制造的分散化以及客户和设备供应商的国际化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它主要是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借助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建立的用于支持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云制造技术与技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的体系结构、面向云制造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面向云制造的制造信息采集与融合方法、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融合与重用、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任务指派与列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型系统开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云制造的内涵与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及技术服务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综述,阐明了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2)分析了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建立了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型,设计了基于Multi-agent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系统结构。(3)建立了面向云制造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合作伙伴进行精选,运用遗传算法对合作伙伴进行优化组合并对所建立的优化算法进行了实例分析。(4)研究了RFID与条码技术相结合的制造数据采集方法,建立了一种分布式管理集中存储的信息采集模型,提出了在感知层和数据层设置感知代理的思路,从理论上对智能采集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5)为了提高系统的智能化,进而提高技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研究了基于本体论的技术服务知识融合与重用,构建了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知识融合的体系结构,研究了技术服务领域知识本体库构建方法。(6)研究了云制造模式下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任务指派流程、分类与分配方法,建立了基于匈牙利算法的技术服务列队排序模型与任务指派的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算。(7)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沈阳某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了面向云制造的协同技术服务原型系统开发,并对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实现与使用方法进行了简单分析。系统的试运行结果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与技术的可行性。

罗险峰[2](2013)在《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问题是企业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敏捷性的内在要求。这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提升企业研发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管理学、组织学、系统论、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统计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敏捷研发的原理、敏捷研发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云制造下的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研发云模式与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全文分四大部分:1.敏捷研发的原理。基于敏捷性概念对敏捷研发概念进行了界定,讨论了敏捷研发的特征,建立了敏捷研发的内推外压动力模型。提出了敏捷研发的速度原理、集成原理与经济性原理,对敏捷研发速度原理的构成、效果及形成途径与敏捷研发集成原理的内涵、要素、途径与原则进行了系统剖析。对敏捷研发先动者优势的成因进行了博弈分析。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敏捷研发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最佳组织规模决策模型与最佳组织结构选择模型。2.敏捷研发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对敏捷组织进行了界定,从组织结构、人员、技术三个方面揭示了敏捷组织的特征。基于敏捷组织的六条设计原则,构建了敏捷组织的组织结构概念模型。提出了敏捷研发组织的知识、成员、资源及信息四大构成要素,设计了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一般框架,揭示了敏捷研发组织的技术预见、产品重整、知识共享、任务并行与资源集成等运行机制。构建了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敏捷式”管理体系。3.云制造下的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研发云组织模式。借鉴云制造理论,对研发云、研发云服务和研发云服务资源组合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研发云的概念模型,剖析了研发云的服务模式、组织特征以及运作过程。构建了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设计了基于研发云组织服务资源组合特点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给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优选模型应用步骤,并在CQXG公司的A产品开发项目的合作资源选择上进行了实际应用。4.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提出了基于快速性(Rapidity)、柔性(Flexibility)和高效性(High Efficiency)的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的RFE三维评价体系,应用该评价体系对某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中心进行了敏捷性评价。

许毅刚[3](2013)在《连续性生产企业多产品柔性制造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受限于工艺技术特性,连续性生产企业习惯于依赖同质化产品生产与规模扩张来应对竞争,这一刚性生产模式受到了多样化买方环境的挑战,为此,连续性生产企业迫切需要转变生产模式、增加柔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现有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离散性企业的制造柔性方面,基于现实需要,本文选择了连续性生产企业柔性制造模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物期权、博弈分析与案例考察等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价值分析、治理机制、演化过程等视角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论述。本文研究了连续性生产企业构建柔性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任务柔性、外部关联柔性以及柔性制造模式的演进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嘉华公司的案例进行考察,为理论研究提供回应。本研究形成以下主要结论:首先,由于工艺流程不可分割,理论界所讨论的大规模柔性制造模式的关键技术如并行工程、成组技术均难以支持连续性生产企业柔性制造模式的构建。连续性生产企业主要依靠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与外部关联活动来构建柔性制造模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构建柔性制造模式的矩阵框架,并将连续性生产企业构建柔性制造模式的各种方法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其次,实物期权的研究证明,内部任务柔性较非柔性生产线更有投资价值。研究发现,连续性生产企业实现内部任务柔性的途径主要建立在组分柔性、控制柔性及混合柔性三种柔性技术的基础上;其低成本生产的关键在于产品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交替体”。本文认为,集中化是连续性生产企业实现内部柔性的主要治理机制。第三,外部关联包含了水平关联、垂直关联、网络关联三种形式。外部关联是一种关系契约,具有由连续性生产企业主导的多边交易及非一体化特征。信任的传递有助于提高柔性契约关系的整体效率;但是,在外包等水平关联情形下,信任传递可能成为外部关联组织反向要挟连续性生产企业的因素,使信任关系产生悖论。知识的转移有助于提高关联柔性制造水平,但作为一项关系性的投资,也会带来机会主义的风险。代工合约的博弈分析证明,存在知识与信任两类信息泄漏情况下,连续性生产企业容易遭受机会主义的风险。第四,连续性生产企业大规模柔性制造模式的演化有赖于多样化的买方价值、企业家、外部权力、企业能力的驱动,通过四个维度构建的资产组合模型,可以对这一动态非平衡发展过程进行解释。

郑立斌[4](2011)在《联合式制造资源发现与集成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剧增,全球互联网提供的科技信息总量超过20TB,而且正在以每年高于25%的速度激增。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海量的制造资源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目前还存在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垃圾信息大量存在,用户获取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资源信息利用率依旧较低,资源需求者无法及时、准确的找到所需资源等问题。制造资源共享是网络化制造的目标之一,而制造资源的有效发布和发现是制造资源共享的基础。目前网络化制造系统中制造资源信息的描述缺乏相对高效的发现和集成模式。本研究在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网络制造资源智能集成理论与技术研究(A0702)”、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基于联合式的制造资源发现机制研究(CX09B 191Z)”等的资助下,探索了网络环境下制造资源高效发现和集成的原理,并对以下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在分析国内外网络化制造建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模型的不足,结合目前网络制造资源建模的需求,提出了支持不确定网络环境下的制造资源元模型;分析了目前网络制造资源建模的几种网络语言,选择语义Web标记语言为建模语言,在建模的同时引入了本体技术和信息编码技术,最后给出了制造资源元资源的形式化描述实例。该模型有效地支持了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需求。第二,分析了现有制造资源发现模型的不足,结合UDDI (Universal Description、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WSIL(Web Service Inspection Language)和制造资源模型,首次提出并构建不确定网络环境下制造资源UDDI-WSIL联合发现机制,目前尚未见UDDI-WSIL联合式制造资源发现机制的报道。给出了该模型的框架和工作原理,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在这基础之上讨论了制造资源发现机制、领域本体、语义网服务标识语言、本体相似度算法和匹配算法等关键技术。第三,通过对制造资源的发现模型的分析,得到一个候选的制造资源集合,并对这个集合的制造资源进行评价与选择;分析了网络制造资源评价的需求,依据现有的制造资源评价原则,给出了相应的制造资源评价指标;在网络化制造环境中,针对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制造资源评价和选择问题,在建立制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比较判断法和模糊理论提出了一种制造资源评价模型,该方法解决了评价指标较多时的权重处理问题,增强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结合具体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第四,在联合式发现基础之上,分析了企业中各类人员对制造资源信息的不同需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针对性的主动推送制造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制造资源获取的效率,节省用户的宝贵时间:提出了制造资源主动推送服务的服务框架,分析比较了文档文本表示方法,选择向量空间模型来表示文本,分析了文本特征词的获取方法,并对主题权重进行了算法修正,建立了制造资源需求用户兴趣模型和更新模型;归纳总结了各种主动推送方法,并采用邮件推送方式实现推送服务。第五,依据前面提出的相应理论和方法,给出了原型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系统的主要模块,分析了开发环境和工具、数据库设计、发现模块、个性化实现等技术;通过原型系统的运行和分析,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制造资源发现的准确率,并且具有较好的个性化特点。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李想[5](2010)在《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为了适应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多品种中小批量制造企业采取生产单元化生产方式已成一种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外生产单元化的研究多侧重于机器设备布局、生产流程和技术支持等物理和技术因素研究,并随着生产单元化所需求的管理方式,由过去集中、固定式管理向分布自治、协同合作管理方式转变。因此,如何组织和管理生产单元化生产方式,并采取何种管理模式,以及配备怎样的管理机制,成为生产单元化亟待解决的研究内容。本文在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和理论、实践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概述了传统生产单元化的管理方法,并结合敏捷制造、虚拟企业联盟等先进制造模式,指出了新形势下生产单元化的调整方向,全面地给出了单一企业和多企业合作生产下生产单元化的组织形式。其次,根据一般生产系统的结构模式,提出了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体系,阐述了单一企业和多企业合作生产下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的运行流程,并设计了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和支撑体系。再次,为确保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的顺利运行,研究了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机制的主要层面,并相应地给出每一层面的管理策略。最后通过例证研究,证实了生产单元化生产组织形式、自治管理模式和机制的部分内容。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不仅扩充了生产单元化的组织形式,也摆脱了生产单元化研究的思维定式,并且提出的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和机制,顺应了管理方式的演进方向,拓展丰富了生产单元化生产管理理论,也为制造企业实践生产单元化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支持和参考。

刘丹[6](2010)在《大成组技术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集成制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或零部件),而将非核心能力的任务和零部件扩散出去。未来的制造业将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和高度协同的特点。尽管不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性能和结构不同,但其中有不少相同和相似的零部件是通用的或相似的,其数量比标准件要多得多。如果把为数众多的通用或相似零部件汇集起来,形成按零部件和按工艺生产的零部件生产体系,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零部件业的发展。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种集成和协同创造了外部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大范围成组技术应用的思想应运而生。大范围的成组技术应用是跨企业大范围地实施成组技术,简称大成组技术。论文主要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成组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编号:70271013)”、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制造网格与制造资源协同管理技术(编号:2004AA414310)”、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基于E-HUB模式的制造资源管理系统(编号:2006AA04Z130)”和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高校企业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网络化共享技术及应用工程(编号:“十五”211CERS-12)”展开研究工作。在经典成组技术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web2.0技术,研究大成组技术的原理、方法、技术和系统,有助于整合零部件资源,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对论文主要相关领域:网络化制造、制造资源共享与集成技术、成组技术、零件库技术等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分析,给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大成组技术的体系结构。建立了大成组技术的需求模型,分析了大成组技术与经典成组技术的区别及与大批量定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大成组技术的体系框架;在自组织理论和大成组实现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成组技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条件、动力和途径;在长尾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尾市场对大成组技术的技术需求以及大成组技术中存在的长尾特性。第三章对大成组技术中的零件分类编码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大成组技术下零部件描述框架要满足的要求,提出采用大众分类法和零件本体相结合的方法来对零件进行分类和编码,支持对快速增长的零部件资源的有效编码,并参考JLBM-1分类编码系统,建立了面向大成组技术的机加工类零件的分类编码模型。第四章对大成组技术中的零部件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技术——零件本体的建设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web2.0技术实现了零件本体构建的大众化和自组织优化;采用基于反求原理的方法从web表格中获取零件本体概念,实现本体概念化的建设;采用形式概念分析的方法来构建零件族的分类层次,实现零件本体结构化的建设。第五章对大成组技术中的零部件的标准化和产品模块化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建立基于维基(wiki)机制的零部件名称字典来实现大范围内零部件名称标准化;采用基于大众评价的方法来实现零件结构标准化。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大众评价分为三种方法:基于使用情况反馈的评价方法、基于掘客技术的评价方法和基于用户群需求的评价方法。第六章对大成组技术中的核心资源——供应商零件库的建库技术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供应商零件库的建库步骤;建立了基于本体的供应商零件库模型;提出采用特征依赖语义图来表示零件的形状特征的拓扑结构关系,以特征依赖语义图为基础研究了零件简单族相似性评估算法;采用基于零件本体的语义标签对零件进行编码,建立基于分类的零件概念模型,提出采用加权Binary-Positive聚类的方法来对采用标签编码的零件进行聚类,构建供应商零件简单族。第七章对基于web2.0的大成组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大成组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的需求;建立了大成组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介绍了大成组技术应用服务平台主要功能。第八章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刘禹[7](2009)在《集成建设系统研究 ——基于建筑工业化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设部《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7)》一书中,除了工业化的技术问题之外,同时将建筑工业化背景下的建设生产组织管理与产业组织管理问题,列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但从我国目前的建设管理与产业组织模式来看,建筑工业化产业组织模式的构建却存在着诸多障碍,不仅阻碍着建筑工业化的进步,也制约着当前建筑业的发展,使得建筑业与制造业相比,效益低下、利润偏低。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之一,就是调整现有的建筑业的产业结构与建筑产业的组织模式,建立立体化的多层次的产业协作与竞争体系——建立以大型建设施工总承包企业为核心的,以中小型专业化企业为分包商、供应商或协作企业多层级的建设产业链。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减少建设市场中直接参与总承包竞争企业的数量,缓解市场竞争程度,避免由于恶性竞争所形成的全行业低利润的状况,使企业获得足够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专业承包上的数量,强化专业承包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建筑业微观生产的专业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带动建筑业全行业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基于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有效协作,也可以使得大型建设施工企业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承接大型建设项目;而依托于大型建设企业,中小企业可以避免直接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分包商、协作商、供应商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获得相应的利润。这种多层及的产业协作体系,在制造业——这一几乎是完全工业化的行业中,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主流的产业组织模式之一,即集成制造系统(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因此,借鉴制造业的生产组织与产业组织模式,可将建筑业的以总承包商为核心的,基于分包与协作所构成的产业组织模式称为集成建设系统(Integrated Construction System)。从目前建筑产业管理的相关研究进展来看,借鉴制造业成熟的概念、理论与方法,改革建筑业的产业组织模式、产业流程、项目管理方法以及企业管理的方式,已经成为工程管理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就是在诸多理论、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的提出了集成建设系统的概念,并在相关理论与方法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讨。首先,本研究提出了集成建设系统的基本概念,定义了集成建设系统的内涵与外延,即集成建设系统是以总承包商为核心所构建的,基于专业包商的协作而形成的、集成化的建设流程组织系统,是以协调众多分包协作者共同完成建设目标的建设组织系统。其次,对于集成建设系统的集成化的理论体系、构成与组建模式、运行与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了集成建设系统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系统集成、组织集成与信息集成。系统集成,是对于集成建设系统产业流程的探讨。本研究具体论述了集成建设系统的生产组织过程,和以集成建设系统为基础的建筑业工业化的产业组织过程,阐述了集成建设系统产业流程重组的几个关键问题和环节。组织集成,集成建设系统的控制与管理的实施。本研究具体探讨了多层级、离散化的生产协作体系,确定了基于虚拟建设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链一体化模式下的集成建设系统的组织与管理问题。信息集成,集成建设系统的系统集成与组织集成的技术平台与保障。本研究主要论证了信息集成对于集成建设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阐述了集成建设系统实现信息集成的方法,提出了系统信息门户(SIP)的概念,并对于该平台的运行问题作了基本的阐述。1.提出了现代集成建设系统的概念,确定了该概念体系的内涵与外延。2.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3.对于集成建设系统的构成与运行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集成建设系统的相关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的意义与价值。首先,本研究所提出的集成建设系统,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适应建筑工业化的产业进程,可以有效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其次,本研究对于形成建筑业多层级的产业发展模式,缓解建筑业恶性竞争的市场状况,提高建筑业的效益与利润水平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第三,本研究对于建筑业的产业组织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不仅为大型企业,也为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建筑业的各级管理者提供了行业管理与发展的相关借鉴,为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杨玉文[8](2009)在《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网络化制造(Networked Manufacturing,NM)模式的出现是技术与需求双重驱动的结果。传统模式下的装备制造业已经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网络化制造模式的出现使装备制造业能够有效集成不同地域的优势资源,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优化组合,最终提高了企业(网络联盟)的竞争力。传统意义的供应商选择是为库存而选择,一种物料倾向于多个供应商以减少供应风险,无法适应网络化制造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使企业意识到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供应商分类理论的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问题,并进行了选择评价原型系统的开发。实际上单纯就传统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而言,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而本文研究的特色就是在于将网络化制造这一特殊生产模式与供应商选择评价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供应商初选方法以及供应商细选方法等关键技术,以辽宁某重型机械集团为研究背景开发了供应商选择评价的原型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供应商分类理论,并分析了供应商选择评价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的特征,分析了评价系统的功能和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2)分析了现行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和NM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的特殊性,建立了NM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模型,构建了体现网络化制造特点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说明。(3)研究了现行几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多彩色集合理论的供应商初选方法,验证了这种方法的适用性;将灰色关联分析法和TOPSIS法相结合提出了GC-TOPSIS供应商综合评价方法,证明了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和优越性。(4)利用JSP+Tomcat+Java Bean+SQL server等技术进行了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原型系统的开发,系统的运行结果验证了本文的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和技术的可行性。

周晶[9](2009)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制造业正朝着网络化、全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制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网络化制造是企业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制造全球化的挑战而实施的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制造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构建面向企业特定需求的基于网络的制造系统,突破空间地域对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和方式的约束,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与集成,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在新的制造模式下,传统的技术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和用户的需要。网络化技术服务是指通过Internet和Web技术给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知识和信息,它是在产品和客户分散化、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企业实现对客户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是为了适应企业制造的分散化以及客户和设备供应商的国际化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它主要是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借助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建立的用于支持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产品全生命周期与技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体系结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融合与重用、协同工作技术、服务信息的任务规划及网络化技术服务绩效评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型系统开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涵与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及技术服务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综述,阐明了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2)提出了网络化技术服务的定义,分析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建立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型,设计了基于多Agent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系统结构。(3)为了提高系统的智能化,进而提高技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研究了基于本体论的技术服务知识融合与重用,构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知识融合的体系结构,研究了技术服务领域知识本体库构建方法。(4)实现网络化环境下的产品数据共享与交换是进行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开发的关键与技术难点。STEP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数据交换协议,构建了网络化技术服务环境下基于STEP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模型。(5)研究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协同工作技术。重点研究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满足网络化技术服务要求的系统工作环境构建方法、关键技术及工具。提出了应用程序共享技术与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相结合的网络化协同工作环境开发方法。(6)为了提高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序关系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绩效综合评价方法,并通过算例详细论述了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绩效模糊综合评价过程。(7)为了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与技术的可行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沈阳某机床厂的实际需求进行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原型系统开发,并对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实现与使用方法进行了简单分析。

安建军[10](2008)在《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ERP和CIMS理论为基础,根据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的生产状况和行业特点,设计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研究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过程及应用。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然后详细论述了信息系统相关的原理和CIMS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最后结合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的实际状况进行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信息系统实施目标。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对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对企业建设信息系统具有借鉴作用。

二、应用成组技术实现制造敏捷化、分散化、网络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成组技术实现制造敏捷化、分散化、网络化(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云制造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2.1 云制造提出的背景
        1.2.2 云制造的特征
        1.2.3 云制造的关键技术
        1.2.4 云制造的优势
        1.2.5 云制造的应用
        1.2.6 云制造的研究现状
    1.3 技术服务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技术服务的定义与内涵
        1.3.2 技术服务的主要类型
        1.3.3 技术服务的国外研究情况
        1.3.4 技术服务的国内研究情况
        1.3.5 目前技术服务研究的不足
    1.4 课题的来源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小结
第2章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2.1 引言
    2.2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分析
        2.2.1 传统技术服务模式及其特征
        2.2.2 网络化系统技术服务及其特征
        2.2.3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主要功能
    2.3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体系构建
        2.3.1 云制造的层次化体系结构
        2.3.2 云制造的运行原理
        2.3.3 云制造环境下技术服务请求运行模式
        2.3.4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基本要求
        2.3.5 基于SOA的服务系统构建技术
        2.3.6 系统的体系结构
        2.3.7 云制造网络管理模型设计
        2.3.8 网络管理模型的工作流程
    2.4 小结
第3章 面向云制造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
    3.1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云制造虚拟企业的特征
        3.1.2 云制造合作伙伴选择的目标分析与分解
        3.1.3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3.1.4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2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过程模型
        3.2.1 过滤初选
        3.2.2 常用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方法分析比较
        3.2.3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精选方法
        3.2.4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组合
    3.3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实例分析
        3.3.1 项目介绍及项目分解
        3.3.2 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
        3.3.3 优化组合及算法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云制造的制造信息采集与融合
    4.1 云制造下制造信息的分类
    4.2 云制造下的信息采集
        4.2.1 RFID和条码技术融合的采集技术
        4.2.2 信息采集模型的管理框架
        4.2.3 分布式管理集中存储的信息采集模型
        4.2.4 智能信息采集模型的性能分析
    4.3 云制造下的信息融合
        4.3.1 云制造下信息融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3.2 信息融合的处理结构
        4.3.3 对融合系统中信息分布模型的处理
        4.3.4 基于μ检验法的信息融合处理
        4.3.5 基于形态-小波阈值的数据融合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的知识融合与重用
    5.1 面向云制造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的知识分类与表示
        5.1.1 技术服务中知识的特点与分类
        5.1.2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表示
    5.2.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融合
        5.2.1 知识融合概述
        5.2.2 网络化技术服务中知识融合的体系结构
        5.2.3 本体库的构建与管理
        5.2.4 技术服务领域本体
    5.3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重用
        5.3.1 技术服务知识的重用过程
        5.3.2 基于知识重用的知识库基本检索方法
        5.3.3 技术服务系统的知识库组成
        5.3.4 基于CBR和RBR的技术服务知识推理
    5.4 小结
第6章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任务指派与列队
    6.1 技术服务系统的任务列队与指派流程
    6.2 技术服务任务的分类与分配
        6.2.1 技术服务任务的分类原则
        6.2.2 技术服务任务的分类
        6.2.3 技术服务任务的分配
    6.3 技术服务任务的列队
        6.3.1 技术服务任务的排序模型
        6.3.2 技术服务任务的排序权重计算方法
        6.3.3 层次分析法(AHP)存在的问题
        6.3.4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6.3.5 模糊一致矩阵表示因素两两重要性比较
        6.3.6 任务排序模型的建立
        6.3.7 技术服务任务排序计算
    6.4 技术服务任务的指派
        6.4.1 技术服务任务的指派模型
        6.4.2 技术服务任务指派问题的数学模型
        6.4.3 匈牙利算法的解题步骤
        6.4.4 技术服务任务指派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原型系统
    7.1 应用背景分析
    7.2 系统的架构
    7.3 系统的网络环境
    7.4 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
    7.5 应用实例分析
        7.5.1 系统登录
        7.5.2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
        7.5.3 产品设计服务
        7.5.4 工艺服务
        7.5.5 质量服务
        7.5.6 设备回收再利用
        7.5.7 售后服务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作者简介

(2)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敏捷研发原理
    2.1 敏捷与敏捷研发
        2.1.1 敏捷的定义
        2.1.2 敏捷研发的界定
        2.1.3 敏捷研发的特征
    2.2 敏捷研发的内推外压动力模型
        2.2.1 企业敏捷研发的外部环境压力
        2.2.2 企业敏捷研发的内部推力
    2.3 敏捷研发的速度原理
        2.3.1 敏捷研发与速度经济
        2.3.2 敏捷研发速度的构成
        2.3.3 敏捷研发速度的效果体现
        2.3.4 敏捷研发的先动者优势模型
        2.3.5 敏捷研发速度形成途径
    2.4 敏捷研发的集成原理
        2.4.1 敏捷研发的集成内涵
        2.4.2 敏捷研发的集成要素
        2.4.3 敏捷研发的资源集成途径
        2.4.4 敏捷研发的集成原则
    2.5 敏捷研发的经济性原理
        2.5.1 研发组织选择模型
        2.5.2 敏捷研发组织的成本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敏捷研发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
    3.1 敏捷组织
        3.1.1 敏捷组织的定义
        3.1.2 敏捷组织的特点
        3.1.3 敏捷组织的设计原则与组织结构
    3.2 敏捷研发的主要组织形式
        3.2.1 并行工程研发组织模式
        3.2.2 虚拟研发组织模式
        3.2.3 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下的研发组织模式
        3.2.4 动态项目型研发组织模式
    3.3 敏捷研发的一般组织模式
        3.3.1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共性
        3.3.2 敏捷研发组织的构成要素
        3.3.3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一般框架
        3.3.4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运行机制
        3.3.5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运行流程
    3.4 敏捷研发的管理体系
        3.4.1 研发管理体系的一般结构
        3.4.2 敏捷式研发管理体系的架构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制造模式下的敏捷研发组织模式
    4.1 云制造与研发云
        4.1.1 云制造的概念与特征
        4.1.2 云制造下的研发云
    4.2 研发云的服务
        4.2.1 研发云的服务模式
        4.2.2 研发云的服务内容
    4.3 研发云的运作过程与组织特征
        4.3.1 研发云的运作过程
        4.3.2 研发云的组织特征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配置与组合优选
    5.1 开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
        5.1.1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类型
        5.1.2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配置
        5.1.3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特点
    5.2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
        5.2.1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的目标
        5.2.2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的指标体系
        5.2.3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
    5.3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6章 敏捷研发组织的敏捷性评价
    6.1 企业敏捷性评价的代表性评价体系
        6.1.1 基于敏捷性成果的TCRS评价体系
        6.1.2 基于敏捷性构成要素的CIPME评价体系
        6.1.3 基于企业敏捷化关键领域的敏捷维度评价体系
    6.2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的三维评价体系
        6.2.1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6.2.2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
    6.3 敏捷研发组织的敏捷性评价方法及应用
        6.3.1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方法
        6.3.2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录A
附录B

(3)连续性生产企业多产品柔性制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连续性生产与连续性生产企业
        1.3.2 柔性制造模式
        1.3.2.1 柔性
        1.3.2.2 柔性制造
        1.3.2.3 柔性制造模式
        1.3.3 多产品的相关概念界定
        1.3.3.1 多产品
        1.3.3.2 多产品产生的外部买方环境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柔性制造模式的技术与方法论的研究
        2.1.1 柔性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
        2.1.2 柔性制造的策略研究
    2.2 柔性制造模式的价值研究
    2.3 柔性制造模式的治理研究
    2.4 柔性制造模式的演化与能力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性生产企业柔性制造模式的构建框架
    3.1 连续性生产企业构建柔性制造模式的局限
        3.1.1 工艺生产流程的刚性
        3.1.2 内部一体化
        3.1.3 高专用性投资
    3.2 连续性生产企业构建柔性制造模式的路径——整合
        3.2.1 整合的物理特征
        3.2.2 整合的契约特征
        3.2.3 整合的价值特征
        3.2.4 整合的知识特征
    3.3 连续性生产企业构建柔性制造模式的基本框架
        3.3.1 内部任务柔性
        3.3.2 水平关联柔性
        3.3.3 垂直关联柔性
        3.3.4 网络关联柔性
    3.4 离散性分工型柔性与连续性整合型柔性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内部任务结构的柔性制造模式研究
    4.1 内部任务结构柔性的价值分析
        4.1.1 基本假设和模型
        4.1.1.1 市场模型
        4.1.1.2 不确定需求环境下企业价值
        4.1.1.3 投资决策
        4.1.2 数值分析
        4.1.3 结语
    4.2 内部任务柔性的方法
        4.2.1 组分柔性与控制柔性
        4.2.2 交替体
        4.2.3 连续性生产企业柔性制造的关键策略
    4.3 内部任务柔性的生产组织体制
    4.4 本章小结
    附录:数值方法
    附录:附表
第五章 基于外部关联的柔性制造模式研究
    5.1 外部关联柔性制造
        5.1.1 外部关联的内涵
        5.1.2 关联柔性制造及其形式
        5.1.3 关联柔性制造模式的治理机制
    5.2 关联柔性制造契约
        5.2.1 关联柔性制造契约的属性
        5.2.2 资产专用性与关联柔性制造契约的成本
    5.3 关联柔性制造的信任机制
        5.3.1 信任的概念
        5.3.2 信任的机制
        5.3.3 信任的传递
        5.3.4 信任关系的悖论
    5.4 关联柔性制造的知识转移
        5.4.1 知识的理论
        5.4.2 关联柔性制造知识的转移
        5.4.3 知识的溢出与泄漏
        5.4.4 知识的封装
    5.5 代工合约的博弈分析模型
        5.5.1 哑铃型经营模式与代工合约
        5.5.2 模型分析
        5.5.2.1 无信息泄漏的代工合约分析
        5.5.2.2 有信息泄漏的代工合约分析
        5.5.3 结语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柔性制造模式的演进:外部权力与企业能力
    6.1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资源与资产
        6.1.1 企业的资源理论
        6.1.2 基于企业资源的连续性生产企业资产及其组合
        6.1.2.1 企业的资源与资产
        6.1.2.2 连续性生产企业资产及其组合
    6.2 资源依赖与外部权力的进入
        6.2.1 权力理论
        6.2.1.1 权力的社会学概念
        6.2.1.2 关键资源理论——企业的权力理论
        6.2.1.3 企业间的资源依赖关系——外部权力
        6.2.2 外部权力的进入:连续性生产企业的资源依赖
    6.3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能力及对外部资源的关联
        6.3.1 企业的能力理论
        6.3.2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柔性制造能力
        6.3.3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资源与能力
    6.4 买方价值
        6.4.1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买方价值
        6.4.2 连续性生产企业未来市场的不确定价值
    6.5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企业家
    6.6 柔性制造模式演进的模型
        6.6.1 外部权力与企业能力的交互作用
        6.6.1.1 两种影响力:外部权力与企业能力
        6.6.1.2 两种经营逻辑:权力观与能力观
        6.6.2 柔性制造模式的演进模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嘉华发展的考察
    7.1 嘉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7.1.1 嘉华基本状况
        7.1.2 嘉华的发展过程
        7.1.3 水泥产业的基本状况
        7.1.4 嘉华的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
        7.1.4.1 市场地位
        7.1.4.2 竞争优势
    7.2 嘉华内部多产品柔性制造模式的考察
        7.2.1 特种水泥的工艺流程
        7.2.2 嘉华公司的组分柔性与控制柔性
        7.2.3 产品排序技术的发展
        7.2.4 产品转换控制技术的完善
        7.2.5 “交替体”的逆开发
        7.2.6 结语
    7.3 嘉华关联柔性制造模式的考察
        7.3.1 嘉华关联柔性制造模式
        7.3.2 嘉华外包模式考察分析
        7.3.2.1 合作过程中的知识泄漏
        7.3.2.2 信任传递
        7.3.2.3 竞争
        7.3.2.4 模块化与连续化
        7.3.3 结语
    7.4 嘉华柔性制造模式动态演化过程考察
        7.4.1 嘉华柔性制造模式演进的阶段
        7.4.2 嘉华柔性制造模式演化的过程分析
        7.4.2.1 第一阶段:业务重新定位/确立多品种单线柔性模式
        7.4.2.2 第二阶段:哑铃模式/水平柔性模式的运行
        7.4.2.3 第三阶段:私募融资/发展内部任务柔性、网络关联柔性
        7.4.2.4 第四阶段:战略整合/垂直关联柔性模式的机会
        7.4.3 “权力-能力”交替作用过程
        7.4.4 嘉华柔性制造模式演化过程中买方价值与企业家的作用
        7.4.5 结语
    7.5 嘉华业绩考察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8.1 结论
    8.2 对企业的启示
    8.3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博期间获得的奖励及专利

(4)联合式制造资源发现与集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网络化制造理论与方法研究
        1.2.2 网络化制造资源建模技术研究
        1.2.3 网络化制造资源发现模型的研究
        1.2.4 网络化制造资源评价与选择的研究
        1.2.5 网络化制造资源个性化推送服务的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支持不确定网络环境下的制造资源建模方法研究
    2.1 支持不确定网络环境下的的制造资源元模型
        2.1.1 制造资源建模需求分析
        2.1.2 制造资源的元模型
    2.2 网络制造资源建模语言的探讨
        2.2.1 HTML简介
        2.2.2 XML简介
        2.2.3 语义Web标记语言
    2.3 基于特征、本体、编码技术的元模型
        2.3.1 本体理论及构造技术
        2.3.2 信息编码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合式网络制造资源发现机制的研究
    3.1 网络化制造资源联合式发现框架
        3.1.1 制造资源联合式发现的工作原理
        3.1.2 体系结构
        3.1.3 联合式制造资源发现框架
        3.1.4 联合式制造资源发现框架的特点
    3.2 联合式发现框架的关键技术
        3.2.1 Web服务发现机制
        3.2.2 WSIL服务发现检查语言
        3.2.3 联合式发现机制
        3.2.4 领域本体
        3.2.5 语义网络标识语言
        3.2.6 基于语义Web服务的制造资源发现原理的研究
        3.2.7 本体相似度算法
        3.2.8 发现匹配算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资源的评价研究
    4.1 制造资源评价的需求分析
    4.2 资源评价指标分析
        4.2.1 制造资源指标选择原则
        4.2.2 模糊评价矩阵
        4.2.3 制造资源评价体系模型
    4.3 制造资源评价组合权重的确定
        4.3.1 参照比较法确定权重
        4.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4 模糊数学在制造资源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4.5 基于组合权重的制造资源评价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资源个性化推送服务研究
    5.1 制造资源信息主动推送需求分析
    5.2 制造资源信息个性化推送的服务体系结构
    5.3 制造资源个性化推送服务的实现
        5.3.1 用户兴趣模型表示方法的选择
        5.3.2 基于本体向量空间模型的的文本表示方法
        5.3.3 向量空间的模型
        5.3.4 用户兴趣模型及其更新
        5.3.5 信息推送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型系统的验证及分析
    6.1 系统目标和体系结构
        6.1.1 系统总体目标
        6.1.2 系统体系结构
    6.2 系统模块的实现
        6.2.1 开发环境及工具的分析
        6.2.2 数据库的设计与访问
        6.2.3 制造资源相关模块的实现
    6.3 原型系统的运行分析
        6.3.1 原型系统的运行
        6.3.2 原型系统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5)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的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生产单元化的定义及特点
    1.3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有关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内有关研究现状述评
        1.3.3 生产单元化发展现状述评
        1.3.4 生产单元化研究内容述评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文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1.6.1 本文研究的作用
        1.6.2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自治管理
        2.1.2 模式与管理模式
        2.1.3 机制与管理机制
    2.2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2.3 自组织理论
    2.4 约束理论
第三章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
    3.1 传统生产单元化管理概述
        3.1.1 传统生产单元化与流水线生产方式比较
        3.1.2 传统生产单元化与新形势下生产单元化区别
        3.1.3 传统生产单元化管理方法及其评价
    3.2 生产单元化的组织形式
        3.2.1 单一企业内生产单元化的组织形式
        3.2.2 多企业合作下生产单元化的组织形式
    3.3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体系
        3.3.1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的结构模式
        3.3.2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的系统模式
    3.4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的运行流程
        3.4.1 单一企业内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的运行流程
        3.4.2 多企业合作下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的运行流程
    3.5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和支撑体系
        3.5.1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3.5.2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模式的支撑体系
第四章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机制
    4.1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驱动机制
        4.1.1 订单驱动机制
        4.1.2 激励驱动机制
    4.2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协调机制
        4.2.1 协调过程模型
        4.2.2 协调策略
    4.3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约束机制
        4.3.1 约束管理模型
        4.3.2 约束策略
第五章 例证研究
    5.1 案例描述
    5.2 例证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大成组技术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市场环境的变化
        1.1.2. 全球分工体系的新发展
        1.1.3. 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
        1.1.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
    1.2. 论文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
        1.2.2. 成组技术研究现状
        1.2.3. 制造资源共享与集成技术研究现状
        1.2.4. 产品电子目录(Digital product catalog)研究现状
        1.2.5. 零件库技术研究现状
        1.2.6. web零件库/产品电子目录应用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1.4. 小结
第2章 大成组技术的体系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大成组技术需求模型
    2.3. 大成组技术与经典成组技术的区别
    2.4. 大成组技术与大批量定制
    2.5. 大成组技术的体系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2.5.1. 理论层
        2.5.2. 方法层
        2.5.3. 技术层
        2.5.4. 平台层
    2.6. 大成组技术系统的自组织实现能力分析
        2.6.1. 大成组技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2.6.2. 大成组技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
        2.6.3. 大成组技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途径
    2.7. 长尾市场与大成组技术
    2.8. 小结
第3章 大成组技术中的零件分类编码方法
    3.1. 引言
    3.2. 大成组分类编码系统的需求
        3.2.1. 大成组技术中零部件信息层次
        3.2.2. 大成组分类编码系统的需求
        3.2.3. 大众分类法(Folksonomy)与零部件分类编码
    3.3. 零件本体(Part ontology)
        3.3.1. 零件库数据字典(ISO13584-42)本体特性分析
        3.3.2. 零件本体(part ontology)模型
    3.4. 零件本体扩展—Ex_part ontology
        3.4.1. 材料特征本体
        3.4.2. 功能特征本体
        3.4.3. 形状特征(form feature)本体
    3.5 大成组技术的零件编码方法
        3.5.1. 大众分类法与本体
        3.5.2. 有控标签零件编码方法
    3.6. 小结
第4章 面向大成组技术的零件本体建设方法和技术
    4.1. 引言
    4.2. 零件本体的自组织建设和优化方法
        4.2.1. 基于wiki思想的零件本体自组织建设方法
        4.2.2. 零件本体的优化方法
    4.3. 基于反求原理的零件本体概念自动获取技术
        4.3.1. 方法概述
        4.3.2. 关键技术研究
        4.3.3. 实例验证
    4.4. 基于FCA的零件本体分类层次建立
        4.4.1. 形式概念分析(FCA)的基本概念
        4.4.2. 形式概念分析与本体
        4.4.3. 方法及实例验证
    4.5. 小结
第5章 大成组技术中的零部件标准化方法
    5.1. 引言
    5.2. 大成组技术中的零部件标准化方法
        5.2.1. 大成组技术中的零件名称标准化方法
        5.2.2. 基于大众评价法的零件结构标准化方法
    5.3. 大成组技术中的产品模块化方法
    5.4. 小结
第6章 供应商零件库构建方法和技术
    6.1. 引言
    6.2. 基于web的供应商零件库建库方法
        6.2.1. 构建零件的简单族
        6.2.2. 构建供应商级零件通用族
        6.2.3. 零件资源组织和编码与入库
    6.3. 供应商零件库信息模型
    6.4. 基于加权Binary-Positive聚类方法的零件族形成
    6.5. 基于FDSG图的零件简单族相似性评估技术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web2.0的大成组技术应用服务平台
    7.1. 引言
    7.2. 系统需求分析
    7.3. 大成组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
    7.4. 大成组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
    7.5. 大成组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的应用实现
    7.6.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
    参加的科研项目
    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

(7)集成建设系统研究 ——基于建筑工业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建筑业传统生产组织模式与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矛盾
        1.1.2 建筑产业组织体系的变革——集成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1.1.3 集成建设系统的概念界定及其意义
    1.2 集成建设系统的理论依据
        1.2.1 集成制造理论
        1.2.2 项目管理理论
    1.3 相关研究与实践的进展状况
        1.3.1 集成制造技术与理论的发展状况
        1.3.2 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状况
        1.3.3 集成制造理论在建设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进展
    1.4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方法与创新
        1.4.1 本研究的流程框架
        1.4.2 本研究的方法
        1.4.3 本研究的创新
        1.4.4 论文的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集成建设系统总论
    2.1 集成建设系统的基础理论——集成制造理论
        2.1.1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内涵
        2.1.2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基本构成模式
    2.2 集成制造理论在建筑业应用的可行性
        2.2.1 传统建筑业的生产特征
        2.2.2 超大型设备制造模式的变革过程
        2.2.3 船舶-建筑,从集成制造到集成建设
        2.2.4 基于集成制造系统的集成建设系统的提出
    2.3 集成建设系统的基本构成
        2.3.1 集成建设系统的集成化构成
        2.3.2 集成建设系统的基本目标
    2.4 本章小结
3 集成建设系统的系统集成
    3.1 系统集成的基础前提——工作单元标准化
        3.1.1 标准化的基本方法——目标分解系统(WBS)
        3.1.2 集成建设系统的WBS
        3.1.3 集成建设系统工作单元的标准化实施模式
    3.2 系统集成的初步构建——基于工作单元标准化的工作包模块化
        3.2.1 模块化的基本理论
        3.2.2 集成建设系统的模块化
    3.3 系统集成最终实现——基于模块化的业务流程重构与集成
        3.3.1 集成建设系统生产组织流程的提出
        3.3.2 集成建设系统流程BPR与业务流程系统集成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集成建设系统的组织集成
    4.1 建设集成系统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
        4.1.1 一体化战略及其局限性
        4.1.2 集成建设系统组织模式的探索——产业链联盟
    4.2 集成建设系统(ICS)建设产业链(CCA)的构建与组织集成
        4.2.1 建设产业链联盟的基本阐述
        4.2.2 建设产业链联盟的建构原则
        4.2.3 建设产业链联盟的组织流程模型
        4.2.4 集成建设系统产业链联盟的组织结构设计
        4.2.5 集成建设系统的组织集成
    4.3 集成建设系统组织集成的管理方式——虚拟建设企业
        4.3.1 虚拟组织与虚拟企业
        4.3.2 虚拟建设企业的构建模式
        4.3.3 Partnering,虚拟建设企业的组织核心理念与关键要素
    4.4 本章小结
5 集成建设系统的信息集成
    5.1 信息集成对于集成建设系统的重要作用
        5.1.1 信息不畅是传统建筑产业低效率的原因之一
        5.1.2 信息集成是提高建设施工与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
        5.1.3 信息集成对于集成建设系统的作用
    5.2 集成建设系统信息集成的构建——系统信息门户(SIP)
        5.2.1 系统信息门户与信息集成
        5.2.2 系统信息门户的基本构成模型
    5.3 基于SIP的集成建设系统构建、组织与运转
        5.3.1 基于SIP的集成建设系统的系统集成
        5.3.2 基于SIP的集成建设系统的组织集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的结论、不足与继续研究的方向
    6.1 研究的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继续研究的方向
        6.2.1 相关研究的不足
        6.2.2 继续研究的方向
博士在读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8)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2 研究背景
        1.2.1 网络化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系统
        1.2.2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1.2.3 网络化供应链
    1.3 研究现状
        1.3.1 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
        1.3.2 供应商选择评价的研究现状
        1.3.3 供应商选择评价决策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供应商选择和选择评价系统的设计
    2.1 供应商选择的理论基础
        2.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2.1.2 供应商分类理论
    2.2 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演变和供应商选择
        2.2.1 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演变
        2.2.2 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
        2.2.3 供应商选择评价过程存在的问题
    2.3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的特征分析
        2.3.1 网络化制造的特征
        2.3.2 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2.3.3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的特征
    2.4 系统的结构与流程设计和平台规划
        2.4.1 系统结构设计
        2.4.2 系统流程设计
        2.4.3 系统平台的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供应商评价指标研究概述
    3.2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的特殊性
    3.3 三位一体思想的应用
    3.4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原则
    3.5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过程
    3.6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6.1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6.2 供应商评价指标的建立
        3.6.3 供应商评价指标的说明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方法的选择
    4.1 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4.2 基于多彩色集合理论的供应商的初选方法
        4.2.1 多彩色集合理论的概述
        4.2.2 基于多彩色集合理论的初选模型
        4.2.3 供应商初选实例
    4.3 原始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4.3.1 定量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4.3.2 定性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4.4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4.5 供应商的细选方法
        4.5.1 灰色系统理论
        4.5.2 灰色关联分析法
        4.5.3 逼近于理想解(TOPSIS)法
        4.5.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度的GC-TOPSIS方法
        4.5.5 供应商细选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原型系统的开发
    5.1 系统设计目标
    5.2 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开发环境
        5.2.2 系统开发工具
    5.3 系统功能设计
        5.3.1 用户管理模块
        5.3.2 信息管理模块
        5.3.3 指标管理模块
        5.3.4 综合评价模块
        5.3.5 系统管理模块
    5.4 系统运行实例
        5.4.1 用户管理
        5.4.2 信息管理
        5.4.3 指标管理
        5.4.4 综合评价
        5.4.5 系统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2.1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与功能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进展
        1.2.3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1.2.4 国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情况
        1.2.5 国内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情况
    1.3 技术服务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技术服务的定义与内涵
        1.3.2 技术服务的主要类型
        1.3.3 技术服务的国外研究情况
        1.3.4 技术服务的国内研究情况
        1.3.5 目前技术服务研究的不足
    1.4 课题的来源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小结
第2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2.1 引言
    2.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分析
        2.2.1 传统技术服务模式
        2.2.2 传统技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2.3 网络化技术服务及其特征
        2.2.4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主要功能
    2.3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体系构建
        2.3.1 系统的基本要求
        2.3.2 C/S模式和B/S模式的比较
        2.3.3 系统的体系结构
        2.3.4 网络化技术服务的工作流程
        2.3.5 技术服务请求信息的任务指派与列队
        2.3.6 系统体系结构层次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融合与重用
    3.1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分类与表示
        3.1.1 技术服务中知识的特点与分类
        3.1.2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表示
    3.2.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融合
        3.2.1 知识融合概述
        3.2.2 网络化技术服务中知识融合的体系结构
        3.2.3 本体库的构建与管理
        3.2.4 技术服务领域本体
    3.3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重用
        3.3.1 技术服务知识的重用过程
        3.3.2 基于知识重用的知识库基本检索方法
        3.3.3 技术服务系统的知识库组成
        3.3.4 基于CBR和RBR的技术服务知识推理
    3.4 小结
第4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
    4.1 数据交换格式与协议综述
        4.1.1 数据交换格式与协议的作用及意义
        4.1.2 数据交换格式与协议
    4.2 STEP标准
        4.2.1 STEP标准概述
        4.2.2 EXPRESS语言
        4.2.3 STEP Part21文件
        4.2.4 STEP标准的实现方式
    4.3 基于STEP的产品数据共享与交换
        4.3.1 国内外有关基于STEP的产品数据共享和交换研究状况
        4.3.2 基于STEP的产品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实现机制
        4.3.3 XML在产品数据共享和交换中的应用
    4.4 基于STEP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实现
        4.4.1 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实现
        4.4.2 CAD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过程
    4.5 小结
第5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绩效评价
    5.1 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5.2 评价指标的确定
        5.2.1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2.2 指标解释及内容
    5.3 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3.1 序关系分析法
        5.3.2 序关系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应用实例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绩效评价
        5.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5.4.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和步骤
        5.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技术服务绩效评价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协同工作技术
    6.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的概述
    6.2 应用程序共享技术
        6.2.1 应用程序共享的原理
        6.2.2 Windows环境下应用程序共享方法
        6.2.3 应用程序共享的优化方法
    6.3 支持协同工作的多媒体技术
        6.3.1 基于Internet的音视频的通用交流技术
        6.3.2 音频系统的特殊处理
        6.3.3 视频系统的特殊处理
    6.4 基于层次的协同工具集成框架
    6.5 基于NetMeeting的协同工作工具
        6.5.1 NetMeeting的功能和系统结构
        6.5.2 基于NetMeeting COM接口的开发
    6.6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协同环境
    6.7 小结
第7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原型系统开发
    7.1 应用背景分析
    7.2 系统的架构
    7.3 系统的网络环境
    7.4 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
    7.5 应用实例分析
        7.5.1 系统登录
        7.5.2 新产品开发决策支持服务
        7.5.3 产品设计服务
        7.5.4 工艺服务
        7.5.5 质量服务
        7.5.6 设备服务
        7.5.7 售后服务
        7.5.8 系统绩效评价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10)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2 企业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2.1 CIMS基本理论
    2.2 基于 Internet的 CIMS的原理和方法
        2.2.1 基于 Internet的 CIMS的原理
        2.2.2 基于 Internet的 CIMS的实现方法
    2.3 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3.1 企业概况
    3.2 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3.3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3.4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3.4.1 功能需求分析
        3.4.2 性能需求分析
        3.4.3 信息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总目标
    4.2 总体结构设计
        4.2.1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的组成与总体结构
        4.2.2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的控制结构
    4.3 应用系统结构
    4.4 支撑系统结构
    4.5 系统工作流程
    4.6 子系统功能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信息系统实施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分析
    5.1 软件选型
        5.1.1 三维 CAD软件选型
        5.1.2 CAE软件选型
        5.1.3 PDM软件选型
        5.1.4 CAPP软件选型
        5.1.5 ERP软件选型
    5.2 信息编码方案的制定
    5.3 系统集成
        5.3.1 网络、数据库支撑分系统的集成
        5.3.2 ERP所覆盖的四个应用分系统间的集成
        5.3.3 自动编码系统与 PDM系统的集成
        5.3.4 PDM与二维 CAD、三维 CAD的集成
        5.3.5 三维 CAD与 CAE间的集成
        5.3.6 CAPP与 PDM的集成
        5.3.7 工程设计分系统与经营生产管理分系统间的集成
    5.4 基础数据准备
    5.5 ERP的二次开发
    5.6 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5.7 信息系统技术特点与创新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表

四、应用成组技术实现制造敏捷化、分散化、网络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研究[D]. 丁军妹. 东北大学, 2015(06)
  • [2]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研究[D]. 罗险峰.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3]连续性生产企业多产品柔性制造模式研究[D]. 许毅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13(11)
  • [4]联合式制造资源发现与集成方法的研究[D]. 郑立斌. 江苏大学, 2011(06)
  • [5]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 李想. 沈阳工业大学, 2010(03)
  • [6]大成组技术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刘丹. 浙江大学, 2010(08)
  • [7]集成建设系统研究 ——基于建筑工业化视角[D]. 刘禹.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8]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价研究[D]. 杨玉文. 东北大学, 2009(S1)
  • [9]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研究[D]. 周晶. 东北大学, 2009(06)
  • [10]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应用研究[D]. 安建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应用集团化技术,实现敏捷、分散、网络化制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