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迪亚专注于中国精细化工发展

罗迪亚专注于中国精细化工发展

一、罗迪亚在中国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论文文献综述)

国钦瑞[1](2021)在《NR/BR/TBIR硫化胶的老化行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BIR作为一种新型合成橡胶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疲劳性能及耐磨性能,生热低,滚动阻力低。TBIR独特的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结构,其应用于NR(天然橡胶)/BR(顺丁橡胶)体系可以增加NR与BR的相容性,同时TBIR的晶纤可以抑制炭黑聚集。与其他橡胶体系,如NR,SBR或NR/BR、SBR/BR并用可以增加炭黑分散性,抑制炭黑聚集。TBIR并用胶应用于汽车轮胎胎面胶、胎侧胶、气密层、带束层等部位后可获得较之前性能更为优异的橡胶材料,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橡胶制品。橡胶制品在加工、储存和使用中,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性能变坏直至丧失应用价值,更甚会威胁使用单位的经济及人员生命。研究橡胶老化的行为及性能可以分析橡胶老化的机理,并据此减缓橡胶老化,具有理论和应用意义。通过DSC、物理机械性能、生热性能、疲劳性能、炭黑分散性能研究了作为航空胎侧胶的NR/BR/TBIR混炼胶性能及不同老化时间下硫化胶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TBIR在本体系中应用,使得混炼胶的格林强度(拉伸强度)和硬度均提高,并用10份TBIR后,并用胶体系可保持基础物理机械性能,改善填料分散性能,并用胶的疲劳性能及生热性能得到了大的提高。通过物理机械性能、DMA、SEM、TEM、交联密度分析了炭黑白炭黑填充的NR/BR/TBIR硫化胶经过不同老化时间后性能及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填充体系下,NR/BR及NR/BR/TBIR拉断伸长率、拉伸强度及耐疲劳强度均降低,压缩生热先降低后增大,磨耗量不断增大。交联密度不断增大,多硫键含量减小。TBIR可改善NR/BR相容性及填料分散。通过物理机械性能、DMA、TEM、FT-IR、交联密度分析了未填充的NR/BR/TBIR硫化胶经过不同老化时间后性能、分子结构及交联网络结构和相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未填充体系下,NR/BR及NR/BR/TBIR拉断伸长率及拉伸强度均降低,硬度增大,回弹先增大后减小,交联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多硫键含量减少,NR及BR相区变小,碳碳双键含量减小,含氧基团如羰基羟基含量变大。

王鹏飞[2](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本刊讯[3](2020)在《广东发布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文中认为【本刊讯】广东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等六部门日前公布了《广东省发展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迈入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行列。《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炼油9000万吨/年、乙烯900万吨/年、芳烃50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能力,产业规模和工业增加值力争超2万亿元和4800亿元。主营收入超百亿元、千亿元的骨干企业分别达到15家、4家以上。

郭湾[4](2020)在《Cu-Ti氧化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脂肪酸甲酯加氢的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和分步沉淀法制备了CuO-MO(MO=Cr2O3、SiO2、TiO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应用BET、XRD、NH3-TPD和H2-TPR等表征技术,探讨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的晶型、孔结构、酸强度、氧化铜分散度等物化性质的影响,并与其催化FAMEs加氢制备脂肪醇的反应性能进行关联,形成以下主要认识:(1)与CuO-Cr2O3和CuO-SiO2催化剂相比,CuO-TiO2催化剂表现出与二者相当的催化活性。CuO-TiO2催化剂在240℃、5.0 MPa、空速为0.2 h-1和11/1氢油摩尔比的反应条件下,对原料十六酸甲酯和十八酸甲酯的转化率均在97%以上,同时目标产物C16醇和C18醇的选择性分别可达到97.38%和98.42%。(2)在分析不同制备方法对CuO-TiO2催化剂结构及其催化FAMEs加氢影响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硝酸辅助的分步沉淀法为制备CuO-TiO2催化剂的最佳工艺。由于在Cu-Ti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引入了适量的浓硝酸,钛源得到充分溶解,降低了水合羟基钛的聚集程度,避免了高结晶度的金红石型TiO2的形成,有利于低结晶度的锐钛矿型TiO2的生成,使催化剂获得较为适宜的比表面积、孔径、酸强度;同时促进CuO在TiO2表面的分散,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初步明确了CuO-TiO2催化剂中TiO2的晶相结构是影响其催化FAMEs加氢性能的关键因素,这一认知有望为后续设计和制备高活性的CuO-TiO2酯加氢催化剂提高理论参考。

袁卓君[5](2020)在《PS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企业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现代化经营水平,往往会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但是,当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多元化战略反而会使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同时,加剧经营风险。本论文以PS集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集团内部、外部因素,可能存在的机遇与问题等进行分析,同时,针对集团自身存在的管理混乱、生产成本高、部分板块盈利能力差等问题进行剖析,找出进一步解决的办法,帮助PS集团完善自身多元化发展战略。针对PS集团生产成本高、企业负担重,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本文分别从煤焦板块、化工板块、其他版块等方面战略进行优化:收缩煤炭板块,通过争取“去产能”奖补政策、市场化兼并重组等方式出让部分非优势矿井;发展化工产业园,进一步壮大规模效应,疏通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高高新技术对企业业务增长贡献率;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促进PS集团产业多元化进一步优化。为促进PS集团多元化战略实施,从加强组织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资本运营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朱雪娇[6](2020)在《环己烷一步氧化法制备己二酸的绿色合成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己二酸是目前工业用量最大的化工原料之一,因具有双官能团能与多种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高聚物的特性,在塑料、医药、尼龙等产业都有巨大的使用,故全球需求量巨大。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硝酸两步氧化环己烷制备己二酸,能耗高,污染严重,故绿色高效合成己二酸就成为目前研究的热门课题。本论文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三个系列的催化剂,分别为Pt/SiO2、Fe/SiO2和Pt-Fe/SiO2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利用AUTOSORB-1、ICP-OES和XRF获得催化剂的比表面和孔径分布和物相中Pt和Fe的含量,用XRD分析催化剂的物像。采用FEI Tecnai G2-20 Stwin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分析催化剂的母体结构和金属组分的分布。将催化剂应用于己二酸合成时,双金属负载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好,己二酸产率最大。评估Pt-Fe/SiO2的再生稳定性能,催化剂活性下降并不显着,催化剂结构稳定。本论文制备系列不同CuO负载量的ITQ-2分子筛催化剂,通过对催化剂孔结构、比表面积、酸性和形貌特征、水热稳定性、催化性能和再生性能的考察来筛选更适宜的CuO负载量,制备适合环己烷一步氧化制备己二酸的多相高效催化剂。CuO改性的ITQ-2的己二酸产率更是高达18%。另外通过优化反应的工艺参数,包括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体系酸度和压强等进一步改善催化效能,为进一步深入开发更适宜的绿色催化合成和反应体系奠定了基础。

廖娟[7](2020)在《改性纳米ZnO光引发剂的光接枝与丙烯酸酯乳液光聚合》文中指出光聚合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技术,常被应用于均一的单相树脂和多相的分散体系的光固化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水性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光固化树脂中需要添加有机光引发剂,通常会引起裂解碎片的残留或向光固化涂层的表面迁移;乳液等“浑浊”体系在光聚合时通常会受到光辐射不均匀等影响,导致较低的单体转化率。本文通过改性纳米ZnO颗粒对其光引发性能加以应用,规避有机光引发剂带来的VOCs和氧阻聚作用,同时在紫外光下裂解出含ZnO结构的自由基,在光聚合的过程中接枝至高分子链上以改善涂层的综合性能;另外,为了获得较高单体转化率和良好的乳液性能,本文探讨了工艺条件对DAAM改性聚丙烯酸酯光聚合乳液的影响。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Darocur 1173)分别为“桥梁”和改性剂,对纳米ZnO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无机光引发剂(ZnO-TDI-1173 NPs),并将其添加至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中构成无机/有机复合涂层。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RD等手段对ZnO-TDI-1173 NPs和复合涂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Darocur 1173已成功接枝至ZnO NPs上,降低了纳米粒子的团聚程度;实时红外表明在Darocur 1173为改性剂、水为稀释剂的条件下,制备的改性ZnO的光引发效率最高,可达35%;对复合光固化涂层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时紫外监测到复合涂层的光固化过程为零级反应;添加量为0.4 wt.%的ZnO-TDI-1173 NPs在复合预聚物中既充当了无机纳米填料,又可作为光引发剂经化学键合至聚合链上,提高了光固化涂层的硬度、耐水性、热稳定性以及拉伸性能,同时还提出了ZnO-TDI-1173 NPs的光引发和光接枝机理;抗菌研究证实表面改性对ZnO纳米颗粒的抗菌性没有影响。以紫外光为光源,制备了DAAM改性的聚丙烯酸酯光聚合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种类、用量与配比、光引发剂含量以及DAAM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DAAM的亲水性和稳定乳液作用,可选用两性乳化剂CO-436和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进行复配;当复配乳化剂的添加量与配比分别为20.0 wt.%和3/1,光引发剂Darocur 1173和DAAM的含量均为3 wt.%时,制备单体含量为30%的DAAM改性丙烯酸酯光聚合乳液的性能较好,且单体转化率可达83.27%。

徐婷婷[8](2017)在《超越预算模式在企业中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越预算模式是在已有的传统预算模式无法满足企业绩效经营及市场竞争需求下提出的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旨在解决传统预算与战略脱节、预算松弛、编制耗时耗力等已经影响企业预算管理效果的各种问题。超越预算圆桌会议的成员从英国的50多家企业逐步发展至欧洲其他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在近五年,放弃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企业更是爆发性的增长。因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放弃传统预算,建立新的预算管理模式,超越预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为超越预算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支持。本文以三家不同规模性质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已有超越预算理论研究和方法的基础上,对超越预算实践层面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分析对比了企业转向超越预算的原因、超越预算模式下的改变以及管理工具等具体问题。超越预算在不同企业的应用结果代表该模式在我国企业的财务工作中有一定的适用性,针对超越预算的研究对于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进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意义。超越预算管理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实践层面的应用也主要处于探索性的过程当中,继续针对超越预算的理论进行研究,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在现阶段面临的预算僵化问题有着重要作用。运用超越预算理论,通过滚动预算、多目标综合评价、激励机制等措施能够促进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重新焕发活力。

袁真富[9](2010)在《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文中指出作为一个商标法上的专业术语,驰名商标意味着可以享有更宽的保护范围、更强的法律效力,甚至更多的行政保护。法律赋予驰名商标更高保护水平的本意,是为了克服普通商标保护不足的局限,从而更好地解决商标注册、商标侵权以及相关不正当竞争等法律争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只是解决法律争议的前提和手段,并不是解决法律争议的目的,更不是授予企业以荣誉称号。然而,中国当下的情形却是,一些企业在观念认识上把驰名商标作为荣誉称号,在宣传使用上把驰名商标作为营销工具,在认定策略上故意寻找甚至制造争议来获得驰名商标。诸如此类的情形,我们称之为驰名商标异化,即在驰名商标认定的目标、路径和结果上,采取各种行动和策略来背离或偏离驰名商标立法目的或权利本质的现象。违背法律本意的驰名商标异化,在中国已经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国家工商总局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关注,并促使其不断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和规范。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的视角侧重于从法律层面关注驰名商标的异化问题,探讨驰名商标立法制度上的缺陷、法律执行上的漏洞,并给出制度改革上的解决方案和法律执行上的改进措施。但是,法学研究并不能很好的解释,作为一种已经制度化了的行为,驰名商标异化活动是如何形成和扩散的,支持驰名商标异化及其扩散的逻辑机制是什么。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分析工具,实证分析驰名商标的异化及其扩散现象,系统考察和梳理驰名商标异化的深层原因和发生机制,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消费者、其他企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以及驰名商标认定机构等组织,及其建构、实践的制度、观念或做法,共同构造了驰名商标异化行为的制度环境,并从不同角度激励或促进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驰名商标的异化行为。一些企业不仅接受了与制度环境一致的驰名商标符号意义理解,而且采取行动和策略从事驰名商标异化活动,以迎合和满足制度环境的要求或期望。作为制度环境的产物,驰名商标的异化表现为三种类型:围绕认定目标的驰名商标异化、围绕路径选择的驰名商标异化和围绕结果利用的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主要通过四种机制来影响驰名商标异化及其制度化扩散:(1)诱致性机制,即制度环境通过自身提供强烈诱惑或激励,可以引发企业的驰名商标异化行为。诱致性机制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影响,可以解释所有类型的驰名商标异化;(2)模仿性机制,即追求、获取和利用驰名商标的企业的数量、特征或效益,可以对其他企业的驰名商标异化行为的产生影响。模仿性机制主要来自其他企业的影响,也可以解释所有类型的驰名商标异化行为;(3)迎合性机制,即制度环境存在某种认知或期待,可以促使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行为,以迎合社会认知或社会期待。迎合性机制主要来自消费者和媒体的影响,主要解释围绕认定目标与结果利用的驰名商标异化;(4)规范性机制,即制度环境中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会运用其专业经验和技巧诱使、推动或协助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行为。规范性机制主要来自中介机构的影响,主要解释围绕路径选择的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的前述影响机制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这些企业遵从制度环境的要求、期待或认知,从事驰名商标异化行为能够获得他们需要的资源,包括现金奖励和政策支持等政府资源、消费信任和品牌声誉等社会资源、品牌地位与广告资源等竞争资源,以及融资工具等杠杆资源。如果制度环境不能给予其所需要的资源,那么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活动的意愿就会降低甚至消失。由此可见,在驰名商标异化的扩散过程中,一方面,制度环境的要求和期待激励、促进了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另一方面,企业出于争取资源的需要,而愿意甚至主动接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因此,单纯规范驰名商标的认定行为,根本无法消除驰名商标异化的行为,惟有消灭或降低制度环境对企业追求驰名商标的影响,尤其是切断制度环境的资源提供,才有可能成功。

李静潭[10](2006)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其产业化,是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先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掀起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热潮,本文就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界定了生物医药产业及产业发展模式等相关名词的概念和内涵,考察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经典的发展模式理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产业特征以及产业的发展模式理论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析生物医药产业的八因素分析框架:“一个重点”,即产业重点;“三个主体”,即企业,政府和中介;“四个发展环境要素”,即技术研发、风险投资、国际合作、产业园区。从八个方面对比分析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看到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很大。进而,对影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两个关键因素技术研发、企业状态和水平进行了分析。重点考察了在四个前沿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在仿制技术方面的技术水平和机遇以及需求状况。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舞龙”模式,即:以创新技术为龙头,以仿制技术为龙尾,通过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在前沿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带动产业升级;通过仿制技术的产业化,增加产品品种,改善产品结构,促进市场良性发展,在竞争中形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稳固基础。由龙头龙尾的两头活跃和快速发展,带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罗迪亚在中国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迪亚在中国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论文提纲范文)

(1)NR/BR/TBIR硫化胶的老化行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老化概述
    1.2 老化机理
        1.2.1 热氧老化
        1.2.2 臭氧老化
        1.2.3 疲劳老化
        1.2.4 其他因素引起的老化
    1.3 老化模型和预测
    1.4 单一胶种的老化行为
        1.4.1 天然橡胶(NR)
        1.4.2 顺丁橡胶(BR)
        1.4.3 丁苯橡胶(SBR)
        1.4.4 三元乙丙橡胶(EPDM)
        1.4.5 丁腈橡胶(NBR)
        1.4.6 硅橡胶(Q)
        1.4.7 反式聚异戊二烯(TPI)
        1.4.8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
        1.4.9 丁基橡胶(IIR)
        1.4.10 氟橡胶(FPM)
        1.4.11 氯丁橡胶(CR)
    1.5 并用体系的老化行为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TBIR应用于航空胎侧胶中的热氧老化性能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及配方
        2.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2.2.3 试样制备
        2.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2.4.1 DSC测试
        2.2.4.2 结合橡胶测试
        2.2.4.3 硫化特性
        2.2.4.4 热空气老化
        2.2.4.5 物理机械性能
        2.2.4.6 压缩生热
        2.2.4.7 屈挠疲劳性能测试
        2.2.4.8 TGA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混炼胶性能
        2.3.2 硫化特性
        2.3.3 硫化胶力学性能
        2.3.4 填料分散
        2.3.5 TGA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炭黑填充NR/BR/TBIR热氧老化行为及结构分析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
        3.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3.2.3 实验基础配方
        3.2.4 试样制备
        3.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2.5.1 硫化特性
        3.2.5.2 热空气老化
        3.2.5.3 物理机械性能
        3.2.5.4 压缩生热
        3.2.5.5 屈挠疲劳性能测试
        3.2.5.6 DIN磨耗
        3.2.5.7 溶胀指数表征交联密度
        3.2.5.8 TEM表征
        3.2.5.9 SEM表征
        3.2.5.10 DMA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力学性能
        3.3.2 交联网络
        3.3.3 DMA
        3.3.4 炭黑分散及相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填充NR/BR/TBIR热氧老化结构及机理的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
        4.2.2 试样制备
        4.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2.3.1 硫化特性
        4.2.3.2 热空气老化
        4.2.3.3 FT-IR
        4.2.3.4 物理机械性能
        4.2.3.5 屈挠疲劳
        4.2.3.6 DMA测试
        4.2.3.7 交联网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硫化特性
        4.3.2 基础力学性能
        4.3.3 交联网络
        4.3.3.1 溶胀法及化学刻蚀法分析
        4.3.3.2 DMA分析
        4.3.4 相形态分析
        4.3.4.1 DMA分析
        4.3.4.2 TEM分析
        4.3.5 分子结构分析(FT-IR)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Cu-Ti氧化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脂肪酸甲酯加氢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脂肪醇的概述
        1.2.1 脂肪醇的性质
        1.2.2 脂肪醇的应用
    1.3 脂肪醇的制备方法
        1.3.1 化学合成法
        1.3.2 天然油脂法
    1.4 脂肪酸甲酯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贵金属催化剂
        1.4.2 非贵金属催化剂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催化剂制备
        2.3.1 铜钛催化剂的制备
        2.3.2 铜铬催化剂的制备
        2.3.3 铜硅催化剂的制备
    2.4 催化剂表征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2.4.2 N2物理吸脱附(BET)表征
        2.4.3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表征
        2.4.4 程序升温还原(TPR)表征
    2.5 催化剂加氢性能评价
        2.5.1 催化剂评价装置
        2.5.2 反应产物分析
        2.5.3 相关计算公式
第三章 催化剂种类对加氢效果的影响
    3.1 XRD分析
    3.2 H_2-TPR分析
    3.3 NH_3-TPD分析
    3.4 孔结构分析
    3.5 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Ti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4.1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的影响
        4.1.1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晶体结构的影响
        4.1.2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还原性的影响
        4.1.3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
        4.1.4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4.1.5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
    4.2 CuO/TiO_2质量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2.1 XRD分析
        4.2.2 H_2-TPR分析
        4.2.3 NH_3-TPD分析
        4.2.4 孔结构分析
        4.2.5 CuO/TiO_2 质量比对加氢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5)PS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不足与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多元化及多元化战略概述
        2.1.1 多元化的内涵
        2.1.2 多元化的分类
    2.2 多元化战略
        2.2.1 多元化战略特征与作用
        2.2.2 多元化战略类型
3 PS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3.1 PS集团经营管理概貌
        3.1.1 集团概况
        3.1.2 组织构架
        3.1.3 集团财务状况
    3.2 PS集团多元化发展环境分析
        3.2.1 外部环境分析
        3.2.2 内部环境分析
4 PS集团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1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2 PS集团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会分析
        4.2.4 威胁分析
5 PS集团多元化战略制定
    5.1 PS集团多元化战略依据
        5.1.1 现有部分产业竞争力弱
        5.1.2 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5.1.3 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需要
    5.2 PS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目标
        5.2.1 打造战略投资平台
        5.2.2 打造资本运作平台
        5.2.3 打造创新驱动平台
    5.3 PS集团多元化战略主要内容
        5.3.1 煤炭板块
        5.3.2 化工板块
        5.3.3 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
        5.3.4 其他板块
6 PS集团多元化战略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管理
        6.1.1 产权制度改革方面
        6.1.2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6.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6.2.1 坚持人才内外共同培养
        6.2.2 建立市场化用工机制
    6.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3.1 扩大开放合作
        6.3.2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6.4 强化资本运营
        6.4.1 强化财务资金和融资管理
        6.4.2 加强资本运作,促进产融互动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环己烷一步氧化法制备己二酸的绿色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环己烯的氧化
        1.1.1 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
        1.1.2 工艺和反应器的设计进展
    1.2 环己烷的氧化
        1.2.1 空气或氧气作为氧化剂
        1.2.2 仿生法
    1.3 环己酮的氧化
        1.3.1 空气或氧气作为氧化剂
        1.3.2 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
    1.4 正己烷的氧化
    1.5 源于生物质的木质纤维素的催化途径
        1.5.1 5-羟甲基糠醛的转化
        1.5.2 D-葡萄糖的转化
        1.5.3 γ-戊内酯的转化
        1.5.4 木质素及源于木质素生物油的转化
    1.6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H_2O_2 浓度的滴定
        2.2.1 KMnO_4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2 KMnO_4 标准溶液的标定
        2.2.3 H_2O_2 含量的标定
    2.3 物性表征
        2.3.1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
        2.3.2 粉末X射线衍射(XRD)
        2.3.3 元素分析(ICP和 XRF)
        2.3.4 熔点测定
        2.3.5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
    2.4 催化性能评价
3 负载型Pt-Fe/SiO_2 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催化剂的制备
        3.1.2 催化剂的表征
    3.2 结果和讨论
        3.2.1 表征结果
        3.2.2 性能评价结果及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负载型CuO/ITQ-2 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催化剂的制备
        4.1.2 催化剂的表征
        4.1.3 催化剂的评价
    4.2 结果和讨论
        4.2.1 表征结果
        4.2.2 性能评价结果及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工艺条件优化和载体选择
    5.1 反应温度的影响
    5.2 反应时间的影响
    5.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5.4 反应体系酸度的影响
    5.5 反应体系压强的影响
    5.6 反应工艺条件优化集成及注意事项
    5.7 不同载体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改性纳米ZnO光引发剂的光接枝与丙烯酸酯乳液光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米ZnO
        1.2.1 纳米ZnO概述
        1.2.2 纳米ZnO在光引发剂方面的研究
        1.2.3 纳米ZnO的改性
    1.3 光聚合
    1.4 UV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1.4.1 UV水性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UV-WPUA)的改性
        1.4.2 光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1.5 光引发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聚合物
        1.5.1 微乳液聚合及其分类
        1.5.2 乳化剂
        1.5.3 光引发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改性ZnO的制备及在复合涂层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纳米ZnO颗粒的制备
        2.2.4 改性纳米ZnO颗粒的合成
        2.2.5 改性纳米ZnO/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涂层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测试
        2.3.2 固体紫外光谱测试
        2.3.3 扫描电镜和能谱测试
        2.3.4 Zeta电位测试
        2.3.5 X射线衍射光谱测试
        2.3.6 热重测试
        2.3.7 紫外固化动力学测试
        2.3.8 凝胶率、吸水率和水接触角测试
        2.3.9 光固化涂层性能
    2.4 改性ZnO光引发剂的表征
        2.4.1 红外和EDS分析
        2.4.2 固体紫外光谱分析
        2.4.3 热稳定性(TG)分析
        2.4.4 Zeta电位分析
        2.4.5 SEM和 XRD分析
    2.5 模拟实时红外监测改性ZnO颗粒的光引发效率
        2.5.1 不同改性剂对改性ZnO NPs光引发效率的影响
        2.5.2 不同稀释剂对改性ZnO颗粒光引发效率的影响
    2.6 ZnO-TDI-1173 NPs的光固化动力学研究
    2.7 ZnO-TDI-1173 NPs光引发机理
    2.8 ZnO-TDI-1173 NPs/WPUA复合涂层的表征
        2.8.1 红外光谱分析
        2.8.2 ZnO-TDI-1173 NPs/WPUA涂层的形态结构
        2.8.3 ZnO-TDI-1173 NPs含量对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
        2.8.4 固化膜热稳定性分析
        2.8.5 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
        2.8.6 抗菌特性分析
        2.8.7 比色变化分析
    2.9 ZnO-TDI-1173 NPs/WPUA光聚合机理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聚合制备DAAM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1 固含量的测定
        3.3.2 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3.3.3 凝聚率的测定
        3.3.4 微乳液透光率的测定
        3.3.5 钙离子稳定性的测定
    3.4 光引发制备丙烯酸酯微乳液合成工艺探究
        3.4.1 乳化剂种类影响
        3.4.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3.4.3 乳化剂配比的影响
        3.4.4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3.4.5 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用量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3.4.7 最佳实验条件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超越预算模式在企业中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溯源与文献综述
    2.1 超越预算的概念界定
        2.1.1 超越预算的定义
        2.1.2 超越预算模式的优势
    2.2 超越预算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激励理论
        2.2.3 行为管理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超越预算的国内外研究方法
第三章 超越预算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3.1 企业转向超越预算的动因
    3.2 基于超越预算的组织结构改变
    3.3 超越预算模型的编制方法
        3.3.1 超越预算编制的目标与原则
        3.3.2 超越预算编制的依据与步骤
        3.3.3 超越预算编制的执行与评价
    3.4 超越预算模型下的管理工具
第四章 超越预算的实际应用
    4.1 阿斯利康生物制药公司的超越预算实施
        4.1.1 阿斯利康背景介绍
        4.1.2 阿斯利康主要SET的预算情况及存在问题
        4.1.3 超越预算在阿斯利康的运用
        4.1.4 超越预算下的管理工具
        4.1.5 阿斯利康在实施超越预算时遇到的困难
        4.1.6 阿斯利康实施超越预算后的效果
        4.1.7 小结
    4.2 瑞典银行的超越预算实施
        4.2.1 瑞典银行的背景介绍
        4.2.2 瑞典银行的管理原则及组织架构
        4.2.3 瑞典银行基于超越预算原则的改变
        4.2.4 瑞典银行在超越预算下的管理工具
        4.2.5 瑞典银行实施超越预算后的效果
    4.3 阿斯利康与瑞典银行的比较分析
        4.3.1 行业特点的比较
        4.3.2 转向超越预算原因的比较
        4.3.3 超越预算应用过程中的改变比较
        4.3.4 超越预算下的管理工具比较
        4.3.5 小结
    4.4 SpecChem石油公司的超越预算实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对策
    5.1 结论
    5.2 超越预算对财务工作的适用性分析
    5.3 我国应用超越预算的建议与对策
        5.3.1 超越预算在我国财务工作应用中的难点
        5.3.2 我国企业实施超越预算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1.1.1 驰名商标的本来面目
        1.1.2 当下的驰名商标景象
        1.1.3 驰名商标的社会学问题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驰名商标异化的表现研究
        1.2.2 驰名商标异化的成因研究
        1.2.3 驰名商标异化的治理研究
        1.2.4 驰名商标异化的研究简评
    1.3 理论思路与研究架构
        1.3.1 理论工具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架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
    2.1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梳理
        2.1.1 制度研究的历史脉络
        2.1.2 新制度主义的发展历程
    2.2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
        2.2.1 新制度主义中的制度环境
        2.2.2 新制度主义中的解释逻辑
    2.3 国内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研究
        2.3.1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引介
        2.3.2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运用
    2.4 现有研究简评及对本文启示
        2.4.1 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论
        2.4.2 现有研究对本文启示
第3章 驰名商标及其异化解读
    3.1 驰名商标的本质目的
        3.1.1 驰名商标的法律进程
        3.1.2 驰名商标的制度本质
        3.1.3 驰名商标的法律意义
    3.2 驰名商标异化的界定
        3.2.1 异化的渊源及其意义
        3.2.2 驰名商标异化的内涵
    3.3 驰名商标异化的类型
        3.3.1 围绕认定目标的驰名商标异化
        3.3.2 围绕路径选择的驰名商标异化
        3.3.3 围绕结果利用的驰名商标异化
        3.3.4 驰名商标三种异化形式的关系
    3.4 驰名商标异化背后的符号学分析
        3.4.1 符号学视野中的商标结构
        3.4.2 驰名商标意义变迁的符号学原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的影响
    4.1 认定机构的操作实践
        4.1.1 行政认定的影响
        4.1.2 司法认定的影响
    4.2 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
        4.2.1 地方政府对驰名商标的目标追逐
        4.2.2 地方政府对驰名商标的政策支持
        4.2.3 地方政府对驰名商标的措施鼓励
    4.3 其他企业的行为影响
        4.3.1 其他企业获得优惠的刺激
        4.3.2 同业者带来的竞争压力
        4.3.3 其他企业成功经验的传播
    4.4 消费者的观念认知
        4.4.1 消费者对驰名商标的认知
        4.4.2 消费者对驰名商标的信任
        4.4.3 消费者对驰名商标认知的影响
    4.5 中介机构的业务宣传
        4.5.1 中介机构的宣传
        4.5.2 中介机构的合作
        4.5.3 中介机构的影响
    4.6 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4.6.1 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4.6.2 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驰名商标异化:企业的制度适应
    5.1 驰名商标符号的理解
        5.1.1 作为社会符号理解的驰名商标
        5.1.2 企业接受社会符号理解的表现
    5.2 驰名商标认定的途径
        5.2.1 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途径分析
        5.2.2 驰名商标从行政认定转向司法认定
    5.3 驰名商标认定的策略
        5.3.1 如何寻找符合条件的驰名商标案件
        5.3.2 如何选择驰名商标案件的管辖法院
        5.3.3 驰名商标认定过程的弄虚作假现象
    5.4 驰名商标真相的遮蔽
        5.4.1 驰名商标来自司法认定的遮蔽
        5.4.2 驰名商标认定法律意义的遮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驰名商标异化:制度化的逻辑分析
    6.1 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影响企业的机制
        6.1.1 制度环境影响组织的几种解释机制
        6.1.2 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化机制
    6.2 驰名商标异化:企业的资源获取策略
        6.2.1 异化驰名商标:对制度环境的反应
        6.2.2 借助驰名商标异化获取的资源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去制度化: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可能性
    7.1 制度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
        7.1.1 来自社会层面的质疑
        7.1.2 来自政府部门的转变
        7.1.3 来自司法机关的限制
    7.2 制度环境的变迁对企业的影响
        7.2.1 对待驰名商标的态度变化
        7.2.2 重返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
    7.3 去制度化: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7.3.1 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困境
        7.3.2 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出路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1:驰名商标认知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附录2:消费者的驰名商标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访谈提纲(针对国内企业)
    附录4:访谈提纲(针对跨国企业)
    附录5:访谈提纲(针对政府部门)
    附录6:本文出现的访谈对象
    附录7:本文出现的商标名称
    附录8:本文出现的公司名称
    附录9:本文出现的会议名称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1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物医药产业界定与发展进程
    2.1 生物医药产业界定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生物医药产业界定
    2.2 生物医药产业特征
        2.2.1 高技术
        2.2.2 高投入
        2.2.3 高收益
        2.2.4 高风险
        2.2.5 长周期
    2.3 生物制药产业历史进程
第三章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理论基础
    3.1 产业发展模式概念
        3.1.1 产业的概念
        3.1.2 产业发展的概念
        3.1.3 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3.2 产业发展模式理论述评
        3.2.1 主导部门发展模式理论
        3.2.2 雁行形态发展模式
        3.2.3 产品循环说
    3.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小结
第四章 分析生物医药产业的八因素框架
    4.1 产业重点
    4.2 企业状态
    4.3 技术研发
    4.4 风险投资
    4.5 国际合作
    4.6 产业园区
    4.7 政府行为
    4.8 中介服务
    小结
第五章 用八因素框架分析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
    5.1 美国、欧盟、日本生物医药产业
    5.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5.3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5.3.1 产业重点
        5.3.2 技术研发
        5.3.3 企业状态
        5.3.4 其它五个因素的比较分析
    小结
第六章 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数据分析
    6.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层面的数据分析
        6.1.1 产业规模分析
        6.1.2 产业盈利能力分析
        6.1.3 经营发展能力分析
        6.1.4 产业资产结构分析
    6.2 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
        6.2.1 生物医药产业各类型规模企业主要经营数据对比分析
        6.2.2 生物医药产业各类型内资企业主要经营数据对比分析
        6.2.3 生物医药产业各类型外资企业主要经营数据对比分析
    小结
第七章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水平分析
    7.1 对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活动状况的数据分析
        7.1.1 科技活动人员
        7.1.2 技活动资金筹集额
        7.1.3 科技经费支出和R&D经费支出
        7.1.4 生物技术项目(课题)
        7.1.5 技术引进
        7.1.6 科技活动产出
        小结
    7.2 基础研究水平分析
    7.3 自主创新的水平
    7.4 仿制技术
    7.5 我国生物药品的需求状况分析
        7.5.1 概况
        7.5.2 需求量大的几个领域
    小结
第八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8.1 制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的环境分析
        8.1.1 用钻石模型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8.1.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8.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8.2.1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原则
        8.2.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选择条件
        8.2.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建议
第九章 结论
    9.1 本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四、罗迪亚在中国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论文参考文献)

  • [1]NR/BR/TBIR硫化胶的老化行为及性能研究[D]. 国钦瑞.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3]广东发布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J]. 本刊讯.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20(11)
  • [4]Cu-Ti氧化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脂肪酸甲酯加氢的性能[D]. 郭湾.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5]PS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D]. 袁卓君.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环己烷一步氧化法制备己二酸的绿色合成工艺研究[D]. 朱雪娇. 渤海大学, 2020(12)
  • [7]改性纳米ZnO光引发剂的光接枝与丙烯酸酯乳液光聚合[D]. 廖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超越预算模式在企业中的构建与应用[D]. 徐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9]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D]. 袁真富. 上海大学, 2010(01)
  • [1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李静潭. 北京化工大学, 2006(11)

标签:;  ;  ;  

罗迪亚专注于中国精细化工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