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特殊类型神经鞘瘤的诊治

椎管内特殊类型神经鞘瘤的诊治

一、椎管内特殊类型的神经鞘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1](2021)在《2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认为

郭瑶[2](2021)在《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影响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手术患者87例;通过病例系统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术后疗效收集。根据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7(29)-治疗前评分]×100%。)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改善率为100%时为治愈,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25%-100%为有效组,小于25%为无效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病程长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节段、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病理性质、肿瘤是否全切、术后是否行高压氧舱治疗等数据。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数据采用卡方或秩和检验分析。首先对所有变量按相应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统计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可能影响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总共纳入87个患者,治疗有效患者76人,无效患者11人,无效患者占12.64%;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节段(P=0.047)、肿瘤位置(P=0.000)、肿瘤病理性质(P=0.000)、术前JOA评分(P=0.045)在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P=0.656)、年龄(P=0.932)、病程长短(P=0.843)、手术时长(P=0.860)、术中出血量(P=0.493)、肿瘤大小(P=0.903)、高血压史(P=0.871)、糖尿病史(P=0.796)、吸烟史(P=0.381)、饮酒史(P=0.702)、相邻节段存在退行性病变病变(P=0.444)、术中使用人工硬脑膜(P=0.092)、术后行高压氧治疗(P=0.224)、全切肿瘤(P=0.702)在两组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P=0.006)、肿瘤节段(P=0.044)、术前JOA评分(P=0.004)在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肿瘤病理性质(P=0.349)在两组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研究显示,肿瘤位置、肿瘤节段、术前JOA评分是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润培[3](2021)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外科手术是治疗椎管内疾病的首选方法。经众多学者的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椎板切开方式--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被报道应用。该术式可避免对双侧椎旁肌肉及其附着点的损伤,能更为有效的保护脊柱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为满足临床实际应用的需要,本研究拟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报道一例我科应用该术式治疗腰椎椎管内肿瘤的典型病例,进一步验证该入路的优势以及临床适用性。方法:选用自愿捐献的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9具,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4~68岁。所有标本在实验前均行X线检查排除脊柱畸形、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等。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随机分为8、10、12 mm组,每组3例,以相邻两腰椎为目标节段将新鲜冰冻标本的腰椎在体沿棘突后正中切开后,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模拟手术操作,记录手术完成率和脊膜缝合时间。同时,每个宽度组选取一具标本进行术前、术中、术后腰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以观察撑开效果以及有无骨折发生。之后,依次将新鲜冰冻标本的腰椎在体逐个节段沿棘突后正中切开后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至8、10、12mm以测算解剖学参数,包括该手术入路的最大可视角度(∠COD)、椎管底壁最大暴露宽度(CD)和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S)。再对手术腰椎标本进行逐节段撑开直至发生骨折,观察并记录各椎体单元在过量撑开时的骨折位置和撑开距离,确认该术式的安全性和安全范围。最后,报道一例我科应用该术式治疗腰椎椎管内肿瘤的典型病例,进一步验证该入路的优势以及临床适用性。结果:在手术模拟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椎板撑开宽度为8mm时,因操作受限,均未能完成手术操作。而当撑开宽度至10 mm和12 mm时,则可以顺利完成椎管内硬脊膜切开、缝合及马尾神经探查等操作;并且12 mm组较10 mm、8 mm组操作自由度更高。10mm、12mm组硬脊膜缝合所需时间分别为13.58 ± 3.40分钟和11.22±2.25分钟,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术前、术中、术后腰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均未发现椎管骨性结构骨折及关节囊撕裂。同时,不同撑开宽度(8、10、12 mm)对应的可视角度(∠COD)、椎管底壁暴露宽度(CD)和横截面积增加值(△S)随着撑开宽度增大而增大,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腰椎标本逐个节段进行撑开直至发生骨折实验中,我们发现椎管骨性结构发生骨折的椎板撑开宽度为12.34~16.82 mm,平均为14.56± 1.73 mm。其中,椎弓根骨折、椎板骨折、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68.89%(31/45)、26.67%(12/45)、4.44%(2/45),以椎弓根骨折发生率最高。报道一例因“腰痛伴右臀部疼痛半年余”腰椎神经鞘瘤患者,于我科行该手术入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预后良好,无畸形、异常活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CT检查示术区椎板骨缝逐趋于愈合。结论:采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实施腰椎椎管内手术,具有一定可行性及有效性;椎板撑开宽度10~12 mm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工作距离,导致骨折的撑开宽度为12.34~16.82mm,可视为该术式安全性的一个参考距离。

叶勇强[4](2021)在《经部分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研究经部分半椎板手术入路和经典半椎板入路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经部分半椎板切除入路在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行部分半椎板入路切除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共55例作为研究组,与同期行经典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人的肿瘤全切率、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切口感染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术后运动感觉评估以及脊柱畸形发生率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全切率、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术后运动感觉改善率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24h以及48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例的手术切口小、术后切口感染率低、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经部分半椎板入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创伤小、手术风险低,且不增加术后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不影响肿瘤全切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何秉桓[5](2021)在《微通道辅助显微镜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使用一种辅助通道工具,切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并同时和传统开放手术方法对比其优缺点。方法通过收集与筛选病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外科2015-2019年符合条件的50名患者,其中通过辅助通道方法接受手术的有21名,传统开放全椎板切除肿瘤切除方法有29名,两组病人一共纳入胸椎24例,腰椎26例。通道组使用管状牵开器辅助系统和手术显微镜,开放组使用传统椎板切除手术方式和手术显微镜,然后收集数据,手术中失血,手术时间,术前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并发症结果等等。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12月至3年(平均1年),开放手术组出现3名脑脊液漏、4名颅内感染、2名术后渗出、4名长期背痛、4名出现脊柱畸形。通道组术后只有1名脑脊液漏,1名伤口感染.通道手术组的21例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下地活动时间、JOA评分及VAS评分皆不同程度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通过管状牵开通道器械辅助的手术方法可安全有效地切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所有患者都获得了良好的随访结果。

熊茜[6](2020)在《3D-MRI神经根水成像技术在诊断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对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通过症状、体征,并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即可明确责任节段。而临床上常常会碰到不典型的LDH,如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等,往往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对于脊柱外科医生来说,术前的精确诊断是手术成功和治疗的重要保障。如何诊断不典型的LDH仍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技术难题。目前,常规MRI是诊断LDH首选的影像学检查,然而它并不能显示神经根的全貌,有时难以满足于诊断特殊类型的LDH。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3D-MRI技术能清楚地显示神经根的解剖、形态和走形,并且还能判断神经根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本论文在通过3D-MRI神经根水成像研究神经根起点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的解剖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分析3D-MRI神经根水成像在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揭示其在精确诊断特殊类型LDH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从而达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目的。第一部分材料和方法:收集了2016年12月-2019年0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腰椎3D-MRI神经根水成像的患者51例,其中男24例,女27例。纳入了无明显腰椎不稳、无明显椎间隙塌陷,并排除了脊柱畸形、脊柱压缩性骨折、脊柱肿瘤、脊柱感染等的患者。通过3D-MRI技术观察L2-S1神经根起点与相对应椎间盘位置的关系,收集数据并统计。结果:S1神经根起点在椎间盘上方、椎间盘平面、椎间盘与下位椎体的交界区和椎间盘下方的比例是66.67%、31.37%、0和0;L5神经根起点在椎间盘上方、椎间盘平面、椎间盘与下位椎体的交界区和椎间盘下方的比例为5.88%、56.86%、29.41%和3.92%;而L4神经根起点在椎间盘上方、椎间盘平面、椎间盘与下位椎体的交界区和椎间盘下方的比例为0、3.92%、43.14%和50.98%;L2、L3神经根起点均在椎间盘的下方。同时还发现双侧神经根起点左右不等高即神经根变异的高低起点混合类型和神经根变异的高起点类型,主要见于L4、L5、S1神经根。结论:3D-MRI技术能清晰地显示神经根起点与椎间盘位置的关系;当神经根起点在椎间盘下方时,突出的椎间盘大部分难以压迫到神经根,可以帮助鉴别无症状性的节段和责任节段;同时还可以帮助诊断腰骶神经根变异,从而帮助解释部分临床症状与影像学不符的病例,并指导术中规划,降低神经根损伤的风险。第二部分材料和方法:本研究自2017年10月-2019年06月随机纳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通过术中肉眼检查和术后神经症状改善已确诊为极外侧型或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两名有经验的骨科医生采用盲法,在不知手术结果或临床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对66名患者的常规MRI和3D-MRI的图像进行分析、评估,并作出诊断。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MRI和3D-MRI在诊断FLLDH中的价值。结果:3D-MRI技术在诊断FLLDH的敏感性(93.3%)、特异性(91.7%)均高于常规MRI(70.0%,77.8%)。同时观察者之间通过3D-MRI技术来诊断FLLDH的一致性(0.85)也高于常规MRI(0.60)。结论:3D-MRI技术是诊断FLLDH一种非常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帮助明确责任节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第三部分材料和方法:本研究自2017年10月-2019年06月随机纳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神经鞘瘤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行了3D-MRI检查,并且均接受了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和病理结果(金标准)已确诊为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或神经鞘瘤。由两名有经验的骨科医生采用盲法,分别对24例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和18例神经鞘瘤患者的3D-MRI的图像进行分析、评估,并作出诊断,探讨和分析3D-MRI技术在鉴别诊断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鞘瘤中的价值。结果:3D-MRI技术在诊断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8%和94.4%,观察者之间的诊断一致性(0.90)较好。结论:3D-MRI技术能有效地帮助鉴别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鞘瘤,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邵元栋,于益民[7](2019)在《腰椎椎管内可活动性神经鞘瘤1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椎管内神经鞘瘤是最常见的椎管内良性肿瘤,约占椎管内良性肿瘤一半,其起源于神经根的鞘膜,大部分位于髓外硬脊膜下间隙[1]。大部分起源于脊神经后根,受累神经呈纺锤状,一般单发[2-3]。临床中一旦确诊均应手术治疗[4]。手术方法以后入路椎板切除最为常见[5]。2017年7月,作者对1例椎管内神经鞘瘤行手术治疗,发现术前MRI检查与术中肿瘤实际位置不一致,现报告如下。

陈德平[8](2019)在《基于NGF/TrkA信号通路在椎管内神经鞘瘤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既往研究发现NGF/TrkA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肿瘤的血管生成、复发、转移等过程中发挥作用,而PI3K/AKT作为该通路的下游信号通路存在于广泛的人类肿瘤谱中,并且近年来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在人类的良、恶性肿瘤中NGF/TrkA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分化的效应与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然而,关于NGF/TrkA信号通路在椎管内神经鞘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却很少。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β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NGF/TrkA信号通路在椎管内神经鞘瘤中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第一步,在无菌条件下收集手术切除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标本,超净工作台中进行组织消化及原代细胞培养,利用雪旺细胞阳性表达S-100蛋白而成纤维细胞阴性表达的原理鉴定椎管内神经鞘瘤细胞的纯度,选择纯度≥95%的细胞作为实验细胞。第二部,将符合纯度要求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细胞用胰酶消化离心配成单细胞悬液,分别以每孔细胞7000个、溶液200 μ L/孔接种于96孔板,对照组只给予体积分数10%FBS·DMEM完全培养基200 μ L,实验组给予体积分数10%FBS·DMEM完全培养基配制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30,60,120,240μg/L的神经生长因子β溶液200 μ L,作用24h后,通过MTT法评估细胞增殖情况。按照上述方案,设置对照组:体积分数10%FBS·DMEM完全培养基,实验组分为:①K252a组浓度为100,200,300,400,500,600nmol/L;②LY294002组浓度为10,20,30,40,50,60μmol/L;③神经生长因子β(120μg/L)组;④神经生长因子β(120 μ g/L)+K252a(400nmol/L)组;⑤神 经 生 长 因 子β(120 μ g/L)+LY294002(50 μmol/L)组,作用24h后测定570nm波长处各孔OD值。第三部,在此实验基础上,将椎管内神经鞘瘤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共接种5个培养板,每板中对照组给予200 μL体积分数10%FBS·DMEM,实验组给予质量浓度为120 μ g/L神经生长因子β溶液200 μL,5板细胞连续培养0,12,24,36,48h后分别用酶标仪测定570nm波长处两组细胞各时间点OD值并绘制生长曲线。第四部,将椎管内神经鞘瘤细胞以每孔5X104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的4孔,加体积分数10%FBS·DMEM培养基体积至3mL,12h后弃去培养基,对照组给予3mL体积分数10%FBS·DMEM培养基,实验组分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β(120 μ g/L)、神经生长因子 β(120 μ g/L)+K252a(400nmol/L)、神经生长因子 β(120 μg/L)+LY294002(50 μ mol/L)培养液各3mL,继续培养24h后,Western blot检测TrkA、AKT、p-AKT(Ther308)、p-GSK-3 β 蛋白质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TrkA、AKT蛋白质对应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神经生长因子β组细胞吸光值(OD)随神经生长因子β的质量浓度增加而升高(P<0.05),于120 μ g/L时升高幅度最大(P<0.001),K252a、LY294002组细胞0D值不断下降(P<0.05),分别于浓度400 nmol/L、50 μmol/L时下降幅度最大(P<0.001);②神经生长因子β组中TrkA、p-AKT(Ther308)、p-GSK-3 β 蛋白质的表达上调(P<0.05),TrkA mRNA的表达也上调(P<0.05);③神经生长因子 β(120 μg/L)+K252a(400 nmol/L)组细胞0D值下降(P<0.001),TrkA、p-AKT(Ther308)、p-GSK-3 β 蛋白质的表达下调(P<0.05),TrkA mRNA的表达亦下调(P<0.05);④神经生长因子β(120μ g/L)+LY294002(50 μmol/L)组细胞OD值下降(P<0.01),p-AKT(Ther308)、p-GSK-3β蛋白质的表达下调(P<0.05);⑤各组中AKT蛋白质及其对应的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神经生长因子β能够促进椎管内神经鞘瘤细胞增殖,并且随其浓度的升高,促进细胞增值的作用不断增强。2.神经生长因子β促进椎管内神经鞘瘤时TrkA及对应的mRNA表达上调,AKT及对应的mRNA表达不变,但蛋白质AKT的磷酸化水平增高。3.当神经生长因子β促进鞘瘤细胞增值时,磷酸化糖原合酶激酶3(p-GSK-3 β)的表达水平是增高的。4.椎管内神经鞘瘤发生、发展可能与NGF/TrkA信号转导通路中TrkA、p-AKT(Ther308)及p-GSK-3 β等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有关。

张鸿鹏[9](2019)在《显微镜下锁孔技术治疗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锁孔技术治疗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在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5例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其中颈椎4例,颈胸段3例,胸椎6例,胸腰段1例,腰椎1例。所有患者的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应用显微镜锁孔切除。记录并分析15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大小、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00-290分钟,平均(185.33±47.59)分钟;出血量50-300ml,平均(161.11±69.92)ml;住院时间5-18天,平均(9.00±3.16)天。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SEP波幅无明显下降,MEP波幅未见消失,EMG未出现连续爆发性肌肉收缩表现。术后随访6-52个月,平均(31.00±15.50)个月,有14名患者(93.33%)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疼痛得到明显改善。所有15例患者(100%)的ASIA分级术后均达到E级,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5例患者的ASIA评分得到提升,术后ASIA分级提示: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1-2级:其中,13.33%保持稳定,33.33%提高1级,53.33%提高2级。结论:显微镜下锁孔技术可成功用于切除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其不仅能达到充分暴露并切除肿瘤的目的,而且能减少对椎旁肌肉、关节突、韧带的损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的特点。

孙枢文[10](2019)在《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椎管内肿瘤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就诊率逐年升高。对于它的治疗目前也是趋于多样化,且更加微创。本研究第一部分评价对比三组手术方式(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术联合植骨术)来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循证医学方法来系统性地评价椎板切除术对比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评估二者的优越性提供循证学证据。方法:第一部分:纳入2012.09至2016.12间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5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颈段12例,颈胸段2例,胸段21例,胸腰段4例,腰段18例,腰骶段1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联合植骨术)分为切除组、成形组和植骨组。切除组: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22-82岁,病程0.3-24个月;成形组: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13-65岁,病程0.5-60个月;植骨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1-76岁,病程0.5-48个月。术前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评分,Ⅲ级26例,Ⅳ级31例,V级1例。分别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脊柱畸形、椎管狭窄、脑脊液漏等),并定期随访评估其手术前后的ASIA改善率。第二部分:通过系统性检索的方式从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文(CBM)等数据库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文献包括LAMP与LAMT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非随机同期病例对照研究,发表时间不限。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及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分别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提取,并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采用比值比(OR)和标准化均数差(SMD)分别作为测量二分类变量和连续型变量的效应尺度,95%CI为效应量。结局效应指标包括主要及次要指标,主要的效应指标包括有效功能恢复率和肿瘤全切率,次要效应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脊柱畸形及脑脊液漏)。同时进行亚组分析以探究研究类型、年龄、肿瘤的类型、肿瘤的大小、手术节段数、随访时间及手术方式(是否行融合)对结局指标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星形细胞瘤、囊肿、血肿。术后随访时间12-73个月。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8.5±49.1)min、(194.8±58.9)min、(198.6±30.2)min;术中出血量为(238.2±102.4)ml、(209.5±99.5)ml、(202.5±103.2)ml;住院时间为(14.6±2.9)天、(15.9±3.2)天、(14.9±3.9)天;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发生脊柱畸形例数分别为4、1、0例,椎管狭窄数为4、0、1例,脑脊液漏为1、0、0例,复发数为1、0、1例;在脊柱畸形和椎管狭窄上三组的差异显着(p<0.05);而在脑脊液漏和复发率上,差异并不明显(p>0.05)。在ASIA改善率方面,三组短期内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椎板成形术(联合植骨术)较椎板切除术改善明显(p<0.05)。第二部分:最终16篇文献包含1096例椎管内肿瘤的患者纳入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板成形术对比椎板切除术在有效功能恢复率(p=0.003)、出血率(p<0.00001)、住院时间(p=0.006)、脊柱畸形发生率(p=0.01)及脑脊液漏发生率(p<0.00001)方面的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而在肿瘤全切率(p=0.21)及手术时间(p=0.14)上两组间未发现明显差异。在亚组分析中,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的性质、随访时间、手术节段数及手术方式均为脊柱畸形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论:第一部分:椎板成形术(有无植骨)能恢复椎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着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第二部分:椎板成形术可能是治疗椎管内肿瘤更加安全有效的一种手术方式。同时,融合在预防脊柱畸形方面的优势不容忽视。然而,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文献及足够的数据,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精心设计、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评估这一结论。

二、椎管内特殊类型的神经鞘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管内特殊类型的神经鞘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标准
        2.2.2 收集指标
        2.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资料统计
    3.2 单因素分析
        3.2.1 一般资料分析
        3.2.2 病史相关资料分析
        3.2.3 肿瘤及手术治疗资料分析
    3.3 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设备及仪器
    2 实验标本
    3 实验方法
        3.1 总体设计思路
        3.2 模拟手术操作
        3.3 解剖观察与测量
        3.4 腰椎撑开断裂实验
    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模拟手术操作
    2 解剖观察与测量
        2.1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最大可视角度[∠COD(°)]的比较
        2.2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底壁最大暴露宽度[CD(mm)]的比较
        2.3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S(mm2)]的比较
    3 腰椎撑开断裂实验
    4 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临床应用(附典型病例1例)
        4.1 病史资料
        4.2 手术过程
        4.3 术后及随访
第四章 讨论
    1 腰椎、腰椎椎管内肿瘤特点
    2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现状
    3 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
    4 正中腰椎椎管切开复位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诊治、手术入路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经部分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椎管内肿瘤手术方式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微通道辅助显微镜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切除方式的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3D-MRI神经根水成像技术在诊断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神经根起点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及其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例选择
        2.1.2 检查设备
        2.1.3 测量项目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神经根起点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
    2.3 讨论
        2.3.1 研究现状及与结果对比
        2.3.2 意义
    2.4 结论
第3章 3D-MRI神经根水成像在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病例资料
        3.1.3 图像分析
        3.1.4 3D-MRI神经根水成像评判指标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研究结果
        3.2.2 病例展示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3D-MRI神经根水成像在鉴别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鞘瘤中的价值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病例资料
        4.1.2 图像分析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研究结果
        4.2.2 病例展示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和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业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腰椎椎管内可活动性神经鞘瘤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8)基于NGF/TrkA信号通路在椎管内神经鞘瘤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标本收集
        2.1.2 实验耗材
    2.2 实验方法、步骤
        2.2.1 椎管内神经鞘瘤细胞的原代培养
        2.2.2 免疫荧光及细胞纯度鉴定
        2.2.3 细胞纯度鉴定
        2.2.4 MTT法测定不同浓度β-NGF、K252a及LY294002对ISCs增殖的影响
        2.2.5 椎管内神经鞘瘤细胞生长动力学分析
        2.2.6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
        2.2.7 RT-PCR检测目的基因
        2.2.8 主要观察指标
        2.2.9 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椎管内神经鞘瘤MRI影像、术后病理及鞘瘤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3.2 各组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Western blot及RT-PCR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9)显微镜下锁孔技术治疗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临床表现
    2 手术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麻醉方式和体位
        2.3 手术步骤
        2.4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2.5 术后处理
    3 疗效评价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手术一般情况
    2 临床资料结果
    3 手术并发症
    4 疗效评价
讨论
    1 椎管内肿瘤的外科治疗选择
    2 显微镜下锁孔技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的优越性
    3 显微镜下锁孔技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的局限性
    4 手术注意事项
    5 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意义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研究
    背景介绍
    论文立项依据
第二章 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椎板成形术对比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椎管内特殊类型的神经鞘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2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07)
  • [2]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郭瑶. 南昌大学, 2021(01)
  • [3]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王润培. 扬州大学, 2021(02)
  • [4]经部分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应用[D]. 叶勇强.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微通道辅助显微镜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的疗效分析[D]. 何秉桓.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3D-MRI神经根水成像技术在诊断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研究[D]. 熊茜. 南昌大学, 2020(08)
  • [7]腰椎椎管内可活动性神经鞘瘤1例报道[J]. 邵元栋,于益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15)
  • [8]基于NGF/TrkA信号通路在椎管内神经鞘瘤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D]. 陈德平. 厦门大学, 2019(12)
  • [9]显微镜下锁孔技术治疗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D]. 张鸿鹏.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D]. 孙枢文.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椎管内特殊类型神经鞘瘤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