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点火源 - 生石灰

潜在点火源 - 生石灰

一、潜在火源——生石灰(论文文献综述)

靳磊[1](2020)在《无机固化泡沫防灭火材料及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煤炭火灾是矿井主要灾害之一,给国家财产和人员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为防止煤炭自燃,国内外主要采用注浆、注惰气、注凝胶、喷洒阻化剂等方式灭火,这些技术有优势但只存在各自的适用条件。为保证灭火和充填效果,材料应具备良好的阻化性、流动性、渗透性,既保证采空区火区治理效果又提高空巷充填后的整体接顶效果、增强围岩强度,对上覆岩层起到很好的支撑效果。无机固化泡沫材料由于其反应过程不发热、耐火、有合适支撑强度、经济高效等性能,在矿井防灭火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任务“可堆积无机固化发泡充填堵漏防灭火材料施工工艺与装备研制”,对无机固化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泡沫体材料的组成成分及作用原理,并通过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的方式对材料配比基质、流动性、现场灭火性能进行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无机固化材料物质组成成分及其常见种类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满足工程应用要求,选取了硫铝酸盐水泥作为材料的基料,另外选择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制备泡沫所需要使用的发泡剂和稳泡剂,氯化钙作为速凝剂去调节材料的凝结时间。(2)通过对泡沫剂成分进行研究,从起泡力、50%析液时间、沉降距、泌水量几个指标进行考察,最终选用脂肪醇硫酸钠作为发泡剂,LAS、SDS、动物胶、植物皂粉几种物质都能改善泡沫剂稳定性,但植物皂粉效果更好,几种物质添加量的最佳比分别为0.25%、0.25%、0.1%和0.4%。通过对沉降距与泌水量的正交试验,得出影响沉降距的主次顺序为稳定剂用量、增稠剂用量、表面活性剂用量;影响泌水量主次因素依次为表面活性剂使用量、稳定剂用量、增稠剂用量。(3)通过对无机固化材料凝结时间、流动性、抗压强度几个指标进行实验分析,得出影响凝结时间结果的主次顺序为减水剂用量、水固比、速凝剂用量、早强剂用量,其中减水剂用量对凝结时间影响最显着。影响流动性结果的主次顺序为泡沫剂用量、水固比、减水剂用量。泡沫剂使用越少,水固比越大,浆液流动性能越好。从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分析,在早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泡沫剂用量。在后期影响强度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泥和粉煤灰的掺量比,水泥的使用量越多,材料的强度越好。通过实验和影响因素主次分析,确定了配比进行现场应用。(4)通过使用红外光谱分析、SEM、XRD等现代测试手段对无机固化材料进行微观分析,可以发现,泡沫剂中羧基、羰基、硫酸根基团的存在,都更好地实现了亲水性接枝改性,有利于泡沫可持续时间的稳定性增强。早期无机固化材料的水化产物以絮状、波浪状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向针状、棒状发展,交错连接形成骨架结构,从而形成力学强度,形成更稳定的水化产物。泡孔大多都是微米级尺寸,泡沫剂掺量越多,泡孔数量会更多,尺寸会更大。互不连通的泡孔可以起到吸热降温、阻碍热量传导的作用。(5)根据工程现场条件,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来看,在输送管道的第一个竖直弯头处及在水平管道流动的时候,管道上部流速较慢,该区域即为管道的空蚀区,另外,在输送管道的第一个竖直弯头处的下侧及第二水平弯头的外侧,浆液的流速最大且大于2m/s,该区域为冲蚀区,这两处管道容易磨损,需要现场应用时应进行特殊防护。当浆液水固比为0.5,管径为89mm时,管道出口的浆液流速相对均匀,管道不容易发生堵塞,可作为现场使用的参数。(6)通过现场注浆工程应用发现,与传统泥浆相比,无机固化材料的流动性远优于传统泥浆,基料的使用量可节约近一半,同时现场凝结时间较短,可达到工程上迅速凝结的要求,取样进行强度测试,发现其具有一定强度,与实验室测得的早期强度指标相符。此外,通过观察孔的观测,可以看到钻孔温度<50℃,CO浓度在014ppm之间,O2浓度稳定在7%以下,火区趋于稳定,达到了材料的预期要求。

董宏生[2](2019)在《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方法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能源、环境”三大问题的背景下,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废水处理与回用被普遍认为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传统水处理方法存在过程复杂、二次污染、能耗高、普适性差等缺点。因此,本研究核心目标在于探索新型安全经济高效普适水处理方法以解决上述难题,基于具有高水蒸气吸附特性离子凝胶合成和高驱动力水合物客体分子(水合剂)筛选,提出了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方法。通过多种方法和组分对比筛选,首次制备了具有良好性能的离子凝胶并分析了其含盐废水处理潜能;建立了水合物液相水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理论基础,首次实现了水合物液相水吸附法含盐废水重金属离子去除,分析了污染物浓度及种类、水合剂量对处理特性的影响机制,阐明了去除效率的控制因素和限制因素,对两种方法开展了技术经济分析。离子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决定离子凝胶水蒸气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性能的最关键因素。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合成了 PEGDA基和硅基EMIM Ac离子凝胶。比较了紫外聚合、微波聚合和热聚合对PEGDA基离子凝胶制备的适用性,发现热聚合法能够在600C和30 min内制备具有良好水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及表面形态结构的60.07 wt.%PEGDA基多通道离子凝胶,并且在90%湿度时,该离子凝胶的吸附量可达到143.41%,是硅胶的5.15倍,是活性炭的3.75倍。利用初始浸渍法,以Syloid 63FP和72FP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为固体基质,合成了硅基EMIM Ac离子凝胶。发现在低湿度下(40%RH),Syloid 63FP基离子凝胶的最大离子液体负载率为49.69wt.%,然而该离子凝胶在高湿度下(80%RH)存在离子液体泄漏和离子凝胶破碎问题。在低湿度和高湿度下Syloid 72FP基离子凝胶的最大离子液体负载率分别为59.98 wt.%和49.86 wt.%,并且50.14 wt.%Syloid 72FP基离子凝胶具有良好水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及表面形态结构,在90%湿度时,离子凝胶的吸附量是硅胶的5.89倍,是活性炭的4.29倍。经过离子凝胶优选,以50 wt.%Syloid 72FP基EMIM Ac离子凝胶开展了离子凝胶含盐废水处理研究,发现每千克离子凝胶每天产水量可达到24.9 kg/(kg*d)。优选具有较大驱动力(常压,8.4℃)水合剂,以R141b为水合剂开展了水合物液相水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研究,发现残余溶液电导率随着水合物生成不断增大,并且水合物拉曼光谱中不存在离子的特征峰,分解水中盐离子浓度接近于零,证实了水合物的排他效应,提出了水合物生成边界层浓度梯度理论,发现边界层浓度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不断增加,然而其与初始浓度的相对偏差却不断降低。发现在污染物浓度较高、水合剂量小的情况下去除效率较高,然而产水量和富集因子较小,并且水合物液相水吸附法含盐废水的离子去除效率和离子半径及电荷等无关。通过水合物微观结构观测解析了水合物固液分离前后的组分比例及赋存规律,发现夹液是水合物液相水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去除效率的控制因素,液胞是去除效率的限制因素。利用五种固液分离方法减少夹液提高去除效率,发现通过真空抽滤(1 min)离心(1580N和9 min)联合法,能够实现96.63%的去除效率。提出了适用于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的经济分析模型,设计了相应的工艺流程,考虑了初始投资费用、利率、维护费及运行费(电费、化学试剂费、人工费),计算了两种方法的单位生产成本,发现离子凝胶水蒸气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的单位生产成本高于水合物液相水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通过利用免费低温热源驱动的热泵技术制冷加热,可使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单位生产成本极大降低,并且在此状况下,离子凝胶水蒸气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的单位生产成本低于水合物液相水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通过技术分析对比,认为离子凝胶法具有较高的产水水质,水合物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较低能耗。因此,离子凝胶和水合物吸附法能够实现含盐废水的经济高效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于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李鑫磊[3](2019)在《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车轮的不断前进,粉尘爆炸的趋势越发的严峻,为了能有效的预防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对粉尘爆炸事故的风险做出合理的分级管控,确保各涉爆粉尘企业安全稳定的运行及发展,研究一种科学、合理的涉爆粉尘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量的涉粉现场检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独具特色的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方法,并以北京某生产制造企业为应用案例,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粉尘爆炸风险分析参数研究;粉尘爆炸风险评价研究;粉尘爆炸风险评估应用。本文最后在对北京市大量涉爆粉尘企业进行现场监督和检查后,分析总结了引发粉尘爆炸的各类危险因素。从粉尘爆炸可能性及后果严重程度两方面建立三层阶梯架构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粉尘爆炸各指标的风险分级赋值。从指标体系的特点入手,参照大量的现场检查调研数据,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个指标的风险等级,并对不同的风险等级进行相对应的赋值。成功将AHP和熵值法相结合,应用组合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权,建立了粉尘爆炸风险的评估模型。以各要素风险等级和权重的综合计算确定评估现场的粉尘爆炸风险等级,并依据现场检查结果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但是本文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首先粉尘爆炸特征数据有待完善。本文根据前人研究数据及实验,只进行了北京某加工制造企业的爆炸特性实验。由于个人能力不足,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粉尘特征数据体系。其次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分级有待进一步精确。最后评估软件的编写有待解决。以本文的评价方法为基础,可编制粉尘爆炸风险评估软件,从而方便快捷的对粉尘爆炸现场进行评估。

张文波[4](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刘天齐[5](2017)在《化工安全盲区的考察与研究》文中指出化工行业的复杂性与使用物质的危险性导致化工事故一经发生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因此对于导致事故发生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和预防一直是化工安全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化工行业,提出了白色隐患和黑色隐患的概念,白色隐患即安全检查与事故发生暴露出的安全隐患,而黑色隐患则为未知的、尚未可见的安全隐患。本文将黑色隐患的抽象集合命名为安全盲区,并基于白色隐患为“前黑色隐患”的性质,通过对实际工作中已查找出来的安全隐患作为安全盲区样本,并从安全盲区的危害性与关联性两个方面入手,对样本进行了研究工作:1)选取某化工项目现场检查的隐患信息作为安全盲区样本,运用事件树分析法的思想对该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对安全盲区的危害性做出定性的展示与说明。2)选取两个实际发生的化工事故,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事故进行原因推导,并得到作为基本事件的安全盲区,然后针对各安全盲区逐条分析说明,从而定性的表述其危害性。3)选取某化工项目现场检查的防火间距不足情况作为安全盲区样本,运用SAFETI&PHAST软件,设置事故先决条件后进行事故模拟,从而定量展示防火间距盲区的危害性。4)以实际工作中接触的52个化工项目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和记录的安全盲区作为样本,抽取每个项目与事故相关的四个因素作为辅助样本,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样本进行计算,进而算出每种事故类型的安全盲区数量与事故相关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并进行排序与说明。5)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样本的计算结果,提出在已知危险区域与事故有关的各因素分值的前提下,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逆运算,计算得到理论安全盲区数量,并以该数据作为企业日常安全检查安全隐患的参考指标,从而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安全盲区的数量。同时基于同类型思想,提出事件树反复推导寻找安全盲区的方法,并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杜强[6](2017)在《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文中指出针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火灾成因及危险性,提出几条可行的施工现场及施工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旨在为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施工安全提供参考借鉴。

彭笑[7](2017)在《阻燃型聚乙烯醇(PVA)包装薄膜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聚乙烯醇(PVA)是一种可降解性包装薄膜高分子材料,同大多数塑料一样,PVA属于易燃材料,在空气易燃,并且燃烧时还会放出大量黑烟,因而大大限制了PVA在对材料阻燃性能要求较高场合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研究了三种阻燃剂在PVA阻燃包装薄膜中的应用以及探讨了阻燃剂在PVA包装薄膜中的阻燃机理,通过实验测试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PVA阻燃机理主要由气相阻燃、凝聚相阻燃以及硅溶胶阻燃三种阻燃机理构成,阻燃过程中可同时发生几种阻燃机理,称之为综合协效作用—协同阻燃。2.PVA/APP膨胀阻燃体系中,APP阻燃剂在PVA阻燃包装薄膜中主要以气相阻燃机理为主,凝聚相阻燃机理才为辅。结果表明,当APP含量为20%时,PVA阻燃薄膜氧指数达到了29%,并且UL-94达到了V-0级别。同时OP-10在一定程度上提高APP在薄膜中的分散性、相容性。3.PVA/APP/MA膨胀阻燃体系中,APP/MA复合阻燃剂在PVA阻燃包装薄膜中气相阻燃机理与凝聚相阻燃机理进行协同作用,两种阻燃机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达到共同阻燃的目的。结果表明,当APP含量为22%、MA含量为10%时,PVA阻燃薄膜LOI值达到34%,UL-94达到V-0级别。其中APP、MA与PVA在薄膜中形成了相互交联的蠕虫状结构。4.PVA/SiO2膨胀阻燃体系中,硅溶胶阻燃剂在PVA阻燃包装薄膜中硅溶胶中的SiO2与PVA分子形成大量的Si-O-C键构成稳定的网络结构,分子间的活化能明显提高。结果表明,当SiO2含量达到28%时,PVA阻燃薄膜LOI达到32%,并且UL-94达到V-0级别阻燃标准。

冯志彬[8](2015)在《基于集对分析的在建工程火灾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镇建设力度不断的加大,在建工程项目的数量将会持续攀升,加之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巨型建筑的层出不穷,在建工程的火灾风险程度会随之增大,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在建工程项目进行火灾风险评估非常必要。通过对在建工程项目火灾风险评价,可以系统地识别出火灾的风险因素;揭示各种风险因素及施工场地整体的火灾风险程度,为施工管理者制定消防安全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以便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同时可以提高施工企业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也可为工程建设保险行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火灾保险费率提供支持。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在以对在建工程火灾案例的研究及结合施工场地环境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在建工程火灾发生的原因,从在建工程项目的自身状况和施工消防安全管理两方面总结了其火灾所具有的特点。(2)依据对在建工程火灾原因及特点的分析,初步建立起在建工程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对指标必要性分析、重要度分析、完整性分析和对指标体系结构“深度”与“出度”、聚类情况分析,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在建工程的火灾风险评价体系,涉及到火源控制、防火能力、灭火能力、安全疏散、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因素六大项内容,并对其下的各个子指标进行了解释和评价内容的界定。(3)分析总结了层次分析法在赋权应用上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对其各种的改进。提出了基于SPA-IAHP的赋权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区间数的形式给出,克服了专家需要对相对重要程度做出精准判断的缺陷,避免了一致性检验,并运用集对分析思想将区间数形式的权重转化为精确值。(4)依托集对分析理论,建立了基于n元联系数的系统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对风险等级的判定以及对集对态势和偏联系数的分析,可以综合评判出系统风险程度及发展趋势。

代张音[9](2014)在《LEC在PHA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在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的基础上,提出用LEC结合煤矿PHA定性分析,定量评价各事故的风险等级,并分析其可行性,简介评价流程。以某煤矿部分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安全预评价为例,验证用LEC法确定的风险等级的准确性。

满朝晖[10](2013)在《煤矸石山自燃治理措施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矸石即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大量的煤矸石长期露天堆放不加处理,不仅会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煤矸石中含有的硫还会引发自燃,产生大量烟尘并释放出有害气体,对环境及人身安全的危害极大。虽然国外对煤矸石山自燃的治理研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有些方法也属于探索阶段,且各国煤矸石的成分及物理力学特性不尽相同,地理位置差异很大,不能将国外的治理方法直接应用到我国煤矸石山的治理中。针对煤矸石山煤矸石自燃机理的研究现状,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目前还处于试验积累资料阶段,同时,对于煤矸石山边坡稳定性问题尚存在诸多难题,因此,对煤矸石山自燃的预防和治理以及山体稳定性进行研究是必要的。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理论成果,探讨了煤矸石山自燃的机理与治理方法,结合桑树坪煤矿煤矸石山综合治理工程,对自燃治理方法及山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室内和现场试验表明,采用注浆灭火工艺时,在粘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石灰作为注浆灭火材料有较好的灭火效果,得到了粘土与石灰配制的浆液的浓度和控制比例,工程实践表明浆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流变性,为其它类似煤矸石山自燃治理工程提供了参考。为了准确评价桑树坪煤矸石山的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桑树坪煤矿煤矸石山的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确定了山体边坡的潜在滑裂面位置及其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性,采用改变边坡几何形状并在滑裂面底部位置修建挡土墙的方法进行加固,有效的提高了山体的安全性。

二、潜在火源——生石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潜在火源——生石灰(论文提纲范文)

(1)无机固化泡沫防灭火材料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防治煤炭自燃技术
        1.2.2 泡沫体材料防治煤自燃技术
        1.2.3 水泥基泡沫材料及性能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反应原料性质及作用原理
    2.1 水泥
        2.1.1 概述
        2.1.2 分类
        2.1.3 原料选择
    2.2 发泡剂
        2.2.1 概述
        2.2.2 分类
        2.2.3 发泡原理
        2.2.4 影响因素
    2.3 稳泡剂
        2.3.1 概述
        2.3.2 分类
        2.3.3 稳泡原理
        2.3.4 影响因素
    2.4 调凝剂
        2.4.1 概述
        2.4.2 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泡沫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原料及设备
    3.2 实验指标及方案
    3.3 实验分析方法
        3.3.1 正交实验设计
        3.3.2 极差分析
    3.4 测试结果分析
        3.4.1 误差分析
        3.4.2 发泡剂分析
        3.4.3 稳泡剂分析
        3.4.4 泡沫沉降距与泌水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无机固化材料的实验研究
    4.1 材料配比原则
    4.2 实验方案设计
        4.2.1 凝结时间测试
        4.2.2 流动性测试
        4.2.3 抗压强度测试
        4.2.4 微观结构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凝结时间
        4.3.2 流动性
        4.3.3 抗压强度
        4.3.4 微观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无机固化材料料浆输送数值模拟
    5.1 现场应用概况
    5.2 模拟软件介绍
    5.3 物理模型建立
    5.4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5.5 管道模型流速变化结果及分析
    5.6 管道模型出口流速变化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无机固化材料现场应用
    6.1 材料制备工艺
    6.2 材料制备装备
    6.3 现场治理方案
    6.4 材料使用情况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方法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表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含盐废水处理意义及主要技术
        1.1.1 全球水资源概述
        1.1.2 我国水资源及含盐废水污染状况
        1.1.3 传统含盐废水处理技术概述
    1.2 离子凝胶和水合物概述
        1.2.1 离子凝胶概述及其应用
        1.2.2 水合物概述及其应用
    1.3 水蒸气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1.4 水合物液态水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实验系统与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信息
    2.3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型号及厂家
    2.4 实验所用分析表征方法
        2.4.1 离子凝胶形态学分析
        2.4.2 聚合物基离子凝胶化学稳定性分析
        2.4.3 水合物及离子凝胶拉曼光谱研究
        2.4.4 含盐废水及产水中离子浓度检测
        2.4.5 水合物吸附液态水过程原位电导率监测
        2.4.6 离子液体封闭性能和水热稳定性测试
        2.4.7 离子凝胶水蒸气吸附性能测试
    2.5 主要实验系统及测量方法
        2.5.1 聚合物基和硅基离子凝胶合成
        2.5.2 水合物微观结构可视化观测
        2.5.3 离子凝胶水蒸气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实验系统和方法
        2.5.4 水合物液相水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实验系统和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聚合物基离子凝胶合成及其含盐废水处理潜能研究
    3.1 引言
    3.2 聚合物基离子凝胶合成
        3.2.1 紫外聚合法合成聚合物基离子凝胶
        3.2.2 微波聚合法合成聚合物基离子凝胶
        3.2.3 热聚合法合成聚合物基离子凝胶
    3.3 聚合物基离子凝胶含盐废水处理潜能研究
        3.3.1 聚合物基离子凝胶水热稳定研究
        3.3.2 聚合物基离子凝胶化学稳定性研究及形态学分析
        3.3.3 聚合物基离子凝胶水蒸气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特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硅基离子凝胶合成、含盐废水处理潜能及其实际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硅基离子凝胶合成
    4.3 硅基离子凝胶含盐废水处理潜能研究
        4.3.1 硅基离子凝胶水热稳定研究
        4.3.2 硅基离子凝胶老化
        4.3.3 硅基离子凝胶化学稳定性研究及形态学分析
        4.3.4 硅基离子凝胶水蒸气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特性研究
    4.4 离子凝胶在水蒸气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
        4.4.1 离子凝胶水蒸气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热力学循环分析
        4.4.2 离子凝胶在水蒸气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水合物液相水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水合剂选择及水合物生成
    5.3 水合物液相水吸附处理含盐废水机理研究
        5.3.1 水合物吸附液态水过程中实时溶液浓度变化
        5.3.2 水合物拉曼光谱分析
        5.3.3 水合物生成边界层浓度梯度理论
    5.4 水合物液相水吸附法含盐废水处理影响因素研究
        5.4.1 污染物浓度对含盐废水处理特性影响研究
        5.4.2 污染物种类对含盐废水处理处理特性影响研究
        5.4.3 水合剂量对含盐废水处理特性影响研究
    5.5 水合物液相水吸附处理含盐废水过程优化
        5.5.1 水合物微观结构分析
        5.5.2 五种固液分离方式比较
        5.5.3 离心分离方式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技术经济分析
    6.1 引言
    6.2 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经济分析
        6.2.1 经济分析模型
        6.2.2 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经济分析实例研究
    6.3 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技术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粉尘爆炸风险分析
    2.1 粉尘爆炸危险因素分析
        2.1.1 爆炸性粉尘
        2.1.2 建筑、工艺及设备
        2.1.3 管理缺陷
    2.2 粉尘爆炸风险分析
        2.2.1 粉尘爆炸发生可能性分析
        2.2.2 粉尘爆炸后果严重度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粉尘爆炸风险要素指标
    3.1 风险要素指标体系
        3.1.1 一般原则
        3.1.2 构建方法
        3.1.3 指标体系
    3.2 确定风险要素
    3.3 风险计算
    3.4 确定可接受风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险评估方法
    4.1 风险评估思路
    4.2 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赋权法
        4.2.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赋权法
        4.2.3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险评价
    5.1 风险评估指标分级与赋值
    5.2 风险等级划分
    5.3 评估流程
第6章 风险评估示范性应用
    6.1 评估概况
    6.2 企业基本概况
    6.3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
        6.3.1 粉尘爆炸发生可能性分析
        6.3.2 粉尘爆炸后果严重度分析
        6.3.3 风险计算
    6.4 改进建议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北京某生产制造企业涉粉现场安全检查表
附录 B 涉粉现场层次分析打分表
附录 C 涉粉现场熵值重要度打分表
附录 D 北京某生产制造企业现场检查图像资料
致谢

(4)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5)化工安全盲区的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定性评价
        2.1.1 事件树分析法
        2.1.2 事故树分析法
    2.2 定量评价
        2.2.1 SAFETI&PHAST软件
        2.2.2 灰色关联分析法
第3章 安全隐患盲区危害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3.1 安全检查中的安全盲区形成的原因
    3.2 运用事件树分析法的思想研究和分析安全盲区的危害性
        3.2.1 项目情况介绍
        3.2.2 该项目盲区危害性分析
    3.3 运用事故树分析法的思想研究和分析安全盲区的危害性
        3.3.1 青岛暗渠爆炸事故中的安全盲区危害研究
        3.3.2 宝源丰公司火灾爆炸事故中的安全盲区危害研究
    3.4 对防火间距盲区的危害性定量分析
        3.4.1 模拟软件使用方法介绍
        3.4.2 样本选择及介绍
        3.4.3 事故后果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工安全盲区关联性的定量分析
    4.1 引言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安全盲区关联性的定量研究
        4.2.1 方法选用理由
        4.2.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
        4.2.3 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安全盲区的关联性的定量分析
    4.3 章节小结
第5章 预防和减少化工安全盲区的建议与方法
    5.1 引言
    5.2 灰色关联分析法公式反推求理论安全盲区数量
        5.2.1 已知条件设置
        5.2.2 计算过程
    5.3 其他建议与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施工现场火灾主要成因
2 建筑施工现场的火灾危险性
    2.1 密集排列且耐火等级偏低
    2.2 存在较多易燃与可燃材料, 火势蔓延快
    2.3 现场明火作业较多
    2.4 用电设备较多
    2.5 现场未配置足够消防设施
    2.6 消防安全管理流于形式
    2.7 消防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
3 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3.1 做好消防安全布局, 减少火灾隐患
    3.2 加强明火管理
    3.3 加强电气焊作业管理
    3.4 强化电气设备管理
    3.5 做好易燃可燃物管理
    3.6 其它管理办法
4 建筑施工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4.1 加大审查力度
    4.2 在现场安全管理中融入保险机制
5 结束语

(7)阻燃型聚乙烯醇(PVA)包装薄膜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乙烯醇(PVA)概述
        1.2.1 聚乙烯醇的性质及其应用
        1.2.2 聚乙烯醇包装薄膜的特性以及应用领域
        1.2.3 阻燃聚乙烯醇(PVA)研究进展
    1.3 阻燃技术
        1.3.1 成炭阻燃作用
        1.3.2 膨胀阻燃作用
        1.3.3 协助阻燃作用以及催化阻燃体系
    1.4 阻燃剂的发展现状
        1.4.1 磷系阻燃剂
        1.4.2 硅系阻燃剂
        1.4.3 铵盐型无机阻燃剂
    1.5 PVA薄膜对阻燃剂的要求及其阻燃性能的表征技术
        1.5.1 PVA薄膜对阻燃剂的要求
        1.5.2 PVA阻燃性能的主要表征技术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PVA的阻燃机理研究
    2.1 PVA的燃烧过程及其独特性
        2.1.1 PVA的燃烧过程
        2.1.2 PVA燃烧过程的独特性
    2.2 PVA的阻燃作用机理
    2.3 协同阻燃剂对PVA的作用
    2.4 小结
第三章 APP阻燃剂在PVA阻燃包装薄膜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材料制备
        3.2.4 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观形貌结果与分析
        3.3.2 傅里叶红外结果与分析
        3.3.3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结果与分析
        3.3.4 垂直燃烧(UL-94)测试结果与分析
        3.3.5 热失重(TG)测试结果与分析
        3.3.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PP/MA复合阻燃剂在PVA阻燃包装薄膜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材料制备
        4.2.4 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观形貌结果与分析
        4.3.2 傅里叶红外结果与分析
        4.3.3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结果与分析
        4.3.4 垂直燃烧(UL-94)测试结果与分析
        4.3.5 热失重(TG)测试结果与分析
        4.3.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硅溶胶阻燃剂在PVA阻燃包装薄膜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材料制备
        5.2.4 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观形貌结果与分析
        5.3.2 傅里叶红外结果与分析
        5.3.3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结果与分析
        5.3.4 垂直燃烧(UL-94)测试结果与分析
        5.3.5 热失重(TG)测试结果与分析
        5.3.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基于集对分析的在建工程火灾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在建工程火灾原因及特点分析
    2.1 在建工程施工现场起火原因分析
    2.2 在建工程火灾特点分析
        2.2.1 在建工程自身状况呈现出的火灾特点
        2.2.2 在建工程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呈现出的火灾特点
3 在建工程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1 指标体系元素的配置
        3.2.2 指标体系结构的构造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造的过程
        3.3.1 评价指标的初选
        3.3.2 评价指标的优化
        3.3.3 指标体系的结构优化
    3.4 指标解释与评价内容界定
        3.4.1 火源控制
        3.4.2 防火能力
        3.4.3 灭火能力
        3.4.4 消防安全疏散能力
        3.4.5 消防安全管理
        3.4.6 施工人员因素
4 基于集对分析的在建工程火灾风险评价模型
    4.1 集对分析理论
        4.1.1 集对
        4.1.2 联系度
        4.1.3 偏联系数
        4.1.4 集对势
    4.2 基于SPA-IAHP的赋权方法
        4.2.1 层次分析法的缺陷、不足和改进
        4.2.2 基于SPA-IAHP的赋权方法
    4.3 基于n元联系数的系统风险评价模型
        4.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3.2 建立指标集对评价分级标准集
        4.3.3 确定指标体系的联系度
        4.3.4 系统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
5 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状况
    5.3 确定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4 计算指标权重
    5.5 划分指标集对评价分级标准
    5.6 计算指标体系的联系度
    5.7 火灾风险程度综合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I 集对态势排序表
    附录II 指标集对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9)LEC在PHA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价方法简介
    1.1 PHA简介
    1.2 LEC简介[5]
2 LEC定量分析风险等级
    2.1 可行性
    2.2 流程
3 实例应用
    3.1 实例简介
    3.2 PHA评价
    3.3 LEC评价风险等级
4 结论

(10)煤矸石山自燃治理措施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对煤矸石山的研究现状
        1.2.1 煤矸石自燃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煤矸石山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3 煤矸石山治理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煤矸石山自燃机理与治理方法研究
    2.1 煤矸石山自燃特征及影响因素
        2.1.1 自燃所需的条件
        2.1.2 煤矸石山自燃的特殊性
        2.1.3 自燃的影响因素
    2.2 黄铁矿(FeS2)及煤的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2.2.1 黄铁矿的氧化反应机理
        2.2.2 煤矸石中煤的氧化反应机理
    2.3 煤矸石山中气体的传输机理研究
        2.3.1 气体自然对流作用与扩散作用
        2.3.2 其它气体传输机理研究
    2.4 煤矸石山自燃治理方法及防治措施研究
        2.4.1 治理煤矸石山自燃的常用方法
        2.4.2 治理煤矸石山自燃的新方法
        2.4.3 煤矸石山自燃的防治
    2.5 本章小结
3 注浆灭火法的实践应用研究
    3.1 桑树坪煤矿煤矸石山概况
        3.1.1 煤矸石山空间分布形态及现状
        3.1.2 气象水文及地下水埋藏情况
        3.1.3 地层岩性情况
        3.1.4 桑树坪煤矿煤矸石山自燃原因的分析
    3.2 注浆灭火法研究
        3.2.1 注浆灭火法的可行性研究
        3.2.2 注浆灭火材料选择与浆液配比的研究
        3.2.3 浆液渗透性现场试验研究
    3.3 注浆灭火法的工艺参数及工程措施研究
        3.3.1 治理方案研究
        3.3.2 注浆灭火工艺参数的确定
        3.3.3 注浆灭火工程措施
        3.3.4 注浆灭火效果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桑树坪煤矿煤矸石山稳定性研究
    4.1 煤矸石山边坡概况
        4.1.1 岩土体结构特征
        4.1.2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4.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4.2.1 极限平衡条分法
        4.2.2 滑移线场法
        4.2.3 有限单元法
        4.2.4 滑裂面的确定
    4.3 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4.3.1 强度折减法
        4.3.2 ABAQUS 软件介绍
        4.3.3 数值模拟
        4.3.4 稳定性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潜在火源——生石灰(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机固化泡沫防灭火材料及特性研究[D]. 靳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12)
  • [2]离子凝胶和水合物相变吸附处理含盐废水方法与机理研究[D]. 董宏生.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3]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 李鑫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4]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2)
  • [5]化工安全盲区的考察与研究[D]. 刘天齐.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8)
  • [6]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J]. 杜强. 建材与装饰, 2017(43)
  • [7]阻燃型聚乙烯醇(PVA)包装薄膜的制备与研究[D]. 彭笑. 湖南工业大学, 2017(01)
  • [8]基于集对分析的在建工程火灾风险评价研究[D]. 冯志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9]LEC在PHA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代张音. 安全, 2014(09)
  • [10]煤矸石山自燃治理措施及其稳定性研究[D]. 满朝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潜在点火源 - 生石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