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病患者志愿工作试行探讨

慢性精神病患者志愿工作试行探讨

一、慢性精神病人试行义工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熔[1](2021)在《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文中认为目的1.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质性访谈,深入探析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对人文关怀的感知。2.编制《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为评估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提供测评工具。方法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法、质性访谈法。查阅、学习文献后,选取18位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对人文关怀的感知。2.第二部分: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基于人文关怀理论和顾客满意度理论,结合文献分析和质性研究结果,参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试行)和《养老机构顾客满意度测评》,编写问卷的维度和条目。两轮专家咨询后,对拟定条目池进行修改、删除和增加,形成预调查问卷,选取40位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预试验,检验问卷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形成初始问卷。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83名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正式调查,经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形成正式问卷。结果1.第一部分:老年人感知较为满意的人文关怀包括生活方面照顾好、娱乐活动丰富、志愿服务暖心、党和政府关怀多、感受亲情温暖、老年人间相互关怀6个方面;感知较不满意的人文关怀包括便民措施缺乏、与同室老年人交流困难、医疗保障不足、缺乏个性化关怀、有时感觉不被尊重5个方面。2.第二部分:《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2.1编制问卷拟定38个条目的备选条目池,确定问卷计分方法,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得分高,表示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高;得分低,表示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低。2.2专家咨询和预试验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和预试验,形成包括7个维度、44个条目的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初始问卷。2.3效度分析内容效度为0.80—1.00。用EFA(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出了7个公因子,形成7个维度、34个条目的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正式问卷。2.4信度分析该问卷总Cronbach’sα系数是0.933,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是0.696—0.947;问卷总折半信度是0.820,各维度的折半信度是0.648—0.939。结论本研究形成的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的评估工具。

禹宁瑶[2](2020)在《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文中认为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新事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从一定意义上说,大量农村地区已然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其生产生活活动基本上就是围绕养老和抚幼两件事展开。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因农村改革政策而衍生,是经长期累积而成的复杂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经历了主动型安排、被动型接受和分工型选择的阶段性历史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留守老人问题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本研究紧紧围绕政府对留守老人“做过什么”、“做得如何”、“需要做什么”“如何做”的关键问题展开考察。从“一个村庄的中国养老”的田野调查着手,面对面感受老人的苦辣酸甜,从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口述故事和感受中,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由来、发展的轨迹、问题的症结、解决的良方,最终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及其体系构架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留守老人问题特性作了规律性考察。首次界定农村留守老人是与子女或其他赡养人、扶养人分开生活6个月以上,两者住所车程时间大于60分钟,独居在农村户籍所在地60岁以上的老人。提出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最突出的特征是家庭赡养功能临时性、部分性缺失,老人处于“准事实无人赡养”状态。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难、健康难、关爱难、发展难的现实背后是农村养老价值文化的严重缺失,养老观念上的“三只无形的手”——全生命周期不平等照护观念、“孝文化”名义下的养老公共责任的缺失、无限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健全人”社会定位,将农村老人在家庭、社会、国家的角色定位中置于不利地位。留守老人养老的时间阶段性、身份流动性和安排的过渡性特征决定其养老的“过桥”性质,属于特例养老,与农村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共同构成农村养老“三角”形态。本研究从纵向历史观察、横向事件比较的“十字”时空维度,考察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历史过程和问题症结。指出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处于基于老人自食其力基础上的“急难补救”式支持的阶段,家庭具有托底养老保障功能,而非政府。政府责任与角色错位应予纠正,支持保障方向应调整,“保基本”制度功能设计应纠偏,政策工具空间待优化。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探索留守老人养老评价体系和方法,为政府支持提供导向。首次分析了中国社会养老“剩饭现象”,提出养老“剩饭指数”理论,构建了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由通话指数、收入稳定指数、医疗照护指数、打牌指数“四维子指数”及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估公式与模型,用以衡量需求与供给匹配程度,更加准确判断老人生活状态和照料情况,为政策制定和服务改善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和标准。本研究在元治理理论指导下探索发现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直接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影子赡养人”理论。影子赡养人是指在法定赡养人因非主观故意造成赡养义务履行暂时性、部分性缺失时,为老人提供临时性养老帮助的责任主体。它是对法定赡养人角色和责任的临时性、部分性的替代,是在家庭赡养人功能失效时替代发生作用。影子赡养人准确定性了政府特例支持的属性,高度概括了政府特例支持的核心要义,为分析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政府对留守老人的支持,首要的理论依据是老人赡养实现程度,而不是谁是法定赡养人的问题,但凡有赡养缺失情形,“影子赡养人”就发挥“拾遗补缺”作用,为养老“剩饭现象”治理提供基本理论遵循。本研究依据“影子赡养人”理论,全新构架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体系。其最大特点在于坚持留守老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赡养”角度设定支持内容,从“过桥”性质选择支持路径,针对性、目的性强,较好解决了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探索了留守老人问题相对“闭环”的解决方案,是对养老社会支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当前农村养老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汤俊霞[3](2020)在《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沿滩区也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率均高于四川省和自贡市的平均水平,且养老需求正呈现不断增长之势,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养老服务实际供给还不匹配,这一矛盾将越来越严重。沿滩区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建立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令其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的必然要求。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调查研究法并结合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了解并分析了沿滩区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第四章从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章针对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提出了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长远发展的构想。本文以养老、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概念和福利多元主义、公共产品、社会分层等相关理论为依据,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相结合,从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指出了沿滩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与思考:1、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主体作用;2、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和形式;3、推动“三位一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协调均衡发展;4、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章蕾[4](2019)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食品安全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过渡时期,校园食品安全尤其如此。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我国已经逐渐从食物短缺的阶段步入食物相对剩余的阶段,甚至食品营养不均衡的阶段。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面对众多的学生和家长,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领域中的各个主体都在想方设法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食堂经历了从“全权管理-后勤社会化-后社会化”的阶段,经营权的变化带来管理上面的变化。学校在适应管理方式革新的同时,面对各方面给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施加的压力,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协同治理作为公共管理中的一种现代化的治理理念,适合于应对复杂性、系统性的治理问题。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环境当中,存在着内外多主体的共同治理的局面,“校长负责制”让学校处于整个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核心位置。学校要做好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需要协同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协同治理。特别是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最为关心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其实很难真正参与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核心工作当中,将其纳入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当中,可以有效的缓解学校对于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管压力,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增加一道防护屏。上海市Y中学通过定期举行食堂沟通会的方式,将学校、供应商、学生、家长都纳入到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当中,使各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局面。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上海市Y中学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个案研究,以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式,寻找上海市Y中学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可取之处,以及问题所在。主要是家长代表的选取和参与程度问题,以及家长代表与学校、供应商之间的协同配合等。将家长纳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当中,有效的完善了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环境。基于此种治理模式,在借鉴国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做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模式,使食堂从传统的监督管理走向“协同治理”。重构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模式下各主体的角色:学校成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当中的协同者;供应商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服务者;家长作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参与者;学生成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建议者;监管部门承担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监管者角色;教育局着手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调控者工作。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完善上海市公办高中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继续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家长参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搭建食堂沟通会实现校内的沟通平台;广泛协作实现学校食品安全协同治理。

李惠宇[5](2019)在《生命关怀视角下安宁疗护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探索 ——以北京市某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在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对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重视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尤其在面对癌症等重大疾病和濒临死亡的时刻。在我国不仅仅国民教育中普遍缺乏生死教育,并且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生和社工专业学生也缺乏必要性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死亡等字眼较为忌讳,对于临终患者的“善终”和“优逝”缺乏深入思考。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现代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于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们日益增长的身、心、社、灵“全人”服务理念和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引起关注,有尊严地生和死、“善终”、“优逝”逐渐成为关注议题。其次,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发展,促使社会工作逐渐专业化和细分化,在此大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者逐渐以“嵌入”的形式进入医院医学人文团队之中,社会工作者也成为了安宁疗护人文团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医院安宁病房的癌症末期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心理师、社工师和从事安宁疗护义工服务的志愿者等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观察和文献法为资料收集方法,从长时间直接服务和参与观察这些服务对象的临床实践案例和材料中,选取了典型性的研究对象以及信息饱和的案例材料,进而充分地建构出本土化的安宁疗护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临床医务社会工作者以生命关怀为视角,回顾亲身感受、反思实践经验、归纳社会生活实践、总结实务智慧、汇总实务经验,进而探索性的研究和总结安宁疗护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研究发现,在当前国内外广泛推崇的多学科和跨专业的安宁疗护团队协作的实践背景之下,以生命关怀理论为基础和视角,以“案主自决”和“需求为本”为实践核心,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伦理和方法,与安宁疗护这门学科的理念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融合,对安宁疗护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主要包括的服务对象来源及分类、核心服务理念与原则、安宁疗护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安宁疗护社会工作服务方式等各个要素展开探索性地阐释,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的安宁疗护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陈晓萍[6](2019)在《新时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以福州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踏上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但是,仍有许多困难和矛盾需要克服和解决,其中养老问题将成为新时代中国重大民生课题之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挑战。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他们期待更好的养老环境、更贴心的养老服务、更多样的养老形式。因此,大力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丰富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新时代养老短板的重要手段,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会议、调研、考察、出访等场合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基础上,以福州市3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为例,分析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给出建议。

李蓝[7](2019)在《我国安宁疗护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宁疗护是为身患癌症末期的临终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氛围、温馨的人际关系和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在帮助患者走完生命最后阶段的同时,对病人的家属予以安抚、关怀的系统性医疗服务。安宁疗护的目的是提升病人及其病人家属的生活品质,以为之提供整体性、积极性的社会层面与心理层面的治疗方式,让病人在临终阶段依然有家人的陪伴与社会各界的关怀,使他不再孤寂与恐惧。可以说,安宁疗护的出现,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大标志。安宁疗护是为了让患者“安宁生,尊严死”,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主要治疗手段,以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为目标,更着重于使患者“安乐活”,这与安乐死为了“痛苦而解决人”的本质是不同的;安宁疗护与尊严死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安宁疗护是患者为了追求生命的质量而自始明确拒绝施用心肺复苏术以及接受维生医疗措施,而尊严死是患者为了追求尊严地死亡而选择撤除或中止心肺复苏术以及维生医疗措施,两者虽有交叉,但又有区别。安宁疗护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对安宁疗护的试行后,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真正地为大众所熟知并有效利用。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尚未构建安宁疗护法律制度,导致相关部门和机构没有管理权限和职责不明确,而安宁疗护的适用对象、实施条件、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亦不明确,因此为其在实践中的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我国必须建立安宁疗护的法律制度。安宁疗护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彰显了新时代的人们的生死价值观,体现了人们对生命质量提升的追求;发展安宁疗护是对《宪法》人权内涵的进一步解读,其实施内容并不具有违法性,因此在伦理与法理上皆具正当性。当前,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稳步推进,我国的安宁疗护已具备相应的立法条件,我国可借鉴域外丰富的立法经验,再以大陆既有的立法为支持,为我国安宁疗护立法提供可行性依据。在对安宁疗护立法的具体方向上,我国大陆应考虑以特殊法的形式,在实质内容上,应主要考虑建设其适用对象、预立医疗指示、实施主体与实施方式、审查监督主体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制度问题。将安宁疗护立法囊括进我国大陆的法律体系,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人民的期盼,同时也是对我国《宪法》之人权内涵的进一步解读与新的演绎。

王雅茹[8](2019)在《失能老人喘息服务的实施困境与措施探究》文中提出我国高龄人口不断增加,失能老人群体规模逐渐扩大,护理需求随之增加。在当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下,家庭成员仍然为照料老人的首要人力资源,结合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老人的配偶及其成年子女成为主要照顾人。然而“独生子”时代的长期影响导致“4-2-1”家庭结构的形成,家庭照料资源较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来讲愈发短缺,日益加重的照料负担损害了家庭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压缩了家庭照料者的社会交往时间。从失能程度和护理需求的关系来看,失能程度越高,专业护理需求越多,更易产生额外养老支出,给失能家庭带来经济压力,而且失能程度越深,对照料者的依赖越重,照料负荷逐渐与家庭照料者能力不匹配,进而影响被照料老人的养老质量。因此,我国多个地区推出“喘息服务”,旨在关注失能老人家庭照料者负担,为其提供短暂喘息机会,进而优化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本文以关注家庭照料者的“喘息服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喘息服务政策引导及服务模式较为明确的两个地区——杭州市西湖区和上海市静安区的开展现状,分析其中开展经验及实施困境。以“喘息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视角分析我国目前“喘息服务”推广实施的障碍性因素,包括政府针对性政策少、服务专业化程度不足、以及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结合服务提供方和服务消费方(失能老人及其家庭)自身条件制约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总结国外“喘息服务”的优秀经验和先进模式,针对我国“喘息服务”的发展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主层面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规健全监管体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升服务专业性、借助信息化网络完善信息档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道德素质水平、强化家庭互助功能和志愿者服务、建立服务双方信任机制。

区少铨(Au Siu chuan)[9](2019)在《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建于1870年的东华医院,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设立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会服务。至2017年,东华三院在全香港设有超过300个服务单位,雇员人数逾一万名。自1880年开始在香港提供教育服务,在香港共设有52所学校,包括专上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特殊学校的完整教育体系,为香港最具规模的办学团体之一。东华医院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纪初一段长时间内,曾一度是华人社会的权力中心。东华医院的董事集中了香港社会上举足轻重,及具有名望的华人绅商,属于士绅阶层的东院董事,经常负起排解纷争、维持地方秩序的责任。英政府亦乐意透过东华医院来维持华人的社会秩序。东华医院故此一直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直至二次大战之后,方才日渐减退。本文以东华三院(The 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兴办教育的过程及其教育服务的变迁为例子,探讨民间非牟利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在香港社会经营教育服务的态度及实况。本文通过研究香港政府对东华教育服务的扶助及干涉的情况下,东华如何扩大其服务范围,改变课程和教学,由塾馆演变为现代化的多元教育机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简介东华三院的历史发展,概括说明从广福义祠至建立东华医院,以及三所医院联合组织成“东华三院”的历史背景。东华三院除赠医施药外,更同时兼及社会福利服务,东华总理在不同的阶段,开展的社会服务皆有不同特色,救济范围广及国内外同胞,也反映了东华三院和港英政府、中国政府、海外华人的互动情况;第二章是说明东华兴办教育的第一阶段,东华自1880年利用文武庙捐款收益从事教育服务,创办第一所义学,从私塾形式扩展至现代化的小学,为贫苦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发展过程,其间义学在课程及管理上皆改了重大的改革,进而与另一历史悠久机构香港乐善堂义学作横向比较,以分析东华教育在当时发展的水平;第三章是叙述东华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战后东华三院全面恢复教育服务,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东华三院配合政府的发展步伐,着手开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及特殊学校,发展正规和系统化的教育服务。到了 1997年,东华三院的教育进入了第三阶段,在配合政府的教育政策的前提下,学校课程及活动上皆有不同的调适,而且发展了东华三院的德育课程,以建立“东华人”对国家及办学机构的归属感。东华三院亦与时并进,配合社会的转变和市民的需求不断改善及扩展包括大专等各项教育服务;影响东华三院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政治的影响及“东华人”精神尤其是突出的方面,东华三院与港英政府、特区政府、香港社会的互动上,皆有超越其他办学团体的优势;东华学校重视价值教育,品德培养,因此栽培了众多出色的毕业生,这些“东华人”反映了“东华精神”,在香港各行各业均发光发亮。研究显示,东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从办理学校的经过观之,东华在经费取得、学校的管理、发展策略与政府的交涉,均有其成功之处,总结东华成功从传统民间慈善机构转型为现代化的多元办学机构的成功经验,能为中港未来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模式。

秦小蓉[10](2019)在《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及制约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医院作为健康的主要供给方已经不能完全并及时地满足公众的需要,而医务社会工作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途径之一。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既能顺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又能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促进全民全生命健康。在医患矛盾复杂多样、各类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医务社工的发展急需理论指导及实践经验。当前中国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发展需求逐渐增大,却遭遇了不少发展瓶颈。本文在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的理论视角,并结合具体的社会救助,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从理论层面进一步的拓展;同时,本文还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我国社会工作政策尤其是医务社会工作政策进行梳理,并重点对广州市和广东省的有关政策进行分析,掌握了其推进的历程,发现政府有关部门虽然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政策执行不力,政策落实不够,说明下一步仍然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进一步完善。然后,对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现实进行了概述,并从医务社会工作的组织架构,具体实施情景,供给需求测算以及典型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广州医务社工的制度设计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总体规模较小,社会对医务社工的重视程度不高,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医务社工的有效需求尚未被完全激发,医务社会工作人员的最低配置标准尚未形成,医务社工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制约因素,发现主要是医疗机构及领导不够重视,投入的资金不够充足,社会认同感比较低,医务社工人员的薪资报酬低,晋升空间狭小,缺乏持续的吸引力,影响服务的稳定性。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影响了部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从而导致医务社工不能健康发展的恶性循环。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从政府部门、医务社会工作的指导性组织、医疗机构、第三方社工服务供给机构、教育系统和医务社会工作者本身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倡导从多元共治的视角来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慢性精神病人试行义工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精神病人试行义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年人及养老机构概述
        1.1.2 人文关怀概述
        1.1.3 顾客满意度概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
2 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感知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资料收集方法
        2.1.3 资料整理和分析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感知较为满意的人文关怀
        2.2.2 感知较不满意的人文关怀
    2.3 研究讨论
        2.3.1 养老机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2.3.2 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感知结果分析
        2.3.3 建议
3 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3.1 研究方法
        3.1.1 建立问卷的条目池
        3.1.2 设计问卷的计分方法
        3.1.3 筛选问卷的条目
        3.1.4 正式施测
        3.1.5 条目的分析与筛选
        3.1.6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1.7 统计学方法
        3.1.8 质量控制
    3.2 研究结果
        3.2.1 专家咨询结果
        3.2.2 预试验结果
        3.2.3 正式试验结果
        3.2.4 问卷终稿形成
    3.3 研究讨论
        3.3.1 问卷编制的意义
        3.3.2 问卷编制的科学性
        3.3.3 问卷的适用性
4 全文总结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研究创新之处
        4.2.1 选题角度创新
        4.2.2 研究对象创新
        4.2.3 研究内容创新
    4.3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专家咨询表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附录C 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问卷(预调查)
附录D 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问卷(最终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方法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留守老人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2.1.2 赡养人与影子赡养人
        2.1.3 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和特例养老
        2.1.4 政府养老支持与政府养老特例支持
        2.1.5 养老价值文化与养老剩饭指数
    2.2 理论方法基础
        2.2.1 元治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检讨
        2.3.2 抽样分析法的运用
        2.3.3 古城村田野调查
        2.3.4 特定研究任务的多元方法运用
        2.3.5 主要数据构成及样本编码
第3章 基于古城村折射的留守老人问题历史脉络
    3.1 古城村养老历史变迁
        3.1.1 养老发展轨迹
        3.1.2 养老历史状况
        3.1.3 养老变化特征
    3.2 古城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历史考察
        3.2.1 留守老人现象的出现及演变过程
        3.2.2 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及环境特征
        3.2.3 留守老人问题的政策历史背景
        3.2.4 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源
    3.3 小结
第4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分析
    4.1 湘潭市留守老人概况
    4.2 数据来源
    4.3 湘潭市留守老人整体情况分析
        4.3.1 个体特征分析
        4.3.2 经济状况
        4.3.3 身体及生活情况
        4.3.4 精神状况与社会交往情况
    4.4 湘潭市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差异性分析
    4.5 湘潭市留守老人区域性特征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现状分析
    5.1 政策实施概述
        5.1.1 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政策
        5.1.2 农村养老服务政策
        5.1.3 农村留守老人专项政策
    5.2 养老政策内容分析
        5.2.1 分析对象与方法
        5.2.2 分析维度
        5.2.3 政策编码
        5.2.4 分析结果
        5.2.5 分析讨论
    5.3 养老政策效应分析
        5.3.1 分析对象及方法
        5.3.2 分项评估结果
        5.3.3 分析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6.1 建模的研究背景
    6.2 建模的目标任务
    6.3 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模方法选择
    6.4 数据编码与模型建构
        6.4.1 开放式编码
        6.4.2 轴心编码
        6.4.3 选择性编码
    6.5 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构成分析
    6.6 基于养老剩饭指数的评价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及政府责任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7.1.2 养老需求构成要素四维设定
    7.2 农村老人常态养老需求分析
        7.2.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7.2.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7.2.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7.2.4 历史变化维度需求分析
    7.3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分析
        7.3.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7.3.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7.3.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7.4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7.4.1 农村常态养老与特例养老需求差异性分析
        7.4.2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7.5 基于需求侧的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责任分析
        7.5.1 养老支持责任的理论基础
        7.5.2 政府养老责任清单分析
        7.5.3 政府特例养老支持的主要差距
    7.6 小结
第8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及阐释
    8.1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的提出
        8.1.1 理论背景
        8.1.2 理论发现
        8.1.3 理论内涵
        8.1.4 理论意义
    8.2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
        8.2.1 理论基础和方法
        8.2.2 “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
    8.3 基础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3.1 农村养老价值文化
        8.3.2 农村养老基础政策
        8.3.3 养老服务标准
    8.4 核心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4.1 家庭主养支持
        8.4.2 社会共养支持
        8.4.3 政府公养支持
    8.5 制度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5.1 “安全屋”机制
        8.5.2 “蓄水池”机制
        8.5.3 “长博弈链”机制
    8.6 小结
第9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建设对策
    9.1 构建家庭主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1.1 制定全国统一的留守老人认定标准及具体办法
        9.1.2 建立留守老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
        9.1.3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环境支持系统
        9.1.4 建立留守老人亲情陪护制度
        9.1.5 试点建立农村以房养老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9.1.6 建立留守老人法律援助制度
    9.2 构建社会共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2.1 建立留守老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9.2.2 建立邻里互助照料制度
        9.2.3 完善为老公益创投制度
        9.2.4 探索设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基金
        9.2.5 推进农村养老价值文化建设
    9.3 构建政府公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3.1 建立定期探访制度
        9.3.2 建立“双困”留守老人护理补贴制度
        9.3.3 建立资助留守老人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制度
        9.3.4 建立留守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9.3.5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9.3.6 建立留守老人应急救援制度
    9.4 优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础政策环境
        9.4.1 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9.4.2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9.4.3 建立老年照护救助制度
        9.4.4 建立养老征信制度
    9.5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9.5.1 鼓励急需标准的优先研制
        9.5.2 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9.6 探索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养老模式
        9.6.1 多元养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9.6.2 医养结合介入实验启示
        9.6.3 积极养老模式的植入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基本结论
    10.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B 调查研究资料
    附件1 湘潭市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附件2 湘潭市老人日常活动困难程度问卷调查表
    附件3 湘潭县留守老人入户访谈提纲
    附件4 湘潭市留守老人养老评价问卷调查表
    附件5 湘潭市非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附件6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入户调查表
    附件7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访谈提纲
    附件8 湘潭县镇村干部访谈提纲
    附件9 湘潭县农村养老调研座谈会纪要
    附件10 湘潭县养老田野调查访谈样本编号及基本情况
    附件11 访谈实录

(3)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养老
        2.1.2 养老服务
        2.1.3 养老服务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社会分层理论
第3章 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1 沿滩区基本情况
    3.2 沿滩区人口结构及年龄分布
    3.3 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
        3.3.1 养老服务主体的现状
        3.3.2 养老服务对象的现状
        3.3.3 养老服务内容的现状
        3.3.4 养老服务方式的现状
第4章 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养老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1 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4.1.2 社会组织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4.1.3 市场力量参与不足
    4.2 养老服务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1 生活照料使用率低
        4.2.2 经济援助水平不高
        4.2.3 医疗保健功能缺失
        4.2.4 精神慰藉严重缺失
    4.3 养老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
        4.3.2 机构养老受到多方面限制
        4.3.3 社区居家养老处在起步阶段
第5章 完善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5.1 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主体作用
        5.1.1 政策保障、监督与财政支持
        5.1.2 吸引社会力量延展养老人力资源
        5.1.3 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5.2 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和形式
        5.2.1 建立养老需求反馈机制
        5.2.2 探索建立紧急救助服务体系
        5.2.3 组织有益的文体活动
        5.2.4 探索家庭式小型养老院
        5.2.5 推广“时间银行”经验做法
        5.2.6 探索“互联网+养老”
    5.3 推动“三位一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协调均衡发展
        5.3.1 居家养老为基础
        5.3.2 机构养老为补充
        5.3.3 社区养老为依托
        5.3.4 医养相结合
    5.4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5.4.1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5.4.2 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沿滩区养老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4)协同治理视角下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食品安全
        (二) 协同治理
        (三) 后勤社会化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
        (一) 国内学校食堂经营方式转变
        (二) 近年来国内学校食品安全案例梳理
    三、国外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
        (一) 美国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二) 日本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三) 欧洲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四) 其他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四、小结: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各方角色
        (一) 政府初步建立校园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二) 学校随食堂经营权转变进行管理升级
        (三) 家长在学校食品安全治理中被边缘化
        (四)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食品安全带来挑战
第三章 上海市Y中学食品安全管理分析
    一、上海市Y中学基本概况
        (一) 上海市Y中学的学校管理
        (二) 上海市Y中学的后勤管理
    二、上海市Y中学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演变
        (一) 上海市Y中学的食堂管理
        (二) 上海市Y中学食堂管理发展阶段
        (三) 上海市Y中学食堂引入的不同公司及其特征
    三、上海市Y中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一) 家长代表的实质性意义
        (二) 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三) 供应商内部规范化管理
        (四) 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意识
第四章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模式研究
    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构想
        (一) 上海市Y中学的食堂沟通会
        (二) 当前管理方式下有关各方的角色分析
    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一) 学校成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协同者
        (二) 供应商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服务者
        (三) 家长实现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参与者
        (四) 学生作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建议者
        (五) 监管部门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监管者
        (六) 教育局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调控者
第五章 结论、建议和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完善上海市公办高中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 继续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
        (二) 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三) 规范家长参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
        (四) 搭建食堂沟通会实现校内的沟通平台
        (五) 广泛协作实现学校食品安全协同治理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一) 学校管理人员
        (二) 食堂工作人员
        (三) 学生
        (四) 家长
    二、调查问卷
        (一) 学生问卷
        (二) 教师问卷
        (三) 家长问卷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后记

(5)生命关怀视角下安宁疗护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探索 ——以北京市某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生命关怀理论与视角
    第二节 关于安宁疗护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研究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质性研究
    第二节 研究对象选取方法
    第三节 研究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四章 研究发现
    第一节 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来源及分类
    第二节 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核心服务理念与原则
    第三节 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需求评估
    第四节 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第五节 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
第五章 反思与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时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以福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医养结合
        (二)新时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难点
        (四)创新点
第一章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理论依据及发展过程
    第一节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相关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
        二、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
        三、习近平关于老龄工作重要论述
    第二节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意义
第二章 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实践
    第一节 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背景及实践案例分析
        一、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背景
        二、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案例分析
    第二节 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养老服务模式及启示
    第一节 国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一、青岛模式
        二、北京市恭和养老公寓运用PPP模式
    第二节 国外养老服务模式
        一、美国模式
        二、英国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养老服务模式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
        二、重视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三、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培养职业化服务人员
        五、建立长期护理险
第四章 新时代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老有所养——提高福州医养智能化水平
        一、配置医疗和养老资源
        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三、推进医养服务智能化
    第二节 老有所医——打造福州健康守门人
        一、探索建立长期护理险
        二、完善家庭医生制度
        三、建立健全护理人员培养机制
    第三节 老有所乐——实现多途径精神养老
        一、多渠道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二、营造尊老爱老社会氛围
        三、壮大助老服务队伍
    第四节 老有所安——织就福州老年保护网
        一、加强法律保障
        二、重视老年友好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我国安宁疗护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安宁疗护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安宁疗护的概念
    (二)安宁疗护与安乐死
    (三)安宁疗护与尊严死
二、安宁疗护的发展与相关立法情况概述
    (一)英国
    (二)美国
    (三)日本
    (四)台湾地区
    (五)我国安宁疗护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
        1、宁养院
        2、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3、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三、我国安宁疗护立法之必要性
    (一)安宁疗护之适用对象明确必要性
    (二)实施安宁疗护之法律条件规范必要性
        1、医生的鉴定
        2、患者的意愿
        3、相关机构的审查监督
    (三)各方主体权利与义务需要明确
        1、患者之医疗自主权
        2、家属之医疗代理权
        3、医生之义务
    (四)“双重效果”的法律性质需要明确
四、我国安宁疗护立法之可行性
    (一)安宁疗护具有正当性
        1、安宁疗护在伦理上具有正当性
        2、安宁疗护在法理上具有正当性
    (二)我国可借鉴域外相关立法经验
        1、域外安宁疗护的立法及其相关规定
        2、借鉴与总结
    (三)我国现有相关立法的支持
五、我国安宁疗护之立法形式和基本内容
    (一)立法形式之构想
    (二)立法基本内容之构想
        1、安宁疗护的适用对象
        2、承认患者对维生医疗和心肺复苏术的拒绝权
        3、设立预立医疗指示制度
        4、安宁疗护的医疗代理权制度
        5、安宁疗护的实施主体与实施方式
        6、设立审查与监督主体
        7、法律责任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失能老人喘息服务的实施困境与措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及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论文的框架结构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失能老人
        2.1.2 喘息服务
        2.1.3 家庭照料者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社会支持理论
        2.2.2 差序格局理论
        2.2.3 人性照护理论
第3章 我国喘息服务政策及地区案例分析
    3.1 喘息服务政策
        3.1.1 国家政策
        3.1.2 地方政策
        3.1.3 政策评述
    3.2 喘息服务地区案例分析——以杭州市西湖区、上海市静安区为例
        3.2.1 我国喘息服务实施总体概况
        3.2.2 杭州市西湖区喘息服务开展现状
        3.2.3 上海市静安区喘息服务开展现状
    3.3 案例地区喘息服务开展经验和实施困境
        3.3.1 开展经验
        3.3.2 实施困境
第4章 “喘息服务”推广实施的障碍性因素探究
    4.1 政府引导和监管力度不足
        4.1.1 喘息服务政策引导不足
        4.1.2 监督管理体系缺失
        4.1.3 政府购买服务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4.2 喘息服务专业化程度不足
        4.2.1 服务供给者专业化程度
        4.2.2 服务生产者专业化程度
        4.2.3 服务消费者专业化程度
    4.3 服务消费者条件制约
        4.3.1 主观条件
        4.3.2 客观条件
    4.4 干预阶段细节影响最终服务效果
    4.5 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
第5章 国外“喘息服务”实施干预的借鉴
    5.1 美国纽约“喘息服务”模式的多样化
    5.2 澳大利亚完善的资金体系
    5.3 瑞典机构安全性保证
        5.3.1 照料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培训
        5.3.2 保证照料机构的安全性
    5.4 各国经验总结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6章 喘息服务介入失能老人家庭照顾的对策和建议
    6.1 政府发挥引导监管作用
        6.1.1 出台针对性政策细化服务要求
        6.1.2 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6.1.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6.1.4 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的科学性
    6.2 社会网络整合资源凝聚社会关注度
        6.2.1 建立专业服务机构和队伍
        6.2.2 利用信息化网络获取服务机构信息
        6.2.3 以竞争性推动喘息服务效果优化
    6.3 社区个人合作互助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6.3.1 促进个人整体素质提升
        6.3.2 强化家庭功能,推动志愿互助
    6.4 建立服务生产者与被服务家庭间的信任机制
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9)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目说明
    二、选题意义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限制
    三、研究现状
        (一) 关於香港史相关的研究
        (二) 关於东华三院历史的相关研究
        (三) 关於东华三院档案的说明
第一章 东华三院概况
    第一节 从广福义祠到东华医院、东华三院
        一、东华医院成立的背景
        二、从广福义祠到成立东华医院
        三、东华医院中医理念与港英政府磨合
        四、东华医院至东华三院
    第二节 东华医院非医疗功能的拓展及与港英当局的磨合
        一、东华医院救助与善业
        二、海内外社团与东华医院的关系
        三、华人社会仲裁与港英政府价值观磨合
    第三节 东华领袖与香港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一、买办绅商:面向祖国的年代(1880-1930)
        二、官商巨贾:立足香港寻求发展(1931-1980)
        三、商界精英:植根香港,回归祖国时期(1981-1997前後)
    小结
第二章 港英时期东华三院教育发展(上1880-1945)
    第一节 东华医院文武庙义学
        一、设立文武庙义学社会背景
        二、文武庙义学招生动机与扩展策略
        三、文武庙义学办学形式及课程
        四、文武庙义学师资及教学概况
        五、文武庙义学收费及学校管理
    第二节 东华医院义学的早期发展及改革
        一、小学的办学策略、学生入学
        二、小学的学制与课程
        三、义学师资及学与教情况
    第三节 东华医院义学与乐善堂义学的横向比较
        一、校舍规模及办学动机
        二、师资待遇及学历
        三、行政管理
        四、课程与教学法
        五、学生表现
        六、财政收入来源
    第四节 东华护士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护士学校的办学背景
        二、东华护士学校课程设置
        三、入学的选拔及就业出路
    小结: 东华医院义学教育之评价
第三章 港英时期东华三院教育发展(下1946-1997)
    第一节 东华三院小学发展概况
        一、战後小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招生动机及学校扩展的策略
        三、小学的收生程序及课程
        四、小学的课外活动
        五、教师的遴选、待遇及专业发展
        六、升学衔接及评量考核
    第二节 东华中等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一、东华三院中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教育目的与扩展的策略
        三、课程设置及师资
        四、学生培育及学生支援
        五、学校管理与组织
    第三节 东华幼儿教育及特殊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东华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法
        三、东华特殊学校的办学概况
    第四节 东华护士学校的发展概况
    小结 回归前东华教育之发展
        一、重视教育管理的透明度
        二、重视弱势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
        三、灵活有效募款及服务模式
        四、办学团体主导学校的发展方向
        五、东华三院与内地交流之恢复与加强
第四章 香港回归以来东华三院教育发展(1997-2017)
    第一节 回归以来的东华三院中小学教育
        一、中小学的学校管理架构
        二、中学的学制及课程改革
        三、小学的学制及课程转变
        四、东华中小学课外活动的新趋势
        五、学生培育
        六、东华三院中小学教师发展
    第二节 回归後东华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的转变
    第三节 东华大专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东华学院的发展背景
        二、东华护士学校的结束及中东书院的创办
        三、东华学院发展新里程
    小结-东华三院在特区政府管治下的办学特色
        一、发展东华三院院本德育课程-塑造东华故事
        二、鼓励本地、国内、海外考察交流
        三、办学团体资本强大,对教育发展的强势支持
        四、重视平等机会教育及支援
第五章 东华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东华三院与港英政府的互动
    第二节 过渡期至回归以後的东华三院教育
    第三节 “东华人”“东华精神”与香港社会
    小结
结语: 东华教育服务对民办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附表及附图)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后记

(10)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及制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健康与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
        2.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
        3.医务社会工作在境外地区的发展
        4.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与研究重点
        1.核心概念
        2.研究重点
二、理论、政策与现实
    (一)理论基础
        1.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
        2.供给需求理论
    (二)政策背景
        1.起步阶段
        2.发展阶段
    (三)现实情景
    (四)本章小结
三、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情景
    (一)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背景
        1.战略背景——“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
        2.政策背景——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相关政策驱动
    (二)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相关组织概况
        1.指导型组织
        2.服务输出第三方组织
        3.服务承载组织——医院及医疗机构
    (三)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1.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人员的需求-供给测算
        2.医务社会工作者需求-供给缺口分析
    (四)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群策群力圆荣军归乡梦
        案例二:烧伤病友“康复路上不再孤单”
    (五)本章小结
四、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动力不足
        1.医院重视不够
        2.资金不足抑制了有效供给
        3.社工薪资报酬低,导致缺乏吸引力
        4.医务社工流动性大,影响服务稳定性
    (二)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拉力不强
        1.政策指向不明确,试点项目推广停滞
        2.指导型组织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
        3.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遇冷
        4.社工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
    (三)本章小结
五、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提供“松弛有度”的政策环境和经费支持
    (二)指导型组织:建立医务社工专业共享平台
    (三)医院:拓展并完善医务社工团队,提供精准专业服务
    (四)第三方社工机构:“自我造血”,提高专业性和稳定性
    (五)教育系统:完善教育体系,推动医务社工专业发展
    (六)医务社会工作者:提升服务专业性,增强行业的归属感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件14: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慢性精神病人试行义工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文关怀满意度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D]. 王熔.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2]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D]. 禹宁瑶. 湘潭大学, 2020(12)
  • [3]沿滩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汤俊霞. 西南大学, 2020(01)
  • [4]协同治理视角下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Y中学为例[D]. 章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生命关怀视角下安宁疗护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探索 ——以北京市某医院为例[D]. 李惠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9(05)
  • [6]新时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以福州为例[D]. 陈晓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我国安宁疗护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D]. 李蓝.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失能老人喘息服务的实施困境与措施探究[D]. 王雅茹.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9]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D]. 区少铨(Au Siu chuan).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及制约因素研究[D]. 秦小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慢性精神病患者志愿工作试行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