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水厂的管理与发展

浅谈乡镇水厂的管理与发展

一、浅谈乡镇自来水厂的管理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燕[1](2022)在《农村自来水厂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文中认为农村自来水厂经营农民生活、生产用水,在社会服务中心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农村自来水厂运行管理来看,在实际的经营中,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运行管理入手,分析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农村自来水厂运行管理效率的对策。

陈敏[2](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阮鸣[3](2019)在《共青城市供水系统建设规划与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供水系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水安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共青城市作为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年轻城市和江西省省直管试点县,有着特殊的政治影响力。共青城市近几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短时间内激增,现状城市供水系统已明显难以支撑城市持续稳定发展,供水水量、水质安全、原水供应沟通方面存在不足。本文以共青城市供水系统为对象,首先分析指出了共青城市供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然后从水源选择出发进行了方案比选,继而对源水输送方式、城市供水格局和水厂配套建设以及建设投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研究,从而建议柘林水库为共青城市供水常用和单一水源,较为全面的规划设计了柘林水库引水工程的建设任务和规模,最终形成“两个水厂互为备用”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市安全供水格局。

张玲瑜[4](2019)在《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我国最严重的地方病之一,其危害性极大,被称为“危害六生”,即危害生产、生活、生命、生长、生育、生趣。新中国成立前,受血吸虫肆虐严重的地方,常常出现村毁人亡、田地荒芜的残破景象,给城乡民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一直以来,长江流域都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江苏吴县到浙江嘉兴一带的地区灾害最为突出。位于该区域中心地带的昆山县更是全国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面积最广、患者最多的县,甚至位列全国十大血吸虫流行最严重县之首。本文试图从昆山所藏的血防资料入手,对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展开分析,以期对卫生的现代化有所讨论。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状况,包括流行程度、流行原因以及危害,为第二章的防治工作作原因和原理上的解释。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具体讨论昆山在中央与地方的领导下如何开展血防工作,分析血防组织的建立过程,血防宣传与动员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消灭钉螺、粪水管理、查病治病与耕牛防治的具体情况。第三章讨论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的绩效与经验,具体分析血防宣传、灭螺、治疗、粪水管理以及巡回合作防治等血防措施对昆山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破除迷信、麻痹思想、改善环境卫生、民众体质的增强与改进社会关系。并且,昆山作为全国较早开展血防的地区,其取得的经验对于全国的血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语部分是通过对昆山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探讨,思考中国疾病防治与卫生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其经验对全国的血防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与全面消灭血吸虫病及实现昆山卫生现代化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

李洲[5](2017)在《江苏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项目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的供水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显示出了许多弊端,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乡镇地区的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为了实现供水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江苏省是我国推广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的先行和试点地区,现已基本实现全省范围内100%的覆盖率。与传统供水项目相比,区域供水项目跨行政区域供水的特殊性对项目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厘清区域供水项目建设模式的内容,选择适合区域供水项目的实施方式,是保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项目顺利实施和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先决条件。根据江苏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项目的实施情况,本论文分析了供水系统的构成、供水项目的类型以及区域供水项目的特殊性,对供水项目建设模式的现状及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明确提出供水项目建设模式内涵,至少应当包括项目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投融资模式、发承包模式、PPP模式以及政策体系,并对这构成供水项目建设模式的五个要素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依次进行了分析。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项目的建设和进一步推广提供有益的借鉴。

唐湘雨[6](2017)在《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文中研究指明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是当今学术界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关注与探索,笔者选择了民国时期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广西为个案,来探讨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助力是什么,及其对广西工业化的影响是什么?广西工业化取得了哪些进步或成就,存在哪些不足?以此来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在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的社会概况。从“混乱的政局”、“衰败的经济”和“落后的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了新桂系主政前广西社会的基本形状,旨在说明广西工业化是在社会动荡、经济落后与民俗保守的状态下展开的,这些都不利于广西的工业化;但是,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既是广西民众普遍的心愿,也是地方实力派新桂系治理广西的需要,这是广西工业化有利的条件。新桂系主政初期,曾发动“广西经济发展出路问题”的讨论活动,虽然这一活动最后没有达成出题者所愿,但是在启迪心智,动员广西人参与经济建设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而在此之后出现的历史上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论争中,像第一次“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争一样,虽然也未能达成共识,但是这次论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对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广西工业化是在内部动力的推动与外部助力的促进下开展的。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来自商人的投资、手工业的转型与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文章分析了这一时期广西境内的本土商人与外来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广西本土商人力量过于弱小,外来的粤港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考察了以广西最出名的土布业与瓷器业,探讨这一时期广西手工业走上工业化可能性。结果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广西的土布业并未踏上工业化之路,而陶瓷业在广西省政府的扶持下,融资扩建,购买新式生产设备,采用新技术,建立近代工厂管理制度,完成了它的华丽转型,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说明传统手工业具有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内在动力。以军人为核心的新桂系领袖们不自觉地充当广西工业化的核心力量,尽管在工业化问题上,他们曾忧虑、徘徊,甚至还曾有一些工作失误,但是他们在40年代后坚定地选择工业化道路,并为广西工业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三种力量中,广西地方政府是广西工业化的主要动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外部的助力,20世纪30-40年代广西的工业化得到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大力帮助。在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期间,广西地方当局非常注意向省外专家讨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有利于广西地方建设事业。同时因“新广西”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引起境外人士的关注,他们也纷纷要求到广西参观。除了若干个人访问外,相关团体前来考察的也不少,如北平社会研究所广西经济调查组、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两广实业考察团、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等。广西省政府利用专家学者来桂考察的机会,虚心听取并接受来访者的意见与建议。这些外来人员与团体不仅陈述了在考察中获得的对广西工业建设的观感,而且对广西工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对广西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广西之所以出现工业化的发展势头,这是因为此时遇到了十分有利的“历史契机”,其中这一时期广西交通运输事业的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文章主要探讨广西的水运、陆运、空运以及铁路运输如何实现近代化转型,以及这四大运输如何支持广西工业化。在这四种交通方式中,铁路的作用最为明显,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推动了广西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广西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另外,在空运与铁路运输的兴办过程中,明显地可以看到,广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存在着某种博弈关系。而战时工厂内迁更为广西工业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工厂大量内迁广西,这一时期内迁工厂带来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新动力设备,使广西工业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出现了规模客观的大工业,而且改变了广西的工业布局,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城市由此兴起。文章对于民国以来广西历年的财税状况进行追溯,并对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政府为筹措资金而进行的财税改革情形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前后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的财税体系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有力地支撑着广西工业化。在正文第五个部分主要是对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做一个简短的概述。抗战以前工业化的起步,首先从矿业的近代转型开始,近代化的矿业为广西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抗战前广西的军用、民用工业发展也初现端倪。抗战时期则是广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外省工厂的迁入,给经济技术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广西注入了新血液与活力,也极大地刺激了各类工厂的兴办。1938年后省内外工商业者纷纷在桂林、柳州、梧州等地和一些交通方便、特产丰盈的城镇投资建厂,出现广西省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热潮。当时的桂林,市区四周工厂烟囱林立,机声隆隆,战时工业盛极一时。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基地”。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则是广西企业公司的建立,文章以广西企业公司为例,分析并探讨了广西工业化的高峰时期,广西企业公司发展的概况,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广西企业公司存在的价值。广西工业化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在日军入侵广西时破坏殆尽,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广西工业化水平几乎回到了民国初建时期的水平。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对广西工业化进行了反思,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曾有一个较为庞大的工业复员计划,由于缺钱少粮,这一计划几乎没能实现。1947年出版的《广西工业建设之路》,对广西未来的工业化之路进行设置与规划,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成为广西工业化最后的绝唱。在正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通过对广西与周边省份湖南、四川、广东、云南、贵州西南六省的人口因素、自然禀赋、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广西不是天然的“地瘠民贫”,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夹匙失万”中的钥匙。通过对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六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它比许多同类型的省区都做得好,并取得辉煌成绩,尽管其成果最后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所摧毁。诚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过程中,广西地方政府领导对工业化认识与行为两个方面均存在不足,虽然其某些失误属于“有情可原”,但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有情可原”的失误要认真总结,“无情可原”的不足更需要认真总结。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及其工业化过程的诸问题来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应该是:坚强有力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条件;筹措资金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是实现工业化的又一重要条件;激发内在动力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条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与反思。只有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张旭杨[7](2016)在《广西抗战损失研究 ——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文中研究指明全面抗战爆发后,桂省人民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以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统计学、计量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区域理论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选取“广西抗战损失研究——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为论题对广西四大城市抗战损失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尝试性探析和回答。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系统地梳理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包括广西)抗战损失史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作了简评,进而指出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及所运用之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抗战损失”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回顾战前和战时广西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成就,主要分为农业、工商业、手工业、交通事业四大部分进行论述,并进一步探析日军入侵与四大城市战前战时社会经济中心转移的关系。第三部分揭露日军入侵四大城市时的罪行,主要通过日军在四大城市的政治统治和七大暴行来反映,并阐述了个人对于日军在四大城市统治、暴行和掠夺的基本认识。第四部分包含三章,意在理清整个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其中第三章梳理桂南沦陷期间四大城市中沦陷的南宁一地的损失,第四章理清广西第二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和财产损失,第五章在第三、四章的基础上指出战时和战后广西省政府抗战损失调查的缺陷,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最终总结了整个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损失总概况。第五部分评析了四大城市的抗战损失。即在考量四大城市抗战损失的程度、特点、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四大城市抗战损失对四大城市乃至广西带来的巨大影响。

姚佳[8](2015)在《生态保护红线三维制度体系研究 ——以宁德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低保障线,是国家为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一种底限思维,用创新的思路解决中国环境危机,处理保护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保护红线的提出符合时代特征,通过构筑生态保护红线,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破坏式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案例和实践应用,剖析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内涵和科学本质,构建了涵盖生态空间、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建立了相应的划定技术方法及实施保障机制,并以此理论方法指导开展了福建宁德市案例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红线的概念逐步应用于生态保护领域,其思想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孕育探索期、产生发展期和确立完善期,从严格管控事物的空间界限,逐渐拓展成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一项制度安排,从自然科学领域延伸到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可以认为生态红线的科学本质是为了避免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过度激烈扰动的一种约束人类开发活动的行为,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低保障线。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人类活动行为失范导致,形成了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生态安全问题,从生态风险控制机制上,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产生胁迫作用的生态风险,其暴露途径可以归纳为空间占用、资源消耗和污染累积三种人类开发行为。因此,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制度上,生态保护红线应当是涵盖空间、资源、环境三个维度,体现结构优化、规模控制、效率提升、质量保障等多方面管理要求,实现底线保有、中线调控和上线警示的多目标管控的一套综合性生态管理制度体系。根据以上理论体系和方法研究,本文选取福建省宁德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结果显示,宁德市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为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敏感性以水土流失和海洋生态敏感性为主。生态空间红线总面积约为4258.03平方公里,占宁德市陆域总面积的31.65%;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除满足相关污染排放标准及环境功能区标准外,根据当地自然地理、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围绕能源消耗、资源产出、资源底线、污染排放等方面研究提出了生态红线控制指标体系。最后,从法律法规、管理模式、考核评估及激励政策方面建立其配套的保障机制,促进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落地。

许莉[9](2013)在《浅析城镇自来水厂水质检验工作策略》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注重生活品质,追求安全健康的生活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体。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安全问题,一下子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如何保证生活用水的安全无污染,保证人们用水的健康,成为自来水厂,乃至一个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面我们就对自来水厂的水质检测的现状做一个全面的剖析,并找到检测过程中的漏洞,提出改进自来水检测过程的措施。

张千[10](2012)在《庐江县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饮用水安全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健康。淡水资源的贫乏是难以改变的,但是保持优质的水资源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中国政府明确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列入“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预计在2020年基本解决该问题。庐江县北濒巢湖,南近长江,是合肥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深厚的农业基础,又有强劲的工业发展后劲,该研究为庐江县科学改水、制水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有积极的卫生学意义,也有利于巢湖流域的环境治理。本文研究了庐江县39个农村饮用水出厂水水质状况,依据GB5749-2006按微生物指标、感官与一般化学指标、有机污染指标、致癌指标和一般毒性指标,共五大类22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将最差因子判别法和尼梅罗法进行了结合,并对各分类的类综合指数进行加权综合,求出出厂水水质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该法对全县自来水水厂水质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各出厂水水质级别和卫生学意义,明确了各水厂的超标项目。同时针对庐江县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分别从加强制水管理、深度处理技术应用以及水资源污染综合防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科学的对策,为安徽省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与管理提供借鉴。

二、浅谈乡镇自来水厂的管理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乡镇自来水厂的管理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自来水厂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农村自来水厂运营现状分析
    1.1 从管理规模方面看
    1.2 从经营内容方面看
2 农村自来水厂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2.1 资金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
    2.2 人员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
    2.3 自来水厂经营中的问题及原因
3 农村自来水厂运行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3.1 优化自来水厂运行管理制度
    3.2 优化自来水厂人员管理模式
    3.3 优化自来水厂资金管理模式
4 结语

(2)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框架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1 数据来源
        1.4.2 数据处理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研究动态
        2.1.1 文献综述
        2.1.2 研究述评
    2.2 基础理论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2.3 相关概念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3.1 发展历程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3.2 比较分析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3.3 需求分析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3.4 基本特征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3.5 阶段特征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5.2.1 基本类型
        5.2.2 有效性分析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5.3.1 基本类型
        5.3.2 有效性分析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5.4.2 主要特点
    5.5 调查数据分析
        5.5.1 抽样调查分析
        5.5.2 典型调查分析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8.4 算例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3)共青城市供水系统建设规划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共青城市供水系统基本情况
    2.1 共青城市概况
    2.2 共青城市水资源概况
    2.3 城市供水体系发展历程
    2.4 供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取水水量保障问题
        2.4.2 饮水水质安全隐患问题
        2.4.3 水厂规模不足和管网漏损严重问题
        2.4.4 水源单一问题
        2.4.5 城乡供水发展不均衡问题
    2.5 城市供水系统完善建设的必要性
第3章 水源开辟和供水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分析
    3.1 建设中型以上水库作为水源
    3.2 利用城市周边水系情况建设水源
        3.2.1 以南湖——鄱阳湖为水源
        3.2.2 以博阳河、杨柳津河为水源
        3.2.3 以周边县市区为水源
        3.2.4 以柘林水库为水源
    3.3 自水源地取水分析
    3.4 原水加工建设分析
    3.5 城乡一体化建设分析
第4章 柘林水库引水工程建设规划
    4.1 输水管线工程选线
        4.1.1 水源
        4.1.2 需水预测
        4.1.3 取水口位置设置
        4.1.4 输水工程线路选择
        4.1.5 输水路线比选
    4.2 引水方式及管道管径、管材选择
        4.2.1 引水方式
        4.2.2 管径确定
        4.2.3 管材的选择
    4.3 工程总布置
    4.4 取水工程
        4.4.1 取水工程现状
        4.4.2 取水方式选择
        4.4.3 隧道出口与输水管线衔接
        4.4.4 保证有压流最低水位确定
    4.5 增压泵站
    4.6 管道水力计算
        4.6.1 沿程水头损失
        4.6.2 局部水头损失
        4.6.3 管线上各点水头损失
        4.6.4 内水压力计算
    4.7 小结
第5章 城市供水格局建设规划与PPP投资模式分析
    5.1 现状水厂运营情况
    5.2 总体建设思路
    5.3 建设位置确定
    5.4 供水管网延伸建设规划
    5.5 PPP建设投资模式分析
        5.5.1 PPP模式必要性
        5.5.2 PPP模式可行性
        5.5.3 PPP模式操作流程
    5.6 PPP投资模式分析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概述
    三、资料利用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框架及创新处
第一章 建国初期昆山血吸虫病的流行
    一、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发现与流行
    二、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
    三、昆山血吸虫病的危害
第二章 建国以来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
    一、血防组织的建立
    二、血防的宣传与动员
    三、消灭钉螺与粪、水管理
    四、查病治病与耕牛防治
第三章 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的绩效与经验
    一、血防宣传与迷信、麻痹思想的破除
    二、灭螺、“两管”与卫生环境的改善
    三、血吸虫病治疗与民众体质的增强
    四、巡回合作防治与社会关系的改进
结语 血吸虫病防治与中国卫生现代化
参考文献
致谢

(5)江苏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项目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目的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区域供水项目及其建设模式的基本分析
    1.1 供水项目的基本分析
        1.1.1 供水系统的构成
        1.1.2 供水项目的类型和特点
        1.1.3 区域供水项目的区域特性
    1.2 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项目的发展概况
        1.2.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2.2 基本发展历程
        1.2.3 目前的实施规模和成效
    1.3 区域供水项目建设模式的基本分析
        1.3.1 供水项目的建设程序
        1.3.2 建设模式的内涵及构成
        1.3.3 建设模式的变化和发展
    附表
第二章 江苏省区域供水项目的管理体制研究
    2.1 管理体制的基本分析
        2.1.1 法律规范体系
        2.1.2 管理体制的内容
        2.1.3 行政管理制度
    2.2 投资建设和监督管理相分离
        2.2.1 实施的背景和途径
        2.2.2 监督管理体系的构成
        2.2.3 行政主体间的协调运作机制
    2.3 水厂和输配水管网相分离
        2.3.1 厂网分离的技术可行性
        2.3.2 厂网分离的经济可行性
        2.3.3 厂网分离的实施情况
第三章 江苏省区域供水项目的投融资模式研究
    3.1 区域供水项目的投资分析
        3.1.1 投资构成
        3.1.2 投资估算及方法
        3.1.3 投资计划的确定
    3.2 区域供水项目的投融资分析
        3.2.1 投融资的主体
        3.2.2 资金的筹措渠道
        3.2.3 项目的资金结构
    3.3 区域供水项目的融资还贷分析
        3.3.1 供水收入与成本
        3.3.2 还贷资金的来源
        3.3.3 融资还贷能力的确定
第四章 江苏省区域供水项目的发承包模式研究
    4.1 发承包模式的理论分析
        4.1.1 发承包模式和发包方式
        4.1.2 发承包模式优选的必要性
        4.1.3 发承包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4.2 发承包模式的应用分析
        4.2.1 项目法人和项目管理发包
        4.2.2 输配水管网工程的发承包
        4.2.3 自来水厂工程的发承包
第五章 江苏省区域供水项目的PPP模式研究
    5.1 PPP模式应用的基本分析
        5.1.1 法律政策环境
        5.1.2 供水项目的公共属性
        5.1.3 区域供水项目PPP模式的应用情况
    5.2 区域供水PPP项目的实施重点
        5.2.1 项目的运作方式
        5.2.2 项目风险的分配
        5.2.3 采购方式及流程
    5.3 区域供水BOT项目实例分析
        5.3.1 项目的交易结构
        5.3.2 付费机制的确定
        5.3.3 PPP项目合同内容分析
第六章 江苏省区域供水项目的政策体系研究
    6.1 一般供水项目的政策内容
        6.1.1 规划与实施
        6.1.2 土地资源与资金
        6.1.3 经营与管理
    6.2 区域供水项目的配套政策
        6.2.1 配套政策的制定目的和依据
        6.2.2 现有配套政策的内容
        6.2.3 配套政策制定的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工业”、“工业化”、“工业建设”三个概念的界定
    四、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社会概况
        一、混乱的政局
        二、衰败的经济
        三、落后的习俗
    第二节 关于“广西经济出路”的两次论争
        一、“广西经济出路”大讨论
        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论争
        三、两次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
    第一节 商人的参与
        一、广西商业、商人与商会
        二、粤港客商与广西的商业
        三、两广商人与广西工业化
    第二节 广西的手工业与广西工业化
        一、20世纪30年代广西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传统的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关系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主导
        一、工业化目标从徘徊到确定
        二、广西工业建设的管理机构
        三、工业政策、工业法规的变迁
        四、具体的工业决策行为及其评价
    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外部助力
    第一节 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一、北平社会调查所在广西的经济调查
        二、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第二节 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对广西实业的考察及其影响
        一、两广实业考察团组团的由来
        二、两广实业考察团与广西地方政府在广西工业化问题上的互动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广西工业化
        一、广西考察团与南宁年会
        二、桂林年会与桂林展览会
        三、两次年会对广西工业化的贡献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契机
    第一节 交通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环境
        一、水路运输的近代化转型
        二、公路运输快速发展
        三、航空运输后来居上
        四、铁路运输大器晚成
    第二节 战时工厂内迁为工业化带来新活力
        一、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到广西的基本情况
        二、工厂内迁与广西的工业化
    第三节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
        一、近代以来广西财税体系的变迁
        二、20世纪30-40年代广西财税体系的改革
        三、广西新财税体系对工矿事业发展的支持
    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概况
    第一节 抗战以前广西工业化的起步
        一、矿冶业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发展
        二、广西近代工业的崛起
    第二节 抗战时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外省工业的迁入
        二、广西工业快速发展
        三、抗战时期民营工业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广西企业公司
        一、广西企业公司概况
        二、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
        三、广西企业公司的价值
    第四节 日军入侵广西对广西工业的破坏
        一、日军对广西一般工业的破坏情形
        二、日军对广西水电事业的破坏情形
        三、日军对广西矿业破坏的情形
    第五节 战后重建与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一、战后广西工业重建计划概况
        二、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小结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第一节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
        一、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比较
        二、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程度比较
    第二节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不足方面
        一、对工业化问题认识的不足
        二、对工业化实施的行为不足
    小结
结语
    一、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二、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诸问题的反思
    三、从广西的经验教训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桂系时期有关广西工业建设的重要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广西抗战损失研究 ——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史略
        (一) 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
        (二) 20世纪50-80年代初的抗战损失研究
        (三) 改革开放至今海峡两岸的抗战损失研究
    二、广西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的回顾
    三、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间中国及广西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简评
        (一) 中国抗战损失研究简评
        (二) 广西抗战损失研究简评
    四、选题缘由与本文旨趣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 研究方法与原则
    五、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一) “抗战损失”概念的界定
        (二) 时间、地域范围的界定
第一章 战前、战时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
    一、四大城市战前和战时的经济建设成就
        (一) 农业
        (二) 工商业
        (三) 手工业
        (四) 交通业
    二、日军入侵与四大城市社会经济中心转移的关系
第二章 日军在四大城市统治的暴行与掠夺
    一、战时日军在四大城市的政治统治
        (一) 伪暴力机构
        (二) 伪行政机构——维持会
        (三) 日伪及汉奸们的日常“事务”
        (四) 日伪组织在沦陷区的统治策略
        (五) 日伪组织统治造成的危害
    二、日军在四大城市的暴行
        (一) 轰炸
        (二) 焚烧
        (三) 屠杀
        (四) 经济抢掠
        (五) 性侵犯
        (六) 文物古迹的毁灭
        (七) 强征劳工
    三、对战时日军在四大城市的统治、暴行与掠夺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日军第一次入侵四大城市的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
    一、日军第一次入侵四大城市及广西的背景和战争概况
    二、日军第一次入侵四大城市造成的损失
        (一) 人口损失
        (二) 财产损失
第四章 日军第二次入侵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与财产损失
    一、日军第二次入侵的背景、经过及后果
    二、第二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损失
    三、第二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财产损失
        (一) 人民财产损失
        (二) 机关团体损失
        (三) 公务员役财产损失
        (四) 交通事业损失
        (五) 工厂、公用事业及矿业损失
        (六) 合作社损失
第五章 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总损失
    一、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人口总损失
        (一) 两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总损失
        (二) 空袭造成的人口损失
        (三) 士兵伤亡损失
    二、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财产损失
        (一) 空袭造成的财产损失
        (二) 海关口岸的损失
第六章 四大城市抗战损失评析
    一、四大城市抗战损失的程度
    二、四大城市抗战损失的特点
    三、四大城市损失的原因
    四、四大城市损失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抗战时期四大城市人口与财产损失增补表
    二、抗战时期四大城市阵亡将士英名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生态保护红线三维制度体系研究 ——以宁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保护红线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生态保护红线基本概念
    2.2 生态保护红线发展演变
        2.2.1 孕育探索期
        2.2.2 产生发展期
        2.2.3 确立完善期
    2.3 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扩展
第三章 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构建
    3.1 多维制度体系框架构建
    3.2 生态空间红线
    3.3 资源开发红线
    3.4 环境保护红线
第四章 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构建技术方法研究
    4.1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
    4.2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的技术方法
        4.2.1 生态空间红线划定方法
        4.2.2 资源开发红线制定方法
        4.2.3 环境保护红线制定方法
    4.3 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的实施保障机制
        4.3.1 法规制度保障机制
        4.3.2 政府管理保障机制
        4.3.3 市场调控保障机制
        4.3.4 社会参与保障机制
第五章 宁德市生态保护红线案例研究
    5.1 宁德生态保护红线建设背景
    5.2 宁德生态空间红线体系构建
        5.2.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
        5.2.2 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红线
        5.2.3 禁止开发区红线
        5.2.4 生态空间红线综合评价
    5.3 宁德资源开发红线体系构建
        5.3.1 资源消耗
        5.3.2 资源效率
        5.3.3 资源储量
        5.3.4 资源开发红线指标体系
    5.4 宁德环境保护红线体系构建
        5.4.1 污染排放总量
        5.4.2 污染排放浓度
        5.4.3 环境质量水平
        5.4.4 环境保护红线指标体系
第六章 宁德市生态红线配套保障机制建议
    6.1 健全地方法规保障,纳入政策规划体系
        6.1.1 红线保护规章建议
        6.1.2 政策规划编制建议
    6.2 完善环保管理制度,加强监测监控措施
        6.2.1 红线分级管控建议
        6.2.2 红线监测评估建议
    6.3 推进红线考核评估,强化社会公众监督
        6.3.1 红线监管考核建议
        6.3.2 社会公众监督建议
    6.4 建立红线激励制度,引导生态产业发展
        6.4.1 红线生态补偿建议
        6.4.2 生态产业扶持建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致谢

(10)庐江县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2 庐江县水资源概况
    2.1 庐江县自然地理概况
    2.2 庐江县社会经济概况
    2.3 庐江县地形与地质构造
    2.4 庐江县水资源
3 庐江县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体系
    3.1 国外饮用水水质标准
    3.2 中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3.3 庐江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出厂水水质监测指标研究
    3.4 庐江县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
    3.5 庐江县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计算技术
4 庐江县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庐江县北部地区水厂水质评价分析
    4.2 庐江县中部地区各水厂水质评价分析
    4.3 庐江县南部地区水厂水质评价分析
5 对策研究
    5.1 加强自来水厂科学制水管理
    5.2 深度处理技术在未来庐江饮用水处理的应用前景
    5.3 水资源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浅谈乡镇自来水厂的管理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自来水厂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王春燕.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01)
  • [2]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3]共青城市供水系统建设规划与研究[D]. 阮鸣. 南昌大学, 2019(01)
  • [4]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D]. 张玲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江苏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项目建设模式研究[D]. 李洲. 东南大学, 2017(12)
  • [6]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D]. 唐湘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7]广西抗战损失研究 ——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D]. 张旭杨.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5)
  • [8]生态保护红线三维制度体系研究 ——以宁德市为例[D]. 姚佳. 东华大学, 2015(07)
  • [9]浅析城镇自来水厂水质检验工作策略[J]. 许莉. 科技资讯, 2013(28)
  • [10]庐江县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研究[D]. 张千.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浅谈乡镇水厂的管理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