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鳞状上皮弥漫性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报告

食管鳞状上皮弥漫性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报告

一、食道粘膜鳞状上皮弥漫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1](2021)在《青海地区鼻腔鼻窦肿瘤的病理分型及其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青海地区鼻腔鼻窦肿瘤发病情况及病理类型特点,分析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为青海地区鼻腔鼻窦肿瘤患者早期预测和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近6年(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病理确诊为鼻腔鼻窦肿瘤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共纳入患者526例,进行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收集,按照肿瘤病理类型分为良性肿瘤组、恶性肿瘤组,对各病理类型及两组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在526例患者中,男性345例(65.6%),女性181例(34.4%),肿瘤发病年龄范围为2-85岁,中位年龄为50.0岁。汉族349例(66.3%)、藏族88例(16.7%)、回族67例(12.7%),蒙古族15例(2.9%)、土族7例(1.3%)。良性肿瘤组349例(66.3%),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176例(50.4%)、血管瘤113例(32.4%)、骨瘤17例(4.9%)、纤维瘤16例(2.6%)、多形性腺瘤7例(2.0%),其他病理类型肿瘤20例(5.7%)。恶性肿瘤组177例(33.7%),其中鳞状细胞癌61例(34.5%),淋巴瘤41例(23.2%),恶性黑色素瘤32例(18.1%)、腺样囊腺癌19例(10.7%)及嗅神经母细胞瘤6例(3.4%),其他病理类型肿瘤18例(10.2%)。2.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间鼻部手术史、鼻出血、面部麻木、眼球胀痛、吸烟史、居住地海拔及年龄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鼻腔鼻窦恶性患者的危险因素:鼻出血、面部麻木症状、吸烟史、居住地海拔、年龄(P<0.05)。结论:1.青海地区鼻腔鼻窦肿瘤的病理类型种类多样且复杂,内翻性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瘤分别位于良、恶性肿瘤的首位;2.年龄较大的患者更易患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吸烟也会增加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病风险。

季炜[2](2019)在《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外科手术切除与重建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系统地分析、总结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的解剖生理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症状学、诊断学与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并发症与预后等方面的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选择合适的切除重建方法,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改善预后。[研究方法]2005年11月至2018年12月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并行手术治疗的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症状与发病特点、影像学和内镜检查资料、手术入路与重建方式、麻醉方式、并发症、术后综合治疗等,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研究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80例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恶性62例(77.5%),良性18例(22.5%)。62例恶性肿瘤中,原发肿瘤和继发肿瘤各31例,腺样囊性癌(ACC)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64.5%,20/31),其次是鳞状细胞癌(SCC,19.4%,6/31),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继发恶性肿瘤(71.0%,22/31)。除鳞状细胞癌男女比例为1:1外,其余各病理类型均为女性多于男性。各病理类型中,有吸烟史者均不足50%。18例良性病变包括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如异位或凸入气管的甲状腺肿。憋喘、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中重度呼吸困难时颈段气管管腔阻塞往往已超过50%;咳血对提示DTC侵入气管具有一定意义。颈段气管病变极易误诊,本组病例初诊误诊率27.5%(22/80)。增强.T中良性病变多呈窄基底结节状,恶性肿瘤多沿管壁广基浸润并管壁增厚,但特异性不高;SCC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DTC和ACC。喉功能保全68例,其中袖状切除30例(44.1%)、楔状切除16例(23.5%)、颈前皮肤造瘘13例(19.1%)、自体组织瓣修复9例(13.2%)。30例袖状切除病例平均气管缺损长度为2.53 cm。选择袖状切除的病例气管腔内病变基底占气管环周角度明显大于其他术式。选择组织瓣修复的病例气管缺损长度明显大于其他术式。与ACC和DTC相比,SCC对甲状腺和食管具有更高的侵犯率。气管腔内阻塞程度大于50%的病例倾向于先行局麻下气管切开术再施行全麻诱导。44例患者在术后0.3~2个月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64.7%(44/68),平均拔管时间为5.53个月;袖状切除和楔状切除的气管套管拔管率高于颈前皮肤造瘘和组织瓣修复,导致不能拔管的主要因素是气管内瘢痕狭窄和声带固定。本组病例中,随访至今18例去世,其中16例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1例于术后1个月死于大出血,1例死于心肌梗死。生存分析显示主要病理类型中,ACC预后优于DTC和SCC。常见近期并发症是肺部感染(5/80)和刀口皮下积液(3/80);常见远期并发症是气管内瘢痕狭窄(6/80)和气管内肉芽增生,6例瘢痕狭窄发生时间平均为术后13.3个月,其中5例为袖状切除术后。[研究结论]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恶性居多,以腺样囊性癌和继发分化型甲状腺癌常见。吸烟可能并不是颈段气管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临床上误诊率较高,应予以重视。增强CT和内镜检查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外科和麻醉科医师应在术前充分评估气道情况。选择合理的术式和修复方式,辅以术后综合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术中应争取完整切除病变,腺样囊性癌累及范围较长时,为实现气道重建可以接受镜下切缘阳性,辅以术后放疗,仍可获得理想预后,其远期复发和转移的特性应当注意。

郭爱桃[3](2018)在《基于大样本的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内翻性UN肿瘤组织结构异型、瘤细胞形态异型及增殖活性与肿瘤浸润率及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内翻性非浸润性UN的病理学分级诊断标准,并进行逆向验证;探讨8个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3、7、17号染色体和9p21检查在内翻性UN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肿瘤生长方式在膀胱UN分期、病理分级及生存率之间的差别及意义,从而使病理和临床医生在常规诊疗工作中有章可循,患者可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材料和方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疗用“病理信息系统”中检索2010.01-2016.12期间诊治的所有的膀胱非特殊类型UN。按实验设计进行样本含量估计、随机化抽样及复阅切片,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病例,剩余病例进入本研究。分析7个形态学指标与肿瘤浸润率及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包括外生性乳头、肿瘤性梁索/巢团的一致性、伞细胞、瘤细胞排列极向、核异型性、核分裂像层次及病理性核分裂像。采用并联及串联并行原则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提出内翻性非浸润性UN的病理学分级诊断标准。通过比较各级别肿瘤的生存率,并分析各指标与病理级别之间的相关性,进而逆向验证分级标准的可行性。分析CK20、Ki-67、p53、P16、CK5、CD44、CyclinD1 及GATA-3等8个免疫组化标记抗体,以及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FISH检查的结果与内翻性肿瘤浸润、病理分级以及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内翻性及外生性两种生长方式的膀胱UN在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分布以及浸润、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第一部分:7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诊治膀胱非特殊类型UN3610例,其中外生性者3240例,内翻性者327例,平坦型者43例。327例内翻性UN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为6.4:1,平均年龄54.60岁。入组的156例内翻性UN中,大部分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红激光切除术,126例为非浸润性肿瘤,30例浸润癌中19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浸润和非浸润肿瘤之间,肿瘤性梁索/巢团不规则程度、瘤细胞的排列极向、核异型性、核分裂像层次及有无病理性核分裂像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有无外生性乳头及伞细胞是否可见无显着性差异(P>0.05)。156例中133例获得随访结果,截至随访之日,20.30%的病例出现复发和/或转移,无瘤生存时间为1-30个月;7.52%的病例死于膀胱肿瘤,生存时间为7-134个月。肿瘤性梁索/巢团不规则程度、伞细胞、瘤细胞的排列极向、核异型性、核分裂像层次及病理性核分裂像均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0.01),而性别、年龄、外生性乳头结构与生存率无关(P>0.05)。依据上述结果提出非浸润性内翻性UN的分级诊断标准并对156例进行分级,LP 33例,I-PUNLMP50 例,I-NIPUC,LG36 例,I-NIPUC,HG 7例,I-IPUC30例。逆向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理级别的内翻性非浸润性UN 间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指标与内翻性非浸润性UN病理级别之间,肿瘤性梁索/巢状结构不规则程度、排列极向、核异型性、核分裂像层次、病理性核分裂像、伞细胞及外生性乳头的检出率均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0.01),而性别与年龄与病理级别不相关(P>0.05),第二部分:免疫组化CK20、Ki-67、p53及P16在浸润癌组织内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非浸润性者,而CK5、CD44及CyclinD1则低于非浸润者,卡方检验示差异均具显着性(P<0.01);GATA-3的表达率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CK20、p53、Ki-67、P16及CD44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具有统计学等级相关性,其中CK20、Ki-67、p53及P16呈正向相关,CD44则呈负向相关。CK20、CK5、CD44、Ki-67以及CyclinD1的表达率均与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有统计学相关性,CK20阳性、CK5、CD44、CyclinD1阴性及Ki-67增殖指数大于20%的病例易发生复发和/或转移及死亡(户<0.01);p16弥漫性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率呈正相关,而与无瘤生存率无统计学相关性。p53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呈正相关,而与总生存率无统计学相关性。GATA-3的表达与生存率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第三部分对115例内翻性UN行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FISH检查,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浸润癌(68.00%)中阳性率高于非浸润性肿瘤(12.22%)。90例非浸润性UN中,11例阳性,I-NIPUC,HG组阳性率最高,为57.14%,IP组和I-PUNLMP组均较低,仅为5.26%。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级别内翻性非浸润性UN FISH检查结果具有等级相关性,等级越高,阳性率越高。以IP为对照,I-NIPUC,LG和I-NIPUC,HG FISH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15.38%和57.14%,诊断指数分别为110.11%和151.87%。以IPUNLMP为对照组,INIPUC,HG FISH的敏感性为57.14%,诊断指数为144.44%。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检查结果与无瘤及总生存率关系密切,阳性病例复发和/或转移及死亡的风险更大。第四部分内翻性及外生性UN相比较,病理类型、性别及年龄分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外生性UN中,NIPUC,LG以及IPUC较为多见,UP最少,仅占0.56%;而内翻性生长者中,IP、I-PUNLMP及I-NIPUC,LG构成比大且比较接近,分别为30.28%、32.11%及29.66%,I-IUPC则较少。两种生长方式的UN均多见于男性,男女构成比分别为6.4:1及3.4:1。外生性UN各级别间性别分布相差较大,IPUC的男女构成比最高。内翻性肿瘤(54.60岁)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外生性者(60.70岁),外生性UN患者年龄总体分布的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NIPUC,HG与IUC患者的发病年龄偏高,分别为65.89岁及64.99岁;而内翻性UN各级别间性别和年龄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别。两种不同生长方式的肿瘤相比较,无论是整体还是各平行病理级别之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上差异均不具有显着性意义。[结论]:内翻性UN是膀胱少见的肿瘤类型,占9.06%。内翻性及外生性两种不同生长方式的UN之间,性别、年龄和病理类型分布上有明显不同:内翻性UN的男女构成比高于内翻性者;发病年龄低于外生性者;外生性肿瘤中以NIPUC,LG和IPUC多见,UP非常少见,而内翻性UN以IP、I-PUNLMP及I-NIPUC,LG三种类型为主且构成比接近,I-IPUC少见。病理诊断时肿瘤性梁索/巢团不规则性、瘤细胞排列紊乱程度、核异型性、核分裂像位置及病理性核分裂像可作为非浸润性肿瘤的病理分级参考指标;外生性乳头状结构可作为IP的剔除依据;伞细胞是否可见不能作为病理分级的参考依据。联合应用CK20、Ki-67、p53、p16及CD44免疫组化染色可辅助非浸润性肿瘤的病理分级;石蜡组织中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FISH检查不可单独作为内翻性非浸润性UN分级的分子遗传学参考指标。膀胱UN的生长方式与预后无关,但内翻性UN中浸润癌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外生性UN。内翻性非浸润性UN的病理学级别、CK20、Ki-67、CK5、CD44、CyclinD1染色结果为肿瘤浸润和预后的影响因素,联合应用可对肿瘤的浸润和预后风险进行评估;p53阳性的病例浸润和复发/转移的风险提高;p16弥漫阳性的病例浸润和死亡的风险提高。石蜡切片中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FISH检查阳性的病例常对应高级别形态,易出现浸润、复发/转移及死亡。

刘辉[4](2013)在《100例食管乳头状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食管乳头状瘤(E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本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共113个病灶)食管乳头状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国内已发表的具有较完整患者临床资料的文献,就其一般资料、内镜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我院100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69例。发病年龄范围21-78岁,平均50.95±12.48岁。93例单发,7例多发。上段食管25个病灶,中段食管42个病灶,下段食管46个病灶。112个病灶直径在0.2-1.0cm之间,只有1个病灶直径>1.0cm。病灶形状呈乳头状76个,其他形状37个。102个病灶白色或灰白色,其余为红色。表面光滑74个,表面粗糙或糜烂39个。23例伴有炎性细胞浸润,34例伴发胃食管反流病。统计学分析发现,无论男女肿瘤位置均以中下段常见,女性发生上段肿瘤的概率高于男性,P=0.001。年龄超过60岁发生0.5cm以上肿瘤的概率高于40-60岁患者,P=0.012。食管下段肿瘤伴发炎症的概率高于上段,直径>0.5cm的概率高于中段,颜色为红色的概率高于上中段(P=0.01;P=0.015;P=0.025)。食管中下段肿瘤表面粗糙或糜烂的概率高于上段,P=0.025。除乳头状以外的其他形状的肿瘤更容易伴有炎性细胞浸润,P=0.04。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肿瘤主要发生在下段食管,P=0.011。两例以吞咽困难就诊者,1例为食管上段多发病灶,1例为直径1.6cm较大病灶,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对71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随访发现两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者再发,1例病灶体积增大。2.文献来源1585例患者:男性679例,女性906例。发病年龄范围14-79岁,平均年龄50岁左右。1430例单发,150例多发。205个病灶位于上段食管,650个病灶位于中段食管,695个病灶位于下段食管。1104个病灶直径≤1.0cm,48个病灶直径>1.0cm,巨大EP两例,分别为6cm、7cm。635个病灶呈球形、半球形,446个病灶呈乳头状。1567个病灶呈白色、灰白色或浅粉色。721个病灶表面光滑,214个病灶表面粗糙或糜烂。1368个病灶质软。1例巨大EP发生恶变。902例行内镜下治疗,2例巨大EP及1例食管乳头状瘤病行食管部分切除术。随访发现2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1例食管乳头状瘤病复发。1例多发病灶经抗炎抑酸治疗后病灶消失。结论:1.本组资料统计学分析发现:(1)与40-60岁的患者相比,60岁以上老年患者肿瘤体积偏大的可能性大。与其他位置相比,下段食管肿瘤体积偏大,颜色为红色,表面糜烂或粗糙的可能性大。除乳头状以外的其他形状的肿瘤也更容易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结论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2)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更易发生下段食管乳头状瘤,炎性细胞浸润也更常见于下段EP,支持了EP与慢性刺激有关的理论。2.文献分析显示我国EP患者的临床特点:(1)EP内镜下检出率约0.144%,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范围广,平均年龄50岁左右。(2)最常见于食管下段,其次是中段、上段。大部分EP单发,体积通常在1.0cm以下。典型内镜表现为白色、灰白色或浅粉色的息肉样隆起,表面光滑,质地柔软。(3)体积在1.5cm以上的单发病灶或多发病灶,尤其食管乳头状瘤病患者可以有吞咽困难,其余病灶多无特异性症状。(4)首选内镜下切除治疗,发生恶变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5)EP的自然病程有消退、生长、复发、恶变,大部分治疗后预后较好。粘膜刺激长期存在时或食管乳头状瘤病患者容易复发。巨大EP或食管乳头状瘤病有恶变可能,应积极治疗及随访。

王学海[5](2009)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入路的临床分析及P53、P73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目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and 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SIPs)是一种起源于鼻腔鼻窦粘膜上皮的良性肿瘤,占所有鼻腔肿瘤的0.5%~4.0%。具有侵袭性生长、术后易复发及恶变等特点,故手术彻底切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既往多采用鼻侧切开等鼻外手术进路治疗该类疾病,手术损伤较大,出血较多,病人住院时间较长,部分患者遗留面部疤痕等问题。随着鼻内镜手术的普及推广及手术技术的发展,鼻内镜手术及鼻内镜鼻内外联合入路开始应用于NSIPs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总结NSIPs的临床特点,比较单纯鼻内镜手术、鼻内镜下鼻内外联合入路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的差异,同时比较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的差异,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总结124例临床及病理证实为NSIPs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临床参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1.鼻内镜下鼻内外联合进路组与鼻外入路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对于KrouseⅠ级和Ⅱ级的病例,鼻内镜组复发率明显低于鼻外入路组(P<0.05);对于KrouseⅢ级的病例,鼻内镜下鼻内外联合进路组的复发率也低于其它两组(P<0.05),而鼻内镜组与鼻外入路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鼻内镜手术组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间手术时间的长短无明显差异。3.术前或者术中明确诊断为NSIPs的复发率还是低于术后明确诊断的,虽然差异没有显着性(P=0.266)。【结论】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NSIPs有良好的效果,术中出血量少且住院时间短,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治疗NSIPs的首选术式。但是,术前、术中明确病理诊断和病变范围,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切除范围是影响NIP手术疗效的关键。对于Krouse分类Ⅰ级与Ⅱ级的病例采用鼻内镜手术,对于病变范围广泛和多次手术复发的Ⅲ期、Ⅳ期患者,鼻内镜下鼻内外联合进路治疗NSIPs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讨。第二部分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P53、P73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NSIPs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和易恶变等特征,其发病及复发和恶变机制尚未明确。P53基因作为经典的抑癌基因,其在许多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作为P53家族新成员的P73基因,其生物学作用不甚明确,其表达在NSIPs恶变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P53和P73在NSIPs恶变中的作用及两者之间有无协同作用,指导临床对高危患者进行监测,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4例NSIPs的患者的病理蜡块,分为NSIPs组和恶变NSIPs组,对照组选取同时期12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患者。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监测P53和P73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53与P73在NSIPs组、恶变组及SCC组中的表达逐渐增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P53与P73基因在各组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963,p=0.000)。【结论】P53与P73可能参与了NSIPs的恶变过程,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协同作用,但其协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徐豪杰[6](2008)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p53、p63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and 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SIPs)是一种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易恶变等特点,但其复发、恶变机制不明。P53基因作为经典的抑癌基因,其在许多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作为p53家族新成员的p63基因,其生物学作用不甚明确,其表达在NSIPs复发、恶变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实验旨在研究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通过观察p53和p63基因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表达,探讨两基因在其复发、恶变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无协同作用,指导临床对高危患者进行监测,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实验选取2005~2007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4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40例,分为NSIPs无复发组、复发NSIPs组和恶变NSIPs组,对照组选取同时期的10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患者。所有组织切片分别行p53和p6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者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所有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运算处理,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多组分析,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双变量等级数据作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1、p53基因在NSIPs无复发组中可呈阴性表达,p53基因在NSIPs无复发组、复发NSIPs组、恶变NSIPs组及SCC组的高表达率逐渐增加,各组间表达差别有显着性(p<0.05)。进一步行两两比较,显示p53基因的表达在NSIPs无复发组与恶变NSIPs组,NSIPs无复发组与SCC组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但NSIPs无复发组与复发NSIPs组之间、复发组与恶变组和SCC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2、在所有组织中,p63均可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在NSIPs无复发组中,阳性细胞主要局限于肿瘤基底细胞层,粘膜下的腺体上皮细胞阴性;在复发NSIPs中,阳性细胞表达层次增多,可见强阳性表达;在恶变NSIPs和SCC组中,主要为强阳性表达,阳性细胞排列紊乱,弥漫分布。从无复发组、复发组、恶变组、SCC组,p63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各组间表达差别有显着性(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p63基因在NSIPs无复发组与恶变NSIPs组、NSIPs无复发组与SCC组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NSIPs无复发组与复发NSIPs组间差异无显着性。3、p53与p63在NSIPs各组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868,p=0.000)。【结论】1、p53基因在NSIPs无复发组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恶变组,推论p53在NSIPs恶变中起重要作用,p53基因可以作为NSIPs恶变的高危因素指标。p63基因在NSIPs各组中的表达与p53基因在临床特征上有相似性,P63基因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NSIPs的发生及恶变有关,可同P53一样作为判断预后及作为高危因素的指标,但就每一个病例而言,P63与P53基因的表达并不一致,两者联合可提高判断的准确性。2、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p53与p63在NSIPs无复发组与复发组中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我们推论p53、p63的表达与NSIPs的复发无明显关系。3、p53与p63基因在NSIPs各组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在NSIPs的发病、复发及恶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某种协同作用,但其协同作用机制、以及p53与p63各异构体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静[7](2007)在《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及意义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较为常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05%~3.66%,占头颈部肿瘤的11.9%,癌多于肉瘤,最常见的是鳞状细胞癌,占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55.3%,好发于鼻腔及上颌窦。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反复炎症刺激、长期接触致癌物质、良性肿瘤恶变、外伤等。多数学者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突变、多因素参与引起的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但是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既往有研究表明,EGFR受体家族中的EGFR、C-erbB2在喉、下咽、舌的鳞状细胞癌发病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本次实验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对这些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并结合病理特征的分析,对鼻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目的】1.通过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鼻息肉组织中表达的比较,及其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不同病理分化组间的分析,探讨这几种生物学标志物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分子生物学作用。2.通过对EGFR及Ki-67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由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成的鼻鳞状细胞癌及鼻息肉组织中表达的比较,探讨EGFR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病及恶变中的意义,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对12例鼻息肉组织,17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病理标本(其中7例是由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所致;高度分化7例、中度分化6例、低度分化18例),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EGFR、C-erbB2以及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的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比较:EGFR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93%、11.76%、8.33%,三者之间过度表达阳性率存在显着差异(P=0.006);C-erbB2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81%、5.88%、0.00%,三者之间过度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Ki-67阳性细胞标记指数均数分别为35.399%、16.874%及7.651%,三组之间阳性表达差异有显着意义(P<0.0001)。2.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高度、中度、低度分化组间中的表达比较:EGFR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8.57%、33.33%、66.67%,三者之间阳性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45);C-erbB2的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4.29%、16.67%、33.33%,三组之间阳性表达没有显着差异(P=0.527);Ki-67表达阳性细胞标记指数的均数分别为33.203%、34.037%、36.707%,三者之间阳性表达没有显着差异(P=0.853)。3.EGFR、Ki-67在鼻息肉、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由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而致的鼻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EGFR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11.76%、57.14%,三者之间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Ki-67表达阳性细胞标记指数均数分别为7.651%、16.874%、35.298%,三者之间阳性表达有显着差异(P<0.001)。【结论】1.EGFR及C-erbB2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能是鳞状细胞癌发病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两者的过度表达阳性率随着癌肿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有增高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故尚不能作为评价癌肿恶性程度的指标。Ki-67作为一种细胞核增殖抗原的标记物,在本次实验中能比较客观的反映鼻腔鼻窦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度,可作为检测病情、判断病变危害性的客观指标。2.通过本次实验发现EGFR还有可能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复杂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但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关系;Ki-67可作为判断组织细胞增殖活性的较可靠的核标记物,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程度的判断,以及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淑颖[8](2005)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p53和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and 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 NSIPs)的临床特点,抑癌基因p53及细胞增殖因子(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在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s, IPs)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有无关联,它们分别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及其复发、恶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实验组选取1989~2004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中,手术切除、临床资料及随访记录完整、复习原HE染色病理切片证实的可评价病例40例。对照组选取2004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鼻息肉患者手术切除标本10例。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块作5μm厚连续切片,分别贴附于经APES防脱片胶处理的洁净的载玻片上,分别行p53及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切片经常规二甲苯脱蜡,梯度酒精至水。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抗原修复,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将DAB底物工作液滴加于切片上,镜下观察显色结果,待阳性部位出现特异性显色而背景无着色时,自来水冲洗,终止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确切概率法,非参数统计—秩和检验,双变量等级数据作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双侧α=0.05。 结果:实验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p53阳性率100%(40/40),阴性率0%(0/40);对照组(鼻息肉)阳性率50%(5/10),阴性率50%(5/10),二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53有着

栾汛,李功,曲阳,华灵芝[9](2004)在《食道粘膜鳞状上皮弥漫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文中认为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余,病情加重入院。食管钡透见食管上段扩张,中段狭窄,粘膜尚光滑。门诊纤维内窥镜检查提示:距门齿23-34 cm右侧壁见一不规则隆起,表面欠光滑,病变界限不清。取组织3块送检,病理诊断食道乳头状瘤。遂行食管肿瘤切除术。

吴刚[10](2004)在《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 高位食管疾病是指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的良恶性病变,包括食管-胃吻合口瘘、食管癌弓上或颈部吻合术后复发和高位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食管癌性狭窄、放射性食管狭窄、腐蚀性食管炎等。此类疾病或导致食管严重狭窄不能进食,或因进食后气道误咽剧烈呛咳而不敢进食,病人进食障碍,直接危及生命。内科治疗效果差,外科治疗缺乏有效方法。 所有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良恶性食管病变采取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能迅速有效地解除狭窄或瘘所致的吞咽困难,其良好的治疗效果使之在食管瘘或狭窄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高位食管疾病的内支架置入治疗仍属于盲区,原因在于对食管入口和上段解剖结构认识存在极大的偏差。对于高位食管病变内支架置入,大多采用骨性标志一颈椎来定位支架最上界,部分学者认为支架上缘最高不能超过第七颈椎上缘水平或第1胸椎水平。食管入口随体位、头部活动变化相对于椎体位置变化较大,X线以椎体作为解剖标志既不能准确显示食管入口的位置,又不能反映食管入口的动态变化。 为了详细了解食管入口的毗邻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充分利用上段正常食管,准确、合理放置支架,减少支架置入后下滑、移位等并发症,扩大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位食管疾病的适应症,本研究旨在进行梨状隐窝下极和食管入口位置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寻找和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食管入口定位法,指导临床准确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疾病。 材料与方法 ①随机、自愿的原则对257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年龄5~86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斌淤争介屯砂盛书淤淤犷几奈粉讲飞移称仁溺犷介君‘旦杂犷诵艺二绍;矛魏拔卫么弃飞欲梦‘淤介势姗盛韶忙石需匕舒尹护夯照若户宝纷行咬必佗簇宁缺睽嚣笋七溺产丫奋留‘押了求沙货珍于呀经先沸;褪梦‘绷,冷黔必泛藻粉形了泌二溯梦端少潇职‘口二由盼‘奋欲岁,平均46.1士15.6岁,记录其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并在胃肠造影机下口服钡剂进行咽腔及食道造影。180位被检查者使用n xl4寸X线胶片四分格拍片,分别摄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77位被检查者只摄直立平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4位用一张胶片)。随机抽出10位被测者进行X线造影片放大率校正。通过X线片将椎体平分三等份、椎间盘一份,分别记录梨状隐窝下极对应的椎体位置;以第五颈椎(C5)下缘平面为基线,利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C5下缘基线的距离。在直立平头位图片上测量颈5、6高度,利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C5上缘中点和第六颈椎(C6)下缘中点间的距离。 ②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颈部尸体标本61例,正中矢状断面切开,用1/50Inm游标卡尺和两脚规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板下缘平面之间距离、梨状窝下极与CS下缘的垂直距离和相对椎体位置关系、环状软骨板下缘与C5下缘平面的垂直距离和相对椎体位置关系。 ③26例高位食管疾病患者,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278岁,平均52.0士22.3岁。食管癌或责门癌根治性切除食管一胃弓上吻合或颈部吻合术后形成食管一胃吻合口痰10例、吻合口癌性复发狭窄4例、吻合口狭窄合并气管痰2例和高位食管一气管屡6例、腐蚀性食管炎4例。根据病变性质、长度、部位个体化选择食管内支架。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头尽量抬高后仰,X线监视下置入食管内支架。支架置入后食管造影,了解支架位置、膨胀程度,观察食管通畅和痰口封堵情况,感染控制效果。 结果X线片梨状隐窝下极位置测量:①梨状隐窝下极随着体位的变化而相对椎体位置变化。②四种体位下男女之间梨状隐窝下极位置均有显着性差异 (户0.000),且女性梨状隐窝下极位置高于男性。③男性或者女性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四种体位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别,且直立仰头位高于仰卧仰头位、仰卧仰头位高于直立平头位、直立平头位又高于直立低头位。④将被测试者以蕊30岁、31一60岁、)61岁年龄段分组,四种体位下梨状隐窝下极位置年龄段间均有显着性差异。⑤将被测试者体重指数分为<18.5、18.522.99和>2.99三组,分析显示四种体位下各体重指数段间均无显着性差异。⑥梨状隐窝下极活动度不受性别、年龄、体型的影响。⑦颈5、6高度与身高呈正相关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欲绝J犷令舀叮扁岁命犷房甲理期护汤犷笼狱说卖今凌男货势汉鲜浦尹彩r袱峨凭黔届路舅臼多诬户篇祝弱娜全斜洲彩洲蛇翎群必一拐广飞罗,涛男协洲韶尹;游峪韶黔苏尹佗诫照谈笋扩矛螃诀比蔑赞卜洲货抖裕筑分留哟今磅,」死华炭仁属粉宝砰卜浦尸拼架几淤哪歼屯甲李拼勺盼口谈、徽礴粉减汹气面绷护产线性关系。 尸体标本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下缘相距约2.ocm,而与C5下缘相距约1.Icm,环状软骨下缘与C5相距约一0.scm。尸体标本梨状隐窝下极多位于C4一CS一6水平(94.8%),环状软骨板下缘多位于C5一C6刃之间(97.4%)。 临床高位食

二、食道粘膜鳞状上皮弥漫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道粘膜鳞状上皮弥漫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地区鼻腔鼻窦肿瘤的病理分型及其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取样方法
        2.2.2 数据收集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鼻腔鼻窦肿瘤的病理分型特点及临床特征描述
        3.1.1 鼻腔鼻窦肿瘤一般情况描述
        3.1.2 肿瘤各病理类型临床特征描述
    3.2 青海地区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
    3.3 青海地区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鼻腔鼻窦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4.2 鼻腔鼻窦肿瘤危险因素
    4.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文献综述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外科手术切除与重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大样本的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及预后探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K20、p16、Ki-67、CD44等免疫组化检查在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中的意义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3、7、17染色体及9p21 FISH检查在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中的意义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膀胱内翻性与外生性U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分析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100例食管乳头状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来源
    2. 研究指标及方法
结果
    1. 我院 100 例患者临床特点
    2. 国内文献来源的 1585 例患者的临床特点
讨论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病理特点
    4. 内镜诊断
    5. 临床表现
    6. 治疗
    7. 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入路的临床分析及P53、P73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P53、P73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p53、p63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及意义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p53和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展望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致谢

(10)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高位食管疾病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获奖证书
致谢

四、食道粘膜鳞状上皮弥漫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地区鼻腔鼻窦肿瘤的病理分型及其特点分析[D]. 李丹. 青海大学, 2021(01)
  • [2]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外科手术切除与重建的临床研究[D]. 季炜. 山东大学, 2019(09)
  • [3]基于大样本的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研究[D]. 郭爱桃.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4]100例食管乳头状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 刘辉.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5]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入路的临床分析及P53、P73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D]. 王学海. 山东大学, 2009(05)
  • [6]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p53、p63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D]. 徐豪杰. 山东大学, 2008(01)
  • [7]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及意义的实验研究[D]. 李静. 山东大学, 2007(03)
  • [8]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p53和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马淑颖. 天津医科大学, 2005(07)
  • [9]食道粘膜鳞状上皮弥漫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J]. 栾汛,李功,曲阳,华灵芝.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12)
  • [10]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 吴刚. 郑州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食管鳞状上皮弥漫性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