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成高纯度对甲苯磺酸的新工艺

一种合成高纯度对甲苯磺酸的新工艺

一、合成高纯对甲苯磺酸新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冯艳艳[1](2021)在《《化工设计》中工艺流程选取与设计的案例——以对甲苯磺酸为产品》文中认为工艺流程的选取与设计是化工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艺流程的合理选取与设计关系到后续的设备选型与计算、车间平面布置、技术经济分析等。所以,根据工艺流程的设计原则,本文以对甲苯磺酸为产品,详细介绍了相关工艺流程的选取与设计过程。

林文华[2](2021)在《高耐热稳定导向的铁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乙烯聚合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探讨了一系列具有不对称二亚胺吡啶结构、含有并环二亚胺吡啶结构的三齿铁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系统地研究了催化剂配体骨架和亚胺芳香取代基对催化剂耐热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聚合条件以及所制备得到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子微观结构以及热性能做了研究。本论文还利用氮化硼作为载体对三齿铁配合物进行负载,进一步提高了三齿铁配合物的耐热稳定性,具体的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将经典三齿亚胺配体中亚胺苯基以亚胺萘基替代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对称结构的三齿铁配合物并表征了它们的结构。这些三齿铁配合物表现出良好的催化乙烯聚合活性(16.7×106 g(PE)mol-1(Fe)h-1,70℃,Fe4)和良好的热稳定性(9.74×106 g(PE)mol-1(Fe)h-1,80℃,Fe2)。DFT计算表明:引入较大位阻基团阻碍了乙烯的配位与插入,因此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有所下降;然而大位阻基团的引入抑制了链转移的发生,因此有利于得到高分子量的聚乙烯。该部分研究表明:经典Brookhart型铁配合物配体中引入萘环作为取代基,苯乙基作为亚胺芳香基团邻位取代基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耐热稳定性。2.通过调整Brookhart型催化剂中吡啶环部分结构制备了一系列含有并环结构的吡啶二亚胺三齿铁配合物,其中含供电子取代基团的配合物表现出更好的催化乙烯聚合性能(15.7×106g(PE)mol-1(Fe)h-1,Fe8,70℃)和极佳的热稳定性(9.26×106 g(PE)mol-1(Fe)h-1,Fe8,90℃),高于绝大部分已发表的三齿铁配合物,表明往经典Brookhart催化剂中引入具有并环结构的吡啶框架有利于提高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此外,通过MAO为助催化剂得到的聚乙烯分子量与配合物结构和聚合条件有很大关系:具有大位阻基团的Fe8制备的聚乙烯分子量为280 kg mol-1;而小位阻基团的配合物Fe6得到的聚乙烯分子量仅为1.842 kg mol-1;20℃下所制备的聚乙烯分子量为692 kg mol-1,而90℃下所得聚乙烯分子量仅为10.8 kg mol-1。与MAO不同的是:MMAO为助催化剂时最佳聚合条件下得到的聚乙烯均为具有窄分子量分布的线性聚乙烯蜡。3.利用氮化硼(BN)作为载体对Fe8进行负载并通过SEM表征和ICP-MS表征,获得了各个负载催化剂上Fe的含量。通过催化乙烯聚合实验,70℃下负载后三齿铁配合物的催化活性(26.9×106 g(PE)mol-1(Fe)h-1,0.1%Fe8@BN)明显高于未负载前Fe8催化乙烯聚合活性(11.1×106 g(PE)mol-1(Fe)h-1),所制备得到的聚乙烯分子量(467 kg mol-1)也明显高于Fe8(57.23 kg mol-1),证明了BN作为载体时可以通过热传导提高三齿铁配合物的表观耐热稳定性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所制备聚乙烯的分子量。进一步的实验探究再次证明了BN作为载体可以提高三齿铁配合物的表观耐热稳定性;负载后的三齿铁配合物在90℃下的最高活性为20.3×106g(PE)mol-1(Fe)h-1。通过对三齿铁配合物结构的修饰制备得到的配合物催化剂表现出极佳的活性和热稳定性,在推进三齿铁类配合物催化剂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应用具有实用意义。

徐威[3](2019)在《C10+重芳烃深加工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石油化工企业中,乙烯裂解装置、催化重整装置和对二甲苯装置每年都要副产大量的重芳烃,但由于重芳烃深加工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这部分宝贵的重芳烃资源被浪费掉了,这不符合我们的技术经济政策。本论文以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安庆分公司催化重整装置副产的C10+重芳烃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开发市场急需的高附加值产品,本文对催化重整C10+混合重芳烃的利用途径进行探讨,提出了利用芳烃特有的傅克反应活性合成液体芳烃树脂,再对合成的液体芳烃树脂进行高性能导热油、PVC增塑剂、高沸点芳烃溶剂和环保芳香基橡胶油等工艺路线的研究。采用GC-MS方法对C10+重芳烃原料进行单体烃组成分析,全面了解样品中的成分及各组分含量。以C10+重芳烃为原料,通过考察原料种类和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及用量等工艺条件,合成不同反应深度、不同系列的液体芳烃树脂,进一步考察液体芳烃树脂精制转化工艺,开发高性能导热油、PVC增塑剂、环保芳香基橡胶油、高沸点芳烃溶剂等,并根据相关标准对合成的各种产品进行检测。通过对不同工艺条件下产品收率的考察,确定了两种经济效益较高的C10+重芳烃综合利用方案。一、以苯乙烯为烷基化试剂,硫酸为催化剂,在反应装置中投入摩尔比为2:1的C10+芳烃原料和苯乙烯,5%硫酸溶液(质量浓度45%),在100℃下反应8h,制备液体芳烃树脂,蒸馏分离,得到馏程低于215℃的馏分用于制备SA-1500型号芳烃溶剂油;馏程大于240℃的馏分用于制备L-QB 240型号导热油;215-240℃之间的馏分用于精制提取石油萘;二、以多聚甲醛为交联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在反应装置中投入摩尔比为2:1的芳烃原料和多聚甲醛,质量分数为3%的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在80℃下反应8h,合成液体芳烃树脂,蒸馏分离,得到215℃以下的馏分用作溶剂油;215-310℃的馏分作导热油;310-365℃的馏分用作PVC增塑剂;365℃以上的馏分可经糠醛抽提精制作为环保芳香橡胶油。根据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利用方案Ⅱ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王芳[4](2019)在《酸负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催化脂肪酸酯化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脂肪酸酯的稳定性高,腐蚀性小,在食品、轻工行业等中用途广泛。此外,脂肪酸酯(如脂肪酸甲酯)还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环保燃料。因此,发展高效制备各种脂肪酸酯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均相酸性催化剂虽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然而它们的不可回收性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新型的固体催化剂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是目前催化剂开发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实验室常见的有机酸—对甲苯磺酸(PTSA)和甲基磺酸(MSA)负载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中,得到新型催化剂,研究其催化脂肪酸进行酯化反应的效果以及催化剂回收使用效果,同时得到脂肪酸酯产品。首先,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UiO-66,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以棕榈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为模型反应,研究UiO-66的添加对PTSA和MSA催化棕榈酸与甲醇酯化反应的影响。当棕榈酸使用量为2 mmol,有机酸用量为0.065 mmol,在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 h,醇酸摩尔比为8:1的条件下,UiO-66的添加量为25 mg时,PTSA和MSA催化棕榈酸甲酯化的转化率分别为97.0%和96.8%;随着UiO-66添加量的继续增加,对甲醇的吸附作用增强,导致棕榈酸甲酯化的转化率降低。将25 mg UiO-66分别与PTSA或MSA经混合催化实验使用后的催化剂用于回收实验,结果表明,使用3次后其催化棕榈酸甲酯化转化率降为80.0%和84.6%。FT-IR分析表明直接混合可以实现UiO-66对PTSA和MSA的吸附,使得PTSA和MSA具备了一定的回收特性。最后对混合使用后的UiO-66进行XRD分析,结果表明UiO-66的晶型稳定性好。其次,采用浸渍法,分别实现了UiO-66对PTSA和MSA的负载。经5 h的静置浸渍,由元素分析得知UiO-66对PTSA的平均负载量为258.9±5.6 mg/g,即0.95 mol/g;UiO-66对MSA的负载量大于PTSA,平均负载量为247.1±2.1 mg/g,即2.57 mol/g。将得到的这两种新型固体催化剂称为:PTSA/UiO-66和MSA/UiO-66。以棕榈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为模型反应,研究PTSA/UiO-66和MSA/UiO-66分别催化棕榈酸甲酯化反应的效果和催化剂回收使用效果。并对得到棕榈酸甲酯产品进行表征分析。在棕榈酸的用量为2 mmol,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4 h,催化剂用量为25 g/mol,甲醇与棕榈酸的摩尔比为8:1的情况下,PTSA/UiO-66和MSA/UiO-66催化棕榈酸甲酯化的转化率分别为97.1%和97.0%。采用后脱除甲醇的方式进行催化剂回收使用时,回收使用5次后,PTSA/UiO-66和MSA/UiO-66催化棕榈酸甲酯化的转化率分别降低至80.0%和91.0%。此时UiO-66中PTSA和MSA中的负载量分别降至184.5 mg/g和115.5 mg/g。而采用先脱除甲醇的方法进行催化剂回收使用时,回收使用10次后,PTSA/UiO-66和MSA/UiO-66催化棕榈酸甲酯化的转化率分别为84.3%和96.9%。此时催化剂中PTSA和MSA的负载量分别为213.4 mg/g和199.0 mg/g。以上结果说明,调整催化剂的回收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极性较大的甲醇对PTSA和MSA的浸出。从而保证了催化剂(MSA/UiO-66)的回收利用效果。对使用后的PTSA/UiO-66和MSA/UiO-66的表征,表明PTSA/UiO-66和MSA/UiO-66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UiO-66仍保持其原有的晶型结构。然后,以MSA/UiO-66为催化剂催化棕榈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研究了酯化的反应温度、时间,催化剂使用量,醇酸摩尔比对棕榈酸丁酯化转化率的影响。经过条件优化实验,在棕榈酸用量为2 mmol、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 h、催化剂用量为25 g/mol、正丁醇与棕榈酸的摩尔比为3:1的反应条件下棕榈酸丁酯的转化率达到99.2%。采用后脱溶的催化剂回收方法,10次回收实验后,棕榈酸丁酯化的转化率降至87.2%。此时催化剂中MSA的负载量为204.7 mg/g。对于棕榈酸与正癸醇的酯化反应,在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 h、催化剂用量为25 g/mol、正癸醇与棕榈酸的摩尔比为2:1的反应条件下,棕榈酸癸酯化的转化率为91.4%;催化剂循环使用10次,棕榈酸癸酯化的转化率几乎无明显衰减,而此时催化剂中MSA的负载量为209.3 mg/g。以上实验结果表明,MSA/UiO-66催化棕榈酸与极性较小的醇类(正癸醇)比极性较大的醇类(正丁醇)的回收效果好。实验也证明极性较小的醇类可以有效延缓UiO-66中MSA的浸出。对使用后的MSA/UiO-66的表征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UiO-66仍保持其原有的晶型结构。最后,为了拓展催化剂的适用性,选择复杂的混合脂肪酸为原料,MSA/UiO-66为催化剂,进行混合脂肪酸的丁酯化实验。在混合脂肪酸用量为2 mmol、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2 h、催化剂用量为6 wt%、醇酸摩尔比为3:1的条件下,混合脂肪酸的丁酯化转化率为98.0%。催化剂经5次循环使用后,混合脂肪酸丁酯化的转化率降低至90.1%。对5次使用后的MSA/UiO-66的XRD分析,结果表明MSA/UiO-66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UiO-66保持其原有的晶型结构。

郑梦祺[5](2018)在《餐饮废油酸催化一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柴油是一种环境友好、能直接应用于现有柴油机的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料,是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是各种动植物油脂,我国食用油脂很大一部分需要进口,不可能用可食用的动植物油来生产生物柴油。但餐饮废油(Waste cooking oil,WCO)产量很大,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不仅能化废为宝,并且能降低其重上餐桌的风险。因此,以廉价的WCO为原料经甲酯化制备生物柴油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是餐饮废油来源复杂、成分多样,特别是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和水分。这种原料制生物柴油,用碱催化一步法会发生严重的皂化反应影响生物柴油的生成,用酸催化一步法反应速度太慢、反应时间太长,而用酸碱两步法工艺路线长,成本高。所以用传统的技术处理WCO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需要研究适用于以WCO和甲醇为原料制生物柴油的经济可行的新工艺。本文研究了以浓硫酸和对甲苯磺酸(PTSA)为催化剂,将餐饮废油一步法转化为生物柴油的工艺,考查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物理化学原理,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增加24倍,所以升高温度是提高反应速度的可行途径。为了使制生物柴油反应能在高于甲醇正常沸点的温度下进行,必须使反应在高于常压的条件下进行。用密闭的水热合成釜,实现了以硫酸、对甲苯磺酸等做催化剂,在一个反应器中将廉价的餐饮废油直接快速转化为生物柴油的目标。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醇油比等因素对酯化和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温度能显着提高酸催化制生物柴油的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强化反应过程、简化工艺流程,且适用于各种含酸的废弃原料。以H2SO4为催化剂,该方法适宜的反应条件是:H2SO4用量2.0 wt%左右,醇油摩尔比8:1、反应温度120℃、反应120 min,反应压力0.65 MPa,当原料WCO的酸值为23.04 mg KOH/g时,生物柴油收率最高达到89.8%。该反应表现为二级反应,表观活化能49.67 k J/mol。以PTSA为催化剂,WCO与甲醇反应制生物柴油反应过程为二级反应,活化能Ea=52.83 k J/mol;适宜的反应条件是:催化剂用量3.0 wt%左右,醇油摩尔比10:1、反应温度140℃,反应120 min,生物柴油收率最高达到89.2%。该一步法制生物柴油技术对不同来源的WCO、棕仁油脱臭馏出物(KFAD),大豆油脱臭馏出物(SODD)等不同高酸值的低品位原料油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该方法对原料要求低,适应性强,就能处理不同性质的低品位油料,这对于加工以餐饮废油为代表的来源广泛、性质多变的各类低值原料尤为重要。

尹航[6](2018)在《苯并呋喃-2-(3H)-酮绿色制备新工艺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苯并呋喃-2-(3H)-酮是重要的农药、医药、精细化学品中间体,是杀菌剂嘧菌酯((E)-[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的重要砌块,现生产工艺原子经济性差,环境因子高,因此开发绿色制备苯并呋喃-2-(3H)-酮的新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苯酚为原料,与烯丙基氯经过Williamson醚化得到烯丙基苯基醚,收率79.1%;烯丙基苯基醚再经Claisen重排得到邻烯丙基苯酚,收率85.0%;接着邻烯丙基苯酚经臭氧氧化得到邻羟基苯乙酸,收率55.9%;最后邻羟基苯乙酸分子内酯化制备苯并呋喃-2-(3H)-酮,收率99.4%。优化工艺条件四步反应总收率为37.4%。邻羟基苯乙酸的制备无需使用昂贵的催化剂,使用了绿色的氧化剂臭氧与双氧水,工艺绿色化。本文在间歇反应工艺优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利用微通道反应器制备苯并呋喃-2-(3H)-酮反应的研究。经过筛选,第二步Claisen重排反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无溶剂参与的条件下,反应温度300℃,压力6.0 MPa,反应时间为3分钟,能够以≥99%的转化率和>95%的选择性得到邻烯丙基苯酚。以20当量的1,4-二氧六环作为溶剂,0.01当量的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在180℃与1.5 Mpa下反应100分钟,第四步分子内酯化收率为39.6%。第二步Claisen重排反应由间歇条件下的12小时缩短至3分钟,收率由85.0%提高至94.4%,反应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杜慧丽[7](2018)在《反应精馏合成丙酸乙酯的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和溶剂,在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应用广泛。传统的丙酸乙酯生产工艺都是间歇或半连续的,以浓硫酸作催化剂,在反应釜或固定床中进行酯化反应,后经中和、水洗、精馏得到成品。这种方法设备投资大、后续的产品提纯也比较困难。而反应精馏能实现连续化生产,原料转化率高、产品纯度高,故本课题选用反应精馏技术来合成丙酸乙酯。本文在筛选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 45为较佳催化剂后,在间歇搅拌釜式反应器中对酯化法合成丙酸乙酯的本征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搅拌转速、催化剂用量、酸醇摩尔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建立拟均相反应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动力学数据,获得反应动力学方程。将动力学方程作为基础数据输入化工设计软件中,对反应精馏合成丙酸乙酯过程进行模拟优化。得到的优化结果为:精馏塔的精馏段、反应段、提馏段板数分别为8、20、3,丙酸和乙醇分别从反应段的顶部和底部进料,进料酸醇摩尔比为1.3:1,塔顶酯相部分回流,酯相回流比为1.8。搭建不锈钢催化精馏塔进行酯化法合成丙酸乙酯实验,反应段装载催化剂包,精馏段、提馏段装填Φ3×3 mm的不锈钢θ网环填料。在模拟所得最佳条件下,研究进料位置、进料酸醇摩尔比、酯相回流比等因素对产品纯度的影响。最终确定全塔共有24块板,丙酸从第7块板进料,乙醇从第21块板进料,进料酸醇摩尔比为1.3:1,酯相回流比为1.8。在此条件下,乙醇转化率为93.13%,塔顶产品中丙酸乙酯含量为89.97%,经分相器分离出水和乙醇后,丙酸乙酯含量可达95.88%,且丙酸含量符合产品的工业标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模型选取准确可靠。

裴康康[8](2018)在《对甲酚生产中碱熔产物分离工艺研究及固液平衡数据测定》文中研究指明对甲酚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农药、医药、香料、染料、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虽然对甲酚生产已有其他工艺路线,但均不太成熟,目前仍较多采用甲苯磺化碱熔法生产对甲酚,该法主要包括磺化工序、中和工序、碱熔工序和酸化工序。其中碱熔工序往往需要加入过量碱,同时副反应较多,反应收率较低(仅有70%),导致碱熔后产物中含有大量未反应的碱,造成了碱的浪费。因此本文采用动态法测定了常压下,温度范围从277K到341K时,对甲苯磺酸钠(NaPTS)、亚硫酸钠(Na2SO3)及对甲酚钠(NaCRS)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数据对碱熔后续工艺进行了改进,提出碱熔反应产物分离及碱回收新工艺并优化了新工艺的参数。固液相平衡研究表明对甲苯磺酸钠、亚硫酸钠及对甲酚钠的溶解度均随氢氧化钠水溶液浓度的上升而下降,同时在对甲苯磺酸钠与亚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中存在明显的转折点,且转折点随氢氧化钠水溶液浓度的上升而前移。经相关表征证明转折点的出现是由于形成了不同的平衡固相组分。对甲苯磺酸钠与对甲酚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而亚硫酸钠则是先升后降。测定的固液相平衡数据使用了E-NRTL方程和Apelblat方程进行了拟合,得到了相关的模型参数和温度均方差。对甲苯磺酸钠、亚硫酸钠及对甲酚钠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用E-NRTL方程拟合的温度均方根方差分别为0.191.14K、0.500.91K和0.601.27K。表明用E-NRTL方程的拟合结果与测量结果吻合良好。根据亚硫酸钠及对甲酚钠的溶解度差异,本文提出了碱熔反应产物分离及碱回收新工艺。亚硫酸钠与对甲酚钠通过多步浓缩过滤,先后从碱熔反应产物分离出来。在过滤出亚硫酸钠后,滤液再次被浓缩,通过两次过滤以回收滤液中的氢氧化钠。回收的氢氧化钠可循环用于第二中和工序中。同时本文通过实验优化并确定了工艺参数。三次过滤的氢氧化钠浓度分别为15%、18%和25%。得到的亚硫酸钠纯度和收率分别为97.74%和90.28%,而NaCRS?H2O的总纯度和总收率分别为91.72%和91.69%。碱回收率可达78%。

白漫,齐景娟,朱思雨,林金清[9](2017)在《离子液体催化甘油合成三醋酸甘油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两步法合成离子液体——正-丙基磺酸-三乙基对甲苯磺酸铵,并用FT-IR,1H NMR和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该离子液体为催化剂,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物料配比和离子液体用量对纯甘油与醋酐合成三醋酸甘油酯的产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3h,n(甘油)∶n(醋酐)∶n(离子液体)=1.0∶4.0∶0.1时,三醋酸甘油酯的产率最高可达到96%.用甲苯萃取三醋酸甘油酯,回收得到的离子液体循环使用3次,三醋酸甘油酯的产率没有明显下降,说明离子液体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较好,且催化合成生物柴油时,离子液体的用量正好适用于继续催化副产物甘油与醋酐发生酰化反应生成三醋酸甘油酯.

向辉[10](2017)在《没食子酸正丙酯清洁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没食子酸正丙酯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一种食品抗氧化剂。工业上生产没食子酸正丙酯的方法是以浓硫酸作催化剂经醇酸酯化、环己烷共沸脱水进行;该法存在生产设备要求高,催化剂不重复使用,后处理耗资大,不环保等缺点。相比而言,本论文研究开发的清洁生产工艺,不仅催化效率高,生产成本低,而且后处理大为简化。(1)酯交换法:没食子酸甲酯与正丙醇在碱性催化剂条件下发生酯交换反应合成没食子酸正丙酯,可避免浓硫酸作催化剂的一系列缺点,但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法产率太低,无应用价值。(2)在现行生产工艺上进行工艺优化和改进。以浓硫酸或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经反应蒸馏法合成没食子酸正丙酯。本论文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多个工艺参数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其最佳收率分别为88.0%(硫酸作催化剂)和90.1%(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此方法相对于目前生产工艺缩短生产时间约50%,节约近20%的催化剂用量,且无需带水剂,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工艺,但催化剂所带来的缺点依然存在。(3)研究开发了分段酯化法合成没食子酸正丙酯的新工艺。通过工艺优化,其最佳酯化收率分别达96.5%(浓硫酸作催化剂)和97.0%(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而聚苯乙烯磺酸树脂作为催化剂时,其最佳收率达97.1%,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平均收率为91.2%。此方法不仅产率高,而且催化剂可以重复利用,酯化粗产物后处理简单,符合安全环保的绿色工艺要求。

二、合成高纯对甲苯磺酸新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高纯对甲苯磺酸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化工设计》中工艺流程选取与设计的案例——以对甲苯磺酸为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流程的选取
    1.1 硫酸磺化法[1]
    1.2 三氧化硫磺化法[2]
    1.3 氯磺酸磺化法[3]
2 工艺流程的设计
    2.1 焚烧-转化工序
    2.2 磺化工序
    2.3 产品精制及废气处理工序
        2.3.1 产品精馏
        2.3.2 废气处理
3 总结

(2)高耐热稳定导向的铁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乙烯聚合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乙烯及发展概况
    1.2 聚乙烯材料在纺织中的应用
        1.2.1 聚乙烯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1.2.2 聚乙烯材料在特种材料领域的应用
    1.3 聚乙烯的催化体系
    1.4 三齿铁配合物催化体系
        1.4.1 三齿铁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机理
        1.4.2 三齿铁配合物结构的发展历程
        1.4.3 三齿铁配合物高温失活机理
        1.4.4 提高三齿铁配合物耐热稳定性的途径
    1.5 本课题的意义和目的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不对称二亚胺吡啶骨架的铁(Ⅱ)配合物的制备及高效催化乙烯聚合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测试方法
        2.2.3 实验方法
        2.2.4 不对称二亚胺吡啶铁(Ⅱ)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对称二亚胺吡啶配体及其铁(Ⅱ)配合物的红外与元素分析
        2.3.2 不对称二亚胺吡啶铁(Ⅱ)配合物的分子结构表征
        2.3.3 不对称二亚胺吡啶铁(Ⅱ)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含柔性七元环吡啶二亚胺铁(Ⅱ)配合物的制备及高效催化乙烯聚合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测试方法
        3.2.3 实验方法
        3.2.4 含柔性七元环吡啶二亚胺铁(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含柔性七元环吡啶二亚胺铁(Ⅱ)配合物的红外与元素分析
        3.3.2 含柔性七元环吡啶二亚胺铁(Ⅱ)配合物的分子结构表征
        3.3.3 铁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氮化硼负载柔性七元环吡啶二亚胺铁(Ⅱ)配合物的制备及高效催化乙烯聚合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测试方法
        4.2.3 实验方法
        4.2.4 氮化硼负载柔性七元环吡啶二亚胺铁(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氮化硼负载柔性七元环吡啶二亚胺铁(Ⅱ)配合物的ICP-MS及 SEM表征
        4.3.2 氮化硼负载柔性七元环吡啶二亚胺铁(Ⅱ)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
    4.4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C10+重芳烃深加工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芳烃生产现有工艺
        1.2.1 传统芳烃生产现状和技术
        1.2.2 芳烃来源的新技术途径
    1.3 C_(10+)重芳烃来源及利用现状
    1.4 C_(10+)重芳烃深加工新工艺
    1.5 C_(10+)重芳烃下游产品
        1.5.1 导热油
        1.5.2 芳烃溶剂油
        1.5.3 PVC增塑剂
        1.5.4 环保芳香基橡胶油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 主要试验设备
    2.3 检测方法
        2.3.1 原料C_(10+)重芳烃组成分析
        2.3.2 导热油检测
        2.3.3 高沸点芳烃溶剂检测
        2.3.4 PVC增塑剂检测
        2.3.5 环保芳香基橡胶油检测
        2.3.6 烷基化试剂和交联剂转化率
    2.4 研究内容
        2.4.1 研究目标
        2.4.2 试验内容及技术关键
    2.5 试验方法
        2.5.1 原料C_(10+)重芳烃组成分析
        2.5.2 导热油及芳烃溶剂油的制备
        2.5.3 PVC增塑剂的制备
        2.5.4 环保芳香基橡胶油的探索性研究
3.结果与讨论
    3.1 原料C_(10+)重芳烃组成分析
    3.2 导热油及芳烃溶剂油的制备
        3.2.1 不同烷基化试剂和催化剂的选择
        3.2.2 不同工艺条件的考察
        3.2.3 对合成的导热油和芳烃溶剂进行检测
        3.2.4 小结
    3.3 PVC增塑剂的制备
        3.3.1 不同交联剂和催化剂的选择
        3.3.2 不同工艺条件的考察
        3.3.3 增塑剂检测
        3.3.4 小结
    3.4 环保芳香基橡胶油的制备
        3.4.1 互溶温度
        3.4.2 溶剂精制条件实验
    3.5 综合利用方案
        3.5.1 综合利用方案Ⅰ
        3.5.2 综合利用方案Ⅱ
    3.6 经济性分析
        3.6.1 方案Ⅰ经济性分析
        3.6.2 方案Ⅱ经济性分析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酸负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催化脂肪酸酯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符号
1.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脂肪酸酯的简述
        1.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简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酸负载型催化剂催化合成脂肪酸酯
        1.2.2 UiO-66 的改性和应用
    1.3 小结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
        1.4.2 课题研究流程
        1.4.3 课题研究内容
2.UiO-66 的制备及其对有机酸催化棕榈酸酯化反应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UiO-66 的制备
        2.2.4 UiO-66 的表征
        2.2.5 添加UiO-66至PTSA、MSA催化棕榈酸甲酯化反应中
        2.2.6 棕榈酸转化率的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UiO-66 的表征分析结果
        2.3.2 UiO-66与PTSA、MSA直接混合对催化棕榈酸甲酯化反应的影响
        2.3.3 回收实验
        2.3.4 XRD分析
    2.4 本章小结
3.酸负载MOFs催化棕榈酸甲酯化反应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MOFs的合成
        3.2.4 MOFs的酸负载
        3.2.5 负载酸MOFs的表征分析
        3.2.6 酸负载MOFs催化棕榈酸的甲酯化
        3.2.7 棕榈酸转化率的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iO-66对PTSA及 MSA的负载随时间变化情况
        3.3.2 PTSA/UiO-66和MSA/UiO-66 的表征
        3.3.3 酸负载MOFs催化棕榈酸甲酯化反应的研究
        3.3.4 PTSA/UiO-66和MSA/UiO-66 催化棕榈酸甲酯化反应回收效果的研究
    3.4 产品的表征
        3.4.1 红外光谱的表征
        3.4.2 核磁共振氢谱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4.MSA/UiO-66 催化棕榈酸丁酯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UiO-66 的合成
        4.2.4 UiO-66 的酸负载及表征
        4.2.5 .负载酸的UiO-66 催化棕榈酸的丁酯化
        4.2.6 .棕榈酸转化率的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内标校正结果
        4.3.2 温度对MSA/UiO-66 催化棕榈酸丁酯化的影响
        4.3.3 时间对MSA/UiO-66 催化棕榈酸丁酯化的影响
        4.3.4 MSA/UiO-66 用量对棕榈酸丁酯化反应的影响
        4.3.5 醇酸摩尔比对MSA/UiO-66 催化棕榈酸丁酯化反应的影响
        4.3.6 MSA/UiO-66 催化棕榈酸丁酯化反应的回收实验
    4.4 产品的表征
        4.4.1 棕榈酸正丁酯产品的表征
        4.4.2 棕榈酸正癸酯产品的表征
    4.5 本章小结
5.MSA/UiO-66 催化混合脂肪酸丁酯化反应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UiO-66 的合成
        5.2.4 UiO-66的酸负载及表征
        5.2.5 混合脂肪酸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5.2.6 混合脂肪酸平均分子质量(M)的计算
        5.2.7 .MSA/UiO-66 催化混合脂肪酸的丁酯化
        5.2.8 混合脂肪酸丁酯化转化率的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混合脂肪酸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及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5.3.2 温度对MSA/UiO-66 催化混合脂肪酸丁酯化的影响
        5.3.3 时间对MSA/UiO-66 催化混合脂肪酸丁酯化的影响
        5.3.4 MSA/UiO-66 用量对混合脂肪酸丁酯化反应的影响
        5.3.5 醇酸摩尔比对MSA/UiO-66 催化混合脂肪酸丁酯化反应的影响
        5.3.6 MSA/UiO-66 催化混合脂肪酸丁酯化反应的回收实验
    5.4 产品的红外光谱表征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餐饮废油酸催化一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柴油简介
    1.2 生物柴油的原料
        1.2.1 可食用油脂
        1.2.2 非食用油脂
        1.2.3 废弃油脂
        1.2.4 油脂加工精炼残留物
        1.2.5 微藻
    1.3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4 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催化剂
        1.4.1 碱性催化剂
        1.4.2 酸性催化剂
        1.4.3 离子液体催化剂
        1.4.4 酶催化剂
    1.5 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方法
        1.5.1 酸碱催化一步法
        1.5.2 酸碱催化两步法
        1.5.3 超声辅助法
        1.5.4 微波辅助法
        1.5.5 超临界法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6.1 当前WCO制生物柴油技术的主要问题
        1.6.2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生物柴油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所用原料及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餐饮废油预处理方法
    2.3 物性测试方法
        2.3.1 酸值测定
        2.3.2 皂化值测定
        2.3.3 密度的测量
        2.3.4 水分及挥发物测定
        2.3.5 原料脂肪酸组成测定
    2.4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2.4.1 实验装置
        2.4.2 实验步骤
        2.4.3 酯化率和生物柴油收率
    2.5 生物柴油评价方法
        2.5.1 粗生物柴油精制
        2.5.2 运动粘度
        2.5.3 浊点
        2.5.4 闭口闪点
第3章 硫酸催化一步法制生物柴油
    3.1 实验原理
    3.2 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制备反应的影响
        3.2.1 反应温度对生物柴油生成反应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生成反应的影响
        3.2.3 催化剂用量对生物柴油生成反应的影响
        3.2.4 醇油比对生物柴油生成反应的影响
    3.3 反应压力随反应温度变化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对甲苯磺酸催化一步法制生物柴油
    4.1 原料及实验方法
        4.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1.2 生物柴油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4.2 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生成反应的影响
        4.2.1 反应温度对生物柴油生成反应的影响
        4.2.2 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生成反应的影响
        4.2.3 催化剂用量对生物柴油生成反应的影响
        4.2.4 醇油比对生物柴油生成反应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酸催化一步法工艺对原料的适用性研究
    5.1 原料及实验方法
        5.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1.2 高酸值模拟油的制备
        5.1.3 生物柴油的制备纯化及测试方法
    5.2 高酸值油料物性测定
    5.3 不同原料的甲酯化效果
    5.4 原料酸值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5.5 原料性质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5.6 酸催化制生物柴油的反应动力学
        5.6.1 硫酸催化制生物柴油反应的动力学
        5.6.2 对甲苯磺酸催化制生物柴油反应的动力学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6)苯并呋喃-2-(3H)-酮绿色制备新工艺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苯并呋喃-2-(3H)-酮及其应用
    1.2 苯并呋喃-2-(3H)-酮制备研究进展
        1.2.1 苯并呋喃-2-(3H)-酮的制备
        1.2.2 烯丙基苯基醚的制备
        1.2.3 邻烯丙基苯酚的制备
        1.2.4 邻羟基苯乙酸的制备
    1.3 微反应器概述
        1.3.1 微反应器的优点
        1.3.2 微反应器的缺点
        1.3.3 微反应器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1.3.4 微反应器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1.3.5 微反应器在工业化中面临的问题
2 间歇条件下制备苯并呋喃-2-(3H)-酮
    2.1 烯丙基苯基醚的制备
        2.1.1 以甲醇钠作为碱
        2.1.2 以氢氧化钠作为碱
        2.1.3 以氢氧化钾作为碱
    2.2 邻烯丙基苯酚的制备
    2.3 邻羟基苯乙酸的制备
        2.3.1 臭氧-氧气路线
        2.3.2 臭氧-双氧水路线
    2.4 苯并呋喃-2-(3H)-酮的制备
        2.4.1 以甲苯作为溶剂
        2.4.2 以1,4-二氧六环作为溶剂
    2.5 色谱分析方法的开发
        2.5.1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开发
        2.5.2 气相色谱方法的开发
3 利用微反应器制备苯并呋喃-2-(3H)-酮
    3.1 利用微反应器制备烯丙基苯基醚
    3.2 利用微反应器制备邻烯丙基苯酚
        3.2.1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2.3 反应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3.3 利用微反应器制备邻羟基苯乙酸
        3.3.1 微反应器中的臭氧氧化
        3.3.2 微反应器中的臭氧氧化中间体氧化
    3.4 利用微反应器制备苯并呋喃-2-(3H)-酮
4 实验部分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步骤
        4.2.1 烯丙基苯基醚的制备
        4.2.2 邻烯丙基苯酚的制备
        4.2.3 邻羟基苯乙酸的制备
        4.2.4 苯并呋喃-2-(3H)-酮的制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化合物谱图
致谢

(7)反应精馏合成丙酸乙酯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丙酸乙酯的合成研究进展
        1.2.1 合成丙酸过程联产丙酸乙酯
        1.2.2 酯化法合成丙酸乙酯
    1.3 反应精馏概况
        1.3.1 反应精馏的特点
        1.3.2 反应精馏的基础研究
        1.3.3 反应精馏的过程模拟
        1.3.4 反应精馏在酯化反应的应用
        1.3.5 离子交换树脂型催化剂
        1.3.6 催化剂装填方式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丙酸乙酯反应动力学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
        2.1.2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2.1.3 分析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催化剂的选择
        2.2.2 搅拌转速的选择
        2.2.3 催化剂用量的选择
        2.2.4 酸醇摩尔比的选择
        2.2.5 反应温度的选择
    2.3 动力学模型建立
        2.3.1 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2.3.2 动力学数据的拟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应精馏过程的模拟与优化
    3.1 物性方法的选择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物性数据
    3.4 模拟流程的建立
    3.5 反应精馏塔的优化
        3.5.1 精馏段理论板数的优化
        3.5.2 反应段理论板数的优化
        3.5.3 提馏段理论板数的优化
        3.5.4 酸醇摩尔比的优化
        3.5.5 酯相回流比的优化
        3.5.6 塔内温度和塔板上汽液相组成分布
        3.5.7 模拟优化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应精馏实验
    4.1 实验仪器与装置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装置
    4.2 实验步骤
        4.2.1 前期准备工作
        4.2.2 实验操作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进料位置的影响
        4.3.2 酸醇进料摩尔比的影响
        4.3.3 酯相回流比的影响
    4.4 实验值与模拟值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对甲酚生产中碱熔产物分离工艺研究及固液平衡数据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对甲酚简介
    1.2 对甲酚的应用
        1.2.1 抗氧剂
        1.2.2 合成染料
        1.2.3 人造香料
        1.2.4 农药
        1.2.5 其他
    1.3 对甲酚的生产方法
        1.3.1 天然分离法
        1.3.2 磺化碱熔法
        1.3.3 苯酚烷基化法
        1.3.4 异丙基甲苯法
        1.3.5 甲苯氯代水解法
        1.3.6 二甲苯氧化脱羧转位法
        1.3.7 其他方法
    1.4 对甲酚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1.5 固液相平衡的测定方法及计算模型
        1.5.1 固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方法
        1.5.2 固液相平衡测定的拟合模型
        1.5.3 溶解度数据的不确定度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固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方案的确定
        2.2.1 实验物系的选择
        2.2.2 实验方法的选择
        2.2.3 实验装置
    2.3 实验原料及其纯度表征
        2.3.1 实验原料实验物系的选择
        2.3.2 对甲酚钠的制备及纯度分析
        2.3.3 样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4 实验步骤
    2.5 实验可靠性验证
        2.5.1 标准物系溶解度测定
        2.5.2 实验误差分析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液相平衡数据分析与讨论
    3.1 引言
    3.2 溶解度数据测量结果
    3.3 固液相平衡模型拟合
        3.3.1 模型选择
        3.3.2 模型参数的回归计算
        3.3.3 E-NRTL方程及其拟合结果
        3.3.4 Apelblat经验方程及其拟合结果
    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NaPTS在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3.4.2 Na_2SO_3 在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3.4.3 NaCRS在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3.4.4 Na_2SO_3和NaCRS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溶解度数据对比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熔反应产物分离及碱回收新工艺
    4.1 引言
    4.2 新工艺实验方案
        4.2.1 新工艺流程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3 实验步骤
    4.3 工艺参数的优化及确定
        4.3.1 新工艺中的工艺参数
        4.3.2 实验过程与结果
        4.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表
附录一 对甲苯磺酸钠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数据
附录二 亚硫酸钠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数据
附录三 对甲酚钠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数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离子液体催化甘油合成三醋酸甘油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
    1.2 磺酸基功能化季铵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1.3 离子液体的表征
    1.4 三醋酸甘油酯的合成及分析
    1.5 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性能
2 离子液体结构表征
    2.1 红外光谱分析
    2.2 核磁共振分析
3 酰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3.1 离子液体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3.2 n (醋酐) ∶n (甘油) 对产率的影响
    3.3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3.4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3.5 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性能
4 结论

(10)没食子酸正丙酯清洁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没食子酸正丙酯的性质及用途
    1.2 没食子酸正丙酯的合成方法
        1.2.1 生物酶催化合成法
        1.2.2 液体酸催化酯化法
        1.2.3 固体酸催化酯化法
        1.2.4 聚苯乙烯磺酸树脂催化酯化法
        1.2.5 酯交换合成法
    1.3 没食子酸正丙酯生产工艺
        1.3.1 外脱水法生产工艺
        1.3.2 带水剂法生产工艺
        1.3.3 加压法生产高纯没食子酸正丙酯的工艺
    1.4 本论文工作内容
第二章 酯交换合成没食子酸正丙酯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酯交换反应实验步骤
        2.2.3 后处理
        2.2.4 分析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aOH催化的酯交换反应
        2.3.2 KOH催化的酯交换反应
        2.3.3 金属锌和钠催化的酯交换反应
    2.4 结论
第三章 无溶剂条件下反应蒸馏法合成没食子酸正丙酯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酯化反应实验步骤
        3.2.3 分析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硫酸催化酯化
        3.3.2 对甲苯磺酸催化酯化
    3.4 结论
第四章 分段酯化法合成没食子酸正丙酯的新工艺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酯化反应实验步骤
        4.2.3 分析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硫酸催化酯化的结果
        4.3.2 对甲苯磺酸催化酯化的结果
        4.3.3 聚苯乙烯磺酸树脂催化酯化的结果
    4.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合成高纯对甲苯磺酸新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工设计》中工艺流程选取与设计的案例——以对甲苯磺酸为产品[J]. 冯艳艳. 山东化工, 2021(12)
  • [2]高耐热稳定导向的铁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乙烯聚合催化性能研究[D]. 林文华. 江南大学, 2021(01)
  • [3]C10+重芳烃深加工综合利用研究[D]. 徐威.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4]酸负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催化脂肪酸酯化反应的研究[D]. 王芳.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5]餐饮废油酸催化一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D]. 郑梦祺.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6]苯并呋喃-2-(3H)-酮绿色制备新工艺的开发[D]. 尹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7]反应精馏合成丙酸乙酯的工艺研究[D]. 杜慧丽.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8]对甲酚生产中碱熔产物分离工艺研究及固液平衡数据测定[D]. 裴康康. 天津大学, 2018(07)
  • [9]离子液体催化甘油合成三醋酸甘油酯[J]. 白漫,齐景娟,朱思雨,林金清.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10]没食子酸正丙酯清洁生产工艺研究[D]. 向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一种合成高纯度对甲苯磺酸的新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