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国有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振兴

鄂州国有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振兴

一、国有中小企业鄂州采取多种形式搞活(论文文献综述)

乔冰彬[1](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陈思[2](2020)在《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研究》文中指出石家庄因其特殊地理环境成为全国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为石家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石家庄市建设大型棉纺织厂、制药厂,为石家庄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工业企业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了一批改革的企业家,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石家庄的产业机构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以医药、纺织、化工、机械、电子、食品、轻工、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经济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而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中,更具特殊地位。对于国企而言,中小型国有企业因其数量大,布局分散、产业种类多而对社会接纳改革的冲击力度较大,在企业改革的热潮中,石家庄国有中小型企业经历坎坷,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以张兴让、马胜利为代表的石家庄中小国企,在改革的大潮中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无论是张兴让的“企业联合”、“满负荷工作法”还是马胜利的“承包经营”,这些改制的模式为都为国企的改革探索了道路,不仅对其它国有企业产生了冲击和影响,也影响到了政府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方针政策,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在改革中,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升,各种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也是当代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不断正视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国有中小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举施,力图更加全面的梳理石家庄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发展情况。当今我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有中小企业也在不断地面临的产能升级、技术革新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石家庄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为例,探寻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发展脉络,对于当代企业如何在改革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发挥企业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童长江[3](2011)在《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模式选择》文中指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只有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破解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难题,有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不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因此,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相关原理为指导,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以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鄂州市为例,重点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模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概念释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种典型理论,阐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重要性及基本原则;分析了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环境、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及成因;构建了一套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CA-AHP综合评价方法对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初步协调、加速协调阶段,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DP、城乡收入比、城镇化率等指标,评价结果符合鄂州实际。今后一个时期,鄂州市要在继续保持经济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高新化、生态化进程,大力推进城乡公共品和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探讨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类型、特征、选择原则;对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模式和分区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明确提出:从全域视角看,鄂州市可以选择二元组织农村偏向型模式;从区域视角看,鄂州市“一带”区域、“一轴”区域可分别选择二元组织城乡均衡型模式、二元组织农村偏向型模式;从主体功能区视角看,鄂州市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生态保护区可分别选择二元组织城市偏向型模式、二元组织城乡均衡型模式、二元组织农村偏向型模式;提出了促进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看,本文可能有以下创新:一是构建了一套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贡献在于从规模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三个方面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定量分析。二是采用PCA-AHP综合评价方法对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三是提出和总结了国内外15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其主要贡献在于分别从动力模式、政策模式、复合模式视角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增强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选择的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钟双双[4](2010)在《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要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来逐步实现,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正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可以说21世纪更是一个城市圈的世纪。从我国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有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只有‘中原定’,才能‘天下安’的观念”。2010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确立了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武汉市由“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转变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反映了中部崛起“龙头”之争中国家的区域政策导向。这有利于武汉充分发挥“增长极”的作用,通过增强其金融“造血”机制及配置功能,进而以“极化扩散”效应方式带动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当然这对于圈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目前,正是由于武汉城市圈有这样好的经济环境,该区域内中小企业才能借助其丰富的资源,以其灵活多变的机制和具有创新活力的特点,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一直以来,武汉城市圈内的中小企业仍然是区域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在资金融通、市场准入、人才引进、信息共享以及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难。特别是内外资金的匮乏所引致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金融压抑。在这样的背景基础上,笔者才有了整篇论文的框架结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区域经济及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借助一定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首先,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受到的融资约束这三个方面为研究背景,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圈及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研究动态,并指出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中小企业及其融资问题研究相对缺乏。以武汉城市圈这一特殊区域为研究范围,对其所辖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有关区域经济中小企业及其融资理论,而且对武汉城市圈及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职能调整以及为其他几大城市圈提供参照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其次,从武汉城市圈的概况出发,在梯度推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理论指导下,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主体为对象,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主要从政府扶持、金融体制、中小企业自身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为制定企业融资对策提供参考。再者,本文在对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内源融资不足、外源融资受阻是当前中小企业的真实处境。导致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几个方面。最后,在有关理论分析和数据证明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机制。一是必须完善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这是决定着企业资金来源的关键;二是完善政府服务职能,这决定着中小企业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劣;三是要通过金融市场的创新来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最后,还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总之,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关系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区域政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要关注的问题。因此要聚集社会各个方面努力,解决好这一问题。

田东霞[5](2005)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文中认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既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萧条时期,中小企业都活跃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中小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他们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就业机会,活跃地区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出口创汇,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确定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借此历史机遇,改变观念,勇于创新,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大部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大企业相比,它们在获得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和障碍,加之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规范,技术开发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弱等因素,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弱势地区的弱势群体,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扶持。 中小企业由于其灵活的机制,适宜的规模,较低的管理成本,较强的应变能力等特点,因而更能适应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对培育西部地区市场主体,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国家以及西部地区应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措施,以引导、鼓励、规范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己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虽然不一定都是由法律问题引起的,也可能不是仅有法律就能解决的,但是其中确有不少法律问题,或者这些问题最终只有借助于法律才能得以解决。因此,从法律保障角度提出并研究解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本文选题最主要的目的和动机。 我们过去对市场经济法制的研究,多着眼于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和对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和改组,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一直未能借助经济立法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本论文的选题,即是适应这种需要,定位于促进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法或小企业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们应借鉴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建立健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有许多视角,但大都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融资政策、技术进步、规范管理、提升竞争力、改革和发展等方面问题,见诸报刊的文章大都强调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呼吁在某些方面对中小企业从政策措施上给予扶持;而从法律学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者很少,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的系统研究,更为少见。本论文最大的特点,是从法律学角度出发,系统有机地结合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学方面研究成果,来构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以期在中小企业法律保障机制这一新的经济法研究领域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并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论文分别从中小企业理论概述、国外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政策借鉴、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概述、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法律制度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吸引外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保障等十一个方面研究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保障问题,较全面地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涉及到的法律方面问题及其内在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论文在对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现行法律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法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分别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制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文件提供借鉴和思路。尤其是对当前经济和法律学界备受关注的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利用二板市场,融资的信用担保,现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等热点问题作了重点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

陕西省工业结构调整课题组[6](2003)在《陕西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调研报告》文中认为一、企业组织结构及调整概况(一)企业组织结构概况陕西工业企业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军工、纺织、医药、石化、能源、食品等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集体、三资、私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截至2001年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40个,

吕东升[7](2003)在《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文中提出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实践和作者的亲历,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这个带开拓性的世界性难题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索。导论在科学总结、评鉴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的基础上,论证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在统一性,概括了本文的主线、内容结构及研究方法,阐述了研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大意义。然后,分四部分对如何推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结合基础论”,研究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问题。本篇针对国际共运史的深刻教训和国内自由化思潮,系统研究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如何实现”公有制主体地位问题。文中鲜明地提出和论证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保障国民经济独立自主运行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理解和把握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要科学地进行“三维分析”、坚持“三条刚性要求、一点灵活”、正确处理四个辩证关系;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重组方面,“抓大”要保证国有经济占主导,“放小”要守住公有制为主体的“防线”等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结合关键论”,研究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创新问题。传统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相互排斥的。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必须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大胆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道路。一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性选择。要破除“彼此消长论”、“拾遗补缺论”、“权宜之计论”等认识误区,坚持正确的理论政策取向和运作换式,促其健康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始终坚持县(市)域经济和中小企业以民营为主体的战略方针,引导民营经济由单一的个人所有制向混合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家族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由传统地缘经济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尽快提高其素质。三是稳健发展股份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经济,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有、民治、民享”,能有效地实现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是现代公有制的首选实现形式。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股权结构,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股权代表行政化、股份制改造中“重集资、轻转制”、股票市场投机等问题。 L回回n博士学位论文 W DOCTORAL DISSERTATION — — 第三部分“结合核心论”,研究关于重塑国有企业市场主体问题。本篇针对 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和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全面阐述了公有制改革的必要性,论 证了推进股权结构合理化的宏观思路,提出了确保所有者在位、强化董事会功能、 形成对经理人员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理顺党企政企劳企三个重要关系的对 策方略。同时,阐述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立国有资产 管理、营运和监督体系的总体构想。 第四部分“结合保障论”,研究关于建立中共一元化领导机制问题。经济多 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将葬送社会主义 事业。有鉴于此,必须牢牢把握和切实解决好以下五个重大问题:门)坚持和完 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要坚决维护中共领导的权威性和统一性,防止 陷入“多党制”的泥潭和深渊。(2)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赋予“党要管党”的政治内涵,进一步理 顺党政关系,坚持依法治国、治市基本方略,切实解决好“管什么、怎么管?” 的问题。(3)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崇尚知识建党、人才兴党,永操党的先进性。H)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行教育、制度、监督并举,跳出“历史周期率”, 赢得执政的认同。(5)夯实党的执政之基。在继续抓好国有企业、农村基层党组 织建设的同时,把新经济组织领域的党建工作做为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来抓,谨 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本文的创意和特点在于:其一,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科 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 科,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进行多维层面的研究。其二,提出并论证了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四论”,着力解决在我国现阶段如何推进公有制与市 场经济相结合的难题。其三,运用了理论与实践、系统论与重点论、宏观与微观。 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全文从研究思路、主要观点、逻辑结构 到研究方法,均具有创新的意义。

韩剑锋[8](2003)在《秦都区区属中小企业改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不仅是一国税收、创汇的主要来源,而且在提供就业机会、搞活市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我国由于政策、体制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弱点等原因,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困难。本文就基于此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综合评析,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理论发展进行了总结。着重就咸阳市秦都区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面临的困难等进行了回顾,特西北大学MBA论文秦都区区属中小企业改制研究别是对近凡年秦都区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特点、具体措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秦都区区属企业一陕西秦宇企业集团的改制案例进行了分析。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制,增添了发展活力,但秦都区国有中小企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本文并从实证研究出发,总结了秦都区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经验,分析了秦都区企业改制成功的原因和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对秦都区国有中小企业“二次”改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魏全木,曾五南,谭惠如,李春[9](2002)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具有的多样性 ,这些中小企业就其经济特征而言可以分为三大类 ,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从模式改革的沿革来看它们经历了五个阶段 ,目前已有新的突破。分析发展模式的改革存在的一些难点 ,提出了必须确定中小企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及完善的对策

揭筱纹[10](2002)在《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文中指出论文在研究中小企业概念和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上,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提出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探讨了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若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论文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和面临的主要制约,阐明了中小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与特殊作用。认为中小企业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力军;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为市场提供丰富产品和劳务的劳动密集企业,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特色经济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小城镇建设和繁荣城镇经济的依靠力量。论文认为应当改善中小企业内部环境,建立中小企业创新机制;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大技术支持与人力支持的力度。

二、国有中小企业鄂州采取多种形式搞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中小企业鄂州采取多种形式搞活(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2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内容与结构
    四、研究方法
1 石家庄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概况
    1.1 石家庄工业企业发展的区位要素
    1.2 改革开放后国有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1.3 石家庄市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提出与制定
        1.3.1 河北省“七五”计划的制定
        1.3.2 实现“七五”计划着重做好的几项工作
        1.3.3 石家庄市“七五”期间工业计划的制定
2 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发展—以张兴让、马胜利为例
    2.1 马胜利石家庄造纸厂的改制方针
        2.1.1 带头承包,分离两权
        2.1.2 改革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
        2.1.3 资金考核和奖金挂钩
        2.1.4 加强对劳动纪律的规定
        2.1.5 将“计划生育”纳入承包内容
    2.2 石家庄市造纸厂在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2.2.1 承包者利益问题亟待解决
        2.2.2 企业利润减少
        2.2.3 各种摊派名目繁多
        2.2.4 社会活动负担过重
    2.3 张兴让与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的改制方针
        2.3.1 “满负荷工作法”的提出
        2.3.2 满负荷工作法的内容
        2.3.3 阶段划分
    2.4 建设厂内银行
        2.4.1 分级分口管理模式
        2.4.2 手续传递及票据管理
        2.4.3 账簿设置
        2.4.4 计划编制
    2.5 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
        2.5.1 主要做法和经验
        2.5.2 兴办第三产业的意义
        2.5.3 兴办第三产业的启示
    2.6 对马胜利张兴让改革的总结
3 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改制产生的影响
    3.1 对企业的影响
        3.1.1 对省内企业的影响——以石家庄东风塑料厂为例
        3.1.2 对省外企业的影响——以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为例
    3.2 对政府方针政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城乡经济关系的研究
        1.2.2 关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3 关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研究
        1.2.4 关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研究
        1.2.5 关于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概念释义
        2.1.1 城市与乡村
        2.1.2 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
        2.1.3 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
    2.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学说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核心-外围理论
        2.2.4 田园城市理论
        2.2.5 系统理论
    2.3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2.3.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2.3.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
    2.4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4.1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4.2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
        2.4.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2.5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2.5.1 民生优先原则
        2.5.2 系统优化原则
        2.5.3 科技支撑原则
        2.5.4 生态文明原则
        2.5.5 改革开放原则
3 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3.1 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
        3.1.1 城乡统筹的战略方针为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3.1.2 "全域鄂州"的科学规划为协调发展描绘美好蓝图
        3.1.3 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为协调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3.1.4 企业主导的创新体系为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2 鄂州市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3.2.1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协调
        3.2.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协调
        3.2.3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不协调
    3.3 鄂州市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成因分析
        3.3.1 农民增收难度大
        3.3.2 城乡产业结构失调
        3.3.3 城乡产业集群缺乏技术支撑
        3.3.4 "黑色"发展后劲不足
        3.3.5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3.3.6 县(区)域经济滞后于城市经济
        3.3.7 制度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4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4.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功能
        4.1.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4.1.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4.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方法
        4.2.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
    4.3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4.3.1 规模性指标
        4.3.2 结构性指标
        4.3.3 功能性指标
    4.4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方法
        4.4.1 指标值的确定方法
        4.4.2 原始数据标准化方法
        4.4.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 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实证分析
    5.1 主成分分析法检验及优化指标体系
        5.1.1 指标选取
        5.1.2 样本数据及标准化
        5.1.3 方差贡献分析验证初选指标的合理性
        5.1.4 优化指标体系
    5.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及排序
        5.2.1 建立判断矩阵
        5.2.2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5.2.3 对优化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5.2.4 计算各指标得分
        5.2.5 计算综合得分
    5.3 结果评价与分析
        5.3.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态势
        5.3.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等级及阶段
        5.3.3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集中度
        5.3.4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城镇化
        5.3.5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6 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
    6.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类型及特征
        6.1.1 动力模式
        6.1.2 政策模式
        6.1.3 复合模式
    6.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6.3 "全域鄂州"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6.4 鄂州市"一带一轴"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6.4.1 "一带一轴"区域划分及重要性
        6.4.2 "一带"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6.4.3 "一轴"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6.5 鄂州市"主体功能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6.5.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特征
        6.5.2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性
        6.5.3 鄂州市"主体功能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7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强化农民增收政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7.1.1 大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7.1.2 着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7.1.3 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7.1.4 稳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7.2 优化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7.2.1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7.2.2 发展现代工业
        7.2.3 发展现代城乡服务业
    7.3 构建城乡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7.3.1 改革城乡二元科技体制,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
        7.3.2 构建城乡产业研发平台,加强区域科技基础建设
        7.3.3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7.3.4 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充分发挥技术联盟作用
        7.3.5 塑造促进城乡产业集聚的信任、合作的区域创新文化
    7.4 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7.4.1 实行绿色改革
        7.4.2 发展绿色产业
        7.4.3 实施绿色工程
    7.5 推进制度创新,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7.5.1 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7.5.2 推进城乡金融制度改革
        7.5.3 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7.5.4 推进城乡公共品和服务供给制度改革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4)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武汉城市圈概况及相关理论概述
    一、武汉城市圈概况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理论
第三章 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二、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现状
    三、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构建
    一、政府服务职能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
    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研究
    三、金融市场创新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研究
    四、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对其融资影响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小企业理论概述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二、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三、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四、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借鉴
    一、国外中小企业的立法模式和特点
    二、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法律措施
    三、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中小企业法律保障体系
第三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一、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二、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促进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四、构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第四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法律制度研究
    一、企业设立法制概述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一般条件和基本程序
    三、西部各种类型中小企业设立的主要法律依据
    四、完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一、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概述
    二、我国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
第六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制度研究
    一、信用担保的法制概述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
    三、我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探索
    四、健全西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保障体系
第七章 西部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
    一、风险投资概述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三、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探析
    四、构筑西部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第八章 西部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
    一、“二板市场”的产生及其交易机制
    二、“二板市场”的共性特征
    三、“二板市场”是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四、我国“创业板”市场创立探析
    五、构建我国及西部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
    一、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政策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
    四、健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
第十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法律保障
    一、加入WTO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及问题。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现行政策法规体系
    四、完善西部中小企业吸引外资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法律保障
    一、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二、扶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借鉴
    三、西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构建西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关于本论题的理论实践前瞻与基本思考
    二、 本文的主线、内容结构及研究方法
    三、 研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大意义
Ⅰ 、 结合基础论: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引言
    一、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必然性
        (一)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所有制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三)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需要
        (四)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五)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保障国民经济独立自主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 全面理解和把握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
        (一) 公有制为主体在外延上的三维分析
        (二) 理解公有制为主体要把握四个辩证关系
    三、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增强控制力的对策思考
        (一) 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 战略性改组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三)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改组的思路与对策
Ⅱ 、 结合关键论: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
    引言
    一、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性选择
        (一) 混合所有制及其基本特征
        (二)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大意义
        (三)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运作模式探索
        (四)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政策取向
    二、 民营经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
        (一) 民营经济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二) 社会主义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三) 中国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战略取向
        (四)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
    三、 股份经济:现代公有制的首选实现形式
        (一) 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考察股份制
        (二) 中国股份经济革命与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 股份经济:有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
        (四) 股份经济发展中亟待探索解决的若干问题
    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 完善的社保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二)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三)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模式
        (四)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对策
Ⅲ 、 结合核心论:关于重塑国有企业市场主体
    引言
    一、 从国企制度缺陷看推进公司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 产权关系不明--“无主资产”
        (二) 政企不分--“企业行政化”
        (三) “内部人控制”--“穷庙富方丈”
    二、 构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推进股权结构合理化
        (一) 当前我国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推进股权结构合理化的宏观思路与对策
        (三) 动态股权制:国企改革的一大创造
    三、 建立和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一) 确保所有者在位
        (二) 强化董事会的功能
        (三) 形成对经理人员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四) 理顺三个重要关系,解决“三心二意”问题
    四、 努力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
        (一)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主张和模式评鉴
        (三)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的构想
Ⅳ 、 结合保障论:关于中共一元化领导机制的探讨
    引言
    一、 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一)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特征与地位作用
        (二) 我国多党合作制与西方多党制的本质辨析
        (三) 维护中共领导的权威性和统一性,防止陷入“多党制”的泥潭和深渊
    二、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一) 坚持和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
        (二) 建立和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组织结构
        (三) 理顺党政关系,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执政机制
        (四)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经济社会法治化进程
    三、 加强党的现代化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绝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二)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远行进在时代前列
        (三) 崇尚知识建党,全面提高执政党的素质
    四、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赢得执政认同
        (一) 强化教育基础,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二) 加强制度建设,着力解决权力制衡问题
        (三) 加大监督力度,解决领导干部不受约束的问题
    五、 夯实党的执政之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 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二)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 关于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秦都区区属中小企业改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一) 、 研究背景
    (二) 、 中小企业的界定及秦都区区属企业的划型
    (三) 、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二、 我国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分析
    (一) 、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理论依据和主要的理论
    (二) 、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特点和阶段
    (三) 、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路径和主要形式
三、 秦都区区属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 、 区属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二) 、 区属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三) 、 区属中小企业存在和面临的一些问题
四、 秦都区区属中小企业改制的原则、具体措施和成功案例
    (一) 、 区属企业改制的原则
    (二) 、 区属企业改制的具体措施
    (三) 、 区属企业改制成功案例分析
五、 秦都区区属企业改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 、 改制的效果
    (二) 、 改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六、 政府在秦都区中小企业改制中的作用
    (一) 、 政府主导企业改制
    (二) 、 秦都区改制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七、 发展秦都区区属中小企业的对策
    (一) 、 加快秦都区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对策
    (二) 、 促进秦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八、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9)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中小企业不同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的分析
    (一) 中小企业发展的多样性
        1、承包制。
        2、租赁制。
        3、合伙制。
        4、托管制。
        5、股份公司制。
        6、股份合作制。
        7、虚拟制。
    (二) 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分类
    (三) 中小企业不同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取向现状及难点分析
    (一) 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改革的五个阶段
        1、放权让利阶段
        2、利改税阶段
        3、经营承包阶段
        4、转机建制阶段
        5、整体搞活阶段
    (二) 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改革的突破
    (三) 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改革的难点分析
        1、从新旧经济体制转换来看, 需要一个磨合过程
        2、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制度创新需要不断实践并总结
        3、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亟待改善
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演变趋势及对策
    (一) 中小企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1、股份制
        (1) 关于股份制的组织形式
        (2) 关于股份制改造的模式
        (3) 关于股份制改造中的资产重组
        (4) 关于股份制的创新
        2、股份合作制
        3、虚拟企业
    (二) 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对策
        1、解决中小企业改制过程中“换汤不换药”问题
        第一,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第二, 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第三, 建立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分配机制。
        第四, 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第五, 建立完善科学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2、解开中小企业融资难症结
        3、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规范化问题
        (1) 规范化要与国际惯例合拍
        (2) 规范化要符合中国特色

(10)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中小企业界定与相关理论回顾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
        一、 企业
        二、 中小企业
        三、 中国学者关于中小企业的诠释
        四、 中国政府机构关于中小企业的阐释
    第二节 中小企业相关理论综述
        一、 企业的出现、发展与规模经济理论
        二、 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
        三、 企业创新理论
        四、 企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 中国的中小企业研究
        一、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 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及所面临的问题
        三、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 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一般理论
        一、 区域经济的一般概念
        二、 区域经济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
        三、 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一、 企业、农户、居民户
        二、 企业是核心,是发展的直接推动者
    第三节 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 组织试验与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
        二、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 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若干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
    第一节 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小企业发展
        一、 美国
        二、 德国
        三、 日本
    第二节 韩国与我国香港地区中小企业发展
        一、 韩国
        二、 中国香港地区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
        一、 中小企业辅导政策体系的内容
        二、 对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政策辅导的评价
    第四节 小结
        一、 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
        二、 必须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三、 必须建立中小企业政策辅导体系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与中小企业发展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一、 西部大开发是实现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重要步骤
        二、 西部大开发是拉动内需,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保障
        四、 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平衡
        五、 西部大开发是社会长期稳定的需要
    第二节 影响和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
        二、 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制约
    第三节 中小企业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中小企业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二、 中小企业是西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 中小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
        四、 中小企业是西部地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五、 中小企业是繁荣西部小城镇经济的主力
第五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第一节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一、 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二、 结构落后
    第二节 西部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 国家宏观政策失衡,政府管理扶持的真空状态
        二、 中小企业结构性失衡
        三、 严峻的外部环境
        四、 缺乏充裕而优质的要素供给
        五、 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
    第三节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 新世纪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二、 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三、 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选择
第六章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传统产业
        一、 西部传统产业的现状分析
        二、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传统产业的提升
    第二节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高新技术产业
        一、 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意义
        二、 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困境及原因
        三、 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
        四、 促进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第三节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中小企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 推进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发展中小企业
        三、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发展中小企业
第七章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一、 西部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 中小企业对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
        三、 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一、 生态环境建设对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二、 当前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 生态环境建设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
        四、 发展中小企业,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第八章 中小企业发展与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
    第一节 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小城镇经济
    第二节 中小企业对繁荣小城镇经济的关键作用
        一、 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扩大小城镇的规模
        二、 中小企业的发展将改变小城镇的经济结构,促进小城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 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促进小城镇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小城镇的功能
        四、 发展中小企业可以解决闲置人口的就业问题
    第三节 小城镇建设应注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 本着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 在小城镇建立中小企业集群,加快信息传递,帮助中小企业扩大市场
        三、 消除小城镇建设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四、 构建支柱产业和“企业化小城镇”模式
        五、 构建绿色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西部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
    第二节 中小企业与制度创新
        一、 中小企业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
        二、 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思路
    第三节 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
        一、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二、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三、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四、 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思路
    第四节 中小企业与管理创新
        一、 管理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效用
        二、 建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机制
        三、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条件
        四、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第十章 营造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一节 市场环境与立法保护
        一、 市场环境
        二、 立法保护
    第二节 产业政策
        一、 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二、 区域产业政策调整
    第三节 财税、金融政策
        一、 财政税收政策
        二、 金融政策
    第四节 社会服务体系
    第五节 技术支持与人才支持
        一、 技术支持
        二、 人才支持

四、国有中小企业鄂州采取多种形式搞活(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2]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研究[D]. 陈思.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模式选择[D]. 童长江.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4]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D]. 钟双双. 中南民族大学, 2010(03)
  • [5]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D]. 田东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6]陕西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调研报告[A]. 陕西省工业结构调整课题组. 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 2003
  • [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 吕东升.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3)
  • [8]秦都区区属中小企业改制研究[D]. 韩剑锋. 西北大学, 2003(03)
  • [9]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 魏全木,曾五南,谭惠如,李春. 南昌高专学报, 2002(02)
  • [10]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D]. 揭筱纹. 四川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鄂州国有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振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