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提升陕西气象服务水平

共同提升陕西气象服务水平

一、共同提高陕西气象服务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陈运,宋建洋,张晓美,王宇虹,张礼春[1](2021)在《气象部门“融入式”专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创新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业气象服务正在从传统普适性的"发布式"气象服务向精准对接行业细化需求、深度融合行业信息、直达行业生产环节的"融入式"服务转变。本文研究了国内外"融入式"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通过调研我国省级气象部门开展"融入式"服务的典型案例,提炼归纳了3种创新服务模式:政府主导融入模式、产业生态融合模式和服务联盟模式,并逐一分析了其在数据、技术、体制等方面的融合特点和模式运行中的难点问题,最后提出了融入式服务未来发展的建议。

吴永斌,高武珍[2](2021)在《易燃易爆场所气象灾害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文中指出易燃易爆场所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灾害风险防范的重点,因特殊的属性使其对防灾减灾救灾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介绍中缅油气管道相关易燃易爆场所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具体案例,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气象灾害调查鉴定和气象科普宣传培训等方面,就如何为易燃易爆场所提供专业气象服务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选准易燃易爆场所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着力点、促进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服务转型发展、促进专业气象服务创新发展、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等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为易燃易爆场所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提供参考。

仇娜,胡宜昌,孙田文[3](2020)在《B-Learning模式在陕西气象培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通过对陕西省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基于B-Learning模式的两次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B-Learning模式在陕西气象干部培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就一体化B-Learning模型设计、培训课件的开发和审核机制完善及培训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陈建春[4](2020)在《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引导下,西藏气象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深入挖掘潜力,深度激发活力,广泛调动资源,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成功实现了原有组织功能的扩张,积累了气象部门扶贫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以个案展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之路。西藏是中国的深度贫困地区。在政府安排下,西藏气象局在通常的农业气象、专业气象服务外,承担着繁重的精准扶贫任务。本文以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国家治理理论和公共组织理论,分析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来源、动力、机制、成果及意义,为大国贫困治理战略提供一份应有的例证与样本。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确立“找出问题-剖析原因-阐述对策-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来源和内容,阐发气象组织功能扩张合理性问题的生成逻辑;第二,分析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动力机制及基本过程,描绘气象组织功能扩张实际演进的内在机理;第三,以个案为依托,分析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具体实施中存在的经验与不足;第四,阐发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优化的对策建议;最后,从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个案出发,试图将组织功能扩张推向一般与全局,寻求组织功能扩张在环境激励下的合理性与条件性,以便实现功能创新和组织创新。组织功能不是固化的,而是发展的;组织功能不是保守的,而是创新的;组织功能可以在一定目标引导下,一定环境孕育下实现扩张和创新。当然,扩张不是无限的,要注意专业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和支持、贫困人口的殷切需求、气象局的责任意识是精准扶贫过程中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动力所在、成功所在。

杨晓燕[5](2020)在《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旅游产品与服务高端化、品质化、多样化、精准化的需求趋势凸显。游客对气候的偏好和需求不断增强,气候逐渐成为影响旅游需求和供给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尺度的气候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性开发,将会助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也将有助于防范气候影响下的系统性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隐患对旅游业的冲击。当前针对气候对游客影响的宏观和中观研究居多,从微观视角出发剖析微气候对游客的影响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分析和解决,如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机理是什么?微气候和微气氛的时空性联动如何影响景区游客量?景区微气候是否存在时空性变化的规律?日、节气、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是否存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应该如何进行微气候资源的开发等?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景区空间尺度的微气候分析,重点聚焦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相关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本研究按照“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开展相关研究。理论探索——主要分析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基础性理论支撑是什么?模型建构——展开系统的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探索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建构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知觉-行为模型,构筑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实证检验分析,验证区域内景区和5A级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规律特征。针对日、节气、月不同时序景区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为深化微气候在旅游场域中的研究与创新性发展进行积极探索。研究过程可概括为:第一,系统的理论梳理与理论分析:界定基本概念,梳理本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方向与研究问题;第二,探索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建构微气候-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建构日、节气、月微气候-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第三,运用ArcGIS地图分析法,进行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各区域内A级景区为例,通过微气候适游指数分析区域内景区以及5A级景区的微气候适游度,剖析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共性特征与演化规律;第四,基于日、节气、月微气候时空变化的共性与差异性规律,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RL)分析方法,分别检验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进一步剖析当期和滞后期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对当期景区游客量的动态影响规律。第五,系统分析景区微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索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共性与差异性,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与建议。本研究的结论阐述如下:(1)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福建省区域内景区和5A级景区日、节气、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和差异显着,时空性动态变化凸显各个区域内景区的共性特征,区域间亦存在微气候时序性渐变与空间性过渡现象。(2)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时空性差异,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类型和时空差异,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呈多时空和多景区差异化的互动影响关系,当期影响均为正向,滞后期多为负向。(3)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对较低纬度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纬度景区的影响大。降水量对较高纬度景区日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节气和月影响较大,日和节气多为正向影响,月多为负向影响。微气候适游度对较高纬度景区的节气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的日和月影响较大。景区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较低纬度景区的影响在日和节气比较高纬度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大,月影响则相反,滞后期效应显着。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较高纬度景区日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节气和月影响较大。(4)景区日、节气起始日和月气温对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大。降水量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大,节气影响多呈正向,日和月影响多呈负向。风速对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大,对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多呈正向影响,对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多呈负向。微气候适游度对较高海拔景区的节气起始日和月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大,多呈正向影响,对较低海拔景区的日和节气累积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大。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较高海拔景区游的日和月影响大于较低海拔景区,节气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程度大。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大。本研究在重点探究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3个相关问题的系统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1)针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化县域和省域内景区微气候旅游资源的监测与分析;强化县域内景区日、节气、月微气候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时序性联动与空间性互动管理;推进微气候旅游形象的共同塑造与时空性营销体系的构建;强化跨景区和跨区域微气候旅游合作政策引导;强化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文化旅游+气象”基础上的多部门和跨部门互动、协同、创新机制的形成。(2)针对景区经营管理者,提出将微气候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景区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助推大数据与智慧化发展基础上的微气候旅游发展格局形成、服务提质增效、互补和创新;优化景区人力资源结构,强化人力资源培训,支撑景区微气候旅游深度发展与服务创新;强化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联动的营销模式创新。(3)针对景区行业协会,提出助推景区微气候旅游资源标准的制定;助推景区微气候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供给;驱动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的旅游供需互动研究的建议。(4)针对旅游运营商,提出强化景区微气候驱动的旅游产品开发;强化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下的旅游产品跨时空组合性开发与策划;强化线上线下景区微气候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整合、互动性开发;强化线上日、节气、月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信息的发布、更新,引导游客日、节气、月当期或者潜在旅游需求。本研究重点探究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3个相关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与贡献:(1)本研究建构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机理,突破传统环境行为理论静态与单空间分析的局限,拓展了环境行为的时序性、空间性以及时空结合的互动机理,这是本研究的理论创新。借助ADRL模型,系统分析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当期和滞后期影响,这是本研究的方法应用创新。(2)本研究在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一定的贡献。理论层面,探索微气候-游客-微气氛互动机理,拓展日、节气、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共性与差异性分析,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视角出发拓展了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研究。实践层面,建构微气候适游指数,在传统气候舒适度指数基础上,构建雨量舒适指数,提出综合反映景区微气候适游程度的景区微气候适游指数,形成反映微气候动态变化规律的25等级评价方法,系统分析福建省景区微气候时空变化规律,为微气候资源的时空性优化配置提供重要支撑。

方茜[6](2019)在《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及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陕西省高温干旱以及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近年频繁发生,导致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的损失和影响更为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公平正义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探讨了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其次构建了其均等化评估的指标体系,最后用实际数据对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进行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均等化提升建议。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三个维度,意味着城镇和农村居民获得气象服务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大致均等,而不是用完全相同的手段和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气象服务;(2)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指标分为三类共包含14个具体指标。其中,三类即是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具体指标为人均经费投入比率等。在权重方面,结果均等类指标最为重要;(3)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证评估结果反映出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二是结果均等问题最严重,三是各项服务均等化差距参差不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我国的财政分权制度导致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包括城乡区域之间的非均等发展,以及省级气象部门之间竞争多于合作。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气象部门自身的发展困境、气象灾害预警防御体系建设不足,以及气象部门内部建设投入失衡;(4)针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提升措施。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促进省级气象部门合作,三是加强社会参与,四是推进“互联网+农业气象服务”建设,五是增强城乡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六是调整城乡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徐银[7](2019)在《陕西政务微博话语特征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微博问政”意识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官员开始利用微博与公众实现话语的传播和互动交流。可以说,政务微博对于构建新型的网络政治话语生态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政务微博平台之上又存在着包括政府话语、意见领袖话语以及公众话语之间的多重性博弈。因此,政府如何在这种多元话语主体背景之下与公众以及其他机构部门进行更好的语言沟通,这对于构建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以及创造和谐的官民话语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以陕西政务微博的话语特征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对其当前话语模式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另一方面从受众的角度探讨目前陕西政务微博的话语传播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对陕西政务微博话语模式的改进提出建议。本论文主要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国内外有关政务微博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从言语交际主体的角度,对陕西政务微博的说话者话语角色和听话者话语角色做了具体分析;第三章以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为基础,分别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方面对陕西政务微博的话语特征及功能进行了描写分析;第四章从受众的角度对陕西政务微博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评价做了调查,并结合深度访谈分析了各现象背后的原因。第五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对陕西政务微博在话语模式方面的改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文想要阐述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务微博的话语方式及信息发布形式决定了其说话者对话语信息承担责任大小的不同,进而使说话者具有了多重性的话语功能。说话者不但要善于“说”,还要注重“听”和“答”,更要懂得选择“有效听话者”进行信息传播。而听话者话语角色又取决于说话者对其回应权限的预设,从而决定了政务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政务微博说话者(即政务微博策划者所设定的发言者身份)的话语形态对微博语境下官民之间的言语交际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言语交际离不开语境,从韩礼德的观点看,语境的建立可以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考虑。陕西政务微博在语境方面的特点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体现出来。微观方面包括称呼语、网络流行语、方言等的运用以及中英语码的混用,宏观方面包括信息的发布情况、话题内容的设置、言语行为的选择以及语篇结构等方面的特点。(3)从受众的角度看,影响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话题设置的合理性、信息发布形式、话语风格、公众参与度及互动力。对于当前陕西政务微博的话语模式评价,公众的整体满意度较高。(4)陕西政务微博需要在互动性、舆论治理、策划者语言能力培养以及评价监管方面作出合理的话语模式规划。通过对陕西政务微博当前话语特征的分析及受众满意度的调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为陕西政务微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吕红,刘映红[8](2018)在《陕西省气象文化建设实践与成效》文中研究说明气象文化建设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业务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业务持续发展,二者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做好气象文化建设,既能凝聚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也能为气象现代化人才发展指明航向。通过梳理近年来陕西气象文化建设的做法及实践经验,归纳凝练出气象文化建设的特点、内涵及意义,研究气象文化建设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关系及作用,进一步阐明二者互为依存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推进气象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刘嘉楷[9](2018)在《陕西省气象灾害预警决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作为我国气象部门向政府和公众提供的一项气象灾害管理公共服务产品,其质量优劣关系到气象灾害管理的成效。预警信号准确率和提前量的提升虽然有赖于气象科技的综合发展,但其相关的业务管理制度和机制也会对质量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于通过对预警信号业务运行实际情况的研究,反查管理制度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度机制的调整建议,通过制度机制的优化来促进预警信号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观察和分析论证得出预警信号的产生过程是一种风险决策,部分预警错误则是决策错误。因此本文以风险决策为视角,应用前景理论来分析解构预警信号的产生过程,以实现研究目的。具体以陕西省天气预报员在预警决策中的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观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以及数据和逻辑分析,研究提炼出陕西省预报员在预警信号决策中的主要群体特征14项,次要特征6项;给出了业务制度机制的各范畴对预报员行为特征的影响强弱排序;并探讨了行为特征形成的原因和对预警质量造成的影响,业务管理的制度机制在特征形成中的作用,如何调整业务制度机制以干预行为特征,进而阐述了怎样设计预警信号制度能更好的塑造有利于预警决策的外部环境。

杨承睿,屈直,任芳,张宏[10](2016)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陕西气象服务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文中指出根据陕西气象微博、微信及手机客户端(APP)现状分析,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服务产品的特点以及用户需求,针对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陕西气象服务产品存在问题进行思考,从服务产品的互动性、个性化、行业化以及精细化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陕西气象服务产品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共同提高陕西气象服务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同提高陕西气象服务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气象部门“融入式”专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创新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融入式服务现状
    1.1 国外现状
        (1)融入行业广泛且服务领域细化[6,7]。
        (2)服务运行模式多样化[8-12]。
    1.2 国内现状
2 融入式服务创新模式分析
    2.1 政府主导融入模式
        2.1.1 服务模式概况
        2.1.2 服务模式特点
        2.1.3 模式发展难点
    2.2 产业生态融合模式
        2.2.1 服务模式概况
        2.2.2 服务模式特点
        2.2.3 模式发展难点
    2.3 服务联盟模式
        2.3.1 服务模式概况
        2.3.2 服务模式特点
        2.3.3 模式发展难点
3 融入式服务发展建议
    3.1 把握新发展阶段,强化政府主导融入新局面
    3.2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融入式服务核心竞争力
    3.3 细化行业需求,推动融入式服务向纵深发展
    3.4 建立反馈通道,形成科学服务效益评估体系
    3.5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提升融入式服务内生动力
4 结语

(2)易燃易爆场所气象灾害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缅油气管道气象服务简介
2 气象灾害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实践
    2.1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2.2 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治理
    2.3 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
    2.4 应急气象保障服务
    2.5 气象灾害调查鉴定
    2.6 气象科普宣传培训
3 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服务提质增效的思考
    3.1 选准易燃易爆场所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着力点
    3.2 促进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服务转型发展
    3.3 促进专业气象服务创新发展
    3.4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综合效益

(3)B-Learning模式在陕西气象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陕西气象培训B-Learning模式应用情况
    (1)教学方案缺少一体化设计
    (2)远程培训保障能力稍显薄弱
2 陕西气象培训B-Learning模式应用建议
    2.1 充分调研,科学设计一体化B-Learning模型
        2.1.1 面授+远程型
        2.1.2 远程+面授型
    2.2 提升培训课件的开发力度,完善审核机制
    2.3 提升培训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2.3.1 加强学习,优化岗位设置,合理调配人才资源
        2.3.2 完善B-Learning的考核机制

(4)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2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合理性问题
    2.1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行政来源
        2.1.1 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要求
        2.1.2 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政策安排
        2.1.3 西藏气象局的积极响应
    2.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内容
        2.2.1 原有气象组织功能
        2.2.2 新增气象组织功能
    2.3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合理性问题
        2.3.1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困难
        2.3.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合理性问题的提出
3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合理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必要性
        3.1.1 只有功能扩张,才能端正西藏气象局的政治立场
        3.1.2 只有功能扩张,才能完成上级下达的精准扶贫任务
        3.1.3 只有功能扩张,才能促进西藏气象事业发展
    3.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可能性
        3.2.1 中国气象局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
        3.2.2 政府各部门的协作配合
    3.3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可实现性
        3.3.1 西藏气象局强烈的责任意识
        3.3.2 贫困群众对脱贫的殷切期望和需求
4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具体实施
    4.1 扎玉镇5个村的脱贫情况
        4.1.1 扎玉镇5个村的概况
        4.1.2 扎玉镇5个村全部如期实现脱贫
    4.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现有对策
        4.2.1 融入政府主导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4.2.2 建立资源投入和业务发展机制
        4.2.3 建立驻村帮扶工作和绩效管理机制
    4.3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现有对策的主要成果
        4.3.1 发展教育
        4.3.2 促进就业
        4.3.3 推动产业发展
        4.3.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乡村环境
        4.3.5 落实扶贫政策和承担基层政府部分日常工作
        4.3.6 成功履行气象扶贫的新增功能
    4.4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现有对策的不足
        4.4.1 西藏气象局没能完全融入地方政府主导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4.4.2 新增气象组织功能的效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5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优化的对策建议
    5.1 气象部门内外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借鉴
        5.1.1 西藏金融、教育、医疗等部门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借鉴
        5.1.2 国内气象部门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借鉴
    5.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优化的对策建议
        5.2.1 更积极主动地融入政府主导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5.2.2 进一步健全物资资源投入机制
        5.2.3 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5.2.4 进一步健全业务发展机制
        5.2.5 进一步创新气象服务方式手段
6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一般启示
    6.1 组织功能扩张的来源:党和政府的统一号召
        6.1.1 我国国家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6.1.2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
    6.2 组织功能扩张实现的条件:多元参与、协同创新
        6.2.1 公共组织功能扩张与创新的可能性和条件性
        6.2.2 公共组织功能扩张与创新的有限性和适度性
        6.2.3 公共组织功能扩张与创新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6.3 组织功能扩张实现的关键:发挥能动性,驾驭复杂性
        6.3.1 发挥能动性
        6.3.2 驾驭复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微气候
        2.1.2 微气氛
        2.1.3 微气候适游指数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行为相互渗透理论
        2.2.2 环境知觉-行为理论
        2.2.3 行为场景理论
        2.2.4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分析的相关理论借鉴
    2.3 文献综述
        2.3.1 微气候影响旅游供给环境的研究
        2.3.2 微气候影响游客环境行为应激反应的研究
        2.3.3 微气候对旅游过程中微气氛的影响研究
        2.3.4 微气候要素和微气候综合状态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5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6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7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框架
    3.1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3.1.1 微气候知觉-行为模型
        3.1.2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的理论分析
        3.1.3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
    3.2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
        3.2.1 气温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2 相对湿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3 降水量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4 风速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5 太阳辐射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6 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
    3.3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3.3.1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2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3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4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4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1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2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3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5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3.5.1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3.5.2 日、节气和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3.5.3 微气候适游指数建构
        3.5.4 日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5.5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5.6 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1 区域内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1.1 案例地选取与说明
        4.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3 区域内景区日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1.4 区域内景区节气微气侯时空性变化
        4.1.5 区域内景区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 5A级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2.1 案例选取与说明
        4.2.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2.3 5A级景区日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4 5A级景区节气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5 5A级景区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微气候对景区日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5.1.1 研究方法
        5.1.2 指标选取
        5.1.3 数据来源
    5.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景区日微气候数据描述性统计
        5.2.2 景区日游客量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5.3.1 景区日微气候数据单位根检验
        5.3.2 景区日游客量数据单位根检验
        5.3.3 日微气候影响景区日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5.3.4 日微气氛影响景区日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5.4 日微气候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4.1 日气温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2 日相对湿度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3 日降水量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4 日风速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5 日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5 日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6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6.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6.1.1 研究方法
        6.1.2 指标选取
        6.1.3 数据来源
    6.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6.2.1 景区节气起始日数据描述性统计
        6.2.2 景区节气累积数据描述性统计
    6.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6.3.1 景区节气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6.3.2 节气微气候影响景区节气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6.3.3 节气微气氛影响景区节气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6.4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4.1 节气气温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2 节气相对湿度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3 节气降水量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4 节气风速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5 节气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6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综合影响
    6.5 节气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5.1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起始日游客量的影响
        6.5.2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累积游客量的影响
    6.6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6.1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起始日游客量的影响
        6.6.2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累积游客量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7.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7.1.1 研究方法
        7.1.2 指标选取
        7.1.3 数据来源
    7.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7.2.1 景区月微气候数据描述性统计
        7.2.2 景区月游客量数据描述性统计
    7.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7.3.1 景区月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7.3.2 月微气候影响景区月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7.3.3 月微气氛影响景区月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7.4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4.1 月气温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2 月相对湿度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3 月降水量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4 月风速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5 月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6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的综合影响
    7.5 月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6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1 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和分布格局显着
        8.1.2 微气候对景区日、节气和月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3 气温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4 相对湿度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5 降水量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6 风速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7 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类型和时空差异
        8.1.8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类型和时空差异
        8.1.9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效应显着
    8.2 管理启示与建议
        8.2.1 针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启示与建议
        8.2.2 针对景区经营管理者的启示与建议
        8.2.3 针对景区行业协会的启示与建议
        8.2.4 针对旅游运营商的启示与建议
    8.3 研究贡献与创新
        8.3.1 研究贡献
        8.3.2 本研究创新之处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第4章区域内景区案例地选取说明
    附录B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日数据
    附录C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数据
        附录C1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起始日数据
        附录C2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累积数据
    附录D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月数据
    附录E 第5章日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 第6章节气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1 第6章节气起始日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2 第6章节气累积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G 第7章月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H 第 5、6、7 章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结果汇总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
        2.1.2 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平正义理论
        2.2.2 当代财政分权理论
        2.2.3 公共服务均等化分析模型
第三章 陕西省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
    3.1 公共气象服务概况
        3.1.1 组织管理
        3.1.2 服务分类
    3.2 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发展概况
        3.2.1 政策制度层面
        3.2.2 具体措施层面
第四章 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内容
        4.1.1 公共气象服务的范围
        4.1.2 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4.2 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
        4.2.1 指标选取
        4.2.2 权重计算
第五章 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
    5.1 数据收集和处理
    5.2 评估结果
    5.3 评估结果反映的问题
        5.3.1 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
        5.3.2 结果均等问题最严重
        5.3.3 各项服务均等化差距参差不齐
    5.4 问题的原因分析
        5.4.1 外部因素
        5.4.2 内部因素
第六章 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提升建议
    6.1 针对外部因素的对策建议
        6.1.1 转变政府职能
        6.1.2 促进省级气象部门合作
        6.1.3 加强社会参与
    6.2 针对内部因素的对策建议
        6.2.1 推进“互联网+农业气象服务”建设
        6.2.2 增强城乡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6.2.3 调整城乡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陕西政务微博话语特征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基础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基础
    1.5 研究范围与语料来源
        1.5.1 研究范围
        1.5.2 语料来源
    1.6 研究价值
第2章 陕西政务微博话语主体分析
    2.1 话语角色定义
    2.2 说话者
        2.2.1 说话者主体特征
        2.2.2 说话者话语角色分类
        2.2.3 小结
    2.3 听话者
        2.3.1 听话者话语角色分类
        2.3.2 小结
    2.4 传话者
        2.4.1 政务微博发布者作为传话者
        2.4.2 政务微博听话者作为传话者
    2.5 小结
第3章 陕西政务微博话语特征及功能分析
    3.1 语域理论
    3.2 陕西政务微博的语域特征
        3.2.1 语场
        3.2.2 语旨
        3.2.3 语式
    3.3 小结
第4章 陕西政务微博传播效果及满意度评价
    4.1 调查内容及方法
        4.1.1 问卷调查设计(具体内容参见附录)
        4.1.2 访谈研究设计
    4.2 陕西政务微博关注者基本情况
    4.3 陕西政务微博的基本使用情况
    4.4 陕西政务微博话语模式评价
    4.5 小结
第5章 陕西政务微博话语模式规划建议
    5.1 针对不同级别政务微博的建议
    5.2 针对政务微博语域方面的改进建议
        5.2.1 语场方面
        5.2.2 语旨方面
        5.2.3 语式方面
    5.3 针对政务微博策划者的相关建议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陕西省气象文化建设实践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文化建设简介
2 文化建设实践与成效
    2.1 精神文化建设
        2.1.1 文化理论建设
        2.1.2 文体协会建设
        2.1.3 巾帼活动建设
    2.2 物质文化建设
        2.2.1 场馆建设
        2.2.2 环境建设
    2.3 业务文化建设
        2.3.1 地方行业竞赛
        2.3.2 部门行业竞赛
3 文化建设展望
4 结语

(9)陕西省气象灾害预警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1.1 气象灾害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1.1.2 预警决策、预警质量及制度的关系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所用理论
        1.2.1 理性决策理论
        1.2.2 行为决策理论和前景理论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3.2 过往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1.4 本研究拟解决问题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1.5.3 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前景理论的预警信号决策基础分析
    2.1 预警信号决策的自然过程
        2.1.1 预警信号的决策者
        2.1.2 预警信号的决策标的
        2.1.3 预警信号决策的业务流程
    2.2 基于前景理论对预警信号决策过程的分析
        2.2.1 预警信号决策中个体因素的影响
        2.2.2 预警信号决策中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2.2.3 价值函数在预警信号决策中的作用
        2.2.4 权重函数在预警信号决策中的作用
    2.3 前景理论视角下预警信号决策流程的逻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西省预警信号决策中决策者个体决策行为特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访谈设计
        3.1.2 样本描述
    3.2 内容分析
        3.2.1 预警信号决策的价值理解
        3.2.2 预警信号决策环境的认知
        3.2.3 预警信号决策过程的认知
        3.2.4 预警信号决策结果的盈亏判断标准
    3.3 访谈研究结论
    3.4 进一步提出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预警信号决策中决策者群体行为特征的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问卷设计
        4.1.2 分析方法
        4.1.3 调查过程
    4.2 调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4.2.1 样本描述
        4.2.2 信度分析
        4.2.3 效度分析
        4.2.4 统计分析
    4.3 问卷调查研究结论
        4.3.1 陕西省天气预报员预警信号决策中的主要群体特征
        4.3.2 陕西省天气预报员预警信号决策中的次要群体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干预预警信号决策行为的探讨
    5.1 干预的基础问题探讨
        5.1.1 预警决策群体行为特征的权重分析
        5.1.2 探讨的总体方向
    5.2 具体的干预建议和可能的影响
        5.2.1 从行为特征角度的干预建议
        5.2.2 从前景理论角度的干预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陕西省预警信号决策中决策者群体决策行为特征
        6.1.2 业务制度机制的各范畴对预报员决策行为的群体特征的影响力
        6.1.3 决策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
    6.2 不足和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四、共同提高陕西气象服务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象部门“融入式”专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创新模式分析[J]. 陈运,宋建洋,张晓美,王宇虹,张礼春. 科技通报, 2021(12)
  • [2]易燃易爆场所气象灾害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J]. 吴永斌,高武珍. 陕西气象, 2021(01)
  • [3]B-Learning模式在陕西气象培训中的应用[J]. 仇娜,胡宜昌,孙田文. 陕西气象, 2020(04)
  • [4]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研究[D]. 陈建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5]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D]. 杨晓燕. 华侨大学, 2020(12)
  • [6]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及提升研究[D]. 方茜. 西北大学, 2019(04)
  • [7]陕西政务微博话语特征及评价研究[D]. 徐银.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陕西省气象文化建设实践与成效[J]. 吕红,刘映红. 陕西气象, 2018(05)
  • [9]陕西省气象灾害预警决策行为研究[D]. 刘嘉楷. 西北大学, 2018(02)
  • [10]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陕西气象服务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杨承睿,屈直,任芳,张宏. 农业网络信息, 2016(07)

标签:;  ;  ;  

共同提升陕西气象服务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