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辐优838,Ⅱ优838,Ⅱ优718,冈优D069与Ⅱ优D069(论文文献综述)
罗霄凤,张重梅,张梅,刘龙生,姬红丽,康晓慧,彭云良[1](2016)在《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四川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为抗性品种合理布局和病害防控提供依据,2009年对187份四川水稻主栽生产品种于拔节期接种了四川纹枯病菌菌株PJ-10,其中12.30%的品种的平均病害级别在5.16.0,72.7%的品种平均病害级别为6.17.0,14.43%的品种的病害平均级别在7.18.0,未有品种病害平均级别<5.0或>8.0。该批品种2010年拔节期接种强致病力菌株C30后,95.72%品种的病害级别仍在5.18.0,但8个品种平均病害级别介于3.14.0。187个水稻品种在室内苗期接种致病力不同的纹枯病菌株C30、GD118、E67、YN7和YN3后,分别有0、0、52、13和119个品种平均病害级别在3.0以下,63、31、119、134和63个品种平均病害级别在3.16.0。对5个菌株表现感病到高感反应的品种数分别为62、53、9、5和0。而对于四川菌株PJ-10,139个品种苗期平均病害级别>6.0,其中33个品种平均病害级别>8.0。K优21、C优2095、冈优26、福优310和D优多1等5个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病害级别均在6.0以下,并对23个弱致病性菌株呈抗性反应;而内2优6号、冈优615、K优AG、特糯207、金优527和冈优305等6个品种苗期和成株期对所有菌株的的纹枯病级最低级别均高于4.0。
张雪梅,冯慧,白玉莲,向芮琪,黄富,彭云良[2](2012)在《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和杂交稻品种在四川的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指导四川抗稻瘟病品种选育和合理布局,在四川蒲江、雅安和江油对含20个不同抗稻瘟基因的25个单基因系以及134个以杂交稻为主的四川水稻主栽品种进行了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携带抗瘟基因Pi-km,Pi-kp,Pi-kh,Pi-z5或Pi-9(t)的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在各病圃抗性表现较优。134个品种中98.48%的品种在蒲江和叙永叶瘟表现为感病,63.43%的品种在雅安叶瘟表现为感病;在各病圃均得到颈瘟数据的126个品种中,至少在一个病圃抗颈瘟的有4个,其中D优202在叙永、蒲江和雅安病圃叶瘟和颈瘟均表现为抗或中抗,而在各病圃颈瘟均严重感病(9级)的有27个品种。D香287叶瘟阶段在叙永和雅安表现为抗或中抗,颈瘟在叙永和蒲江也表现为抗病,而Q优2号在各试验地叶瘟颈瘟均表现为感病,这均与相应单基因系在各病圃抗性表现相一致。
韩小霞[3](2011)在《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及种质资源对稻曲病抗性鉴定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及增产措施的采用,导致由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引起的稻曲病日趋严重,并成为水稻的重要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实现高产、优质及解决稻曲病危害问题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本研究为了明确四川主栽品种对稻曲病抗性的现状,通过自然诱发与人工辅助接种相结合的方法,经过连续两年的抗性鉴定,对169份主栽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同时为了满足抗病育种的需要,对126份种质资源的稻曲病抗性进行了鉴定,并对其中121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恢保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1通过对169份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目前,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较低,并且对稻曲病的抗性不稳定,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之间抗性存在差异。在参试的169份水稻品种中,2010年比2009年发病程度轻,2009年病穗率范围在0.0%-36.4%,病情指数范围在0-17.0;2010年病穗率范围在0.0%-22.4%,病情指数范围在0-13.13。两年对稻曲病抗性稳定,并且表现免疫至中抗的品种有22个,其中免疫Ⅰ(0级)的品种有3个,抗性R(1级)的品种有3个,中抗MR(3级)的品种有16个。2通过对126份抗稻曲病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筛选,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在田间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抗性表现稳定,且表现免疫至中抗的品种有63个:免疫性(Ⅰ)的抗源有58个品种,抗病(R)的抗源有4个品种,中抗(MR)的抗源品种有1个品种,可作为抗稻曲病的育种材料。3对121份水稻抗稻曲病种质资源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及恢保特性监测,聚类分析表明121份水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可分为两大类,Ⅰ类43份,Ⅱ类78份。其中Ⅰ类又包含2个亚类:Ⅰ1、Ⅰ2各包含26和17个品种;Ⅱ类包含3个亚类:Ⅱ1、Ⅱ2、Ⅱ3各包含43、28及7个品种。Ⅱ类穗着粒数、结实率、单株粒重较高;恢保特性测定表明121份水稻种质资源中,110份材料对三系不育系具有恢复性,11份具有半恢半保性。在恢复类型中有55个种质资源与不育系冈46A所配制的F1代组合的结实率≥80.0%,对三系不育系的恢复力较强,可作为恢复系进行亲本选育。综合分析表明,四川省的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较差,并且大部分水稻品种抗性不稳定;经过筛选,水稻种质资源抗性、农艺性状及恢保特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有9个,可作为育种资源加以利用。本研究为四川省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防治及抗稻曲病育种工作提供了指导意义和理论依据。
吴孝波,杨成明,刘勇强,张恺凯,孔德伟[4](2009)在《用DTOPSIS法对辐射育成的水稻新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运用DTOPSIS法对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近年来辐射育成的12个水稻新品种(组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用DTOPSIS法对水稻新组合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可以用在区域试验上,而且也可以用在多个水稻新组合的大区比较试验和大区示范上;对我院选育的10个新组合在产量和Ci值上进行比较,其中有9个都较对照Ⅱ优838和辐优838好,说明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近年来选育的新组合在丰产性和综合性状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张恺凯[5](2007)在《水稻新品种Ⅱ优718产品开发实施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了在制定YH种业公司水稻新品种Ⅱ优718产品开发实施方案时应该考虑到的各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制定YH种业公司水稻新品种产品开发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具体方案。YH种业公司水稻新品种产品开发项目是四川省科技厅立项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该项目将在两年内繁育水稻新品种Ⅱ优718亲本1万公斤,生产杂交种子300万公斤,种植水稻300万亩,建立杂交水稻新组合育繁一体化产业技术体系,为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YH种业公司水稻新品种Ⅱ优718产品开发项目为背景,详细论述了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过程。文章开篇首先对YH种业公司水稻新品种产品开发项目概况作了简要介绍,在随后的章节中,通过分析项目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以及项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得出项目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及市场营销策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项目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生产管理方案,最后对项目作出了财务分析以及风险评估,并且提出了项目风险管理方案。在方案规划过程中,笔者将项目管理中的SWOT分析、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类似企业制定合理方案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富[6](2006)在《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评价及改造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由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性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是导致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掌握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及其变异动态以及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变化动态,对制定抗稻瘟病育种策略和指导抗病品种合理利用以及病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与利用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探明四川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及其变异动态和主要杂交稻品种抗瘟性变化动态的基础上,对现有部分抗源材料的抗性特点、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恢、保特性、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的研究评价,同时采用“细胞工程技术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病圃低世代材料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和高世代稳定材料恢复力、配合力测定相结合,快速创制优质、抗稻瘟病新材料”的技术路线,改造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综合农艺性状,创制可直接应用于高产、优质、抗稻瘟病突破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的新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2002~2005年利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对四川稻区477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002~2005年四川稻区稻瘟病菌由7群33个小种组成,其中,ZB群出现频率为74.0%,为优势小种群,ZA群出现频率为19.7%,为重要小种群。ZB13小种出现频率最高(36.5%),为优势小种,重要小种有ZA13(9.6%)、ZB15(8.2%)、ZB29(7.6%)、ZB31(5.7%)和ZB5(5.2%)。年度间稻瘟病菌小种组成有差异,ZA群小种对水稻品种的致病力明显强于ZB群和ZC群,ZA群小种出现频率从2002~2003年的8.3%~3.4%上升到2004~2005年的30.3%~36.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应引起高度重视,抗病育种策略应重点针对ZA群小种。不同生态区的稻瘟病圃雅安病圃、叙永病圃、蒲江病圃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差异。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生态区进行抗性鉴定,才能对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系统分析四川稻区历年(1979~2005年)来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动态和稻瘟病的流行危害情况。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与稻瘟病的流行危害密切相关,一个地区或生长季节的病原菌群体,其优势小种(群)所占的比例越高,该地区或生长季节病害发生危害就越严重。这对开展稻瘟病流行危害的中长期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杨毅,周华,黄宏江,但芳,陈德清,曾德财[7](2005)在《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Ⅱ优629的选育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Ⅱ优629是用Ⅱ-32A与中种恢629配组而成的籼型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既适合华南作早晚稻,又适合长江流域作一季稻种植。介绍了Ⅱ优629的栽培与制种技术。
邓达生,吴万义,蔡锡明,杨明成[8](2004)在《辐优838,Ⅱ优838,Ⅱ优718,冈优D069与Ⅱ优D069》文中指出
陈德全[9](2004)在《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四川主要杂交稻组合农艺性状改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和农艺性状分析对93份我国水稻生产上应用的常规品种、杂交稻亲本和国外优良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四川主要的5个常用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设计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对不育系、恢复系和组合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并结合1985-2003年四川省审定水稻品种的产量性状改良,对四川水稻育种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SSR标记能将93份材料准确地聚类为籼稻和粳稻两类,并能客观地反映各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尽管水稻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但聚类分析表明,我国杂交水稻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狭窄。另一方面,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恢复系和不育系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证明了遗传距离的大小和杂种优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分子标记聚类比较,农艺性状聚类受环境影响较大,较难反映材料的遗传本质。 2.应用Wx基因的微卫星标记484/485和PCR-Acc I分子标记对93份籼、粳水稻品种(系)的Wx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不同基因型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484/485扩增结果表明,该微卫星标记表现为三种基因型,即Wx1Wx1、Wx2Wx2和Wx3Wx3型,其中籼稻以Wx1Wx1和Wx3rVx3为主,粳稻以Wx1Wx1为主,具有Wx1Wx1和rVx2rVx2基因型的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低,具有Wx3Wx3的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高。PCR-Acc I分子标记检测到两种基因型,即GG和TT型,其中GG型的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较高,TT型的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较低。比较分析两种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具有Wx2Wx2的品种(系)为TT型,Wx3Wx3的品种(系)为GG型;Wx1Wx1的品种(系)既有TT型又有GG型,但GG型品种的直链淀粉的含量显着高于TT型品种。统计分析表明利用微卫星标记和PCR-Acc I分子标记检测93个水稻品种(系)与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和0.881**,也即脸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解释这些品种(系)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的75%以上。因此,在水稻育种中,可利用上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育种效率。3.建立了四川26个主要杂交水稻亲本材料指纹图谱数据库,筛选出了18对多态性位点较多的SSR引物,根据亲缘关系远近,利用l一3对引物就能将任一亲本材料与其他材料区分开来;利用D优527指纹图谱进行品种真伪和纯度鉴定,所构建的指纹图谱库可以为杂交水稻品种保护和快速纯度鉴定提供技术支撑。4.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进行配合力、主成分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G46、绵恢725和蜀恢527三个亲本在产量及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方面表现优异。G46A/蜀恢527、G46A/绵恢725、D62A/蜀恢527在产量特殊配合力方面表现突出。四川杂交水稻组合在光合作用、叶面积指数(LAI)等“源”性状无显着差异,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库”的增加,即单穗粒重的提高。5.对24年间四川审定水稻品种的分析表明,四川省水稻品种选育的主攻方向是以杂交稻,尤其是三系中釉中迟熟为主,占整个审定品种总数的60.4%,同时育种水平逐年提高.产量构成因子中着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和单穗生产潜力呈增长趋势,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基于着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而产生的单穗粒重的提高,这一结果与双列杂交分析的结果一致。6.本研究表明,聚合各种优良基因、配合理想的生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改良、注重重穗型品种选育是获得水稻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重穗型三系杂交水稻是目前较为成功的水稻品种选育方法。
二、辐优838,Ⅱ优838,Ⅱ优718,冈优D069与Ⅱ优D069(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辐优838,Ⅱ优838,Ⅱ优718,冈优D069与Ⅱ优D069(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水稻品种 |
1.2 纹枯病菌菌株 |
1.3 田间抗性鉴定和调查 |
1.4 室内接种鉴定和调查 |
1.5 纹枯病抗感分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四川杂交稻品种成株期在田间抗纹枯病表现 |
2.2 四川杂交稻品种苗期在室内抗纹枯病表现 |
3 讨论 |
(2)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和杂交稻品种在四川的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方法 |
1.2.2 调查与记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20个抗稻瘟病基因在四川的有效性 |
2.2 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在田间抗瘟性表现 |
3 讨论 |
(3)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及种质资源对稻曲病抗性鉴定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1.1 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 |
1.2 稻曲病的症状 |
1.3 稻曲病菌 |
1.3.1 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 |
1.3.2 稻曲病菌的分化 |
1.4 稻曲病病害循环 |
1.5 影响稻曲病发病因素 |
1.5.1 气候因素 |
1.5.2 栽培技术 |
1.5.3 品种抗性 |
1.5.4 田间菌源量 |
1.6 稻曲病菌接种技术 |
1.7 稻曲病调查分级标准及调查方法 |
1.8 稻曲病的防治 |
1.8.1 农业防治 |
1.8.2 化学防治 |
1.8.3 稻曲病抗性利用 |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9.1 研究目的意义 |
1.9.2 研究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四川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抗性监测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供试地点 |
2.1.3 试验方法 |
2.2 水稻抗稻曲病种质资源抗性鉴定 |
2.2.1 供试材料 |
2.2.2 供试地点 |
2.2.3 试验方法 |
2.3 水稻抗稻曲病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及恢保特性测定 |
2.3.1 供试材料 |
2.3.2 田间设计、调查及室内考种 |
2.3.3 恢保特性测定 |
2.3.4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川水稻主栽品种田间抗性鉴定结果 |
3.1.1 2009年169份水稻主栽品种田间抗性鉴定 |
3.1.2 2010年主栽品种田间抗性鉴定 |
3.1.3 水稻主栽品种2009、2010年总体病情比较 |
3.2 水稻抗稻曲病种质资源的筛选评价 |
3.3 水稻抗稻曲病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恢保特性测定 |
3.3.1 121份水稻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
3.3.2 恢保特性测定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抗性评价 |
4.2 水稻抗稻曲病种质资源的评价 |
4.3 抗稻曲病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恢保特性测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水稻新品种Ⅱ优718产品开发实施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项目概况 |
1.2 项目产品概述 |
1.2.1 产品简述 |
1.2.2 产品技术创新点 |
1.2.3 产品的技术创新程度 |
1.2.4 产品技术的新颖性 |
1.2.5 产品技术的独创性 |
1.2.6 产品技术领先程度 |
1.2.7 品种的知识产权 |
1.2.8 产品市场前景预测 |
1.3 项目发起公司概况 |
1.3.1 人员构成及组织结构 |
1.3.2 业务范围及主要产品 |
1.4 项目背景行业概述 |
1.4.1 种子行业特征 |
1.4.2 种子行业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二部分 项目市场需求与环境分析 |
2.1 市场需求分析 |
2.2 市场环境分析 |
2.2.1 项目外部分析 |
2.2.2 项目内部分析 |
2.2.3 项目SWOT分析 |
第三部分 项目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分析 |
3.1 项目市场营销战略 |
3.1.1 市场细分 |
3.1.2 选择目标市场 |
3.1.3 市场定位 |
3.2 项目市场营销策略 |
3.2.1 公关策略 |
3.2.2 产品策略 |
3.2.3 促销策略 |
第四部分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
4.1 组织机构设置 |
4.1.1 部门设置 |
4.2.2 职能描述 |
4.2 人力资源策略 |
4.3 薪酬体系 |
4.4 组织管理方式 |
第五部分 生产方案 |
5.1 生产规模 |
5.2 运作方案 |
5.2.1 实施方案 |
5.2.2 保障措施 |
5.3 物资采购管理 |
5.3.1 实施内容 |
5.3.2 保障措施 |
5.4 质量管理 |
5.4.1 质量管理流程 |
5.4.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
5.4.3 质量控制关键点 |
5.4.4 严格种子质量管理和质量责任追究 |
第六部分 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体系 |
6.1 项目进度计划 |
6.1.1 范围定义 |
6.1.2 项目阶段划分 |
6.1.3 计划框架 |
6.2 项目控制体系 |
6.2.1 完善项目控制环境 |
6.2.2 明确项目控制流程 |
6.2.3 设立关键控制点 |
6.2.4 建立统一信息系统 |
6.2.5 加强项目内部监督 |
第七部分 财务预测与分析评价 |
7.1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
7.1.1 投资估算 |
7.1.2 融资方案 |
7.2 效益估算 |
7.2.1 产品单位售价预测 |
7.2.2 盈利预测 |
7.2.3 经济效益分析 |
7.3 现金流量测算及盈亏平衡分析 |
7.3.1 现金流量测算 |
7.3.2 项目财务指标的计算 |
7.3.3 盈亏平衡分析 |
7.4 敏感性分析 |
7.5 项目财务评价 |
第八部分 项目风险识别与对策 |
8.1 项目风险识别 |
8.1.1 不确定性与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 |
8.1.2 不确定与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
8.1.3 风险识别 |
8.2 项目风险对策 |
8.2.1 经营财务风险对策 |
8.2.2 资金风险对策 |
8.2.3 人事风险(项目经理风险) |
第九部分 结束语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 |
9.3 后记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评价及改造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稻瘟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
2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 |
2.1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变异 |
2.2 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及遗传多样性 |
2.3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的机制 |
2.3.1 突变 |
2.3.2 有性重组 |
2.3.3 准性重组 |
2.4 稻瘟病菌致病性的遗传 |
2.4.1 致病性的遗传特性 |
2.4.2 遗传转化 |
2.4.3 无毒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和克隆 |
3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及利用 |
3.1 水稻抗稻瘟病种质种资鉴定筛选及评价 |
3.2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遗传 |
3.3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
3.4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 |
3.4.1 稻瘟病抗源的收集和鉴定 |
3.4.2 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变化的监测 |
3.4.3 常规的有性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导入抗性基因 |
3.4.4 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4.1 立项依据及目的意义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四川省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监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品种 |
1.2 试验方法 |
1.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
1.2.2 稻瘟病菌群体毒力频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 |
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 |
2.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
2.4 稻瘟病菌主要生理小种群的致病力 |
3 讨论和结论 |
3.1 四川稻区稻瘟病菌小种组成、分布及变化趋势 |
3.2 四川稻区稻瘟病菌小种变化动态及其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3.3 稻瘟病菌小种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四川省主要杂交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变化监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品种 |
1.2 试验方法 |
1.2.1 病圃自然诱发叶瘟、穗瘟抗性鉴定 |
1.2.2 苗期人工接种抗谱测定 |
1.3 分级标准 |
1.3.1 叶瘟分级标准 |
1.3.2 穗瘟分级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四川主要杂交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 |
2.2 主要杂交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变化动态 |
2.3 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变化与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的关系 |
2.4 恢复系抗瘟性与杂交稻组合抗瘟性的关系 |
2.5 不育系抗瘟性与杂交稻组合抗瘟性的关系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四川主要杂交稻品种抗瘟性变化动态 |
3.2 主栽杂交稻品种抗瘟性变化监测 |
3.3 杂交稻抗稻瘟病育种策略 |
第四章 97份水稻种质资源的稻瘟病抗性及其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抗病性鉴定 |
1.2.2 主要农艺性状观测 |
1.2.3 恢保特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瘟病抗性评价 |
2.2 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
2.3 恢保特性 |
3 讨论和结论 |
第五章 优质和抗稻瘟病的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稻瘟病抗性鉴定及抗谱测定 |
1.2.2 碾米及外观品质测定 |
1.2.3 基因组DNA提取 |
1.2.4 RAMP扩增 |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瘟病抗性及抗谱分析 |
2.2 碾米及外观品质分析 |
2.3 RAMP多态性 |
2.4 遗传相似系数 |
2.5 聚类分析 |
3 讨论和结论 |
3.1 优质抗稻瘟病水稻种质资源筛选 |
3.2 优质抗稻瘟病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六章 重穗型抗稻瘟病新恢复系泸恢1345的创制及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D62A/泸恢1345的选育 |
1 稻瘟病抗源改造利用的技术路线 |
2 重穗型抗稻瘟病新恢复系泸恢1345的创制 |
2.1 泸恢1345的创制经过 |
2.2 泸恢1345的特征特性 |
2.3 泸恢1345的稻瘟病抗性 |
2.4 泸恢1345的配合力 |
3 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D62A/泸恢1345的选育 |
3.1 D62A/泸恢1345的选育经过 |
3.2 D62A/泸恢1345的特征特性 |
3.3 D62A/泸恢1345的丰产性 |
3.4 D62A/泸恢1345的米质 |
3.5 D62A/泸恢1345的稻瘟病抗性 |
3.6 D62A/泸恢1345的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7)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Ⅱ优629的选育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
2 特征特性 |
2.1 生育期 |
2.2 形态特征 |
2.3 产量表现 |
2.4 米质指标 |
2.5 抗性表现 |
3 栽培技术要点 |
3.1 适时播种, 培育壮秧 |
3.2 适时移栽, 合理密植 |
3.3 合理施肥, 科学管水 |
3.4 防治病虫, 掌握时机 |
4 制种技术要点 |
4.1 适时播种, 定准播差期 |
4.2 培育壮秧, 合理密植 |
4.3 加强大田管理, 科学喷施“九二○” |
4.4 防杂保纯, 确保种子质量 |
(9)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四川主要杂交稻组合农艺性状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的水稻育种 |
1.1.1 我国水稻育种的历史 |
1.1.1.1 育种工作的创始 |
1.1.1.2 高秆良种的评选和选育 |
1.1.1.3 水稻良种的矮秆化 |
1.1.1.4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
1.1.1.4.1 三系杂交稻 |
1.1.1.4.2 两系杂交稻 |
1.1.1.4.3 一系法杂交水稻 |
1.1.1.5 中国超级稻 |
1.1.2 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 |
1.1.3 水稻育种理论的探讨 |
1.1.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1.2 四川水稻生产及科研情况 |
1.2.1 水稻生产情况 |
1.2.2 水稻科学研究 |
1.2.2.1 地方稻种资源的收集、鉴定与利用 |
1.2.2.2 农家品种的评选与利用 |
1.2.2.3 引进国内外良种 |
1.2.2.4 系统育种 |
1.2.2.5 矮化育种 |
1.2.2.6 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
1.2.3 水稻育种研究全面发展 |
1.2.3.1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品种选育成绩显着 |
1.2.3.2 材料进行和方法创新取得较大突破 |
1.2.3.3 拓展种质资源,扩大遗传背景 |
1.3 分子标记 |
1.3.1 分子标记的发展 |
1.3.2 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1.3.2.1 水稻育种资源的鉴别和利用 |
1.3.2.2 亲缘关系分析与亲本选配 |
1.3.2.3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1.3.2.4 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与预测 |
1.3.2.5 水稻优良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和田间试验 |
2.1.1 水稻亲本材料及田间试验: |
2.1.2 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和研究内容 |
2.1.3 抗旱指数测定 |
2.2 微卫星标记分析 |
2.2.1 DNA的提取(总DNA) |
2.2.2 PCR扩增 |
2.2.3 SSR数据分析 |
2.2.3.1 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
2.2.3.2 遗传多样性的评价 |
2.3 主要杂交稻组合亲本的微卫星指纹图谱库的构建 |
2.3.1 材料 |
2.3.2 用指纹图谱进行杂交稻组合的纯度及真实性鉴定 |
2.3.3 纯度鉴定DNA的提取 |
2.4 1985-2003年四川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分析 |
三、 结果与分析 |
3.1 93份水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
3.1.1 SSR多态性 |
3.1.2 籼粳亚种的遗传多样性 |
3.1.3 遗传聚类分析 |
3.1.3.1 93份材料的聚类分析 |
3.1.3.2 杂交水稻亲本的聚类分析 |
3.1.4 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
3.1.4.1 农艺性状的显着性检验 |
3.1.4.2 93份材料的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
3.1.4.3 杂交稻组合亲本的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
3.2 Wx基因微卫星标记多态性以及籼粳亚种间差异 |
3.2.1 Wx基因型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
3.2.2 PCR-Acc I分子标记检测及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
3.2.3 Wx基因微卫星标记检测与PCR-Acc I分子标记检测的相关性 |
3.3 四川省主要杂交水稻亲本的微卫星指纹图谱 |
3.3.1 杂交水稻亲本特异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3.3.2 D优527的指纹图谱及在杂交稻组合真伪和纯度鉴定 |
3.3.2.1 D优527的微卫星指纹图谱 |
3.3.2.2 D优527种子的真伪鉴定 |
3.4 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 |
3.4.1 方差分析 |
3.4.2 配合力分析 |
3.4.2.1 产量配合力分析 |
3.4.2.2 千粒重配合力分析 |
3.4.2.3 结实率配合力分析 |
3.4.2.4 收获指数配合力分析 |
3.4.2.5 穗平着粒数配合力分析 |
3.4.2.6 单穗重配合力分析 |
3.4.2.7 茎鞘物质输出率 |
3.4.2.8 茎鞘物质转换率 |
3.4.3 主成分分析 |
3.4.3.1 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4.3.2 主成分特征向量 |
3.4.3.3 各组合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 |
3.4.4 回归分析和通径系数分析 |
3.4.4.1 回归分析 |
3.4.4.2 通径分析 |
3.5 抗旱指数分析 |
3.6 1985-2003年四川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分析 |
3.6.1 对总体水平的分析 |
3.6.2 产量及主要性状分析 |
四、 讨论 |
4.1 利用SSR际记对水稻种质资源鉴定 |
4.2 利用SSR标记构建指纹图谱的重大意义 |
4.3 分子标记检测直链淀粉含量 |
4.3.1 Wx基因的多态性与直链淀粉含量 |
4.3.2 PCR-Acc I分子标记检测法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4.4 水稻高产生理模式、产量性状优化及遗传改良 |
4.4.1 关于水稻高产生理模式 |
4.4.2 关于产量性状和其他农艺性状的调节和改良 |
4.4.3 四川省杂交水稻四次品种更替对产量性状的改良 |
4.5 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 |
4.5.1 产量 |
4.5.2 品质 |
4.5.3 抗性 |
4.6 水稻育种的主攻方向 |
4.6.1 资源创新 |
4.6.2 方法创新 |
4.6.3 制度创新 |
附表1 |
附表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辐优838,Ⅱ优838,Ⅱ优718,冈优D069与Ⅱ优D069(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J]. 罗霄凤,张重梅,张梅,刘龙生,姬红丽,康晓慧,彭云良.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6)
- [2]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和杂交稻品种在四川的抗性评价[J]. 张雪梅,冯慧,白玉莲,向芮琪,黄富,彭云良. 西南农业学报, 2012(04)
- [3]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及种质资源对稻曲病抗性鉴定评价[D]. 韩小霞.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4]用DTOPSIS法对辐射育成的水稻新品种进行综合评价[A]. 吴孝波,杨成明,刘勇强,张恺凯,孔德伟.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 2009
- [5]水稻新品种Ⅱ优718产品开发实施方案[D]. 张恺凯. 四川大学, 2007(05)
- [6]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评价及改造利用[D]. 黄富.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
- [7]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Ⅱ优629的选育与应用[J]. 杨毅,周华,黄宏江,但芳,陈德清,曾德财. 作物研究, 2005(03)
- [8]辐优838,Ⅱ优838,Ⅱ优718,冈优D069与Ⅱ优D069[J]. 邓达生,吴万义,蔡锡明,杨明成. 作物研究, 2004(04)
- [9]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四川主要杂交稻组合农艺性状改良研究[D]. 陈德全.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