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播失范现象背后与媒体的责任

中国传播失范现象背后与媒体的责任

一、华语传播失范现象的背后及媒体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马赫[1](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包蕊[2](2020)在《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媒体宣传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路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对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意义重大;媒体宣传通过各民族文化展示、交流,搭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平台;媒体宣传通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强化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克服阻碍其作用发挥的阻力。比如,个别媒体传播活动中存在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悖的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不够生动深入的问题、以及个别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责任感不强现象。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媒体传播过程中消极言论长期存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象。为此,媒体行业要把握媒体宣传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占据理论高地,促进“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创新方法路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媒体行业及从业者社会责任感,发挥媒体宣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梁田[3](2020)在《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红人”应运而生,并逐渐由某个个体行为演变成为一种群体现象,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网络红人现象的发展愈发膨胀和复杂,并迅速成长为一种网络文化新形态,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既有好奇心又有接受力,因而很容易成为网络红人现象的参与者和助推者。在“网络红人”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某种角度来讲,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网络红人”的价值输出,已然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文章旨在从网络红人现象这一现实性问题出发,讨论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表现及归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应对策略。文章总体上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网络红人现象和大学生价值观概述。本部分对网络红人现象及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包括“网络红人”的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和发展历程的介绍,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在网络红人现象盛行的背景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上概念的界定和相关内容的阐释,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本部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切实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红人现象的认知、参与以及所受影响的程度,概括总结出网络红人现象的发展既有拓宽精神视野、强化平等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阻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金钱价值观、成才价值观健康发展的消极影响。第三部分,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重点考量消极影响的成因,是有效应对该现实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的关键之所在。综合来看,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泛娱乐化”倾向的蔓延、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政府和部门监管的不完善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的局限等五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红人现象的负面影响的产生和传播。第四部分,应对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策略分析。这是本文的实践性意义之所在。总体来看,本文主张既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避免网络乱象的泛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持续性污染,又要整合社会、高校、媒体和个人等多方力量和资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规范。

廖姗[4](2020)在《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女记者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当中。社会大众通过这类影视作品,形成了对女记者的初步认知,也从中借鉴生活与职业的双重“影视经验”。本文探讨2000年至2019年这20年间,华语影视作品中的女记者形象。选取50个样本,结合20世纪的女性电影以及西方女记者电影,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首先,影视作品中女记者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职场。家庭范围中,以母亲、梦中情人这样的“天使”形象为主;职场范围中,以恨与性、功与利杂糅的“魔女”形象为主;当家庭与职场两个空间重合时,女记者形象变得多元,具有人性光芒和反思性。其次,在女记者共同的靓丽表象之下,其深层的女性意识是潮流涌动的。“天使”类型的女记者是“被看的他者”,也是理想中的女记者。与20世纪80年代电影中的女性相比,这一类型女记者有创作上的停滞与倒退;“魔女”类型的女记者,有对于工作权力的争取意识,可以视为一种意识的觉醒。但在争取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对父权的趋同与背离,从而产生了一些激进行为;而多元的女记者则更接近女记者自身的理想,正视女性气质,并用女性视角进行多重反思。从理想的女记者到女记者的理想,女记者影视作品逐渐探索出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接近现实的女记者范式。然而,与西方女记者电影对比会发现,女性主体意识模糊是女记者影视作品的核心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女记者始终是菲勒斯中心主义阴霾之下男性创作者的倒影,并且不断被消费;此外,女记者本身也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给予与争取之间的意识悖论。如何突破这样的困境,如何引导女记者影视作品朝更为良性的方向进行探索,本文也提出了展望。

冯博[5](2019)在《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新加坡承中华文明之血脉,汲西方文化之养分,融现代法治之精神、民主之理念,营建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阶层协同发展的“新加坡模式”,是全球首个以国家白皮书形式提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其巨大的精神动力为新加坡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持。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日益激烈,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态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引领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马克思“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新阐释,为处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为协调东西方文明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本文植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需要,坚持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自觉”与“价值自信”,在深入研究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对于我国的可借鉴性基础上,精准把握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全局概貌、类型特征、内容特点、比较借鉴与发展走势。勘定并聚焦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对于我国最具有借鉴性意义和应用性价值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力求科学把握规律、创新理论方法、破解实践难题,切实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念创新、实效提升、营造合力育人氛围提供一些参照借鉴。全文除导论以外,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生成发展。重在解决“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生成基础、历史演变与核心内容”等问题。本章将从地域环境、政治体制、经济基础、文化样态四个方面追溯新加坡50年来社会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内生动力。重点探讨影响新加坡价值观产生的“政治民族主义”“发展主义”“自由民主层面上的发展主义”三个阶段的意识形态变迁。并系统的考究新加坡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要义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解读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内涵、层次与主要特征。新加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基于世界格局、国家需要、社会矛盾的不断变化,是从“国家认同”到“亚洲价值观”再到“共同价值观”的不断创新的过程。第二章,顶层设计。重在解决“新加坡政府以及人民行动党如何将国家意志有效转化为国民行动”的问题。“精英主义”“儒家文化”“实用主义”“亚洲式民主”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支撑。组织机构建设、纲领文件制定、法律法规保障等机制的建立为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国家顶层设计。而以新加坡“国家意志委员会”为主体,以“一个种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为观念,在保证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下为国家监管和落实举措提供了实践支撑。第三章,学校实践。主要解决“新加坡各级教育系统如何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基于其当代学校实践的整体样态,全面观照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战略路径、特色模式和典型案例。本章从教育的核心目标、具体内容和基本方法三个维度勾勒学校教育“一体化运行”的系统形态。深入分析了“分流制”“双语教学模式”“多元文化德育教育”等三个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策略选择。新加坡共同价值观遵循着价值观教育“同心圆模式”,即从培育“新加坡人”这个核心原点出发,综合“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东方+西方”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的教材改革、“多样化”的方法体系,进而逐步向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第四章,社会载体。主要研究“新加坡社会各种载体如何促进共同价值观理念落地生根”的问题。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在基层社区层面,注重以“居者有其屋计划”“人民协会”“公民咨询委员会”为主要形式的价值观引导;在社会组织层面,重视“中央公积金制度”“职工总会”“志愿者服务委员会”等组织所发挥的隐形教育与社会调节功能;在宗教层面,面对新加坡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多教共存的社会现实,新加坡采用“国家至上”张力弥合与“多元文化”认同整合的价值观渗透方法。在大众传媒方面,一方面解读国家“负责任的新闻自由”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解读全媒体“沉默的合作”式价值观推广策略。在家庭层面,承认儒家传统思想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提出了“榜样引领+环境熏陶”的家庭价值观培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计划”与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培育机制。第五章,特点与困境。从全局性反观视角,对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进行理性审视和反思性研判。本章重点考察了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生成、运行及实践的主要机理,梳理归纳了目标层面“认同、精英、实用、民主”;内容层面“儒家、法制、创新、勤勉”;方法层面“集权、多元、法治、连贯”的整体性特点。并在“法治化”视角下,着重了分析了“不懈的价值追求和国家治理目标”“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价值法治化法治价值化的有机统一”等三对关系的协调与发展。基于新加坡社会矛盾和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并厘清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面临的“人民行动党主导下的高效与桎梏”“道德发展理论的缺失与道德教育的现代迷失”“后李光耀时代的整体转向”等方面的困境。第六章,比较借鉴。立足我国社会实际,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下,深度剖析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启示和借鉴,从而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新局面提供参照。首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坚持“国际话语权”“高势位”“融合创新”三大战略的顶层设计。重视“教育元理论”“合力育人论”“发展论”和“科技革命论”背景下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需要在“法治化建设”和“国际化转向”的视野下不断创新与发展。

黄朝钦[6](2017)在《公共性视域下社会化媒体的公共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媒的公共性是一个在中外学术界都能激起焦虑和争论的话题,但在中外迥异的传媒环境中却蕴含着不同的现实意义。公共表达是古老而常新的社会现象,与公共性有着天然联系。在人类历史进入近代化以来,公共表达更是与各种传播媒介结下不解之缘,并因此成为传媒公共性的题中之义。社会化媒体是传媒变迁史上的新生代,作为第二代互联网(web2.0)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独特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实现了私人化的社交行为与公共性的信息传播行为二者的巧妙结合,这种结合产生的传播革命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有力冲击和深远影响,对于传媒管制相对严厉和传播自由不够充分的中国社会,冲击和影响尤为剧烈。公共表达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需求,也是社会健康运行的条件之一。赋予人们信息生产和传播自由并提供互动交流便利的社会化媒体,对于个体参与公共表达可谓如虎添翼,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和乐观,传媒总是特定环境中的存在,就像人总是生存于具体环境中一样。这就为我们探讨当下中国语境下社会化媒体与公共表达的关系提供了空间和机遇:站在传媒公共性的角度和传播技术赋权的角度,社会化媒体究竟能为中国大众参与公共表达提供什么?当前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公共表达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制约公共表达与社会公共事务良性互动的因素有哪些?在现有条件下又当如何评价和克服?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社会化媒体条件下的公共表达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依据和框架。本文第一章结合我国当下的传媒格局和管理体制,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公共表达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于传媒公共性拓展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第二章梳理了西方公共性理论及传媒公共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并结合历史与现实条件描述和分析了我国传媒公共性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然后顺利过渡到中国环境下公共表达与传媒的历史及现实关系。第三章系统介绍了我国社会化媒体的构成情况及相应特点,并从公开性、公益性和批判性三个维度论证了社会化媒体参与信息传播对于传媒公共性的拓展与深化。第四章以2015年转基因话题争论为切入点,从公共表达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表现和特点,也描述和分析了运用不同平台进行公共表达的用户构成情况,还结合热点议题分布探讨了不同社会化媒体平台公共性的差异。第五章从微观角度入手,结合我国网民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群体心理、媒介素养等因素,分析了当下呈现于社会化媒体上公众的表达方式与价值倾向。第六章从中观角度入手,结合传播自主权配置、公共领域建构、社会动员与社会整合等理论,分析了当下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功效,并指出其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第七章试图从协商民主、网络规制、对话精神、自由与责任、民主政治等角度探讨并寻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完善公共表达的空间与路径。

李欣阳[7](2017)在《新媒体环境下娱乐新闻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以《南都娱乐周刊》为例》文中提出新媒体时代的娱乐新闻报道呈现出无内涵、无新意、无把关、无底线的“四无”乱象,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娱乐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盲目追求商业效益。本文以“中国娱乐第一刊”《南都娱乐周刊》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其2006—2016年间的发展理念变化以及人物、观点、作品等专栏设置的特点,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立场指向、主编气度、娱乐记者的自律意识等方面探究其走向专业化的原因,总结实践经验,为娱乐新闻探索新闻专业主义的路径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本文共分为四章,具体论述如下:第一章首先明晰娱乐新闻的概念。狭义上的娱乐新闻是指对“影视歌”等娱乐产品和明星人物的报道,广义上则泛指使人轻松愉悦,满足休闲、消遣需要的新闻报道。如今娱乐新闻的概念具有显见的泛化趋势,文化新闻和体育新闻逐渐被纳入其中,统称为文娱新闻和文体新闻。娱乐新闻区别于八卦,娱乐记者不等于“狗仔”。其次系统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便士报到后来的独立报业,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不断完善,并于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虽然理论上已初具模型,但在实践上还有待完善。进入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更是面临着公民新闻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章分析新媒体时代娱乐新闻报道所呈现出的问题:过度消费明星、新闻同质化、盲目转发绯闻八卦以及无底线地挖掘明星隐私。新闻低俗化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娱乐媒体盲目追求眼球效应,将商业效益放在首位;娱乐记者自律意识较差,一味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娱乐新闻受众媒介素养较低,沉浸在娱乐文化的“快乐神话”中,无法自拔,对娱乐新闻的选择、评价、鉴赏能力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娱乐媒体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没能勇于承担起传播优秀文化,独立监督娱乐圈的重任。第三章以《南都娱乐周刊》为个案,探究娱乐新闻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路径。2006—2016年间,《南都娱乐周刊》在南方报业两位标杆人物陈朝华和谢晓的带领下,始终以独家的人物专访、深度的调查报道、独特的选题策划和多元的娱乐品评正向引领着广大读者,弘扬优秀文化,传递饱含人文真情的积极价值观。他们坚守新闻理想,怀揣南方情怀,在职业伦理道德范围内勇于深入第一现场,调查还原娱乐真相。进入纸媒唱衰的新媒体时代,《南都娱乐周刊》主动压缩纸刊的发行量,积极融合新媒体,探索专业化的发展之路。他们明确品牌定位,细分读者群,开发更符合受众兴趣的内容产品,坚持“做中国最好的娱乐新闻”,做娱乐圈独立的记录者与监督者。第四章总结《南都娱乐周刊》的实践经验,为娱乐新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娱乐新闻报道应从关怀人做起,与明星平等对话,弘扬人的优秀品格,传递真善美,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坚持打造深度娱乐,深度调查,追问娱乐真相,将专业的作品评介与独到的专题策划相结合,为受众提供优质多元的精神食粮;强化把关人的作用,平衡明星隐私权与受众知情权之间,营造雅俗共赏的多元文化氛围,满足受众多样的精神需求;娱乐记者加强自律,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坚守职业伦理道德,娱乐媒体内外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新闻管理部门、娱乐媒体、娱乐记者、受众协同努力,共同净化我们的娱乐家园。

金强[8](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认为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查甜甜[9](2016)在《影视剧中的媒介批评及其启示意义 ——以韩剧《匹诺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影像如同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它记录和见证着社会现实,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想象方式,媒体题材影视剧借助塑造与再塑造的方式引发社会对媒体的关注与思考,以镜头语言隐喻媒体现实。影视剧中的记者与媒体,除了体现新闻媒体的进步,更多的呈现了它的现实困惑,通过艺术批评的形式,质询着新闻的专业性,叩问着媒体的职业道德,追寻着普适的新闻伦理,揭露着媒体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批评透过创作者的视角传递给观众,并且影响着观众的媒体想象。本文试以媒体题材影视剧《匹诺曹》为例来探讨影视剧中的媒介批评,通过影视剧的镜头来反观韩国媒体与当下新闻界的现实问题以及它的启示意义。

郑萌萌[10](2016)在《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详细阐述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体现了党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不仅需要广泛传播,而且需要有效传播。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高度重视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在阐释了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联,梳理了不同类型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和现状,进而积极探索了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一、认知新媒体的特征、功能以及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特殊性是有效应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新媒体具有交互性、超媒体性、超时空、个性化信息服务、虚拟性以及融合性六大传播特征,在政治传播中发挥传播政治信息、促进政治参与、引导社会舆论和实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具有特殊性,它与政治传播、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政党政治传播理论为思想资源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二、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一方面,新媒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不可或缺的新阵地,另一方面,新媒体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应对受众阅读方式转变、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抢占传播制高点决定了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三大类型,而当前对媒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不同类型新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需要把研究拓展到手机和数字电视新媒体中。在分析不同类型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传播优势和不足,为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提供现实依据。四、在辨析理论、考量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应用新媒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路径。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网民的数量日益增多,新媒体成为影响人们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运用传播学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体、受众、媒介、方法和环境五大维度探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二、华语传播失范现象的背后及媒体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语传播失范现象的背后及媒体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2)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
        (二)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三)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四)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体宣传作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媒体宣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一、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 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 宣传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
    二、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平台
        (一) 媒体宣传是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平台
        (二) 媒体宣传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
    三、推进“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一)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二) 强化“五个认同”
第二章 媒体宣传中阻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极因素
    一、个别媒体传播信息中存在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悖的内容
        (一)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残余思想的体现
        (二) 敌对势力利用媒体传播民族分裂思想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 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宣传不够深入
        (二) 促进民族团结的报道效果有待提高
    三、个别媒体及从业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社会责任感不强
        (一) 个别媒体使用者认识错误,行为失范
        (二) 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重时效轻实效
第三章 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
    一、把握宣传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基础
        (一) 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展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二、占据理论高地,强化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
        (一) 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拥护
        (二) 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自信
        (三) 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归属
    三、创新方法路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一) 利用融媒体优势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二) 创新传播方式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从业者增强道德法律意识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责任感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约束媒体行为
        (二)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规范媒体人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 有关“网络红人”概念及内涵的研究
        2. 有关“网络红人”发展阶段的研究
        3. 有关网络红人现象的成因研究
        4. 有关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5. 有关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对策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 网络红人现象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 网络红人现象的相关概述
        1. “网络红人”的概念及内涵界定
        2. “网络红人”的类型划分
        3. 网络红人现象的发展历程
    (二) 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概述
        1. 价值观的内涵
        2. 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3. 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4.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 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现状概要
    (一) 调查问卷的实际说明与实施
        1. 问卷设计
        2. 调查对象
        3. 基本情况的统计结果
    (二)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1. 大学生对“网络红人”的认知程度
        2. 大学生对于网络红人现象的关注程度
        3.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红人现象所持的态度
        4. 有关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程度
    (三) 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 拓宽大学生的精神视野
        2. 强化大学生的平等意识
        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四) 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 模糊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2. 冲击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3. 撕裂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4. 腐蚀大学生的金钱价值观
        5. 误导大学生的成才价值观
三、 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
    (一) 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
    (二) “泛娱乐化”倾向的蔓延
    (三) 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
    (四) 政府和部门监管不完善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的局限
四、 应对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策略分析
    (一) 弘扬主流价值,以社会价值共识引领价值观发展
        1. 以理服人,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2. 榜样示范,激励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二) 发挥高校优势,开展富有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1. 课堂教学要加强对社会热点的引导
        2. 校园网络平台要成为主流价值的宣传阵地
        3. 校园文化要渗透价值观教育
    (三) 明确媒体责任,坚持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
        1. 网络媒体要加强对传播内容的把关
        2. 网络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 加强政府监管,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塑造权威“法律人”
        2. 构建多元主体监督机制,充当客观“管理人”
    (五) 注重自我教育,提升媒介素养和价值选择能力
        1. 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2. 提高自身的价值选择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问卷
后记

(4)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女性影视理论研究
        1.2.2 现实女记者研究
        1.2.3 女记者影视作品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中女记者形象的类型
    2.1 顺从的“天使”
        2.1.1 梦中情人
        2.1.2 母性光辉
    2.2 逆转的“魔女”
        2.2.1 恨与性的滋长
        2.2.2 功与利的追逐
    2.3 多元的女性
        2.3.1 人性之光
        2.3.2 反思中的求索
第三章 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中女记者的女性意识呈现
    3.1 理想的女记者:“被看的他者”
        3.1.1 时代的理想女记者
        3.1.2 男性的理想女记者
        3.1.3 女性的理想女记者
    3.2 探索的女记者: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激进
        3.2.1 对父权的趋同
        3.2.2 对父权的背离
    3.3 女记者的理想:女性意识的成长与多元化
        3.3.1 现实的影像化呈现
        3.3.2 正视女性气质
        3.3.3 多元化发展
第四章 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女性形象的成因及展望
    4.1 男性创作者的倒影
        4.1.1 强势的菲勒斯中心主义
        4.1.2 被消费的女记者
    4.2 女性意识的悖论
        4.2.1 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4.2.2 给予与争取的悖论
    4.3 女记者影视作品的展望
        4.3.1 试错与监督下的意识形成
        4.3.2 建立行业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综述与评析
    (三)论文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
    一、多元社会基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现实之维
        (一)地域环境:港口型城市国家的求生之路
        (二)政治体制:权威主义与精英民主的理性选择
        (三)经济基础: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四)文化样态:多元文化的多样化叠加
    二、意识形态统整: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理论之维
        (一)政治民族主义
        (二)发展主义
        (三)自由民主层面上的发展主义
    三、核心要义调适: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历史之维
        (一)“国家认同”阶段
        (二)“亚洲价值观”阶段
        (三)“共同价值观”阶段
    四、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内容的内涵
        (一)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三)社会关怀,尊重个人
        (四)协商共识,避免冲突
        (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第二章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顶层设计
    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根本遵循
        (一)精英主义治国理念
        (二)儒家文化价值观教育
        (三)实用主义思想
        (四)民众路线
    二、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体制
        (一)组织机构的建设
        (二)纲领文件的制定
        (三)法律法规的保障
    三、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落实监管
        (一)政府的强势领导和推动
        (二)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公务21”计划:公务员的廉政建设
        (四)“全国对话会”:多层次的联合推动
第三章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学校实践
    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学校教育“一体化运行”的系统构建
        (一)共同价值观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共同价值观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
        (三)共同价值观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学校教育“实用性”的策略选择
        (一)“分流制”教育体制
        (二)“英语+母语”的双语教育模式
        (三)“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学校道德教育
    三、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学校教育“同心圆模式”的课程体系
        (一)“同心圆”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系统架构
        (二)“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三)“东方+西方”相结合的共同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
        (四)“与时俱进”的教材改革
        (五)“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体系
第四章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社会载体
    一、基层社区的共同价值观引导
        (一)以“居者有其屋计划”为核心的多元式社区共同价值观培育制度
        (二)以“人民协会”为核心的人本化社区共同价值观培育模式
        (三)以“公民咨询委员会”为核心的民主制社区共同价值观培育机制
    二、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传播
        (一)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共同价值观传播效用分析
        (二)新加坡“职工总会”的共同价值观渗透与社会平衡
        (三)志愿服务的隐形教育与社会调节
    三、宗教的共同价值观渗透
        (一)“国家至上”的张力弥合与“多元文化”的认同整合
        (二)“民族和谐”与“宗教和谐”的发展策略
        (三)新加坡“宗教康复小组”与共同价值观导向
    四、大众传媒的共同价值观推广
        (一)“负责任的新闻自由”下的新加坡大众传媒理念
        (二)“沉默的合作”式新加坡媒体共同价值观推广策略
        (三)新加坡新闻媒体共同价值观传播案例——以“全媒体社会大讨论”为例
    五、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培育
        (一)新加坡“家庭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
        (二)“榜样引领+环境熏陶”家庭价值观培育模式
        (三)“家庭教育计划”与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培育机制
第五章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特点与困境
    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特点
        (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目标特点
        (二)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特点
        (三)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方法特点
    二、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发展下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必然选择
        (二)人民行动党主导下的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高效与桎梏
        (三)新加坡道德发展理论的“缺失”与道德教育的现代“迷失”
        (四)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整体转向
    三、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未来转向
        (一)保持政策实施的一惯性
        (二)加强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
        (三)深化人民行动党领导改革
        (三)加大价值观培育改革力度
        (四)创新价值观培育方法
第六章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借鉴研究
    一、中国与新加坡价值观培育的比较
        (一)价值观培育的国情比较
        (二)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比较
        (三)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比较
        (四)价值观培育的方法比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选择与顶层设计
        (一)价值观培育的国际话语权战略
        (二)价值观培育的高势位建设战略
        (三)价值观培育的融合创新战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
        (一)元理论层面对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讨论
        (二)合力育人背景下价值观教育主体的考量
        (三)法治化视野下对价值观教育内容边界的确定
        (四)发展论视域下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回归
        (五)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治化建设”与“国际化转向”
        (一)强调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作用与国家统筹的顶层设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化建设
        (三)加强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的价值观教育作用
        (四)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适应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五)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占领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舆论高地
总结
后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公共性视域下社会化媒体的公共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取向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难点
2 媒体的公共性与公共表达
    2.1 公共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2 西方传媒公共性理论及其变迁
    2.3 我国的传媒公共性问题及其现实图景
    2.4 以传播媒介为平台的公共表达
    本章小结
3 社会化媒体及其对公共性的拓展
    3.1 社会化媒体的构成
    3.2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
    3.3 社会化媒体对公共性的拓展
    本章小结
4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构成要素
    4.1 呈现公共表达的社会化媒体主流平台
    4.2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参与主体
    4.3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议题
    本章小结
5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方式与价值倾向
    5.1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方式与特点
    5.2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中的价值倾向
    本章小结
6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功效与困境
    6.1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功效
    6.2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现实困境
    本章小结
7 改善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空间与可能
    7.1 在网络协商民主框架下寻求社会共识
    7.2 建立合法与开放平衡的网络规制
    7.3 培养对话精神提升公共表达质量
    7.4 倡导表达自由与社会责任统一的文化自觉
    7.5 社会治理由“民意政治”向“民主政治”转轨
    本章小结
8 结语: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前景何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新媒体环境下娱乐新闻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以《南都娱乐周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
        0.3.1 定量分析法
        0.3.2 文献研究法
        0.3.3 个案研究
        0.3.4 访谈法
    0.4 创新之处
1 娱乐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
    1.1 娱乐新闻的概念界定
    1.2 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2 新媒体时代娱乐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当下娱乐新闻报道的“四无现象”
        2.1.1 无内涵——过度消费明星
        2.1.2 无新意——新闻同质化
        2.1.3 无把关——盲目转发八卦
        2.1.4 无底线——挖掘明星隐私
    2.2 娱乐新闻报道“四无”的原因
        2.2.1 商业效益放首位
        2.2.2 娱乐记者缺乏自律
        2.2.3 娱乐受众媒介素养较低
    小结 娱乐新闻报道低俗化的根本原因——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3 娱乐新闻报道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索——以《南都娱乐周刊》为例
    3.1 《南都娱乐周刊》概述
        3.1.1 “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2006—2010年的南都娱乐
        3.1.2 “娱乐向尚的力量”——2011—2016年的南都娱乐
    3.2 《南都娱乐周刊》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
        3.2.1 明星专访突显客观真实
        3.2.2 专题策划彰显责任意识
        3.2.3 娱乐观点坚持正确引导
        3.2.4 娱乐产业注重深度剖析
        3.2.5 新媒体平台意在服务公众
    3.3 《南都娱乐周刊》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因
        3.3.1 南方立场娱乐风向
        3.3.2 主编气度:做中国最好的娱乐新闻
        3.3.3 娱乐新闻从业者的自律意识
    3.4 《南都娱乐周刊》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经验
        3.4.1 明确媒体品牌定位
        3.4.2 坚守新闻理想
        3.4.3 严守底线还原娱乐真相
    小结《南都娱乐周刊》——娱乐圈独立的记录者与监督者
4 新闻专业主义框架下的娱乐新闻发展对策
    4.1 提升人文关怀传递真善美
        4.1.1 与明星平等对话
        4.1.2 娱乐报道回归人性道德
    4.2 打造深度娱乐做好舆论引导
        4.2.1 独家调查挖掘真相
        4.2.2 观点致胜
    4.3 强化媒介把关提升受众素养
        4.3.1 平衡明星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
        4.3.2 营造雅俗共赏的多元文化氛围
    4.4 加强自律与他律
        4.4.1 娱乐记者内化职业伦理道德
        4.4.2 完善监管制度
    小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净化娱乐家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影视剧中的媒介批评及其启示意义 ——以韩剧《匹诺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媒体题材影视剧与媒介批评
    第一节 媒体题材影视剧
        一、媒体题材的电影
        二、媒体题材的电视剧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界定
        一、媒介批评的主体
        二、媒介批评的对象和内容
        三、媒介批评的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匹诺曹》中的媒介批评
    第一节 对新闻报道倾向性的批评
        一、事实选择偏向性
        二、观点先入为主
        三、内容煽情化倾向
    第二节 对记者违背职业道德的批评
        一、制造虚假新闻
        二、缺失人文关怀
        三、以新闻谋取私利
    第三节 对媒体组织异化的批评
        一、新闻媒体唯收视率是图
        二、媒体滥用被赋予的话语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匹诺曹》媒介批评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韩国的传媒体制
        一、韩国媒体生态
        二、韩国广播电视业体制性特征
    第二节《匹诺曹》媒介批评切中韩国媒体要害
        一、媒体抢新闻忽略新闻真实性
        二、灾难与事故报道有违新闻伦理
        三、记者的公益之心遭受道德考量
        四、媒体与权力合谋误导舆论
        五、权力阶层间接操控媒体
    第三节《匹诺曹》中媒介批评对新闻界的启示
        一、新闻应以真实与客观性制衡倾向性
        二、记者应秉持质疑的精神和谨慎的态度
        三、媒体应在政治与经济间寻求平衡
        四、良性舆论环境需传媒与受众共振
    第四节 影视剧媒介批评的特殊性及其意义
        一、影视剧媒介批评的特殊性
        二、影视剧媒介批评的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大数据集成调研法
        (四)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一、新媒体的内涵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三、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涵及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要素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三、政党政治传播理论
第二章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联
    第一节 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不可或缺的新阵地
        一、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差异
        三、新媒体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了机遇
        四、新媒体肩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责任
    第二节 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应对受众阅读方式转变需要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工作需要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抢占传播制高点需要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媒体的引领和指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指导新媒体的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指导新媒体的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指导新媒体的内容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指导新媒体的实质
第三章 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互联网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及传播特点
        一、网站的概念及传播特点
        二、博客、播客、维客的概念及传播特点
        三、微博的概念及传播特点
        四、网络电视的概念及传播特点
    第三节 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新闻网站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二、门户网站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三、博客、播客、维客、微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四、微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五、网络电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第四节 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和不足
        一、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不足
第四章 手机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手机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一、手机新媒体的萌芽期:手机短信业务的风靡(2000-2003年)
        二、手机新媒体的成长期: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2004-2008年)
        三、手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期:手机媒体业务的全面展开(2009年-至今)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主要类型
        一、手机出版
        二、手机电视
    第三节 手机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手机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二、手机游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三、手机期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四、手机电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第四节 手机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和不足
        一、手机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二、手机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足
第五章 数字电视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数字电视新媒体的类型、发展历程及传播特点
        一、数字电视
        二、IPTV
        三、移动电视
        四、户外新媒体
    第二节 数字电视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数字电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二、IPTV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三、移动电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四、户外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第三节 数字电视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和不足
        一、数字电视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二、数字电视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足
第六章 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体之维
        一、主体身份与角色的明确
        二、主体道德责任感的增强
        三、主体新媒体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受众之维
        一、受众身份和心理的认知
        二、实施分众传播
        三、增强受众的价值判断力
        四、加强培育受众的媒介素养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媒介之维
        一、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二、制作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大力发展微传播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法之维
        一、发挥文化优势
        二、创新话语方式
        三、推进内容数字化
        四、提高国际话语权
    第五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环境之维
        一、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环境的影响
        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环境的路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四、华语传播失范现象的背后及媒体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2]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D]. 包蕊.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梁田.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形象研究[D]. 廖姗.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研究[D]. 冯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公共性视域下社会化媒体的公共表达研究[D]. 黄朝钦.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7]新媒体环境下娱乐新闻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以《南都娱乐周刊》为例[D]. 李欣阳. 辽宁大学, 2017(03)
  • [8]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 [9]影视剧中的媒介批评及其启示意义 ——以韩剧《匹诺曹》为例[D]. 查甜甜.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10]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D]. 郑萌萌. 苏州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中国传播失范现象背后与媒体的责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