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趋势及抗感染治疗的若干问题

细菌耐药趋势及抗感染治疗的若干问题

一、细菌耐药趋势与抗感染治疗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佘剑雄[1](2021)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临床分布情况、耐药特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差异、治疗效果影响因素,为院感防控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住我院各科室中的重症监护病房的104例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其中明确诊断为CRAB感染患者78例,碳青霉烯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sensitiv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SAB)感染患者26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细菌耐药情况、体温是否大于38.5℃,多部位感染(同时感染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CRAB感染前使用抗生素情况,抗感染时长、是否有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基础疾病、气管插管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留置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白细胞计数>10*109/l,白蛋白水平,激素使用情况,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等指标。2.分别将药敏结果中对耐碳氢酶烯类耐药AB和非耐碳氢酶烯类耐药AB分别纳入CRAB组和CSAB组;在研究药物疗效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中:按出院时治疗结果分为无效组、有效组、显效组和痊愈组。3.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感染治疗好转情况及好转程度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被分离的总共104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中CRAB检出例数为78例(占总例数的75.0%),其中送检标本中痰液65例(83.33%)、血液标本6例(7.69%)、尿液标本1例(1.28)、胸腹水标本2例(2.56%)、脓肿破溃分泌物标本3例(3.84%)、其他类型的标本1例(1.28%)。2.78例CRAB菌株药敏结果表明在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时对其他几种药物耐药率均高于80%。3.临床资料中两组在CRAB感染前是否使用抗生素、住院期间是否行气管插管、住院时间长短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确诊CRAB感染前使用过抗生素、住院期间进行过气管插管治疗是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5对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延长抗感染治疗时间、降低C反应蛋白浓度、减少深静脉穿刺置管、减少经验性用药时间有利于改善预后;患者高龄及存在慢性肺部基础疾病时会影响CRAB抗感染治疗的预后。6.对影响好转程度的可能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是影响治疗好转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浓度越高,患者治疗好转程度影响愈大。结论:1.在CRAB感染前使用过抗生素及气管插管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对住院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经验性用药、减少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等有利于降低CRAB感染风险。2.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以及多粘菌素在CRAB治疗中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根据个体情况选用不同的多种药物联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较早的根据药敏选用针对致病菌的抗生素、适当的延长用药时间、减少导尿、减少留置血流导管等破坏生物屏障的操作、及时的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等有助于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并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王治佳[2](2021)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耐药性及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病房的住院患儿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临床特点、耐药分析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同时根据血液培养中检出KPN患儿的药敏试验结果将其分为CRKP组(n=74)和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杆菌(Carbapenem-Sensitive Klebsiella Pneumoniae,CSKP)组(n=24),比较两组数据的临床特点,讨论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小年龄婴儿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检出肺炎克雷伯杆菌多为CRK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其中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90%以上,阿米卡星10.42%、左氧氟沙星25%。且院内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出增多,院内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率较社区获得性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感染更为严重。CRKP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中,住院时长(P=0.001)、培养阳性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P=0.049)和培养阳性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P=0.037)等因素与CRKP感染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中,住院时长为CRKP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结论:小年龄婴儿KPN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当出现不明原因心率、呼吸改变、黄疸、发热等表现时,需警惕感染可能,及时监测炎症指标变化情况,早期识别、早期治疗。2017年-2019年KPN耐药日趋严重,对碳青霉烯抗菌药物耐药率已达90%以上,仅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较为敏感,耐药率低于30%。而院内感染KPN的检出数量逐年增加,耐药率较社区获得性KPN感染更高。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提示住院时间≥7天为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培养阳性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及培养阳性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2种;<2种)也是CRKP感染的影响因素。

刘一瑾[3](2021)在《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目的:分析某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变迁,为临床SA血流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某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SA血流感染住院患者的药敏数据和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是否行有创操作及预后等),删除年龄<18岁和关键数据缺失的病例后共纳入130例。根据年份将患者分为2012~2015年组(n=43)和2016~2019年组(n=87),对八年来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SA耐药性的变迁以及甲氧西林耐药株(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八年来本院共收治成人住院患者406217人次,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3.2/10000,从2012年的1.8/10000上升至2019年的3.0/10000,卡方趋势检验分析表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2.S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130例SA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88例(67.7%),女性42例(32.3%),平均年龄61.4±17.4岁。其中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77例(59.2%),社区获得性感染53例(40.8%)。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40例,30.8%)、肾脏内科(36例,27.7%)、呼吸内科(6例,4.6%)和内分泌科(6例,4.6%)等。114例(87.7%)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98例(75.4%)患者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疾病。以心血管疾病(82例次,63.1%)、肾脏疾病(56例次,43.1%)和糖尿病(51例次,39.2%)最为常见。100例(76.9%)患者感染前行侵袭性操作,包括留置静脉管73例(56.2%)、保留导尿72例(55.4%)和机械通气24例(18.5%),其中有47人次(36.2%)住院期间行两种及以上有创操作。患者的感染主要源于肺部感染59例(45.4%)、血液透析导管感染38例(29.2%)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35例(26.9%)。有7例(5.4%)感染来源不明,39例(30.0%)合并了两种或两种以上部位感染。130例患者中28d预后良好96例(73.8%);预后不良34例(26.2%),其中院内死亡14例(10.8%)。3.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均100.0%敏感,耐药率低于30.0%的有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高于60.0%的有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常用抗菌药物(除苯唑西林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但其中仅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的检出率为22.3%,随着年度的变迁,MRSA的检出率从2012年的18.6%上升至2019年的2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八年来,该院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维持在1.8/10000~4.1/10000,随着年度的变迁,呈现显着上升趋势。2.SA血流感染患者以男性居多,主要分布在ICU和肾脏内科。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且行侵袭性操作的比例较高,感染来源以肺部和血液透析导管感染为主。3.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完全敏感,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保持在30.0%以下,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在60.0%以上。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着下降,MRSA的检出率无显着性变化。第二部分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目的:1.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加强对MRSA感染的防治。2.建立本院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该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1.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150例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2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建模组(n=130),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验证组(n=20)。根据建模组检出的病原菌是否对甲氧西林耐药,将建模组分为对甲氧西林耐药(MRSA组,n=29)组和甲氧西林敏感(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组,n=101)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β值)建立回归方程,即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β0+危险因素1×β1+危险因素2×β2+…+危险因素X×βX,将模型应用于建模组患者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时拟合较好),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得出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再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观察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2.选取验证组中确诊SA血流感染前进行过经验性用药的17例患者,根据其经验性用药是否与模型相符,分为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8)和不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9),从28d预后、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三个方面,对该模型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OR=5.595,95%CI:2.073~15.100,P=0.001)、医院获得性感染(OR=4.044,95%CI:1.311~12.471,P=0.015)、感染来源≥两个部位(OR=3.421,95%CI:1.225~9.550,P=0.019)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OR=3.499,95%CI:1.110~11.028,P=0.033)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抗菌药物应用中,确诊前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OR=3.120,95%CI:1.124~8.661,P=0.029)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回归方程=-1.427+入住ICU×1.722+医院获得性感染×1.397+感染来源≥两个部位×1.230+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1.252。经Hosmer-Lemeshow检验P=0.566>0.05,拟合优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0.835(95%CI=0.762~0.908,P<0.001),模型判别敏感度为72.4%,特异度为79.2%,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为11.5。验证组在模型下预测的总体准确率为80.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5.7%。3.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效果评价与不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的临床预后相比,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预后不良和院内死亡的比例降低,住院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两组在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入住ICU、医院获得性感染、感染来源≥两个部位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本研究建立的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分值临界值为11.5,总体有效率较高,可用于临床预测MRSA血流感染。3.采用本研究建立的MRSA风险预测模型,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崔雯燕[4](2021)在《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属肠杆菌科,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但其致病性强,可正常寄居于人的呼吸道和肠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便经呼吸道进入肺组织,进而引起大叶或小叶融合性实变,形成单个或多发性脓肿,病变可累及多个脏器,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近年来KPN及其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某基层医院的KPN检出率较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增加难度,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对KPN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研究将有效的帮助临床KPN感染的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医院感染的防控。目的研究KPN的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情况,分析KPN检出率高的原因及不同科室之间是否存在院内克隆株的流行,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1.选取河南省许昌市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河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2016年至2019年间医学检验科微生物室分离培养出的KPN,分析其检出率、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2.筛选2019年肺炎高发期从临床分离的KPN,其药敏结果满足同时对三种及以上药物耐药,利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etitive sequ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P-PCR)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3.统计方法对KPN的临床资料及耐药率应用WHONET5.6系统进行归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显着差异临界,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0.01则差异极显着。同源性采用聚类分析。结果1.KPN的检出率。2016年至2019年某基层医院临床分离菌总数分别为3196株、3134株、2993株、2154株,其中KPN的检出率分别为21.8%、23.7%、22.5%、24.1%。2016年至2019年间KPN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KPN的标本来源。主要标本来源有痰液(76.9%)、尿液(9.4%)、脓液(5.1%)、血液(3.1%)、引流液(2.0%)、分泌物(0.6%)。3.KPN的临床分布。在临床科室中排名前3的科室为:呼吸内科(27.9%)、重症医学科(26.5%)、神经外科(12.7%)。4.KPN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耐药变迁情况。KPN对米诺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处于11%以下;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相对偏高,波动于28.95%~41.1%之间;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保持在20%以下。2016年至2019年KPN除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上升变化最大,其次为阿米卡星。不同科室间KPN的耐药性存在差异,神经外科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内科。5.同源性分析。29株KPN可分为19种基因型(A-S),分别为:A型和B型各3株,C型1株,D型和E型各2株,F型1株,G型4株,H-M型各1株,N型2株,O-S型各1株。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7、9、22号菌株相似度较高,同源性大于84%。结论某基层医院KPN感染的检出率逐年上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新型广谱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医院内部存在KPN感染传播,应加以高度重视。

周萍[5](2021)在《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烧伤新旧病区近2年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分别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新旧病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体表总面积(TBSA)≥30%的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尿液、动静脉置管、气管套管或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菌株,统计菌种类型及优势菌株的耐药率。通过卡方检验(x2)对比新旧病区病原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率的差异。结果新旧病区检出的病原菌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76.02%,79.80%),总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病区最常检出的革兰氏阴性菌是肺炎克雷伯菌,与旧病区相比,其检出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明显低于旧病区的统计结果(P(27)0.05)。铜绿假单胞菌是旧病区检出的首位优势菌株,其检出率较新病区明显上升。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新病区的统计结果(P(27)0.05)。此外,新病区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较旧病区上升,但旧病区的第二位优势菌株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检出的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4.08%,5.30%),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MRSA),新旧病区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暂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整体耐药严重,情况不容乐观,耐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菌株导致的感染也不容忽视。结论新旧病区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加强烧伤病房环境的管理及规范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可作为控制耐药菌株出现的有效举措。

姚舒雅[6](2021)在《中药复方血毒清治疗痰热蕴肺型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通过对痰热蕴肺型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肺炎患者应用中药复方血毒清进行临床实验研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感染性指标(WBC、NE%、PCT、CRP、HBP、IL-6)、CURB-65评分、SOFA评分、APACHE II、中医证候积分等的变化;对比两组经14天治疗后细菌清除率、综合疗效有效率及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从而进一步探讨血毒清对治疗痰热蕴肺型老年MDR-PA肺炎患者感染指标、病原学疗效和中西医临床疗效的干预效果,评价其临床价值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2方法收集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GICU)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确诊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痰热蕴肺型)患者病例,使用函数计算器进行简单随机化分组,将46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本次研究主要以《2014年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医证候诊断要点及说明为诊断与治疗的相关标准,同时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2018版)》。对照组予以积极抗感染、化痰止咳、呼吸、营养支持等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血毒清(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煎药室统一代煎),鼻饲或口服用药,一次一袋,一袋100ml,早晚各一次。以14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14天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4天后的感染指标(WBC、NEUT%、PCT、CRP、IL-6、HBP)、CURB-65评分、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变化,同时比较两组细菌清除率、综合疗效有效率及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3结果(1)两组患者的感染性指标(WBC、NE%、PCT、CRP、IL-6、HBP)水平治疗后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经14天治疗后降低更为明显(P<0.05)。(2)两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经14天治疗后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2.17%,治疗组82.60%)(3)两组患者的细菌学疗效,经14天治疗后治疗组的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6.08%,治疗组56.52%)。(4)两组患者的CURB-65评分、SOFA评分、APACHEI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14天后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4结论(1)中药复方血毒清可有效改善痰热蕴肺型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WBC、NE%、PCT、CRP、IL-6、HBP等相关感染性指标,说明血毒清对痰热蕴肺型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炎症反应的控制具有积极作用。(2)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相比,中药复方血毒清联合西药能够提高铜绿假单胞菌细菌清除率,相关研究表明血毒清中中药除单纯的抗炎抑菌外亦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说明中医药的干预从扶助正气与中药抑菌性出发,可有效提高病原菌清除率,改善病原学疗效,缓解抗菌药物的用药压力。(3)中药复方血毒清可有效降低痰热蕴肺型老年MDR-PA肺炎患者SOFA评分、CURB-65评分、APACHE I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综合评分,表明血毒清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整体状况,延缓病情进展和改善患者的预后转归。

郭慧慧[7](2021)在《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不同科室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缓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科室来源分为ICU和普通病房组,分别记录两组分离菌的标本来源、细菌种类、药敏结果等,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2019年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ICU病区共分离出病原菌15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0.5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1.04%,真菌占8.44%。排名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普通病房分离出致病菌672株,革兰阴性菌占74.25%,革兰阳性菌占12.95%,真菌占12.80%。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前5位。在标本来源上,ICU和普通病房标本来源均主要以痰液为主,其次为尿液和血液。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两组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小于10%;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大于50%,其中ICU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和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其中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00%大于ICU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在两组中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外,对其余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30%左右,两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和普通病房病原菌分布及构成各有不同,ICU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大多高于普通病房,临床经验性用药前应结合各科室细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赵越[8](2020)在《临床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机制及分子流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临床特征、感染危险因素、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分布情况、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特征,为临床CRKP感染患者合理选药,同时对CRKP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以及流行性预测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临床所分离到的CRKP菌株70株,同一患者多次分离的CRKP菌株已剔除重复。采用VITEK MS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完成对菌株的鉴定,再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完成对菌株的药敏试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同时通过纸片琼脂扩散法复核相关药敏结果,分析CRKP菌株的临床特征。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依据患者入住病区一致、同时期住院、所确定感染病原菌相同、患者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原则,收集由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usceptible Klebsiella pneumoniae,CSKP)所致患者感染的病例资料。回顾性查询CRKP组与CSKP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其相关数据,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分析,预测患者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 CIM)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分别对CRKP菌株产碳青霉烯酶及金属酶的情况进行初筛,并完成对菌株基因组DNA提取,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菌株所携带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情况,再将PCR扩增后产物通过测序分析,确定所测菌株的耐药基因。为明确CRKP菌株的耐药基因是质粒携带还是由染色体介导,将所测菌株分别进行质粒DNA提取实验,经PCR方法,将扩增后产物进行脉冲场琼脂糖电泳实验,并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实验结果,确定CRKP耐药基因介导模式。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ERIC)引物PCR扩增方法,对携带不同耐药基因型CRKP菌株进行同源性研究。采用凝胶图像分析软件,对ERIC-PCR产物的电泳结果进行条带识别分析,将数据整理后,运用生物群体聚类分析软件,得到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矩阵及遗传距离矩阵,相似度>0.75的确定为同一流行克隆群,反之为不同克隆群。根据上述流行克隆群分类情况,选取部分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通过PCR扩增待检菌株的7个管家基因,并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后,将每个待检菌株的各管家基因序列上传到肺炎克雷伯菌的MLST数据库,得到相应的等位基因分型,进而检索出菌株的ST分型,以探究CRKP菌株分子流行特征。结果:分析临床所分离的70株CRKP菌株,其主要来源于呼吸道分泌物(38株,54.29%),洁净中段尿(14株,20.00%),全血(8株,11.43%),科室分布主要集中于危重症监护室、儿科、新生儿科等病区,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维持较高水平,且明显高于CSKP(P值<0.05)。患者CRKP感染的多种危险因素中,应用过替加环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患者伴有呼吸系统疾病及住院期间留置引流管是CRKP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且患者CRKP感染病死率要高于CSKP组(P值<0.05)。通过PCR方法分析所测CRKP菌株的耐药基因型,主要包括KPC型(30株,42.86%)、NDM型(22株,31.43%)、IMP型(10株,14.28%),对相应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发现,耐药基因型别主要以KPC-2型、NDM-1型、IMP-4型等为主。分析菌株耐药模式,几乎均为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模式,研究中携带KPC型质粒有30株菌,携带NDM型质粒有21株菌,携带IMP型质粒有10株菌。1株NDM型菌株质粒PCR扩增为阴性,推测可能为染色体介导的NDM型菌株。采用ERIC-PCR方法,分析菌株间同源性,结果显示:30株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的菌株流行克隆群情况大致可分为八个类别,主要包括Ⅰ类13株,Ⅱ类7株,Ⅲ类4株,其中Ⅰ类与Ⅱ类克隆群主要分布于危重症监护室与老年医学科;22株产NDM型碳青霉烯酶的菌株流行克隆群情况大致也分为八个类别,主要包括Ⅰ类7株,Ⅱ类4株,Ⅲ类4株,各类别克隆群在临床科室中散发式分布。根据分类结果,选取部分菌株进行MLST分型,结果显示: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菌株以ST11为主,产NDM型碳青霉烯酶菌株以ST45为主。结论:本研究CRKP主要来源于呼吸道分泌物、洁净中段尿及全血标本,临床科室分布主要以危重病监护室、儿科、新生儿科为主,且呈现出全院性的发生。CRKP的耐药性强,感染危险因素多,且病死率高,给患者预后带来严重影响。为此,临床在治疗CRKP感染过程中,需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注重药物联合应用。CRKP耐药基因型主要有KPC-2型、NDM-1型、IMP-4型,且相应耐药基因均由质粒携带,仅1株NDM型菌株考虑为染色体介导。采用ERIC-PCR方法,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KPC型与NDM型菌株流行克隆群情况大致均分为八个类别,且MLST分型中,KPC型以ST11为主,NDM型以ST45为主。由于质粒介导耐药基因极易发生水平传播,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应注重对该类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与管控,并规范用药,加强手卫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做到早发现、早管理、早干预,遏制其流行播散。

闫列梅[9](2020)在《特殊形貌多糖/无机复合纳米颗粒在肿瘤和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肿瘤和细菌感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制备安全高效的材料用于肿瘤和细菌感染治疗十分必要。有机/无机复合纳米颗粒由于其良好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多功能性在生物应用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天然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易修饰以及便宜易得等优点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的优良选择。特殊形貌的纳米颗粒已经被证明与肿瘤细胞或者细菌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可提高其在肿瘤细胞中的内吞以及在细菌上的粘附等来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利用水溶性良好的天然多糖葡聚糖分别与多功能的四氧化三铁、硒化铋纳米颗粒复合,制备具有特殊形貌的多功能多糖/无机复合纳米颗粒分别用于肿瘤和抗感染治疗。一维形貌的纳米颗粒在肿瘤细胞中具有更好的内吞,同时磁性的一维纳米颗粒在旋转磁场下产生的剪切力可以对细胞产生杀伤,因此我们在磁场诱导下制备了一维形貌的氨基化葡聚糖包裹四氧化三铁(Fe3O4@Dex)纳米颗粒,随后用戊二醛交联形成酸响应的希夫碱键固定一维形貌。通过主客体自组装修饰上阳离子聚合物CD-PGEA作为高效低毒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球形,一维Fe3O4@Dex-PGEA具有更高的基因转染效率和更高的细胞内吞效率,施加静态磁场可以进一步增强转染效率和内吞。并且体内外实验表明一维Fe3O4@Dex-PGEA在施加近红外光照、旋转磁场后具有良好的MRI引导的光热/基因/磁力三联合治疗效果。同时在酸环境下希夫碱键发生断裂实现一维结构降解,进一步提高了材料在体内应用的安全性。具有光热性能的Janus结构复合纳米颗粒在近红外光下产生自驱动会提高其光热性能。我们利用非溶剂辅助静电作用的方法制备出了 Janus结构的葡聚糖包硒化铋(Bi2Se3@Dex)复合纳米颗粒。其中葡聚糖可以靶向细菌生物膜加快渗透,同时材料和细菌静电结合后可以增强细菌在生物膜中的流动性实现了对生物膜的消散。Bi2Se3是一种光热稳定性和光热转换效率良好的光热材料。此外,具有还原性的Bi2Se3还具有减轻感染部位炎症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Bi2Se3@Dex相对于Bi2Se3@CS具有更快更好的生物膜渗透性,Bi2Se3@Dex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良好的结合。由于Janus结构带来的光热性能提升和葡聚糖的靶向和消散作用,Bi2Se3@Dex相对于Bi2Se3@CS和Bi2Se3具有更好的光热溶液抗菌、光热抗生物膜以及生物膜消散性能。该工作表明所构建的Janus结构Bi2Se3@Dex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应用前景。

黄劲勇[10](2020)在《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我院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我院临床医师面对重症肺炎患者时评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以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从我院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血液以及胸腔积液中分离出具有明确药敏试验的感染的多重耐药菌菌株,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相同药敏的菌株资料。统计分析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病原学检出类型分布、病原菌菌种分布构成、标本来源分布及药敏试验情况。(2)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诊断为重症肺炎且病原学检查提示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基础疾病类型、激素的使用情况、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情况、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使用种数、各种侵入性操作、有无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等临床资料,分析其是否有可能成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类型分布: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送检的阳性标本中一共有558株细菌,分离出的多重耐药细菌占所有送检病原学阳性标本的49.1%。检出的多重耐药细菌中,致病菌占71.53%;感染的多重耐药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2)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送检的病原学中,前五位检出的菌种依次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3.66%)、肺炎克雷伯菌(16.85%)、铜绿假单胞菌(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13.08%)、大肠埃希菌(6.81%)。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共有196株,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4.18%)、肺炎克雷伯菌(24.49%)、金黄色葡萄球菌(18.88%)、铜绿假单胞菌(16.84%)、大肠埃希菌(2.04%)。(3)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药菌标本来源分布: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前五位多重耐药菌株其标本来源以呼吸道来源最多,其次为血液来源和胸腔积液来源。在前五位多重耐药菌中,各种细菌分离率最高地方仍然是呼吸道。(4)重症肺炎患者主要多重耐药菌药敏试验结果:所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均为全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高达90%以上。56株菌株对多粘菌素E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均为全部敏感;有30株菌株对替加环素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23.33%;有5株对米诺环素进行药敏试验,未发现对米诺环素耐药。所有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全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97.92%,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为95.83%,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87.50%、85.42%、64.58%;有4株菌株补充替加环素药敏试验及1株菌株补充多粘菌素E药敏试验,结果未见耐药。所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及哌拉西林耐药率均达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有5株菌株补充多粘菌素E药敏,受试菌株中未发现耐药情况。在革兰氏阳性菌中,所有MRSA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均敏感,4株菌株对替考拉宁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全部受试菌株均为敏感。(5)在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深静脉置管、留置尿管、留置胃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数这些因素在多重耐药菌组与非多重耐药菌组进行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些因素进一步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天)和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是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感染的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中主要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的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高,但是对多粘菌素E及替加环素(铜绿假单胞菌除外)仍保持良好的敏感性。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言,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未见耐药出现。(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天)和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是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及时对重症肺炎患者评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根据我院多重耐药病原菌流行情况及药敏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二、细菌耐药趋势与抗感染治疗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菌耐药趋势与抗感染治疗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主要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抗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耐药性及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
    1.3 资料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2.2 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2.2.1 耐药菌株感染情况
        2.2.2 耐药性分析
    2.3 CRKP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3.1 CRKP血流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3.2 CRKP血流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3 结局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常见类型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某基层医院KPN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KPN的同源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致病力和医院内感染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简历
附录二 致谢
附录三 综述 烧伤患者耐药性感染的管理
    参考文献

(6)中药复方血毒清治疗痰热蕴肺型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情况
    2 诊断标准
        2.1 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2.2 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中医诊断标准
    3 研究对象筛选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脱落及剔除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对照组治疗方法
        4.2 治疗组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主要观察指标
        5.2 安全性观察
    6 疗效评价
        6.1 感染性指标疗效的判定
        6.2 病原学疗效的判定
        6.3 病情评估与预后转归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感染性指标
        1.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比较
        1.2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水平比较
        1.3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
        1.4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
        1.5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
        1.6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肝素结合蛋白(HBP)水平比较
    2 病原学疗效指标
        2.1 两组细菌清除率比较
    3 各类积分评价指标
        3.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CURB-65 评分比较
        3.2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SOFA评分比较
        3.3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APACHE II评分比较
        3.4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对照组与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3.6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讨论
    1 西医对老年MDR-PA肺炎的认识
        1.1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与耐药机制
        1.2 MDR-PA肺炎定义、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
        1.3 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西医常规治疗
        1.4 感染性炎症指标在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应用
    2 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中医学研究
        2.1 中医对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认识
        2.2 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2.3 痰热蕴肺型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中医治疗原则
    3 中药复方血毒清及疗效
        3.1 血毒清的组方配伍
        3.2 血毒清的方解
        3.3 血毒清的立论依据
        3.4 血毒清治疗老年MDR-PA肺炎的疗效评价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对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7)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
    3.2 标本来源分布
    3.3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4 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5 主要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临床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机制及分子流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征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
        1.2.1 试剂
        1.2.1.1 培养基
        1.2.1.2 鉴定及药敏
        1.2.1.3 药敏纸片
        1.2.1.4 其他试剂耗材
        1.2.2 仪器
        1.2.3 质控菌株
    1.3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1.3.1 细菌鉴定
        1.3.2 药敏试验
    1.4 判定标准
    1.5 数据统计分析
    1.6 结果
        1.6.1 CRKP的标本来源
        1.6.2 CRKP的科室分布
        1.6.3 CRKP的耐药性情况
    1.7 讨论
    1.8 结论
第二部分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患者基本特征
        2.4.2 CRKP感染单因素分析
        2.4.3 CRKP感染多因素分析
        2.4.4 临床预后分析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部分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分布情况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材料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
        3.3.1 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 CIM)
        3.3.2 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
    3.4 CRKP耐药基因检测
        3.4.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3.4.2 引物
        3.4.3 扩增反应体系
        3.4.4 扩增反应条件
        3.4.5 琼脂糖凝胶电泳
        3.4.6 扩增产物测序
    3.5 质粒PCR扩增
        3.5.1 质粒DNA提取
        3.5.2 反应体系
        3.5.3 反应条件
    3.6 结果
        3.6.1 耐药基因检测
        3.6.2 质粒携带耐药基因情况检测
    3.7 讨论
    3.8 结论
第四部分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材料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CRKP菌株同源性检测
        4.3.1 反应模板
        4.3.2 引物
        4.3.3 ERIC-PCR反应体系
        4.3.4 ERIC-PCR反应条件
        4.3.5 琼脂糖凝胶电泳
        4.3.6 数据统计分析
    4.4 CRKP菌株分子流行情况检测
        4.4.1 引物
        4.4.2 反应模板
        4.4.3 管家基因PCR反应体系
        4.4.4 管家基因PCR反应条件
        4.4.5 菌株MLST分型
    4.5 结果
        4.5.1 CRKP菌株ERIC-PCR检测情况
        4.5.2 CRKP菌株MLST分型情况
    4.6 讨论
    4.7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综述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传播机制及分子流行情况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特殊形貌多糖/无机复合纳米颗粒在肿瘤和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诊疗
        1.1.1 基因治疗
        1.1.2 光热治疗
        1.1.3 磁力治疗
        1.1.4 多模式治疗
        1.1.5 成像
    1.2 抗感染治疗
        1.2.1 药物治疗
        1.2.2 光治疗
        1.2.3 化学动力学治疗
        1.2.4 气体治疗
        1.2.5 其他治疗
        1.2.6 多模式治疗
    1.3 特殊形貌的纳米颗粒在肿瘤和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1.3.1 特殊形貌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性能
        1.3.2 特殊形貌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3.3 特殊形貌纳米颗粒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1.4 多糖/无机复合纳米颗粒的优势
    1.5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可降解一维葡聚糖/四氧化三铁复合纳米颗粒用于肿瘤的基因/光热/磁力三联合治疗
    2.1 引言
    2.2 原料和仪器
        2.2.1 原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
        2.3.2 合成Dextran-NH_2
        2.3.3 合成Fe_3O_4@Dextran
        2.3.4 合成CD-PGEA
        2.3.5 合成一维和球形Fe_3O_4@Dextran-PGEA纳米颗粒
        2.3.6 Fe_3O_4@Dextran在酸环境下响应降解
        2.3.7 1D FDP、s-FDP以及1D FDP/pDNA、s-FDP/pDNA复合物的表征
        2.3.8 细胞毒性测试
        2.3.9 转染测试
        2.3.10 细胞吞噬测试
        2.3.11 抑制迁移、抑制增殖和Western blot
        2.3.12 材料旋转毒性、光热性能以及体外联合治疗
        2.3.13 体内外MR成像
        2.3.14 体内基因/光热/磁力三联合治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2.4.2 1D FDP和s-FDP络合DNA能力的表征
        2.4.3 1D FDP和s-FDP的细胞毒性测试
        2.4.4 1D FDP和s-FDP的基因转染效率测试
        2.4.5 1D FDP和s-FDP在细胞中的内吞测试
        2.4.6 1D FDP抑制细胞迁移、增殖和Western blot测试
        2.4.7 体外1D FDP的磁力治疗,光热性能及联合治疗
        2.4.8 1D FDP的体内外MR成像
        2.4.9 ID FDP的体内抗肿瘤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anus葡聚糖/硒化铋复合纳米颗粒用于光热与消散抗生物膜治疗
    3.1 引言
    3.2 原料和仪器
        3.2.1 原料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制备硒化铋纳米颗粒
        3.3.2 合成Dextran-NH_2
        3.3.3 制备葡聚糖-硒化铋和壳聚糖-硒化铋复合纳米颗粒
        3.3.4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的表征
        3.3.5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光热性能的表征
        3.3.6 Bi_2Se_3@Dex-cy5.5和Bi_2Se_3@CS-cy5.5的合成
        3.3.7 Bi_2Se_3@Dex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互作用
        3.3.8 Bi_2Se_3@Dex-cy5.5和Bi_2Se_3@CS-cy5.5的渗透性的表征
        3.3.9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溶液光热抗菌表征
        3.3.10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互作用
        3.3.11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光热抗生物膜
        3.3.12 Bi_2Se_3、Bi_2Se_3@Dex-cy5.5相Bi_2Se_3@CS-cy5.5消散生物膜
        3.3.13 Bi_2Se_3、Bi_2Se_3@Dex和Bi_2Se_3@CS对L929细胞的毒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4.2 材料的光热性能测试
        3.4.3 Bi_2Se_3@CS和Bi_2Se_3@Dex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中的渗透性表征
        3.4.4 材料的溶液光热抗菌测试
        3.4.5 材料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互作用
        3.4.6 材料的光热抗生物膜性能测试
        3.4.7 材料消散生物膜测试
        3.4.8 材料的细胞毒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10)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资料的收集
    2.4 病原学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类型分布
    3.2 重症肺炎患者主要临床分离菌种及感染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
    3.3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药菌标本来源分布
    3.4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分析
    3.5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3.6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细菌耐药趋势与抗感染治疗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D]. 佘剑雄.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耐药性及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王治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D]. 刘一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D]. 崔雯燕.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周萍.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中药复方血毒清治疗痰热蕴肺型老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研究[D]. 姚舒雅.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郭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临床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机制及分子流行研究[D]. 赵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特殊形貌多糖/无机复合纳米颗粒在肿瘤和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D]. 闫列梅.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10]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黄劲勇.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细菌耐药趋势及抗感染治疗的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