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放松和运动

谈论放松和运动

一、谈放松与体育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于靓[1](2021)在《小学生体育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生体育素养测评进行分类归纳,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指标权重,构建最终的指标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基于小学生体育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包括体育运动意识、体育运动知识、体育运动行为、体育运动技能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其中体育运动意识是最重要的一级指标,其中重要的二级指标是课外体育运动参与意识。

邹小育[2](2021)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走进健身房,参加器械训练,以塑造形体美为主,多半是减重。很多女大学生在各项身体指标非常标准的情况下,还主观的认为自己偏胖或超重,因此不科学的减重给女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缓解女大学生的体像焦虑,改善她们的自尊状况,本研究引用器械训练做为运动干预手段,试图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像认知态度和改善她们的自尊状况,引导女大学生的身心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4周的器械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的体像和自尊水平是否有影响,(2)4周的器械训练是否能让女大学生的体像和自尊水平产生显着性的变化,(3)探讨4周的器械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形体的影响,(4)探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体育锻炼对促进女心理健康的作用。为改善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方法和数据参考。最后,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推动器械训练在女性群体中的推广,化解女性群体对器械训练的误解与偏见,向更多的女性普及器械训练的好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探索4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的积极影响。经过被试条件筛选后,随机选取了上海体育学院24名普通女大学生(均为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她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2人为实验组,12人为对照组。对12名实验组的普通女大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运动干预,每周训练两次,共8次,每次90分钟。另外12人不参加器械训练作为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她们的自尊水平和体像水平以及形体指标特征进行测试,并利用SPSS19.0对实验前后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研究结果:(1)外显自尊: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显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5),实验组的被试实验前后外显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的被试实验前后外显自尊得分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组的外显自尊水平较实验前有了显着性的提升,对照组的外显自尊水平较实验前没有显着性的变化。(2)内隐自尊: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隐效应对比值(P>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内隐效应对比值(P>0.05),实验组被试在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后她们的内隐自尊没有显着性的提高,但是实验后实验组的内隐效应平均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290.16毫秒,提升至480.02毫秒,说明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有一定的积极影响。(3)体像认知: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在实验后实验组被试在相貌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七个分量表上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在相貌倾向,舒适评估,健康倾向三个分量表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对照组在体像十个维度上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形体: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被试的身体形态在骨骼肌和体脂百分数两个指标上变化显着(P<0.05),在身体素质方面前后对比下肢力量和心肺能力有显着性的变化(P<0.05),对其他指标没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所以得出结论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型变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结论:(1)4周的器械训练能显着提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2)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的显着性变化:相貌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像认知有提高和改善的积极趋势。(3)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被试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她们的形体没有显着的变化。

钟欢[3](2021)在《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哲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休闲和体育的关系进行探讨,从人类文明的源头出发到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收获,休闲和体育都在其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过往的观点在探讨“休闲”和“体育”的概念中都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个人经历的差异性和时代的包容性让每个时期都有关于二者概念新的理解,对“休闲”和“体育”概念的考察,能够很好的把人文内涵融入到时代当中,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从而扩充人们生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与生活、身体与灵魂的矛盾逐渐显露,需要休闲和体育来平衡此种矛盾。以“休闲”和“体育”为主题,从以下六个部分研究休闲和体育对人类生活各方面的促进作用,以正视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本真意蕴。一、休闲与体育都是存在性的活动,会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休闲是人类经历中令人向往的因素,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体育则成为人类必需的身体活动,没有休闲和体育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同样,休闲和体育为人的健全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休闲与体育的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明的进程。古希腊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就是人类生命童年的隐喻,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和憧憬;古罗马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沾染着古希腊的影子,但古希腊欢愉自由的文明精神在古罗马人不断的武力扩张下变得血腥强蛮,其形式也就变的暴力残酷;古埃及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的形式带有神权与宗教崇拜的色彩;古巴比伦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的形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华夏文明强调天人合一,休闲和体育的形式以展示生命本真状态的活动为主。三、从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休闲与体育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景图。远古时代的休闲和体育混沌未分,尚未有明确的概念,用鸿蒙的歌声来指代人类社会;农业时代的休闲和体育主要是为了生存发展积累经验,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此时期的人类社会可用自然的经验来概括;蒸汽机时代的休闲和体育受技术变革的影响沾染上异化的影子,人类社会处于技术变革的时代;工业时代的休闲和体育受自然节奏的影响较小,此时期的休闲和体育活动单映出强烈的时代性,出现了大量有具体分工项目的体育活动,人类社会处于知识凝练的时期;后工业时代的休闲和体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延伸,人类休闲和体育受技术的影响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人类社会处于智能创变的时期。四、休闲与体育在面向“闲适”、“娱乐”、“游戏”、“休憩”、“畅”的状态时具有不同的属性。人的各种内在体验的表达,让人的本质力量呈现于不同指向下的休闲和体育。休闲和体育在面向闲适状态时是一种安逸的自由,人在此表现出悠闲从容。休闲和体育在面向娱乐状态时是一种愉悦的自在,人在此表现出快乐享受。休闲和体育在面向游戏状态时是一种玩耍的自知,人在此表现出纯真自由。休闲和体育在面向休憩状态时是一种停歇的自满,人在此表现出放松解脱。休闲和体育在面向畅状态时是一种爽快地自明,人在此表现出肆意激情。五、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分析休闲与体育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感受休闲与体育对人生命意义的完善,在时空维度中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个性发展的人。时间尺度:节庆时间、假日时间和游玩时间;空间尺度:身体空间、社会空间和场域空间;时空的塑造:现实存在的占有:休闲和体育的生存指向;日常时光的享有:休闲与体育的生活经验;人性自我的创造:休闲与体育的生命完满。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体育融入到人类生命的休闲生活中,将人引向自由全面发展。从人类本性的需要、实践的感知和人学的自由三方面寻找人类通向幸福生活的路径,体育保持生命体的活力张扬,让生命体在休闲中拥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性,让休闲生命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通达美好的生活。

郭君婷[4](2021)在《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体育锻炼作为提升和改善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心境状态的重要手段,成为时下的重要话题,因此国家大力推广全民健身,体育锻炼活动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既有效又可行的干预手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群进行分析,并通过《POMS简式心境状态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哈尔滨市参与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心理测量,亲自跟进,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结论如下:(1)人群特征:女性参与者多于男性;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占比最大;更多的中老年人与子女同住;中专或大专学历的中老年人最多;以养老保险为经济来源的人最多;个人收入在3001-5000元的人数最多;在锻炼时长上,锻炼61分钟以上的人最多;在锻炼次数上,每周坚持锻炼1-2次的人少于每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的;在锻炼的持续时间方面,太极拳锻炼者打拳持续时间在一年及以上的人数最多。(2)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心境状态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锻炼后,参与者的心境状态有提升的状态。(3)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锻炼后,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有上升趋势。(4)锻炼人群的心境状态:性别方面,太极拳对男性的心境状态作用大于女性;年龄方面,太极拳对60岁以上人群的心境状态改善效果更加明显;次数方面,锻炼的次数越多,心境状态越好;时长方面,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习练者的心境状态越好;持续时间方面,坚持太极拳锻炼年限越长,心境状态的提升趋势越明显。(5)锻炼人群主观幸福感:性别方面,太极拳对不同性别的中老年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年龄方面,太极拳对6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改善效果最明显;次数方面,随着太极拳锻炼次数的增加,习练者的主观幸福感也会升高;时长方面,锻炼的时间越长,习练者的主观幸福感越高;持续时间方面,坚持太极拳锻炼年限越长,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果越明显。

鲁志琴[5](2021)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国内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培育的重要方向,对小镇持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立足我国国情与特色小镇特点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是当前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亟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主要从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程、类型及经验,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史进程、动力机制及需求特征,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认为:1、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形成期,产业融合程度低、配套设施滞后、产业链不完善;快速成长期,核心业态较为凸显、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链相对健全;成熟稳定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主题特色分化显着、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业引领型、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型、康体产业引领型以及体育竞赛表演业引领型四种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类型。2、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包含三个阶段:转型培育阶段,体育元素占比较低、民俗体育项目为主、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探索成型阶段,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链类型多样,利益联结机制缺乏;全面发展阶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融合产业逐渐增加,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形成。推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的创新推动、政府的政策引导、市场的需求拉动以及企业间的竞合驱动,四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3、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消费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消费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学历普遍较高,脑力劳动者居多,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多数消费者运动休闲意识较强,且认可运动休闲的作用,但对运动休闲项目了解不深;消费者期望通过运动休闲增进健康、放松身心以及增加交流,消费者热衷项目为山地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大多消费者停留时间较短,消费数额较低,以周末短距离个人或家庭出行为主。4、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5类一级指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支持条款等18项二级指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支持条款、企业数量与投资总额、人才引进数量是政府支持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从业人数、旅游产业从业人数、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及旅游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收入、旅游产业收入、消费者总人数、消费者人均消费是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人员数量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小镇景区等级、交通便利程度、体育场地资金投入、wifi网络覆盖率是产业融合环境的重要因素。5、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存在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融合模式。其中,纵向延伸型模式指体育产业链的纵向延长,是体育产业上下游之间的链接融合,主要涉及体育产业自身各行业之间的融合;横向拓展型模式主要是指体育产业链的横向拓宽,即在体育产业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其他产业功能,主要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共生共荣,创新体育产品和拓展体育市场,满足体育市场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混合交叉型模式是指体育产业链同时存在纵向延长与横向拓宽,既包括体育产业自身各产业的互补延伸,也包括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功能整合。6、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应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融合理念;要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拓宽融合发展渠道;要强化政府引导监督,创新融合发展机制;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育特色消费市场;要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培育融合型龙头企业;要不断地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环境,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强化风险预警,注重评价管理。

王晖[6](2021)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家庭作业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数据在不断下降,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体育家庭作业都成为中小学教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具有完善的发展体系,有丰富多样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受到广泛关注,并且逐步进入到学校体育中。体育家庭作业也逐渐走进体育教师视野,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选择体育家庭作业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本研究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体育家庭作业相结合,引入小学高年级体育课程中,探究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育家庭作业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育家庭作业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运用提供参考。主要采用实验法、心理测量法等研究方法,以青岛市平度市经济开发区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4个教学班中随机抽取其中的120人(男女生个60人),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男女生各30人),2个班为对照组(男女生各30人)。通过9周的家庭作业,实验组按照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育家庭作业进行训练,对照组则按照传统体育家庭作业进行训练。心理测量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将两组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后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实验后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都有明显提升(p<0.05),对照组在试验后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同样有所提升(p<0.05),但是在50米和50*8往返跑这两个项目成绩的对比中实验组要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1分钟仰卧起坐、1分钟跳绳以及坐位体前屈这3项成绩对比中略优于实验组。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能够使学生在充分利用空闲时间的同时,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2.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可以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积极有效的效果,使得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积极的成长。3.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育家庭作业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体育家庭作业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杨扬[7](2020)在《“体教结合”模式下泰安市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各类体育运动的后备人才培养情况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篮球运动亦是如此。“体”与“教”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被世人所公认,也创新了篮球人才的培养体制。本文将以泰安市体校篮球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为例,聚焦该校的“体教结合”情况,通过使用文献资料法进行前期的调查研究并为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以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手段,以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对学校的基本概况、学生的文化教育、日常的篮球训练,以及文化课教师和篮球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展开调查与分析,寻找该校在“体教结合”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优缺点,为未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寻找新的方向和目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泰安市体校对于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形式为:体校的学生进驻到泰安二中、泰山博文中学进行文化课学习,由体校派出教练员负责日常的篮球训练与比赛。通过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目前尚且存在相关职能部门没有针对体校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对于“体教结合”的理解还是只表不深,建议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对体育、教育两大部门的管理力度,做到增加经费支出,及时财政拨款,完善责任人体制机制,各司其职避免出现“闲差”的现象。(2)在竞赛成绩方面,近几年球队参加比赛次数明显增多,成绩提升迅速。同时也存在着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球队医护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建议还需要引进高水平医护人员和先进医疗设备,在赛前、赛后及时地对运动员进行恢复和放松,保证在受伤后接受最优质的治疗和康复。(3)在文化课学习方面,学校采取插班制上课,一个班不超过三名体校生,设想由普通同学带动体校生学习,增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在专业教师的耐心指导和浓厚的学习氛围熏陶下,原先体校的学生对学习不再排斥,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每年毕业学生的升学率基本做到了本科全覆盖。同时也存在着训练与学习难以兼顾的问题,在如何平衡“学训矛盾”的方面仍然有待改进,建议还需要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搭配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之间的比重,更加注重对体校生的引导,让体校生能从内心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让体校生、文化课教师和篮球教练员都清醒地认识到“体”要与“教”相结合。(4)在运动员的思想方面,脱离了体校“唯金牌论”和“冠军至上”的传统观念,加之在普通中学里对于竞技体育的概念认识也相对薄弱,因此部分学生的思想觉悟出现松懈,对竞技体育,对篮球的认识都出现了偏颇。建议在后续的研究与教学训练中,要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主题讲座来增强集体荣誉感。(5)在教练员方面,该校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较高。但是也存在不足,部分教练员在除去日常训练之外还要兼职完成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教练员的薪资待遇与工作量不成正比。另外,体校和教练员对于岗位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先进的篮球理念与专业知识更新较慢,工资福利待遇一般。建议在未来还需要提升教练员专业技术(如:执教水平、教学理念、训练方法与模式)和个人整体素质,注重教练员的培训,严格规范的开展岗位考核工作,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先进知识。同时,还需注重保障教练员的待遇,按劳分配,工资奖金透明化,节假日或外出比赛补贴及时发放。(6)在文化课教师方面,泰安二中和博文中学的教师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同时也存在着副课教师与教练员的沟通较少,在思想上对篮球后备人才还是有一定的偏颇。建议接下来在如何更好的践行“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方面还需要继续提高学习,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体校学生设置专门的考核机制、根据比赛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全面建立与教练员沟通交流的渠道,真正的做到“体教结合”。

倪苏婧[8](2020)在《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视角下的体育景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社会,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愈加注重,已由传统的被动式参与体育运动转向主动式地参与,由此带来的全民运动热潮更是越发的激烈。本课题就当代景观设计应切实考虑大众的生活需求以及从景观形式为主转变为关注人的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之发展趋势,尝试着提出景观设计领域当中的体育景观之形式,这里也可理解为是体育型景观的含义。接着,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理论,并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中的相关设计理念和丰富经验,对于如何设计出具有较高感知度的理想体育景观设计方案做了初步的探究。与此同时,解析了身体现象学与体育景观之间的关联性,阐明了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对当代体育景观的启示和现实性意义。课题研究的重点部分是本文的第三章,从身体感知、身体运动、身体语言和身体空间四个方面出发,将梅洛·庞蒂的理论延伸运用于体育景观设计中。近几年,身体现象学在建筑和医学领域都有所运用,但在景观设计领域运用相对较少,本文将体育、身体与景观相结合,并把这一模式运用于以滑板运动为主题的毕业设计创作中,也是本文的亮点之处。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给了我们认识景观设计一个新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希望体育景观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运动体验的同时,也能够呼吁更多的人加强对运动健身的重视。

肖蓉[9](2020)在《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意义与目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目前人们较多关注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评价,而对于精神生活质量,却缺乏客观的衡量和评价方法。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备受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目前少有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拟编制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量化评价我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水平和特点,深入考察其相关因素,为探索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策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依据。二、方法:1.通过对开放式调查的质性研究获取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综合文献法、访谈法、专家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形成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的条目池。以专家评价法评价其内容效度并对条目进行删减和修改,形成量表的预测版。2.对1573名大学生进行预测试,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条目并确定量表结构,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后确定量表的正式版本并制定量表的结果解释标准。3.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QOSLS-CS)、13条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13)、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生命意义感量表(MLM)、简式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患者健康问卷抑郁9条目(PHQ-9)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等对来自全国11省849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表现特点,与生活质量、心理、行为等身心健康变量的关系,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初步探索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三、结果:1.质性研究显示:精神生活对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极为重要,可表现为学习求知、精神追求、课外实践、人际和谐与休闲娱乐的五维结构,并可细分为13个亚维度。积极良好的精神生活是健康的重要组成。2.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QOSLS-CS)及其测量学性能:(1)QOSLS-CS共有32题,包括2个领域,10个因子。其中精神追求、精神信仰、精神成长、精神乐观、人生态度属于内隐性精神生活领域;学习进取、阅读求知、休闲实践、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属于外显性精神生活领域。(2)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10个因子可解释总量表变异的72.73%。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一阶与二阶模型拟合良好。χ2/df<3,RMSEA值<0.05,GFI、NFI、RFI、CFI值均大小0.9。各项参数值均达到统计学要求。10个因子间的相关在0.399~0.713之间,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684~0.829,量表的内部结构效度良好。(3)效标效度:量表总分、内隐及外显性精神生活与生活满意度、生命意义感及幸福感的相关在0.600~0.797之间,呈高度相关;量表总分与抑郁的相关为-0.356。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4)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分别为0.950、0.907。10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7~0.854之间;分半信度在0.630~0.832之间。285名被试在间隔2周后的测得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9,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07~0.841之间,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5)采用心理测量学中的标准参照分数进行QOSLS-CS的结果解释,将原始分进行百分制转换,得分<50分为很低水平,50~59.99分之间为较低水平,60~69.99分之间为中等水平,70~79.99分为较高水平,≥80分为很高水平。五级划分标准合理,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3.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表现特点:中国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得分为(66.22±13.67),各维度中亲密关系得分最高(74.88± 18.28),休闲实践维度得分最低(59.33±18.60)。精神生活质量水平很低者占10.9%,较低者占19.1%,中等者占29.4%,较高者占25.5%,很高者占15.1%。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1)除年级以外,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存在多方面的人口社会学差异,东部地区、女生、本科生、文科生和/或医科生、城市生源、是独生子女、汉族、有理想信念、有人生座右铭、有敬仰或崇拜对象、恋爱一次者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好,父、母亲文化水平更高的大学生的总体精神生活质量更好(P<0.01)。(2)“有无人生座右铭”对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面最为广泛。此外“有无理想信念”、“家庭经济状况”、“地区”等因素的影响也较为广泛。人口社会学因素可解释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方差变异的9.8%。5.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心理、行为因素的关系。(1)与健康及积极心理因素的关系。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与WHO生活质量、生命意义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50、0.433、0.622。(2)与消极心理因素的关系。①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与抑郁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305。无抑郁者的精神生活质量总分(69.93±12.76)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有抑郁者(61.13±13.23),精神生活质量越低者的抑郁筛查阳性率越高(72%VS 59.4%VS 42.2%VS 29.3%VS 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4.273,P<0.001)。②有自伤自杀意念者的精神生活质量(61.62±14.13)显着低于无自伤自杀意念者(68.46±12.86)。精神生活质量越低者的自伤自杀意念筛查阳性率越高(56.3%VS 43.7%VS 30.6%VS 25.0%VS 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927,P<0.001)。(3)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的关系。①运动频率越高者,在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的表现越好(P<0.001);中、大运动量者在精神生活质量表现上均优于小运动量者(P<0.001)。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大学生更多为中、大运动量者(χ2=155.276,P<0.001)。②每天网络使用时间少的大学生(0-3小时)的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得分更高。网络使用时间很多者(8小时及以上)的精神生活质量较其它人更低(P<0.001)。(4)心理行为因素较人口社会学因素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表现的影响更大,其解释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的方差变异高达53.7%。四、结论:1.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点。良好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元素。2.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能和应用价值。3.中国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呈负偏态分布,40.6%的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处于良好以上水平。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人生态度、精神追求上的满足度较高,在学习进取与休闲实践活动上的满足度较低。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受到多种人口社会学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女生、本科生、文科生和/或医科生、城市生源、独生子女、汉族、有理想信念、有人生座右铭、有敬仰或崇拜对象、恋爱一次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父、母亲文化水平更高的的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更高。人口社会学因素总体上对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低。5.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个体身心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大学生的总体生活质量更高,在生理、心理、社会领域上的表现上更好;他们有更高的生命意义感、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更少的抑郁情绪,更低的抑郁障碍阳性率;更少的自伤自杀意念;更多的体育运动行为;更少的网络使用。健康相关的心理与行为变量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具有高度的影响。

欧力晶[10](2020)在《老龄化背景下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在老龄化背景下国家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健康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给老年体育市场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通过对广州市老年体育市场的调查,基于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在回顾国内外关于体育消费行为及老年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明确界定了老年人、体育消费及体育消费行为的概念,阐述了行动者—系统动态学理论和霍华德—谢思消费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选取广州市老年体育消费者为调查对象,运用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的调研数据,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研究:首先,对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基础,分析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结果,为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提出引导策略,以期推进广州市老年体育市场长远的发展。得出结论如下:(1)大部分老年人对体育消费感兴趣,对体育消费有深度认识;强身健体、社会交往和休闲娱乐是其主要体育消费动机。(2)运动项目主要以舞蹈、太极拳等较柔和类运动为主;锻炼频率不固定;体育消费结构不均,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消费水平低;朋友和家人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4)69%的老年人对体育消费满意,其主要不满意原因是质量和价格;抱怨几句和向他人负面传播是不满意的消费后行为。(5)具有补偿性强化心理、就近消费且实现群体购买效应、注重体育产品实际效用、体育消费结构不均且消费水平低、呈现体育消费反哺、总体消费满意度较好的体育消费行为特征。(7)个人条件因素、需求因素、环境因素和产品因素对体育消费意愿及体育消费实施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消费意愿对体育消费实施具有正向影响关系。(8)从个人角度、社会角度、市场角度和政府角度提出老年人体育消费引导策略。研究成果揭示了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为老年人体育消费提出引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谈放松与体育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放松与体育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体育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标的选择
    (一)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指标确立
    (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并确定指标权重
三、结语

(2)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1.1.2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1.3 器械训练是改善大学生体像和自尊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1.1.4 体像和自尊水平的高低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3)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其研究
        2.1.1 器械训练
        2.1.2 体像概念
        2.1.3 自尊概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有关器械训练的研究现状
        2.2.2 有关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2.2.3 有关体像的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有关器械训练的研究现状
        2.3.2 有关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2.3.3 有关体像的研究现状
    2.4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实验法
        3.2.6.1 实验目的与任务
        3.2.6.2 实验假设
        3.2.6.3 实验对象
        3.2.6.4 实验步骤
        3.2.6.5 .实验控制
    3.3 研究工具
        3.3.1 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MBSRQ)
        (1)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MBSRQ)来源及使用
        (2)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3.2 Rosenberg自尊量表
        (1)Rosenberg自尊量表来源及使用
        (2)Rosenberg自尊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3.3.3 内隐联想测试(Implict Assocition Test)
        (1)内隐联想测试(IAT)来源及使用
        (2)实验程序
        (3)施测方法
        (4)内隐联想测试(IAT)的信度、效度检验的
        3.3.4 电脑
        3.3.5 InBody720 体测仪
        3.3.6 AI智能体测一体机
4.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4.2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分析
        4.2.1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外显自尊的影响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总体状况
        (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总体状况
        (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5)实验前后实验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4.2.2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内隐自尊的影响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总体状况
        (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状况差异分析
        (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总体状况
        (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状况差异分析
        (5)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隐自尊变化对比差异分析
    4.3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的影响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4.3.3 实验组实验前后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4.3.4 对照组实验前后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4.3.5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形体的影响
        (1)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2)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访谈提纲1(健身教练版)
附件二 访谈提纲2(参与器械训练的女大学生)
附件三 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
附件四 Rosenberg自尊量表
附件五 体育活动适应能力调查问卷(PAR-Q)
附件六 4 周的运动训练计划表
附件七 实验实拍图(部分)

(3)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哲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国内外研究趋势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1.1 国外休闲研究现状分析
        2.1.2 国外休闲释义研究述评
        2.1.2.1 从时间角度理解休闲
        2.1.2.2 从空间角度理解休闲
        2.1.2.3 从身体角度理解休闲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2.1 国内休闲问题研究述评
        2.2.2 国内对休闲释义的研究述评
        2.2.3 国内体育释义的研究述评
        2.2.4 国内体育与休闲问题的研究述评
        2.2.5 国内对休闲和体育关系的研究述评
3 论文研究计划
    3.1 主要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4 概念界说
    4.1 休闲
    4.2 体育
    4.3 体育与休闲的理论阐述
5 文明的赋予——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形式阐释
    5.1 顽童的天真:古希腊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5.2 成人的礼仪:古罗马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5.3 神只的赞歌:古埃及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5.4 勇士的围猎:古巴比伦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5.5 人性的自然:古华夏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小结
6 时代的分野——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历史流变
    6.1 鸿蒙的歌声:远古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6.2 自然的经验:农业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6.3 技术的变革:蒸汽机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6.4 知识的凝练:工业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6.5 智能的创变:后工业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小结
7 余暇的境况——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内在体验
    7.1 安逸的自由:面向“闲适”的休闲与体育
    7.2 愉悦的自在:面向“娱乐”的休闲与体育
    7.3 玩耍的自知:面向“游戏”的休闲与体育
    7.4 停歇的自满:面向“休憩”的休闲与体育
    7.5 爽快的自明:面向“畅”的休闲与体育
    小结
8 时空的阐释——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外在表征
    8.1 时间的尺度
        8.1.1 节庆时间的休闲与体育
        8.1.2 假日时间的休闲与体育
        8.1.3 游玩时间的休闲与体育
    8.2 空间的尺度
        8.2.1 身体空间的休闲与体育
        8.2.2 场域空间的休闲与体育
        8.2.3 社会空间的休闲与体育
    8.3 时空的塑造
        8.3.1 现实存在的占有:休闲与体育的生存指向
        8.3.2 日常时光的享有:休闲与体育的生活经验
        8.3.3 人性自我的创造:休闲与体育的生命完满
    小结
9 幸福的收获——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终极旨归
    9.1 本性的需要:生命休闲身体行为的体育融入
    9.2 实践的感知:生命休闲欢畅情绪的体育体验
    9.3 人学的自由:生命休闲美好生活的体育向往
    小结
10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
        1.1.2 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价值
3 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4 文献综述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4.1.1 中老年人
        4.1.2 太极拳
        4.1.3 心理健康
        4.1.4 心境状态
        4.1.5 主观幸福感
    4.2 太极拳的历史源流
    4.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3.1 体育运动与心境状态
        4.3.2 体育运动与主观幸福感
        4.3.3 太极拳与心理健康
        4.3.4 中老年人心理健康
5 研究对象与方法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方法
        5.2.1 文献资料法
        5.2.2 问卷调查法
        5.2.3 观察法
        5.2.4 访谈法
        5.2.5 数理统计法
        5.2.6 比较分析法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哈尔滨市中老年人参加太极拳锻炼情况
        6.1.1 哈尔滨市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基本情况
        6.1.2 太极拳参与者的锻炼时长、锻炼次数、锻炼持续时间分布
    6.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的改善分析
        6.2.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正性心境的影响
        6.2.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负性心境的影响
        6.2.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锻炼前后心境状态的比较
    6.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改善分析
        6.3.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正性情感、正性体验的影响
        6.3.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负性情感、负性体验的影响
        6.3.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锻炼前后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6.4 参加太极拳锻炼人群的心境状态比较分析
        6.4.1 不同性别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6.4.2 不同年龄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6.4.3 不同次数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6.4.4 不同时长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6.4.5 不同持续时间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6.5 参加太极拳锻炼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分析
        6.5.1 不同性别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6.5.2 不同年龄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6.5.3 不同次数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6.5.4 不同时长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6.5.5 不同持续时间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6.6 观察、访谈结果分析
    6.7 研究对策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2.1.3 产业融合
        2.1.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创新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程、类型与经验
    3.1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
        3.1.1 萌芽形成期(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3.1.2 快速成长期(20 世纪60 年代—90 年代)
        3.1.3 成熟稳定期(21 世纪初—至今)
    3.2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类型
        3.2.1 健身休闲产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2.2 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2.3 康体产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2.4 体育竞赛表演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3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3.3.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3.2 围绕主题项目和资源禀赋,培育和完善体育产业链
        3.3.3 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3.3.4 发挥政府支持保障作用,优化产业融合生态系统
        3.3.5 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深度
        3.3.6 扎根文化创造与再传承,增强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力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演进动力与需求特征
    4.1 演进历程分析
        4.1.1 转型培育阶段(2004 年-2013 年)
        4.1.2 探索成型阶段(2014 年-2016 年)
        4.1.3 全面试点阶段(2017 年-至今)
    4.2 动力机制分析
        4.2.1 技术创新推动力
        4.2.2 政策导向支持力
        4.2.3 消费需求拉动力
        4.2.4 企业竞合驱动力
    4.3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4.3.1 消费者基本情况分析
        4.3.2 消费者对运动休闲的认知分析
        4.3.3 消费者对运动休闲的需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5.1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
        5.1.1 指标的初步选择
        5.1.2 指标的最终确定
    5.2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的分析
        5.3.1 政府支持因素
        5.3.2 企业竞争与合作因素
        5.3.3 市场需求因素
        5.3.4 技术创新因素
        5.3.5 产业融合环境因素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6.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划分
        6.1.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分类依据
        6.1.2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6.2 纵向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6.2.1 主要特征
        6.2.2 融合的契合点
        6.2.3 适用条件
        6.2.4 案例分析
        6.2.5 影响因素评价
    6.3 横向拓展型融合发展模式
        6.3.1 主要特征
        6.3.2 融合的契合点
        6.3.3 适用条件
        6.3.4 案例分析
        6.3.5 影响因素评价
    6.4 混合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
        6.4.1 主要特征
        6.4.2 融合的契合点
        6.4.3 适用条件
        6.4.4 案例分析
        6.4.5 影响因素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7.1 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融合发展理念
        7.1.1 科学编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7.1.2 增强融合发展理念
    7.2 加强科技创新,拓宽产业融合渠道
        7.2.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7.2.2 开辟多渠道商业模式
    7.3 加强政府引导监督,创新融合发展机制
        7.3.1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机制
        7.3.2 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7.3.3 建立对外交流常态化机制
    7.4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育特色消费市场
        7.4.1 激发市场消费新需求
        7.4.2 创新体育产业业态
        7.4.3 夯实“特色”消费内涵
    7.5 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培育融合型龙头企业
        7.5.1 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7.5.2 促进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7.5.3 培育当地龙头型企业
    7.6 优化产业融合环境,提高产品品牌价值
        7.6.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6.2 强化文化融合意识
        7.6.3 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7.7 强化风险预警,注重评价管理
        7.7.1 加强融合风险控制
        7.7.2 完善融合评价体系
    7.8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6)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家庭作业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及其相关研究
        1.4.2 体育家庭作业及其相关研究
        1.4.3 身体素质及其相关研究
        1.4.4 小学生心理健康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
        2.2.2 心理测量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3.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对照
        3.1.2 实验组实验前后学生测试结果对比
        3.1.3 对照组实验前后学生测试结果对比
        3.1.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对照
    3.2 实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对照
        3.2.2 实验组实验前后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对比
        3.2.3 对照组实验前后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对比
        3.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对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心理健康测试量表
    附件2 试验指标测试方法及评定标准
    附件3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前测与后测数据
    附件4 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前测与后测数据

(7)“体教结合”模式下泰安市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运动学校
        2.1.2 篮球后备人才
    2.2 关于国外对“体教结合”的研究
        2.2.1 美国“体教结合”的开展情况
        2.2.2 英国“体教结合”的开展情况
        2.2.3 德国“体教结合”的开展情况
        2.2.4 法国“体教结合”的开展情况
        2.2.5 俄罗斯“体教结合”的开展情况
    2.3 关于国内对“体教结合”的研究
        2.3.1 “体教结合”的宏观研究
        2.3.2 “体教结合”的微观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教结合”模式下泰安市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4.1.1 学校发展情况良好
        4.1.2 学校课程设置新颖
        4.1.3 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先进
    4.2 “体教结合”模式下泰安市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学习情况分析
        4.2.1 篮球后备人才对文化课的认知情况良好
        4.2.2 篮球后备人才的文化课学习效果一般
        4.2.3 日常训练对学习的影响较大
        4.2.4 篮球后备人才的升学率较高
    4.3 “体教结合”模式下泰安市体校篮球后备人才竞赛训练情况分析
        4.3.1 训练时间安排合理
        4.3.2 训练内容安排丰富
        4.3.3 影响教练员训练效果的因素
        4.3.4 篮球后备人才运动竞赛成绩优异
    4.4 “体教结合”模式下泰安市体校篮球后备人才的目标定位分析
        4.4.1 篮球后备人才选择体校的目的多样
        4.4.2 篮球后备人才发展的自我定位清晰
    4.5 泰安市体校篮球教练员情况分析
        4.5.1 教练员年龄结构搭配合理
        4.5.2 教练员学历情况良好
        4.5.3 教练员从业年限较为平均,岗培次数不足
        4.5.4 教练员薪资待遇不平衡
        4.5.5 教练员对学生文化课学习十分重视
        4.5.6 教练员对于“体教结合”的了解和看法
    4.6 泰安二中、泰山博文中学文化课教师情况分析
        4.6.1 文化课教师职称较高
        4.6.2 文化课教师学历情况良好
        4.6.3 文化课教师从业年限较为平均,岗培次数丰富
        4.6.4 文化课教师与教练员的沟通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4.6.5 文化课教师对于体校篮球队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建议
        4.6.6 文化课教师对于体校篮球队学生“学训矛盾”的看法与建议
        4.6.7 文化课教师对于“体教结合”的看法与建议
    4.7 “体教结合”模式下泰安市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4.7.1 政府部门缺乏专门的帮扶政策
        4.7.2 “学训矛盾”依然存在
        4.7.3 预防运动员伤病措施有待改进
        4.7.4 教练员岗位培训不及时
        4.7.5 教练员待遇有待提高
        4.7.6 运动员思想松懈
    4.8 “体教结合”模式下泰安市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
        4.8.1 政府部门加强管理与合作
        4.8.2 合理安排训练,夯实运动员文化基础
        4.8.3 加强医疗保障,引进高质量医疗器械
        4.8.4 加强教练员岗培学习次数
        4.8.5 提高教练员福利待遇
        4.8.6 加强运动员思想教育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8 致谢
9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8)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视角下的体育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向
    论文结构逻辑框架
第一章 身体现象学和体育景观的概念阐释
    第一节 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理论概述
        一、知觉
        二、身体
        三、意义
    第二节 体育景观的概念阐释
        一、体育景观的提出和研究范畴
        二、国内外体育景观的发展状况
        三、体育景观的感知度提升策略
    第三节 体育景观与身体现象学的关联性解读
        一、身体体验——源初的诉求
        二、身体的感知
        三、身体现象学对体育景观的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梅洛·庞蒂的“身体”属性
    第一节 身体知觉的首要性
        一、知觉的源初性
        二、知觉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第二节 含混的身体
        一、身体的暧昧交织
        二、身体的被动性和超越性
    第三节 言语身体
        一、言语的源头——“身体场”
        二、身体行为:语言的生成
    第四节 身体空间性
        一、空间的具身化
        二、客观空间和身体空间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视角下的体育景观特性研究
    第一节 体育景观的知觉首要性
        一、身体知觉首要性在体育景观中的体现
        二、基于身体知觉首要性的体育景观探究
    第二节 体育景观的互动性
        一、身体与体育景观的交互
        二、基于暧昧身体的体育景观探究
    第三节 体育景观的叙事性
        一、语言:身体与外界的桥梁
        二、体育景观的叙事言说
    第四节 体育景观的身体空间性
        一、体育景观中处境性的体现
        二、空间身体在体育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身体现象学的《疯狂的滑板Party》景观体验设计
    第一节 主题选定与滑板概念认知
    第二节 滑板与身体、空间的关系
    第三节 方案生成过程分析
    第四节 效果图展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客观认识和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目标
        (2)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民众的精神生活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3)大学生空心病与精神空虚现象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迁下的普遍问题。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所导致的后果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精神生活的相关认识与研究
        1.2.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的研究
        1.2.3 国外对精神生活的认识及相关的测评工具
        1.2.4 生活质量的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设想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表现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预测版的编制
    3.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3.1.1 量表编制的原则
        3.1.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方法
    3.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初始条目池的建立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对初始条目池的内容效度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对象
        3.3.3 研究方法
        3.3.4 研究结果
        3.3.5 讨论
第四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的编制与评价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工具
        4.3.2 统计方法
    4.4 研究结果
        4.4.1 项目分析
        4.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4 信度分析
        4.4.5 结构效度分析
        4.4.6 效标效度分析
        4.4.7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结果解释
    4.5 讨论
第五章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及表现特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2.1 样本量的确定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方法
        5.4.1 调查方法
        5.4.2 统计方法
    5.5 结果
        5.5.1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的条目应答分析
        5.5.2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得分
        5.5.3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5.5.4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5.6 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心身健康的关系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工具
        6.3.2 统计方法
    6.4 研究结果
        6.4.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6.4.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6.4.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
        6.4.4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抑郁的关系
        6.4.5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自伤自杀意念的关系
        6.4.6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6.4.7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6.4.8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5 讨论
        6.5.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6.5.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积极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6.5.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消极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6.5.4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之间的关系
全文总结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的相关资料
    附录1: Delphi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QOSLS-CS)及其使用说明
    附录4: QOSLS-CS的原始分数与百分制标准分转换对照表
    附录5: 调查所使用的部分量表
附录二: WHO生活质量测评工具
    附录1: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的修订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附录2: 修订的13条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13)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老龄化背景下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
        1.2.2 国外文献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老年人体育消费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老年人
        2.1.2 体育消费
        2.1.3 体育消费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行动者—系统动态学理论
        2.2.2 霍华德-谢思消费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3.1 样本统计学特征
    3.2 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心理
        3.2.1 老年人体育消费兴趣
        3.2.2 老年人体育消费认识
        3.2.3 老年人体育消费动机
    3.3 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实现
        3.3.1 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
        3.3.2 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
        3.3.3 老年人体育消费信息获取渠道
    3.4 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评价
        3.4.1 老年人体育消费满意度
        3.4.2 老年人体育消费后行为
    3.5 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主要特征
        3.5.1 补偿性强化消费心理
        3.5.2 就近消费且实现群体购买效应
        3.5.3 注重体育产品实际效用
        3.5.4 体育消费结构不均且消费水平低
        3.5.5 呈现体育消费反哺
        3.5.6 总体消费满意度较好
    3.6 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4.1 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1.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4.1.2 测量指标的选取
        4.1.3 理论模型的建立
        4.1.4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 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2.4 结构方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引导策略
    5.1 个人角度引导老年人体育消费
        5.1.1 优化体育消费观
        5.1.2 提高老年人收入,促进体育消费升级
        5.1.3 引导健康体育行为,健康消费
    5.2 社会角度引导老年人体育消费
        5.2.1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5.2.2 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5.2.3 优化老年体育协会,引导老年群体消费
    5.3 市场角度引导老年人体育消费
        5.3.1 鼓励多元化投资,大力发展老年体育产业
        5.3.2 扶持机构开发新产品,改变体育消费单一结构
        5.3.3 大力发展体育赛事市场,提倡老年人观赏型消费
        5.3.4 合理调整体育产品价格
        5.3.5 扩展老年人体育消费渠道
        5.3.6 健全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监督保障体系
    5.4 政府角度引导老年人体育消费
        5.4.1 制定规章制度,提高政府扶持力度
        5.4.2 政策保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调查问卷(专家调查表)
    附录2 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致谢
附件

四、谈放松与体育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体育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于靓. 新课程导学, 2021(29)
  • [2]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D]. 邹小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哲学考察[D]. 钟欢.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 郭君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鲁志琴. 武汉体育学院, 2021(12)
  • [6]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家庭作业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D]. 王晖.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7]“体教结合”模式下泰安市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 杨扬.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视角下的体育景观研究[D]. 倪苏婧.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9]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肖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老龄化背景下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D]. 欧力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谈论放松和运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