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粉对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牡蛎粉对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牡蛎粉对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艳杭[1](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刘淑集,许旻,苏永昌,廖登远,陈晓婷,乔琨,蔡水淋,潘南,陈贝,王茵,苏捷,刘智禹[2](2020)在《牡蛎提取物辅助保护化学性肝损伤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牡蛎提取物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建立酒精导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监测各剂量组小鼠体重,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的含量及观察牡蛎提取物对肝组织病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的体重与模型组和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的MDA、TG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的GSH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均呈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的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着(P<0.05)。从而说明,牡蛎提取物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具有辅助保护功效。

周红秋[3](2020)在《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和抗肿瘤及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用金蝉花(Cordyceps cicadae)始记载于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为麦角菌科真菌蝉草及其寄主山蝉若虫形成的干燥复合体。金蝉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多糖是金蝉花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延长寿命、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降血脂、延缓肾衰竭等药理活性。本研究以50%和80%乙醇沉淀制备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比较这两种粗多糖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筛选抗肿瘤效果较优的粗多糖,并初步研究金蝉花粗多糖抗肿瘤的机制。此外,本研究初步评估这两个粗多糖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毒性造成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金蝉花的合理开发和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实验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Sevage法金蝉花多糖中脱蛋白的最佳条件:Sevage试剂配比三氯甲烷:正丁醇为4:1,Sevage试剂与金蝉花多糖脱蛋白体积比例为1:3,脱蛋白次数为4次,金蝉花多糖的蛋白脱除率为46.35%。按照此方法制备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得率分别为2.69%、18.79%,多糖含量为2.11%、6.23%。2.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抗肿瘤活性比较及机制初步研究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作为模型细胞,通过CCK-8法比较CP50和CP80粗多糖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二者的IC50分别为1203μg/mL和778.9μg/mL,当CP80的浓度为100、200、400、800μg/mL时对Hela细胞具有显着抑制,存活率分别为87.73%(P<0.05)、84.85%(P<0.01)、71.58%(P<0.01)和58.60%(P<0.001);而CP50只有当浓度达到400μg/mL时,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才具有显着性,为82.98%(P<0.05),且随着多糖浓度的递增,细胞的增殖抑制趋势较CP80小,因此CP80的抗肿瘤活性相对优于CP50。进一步观察发现CP80对Hela细胞形态和迁移具有抑制作用;通过DCFH-DA法测定HeLa细胞内ROS活性,通过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测定Bax、Bcl-2和p5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P80各浓度给药组在Hela细胞内的ROS活性比空白组显着提高(P<0.05),Bax、p53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Bcl-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因此,推断金蝉花粗多糖CP80是通过提高Hela细胞中ROS的活性及介导p53信号通路致使细胞凋亡。3.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抗环磷酰胺致肝损伤的活性研究以C57BL/6小鼠,通过给予140 mg/mL环磷酰胺构建肝损伤模型。除了金蝉花CP50低剂量组(50 mg/mL)外,其余各给药组的肝脏指数均比模型组有降低,而脾脏指数有所上升,CP80高剂量组(200 mg/kg)比低剂量组(50 mg/mL)的效果比较明显;ALT、AST的活力值和MDA的含量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CP80在高剂量(200 mg/kg)时显着降低CPA致小鼠肝损伤中MDA的活性(P<0.05)。结果表明,金蝉花粗多糖对肿瘤化疗药CPA诱导的C57BL/6小鼠药物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P80的效果稍好于CP50。

史保银[4](2020)在《葛根白芍甘草片对酒精性肝损伤辅助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受酒精性肝损伤危害人群,开发了对酒精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的保健食品葛根白芍甘草片。葛根白芍甘草片以葛根、白芍、甘草和枳椇子为主要原料,依据中医药配伍原则组方。以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为研究方法,对葛根、白芍及甘草进行配伍配比功效学研究,为组方中用量及功效提供依据,确定原料日用量分别是葛根4g、白芍2g、甘草2g。在此配伍配比基础上进行了小鼠亚急性肝损伤的评价,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C、LDL-C和TBIL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判定该配伍提取物对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以实验性功能文献做依据,确定枳椇子4g安全有效用量。检测原料确定为合格药材后,对葛根白芍甘草片制备工艺的关键参数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提取工艺为全方以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h。制剂工艺为:干膏粉(74.29%)辅以微晶纤维素(12.73%)及糊精(补重)混合20min后,加85%乙醇溶液制粒(20目筛),干燥4h后整粒(24目筛),再加羧甲基淀粉钠(3%)及硬脂酸镁(1%)混合5min,压片(片重0.7g)。经验证制备工艺稳定、可控。对葛根白芍甘草片标志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即确定葛根素、芍药苷及甘草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以方法学考察方法的稳定性,为葛根白芍甘草片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专属性、线性、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等考察结果良好,表明葛根素、芍药苷及甘草酸检测方法合理、稳定,可以作为葛根白芍甘草片中标志性成分检测的有效方法。以急性毒性实验对葛根白芍甘草片分级为无毒级。采用酒精逐渐加量法建立了大鼠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模型成立,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白芍甘草片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C含量明显下降(P<0.01)、TG含量降低(P<0.05),葛根白芍甘草片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C、TG含量降低(P<0.05),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BIL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白芍甘草片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肝细胞损伤程度得到有效的减轻(P<0.05)。表明葛根白芍甘草片对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

钟佳佳[5](2020)在《三角帆蚌肉护肝肽的制备及其抗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酒精类产品消费量的逐年增长,过度饮酒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就是典型之一。酒精的过量摄入引起的肝功能障碍涉及自由基的产生、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等,目前多以药物疗法和营养疗法为主。但由于药物存在潜在的毒副作用,生物活性肽以其分子量小、易吸收、食物蛋白来源广、安全性好等优势广受青睐。因此,寻找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护肝活性肽来预防或治疗ALD已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质淡水育珠蚌资源,其采珠后的蚌肉原料大宗且广泛易得,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既是优质蛋白质来源,也是提取生物活性肽的理想来源。《食疗本草》和《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其蚌肉主治“解酒毒”;又有研究报道称,其蚌肉肽和蚌肉肽-锌螯合物均具有保肝作用。为此,本论文以三角帆蚌肉为原料,以乙醇脱氢酶激活率(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为指标,采用酶解法制备三角帆蚌肽(Hyriopsis cumingii peptides,Hcp),通过建立小鼠醉酒模型对其醒酒活性进行初探;其次,在分析Hcp及其超滤组分(Hcp-Ⅰ、Hcp-Ⅱ和Hcp-Ⅲ)的基本特性基础上,评价其体外抗肝损伤活性;然后建立小鼠急性ALD模型,深入研究了Hcp各超滤组分对小鼠急性AL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从中筛选出抗ALD活性较高的组分;最后,以ADH激活率为活性追踪指标,对该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及其结构的初步鉴定,以期为三角帆蚌肉的高值化利用及其在ALD的预防或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ADH激活率为指标,从6种蛋白酶中确定了以中性蛋白酶为酶解三角帆蚌肉的最适蛋白酶,考察了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料液比和加酶量等因素对Hcp体外ADH激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优化Hcp的制备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 h、料液比1:3和加酶量1000U/g,此工艺条件下,测得Hcp对体外ADH的激活率为18.30%。(2)建立小鼠醉酒模型,对上述优化工艺条件下的Hcp进行相关醒酒活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Hcp各剂量组均可显着延长小鼠醉酒时间、缩短小鼠睡眠时间,降低小鼠血乙醇浓度、提高小鼠肝脏ADH活力(P<0.05)。其中,给酒后90 min时,Hcp高剂量组小鼠血乙醇浓度由20.31 mmol/L降至8.80mmol/L,小鼠肝脏ADH活力由1.92 U/mg上升至7.64 U/mg。结果表明,Hcp对醉酒小鼠具有一定的醒酒活性,尤以Hcp高剂量组的醒酒效果最佳。(3)在分析Hcp及其超滤组分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分子量分布等基本特性的基础上,以体外抗氧化活性和ADH激活率为指标,评价Hcp及其超滤组分的体外抗肝损伤活性。基本特性分析结果显示,Hcp粗蛋白含量高(57.60%),粗脂肪含量低(2.62%),氨基酸组成齐全,分子量主要集中在450~6500 KDa范围(83.54%)。经超滤后,Hcp-Ⅰ、Hcp-Ⅱ和Hcp-Ⅲ与Hcp之间粗蛋白、氨基酸含量和小分子肽得率等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次,Hcp-Ⅱ中与醒酒活性相关的氨基酸含量较Hcp-Ⅰ和Hcp-Ⅲ明显增加,说明经超滤后Hcp各超滤组分得到了较好的分离效果。体外抗肝损伤活性结果显示,Hcp及其超滤组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和体外激活ADH作用(P<0.05)。可见,Hcp及其超滤组分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肝损伤活性,尤以Hcp-Ⅱ的活性最强。(4)建立小鼠急性ALD模型,深入研究Hcp各超滤组分对小鼠急性ALD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显示,与酒精模型组相比,Hcp各超滤组分的干预均可不同程度地显着降低小鼠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活力、肝脏MDA、TG和细胞色素P4502E1含量(P<0.05),显着提高小鼠肝脏GSH含量、SOD、ADH和ALDH活力(P<0.05);上调ADH2、ALDH2、下调CYP2E1等与乙醇代谢相关的m RNA表达量,下调脂质代谢中的关键转录因子Fabp5、G6pc和Idi1以及肝纤维化相关因子β-catenin、TGF-β1和TGF-β的m RNA表达量,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β-catenin入核。以上结果表明,Hcp主要是通过抗氧化应激、激活乙醇代谢酶等途径,调节肝内的脂肪酸代谢、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从而减轻由急性酒精诱导所致小鼠肝损伤情况,尤以Hcp-Ⅱ的抗ALD效果更为显着,说明具有较高抗ALD活性的肽段主要在MW=3~10 KDa范围。(5)以ADH激活率为指标进行活性追踪,采用Sephadex G-25和RP-HPLC对Hcp-Ⅱ(MW=3~10 KDa)进行逐级分离纯化,利用UPLC-ESI-Q-TOF-MS/MS鉴定其具有较高体外激活ADH活性的多肽序列。结果显示,Sephadex G-25分离Hcp-Ⅱ所得的5个组分中(F1、F2、F3、F4和F5),以F3的ADH激活率最高(68.72%);半制备型RP-HPLC(XBridge TMBEH130 C18)分离F3所得的4个组分中(F3-1、F3-2、F3-3和F3-4),以F3-2的ADH激活率最高(55.97%);分析型RP-HPLC(Symmetry?C18)分离纯化所得的F3-2呈现单一的峰,纯度较好。最后,利用UPLC-ESI-Q-TOF-MS/MS对F3-2组分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鉴定,分别得到了Val-Leu(Ile)-Ala-Pro(四肽)和Val-Asn-Leu(Ile)-Leu(Ile)-Glu(五肽)2个目标活性肽段。

许杰[6](2020)在《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从中医学“痰瘀”的角度,评估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数据,为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提供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2.基于网络药理学运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筛选抗纤软肝颗粒治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并对成分作用潜在靶点与机制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究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药理学机制,为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基础。3.通过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从“痰瘀”的角度,研究抗纤软肝颗粒对痰瘀互结型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疗效。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患者利用抗纤软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对照组仅予ETV抗病毒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部分肝功能指标、血清肝纤维化及肝脏弹性等指标变化情况。2.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借助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TMAN-TCM)结合DisGeNET,Genecard,HPO,OMIM疾病靶点数据库,通过构建抗纤软肝颗粒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与肝纤维化疾病相关靶点网络相互映射来挖掘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靶点,利用STRING进行生物过程和通路富集分析,探究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通路研究。3.分别采用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的方法:(1)细胞实验中,采取二次重复给药的方式,通过Wistar雄性大鼠制备和提取抗纤软肝颗粒和对照组含药血清,分别处理原代肝窦内皮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肝窦内皮标志物分化抗原簇31(CD3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分子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细胞中CD31、vWF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通过扫描电镜检测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变化。(2)动物实验中,通过CCl4--橄榄油混合溶液皮下注射与低蛋白高脂饲料喂养Wistar雄性大鼠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运用拆方研究的方法,以索拉非尼作为对照药物,研究抗纤软肝颗粒(母方,MF)、母方去鳖甲方(QJ)和鳖甲(BJ)对肝纤维化大鼠一般情况、血清肝功能、肝组织和血清MMP13和TIMP-1分子、肝组织病理学、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分子水平的影响。另外,对肝组织中NO、NOS、MDA、T-SOD和HYP分子进行测量,观察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对肝组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酶促防御系统的影响的影响,进而观察其对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采用生化检测大鼠血清部分肝脏功能ALT、AST、ALB、IgG水平;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MMP-13、TIMP-1和VEGF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肝组织中CD31、vWF、CollagenⅠ和CollagenⅣ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采用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扫描电镜检测大鼠肝组织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及基底膜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MMP-13、TIMP-1的表达水平;采用生化检测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NO、NOS、MDA、T-SOD和HYP指标。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抗纤软肝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平均52.5岁,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1)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肝纤维化程度、治疗前主要症状和舌脉积分分布等方面行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临床症状总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84.375%vs60.7 1%)、显效率(53.125%vs28.57%),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症候积分的影响及单项症状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23.40±4.14vs22.80±3.85,t=0.5786,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8.75±3.28vs15.84±4.24,t=7.2916,P<0.01)。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5.6901,P<0.01)。两组对肝纤维化单项症状积分总有效率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项单项症状总有效率均显着增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1.406,P<0.01)。与对照组相比,抗纤软肝颗粒联合ETV治疗组能显着减轻患者临床症候:右胁隐痛、腹胀、乏力、纳差、便溏、舌暗红/淡暗、苔白腻、脉滑涩等。(4)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ALT、AST、TBIL、GGT各项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指标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HA、PCⅢ、Ⅳ-C、LN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指标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肝脏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可见对照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比较,肝脏硬度指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肝脏硬度指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在Batman-TCM中输入抗纤软肝颗粒的7种药物,分别搜索到鳖甲1个,丹参39个,地骷髅2个,莪术6个,海藻1个,牡蛎5个,生山楂30个化合物信息,共计84个。通过DisGeNET,Genecard,OMIM,HPO检索并筛选821个肝纤维化疾病相关的靶点,整合筛选出抗纤软肝颗粒成分和肝纤维化交集关键靶点。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以大于平均自由度为筛选条件筛选出核心网络,获得95个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的GO功能和途径/通路富集分析得到2203条生物过程,181个分子功能和包括MAPK、JAK-STAT、PI3K-AKT、Toll受体等在内的162条KEGG通路,这些通路为抗纤软肝颗粒在临床中的使用提供更为有力的、可靠的药理学证据。3.实验研究结果:实验一: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细胞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中形态的影响:肝窦内皮细胞经经免疫荧光单标、荧光显微镜观察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血清组(Control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组(MF组)肝窦内皮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变化。(2)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构的影响:对照组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狭小,窗孔结构将近闭塞,数量较少,而抗纤软肝方组可见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构清晰,窗孔增多增大,明显可见。(3)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CD31和vWF细胞因子的影响:抗纤软肝颗粒组原代肝窦内皮细胞CD31、vWF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CD31:0.0688±0.0150vs0.1151±0.0114,t=4.2565,P<0.05;vWF:0.0920±0.0089vs0.1319±0.0135,t=4.2740,P<0.05)。(4)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CD31、vWF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抗纤软肝颗粒组原代肝窦内皮细胞CD31、vWF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CD31:0.3337±0.0290vs0.4480±0.0128,t=6.2454,P<0.01;vWF:0.5603±0.0472vs0.7093±0.0448,t=3.9658,P<0.05)。实验二: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造模组体重增长受到抑制,其它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有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母方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方组肝纤维化死亡率和腹水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各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经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治疗后血清ALT、AST、IgG水平显着下降,而血清ALB的水平显着上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及血清MMP13、TIMP-1分子的影响:分别用qRT-PCR和ELISA法测定后显示,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降低肝组织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TIMP-1分子水平,而升高肝组织MMP13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MMP13的分子水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Sor组比较,母方组可明显调节肝组织和血清MMP13、TIMP-1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H&E染色中,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明显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抑制肝组织内结缔组织增生,尤其是母方组。与Sor组相比,母方组(MF组)肝纤维化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在天狼星红染色中,与模型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纤维组织成分含量明显减少,母方组纤维组织含量降低最为明显。(5)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抗纤软肝颗粒及其拆方各组肝组织,尤其是抗纤软肝颗粒组可见肝细胞索和肝窦结构较清晰,肝窦沟可显现,肝窦扭曲、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基底膜较薄或不连续,有的肝窦结构接近正常,肝窦壁内皮细胞窗孔明显可见,与Sor组相比,母方组大鼠肝组织可见肝窦扭曲、狭窄程度改善最为显着。(6)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分子水平的影响: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显着降低VEGF的mRNA表达水平,与Sor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显着降低CD31、vWF、CollagenI、CollagenIV的蛋白水平,尤其是抗纤软肝颗粒组。与Sor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对于降低CD31、vWF、CollagenI、CollagenIV的蛋白水平效果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中NO、NOS、MDA、T-SOD和HYP分子的影响: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显着降低MDA、NO、NOS和HYP表达水平,而升高T-SOD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Sor组比较,母方组可明显调节MDA、T-SOD、NO、NOS和HYP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治疗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证,抗纤软肝颗粒联合ETV与单用ETV治疗比较,两组均显示一定疗效,均可改善患者临床证候、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对单用ETV对照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联合ETV治疗组对于改善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证候,部分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优势,尤其在改善肝脏硬度方面。抗纤软肝颗粒在肝纤维化“痰瘀互结”证的治疗中起到明显软坚消痰、活血化瘀的抗肝纤维化作用。2.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发现抗纤软肝颗粒作用肝纤维化的相关机制可能跟MAPK、PI3K-AKT、JAK-STAT、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抗纤软肝颗粒具有抗肝纤维化的药理学依据。3.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抗纤软肝颗粒对体外原代肝窦内皮细胞和体内大鼠肝纤维化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同时,动物实验中发现,中药复方抗纤软肝颗粒、去鳖甲方与鳖甲均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尤其是母方(抗纤软肝颗粒)疗效最佳。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而防治肝纤维化。

张帅[7](2019)在《河蚬酶解产物解酒护肝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全球饮酒人数已经达到了23亿,全球因饮酒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300万,饮酒导致的死亡率已经高于结核病、艾滋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其中中国因酒精造成的肝硬化死亡人数已经达到83341人。目前,酒精性肝损伤的控制与治疗主要依靠戒酒和药物。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药物以人工合成为主,它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食源性解酒护肝活性物质无论是从有效性还是安全性,其对酒精性肝损伤都具有很好的辅助保护作用。因此寻找有效的解酒护肝活性物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草纲目》中记载,河蚬具有治肝病、解酒毒等疗效,但目前有关河蚬解酒护肝的研究也不够系统,有效成分仍然未知,而且我国河蚬仍以鲜销为主,与国外相比其精深加工技术欠缺。本课题以河蚬为原料,采用酶解、超滤、分离纯化、体内和体外活性评价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河蚬酶解产物解酒护肝活性、优化了河蚬酶解产物最佳用酶及酶解工艺条件,并对河蚬解酒护肝活性物质进行追踪,以此得到具有解酒护肝活性的肽段。旨在丰富解酒护肝理论的研究,并为河蚬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食品化学的角度对其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和无机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河蚬的化学组成为(按干基计):粗蛋白58.1%,粗脂肪4.7%,总糖24.2%,灰分5.6%,非蛋白氮1.7%;同时氨基酸组成完善,其中必须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45%,与醒酒作用有关的赖氨酸、组氨酸、脯氨酸、以及丙氨酸,亮氨酸等五种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0.04%;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河蚬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40.01%),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亚麻酸(14.6%),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25.9%),单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最为丰富(10%);并且河蚬中含有钙、铁、锌、硒等元素。(2)采用体外试验法测定河蚬肉酶解产物对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影响,采用动物试验测定灌胃河蚬肉酶解产物后小鼠醉酒时间、醒酒时间、血液乙醇浓度的变化以及小鼠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甘油三酯(TG)、谷胱甘肽(GSH)等相关生化指标评价其解酒护肝的功效。体外试验表明:河蚬肉酶解产物对ADH具有激活作用,激活率为52%。动物试验表明:河蚬肉酶解产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可显着延长小鼠的醉酒时间和缩短醒酒时间,时间延长率为69.42%,缩短率为13.40%,且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液乙醇浓度(P<0.05)。此外,河蚬肉酶解产物能显着降低小鼠肝组织中的MDA、TG的含量(P<0.05),减缓GSH的消耗(P<0.05)。因此初步确定河蚬肉酶解产物具有解酒功效及对酒精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3)以体外ADH的激活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蛋白质回收率为参考评价指标,通过筛酶、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等手段,对河蚬酶解多肽制备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出的河蚬酶解多肽产物进行体内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动物蛋白酶是制备河蚬解酒多肽的最适用酶,较其他五种蛋白酶,其酶解产物对ADH激活率最高(428.40±0.66%),同时蛋白质回收率也达到了73.53±4.30%。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是:时间52 min,酶添加量1530 U/g,pH 7.5,在此条件下ADH激活率为454.6±3.21%。动物实验表明:优化所得的河蚬酶解产物与模型组相比,可显着降低急性饮酒小鼠血清中ALT和AST的活力以及小鼠肝组织中的MDA、TG和细胞色素P4502E1的含量,减缓GSH的消耗,并可显着提高急性饮酒小鼠肝脏中ADH和ALDH活力,所以优化所得的河蚬酶解物对急性饮酒的小鼠肝脏具有辅助保护作用,并且在总氮浓度为2.510 mg/mL范围内,呈一定的剂量效应。(4)利用超滤手段和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对河蚬酶解产物进行分离并测定各超滤组分的分子量分布,然后采用动物试验对<2.5 kDa组、2.55 kDa组、510 kDa组、>10 kDa组四个超滤组分进行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河蚬酶解产物采用超滤分离能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2.55 kDa超滤组分对急性饮酒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优于其他组分。(5)采用体外ADH激活率评价方法进行活性追踪,利用Sephacryl S-100凝胶层析和RP-HPLC等手段对河蚬酶解产物2.55 kDa超滤组分进行分离纯化与筛选,最终获得1个对ADH激活作用较强的肽段(分子量为446476 Da范围)。

江林[8](2019)在《池蝶蚌酶解产物和多糖生物活性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起源于日本,是优质的淡水育珠蚌。当取完珍珠后,其肉质往往被丢弃,未被利用。为了提高池蝶蚌资源利用率,本研究以成熟的池蝶蚌肉质为材料,对其基本营养物质进行分析:新鲜池蝶蚌全脏器含有水分89.68%、粗蛋白5.63%、灰分1.93%、总糖1.24%、粗脂肪0.96%、非蛋白氮0.56%组成。池蝶蚌肉质中糖类和蛋白含量较丰富,为此开展池蝶蚌多糖和酶解相关研究。研究首次选用三种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动物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对池蝶蚌全脏器进行酶解,建立相关的工艺流程,获得上述三种酶解产物。并对酶解产物的基本营养成分和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设计体外抗氧化实验,探究其抗氧化能力。研究发现:三种酶解产物均对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而且清除效果随着三种酶解产物浓度增加而增强。其中,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对三种指标清除率效果最好。以0.6 mg/mL为例,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以及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3.8%、37.2%、19.6%,研究表明池蝶蚌酶解产物具有体外抗氧化的能力。实验设计体外乙醇脱氢酶(ADH)激活率、小鼠醉酒实验,探究池蝶蚌三种酶解产物对解酒相关生物活性功能。体外ADH激活率结果表明,3.75-150 mg/mL浓度范围表现出正相关;醉酒实验结果显示: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与模型组相比能够延长耐受时间1.5小时,缩短醉酒时间3小时,以上两种时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动物蛋白酶酶解产物与模型组相比延长耐受时间0.5小时和缩短醉酒时间2小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组耐受和醉酒时间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动物、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对解酒有一定的功效。根据体外抗氧化实验、ADH激活率实验和醉酒实验结果,选用池蝶蚌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设计抗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在150 mg/kg BW剂量下会显着提高肝脏匀浆中谷胱甘肽(GSH)的含量(p<0.01),降低甘油三脂(TG)的含量(p<0.01);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p<0.05)。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虽不显着,但随着酶解产物浓度增加具有一定降低的趋势。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判定方法》,肝组织中TG、GSH、MDA任意两者具有阳性,则说明该物质具有辅助保护肝脏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对酒精诱导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具有一定的缓解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热水乙醇提方式获得池蝶蚌多糖(HSP-1),设计池蝶蚌多糖(HSP-1)抗肿瘤和修复肝损伤实验。选用SMCC-7721和SGC-7901细胞株进行实验,发现池蝶蚌多糖(HSP-1)在低浓度下(100-200μg/m L)对两者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超过400μg/m L时出现抑制效果,随着HSP-1浓度增加,两种肿瘤抑制率逐步提高,当HSP-1浓度为1000μg/m L,对两种细胞抑制率仅为12%、11%,抑制效果不显着。探究HSP-1抗酒精诱导肝损伤时,HSP-1在250mg/kg BW可以显着降低血清中两种转氨酶的含量,在急性肝损伤和非急性肝损伤(4周)都能体现出很好降低两种转氨酶(p<0.01)。小鼠肝脏匀浆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显着降低(p<0.05),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比模型组(只灌胃白酒组)显着升高(p<0.05);非急性(4周)肝损伤小鼠肝脏匀浆中MDA含量虽然未显着降低(p>0.05),但随着池蝶蚌多糖(HSP-1)浓度的增加,对降低MDA含量趋势月明显。综上述实验结果说明HSP-1对酒精诱导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徐浩[9](2019)在《河蚬多肽体内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急性肝损伤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氧化反应是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常发生的活动,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作为其主要产物,在生理功能中起着双重作用。化学修饰的抗氧化剂对人体构成潜在危害而存在使用限制,所以从动植物中获取具有较高安全性和较高活性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对机体提高自身抗氧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河蚬是一种双壳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文通过分离纯化技术提取河蚬中抗氧化肽,并进一步研究其对化学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以河蚬软体为原料,对其营养成分及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河蚬软体部分水分含量为86.64%,干样品中粗蛋白、粗脂肪以及灰分含量分别为62.80%、11.67%和4.82%。样品中有17种氨基酸(557.87 mg/g),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6种必需氨基酸(206.77 mg/g),占氨基酸总量的37.06%,且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构成比例达到国际标准要求。河蚬软体中还含有较丰富的矿物质,尤其是Cu和Zn元素均高于常见贝类。综上所述河蚬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软体动物。通过对多肽获得率、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确定胰蛋白酶为河蚬的最佳水解酶。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水解单因素实验并通过响应面优化工艺参数。最终得到最优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45℃、pH值7.5、料液比(w/v)1:7.5和酶加量2020 U/g。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酶解液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62.22%。河蚬软体水解后,通过超滤系统将多肽分成>10 ku、10 ku-5 ku、<5 ku三个组分,结果表明<5 ku的多肽组分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采用Sephadex G-25凝胶层析对分子量小于5 ku的河蚬多肽进一步分离,获得Ⅰ、Ⅱ、Ⅲ和Ⅳ四组分,通过细胞实验得出组分Ⅰ具有最强的保护HepG-2细胞免受H2O2氧化损伤能力,然后利用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将组分Ⅰ分为九个组分,其中FⅠ-3具有最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终利用RP-HPLC纯化得到目标多肽X。通过质谱分析得其分子量为988.3 u,氨基酸序列为KGPAPFYPL。最后,利用CCl4构建小鼠化学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小分子河蚬肽在增强小鼠抗氧化防御系统、抑制促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小分子肽对小鼠无毒害作用,并且能够降低肝脏指数、提高脾脏指数,减少血清中ALT和AST含量,提高肝脏中SOD和CAT含量,减少MDA含量。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实验和TUNEL染色观察,小分子多肽能够明显改善肝脏组织损伤,减少炎症因子的生成,同时抑制化学损伤导致的肝细胞凋亡。综上所述,小分子多肽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孙紫薇[10](2019)在《猪膏发煎治疗“诸黄”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猪膏发煎治疗黄疸病的记载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已沿用千年,尤其是在清代,猪膏发煎的应用记载及理论论述均很丰富。但在现代临床中,猪膏发煎在黄疸病的治疗中却鲜有应用,其药理作用和物质基础更是没有现代研究涉及。形成这样极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对猪膏发煎疗效的质疑,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然而,通过系统整理文献发现,猪膏发煎存在一系列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猪膏发煎由猪油和人发煅烧而成,属于中药炭药的一种,若从药物合成的角度分析,猪膏发煎更是我国古代首次进行药物化学合成的重大创举。所以,猪膏发煎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炭类中药(简称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积累,其确切的疗效得到了临床应用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双重肯定。但炭药发挥作用的关键物质基础至今仍未被揭示,现行的《中国药典》也缺乏对炭药质量标准的记载。现有的研究结论无法合理的阐释炭药的物质基础,经典的对于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模式,可能并不适用于炭药的研究,也不适用于研究猪膏发煎治疗“诸黄”的机理。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炭化的过程是研究炭药的关键切入点。通过借鉴纳米科学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对在炭化过程中得到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这类成分是中药物质基础中至今未被认识到的一类新成分,根据这类有效成分的结构特征和多种药理作用,我们将此类物质命名为“纳米类成分”(Nano-components,NCs)。目的:以文献记载为基础,复现并优化猪膏发煎的制备工艺。以药理药效为指导,证实猪膏发煎治疗“诸黄”的作用,并筛选出最佳的制备条件。借鉴纳米科学的技术方法,发现并表征“猪膏发煎纳米类成分”(Pork lard and human hair decoction nano-components,LHD-NCs),分析其特性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利用三种动物模型,研究LHD-NCs治疗“诸黄”的作用及机制,对经典原文进行深度解析,诠释其科学内涵。方法:1.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中复现猪膏发煎的制备工艺,结合文献记载,初步筛选相对合理的猪膏发煎的制备条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2.以药理药效为指导,通过α-异硫氰酸萘酯(α-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诱导的小鼠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以及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评价不同条件制备的猪膏发煎的药效,筛选出最佳的制备条件。3.使用萃取的方法对猪膏发煎进行分离,并评价猪膏发煎与分离获取的水溶性成分(WSC)与油溶性成分(OSC)的药效,进一步优化猪膏发煎的制备工艺。4.借鉴纳米科学技术的方法,并结合本团队前期研究结果研究LHD-NCs,并建立相对规范且可重复的LHD-NCs的制备方法。按照优化后的制备工艺,制备300℃1h、300℃2h、350℃0.5h和350℃1h四个不同条件的LHD-NCs,并对他们从形态学特征、光学特性、结构特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表征。5.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评价LHD-NCs的安全性,获取LHD-NCs的安全性参数。6.研究LHD-NCs对ANIT诱导的黄疸模型的作用和机制。包括对血清胆红素含量等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对尿胆红素含量的影响,对血清TNF-α、IL-1β和IL-6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对肝组织匀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肝组织病理特征与肝组织超微结构特征。进一步研究LHD-NCs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影响,评价LHD-NCs的肝脏保护作用并研究其机制。7.探索并建立高胆红素血症模型,分析LHD-NCs在高胆红素血症模型中,对血清胆红素和尿胆红素含量影响的时效关系,分析相应的肝脏病理特征及海马区病理特征,评价LHD-NCs在高胆红素血症模型中的肝脏保护作用和脑保护作用。进一步评价LHD-NCs降低胆红素的作用与机制。结果:1.本研究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中复现了猪膏发煎的制备工艺,结合“发消药成”及“存性”为标准,明确了制备猪膏发煎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建立了稳定且可重复的制备工艺。发现300℃1h、300℃2h、350℃30min和350℃1h为较合理的制备条件。且在上述制备条件下,猪膏发煎的产率相对稳定,约在75%至80%之间。2.通过比较猪膏发煎与分离获取的水溶性成分(WSC)和油溶性成分(OSC),对CCL4模型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血脂含量的影响,发现相比于猪膏发煎和油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不仅药效更好,而且不会影响血脂代谢。3.通过TEM观察猪膏发煎水溶性成分,发现其中可见丰富的、分散度较好的近球形颗粒,直径在1-6 nm之间的,平均直径为3.47±1.09 nm。根据本团队的前期研究结果,将这类成分称作“猪膏发煎纳米类成分”(Pork lard and human hair decoction nano-components,LHD-NCs)。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LHD-NCs的制备流程和相关参数,建立了较完善的、可重复的LHD-NCs的制备工艺。4.按照优化后的制备工艺,制备300℃1h、300℃2h、350℃0.5h和350℃1h四个不同条件的LHD-NCs,从形态学特征、光学特性、结构特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LHD-NCs为直径大致在1-6 nm的近球形颗粒。300℃1h和350℃0.5h制备的LHD-NCs分散度更好,300℃2h和350℃1h制备的LHD-NCs可见连接和重叠成片的现象。LHD-NCs可在紫外光下呈现出明亮的蓝色,可以通过肉眼轻易观察,不同条件制备的LHD-NCs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相似,约位于318 nm处可见吸收峰,可能与LHD-NCs中C=C键的π-π*电子跃迁有关。LHD-NCs最大激发波长约为328-334 nm,最大发射波长约为396-407 nm。其中350℃0.5h制备的LHD-NCs的最大激发波长331 nm,最大发射波长约为407 nm,主要含有C、O、N、S和P等五种元素,其中C、O和N含量最多,依次为72.28%,16.1%,11.11%。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占其中所有元素含量的99.49%。荧光量子产量约为12.74%。350℃0.5h制备的LHD-NCs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所得结果一致,也进一步证明了350℃0.5h制备的LHD-NCs表面上具有羟基、羧基、羰基、氨基等丰富的活性基团。5.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和动物实验发现,,LHD-NCs在高浓度时可以表现出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低浓度时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未表现出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LHD-NCs对正常小鼠的血清12项生化指标均没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表明LHD-NCs具有很高的安全性。6.通过ANIT黄疸模型评价LHD-NCs的作用和机制,结果发现三个浓度的LHD-NCs均可以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和尿胆红素含量,且低剂量给药组的疗效最佳。LHD-NCs可以降低模型小鼠转氨酶水平,其中低剂量给药组疗效最好,高剂量次之,中剂量较差。三个剂量的LHD-NCs均可以降低模型小鼠血清IL-6和IL-1β的含量,减轻炎症反应。三个浓度的LHD-NCs均可以降低模型小鼠肝组织中MDA含量,并提升SOD水平,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此外,肝组织的病理特征及超微结构特征均提示LHD-NCs在此模型中具有肝脏保护作用。7.通过CCL4肝损伤模型评价LHD-NCs的作用和机制,结果发现三个剂量的LHD-NCs均可以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水平和总胆汁酸含量。三个剂量的LHD-NCs均可以降低模型小鼠血清IL-6和IL-1β的含量,减轻炎症反应,还可以降低模型小鼠肝组织中MDA含量,并提升SOD水平,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此外,肝组织的病理特征及超微结构特征,均提示LHD-NCs在此模型中具有肝脏保护作用。8.成功建立了高胆红素血症(HBIL)模型,并评价了LHD-NCs对高胆红素血症模型影响的时效关系,发现在30 min模型小鼠胆红素含量显着升高。从30 min到180 min,模型小鼠血清胆红素含量虽然有下降趋势,但仍显着高于对照组胆红素含量。从30 min到180 min,LHD-NCs给药组可降低模型小鼠血清胆红素含量,在180 min,LHD-NCs给药组可以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血清TBIL含量、DBIL含量和IBIL含量,具有较好的降低血清胆红素的作用。LHD-NCs给药组不仅可以降低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还能降低尿中胆红素的含量。分析相应的肝脏病理特征及海马区病理特征,提示LHD-NCs在HBIL模型中的具有肝脏保护作用和脑保护作用。结论:1.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中复现了猪膏发煎的制备工艺,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猪膏发煎治疗“诸黄”的作用。猪膏发煎不仅可以降低模型小鼠血清胆红素含量,又可以其降低转氨酶水平,具有较好的肝脏保护作用。350℃0.5h制备的猪膏发煎药效最佳,可以作为猪膏发煎最佳的制备条件。2.本研究在确证了猪膏发煎具有治疗“诸黄”作用的同时,发现猪膏发煎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血脂代谢负担,造成高脂血症。结合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猪膏发煎中猪油用量较大是具有其合理性的,但在现代的饮食结构背景下,优化猪膏发煎的制备工艺,减少其对血脂代谢的负担并提升疗效则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萃取分离的方法,将猪膏发煎分离成水溶性成分和油溶性成分,发现水溶性成分不仅药效最佳,而且不会对血脂代谢造成负担。所以,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复现和优化猪膏发煎制备工艺中,萃取分离应成为重要的技术环节。3.借鉴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发现并优化了LHD-NCs的制备流程和相关参数,建立了较完善的、可重复的LHD-NCs的制备工艺。按照优化后的工艺制备四个不同条件的LHD-NCs,从形态学特征、光学特性、结构特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表征。发现不同条件制备的LHD-NCs在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方面呈现出相似性和差异性。猪膏发煎由猪油和人发煅烧而成,天然含有丰富的C、O、N、S等元素,不仅可以作为LHD-NCs的碳源,也为其丰富的表面活性基团提供了元素。LHD-NCs表面上具有羟基、羧基、羰基、氨基等活性基团,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4.LHD-NCs在细胞毒性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均表现出了很高的安全性。对LHD-NCs的安全性评价,为进一步研究LHD-NCs的生物活性提供了基础,也为临床应用猪膏发煎提供了一定的参考。5.通过ANIT黄疸模型、CCL4肝损伤模型和HBIL模型,证明了LHD-NCs具有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抗炎、抗氧化等肝脏保护作用。表明LHD-NCs可以减轻胆红素对海马区神经元的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6.本研究运用现代技术方法对经典原文进行深度解析,证明了LHD-NCs可能是猪膏发煎治疗“诸黄”的物质基础。诠释了猪膏发煎治疗“诸黄”的科学内涵,并进一步拓展了猪膏发煎的临床应用。

二、牡蛎粉对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牡蛎粉对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1.3 西医治疗
        1.3.1 药物治疗
        1.3.2 肝脏移植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2.4.1 单味中药
        2.4.2 中药复方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1.4.1 药物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1.4.3 制备秋水仙碱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1.4.6 封闭液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1.4.8 电泳液
        1.4.9 1X转膜液
    2.实验方法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2.1.1 分组方法
        2.1.2 造模方法
        2.1.3 给药方法
        2.2 标本采集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2.3 HE染色制备
        2.4 Masson染色制备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2.6.3 RNA浓度的测定
        2.6.4 反转录反应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2.7.3 总蛋白的保存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2.7.5 转膜
        2.7.6 封闭
        2.7.7 孵育抗体
        2.7.8 发光显影
        2.8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3.1.1 大鼠一般情况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4.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2)牡蛎提取物辅助保护化学性肝损伤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实验动物及环境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动物处理
        1.4.2 指标检测
        1.4.3 病理组织学检查
    1.5 实验数据统计
    1.6 结果判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牡蛎提取物对动物体重的影响
    2.2 牡蛎提取物对肝组织中MDA、GSH、TG含量的影响
    2.3 牡蛎提取物对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3 讨论

(3)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和抗肿瘤及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文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金蝉花的研究进展
        1.1.1 金蝉花简介
        1.1.2 金蝉花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1.3 金蝉花的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1.2 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1.2.1 真菌类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2.2 植物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2.3 海洋生物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3 多糖抗肝损伤作用研究进展
        1.3.1 植物多糖的抗肝损伤作用
        1.3.2 微生物多糖的抗肝损伤作用
        1.3.3 动物多糖的抗肝损伤作用
    1.4 本课题的立项背景和意义
    1.5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 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金蝉花粗多糖的提取
        2.2.2 多糖含量测定
        2.2.3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4 Sevage法脱蛋白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蛋白标准曲线
        2.3.3 金蝉花粗多糖脱蛋白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4 CP50和CP80 的制备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 抗肿瘤活性比较及机制初步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细胞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实验分组
        3.2.3 CCK-8 法检测金蝉花多糖CP50和CP80对Hela细胞增殖影响
        3.2.4 显微镜观察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形态的影响
        3.2.5 细胞划痕实验观察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
        3.2.6 DCFH-DA探针法检测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2.7 Western blot法检测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Bax、Bcl-2 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3.2.8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Bax、Bcl-2和p53 m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3.2.9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形态的影响
        3.3.3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
        3.3.4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3.5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p53、Bax和 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
        3.3.6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p53、Bax和 Bcl-2mRNA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 抗环磷酰胺致肝损伤的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金蝉花粗多糖样品的制备
        4.2.2 环磷酰胺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4.2.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4.2.4 血清、肝脏生化指标的检测
        4.2.5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环磷酰胺对小鼠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4.3.2 金蝉花粗多糖对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4.3.4 金蝉花粗多糖对肝损伤小鼠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葛根白芍甘草片对酒精性肝损伤辅助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原料的安全性
        1.1.1 葛根安全性
        1.1.2 白芍安全性
        1.1.3 甘草安全性
        1.1.4 枳椇子安全性
        1.1.5 配伍安全性
    1.2 原料功效作用
        1.2.1 葛根
        1.2.2 白芍
        1.2.3 甘草
        1.2.4 枳椇子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相关保健品研发现状
第2章 原料配伍及用量研究
    2.1 配方配伍的中医理论原则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3 葛根、白芍及甘草配伍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2.4 葛根、白芍及甘草配伍对小鼠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2.4.1 对小鼠血清中TC、TG、LDL-C和 VLDL含量的影响
        2.4.2 对小鼠血清中TBIL、GOT及 GPT水平的影响
        2.4.3 对小鼠肝脏指数及GSH水平的影响
        2.4.4 对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影响
    2.5 枳椇子用量确定
第3章 制备工艺研究
    3.1 原药材检测
        3.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3.1.2 检测方法
        3.1.3 检测结果
    3.2 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结果
    3.3 提取工艺验证
    3.4 制剂工艺考察
        3.4.1 制粒粒度选择
        3.4.2 填充剂选择
        3.4.3 湿润剂选择
        3.4.4 干燥时间考察
        3.4.5 混合时间考察
        3.4.6 崩解剂用量选择
        3.4.7 润滑剂用量
    3.5 制剂工艺验证
    3.6 制备工艺
    3.7 配方
第4章 标志性成分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葛根素检测方法及方法学考察
        4.2.1 检测方法
        4.2.2 方法学考察
    4.3 芍药苷检测方法及方法学考察
        4.3.1 检测方法
        4.3.2 方法学考察
    4.4 甘草酸检测方法及方法学考察
        4.4.1 检测方法
        4.4.2 方法学考察
第5章 葛根白芍甘草片急毒评价及功效学评价
    5.1 急性毒性实验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评价
    5.2 葛根白芍甘草片对大鼠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影响的功效学评价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评价
第6章 结论
    6.1 配伍组方研究
    6.2 工艺研究
    6.3 标志性成分研究
    6.4 毒理学初步评价及功能性评价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三角帆蚌肉护肝肽的制备及其抗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1.1 酒精性肝损伤的概述
        1.1.2 酒精性肝损伤与乙醇代谢及相关酶系
        1.1.3 酒精性肝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1.4 酒精性肝损伤与护肝肽
    1.2 三角帆蚌的研究概况
        1.2.1 三角帆蚌的简介
        1.2.2 三角帆蚌肉的营养价值及加工应用现状
        1.2.3 三角帆蚌肉的生理活性
    1.3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三角帆蚌肽的酶法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三角帆蚌肽的酶法制备
        2.3.2 体外ADH激活率的测定
        2.3.3 蛋白酶的筛选
        2.3.4 单因素实验
        2.3.5 响应面优化实验
        2.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蛋白酶的筛选
        2.4.2 单因素实验
        2.4.3 响应面优化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三角帆蚌肽的醒酒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氨基酸组成分析
        3.3.2 三角帆蚌肽对醉酒小鼠相关醒酒活性的研究
        3.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三角帆蚌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3.4.2 小鼠给酒量的确定
        3.4.3 小鼠解酒试验
        3.4.4 小鼠防醉试验
        3.4.5 三角帆蚌肽对小鼠血乙醇浓度的影响
        3.4.6 三角帆蚌肽对小鼠肝脏ADH活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三角帆蚌肽的初步分离及其体外抗肝损伤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三角帆蚌肽的超滤分级
        4.3.2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4.3.3 氨基酸组成分析
        4.3.4 分子量分布
        4.3.5 小分子肽得率的测定
        4.3.6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3.7 体外ADH激活率的测定
        4.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4.4.2 氨基酸组成分析
        4.4.3 分子量分布与小分子肽得率
        4.4.4 三角帆蚌肽及其超滤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4.4.5 三角帆蚌肽及其超滤组分对体外ADH的激活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急性ALD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引物序列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分组与建模
        5.3.2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5.3.3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急性ALD保护作用评价
        5.3.4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急性ALD保护机制研究
        5.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体重、肝脏指数的影响
        5.4.2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血清肝功能酶学相关指标的影响
        5.4.3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肝脏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5.4.4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肝脏乙醇代谢酶学相关指标的影响
        5.4.5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肝脏mRNA的影响
        5.4.6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肝脏与乙醇代谢相关mRNA表达量的影响
        5.4.7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肝脏与脂质代谢相关mRNA表达量的影响
        5.4.8 三角帆蚌肽超滤组分对小鼠肝脏与肝纤维化相关mRNA表达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三角帆蚌护肝肽的分离及其结构的初步鉴定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凝胶柱层析法(Sephadex G-25)分离纯化三角帆蚌护肝肽
        6.3.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离纯化三角帆蚌护肝肽
        6.3.3 体外ADH激活率的测定
        6.3.4 质谱分析
        6.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凝胶层析法(Sephadex G-25)分离纯化三角帆蚌护肝肽
        6.4.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离纯化三角帆蚌护肝肽
        6.4.3 氨基酸序列鉴定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第一部分 :抗纤软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药理作用机制
    1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细胞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二:综述 肝纤维化中西医诊断与防治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河蚬酶解产物解酒护肝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解酒护肝研究进展
        1.1.1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
        1.1.2 酒精性肝损伤发病的机制
        1.1.3 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方法
        1.1.4 解酒护肝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1.2 河蚬的资源特性
        1.2.1 河蚬简介
        1.2.2 河蚬的生物活性功能
        1.2.3 河蚬的开发利用现状
    1.3 本课题的立项背景及目的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河蚬肉基本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2.2.2 氨基酸组成分析
        2.2.3 脂肪酸组成分析
        2.2.4 矿物质元素含量测定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河蚬肉基本成分分析
        2.3.2 河蚬肉的氨基酸组成分析与评价
        2.3.3 河蚬肉脂肪酸组成与分析
        2.3.4 河蚬肉矿物质元素含量
    2.4 本章小结
3 河蚬肉酶解产物解酒护肝功效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河蚬肉酶解产物制备
        3.2.2 河蚬肉酶解产物基本成分测定
        3.2.3 河蚬肉酶解产物氨基酸组成测定
        3.2.4 河蚬肉酶解产物体外对ADH活性的影响
        3.2.5 小鼠给酒量选择和灌胃剂量确定
        3.2.6 小鼠防醉试验和解酒试验
        3.2.7 急性醉酒小鼠血液乙醇浓度的测定
        3.2.8 河蚬酶解产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预防效果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河蚬肉酶解产物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3.3.2 河蚬肉酶解产物氨基酸组成分析
        3.3.3 河蚬肉酶解产物体外对ADH活性的影响
        3.3.4 河蚬肉酶解产物对急性饮酒小鼠的防醉及解酒效果
        3.3.5 河蚬肉酶解产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预防效果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响应面优化河蚬肉酶解工艺及不同剂量组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河蚬酶解产物制备工艺流程
        4.2.2 酶的筛选
        4.2.3 单因素试验
        4.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4.2.5 氮含量测定
        4.2.6 ADH激活率的测定
        4.2.7 蛋白质回收率的测定
        4.2.8 不同剂量河蚬酶解物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评价
        4.2.9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酶的筛选试验
        4.3.2 单因素试验
        4.3.3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条件
        4.3.4 不同剂量河蚬酶解物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河蚬酶解产物超滤组分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评价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原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河蚬酶解产物超滤分级
        5.2.2 河蚬酶解产物及其超滤组分分子量分布
        5.2.3 河蚬超滤组分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评价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河蚬酶解产物及其超滤组分分子量分布
        5.3.2 河蚬酶解物超滤组分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河蚬酶解产物超滤组分的分离纯化
    6.1 材料与设备
        6.1.1 原料与试剂
        6.1.2 仪器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Sephacryl S-100凝胶柱分离纯化河蚬2.5~5 kDa超滤组分
        6.2.2 Symmetyy C18柱分离及纯度鉴定
        6.2.3 质谱测定
        6.2.4 河蚬多肽含量测定
        6.2.5 ADH激活率测定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ephacryl S-1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
        6.3.2 Symmetyy C18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纯化
        6.3.3 河蚬活性肽分子量测定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池蝶蚌酶解产物和多糖生物活性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贝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多糖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2.1 抗氧化活性
        1.2.2 抗肿瘤活性
        1.2.3 保护酒精性肝损伤
    1.3 贝类多糖的研究现状
        1.3.1 海水贝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3.2 淡水贝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4 多糖的提取制备
    1.5 全肉酶解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1.5.1 贝类酶解产物活性研究
        1.5.2 酶解产物解酒研究
        1.5.3 酶解工艺研究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池蝶蚌酶解产物的制备及生物活性探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池蝶蚌基本营养成分检测
        2.2.2 池蝶蚌酶解产物的制备
        2.2.3 池蝶蚌酶解产物基本营养成分检测
        2.2.4 池蝶蚌酶解产物氨基酸成分分析
        2.2.5 池蝶蚌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实验
        2.2.6 池蝶蚌酶解产物体外ADH激活率实验
        2.2.7 醉酒实验
        2.2.8 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实验
        2.2.9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池蝶蚌及其酶解产物基本营养成分检测
        2.3.2 池蝶蚌三种酶解产物氨基酸成分分析
        2.3.3 池蝶蚌三种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
        2.3.4 体外检测ADH激活率
        2.3.5 醉酒实验
        2.3.6 急性肝损伤实验
    2.4 讨论
        2.4.1 酶解产物的制备及分析
        2.4.2 酶解产物的抗氧化分析
        2.4.3 酶解产物的解酒护肝分析
第三章 池蝶蚌多糖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多糖的制备
        3.2.2 HSP-1抗肿瘤活性探究
        3.2.3 HSP-1对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影响探究
    3.3 实验结果
        3.3.1 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3.3.2 HSP-1抑制肿瘤细胞实验
        3.3.3 HSP-1对酒精诱导急性肝损伤实验影响探究
    3.4 讨论
        3.4.1 池蝶蚌多糖HSP-1的提取
        3.4.2 池蝶蚌多糖HSP-1抗肿瘤分析
        3.4.3 池蝶蚌多糖HSP-1修复酒精诱导肝损伤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河蚬多肽体内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急性肝损伤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河蚬概况
        1.1.1 我国贝类养殖业
        1.1.2 河蚬的价值及应用前景
    1.2 活性肽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进展
        1.2.1 活性肽的抗氧化机理
        1.2.2 抗氧化肽的制备方法
        1.2.3 动植物源抗氧化肽研究进展
    1.3 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3.1 肝损伤的常见治病因素
        1.3.2 常见肝损伤模型
        1.3.3 多肽对保护肝损伤作用的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河蚬营养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2.2.3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2.2.4 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测定
        2.2.5 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2.3.2 氨基酸组成及分析
        2.3.3 矿物质含量分析
        2.3.4 蛋白质营养品质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蚬多肽制备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水解度测定
        3.2.2 短肽获得率(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3.2.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2.4 河蚬多肽水解条件响应面优化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酶制剂筛选
        3.3.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3.3 响应面优化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蚬多肽分离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河蚬酶解液的制备
        4.2.2 超滤法分级河蚬酶解液
        4.2.3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4.2.4 Sephadex G-25 凝胶层析
        4.2.5 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
        4.2.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
        4.2.7 目标多肽分子量和氨基酸组成分析
        4.2.8 HepG-2 细胞培养
        4.2.9 MTT 实验
        4.2.10 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4.2.11 脂质过氧化检测
        4.2.12 细胞凋亡检测
        4.2.13 细胞周期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河蚬软体多肽超滤分级
        4.3.2 体外抗氧化活性
        4.3.3 Sephadex G-25 凝胶层析分离抗氧化肽
        4.3.4 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4.3.5 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
        4.3.6 脂质过氧化
        4.3.7 细胞凋亡检测
        4.3.8 细胞周期分析
        4.3.9 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抗氧化肽
        4.3.10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抗氧化肽
        4.3.11 目标多肽分子量和氨基酸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蚬多肽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小鼠实验模型建立
        5.2.2 体重指标检测
        5.2.3 脏器指数对比
        5.2.4 血清指数对比
        5.2.5 肝脏指数对比
        5.2.6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实验
        5.2.7 TUNEL检测
    5.3 结果分析
        5.3.1 体重指标检测
        5.3.2 脏器指数对比
        5.3.3 血清指数对比
        5.3.4 肝脏指数对比
        5.3.5 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5.3.6 多肽抑制CCl_4致急性肝损伤的促炎反应
        5.3.7 多肽降低CCl_4诱导的肝细胞凋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表现

(10)猪膏发煎治疗“诸黄”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炭类中药的研究概况及研究进展
        1 炭药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
        2 炭药炮制方法及炮制标准的研究
        3 炭药药效的研究
        4 “高温炭化”的工艺过程,是研究炭药物质基础的关键切入点
        5 本团队前期研究成果——炭药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评价与命名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伤寒杂病论》对炭药发展的影响及猪膏发煎的记载与应用概况
        1 《伤寒杂病论》对炭药的记载
        2 血余炭的历代文献记载及炮制工艺记载
        3 猪膏发煎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猪膏发煎制备条件的优化
        引言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猪膏发煎最佳制备条件的筛选
        引言
        实验一 利用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筛选猪膏发煎的制备条件
        实验二 利用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筛选猪膏发煎的制备条件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猪膏发煎的萃取分离及肝脏保护作用的评价
        引言
        实验一 猪膏发煎的萃取分离
        实验二 猪膏发煎萃取分离后水溶性成分和油溶性成分的肝脏保护作用评价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猪膏发煎水溶性成分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制备
        引言
        实验一 猪膏发煎水溶性成分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
        实验二 LHD-NCs的制备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猪膏发煎纳米类成分的表征研究
        引言
        实验一 不同条件制备的LHD-NCs的形态学表征
        实验二 不同条件制备的LHD-NCs的光学特性表征
        实验三 不同条件制备的LHD-NCs的表面基团表征
        实验四 350℃0.5h制备的LHD-NCs的结构表征
        实验五 350℃0.5h制备的LHD-NCs的荧光量子产率计算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猪膏发煎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引言
        实验一 猪膏发煎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实验二 LHD-NCs对正常小鼠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猪膏发煎纳米类成分对α-异硫氰酸萘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一 LHD-NCs对 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模型生化指标的影响
        实验二 LHD-NCs对 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模型中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实验三 LHD-NCs对 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模型肝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影响
        实验四 LHD-NCs对 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影响的病理特征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猪膏发煎纳米类成分对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一 LHD-NCs对 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实验二 LHD-NCs对 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中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实验三 LHD-NCs对 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肝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影响
        实验四 LHD-NCs对 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影响的病理特征
        讨论与小结
    第九章 猪膏发煎纳米类成分对高胆红素血症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一 LHD-NCs对高胆红素血症模型影响的时效关系
        实验二 LHD-NCs对高胆红素血症模型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实验三 LHD-NCs对高胆红素血症模型影响的病理特征
        讨论与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牡蛎粉对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牡蛎提取物辅助保护化学性肝损伤功效研究[J]. 刘淑集,许旻,苏永昌,廖登远,陈晓婷,乔琨,蔡水淋,潘南,陈贝,王茵,苏捷,刘智禹. 渔业研究, 2020(03)
  • [3]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和抗肿瘤及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研究[D]. 周红秋. 江苏大学, 2020(02)
  • [4]葛根白芍甘草片对酒精性肝损伤辅助保护作用研究[D]. 史保银.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5]三角帆蚌肉护肝肽的制备及其抗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D]. 钟佳佳.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6]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D]. 许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河蚬酶解产物解酒护肝活性的研究[D]. 张帅.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8]池蝶蚌酶解产物和多糖生物活性功能分析[D]. 江林. 南昌大学, 2019(02)
  • [9]河蚬多肽体内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急性肝损伤保护的研究[D]. 徐浩.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猪膏发煎治疗“诸黄”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孙紫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牡蛎粉对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