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器

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器

一、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仪(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S8体外除颤仪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科曼S8体外除颤仪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9月心脏骤停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科曼S8体外除颤仪,n=15)和对照组(某国内品牌体外除颤仪,n=25),对患者进行早期除颤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除颤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首次除颤成功率、总体除颤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科曼S8体外除颤仪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不劣于某国内品牌体外除颤仪。

冉飘,王静,王秀玲,林爱进,徐梅[2](2021)在《公众启动除颤PAD项目实施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院外心搏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早期除颤是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社区及公共场所投放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ic External Defbrillator,AED),供普通公众使用,为室颤患者除颤,以挽救患者生命。公众启动除颤计划(Public Access Defibtillation,PAD)目前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PAD在国内外的实施现况和效果进行综述,为推动我国社区与公共场所除颤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李伟明,谢佳玲,彭莉,魏良,王双卫,李永勤[3](2020)在《心脏体外电击除颤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复律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医疗电子设备,心脏体外除颤仪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临床对这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依然不尽人意。本文就心脏体外电击除颤技术在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从心脏电击除颤的机制、新型体外除颤波形的设计、影响除颤结果的因素、除颤波形与室颤波形的相互作用和个性化体外除颤的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进一步优化心脏体外除颤仪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李爽[4](2019)在《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生率高而存活率低,尽早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快速除颤是抢救OHCA患者的关键措施,可由第一反应人在医疗急救(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实施,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我国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有限,且缺乏合理利用,使得OHCA院前急救形势严峻。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以最大覆盖选址模型(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MCLP)为基础,构建基于 OHCA 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和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制定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以充分利用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使之有效参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从而改善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研究方法1.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基于Utstein报告模式,参考AHA指南、欧洲复苏协会指南以及国内外OHCA数据库,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1月~2017年7月OHCA院前急救病历信息,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以E—R模型和第三范式为设计指导,采用专家小组会议确定数据库表结构,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应用OHCA数据库对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2.构建并验证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通过信息收集和实地调研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结合OHCA数据库中录入的5年(2012年~2016年)OHCA位置信息,通过地理编码将位置信息录入ArcGIS系统中,采用欧几里得度量计算距离,分析当前AED对OHCA的覆盖水平;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设置AED的有效覆盖半径和AED数量两种参数,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并以2017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基础,对AED优化配置方案进行验证。3.构建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ArcGIS系统中2012~2016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研究基础,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根据社区网格化管理概念将浦东新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作为第一反应人的活动辖区,设置第一反应人的有效覆盖半径和OHCA覆盖水平两种参数,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4.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前期AED优化配置方案以及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小组会议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研究结果1.形成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是参考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院前急救特点,结合国际公认指南、专家会议进行设计,规范了 OHCA数据内容的录入标准和表达方式,其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操作便捷,具备录入、查询、导出及管理功能,可为未来院前急救中心常规OHCA患者的信息登记提供模板。应用OHCA数据库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结果显示OHCA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81-90岁高发,但患者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80.22%的OHCA发生于居民区,公共区域的OHCA以街道发生频率最高。65.9%的患者以心源性病因为主,首次监测心律多为心搏停止,心律类型为不可除颤型心律。OHCA目击率、旁观者CPR实施率以及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超过半数的OHCA放弃了心肺复苏。OHCA的高发时段为6:00-11:59,冬季较夏季发生频率高。OHCA的持续时间、急救响应时间均超过心搏骤停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2.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AED合理性分析显示AED安放位置与OHCA发生地不匹配现象严重。当AED的覆盖半径为100 m时,当前配置的AED对OHCA的覆盖率仅为4.60%,OHCA患者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为1124.99 m。优化后的AED配置方案AED对OHCA的覆盖率显着提高,OHCA患者距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缩短,两种优化配置策略对比显示重新改变已配置的AED位置可节约成本,更大程度地提高对OHCA的覆盖水平。其次,AED验证结果显示仅依靠步行获取AED的时间超过黄金救治时间4min,而骑行和电动骑行基本在4min以内。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结论与之前一致,证明AED优化配置方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3.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研究显示,当覆盖半径为100 m时,第一反应人可快步行走至OHCA患者身边,其需求量为4626人时可覆盖95%的OHCA。若第一反应人骑行或电动骑行至患者身边,其最大覆盖半径分别为300 m和500 m,此时需要配置1626个和1262个第一反应人,才可将OHCA覆盖率提高到95%。4.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前期综合分析,选择AED优化配置方案为:①已配置的AED位置不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新增AED数量4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②已配置的AED位置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AED数量10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①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0%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②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5%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此为背景,根据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第一反应人的交通状态和OHCA事件中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呼叫不同覆盖半径下的第一反应人并取来不同覆盖半径下的AED,以尽可能使第一反应人和AED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到达OHCA患者身边,时间在4 min之内。研究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具有中国心搏骤停特征,同时兼顾Utstein指南报告模版和国外成熟数据库特征,可规范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信息录入,高效管理和分析OHCA数据,提供临床及科研决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大样本OHCA病例分析显示OHCA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但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院前急救形势严峻。OHCA事件目击率、旁观者CPR和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凸显了第一反应人和AED有效参与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当前AED配置合理性有待提高,基于OHCA事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充分发挥AED在院前的急救价值。此外,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建立第一反应人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示在未来配置第一反应人时,可根据招募的第一反应人的数量,为其合理配置交通工具,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让第一反应人随身携带AED,以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提供了第一反应人和AED参与OHCA院前急救的新模式,可为未来院前急救提供借鉴,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改善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吕鹏飞[5](2018)在《心脏除颤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由此导致的心源性猝死也越发多见。目前,电击除颤是治疗心源性猝死的唯一有效手段。电击除颤技术涉及多领域知识,技术门槛高,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等相关的性能指标要求也相当严格,而且国内尚缺乏自主对除颤技术以及相关急救技术的研究。至今为止,只有迈瑞一家公司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颤产品推出,这远远无法满足国内除颤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使得国外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所以除颤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自主研发可靠的除颤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已是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除颤技术的调研,综合分析了国内外除颤技术现状、电击除颤的生理基础、除颤仪的工作原理、电击除颤关键技术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心脏除颤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研制》课题,并展开研究。首先,本文根据除颤基本原理及最新的技术进步开展除颤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关键部件选型,依此搭建了新的除颤系统架构,在对硬件系统做出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析各个功能模块需求,依次设计了心电信号采集电路,经胸阻抗检测电路、R波识别电路、高压充电电路、桥式放电电路以及主控电路等模块,并完成了PCB绘制、电路板焊接、硬件测试和系统集成等工作。其次,对系统的软件功能进行了分析说明,完成了下位机和上位机程序的架构搭建及详细程程序设计:其中,下位机程序包括各个模块的控制流程驱动、经胸阻抗的计算以及充电电压和放电能量的计算等程序;上位机包括人机交互程序和数据显示与存储等功能的程序;并且为上下位机的通信建立了完整的通信协议。最后,我们对系统进行了软件与硬件的集成测试与系统验证,并给出了详细的测试流程与结果。测试包括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测试、经胸阻抗数据验证、充电时间和电压验证、放电能量验证等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个模块硬件电路达到设计指标要求;经胸阻抗测量范围为20-200Ω,误差在2Ω范围内;充电电压误差小于5%,最大能量充电时间小于4s;放电能量误差小于15%,放电方式为双相波,满足了本文预期的设计要求。本文的输出将为后续产品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吕鹏飞,叶继伦,张旭,孙阳,彭嘉鹏[6](2018)在《体外除颤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除颤仪是重要的急救设备,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除颤仪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该文回顾了除颤仪发展历史,对除颤仪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深入分析了除颤仪关键技术,同时对比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展望除颤仪的发展趋势。

蒋婷[7](2017)在《1例应用全自动体外除颤仪救治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肌炎护理》文中研究指明全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由计算机编程与控制的用于体外除颤的,自动性程度极高的除颤仪,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具有自动分析心律功能。当电极片粘贴好后,仪器立即对心脏骤停的心律进行分析,然后自动放电治疗[1]。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的病变是SLE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SLE可累及心脏各个部分,其导致心脏损害的机制与抗原复合物沉淀有

孙晓璐[8](2016)在《苏州地区一级医院除颤仪配置及使用现状的调研》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苏州地区一级医院除颤仪配置及使用情况,为进行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供依据,为医疗行政部门落实和提高除颤仪的规范化配置和使用水平提供资料。方法:由苏州市急诊急救质量控制(会诊)中心制定《基层医院除颤仪使用情况检查用表》及《心脏电除颤考核评分标准》,在2013年11月27-29日及2014年11月26-28日,由苏州市卫生局组织督导专家组,对苏州地区一级医院除颤仪配置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并由督导专家随机对从事急诊的医护人员心脏电除颤知识及除颤仪操作流程进行考核,据此提出相应整改意见。结果:(1)2013年及2014年均实际调查137家一级医院,其中两次均调查到的医院133家。(2)苏州地区一级医院2013年及2014年除颤仪配置率分别为59.9%及64.2%,配置率与医院所在地区、医院性质、医院年门诊量有关。除颤仪总数分别为98台和113台。(3)2013年及2014年除颤仪检测及使用登记完整率分别为45.1%及69.3%,除颤仪可使用比例分别为58.2%及69.9%,均与医院所在地区有关。(4)基层医院从事急诊的医生心脏电除颤知识及除颤仪使用考核成绩为90(86,95)及90(84,95),护士考核成绩为89(69,95)及90(76,95),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州市区四区医院医护考核成绩以及公立医院考核成绩较五县市医院以及民营医院高。(5)比较各地区两年的差异发现,张家港市提升较为显着,吴江市退步较为明显,当地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对一级医院的的重视程度对基层医疗水平的变化有影响。结论:(1)苏州地区一级医院除颤仪配置及使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苏州各地区一级医院从事急诊的医务人员需要系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刘晶晶,桂莉,陈卓敏,许开云,厉瑛,张静,周玲君[9](2015)在《基层军医除颤技能掌握现状及自动体外除颤仪培训的效果》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基层军医的除颤技能掌握现状,并通过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培训,增强其除颤能力和自信心。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参加第二军医大学全科医学培训的基层军医224名,对其进行AED培训,并在培训前后填答相关调查问卷。结果基层军医培训后首次除颤时间、自信心水平、电极片放置准确率、除颤前确保所有人离开患者及除颤后立即重新开始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均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基层军医缺乏实施除颤的经历且很少接受除颤培训,除颤能力和自信心不足;考虑到AED的优势,应为基层部队更多地配置AED以保证早期除颤的实施,同时AED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军医的除颤能力和自信心。

任捷[10](2011)在《大企业员工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培训效果评价》文中提出背景在提高院外心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方面,由基层急救人员施行的基本生命支持技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病人是否能获得成功复苏,有赖于广泛的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和有良好组织的公众可用除颤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急救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是目前还存在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不足,急救培训以理论讲授为主,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欠佳等问题。本研究以大型企业的员工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复苏指南,分别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授课方式的教学方法(简称传统授课式)来进行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培训,从理论和技能两方面来研究培训效果。目的通过积极探索基本生命支持技术的有效培训方法,以期提高员工众多的大型企业应对突发院外心搏骤停病人的处理能力,提高员工的实际复苏技能和长时间未复培情况下的技能保持力。研究对象和方法在石油化工、电力、医疗器械等行业公司的员工志愿者中,按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362名年龄≥18岁的志愿者(排除了专业医疗人员),将其随机分成三组,即按照AHA2010版复苏指南教学的交互式培训组(2010版本组),按照AHA2005版复苏指南教学的交互式培训组(2005版本组)和按照AHA2005版复苏指南教学的传统授课组(对照组),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对3组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培训及培训后的理论评测。同时对这3组再次分层随机抽样,在培训的不同阶段进行实际技能的评测。使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通过完成各自的3小时全程教学之后,2005版本组和对照组的理论评测成绩(总分20分)为:交互式授课方法的2005版本组得分17.41±1.99(121人),要优于对照组的16.51±2.1(120人)(P<0.01)。在一月期复训前的两者成绩得分的比较中发现,2005版本组得分15.54±2.00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得分11.13±2.56(P<0.01);而后2005版本组经过30分钟录像简单复训后的理论测试成绩与对照组重新接受3小时交互式培训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理论测试中的通过率与接受的培训模式和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有关。初次培训后在技能指标的各个方面表现,交互式培训组均分别要好于对照组,仅仅在识别病人状况并拨打急救电话、完成除颤操作所用时间方面的无显着差异;一月期复训前的表现:在呼叫同伴去取得自动除颤仪(AED)操作和通气技能两方面交互式培训组仍有较明显的优势。技能的自身对照发现:交互组两组(2010版本组和2005版本组)肺复苏CPR技能保持力较理想;关于开始第一次胸外按压之前所需时间这一指标三组均明显延长。2010版本组从56.1±8.0秒延长到了65.5±8.6秒,2005版本组从75.6±16.7秒延长到了85.9±17.0秒(P均<0.01)。一个月时间之后,对照组的CPR技能仍然处于低水平,关于开始第一次胸外按压之前所需时间这一指标进一步降低,由原来的93.9±18.0秒延长到了102.3±13.2秒(P<0.01);但使用AED的技能明显提高了(P<0.01)。结论交互式培训方法在理论评测和技能测试方面均优于传统授课方法。接受BLS培训的学员在一定时间后,实际BLS技能水平会降低,对基层急救员定期进行BLS复训是有必要的。在急救员快速开始胸外按压方面,按2010版本新复苏指南进行的交互式培训对比2005版本指南培训效果更好。

二、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仪(论文提纲范文)

(1)S8体外除颤仪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除颤成功率
    2.2 复苏成功率
    2.3 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2)公众启动除颤PAD项目实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公众启动除颤PAD项目的实施
    1.1 AED的作用
    1.2 公众启动除颤(PAD)
        1.2.1心肺复苏最佳的方案与典范—西雅图金县的PAD计划
    1.3 AED覆盖率
2 社区及公共场所放置AED须具备的要素
    2.1 规划配置AED及维护
    2.2 对非专业急救人员进行CPR和AED使用的培训
    2.3 PAD主管职责
3 社区及公共场所放置AED项目政策法律的制定
    3.1 美国AED项目政策法律的制定
    3.2我国在公众急救设备配置与运用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
4 OHCA数据登记系统的建立是急救系统的持续质量改进的基础
5 急救系统(EMS)是PAD项目中的参与者与领导者
6 建议与展望

(3)心脏体外电击除颤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电击除颤机制的研究
2 新型体外除颤波形的研究
3 影响除颤结果的因素研究
4 除颤波形与室颤波形的相互作用研究
5 个性化体外除颤方案的研究
6 总结

(4)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及应用
    一、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
    二、浦东新区OHCA数据录入及现状分析
    三、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及验证研究
    一、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研究
    二、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
    三、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研究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院前急救模式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六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局限
    四、研究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参加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三、学术交流情况
    四、所获奖励和荣誉
致谢

(5)心脏除颤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除颤发展历史
        1.2.2 除颤技术研究现状
        1.2.3 除颤仪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除颤电生理基础与除颤仪基本原理
    2.1 室颤与除颤电生理基础
        2.1.1 心脏电生理基础
        2.1.2 室颤发生机制
        2.1.3 电击除颤机制
        2.1.4 影响电击除颤效果的主要因素
    2.2 除颤仪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2.1 除颤仪基本原理
        2.2.2 除颤仪的分类
        2.2.3 除颤仪的关键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除颤硬件系统设计
    3.1 除颤系统结构框架设计
    3.2 心电采集模块设计
        3.2.1 心电信号特点
        3.2.2 ADAS1000心电采集集成芯片介绍
        3.2.3 心电采集系统结构以及电路设计
    3.3 R波识别模块
        3.3.1 同步除颤模式介绍
        3.3.2 R波识别模块结构以及电路设计
    3.4 经胸阻抗模块设计
        3.4.1 经胸阻抗信号采集原理
        3.4.2 经胸阻抗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3.5 高压充电模块设计
        3.5.1 高压电容充电方法介绍
        3.5.2 高压充电模块电路设计
    3.6 IGBT桥式放电电路设计
        3.6.1 放电波形介绍
        3.6.2 放电电路设计
        3.6.3 自放电电路设计
    3.7 MCU主控模块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除颤软件系统设计
    4.1 软件系统整体框架
    4.2 基于Keil的下位机程序设计
        4.2.1 Keil开发环境介绍
        4.2.2 心电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4.2.3 经胸阻抗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4.2.4 除颤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4.2.5 主控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4.3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程序设计
        4.3.1 LabVIEW开发环境介绍
        4.3.2 上位机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除颤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系统测试方案
    5.2 系统测试过程与结果
        5.2.1 心电采集模块测试
        5.2.2 经胸阻抗检测模块测试
        5.2.3 R波识别模块测试
        5.2.4 除颤模块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体外除颤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除颤简介
    1.1 除颤发展历史
    1.2 除颤仪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2 除颤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现状
    2.1 电容快速充电技术
    2.2 经胸阻抗检测技术
    2.3 阻抗补偿技术
    2.4 除颤波形
3 除颤技术进展
    3.1 低能量除颤波形
    3.2 植入式心率转复除颤仪
    3.3 穿戴式体外自动除颤仪
4 讨论

(7)1例应用全自动体外除颤仪救治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肌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AED使用护理
    2.2 对症护理
        2.2.1 高热护理
        2.2.2 做好糖皮质激素用药护理
        2.2.3 积极补充营养
        2.2.4 加强健康指导, 减少疾病的复发
3 小结

(8)苏州地区一级医院除颤仪配置及使用现状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层军医除颤技能掌握现状及自动体外除颤仪培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大企业员工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培训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综述 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仪(论文参考文献)

  • [1]S8体外除颤仪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 李楠.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21)
  • [2]公众启动除颤PAD项目实施研究进展[J]. 冉飘,王静,王秀玲,林爱进,徐梅.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05)
  • [3]心脏体外电击除颤技术的研究进展[J]. 李伟明,谢佳玲,彭莉,魏良,王双卫,李永勤.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20(06)
  • [4]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D]. 李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2)
  • [5]心脏除颤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研制[D]. 吕鹏飞. 深圳大学, 2018(07)
  • [6]体外除颤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 吕鹏飞,叶继伦,张旭,孙阳,彭嘉鹏.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8(03)
  • [7]1例应用全自动体外除颤仪救治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肌炎护理[J]. 蒋婷.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06)
  • [8]苏州地区一级医院除颤仪配置及使用现状的调研[D]. 孙晓璐. 苏州大学, 2016(01)
  • [9]基层军医除颤技能掌握现状及自动体外除颤仪培训的效果[J]. 刘晶晶,桂莉,陈卓敏,许开云,厉瑛,张静,周玲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01)
  • [10]大企业员工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培训效果评价[D]. 任捷. 复旦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