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清洁光学仪器镜头

如何清洁光学仪器镜头

一、如何清洁光学仪器镜头(论文文献综述)

王大贵[1](2021)在《基于化学键制备润滑涂层及其表面物质传输的研究》文中指出润滑表面通过表面物质传输的方式,在生态环境、能源、医疗、航海、航天航空等众多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注型润滑表面是在粗糙或多孔结构的基底材料中灌入润滑液,通过毛细作用力或范德华力来锁住润滑油,在粗糙表面形成润滑油液层,来保持其的润滑性和排斥性。在外力破坏下,毛细作用力和范德华力难以稳定地锁住,会造成润滑液的流失,失去润滑性能。对于平滑基底或限域空间通道内构建灌注型润滑表面,则需要构筑粗糙或多孔结构会额外增加难度和成本。此外,润滑涂层修饰在微米尺度通道内浸润性情况的研究也很少。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化学键在光滑或通道内的表面构筑润滑涂层,讨论其物质传输性能,且发展了一种从热力学模型来讨论通道内浸润性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化学键构筑了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的润滑表面(SLACC)。通过协调粘附剂和润滑剂在空间上的分布,利用两者间形成化学键制备出对大多数的金属、植物、动物表面等100种基底都有普适性的润滑表面。稳定性测试是对SLACC涂层进行在砂纸磨损、刀切割、紫外辐射、热风干燥、低温干燥、极低温保持等六种物理化学破坏,其依然保持着良好润滑性能。抗污性能测试是以纳米颗粒溶液、小球藻、Hela细胞、蚂蚁、蜗牛作为模拟污染物,SLACC涂层修饰的基底材料都能够排斥模拟污染物的粘附,表现出良好的抗粘附性能。由于SLACC涂层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对生物体也表现出很好的排斥性,利用该涂层来控制生物体的运动行为,能够实现对生物体的智能控制。将蜗牛放置在SLACC涂层处理的样品和空白样品构成迷宫图案中,用空白样品来组建唯一通路。对通路路径的设计,能够控制蜗牛按照通路的方向行走来控制蜗牛的行动轨迹。SLACC涂层修饰在微米尺度通道内能有效减阻,提高液体传输效率和解决复杂液体粘附或堵塞等问题。2:快速构筑超滑高透光度的润滑表面。本文基于单宁酸与润滑剂能形成化学键,制备了一种快速构筑润滑表面的涂料。通过简单涂覆或浸泡可以在大多数基底构筑润滑表面,且临界滑动角小于5o。能够抵抗多种高粘度液体对润滑表面的粘附,对复杂液体也有抗污效果。该涂料在玻璃表面制备润滑表面有很好的透光度,将其涂覆在内窥镜表面上,能解决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污染的问题。将涂覆润滑涂层的内窥镜插入含有血液的猪心动脉和肝脏中,放置10 min,内窥镜表面没有血液和组织液的粘附和镜头依然保持清洁,分辨率和成像没有受到影响。此外,涂料中的二氧化硅小球颗粒极易粘附在昆虫的腿部,可以控制昆虫的活动行为或传输路径,所以这为植物防治提高了一条新途径。3:从能量角度利用表面势这个参数来讨论润滑管道内浸润性情况,使得润滑管道内液体上升高度可测。由于在管道内修饰润滑表面后,利用力学分析模型很难去讨论液体在通道内的情况,并且该模型基于许多的前提和假设条件。所以本文从能量角度去讨论了不同表面的固-气表面势(σs-g)和固-液表面势(σs-l)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浸润性表面通道内液体重力做功和液体分子运动的可逆功综合讨论液体在通道内传输情况。通过四种不同浸润性表面内,八种不同液体上升的情况来验证该参数讨论通道内浸润性的具有可行性。此外将表面势这个参数引入到纳米尺度氧化铝(AAO)孔道中,可用于简单地讨论液体进入孔道的深度来反应孔道的亲疏水性。希望能够其能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情况来对这个参数进行修正,以便更好地被研究人员用于讨论管道内浸润性问题。

张小卿[2](2018)在《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喷雾燃烧特性及消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替代、环境污染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增长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缓解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约束,开发清洁替代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从传统单一化石能源向多元可再生能源转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船舶和汽车发动机等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此,国际海事组织(IMO)和相关政府颁布了更严格的排放法规,迫使发动机清洁燃烧技术发展。在此背景下,生物乙醇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之一,具有碳中性、生产来源广泛的特点,被认为是未来重要清洁能源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乙醇属于含氧型燃料,将其应用在柴油机上可以有效降低尾气有害物排放。通常,生物乙醇跟柴油混合使用。为了节省精炼能耗并降低成本、防止混合物分层,可以采用含水质量分数为20%的含水乙醇(20 wt%)跟柴油混合并配制成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研究表明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可以保持较长的稳定时间。本文以含水乙醇乳化燃料为研究对象,依托实验室定容燃烧弹实验平台,对乳化燃料的理化特性、喷雾特性、基于两色法的乳化燃料喷雾火焰温度和碳烟浓度(KL)分布测量以及乳化燃料的微爆现象进行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利用20 wt%含水乙醇可以获得最优的全生命周期能量收支平衡。含水乙醇与柴油、乳化剂Span80和助乳化剂正丁醇按一定比例配制含水乙醇乳化燃料HE10、HE20和HE30,可以获得较长的稳定时间。2)对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微观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与柴油相比,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具有更高的氧含量、运动粘度和汽化潜热,以及更低的表面张力、蒸馏温度、十六烷值和低热值。这些理化特征对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喷雾燃烧特性具有重要影响。3)利用阴影法和米氏散射法对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喷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柴油及乳化燃料(HE10、HE20和HE30)之间的喷雾特性差别不大;喷雾贯穿距随环境密度增加而减小,随喷射压力升高而增大;蒸发喷雾中的最大液相贯穿距随含水乙醇体积分数升高或环境密度的增大而减小。4)利用两色法和纹影法对柴油及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喷雾燃烧火焰温度、碳烟浓度以及lift-off长度(LOL)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对于相同的环境条件,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喷雾燃烧火焰平均温度和KL值比柴油的要低;而乳化燃料的喷雾燃烧火焰的lift-off长度比柴油的要长。5)提出了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微爆温度边界数学模型,并计算乳化燃料的微爆温度边界条件;利用高速显微摄影光学手段对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微爆现象进行实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常压下,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发生微爆的温度边界条件约为453 K,而柴油机上止点条件下喷雾射流中约为495 K。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微爆强度与含水乙醇体积分数的函数关系符合抛物线规律。在柴油机上止点条件下高速喷雾射流结束阶段观测到了微爆现象。6)通过本文研究,归纳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消烟机理如下: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属于含氧型燃料,在喷雾燃烧时,其自带的氧元素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当量比,改善燃烧并降低碳烟生成;乳化燃料具有更小的十六烷值和更大的汽化潜热,从而使乳化燃料在喷雾燃烧时具有更长的滞燃期和lift-off长度(LOL),有利于喷雾射流卷吸更多的空气,实现燃料与空气更充分混合,从而改善燃烧并降低碳烟生成;同时,本文的理论模型和实验结果表明在真实柴油机工况下可以发生微爆,微爆的存在促进了喷雾射流的二次雾化,有利于燃料与空气的充分混合,从而改善燃烧与降低碳烟生成。本研究获得了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喷雾燃烧特性实验数据,阐明了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消烟机理。研究成果可以为高效清洁燃烧性能的发动机设计提供参考,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缓解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向弋川[3](2018)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光学镜片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子工业、光学仪器甚至于日常生活中等,各方面都离不开光学镜片的使用,关于光学镜片的工业产线也在逐渐变多。但是光学镜片表面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缺陷损伤,这些缺陷必定会影响镜片的使用性能。目前国内企业对于镜片检测的方法比较局限,不但需要人工操作,且仪器维护繁琐,不符合现代工业产线的自动化要求。为了对光学镜片表面缺陷进行准确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光学镜片检测系统,可以广泛运用于相机镜头、眼镜镜片等相关光学镜片的缺陷检测中。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搭建了硬件检测平台,主要设计了由机电装置、图像采集系统、处理模块三部分组成的检测装置。机电装置的设计,主要包括传送带与分类装置,两者都由单片机连接到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控制传送速度或发出停止指令,由计算机的图像处理结果,完成镜片的分类筛选工作;随后是关键性的图像采集系统,通过对光源、照明方式、工业相机、镜头与工作环境的分析,选定合适的实验部件型号,达到最优的表面图像采集效果;而处理模块则是由PC计算机构成,协调检测工作的整体流程,分析缺陷检测结果,控制各模块的正常工作等,最终完成在线检测平台的搭建。软件设计则是以光学镜片的表面图像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算法讨论研究。首先是图像处理算法的确定,从图像预处理到图像分割,由不同算子的边缘检测技术再到数学形态学处理,最终建立了由拉普拉斯锐化、中值滤波、基于Canny算子的边缘检测等组成的算法程序。在注重精度要求的同时达到较高的运算速度,图像显示结果证明了算法的可靠性。其次是缺陷特征的提取及分类,综合计算表面缺陷的形状特征参数,选择了基于C4.5算法的决策树分类器。针对光学镜片表面存在的划痕、麻点、擦痕等多种缺陷类型,以参数集(圆度、凸包面积比、长宽比、圆形度)作为分类依据,达到了较高的分类准确率。最后通过MATLAB软件的GUI界面,建立了光学镜片表面缺陷检测的软件系统,完成硬件和软件的整体框架表达。本文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光学镜片的表面缺陷检测研究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最终完成了从理论上的程序算法到实际分类工作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检测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邵晓萍[4](2018)在《激光干涉图像消散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这些年,光学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快,不论是在高科技产品,还是大众消费产品,都能看到光学产品的普及应用。这使得光学加工产业发展迅速。检测精度的高低对光学元件的质量影响非常大,采用精度高、操作方便的面形检测途径,能够有效地提高光学元件的质量及其生产效率。当前,样板法和干涉仪法被很多工厂用于对镜片的在线检验。其中样板法具有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接触时易使镜片受损等问题。干涉仪法不需要使标准样板与待测镜片接触进行检验,但干涉仪造价昂贵,体积庞大。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如果能够选择适当的面形检测方法、研制相关仪器,将会大大提高镜片生产率、降低镜片生产成本。课题组在泰曼-格林光路的基础上加入了偏振干涉,先用ZEMAX软件进行模拟,然后再搭建光路,使干涉图样的对比度大大提高了。项目前期课题组成员都使用单反相机进行图像采集,无法对图像实时显示,现改为工业相机。但在采集图像过程中发现干涉图样存在很大的激光散斑噪声点,给后期图像处理带来较大困难。本文通过对多种消除相干散斑噪声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设计了一种基于旋转毛玻璃屏消散斑的方法。首先通过旋转毛玻璃屏在某一方向上的移动,推出毛玻璃屏的移动速度分别与系统信噪比和散斑对比度的关系,然后再将该关系进行修正,推导出毛玻璃屏的旋转频率分别与系统信噪比和散斑对比度的关系,将实验室系统现有参数代入进行计算,得出毛玻璃屏和转动电机的参数。根据所得结论,选取符合参数的电机和毛玻璃屏,应用于实验光路中,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实现图像散斑噪声点的消除,大大提高了后期图像处理速度,提升了系统检测精度。在研究生期间,本人还对照明设计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公路各段隧道照明,为隧道照明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对体育照明中灯具眩光防治进行了研究,仿真模拟了一室内篮球场,控制多种影响眩光的因素,达到对眩光的防治。

余思远[5](2014)在《浅谈光学仪器的维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霉、起雾是光学仪器的两大危害,这两大危害直接影响到光学仪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影响实验效果。而华南地区的潮湿天气,特别是每年二三月份的"回南天"天气的出现,使光学仪器生霉、起雾进入了高发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光学仪器的维护。本文对光学仪器生霉、起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防霉防雾的措施,以及生霉、起雾后的处理方法。

汉民[6](1975)在《西德和法国光学工业概况》文中研究表明 西德和法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光学仪器发展较早的国家,光学工业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竞争、垄断、大资本吃小资本,使许多中小光学仪器厂倒闭。如法国斯福姆(SFOM)已被马特拉(MATRA)吞并,帕拉曼图玻璃厂也已被索维莱尔厂吞

江赞襄,马秀云,陈淑萍[7](1978)在《照相机镜头防霉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 光学仪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的尖端科学和军事科学上。但长期以来,光学仪器的长霉现象,严重地妨碍了它的使用和寿命。因此光学仪器中光学另件上长霉生雾成为光学仪器的两大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国外对于光学仪器的防霉防雾(下简称双防)问题的研究,工作开展比较早,特别在第二次大战期间进行较多的工作,也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照相机与

陆敏[8](2021)在《光学表面损伤散射建模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面损伤检测是光学表面质量评价的重要量化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表面损伤自动化检测技术的研究,当前自动化检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当前检测标准中的表面损伤的尺寸为微米量级,其检测量级介于微观显微检测与宏观高分辨成像之间,是一种弱散射检测过程,目前行业内的检测技术缺少针对这一量级的高效变通的检测方法,存在分辨率过剩与视场小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在空气中的样品,很容易附着有灰尘等颗粒脏污,表面损伤与表面脏污在强度图像上的相似性,使其很难与可去除的表面脏污区分开,造成检测结果的误判率高。本文以我国当前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表面损伤自动化检测需求为应用背景,以研究表面损伤散射模型的建立与后期应用为目标,对表面损伤散射模型的理论建立、模型验证与仿真分析以及表面损伤与脏污的散射特性区分方法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使用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BRDF)来建立表面损伤散射模型,考虑了光源的相干性对微米量级表面损伤的衍射效应,基于非傍轴标量衍射理论,建立了以高斯滤波核函数为空间权重的部分相干光的衍射BRDF模型。通过对表面损伤的传递函数描述,建立了更适合描述真实物理过程的表面损伤衍射BRDF模型。在表面损伤BRDF模型验证方面,本文对傅里叶变换光散射测量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单透镜实现傅里叶变换的有效角度,采用子孔径扫描方法克服了这一角度测量范围限制,使用阵列探测器接收散射辐射,实现了快速、高精度的BRDF测量。在此基础上,分别验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和模型的有效性,研究了表面损伤散射与表面微粗糙散射共同作用的光学元件表面总积分散射,分析了模型在提出检测标准与检测方法方面的可用性。针对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区分问题,从模型角度出发对表面损伤与脏污的散射特性区分的研究较少。本文分析了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全链路成像映射过程,提出建模研究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之间的光散射参量差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使用偏振分析的方法来增加光散射参量分析的自由度,采用菲涅尔透射定律以及米氏散射理论,结合穆勒矩阵建立了表面损伤与表面脏污的偏振透射模型,分析了影响偏振散射的主要因素。在理论研究的工程应用方面,针对超大面积、椭球面形的特殊检测目标20寸光电倍增管玻壳的检测,基于模型分析设计了适用于研究对象的检测方案。根据仿真分析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BRDF得到的目标强度区分特性,利用探测器辐射动态范围与曝光时间的一一映射关系,通过实验优化获取探测器最优曝光时间,滤除了脏污噪声对成像的干扰。最后,通过先处理后计数拼接的方法实现了对元件的高精度、全覆盖快速检测。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光学元件的表面损伤自动化检测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张达[9](2021)在《光学塑料基底宽带无吸收减反射膜制备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电动注塑机的快速推广,光学塑料以价格低廉、容易实现复杂形状和质量小等优势,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光学塑料的热膨胀系数大、吸湿性严重和在紫外线下易老化等缺点,极大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因此,研究光学塑料基底减反射膜的特性,提高光学塑料镜片对于不同环境的耐性,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就五氧化三钛薄膜的吸收特性,膜层的应力特性和光学塑料基底多层减反射膜的老化特性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利用电子束热蒸发技术以不同沉积工艺在硅基底上制备五氧化三钛薄膜,使用椭偏仪测量光学常数,研究氧分压、基底温度、沉积速率和离子源能量对五氧化三钛薄膜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减小氧分压,增大基底温度和沉积速率,有利于获得高折射率、低消光系数的五氧化三钛薄膜。选择消光系数(420nm/1.1×10-4)最小的五氧化三钛薄膜为高折射率膜料,以二氧化硅为低折射率膜料,采用TFCala软件在光学塑料基底上设计并优化了 420-880nm波段平均反射率为0.5%的宽带减反射膜。(2)利用ANSYS仿真软件,分别建立了硅基底和光学塑料基底多层减反射膜的热应力模型,仿真得到的硅基底多层减反射膜的热应力为1.1GPa,光学塑料基底多层减反射膜的热应力为-12.7GPa。利用电子束热蒸发技术以不同沉积工艺在硅基底上制备单层二氧化硅薄膜、单层五氧化三钛薄膜和多层减反射膜,使用轮廓仪测量残余应力的方法,研究了基底温度、氧分压和离子源参数对膜层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在不同沉积工艺下,单层膜的残余应力会出现张应力与压应力的转换,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可以将硅基底多层减反射膜的残余应力控制在-23.7MPa到1MPa之间。(3)采用电子束热蒸发技术在光学塑料基底上以不同沉积工艺制备了多层减反射膜,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光谱曲线,得到了在420-880nm波段膜层吸收为0.1%的光学塑料基底宽带无吸收减反射膜。利用不同的老化测试设备,测试了光学塑料基底减反射膜在不同环境下的老化特性。测试结果表明:高温高湿会导致镜片透过率下降,通过减小氧分压,增大基底温度和离子源电压电流,可以在光学塑料基底上获得有效抵抗高温高湿的减反射膜;镜片在温度、湿度和紫外线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强烈的老化反应,从而导致膜层开裂,通过减小氧分压,增大基底温度和离子源电压电流,可以有效抵抗膜层开裂;通过优化沉积工艺,镜片在户外环境下20天未出现膜层开裂,在光学塑料基底上得到了具有良好抗老化性能的多层减反射膜。

张涵[10](2021)在《基于光学节点特征光轴标定系统的光机结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轴是光学设计时规定的一条理想的基准轴线,同时也是实际光学系统的重要指标,进行空间角的测量时是以光轴为基准的,尤其是高精度空间位置测量,微小的光轴偏差都将影响光学系统测量精度。本文针对现有技术无法直接标定透射式光学系统的光轴,无法实现大口径自准直基准调试以及光轴基准无法传递再现的问题,基于动态光学中的等效节点特征提出了一种光轴标定方法并利用Trace Pro软件进行了模拟验证。在研究国内外光轴标定方法的基础上,对光轴标定系统的整体组成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双向互标双自准直平行光管配合显微物镜及寻心执行结构的整体设计方案,确定了光轴标定系统的设计指标。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划分结构设计任务,对光轴标定系统中的发射模块、成像接收模块、姿态调整模块进行光学及结构设计。最后,利用实验室器材搭建实验平台并进行验证性实验。将影响光轴标定的各项因素进行误差合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双向互标双自准直平行光管配合显微物镜及寻心执行结构的光轴标定精度优于10″,满足给高精度光电系统焦面组件调整定位提供方向基准的要求,从而应用于多种光电系统装调与测试中,如导弹导引头、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微缩镜头、高精度星敏感器、光电测量设备等领域提供一种测试装调辅助手段。

二、如何清洁光学仪器镜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清洁光学仪器镜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化学键制备润滑涂层及其表面物质传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润滑表面
        1.1.1 润滑表面的发展
        1.1.2 润滑表面的种类
        1.1.3 润滑表面的制备方法
        1.1.4 理论部分
    1.2 操控物质传输的方法
        1.2.1 磁场驱动
        1.2.2 电场驱动
        1.2.3 温度驱动
        1.2.4 光学驱动
        1.2.5 物理力驱动
    1.3 物质传输的领域
        1.3.1 气体或液体运输
        1.3.2 液体收集
        1.3.3 微流控芯片
        1.3.4 生物传感器
        1.3.5 物质抗污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润滑剂与粘附剂协同抗污涂层及其减阻与抗污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内容
    2.3 SLACC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2.3.1 聚多巴胺表面修饰功能分子构筑润滑涂层的制备
        2.3.2 聚多巴胺表面修饰功能分子构筑润滑涂层
        2.3.3 聚多巴胺分子与功能分子空间上的分布关系
        2.3.4 在不同表面上修饰SLACC涂层
    2.4 SLACC涂层的抗污性能
        2.4.1 抗纳米颗粒液体污染
        2.4.2 抗血液污染
        2.4.3 抗小球藻的粘附
        2.4.4 抗Hela细胞的粘附
        2.4.5 抗蚂蚁的粘附
        2.4.6 抗蜗牛的粘附
    2.5 抗污性能的稳定性
        2.5.1 紫外辐射破坏
        2.5.2 冷冻破坏
        2.5.3 鼓风干燥破坏
        2.5.4 切割破坏
        2.5.5 砂纸磨损破坏
        2.5.6 高离心力破坏
    2.6 SLACC涂层的导航性能
        2.6.1 九宫格图案
        2.6.2 双“Z”型路线
        2.6.3 双“Y”型路线
        2.6.4 迷宫图案
    2.7 SLACC涂层的减阻性能
        2.7.1 双“Y”层流微流控芯片
        2.7.2 细胞迁移微流控芯片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润滑表面及其减阻与润滑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内容
    3.3 润滑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3.3.1 单宁酸包覆颗粒修饰功能分子构筑润滑涂层的设计
        3.3.2 液体与TA-PDMS涂层的固液界面关系
        3.3.3 不同尺度颗粒对TA-PDMS涂层的影响
        3.3.4 不同基底对TA-PDMS涂层的润滑性
        3.3.5 TA-PDMS涂层的物质运输研究
        3.3.6 TA-PDMS涂层对蚂蚁的运动影响
    3.4 TA-PDMS表面的抗污性能的结果与讨论
        3.4.1 复杂液体的抗污性能
        3.4.2 内窥镜的抗污性能
        3.4.3 蚂蚁的抗污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细管内表面修饰润滑层及其传输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内容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浸润性微米尺度通道的制备及其性质表征
        4.3.2 力学模型拟合微米尺度通道内液体高度分析
        4.3.3 热力学模型拟合微米尺度通道内液体高度分析
        4.3.4 热力学参数在纳米尺度通道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喷雾燃烧特性及消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发展现状
        1.2.2 喷雾可视化技术
        1.2.3 碳烟可视化测试技术
        1.2.4 微爆现象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意义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喷雾燃烧实验台与实验方法
    2.1 喷雾燃烧实验台
        2.1.1 实验台总体布置
        2.1.2 定容燃烧弹
        2.1.3 油路系统
        2.1.4 气路系统
        2.1.5 控制系统
    2.2 实验光学仪器设备
    2.3 喷雾实验原理与方法
        2.3.1 阴影法
        2.3.2 米氏散射法
        2.3.3 喷雾实验流程
        2.3.4 喷雾实验数据处理
        2.3.5 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计算
    2.4 喷雾燃烧实验原理与方法
        2.4.1 两色法原理
        2.4.2 两色法实验光路系统
        2.4.3 两色法标定实验
        2.4.4 两色法图像数据处理
        2.4.5 纹影法与OH自发光法
    2.5 乳化燃料微爆实验原理与方法
        2.5.1 实验光路系统
        2.5.2 实验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理化特性研究
    3.1 含水乙醇乳化燃料配制
        3.1.1 乳化燃料配制仪器设备
        3.1.2 乳化燃料配制
    3.2 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微观分布
    3.3 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理化特性研究
        3.3.1 密度
        3.3.2 表面张力
        3.3.3 运动粘度
        3.3.4 蒸发特性
        3.3.5 氧含量
        3.3.6 氢碳比
        3.3.7 十六烷值
        3.3.8 低热值
        3.3.9 汽化潜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喷雾特性研究
    4.1 Hiroyasu和Arai喷雾模型
    4.2 非蒸发喷雾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非蒸发喷雾发展过程
        4.2.2 燃料对非蒸发喷雾特性影响
        4.2.3 环境密度对非蒸发喷雾特性的影响
        4.2.4 喷射压力对非蒸发喷雾的影响
    4.3 蒸发喷雾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蒸发喷雾发展过程
        4.3.2 燃料对蒸发喷雾特性影响
        4.3.3 环境密度对蒸发喷雾特性的影响
        4.3.4 喷射压力对蒸发喷雾的影响
        4.3.5 环境温度对蒸发喷雾的影响
        4.3.6 最大液相贯穿距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喷雾燃烧特性与碳烟生成研究
    5.1 乳化燃料喷雾火焰自发光强度研究
    5.2 喷雾燃烧放热率分析
    5.3 喷雾火焰lift-off长度(LOL)
    5.4 喷雾火焰温度和KL分布
        5.4.1 喷雾火焰温度和KL空间分布
        5.4.2 喷雾火焰温度与KL时间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微爆现象研究
    6.1 含水乙醇乳化燃料的微爆数学模型
        6.1.1 乳化燃料微爆过程描述
        6.1.2 经典微爆数学模型
        6.1.3 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微爆数学模型
    6.2 乳化燃料微爆温度边界条件
    6.3 常压下微爆的实验研究
    6.4 微爆强度
    6.5 高压喷雾射流中微爆现象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基于机器视觉的光学镜片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光学镜片表面缺陷介绍
        1.2.1 表面缺陷类型
        1.2.2 表面疵病的危害
    1.3 光学镜片表面散射特性
        1.3.1 光学镜片表面散射源
        1.3.2 表面疵病散射光学模型
        1.3.3 散射法检测缺陷原理
    1.4 表面疵病检测方法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硬件组成及平台设计
    2.1 缺陷检测的流程设计
    2.2 照明模块的设计
        2.2.1 光源的分类及介绍
        2.2.2 照明方案的选取
    2.3 工业相机CCD
        2.3.1 CCD的主要参数
        2.3.2 CCD的选型
        2.3.3 镜头的选取
    2.4 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
        2.4.1 检测目标镜片
        2.4.2 主要机构功能
        2.4.3 单片机控制模块
        2.4.4 传送装置
        2.4.5 处理模块
        2.4.6 系统检测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缺陷检测的图像处理算法
    3.1 图像和算法流程分析
    3.2 图像预处理
        3.2.1 图像的滤波去噪
        3.2.2 图像的锐化处理
    3.3 图像分割
        3.3.1 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
        3.3.2 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
    3.4 基于形态学处理的表面缺陷图像轮廓修整
    3.5 基于方向梯度的缺陷区域生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缺陷检测的特征提取及分类
    4.1 缺陷的图像特征
    4.2 缺陷的形状特征提取
        4.2.1 形状特征参数计算
        4.2.2 单一缺陷的图像提取
        4.2.3 各种缺陷的形状特征参数提取
    4.3 基于C4.5算法的决策树分类器设计
        4.3.1 决策树分类器
        4.3.2 分类器的设计
    4.4 缺陷检测实验分析
        4.4.1 检测系统的实验数据分析
        4.4.2 检测系统的误差源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ATLAB的软件系统设计
    5.1 软件开发环境
    5.2 软件系统框架
    5.3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5.3.1 系统的主界面设计
        5.3.2 主菜单设计
        5.3.3 操作面板设计
        5.3.4 算法控制模块
        5.3.5 数据统计模块
        5.3.6 图像显示模块
    5.4 实物检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激光干涉图像消散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1.2.1 背景介绍
        1.2.2 光学零件加工特点
        1.2.3 课题意义
    1.3 国内外面形检测技术发展
        1.3.1 国内发展现状
        1.3.2 国外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光干涉理论和光学元件面形偏差检测原理
    2.1 引言
    2.2 光波相干原理与干涉条件
        2.2.1 干涉原理[10]
        2.2.2 干涉产生条件
    2.3 面形偏差的概念及检测方法、评价标准
        2.3.1 面形偏差
        2.3.2 面形偏差检测方法及其评价标准
    2.4 基于平行光的偏振泰曼-格林干涉型光学镜片面形偏差检测原理
        2.4.1 泰曼-格林干涉原理
        2.4.2 基于平行光的偏振干涉技术
        2.4.3 加入偏振干涉技术前后图像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散斑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散斑理论基础
        3.2.1 散斑的一阶统计性
        3.2.2 散斑的高阶统计性
    3.3 消散斑方案的对比分析
        3.3.1 振动接收屏消散斑方案
        3.3.2 铁电液晶屏方案
        3.3.3 旋转接收屏消散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旋转毛玻璃屏的干涉成像系统分析
    4.1 引言
    4.2 抑制噪声基本原理
        4.2.1 毛玻璃屏在某一方向上移动的理论分析
        4.2.2 计算分析
        4.2.3 旋转毛玻璃屏消散斑理论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平行光的泰曼-格林偏振干涉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各部分的设计分析
        5.2.1 光源设计
        5.2.2 分光部分的设计
        5.2.3 旋转毛玻璃屏成像系统设计
    5.3 系统光路的搭建
        5.3.1 系统光路
        5.3.2 系统光路调节
    5.4 图像的采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隧道照明设计
    6.1 引言
    6.2 道路照明中几个重要的照明质量评价
        6.2.1 照度
        6.2.2 亮度
        6.2.3 眩光
        6.2.4 均匀度
        6.2.5 频闪
    6.3 配光及配光曲线
        6.3.1 配光及配光曲线的含义
        6.3.2 隧道照明中灯具配光的选取
    6.4 隧道照明设计
        6.4.1 接近段
        6.4.2 入口段
        6.4.3 过渡段
        6.4.4 中间段
        6.4.5 出口段在隧道的出口附近
    6.5 案例设计分析
        6.5.1 入口段照明
        6.5.2 过渡段照明
        6.5.3 出口段亮度
        6.5.4 第二段隧道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照明中对灯具眩光的研究
    7.1 引言
    7.2 眩光的基本知识
        7.2.1 眩光的危害
        7.2.2 眩光的防治
        7.2.3 灯具设计防眩光
        7.2.4 合理的环境亮度比
    7.3 眩光控制标准及基本评价方法
        7.3.1 眩光控制标准
        7.3.2 体育场所照明方式
        7.3.3 眩光的基本评价方法
    7.4 篮球馆仿真设计
        7.4.1 模型的建立
        7.4.2 灯具的设计
        7.4.3 单个球场灯具布置
        7.4.4 GR观测点的布置
        7.4.5 整个球场设计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系统的创新点
    8.3 系统的不足
    8.4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浅谈光学仪器的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光学仪器生霉、起雾的原因
二、光学仪器防霉、防雾的措施
三、光学仪器生霉、起雾后的处理

(8)光学表面损伤散射建模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主要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表面损伤检测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1.2.1 表面损伤检测技术
        1.2.2 表面损伤散射模型建立及验证方法
        1.2.3 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区分方法
    1.3 现状总结与科学问题归纳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表面损伤BRDF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引言
    2.2 非傍轴衍射的辐射度参量
        2.2.1 非傍轴标量衍射理论
        2.2.2 辐射度参量计算
    2.3 衍射的BRDF模型
        2.3.1 相干光的衍射BRDF模型
        2.3.2 部分相干光的衍射BRDF模型
    2.4 表面损伤的衍射BRDF模型
        2.4.1 表面损伤的传递函数描述
        2.4.2 表面损伤的衍射BRDF模型
    2.5 傅里叶变换方法验证表面损伤BRDF模型
        2.5.1 傅里叶变换光散射检测原理
        2.5.2 子孔径扫描傅里叶变换系统
        2.5.3 系统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实验验证
        2.5.4 表面损伤衍射BRDF模型的验证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损伤散射模型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
    3.1 引言
    3.2 表面损伤的散射特性分析
        3.2.1 宽度对损伤BRDF的影响
        3.2.2 入射波长对损伤BRDF的影响
    3.3 损伤检测标准理论依据
        3.3.1 损伤对系统影响的杂光分析
        3.3.2 光学元件表面损伤国家标准
        3.3.3 粗糙光学表面BRDF模型
        3.3.4 检测标准理论依据
    3.4 损伤检测方法理论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散射特性区分研究
    4.1 引言
    4.2 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散射特性区分原理
        4.2.1 区分原理
        4.2.2 颗粒脏污BRDF模型
    4.3 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偏振散射模型
        4.3.1 偏振的矩阵描述方法
        4.3.2 标准光学元件表面的偏振散射模型
        4.3.3 表面颗粒脏污的偏振散射模型
        4.3.4 表面损伤的偏振散射模型
    4.4 影响偏振散射的主要因素分析
        4.4.1 待测元件折射率对Mueller矩阵的影响
        4.4.2 缺陷尺寸与波长对Mueller矩阵的影响
        4.4.3 缺陷种类对Mueller矩阵的影响
        4.4.4 入射角度对Mueller矩阵的影响
        4.4.5 Mueller矩阵对入射光偏振态的调制
    4.5 偏振散射模型有效性的原理性实验验证
        4.5.1 Mueller矩阵的测量原理
        4.5.2 实验平台搭建与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损伤模型与区分原理的工程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椭球玻壳表面损伤检测关键技术分析
        5.2.1 椭球玻壳表面损伤检测标准
        5.2.2 检测方法的理论分析
        5.2.3 实现椭球面子孔径扫描的关键技术
        5.2.4 表面损伤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
    5.3 椭球玻壳检测原理性实验系统搭建
        5.3.1 表面损伤检测成像系统
        5.3.2 子孔径扫描机械结构
        5.3.3 子孔径扫描控制系统
    5.4 颗粒脏污成像干扰的区分方法
        5.4.1 表面损伤与表面脏污的散射特性区分
        5.4.2 探测器的辐射动态范围
        5.4.3 最优曝光时间求解实验
    5.5 表面损伤识别与统计算法研究
        5.5.1 识别与统计算法流程
        5.5.2 可视化结果与检测系统验证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光学塑料基底宽带无吸收减反射膜制备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学塑料基底镀膜研究发展
        1.2.2 五氧化三钛薄膜研究发展
        1.2.3 光学薄膜应力特性研究发展
    1.3 课题主要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重点
        1.3.2 论文研究方案
        1.3.3 论文章节安排
2 光学薄膜应力理论
    2.1 光学薄膜应力的分类
    2.2 光学薄膜应力的产生机制
        2.2.1 热应力
        2.2.2 内应力
    2.3 薄膜应力的测量
    2.4 本章小结
3 单层五氧化三钛薄膜光学常数研究
    3.1 薄膜制备工艺及检测技术
        3.1.1 实验设备及操作流程介绍
        3.1.2 主要检测技术和设备
        3.1.3 实验材料及基底预处理
    3.2 沉积工艺对五氧化三钛薄膜光学常数特性的影响
        3.2.1 氧分压实验研究
        3.2.2 基底温度实验研究
        3.2.3 沉积速率实验研究
        3.2.4 离子源能量实验研究
        3.2.5 不同厚度实验研究
    3.3 光学常数反演
    3.4 减反射膜设计
        3.4.1 减反射膜理论
        3.4.2 减反射膜优化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膜层应力研究
    4.1 多层减反射膜的热应力仿真
        4.1.1 有限元分析法及ANSYS软件简介
        4.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1.3 网格划分与载荷施加
        4.1.4 有限元分析结果
    4.2 薄膜应力的测量
    4.3 单层五氧化三钛薄膜的应力研究
        4.3.1 基底温度实验研究
        4.3.2 氧分压实验研究
        4.3.3 离子源参数实验研究
        4.3.4 厚度实验研究
    4.4 单层二氧化硅薄膜的应力研究
        4.4.1 基底温度实验研究
        4.4.2 氧分压实验研究
        4.4.3 离子源参数实验研究
        4.4.4 厚度实验研究
    4.5 多层减反射膜的应力研究
        4.5.1 基底温度实验研究
        4.5.2 氧分压实验研究
        4.5.3 离子源参数实验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光学塑料基底减反射膜的制备及老化特性研究
    5.1 光学塑料基底减反射膜的制备与光谱测量
        5.1.1 光学塑料基底减反射膜制备
        5.1.2 光谱测量
    5.2 高温高湿和紫外线老化综合耐性测试
        5.2.1 高温高湿老化耐性测试
        5.2.2 基底紫外线老化耐性测试
        5.2.3 紫外线老化耐性测试
    5.3 高温、低温、高低温冲击和户外老化综合耐性测试
        5.3.1 高温老化耐性测试
        5.3.2 低温老化耐性测试
        5.3.3 高低温冲击老化耐性测试
        5.3.4 户外老化耐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10)基于光学节点特征光轴标定系统的光机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光轴标定方法研究现状
        1.2.2 动态光学的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光学节点特征的光轴标定原理
    2.1 光轴与最小二乘轴
    2.2 等效节点的概念
    2.3 微量转轴定律
        2.3.1 矢量转轴公式
        2.3.2 旋转矩阵
    2.4 光轴标定原理
    2.5 光轴标定原理仿真
        2.5.1 TracePro 软件介绍
        2.5.2 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轴标定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
    3.1 光轴标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3.2 整体结构设计
    3.3 发射模块的结构设计
        3.3.1 高精度自准直系统的光学设计
        3.3.2 高精度自准直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
        3.3.3 积分球的机械结构设计
    3.4 成像接收模块的结构设计
        3.4.1 反射镜组件的结构设计
        3.4.2 显微物镜的光机结构设计
        3.4.3 成像接收模块的整体结构设计
    3.5 姿态调整模块的结构设计
        3.5.1 直线导轨副的选型
        3.5.2 丝杠导轨副的选型
        3.5.3 垂直升降平台的设计
        3.5.4 五维转台及装夹装置的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光轴标定实验与误差分析
    4.1 光学传递函数
        4.1.1 光学传递函数的测量扫描法
        4.1.2 光学传函仪
    4.2 光轴标定实验
    4.3 光轴标定系统工作过程
    4.4 光轴标定的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如何清洁光学仪器镜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化学键制备润滑涂层及其表面物质传输的研究[D]. 王大贵.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含水乙醇乳化燃料喷雾燃烧特性及消烟机理研究[D]. 张小卿.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3]基于机器视觉的光学镜片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研究[D]. 向弋川. 福州大学, 2018(03)
  • [4]激光干涉图像消散斑技术研究[D]. 邵晓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5)
  • [5]浅谈光学仪器的维护[J]. 余思远. 内江科技, 2014(05)
  • [6]西德和法国光学工业概况[J]. 汉民. 光学工程, 1975(01)
  • [7]照相机镜头防霉工艺的研究[J]. 江赞襄,马秀云,陈淑萍. 特殊电工, 1978(02)
  • [8]光学表面损伤散射建模及检测技术研究[D]. 陆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9]光学塑料基底宽带无吸收减反射膜制备及特性研究[D]. 张达.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10]基于光学节点特征光轴标定系统的光机结构设计[D]. 张涵.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如何清洁光学仪器镜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