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播中技术理性的批判——来自麦克卢汉的“冷媒体”理论

视觉传播中技术理性的批判——来自麦克卢汉的“冷媒体”理论

一、视觉传播中的技术理性批判——来自麦克卢汉"冷媒介"说的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瑞瑞[1](2021)在《政务抖音的视觉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鲁冰[2](2021)在《图像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化研究》文中认为

高慧芳[3](2021)在《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世界知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过“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媒介思想。这些思想警句先后被归纳为“老三论”、“新十论”,甚至还被提炼为“三十八条”。然而,这种归纳式理解无法对麦克卢汉思想做出清晰的界定。再加上,由于麦克卢汉本人不注重理论系统的建构,这使得他的思想只能以一种松散的结构而存在。对此,有学者提出,麦克卢汉思想早己超出常见的学科分类,而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思想场域。通过仔细甄别,学者们从这种场域中发现了近二十种思想。其中既有震人发聩的洞见,又有众多令人费解的谜团。这种独特的思想场域不仅极易造成他人的理解障碍,也容易给人留下“技术决定论”的刻板印象。然而,随着国际学者们不断挖掘其中的人文主义传统,麦克卢汉思想才逐渐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技术人文主义。若要追本溯源,这种理解方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对麦克卢汉的第一次研究热潮。其中,有学者强调剑桥批评传统对麦克卢汉思想的重要性。然后,在90年代的第二次研究热潮中,有学者通过分析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关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文化批评。直至,在本世纪的第三次研究热潮中,“三学科”(语法、辩证法、修辞术)与剑桥批评传统、现代主义文学共同构成一种用来理解麦克卢汉思想的诗学基础,并从中形成一种新的理解方式。相较于其他理解方式仅抓住麦克卢汉思想的一鳞半爪,这种新方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试图通过观察媒介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来发现思想场域的整体特征。近年来,这种新方式不仅清晰地揭示出麦克卢汉思想场域的延伸方式,还从中发现了一种原创性诗学。相较于国际学界,尽管国内学界已经形成“媒介麦克卢汉”和“美学麦克卢汉”两种理解方式,但由于两种方式之间的理论对话不足,所以未能有效地实现思想的整合。为了解决这种理论困境,国内学术界需要通过一种新方式,来重新理解麦克卢汉思想。再加上,随着当下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不断造成媒介文化的崛起,促使“读图时代”的到来。那么,文学将会如何存在于媒介文化之中?这一问题是当下文艺理论研究必须解决的难题。这一难题不仅是麦克卢汉思想从文学批评拓展到文化批评的主要原因,还始终贯穿在他的思想场域之中,成为一种关键性构成要素。为了更深入地挖掘麦克卢汉思想遗产,以便推动国内文艺理论研究,本文选择以媒介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并试图从媒介诗学的角度来重新理解麦克卢汉思想。因此,文中首先剖析媒介诗学的历时性发展与共时性结构,而后立足于该诗学的整体特征,进行必要的理论反思。鉴于麦克卢汉媒介诗学跨越文学批评、文化批评、媒介生态研究三个领域,本文通过以下五章内容来进行相关阐释。第一章致力于梳理媒介诗学的形成与发展,并交代发展中的三次转向。而后,从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探讨了媒介诗学的文学批评观、文化批评观、媒介生态研究,以便揭示出媒介诗学的三个主要面向。最后,第五章通过综合媒介诗学的整体特征和比较,进行相关理论反思。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形成与发展。本章回顾麦克卢汉的学术道路。他两次求学于剑桥大学英文系,并先后在美国与加拿大从事英文教学,后又进入媒介文化研究。由此,借助生态隐喻,他不仅提出媒介定律,还完成关于媒介的形而上学思考。在研究中,他整合多种学科思想,并通过动态观察西方文化历史,从中形成一种跨学科的开放性研究。这种研究始终围绕媒介与艺术的关系,并试图从西方文化历史中发现媒介的效应,以此来理解媒介。然而,在理解过程中,媒介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它不仅包括文学语言与传播媒介,还被用来指代所有人工创造物,从而成为一种“泛媒介”理念。随着“泛媒介”的出现,媒介诗学不但从文学批评转向文化批评,还从文化批评进入媒介生态研究。第二章剖析了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文学批评观。受剑桥批评传统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媒介诗学将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并形成一种融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于一体的文学批评。一方面,这种文学批评以利维斯文化诗学和瑞恰兹实用批评为基础,并将“三学科”的历史视为文学文本的文化背景。它将西方文学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传统,再按照“三学科”的内部关系来划分这种文学传统的不同历史时期。它揭示出,“三学科”的历史不仅催生出语法学家与辩证法家的对立,还孕育出西方文化中诗歌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分化。这种分化导致西方现代文化中出现“文化与文明之争”,并造成个体感受力的分离。另一方面,受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文学批评通过关于意象的批评,来理解诗歌的审美特征,将诗歌的群体意象命名为“风景”。然后,根据审美效应的差异,这种批评划分出“外部风景”与“内部风景”两种类别,揭示出自浪漫主义诗歌以来,诗歌审美特征已经从“外部风景”转向“内部风景”。由此,这种文学批评既完成了对文学历史的分期,又通过诗歌意象的批评,将文学文本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合二为一,并以此来实现剑桥批评传统的基本目标。第三章着重探讨了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文化批评观。出于对文学与文化语境的综合考量,媒介诗学聚焦于语言与传播媒介的同一性,构建出一种基于“泛媒介”的文化批评。随着工业技术的急剧发展,现代传播媒介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并催生出大量流行文化,从而导致文学的边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化语境,媒介诗学以搁置判断为前提,并通过理解媒介,来观察文化语境的变化。一方面,既然语言与传播媒介都可以实现人类经验的转换,那么二者便可被统称为“泛媒介”。尽管“泛媒介”的具体形态有所不同,但都可以通过经验转换来延伸人体官能,并共同构成一种“类概念”。由此,媒介诗学便依据这种“类概念”,将各种媒介整合为一种关于“泛媒介”的延伸过程。基于延伸方式和媒介效应的不同,媒介诗学识别出不同的模式。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泛媒介”的效应,媒介诗学不仅将媒介与艺术视为两种并行文本,还将二者整合为一种复合文化文本。首先,这种文本通过媒介与艺术的界面,形成一种马赛克结构。其次,再借助各种界面的对比,这种复合文化文本被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口语文化文本、机械文化文本、电子文化文本。进而,通过对这些文化文本的批评,三种文化文本的审美特征依次被隐喻为“前欧几里德声觉空间”、“欧几里德空间”、“后欧几里德声觉空间”,并由此构建出一种涉及技术、艺术与文化的空间隐喻。最后,通过这种空间隐喻,媒介诗学不仅预测出“地球村”的到来,还以它来隐喻电子文化文本。因此说,媒介诗学形成一种以“泛媒介”和复合文化文本为基础的文化批评。第四章重点分析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媒介生态研究。借助生态隐喻,媒介诗学不仅将环境与反环视为一种媒介生态,还从二者的生态演变过程中发现媒介定律,从而形成一种可以用来研究所有人工创造物的诗学思想。首先,受生态意识的影响,媒介诗学将媒介隐喻为环境,将艺术隐喻为反环境。因此,媒介文化便被视为媒介生态。新媒介作为新环境,可以将旧环境转变为反环境;艺术作为反环境,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将新环境中的人类经验加工为反环境。环境与反环境之间不仅构成一种生态关系,还可以通过生态演变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其次,这种生态演变又被视为“原型”与“陈词”之间的转换过程。新媒介不仅是新环境,还是文化的新陈词;艺术则是关于新环境的旧陈词。二者共同促进文化“原型”的转变。再次,新陈词与旧陈词均源自人类诗性创造,并共同遵循提升、过时、再现、逆转的共时性结构。这种结构被命名为媒介定律,从而将“泛媒介”进一步拓展为所有人工创造物。最后,基于媒介词源学的理解,这种意义上的“泛媒介”又被视为源自人类诗性创造的语词,并以人体为词源,遵循媒介定律的语法规则。由此,各种人工创造物便可以构成一种关于人类诗性创造的“泛文本”,而人类文化历史便成为一种持续的言语。因此说,通过生态隐喻,媒介诗学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泛媒介”,还创造出一种关于“泛文本”的诗学思想。第五章侧重于对媒介诗学的比较与理论综合。为了便于从整体上思考媒介诗学,本章通过将它与其它相关思想进行比较来对其整体特征进行理论综合。首先,本章依次选取诺思罗普·弗莱的原型批评、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研究、罗伯特·洛根的媒介生态研究,将之分别与媒介诗学的文学批评观、文化批评观、媒介生态研究进行对比。而后,本文提炼出媒介诗学的双重结构。其中不仅区分出它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还揭示出马赛克结构与“泛文本”之间的关系。其次,为了阐明媒介诗学的理论成果,本章不仅分析了环境与反环境的发现过程,还解释了媒介定律的提出过程,从而揭示出该诗学如何实现诗学观念的拓展。再次,立足于媒介诗学的理论成果,本章将它界定为一种承上启下的诗学思想。这种诗学源自剑桥批评传统,又开创媒介生态研究。基于上述理论定位,本章既肯定了媒介诗学的理论超越与拓展,又指出它备受争议之处。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发现和尚需完善之处。鉴于这种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综合性和拓展性,本文提出六种主要发现。这些发现不仅可以启发当下的文艺理论研究,也可以促进媒介文化研究。与此同时,相对于该媒介诗学的多元化特征,本文依然存在很多尚需完善之处。

杜梦晓[4](2020)在《视觉传播视角下可视化新闻故事化报道研究 ——以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形式层出不穷,这一报道方式打破了以文字为中心的单一叙事形式,通过丰富的视觉符号来提高用户的感官享受,用故事化的报道方式来传递新闻,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但是学界对于可视化新闻的研究多局限在数据新闻的形态之上,因此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强对可视化新闻的研究。历年来全国两会的召开都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同时全国两会报道也成为新媒体技术的“秀场”。因此对于全国两会可视化新闻作品的研究能够最大化地反映出当下新闻媒体可视化新闻生产制作的情况。本文以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所发布的可视化新闻作品为研究样本,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对可视化新闻作品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对于两会可视化新闻的发展做大致的介绍,之后从视觉传播的视角入手,立足于符号学理论和罗兰·巴特的图像分层理论等,深入分析两会可视化新闻故事化报道的策略,最后总结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研究发现,从视觉传播的视角来看,两会可视化新闻首先通过符号认知、符号的选择与编码来完成故事化生产,其次通过语言修辞、图像修辞和综合视觉修辞来完成故事化报道的视觉形式表达,然后利用不同的可视化新闻形态来打造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多渠道完成两会可视化新闻故事化报道的传播。两会可视化新闻的故事化报道对受众来说具有积极的传播效果,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故事化报道娱乐化造成人的异化、故事化呈现效果不佳和报道碎片化同质化的问题。因此在之后的可视化报道中应做到视觉价值与人的价值的统一,利用设备提高画面质量,打造有符号特征的视觉故事记忆点等等。

窦金启[5](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认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李烈鹏[6](2019)在《“体坛+”APP视觉传播的交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随着媒介的演变而发生潜移默化变化,倾向于阅读更直观的视觉化内容,因此,与视觉化元素联系密切的体育新闻信息,在移动客户端上通过视觉元素的不同交互组合和交互报道等方式来传播信息,可以获得更好的传播和说服效果。“体坛+”APP作为新兴的垂直类综合体育资讯移动平台,综合各类体育项目的新闻资讯,以最具时代特征的视觉形式来交互呈现体育新闻信息,拥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学习视觉传播以及交互性的相关理论,了解当今国内外视觉新闻交互性传播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参考文献,详细分析了“体坛+”APP在媒介形态、报道形式和界面设计等层面的视觉传播交互特征和策略,并尝试通过这些分析得出其在视觉信息交互传播方面的启示,以期给其它体育类移动资讯客户端在视觉信息交互传播上提供借鉴,同时也是为学界研究视觉传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选用了内容分析法,对“体坛+”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的视觉新闻报道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通过相关技术,收集了“体坛+”关于俄罗斯世界杯的所有报道,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内容基础。此外,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已有研究做了总结和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体坛+”视觉传播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在体育新闻视觉传播方面的独特风格。“体坛+”通过对图片、视频、图表以及文字等媒介形态的交互搭配,以全媒体的视角采写和编辑体育视觉新闻信息,调动受众的感性和理性认知系统,为受众创造多元的体验交互和多感官交互。另外,“体坛+”以超文本、线性和碎片化的交互报道形式,构建了多样交互的界面和受众行为,形成了多维时空交互以及虚实沉浸交互的交互传播氛围。同时,“体坛+”在进行视觉新闻的交互传播过程中还存在视觉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多样、交互层次低、交互体系缺乏受众参与等问题。因此,体育新闻APP在视觉传播过程中,可以借鉴“体坛+”的交互传播特色,总结其传播的经验,去粗取精,促进视觉新闻交互传播。

何强[7](2019)在《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影像传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面爆发,全球进入智能制造时代。我国政府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战略规划,也不断释放出重塑工匠精神的信号,呼唤利用工匠精神助推我国智能制造快速而又高质量的发展,意在对“技术至上”的探索和追寻中,也要有对“工匠精神”为代表的人的主体性的回归。面对国家的倡导,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也作出了回应,出现了《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工匠精神》《留住手艺》《了不起的匠人》等优秀的工匠精神影像传播作品,发挥了一定的价值。本论文以工匠精神相关纪录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探讨系列纪录片的价值呈现,以其追寻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影像传播的价值。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结合相关文献综述理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提出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通过梳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发展,概括手工业时代到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提出智能制造时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人的主体性和机器工具的完美融合;第二章从影像传播理论和价值理论出发,形成研究框架;第三章从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视角、传播语言、传播渠道等方面考察相关纪录片的价值实践,分析其价值选择的表现,进而概括出其在价值评价上具有宣传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特点;第四章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工匠精神影像传播在价值选择和评价中呈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价值选择有表层化的倾向和价值评价有失衡的态势;第五章提出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影像传播的价值重塑策略思考:从完善有深度有广度的价值选择的角度提出传播内容要深入智能制造设计、生产、管理、创新环节,传播主题挖掘工匠精神现代内涵,传播视角更加多元,从形成系统持续的价值评价体系的角度提出要平衡宣传价值和文化价值,兼顾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本论文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影像传播的价值,以期对加快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打造我国智能制造的文化品格、为智能制造融入传统智慧和现代精神提供借鉴。但本文限于篇幅不够,重在探讨相关纪录片的共性,对其差异分析不够,有待提出更多具体的思考。

田雨蕙[8](2019)在《网络游戏中人物形象的视觉传播设计研究 ——以《王者荣耀》和《英雄联盟》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正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有必要从视觉传播的研究角度对其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及传播效果进行考察。人物形象是网络游戏中占主导地位的视觉传播载体,了解并解决人物形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整体提高网络游戏的视觉传播效果,创造更好的商业与文化价值。因此,本文选取《王者荣耀》与《英雄联盟》两个发展成熟、人物形象丰富、用户群庞大的网络游戏作为研究对象。从对比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二者在人物形象视觉传播设计上的共性与差异,以帮助游戏设计者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文献梳理的结果,本文将人物形象拆分为设计元素应用和人物主题两个方面。设计元素包括人物外表、色彩、画面构成三类,人物主题包括外观、性格、身份、氛围四类。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物设计、性别、跨文化对比三个视角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1、网络游戏的人物形象设计遵循对比使用色彩、强调画面动态效果的规律,对视觉元素的应用具有饱和化、商业化的特征,强调视觉刺激;2、网络游戏中人物主题的塑造具有直观和浅白的特点,缺少深度刻画,在未来的设计中应发挥取景、视角等构图设计方式的表现力;3、网络游戏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并未突破传统的审美框架,依旧对其施加软性的符号暴力,需要对其进行多元化塑造和表现;4、风格化设计是增加人物生命力的关键,本土设计者需要善用民族元素以形成自身的设计风格。

韦业宇[9](2019)在《视觉文化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研究 ——以2010年、2018年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开端是威海市于1999年发布的《你好,威海》,由此,中国通过以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代表的城市影像开始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城市影像开始进入中国城市研究的视野,成为中国城市研究的新领域。影像是视觉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对视觉文化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国经过1990年代至2000年代高速的工业化发展,目前已处在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视觉文化也开始出现了转型的趋势。由此,本文选择以视觉文化中的城市影像为切入点,对后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进行研究。以下三个论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第一,反思城市影像和城市空间的关系,第二,梳理在视觉文化转型下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评价体系,第三,以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做实证分析,得出其在视觉文化转型下的变化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和分析归纳法。文献分析法首先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视觉文化特征的研究,对城市空间、城市影像、城市形象、城市营销四者关系的研究,建构评价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价值观。城市影像可以通过向观众传递信息对城市空间的意义进行重构,由此完成列斐伏尔的再现性空间过程,也即是影像式的城市空间再生产,而不同时代下的影像式城市空间生产会展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侧重,即现代主义下的真实和后现代主义下的虚幻。分析归纳法首先对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特点进行了研究。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与城市总体规划在组织编制者、目的、内容几个方面有相似点,两者都是承载官方意志的一种传播形态。在两者的制作过程中,时代背景是共同的前提,而宣传片作为影像的一种,其制作受到文化趋势和审美趋势的影响。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可以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动态效果图。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对广州市2010年、2018年城市形象宣传片——《千年羊城南国明珠》、《听见花开城市交响》做对比研究。首先用符号学的方法将宣传片文本化,再借前文建构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进行分析,论证出了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向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转型的变化趋势。

戴茜,林一[10](2018)在《媒介视角下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大众传媒中的媒介环境学派视角分析了戏曲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媒介特性,将戏曲在跨文化传播中采用的主要媒介分为具有时间偏倚性的热媒介、具有时间偏倚性的冷媒介、具有空间偏倚性的热媒介和具有空间偏倚性的冷媒介,建构了戏曲跨文化传播媒介分析模型。结合"英译《牡丹亭》"的跨文化传播案例验证了理论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为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应采取的传播策略提供了参考。

二、视觉传播中的技术理性批判——来自麦克卢汉"冷媒介"说的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觉传播中的技术理性批判——来自麦克卢汉"冷媒介"说的议题(论文提纲范文)

(3)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由来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思路与意义
第一章 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思想起源
        一、麦克卢汉的学术道路
        二、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形成基础
    第二节 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三次转向
        一、从文学批评转向广告意象批评
        二、从广告意象批评转向媒介文化批评
        三、从媒介文化批评转向“泛文本”批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思想缘起
        一、剑桥批评传统
        二、源自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基于“三学科”背景的文学分期
        一、前奥古斯丁时期
        二、自奥古斯丁至阿伯拉时期
        三、自阿伯拉至伊拉斯漠时期
        四、自托马斯·纳什以来的时期
    第三节 关于诗歌意象的批评
        一、关于诗歌意象的基本认识
        二、诗意过程中的群体意象
        三、群体意象的两种主要类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文化批评
    第一节 关于流行文化的批评
        一、古代智慧的现代复兴
        二、广告意象批评
    第二节 关于“泛媒介”的模式识别
        一、“泛媒介”的提出
        二、“泛媒介”延伸的模式识别
        三、“泛媒介”效应的模式识别
    第三节 基于“泛媒介”的复合文化文本
        一、复合文化文本的生成
        二、复合文化文本的三种主要类型
        三、关于复合文化文本的空间隐喻
        四、“地球村”的多维度隐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媒介生态研究
    第一节 作为环境的媒介
        一、源自生态意识的环境与反环境
        二、环境的双重隐喻
        三、环境的双重效应
    第二节 源自环境与反环境的媒介生态
        一、环境中的艺术家
        二、作为反环境的艺术
        三、关于环境与反环境的生态隐喻
    第三节 关于媒介生态演变的媒介定律
        一、生态演变中的形式因
        二、基于形式因的媒介定律
        三、关于媒介定律的媒介词源学
        四、基于媒介词源学的诗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比较与理论综合
    第一节 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的比较
        一、媒介诗学与原型批评的比较
        二、媒介诗学与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比较
        三、媒介诗学与洛根媒介生态研究的比较
    第二节 关于媒介诗学整体特征的理论综合
        一、媒介诗学的双重结构
        二、媒介诗学的思想成果
        三、媒介诗学的理论定位
        四、媒介诗学的意义与局限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视觉传播视角下可视化新闻故事化报道研究 ——以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一章 两会可视化新闻的发展
    第一节 视觉传播视角下的两会可视化新闻
    第二节 两会可视化新闻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两会可视化新闻的发展动机
第二章 故事化生产:两会可视化报道中的故事生成
    第一节 符号认知:多符号认知打造丰富视觉观感
    第二节 符号选择:两会故事化报道中的符号选择和文化表征
    第三节 故事编码:两会故事化报道中的叙事策略
第三章 故事化修辞:两会可视化报道中的故事展现
    第一节 语言修辞:文学修辞手法再现画面
    第二节 图像修辞: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意义建构
    第三节 综合视觉修辞:声音和镜头的共同打造
第四章 故事化传播:两会可视化报道中的故事传播
    第一节 传播形式:不同的可视化形式打造不同的视觉特点
    第二节 传播渠道:利用多元渠道扩大传播范围
第五章 两会可视化新闻故事化报道的反思
    第一节 两会可视化新闻故事化报道的价值
    第二节 两会可视化新闻故事化报道中的不足
    第三节 两会可视化新闻故事化报道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体坛+”APP视觉传播的交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视觉传播的研究分析
        2.1.1 国内研究状况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关于体育新闻视觉化传播的研究分析
    2.3 关于移动APP视觉传播的研究分析
    2.4 关于移动APP交互性传播的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视觉新闻交互传播基础概念和理论
    4.1 视觉传播
        4.1.1 视觉传播概念界定
        4.1.2 视觉传播的特点
    4.2 移动传媒交互性传播
        4.2.1 交互性传播概念界定
        4.2.2 移动传媒交互传播的特性
    4.3 相关理论基础
        4.3.1 视觉认知
        4.3.2 新媒体交互的受众认知模式
        4.3.3 全平衡理论
5 “体坛+”视觉传播的媒介形态交互
    5.1 “体坛+”视觉传播的媒介形态分析
        5.1.1 以图像为视觉主体
        5.1.2 以视频呈现立体信息
        5.1.3 以图表实现数据可视化
        5.1.4 以文字维持报道平衡
    5.2 媒介形态交互的表现分析
        5.2.1 图片与视频动静交互
        5.2.2 图片与文字内容交互
        5.2.3 体育新闻信息数据可视化
    5.3 本章小结
6 “体坛+”视觉传播的报道形式交互
    6.1 视觉传播的交互报道
        6.1.1 视觉传播元素的超文本报道
        6.1.2 赛事新闻的线性报道
        6.1.3 视觉新闻内容的碎片化报道
    6.2 视觉传播的交互形式构建
        6.2.1 界面交互体系的构建
        6.2.2 受众行为的交互构建
    6.3 本章小结
7 “体坛+”视觉新闻交互传播的启示
    7.1 以受众认知模式为交互体系的中心
    7.2 构建多感官的非线性报道形式
    7.3 以数字化技术搭建智能交互传播平台
    7.4 设置跨界传播的多维交互形式
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附录 “体坛+”世界杯视觉新闻交互传播的抽样文本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影像传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我国工匠精神的历史变迁
        一、“工匠”释义
        二、手工业时代工匠精神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三、机器工业时代工匠精神衰落的背景与表现
    第二节 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发展
        一、智能制造的内核及关键环节
        二、智能制造与工匠精神的时代契合
        三、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的拓展
第二章 影像传播与价值理论概述
    第一节 影像传播概述
        一、影像传播的定义与传播形态
        二、影像传播的社会功能
        三、纪录片是用影像讲故事的重要形式
    第二节 价值理论概述
        一、价值的内涵
        二、价值选择与价值评价
        三、传播活动中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
第三章 工匠精神影像传播的价值实践考察
    第一节 工匠精神影像传播概况
        一、工匠精神影像传播的出现
        二、工匠精神影像传播的现状
    第二节 工匠精神系列纪录片影像传播的价值选择
        一、传播内容:寻找经济发展中有中国特色的工匠故事
        二、传播主题:作为民族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工匠精神
        三、传播视角:以百姓视角讲述工匠与造物的关系
        四、传播语言:以人格化的声画语言塑造工匠形象
        五、传播渠道:联动多种渠道创造传播效应
    第三节 工匠精神系列纪录片影像传播的价值评价
        一、宣传价值:以媒介议程推动政府议程
        二、文化价值:重拾中国工匠文化记忆
        三、经济价值:展现中国制造的魅力
        四、社会价值:引领职业态度和社会认同
第四章 工匠精神影像传播在价值选择与评价中呈现的问题
    第一节 价值选择呈现出表层化倾向
        一、传播内容有忽略智能制造的内核和关键环节的倾向
        二、传播主题缺失智能制造与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三、传播视角缺乏讲述故事的维度和阐释精神的深度
    第二节 价值评价呈现出失衡的态势
        一、在追求宣传价值和社会效应时有偏颇之处
        二、缺乏价值评价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第五章 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影像传播的价值重塑
    第一节 完善有深度广度的价值选择
        一、传播内容:深入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
        二、传播主题:挖掘工匠精神现代内涵
        三、传播视角:多元视角解读工匠精神
    第二节 形成系统持续的价值评价体系
        一、平衡宣传价值与文化价值
        二、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三、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8)网络游戏中人物形象的视觉传播设计研究 ——以《王者荣耀》和《英雄联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视觉传播相关研究
        一、视觉传播的内涵
        二、视觉信息的内涵
        三、视觉传播的过程
        四、国内外研究成果
    第二节 视觉形象相关研究
        一、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
        二、视觉形象设计
        三、视觉形象的传播价值
    第三节 网络游戏相关研究
        一、网络游戏的界定
        二、网络游戏的特点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
        四、网络游戏中人物形象的视觉传播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
        一、人物设计
        二、性别视角
        三、跨文化对比视角
        四、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特点
        二、样本选择
    第三节 类目构建
        一、人物外表
        二、色彩
        三、画面构成
        四、性别与人物主题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五节 预编码与信度检验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设计元素应用
        一、人物外表
        二、色彩应用
        三、画面构成
    第二节 人物主题分析
        一、主题分布
        二、外表与人物主题
        三、色彩与人物主题
        四、画面构成与人物主题
    第三节 性别形象分析
        一、性别分布
        二、年龄与性别
        三、体态与性别
        四、表情与性别
        五、服饰与性别
    第四节 综合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视觉元素应用
        二、主题建构
        三、性别形象刻画
        四、跨文化对比
    第二节 研究启示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编码表
附录2:《王者荣耀》部分样本
附录3:《英雄联盟》部分样本
致谢

(9)视觉文化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研究 ——以2010年、2018年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视觉文化转型
        1.1.2 城市影像成为中国城市研究的新领域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视觉文化转型下城市影像相关研究综述
    2.1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视觉文化转型研究
        2.1.1 从图像到影像的视觉文化发展历程
        2.1.2 从城市影像切入的视觉文化定义
        2.1.3“现代主义”视角下语言理性主导的视觉文化
        2.1.4“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消费社会主导的视觉文化
        2.1.5 研究述评
    2.2 关于“城市与城市影像关系”的研究
        2.2.1 城市影像重塑城市空间
        2.2.2 城市影像塑造城市形象
        2.2.3 研究述评
    2.3 符号学与城市形象宣传片解构方法的研究
        2.3.1 符号是城市形象宣传片表意的基本单位
        2.3.2 符号学视角的影像文本化表意解构体系
        2.3.3 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符号化解构的方法
        2.3.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发展及特点
    3.1 城市发展动力变化下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发展历程
        3.1.1 1900年代城市竞争背景下城市形象宣传片出现
        3.1.2 2000年代城市形象宣传片向营销化转型
        3.1.3 2010年代新常态要求城市形象宣传片放低视角
    3.2 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耦合互动过程
        3.2.1 政府把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建设指引和宣传工具
        3.2.2 城市形象宣传片是城市总体规划部分内容的影像表达
    3.3 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特点
        3.3.1 能指表达从景观罗列向生活方式建构转变
        3.3.2 所指表达指向地方意志与地方认同
    3.4 小结
        3.4.1 发展动力变化下的空间重塑
        3.4.2 政府传播城市形象的新渠道
第四章 2010年版《千年羊城 南国明珠》的解析
    4.1 产业现代化升级下的宣传片制作背景
        4.1.1 2010年前后广州市发展契机是以产业升级为着力点融入全球化
        4.1.2 亚运会成为广州提高国际认知的契机
        4.1.3“千年羊城 南国明珠”形象表述词同时体现了传统和现代
    4.2 2010年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符号化解构
        4.2.1《千年羊城 南国明珠》的符号能指提取
        4.2.2 《千年羊城 南国明珠》符号能指数据整理
        4.2.3 符号所指表意是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过程
    4.3 基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的符号表意解读
        4.3.1 展现广州的悠久历史和现代化
        4.3.2 精英文化背景下的空间重塑
        4.3.3 城市影像反映客观真实
    4.4 小结
        4.4.1 满足政府现代化诉求的影像表达
        4.4.2 现代主义下现代化城市的真实重现
第五章 2018年版《听见花开 城市交响》的解析
    5.1 消费社会初现下的宣传片制作背景
        5.1.1 2018年前后广州市发展契机是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
        5.1.2 制作团队有空间迪士尼化的拍摄意图
    5.2 2018年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符号化解构
        5.2.1《听见花开 城市交响》的符号提取
        5.2.2《听见花开 城市交响》符号能指数据整理
        5.2.3 符号所指表意是构建美好城市生活
    5.3 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的符号解读
        5.3.1 建构幸福生活的城市形象
        5.3.2 艺术融入大众化生活的空间重塑
        5.3.3 城市影像通过与人共情增强感染力
    5.4 小结
        5.4.1 刺激消费和吸引人才的政府要求
        5.4.2 后现代主义下幸福生活的城市重塑
第六章 基于视觉文化转型的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对比分析
    6.1 后现代视觉文化转型中的城市形象塑造对比
        6.1.1 城市建设同时强调现代化的城市身份
        6.1.2 城市生活是从现代化到幸福化的变化过程
    6.2 政府的游说方式对比
        6.2.1 文化格局是精英话语的大众化过程
        6.2.2 审美方式是语言理性的解构过程
    6.3 小结
        6.3.1 从建设展示到生活塑造的转变
        6.3.2 从“由上至下”到“由下至上”的转变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城市影像可实现影像式的城市空间再生产
    7.2 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评价体系建构
        7.2.1 政府的要求体现时代背景
        7.2.2 文化趋势是社会需求的总和
        7.2.3 审美趋势决定观众需求
    7.3 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向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转型
    7.4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7.4.1 对国外案例研究不足
        7.4.2 影像空间与规划空间的对比研究
        7.4.3 未来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拍摄建议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媒介视角下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曲跨文化传播媒介概述
二、从媒介偏倚理论分析戏曲跨文化传播媒介
三、戏曲跨文化传播媒介的冷、热特性分析
四、基于媒介理论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
五、“英译《牡丹亭》”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结论

四、视觉传播中的技术理性批判——来自麦克卢汉"冷媒介"说的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务抖音的视觉传播研究[D]. 孙瑞瑞. 辽宁大学, 2021
  • [2]图像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化研究[D]. 鲁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诗学研究[D]. 高慧芳. 山东大学, 2021(11)
  • [4]视觉传播视角下可视化新闻故事化报道研究 ——以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D]. 杜梦晓. 苏州大学, 2020(03)
  • [5]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体坛+”APP视觉传播的交互策略研究[D]. 李烈鹏.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9)
  • [7]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影像传播的价值研究[D]. 何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网络游戏中人物形象的视觉传播设计研究 ——以《王者荣耀》和《英雄联盟》为例[D]. 田雨蕙. 厦门大学, 2019(08)
  • [9]视觉文化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研究 ——以2010年、2018年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D]. 韦业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媒介视角下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J]. 戴茜,林一. 戏剧艺术, 2018(04)

标签:;  ;  ;  ;  ;  

视觉传播中技术理性的批判——来自麦克卢汉的“冷媒体”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