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渠淤积成因及防治

引水渠淤积成因及防治

一、引水渠淤积成因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刘焕芳,宗全利,金瑾,刘贞姬[1](2021)在《西北旱寒区渠系泥沙防控研究——以新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全面总结西北旱寒区渠系泥沙防控技术,以新疆河流为例,从新疆河流泥沙特点入手,全面总结分析了渠系泥沙防控研究现状及展望。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河流多为坡陡流急、流程短小的山溪性河流,且新疆典型的灌溉农业多数都在河流上游引水灌溉,洪水期上游洪水携带大量泥沙,致使渠首和干渠泥沙淤积严重。因此,新疆多沙河流泥沙处理问题,尤其是渠系(渠首和渠道)泥沙的防控问题是主要难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渠首和渠道泥沙防控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典型案例,总结现有渠首和渠道泥沙防控技术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新疆及国内同类河流的渠首和渠道泥沙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陈菲菲,王彦莉,佛芝桦[2](2021)在《大功引黄灌区引水渠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中指出近几年,中国水资源愈加紧张,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活动的要求,各项水利设施都在抓紧建设,而引水渠的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用水方面的要求。引水渠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渠道构筑物,起着输送水源、引水发电、农业灌溉等作用。引水渠又是整个灌区的渠首,规划与建设得是否合理,关系到灌区的灌溉效益和投资、施工和管理的难易程度等。然而,由于气象、地质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等因素会造成引水渠淤积等问题,会影响到引水渠发挥真正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引水功能,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用水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恢复下游渠道的灌溉功能,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由封丘县财政预算安排对封丘县顺河街引水渠上段和于店引水渠进行改造。

周珊珊[3](2021)在《大禹渡泵站前池流态分析及开机组合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前池是引渠和进水池之间的连接段,在实际工程中,常出现因前池设计不当而导致的不良流态,尤其是侧向进水前池更容易产生偏流和漩涡,难以满足泵站安全运行的需求。因此,通过整流措施来改善侧向前池内的流态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以大禹渡枢纽二级站侧向进水池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泵站侧向前池内的流态和不同的泵站开机组合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整流措施及开机组合建议,并探索了水流流速与泥沙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首先,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侧向前池内的单相流流态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不良流态的分布与成因,并提出整流方案。泵站运行时,侧向进水前池内发生严重的偏流和回流,回流区挤压主流,使主流向一侧偏斜,由于胸墙的阻水作用,其后的进水池中出现大范围立面漩涡、回流和横向流动等不良流态。针对前池内的流动特征提出三种形式导流墩的整流方案,以及弧形导流墩与整流格栅相结合的组合式整流方案。弧形导流墩分流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偏流现象,减小弧形导流墩与前池进口之间的距离可达到更好的拦水与分流效果,平均流速均匀度提高,水力损失降低,流态进一步得到改善。采用弧形导流墩与整流格栅相结合的组合式整流,能有效消除底层的横向水流,使底层流速分布均匀,为吸水喇叭管提供了较好的入流条件。其后,对不同开机组合状态下的前池流态进行数值模拟,探索流态随不同开机组合变化规律,并根据不同开机组合(六台、三台和两台)下的泵站前池内流态、流速均匀度及流速分布情况,给了不同的开机建议:若开六台机组,建议开靠近引渠末端的六台机组G~L;若开三台机组,建议开靠近引渠末端的三台机组J~L;而开两台机组的情况相对特殊,建议开启靠近引河末端、且共用进水池的两台机组J和K。最后,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流场内的二相流流态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探索流速与泥沙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二相流计算得到的泥沙体积分数值判断可能会出现泥沙淤积的区域,并将结果与单相流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若单相流计算得到的低速区流态比较均匀,其低速区位置与二相流计算得到的泥沙体积率较大的区域基本吻合,若低速区存在不良流态,其低速区位置与泥沙体积率较大的区域则不相符合。因此,在确定泥沙淤积可能出现的位置时,不能仅仅依靠流速来判断,还应考虑低速区内是否存在漩涡和回流等不良流态。

王成[4](2021)在《引黄泵站正向进水前池体型优化及泥沙淤积响应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保障西北干旱地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优化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先后在西北地区修建了多个大型梯级提灌工程。泵站作为大型梯级提灌工程中最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灌区的提水效率以及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于引黄梯级提灌工程,由于黄河水流的含沙量较大,泵站前池的泥沙淤积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直线扩散型和曲线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的水力特性和泥沙淤积特征进行研究,探索了不良流态产生原因和泥沙淤积机理,并提出了正向进水前池的优化体型参数。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体型参数的正向进水前池在各工况下的流速分布基本相同,均呈现中间大两侧小、表层大底层小的整体分布趋势。同一前池内不同深度的水流由于受到引渠断面形状和底部边界的影响,扩散效果不一致,表层水流的平面扩散效果优于底层水流。(2)对于直线扩散型前池,缩小扩散角能够有效缩小回流区范围,减少泥沙淤积,但过小的扩散角会恶化水泵机组进水条件。在大多数运行工况下,扩散角处于α=25°左右时能够较好地兼顾泥沙淤积的防治和水泵机组进水口前流态的优化。(3)在对称开机工况下前池内的流态分布基本对称,回流区对称分布在主流区两侧,而在非对称开机工况下,主流会发生明显的偏流现象,导致前池的一侧产生范围较大的回流区,从而造成泥沙的沉降、淤积。对于水泵开机机组集中于泵房中央且流量较小的运行工况,各类型前池目前来看均无法有效解决其淤积问题,泵站应避免在该种工况下长期运行从而造成严重的泥沙淤积。(4)提出了两种优化的曲线扩散型前池体型参数:直线——曲线组合扩散型前池,采用直线和曲线边界相结合的组合扩散型前池,该前池的边界采用扩散角α=20°、长度为0.4L/cos20°的直线扩散边界并在其后相切半径R=1.44L的圆弧。双曲线扩散型前池,由两条半径不相等的圆弧相切而成,第一条圆弧半径R=2.95L,圆心角β=8.5°,第二条圆弧R=2.19L,圆心角β=16°。

胡恒[5](2021)在《基于LID理念的河流治理规划研究 ——以广西扶绥县那密河为例》文中提出目前中国传统的河流治理大部分利用灰色基础设施排水,忽视对河流环境的保护,采用粗放式的模式来治水,阻断了河流与河岸的联系,水生态循环系统遭到破坏,造成城市水体功能运行失调。低影响开发(LID)理念是一种从源头上控制径流量,减少内涝和水体污染,提高水环境品质的绿色开发技术。将LID理念应用于河流治理规划,能够全面系统地解决河流及其沿岸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游憩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目前有关河流治理规划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总结了德国、日本和中国在河流治理方面典型LID案例的成功经验。其次阐述了传统河流治理的弊端,将LID理念应用到河流治理规划中的优势,从构建水安全格局,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修复水环境系统,涵养城市水资源四个方面论述了LID理念在河流治理规划中的优势。作者论述了LID理念下的河流治理规划原则、规划方法和规划策略,剖析了扶绥县城区那密河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目标。最后阐述了应用LID理念对那密河进行治理的措施,并运用SWMM模型模拟计算以及公式计算的方法评价了那密河采用LID技术措施治理改造后取得的预期成果。作者在研究的基础上,从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和水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LID理念的河流治理规划方法。水安全方面要建立水安全格局,在河流治理中通过构建水安全格局,能够加强城市抵御洪水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保障城市水安全。提高雨水下渗率,积蓄雨水并补充地下水,减小洪峰流量,延迟峰现时间,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生态与防洪的兼顾。水生态修复方面要尊重原有水系的自然、生态条件,根据河流的地形地貌特点,尽量利用河流的自然特征,最大限度保持河道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景观,保证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正常运行。通过引水入城保障河流最少生态用水,将水塘、湖泊与河流连通,实现良性的水循环。通过修复水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调节功能,保护水生态敏感区。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通过LID技术措施,削减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恢复河流水生态环境,改善动物栖息地生境,塑造河湖的自然景观,提高自然生态环境。

杨红[6](2020)在《黄河内蒙段不同河型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文中指出河道演变是河流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河道整治、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不同河型的河道演变规律不尽相同。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黄河内蒙段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显着变化,河道演变加剧,河道持续淤积。因此,黄河内蒙段的河道演变特征也亟待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识别和研究,分析影响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预测河道演变趋势。本文以黄河干流内蒙段不同河型的河床演变为对象,以长序列水文泥沙、河床演变实测资料和连续弯道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内蒙段不同河型河道的平面形态演变规律和河道的横向、纵向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下连续弯道流速分布和含沙量分布规律,探讨了气候、水利工程、水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变化对河床演变的影响。论文成果对揭示黄河干流不同河型河床演变规律,丰富天然河道连续弯道的水沙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遥感技术提取河道水体信息,分析黄河内蒙段不同河型的平面形态变化,结果显示顺直型河道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段河道上段平面形态变化不大,下段蒙西镇至巴拉贡镇区间河道成八字形演变特点。游荡型河段巴彦高勒至三湖河口段各时期河道左右摆动幅度都较大,水流散乱,沙洲较多。三湖河口至昭君坟河段的起端和末端河型变化不大,其他区域河道变化比较散乱。弯曲型河段昭君坟至头道拐段的平面变化形态变化不大,河弯比较稳定。基于长序列的水文泥沙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黄河内蒙段不同河型的纵向演变特征。入流断面石嘴山站断面和出流断面头道拐断面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显着减小,采用沙量平衡法计算河道冲淤量,黄河内蒙段整体处于淤积状态,中数粒径均有增大的现象,粗化现象明显。基于长序列的水文泥沙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和回归模型分析黄河内蒙段不同河型的横向演变特征。套绘实测的大断面地形资料,各站大断面冲淤交替,一般大断面汛前期淤积,汛后期冲刷,冲积河流中大流量是主槽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各站流量与水力要素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模型拟合,拟合效果较好。河相系数随流量和输沙量的增大而减小,当流量大于1000 m3/s或输沙量大于5 kg/m3时,河相系数不随流量和输沙量的增大而变化,河道趋于稳定。河道断面的流量与水位变化关系用二阶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流量增大,河道的输沙率增加,由于水库的调蓄运行,来流量持续减少,河道输沙率下降。基于实测的弯道水流流速、含沙量、粒径级配和河道断面地形资料,分析连续弯道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输移特征。冰盖的存在改变了水流的流速分布,冰封期垂线最大测点流速位置下移,垂线流速呈抛物线型或“3”型分布;畅流期垂线最大测点流速位置靠近水面。弯道断面垂线最大平均流速位置靠近凹岸,垂线最大平均含沙量位置靠近凸岸。冰封期,弯顶断面的中数粒径最大。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水沙进行突变性检验,石嘴山站和头道拐站年径流量突变点均为1990年,1998年后石嘴山站和头道拐站年径流量下降趋势显着。石嘴山站年输沙量不存在突变点,1972年后石嘴山站年输沙量下降趋势显着。头道拐站年输沙量在1985年开始突变,1987年后头道拐站年输沙量下降趋势显着。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联合运行的影响,存在滞后响应。石嘴山站输沙量的变化受刘家峡水库运行的影响,同样存在滞后响应,头道拐的输沙的变化受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联合运行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刘家峡水库建设期已经开始显现。黄河内蒙段河道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主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之前黄河内蒙段冲淤量主要受径流量的影响,1986年之后黄河内蒙段冲淤量主要与输沙量显着相关。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改变了原有的水沙条件,也是1986年后河道演变的主要原因。

金思凡[7](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大型长距离调水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跨流域、跨地区调水工程。工程于2014年12月竣工并正式通水,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受工程结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社会活动的等多重因素影响,中线工程全线时刻可能出现影响输水水质与水量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线工程全长1433km,输水线路上有1000座桥梁,每座桥梁都存在可能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风险,但目前仅有1 1个水质监测站,难以准确、及时地发现突发水污染事件;其次,中线工程沿线穿越众多天然河流,修建了 600余座河渠交叉建筑物用于洪水疏导,但由于设计阶段对实际运行情况考虑不足,导致河渠交叉建筑物的实际过流能力低于设计值,即使遭遇标准内的洪水也可能会漫入渠道,不仅影响水质,也会导致渠道内水位突变,影响沿线分水闸门的调度;第三,中线工程横跨3个气候带,冰期输水期间,冰情复杂多变,显着增加了调度运行的难度,一旦运行方式不当,容易引发冰塞、冰坝等冰害,危害输水的水量安全。为此,本文密切结合中线工程运行的实际需求,聚焦上述三种影响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风险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并从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出发,结合中线工程现有的监测体系构建了异常模式指标体系及识别流程,设计了异常模式数据库,同时设计并实现了供水安全信息平台,为保障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提高供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系统梳理了中线工程存在的供水安全问题,聚焦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的三个关键问题,研究确定了其中的核心科学与技术难题,分别为如何兼顾成本与效益制定针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水质监测站点布设方案,如何量化不同因素对洪水漫入风险的影响程度并评估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洪水漫入风险以及如何量化冰塞变化特征并制定相应的运行方式。(2)针对水质监测站点少、难以及时发现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问题,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确定了表示监测效率与布设成本的指标,即漏报率、发现时间与站点个数、监测仪器精度,据此构建了站点布设多目标优化模型,揭示了站点个数与漏报率、发现时间之间的竞争关系,并揭示了监测仪器精度对发现时间-站点个数竞争关系影响较小,对漏报率-站点个数竞争关系影响较大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允许最大漏报率1.00%、允许最长发现时间120.00min为控制指标确定了最优布设方案,并考虑了不同污染物降解系数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对站点布设方案鲁棒性的影响。研究成果为中线工程布设水质监测站点提供了理论支持。(3)针对河渠交叉建筑物(特别是左岸排水工程)受多种因素耦合作用影响导致存在洪水漫入风险的问题,构建了耦合洪水计算模型、泥沙输移模型以及管道过流模型的洪水过流模型,结合物理成因与RSA、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洪水漫入风险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单因素以及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洪水漫入风险并确定了预警阈值。结果表明:泥沙淤积与漂浮物堵塞对洪水漫入风险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工程老化与降雨变化;仅考虑泥沙淤积与漂浮物堵塞素,重现期为10年、20年、50年以及200年的洪水相对应的淤积堵塞深度临界值分别为2.00m、1.60m、1.00m与0.20m。考虑泥沙淤积与漂浮物堵塞、工程老化以及降雨等多因素的耦合作用,淤积堵塞深度临界值的阈值范围分别为[1.51m,2.12m]、[0.93m,1.69m]、[0.19m,1.21m]、[0.00m,0.75m]。研究成果可为中线工程设置洪水漫入风险的预警阈值提供参考。(4)在冰情变化特征及冰期输水运行方式方面,以最容易发生冰塞的坟庄河节制闸至南拒马节制闸渠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耦合水力模型、热力模型与冰冻模型的冰情演变模型,并采用历史水位、水温、冰厚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与验证;之后结合历史运行数据设定不同水位、流速以及气温组合的典型情景,研究了不同典型情景下冰塞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负积温≤-100℃的情况下,水深<4.00m时高流速、水深≥4.00m时低流速易发生冰塞。依据上述冰塞变化特征,将负积温<-100℃作为启动冰期输水的判别条件,并制定了冰期输水的运行方式:水深<4.00m,保持流速0.20m/s;水深≥4.00m,保持流速0.60m/s。研究成果为降低中线工程冰塞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冰期输水调度提供参考。(5)从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出发,进一步拓展针对关键问题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典型异常情况作为异常模式,分为水质(突发水污染、地下水渗入、洪水漫入以及富营养化)、水量(洪水漫入、闸站失效以及偷水漏水)与冰期(冰花堆积、冰盖失稳破裂以及冰块自然堆积)3类;然后确定了异常模式对应指标的正常与异常的临界值与异常模式的识别流程,设计了异常模式数据库,为进一步扩展异常模式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供水安全信息平台,作为支撑实际运行中识别异常情况的信息化平台,为保障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提高供水安全提供有力工具。

任恒杰[8](2020)在《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淤积防治研究 ——以沙颍河沈丘枢纽船闸引航道淤积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国家淮河水系高等级航道开发的总体规划下,河南省航运快速发展;沙颍河作为河南省境内主要的通航河段及淮河最大支流,经过多年的复航运营后,航线上的控制性工程出现不同情况的碍航问题,影响了船舶过闸能力,制约了航运对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泥沙淤积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对于改善沙颍河全线通航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沙颍河周口至省界航道升级改造工程为依托,针对沙颍河沈丘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泥沙淤积的问题,采用1:65的水工物理模型试验,通过在导流堤堤头和口门区前端引入射流的方式,对正常蓄水1、正常蓄水2、最高通航、5年一遇洪水、恶劣放水5种典型设计工况下进行放水分析,研究引入射流后对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流态的影响及清淤防淤效果,为平原内河航道类似问题防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淤积主要为回流在口门区较粗泥沙的淤积和引航道内较细泥沙的异重流淤积。(2)采用在现有导流堤设计型式下延长导流堤长度的措施来减少本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泥沙淤积,效果不明显,且实际建设成本高,不推荐选用。(3)当引入足够流速的射流时,能有效的阻止异重流进入引航道内,一定程度的破坏或压缩回流区的范围和强度;当下游水深一定时,引入的射流强度越大,对回流区的压缩或破坏效果越好;当引入射流的强度一定时,随着下游水深的增大,射流对回流区域的压缩或破坏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当引入射流的强度一定时,引航道口门前端纵向布设射流阻止异重流入侵引航道内效果更好;当其他条件不变,水流强度较大时,采用堤头45°布置射流时,破坏或压缩口门回流区的效果更好,水流强度较小时,采用口门前端纵向布置射流时,破坏或压缩口门回流区的效果更好。(4)通过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流速测定分析,节制闸泄水时,当河道主流绕过导流堤堤头与引航道内静止水流相遇时,产生较强的紊动混掺水流,此区域水流流态复杂,流速大小和方向无规则性;当引入射流后,能一定程度减弱回流区水流的紊动强度,减小回流区范围。

马鑫雨[9](2019)在《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分析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乡市黄河滩区位于黄河下游宽河道段,同时承担着黄河行洪滞洪、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等多种职能,是一类特殊的空间地带。与一般的滨水滩地不同,新乡市滩区历来民居点密集分布、水患频发。自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滩区水患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新乡市所辖的黄河滩区迎来发展机遇。在此时机下,该研究引入韧性城市的概念,以期更好地促进滩区发展和洪水防护的平衡,提升地段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首先,该研究在韧性城市相关研究述评的基础上,确立了韧性城市理论对于黄河滩区空间发展的适用性。并以滩区扰动分类、空间职能分类为基础,在韧性城市表征的指导下,提出坚固高效、结构冗余、灵活丰富、多样联结的黄河滩区空间发展理念。其次,在韧性城市规划思路下,针对滩区地段的空间韧性分析评价方式进行探讨。并基于田野调查与资料梳理,应用ArcGIS辅助分析预判,从四类滩区职能空间着手,依据各理念对地段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外部扰动的应对能力展开分析评价:地段水患逐步可控但风险犹存,反映出工程安全空间鲁棒性、高效性的不足;地段生态环境优越但系统脆弱,反映出生态空间的冗余性不足;地段文化丰厚但面临社区涣散,反映出生活空间鲁棒性、多样性、灵活性不足;地段产业薄弱且同质竞争严重,反映出生产空间的多样性、联结性、适应性不足。最后,基于地段韧性不足的方面与具体表现形式的分析,该研究提出包含以巩固工程安全为前提、再造结构冗余的生态空间、营造丰富灵活的生活空间、构造多样联系的生产空间的四条一级策略,下设十一项二级策略的空间优化策略体系,共同提升研究地段的韧性。该研究认为韧性城市规划思路是对传统规划思路的补充,强调实践远期目标的过程中以适应性为导向,制定灵活的短期应对目标与空间优化策略,促进城乡空间系统的动态平衡。因而,研究形成的滩区空间优化策略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

王雪冰[10](2019)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渠保定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渠保定段从曲阳县城东南15km的燕赵镇起,于涿州市东城坊镇西北侧接入北京,共经保定地区9个县区。因其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的过渡地带上,沿线区域地形地貌跨度大、地质背景复杂、构造活动强烈,使得引水渠受到多种地质灾害的威胁。本文在收集相关资料、开展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完成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本文的主要亮点如下:(1)在总结研究区所涵盖的六类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两大类地质灾害分别建立评价体系进行危险性评价与分析:第一类为主要分布于山区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包含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类;第二类为主要分布于平原区的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包含地裂缝、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三类。(2)详细阐述了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关系的现实意义和数学表现,并通过CF-SO-PCA模型将评价指标量化为相互独立的低维高效计算指标。(3)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过程中,选取典型灾害点和非灾害点作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样本,以使评价结果与实际更加相近;采用交叉验证法来搜索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最佳参数,以使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达到最高。(4)在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的基础上,依据危险性不同,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定段引水渠进行了分段,确定了每一区段的重点防治地质灾害类型,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渠保定段沿线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5)采用FLO-2D对典型泥石流沟进行不同极端频率降雨条件下的危险性分析,并分析了其对沟口引水渠、京昆高速和下游村落的影响。

二、引水渠淤积成因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水渠淤积成因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旱寒区渠系泥沙防控研究——以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新疆河流及泥沙特点
    2.1 新疆主要河流
    2.2 新疆河流泥沙特点
    2.3 多沙河流泥沙危害及防控要求
3 渠系泥沙防控研究现状及展望
    3.1 渠首泥沙防控主要措施及效果
        3.1.1 无坝渠首防沙措施
        3.1.2 有坝渠首防沙措施
    3.2 渠道泥沙防控主要措施及效果
4 结语与展望

(2)大功引黄灌区引水渠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水渠
2 引水渠的作用
3 工程概况
    3.1 自然概况
    3.2 气象水文
    3.3 地形地貌
    3.4 土壤及地下水
    3.5 地质
    3.6 河流
4 项目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顺河街引水渠上段
    4.2 于店引水渠
5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6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7 结语

(3)大禹渡泵站前池流态分析及开机组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前池内流及整流措施研究
        1.2.1 模型试验
        1.2.2 数值模拟
        1.2.3 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合
    1.3 多机组泵站开机组合优化研究
    1.4 流道内泥沙淤积研究概况
    1.5 本文研究工程背景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数值模拟理论与计算方法
    2.1 控制方程
    2.2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2.2.1 直接数值模拟
        2.2.2 非直接数值模拟
    2.3 湍流模型
        2.3.1 标准k-ε湍流模型
        2.3.2 RNG k-ε湍流模型
    2.4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2.4.1 有限差分法
        2.4.2 有限单元法
        2.4.3 有限体积法
    2.5 离散方法
        2.5.1 SIMPLE算法
        2.5.2 SIMPLEC算法
        2.5.3 PISO算法
    2.6 多相流模型
        2.6.1 VOF模型
        2.6.2 Mixture模型
        2.6.3 Eulerian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泵站前池三维数值模拟
    3.1 三维模型
    3.2 网格剖分与无关性分析
        3.2.1 网格剖分
        3.2.2 网格无关性
    3.3 边界条件
    3.4 求解设置
    3.5 特征断面选取
    3.6 原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6.1 原方案流态分析
        3.6.2 流速均匀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整流方案设计与效果分析
    4.1 导流墩整流方案
        4.1.1 方案设计
        4.1.2 方案一整流效果分析
        4.1.3 方案二整流效果分析
        4.1.4 方案三整流效果分析
    4.2 导流墩尺寸优化
        4.2.1 尺寸设计
        4.2.2 方案四整流效果分析
        4.2.3 方案五整流效果分析
    4.3 组合式整流方案
        4.3.1 方案设计
        4.3.2 方案六整流效果分析
    4.4 流速均匀度分析
    4.5 水力损失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开机组合数值模拟
    5.1 六台机组运行
        5.1.1 A~F六台机组
        5.1.2 G~L六台机组
    5.2 三台机组运行
        5.2.1 A~C三台机组
        5.2.2 D~F三台机组
        5.2.3 G~I三台机组
        5.2.4 J~L三台机组
    5.3 两台机组运行
        5.3.1 E、F两台机组
        5.3.2 J、K两台机组
        5.3.3 F、L两台机组
    5.4 流速均匀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泥沙淤积分析
    6.1 二相流求解设置
    6.2 原方案前池泥沙淤积分析
        6.2.1 单相流分析
        6.2.2 二相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引黄泵站正向进水前池体型优化及泥沙淤积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泵站前池水流流态研究
        1.2.2 泵站前池防淤措施研究
        1.2.3 扩散角对水流流态的影响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数值模拟方法
    2.1 基本控制方程
    2.2 湍流模型
        2.2.1 湍流模拟方法
        2.2.2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
    2.3 多相流模型
    2.4 边界条件与数值计算方法
        2.4.1 入口边界
        2.4.2 出口边界
        2.4.3 壁面边界
        2.4.4 自由液面边界
        2.4.5 数值计算方法
    2.5 三维模型及网格划分
        2.5.1 三维模型
        2.5.2 网格划分
    2.6 数值模型验证
        2.6.1 前池流速分布
        2.6.2 前池泥沙淤积特点
    2.7 模拟参数、工况及特征断面选取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线扩散型前池水力特性及泥沙淤积特征
    3.1 流态分布
    3.2 流速分布
    3.3 主流区宽度分析
    3.4 泥沙体积分数分布特点
    3.5 进水口前流速分布均匀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曲线扩散型前池水力特性及泥沙淤积特征
    4.1 原型曲线扩散型前池水力特性及泥沙淤积特征
        4.1.1 流态分布
        4.1.2 流速分布
        4.1.3 主流区宽度分析
        4.1.4 泥沙体积分数分布特点
        4.1.5 进水口前流速分布均匀度
    4.2 曲线前池体型参数优化
    4.3 直线—曲线组合扩散型前池优化方案
        4.3.1 流速分布
        4.3.2 主流区宽度分析
        4.3.3 泥沙体积分数分布特点
        4.3.4 进水口前流速分布均匀度
    4.4 双曲线扩散型前池优化方案
        4.4.1 流速分布
        4.4.2 主流区宽度分析
        4.4.3 泥沙体积分数分布特点
        4.4.4 进水口前流速分布均匀度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LID理念的河流治理规划研究 ——以广西扶绥县那密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洪水内涝日趋严重
        1.1.2 城市水环境品质下降
        1.1.3 城市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LID理念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LID理念概述
        2.1.1 LID理念的提出背景
        2.1.2 LID理念的内涵
        2.1.3 LID理念的特征
    2.2 LID规划设计解读
        2.2.1 LID的规划设计目标
        2.2.2 LID的规划设计理念
        2.2.3 LID的主要技术措施
        2.2.4 LID的应用与不足之处
    2.3 国内外LID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研究综述总结
    2.4 国内外LID案例分析
        2.4.1 德国的近自然化治理
        2.4.2 日本多自然河流治理
        2.4.3 深圳福田河综合治理
        2.4.4 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的生态治理
        2.4.5 案例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ID理念的城市河流治理规划探索
    3.1 LID开发模式与传统开发模式的区别
        3.1.1 传统河流治理的弊端
        3.1.2 LID开发与传统开发的区别
        3.1.3 LID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优势
    3.2 LID理念下的河流治理规划原则
        3.2.1 安全保障原则
        3.2.2 尊重自然原则
        3.2.3 生态优先原则
        3.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5 综合性原则
        3.2.6 因地制宜原则
    3.3 基于LID理念的河流治理规划方法
        3.3.1 尊重原有河道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功能
        3.3.2 保持河流的天然弯曲与水体的流畅
        3.3.3 应用LID措施进行河流的生态治理
    3.4 LID理念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规划策略
        3.4.1 水安全规划策略
        3.4.2 水生态规划策略
        3.4.3 水资源规划策略
        3.4.4 水环境规划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扶绥县那密河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研究范围
    4.2 那密河概况
        4.2.1 区位总体情况
        4.2.2 气候状况
        4.2.3 水文特点
        4.2.4 地形地貌现状
        4.2.5 地质条件
        4.2.6 水土保持分析
    4.3 那密河整治工程现状
        4.3.1 那密河整治工程概况
        4.3.2 那密河整治工程不完善
        4.3.3 非工程防洪措施不足
    4.4 那密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4.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4.2 成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ID理念下那密河的治理规划
    5.1 那密河综合治理目标
        5.1.1 总体目标
        5.1.2 分项目标
    5.2 那密河综合治理规划策略
        5.2.1 构建水安全格局
        5.2.2 修复水生态系统
        5.2.3 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质量
    5.3 那密河总体治理的主要LID设施规划与布局
        5.3.1 护岸和断面的规划与布局
        5.3.2 植被缓冲带的规划与布局
        5.3.3 生态湿地的规划与布局
        5.3.4 透水铺装的规划与布局
        5.3.5 下沉式绿地的规划与布局
    5.4 .那密河分段治理规划
        5.4.1 城市居住区河段治理规划
        5.4.2 滨水商业休闲段治理规划
        5.4.3 城市公园段治理规划
        5.4.4 生态保护段治理规划
    5.5 那密河规划治理后的预期效果评估
        5.5.1 防治城区洪涝灾害
        5.5.2 改善河湖水体水质
        5.5.3 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黄河内蒙段不同河型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型研究进展
        1.2.2 河道演变研究进展
        1.2.3 弯道演变特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位置
    2.2 气象条件
    2.3 地质地貌
    2.4 水文站、水利枢纽及主要支流
    2.5 冰情特征
3 材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及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测试断面布置及取样点布设
        3.1.3 野外采样方法及测试设备
        3.1.4 室内实验及数据处理
        3.1.5 遥感影像处理方法
    3.2 数据分析方法
        3.2.1 河床平面形态变化分析方法
        3.2.2 河床纵向演变特征分析方法
        3.2.3 河床横向演变特征分析方法
        3.2.4 流量-水位关系分析方法
4 黄河内蒙段不同河型时空演变特征
    4.1 平面形态变化特征
        4.1.1 黄河内蒙段河型划分
        4.1.2 近40年不同形态河段平面形态变化
        4.1.3 河道主流线及主权宽度变化
        4.1.4 河心洲变化
    4.2 不同河型河道纵向演变特征
        4.2.1 来水来沙特性
        4.2.2 泥沙输移特征
        4.2.3 多年冲淤变化特征
        4.2.4 河道纵向形态变化特征
        4.2.5 粒径级配特征
    4.3 不同河型河道横向演变特征
        4.3.1 典型断面河床形态变化分析
        4.3.2 断面水力要素变化分析
        4.3.3 水流断面形态对流量的响应特征
        4.3.4 水流断面形态对含沙量的响应特征
        4.3.5 流量-水位变化特征
        4.3.6 流量-输沙响应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弯曲型河道水沙时空变化分析
    5.1 水动力学特征
        5.1.1 弯道流速分布公式
        5.1.2 垂向流速时空分布特征
        5.1.3 横向流速时空分布特征
    5.2 连续弯道泥沙输移特征
        5.2.1 弯道含沙量分布理论
        5.2.2 悬移质含沙量垂向分布特征
        5.2.3 悬移质含沙量横向分布特征
        5.2.4 悬移质含沙量颗粒级配
    5.3 断面平均流速和含沙量响应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河床演变成因分析
    6.1 自然因素影响
        6.1.1 降水条件
        6.1.2 气温条件
        6.1.3 风速条件
    6.2 人为因素影响
        6.2.1 水利工程
        6.2.2 灌区引水影响
        6.2.3 河道整治工程
    6.3 区间水沙变化
    6.4 不同河型演变主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突发水污染事件防治研究
        1.2.2 河渠交叉建筑物洪水风险研究
        1.2.3 冰情变化特征研究
        1.2.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及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突发水污染事件监测
    2.3 河渠交叉建筑物洪水漫入风险
    2.4 冰期输水冰塞变化特征与运行方式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水质监测站点布设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实例概况
        3.2.1 研究区域
        3.2.2 水质模型及模型参数
    3.3 水质监测站点布设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3.3.1 水质监测站点监测效率与布设成本指标的确定
        3.3.2 水质监测站点布设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3.4 结果分析
        3.4.1 突发水污染事件情景设计
        3.4.2 站点布设优化Pareto解集的多目标竞争协同分析
        3.4.3 不同监测仪器精度对Pareto解集的影响分析
        3.4.4 站点布设方案成本效益分析
        3.4.5 站点布设位置累积概率分析
        3.4.6 污染物衰减特性的不确定性对布设方案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河渠交叉建筑物洪水漫入风险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实例概况
    4.3 洪水过流模型构建
        4.3.1 模型框架
        4.3.2 洪水计算模型
        4.3.3 泥沙输移模型
        4.3.4 管道过流模型
    4.4 洪水过流模型校验
    4.5 洪水过流模型敏感性分析
        4.5.1 分析方法
        4.5.2 评价指标
        4.5.3 模型参数取值范围分析
        4.5.4 敏感性分析结果
    4.6 单因素及多因素耦合的洪水漫入风险分析
        4.6.1 单因素影响下的洪水漫入风险分析
        4.6.2 多因素影响下的洪水漫入风险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冰情演变模型的冰期输水运行方式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实例概况
        5.2.1 研究区域
        5.2.2 实测数据
    5.3 冰情演变模型构建
        5.3.1 模型框架
        5.3.2 水力子模型
        5.3.3 热力子模型
        5.3.4 冰冻子模型
    5.4 模型校验
        5.4.1 模型计算条件
        5.4.2 模型检验指标
        5.4.3 模型校验方案
        5.4.4 模型校验结果
    5.5 冰塞特征分析
        5.5.1 冰塞的定义
        5.5.2 冰塞形成的条件
        5.5.3 冰塞的影响因素
        5.5.4 冰塞变化的指标
    5.6 冰塞变化特征及冰期输水运行方式分析
        5.6.1 模拟情景设置
        5.6.2 水力因素对冰塞的影响
        5.6.3 热力因素对冰塞的影响
        5.6.4 冰期输水运行方式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异常模式研究及供水安全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2 异常模式指标体系与识别流程
        6.2.1 异常模式分类
        6.2.2 水质异常
        6.2.3 水量异常
        6.2.4 冰期异常
    6.3 异常模式数据库设计
        6.3.1 设计流程
        6.3.2 逻辑设计
        6.3.3 物理设计
    6.4 供水安全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6.4.1 总体设计
        6.4.2 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6.4.3 关键技术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异常模式数据库库表结构
附录B 供水安全信息平台功能时序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淤积防治研究 ——以沙颍河沈丘枢纽船闸引航道淤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引航道淤积成因研究
        1.2.2 防淤减淤措施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小结
2 沈丘枢纽基本情况
    2.1 沈丘枢纽概况
        2.1.1 船闸
        2.1.2 节制闸
    2.2 枢纽河段水文泥沙特性
        2.2.1 水文条件
        2.2.2 泥沙条件
    2.3 小结
3 模型设计制作
    3.1 模型设计
        3.1.1 相似准则
        3.1.2 模型比尺确定
        3.1.3 模型布置
    3.2 模型制作
    3.3 试验仪器设备
4 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成因及防淤措施研究
    4.1 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分析
        4.1.1 回流淤积
        4.1.2 异重流淤积
    4.2 沈丘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回流区泥沙淤积试验研究
        4.2.1 节制闸单独泄水时淤积试验分析
        4.2.2 船闸泄水时淤积试验分析
        4.2.3 导流堤增加后节制闸单独泄水时淤积泥沙试验分析
    4.3 本试验采用的防淤清淤措施
    4.4 小结
5 下游引航道引入射流对泥沙淤积防治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设计
        5.1.1 试验思路
        5.1.2 观测断面布设
    5.2 各工况水流流态及淤积试验分析
        5.2.1 不引入射流各工况口门区流态
        5.2.2 引入射流后各工况口门区流态
        5.2.3 口门回流区横向流速试验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分析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关于黄河滩区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韧性城市相关研究述评
    2.1 韧性城市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
        2.1.1 韧性理论的三种阶段及其范式
        2.1.2 城市韧性的四个内涵
    2.2 韧性城市的评估研究
        2.2.1 韧性城市的主要表征
        2.2.2 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
    2.3 韧性城市思想引导的规划实践探索
        2.3.1 韧性城市规划思路
        2.3.2 韧性城市规划思路与相关规划思路的关系
        2.3.3 韧性城市规划对当今城乡规划思路的发展
        2.3.4 韧性城市思想下的国内空间规划实践探索
    2.4 本章小结
3 黄河滩区空间韧性发展理念研究
    3.1 韧性城市思想对滩区发展的适用性与必要性
        3.1.1 韧性城市思想对滩区空间的适用性
        3.1.2 韧性城市思想引入滩区空间规划实践的必要性
    3.2 基于城市系统四种压力源的滩区扰动类型
    3.3 基于城市韧性内涵的四种滩区空间职能类型
    3.4 结合韧性城市表征梳理的滩区空间发展理念
        3.4.1 工程安全空间的坚固高效理念
        3.4.2 生态空间的结构冗余理念
        3.4.3 生活空间的灵活丰富理念
        3.4.4 生产空间的多样联结理念
    3.5 本章小结
4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分析评价
    4.1 基于韧性城市规划思路的空间分析评价方式
    4.2 基于韧性城市思想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的研究地段划定
        4.2.1 研究地段空间范围
        4.2.2 研究地段基本情况
    4.3 工程安全空间取得的进展与尚存的冲击
        4.3.1 当前防洪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
        4.3.2 滩区工程安全空间冲击应对能力分析评价
        4.3.3 小结:滩区水患逐步可控但风险犹存
    4.4 生态空间韧性分析与评价
        4.4.1 自然保留地的保护不力
        4.4.2 生态空间结构格局失衡
        4.4.3 小结:滩区生态环境优越但系统脆弱
    4.5 生活空间韧性分析与评价
        4.5.1 滩区居民点布局欠合理
        4.5.2 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4.5.3 社会文化发展滞后
        4.5.4 小结:滩区文化丰厚但面临社区涣散
    4.6 生产空间韧性分析与评价
        4.6.1 产业发展水平低
        4.6.2 群众收入陷入瓶颈
        4.6.3 小结:滩区产业薄弱且同质竞争严重
    4.7 研究地段韧性分析与评价梳理
        4.7.1 新乡市黄河滩区韧性不足因素梳理
        4.7.2 地段特征规律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优化策略
    5.1 以坚固高效的工程安全为前提
        5.1.1 满足高效撤退原则的道路交通布局
        5.1.2 实施灵活高效的道路附属阻洪措施
        5.1.3 小结
    5.2 再造结构冗余的生态空间
        5.2.1 强化滩区生态空间的串联结构
        5.2.2 增加滩区生态空间的并联结构
        5.2.3 扩展局部空间结构的冗余层次
        5.2.4 小结
    5.3 营造丰富灵活的生活空间
        5.3.1 丰富生活空间形态满足多元需求
        5.3.2 以点带面促进生活服务灵活布局
        5.3.3 灵活发挥文化优势促进社区认同
        5.3.4 基于特色文化资源的典型生活空间形态探索
        5.3.5 小结
    5.4 构造多样联结的生产空间
        5.4.1 布局沿黄河流向多样化的产业分工
        5.4.2 结合水患等级的生产空间复合利用
        5.4.3 拓展滩区内外联动的产业辐射路径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1.1 梳理黄河滩区空间韧性发展理念
        6.1.2 新乡市黄河滩区四类职能空间的韧性分析评价
        6.1.3 韧性城市视角下滩区四类空间优化策略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2 本研究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乡市黄河各级洪水传播时间预估表
附录B 新乡段黄河左右两岸滩区宽度对比表
附录C 研究范围内现状道路汇总表
附录D 新乡市黄河沿线文化资源汇总表
附录E 李庄新城居住条件改善情况调查问卷及结果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渠保定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
    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1 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别与研究程度
        1.2.2 地质灾害评价的相关概念
        1.2.3 山区崩滑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2.4 平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2.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的研究现状
        1.2.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7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8 主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结论
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和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概况
        2.1.2 研究区植被覆盖特征
        2.1.3 气象条件
        2.1.4 地表水系概况
        2.1.5 地下水埋深与动态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质构造
        2.2.2 区域地层特征
        2.2.3 研究区地层出露岩性与工程地质分区
        2.2.4 研究区地震灾害历史
第三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主要控制因素
    3.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1.1 研究区地质灾害基本类型与分布特征
        3.1.2 滑坡灾害及典型滑坡发育特征
        3.1.3 崩塌灾害及典型崩塌发育特征
        3.1.4 泥石流及典型泥石流灾害特征
        3.1.5 地裂缝及典型地裂缝灾害特征
        3.1.6 地面塌陷及典型地面塌陷特征
        3.1.7 地面沉降灾害分布特征
    3.2 山区崩滑流灾害主要控制因素
        3.2.1 地形地貌因素
        3.2.2 地层出露岩性
        3.2.3 地质构造因素
        3.2.4 地表水系
        3.2.5 植被覆盖
        3.2.6 降雨因素
        3.2.7 人类工程活动
    3.3 平原区地裂缝等灾害主要控制因素
        3.3.1 可压缩地层厚度条件
        3.3.2 地面沉降发展情况
        3.3.3 地层出露岩性
        3.3.4 地质构造因素
        3.3.5 地表水系
        3.3.6 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
        3.3.7 深部地下水开采情况
        3.3.8 植被覆盖
        3.3.9 降雨因素
        3.3.10 人类工程活动
    3.4 小结
第四章 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指标的量化
    4.1 数据来源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
        4.2.1 崩滑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
        4.2.2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
    4.3 基于确定性系数法的评价因子量化
        4.3.1 确定性系数法的原理
        4.3.2 崩滑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分级的确定性值
        4.3.3 地裂缝等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层级的确定性值
    4.4 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4.1 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关系的现实意义
        4.4.2 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关系的数学表现
        4.4.3 崩滑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4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5 基于施密特正交法的因子间相关性信息剔除
        4.5.1 施密特正交法的数学原理
        4.5.2 应用施密特正交法的假设条件
        4.5.3 评价因子向量的正交化
    4.6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降维
        4.6.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4.6.2 崩滑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的降维
        4.6.3 地裂缝等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的降维
    4.7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1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原理
        5.1.1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类型
        5.1.2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模型基本原理
        5.1.3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函数和参数意义
    5.2 崩滑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区域危险性概率指数计算
        5.2.1 确定支持向量机与核函数的类型
        5.2.2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建立
        5.2.3 支持向量机模型建立和最佳参数获取
        5.2.4 崩滑流灾害危险性概率指数计算
    5.3 地裂缝等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区域危险性概率指数计算
        5.3.1 确定支持向量机与核函数的类型
        5.3.2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建立
        5.3.3 支持向量机模型建立和最佳参数获取
        5.3.4 地裂缝等灾害危险性概率指数计算
    5.4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4.1 研究区综合危险性概率指数的获得
        5.4.2 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5 评价结果分析
        5.5.1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5.5.2 引水渠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段
    5.6 小结
第六章 十渡沟典型洪水泥石流数值模拟
    6.1 “721”房山特大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
    6.2 十渡泥石流沟基本概况
        6.2.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6.2.2 工程岩组特性
        6.2.3 物源堆积
    6.3 基于FLO-2D的数值模拟
        6.3.1 模拟的步骤
        6.3.2 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运动过程模拟
        6.3.3 五百年一遇降雨泥石流模拟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引水渠淤积成因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旱寒区渠系泥沙防控研究——以新疆为例[J]. 刘焕芳,宗全利,金瑾,刘贞姬.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1(06)
  • [2]大功引黄灌区引水渠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陈菲菲,王彦莉,佛芝桦.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1(08)
  • [3]大禹渡泵站前池流态分析及开机组合优化[D]. 周珊珊. 扬州大学, 2021(08)
  • [4]引黄泵站正向进水前池体型优化及泥沙淤积响应研究[D]. 王成.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LID理念的河流治理规划研究 ——以广西扶绥县那密河为例[D]. 胡恒. 广西大学, 2021(12)
  • [6]黄河内蒙段不同河型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 杨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研究[D]. 金思凡.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8]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淤积防治研究 ——以沙颍河沈丘枢纽船闸引航道淤积为例[D]. 任恒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分析评价与优化研究[D]. 马鑫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渠保定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 王雪冰.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标签:;  ;  ;  ;  ;  

引水渠淤积成因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