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卢浦大桥方案设计

上海黄浦江卢浦大桥方案设计

一、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方案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梅,牟振宇,万英伶,张榕,任钰[1](2021)在《黄浦江滨水空间综合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滨水区开发是推动全球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能级水平,发挥全球城市的节点作用的重要战略。上海自2001年开始实施黄浦江滨水空间综合开发计划,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性质功能转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黄浦江滨水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中最核心最敏感地区,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总体要求,黄浦江滨江地区,将建设为上海"四个中心"重要核心功能区、全球知名的世界级滨水发展带和大众公共活动的高品质体验地。

李永梅,牟振宇[2](2020)在《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黄浦江百年筑桥记(1920—2020)》文中指出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贝伦慈等人提出黄浦江上造桥的设想。之后,大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越江交通委员会,并提出浮桥、高架固定桥、低架活动桥等多种方案,但最终均成一纸空文。除技术和经费方面的因素外,筑桥还缺乏现实的迫切需求,因为轮渡基本可满足旧上海越江交通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政府在选址、方案设计、勘测等方面做了颇多工作。但限于当时国力,导致工程一再延期。直至1976年,为配合上海石化总厂建设,便利两岸交通,才在黄浦江上游建成第一座跨江大桥——松浦大桥。改革开放后,浦西向浦东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轮渡已饱和,过江交通困难凸显。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后,黄浦江筑桥成为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随着中国工业进步和筑桥技术成熟,自1991年南浦大桥建成,至2020年,共建成13座跨江大桥,成为浦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卢柯[3](2020)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十年之规划历程回眸与思考》文中提出世博会规划贯穿选址申博阶段、办博阶段和后续利用的全过程。规划在满足办博需求的同时,紧紧围绕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开展相关研究,始终关注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上海世博会召开十年之际,回顾世博会的规划历程,从历史的视角,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重新审视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

范迟汇[4](2019)在《上海市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 ——以黄浦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载体,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功能结构也随之发生转变。过去的滨水城市区域从工业用途,逐渐转变为以商务、住宅、公园、绿地等为主的多元化结构,成为城市形象和城市特色的典型代表区域。而现实中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占用居民区域、无序更新、乱建乱占、破坏陆域资源和生态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滨江公共空间是城市管理应当重视的一个区域。如何高效实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协调好各利益主体的权益,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角度,结合企业中常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丰富滨江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在上海市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工作中涉及的政府、企业,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市民回归水岸生活、提高城市居住品质与滨江公共空间的合理回归为着眼点,寻求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现实政策与城市战略之间的平衡。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运用田野调查法对黄浦区滨江利益协调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其方法和途径,取得的实效;结合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提出上海市滨江公共空间建设顺利推进的利益协调对策建议,积极引导上海市滨江公共空间的合理建设利用,提高城市滨江公共空间的公共价值。

孙涛[5](2019)在《基于长大桥隧风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脆弱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交通拥堵的增加以及交通事故数目的不断增加,交通网络的脆弱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脆弱性的范围和可变性较大,目前还没有综合合理的路网脆弱性评价模型,而已有评估模型存在着评价指标单一、评价结果偏离实际等缺陷。大型桥梁和隧道在整个交通网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基于桥梁和隧道的交通网路脆弱性的研究比较缺乏。为了解决当前交通网络脆弱性评价模型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复杂网络、拓扑势的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基于复杂网络模型,对上海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建模分析。然后基于网络辐射模型,拥堵传播理论对交通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最后,定义了交通网络脆弱性指标,从交通状况和道路网拓扑两个方面对桥梁和隧道在整个交通网络中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辐射模型与拥堵传播理论的结合有效的克服了重力模型在交通分配时对可调参数的依赖,克服了因参数带来的差异性。通过将算法应用于上海市主干道路网络的脆弱性评价中可发现:影响因子的取值至关重要,道路的物理属性、交通属性以及交通网络结构属性都将直接影响影响因子的取值。(2)通过该模型对基于上海外环内的13条过江隧道和4条过江桥的上海市道路网络脆弱性进行评估,发现南浦大桥一旦发生事故导致交通中断会影响大范围的交通运行,整个交通网络运行效率会大幅下降。接着是外环隧道,上中路隧道,杨浦大桥,徐浦大桥,而对整个网络影响最小的是西藏路隧道。这些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6](2018)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中指出规划四十年,改革再出发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城市规划同行作为这一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总结行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十分必要,对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改革的大潮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作为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探路者,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和行业发展的前列,锐意进取,砥砺前行。2018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同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在《城乡

卜骏[7](2018)在《EPC模式下滨水区工业遗产景观改造》文中提出在设计牵头的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下的工业遗产景观改造是行业内新的探索方向。本文以上海市黄浦区公共岸线贯通工程(世博浦西段)为例,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滨水空间贯通、创新活动策划等方面探索EPC模式下滨水区工业遗产景观改造的可能性。

史玉金[8](2018)在《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具有厚度为150-350m的第四纪沉积物,包含五个主要承压含水层和11个100m以浅的工程地质层。长期的地下水采灌和工程建设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是上海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引起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道路、跨江大桥等重大基础工程设施不均匀变形,严重威胁到城市生命线安全。本文基于作者长期工作中参与现场监测获得的数据,结合原位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探讨了上海地面沉降的时空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上海市轨道交通、高架道路和跨江大桥等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区域地面沉降对重大基础工程设施运营安全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获得了上海市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新特征:地面沉降整体减缓但不均匀沉降显着、深部土体膨胀而浅层不均匀压缩。1999年前后,承压含水层水位经历了从下降到上升的过程,除第四含水层外,其他承压含水层的变形与水位的升降一致,第四承压含水层1999年后持续压缩,2009年后开始膨胀,地面沉降整体减缓。随着深层土体从压缩转为膨胀,上海市全市地面沉降控制在6mm范围以内。受岩土工程活动的影响,浅部土层持续压缩,中心城区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基坑工程诱发的不均匀沉降中,开挖卸荷影响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减压降水最大影响范围超过10倍开挖深度。(2)在综合分析轨道交通结构纵向弯曲变形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曲率半径和相对变曲双指标评估其安全运营状态。由于地面沉降的累积效应,导致不同时期修建的轨道交通出现全线沉降、局部隆起、部分隆起和全线隆起现象,累积沉降或隆起量与建成时间紧密相关。随着深部土体膨胀、地面沉降整体减缓特征出现,沉降累积量逐渐减小,轨道交通整体上浮,但上浮量较小。由于浅层持续不均匀压缩,轨道交通结构局部纵向完全变形明显。采用曲率半径或相对变曲中任一单一指标来评估可能会误判其严重程度,因此建议采用两个指标综合分析。(3)获得了不同地质分区和不同基础形式下城市道路随地层变形的规律。受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上海中环线在地面沉降期间全线下沉,部分高架道路在深部土体膨胀特征出现后隆起。中环线的变形与其基础形式和所处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地面道路的沉降与邻近地面沉降接近。高架道路的变形发展趋势与高架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和膨胀趋势一致。由于桩端的刺入,高架的沉降量略大于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量。高架的隆起主要受深部地层变形的影响,地面道路的沉降受深部地层变形和工程建设活动的综合影响。(4)在获得跨江大桥长期沉降特性的基础上,阐明了区域地下水采灌引起跨江大桥长期差异沉降的原因。深部地层压缩期间,大桥桥墩沉降呈线性增加,浦西桥墩沉降明显大于浦东桥墩,最大差异沉降达到225mm。地面沉降新特征出现后,大桥桥墩的沉降相对较小,但仍呈现出浦西桥墩沉降大于浦东桥墩沉降的特点。深部地下水的区域性差异采灌诱发的深部地层不均匀变形是导致大桥桥墩出现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林元培,李文褀[9](2018)在《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林元培的桥梁设计人生》文中提出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十八层的林元培院士办公室里,雪白的墙壁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的彩色照片光彩夺目。它们的总设计者林元培向我介绍,自己在黄浦江上造桥的梦想,还要从一封海外来信说起……海外来信勾起造桥梦在我们心目中,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上世纪80年代末,

李骁逸[10](2017)在《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上海市黄浦江东岸ES2+ES4段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人们大多选择滨水的地方为栖居地,世界上很多的大中城市也多以水陆交汇处为发源点,水可谓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滨水地带不仅为城市带来了便捷的水上交通,而且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大量文化交流的机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许多滨海城市的发展迈入转型升级,存量更新的新阶段,人们对于滨水景观的体验也有了更高的诉求,在这个过程中滨水地带成为了承载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优化和文化功能等的聚集地。因此,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也成为了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这样的热潮下,城市滨水区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由于我国的城市设计起步较晚,有关城市滨水区的理论也相对较少,目前的建设也大多以学习借鉴西方实践为主,缺乏与本土实际情况的对接转化,导致城市滨水区建设过于模式化,缺乏地方特色,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景象。面对这些问题,“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设计方法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并应用到实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理论所提倡的原则和策略对于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同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该理论的学习和分析,将其与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相结合,总结出一些普适性的设计策略,为今后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方案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十年之规划历程回眸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址与申博阶段(2002年以前):最大程度发挥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1.1 申博选址:几度变迁
        1.1.1 1986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曾把世博会选址在浦东花木地区
        1.1.2 2001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重新选址于浦东新区黄楼地区
        1.1.3 通过国际学生设计工作营提出在黄浦江两岸选址办博的概念
        1.1.4 2001年最终确定选址于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地区
    1.2 申博方案:令人激动的“花桥”方案
2 办博阶段(2003—2010年):满足办博需要,着眼城市长远发展要求
    2.1 红线范围优化调整:体现科学办博、勤俭办博理念(2004年初)
    2.2 方案征集与优化:吸纳国际经验和全球智慧(2004年4—9月)
        2.2.1 组织召开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
        2.2.2 开展国际方案征集
        2.2.3 方案优化
    2.3 总体规划:谋划理想蓝图(2004年10月—2005年4月)[8]
    2.4 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理想走向现实(2005年5—12月)[9]
    2.5 规划实施:配合招展和建设进行动态优化(2005年12月—2010年3月)
    2.6 回眸世博盛况:兑现申博承诺
3 后续利用(2010年至今):诠释世博主题,引领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最佳实践
4 结语

(4)上海市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 ——以黄浦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总体评价
    1.4 研究思路、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6.1 本文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概述
    2.1 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和利益协调的概念
        2.1.1 城市滨江公共空间
        2.1.2 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建设
        2.1.3 利益协调
    2.2 公共产品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黄浦区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中的利益协调
    3.1 黄浦区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中利益协调的方法和途径
        3.1.1 整合充实滨江综合开发指挥协调的机构
        3.1.2 注重可操作性,一点一方案
        3.1.3 积极协调落实滨江公共空间建设资金的来源
    3.2 黄浦区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利益协调所取得的效果
        3.2.1 达成初步共识,断点全线打通
        3.2.2 签订多项战略合作协议
第4章 黄浦区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中利益协调碰到的困难
    4.1 黄浦区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中进行利益协调碰到的困难
        4.1.1 央地关系
        4.1.2 市区关系
    4.2 黄浦区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中进行利益协调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4.2.1 利益协调的主体目标不一致
        4.2.2 利益协调的渠道不畅通
        4.2.3 缺乏相关政策
        4.2.4 补偿机制不完善
第5章 上海市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中顺利推进利益协调的对策建议
    5.1 各方利益协调的基本原则
        5.1.1 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5.1.2 公共利益共享原则
        5.1.3 合作信任原则
        5.1.4 平等协商原则
    5.2 利益协调的对策建议
        5.2.1 制定统一的合作规则,建立激励相容的合作机制
        5.2.2 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
        5.2.3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5.2.4 成立有约束力的利益协调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长大桥隧风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交通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2.2 交通风险研究现状
    2.3 交通网络脆弱性研究现状
    2.4 现有研究总结
第三章 城市交通系统和网络特性分析
    3.1 城市交通系统基本特性分析
    3.2 城市交通网络特性分析
        3.2.1 复杂网络模型
        3.2.2 城市交通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性
    3.3 城市交通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4.1 交通网络拓扑结构
    4.2 拓扑势
    4.3 拓扑网络辐射模型
    4.4 桥梁和隧道脆弱性评价
    4.5 脆弱性评价算法流程
    4.6 建模工具介绍
        4.6.1 EMME Desktop
        4.6.2 EMME Desktop API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主干道路网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1 上海市道路网络总体情况分析
    5.2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构建
    5.3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统计特征分析
        5.3.1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的聚类系数
        5.3.2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的度和度分布
        5.3.3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的平均最短路径
        5.3.4 上海市道路网络模型的网络效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越江设施脆弱性分析
    6.1 拓扑势和影响因子的计算
    6.2 交通事故影响范围分析
    6.3 越江设施脆弱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规划四十年, 改革再出发
承前启后, 三版总规指导上海城市建设
    于探索中前行—1986版总规
    “八年磨一剑”—2001版总规
    与时俱进—上海2035总规
    一脉相承, 引领上海可持续发展
以规划促开放, 以开放面向国际
    跨过浦江, 向东发展
    编制规划, 重点开发
    浦东开放, 面向国际
规划世博, 打造“城市最佳实践区”
    申办世博, 规划先行
    “一波三折”的选址
    浦江上绽放的“花桥”
    世博精神永不落幕
创世纪精品, 全力推进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
    改革开放, “浦江重生”
    新世纪, 打造两岸新格局
    百年大计, 世纪精品
    新起点, 打造世界级滨水区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上海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名城保护体系
    摸清优秀历史建筑“家底”, 创新名城保护监测手段
    立章建制, 规范名城保护的方式、方法和措施
    保护规划对标国际,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从破解困局到助推发展——记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演变
    凝聚共识, 破解上海交通之困:1985年以前
    “三年大变样”的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5年
    规划开启城网时代:1996—2000年
    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2001年至今
从航空港到综合商务区, 看大虹桥发展战略演变
    大交通到大枢纽
    大枢纽到大商务
    大商务到大战略
从临港新城总规看“一张蓝图干到底”
    先规划后建设
    从“海港”到“临港”, 从“田园城市”到“现代装备产业基地”
    从“新城”规划到“多规”合一
    “一张蓝图干到底”
后记

(7)EPC模式下滨水区工业遗产景观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项目背景
    1.1 项目综述
    1.2 项目特征与EPC模式
2 设计解读
    2.1 立足历史,调查与保护先行
    2.2还江于民,联通城市空间
    2.3 创新策划,打造现代生活
3 结语

(8)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地面沉降研究概况
        1.2.2 地面沉降对工程结构影响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的最新发展特征与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地质环境
        2.2.1 工程地质
        2.2.2 水文地质
    2.3 地面沉降发展特征与分布规律
    2.4 地层变形的特征与规律
    2.5 深部地下水抽灌引发地层变形的规律
    2.6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地层变形的规律
        2.6.1 现场试验工程概况
        2.6.2 测量数据变化规律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安全影响
    3.1 引言
    3.2 上海市轨道交通变形现状及原因分析
        3.2.1 轨道交通变形现状
        3.2.2 轨道交通变形原因分析
    3.3 区域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1-4号线安全影响
        3.3.1 地铁1-4号线基本情况
        3.3.2 地面沉降引起的隧道长期纵向变形特性
        3.3.3 地面沉降对地铁隧道弯曲变形的影响
    3.4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安全影响
        3.4.1 某基坑工程施工对轨道交通8号线变形的影响
        3.4.2 地面沉降与轨道交通变形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安全影响
    4.1 引言
    4.2 上海市高架道路变形现状
    4.3 区域地面沉降对中环线变形影响
        4.3.1 中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基础设计
        4.3.2 高架沉降监测分析
        4.3.3 区域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变形影响原因和机理分析
    4.4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安全影响
        4.4.1 某基坑工程施工对3号线高架变形影响
        4.4.2 长江西路越江隧道浦西工作井深基坑工程对高架变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跨江大桥安全影响
    5.1 引言
    5.2 上海市跨江大桥现状
        5.2.1 跨黄浦江大桥
        5.2.2 跨长江大桥
    5.3 上海市跨江大桥变形现状
        5.3.1 南浦大桥
        5.3.2 杨浦大桥
        5.3.3 卢浦大桥
    5.4 区域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5.4.1 地质条件
        5.4.2 基础型式
        5.4.3 地下水开采与回灌
        5.4.4 讨论与分析
    5.5 区域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变形影响机理分析
        5.5.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5.5.2 地下水开采及水位时空分布
        5.5.3 区域地面沉降特征
        5.5.4 桥址土层分层沉降
        5.5.5 讨论与分析
    5.6 深基坑降排承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安全影响
        5.6.1 地铁南浦大桥站基坑施工对大桥变形的影响
        5.6.2 董家渡隧道修复工程对大桥变形的影响
        5.6.3 讨论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9)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林元培的桥梁设计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海外来信勾起造桥梦
立项选址与桥梁设计
那一段岁月,对我的一生极其重要
创建世界第一
再创世界第一
又一次迎接挑战

(10)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上海市黄浦江东岸ES2+ES4段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及研究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滨水区
        2.1.2 城市滨水区
        2.1.3 城市滨水景观
    2.2 国外发展概况及相关理论研究
        2.2.1 国外发展概况
        2.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3 国内发展概况及相关理论研究
        2.3.1 国内发展概况
        2.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4 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3.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研究
    3.1 景观都市主义产生背景
    3.2 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内容
        3.2.1 工业废弃地修复
        3.2.2 生态设计
        3.2.3 景观基础设施
    3.3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原则
        3.3.1 生态性原则
        3.3.2 整合性原则
        3.3.3 文化性原则
        3.3.4 动态性原则
        3.3.5 以人为本原则
    3.4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启示
4.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4.1 公共空间构建策略
        4.1.1 多元化复合功能植入
        4.1.2 滨水慢行系统规划
    4.2 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策略
        4.2.1 海绵设施
        4.2.2 防洪景观
    4.3 水净化策略
        4.3.1 河道净化区
        4.3.2 曝气区
        4.3.3 厌氧沉淀区
        4.3.4 兼性厌氧区
        4.3.5 植被净化区
    4.4 地域文化构建策略
        4.4.1 再利用地域文化物质载体
        4.4.2 文化在新景观中的重塑
        4.4.3 文化的提炼和整合
        4.4.4 多元文化的展示
    4.5 互动景观构建策略
        4.5.1 互动景观设施
        4.5.2 与滨水区建设的互动
    4.6 小结
5. 相关案例分析
    5.1 世博江南公园
        5.1.1 项目背景
        5.1.2 设计策略
        5.1.3 借鉴意义——地域文化的表达
    5.2 上海后滩公园
        5.2.1 项目背景
        5.2.2 设计策略
        5.2.3 借鉴意义——生态方法的运用
    5.3 丹麦哥本哈根雨洪管理系统
        5.3.1 项目背景
        5.3.2 设计策略
        5.3.3 借鉴意义——景观基础设施的构建
    5.4 芝加哥滨河步道景观设计
        5.4.1 项目背景
        5.4.2 设计策略
        5.4.3 借鉴意义——公共空间体系的构建
    5.5 北京五道口U-center
        5.5.1 项目背景
        5.5.2 设计策略
        5.5.3 借鉴意义——人文互动景观的设计
6. 上海市黄浦江东岸ES2+ES4段滨水景观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黄浦江沿岸建设背景
        6.1.2 黄浦江东岸贯通内容
    6.2 基地概况
        6.2.1 区位
        6.2.2 周边建设概况
        6.2.3 周边交通概况
        6.2.4 周边用地性质概况
        6.2.5 基地GIS分析
        6.2.6 现状竖向
        6.2.7 现状高桩码头
        6.2.8 现状防汛墙
        6.2.9 SWOT分析
    6.3 总体设计
        6.3.1 设计基地定位
        6.3.2 设计目标
        6.3.3 设计概念
        6.3.4 设计生成
        6.3.5 功能分区
        6.3.6 结构布局
    6.4 专题设计
        6.4.1 公共空间构建策略
        6.4.2 景观基础设施构建策略
        6.4.3 生态构建策略——水净化与展示
        6.4.4 人文景观构建策略——多元文化展示
        6.4.5 互动景观构建策略——智能应用
    6.5 节点设计
        6.5.1 生态T台段节点
        6.5.2 运动T台段节点
        6.5.3 都市T台段节点
    6.6 专项设计
        6.6.1 竖向设计
        6.6.2 道路系统规划
        6.6.3 植被规划
        6.6.4 场地铺装意向
        6.6.5 建筑及景观桥设计意向
        6.6.6 公园服务设施规划
        6.6.7 城市家具意向
        6.6.8 标识系统意向
        6.6.9 照明意向
        6.6.10 技术经济指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毕业设计图纸目录
毕业设计图纸

四、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方案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浦江滨水空间综合开发研究[J]. 李永梅,牟振宇,万英伶,张榕,任钰.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1(02)
  • [2]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黄浦江百年筑桥记(1920—2020)[J]. 李永梅,牟振宇.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0(02)
  • [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十年之规划历程回眸与思考[J]. 卢柯. 城乡规划, 2020(06)
  • [4]上海市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 ——以黄浦区为例[D]. 范迟汇.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5]基于长大桥隧风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脆弱性研究[D]. 孙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 城乡规划, 2018(06)
  • [7]EPC模式下滨水区工业遗产景观改造[J]. 卜骏. 城市住宅, 2018(07)
  • [8]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D]. 史玉金.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9]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林元培的桥梁设计人生[J]. 林元培,李文褀. 档案春秋, 2018(03)
  • [10]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上海市黄浦江东岸ES2+ES4段景观设计为例[D]. 李骁逸.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上海黄浦江卢浦大桥方案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