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镇HBsAg感染率初步调查

金陵镇HBsAg感染率初步调查

一、金陵镇HBsAg感染率初步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田瑞雨[1](2017)在《猪肺炎支原体抗原定量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猪鼻支原体单克隆抗体的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猪场恶性传染病的逐步控制,以支原体为代表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成为疫病控制的焦点。本研究围绕猪肺炎支原体和猪鼻支原体的检测方法及工具开展相关研究。(1)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是一种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of swine,MPS)的病原。该病容易引起其他病原继发感染,引发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灭活疫苗防控MPS。灭活疫苗中抗原含量是决定猪支原体肺炎疫苗质量和免疫效力的关键之一。本试验拟建立一种灭活疫苗体外效力检测方法,以期成为动物试验的替代方法用于MPS灭活疫苗的效力检验。研究中,以P46蛋白为基础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应用该方法对培养抗原和成品疫苗进行了定量检测,并与传统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证明该ELISA可作为疫苗生产中Mhp定量的可靠方法使用。(2)猪鼻支原体(Mycoplasma hyorhinis,Mhr)普遍存在于猪的鼻腔、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中,可引起多发性浆膜炎、肺炎、关节炎及中耳炎等临床症状,导致猪生长性能下降,并可与多种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加重病情。Mhr临床猪场感染率高、适应力强,极难净化,近年来临床关注度日渐增加。同时Mhr与多种人类肿瘤相关,属于人兽共患病原。但目前,Mhr的诊断技术尚不完善,其感染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试验对制备的一株猪鼻支原体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了全面鉴定,为Mhr的致病机理及病原诊断研究提供重要试验工具。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Mhp抗原定量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用于抗原培养物检测研究。以抗猪肺炎支原体P46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抗P46蛋白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猪肺炎支原体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优化其反应条件为:抗猪肺炎支原体P46蛋白单克隆抗体包被浓度为2.5μg/mL,抗P46蛋白多抗及酶标二抗稀释倍数分别为1:40 000和1:10 000。该ELISA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10%,最低检出量为9.754 ng/mL,与猪鼻支原体、猪滑液支原体、絮状支原体等无交叉反应。使用该ELISA方法对人工稀释的培养物中抗原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单点法和对样品倍比稀释后进行双平行线拟合两种方法计算,得出两种计算方法结果均与真实值基本相符,但双平行线法检测比单点法检测更加稳定。使用该方法检测的猪肺炎支原体菌液抗原含量与颜色单位改变法(color changing units,CCU)检测结果基本相符。2、Mhp抗原定量ELISA检测方法用于成品疫苗检测研究。采用低温冻融法、95%乙醇法、三氯甲烷法、正丁醇法及丙酮法几种破乳方法,通过夹心ELISA方法对猪肺炎支原体油包水型灭活疫苗中的抗原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筛选出适合猪肺炎支原体油包水型灭活疫苗中抗原含量测定的方法,并与兔免疫抗体检测法进行了对比,探索了该方法作为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丙酮法用于处理肺炎支原体油包水型灭活疫苗效果较好,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提取效率高,消耗低,破乳剂对有效抗原干扰较小。利用该方法处理成品疫苗后进行夹心ELISA检测,可准确检测出不同效价成品疫苗中的抗原含量差异。3、一株猪鼻支原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将猪鼻支原体全菌蛋白免疫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鉴定其抗体亚型,测定纯化单抗的效价、特异性,并将该单抗用于菌落免疫杂交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获得了 1株猪鼻支原体单抗,命名为Mhr-08。该单抗的亚型属于IgG1,轻链为κ型。ELISA测定该纯化单抗效价为1:102 400,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单抗与猪鼻支原体全菌蛋白在43kDa处出现特异性反应条带,与其他支原体、大肠杆菌及KM2培养基无交叉反应;该单抗为猪鼻支原体表面膜蛋白抗体,可成功应用于菌落免疫杂交试验;将其用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成功检测出黏附于猪气管上皮细胞上的猪鼻支原体,该特异性单抗的获得为猪鼻支原体的诊断技术及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工具。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可用于Mhp培养物及灭活疫苗的Mhp抗原定量检测,为Mhp灭活疫苗生产及效力检验提供了参考方法;同时,本研究对所制备的一株猪鼻支原体单克隆抗体进行了鉴定,证明其为一种特异性针对Mhr表面膜脂蛋白的单抗,为猪鼻支原体致病机理、病原检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杨丰利[2](2011)在《南宁市郊奶牛乳腺炎相关研究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奶牛乳腺炎是导致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本文对南宁市郊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情况、致病菌的流行状况、金黄色葡萄球菌毒性基因的分布、隐性乳腺炎乳汁酶类诊断、治疗乳腺炎中草药制剂组方的确定、乳腺炎疫苗的研制和效果评价以及临床乳腺炎对繁殖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2005-2009年对南宁市郊某规模化奶牛场全场奶牛进行乳腺炎调查,平均瞎乳头的奶牛占11.5%,平均瞎乳头率3.7%,临床乳腺炎奶牛平均发病率8.7%,乳区平均发病率3.7%,隐性乳腺炎奶牛平均发病率48.8%,乳区平均发病率19%,此外,临床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升高。临床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乳汁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96%和34%,临床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9.5%)、大肠杆菌(25.7%)和新型隐球菌(16.2%),隐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2.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7%)和无乳链球菌(17.9%),本实验所用的大多数抗生素和乳炎消对致病性细菌都比较敏感,分离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性最强,致病率分别为61%和54%。(2)对39株细菌的23S rRNA序列进行检测,全部确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之前生化鉴定结果完全一致,PCR结果检出了clfA、tsst-1、nuc、fnb、hla、hlb、cap5、cap8和mecA共九种基因,未检测出sea、fnbB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一种以上毒力基因的现象较为普遍,提示菌株间毒力基因连锁流行的情况较普遍,并且毒性基因的流行病学具有一定的地域性。(3)从奶牛产后两周到产后十周采集的124个乳样,同时进行细菌学检测和上海隐性乳腺炎检测(SMT),均为阳性结果的乳汁确定为隐性乳腺炎(SCM)。结果显示,SCM发病率为26.6%,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7%)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7%),SCM乳汁中的MDA浓度和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显着高于正常乳汁,而SCM乳汁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着低于正常乳汁,SCM乳汁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与正常乳汁没有显着差异。因此,测定乳汁中的MDA浓度和LDH、ALP与GPx的活性可以作为奶牛隐性乳腺炎诊断的一种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探明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机理提供依据。(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连翘和黄连极度敏感,大肠杆菌对乌梅高度敏感。诃子、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最低抑菌浓度(MIC)达到8 mg/mL,乌梅和黄连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IC达到16mg/mL。通过正交设计,连翘、诃子、乌梅和黄连均能明显提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奶牛乳腺炎中草药组方的主要成分。该组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8 mg/mL和16mg/mL。(5)所研制的两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对小白鼠的攻毒保护率达到60%以上。根据常规间接ELISA方法,通过反应体系的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初步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的方法。同时确定了建立的间接ELISA阴阳临界值(OD=0.28)和建立了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回归方程计算的预测效价和实际效价基本一致。接种疫苗后7-14天,奶牛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效价逐渐升高,疫苗1组奶牛于接种后14天达到最高峰(1:2995),随后逐渐缓慢下降;疫苗2组奶牛于接种后21天达到最高峰(1:2062),随后逐渐缓慢下降。直至实验结束(接种疫苗后第150天),两个实验组奶牛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仍然高于阴阳临界值。(6)对南宁市郊某规模化奶牛场152头2-4胎次的经产奶牛产后进行临床乳腺炎的发病时间和繁殖指标的调查,包括首次配种天数、配种次数、首次配种怀孕率、空怀期、产后70天内怀孕率、流产率。产后至怀孕之间发生临床乳腺炎奶牛的首次配种天数和空怀期均极显着多于对照组奶牛(P<0.01),配种次数显着多于对照组奶牛(P<0.05);首次配种怀孕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奶牛(P<0.05),产后70天内怀孕率低于对照组奶牛(P>0.05),流产率高于对照组奶牛(P>0.05)。产后至首次人工授精之间发生临床乳腺炎奶牛的首次配种天数和空怀期极显着多于对照组奶牛(P<0.01),首次配种怀孕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奶牛(P<0.05)。首次人工授精至怀孕之间发生临床乳腺炎奶牛的首次配种天数和空怀期极显着多于对照组奶牛(P<0.01),配种次数显着多于对照组奶牛(P<0.05),首次配种怀孕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奶牛(P<0.05)。结论:奶牛产后至怀孕之间发生临床乳腺炎对繁殖性能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甄雪燕[3](2011)在《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社会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传染病能够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同时又受到国家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文化习俗、人口密度、自然环境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决定了传染病的流行程度。本研究拟通过回顾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情况,深入分析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中的影响途径和影响力度,为未来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将运用文献研究法汇集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基本资料,运用实证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分析社会因素对中国近百年传染病流行的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本课题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传染病的流行程度与流行趋势,是诸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民国时期,传染病是人类死亡原因的第一杀手,当时全国总人口以4.5亿计,城镇人口约占20%,为0.9亿;农村人口约占80%,为3.6亿,乡村死于法定疫病者,每年就高达197.64万,城市19.251万。我国当时全国总死亡率为30%。左右,其中15%是因传染病而致死的,疫死人数每年达到600万之多。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基本消灭了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传染病的发病率由建国前十年的平均值4034.26(1/10万),到八十年代降低为平均245.4(1/10万),传染病在居民死亡原因的排名中也下降到第13位。社会因素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2.传染病严重破坏人类的正常社会生活秩序,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据民国学者推算,民国时期,每因传染病死亡1人,即有22人感染,按照当时30%。的死亡率推算,全国4亿人口中患病者达到2640万人,患者医药费每日以最低数目1角计算,共计花费医药费为5280万元。相对比,以2003年防治SARS的相关资料为例,据资料显示,平均每个病人的治疗费用大概是10万元,按此计算,我国5000多个确诊病例就需要5个亿以上。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级地方政府用于防治SARS的总费用数已超100亿元。从根本上说,传染病流行对社会造成的冲击甚至超过了局部战争带来的损失。研究结论:近代以来,中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卫生防疫工作已经取得革命性胜利,包括:1.基本消灭烈性传染病;2.各种法定传染病得到较为稳定的控制;3.传染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4.传染病防控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5.传染病在居民死亡原因排名中由第1位下降到目前的第13位。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人口流动加剧、病毒出现抗药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社会因素,促使传染病正以更新、更强的态势对人类发起进攻,传染病防控出现新问题:1.传染病能够影响全球经济稳定与增长:2.传染病能够引起国家安全与稳定;3.传染病会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4.传染病流行能够影响国际人口的流动。政策建议:政府对传染病的管理将成为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政府应始终将传染病防控问题置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与法律的大背景下,重视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在传染病防控体系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平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卫生防疫服务体系。

黄旭华,潘志新,朱方容,韦廷秀,陈小青,石美宁,罗梅兰,莫云霞[4](2010)在《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调查》文中提出为了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开展了对野外昆虫感染微孢子虫情况调查,并研究其对家蚕的感染性。调查了桑螟、桑尺蠖、菜粉蝶、斜纹夜蛾和桑毛虫等昆虫的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测试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及可能存在的自然感染方式,观察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孢子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菜粉蝶、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2.69×105个/mL和7.42×105个/mL,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也具有食下感染能力,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带病野外昆虫可以通过粪便或鳞毛传播孢子虫。虽然上述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形态与家蚕微粒子孢子虫具有明显差异,但对家蚕都有较强的交叉感染性。

黄旭华,朱方容,石美宁,刘吉平,韦廷秀,陈小青,罗梅兰[5](2009)在《广西部分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初步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了解广西一些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开展了昆虫微孢子虫种质资源的调查及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感染性研究。调查了桑螟、桑尺蠖、菜粉蝶、斜纹夜蛾和桑毛虫等昆虫的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观察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孢子的形态,并采用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别。测试菜粉蝶和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及可能的自然感染方式,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和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有较强的食下感染力,菜粉蝶微孢子虫也有胚种传染能力,病虫可以通过粪便或鳞毛传播微粒子孢子,说明对家蚕有较强的交叉感染性。

凡超[6](2007)在《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三种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进一步对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离体再生体系、遗传转化体系及转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携带S1S2S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并对其进行了GUS染色鉴定和PCR检测。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苹果品种‘凉香季节’的离体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三种不同启动子调控的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分别导入‘凉香季节’中,获得转化植株.研究结果表明:‘凉香季节’组培苗叶片基部最适宜农杆菌的转化;叶片及组培苗卡那霉素选择压分别为15mg/L和25mg/L;抗生素Cb较Cef抑菌效果更好;GUS染色呈阳性的转基因苹果株系经PCR扩增,得到三种载体共有7个株系呈阳性(其中AG208有2个株系;AG206有3个株系;AT110有2个株系),初步证实S1S2S基因已整合到苹果‘凉香季节’的基因组。2、应用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对苹果‘红爱佳’进行S1S2S基因转化。利用gus基因瞬时表达的方法研究了超声波处理时间、处理时期、处理功率、外植体类型的处理和农杆菌悬浮液中As浓度对S1S2S基因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农杆菌浸染‘红爱佳’叶片4min后,用功率为90W的超声波处理30s,然后接种于再生培养基上共培养3天,能获得最佳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佳处理条件下转化约600个‘红爱佳’叶片,共得到138个抗性愈伤组织和11株抗性苗,转化率为1.83%。3、以番茄品种‘江蔬1号’为试材,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70%酒精和20%次氯酸钠溶液的不同时间处理组合对其种子表面消毒效果和萌发的影响及不同基因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种类及其浓度组合等因素对番茄子叶再生的影响。用农杆菌介导法将S1S2S基因三种载体分别导入,并获得了相应的卡那霉素抗性苗,对其进行了GUS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及PCR检测。研究结果表明:70%酒精处理50s后,再用2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min,‘江蔬1号’获得98%的萌芽率;不同的番茄品种在相同的培养基上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不定芽的分化率存在着显着差异,适于‘江蔬1号’子叶再生的培养基为MS+ZT0.5mg/L+IAA0.3mg/L,MS+NAA0.5mg/L为其适宜的生根培养基;对‘江蔬1号’进行农杆菌转化后获得了转基因株系(AG208有71个株系、AG206有55个株系、AT110有39个株系),PCR检测后得到AG208和AG206各有1个株系呈阳性。

莫少英[7](2000)在《金陵镇HBsAg感染率初步调查》文中研究说明

二、金陵镇HBsAg感染率初步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陵镇HBsAg感染率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猪肺炎支原体抗原定量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猪鼻支原体单克隆抗体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符号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肺炎支原体研究进展
        1.猪肺炎支原体概述
        2.猪肺炎支原体致病机理
        3.猪肺炎支原体检测
        3.1 病原分离鉴定
        3.2 免疫血清学方法
        3.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4.猪肺炎支原体疫苗研究进展
        4.1 灭活疫苗
        4.2 弱毒疫苗
        5.ELISA方法在灭活疫苗抗原检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鼻支原体研究进展
        1.形态特征
        2.培养特征
        3.猪鼻支原体的致病机制
        4.猪鼻支原体的病原检测技术
        4.1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4.2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
        4.3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4.4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
        4.5 PCR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实验部分
    第一章 猪肺炎支原体抗原定量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用于培养物检测的研究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和抗体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猪肺炎支原体菌液的培养
        1.4 检测猪肺炎支原体抗原的夹心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1.5 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1.6 ELISA方法的特异性
        1.7 ELISA方法的敏感性
        1.8 方法的重复性
        1.9 ELISA方法的初步应用
        1.10 对猪肺炎支原体培养物的检测
        2.结果
        2.1 最佳配对抗体的选择
        2.2 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3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操作程序的确定
        2.4 夹心ELISA方法的特异性
        2.5 夹心ELISA方法的敏感性
        2.6 夹心ELISA方法的重复性
        2.7 夹心ELISA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猪肺炎支原体培养物
        2.8 对不同批次猪肺炎支原体培养物的检测及其与CCU检测的对比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肺炎支原体抗原定量ELISA检测方法用于成品灭活疫苗的检测研究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及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猪肺炎支原体疫苗的准备
        1.4 油包水型疫苗破乳方法的确定
        1.5 夹心ELISA检测破乳的油包水型疫苗抗原含量确定破乳方法
        1.6 ELISA测定抗原含量方法与疫苗免疫检测血清抗体方法的比较
        2.结果
        2.1 灭活疫苗的制备
        2.2 油包水型灭活疫苗的破乳方法初步筛选
        2.3 夹心ELISA检测破乳的油包水型疫苗抗原含量
        2.4 ELISA测定抗原含量方法与疫苗免疫检测血清抗体方法的比较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一株猪鼻支原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1.2 支原体全菌抗原的制备
        1.3 猪鼻支原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1.4 单抗类型及亚型鉴定
        1.5 纯化抗体效价测定
        1.6 单抗特异性鉴定
        1.7 单抗与膜蛋白的反应性鉴定
        1.8 菌落免疫杂交试验
        1.9 单抗用于间接免疫荧光鉴试验
        2.结果
        2.1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2.2 亚型鉴定
        2.3 纯化抗体效价测定
        2.4 单抗特异性鉴定
        2.5 单抗与猪鼻支原体膜蛋白反应
        2.6 菌落免疫杂交
        2.7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3.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与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南宁市郊奶牛乳腺炎相关研究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腺炎的定义
    1.2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
    1.3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
    1.4 国内外奶牛乳腺炎发病情况
    1.5 奶牛隐性乳腺炎常用检测方法
    1.6 中草药制剂治疗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1.7 乳腺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1.8 奶牛乳腺炎疫苗研究进展
    1.9 奶牛乳腺炎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1.10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南宁市郊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和主要致病菌调查
    摘要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分析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腺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征性分析
    摘要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分析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奶牛隐性乳腺炎乳汁中丙二醛浓度和酶类活性的研究
    摘要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草药制剂对奶牛乳腺炎致病菌抗菌效果研究
    摘要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的初步研制
    摘要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奶牛临床乳腺炎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摘要
    前言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中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社会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 研究背景
        1.1.1 传染病防控是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话题
        1.1.2 社会因素是传染病防控中的决定性因素
        1.2 立论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2 研究现状与资料来源
        2.1 研究现状
        2.2 资料来源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创新点与难点
        4.1 创新点
        4.2 难点
    5 基本概念界定
        5.1 时间概念
        5.2 传染病
        5.3 社会因素
第二部分 近百年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决定因素分析
    1 社会因素在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中的影响(1912-1949)
        1.1 传染病流行基本情况
        1.1.1 法定传染病种类
        1.1.2 传染病流行特点
        1.1.2.1 烈性传染病为主
        1.1.2.2 暴发频度比较高
        1.1.2.3 存在区域间差异
        1.1.2.4 存在人群间差异
        1.1.2.5 病死率居高不下
        1.2 主要社会因素对传染病影响概述
        1.2.1 国家对公共卫生的监管
        1.2.1.1 设立防疫机构
        1.2.1.2 制订政策法规
        1.2.1.3 开展卫生运动
        1.2.1.4 政府监管缺失
        1.2.2 经济转型中的防疫困扰
        1.2.3 中西防疫观念下的冲突
        1.2.4 流民潮中的传染病暗流
        1.2.5 连年战火下的瘟疫肆虐
        1.2.6 城市急速扩展中的混乱
        1.2.7 社会团体中的防疫热情
        小结
    2. 社会因素在改革开放前传染病流行中的影响(1949-1978)
        2.1 传染病流行基本情况
        2.1.1 法定传染病种类
        2.1.2 传染病流行特点
        2.1.2.1 有效控制烈性传染病
        2.1.2.2 寄生虫病的重点突击
        2.1.2.3 乙类传染病趋于稳定
        2.1.2.4 慢性传染病效果明显
        2.1.2.5 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
        2.2 主要社会因素对传染病影响概述
        2.2.1 政治运动下的卫生防疫
        2.2.1.1 卫生防疫与政治动员
        2.2.1.2 疫病流行与政治风波
        2.2.1.3 基层防疫与政治号召
        2.2.2 计划经济下的防疫保障
        2.2.3 观念重塑中的防疫普及
        2.2.4 大串连中的传染病流行
        2.2.5 灾害抗争下的防疫出路
        小结
    3. 社会因素在改革开放后传染病流行中的影响(1978-2010)
        3.1 传染病流行基本情况
        3.1.1 法定传染病种类
        3.1.2 传染病流行特点
        3.1.2.1 新发传染病来势汹汹
        3.1.2.2 传统传染病难以对付
        3.1.2.3 发病率整体趋于平稳
        3.1.2.4 传染病病种变化不大
        3.1.2.5 高发病区域相对集中
        3.2 主要社会因素对传染病影响概述
        3.2.1 防疫政策制定的偏颇
        3.2.1.1 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重视不足
        3.2.1.2 政府对传染病法制建设力度不够
        3.2.1.3 政府对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3.2.2 防疫经费减少的忧患
        3.2.3 行为方式改变的威胁
        3.2.4 流动人口的防疫隐患
        3.2.4.1 流动人口特点
        3.2.4.2 流动人口管理
        3.2.5 大灾后无大疫的实现
        小结
第三部分 社会因素与传染病流行相互关系探讨
    1 传染病与政治
        1.1 政府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
        1.1.1 领导职能
        1.1.2 组织职能
        1.1.3 监管职能
        1.2 传染病流行对政治的影响
        1.2.1 加重管理负担
        1.2.2 影响政府形象
        1.3 启示
        1.3.1 确立政府在卫生防疫事业中的主导地位
        1.3.2 健全卫生防疫体系的工作机制
        1.3.3 发挥群众运动在卫生防疫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2 传染病与经济
        2.1 经济发展对传染病的影响
        2.1.1 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1.2 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2.2 传染病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2.2.1 传染病对个体收入的影响
        2.2.2 传染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3 启示
    3 传染病与文化
        3.1 传染病流行的文化因素
        3.1.1 饮食习俗
        3.1.2 生产习俗
        3.1.3 生活习俗
        3.1.4 卫生习俗
        3.2 传染病流行对文化的影响
        3.2.1 负面影响
        3.2.2 正面影响
        3.3 启示
    4 传染病与人口
        4.1 人口流动导致传染病发生
        4.2 传染病影响人口数量变化
        4.3 启示
    5 传染病与灾害
        5.1 自然灾害影响传染病的方式
        5.1.1 水源污染
        5.1.2 食品污染
        5.1.3 居住条件改变
        5.1.4 人口流动
        5.1.5 卫生机构瘫痪
        5.1.6 生态环境破坏
        5.2 预防灾后传染病发生的措施
        5.2.1 保护生态环境
        5.2.2 基本卫生储备
        5.3 启示
第四部分 结语
    1 主要研究结论
    2 不足与继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野外昆虫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调查
    2.2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孢子的收集
    2.3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孢子形态观察
    2.4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
        2.4.1 半数感染浓度
        2.4.2 感染家蚕组织情况
        2.4.3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情况
    2.5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交叉感染方式
        2.5.1 调查野外昆虫感染微粒子病后孢子随粪排泄情况
        2.5.2 调查感染微粒子病野外昆虫成虫鳞毛、蛾液携带微孢子情况
    2.6 家蚕微粒子孢子虫对桑尺蠖的感染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外昆虫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
    3.2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孢子形态
    3.3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孢子对家蚕的病原性
        3.3.1 半数感染浓度
        3.3.2 感染家蚕组织情况
        3.3.3 对家蚕的胚种传染情况
    3.4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交叉感染方式
        3.4.1 调查感染微粒子病的野外昆虫微粒子孢子随粪排泄情况
        3.4.2 调查感染微粒子病的野外昆虫成虫鳞毛、蛾液携带微孢子虫情况
    3.5 家蚕微粒子孢子虫对桑尺蠖的感染情况
4 讨论
5 小结

(6)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三种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转基因植物及口服疫苗
        1.1 转基因植物
        1.2 口服疫苗
        1.2.1 利用植物生产口服疫苗的途径
        1.2.2 植物口服疫苗的作用机理
        1.2.3 转基因植物生产口服疫苗的优点
        1.2.4 已研制的口服疫苗
        1.2.5 转基因植物口服疫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
    2 HBsAG基因
        2.1 乙型肝炎病毒(HBV)
        2.2 HBsAg基因的结构
        2.3 转基因植物生产HBsAg疫苗的研究进展
        2.3.1 国内植物转HBsAg基因的研究
        2.3.2 国外在植物表达HBsAg基因的研究
        2.4 转基因植物中HBsAg表达量
        2.5 稳定高效的表达载体
        2.6 问题及展望
    3 苹果转基因研究进展
        3.1 导入的外源基因种类及其表达和遗传
        3.2 影响转化的因素
        3.2.1 菌株
        3.2.2 侵染时间
        3.2.3 共培养
        3.2.4 酚类物质
        3.2.5 转化植株选择策略
        3.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3.1 存在的问题
        3.3.2 展望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的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苹果‘凉香季节’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工程菌株和载体质粒
        1.1.2.1 目的基因和载体质粒
        1.1.2.2 工程菌株及其培养基(液)
        1.1.3 培养基
        1.1.4 GUS染色液配方
        1.1.5 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苹果转化的基本程序
        1.2.2 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1.2.2.1 再生体系的优化
        1.2.2.2 叶片与组培苗Km选择压的确定
        1.2.2.3 抑菌抗生素种类和浓度的确定
        1.2.3 GUS染色鉴定
        1.2.4 PCR法检测
        1.2.4.1 植物基因组DNA的抽提
        1.2.4.2 质粒DNA的提取
        1.2.4.3 PCR扩增目的基因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2.2 叶片与组培苗Km选择压的确定
        2.3 抑菌抗生素对转化叶片再生的影响
        2.4 转基因‘凉香季节’植株的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2.5 转基因‘凉香季节’植株的PCR检测
    3 讨论
        3.1 抗生素的选择
        3.2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第三章 采用SAAT技术将S1S2S基因转入‘红爱佳’苹果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工程菌株和载体质粒
        1.1.2.1 目的基因和载体质粒
        1.1.2.2 工程菌株及其培养基(液)
        1.1.3 所用培养基
        1.1.4 GUS染色液配方
        1.1.5 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农杆菌的培养、活化
        1.2.2 不同超声波处理时期对农杆菌介导的影响
        1.2.3 不同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农杆菌介导的影响
        1.2.4 不同超声波处理功率对农杆菌介导的影响
        1.2.5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超声波辅助介导的影响
        1.2.6 乙酰丁香酮(As)浓度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1.2.7 抗性植株的获得
        1.2.8 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适处理时期
        2.2 最佳处理时间
        2.3 超声波处理的最适功率
        2.4 最适外植体类型
        2.5 乙酰丁香酮(As)浓度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2.6 抗性植株的获得
    3 讨论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的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三种不同表达载体转化番茄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工程菌株和载体质粒
        1.1.3 培养基
        1.1.4 GUS染色液配方
        1.1.5 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番茄种子初代培养的建立
        1.2.2 番茄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
        1.2.2.1 不同基因型对番茄子叶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1.2.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浓度组合对‘江蔬1号’番茄子叶再生的影响
        1.2.3 番茄的转化
        1.2.3.1 番茄转化的基本程序
        1.2.3.2 GUS染色鉴定
        1.2.3.3 PCR法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
        1.2.4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与驯化移栽
        1.2.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种子初代培养的建立
        2.2 番茄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
        2.2.1 不同基因型对番茄子叶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2.2 不同生长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江蔬1号’子叶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2.3 不同细胞分裂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江蔬1号’子叶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3 番茄的遗传转化
        2.3.1 番茄抗性植株GUS染色检测
        2.3.2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PCR检测
        2.4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与驯化移栽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因序列及质粒图谱
附录二 图版
致谢

四、金陵镇HBsAg感染率初步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猪肺炎支原体抗原定量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猪鼻支原体单克隆抗体的鉴定[D]. 田瑞雨.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2]南宁市郊奶牛乳腺炎相关研究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D]. 杨丰利. 广西大学, 2011(07)
  • [3]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社会因素研究[D]. 甄雪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 [4]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调查[J]. 黄旭华,潘志新,朱方容,韦廷秀,陈小青,石美宁,罗梅兰,莫云霞. 广西蚕业, 2010(04)
  • [5]广西部分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初步调查[A]. 黄旭华,朱方容,石美宁,刘吉平,韦廷秀,陈小青,罗梅兰. 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 2009
  • [6]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三种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研究[D]. 凡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7]金陵镇HBsAg感染率初步调查[J]. 莫少英. 医学文选, 2000(S1)

标签:;  ;  ;  ;  ;  

金陵镇HBsAg感染率初步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