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oC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RhoC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RhoC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君[1](2016)在《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中变异和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肿瘤基因组研究揭示了DOCK(Dedicatorof Cytokinesis,胞质分裂贡献者)基因家族成员在肿瘤中有突变和表达异常的现象,但其规律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肿瘤基因组和转录组相关数据,对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样本中的突变和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首先利用Mega、Clustal等软件,对7个在进化关系上递进的物种的DOCK家族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进化谱系的分析,且对整个基因家族进行定义和分类;其次对肿瘤基因组数据库(TCGA)中DOCK基因家族在多种癌症中的的突变数据进行分析,筛选高频突变基因并推测DOCK基因家族成员的点突变对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随后整理基因表达公共数据库(GEO、TCGA)以针对癌症尤其是肝癌为目标的芯片表达谱数据,分析DOCK基因家族及其下游靶基因在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的差异,并推测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本研究显示了DOCK基因家族在7个物种中的45个成员分类及其进化关系,人类DOCK家族的11个成员在某些基因位点有保守性;其中,DOCK2和DOCK10在多种癌症中存在较高频率的突变;DOCK2在肝细胞癌中突变率最高(6%)而DOCK10在胆管细胞癌中突变频率较高(9%);部分基因家族成员的SH3、DHR-1或DHR-2结构域发生点突变能够导致蛋白二级结构改变;DOCK2和DOCK10蛋白有显着的共表达现象,并且携带DOCK基因突变的肝癌患者生存率降低;DOCK2和DOCKOO在肝癌中的表达量与癌旁相比降低,且二者的下游靶基因CDC42、RAC3PAK2、RAC1等在肝癌中蛋白表达量升高。结论:DOCK基因家族在肿瘤里普遍存在突变和表达异常现象,尤其是在肝癌中,DOCK2和DOCK1O突变频率相对较高而表达量相对较低,这提示二者在肝癌中发挥潜在的抑癌基因作用。

胡泽楠[2](2013)在《ARL6IP5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生物学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ARL6IP5在肝癌,特别是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为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策略。方法:收集人肝癌组织8对(HCV阳性4对,HCV阴性4对)。急性和慢性DEN处理(急性处理,一次性单剂量腹腔内注射150mg/kgDEN,6天;慢性处理,一次性单剂量腹腔内注射50mg/kg DEN,48周)小鼠,诱导肝损伤和肝癌动物模型。获得小鼠肝癌组织及小鼠非癌肝组织共54例,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RL6IP5的表达情况。给Huh7细胞转染HCV核心蛋白JFH1,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被转染细胞中ARL6IP5的表达情况。选用HCV相关肝癌细胞株Huh7和永生化肝细胞MIHA,用小分子RNA干扰技术(siRNA-ARL6IP5)沉默ARL6IP5基因,然后检测该基因沉默后对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检测该基因沉默后对其他主要的信号通路如MAPKs(pERK1/2、pP38和pJNK)是否产生影响。选用Huh7和MIHA细胞株构建基因ARL6IP5过表达稳定细胞株,以空载体表达稳定细胞株为对照,在这些细胞中进行上述功能实验。结果:人肝癌组织中ARL6IP5的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同时HCV阳性的肝癌组织中ARL6IP5的表达明显高于HCV阴性组。在给小鼠给予短期DEN处理后,小鼠肝组织中ARL6IP5的表达升高。DEN慢性处理(即给予DEN后~48周左右)小鼠中,多数出现肝肿瘤。利用westernblot检测,发现小鼠的肿瘤组织中ARL6IP5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癌肝组织。在Huh7细胞感染HCV核心蛋白JFH1之后,ARL6IP5的表达也明显增高。细胞功能实验显示,ARL6IP5沉默后,Huh7与MIHA细胞的增殖、迁移、克隆形成能力及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细胞凋亡增加,尤其早期凋亡增加明显,同时,MAPK信号通路中磷酸化ERK1/2(pERK1/2)与磷酸化p38(p-p38)表达均发生上调。以上结果均显示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之下,在ARL6IP5稳定过表达的Huh7与MIHA细胞,观察到与上述相反的改变趋势,即细胞的增殖、迁移、克隆形成能力及侵袭能力有所增加,而细胞凋亡减少,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我们首次证实ARL6IP5可能是一种新的癌基因。我们推断,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该基因就具有潜在的癌基因生物学特性,当受到致癌因素刺激,如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后,该癌基因有可能活化,通过促进细胞增殖,细胞迁移,侵袭,抑制凋亡等作用参与细胞的恶性转化。目前的研究结果为未来进一步在体内实验明确证实该基因是否为致瘤癌基因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和基础,也为人类肝癌特别是HCV相关肝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治疗靶点。

范玉梅[3](2012)在《RhoC和IQGAP1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诊断困难、易发生转移,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极差,死亡率高。故探讨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及转移机制,寻找有效预防及治疗的手段,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H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连续性过程,机制十分复杂。Ras同源基因(Rho)家族蛋白是一类与ras同源的小GTP结合蛋白,包括Rho (RhoA, RhoB, RhoC),Rac,Cdc42等家族成员,它循环于活性GTP结合型与失活性GDP结合型之间,作为分子开关控制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RhoC (Ras homologous C)属于小分子G蛋白超家族中的Rho亚家族,亦是Rho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分子。文献报道,RhoC在肝癌、胃癌、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的浸润转移高度相关。IQGAP1(IQ motif containing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1)是一种Ras鸟苷三磷酸酶活化蛋白,因其含有类似于Ras GAPs催化域的广泛序列和位于N端的4个可与钙调蛋白相互作用的IQ模体而被命名。研究表明,IQGAP1通过多种转导通路在肝癌、胃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及转移中发挥了显着的促进作用,被认为是一种致癌基因。目前已有在胃癌中的研究发现,RhoC蛋白和IQGAP1蛋白均呈高表达,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但有关二者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尚无人报道。为了解二者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各种可能的机制,本文通过观察HCC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RhoC和IQGAP1的表达情况以及二者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RhoC和IQGAP1在HCC组织中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手术切除的56例肝癌标本。肝癌患者中男48例,女8例,年龄34-65岁。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病理学均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其中高分化癌14例,中分化癌22例,低分化癌20例;有门脉浸润14例,无浸润42例;TNM分期参照AJCC肝癌肿瘤分期标准,Ⅰ~Ⅱ期17例,Ⅲ~Ⅳ期39例;肿瘤大于或等于5cm者22例,小于5cm者34例。随机选25例性别与年龄构成与上述无显着差异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肝硬化的癌旁组织做对照,另选15例同期肝血管瘤旁病理证实为正常肝组织的组织为正常对照。以上所有标本组织均经过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载玻片经泡酸、高温灭菌及多聚赖氨酸涂片处理。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具体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用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以已知的RhoC和IQGAP1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对H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RhoC和IQGAP1的差异性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HCC组织中二者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RhoC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RhoC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呈弥漫性或灶性分布,以弥漫性为主。RhoC在H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40.0%、20.0%,RhoC在HCC中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组织(χ2=4.824,P=0.028)及正常肝组织(χ2=10.209,P=0.001),且三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χ2=12.040,P=0.002)。HCC组织中RhoC在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63.6%和95.0%。RhoC在低分化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高于中分化组织(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2)及高分化组(χ2=13.708,P=0.000),且三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χ2=16.307,P<0.001)。HCC组织中RhoC在临床分期Ⅰ~Ⅱ组与Ⅲ-Ⅳ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5.3%与79.5%,两者的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5,P=0.001)。HCC组织中有门脉浸润组RhoC的表达显着高于无门脉浸润组(92.9%vs57.1%),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87,P=0.034)。HCC组织中RhoC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2、IQGAP1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IQGAP1的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浆或细胞膜,呈弥漫分布。IQGAP1在H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44.0%、13.3%;IQGAP1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χ2=7.343,P=0.007),而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χ2=2.743,P=0.098),且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828,P<0.001)。HCC组织中IQGAP1在高、中、低分化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77.3%、95.0%,三者比较具有显着差异(χ2=12.042,P=0.002)。HCC组织中IQGAP1在临床分期Ⅰ~Ⅱ组与Ⅲ-Ⅳ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7.1%与87.2%,两者的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37,P=0.004)。HCC组织中有门脉浸润组IQGAP1的表达显着高于无门脉浸润组(92.9%vs57.1%),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33)。HCC组织中IQGAP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3、HCC组织中RhoC表达与IQGAP1表达的相关关系经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HCC组织中RhoC与IQGAP1的表达呈正相关,χ2=19.357r=0.631,P<0.001。结论1、RhoC和IQGAP1均在HCC中高表达,且与HCC的发生、侵袭转移密切相关。2、RhoC和IQGAP1在HCC的侵袭转移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3、联合检测RhoC和IQGAP1蛋白对HCC的早期诊断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娜娜[4](2012)在《RhoC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与复发转移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RhoC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讨论其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作为靶点进行靶向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0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RhoC的表达情况,结合病理资料分析,RhoC与VEGF的表达关系,应用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 RhoC蛋白染色阳性信号呈棕黄或棕褐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2.根据病例资料显示,随着RhoC表达的逐渐增强,VEGF表达率逐渐递增。在肝细胞癌中,VEGF的表达与RhoC的表达呈明显的止相关(rs=0.725,P<0.01)。3. RhoC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AFP表达水平、是否感染HBV无相关性。与结节数目、病理组织学分级、门静脉有无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包膜存在相关性。4.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门静脉浸润、无包膜、RhoC过表达提示预后不良,是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hoC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RhoC表达可上调VEGF的表达,使肿瘤容易发生血行转移,在肝细胞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hoC与肝细胞癌术后无瘤生存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甚至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王伟丽,高英堂[5](2008)在《肝癌相关基因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癌的发生、发展、复发与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多途径相互作用的过程,基因表达的异常是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肿瘤浸润、转移的重要因素.研究从正常肝组织到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过程中基因的改变及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明确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阐明肿瘤的发病机制和肿瘤的治疗与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潘乐玉[6](2008)在《RhoC及MMP-9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阐述RhoC及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以下称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探讨RhoC及MMP-9蛋白在肝癌发生、发展、转移及术后复发过程中的作用,为在分子水平揭示肝癌的侵袭转移及复发的生物学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肝癌的诊断及治疗效果、预后判断进行评估。方法:对43例肝癌组织、25例肝硬化组织、23例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了RhoC及MMP-9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两者表达情况与肝癌病理特点的关系及两者的表达相关性,分析两种蛋白在不同病理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且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肝癌术后复发风险多因素分析。结果:1.RhoC蛋白为胞浆表达,其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数的关系:RhoC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卫星灶以及AFP阳性表达无相关性;而与乙肝病毒感染、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完整包膜、门静脉浸润、肿瘤分期(TNM)及有无淋巴转移存在相关性。2.MMP-9蛋白亦为胞浆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数的关系:MMP-9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卫星灶、乙肝病毒感染以及AFP阳性表达无相关性,但与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完整包膜、门静脉浸润、肿瘤分期(TNM)及有无淋巴转移存在相关性。3.RhoC在肝癌组与癌旁组、肝硬化组、正常肝组及癌旁组与正常组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癌旁组与肝硬化组、肝硬化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MMP-9在肝癌组与癌旁组、肝硬化组、正常组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癌旁组与肝硬化、正常组及硬化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RhoC与MMP-9在肝癌癌灶中表达存在相关性,且为正相关(rs′=0.495 P<0.01)。6.RhoC阴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RhoC阴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41.00个月,阳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7.00个月;MMP-9阴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39.00个月,阳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8.00个月;RhoC及MMP-9都为阴性:中位生存时间46.00个月,RhoC或MMP-9为阴性:中位生存时间37.00个月,RhoC及MMP-9都为阳性:中位生存时间23.00个月。结论:1.RhoC在肝癌的早期及演进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RhoC表达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2.MMP-9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3.RhoC及MMP-9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生存时间成反比。4.COX比例风险分析模型分析认为:手术切缘(距离≥2cm或<2cm)、侵及门静脉(包括微转移灶)、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ⅠⅡ为高分化,ⅢⅣ为低分化)、肿瘤大小(≥3cm或<3cm)、RhoC及MMP-9纳入COX比例风险分析模型,分别为肿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5.RhoC蛋白及MMP-9蛋白的异常高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术后复发率高,指导临床术后预防性化疗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陈明流,石铮[7](2005)在《RhoC基因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文中指出

郑岩松[8](2003)在《RhoC基因对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文中提出原发性肝癌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也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尽管由于近年来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如影像学和外科技术的发展,肝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但是肝癌的总体预后仍不能令人满意。原发性肝癌很高的复发率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病理学和基因学的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的复发可分为两种类型:肿瘤的多中心性发生和原发性肿瘤的肝内转移。 肿瘤侵袭、转移是一种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包括细胞从原发部位脱离、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在循环中进入靶器官以及在靶器官中增殖。然而,原发性肝癌发生肝内转移的确切细胞和分子机制尚不明了。 近年来,Clark等人发现RhoC的过表达可促进转移;体外条件下RhoC的过表达可使低转移性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转化为高转移性的细胞。提示RhoC基因产物在肿瘤转移中可能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间接结果。它可能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开关。现在的问题是:RhoC的过表达可以促进与肿瘤侵袭、转移有关的其它基因表达增强吗?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Rhd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目的:为探讨Rh。C基因的功能以及其在肝癌的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提供实验模型。 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RhoC基因,定向克隆到pcDNA3.1上,构建RhOC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将重组载体 (pCDNA3.1-Rh*)和空载体(pCDNA3.1)转染人HEPGZ 细胞,潮霉素选择培养,RT干CR及免疫组化鉴定其稳定表达。 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十hOC在HEPGZ细胞中有稳定表达(尸<O.01)。 结论本实验为深入研究RhOC基因的功能以及其对肝癌的侵袭转移的影响提供了理想的体外实验模型。

郑岩松,吕新生,林永堃,石铮[9](2002)在《RhoC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RhoC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分析 3 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RhoCmRNA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中RhoCmRNA光密度相对值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 (P <0 .0 1) ;有肝内转移灶者其癌组织中RhoCmR NA光密度相对值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灶者 (P <0 .0 5 )。结论 RhoCmRNA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转移程度可能有关 ,可望作为估计原发性肝癌转移的参考指标。

王延蛟[10](2021)在《mRNA/piRNA/piwi在DEN诱导肝癌中的表达及紫草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全球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每年约有841,000新发病例和782,000死亡病例,其中约50%来自中国,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寻找肝癌潜在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能早发现、早治疗的任务迫在眉睫。DEN(Diethylnitrosamine,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癌变过程与人肝癌的过程非常相似,是最广泛应用的肝癌模型。而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涉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关于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信号转导、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基因芯片能对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病变特异性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并迅速将基因与疾病联系起来。mi RNA虽然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无明显的细胞特异性,而存在于生殖细胞piwi蛋白具有组织特异性,近年被发现也存在于癌细胞,与piwi蛋白结合的piRNA(Piwi-interacting RNA)在维持DNA完整、抑制转录、翻译等均有重要作用,但关于piRNA/piwi与肿瘤发生的相关研究还在初始阶段。肝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研究表明紫草素具有抗癌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副作用小,但具体机制并不清楚。综上所述,本研究以DEN诱导建立的大鼠肝癌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肝癌标志物、免疫、内分泌及相关指标,寻找肝组织差异表达的mRNA和piRNA及相关蛋白,揭示以上因素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肝癌细胞CBRH-7919为研究对象,检测紫草素对其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为探索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选取40只6周龄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重量在150克左右,分为肝癌模型组(NC)和正常对照组(Md),其中,肝癌模型组自由饮用浓度为0.1 mg/m L DEN的无菌水,每24小时更换一次,20周后停药(9-12周断药用水代替),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ELISA法检测外周血AFP、ASMA、HSP、IL-1、IL-6、TNF-α、ACTH、CORT等指标的改变;利用芯片技术检测组间肝组织mRNA的差异表达并筛选候选基因,采用RT-q 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检测肝癌组织中候选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2)利用二代测序法检测肝组织差异表达的piRNA;利用motif短序列模式比配算法辨认piRNA临近调控区域加工区域特征进行富集度解析和聚类,结合piRNA定位进行功能基因的分布总结,利用RT-q PCR对piRNA、mi RNA进行定量,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中piwil2、piwil4等基因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CBRH-7919细胞中的piwil4基因,利用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迁移的变化;3)用MTT、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小室法观察紫草素作用于CBRH-7919细胞后的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等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紫草素作用CBRH-7919细胞后STAT3、Cyclin D1、piwil4、Bcl-xl蛋白。结果:1)利用改变饮水方式建立了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成癌率为75%,并避免了实验动物中途死亡,肝癌组肝脏表面粗糙度增加,假小叶、增生灶和大量癌结节形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模型组血清AFP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1);组间血清ASMA无统计学差异,肝癌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SP差异显着(P<0.01)。血清免疫学指标IL-1、IL-6水平降低而TNF-α水平升高(P<0.05),内分泌指标ACTH和CORT的水平降低。mRNA芯片结果显示,31042个mRNA中表达上调的有1639个,表达下调的有360个,应用RT-q PCR法检测结果发现,STAT3和Cyclin D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Igfals、G6PC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中STAT3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少,肝癌模型组STAT3和Cyclin D1蛋白的高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核。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Igfals、G6PC以及Emp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2)总计发现符合piRNA序列特征的为27439个,mRNA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现,肝癌模型组中上调表达的piRNA有4个(P<0.05),分别是piR-64745(piR-rno-51044),piR-64265(piR-rno-50623),piR-79437(piR-rno-48177),piR-64744(piR-rno-51043),表达下调的有2个(P<0.01),分别是piR-64143(piR-rno-50518)和piR-64142(piR-rno-50517)。组间表达异常的piRNA靶基因涉及嘌呤嘧啶代谢、氨基酸降解、黏多糖合成、复制、DNA剪切与修复、RNA和蛋白质降解、MAPK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众多途径,RT-q PCR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模型肝组织的piR-79437表达增加(P<0.01)、piR-64143表达降低(P<0.01),肝癌模型组血清中mi R-133b升高(P<0.05);在肝癌模型肝脏中Piwil2、Piwil4的蛋白高表达(P<0.01),Piwil4基因敲除后,与肝癌正常对照组和空载组相比,KO组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P<0.05),KO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Piwil4-/-细胞中STAT3、Cyclin D1、Bcl-x L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差异显着(P<0.05);3)紫草素的IC50是11.97μM,作用细胞的浓度确定为5、10、15μM,细胞的存活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发生梯度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CM结果显示,紫草素浓度为0μM、5μM、10μM、15μM时候,凋亡细胞数量分别为5.50±0.28%、7.88±0.51%、16.05±1.23%、26.88±0.22%,细胞凋亡率逐步上升,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依次用0μM、5μM、10μM、15μM的紫草素对应的迁移率分别为52.10±6.12%、47.01±9.01%、34.11±7.18%、13.98±4.52%,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依次用0μM、5μM、10μM、15μM的紫草素对应穿过小室膜的细胞数分别为482.33±55.54%、423.00±35.51%、386.33±68.37%、288.67±50.74%,呈现出浓度依赖性,侵袭能力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15μM紫草素处理CBRH-7919细胞48小时后,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下调(P<0.05),piwil4和Bcl-x L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使用0.1mg/ml的DEN饮用水诱导大鼠肝癌模型20周(9-12周停药),成癌率为75%(15/20),效果良好,观察肝脏组织HE病理结果发现肝癌发生,且血清AFP、HSP均升高,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大鼠模型。作者认为免疫相关IL-1、IL-6、TNF-α水平的升高,内分泌相关ACTH和CORT水平的降低,提示肝癌模型中免疫和内分泌功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紊乱;2)模型肝脏中,STAT3,Cyclin D1等癌基因的过表达和促凋亡基因EMP1低表达共同导致细胞的持续增殖,肝癌模型的G6PC表达的降低便于糖异生的中间产物用于肝癌细胞增殖所需能量的供应和物质的生物合成;3)本研究发现piR-79437、piR-6414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HCC存在关联,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血清mi R-133b可能是肝癌的潜在标志物,PIWIL2和PIWIL4在肝癌模型组的高表达,提示具有促癌作用,PIWIL4基因敲除细胞中STAT3,cyclin D1和Bcl-xl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PIWIL4基因可能通过作用于STAT3/cyclin D1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通过STAT3/Bcl-x L抑制其凋亡;4)紫草素使STAT3和Cyclin D1蛋白表达下调,提示其对肝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紫草素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抑制其迁移及侵袭,呈现浓度依赖性的关系,但其作用细胞后的piwil4和Bcl-x L的表达水平没有变化,提示紫草素不通过Bcl-x L影响细胞凋亡,具体通过什么途径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RhoC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hoC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中变异和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概述
    1.2 重要功能基因突变与肝癌的关系
    1.3 DOCK基因家族概述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4 方法学简介和本文研究工作
第二章 DOCK基因家族的识别和分类
    2.1 材料和方法
        2.1.1 DOCK基因家族蛋白序列的获取
        2.1.2 DOCK基因家族蛋白序列比对和保守区结构域的识别
        2.1.3 DOCK基因家族进化树的构建和分析
    2.2 结果
        2.2.1 DOCK基因家族在七个物种中的鉴定和系统发生树
        2.2.2 DOCK基因家族的保守区结构域
        2.2.3 DOCK基因家族的保守区结构域同源直系和同源旁系的蛋白序列
        2.2.4 DOCK基因家族的染色体定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DOCK基因家族的突变和蛋白结构改变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本数据来源
        3.1.2 人类DOCK基因家族在多种癌症中的突变谱分析
        3.1.3 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中的突变谱和突变位点分析
        3.1.4 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中的突变对蛋白结构的影响
        3.1.5 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中变异的生存曲线分析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DOCK2和DOCK10基因在多种癌症中的突变率较高
        3.2.2 DOCK10和DOCK2在肝癌中突变频率较高
        3.2.3 肝癌中DOCK基因的功能结构域的点突变
        3.2.4 肝癌中DOCK基因的功能结构域点突变对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3.2.5 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中的变异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中的表达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DOCK2和DOCK10在多种癌症及其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4.1.2 DOCK家族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基因在肝癌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4.1.3 DOCK家族蛋白在肝癌中的共表达分析
        4.1.4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DOCK2和DOCK10在肝癌中低表达
        4.2.2 人类DOCK家族成员在肝癌中癌和癌旁的差异表达
        4.2.3 DOCK2和DOCK10在肝癌中有明显的共表达现象
        4.2.4 DOCK基因家族信号通路下游基因在肝癌中癌和癌旁的差异表达
    4.3 讨论
    4.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2)ARL6IP5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生物学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ARL6IP5在肝癌组织及Huh7JFH1细胞中的表达
    1.1 实验材料
        1.1.1 组织标本、细胞株和主要试剂
        1.1.2 相关溶液的配制
        1.1.3 相关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
        1.2.2 组织标本的收集
        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2.4 Western Blotting Assay(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
        1.2.5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1.3 实验结果
        1.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RL6IP5在RNA水平的表达情况
        1.3.2 Western blot检测基因ARL6IP5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
    1.4 结论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 ARL6IP5在人肝癌细胞株Huh7中的生物学功能
    2.1 实验材料
        2.1.1 组织标本,细胞株和主要试剂
        2.1.2 相关溶液的配制
        2.1.3 相关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增殖实验(BrdU)
        2.2.2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2.2.3 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2.4 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实验
        2.2.5 流式细胞分选实验
        2.2.6 小分子RNA干扰技术(siRNA)
        2.2.7 质粒DNA的扩增、抽提与转染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ting Assay检测
        2.2.9 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
        2.2.10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稳定细胞株的鉴定结果
        2.3.2 siRNA-ARL6IP5基因沉默的鉴定结果
        2.3.3 细胞增殖实验(BrdU)
        2.3.4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2.3.5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3.6 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实验
        2.3.7 流式细胞分选实验
        2.3.8 Western blot检测
    2.4 结论及其意义
第三部分 ARL6IP5在人肝永生化细胞MIHA中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组织标本、细胞株和主要试剂
        3.1.2 相关溶液的配制
        3.1.3 相关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增殖实验(BrdU)
        3.2.2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3.2.3 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2.4 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实验
        3.2.5 流式细胞分选实验
        3.2.6 小分子RNA干扰技术(siRNA)
        3.2.7 质粒DNA的扩增、抽提与转染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ting Assay检测
        3.2.9 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
        3.2.10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稳定细胞株的鉴定结果
        3.3.2 siRNA-ARL6IP5基因沉默的鉴定结果
        3.3.3 细胞增殖实验(BrdU)
        3.3.4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3.3.5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3.6 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实验
        3.3.7 流式细胞分选实验
        3.3.8 Western blot检测
    3.4 结论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RhoC和IQGAP1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RHOC及IQGAP1与肝细胞性肝癌关系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RhoC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与复发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实验仪器
        2.3 试剂
        2.4 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
        2.5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及复发转移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和随访
结果
    1 RhoC在肝癌组织个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2 肝癌组织中RhoC与VEGF表达间的关系
    3 RhoC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4 RhoC表达与肝癌无瘤生存期之间的关系
    5 影响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肝癌相关基因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与肝癌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
2 与肝癌复发转移相关的基因
3 与肝癌相关的生长因子
4结论

(6)RhoC及MMP-9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与术后复发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前言
试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RhoC基因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1 RhoC基因的结构特点
2 Rhoc蛋白的调节
3 RhoC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4 RhoC在肿瘤中的表达
    4.1 黑色素瘤
    4.2 乳腺癌
    4.3 肝癌
    4.4 胃癌
    4.5 卵巢癌
    4.6 肺癌
    4.7 胰腺癌
    4.8 直肠癌

(8)RhoC基因对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言
二、 第一部分 RhoC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一) 材料与仪器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三、 第二部分 RhoC基因过表达对肝癌细胞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一) 材料与仪器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四、 第三部分 乙肝病毒X基因对肝癌表达RhoC蛋白的影响
    (一) 材料与仪器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参考文献
六、 结论
七、 综述
八、 附录
九、 在学期间已刊论文目录
十、 在学期间学术活动
十、 致谢

(9)RhoC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1.1. 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扩增引物设计
        1.2.2 组织总RNA的抽提
        1.2.3 一步法RT-PCR扩增RhoC mRNA及鉴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10)mRNA/piRNA/piwi在DEN诱导肝癌中的表达及紫草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mRNA芯片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iRNA/piwi与肝癌的关系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紫草素对肝癌细胞CBRH-7919 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piRNA/piwi 在癌症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RhoC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中变异和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 张文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2]ARL6IP5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生物学作用[D]. 胡泽楠. 兰州大学, 2013(07)
  • [3]RhoC和IQGAP1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范玉梅. 郑州大学, 2012(10)
  • [4]RhoC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与复发转移的关系[D]. 董娜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5]肝癌相关基因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王伟丽,高英堂.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29)
  • [6]RhoC及MMP-9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与术后复发的关系[D]. 潘乐玉. 山东大学, 2008(01)
  • [7]RhoC基因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J]. 陈明流,石铮. 医学综述, 2005(11)
  • [8]RhoC基因对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D]. 郑岩松. 中南大学, 2003(03)
  • [9]RhoC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郑岩松,吕新生,林永堃,石铮.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2(09)
  • [10]mRNA/piRNA/piwi在DEN诱导肝癌中的表达及紫草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王延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RhoC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