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冲法降低MCS-51单片机复位电压要求

用过冲法降低MCS-51单片机复位电压要求

一、用过冲法降低MCS-51单片机对复位电压的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陈卫宾[1](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室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飞速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实验室电能过度浪费、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实验室电源管理的需求。论文在分析了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对常用的电源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论证,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模块BC28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然后,对实验室用电负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采用BP神经网络对能耗进行了预测。其次,对STM32L最小系统、电能参数与环境参数采集、DC-DC变换、多路直流电源排序、无线通信电路、继电器等模块进行了硬件设计,其中通过高精度计量芯片ATT7053AU和LTC2945实现了多种电参量的采集,采用具有精确控制顺序和时间间隔的LTC2937模块,以可编程程序对实验室多路电源进行排序,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并通过以NB-IoT技术为依托的物联网模块BC28解决了无线传输模块通信距离近、运行功耗高等问题,完成终端与后台的数据交互,实现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电源的远程监控。再次,对下位机单片机软件和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进行了设计。最后,对设计的系统构建测试平台,进行系统测试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各项功能正常,实现了实验室电能参数与环境参数的采集功能、对实验室多路电源的远程监测、时序控制及故障告警功能,通过BP神经网络完成了实验室的能耗预测。

陈亮[2](2019)在《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拉伸检测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材料试验机是用于橡胶、纺织物、金属、防水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的大型仪器。当前材料试验机主要用于工厂或者是研究机构,并不适用于柔性有机发光器件的拉伸实验材料试验。目前对有机柔性发光二极管的拉伸研究并不深入,主要是缺乏试验机。本文工作即设计一款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拉伸检测装置,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在对拉伸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之后对拉伸装置的机械部分进行了设计,经过驱动方式的选择和模型的计算对电机与丝杆进行了选型。结合拉伸装置的设计要求对拉伸装置进行了二次设计,主要包括传动装置、夹具、电机、拉力传感器、丝杆等主要部件。并且编写了单片机控制程序与核心算法和LabVIEW上位机软件控制系统,对拉伸平台进行拉伸与微调控制,拉力数据采集等功能。分析了发光二极管的特性,制备了有机柔性发光二极管,对发光二极管进行了拉伸实验,在拉伸之后对柔性发光器件进行了电学性能测试。检验了拉伸系统的可靠性与软件的可行性,并且满足设计要求。

伍纯智[3](2016)在《一种热像仪显控装置显示窗口除霜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红外热像仪工作在低温环境时,其显示窗口表面会因操作人员的呼气结霜,因此需要一套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对显示窗口表面进行除霜。本文在原除霜电路设计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通过高低温环境试验摸索环境温度与除霜加热功率之间的关系式,使用牛顿插值的数学方法总结经验公式,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除霜电路。本设计以C8051F系列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测量环境温度,并且利用单片机内置AD转换器测量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根据环境温度和加热装置功率计算并控制加热装置的开启和关闭时间,调整加热装置的平均加热功率,最终达到除霜的目的。本设计简化了光学窗口上粘贴温度传感器的工序,使电路可以自适应窗口功率的变化,大幅提高电路的可互换性,系统调试变得更为简单。通过环境试验对设计进行了验证,从软件设计、硬件设计、系统调试等方面对设计进行了总结。

王少龙[4](2015)在《太阳能光源跟踪及能馈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能源逐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寻找新能源已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都知道,储量丰富的太阳能,是世界上最清洁,最具有大规模开发重复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和认可太阳能光伏发电。近年来,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已成为光伏发电的主流应用。因此,本文从太阳能光源跟踪及能馈方面来进行研究,高效利用太阳能,降低环境污染。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太阳能光源跟踪及能馈系统:首先从太阳能板的构造、发电机理来研究如何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其次采用C8051F330单片机输出一系列序列脉冲控制信号,控制步进电机正转或反转,从而实现对太阳光源的准确跟踪;再次,对本系统最重要的储能元件铅酸蓄电池的维护和充放电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从铅酸蓄电池的结构构造、充放电原理,电池极化现象深入研究,使之更好的应用到系统中去。最后,通过对当前主流几种逆变电路的控制方法分析比较后,本文采取基于SPWM的电压输出并网控制策略进行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利用单片机内部产生的单极性SPWM波,采用程序来控制调节SPWM波的占空比,得到理想的正弦波输出波形,实现电能的反馈应用。通过对本系统的研究,实现了在主电网无电时,能够将储存在电池中的直流电转化为220v交流电回馈用电电网,达到紧急用电的目的。本系统对用电缺乏的偏远地区和农村家庭用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梁展[5](2013)在《基于以太网的联网型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的硬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可视对讲系统是科技发展和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必然结果,也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是未来可视对讲产品的主流。本文选择国产SoC微处理器Hi3512作为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的核心,它包含了ARM9内核、H.264硬件编解码器、数字视频输入输出接口、12S音频接口、MII网络接口、Flash接口和DDR2SDRAM接口,搭配相应接口的芯片或模块即可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显示。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研究了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的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的优点和必要性,在分析快速以太网及其物理拓扑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可视对讲系统的设备种类及其安装位置,给出了单元楼和监控中心的树型网络结构,并将它们组合得到了整个小区的网络拓扑结构图。第二,完成门口机和室内机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工作,分析了Hi3512芯片对电源、复位和时钟的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实现电路。接着给出了JTAG接口电路、NOR Flash芯片接口电路、DDR2SDRAM芯片接口电路、音频电路、摄像头模块、以太网接口电路、键盘与LCD以及室内机数字显示屏接口电路的设计过程。其中,重点研究了以上各种接口的规范、软件消除回声的方法,在讨论电源设计、麦克风信号放大电路、摄像头自动补光电路、键盘电路、按键识别方法时,给出了诸多的技术细节。第三,重点研究了Hi3512管脚的扇出方法以及DDR2接口、Flash接口、以太网接口处高速信号的布线经验和注意事项。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完成了一部分门口机和室内机PCB板的设计。

徐华荣[6](2012)在《等离子(水介质)切焊机控制面板与喷枪结构设计》文中指出在现代工业中,对材料加工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等离子切割法在便携性、能耗、可切割材料的选择范围上都存在一些缺点。本课题研制的等离子切焊机采用了水作为工作介质,切割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而且不需要空气压缩机、气瓶等辅助工具,整机重量轻,方便携带,本机能耗低、效率高,并且提供了切割与焊接两种加工方式,可切割材料范围广,因此对此种等离子切焊机的研制是非常有前景的。控制面板是系统控制的核心部件,它通过双回路的控制来切换工作状态,实时提供系统运行时的参数,对系统运行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而且能为操作人员提供一个直观的操作界面。喷枪主要作为产生等离子弧火焰的部件,喷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离子弧产生的顺畅性,由于采用了水作为工作介质,因此喷枪的设计需要考虑水室的尺寸及电极材料的选择。本文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介绍了等离子切焊机控制面板的设计。硬件设计着重阐述了各硬件模块的原理及如何抑制噪声干扰,前者主要介绍了单片机和模块芯片的选型及原理图设计,后者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PCB布局及滤波电路设计等来抑制噪声干扰。软件设计中首先介绍了基于MCS51的软件模块化设计流程,然后着重分析了软件如何控制切焊机运行的方法,最后讲述了软件采用的两种抗干扰方法及系统运行时采取的一些保护措施。在喷枪设计方面,首先分析了喷枪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接着分别从水室尺寸,电极,喷嘴及冷却系统介绍了喷枪的结构。最后对该切焊机进行调试,并运行多次进行观察以分析结果。根据实验及调试结果,该切割机性能优异,工作稳定,符合设计的预期目标。

刘洲[7](2011)在《基于GPS的便携式汽车性能检测仪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车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汽车检测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进。目前,对汽车性能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室内专门的台架试验和室外道路试验来实现。检测中,—方面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平台,另一方面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汽车性能检测因此显得比较的专业;同时,检测仪器价格昂贵、体积大、操作复杂。这些因素不可避免的使得汽车性能检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交通流的参与者复杂,交通事故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汽车使用者希望能及时和便捷的对自己使用的汽车性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如汽车的制动性以及加速性能,以提高行驶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希望能随时随地的了解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为了能够准确的得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测量并判断汽车性能的一些物理参数,并使检测仪携带方便、使用便捷和成本低廉,本文以几乎不受环境和空间影响的GPS信号作为进行计算和分析汽车基本物理参数的基本参数,以GPS信号接收模块、51单片机最小系统和CH375U盘存储模块为基础,进行了基于GPS的便携式汽车性能检测仪的研制。该检测仪通过对GPS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运用相关的算法对汽车的行驶速度、运动轨迹和距离等物理量进行计算和分析;采用液晶显示屏对汽车的行驶速度、运动轨迹和距离等实时显示;并通过U盘存储模块实现对试验数据的保存。文中,首先介绍了GPS测量原理和51单片机基础,特别是针对GPS坐标转换原理,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51单片机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其次,对汽车性能检测仪的硬件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说明。较全面的阐述了GPS接收模块HOLUX M-87,51单片机最小开发系统和CH375U盘存储模块;再次,利用基于Keil C完成了汽车性能检测仪的软件编程工作,这也是检测仪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GPS信号的接收程序的编程和MzT24液晶屏显示程序的编程;二是对汽车加速性能、制动性能、滑行性能和汽车运动轨迹记录试验程序的编程;三是对试验数据进行存储程序的编程。最后,对研制的汽车性能检测仪进行实车试验,验证其正确性和可靠性。在试车试验中将该便携式检测仪与商用的汽车性能检测仪AM-2600S同时进行汽车性能的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比对。通过与商用的汽车性能测试系统等进行测试比对表明,研制的便携式汽车性能检测仪能较好的完成汽车动力性能、制动性能和汽车运动轨迹的显示和记录;在测试精度上与商用软件系统的测试结果相当;同时该检测仪采用了常规的一些电子设备和元件大大降低了汽车性能检测的成本,且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钟胜蓝[8](2011)在《锂电池组系统的管理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几年来锂电池研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其高能量比、环境污染小、性能良好等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中。将锂电池串联为电池组使用时,其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电池组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的检测电池组当前运行状态的电压、电流、温度等重要参数,并据此进行判断是否出现过流、过压和过温等异常状态以及是否需要均衡等,因此对电池组系统的管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锂电池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对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逐一阐述。本文首先对课题背景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了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其充放电的各种因素。然后针对目前的主流的硬件方案进行介绍和对比。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要求选择了管理芯片型方案,并详细描述了各个部分电路的原理及实现功能。其次介绍了电池组均衡的基本概念和实际意义,详细分析了SOC估计的几种方法,通过对比几类常见的均衡电路选择成本更低、更易于实现的开关控制电阻分流均衡。同时根据对SOC的分析得出均衡开启的区间。接下来对系统的软件体系的介绍,包括对单片机I/O模拟I2 C端口的处理、芯片各类寄存器的控制、以及具体管理功能的设计方法,给出了部分程序的流程图。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赵春锋[9](2011)在《基于电机电流的自适应深小孔钻削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制造业的进步,深小孔钻削在机械加工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工业生产中进行的深小孔加工也越来越多。在深小孔加工时,存在导向、排屑、散热和润滑等工艺难题,容易造成钻头易卡易折,加上小钻头自身存在的不利条件,严重制约了钻削效率的提高和深孔加工业的发展。为了解决深孔加工过程中的这些技术难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深小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深小孔自适应钻削的设计方法,通过检测驱动钻头电机的电流感应电压值大小作为进给判断依据,实现自适应调整的目的;并自行研制了深孔钻削平台,进行了实际钻削实验,取得了理想效果。首先对麻花钻进行结构分析,建立主要的数学模型,指出深孔钻削的影响因素,找出适合深孔钻削的麻花钻结构类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分析在钻削过程中的孔深、应力和扭矩等影响因素。其次根据前文的分析,设计出实验平台,对系统进行编程设计。以钻头驱动电机的电流感应电压值为控制量,根据瞬时电压值的大小来调整进给量,使钻头一直工作在最佳工作状态,预防了钻头受力过大现象的出现。实验平台以AT89C55单片机为核心,由A/D、过零比较、精密整流、电压采集等电路组成。最后进行钻削实验,模拟工厂的实际加工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此系统能够平稳的控制加工过程,提高加工效率,同时能够对钻头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本课题实现了对深孔钻削过程的智能控制,提高了钻削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同时有效的对钻头进行了保护,防止了因钻头工作异常和工件因素对加工过程的不利影响,预防了在钻削过程中易卡易断等异常现象的出现,保证了钻削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卢纯[10](2011)在《提高供电企业电气设备试验仪器集成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气设备试验对于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供电企业的生产运行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它是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电气设备试验的现场调研,将电气设备试验分为直流电源试验类、交流电源试验类、油和气体试验类和其他试验类等四部分,并着重研究交流电源试验类。通过对此类试验的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得出可以将变压器空载损耗测量、空载电流测量、负载损耗测量、阻抗电压测量、短路阻抗测量、零序阻抗测量、变比试验、线路参数测量等一些综合到一个试验平台上进行试验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开发了一种多功能参数测量仪,采用Atmel公司的AT89C55来作为多功能测量分析仪的微控制器,并做出了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利用Lattice公司生产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芯片来完成逻辑控制功能,通过自行设计的电压和电流采集电路达到了对前端信号调理的目的,保证了测量精度,选用美国AD公司推出的A/D转换器AD1674对电压和电流信号进行转换,完成了对硬件系统的设计,并对多功能参数测量仪进行了软件部分的开发,完成了对多功能参数测量仪的研制。

二、用过冲法降低MCS-51单片机对复位电压的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过冲法降低MCS-51单片机对复位电压的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电源管理系统的方案论证
    2.1 引言
    2.2 电源管理系统的分析
    2.3 电源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实验室电源的能耗分析与预测
    3.1 引言
    3.2 实验室用电能耗统计与分析
    3.3 实验室用电的能耗预测
    3.4 本章小结
4 电源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最小系统的设计
    4.3 采集模块电路的设计
    4.4 电源模块电路的设计
    4.5 通信模块接口电路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电源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终端的软件设计
    5.3 系统后台的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引言
    6.2 测试平台的架构设计与搭建
    6.3 测试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拉伸检测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材料试验机的发展现状
        1.2.1 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发展
        1.2.2 微型拉伸试验机的发展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拉伸设备的硬件研制
    2.1 有机柔性发光二极管拉伸设备的设计
    2.2 拉伸设备的硬件配件结构选择
        2.2.1 拉伸设备性能要求
        2.2.2 拉伸设备驱动电机的选型
        2.2.3 拉伸设备丝杆的选择
        2.2.4 试验台夹具与设计
        2.2.5 拉力测量装置的选择
    2.3 拉伸设备整机结构
    2.4 本章总结
3 拉伸设备测试系统的硬软件电路设计
    3.1 拉伸测试系统的结构框图
    3.2 拉伸设备的硬件电路设计
        3.2.1 系统的电源模块
        3.2.2 主控核心模块
        3.2.3 A/D信号采集电路
        3.2.4 电机驱动模块的选型
        3.2.5 USB转串口通信模块
        3.2.6 按键输入模块
    3.3 上位机软件的编写
    3.4 发光二极管的测试系统
    3.5 本章总结
4 柔性发光二极管的制备与拉伸特性研究
    4.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性能分析
    4.2 柔性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4.3 有机柔性发光二极管的封装
    4.4 有机柔性发光二极管的拉伸测试与分析
    4.5 本章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一种热像仪显控装置显示窗口除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1.1.1 红外热像仪的显控装置结构
        1.1.2 原设计除霜电路的工作原理
        1.1.3 原除霜电路安装调试工序介绍
        1.1.4 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2 除霜加热相关技术
        1.2.1 温控模式分析及应用
        1.2.2 散热技术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数据分析
    2.1 调试记录总结分析
    2.2 除霜电路时间控制模型简化
    2.3 试验数据记录方法
    2.4 高低温环境试验数据记录
    2.5 实验数据分析
    2.6 功率测量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硬件设计
    3.1 C8051系列单片机简介及最小系统设计
    3.2 功率测量模块
    3.3 数码管驱动模块
    3.4 DS18B20温度传感器驱动
        3.4.1 DS18B20的内部结构
        3.4.2 温度采集程序流程
    3.5 加热装置驱动模块
    3.6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7 硬件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4.2 程序功能模块设计调试
        4.2.1 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4.2.2 ADC转换模块程序设计
        4.2.3 DS18B20测温程序
        4.2.4 加热控制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设计验证与总结
    5.1 调试方法及工序
        5.1.1 调试准备
        5.1.2 常温功能调试
        5.1.3 显控装置装调
        5.1.4 高低温环境功能检查
    5.2 设计验证
        5.2.1 温度变化对加热控制的影响
        5.2.2 自适应外界功率变化
        5.2.3 检验除霜效果
    5.3 设计总结
        5.3.1 电路设计总结
        5.3.2 软件设计总结
        5.3.3 调试总结
    5.4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4)太阳能光源跟踪及能馈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领域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2.1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
    2.2 太阳能板结构
    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2.4 太阳能光伏发电能馈系统的组成
    2.5 蓄电池的应用
        2.5.1 电池内部结构
        2.5.2 电池的极化现象分析
        2.5.3 极柱腐蚀现象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光源跟踪系统
    3.1 太阳的运动规律
        3.1.1 太阳与地球二者的位置关系
        3.1.2 相关角度计算
    3.2 跟踪控制方式的比较
        3.2.1 太阳运动轨迹跟踪
        3.2.2 光电跟踪方式
        3.2.3 太阳运动轨迹跟踪和光电跟踪相结合方式
    3.3 光源跟踪系统工作原理图
    3.4 本章小结
4 太阳能光源跟踪及能馈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4.1.1 控制驱动器及能馈系统组成
        4.1.2 单片机C8051F330介绍说明
    4.2 传感器结构及信号采集处理电路
        4.2.1 光电池组感应器
        4.2.2 步进电机的选择
        4.2.3 电机驱动程序设计
    4.3 并网的目标与要求
    4.4 逆变器的基本原理
        4.4.1 SPWM基本原理
        4.4.2 SPWM逆变部分
        4.4.3 电流采样单元
        4.4.4 电源隔离、状态检测部分
        4.4.5 单片机输出SPWM波形控制
        4.4.6 单片机上电复位电路
    4.5 能馈系统整体结构图
    4.6 本章小结
5 太阳能光源跟踪及能馈系统软件设计
    5.1 太阳能光源跟踪流程图
    5.2 A/D转换子程序
    5.3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5.4 数据处理子程序设计
    5.5 外部中断INTO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源程序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以太网的联网型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的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的网络结构
    2.1 快速以太网简介
    2.2 快速以太网的物理拓扑结构
    2.3 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的网络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门口机的电路原理图
    3.1 Hi3512通信媒体处理器简介
    3.2 门口机主板的总体设计
    3.3 电源电路设计
    3.4 复位电路设计
    3.5 时钟电路设计
    3.6 JTAG Debug接口
    3.7 Flash接口电路设计
    3.8 DDR2 SDRAM接口电路设计
        3.8.1 DDR2接口电源设计
        3.8.2 DDR2时钟和数据掩码信号设计
        3.8.3 DDR2数据信号设计
        3.8.4 DDR2地址和控制信号设计
    3.9 音频电路设计
        3.9.1 Hi3512的IIS接口
        3.9.2 NAU8810的IIS接口
        3.9.3 对回声消除的考虑
    3.10 摄像头电路设计
        3.10.1 电源设计
        3.10.2 时钟设计
        3.10.3 自动补光设计
    3.11 以太网接口设计
    3.12 键盘和LCD模块设计
        3.12.1 单片机的选择
        3.12.2 电源设计
        3.12.3 键盘设计
        3.12.4 LCD模组接口设计
第四章 室内机原理图设计和主板布线要点
    4.1 Hi3512和数字LCD屏的连接
    4.2 Hi3512引脚的扇出
    4.3 DDR2 SDRAM的布线要点
    4.4 Flash ROM的布线要点
    4.5 以太网接口的布线要点
    4.6 PCB设计检查表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等离子(水介质)切焊机控制面板与喷枪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等离子切割的优势及发展
    1.2 等离子体介绍
    1.3 水介质等离子切焊机主要结构
        1.3.1 切割机各部件介绍
        1.3.2 等离子弧产生过程
        1.3.3 两种不同的离子弧类型
    1.4 等离子弧的特性
    1.5 本课题主要工作内容
    1.6 水介质等离子切焊机的设计指标
第二章 水介质等离子切焊机控制面板的硬件设计
    2.1 硬件设计概述
    2.2 MCS51 系列单片机介绍
    2.3 硬件电路整体结构设计
    2.4 信号处理电路
        2.4.1 放大电路
        2.4.2 滤波电路
    2.5 电路模块设计
        2.5.1 A/D 电路模块
        2.5.2 显示电路模块
        2.5.3 DA 电路模块
    2.6 其他电路设计
        2.6.1 按键电路
        2.6.2 复位电路
        2.6.3 驱动电路
    2.7 PCB 的设计
第三章 水介质等离子切焊机控制面板的软件设计
    3.1 单片机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3.2 MCS51 单片机开发工具和语言
    3.3 51 软件程序设计
        3.3.1 软件流程图
        3.3.2 控制信号输出设计
        3.3.3 D/A 程序设计
        3.3.4 SPI 通信程序设计
    3.4 软件抗干扰设计
        3.4.1 噪声对软件运行的影响
        3.4.2 软件抗干扰方法
    3.5 软件保护措施
第四章 水介质等离子切焊机喷枪结构设计
    4.1 等离子切焊机喷枪结构设计概述
    4.2 等离子切焊机喷枪结构设计要点
    4.3 等离子切焊机喷枪各部件结构
        4.3.1 水室结构
        4.3.2 电极结构
        4.3.3 喷嘴结构与材料
        4.3.4 冷却水系统
第五章 水介质等离子切焊机的调试
    5.1 调试整体流程
    5.2 调试工具
    5.3 Proteus 调试步骤
    5.4 软件调试
    5.5 硬件调试
    5.6 系统联调
第六章 调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6.1 模式 1 下运行结果
    6.2 模式 2 下运行结果
        6.2.1 模式 2 下的回路控制波形
        6.2.2 模式 2 下运行功率分析
    6.3 喷枪运行结果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AD 转换子程序
附录二 显示子程序
附录三 控制程序
附录四 定时器程序
附录五 电极结构图
附录六 电极实物图
附录七 电极套环图
附录八 电极内套图
附录九 喷嘴结构图
附录十 喷嘴实物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7)基于GPS的便携式汽车性能检测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性能检测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GPS测量原理和51单片机、USB基础
    2.1 引言
    2.2 GPS定位的坐标系统及其转换方法
        2.2.1 几种常用坐标系统
        2.2.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3 MCS-51单片机基础
        2.3.1 MCS-51单片机硬件基础
        2.3.2 MCS-51的三总线结构
        2.3.3 MCS-51单片机的引脚
        2.3.4 MCS-51的中断系统
        2.3.5 MCS-51定时器/计数器
        2.3.6 串行口通信基础
    2.4 USB基础知识
        2.4.1 USB系统描述
        2.4.2 USB数据传输
        2.4.3 USB协议栈设备框架
        2.4.4 USB设备类
    2.5 本章小结
3 汽车性能测试仪的硬件组成
    3.1 引言
    3.2 GPS测量系统简介
        3.2.1 GPS的组成概况
        3.2.2 GPS卫星测量原理
        3.2.3 GPS测量系统的组成和技术指标
    3.3 51系列单片机最小系统开发板简介
    3.4 液晶显示模块简介
        3.4.1 主要功能与基本参数
        3.4.2 模块结构
        3.4.3 显示RAM区映射情况
        3.4.4 控制方法及LCD显示特性
        3.4.5 常用寄存器设置说明
        3.4.6 STC89C516RD+驱动控制MzT24
    3.5 U盘存储模块
        3.5.1 CH375芯片介绍
        3.5.2 硬件设计
    3.6 本章总结
4 检测仪的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C语言与Keil C
        4.2.1 C语言
        4.2.2 Keil C51
    4.3 GPS数据接收与处理
        4.3.1 GPS接收机输出数据格式
        4.3.2 串口配置
        4.3.3 读取定位信息方法及程序
        4.3.4 GPS数据的处理
    4.4 自定义字符和试验数据的显示
    4.5 试验数据的保存
        4.5.1 Mass Storage设备类和Bulk-Only类传输协议
        4.5.2 CH375子程序库
        4.5.3 文件操作
    4.6 本章小结
5 测试仪的实车验证
    5.1 引言
    5.2 AM-2600S汽车道路试验仪和便携式检测仪的安装
        5.2.1 AM-2600S汽车道路试验仪
        5.2.2 便携式检测仪相关连接
    5.3 起步连续换档加速性能试验
        5.3.1 试验前的准备
        5.3.2 工况的设置
        5.3.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汽车制动试验
        5.4.1 试验前的准备
        5.4.2 工况的设置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5 汽车滑行试验
        5.5.1 试验前的准备
        5.5.2 工况的设置
        5.5.3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6 汽车行驶轨迹记录试验
        5.6.1 试验前的准备
        5.6.2 工况的设置
        5.6.3 试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锂电池组系统的管理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和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2.1 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2.2 锂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2.3 充电方式简介
    2.4 本系统功能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整体设计
    3.1 硬件设计方案简介
        3.1.1 系统需求分析
        3.1.2 本文选择方案
    3.2 ISL9208 电路
        3.2.1 芯片简介
        3.2.2 启动、对外供电电路
        3.2.3 参数采集及保护电路
        3.2.4 负载检测电路
    3.3 STC12LE5A16S2 电路
        3.3.1 芯片简介
        3.3.2 I/O 及控制电路
        3.3.3 串口通信电路
        3.3.4 数码显示及按键部分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均衡部分
    4.1 均衡基本概念简介
    4.2 常用SOC 估计算法
    4.3 SOC 估计的多元模型
    4.4 SOC 的补偿机制
    4.5 均衡的意义
    4.6 均衡方式选择
    4.7 均衡区间选择和均衡判定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整体结构
    5.2 系统初始化
        5.2.1 ISL9208 初始化
        5.2.1.1 充放电参数设置
        5.2.1.2 特殊功能寄存器设置
        5.2.2 其他功能初始化
    5.3 模拟I 2C 模块
    5.4 参数采集分析模块
    5.5 均衡模块
    5.6 电池管理评估模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6.1 测试环境简介
    6.2 功能测试
    6.3 调试中遇到问题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电机电流的自适应深小孔钻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孔加工国内外现状
    1.2 孔的分类及特点
    1.3 孔加工的发展趋势
    1.4 新型自适应深孔钻削系统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6 本文结构
2 麻花钻模型的研究
    2.1 标准麻花钻结构组成
        2.1.1 麻花钻的组成要素
        2.1.2 麻花钻切削部分的组成
    2.2 麻花钻的结构参数
        2.2.1 麻花钻尺寸参数
        2.2.2 麻花钻角度参数
        2.2.3 麻花钻角度参数的测量
    2.3 麻花钻的数学模型
        2.3.1 麻花钻螺旋槽数学模型
        2.3.2 麻花钻前刀面的数学模型
    2.4 刃磨
    2.5 麻花钻深孔钻削的不利因素
        2.5.1 定位困难,容易偏移
        2.5.2 排屑困难,易折断
        2.5.3 麻花钻的刚性较差
        2.5.4 钻削加工中钻削力的动态特征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有限元仿真
    3.1 有限元简介
    3.2 Deform 仿真
        3.2.1 Deform 简介
        3.2.2 仿真分析
        3.2.3 仿真结果分析
    3.3 结论
4 实验平台的设计
    4.1 机械部分
        4.1.1 机床部分
        4.1.2 钻头安装部分
    4.2 控制部分
        4.2.1 单片机
        4.2.2 三相步进电机
        4.2.3 驱动器
        4.2.4 霍尔传感器
        4.2.5 精密整流电路
        4.2.6 AD 转换器
        4.2.7 显示装置
        4.2.8 机床零点
        4.2.9 上限开关
        4.2.10 过零比较
    4.3 系统结构图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系统的程序设计
    5.1 主程序控制main 函数
    5.2 滑台速度子程序
    5.3 回零子程序的设计
    5.4 电流检测子程序
    5.5 工进子程序
    5.6 自适应子程序
    5.7 其余子程序
    5.8 本章小结
6 实验验证
    6.1 实验条件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前期准备
        6.1.3 工件材料以及钻头型号
    6.2 实验数据分析
    6.3 钻削实验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本实验系统程序

(10)提高供电企业电气设备试验仪器集成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2 电气设备试验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1.2.1 电气设备试验分类
        1.2.2 电气设备试验的地位和作用
        1.2.3 电气设备试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
        1.2.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供电企业电气设备现场试验内容分析
    2.1 调研报告情况概述
    2.2 直流电源试验类内容分析
        2.2.1 直流电阻测量
        2.2.2 绝缘电阻测量
        2.2.3 直流泄漏电流测量和直流耐压试验
        2.2.4 直流电源试验类分析小结
    2.3 交流电源试验类内容分析
        2.3.1 变压器空载试验
        2.3.2 变压器短路特性试验
        2.3.3 变比试验
        2.3.4 线路工频参数测量
        2.3.5 介质损耗因数测量
        2.3.6 局部放电测量
        2.3.7 交流耐压试验
        2.3.8 交流电源试验类分析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功能参数测量仪硬件设计
    3.1 多功能参数测量仪的原理及其组成
    3.2 数据处理单元
        3.2.1 单片机MCU
        3.2.2 单片机的最小系统设计
        3.2.3 外部存储器的扩展
        3.2.4 日历时钟电路
    3.3 逻辑控制单元
        3.3.1 可编程逻辑器件
        3.3.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硬件电路设计
    3.4 数据采集单元
        3.4.1 变换器的选型
        3.4.2 前端信号调理电路
        3.4.3 A/D 采样电路
        3.4.4 相角测量电路
        3.4.5 频率测量电路
    3.5 人机接口单元
        3.5.1 液晶显示电路
        3.5.2 键盘接口电路
    3.6 数据通信单元
        3.6.1 串口通信电路
        3.6.2 USB 通信电路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功能参数测量仪软件设计
    4.1 单片机软件开发环境
        4.1.1 集成开发环境
        4.1.2 Keil ULINK2 仿真器
        4.1.3 开发语言
    4.2 多功能参数测量仪软件系统设计
        4.2.1 数据采集子程序
        4.2.2 数据处理子程序
        4.2.3 串口通信子程序
        4.2.4 日历时钟子程序
        4.2.5 外部EEPROM 子程序
        4.2.6 键盘扫描子程序
        4.2.7 液晶显示子程序
    4.3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软件设计
        4.3.1 Quartus II 硬件编译环境
        4.3.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4.3.3 利用VHDL 语言进行PLD 程序设计
        4.3.4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详细摘要

四、用过冲法降低MCS-51单片机对复位电压的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陈卫宾.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拉伸检测的设计与实现[D]. 陈亮.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3]一种热像仪显控装置显示窗口除霜设计[D]. 伍纯智.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4]太阳能光源跟踪及能馈系统[D]. 王少龙. 西安工业大学, 2015(02)
  • [5]基于以太网的联网型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的硬件设计[D]. 梁展.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6]等离子(水介质)切焊机控制面板与喷枪结构设计[D]. 徐华荣.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7]基于GPS的便携式汽车性能检测仪的研制[D]. 刘洲. 西华大学, 2011(09)
  • [8]锂电池组系统的管理研究与实现[D]. 钟胜蓝.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9]基于电机电流的自适应深小孔钻削技术研究[D]. 赵春锋. 烟台大学, 2011(12)
  • [10]提高供电企业电气设备试验仪器集成度的研究[D]. 卢纯.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用过冲法降低MCS-51单片机复位电压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