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相平衡研究进展

变质相平衡研究进展

一、变质相平衡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贵宾,刘良,魏春景,肖益林,焦淑娟,吕增,张立飞[1](2021)在《中国变质岩研究近十年新进展》文中指出变质岩是组成硅酸盐地球的三大岩石之一,对了解深部地壳的组成和地壳演化、研究地壳热结构历史记录、恢复变质岩原岩建造和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变质岩学科在超高压/高温变质作用、相平衡、变质流体以及变质岩地球化学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又相继在柴北缘野马滩、南阿尔金、东昆仑、北秦岭及西南天山的不同类型岩石中发现了柯石英、斯石英假象(副象)以及其他一些特征的超高压变质指示矿物和结构,确定了这些超高压变质带的野外分布特征。在超高温变质作用研究方面,识别并确定了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超高温变质岩石的出露规模,准确的变质时代和时间尺度的限定以及P-T-t轨迹的构建,尤其是在进变质阶段的确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变质相平衡研究方面,在热力学数据库和矿物相及熔体活度模型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模拟计算软件GeoPS,建立了基于ACF组分分析的变质基性岩完整相平衡关系;同时在深熔作用与花岗质岩石成因的定量模拟方面也有重要进展。在矿物温压计研究方面,首次建立了与斜长石无关的GBAQ压力计、二云母压力计和白云母Ti温度计。在元素地球化学方面,高场强元素(如Ti、Nb、Ta、Zr、Hf等)和卤族元素(如F、Cl、Br和I)在变质脱水过程中的迁移和分异,以及变价元素(如V、Fe、W和Mo等)对指示氧逸度的变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变质流体研究方面,对俯冲带高压-超高压流体活动的证据、流体成分的确定及流体活动时限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周峰[2](2021)在《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泛非期混合岩与角闪岩透镜体变质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SGT),该麻粒岩地体位于冈瓦纳大陆聚合造山的中心地带,对于理解冈瓦纳大陆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该麻粒岩地体泛非期麻粒岩相变质时代和变质期次的认识目前还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对南部麻粒岩地体Palghat-Cauvery剪切带(PCSS带)Namakkal地区的混合岩熔融残留体与角闪岩透镜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以限定它们的变质P-T轨迹和地球动力学意义,进而阐明南部麻粒岩地体变质作用对冈瓦纳大陆聚合过程的指示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混合岩熔融残留体和角闪岩透镜体的变质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62.0±4.7和559.7±5.6 Ma。浅色体中也发育变质锆石,为熔体分离时从熔融残留体中捕获的,其变质年龄为560.2±3.6 Ma,而浅色体中的岩浆锆石的结晶年龄为559.5±9.4 Ma。因此,研究区变泥质岩混合岩化的时代应该为~560 Ma。此外,研究区发育大量伟晶岩脉,它们切穿了混合岩片麻理,其岩浆结晶年龄为534.5±2.6 Ma,而附近的肉红色伟晶岩侵入体年龄稍老,其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56±3.8 Ma。混合岩中熔融残留体为含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磁铁矿、石英与熔体,通过P-T视剖面图中石榴子石的钙铝榴石成分等值线与斜长石的钙长石成分等值线,分别限定压力峰期(Pmax)和温度峰期(Tmax)的变质温压条件为800–870?C/11.4–12.3 kbar和820–863?C/8.5–10.3 kbar,因此,达到了麻粒岩相变质条件。此外,通过P-T视剖面图,我们也得到了角闪岩透镜体矿物组合稳定的变质温压条件为690–730?C/5.3–6.8 kbar,因为混合岩残留体和角闪岩透镜体经历了相同的变质演化过程,推测其代表退变质阶段的产物。综合来看,本次研究的样品记录了一个顺时针P-T轨迹,以近等温降压以及随后降温降压为特征,表明北部麻粒岩陆块(NGB)与Madurai陆块(MB)的碰撞至少发生在~560Ma之前,而前人报道的~530 Ma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与碰撞后的伸展过程相关。

石强,徐仲元,李刚,赵忠海,尹志刚,董晓杰,冯帆,连光辉[3](2021)在《原地-半原地深熔花岗岩特征:以华北克拉通北缘包头地区石榴花岗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青山地区,广泛的深熔作用导致新太古代晚期石榴花岗岩发育。石榴花岗岩空间上与新太古代晚期大青山表壳岩(主要为石榴黑云母片麻岩)共生,渐变过渡。宏观上岩性具有不均一性,在包头哈德门沟一条实测地质剖面上可以观察到石榴混合闪长岩、石榴混合石英闪长岩和石榴混合花岗闪长岩等不同岩石类型。岩相学研究表明,石榴花岗岩与源岩矿物组合相近,但含量却大不相同。石榴花岗岩和源岩中的石榴石特征十分相似。石榴石周围存在放射状黑云母,是典型的逆反应结构。研究表明深熔作用可能发生在具有顺时针P-T轨迹的变质作用演化峰期及峰期后近等温降压阶段,主要发生钾长石熔融和黑云母熔融。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石榴花岗岩与石榴黑云母片麻岩具有亲缘关系,均表现出高Al2O3、Ca O含量,K2O/Na2O比值存在较大变化,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和Ti。但是,石榴花岗岩存在组成变化,Eu富集型和亏损型稀土模式为原地-半原地深熔花岗岩的标志性特征。SHRIMP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深熔作用发生在2.43Ga之前,与区内新太古代晚期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有关,揭示华北克拉通北缘新太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

田作林,张泽明,董昕[4](2020)在《有效全岩成分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变质相平衡模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变质相平衡模拟是变质岩领域近几十年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它已经成为确定变质作用P-T-t轨迹和探索变质演化过程的有力工具。变质岩的矿物组合不但与其形成的温度(T)和压力(P)条件有关,而且受控于岩石的全岩成分(X)。但是变质岩通常是不均匀的并且往往保留两期以上的矿物组合,因此计算不同成分域或不同变质演化期次的有效全岩成分是模拟P-T视剖面图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中-低温变质岩中,石榴石变斑晶的生长会不断地将其核部成分"冻结"而不参与后续变质反应,这导致根据实测全岩成分计算的P-T视剖面图无法有效地模拟石榴石幔部或边部生长阶段的变质演化过程。"瑞利分馏法"和"球体积法"利用电子探针实测的石榴石成分环带可以模拟计算石榴石各个生长阶段所对应的有效全岩成分,本文推荐使用这两个方法来处理石榴石变斑晶的分馏效应问题。相比较而言,石榴石在高温变质岩中通常无法保留生长阶段的成分环带特征,这是因为石榴石成分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扩散再平衡,并同时与多数基质矿物达到热力学平衡,这时一般不需要考虑石榴石的分馏效应。但是高温变质岩通常会发生部分熔融并伴随熔体的迁移,进而改变岩石的有效全岩成分。因此,通过P-T视剖面图模拟熔体迁移前后的变质演化过程需要使用"相平衡法"计算迁移的熔体成分以及熔体迁移前后岩石的有效全岩成分。此外,后成合晶与反应边是变质岩中最常见的退变质反应结构,但是后成合晶或反应边中的矿物之间并未达到热力学平衡。这种情况需要结合岩相学观察和矿物成分,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后成合晶或反应边中发生的平衡反应方程式,进而获取变质反应发生时的有效全岩成分并通过计算P-T视剖面图来估算退变质的温压条件。除此之外,岩石体系中三价铁(Fe2O3)和H2O含量的估算一直以来都是相平衡模拟研究中的难点,本文推荐使用P/T-X(Fe3+/Fetot,MH2O)视剖面图来确定这两个组分的含量,这是因为P/T-X图可以估算各个变质演化阶段或特定矿物组合的Fe2O3或H2O含量。

宗师[5](2020)在《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格林威尔期变质作用及构造演化》文中指出前人的研究表明格林威尔和泛非两期构造热事件对东南极普里兹湾均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普里兹带的地质背景对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超大陆形成演化过程的重建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普里兹湾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然而关于普里兹带的形成时代和构造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拉斯曼丘陵处于普里兹湾的近中心位置,所以对它的研究可以很好的反应整个普里兹湾的演化过程。拉斯曼丘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是普里兹湾岩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普里兹湾高级区组成与演化的理想对象。本研究首先对拉斯曼丘陵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选取拉斯曼丘陵代表性变质岩系进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地球化学、变质相平衡模拟、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锆石REE、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拉斯曼丘陵含夕线石榴二长石英片麻岩的原岩在格林威尔期发生脱流体而形成Grt+Pl+Kfs+Ilm+Sil+Qtz+melt矿物组合,其沉积年龄不早于1064±18Ma,物源为中元古代岩浆岩,属S-型花岗岩。在格林威尔期早期(M1-1,~1000Ma)的P-T条件为~9.6 kbar、~820℃。(2)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长英质正片麻岩原岩为花岗岩,侵位年龄为976±9Ma,主要组成矿物为Grt+Bt+Pl+Kfs+Qtz+Mgt,在格林威尔晚期(M1-2,~900 Ma)的变质P-T条件为~9.5 kbar、~870℃。(3)普里兹湾格林威尔期的大规模变质过程分为两幕,第一幕(M1-1)发生在~1000 Ma,主要为近等温减压的快速折返,随后第二幕M1-2(~900 Ma)主要为俯冲板块缓慢折返,在此过程中温度和压力一起慢慢降低。普里兹湾泛非期减压变质过程,与广泛的陆内改造有关,真正的泛非缝合带应位于普里兹湾东部冰盖下的其它某个地方。(4)拉斯曼丘陵副变质岩和正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环境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变形和变质特征也基本一致,说明它们形成于同样的构造环境,也就是说,关于普里兹湾所谓的“基底”与“盖层”区分并不存在。(5)拉斯曼丘陵中元古代在印度-南极克拉通东海岸外侧的弧形盆地内以稳定块体存在。

麻少婷[6](2020)在《相平衡模拟在变质岩中的应用 ——以华北克拉通黄土窑泥质麻粒岩和多米尼加蓝片岩相硬玉石英岩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热力学数据库和成分-活度模型的发展与完善,变质相平衡模拟逐渐成为变质岩温度压力研究较好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热力学平衡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利用内恰的热力学数据库和相应的成分-活度模型,在特定的模式体系中,对特定的岩石成分进行视剖面图的计算,同时获得矿物的成分等值线,并结合岩石的岩相学特征、矿物化学特征等,得到岩石的温度压力条件。变质相平衡研究就是依据相律和有关热力学方程研究一个岩石体系中变质矿物组合与全岩成分及变质P、T条件的关系。本文对华北克拉通泥质麻粒岩和多米尼加硬玉硬柱石石英岩进行视剖面图计算。这两种岩石分别代表了高压-超高温的高级变质作用体系和低温-高压蓝片岩相的中-低级变质作用体系。使用变质相平衡模拟的程序THERMOCALC V340来模拟华北克拉通泥质麻粒岩变质作用条件及变质P-T轨迹,使用的体系为NCKFMATSHO,数据库为ds62。用来进行计算的全岩数据是通过XRF测试出的全岩成分经过百分化后的结果。从视剖面图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华北克拉通黄土窑泥质麻粒岩经历的压力峰期条件为13.8-14.1 kbar,840-850℃;温度峰期的温压条件为~7kbar,~910℃,同时结合二长石温度计的结果,将温度峰期的条件限定在7-7.2 kbar,909-915℃;该样品的变质P-T轨迹为一个顺时针的变质P-T轨迹,并且到达了超高温变质作用。同时结合锆石年代学数据,将本文泥质麻粒岩所记录的较老的年龄(-1951Ma)解释为阴山陆块与鄂尔多斯陆块碰撞后岩石经历压力峰期后减压过程的年龄,较年轻的年龄(-1876Ma)解释为温度峰期后缓慢降温过程的年龄。使用变质相平衡模拟的程序PrepleX(6.7.4)软件对多米尼加硬玉硬柱石石英岩进行视剖面图计算,选用的体系为MnNCKFMATSHO,选用的热力学数据库为dp04,视剖面图绘制的温度范围为320-500℃,压力范围为1 2-20kbar。用来计算的全岩数据是通过选取峰期矿物后结合峰期矿物成分计算出的有效全岩,通过视剖面图模拟结果可以看出,该样品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Grt+Law+Opx+Q+Amph+Mu+Ru。用石榴石中的Mg成分等值线(XMg=0.26)和白云母的Si成分等值线(Si=3.43)将峰期的温度压力条件限定在420℃,18.2kbar。这与前人对该地硬玉岩的温压条件的猜测相一致,通过对样品硬玉的观察,可以看出该硬玉硬柱石石英岩的是通过流体沉淀形成的。

陈爽[7](2020)在《华北克拉通胶北地块高压麻粒岩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北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胶-辽-吉活动带的南段,是前寒武纪重要核心地体。TTG片麻岩中以捕虏体形式产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空间位置与之密切相关的高压长英质麻粒岩以及斜长角闪岩,是构成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及后续变质作用的重要信息。本文系统地对高压基性麻粒岩及相关高压长英质麻粒岩及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研究,从岩石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变质作用和锆石U-Pb定年分析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结合岩石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使用相平衡模拟和传统地质温压计的方法重新估算了基性麻粒岩的P-T条件。基性麻粒岩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其中包括两个超高温阶段和一个亚绿片岩相阶段。早期峰前(M1)进变质阶段为石榴石中包裹体相矿物组合,由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钾长石组成,P-T条件稳定在~9-10kbar/740-770℃。根据观察到的典型矿物组合石榴石+单斜辉石+金红石+斜长石+石英和测量的基质相斜长石成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期(M2)P-T条件限制为15-17.6 kbar/907-1040℃。此外,传统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显示,峰期阶段P-T最大值为15-16.3 kbar/999-1006℃。峰后(M3)阶段以石榴石的分解反应形成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钛铁矿后成合晶矿物组合为特征,单斜辉石中的CaM2和斜长石中的XAn限定P-T范围变化于2.4-7.2kbar/960-1055℃之间。后期角闪石±石英±黑云母的生长代表等压冷却的麻粒岩相最终阶段(M4),根据测得的矿物成分(包括斜辉石中的CaM2、角闪石中的Ti和黑云母中的Ti),确定等压冷却阶段P-T条件为2.2-6 kbar/821-867℃。晚期亚绿片岩相阶段(M5),矿物组合为阳起石+葡萄石+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方解石+榍石,使用有效全岩成分限定为0.51-1.57 kbar和300-316℃。基于不同阶段的矿物组合,基性麻粒岩相应地总结出一个顺时针的P-T轨迹。P-T条件的估算结果高于以往研究中的估算值。长英质麻粒岩保留了两个期次的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峰期阶段(M2)表现为石榴石+反条纹长石+石英+钛铁矿的矿物组合,相平衡模拟的P-T条件限定在14-16.5kbar/985-1077℃,二长石温度计估算的温度范围在1041-1081℃之间。随后,峰后阶段(M3)保留了最后固相线矿物组合石榴石+斜方辉石+钾长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钛铁矿,P-T范围为7.8-9 kbar/889-902℃岩石学矿物学研究表明,斜长角闪岩记录了三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峰期变质矿物组合(M1)为角闪石+斜长石+榍石,根据NCKFMASHTO体系的成分视剖面图和角闪石压力计估算出温度条件T=660-715℃,压力条件P=6.5-7.1 kbar;其后经历了退变质作用(M2),矿物组合为阳起石+绿帘石+斜长石+绿泥石+钠长石,估算温压条件为537-630℃/4.1-5.8 kbar;晚期发生亚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M3),其矿物组合为钠长石+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其温压条件与基性麻粒岩中的亚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条件一致。高压基性麻粒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及U-Pb定年结果记录了三个期次的古元古代变质事件。胶-辽-吉带基性麻粒岩记录的变质事件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2.0-1.9 Ga的峰期变质作用时代,1.86-1.84 Ga的退变过程,随后是1.76-1.74Ga的造山后伸展作用相关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事件,导致麻粒岩折返至上地壳。长英质麻粒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和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记录了两个期次的变质事件,显示为~1.88 Ga的近峰期年龄和1.86-1.83 Ga的退变年龄。斜长角闪石的CL图像显示其具有较弱的阴极发光效应和弱震荡环带,Th/U比值相对较小(0.06-0.43),锆石形态和内部结构指示锆石形成于深熔作用过程,21个锆石的LA-ICP-MS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记录的最老206Pb/238Pb年龄为 2075±25Ma,上交点年龄为 1845±23Ma(MSWD=0.35),该组年龄记录了斜长角闪岩峰期变质作用时代的上限。斜长角闪岩在原岩形成以后,可能曾经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记录了在胶-辽-吉带~1.85Ga碰撞闭合过程中的深熔事件,此后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及其二次退变质作用,终结于亚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压条件。三类岩石共同构建出完整的顺时针的P-T-t轨迹,具有典型碰撞造山带特征。超高温变质作用阶段的发现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胶-辽-吉带的形成演化的认识。

张艳成[8](2020)在《西藏南部日喀则蛇绿岩中单斜辉石角闪岩的变质演化及地质意义》文中指出蛇绿岩套中发育的角闪岩是在蛇绿岩侵位过程中由于自身的高温和构造摩擦作用而产生的高温变质岩,被称为变质底板,是识别早期洋壳俯冲的重要标志。因此,对蛇绿岩中角闪岩形成过程和变质演化的认识为我们理解汇聚板块边缘洋陆俯冲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雅江带)中段日喀则地区角闪岩多呈透镜状块体出露于蛇绿混杂岩带中。前人研究表明,角闪岩是新特提斯洋壳俯冲的残留物。因此对其变质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为进一步约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变质和构造演化提供重要量化参考。本文通过系统的岩相学、矿物以及视剖面图模拟计算等研究方法,对雅江缝合带中段日喀则地区出露的单斜辉石角闪岩(单辉角闪岩)开展了细致的变质温压条件和变质作用演化研究,并且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对单辉角闪岩与石榴石角闪岩进行对比。单辉角闪岩变质矿物组合包含角闪石、单斜辉石、绿帘石、斜长石和榍石等。通过对单辉角闪岩进行相平衡模拟,其结果显示,钙角闪石的Ti等值线与斜长石Ca等值线交点将其变质演化过程限定为四个阶段,分别是:(Ⅰ)变质起始阶段(8.6 kbar,880℃);(Ⅱ)温度峰期阶段(10.8-13.4 kbar,800-840℃);(Ⅲ)压力峰期阶段(12.7-13.2 kbar,650-660℃);以及(Ⅳ)退变质阶段(<11.2 kbar,<640℃)。矿物成分特征表明,单辉角闪岩变质起始阶段的温压条件可能达到麻粒岩相。由此可见,雅江缝合带中段出露的单辉角闪岩峰期变质温压条件达到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指示俯冲深度41-4km,属中压变质相系。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日喀则地区单辉角闪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石榴石角闪岩相似,微量元素配分形式总体与N-MORB类似,但具有K、U、Pb正异常和Nb、Ta、Ti负异常等岛弧玄武岩特征,且其Sr同位素相对正常N-MORB偏移明显。日喀则地区两类角闪岩与路曲和吉定基性岩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特征,其εNd(t)=+7.95~+11.18,处于印度洋MORB范围内。上述特征表明,两类角闪岩符合典型MORB型源区特征,都经历过俯冲流体的改造。同时,日喀则蛇绿岩代表的特提斯地幔域与印度洋地幔域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现今印度洋继承了特提斯地幔域特有的地球化学属性。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日喀则地区蛇绿岩中单辉角闪岩与石榴石角闪岩相似,均形成于洋中脊环境,两者先后随洋壳俯冲。

李杨[9](2020)在《西藏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变质演化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以吉朗与西朗地区榴辉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作为古大洋俯冲碰撞与古板块汇聚边界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不同时期的造山带中广泛发育。虽然在造山带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仅占有很小的比例,但是它记录了洋壳或陆壳物质经历深俯冲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并折返到地表的一系列动力学过程,是造山过程和动力学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本文研究的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长约100千米,位于南北拉萨地块之间,是一条在二叠纪-三叠纪形成的大洋型俯冲带,它的发现使我们对喜马拉雅造山带拉萨地块的构造演化过程有了新的解释。所以研究松多带榴辉岩的变质演化过程和峰期温压条件,对揭示拉萨地块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和折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我们选取吉朗和西朗地区榴辉岩为研究对象,对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变质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讨论。经过详细的岩相学研究,我们发现吉朗地区榴辉岩的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角闪石、绿帘石、石英和少量的黑云母。在单偏光显微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石榴石存在“脏核净边”结构,较“脏”的核部中含有大量的包裹体,而相对“干净”的边部中存在的包裹体则较少。电子探针成分表明,石榴子石从核部到边部钙铝榴石组分降低,镁铝榴石组分升高,表现为典型的进变质成分环带特征;而西朗地区榴辉岩的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绿帘石、多硅白云母、斜长石、石英以及少量的黑云母、绿泥石和榍石,且石榴子石核部与幔部都存在大量的包裹体。根据电子探针成分得出锰铝榴石的“钟状”变化轨迹,这也是进变质生长环带的表现。本文对吉朗和西朗两地区中榴辉岩进行了一系列的的岩石学、矿物化学研究和变质相平衡模拟计算,最终在两地区榴辉岩中各自识别出三个不同的变质阶段和与其相对应的三期变质矿物组合。吉朗地区:(1)进变质阶段,以石榴子石核部及其中的矿物包裹体为代表;(2)近峰期变质阶段,以石榴子石边部、绿辉石、硬柱石、多硅白云母和石英为代表性矿物组合;(3)退变质阶段,以硬柱石分解产生黝帘石、石榴子石生长冠状体和绿辉石发育后成合晶为特征。西朗地区:(1)进变质阶段,同样以石榴子石核部和其中的矿物包裹体(如角闪石、绿帘石、斜长石、石英等)为代表性矿物组合;(2)近峰期变质阶段,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角闪石、石英和绿帘石(3)退变质阶段,代表性矿物组合为斜长石、绿泥石、黑云母、角闪石、黝帘石、石英和绿帘石。我们根据视剖面图中石榴子石的钙铝榴石和镁铝榴石成分等值线与多硅白云母中硅的成分等值线,限定得到了吉朗与西朗地区榴辉岩的(近)峰期温压条件分别为:2.85 GPa,575℃和1.84 GPa,539℃。又通过对两地区榴辉岩的P-T演化轨迹、围岩类型、峰期温压条件及产出状态的一系列研究,推断其经历的折返过程为:吉朗地区的洋壳物质首先发生深俯冲作用俯冲至地幔深度,而后受到机械刮削作用被拆离成大小不同的碎块进入到俯冲隧道内,然后在俯冲隧道内被低密度物质裹挟抬升至莫霍面深度。在此之后,西朗地区榴辉岩随着大陆地壳物质俯冲至莫霍面深度,并在此处将吉朗地区的榴辉岩捕获,最后随着大陆地壳物质一同折返至地表。

王慧宁[10](2020)在《昌宁—孟连造山带榴辉岩、蓝片岩和变沉积岩的岩石学、变质演化及其对古特提斯洋—陆俯冲造山的制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特提斯是地球演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古特提斯构造域形成演化的系统研究对于深入探讨东南亚古大陆重建和理解地球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地区中部的昌宁-孟连造山带是一条重要的古特提斯洋-陆俯冲增生型造山带。该带位于亲冈瓦纳古陆的保山-腾冲地块和亲印支-扬子陆块的兰坪-思茅地块之间,代表古特提斯主洋盆的残迹,记录了自大洋打开和扩张、经洋壳闭合和板片俯冲消减、直到折返-抬升等一系列完整的造山带演化过程。以往众多研究表明,昌宁-孟连造山带向北可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相连,向南则经过泰国东南部,一直延伸至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本文以昌宁-孟连造山带榴辉岩、蓝片岩和围岩变沉积岩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成因矿物学、相平衡模拟、岩石地球化学、Sm-Nd同位素和多种矿物联合定年等综合研究,并结合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区域性对比,准确限定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成因、年代格架、变质演化P-T-t轨迹的样式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率先发现含硬柱石榴辉岩和含硬柱石蓝片岩,确定榴辉岩和蓝片岩的赋存状态和展布特征,限定古特提斯主缝合带在三江地区的延伸分布规律,揭示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折返演化历史和俯冲隧道折返机制,构建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模式。研究区榴辉岩呈南-北向长达200 km、东-西向宽约50 km的狭长带状分布,自北向南主要出露于勐库、根恨河、邦丙-丫口、黑河、谦迈和景洪等地区。岩石类型和矿物组合十分复杂,既包括低温型榴辉岩,如含硬柱石退变榴辉岩(Grt+Omp+Ph+Lws+Amp+Pl+Rt/Ilm/Ttn+Qz)、硬柱滑石多硅白云母榴辉岩(Grt+Omp+Lws+Tlc+Ph+Amp+Rt+Qz)、多硅白云母/滑石/绿帘石蓝闪榴辉岩(Grt+Omp+Gln+Aln/Ep±Ph±Tlc+Pg+Rt+Qz),也包括中温型榴辉岩,如白云石/菱镁矿蓝晶榴辉岩(Grt+Omp+Ky+Dol+Mgs+Rt+Pg+Aln/Ep+Qz),多硅白云母榴辉岩(Grt+Omp+Ph+Rt+Qz)和退变榴辉岩(Grt+Amp+Pl+Rt/Ilm/Ttn+Qz±Ky±Ph)。蓝片岩的空间展布规律与榴辉岩相似,自北向南主要分布于耿马和章驮、南榔-粟义-安康-小黑江、惠民、西定和布朗山等地区。研究发现,栗允新寨和新寨地区的蓝片岩以保存大量硬柱石为特征,包括绿帘镁钠闪石片岩(Mrbk+Ep/Aln+Chl+Ab+Ttn+Ph+Hem+Lws+Aug-Aeg+Qz)和石榴蓝闪片岩(Grt+Fgl+Ttn+Lws+Omp+Ph+Qz±Stp)。硬柱石是洋壳冷俯冲的标志性矿物,含硬柱石榴辉岩和含硬柱石蓝片岩共存于同一造山带中的现象极其罕见,昌宁-孟连造山带为国内继北祁连造山带和西南天山造山带之后第三处完好保存含硬柱石的榴辉岩和蓝片岩的洋-陆俯冲造山带,表明昌宁-孟连造山带为典型的冷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在榴辉岩和蓝片岩内,硬柱石呈单颗粒细小包体赋存于石榴子石和钠质闪石(镁钠闪石和铁蓝闪石)中,硬柱石的完好保存指示不同俯冲深度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经历了快速俯冲和快速折返的演化过程。变沉积岩系在昌宁-孟连造山带中广泛分布,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钠长石英多硅白云母片岩、石榴多硅白云母片岩、含十字蓝晶石榴云母片岩、硬绿泥钠云多硅白云母片岩和绿泥蓝闪钠长片岩等。典型的变沉积岩普遍保存了高压变质矿物组合,以发育多硅白云母为特点,其它特征高压矿物包括石榴子石、蓝晶石、硬绿泥石、钠云母和蓝闪石等。综上所述,昌宁-孟连造山带榴辉岩、蓝片岩和变沉积岩系共同组成南-北向延伸规模长达400 km,宽约50 km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和蓝片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十分复杂,显示出与OIB、E-MORB和N-MORB相似的地球化学属性,?Nd(t)值多为正(0.267.89),少部分为负(-5.45-0.04)。含硬柱石退变榴辉岩和绿帘镁钠闪石片岩的地球化学组成类似于OIB,?Nd(t)分别为-0.352.98和2.294.40。部分退变榴辉岩的元素配分模式与N-MORB相近,?Nd(t)为7.89;另一部分(退变)榴辉岩和石榴蓝闪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与E-MORB相似,?Nd(t)分别为-4.344.78和-5.454.10,表明它们的原岩应形成于洋岛-海山的环境或者来源于富集或亏损的洋中脊岩石圈地幔,且部分原岩成分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榴辉岩和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Sm-Nd同位素比值与古特提斯主洋盆内蛇绿岩套和洋岛-海山的(变)基性岩十分相似,表明昌宁-孟连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基性岩的原岩应归属古特提斯洋壳。大量岩浆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研究区榴辉岩和蓝片岩的原岩年龄跨度较宽,为451-250 Ma。其中含硬柱石退变榴辉岩记录了451 Ma的最老原岩时代,而含多硅白云母蓝晶石退变榴辉岩和石榴蓝闪片岩的原岩时代最年轻,为256-250 Ma,菱镁矿蓝晶榴辉岩和退变榴辉岩的原岩时代变化于二者之间,为317-262 Ma左右。这些变基性岩的原岩时代均与研究区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时代相对应。变沉积岩系的原岩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亚)长石砂岩和硬砂岩类,沉积物源以长英质成分为主。各类变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一致,主要集中于1150-850 Ma和600-450 Ma,相应的年龄峰值分别为950 Ma和550 Ma,最小的年龄峰值限定最老沉积时限约为428 Ma。变沉积岩的源区物质组成十分复杂,主要为兰坪-思茅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和新元古代泛非期的火成岩,少量与原特提斯洋俯冲或古特提斯洋初始拉张过程相关的火山沉积。昌宁-孟连造山带中变沉积岩的原岩应归属兰坪-思茅地块的早古生代沉积地层,并受到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多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榴辉岩和蓝片岩的变质演化显示了十分一致的顺时针P-T轨迹。俯冲进变质过程的P-T轨迹均沿着低的地温梯度(5-10℃/km)演化,以普遍出现硬柱石为标志;退变质阶段多为近等温降压或降温降压,以钠钙质闪石(蓝透闪石和冻蓝闪石)、钙质闪石(阳起石和韭闪石等)、透辉石、绿帘石、钠云母和钠长石等低压矿物相的出现为特征。然而,它们的峰期变质P-T条件和峰期矿物组合存在显着差别,其中,绿帘镁钠闪石片岩(Lws+Mrbk+Aug-Aeg+Ph+Aln+Ttn±Chl+Qz)和石榴蓝闪片岩(Grt+Fgl+Omp+Ph+Lws+Rt/Ilm+Qz)记录了硬柱石蓝片岩相峰期矿物组合,峰期P-T条件明显不同,分别为12.4-16.8 kbar和350-406℃,和19.5-22.6 kbar和490-510℃,对应于50-70km的俯冲深度;含硬柱石退变榴辉岩和多硅白云母/滑石蓝闪榴辉岩的峰期矿物组合(Grt+Omp+Gln+Ph+Aln±Tlc+Rt+Qz)与石榴蓝闪片岩接近,记录了更高的峰期变质P-T条件(23-26 kbar和520-610℃),对应于低温/高压硬柱石榴辉岩相,俯冲深度达75-80 km;白云石/菱镁矿蓝晶榴辉岩的峰期变质矿物组合(Grt+Omp+Ky+Ph+Dol+Mgs+Rt+Qz)以基本无含水矿物为特征,峰期P-T条件(675-754℃和29-32 kbar)达到中温/超高压蓝晶石榴辉岩相的范围,记录了最大俯冲深度90-95 km。变沉积岩系的峰期温压条件与榴辉岩和蓝片岩存在一定差异。含十字蓝晶石榴云母片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Grt+Ph+Ky±Jd+Qz,为典型榴辉岩相组合,峰期温压条件为600-750℃和19-30 kbar;石榴多硅白云母片岩则记录了蓝片岩相至榴辉岩相的峰期温压条件(392-553℃和18.8-21.6 kbar);绿泥蓝闪钠长片岩的峰期温压条件为430-520℃和9-11 kbar,峰期矿物组合为Gln+Ab+Ph+Ttn+Qz。大量变质锆石U-Pb年龄和多硅白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综合研究表明,昌宁-孟连造山带中榴辉岩和变沉积岩的变质时代分别为246-227 Ma和238-231 Ma。其中,原岩年龄最老的含硬柱石退变榴辉岩(450 Ma)记录了最老的变质年龄246-245 Ma,而原岩年龄最新的含多硅白云母蓝晶石退变榴辉岩(256-250 Ma)则记录了较新的高压变质时代235 Ma。由此可见,不同时代的古特提斯洋壳在246-227 Ma之间发生连续的俯冲消减,早期进变质俯冲时代约为250 Ma,板片沿着低的地温梯度(5-10℃/km)和4.5-6.0 km/myr的俯冲速率发生冷的快速俯冲,石榴蓝闪片岩和含多硅白云母蓝晶石退变榴辉岩的原岩时代与变质时代如此接近,表明新生洋壳在形成后随之被古老洋壳强烈拖拽并进入俯冲通道,俯冲至50-80 km的深度,形成硬柱石蓝片岩和低温型榴辉岩;洋壳板片在234 Ma进一步俯冲至90-95 km的最大深度,形成超高压变质的白云石/菱镁矿蓝晶榴辉岩;在新三叠世(227-225 Ma),高压-超高压岩石发生快速折返,折返速率约为3.2-4.2 km/my左右;在新三叠世末期(222-207 Ma),这些岩石最终折返-抬升至浅地表,部分经历了强烈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昌宁-孟连造山带变沉积岩系的高压变质时代与榴辉岩和蓝片岩相近,表明兰坪-思茅地块陆相沉积岩系曾普遍卷入到古特提斯俯冲-造山事件,这进一步充分表明在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位于俯冲带上盘的变沉积岩系由于受到构造剥蚀作用而被携带进入俯冲带内,并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随后与榴辉岩和蓝片岩一起折返-抬升。高压-超高压变基性岩的折返过程不仅受到巨量变沉积岩系的浮力作用的影响,而且与隧道流作用密切相关。昌宁-孟连造山带俯冲板片的物质来源复杂,既包括年龄跨度达200 Ma的古老洋壳和新生洋壳,也包括上盘的变沉积岩系。这些岩石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和变质演化P-T轨迹的差异性体现出俯冲板块边界复杂的俯冲-折返演化过程,如俯冲洋壳与上覆板片局部耦合或板底垫托作用等;部分高压矿物(如石榴子石和铁蓝闪石)发育的震荡型成分环带指示俯冲带内多期俯冲-折返过程,体现出俯冲板片在隧道环流的驱使下的循环运动;近等温减压或降温降压而无明显高温叠加的退变质过程表明俯冲板片的快速折返受隧道流作用的影响,这些特征均与俯冲隧道折返模式的特点非常吻合。由此可见,在昌宁-孟连造山带中,俯冲至不同深度的新-老古特提斯洋壳板片和被俯冲洋壳刮削下来的变沉积岩随隧道流发生强烈的机械混合,在隧道回流的作用下快速折返-抬升并发生构造叠置。昌宁-孟连造山带榴辉岩和蓝片岩的野外产状、矿物组合特征、高压-超高压变质时代和地球化学属性均与龙木错-双湖榴辉岩和蓝片岩十分相似,表明昌宁-孟连造山带和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在空间上可以相连,共同组成了古特提斯主缝合带,该缝合带自青藏高原北缘可持续延伸到三江地区的昌宁-孟连一带,延伸规模至少达2000 km。青藏高原这一古特提斯主缝合线的准确限定,为深入探讨俯冲带深部动力学过程和古特提斯复杂的构造演变机理提供了重要制约。昌宁-孟连造山带榴辉岩、蓝片岩和变沉积岩的岩石学和变质演化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汇聚板块边界洋-陆俯冲带热力学结构、流体活动与元素迁移以及壳-幔物质循环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二、变质相平衡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质相平衡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变质岩研究近十年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进展
    1.1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野马滩榴辉岩中首次发现柯石英及绿辉石中的多硅白云母出溶
        1.1.1 野马滩榴辉岩中发现柯石英
        1.1.2 超深俯冲绿辉石中多硅白云母的出溶证明大陆深俯冲约达200 km
    1.2 东昆仑榴辉岩及围岩片岩中首次发现柯石英
    1.3 南阿尔金榴辉岩中的柯石英及斯石英假象
        1.3.1 南阿尔金榴辉岩中首次发现柯石英
        1.3.2 陆壳超深俯冲到斯石英稳定域地幔深度的新证据
    1.4 北秦岭斜长角闪岩中首次发现柯石英
    1.5 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多种类型岩石中发现超高压矿物证据
2 超高温变质作用研究进展
    2.1 UHT变质作用的识别及其出露规模
    2.2 UHT变质作用准确的变质时代和时间尺度的限定
    2.3 UHT变质P-T-t轨迹的构建:进变质阶段的确定
3 P-T相平衡、温压计与变质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3.1 热力学数据库和矿物相、熔体活度模型的完善及热力学模拟软件的开发
    3.2 基性岩的变质相平衡关系
        (1)基于ACF组分分析建立的变质基性岩完整相平衡关系。
        (2)基性岩高压-超高压变质相平衡关系研究。
        (3)基性麻粒岩相平衡关系。
    3.3 深熔作用与花岗质岩石成因的定量模拟研究
    3.4 新型矿物温度计与压力计的建立
    3.5 变质反应动力学研究
4 变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5 变质作用与变质流体活动研究进展
    5.1 俯冲带流体成分的研究
    5.2 高压-超高压变质流体活动证据的识别
        5.2.1 变质脉体
        5.2.2 自然样品中的超临界流体
6 变质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6.1 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6.2 变质原岩和流体交代作用的示踪
    6.3 变质过程中氧逸度变化的示踪
    6.4 变质过程中流体行为的示踪
7 变质年代学研究进展
    7.1 同位素定年体系
    7.2 变质流体年代学
8 结论

(2)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泛非期混合岩与角闪岩透镜体变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印度南部与冈瓦纳大陆
        1.1.2 印度南部埃迪卡拉-寒武纪的造山作用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及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1.6 分析测试方法
        1.6.1 电子探针分析
        1.6.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1.6.3 锆石U-Pb年代学
    1.7 矿物缩写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达瓦克拉通
    2.2 南部麻粒岩地体
        2.2.1 北部麻粒岩陆块
        2.2.2 Palghat–Cauvery剪切带
        2.2.3 Madurai陆块
        2.2.4 Achankovil带
        2.2.5 Trivandrum陆块
        2.2.6 Nagercoil陆块
第三章 样品描述和岩相学
    3.1 混合岩
        3.1.1 样品18ID-133(熔融残留体)
        3.1.2 样品18ID-131(熔融残留体)
        3.1.3 样品18ID-136(浅色体)
    3.2 角闪岩透镜体
    3.3 伟晶岩
        3.3.1 样品18ID-135
        3.3.2 样品18ID-128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锆石U-Pb年代学
        4.1.1 混合岩熔融残留体
        4.1.2 混合岩浅色体
        4.1.3 角闪岩透镜体
        4.1.4 伟晶岩
    4.2 矿物成分
        4.2.1 混合岩熔融残留体
        4.2.2 角闪岩透镜体
    4.3 变质温压条件
        4.3.1 相平衡模拟
        4.3.2 GBPQ地质温压计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混合岩中太古代碎屑锆石的意义
    5.2 PCSS带新元古代晚期到寒武纪时期的变质年龄
        5.2.1 大约550–500Ma的变质年龄
        5.2.2 大约600–550Ma的变质年龄
    5.3 变质P-T演化
    5.4 构造意义
        5.4.1 南部麻粒岩地体高温和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成因意义
        5.4.2 PCSS带的构造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原地-半原地深熔花岗岩特征:以华北克拉通北缘包头地区石榴花岗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榴花岗岩区域地质背景
2 野外地质特征
3 岩相学特征
4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1 样品采集
    4.2 分析方法
5 地球化学
    5.1 主量元素
    5.2 微量、稀土元素
6 锆石定年
    6.1 石榴花岗岩(样品WL18-1)
    6.2 石榴黑云母片麻岩(样品KDG1912)
7 讨论
    7.1 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时代确定
    7.2 石榴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含义
    7.3 深熔作用模式和机理
        7.3.1 深熔源岩和熔融属性
        7.3.2 深熔作用模式
8 结论

(4)有效全岩成分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变质相平衡模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榴石的分馏效应
    1.1 样品描述
    1.2 瑞利分馏法(Evans,2004)
    1.3 球体积法(Du et al.,2014)
    1.4 相平衡法和质量平衡计算法
    1.5 P-T视剖面图
2 三价铁(Fe2O3)的估算
3 熔体的迁移
    3.1 加回迁移的熔体
    3.2 扣除迁移的熔体
4 H2O的估算
5 后成合晶与反应边的有效全岩成分
6 讨论与结论

(5)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格林威尔期变质作用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科学意义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岩石学
        2.1.1 变质岩
        2.1.2 花岗岩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拉斯曼丘陵地区构造格局
        2.2.2 拉斯曼丘陵地区构造变形序列
第三章 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典型变质岩的变质作用
    3.1 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3 代表性矿物特征
        3.3.1 电子探针(EPMA)-矿物化学分析测试
        3.3.2 矿物化学特征
    3.4 矿物组合、变质期次划分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石化学分析测试方法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地球化学特征
        4.2.2 沉积物的成熟度
第五章 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及变质P-T轨迹
    5.1 变质作用P-T轨迹的限定方法
        5.1.1 变质作用P-T轨迹正演法
        5.1.2 变质作用P-T轨迹反演法
    5.2 变质相平衡模拟分析
        5.2.1 变质相平衡基本原理
        5.2.2 拉斯曼丘陵格林威尔期变质相平衡P-T条件估算
第六章 锆石同位素定年
    6.1 变质时代定年方法
    6.2 激光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锆石U-Pb测年
        6.2.1 锆石分选、制靶、照片采集和锆石U-Pb定年方法
        6.2.2 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
    6.3 锆石数据解译
第七章 普里兹湾构造演化与构造启示
    7.1 东南极普里兹湾格林威尔期变质作用P-T-t轨迹总结
    7.2 本文获得的变质作用P-T-t轨迹
    7.3 普里兹湾格林威尔期构造演化
    7.4 普里兹湾泛非期区域背景和构造影响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相平衡模拟在变质岩中的应用 ——以华北克拉通黄土窑泥质麻粒岩和多米尼加蓝片岩相硬玉石英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题目来源、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测试方式
    1.3 论文完成工作量
2 华北克拉通黄土窑泥质麻粒岩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黄土窑泥质麻粒岩
    2.3 年代学研究
    2.4 二长石温度计
    2.5 变质相平衡模拟
    2.6 泥质麻粒岩的变质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3 多米尼加硬玉硬柱石石英岩
    3.1 区域地质概况
    3.2 岩相学特征
    3.3 矿物化学特征
    3.4 变质相平衡模拟
    3.5 地质意义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华北克拉通胶北地块高压麻粒岩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区域地质概况
    2.2 胶-辽-吉带地质概况
    2.3 采样位置
    2.4 胶北地块的矿产资源
3 岩相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3.2 高压基性麻粒岩
    3.3 长英质麻粒岩
    3.4 斜长角闪岩
    3.5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 矿物化学特征
    4.1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4.2 高压基性麻粒岩
    4.3 长英质麻粒岩
    4.4 斜长角闪岩
5 变质温压条件估算
    5.1 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
    5.2 高压基性麻粒岩
    5.3 长英质麻粒岩
    5.4 斜长角闪岩
6 年代学
    6.1 高压基性麻粒岩中的锆石U-Pb定年及其REE特征
    6.2 长英质麻粒岩中的锆石U-Pb定年
    6.3 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U-Pb定年及其REE特征
7 讨论
    7.1 基性和长英质麻粒岩及角闪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与P-T轨迹
    7.2 高压麻粒岩及其相关岩石的变质年代
    7.3 P-T-t轨迹及高压-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构造意义
    7.4 胶-辽-吉带的形成与演化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前景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西藏南部日喀则蛇绿岩中单斜辉石角闪岩的变质演化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题目来源及课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4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冈底斯弧
    2.2 日喀则弧前盆地
    2.3 蛇绿岩带
    2.4 蛇绿混杂岩带
    2.5 沉积混杂岩带
    2.6 特提斯喜马拉雅
3 野外地质与岩石学
    3.1 野外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4 矿物学特征
5 变质相平衡模拟
    5.1 T-M(O)视剖面图
    5.2 P-T视剖面图
6 地球化学
    6.1 主量元素特征
    6.2 稀土元素特征
    6.3 微量元素特征
    6.4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7 讨论
    7.1 变质温压条件
    7.2 源区构造环境判别
    7.3 构造意义
8 结论与未来工作展望
    8.1 结论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西藏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变质演化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以吉朗与西朗地区榴辉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测试方法
    1.3 论文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拉萨地块地质概况
    2.2 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地质概况
    2.3 吉朗和西朗地区榴辉岩的出露情况及岩石特征
3 榴辉岩岩石矿物学特征
    3.1 吉朗地区榴辉岩的岩相学特征
    3.2 西朗地区榴辉岩的岩相学特征
    3.3 吉朗地区榴辉岩矿物化学特征
    3.4 西朗地区榴辉岩矿物化学特征
4 相平衡模拟计算
    4.1 榴辉岩变质相平衡概述
    4.2 吉朗地区榴辉岩的相平衡模拟
    4.3 西朗地区榴辉岩的相平衡模拟
5 讨论
    5.1 榴辉岩的变质演化过程及P-T轨迹
    5.2 榴辉岩折返过程的限定
    5.3 深俯冲洋壳岩石的折返模式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昌宁—孟连造山带榴辉岩、蓝片岩和变沉积岩的岩石学、变质演化及其对古特提斯洋—陆俯冲造山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及分析测试方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三江杂岩带
    2.2 昌宁-孟连造山带
第三章 榴辉岩、蓝片岩及变沉积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
    3.1 榴辉岩
    3.2 蓝片岩
    3.3 变沉积岩
    3.4 小结
第四章 榴辉岩、蓝片岩和变沉积岩的变质P-T条件及相平衡模拟
    4.1 榴辉岩
    4.2 蓝片岩
    4.3 变沉积岩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榴辉岩、蓝片岩和变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5.2 全岩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3 榴辉岩和蓝片岩全岩Sm-Nd同位素特征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榴辉岩、蓝片岩和变沉积岩的年代学特征
    6.1 岩浆锆石年代学
    6.2 碎屑锆石年代学
    6.3 变质锆石年代学
    6.4 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
    6.5 小结
第七章 昌宁-孟连造山带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7.1 昌宁-孟连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延伸规律
    7.2 昌宁-孟连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变质演化P-T-t轨迹及其对洋-陆俯冲-造山的意义
    7.3 昌宁-孟连造山带俯冲隧道折返机制及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变质相平衡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变质岩研究近十年新进展[J]. 张贵宾,刘良,魏春景,肖益林,焦淑娟,吕增,张立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6)
  • [2]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泛非期混合岩与角闪岩透镜体变质作用研究[D]. 周峰. 西北大学, 2021(12)
  • [3]原地-半原地深熔花岗岩特征:以华北克拉通北缘包头地区石榴花岗岩为例[J]. 石强,徐仲元,李刚,赵忠海,尹志刚,董晓杰,冯帆,连光辉. 岩石学报, 2021(01)
  • [4]有效全岩成分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变质相平衡模拟中的应用[J]. 田作林,张泽明,董昕. 岩石学报, 2020(09)
  • [5]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格林威尔期变质作用及构造演化[D]. 宗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相平衡模拟在变质岩中的应用 ——以华北克拉通黄土窑泥质麻粒岩和多米尼加蓝片岩相硬玉石英岩为例[D]. 麻少婷.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华北克拉通胶北地块高压麻粒岩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D]. 陈爽.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8]西藏南部日喀则蛇绿岩中单斜辉石角闪岩的变质演化及地质意义[D]. 张艳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9]西藏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变质演化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以吉朗与西朗地区榴辉岩为例[D]. 李杨.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昌宁—孟连造山带榴辉岩、蓝片岩和变沉积岩的岩石学、变质演化及其对古特提斯洋—陆俯冲造山的制约[D]. 王慧宁.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01)

标签:;  ;  ;  

变质相平衡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