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Brugada综合征诊断标准加强分子遗传学研究

统一Brugada综合征诊断标准加强分子遗传学研究

一、统一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加强对其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房怡菲[1](2020)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当前心脏疾病领域两种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房颤和心衰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这两种疾病明显增加了全球疾病负担和医疗卫生支出。房颤和心衰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新发房颤患者中超过1/3存在心衰,新发心衰患者中超过半数合并房颤,二者同时存在时患者死亡风险更高。目前房颤的治疗包括积极寻找并控制原发病和诱因、控制患者心室率和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控制心室率和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患者使用传统药物治疗的目的。在现行的指南中,对于已充分接受控制心室率治疗但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的房颤患者推荐行维持窦性心律治疗。由于房颤伴心衰患者常伴器质性心脏病,多合并使用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s)的禁忌证,同时AADs带来的不良反应可能会抵消其维持窦性心律的益处,导致当前尚无最佳策略治疗该类患者。由于AADs应用的诸多局限性,临床医师将注意力转向以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为代表的非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治疗。目的研究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比,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入选了 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共计157例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75例(消融组),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82例(药物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与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复查随访资料。分析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s,MLHFQ)、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NYH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情况,同时统计所有患者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房颤复发、心衰再住院、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疗效的差别。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房颤持续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各指标、血清学指标、MLHFQ、静息心率、用药、CHA2DS2-VASc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出院后3个月,消融组LVEF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 LVEF、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 较基线数据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消融组LVEF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LVEF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个月,消融组LVEF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LVEF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ESV、NT-pro BNP、MLHFQ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V、LAD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出院后3个月,消融组LVEF、LVEDV、MLHFQ、NYHA心功能分级较药物组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VESV、NT-pro BNP、LA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消融组LVEF、LVESV、LVEDV、NT-pro BNP、MLHFQ、NYHA心功能分级较药物组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 12 个月,消融组 LVEF、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NYHA心功能分级较药物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出院后3个月,消融组中维持窦性心律人数多于药物组[(72,96.00%)vs(45,54.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消融组中维持窦性心律人数多于药物组[(68,90.67%)vs(33,4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个月,消融组中维持窦性心律人数多于药物组[(56,74.67%)vs(17,20.73%)],心衰再住院人数低于药物组[(14,18.67%)vs(31,37.80%)],发生脑卒中/TIA 人数低于药物组[(2,2.67%)vs(9,10.9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两组12个月无心律失常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χ2=54.609,p<0.05);两组12个月无心衰再住院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χ2=5.708,p<0.05)。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HR=1.075,95%CI(1.007-1.148),p=0.031]、LAD[HR=1.148,95%CI(1.024-1.287),p=0.018]、房颤持续时间[HR=1.676,95%CI(1.228-2.287),p=0.001]是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1.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2.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更大。3.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比,射频消融治疗能更有效地恢复和维持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窦性心律,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及脑卒中/TIA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4.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年龄、LAD、房颤持续时间是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杨旭[2](2020)在《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改善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以期增加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范围;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防治2型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通过临床试验和基础试验,验证中药复方对调节能量代谢通路、恢复糖脂代谢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性。【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CM,BATMAN-TCM)数据库获取半夏泻心汤的作用靶标基因,预测其可能的分子作用靶点。从OMIM、TDD疾病数据库收集2型糖尿病的靶标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后得运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并将结果用Cytospace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通过R软件对交集基因进行G O富集分析和KEGG分子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临床研究:釆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及门诊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之间就诊的脾虚胃热型2型糖尿病病例,并按照随机分组(查随机数字表)的原则分别纳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照原有既定的降糖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疗程均为12周。基础研究:采用前期成熟的2型糖尿病造模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按体重将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70只,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M)、二甲双胍组(MET,0.16g·kg-1)、半夏泻心汤剂量组(BXD,6.98g·kg-1),NG和DM组则分别灌服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四周。选取生化法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TC、TG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胰岛素、FFA、ADPN、TNF-α和IL-6含量及肝脏组织中SOD、GSH-Px、ATP、ATP/AM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中AMPKαm RNA、SIRT1m RNA、PGC-1αm RNA、PPARαm RNA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观察肝脏组织中AMPKα、PGC-1α、PPARα、SIRT1表达情况;【结果】网络药理学半夏泻心汤的245个靶点基因中有11个靶点与2型糖尿病疾病相互关联,交集基因分别是PPARD、INS、TNF、SOD2、MTNR1B、KCNB1、SIRT1、GPBAR1、ADORA1、GHRL、AVPR2;临床试验共纳入病例56例,其中脱落3例,剔除3例;实际完成50例,其中治疗组组26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FPG、2HPG的P值均小于0.05(P<0.05),Hb A1c、FINS、HOMA-IR的P值小于0.05(P<0.05),中医症状、体征积分P值小于0.0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TC与TG的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FFA、ADPN浓度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IL-6、TNF-α含量明显下降,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ATP浓度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P/ATP的比值有降低趋势(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SIRT1、AMPKα、PGC-1α浓度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试验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对血糖影响(1)通过一般情况观察,与NG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不灵敏,体重降低,皮毛暗淡,饮食等摄入减少;(2)客观指标检测,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明显升高(P<0.05);(3)经半夏泻心汤干预治疗后,模型组大鼠体重、精神状态,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所好转。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2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造模后,与NG组相比,DM组大鼠血清中TC、TG、FFA含量显着升高,而ADPN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TC、TG、FFA含量均明显降低,ADPN含量有升高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其中BXD组变化较为显着,3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的影响与NG相比,DM大鼠血清IL-6、TNF-α显着升高,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IL-6、TNF-α下降趋势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有下降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有上升趋势,其中BX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AMPK信号通路中相关调节因子影响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MP/ATP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组比较,经药物干预后ATP、AMP/ATP有上升趋势(P>0.05)。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IRT1m RNA含量有下降趋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MPKαm RNA、PPARαm RNA含量明显降低(P<0.01),PGC-1αm RNA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IRT1m RNA、AMPKαm RNA、PPARαm RNA含量均有上升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PGC-1αm RNA含量有下将趋势,其中MET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α、PPARα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PGC-1α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IRT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GC-1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IRT1、PPARα蛋白表达有上升趋势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网络药理学方法科学分析半夏泻心汤的基因表达,调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影响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诱导SIRT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表达,从而激活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调节能量代谢的开放,促进糖脂代谢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阐释中医药多靶点、多通路防治2型糖尿病的治疗优势,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参考。(2)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可导致糖脂代谢紊乱、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引发能量代谢失衡,其中DM组大鼠胰腺组织、肝脏组织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及脂肪变性且肝脏组织的脂滴比率显着升高;(3)半夏泻心汤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下调IL-6、TNF-α的含量,调控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ADPN含量,激活AMPK系统,增加了机体对FFA消耗,降低了TC、TG的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发挥降脂作用;同时半夏泻心汤可以上调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AMP/ATP比值,激活AMPK/SIRT1/PGC-1α系统,使ATP含量增加,从而促进机体糖异生、脂肪酸氧化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来增强抗炎、抗氧化和调节能量代谢能力。(4)半夏泻心汤通过激活DM大鼠PGC-1α下游分子PPARα抑制脂肪酸氧化,降低脂肪酸含量,抑制促炎因子,降低SOD和GSH活性,达到减轻大鼠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脂质蓄积,发挥改善IR作用,从而恢复糖脂代谢水平。(5)结合本实验的研究,我们认为“脾不散精”的关键在于“脾主运化”功能失司,而其中“脾主化”可能起着主要作用。

田月月,吴明远[3](2020)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高危因素与预防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 onset sepsis,EOS)一般是指出生72小时内发生的败血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出生后1周内发生的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也纳入早发型感染的范畴[1]。新生儿EOS的总体发病率约为1/1000活产儿[2],目前仍是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3-4]。EOS发病风险主要与围生期的母婴因素相关。由于新生儿EOS的

邹婷[4](2020)在《新疆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趋势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探讨新疆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病变化趋势及环境、遗传危险因素,本研究分析了2014年至2018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MCI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对9个基因位点(APOE、GSK3B、MME、MAPT、HMGCR、OGG1、SIRT1、PLAU、A2M)SNP多态性同汉族、维吾尔族老年人MCI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APOE、PLAU、A2M基因甲基化水平同维吾尔族老年人MCI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MCI的现况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采用现场及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第二、三部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诊断及排除标准,第二部分纳入汉、维老年人共242人(MCI:106例;对照:136例),第三部分纳入维吾尔族老年人共168人(MCI:43例;对照:125例);应用PCR及Sanger测序完成基因分型,qMSP完成DNA甲基化测定。结果:(1)(1)2014年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MCI的粗患病率为8.404%,标化患病率为7.144%。MCI患病率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TG水平显着相关,其中女性、高TG血症及年龄增长是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P均<0.05)。(2)2018年MCI的粗患病率为10.339%,标化患病率为9.780%;MCI患病率同年龄、高TC水平显着相关,其中高TC血症、年龄增长是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3)较2014年相比,2018年8089岁、小学文化程度、高TC血症中MCI的患病率显着上升(P均<0.05)。(2)(1)APOE rs7412 rs429358多态性在汉族MCI及对照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2)GSK3B rs6438552多态性在总人群、汉族、维吾尔族、非APOEε4携带组中的MCI及对照组间分布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3)MME rs3736187多态性在男性MCI及对照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4)MAPT rs242557多态性在维吾尔族女性MCI及对照组间分布有差异(P<0.05)。(5)HMGCR rs3846662多态性在非APOEε4携带组MCI及对照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6)OGG1 rs1052133多态性在汉族男性MCI及对照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7)SIRT1 rs7895833多态性在维吾尔族APOEε4携带组的MCI及对照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8)PLAU rs22275564、A2M rs669多态性在MCI组及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APOE基因甲基化水平在维吾尔族总人群、男性、男性非APOEε4携带组中的MCI及对照组间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2)PLAU基因甲基化水平在维吾尔族男性MCI组中显着降低(P<0.05)。(3)A2M基因甲基化水平在MCI组和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PLAU rs2227564、APOE rs7412 rs429358、性别及APOE基因甲基化存在交互作用,与MCI发病相关(P<0.05)。(5)各项临床指标均同APOE基因甲基化水平无相关性;女性MCI组中,PLAU基因基化水平同TG呈显着负相关(P<0.05);男性对照组中,A2M基因甲基化水平与LDL-C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1)2014年至2018年,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MCI患病率上升,80岁以上女性上升幅度最大,年龄和脂代谢异常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中等及更高文化程度对MCI的保护作用较为稳定。(2)(1)GSK3B基因同新疆老年人MCI相关,T等位基因是危险因素。(2)在汉族、维吾尔族老年人中有分布差异且与MCI相关的基因为:APOE、MAPT、OGG1、SIRT1。(3)在不同性别老年人中有分布差异、与MCI相关的基因为:MME。(4)独立于APOEε4与MCI相关的基因为:GSK3B、HMGCR;与APOEε4存在联合作用的基因为:SIRT1。(3)(1)APOE基因高甲基化水平同维吾尔族老年人MCI显着相关。(2)PLAU基因启动子区低甲基化水平与维吾尔族老年男性MCI显着相关。(3)A2M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维吾尔族老年人MCI患病无关。(4)PLAU rs2227564、APOE rs7412 rs429358、性别及APOE甲基化水平存在交互作用,是维吾尔族老年人MCI患病的危险因素。

陈海琳[5](2019)在《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2.通过观察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探索Breg/KIR免疫异常在MDS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劳毒致病”的免疫学内涵。3.通过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方联合西医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表达水平变化及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疗效相关性分析,探讨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按照纳排标准收集MDS患者45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15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正虚毒蕴型17例,毒盛正虚组1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解毒方随证加减。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以上进行临床评价,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细胞计数、西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和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不良反应等指标。2.实验检测:(1)对入组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健康对照者15例,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CD25+CD86+作为Breg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CD25+CD86+细胞占外周血比例。(2)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及健康对照者15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0、TGF-β1、IL-4、IFN-γ水平。(3)对入组MDS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15例,治疗组又分为正虚毒蕴组17例、毒盛正虚组13例。经6月治疗后,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0、TGF-β1、IL-4、IFN-γ水平。(4)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及健康对照者15例,取抗凝静脉血,提取DNA,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法检测KIR基因分型。结果:1.临床疗效:1)血象变化:(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由2.67±2.09×10^9/L上升至3.73±3.65×10^9/L(P<0.05),血红蛋白浓度由61.59±22.70g/L上升至84.10±27.51g/L(P<0.05),血小板计数由74.83±96.22×10^9/L上升至112.70±136.68×10^9/L(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常规各项指标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正虚毒蕴型MDS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由3.08±2.37×10^9/L上升至4.23±3.44×10^9/L(P<0.05);血小板计数由105.41±118.71×10^9/L,上升至141.76±163.76×10^9/L(P<0.05)。血红蛋白浓度由61.49±22.18g/L上升至83.28±28.25g/L(P<0.05),毒盛正虚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由61.72±24.28g/上升至85.17±27.60g/L(P<0.05),不同证型MDS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2)西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但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正虚毒蕴型MDS治疗总有效率94.12%,毒盛正虚型MDS总有效率76.92%,经比较,治疗组不同分型MDS西医疗效也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疗效:(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9.10±2.29分降低至2.93±2.59(P<0.01),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8.40±2.80分降低至5.80±3.42分(P<0.05)。正虚毒蕴组MDS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8.71±2.49下降至2.06±1.66(P<0.05),毒盛正虚组MDS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9.62±1.98下降至4.08±3.15(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反应率93.33%。西医对照组15例患者,临床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反应率62.5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正虚毒蕴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反应率100%,毒盛正虚组MDS临床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反应率84.62%,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并发症观察:治疗组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组治疗后出血等级改善率40.00%,明显高于对照组20.00%(P<0.05)。5)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消化道症状、皮肤黏膜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2.实验结果:1)Breg、细胞因子、KIR在MDS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比较(1)MDS组CD25+CD86+表型Breg比例0.1904(0.0400,2.5200)%,正常对照组0.0214(0.0000,0.1056)%,MDS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虚毒蕴组0.1630(0.0199,2.8264)%,毒盛正虚组0.2869(0.1019,2.5399)%,两组CD25+CD86+表型Breg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2)MDS组外周血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分别为52.65(38.64,104.35)、210.60(153.70,429.97)pg/ml、235.73(148.04,497.21)pg/ml、99.30(71.06,255.54)pg/ml;正常对照组IL-10、TGF-β1、IL-4、IFN-γ分别为30.05(22.98,41.12)pg/ml、124.42(105.17,139.48)pg/ml、116.74(96.05,139.51)pg/ml、44.68(40.06,65.72)pg/ml;MDS患者IL-10、TGF-β1、IL-4、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L-10、TGF-β1、IL-4、IFN-γ水平随MDS危度增加而增加,正虚毒蕴组IL-10、TGF-β1、IL-4、IFN-γ水平分别为48.13(36.52,76.24)pg/ml、190.36(148.68,281.28)、190.21(116.48,296.10)pg/ml、85.68(61.18,115.04)pg/ml;毒盛正虚组对应分别为87.98(46.00,215.44)pg/ml、374.60(163.74,946.08)pg/ml、319.54(172.62,956.92)pg/ml、266.11(76.62,419.05)pg/ml,毒盛正虚组IL-10、TGF-β1、IL-4、IFN-γ显着高于正虚毒蕴组MDS患者<0.05)。(3)MDS患者KIR各基因频率与正常组比较:MDS患者较正常对照2DS3、2DS4显着较高(P<0.01);正虚毒蕴组、毒盛正虚组MDS患者各基因频率分别与正常组比较,正虚毒蕴型MDS中2DS3显着较高(P<0.01),毒盛正虚组MDS患者2DS4显着较高,2DS1显着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虚毒蕴组与毒盛正虚组MDS患者比较,其中正虚毒蕴组2DS1显着高于毒盛正虚组(P<0.01)。2)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细胞因子变化及KIR疗效相关性分析(1)45例MDS患者分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比较:治疗后治疗组IL-10由69.06(47.07,119.77)pg/ml下降至48.41(30.66,103.49)pg/ml(P<0.05),IL-4由238.77(166.20,531.26)pg/ml下降至180.25(133.86,318.50)pg/ml(P<0.05),IFN-γ由116.91(79.12,274.90)pg/ml下降至84.34(53.45,199.76)pg/ml(P<0.01);但治疗后MDS患者IL-10、TGF-β1、IL-4、IFN-γ仍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GF-β1未见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L-10、TGF-β1、IL-4、IFN-γ均无明显变化(P>0.05)。(2)KIR疗效相关性分析:经6月治疗后,45例MDS患者中有37例为治疗应答组(疗效为HI以上),8例为治疗无应答组(疗效为PD),两组基因频率比较,应答组2DS1显着较高,差异显着(P<0.05,OR>1)。26例治疗组应答患者与4例治疗组无应答患者比较,2DS1显着较高,差异显着(P<0.05,OR>1)。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疗效良好,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控制感染、改善出血等并发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MDS“劳毒致病”的理论和应用价值。2)免疫抑制性Bregs参与了MDS发病的负调控机制,MDS患者CD25+CD86+表型Breg数量增高可触发异常克隆造血细胞的免疫逃逸。3)Bregs的负调控作用引起IL-10、TGF-β1、IL-4、IFNγ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多,可致无效造血以及造血细胞过度凋亡。MDS毒盛正虚型患者外周血IL-10、IL-4、TGF-β1、INFγ显着高于正虚毒蕴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危度及预后。4)KIR基因的多态性与MDS发病有关,KIR活化型基因2DS3、2DS4高表达,易导致对NK、T细胞传递激活信号异常,这可能是MDS造血干细胞无效造血的重要因素和“劳毒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5)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降低IL-10、IL-4、IFNγ等细胞因子释放,双向调节NK细胞数量及活化、抑制功能,发挥免疫调控作用,从而有利于恢复正常造血及清除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

姚桂翔[6](2019)在《长QT综合症一个家系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组以心电图上出现QT间期延长,伴或不伴特异性T波改变,易产生以尖端扭转型室速(TdP,torsadesde points)为主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而发展为室颤恶性心律失常,使患者反复出现黑懵、晕厥甚至猝死的一组综合征。该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多见于青少年,有着发病年龄早,死亡率高的特点,且多呈家族性发病,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LQTS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对其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选取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表现为长QT综合征症状的家系,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检测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以及突变位点,明确其遗传模式以及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确定该家系疾病类型,给予针对性治疗。资料与方法:首先对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具有LQTS临床症状的家系,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病史,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记录其心脏症状的临床特点,记录是否存在先天性耳聋,家族遗传倾向性发作性晕厥及猝死等情况,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电图特点;收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靶向富集与LQTS相关的12个基因进行二代测序,如发现某基因的外显子及剪接区发生突变,则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在该家系中未患病成员及5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中对检测该突变,以排除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突变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比对其他物种同源蛋白序列,分析该突变区域的进化保守性。另外针对患者的症状给予相应治疗与随访。结果:1.该LQTS家系的临床特点为典型的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发作性晕厥,家系中两1.名患病成员猝死。该家系先证者心电图特点表现为明显QT间期延长,T波出现切迹。2.在该LQTS家系患病者KCNH2基因第3外显子发现一个新缺失突变c.3 81 408delCAATTTCGAGGTGGTGATGGAGAAGGAC(p.Asn128TrpfsTer156),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他物种(小鼠、牛、大鼠)的同源蛋白序列进行对比,发现本研究中定位的KCNH2基因突变位点在进化中处于高度保守区域,该突变导致翻译时产生移码,第128位天冬酰胺突变为色氨酸,并引起第156位密码子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提前终止,产物蛋白质截短,不足正常产物的1/9,该突变导致产物蛋白质大部分结构及功能丧失。该突变与受累者共分离,也未在该家系中未受累者及5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中出现。3.本项研究中所发现的LQTS家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家族中多名成员发作性晕厥史,其中两名成员猝死。先证者心电图特点为:QT间期明显延长,T波有切迹。给予先证者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联合安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ed-Cardiac-Defibrillator,ICD)治疗,治疗效果可,随访至今患者未再发作晕厥。结论:1.LQTS的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为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发作性晕厥及猝死。其心电图特点为QT间期延长,T波异常,T波异常主要表现为T波基底宽大、振幅减低,T波出现切迹、双峰、双向等。本研究中发现的LQTS家系临床症状典型1.,家系中两名成员猝死,心电图出现明显QT间期的延长,T波有切迹。2.通过本研究确认了一种新的LQTS相关的KCNH2基因突变c.381408delCAATTTCGAGGTGGTGATGGAGAAGGAC(p.Asn128TrpfsTer156),对LQTS2型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数据库及KCNH2基因突变数据库增添了新的内容。3.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及KCNH2基因新突变的发现,该家族被确诊为LQTS 2型。根据患者LQTS类型给予针对性治疗,选择β-受体阻滞剂联合安装ICD治疗。治疗效果明显,随访至今患者未再发作晕厥等症状。4.通过对一个LQTS家系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先证者进行诊断治疗,为LQTS的诊疗与改善患者预后做出了贡献。

丁一芸[7](2018)在《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及SHR多巴胺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之一,其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情绪冲动。根据其典型表现可将该病分为冲动多动型、注意力缺陷型以及混合型3类。该病对患儿的学业、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给患儿及其家庭乃至全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极为重要的。ADHD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导师致力于对该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总属阴阳失衡,五脏失调。结合ADHD症状多以“躁、动”为主的特点,认为此病躁与动的产生,究其根本为阴静不足,阳动亢盛,故本病的根本为阴虚阳亢。创“益气养阴”法,运用自拟方“静宁颗粒”治疗该病,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是治疗气阴两虚型多动症的临床有效验方。并在前期实验和临床研究基础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下神经递质失衡学说热点,探讨该方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并挖掘其在改善ADHD患儿症状的作用靶点。本研究包括临床与实验两部分。实验又分为两部分:(1)对于SHR大鼠DA受体D1、D2的研究包括:ELAISA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纹状体中多巴胺(DA)含量,Western b1ot方法检测纹状体D1、D2类受体的表达水平。(2)对于SHR大鼠DA信号通路AC/cAMP/PKA信号通路的研究包括:ELAISA法检测大鼠纹状体中cAMP的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纹状体中PKA的蛋白水平。临床研究: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目的:1.通过比较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SNAP-IV量表前后的积分变化,并与口服托莫西汀进行对照比较,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2.通过观察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Conners评分量表前后的积分变化,并与口服托莫西汀进行对照比较,分别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不同行为问题的疗效。方法: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30例设为中药组,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门诊收集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30例设置为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静宁颗粒,对照组服用托莫西汀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Ⅳ)以及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并于用药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的检查。并对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随访记录。结果: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在SNAP-Ⅳ量表比较中,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提示疗后较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药组和西药组疗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Conners量表中,中药组提示在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和多动问题方面,疗后较疗前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在改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躯体问题和多动问题方面疗后较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服用静宁配方颗粒和托莫西汀期间,血、尿、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静宁配方颗粒能够有效地改善气阴两虚多动症患儿的临床核心症状,改善患儿SNAP-Ⅳ量表积分,及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其临床疗效与托莫西汀相当,且静宁颗粒对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的干预无明显不良反应,药效安全。实验一: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DA含量及其D1、D2受体家族的调节作用目的:采用跳台实验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学习与记忆能力,评价SHR大鼠作为ADHD模型大鼠的可行性。评价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静宁配方颗粒对SHR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及其受体含量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HR大鼠饲养于屏障环境中,适应性喂养3天后,称重、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静宁高、中、低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每组10只。并将10只同龄Wistar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分组灌胃,中药组按高、中、低给药剂量以蒸馏水配制静宁颗粒,给药量分别为高剂量23.14g/kg、中剂量11.57g/kg、低剂量5.785g/kg,西药组予盐酸托莫西汀胶囊,用量为5.36mg/kg。模型组及正常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6周,第6周进行跳台实验,行为学观察结束后处死取材。ELAISA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纹状体D1、D2类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检测方面,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跳下平台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各给药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延长,但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逃避潜伏期均较空白组明显缩短,且除中药中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西药组潜伏期比中药各组略短,但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错误次数高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错误次数显着减少,且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给药组较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错误次数略多于空白组,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各组与西药组比较错误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递质检测中,模型组前额叶DA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前额叶DA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前额叶DA含量均低于空白组,除西药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各组前额叶DA含量均低于西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前额叶纹状体DA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纹状体DA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且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纹状体DA含量均低于空白组,但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各组纹状体DA含量与西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受体比值结果提示,模型组D2/D1小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D2/D1均略大于模型组,其中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给药组与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D2/D1均小于空白,其中中药中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P<0.01),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D2/D1略高于中药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HR大鼠是较为理想的ADHD动物模型,从行为学及病理学均有证据证明其与ADHD模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静宁颗粒可有效增强SHR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3、ADHD模型鼠纹状体及前额叶中DA含量减少,且D1及D2类受体均不足,静宁配方颗粒可以有效提7高DA及其受体含量。4、ADHD大鼠存在D1受体功能亢进的情况,这可能是引起ADHD最主要的原因。静宁颗粒可能是通过缓解这种亢进的趋势,而有效治疗ADHD的。实验二: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AC/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观察静宁配方颗粒对ADHD模型鼠纹状体内cAMP、PKA的干预作用。方法:同前。结果:模型组纹状体内cAMP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纹状体cAMP较模型组低,其中西药组cAMP含量远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cAMP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组及中药中剂量组,cAMP含量虽低于模型组,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纹状体cAMP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中药低、中剂量组差异较大,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及中药高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西药组cAMP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最接近。中、低计量组cAMP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cAMP含量高于西药组,但差异不明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纹状体中PKA结果:模型组纹状体内PK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纹状体PKA与模型组比较,均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纹状体PKA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DHD模型鼠存在D1受体功能亢进以及纹状体AC/cAMP/PKA信号通路异常兴奋,靶蛋白PKA存在和生成过多的情况,这可能是引起ADHD患儿多动、冲动的最主要的原因。2、静宁颗粒可能是通过缓解这种亢进的趋势,有效降低纹状体AC/cAMP/PKA信号通路的兴奋性,进而减少靶蛋白PKA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ADHD的目的

梁晨[8](2018)在《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性,以及COL4A2 mRNA表达水平是否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方法:以406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425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对受试者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运用i MLDR多重SNP分型技术进行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检测,在受试者中选取50例病例和50例对照者,提取外周血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COL4A2基因mRNA表达水平。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秩和检验。结果:(1)高血压(OR=1.869,95%CI=1.401-2.494,P=0.000)、糖尿病(OR=3.163,95%CI=2.198-4.552,P=0.000)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60(OR=2.941,95%CI=1.766-4.897,P=0.000)、高血压(OR=11.281,95%CI=6.700-18.995,P=0.000)、糖尿病(OR=4.201,95%CI=2.330-7.574,P=0.000)是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2)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4795895基因型GG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676,95%CI=1.117-2.515,P=0.013);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基因型GG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303,95%CI=1.146-1.480,P=0.000);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76425569的基因型GA/AA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744,95%CI=1.306-2.329,P=0.000)。按年龄分层,在年龄<60岁或在年龄≥60岁,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有显着性(均P<0.05);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76425569与年龄<60岁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有显着性(P<0.05)。在年龄≥60岁,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9521733(rs9515199)基因型CC或rs9521732基因型AA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950,95%CI=1.222-3.112,P=0.005)。按性别分层,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76425569与男性和女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均有显着性(均P<0.05)。在男性组: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4795895、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有显着性(均P<0.05);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4103基因型CT/TT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531,95%CI=1.193-1.964,P=0.001)。按高血压分层,在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76425569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有显着性(均P<0.05)。在非高血压组: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4795895、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有显着性(均P<0.05);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1860184基因型TT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2.440,95%CI=1.550-3.840,P=0.000);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4103基因型TT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355,95%CI=1.152-1.594,P=0.000)。(3)COL4A2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rs76425569基因型与mRNA表达水平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独立相关,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伴白质疏松独立相关。(2)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4795895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尤其在男性组和非高血压组;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1860184可能与非高血压组腔隙性脑梗死相关;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尤其在男性组和非高血压组;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76425569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尤其在年龄<60岁组;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9521733(rs9515199)或rs9521732可能与年龄≥60岁腔隙性脑梗死相关;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4103可能与男性、非高血压组腔隙性脑梗死均相关。(3)COL4A2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不相关,未发现COL4A2(rs3803230、rs76425569)多态性与mRNA水平关联。

路璐[9](2016)在《一个Bardet-Biedl syndrome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ardet-Biedl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是一种伴有多个器官病变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egeneralion diseases,IR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临床异质性和基因异质性。BBS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智力低下、多指(趾)、性腺发育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目的:本课题对一Bardet-Biedl家系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和遗传学分析,寻找可能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通过寻找致病基因及其位点,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1.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眼科及全身检查,家系成员均否认近亲结婚史。2.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全血基因组DNA。3.对于所选取的候选基因BBSl基因所有外显子设计引物,将家系成员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后直接测序,通过与参考数据库进行比对,明确有无突变。4.选取家系内部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外显子组全测序实验。结果:该病在家系中呈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retinitis pigmentosa,ARRP)。家系临床研究结果:该家系疾病为确诊的Bardet-Biedl综合征。我们对所有纳入本课题的该家系的患病成员和正常家系成员都进行了BBS1基因的测序分析。该家系成员均未发现此突变。选取家系内部2名患者及2名正常对照者(父母)进行外显子组全测序实验;结果显示,两个患者均在FBN3基因上发现c.3616G>A和c.6037C>T复合杂合突变。结论:家系中所有受累成员均在FBN3基因上发现c.3616G>A和c.6037C>T复合杂合突变。本研究发现FBN3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3616G>A和c.6037C>T),为尚未报道过的新致病突变,FBN3可能为BBS的致病基因,为进一步研究BBS基因突变和疾病的表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吴婉君[10](2016)在《回汉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现状及其与FTO基因rs9939609位点多态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MS及其组分在回、汉民族之间的差异,为该地区不同民族儿童防治MS提供基础数据;探讨FTO基因rs9939609位点多态性与回汉儿童MS的相关性,为研究MS发病机制及早期预防M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按照现况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宁夏银川市市区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两所学校。对这6所学校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抽取两个班级,共抽取7至18岁儿童2365人。对所抽取的儿童进行WC、SBP、DBP、FPG、TG和HDL-C水平监测。其次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基因突变率和标本信息的完整性,对828名儿童全血进行DNA提取并使用Mass ARRAY基因检测方法进行FTO基因rs9939609位点多态性的检测。最后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3.02录入,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共调查2365人,其中MS检出143人,检出率为6.0%。MS检出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17岁检出率达到最高。汉族MS检出率6.2%,回族MS检出率5.7%,差异无显着性。男童MS检出率6.9%,女童MS检出率5.2%,男、女MS检出率没有差异。(2)MS指标1项异常检出率35.2%,2项异常检出率17.2%,3项及以上异常检出率6.0%。在各年龄组中,MS组分1项异常检出率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2项异常、3项及以上异常的检出率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趋势(p<0.05)。(3)在MS指标中,腹型肥胖检出率为12.0%、血压异常检出率为26.9%、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为0.2%、TG异常检出率为23.7%和HDL-C异常检出率为26.0%,除空腹血糖之外其余指标异常检出率在年龄层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4)MS指标在不同民族间的比较中,血压异常检出率汉族(28.4%)高于回族(23.6%)(p<0.05);HDL-C异常检出率回族(33.9%)高于汉族(22.4%)(p<0.05);其它指标异常检出回汉族之间无差异。MS指标在不同性别间的比较中,TG异常检出率女童(25.4%)高于男童(21.9%)(p<0.05);HDL-C异常检出率男童(27.8%)高于女童(24.2%)(p<0.05);其它指标异常检出男女童之间无差异。(5)在本次研究中,FTO基因rs9939609位点的T等位基因频率为86.0%,A等位基因频率为14.0%;TT基因型频率为74.2%、AT基因频率为23.7%、AA基因频率为2.1%。(6)FTO基因rs9939609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病例组中,FTO基因rs9939609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在回族与汉族之间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病例组中,FTO基因rs9939609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在性别间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9)在MS指标中,基因型AT/AA的收缩压、舒张压和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基因型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AT/AA和TT的其它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S检出率没有民族、性别差异;(2)MS及其相关指标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3)血脂异常和血压异常是MS的核心组分;(4)FTO基因rs9939609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与MS无相关性。

二、统一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加强对其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一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加强对其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分组
    2.5 消融组手术过程
    2.6 射频消融术后管理
    2.7 药物治疗组
    2.8 心衰管理
    2.9 各项临床观察指标
        2.9.1 一般资料
        2.9.2 相关评分标准
        2.9.3 心脏彩超指标
        2.9.4 血清学指标
        2.9.5 入院前口服药物情况
        2.9.6 收集随访资料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基线资料
    3.2 消融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资料
    3.3 两组治疗后随访指标变化情况
    3.4 两组治疗后随访指标比较
    3.5 两组预后比较
    3.6 危险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房颤合并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
    4.2 射频消融术改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4.3 射频消融术改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
    4.4 消融术式对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
    4.5 消融组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颤的治疗进展
    1 基因对房颤的影响
    2 房颤抗凝治疗进展
        2.1 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2.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2.3 抗凝药物选择
        2.4 亚洲籍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2.5 抗凝治疗出血管理
        2.6 左心耳封堵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预防中的作用
    3 房颤导管消融进展
        3.1 房颤导管消融适应证逐渐拓展
        3.2 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选择
        3.3 导管消融对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
    4 房颤筛查和诊断的新设备
    5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ABSTRACT(英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相关研究进展
    1 网络药理学研究
        1.1 概述
        1.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1.3 药物、疾病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1.4 分子相互作用组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1.5 中医药与网络药理学
    2 T2DM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T2DM的发病原因
        2.1.1 遗传因素
        2.1.2 环境因素
        2.2 T2DM发病机制
        2.2.1 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紊乱
        2.2.2 糖脂毒性
        2.2.3 炎症与自噬
        2.2.4 线粒体功能障碍
        2.2.5 内质网应激
        2.2.6 氧化应激
    3 AMPK信号通路与T2DM的关系
        3.1 调节糖脂代谢
        3.2 诱导自噬抑制炎症
        3.3 缓解氧化应激
        3.4 调节线粒体功能
    4 “助脾散精”法及代表方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半夏泻心汤作用靶标预测
        1.2 糖尿病靶标预测数据库
        1.3 药物—疾病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1.4 KEGG通路富集分析
        1.5 GO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靶标预测
        2.2 疾病靶标预测
        2.3 药物——疾病交集基因韦恩分布
        2.4 交集基因编码蛋白网络互作图构建
        2.5 药物——疾病交集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2.6 疾病交集基因GO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出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中止/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方案
        2.2.1 基础治疗
        2.2.2 药物干预法
        2.3 观测指标
        2.3.1 一般情况
        2.3.2 疗效性指标
        2.3.3 相关指标测定
        2.4 试验评价
        2.4.1 疗效评价
        2.4.2 安全性评价
        2.5 样本量计算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病例
        3.2 受试者基线资料
        3.3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FPG、2HPG和HbAlc的影响
        3.4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FINS、HOMA-IR变化的影响
        3.5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3.6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TC与TG变化的影响
        3.7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含量影响
        3.8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ADPN、FFA浓度变化影响
        3.9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ATP浓度、AMP/ATP比值变化的影响
        3.10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SIRT1、AMPKα、PGC-1 α浓度变化的影响
    4 讨论
        4.1 选择“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的依据
        4.2 半夏泻心汤对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4.3 半夏泻心汤对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AMP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础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1.1 造模及分组
        2.1.2 取材及样本制备
        2.2 指标检测及方法
        2.2.1 一般情况
        2.2.2 体重变化的情况
        2.2.3 空腹血糖(FPG)监测
        2.2.4 胰岛素(Insulin)水平检测
        2.2.5 HOMA-IR, HOMA- β指数
        2.2.6 TC、TG、FFA、ADPN水平检测
        2.2.7 TNF-α和IL-6水平的测定
        2.2.8 SOD、GSH-Px水平检测
        2.2.9 ATP、ATP/AMP水平检测
        2.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MPK α、PGC-1 α、PPAR α、SIRT1
        2.2.11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MPK α、SIRT1、PGC-α、PPAR α
        2.2.12 HE染色与油红0染色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糖的影响
        3.3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3.4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HOMA-β、HOMA-IR的影响
        3.5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清中TC、TG、ADPN、FFA指标影响
        3.6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的影响
        3.7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活性的影响
        3.8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MP/ATP的影响
        3.9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 α mRNA、SIRT1mRNA、PGC-1α mRNA、PPAR α mRNA含量的影响
        3.10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α、SIRT1、PGC-1 α、PPAR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11 各组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比较
        3.12 油红O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光镜下脂滴
        3.13 各组模型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比较
    4 讨论
        4.1 相关理论性探讨
        4.2 实验探讨
        4.2.1 T2DM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4.2.2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FPG、FINS、HOMA-IR、HOMA-β的影响
        4.2.3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TC、TG、ADPN、FFA、肝脏油红0染色的影响
        4.2.4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4.2.5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胰腺、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2.6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AMPK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AMP活化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3)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高危因素与预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危因素
    1.1 绒毛膜羊膜炎或羊膜腔感染、产时发热
    1.2 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和破膜时间延长[17]
    1.3 GBS定植
    1.4 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
2 预防
    2.1 产前GBS筛查
    2.2 IAP
    2.3 产后新生儿预防

(4)新疆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趋势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MCI的患病趋势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与方法
        1.2 质量控制
        1.3 统计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老年人MCI易感基因及其与APOE基因的联合作用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老年人MCI的表观遗传学初探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1.6 剔除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病例分组
        2.2 数据采集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3.1 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定标准
    4 安全性评价
        4.1 症状学观察
        4.2 客观指标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一般背景资料
        6.2 西医疗效比较
        6.3 并发症
        6.4 不良反应比较
    小结
第二部分 Breg/KIR免疫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及“劳毒致病”病机理论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仪器、试剂材料和检测方法
        3.1 检测指标
        3.2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3.3 检测方法
    4 统计分析
    5 检测结果
        5.1 CD25~+CD86~+细胞比例
        5.2 IL-10、TGF-β1、IL-4、IFN-γ细胞因子
        5.3 KIR基因多态性
    小结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MDS发病机制
        1.1 细胞遗传学异常
        1.2 免疫学功能失调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
        2.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研究现状
        2.2 导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学术思想特色
    3.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免疫调节治疗MDS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附录三 在校期间获得奖励及参加学术会议等
伦理审查批件

(6)长QT综合症一个家系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家系描述
    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2.3 血液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2.4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2.5 二代测序
        2.5.1 DNA全基因组文库的制备
        2.5.2 疾病相关基因区域捕获流程
        2.5.3 HiSeq2000测序
        2.5.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6 PCR扩增致病基因KCNH2的可疑突变所处外显子3
    2.7 PCR产物鉴定
    2.8 PCR产物胶回收
    2.9 PCR产物测序
    2.10 主要试剂、仪器及常用溶液的配制
        2.10.1 主要试剂
        2.10.2 主要仪器
        2.10.3 常用溶液的配制
第三章 结果
    3.1 LQTS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
        3.1.1 LQTS患者的临床表现
        3.1.2 LQTS家系的心电图特点
    3.2 二代测序结果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4 治疗及随访
第四章 讨论
    4.1 LQ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4.1.1 LQTS患者的临床表现
        4.1.2 LQTS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4.1.3 LQTS患者的综合诊断
        4.1.4 LQTS患者的治疗措施
    4.2 LQTS分子遗传学特点
        4.2.1 LQT2型的致病机制
        4.2.2 LQTS基因测序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及SHR多巴胺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论治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从古代文献中认识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2 病因病机
        3 证候学研究
        4 ADHD与五脏及脑的关系
        5 辨证论治
        6 专方验方
        7 中成药治疗
        8 其它治疗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概述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ADHD的治疗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ADHD发病与多巴胺系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神经递质失衡与ADHD发病的相关性
        2 DA信号传导的上游信号通路
        3 DA受体家族
        4 DA传导的下游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综述四 ADH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 动物模型的意义
        2 动物模型要满足的条件
        3 ADHD动物模型分类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临床研究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二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 实验一 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DA含量及其D1、D2受体家族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二) 实验二 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AC/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收集
        1.3 实验试剂及器材
        1.4 实验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COL4A2MRNA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血液样本收集
        1.3 实验试剂及器材
        1.4 实验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数据分析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一个Bardet-Biedl syndrome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家系的采集和临床检查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2.1 严格遵循相关医学伦理学原则
        2.2 病史资料收集
        2.3 采集外周血血液样本
        2.4 眼科检查及全身系统检查
    3 结果
        3.1 家族系谱图
        3.2 临床分析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BBS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1 实验一:家系成员基因组DNA提取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2 实验二:候选基因BBS1基因测序分析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 实验三:外显子组全测序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成果
致谢

(10)回汉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现状及其与FTO基因rs9939609位点多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回汉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现状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与FTO基因rs9939609位点多态性的研究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四、统一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加强对其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D]. 房怡菲. 郑州大学, 2020(02)
  • [2]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高危因素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 田月月,吴明远. 临床儿科杂志, 2020(04)
  • [4]新疆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趋势及分子遗传学研究[D]. 邹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D]. 陈海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长QT综合症一个家系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研究[D]. 姚桂翔. 山东大学, 2019(09)
  • [7]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及SHR多巴胺系统的研究[D]. 丁一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8]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 梁晨.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2)
  • [9]一个Bardet-Biedl syndrome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 路璐. 暨南大学, 2016(02)
  • [10]回汉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现状及其与FTO基因rs9939609位点多态性的研究[D]. 吴婉君. 宁夏医科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统一Brugada综合征诊断标准加强分子遗传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