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营养免疫学研究进展

水生动物营养免疫学研究进展

一、水生动物营养免疫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左迪,刘小杰,吴东蕾,刘志权,张云飞,马长安[1](2021)在《维生素C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免疫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维生素C(VC)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血淋巴免疫机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0(对照)、100、200、400、800、1 600、3 200 mg/kg),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0.31±2.09)g的红螯光壳螯虾8周,在养殖的第2、4、6、8周测定各组的相关免疫指标,养殖试验结束后在0、400、800 mg/kg VC添加组进行WSSV攻感染试验,测定WSSV侵染后血细胞总数、吞噬活性,以及血淋巴中溶血活性、凝集活性、抑菌率的变化,并分析凝集素基因(C-lectin)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总数及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2种类型的血细胞数量均显着减少(P<0.05),而大颗粒血细胞数量则显着增加(P<0.05),至96 h时,800 mg/kg VC添加组血细胞总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淋巴溶血活性、凝集活性和抑菌率随着WSSV侵染时间的延长,各组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至96 h时,800 mg/kg VC添加组血淋巴凝集活性和抑菌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红螯光壳螯虾C-lectin基因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至96 h时,试验组血细胞中的C-lectin基因表达量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且800 mg/kg VC添加组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400 mg/kg VC添加组(P<0.05)。研究表明,VC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红螯光壳螯虾的免疫机能,当添加量为800 mg/kg时,能显着增强血细胞及血淋巴的免疫活性,对红螯光壳螯虾防御WSSV侵染起到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张瑞标[2](2021)在《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探索饲料中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幼鲍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择4 500只初始壳长(11.19±1.05) mm、体重(0.17±0.06) g的皱纹盘鲍,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0只皱纹盘鲍。分别向各组幼鲍基础饲料中添加0 (对照)、0.25%、0.50%、0.75%、1.00%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干菌粉。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显着提高幼鲍存活率、壳长特定生长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显着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显着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酶(PO)、溶菌酶(LZM)活性(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显着改善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增强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0.75%添加量效果最优。

王楠[3](2021)在《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锌营养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具有作为酶的辅基或激活剂参与动物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或参与构成机体某些特殊功能物质成分。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将影响某些酶的活性、特殊功能物质和器官组织功能的发挥,进而阻碍特定的代谢途径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其中,锌是动物体内功能最多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的锌有利于维持水产动物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生殖、免疫反应以及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因此,探究水生动物对锌元素的适宜需求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不同形态锌的效价有较大的差异,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中锌的添加形式种类也更加多样化,如氨基酸有机锌和其他新型锌源等锌制剂,具有适口性好、容易吸收、抗干扰性和诱食作用强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必要对不同锌源和制剂的生物利用率进行比较和评价。此外,随着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抗营养因子对饲料营养成分充分利用的影响也值得进一步探究。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锌(Zinc,Zn)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健康和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锌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锌(Zn)参与动物机体的多种生理过程,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为探究饲料锌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本试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25、50、100、200和400 mg/kg的锌(七水合硫酸锌),六个处理组分别为(Zn0、Zn25、Zn50、Zn100、Zn200和Zn400),饲喂幼蟹(0.40±0.01 g)56天。结果发现:与锌添加组相比,对照组的锌缺乏会导致饲料系数显着升高,肝胰腺中的锌含量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Zn100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胰腺锌含量、全蟹体蛋白含量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 SOD)的活性均显着提高。Zn200组的肝胰脏锌含量和全蟹体灰分显着提高,肝胰腺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如Cu Zn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对照组相比也显着提高。此外,在注射脂多糖(LPS)后,锌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通过激活TLRs/NF-κB通路,来促进抗菌肽(ALFs)的m RNA相对表达量上调,有效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本研究表明饲料中补充锌可以显着改善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性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通过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折线回归分析显示,幼蟹的最适锌需求量分别为94.87 mg/kg和96.96 mg/kg。2中华绒螯蟹幼蟹对四种不同锌源生物学效价的比较研究锌是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发挥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元素,但动物对不同形态、剂型锌的利用效率有一定的差异。本试验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幼蟹(Eriocheir sinensis)对四种锌源的生物学效价,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硫酸锌(Zn SO4),四价氯化锌(TBZC),甘氨酸锌(Zn-Gly)和羟基蛋氨酸锌(Zn-MHA),配制成四种等氮等能且锌含量为100 mg/kg的饲料,饱食投喂初始质量为(3.09±0.01)g的幼蟹56天,来探究四种锌源对幼蟹生长性能、组织锌含量、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与Zn SO4组相比,TBZC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全蟹粗脂肪,全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锌含量以及肝胰腺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Cu Zn SOD和GSH-Px的活性均显着提高。Zn-Gly组和Zn-MHA组在以上方面相比于Zn SO4组均有改善提高趋势,Zn-Gly组可以显着提高全蟹、肝胰腺和血清中的锌含量以及血清中AKP、ACP和T-SOD的酶活性;Zn-MHA组的全蟹、肌肉和血清中的锌含量以及在血清中AKP、ACP、T-SOD和Cu Zn SOD的酶活性均得到显着性提高。本实验中,综合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以及组织锌含量为评价指标,四种锌源的综合平均相对生物利用效价依次为Zn-MHA、TBZC、Zn-Gly、Zn SO4,研究结果可为河蟹饲料中锌源的选择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参考。3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添加植酸对锌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了探究饲料中植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锌吸收利用的影响,本试验以七水硫酸锌(Zn SO4·H2O)为锌源,以植酸钠的形式添加植酸,采用3×2双因素实验设计。锌的添加量分别为0、100和200 mg/kg,植酸的添加量为0和15 g/kg。将720只(3.11±0.01)g的幼蟹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幼蟹,试验周期为56天。试验结果如下:(1)当饲料中未添加锌(Zn0)时,15 g/kg植酸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未添加植酸组。(2)幼蟹体成分及肝胰腺锌含量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显着提高,但是在同一锌水平下,15 g/kg植酸会导致幼蟹体成分及组织锌含量显着降低。(3)锌水平与植酸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幼蟹肝胰腺的淀粉酶、脂肪酶和肠道的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显着影响。100 mg/kg锌添加组幼蟹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最高,随着植酸的添加而显着降低。锌缺乏的情况下,15 g/kg植酸的添加会显着降低肠道消化酶活性,但是这种影响会随着锌的补充而明显改善。(4)肠道的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肠道消化酶趋势相似。(5)当饲料中添加15 g/kg植酸时,缺锌会引起肠道弧菌属丰度的提高,而锌适量则会提高乳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Dysgonomonas的相对丰度。本试验结果表明了锌水平与植酸盐的交互作用会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性能、锌营养状况、消化能力以及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体现在饲料缺锌情况时,15 g/kg的植酸会抑制消化酶的活性和幼蟹的生长,提高致病菌的丰度,而适量锌的补充可以明显改善以上负面影响,有效提高肠道有益菌的丰度,改善机体的消化性能。

吴雷明,韩光明,寇祥明,王守红,张家宏,毕建花,王桂良,唐鹤军,徐荣,朱凌宇[4](2019)在《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分析比较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的影响。将初始平均体质量为(0.027±0.010) g的宽体金线蛭幼蛭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60条幼蛭。3组幼蛭分别以螺蛳(作为对照)、漂螺、蚯蚓为生物饵料。结果显示:漂螺组幼蛭体质量、体长及体宽3项生长指标均显着高于其他2组(P<0.05),3组之间幼蛭成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整体生长性能由高至低依次为漂螺组、螺蛳组、蚯蚓组。幼蛭体质量与体长、体宽及体积的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体积(R2=0.912 0)、体长(R2=0.888 8)、体宽(R2=0.771 7)。幼蛭蛋白酶活性3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漂螺组幼蛭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螺蛳组和蚯蚓组(P<0.05)。幼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 3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着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蚯蚓组幼蛭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活性显着高于螺蛳组和漂螺组(P<0.05),螺蛳组和漂螺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综合分析得出漂螺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的促生长作用最佳,并建议依据漂螺营养成分制定幼蛭饲料营养标准,同时可将蚯蚓作为饲料免疫添加剂成分。

杨创业[5](2019)在《马氏珠母贝人工饲料配方优化及其相关营养代谢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保障养殖环境的稳定和食品安全的可控,陆基养殖是未来滤食性贝类养殖的一种发展趋势,但该模式需要大量的天然饵料,它的首要限制因素是缺乏来源稳定、营养适宜且可批量生产的饵料。因此,研发营养适宜的配合饲料决定着整个陆基养殖的成败。本论文以课题组原有饲料配方D4为基础,首先根据养殖效果筛选了饲料的适宜蛋白源,并基于代谢组学探究了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马氏珠母贝代谢的影响;然后筛选了饲料的适宜糖类/蛋白水平,并基于代谢组学探究了不同糖类/蛋白水平饲料对马氏珠母贝代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D3进行育珠试验(以自然海区育珠为对比),优化出适宜马氏珠母贝育珠的配合饲料。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筛选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适宜的蛋白源,本章分别以小球藻粉、螺旋藻粉、酵母粉、豆粕和玉米蛋白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等氮(35%粗蛋白)等脂(10%粗脂肪)的配合饲料(D5系列:D5-1、D5-2、D5-3、D5-4和D5-5),进行养殖实验,比较了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马氏珠母贝生长、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及矿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D5-1、D5-2、D5-3和D5-4组生长性状的绝对增长率(AGR)显着高于D5-5组(P<0.05),而前四组组间生长性状的AGR无显着性差异(P>0.05)。D5-1、D5-2、D5-3和D5-4组的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活力显着高于D5-5(P<0.05)。D5-1、D5-2、D5-3和D5-4组的免疫相关基因SOD、GPx、CAT、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 mRNA和矿化相关基因nacrein、pif177和pearlin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D5-5组(P<0.05)。因此,小球藻粉、螺旋藻粉、酵母粉和豆粕作为马氏珠母贝配合饲料蛋白源养殖效果优于玉米蛋白粉。2、为了探讨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马氏珠母贝代谢的影响,分别以饲料D5-3和D5-5为实验组进行陆基养殖,以自然海区养殖为对照组,基于气相色谱(GC)-飞行时间(TOF)/质谱(MS)代谢组学比较了马氏珠母贝的代谢差异。D5-3组和D5-5组的比较结果显示:D5-3组的存活率和生长性状的AGR显着高于D5-5组(P<0.05);在鉴定到的126个特定代谢物(与质谱检测峰的匹配度打分(Similarity)≥700)中,35个差异显着(VIP>1且P<0.05);基于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推测肌醇磷酸代谢、抗坏血酸和阿尔达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等通路代谢物的差异引起了以玉米蛋白粉为主要蛋白源的饲料组与以酵母粉为主要蛋白源的饲料组贝体的生长差异。D5-3组与CG组的比较结果显示:D5-3组的存活率显着高于CG组(P<0.05),两组总重的AGR无显着差异(P>0.05),但CG组的壳长、壳宽和壳高的AGR显着高于D5-3组(P<0.05);在鉴定到的125个代谢物(Similarity≥700)中,48个差异显着(VIP>1且P<0.05);基于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推测以酵母粉为主要蛋白源的饲料的营养不全面可能影响了贝体的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硫代谢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导致了其生长不如海区自然养殖,并且相关分析建议优化饲料的碳水化合物水平。3、为了筛选饲料适宜的糖类/蛋白水平,本章配制了不同糖类/蛋白水平的等脂等能的饲料(D6系列:D6-1(C30P40)、D6-2(C35P35)、D6-3(C40P30)、D6-4(C45P25)和D6-5(C50P20)),设置了5个实验组和2个对照组(CG1组投喂酵母粉和小球藻粉的混合物,CG2组为自然海区养殖)。养殖60天后,结果显示:D6-4组的存活率和AGR最高;D6-4组淀粉酶、蛋白酶、AKP、ACP、SOD、CAT、GPx和酚氧化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和CG1组(P<0.05),D6-4组的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实验组和CG1组(P<0.05),此外,D6-4组的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综上,C45P25是马氏珠母贝配合饲料适宜的糖类/蛋白水平。为了探讨饲料糖类/蛋白水平对马氏珠母贝代谢的影响,本章比较了D6-4组和D6-1组马氏珠母贝的代谢差异。鉴定到的287个代谢物中80个差异显着,基于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推测淀粉和蔗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通路代谢物的变化引起两组马氏珠母贝的生长差异。4、为了优化出适宜育珠的配合饲料,本章基于优化的适宜蛋白源及糖类/蛋白水平,添加不同水平(0、500、1000、3000、10000 IU/kg)VD3,配制了饲料D7系列(D7-1、D7-2、D7-3、D7-4和D7-5),5个实验组进行陆基育珠实验,对照组CG为自然海区育珠。结果显示:30天后D7-3组育珠贝存活率最高,且显着高于D7-5组和CG组(P<0.05);D7-3组的AKP、ACP、CAT、SOD和溶菌酶(LYS)活力最高;且D7-3组的AKP和CAT活力显着高于D7-4、D7-5和CG组(P<0.05);D7-3组的ACP活力显着高于D7-4和CG组(P<0.05);D7-3组的SOD和LYS活力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育珠137天时,D7-3组的存活率、留核率和优质珠率最高,且留核率显着高于D7-2、D7-4、D7-5和CG组(P<0.05),优质珠率显着高于D7-1和D7-5组(P<0.05);D7-3和CG组珍珠的珍珠层厚度和珍珠沉积率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而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育珠贝的免疫和育珠性状,适宜马氏珠母贝育珠的饲料VD3添加水平为1000 IU/kg。该研究结果可为珍珠贝的陆基育珠奠定理论基础。

左迪[6](2016)在《红螯光壳螯虾VC的需求量及其对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红螯光壳螯虾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C(VC),分析了红螫光壳螯虾生长指标和肝胰腺、鳃、肌肉和血淋巴组织中LSZ、 PO、SOD活性的变化;探讨了VC对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数量、溶血活性、凝集活性、吞噬活性和抑菌率的影响;比较了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免疫性能的影响;结合血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变化,进一步探究了VC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可为深入探讨VC对甲壳动物虾蟹免疫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红螯光壳螯虾的健康养殖及WSSV的预防提供解决方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1.不同水平的VC对红螯光壳螯虾生长指标及组织中VC积累量的影响VC在虾蟹类甲壳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VC对红螯光壳螯虾生长的影响,进行为期八周的养殖实验。饲料包含7个不同水平的VC组(0、100、200、400、800、1600、3200 mg/kg),结果显示,当VC添加量为0-400 mg/kg,红螯光壳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上升(P<0.05),当VC添加量为800-3200 mg/kg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且VC添加量越高螯虾的增重率越低,但VC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未添加组。饲料中VC含量对红螯光壳螯虾成活率和肝体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中VC积累量最高,肌肉组织中次之,血淋巴中VC积累量最低。在一定范围内,红螫光壳螯虾肝胰腺组织中VC积累量随着VC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饲料中VC添加量超过400 mg/kg时,肝胰腺中的VC积累量不再增加。2.不同水平的VC对红螯光壳螯虾各组织中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红螯光壳螯虾体内LSZ和PO活性显着增强。当饲料中VC添加量为800 mg/kg时,螯虾体内的LSZ和PO活性最强,且未添加VC组的酶活性明显低于VC添加组(P<0.05)。VC添加后,红螯光壳螯虾体内各组织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各VC添加组之间SOD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3.不同水平的VC对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活性的影响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后,红螯光壳螫虾血清中的溶血活性和抑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VC添加组的溶血活性和抑菌活性均高于未添加组,差异显着(P<0.05),但各添加组之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当饲料中VC含量为800 mg/kg时,血细胞的凝集活性和吞噬活性增强,当VC含量继续增加时,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明显降低,各VC添加组血细胞的凝集活性和吞噬活性均高于未添加组。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中小颗粒细胞数目较多,其次为透明细胞,而大颗粒细胞的数目较少,VC添加后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且血细胞总数也有所增加。4.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免疫酶和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红螯光壳螯虾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基因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极显着高于其它组织(P<0.01),其次为肝胰腺组织,且在触角腺和心脏组织中也有表达,在肌肉、胃和脑中几乎无表达。LSZ基因在肝胰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极显着高于其它组织(P<0.01)其次为触角腺、肠和鳃组织,LSZ基因在肌肉组织中有微量表达,在心脏、脑和胃中基本无表达。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的PO、LSZ活性以及C-type lectin、LSZ基因的表达量随病毒侵染时间的延长均呈现降低趋势。在感染初期0-24 h内,免疫酶和基因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感染中期24-48 h内,随着WSSV的不断复制,免疫酶活和基因的表达量降低,到感染后期72-96 h,酶活性和基因的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1)。饲料中添加VC后,红螫光壳螫虾的免疫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均高于未添加组,这表明VC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红螯光壳螯虾对WSSV的抵御能力,对红螯光壳螯虾起到免疫保护作用。5.VC对WSSV侵染红螯光壳螯虾后其血细胞结构的影响采用瑞恩染色法和电子显微技术,研究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分析VC在染病后的红螯光壳螯虾体内的免疫保护作用。WSSV侵染后,透明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减少,大颗粒细胞所占的比例增加,三种类型的血细胞体积均有增大的趋势,大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核质比显着降低(P<0.05)。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血细胞总数显着减少(P<0.05),其中800 mg/kg添加组血细胞数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至96h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显示,0mg/kg组血细胞破损,无明显的细胞核和核膜结构;400 mg/kg组血细胞出现严重的异染色质化现象;800 mg/kg血细胞出现异染色质化,细胞膜边缘模糊,但核膜较清晰。

于海波[7](2015)在《饲料中添加玉米和豆粕对刺参消化生理和免疫学的影响》文中认为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鼠尾藻是刺参最适宜的饲料原料,然而近年来随着刺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其对鼠尾藻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导致鼠尾藻资源面临枯竭,价格不断攀升,严重制约我国刺参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找鼠尾藻替代原料是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的关键。本论文旨在利用价格低廉,供应稳定的陆源植物(玉米和豆粕)替代刺参饲料中鼠尾藻,并通过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谷氨酰胺和n-3高不饱和脂肪酸改善刺参消化道功能和免疫力,减轻由于玉米和豆粕替代鼠尾藻对刺参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期为刺参高效、环保饲料的开发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玉米和豆粕混合物替代鼠尾藻对刺参生长、消化生理、饲料利用效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共设计了4种实验饲料分别用玉米和豆粕混合物替代刺参饲料中的0%(对照)、20%、40%和60%鼠尾藻。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性和生化组成,并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对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的利用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玉米和豆粕混合物替代饲料中20%鼠尾藻可以显着提高刺参的生长性能。当替代比例不超过40%时,不会显着降低刺参的生长性能。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刺参对玉米和豆粕的利用效率高于对鼠尾藻的利用效率,因此,玉米和豆粕混合物替代饲料中20%鼠尾藻能显着提高刺参的生长性能。但刺参对玉米和豆粕的利用效率随着玉米和豆粕替代鼠尾藻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从而影响刺参的生长。玉米和豆粕替代饲料中鼠尾藻能够显着影响刺参脂肪酸组成。其中,刺参16:0,18:2n-6,22:6n-3和∑n-6含量变化与饲料中脂肪酸含量变化成正相关。相反,刺参20:1n-9,22:1n-9,20:3n-3,20:4n-6和20:5n-3含量随着玉米和豆粕在饲料中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即使这些脂肪酸在玉米和豆粕中的含量显着低于鼠尾藻中的含量,甚至没有,说明刺参具有合成这些脂肪酸的能力。因此,综合各指标本实验条件下玉米和豆粕混合物替代鼠尾藻的适宜比例为20%-40%。2.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对刺参生长、消化生理和免疫力的影响以鼠尾藻、豆粕和鱼粉作为主要蛋白源设计刺参基础饲料,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75、1.5、2.25和3 g.kg-1的复合酶制剂(包括: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和淀粉酶)。以0 g.kg-1饲料组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饲料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摄食率、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复合酶添加量为0.75和1.5g.kgl时,刺参特定生长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复合酶添加组刺参摄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中复合酶添加量超过2.25g.kg-1时,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随着饲料中复合酶添加量的增加,刺参肠道脂肪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说明饲料中添加复合酶会抑制刺参自身消化酶的分泌。当饲料中复合酶添加水平超过1.5g.kg-1时,刺参体腔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复合酶添加组刺参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饲料中添加复合酶能够提高刺参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刺参免疫力。因此,本实验条件下刺参饲料中复合酶制剂的适宜添加量为0.75-1.5g.kg-1。3.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G1n)对刺参生长、消化生理、免疫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鼠尾藻、豆粕和鱼粉作为主要蛋白源设计5种等氮等脂刺参饲料,分别含有:0%、0.4%、0.8%、1.2%和1.6%的谷氨酰胺(Gln),并以0%饲料组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性、免疫酶活性及基因表达。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4%-1.2%Gin可以显着提高刺参生长性能(P<0.05)。0.8%和1.6%组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0.8%、1.2%和1.6%组刺参肠道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0.4%、1.2%和1.6%组刺参肠道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饲料中添加Gin可以不同程度的促进刺参肠道消化酶分泌。饲料中G1n添加量超过0.4%即可显着提高刺参SOD活性,但除了1.6%组刺参肠道组织外,所有处理组刺参肠道和呼吸树中SOD mRNA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Gln超过0.8%时,可显着提高刺参CAT活性,而1.2%-1.6%组刺参肠道中CAT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0.4%-1.2%组刺参呼吸树中CAT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说明Gln可以通过调控刺参组织中SOD和CAT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刺参SOD和CAT活性,以防止刺参组织受到氧化损伤。个别处理组酶基因的表达与酶活性呈现相反的趋势,表明酶的分泌对酶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负反馈调节作用。因此,本实验条件下刺参饲料中谷氨酰胺适宜添加量为0.4%-0.8%。4.饲料中添加n-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对刺参生长、脂肪酸组成和免疫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5种饲料,分别含有0.46%,0.85%,1.25%,1.61%和1.95%的n-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EPA+DHA)。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刺参特定生长率、脂肪酸组成、免疫酶活性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饲料中n-3HUFAs超过0.85%即可显着提高刺参生长性能(P<0.05,),显着提高刺参体腔液SOD活性(P<0.05),显着上调刺参肠道和呼吸树中SOD mRNA的表达量(P<0.05)。饲料中n-3HUFAs超过1.25%时,可显着提高刺参CAT活性(P<0.05>而0.85%-1.61%组刺参肠道CAT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61%和1.95%组刺参呼吸树CAT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说明饲料中n-3 HUFAs可以通过调控刺参组织中SOD和CAT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刺参SOD和CAT活性,以防止刺参组织受到氧化损伤。个别处理组酶基因的表达与酶活性呈现相反的趋势,表明酶的分泌对酶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负反馈调节作用。脂肪酸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n-3HUFAs含量的提高刺参体壁EPA和DHA含量也显着提高(P<0.05)。因此,本实验条件下刺参饲料中n-3高不饱和脂肪酸(EPA+DHA)的适宜添加量为0.85%-1.25%。

刘群芳,曹俊明,黄燕华,王国霞,莫文艳,周婷婷,孙智武,刘小玲[8](2013)在《β-葡聚糖与硒、维生素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文中认为选取800尾初始体质量为(0.83±0.02)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随机分成5组,分别投喂添加β-葡聚糖(βG)、硒(Se)和维生素E(VE)的饲料,其组合和添加量分别为:0、300 mg/kgβG、300 mg/kgβG+0.2 mg/kg Se、300 mg/kgβG+100 mg/kg VE、300 mg/kgβG+0.2 mg/kg Se+100 mg/kg VE,记为G0、G1、G2、G3和G4,养殖35 d,养殖结束后,采用肌肉注射法对凡纳滨对虾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结果显示,养殖结束时G2组对虾增重率最高,比G1组提高6.4%;饵料系数比G1组降低6.3%,显着低于G1组(P<0.05);G3组对虾存活率显着低于G0和G1组(P<0.05)。与G0组相比,G4组对虾血细胞总数和血清酚氧化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与G1组相比,G2 G4组血细胞总数和酚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但溶菌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G3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低于G4组(P<0.05);G2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添加组(P<0.05),而与G0组差异不显着(P>0.05)。G4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在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G1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G2和G4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G2组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G1和G3组次之,分别显着高于G0和G4组(P<0.05)。G1、G2和G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较低,分别显着低于G0和G3组(P<0.05);抗超氧阴离子活性较高,分别显着高于G3组(P<0.05)。与G1组相比,G3组总抗氧化能力显着升高(P<0.05)。注射WSSV粗提液72 h时,对虾的累积死亡率以G0组最高,G1 G4的累积死亡率呈现降低的趋势,其中G2和G4组显着降低(P<0.05),其相对保护率分别为30.8%和26.9%。结果表明,βG与Se联合添加能一定程度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降低饵料系数;与单独添加βG相比较,βG与Se联合添加或βG与Se、VE三者联合添加均能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抗氧化能力和抗病力。

慈丽宁,刘波,谢骏,戈贤平,徐跑[9](2012)在《影响水生动物免疫机能的因素(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免疫器官生长发育所需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使免疫活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决定因素,缺乏或摄入量过高时都会降低水生动物的免疫活性。本文阐述了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以及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因素对水生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日粮中添加益生菌、免疫多糖、中草药、抗菌肽、核苷酸、转铁蛋白等免疫促进剂对水生动物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为水生动物的营养与免疫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吴成龙[10](2010)在《皱纹盘鲍抗氧化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营养调控下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Gastropoda),前腮亚纲(Prosobranchia),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鲍科(Haliotidae),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和黄海,以及日本和朝鲜的附近海域,是世界重要的名贵海水养殖品种。但是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操作不当、投饲频率增加等原因,使得养殖的皱纹盘鲍不断发生各类病害,其产量大幅度下跌,种质出现衰退现象。而环境中各种胁迫因子的增加和鲍鱼免疫力的下降直接导致病原体的高感染率和鲍鱼的高死亡率。但时至今日,皱纹盘鲍的先天性免疫学研究中仍然存在大量的空白,尤其是如何利用皱纹盘鲍的营养免疫机制来提高其免疫力的研究较少。所以深入开展皱纹盘鲍营养免疫机制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增加皱纹盘鲍抗胁迫能力的有效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研究发现,在受到病原体、化学因子、辐射、温度(高温或者低温)变化、溶解氧、营养不良以及其他可能的胁迫条件下,水生生物体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分子。这些活性氧分子能够消灭掉外源入侵者,但同时由于活性氧分子反应的非特异性,它们也会对宿主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伤害,进而导致皱纹盘鲍生理机能的损伤和免疫系统的破坏。所以,消除皱纹盘鲍体内因过度免疫反应产生的过量氧自由基将能够增强其抵御病原侵染的能力,提高免疫力。为了维持机体健康,避免活性氧对自身细胞造成损伤,阻止由于氧化胁迫引起的疾病和死亡,耗氧生物体在长期的氧胁迫环境以及外界生存环境中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抗氧化体系,以维持体内产生适量ROS和清除多余ROS之间的平衡,进而维持动物机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其中,包括抗氧化酶系统,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以及非酶类抗氧化分子,如硒结合蛋白、铁蛋白、热休克蛋白、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等。众所周知,生物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清除、利用、损伤及其修复所需物质与能量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营养物质及其代谢物,即动物体内营养素及其代谢物是各类自由基产生的物质来源;清除自由基系统的成分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营养素与膳食中抗氧化剂。因此,营养状况应能维持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处于正常动态平衡,内环境处于稳定的还原态,并使各类活性氧的生理作用以及彼此相互作用能正常发挥。此外,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动物体能够通过营养调控的方式获得更好的氧化还原平衡,如通过获得适量的硒、锌、铁和维生素C等。然而,尚未有关于营养素和皱纹盘鲍抗氧化系统在基因转录水平上进行相互作用研究的报道。此外,克隆和鉴定抗氧化反应相关基因将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对于营养调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皱纹盘鲍氧化还原平衡系统中的硒依赖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PX),硒结合蛋白(SEBP),热休克蛋白90(HSP90)和铁蛋白(FT)等进行了基因全长克隆,并对其分子结构特征、组织分布特征及其在营养(硒、铁和锌)调控下的表达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此外,我们还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经过维生素C调控下的皱纹盘鲍抗氧化相关基因(Cu/Zn-SOD,Mn-SOD,CAT,GPX,GST, Tpx, SEBP, HSP26, HSP70和HSP90)和氧化胁迫相关基因(NF-κB)进行了相对定量的表达分析。1皱纹盘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基因克隆及其在饲料中不同浓度硒、锌和铁元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平均体长:65.01±0.45 mm)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从皱纹盘鲍肝脏中成功扩增出中硒依赖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lenium-dependent glutathione peroxidase, HdhGPx)。HdhGPx全长为963bp(Genbank中的注册号为GU254066),包括21bp的5’非编码区、273 bp的3’非编码区和669 bp的开放阅读框。另外,在3’非编码区还存在一个101bp的SECIS作用原件。其中HdhGPx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24.76 KDa,理论等电点为7.00;在其N端含有一个23个氨基酸残基编码的信号肽。在HdhGPx的cDNA序列中含有一个典型的终止密码子(235TGA237)用于编译硒半胱氨酸(U72),一个GPx信号基序2(96LGLPCNQF103),一个GPx活化位点基序(179WNFEKF184)。此外,在HdhGPx的氨基酸序列中还存在两个潜在的蛋白质糖基化位点(112NGTE115和132NLTQ135)。在三维空间结构上,HdhGPx显示出与人GPx3具有更高的结构相似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HdhGPx mRNA在肝脏、外套膜、鳃、性腺、肌肉和肾脏中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而且在肝脏中的表达量为最高。通过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微量元素硒(0.15mg/kg,1.32mg/kg和48.7 mg/kg)、锌(6.69mg/kg,33.85 mg/kg和710.63 mg/kg)和铁(29.19 mg/kg,65.7 mg/kg和1267.2 mg/kg)的饲料来饲喂幼鲍(平均体长:13.05±0.25 mm)20周后,分别取其肝脏和血细胞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HdhGPx mRNA的表达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硒处理组,皱纹盘鲍肝胰脏中HdhGPx mRNA的表达量随硒添加量增加而升高。皱纹盘鲍肝胰脏中HdhGPx mRNA的表达量在硒添加量为1.32 mg/kg时表达量最高,但皱纹盘鲍血细胞中HdhGPx mRNA的表达量在硒过量组(48.7 mg/kg)为最高。在锌处理组,皱纹盘鲍肝胰脏中HdhGPx mRNA的表达量升高,但是在锌添加量为33.85mg/kg达到最高。在铁处理组,皱纹盘鲍HdhGPx mRNA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在铁适量组(65.7 mg/kg)为最高,而后在铁过量组(1267.2 mg/kg)肝胰脏中HdhGPx的表达量降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dhGPx的表达受到饲料中微量元素(硒、锌和铁)添加量的影响,而且可能在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防止由微量元素含量过高引起的氧化胁迫中担负重要作用。2皱纹盘鲍硒结合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其在饲料中不同浓度硒、锌和铁元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从皱纹盘鲍肝脏中成功扩增出中硒结合蛋白(selenium-binding protein, HdhSEBP)。HdhSEBP全长为2071bp(Genbank中的注册号为GU014544),包括55bp的5’非编码区、522 bp的3’非编码区和1494 bp的开放阅读框。其中HdhSE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9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55.6 KDa,理论等电点为5.47。BLAST分析结果显示HdhSEBP与其他物种,如哺乳动物、鸟、鱼和无脊椎动物的SEBP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此外,HdhSEBP的氨基酸序列中还存在多个金属结合位点和一个潜在的蛋白质糖基化位点(320NKTV32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HdhSEBP mRNA在外套膜、肾脏、肝脏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在鳃、性腺和肌肉中的中的表达量,而且以在外套膜中的表达量为最高。通过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微量元素硒(0.15 mg/kg,1.32 mg/kg和48.7 mg/kg)、锌(6.69 mg/kg,33.85 mg/kg和710.63 mg/kg)和铁(29.19 mg/kg,65.7 mg/kg和1267.2mg/kg)的饲料来饲喂幼鲍(最初体长:13.05±0.25 mm)20周后,分别取其肝脏和血细胞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HdhSEBP mRNA的表达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硒处理组,皱纹盘鲍肝胰脏中HdhSEBP mRNA的表达量随硒添加量增加而升高。皱纹盘鲍肝胰脏和血细胞中HdhSEBP mRNA在硒添加量为1.32 mg/kg时表达量均为最高水平。在锌处理组,皱纹盘鲍肝胰脏和血细胞中HdhSEBP mRNA在锌添加量为33.85 mg/kg时表达量均为最高,但是在锌添加量为710.63 mg/kg降低到最低水平。在铁处理组,皱纹盘鲍HdhSEBP mRNA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在铁适量组(65.7 mg/kg)为最高,而后在铁过量组(1267.2 mg/kg)中HdhSEBP的表达量降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dhSEBP的表达受到饲料中微量元素(硒、锌和铁)添加量的影响,而且可能在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防止由微量元素含量过高引起的氧化胁迫中担负重要作用。3.皱纹盘鲍热休克蛋白90的基因克隆及其在饲料中不同浓度硒、铁和锌元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平均体长:65.01±0.45 mm)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从皱纹盘鲍肝脏中成功扩增出中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 HdhHSP90)。HdhHSP90全长为2660 bp (Genbank中的注册号为GU014545),包括96 bp的5’非编码区、377 bp的3’非编码区和2187 bp的开放阅读框。其中HdhHSP90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2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84.134 KDa,理论等电点为4.619。BLAST分析结果显示HdhHSP90与其他物种,如哺乳动物、鸟、鱼和无脊椎动物的HSP90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在HdhHSP90氨基酸序列中含有6个典型的热休克蛋白家族的信号基序(NKEIFLRELISNSSDALDKIR, LGTIAKSGT, IGQFGVGFYSAYLVAE, IKLYVRRVFI, GVVDSEDLPLNISRE, MEEV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HdhHSP90 mRNA在性腺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较高。通过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微量元素硒(0.15 mg/kg,1.32 mg/kg和48.7mg/kg)、锌(6.69 mg/kg,33.85 mg/kg和710.63 mg/kg)和铁(29.19 mg/kg,65.7 mg/kg和1267.2 mg/kg)的饲料来饲喂幼鲍(最初体长:13.05±0.25mm)20周后,分别取其肝脏和血细胞总RNA。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硒处理组,皱纹盘鲍肝胰脏中HdhHSP90 mRNA的表达量随硒添加量增加而升高。皱纹盘鲍肝胰脏和血细胞中HdhHSP90 mRNA在硒添加量为1.32 mg/kg时表达量均为最高水平。在锌处理组,皱纹盘鲍肝胰脏和血细胞中HdhHSP90 mRNA在锌添加量为33.85 mg/kg时表达量均为最高,但是在锌添加量为710.63 mg/kg降低到最低水平。在铁处理组,皱纹盘鲍HdhHSP90 mRNA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在铁适量组(65.7 mg/kg)为最高,而后在铁过量组(1267.2 mg/kg)中HdhHSP90的表达量降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dhHSP90的表达受到饲料中微量元素(硒、锌和铁)添加量的影响,而且可能在提高机体抗胁迫能力和保护动物机体免受由饲料中微量元素(硒、锌和铁)含量过高引起的氧化胁迫中担负重要作用。4皱纹盘鲍铁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其在饲料中不同浓度铁元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利用文库构建技术和RACE技术从皱纹盘鲍肝脏中成功扩增出中一个新型的铁蛋白(ferritin, HdhNFT)。HdhNFT全长为915bp(Genbank中的注册号为GU479917),包括103 bp的5’非编码区、296 bp的3’非编码区和516 bp的开放阅读框。其中HdhNFT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7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19.8 KDa,理论等电点为4.79。BLAST分析结果显示HdhNFT与其他物种,如哺乳动物、鸟、鱼和无脊椎动物的FT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此外,HdhNFT的氨基酸序列中还存在一个潜在的蛋白质糖基化位点(27NCSY3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HdhNFT mRNA在肾脏、肝脏、鳃、肌肉和外套膜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在性腺和血细胞中的中的表达量,而且以在肾脏中的表达量为最高。通过用不同浓度的微量元素铁(29.19 mg/kg,65.7 mg/kg,1267.2 mg/kg和6264.7 mg/kg)的饲料来饲喂幼鲍(最初体长:13.05±0.25mm)20周后,分别取其肝脏和血细胞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HdhSEBP mRNA的表达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皱纹盘鲍HdhNFT mRNA的表达量呈现升高的趋势,即随铁添加量的增加,在铁过量组(6264.7mg/kg)中HdhNFT的表达量最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dhNFT的表达受到饲料中铁元素添加量的影响,而且可能在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防止由铁元素含量过高引起的氧化胁迫中担负重要作用。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皱纹盘鲍肝胰腺中抗氧化和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平均体长:84.36±0.24 mm)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维生素C对皱纹盘鲍肝胰腺组织中抗氧化胁迫相关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硒结合蛋白,SEBP;热休克蛋白26,HSP26;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蛋白90,HSP90)以及细胞核转录因子Rel/NF-κB等在转录水平上表达的影响。通过用添加了不同浓度维生素C(0.0 mg/kg,70.3 mg/kg,829.8 mg/kg和4967.5 mg/kg)的饲料来饲喂皱纹盘鲍成鲍,在室内流水系统养殖24周后,取其肝脏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础饲料组相比,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 (70.3 mg/kg)能够显着提高皱纹盘鲍肝胰腺中抗氧化相关基因(Cu/Zn-SOD,CAT,GST,NFT,HSP26)mRNA的表达量,但是显着降低Mn-SOD,GPX,TPx和SEBP mRNA的表达量。与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 (70.3 mg/kg)饲料组相比,添加过量的维生素C(829.8 mg/kg和4967.5mg/kg)显着提高皱纹盘鲍肝胰腺中Mn-SOD,GPX,TPx,SEBP,NFT,HSP70,HSP90和NF-κB mRNA的表达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维生素C能够影响皱纹盘鲍抗氧化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这提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能够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机体内的氧化胁迫程度。但是饲料中添加过量的维生素C会起到氧化剂的作用,从而降低皱纹盘鲍机体的抗胁迫能力。总体而之,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硒、锌和铁)或抗氧化剂(维生素C)能够显着提高皱纹盘鲍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胁迫的能力。而过量的微量元素(硒、锌和铁)或维生素C会起到氧化剂的效果,会对皱纹盘鲍抗氧化功能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而降低抗胁迫能力。

二、水生动物营养免疫学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生动物营养免疫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维生素C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免疫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饲料的配制
        1.2.2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1.2.3 养殖期间不同VC组螯虾血细胞与血淋巴样品的采集及免疫指标的测定
        1.2.4 WSSV感染试验样品的采集及免疫指标的测定
        1.2.5 血涂片的制作
        1.2.6 鸡血细胞及小鼠血细胞悬液的制备
        1.2.7 血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1.2.8 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1.2.9 荧光定量(RT-PCR)分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2.2 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核质比的影响
    2.3 VC对养殖期间及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免疫活性的影响
        2.3.1 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的溶血活性
        2.3.2 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的凝集活性
        2.3.3 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的抑菌率
        2.3.4 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的吞噬活性
    2.4 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C-lectin基因表达量影响
3 讨论
    3.1 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总数、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3.2 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免疫机能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 结论

(2)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饲养管理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生长性能
        1.4.2 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
    2.2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见表3)
    2.3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见表4)
3 讨论
    3.1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3)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锌营养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锌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2 中华绒螯蟹的矿物质营养研究进展
    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锌需求量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幼蟹对四种锌源生物学效价的比较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添加植酸对锌吸收利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宽体金线蛭幼蛭各生长指标与体质量的相关性
    2.3 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免疫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宽体金线蛭幼蛭适宜生物饵料的筛选
    3.2 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的影响
    3.3 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免疫力的影响
4 结论

(5)马氏珠母贝人工饲料配方优化及其相关营养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马氏珠母贝的养殖概况
    1.2 滤食性贝类营养需求及人工饲料的研究进展
        1.2.1 滤食性贝类营养物质需求研究进展
        1.2.2 滤食性贝类人工饵料研究进展
    1.3 代谢组学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领域的应用
        1.3.1 代谢组学及其研究策略
        1.3.2 代谢组学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领域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
2 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适宜蛋白源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存活率和增长率(GR)
        2.2.3 饲料及马氏珠母贝生化成分测定
        2.2.4 生化测定
        2.2.5 基因的表达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实验饲料的氨基酸组成
        2.3.2 存活率和生长率
        2.3.3 消化酶活力
        2.3.4 免疫和抗氧化相关酶的活力
        2.3.5 免疫和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表达
        2.3.6 矿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2.4 讨论
        2.4.1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马氏珠母贝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2.4.2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马氏珠母贝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3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马氏珠母贝矿化能力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马氏珠母贝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存活率和增长率(GR)
        3.2.3 样本采集与前处理
        3.2.4 样本检测
        3.2.5 数据分析
        3.2.6 差异代谢物筛选
        3.2.7 代谢通路分析
    3.3 结果
        3.3.1 存活率与生长性状
        3.3.2 GC-TOF/MS代谢谱分析
        3.3.3 代谢通路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适宜蛋白源饲料和自然海区养殖的马氏珠母贝的代谢差异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存活率和增长率(GR)
        4.2.3 样本采集
        4.2.4 生化成分测定
        4.2.5 GC–TOF/MS样本前处理与样本检测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存活率与生长性状
        4.3.2 马氏珠母贝肝胰腺的代谢轮廓
        4.3.3 代谢组多元变量分析
        4.3.4 代谢物的定性和显着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3.5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3.6 关键代谢通路的相关验证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饲料糖类/蛋白水平对马氏珠母贝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存活率和增长率(GR)
        5.2.3 生化测定
        5.2.4 代谢组测定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存活率与生长性状
        5.3.2 消化酶活力
        5.3.3 免疫和抗氧化相关酶活力
        5.3.4 不同糖类/蛋白水平饲料组马氏珠母贝的代谢轮廓
        5.3.5 代谢组多元变量分析
        5.3.6 代谢物的定性和显着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5.3.7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维生素D3对马氏珠母贝免疫和育珠性状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设计
        6.2.2 实验方法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休养期育珠贝的存活率比较
        6.3.2 休养期后育珠贝免疫相关酶活力的比较
        6.3.3 育珠贝育珠性状的比较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红螯光壳螯虾VC的需求量及其对免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虾蟹类先天免疫研究概况
    第二节 虾蟹类维生素营养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VC对红螫光壳螫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VC对红螯光壳螫虾生长指标的影响
    第二节 VC对红螯光壳螯虾组织中VC积累量的影响
第三章 VC对红螫光壳螫虾免疫酶和血淋巴活性的影响
    第一节 VC对红螯光壳螯虾各组织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VC对红螯光壳螫虾血细胞数量和血淋巴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免疫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VC对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螫虾免疫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第二节 VC对WSSV侵染后血淋巴活性及血细胞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附录Ⅱ 小龙虾蜕皮阶段呼吸速率的变化
致谢

(7)饲料中添加玉米和豆粕对刺参消化生理和免疫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海参的营养价值
    1.2 刺参养殖业的发展
    1.3 刺参营养需求和饲料研究进展
    1.4 刺参消化生理研究进展
    1.5 刺参饲料酶制剂研究进展
    1.6 刺参营养免疫学研究进展
    1.7 稳定同位素在水生动物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玉米和豆粕混合物替代刺参饲料中鼠尾藻研究
    2.1 前言
    第一节 玉米和豆粕混合物替代鼠尾藻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二节 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的吸收利用效率
        2.5 材料与方法
        2.6 实验结果
        2.7 讨论
    第三节 玉米和豆粕混合物替代鼠尾藻对刺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8 材料与方法
        2.9 实验结果
        2.10 讨论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对刺参生长、消化生理和免疫力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Gln)对刺参生长、消化生理、免疫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n-3高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对刺参生长、脂肪酸组成、免疫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全文总结
存在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β-葡聚糖与硒、维生素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饲料
    1.2 实验虾及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样品分析
        1.4.1 血细胞计数
        1.4.2 生化指标分析
        1.4.3 饲料营养成分分析
    1.5 攻毒实验
    1.6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βG和Se、V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βG和Se、V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2.3 βG和Se、V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4 βG和Se、V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βG和Se、V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3.2 βG和Se、V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3.3 βG和Se、V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βG和Se、V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能力的影响

(9)影响水生动物免疫机能的因素(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生动物的免疫系统
2 影响水生动物免疫系统的各种因素
    2.1 影响水生动物免疫的营养因素
        2.1.1 蛋白质和氨基酸
        2.1.2 脂肪酸
        2.1.3 碳水化合物
        2.1.4 维生素
        2.1.5 微量元素
    2.2 影响水生动物免疫系统的环境因素
    2.3 影响水生动物免疫的人为因素
    2.4 影响水生动物免疫系统的自身因素
3 增强水生动物免疫的新措施
    3.1 益生菌
    3.2 免疫多糖
    3.3 中草药
    3.4 抗菌肽
    3.5 核苷酸
    3.6 转铁蛋白 (Lf)
4 展望

(10)皱纹盘鲍抗氧化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营养调控下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水产养殖动物抗氧化系统研究进展
    摘要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活性氧及抗氧化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1 引言
        2 活性氧的种类及其生物学意义
        3 活性氧的产生途径
        4 过量活性氧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5 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
        6 生物体对活性氧的清除—抗氧化系统
        7 各种胁迫因子对水生动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8 抗氧化系统在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中的研究
        9 问题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本研究的目的
        2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皱纹盘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基因克隆及其在饲料中不同浓度硒、锌和铁元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和图
第三章 皱纹盘鲍硒结合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其在饲料中不同浓度硒、锌和铁元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和图
第四章 皱纹盘鲍热休克蛋白90的基因克隆及其在饲料中不同浓度硒、铁和锌元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和图
第五章 皱纹盘鲍铁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其在饲料中不同浓度铁元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和图
第六章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皱纹盘鲍肝胰腺中抗氧化和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和图
本研究己发表和拟发表的论文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水生动物营养免疫学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生素C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免疫机能的影响[J]. 左迪,刘小杰,吴东蕾,刘志权,张云飞,马长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 [2]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 张瑞标. 饲料研究, 2021(16)
  • [3]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锌营养生理研究[D]. 王楠.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4]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的影响[J]. 吴雷明,韩光明,寇祥明,王守红,张家宏,毕建花,王桂良,唐鹤军,徐荣,朱凌宇. 动物营养学报, 2019(07)
  • [5]马氏珠母贝人工饲料配方优化及其相关营养代谢研究[D]. 杨创业. 广东海洋大学, 2019
  • [6]红螯光壳螯虾VC的需求量及其对免疫性能的影响[D]. 左迪.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7]饲料中添加玉米和豆粕对刺参消化生理和免疫学的影响[D]. 于海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8]β-葡聚糖与硒、维生素E联合添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J]. 刘群芳,曹俊明,黄燕华,王国霞,莫文艳,周婷婷,孙智武,刘小玲. 中国水产科学, 2013(05)
  • [9]影响水生动物免疫机能的因素(综述)[J]. 慈丽宁,刘波,谢骏,戈贤平,徐跑.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3)
  • [10]皱纹盘鲍抗氧化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营养调控下表达的研究[D]. 吴成龙.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水生动物营养免疫学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