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

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

一、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肖文进,张建国,朱继良,张忠义,蔡厚安,张普斌,贾润幸[1](2021)在《基于GIS平台的太原南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开展山西太原南部(清徐县、榆次区、太谷县)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在野外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控制和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特征,选取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地震活动性、断裂的活动性、地块特征、重力布格异常、地热流、工程岩土组、地质灾害、构造地貌等10个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了分类赋值。基于GIS平台,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通过构造稳定性评价和地表稳定性评价,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和定量化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次稳定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3个等级。介绍了各等级地质特征、防治措施、利用措施,对今后的城市规划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彭苗枝,吴剑雄,管后春,邱思晨[2](2021)在《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文中指出为查明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评价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的适宜性,通过研究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壳稳定性、地面及地下空间条件4个要素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单因子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以MAPGIS为平台,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竖向分层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差区3个等级;0~-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70.2%;-5~-1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81.8%;-15~-40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92.2%。合肥市具有较好的地下空间资源,这些潜在的地下空间资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张春山,张树轩,杨为民,孟华君,吕佳进,张田田,吴季寰,郭涵[3](2021)在《辽宁省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控制和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开展了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评价因素主要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以及工程岩组、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共12个影响因子,并依据评价因素的关联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赋值,进而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对沈抚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沈抚新区以稳定区和次稳定区为主,面积为728.9 km2,占总面积的81.07%,有利于规划和建设。建议在地下工程穿越不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时,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基础和边坡的稳定性。规划的地铁9号线主要穿越次不稳定区和次稳定区。施工带在埋深15~25 m之间,该段地层主要为卵砾石堆积层、泥包砾堆积层与变质片麻岩强风化带及其交接部位,施工带处于地下水浸没带或变动带,其支护比较困难,建议尽早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障施工顺利和安全,此外还需要采取一定降水防腐措施。

孙伟[4](2021)在《三亚新机场及邻区活动断裂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缓解三亚市航空运输压力,更好的推动海南自贸区建设和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海南省人民政府拟于三亚市红塘湾近海填海造陆建设三亚新机场。做好拟建新机场及邻区基础地质状况、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和稳定性研究等工作,既有利于保障新机场工程的顺利开展,也可以为三亚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地质参考。本文在汇总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海域钻孔和光释光(OSL)测年的方法,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探测、多道地震探测等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琼南地区及拟建三亚新机场工程区范围内断裂的空间展布、活动性和地壳稳定性做出了系统的研究,获得如下认识及成果:(1)测得琼南地区NW向乐东—田独断裂断层泥的光释光年龄为36.8±4Ka,推断该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历史,但其空间位置距离拟建新机场较远,基本不会对工程产生影响。(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琼南地区的断裂露头剖面调查、历史地震发育情况分析,结合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推断琼南地区近期发生破坏性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3)利用地球物理手段探测到拟建三亚新机场及邻区范围内的断裂共4条,对比钻孔资料推断海域内的红塘湾断裂和西岛西断裂为早中更新世断裂,参考中国地质调查局《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范(1:50000、1:250000)》对研究区范围内的4条断裂进行断层活动性分级,认为其均为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或弱活动的断裂,与拟建三亚新机场空间位置距离较远,对新机场工程影响不大。(4)参考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工作方法,综合断裂构造、地质特征、岩土特征、地球物理、地震活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因子,对研究区进行定性的稳定性评价,认为拟建三亚新机场及邻区处于构造稳定区域,但在场地稳定性方面,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面沉降和砂土液化等方面的问题。

孟晖,李春燕,张若琳,刘可,李瑞敏[5](2021)在《全国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依据。在综合研究中国区域构造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土地荒漠化敏感性、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背景等地质环境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环境分区,构建了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层次分析的图层叠置法,开展全国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5.44%、22.43%、26.13%、11.34%、24.66%。揭示了区域地质环境限制性因素及其限制程度的差异。评价成果表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平原、华中地区、四川盆地等。

黄灿[6](2021)在《保山市城市规划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中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越发频繁,城市工程建设用地供需关系愈发紧张,将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更严格,由于人们对城市地质环境的资源及长久利用性还没有足够重视,众多地区城市规划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质问题。为了解决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城市地质环境系统被破坏的矛盾,本文依托《云南城市地质三维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方法研究》专项课题所建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保山市城市规划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特点,重点研究工程地质条件-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特殊土两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建立研究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保山市城市规划区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论文取得如下认识:(1)研究区主要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工程地质条件-承载力(6类)、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类型(3种)、工程地质条件-特殊土(4种)、水文地质条件(8种)、地形地貌(3类)、人类活动(3类)、地质灾害(3类)、不良地质作用(1类)、活动断裂及地震效应(6类)共9大类。研究发现地基承载力、特殊土对研究区的工程建设影响所占权重最大,且研究区域内地基承载力整体分布较均匀,对工程建设活动影响不大,红粘土、膨胀土、软土及砂土分布较不均匀,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2)在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特殊土的过程中,影响4类特殊土特性的指标参数众多复杂,其特性及机理难以确定,本文仅对特殊土中的膨胀土特性通过Origin软件拟合含水率、自由膨胀率及膨胀力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自由膨胀率及含水率两个重要参数控制膨胀力值,得出膨胀力对建筑基础的剪切破坏量化分级,将膨胀力的剪切等级分为不破坏、轻微破坏、中度破坏及破坏四个等级。(3)通过yaahp软件建立多层建筑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层次结构模型、小高层建筑及以上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层次结构模型,基于Arc GIS绘制保山市城市规划区地质环境综合适宜性分区图,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地势较平坦适宜开发低层建筑,局部适宜开发高层建筑,整个研究区适宜开展大规模的新城工程建设。(4)在评价过程中发现,所选影响地质环境的参评因子众多,且存在个别指标定性分析过程中取值不够准确,还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验证,确保对最终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及可靠性。

袁亚南[7](2021)在《基于GIS与空间多准则决策分析的安徽省休宁县滑坡易发性评价》文中认为滑坡作为我国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之一,不仅会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还会造成生态失衡,而且灾后恢复工作复杂且花费较高。因此,对滑坡地质灾害的研究是迫切和必要的,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做到预险于前、防患未然,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滑坡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手段。安徽省休宁县位于皖南山区深部,历史上滑坡灾害频发,对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休宁县滑坡的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子,确定了研究区内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因子,计算了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利用GIS和空间多准则决策分析技术设计和计算了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区域性滑坡易发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建立了休宁县已知滑坡点数据库以及断层、河流、地貌单元、降雨量、坡向、道路、岩性、土地利用和坡度等评价因子空间数据库。(2)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包括断层、河流、地貌单元、降雨量、坡向、道路、岩性、土地利用和坡度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这9个指标因子的权重为:0.2087,0.1595,0.0408,0.0302,0.0582,0.2386,0.1235,0.0646以及0.0758。这9个环境或人类影响因子与滑坡灾害的空间关系密切。(3)文章在常规TOPSI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空间TOPSIS,并讨论了空间TOPSIS模型参数p的变化,对研究区滑坡易发性区划预测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参数p=2时,空间TOPSIS模型预测效果最好,用于休宁县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和区划。休宁县滑坡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道路、水系和断层周围;其余区域为滑坡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4)提出休宁县滑坡灾害整体防治思路:在滑坡高易发区,修建排水工程和防护墙,增加森林生态绿色防护,禁止不合理的人类开发利用行为,加强地质灾害监测能力和手段,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思想意识和能力;在滑坡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侯亚斌[8](2021)在《基于GIS的安徽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徽省地处我国华东地区,区域内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貌类型多样,部分地区岩性脆弱,降雨丰沛,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给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建设造成阻碍,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对安徽省域开展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很有必要性。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为平台,研究区内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和影响因素。借助GIS技术,基于四种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研究,又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运用最优模型-证据权法对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宁国市地质灾害防治提出建议。论文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调查安徽省地质灾害的基础上,详细统计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点,探讨了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岩性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因素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影响。(2)选取灾害点密度、高程、坡度、坡向、岩土体类型、距断层距离、距河流距离、地震加速度、年平均降雨量、距道路距离等10个影响因子作为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评价因子,将10个评价因子划分为历史因素、基础因素和诱发因素三类,构建起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对评价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3)基于GIS技术,以信息量法、确定性系数法、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证据权法四种评价模型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五个危险等级,制作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区划图。对四种模型方法的分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ROC曲线对四种模型结果做精度检验,确定出证据权法为最优的评价模型。(4)基于最优评价模型-证据权法,选取灾害点密度、高程、坡度、坡向、岩土体类型、距断层距离、距河流距离、年平均降雨量、距道路距离9个评价因子对安徽省宁国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刘力,李朋,周峰,罗红,杨青雄,吴波,张雅,李琳静,朱晛亭[9](2021)在《长江新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长江新城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深部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断裂稳定性、现代构造应力场、岩土体结构、地质灾害条件六个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将长江新城区域地壳稳定性分为稳定、次稳定、次不稳定和不稳定四个等级。依据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从构造稳定性、岩土体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方面为长江新城的规划建设开发提出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注意的环境地质问题等地学建议。

姚鑫,张路青,李凌婧,曾庆利[10](2021)在《工程场址区域地壳稳定性In SAR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往往面对区域广阔、数据匮乏、时间紧迫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InSAR技术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要素提取及分析方法,其具有空间覆盖范围大、时间可回溯、观测效率高等优势。以阿拉善地区某重大工程选址为例,选用1996~2010年存档ASAR/ERS合成空间雷达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的厘米级非线性变形量识别了地质灾害、浅层地下水变动等信息,利用IPTA-InSAR提取的毫米级变形速率分析了构造活动性,结合地质背景评价了工程场址区域地壳稳定性。本研究为有限条件下快速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二、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平台的太原南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环境
2 区域地壳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
        2.1.1 地震的活动性
        2.1.2 新构造活动
    2.2 地表稳定性分析
        2.2.1 地质灾害
        2.2.2 岩土体类型特征
        2.2.3 构造地貌特征
3 区域稳定性评价
    3.1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选取与评价步骤
        3.1.1 评价思路
        3.1.2 评价步骤
    3.2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2)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评价空间域划分
    (1)0~-5 m空间域。
    (2)-5~-15 m空间域。
    (3)-15~-40 m空间域。
3 评价因子
    3.1 工程地质条件
        (1)0~-5 m空间域。
        (2)-5~-15 m空间域。
        (3)-15~-40 m空间域。
    3.2 水文地质条件
    3.3 地壳稳定性
    3.4 地面及地下空间条件
        (1)0~-5 m空间域。
        (2)-5~-15 m空间域。
        (3)-15~-40 m空间域。
4 评价步骤
    (1)建立因素集和评语集。
    (2)确定评价标准。
    (3)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建立隶属度函数与构建模糊矩阵。
    (5)模糊综合评价。
5 评价结果
    5.1 0~-5 m空间域
    5.2 -5~-15 m空间域
    5.3 -15~-40 m空间域
6 结论

(3)辽宁省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
    2.2 区域构造变形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2.3 工程地质条件
    2.4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
3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因素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4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4)三亚新机场及邻区活动断裂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工作量
第二章 三亚新机场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三亚新机场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
    2.3 区域地应力状态
    2.4 研究区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第三章 区域主要断裂和地震活动
    3.1 历史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3.2 琼南地区主要控震断裂分析
    3.3 未来地震危险性
    3.4 小结
第四章 目标区活动断裂探测与断裂活动性
    4.1 遥感解译
    4.2 活动断裂探测
    4.3 断层活动性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地壳稳定性评价
    5.1 构造稳定性评价
    5.2 场地稳定性评价
结论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全国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1.1 评价思路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3 数据来源
    1.4 评价单元
2 评价方法与结果
    2.1 难以利用土地
    2.2 地质环境安全程度评价
    2.3 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
    2.4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3 结论与建议

(6)保山市城市规划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外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
        1.3.2 国内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
    2.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及分级
    2.3 基于AHP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 评价基本流程
    2.5 地质环境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2.6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2.6.1 层次分析法
        2.6.2 专家打分法
    2.7 评价模型选取
    2.8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
    2.9 评价等级区间分级
    2.10 小结
第三章 城市规划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背景
    3.1 自然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概况
        3.1.1 自然地理位置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气象水文
        3.2.1 气象
        3.2.2 水文
    3.3 区域地质概况
        3.3.1 地形地貌
        3.3.2 地层岩性
        3.3.3 区域地质构造
        3.3.4 新构造运动
        3.3.5 地震特征
    3.4 岩土体特征
    3.5 水文地质条件
        3.5.1 地下水类型
        3.5.2 地下水化学特征
    3.6 不良地质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工程建设主要地质问题
    4.1 研究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问题
        4.1.1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承载力
        4.1.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特殊土
        4.1.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土体性质
    4.2 研究区主要工程地质指标改进
    4.3 研究区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4.3.1 松散层地下水位埋深
        4.3.2 含水层累计厚度
        4.3.3 含水层富水性
    4.4 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5.1 研究区指标体系构建
    5.2 城市工程建设指标权重计算
        5.2.1 多层建筑指标权重计算
        5.2.2 小高层及以上指标权重计算
    5.3 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5.3.1 多层建筑工程适宜性评价
        5.3.2 小高层建筑工程适宜性评价
        5.3.3 高层建筑工程适宜性评价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攻读学位其间参加的工程实践项目)

(7)基于GIS与空间多准则决策分析的安徽省休宁县滑坡易发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数据来源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交通条件
        2.2.3 自然地理环境
    2.3 气象水文
    2.4 地形地貌
        2.4.1 地形
        2.4.2 地貌
    2.5 地层岩性
    2.6 地质构造
    2.7 岩浆岩
    2.8 新构造运动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9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第三章 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3.1 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
        3.1.1 常规理想点方法
        3.1.2 常规TOPSIS模型
        3.1.3 空间理想点方法和空间TOPSIS模型
        3.1.4 GIS数据结构、决策方案和滑坡易发区域
        3.1.5 层次分析法(AHP)
    3.2 滑坡易发性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因子选取的原则
        3.2.2 评价单元的划分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易发性评价指标因子
        3.3.1 断层
        3.3.2 地层岩性
        3.3.3 地貌单元
        3.3.4 坡度
        3.3.5 坡向
        3.3.6 降雨量
        3.3.7 道路
        3.3.8 河流
        3.3.9 土地利用类型
    3.4 评价指标因子权重
    3.5 基于GIS的理想点模型构建及易发性评价
        3.5.1 理想点值贴近度
        3.5.2 易发性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3.6 评价结果检验
    3.7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防治措施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基于GIS的安徽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植被条件
        2.1.4 社会经济条件
        2.1.5 人类工程活动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分区及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3.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与规模
        3.1.1 崩塌的基本特征与规模
        3.1.2 滑坡的基本特征与规模
        3.1.3 泥石流的基本特征与规模
        3.1.4 地面沉陷的基本特征与规模
    3.2 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分布规律
        3.2.1 地质灾害发育特点
        3.2.2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3.2.3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研究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
        3.3.1 地形地貌条件
        3.3.2 地层岩性条件
        3.3.3 降雨条件
        3.3.4 人类工程活动条件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
    4.1 评价因子选取与评价单元选择
        4.1.1 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4.1.2 评价单元选择
    4.2 评价因子体系建立与量化分级
        4.2.1 建立评价因子体系
        4.2.2 评价因子量化分级
        4.2.3 评价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基于信息量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3.1 信息量法原理
        4.3.2 信息量法的研究区危险性分区
        4.3.3 危险性分区结果分析
    4.4 基于确定性系数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4.1 确定性系数法原理
        4.4.2 确定性系数法的研究区危险性分区
        4.4.3 危险性分区结果分析
    4.5 基于层次分析(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5.1 层次分析(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4.5.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5.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计算
        4.5.4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危险性分区结果分析
    4.6 基于证据权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6.1 证据权法原理
        4.6.2 证据权法的研究区危险性分区
        4.6.3 危险性分区结果分析
    4.7 危险性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与精度检验
        4.7.1 四种评价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4.7.2 基于ROC曲线的精度检验
    4.8 基于最优方法危险性分区结果评价
第五章 最优评价模型小区域应用-以宁国市为例
    5.1 宁国市区域概况
    5.2 区域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5.2.1 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
        5.2.2 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5.2.3 宁国市地质灾害特征
    5.3 基于证据权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3.1 评价因子选取与分级
        5.3.2 宁国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5.3.3 基于证据权法的宁国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果评价
        5.3.4 宁国市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长江新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3 新构造活动
4 地震活动性
5 岩土体类型
6 地质灾害
7 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7.1 评价指标及权重
        (1) 构造稳定性评价分析具体包含内容和权重分配:
        (2) 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分析具体包含内容和权重分配:
        (3) 地面稳定性评价分析具体包含内容和权重分配:
    7.2 评价结果
    7.3 综合评价
        (1) 构造稳定性评价。
        (2) 岩土体稳定性评价。
        (3) 地面稳定性评价。
8 结论与建议
    (1)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方面:
    (2) 环境地质问题方面:
专家点评

(10)工程场址区域地壳稳定性In SAR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In SAR技术原理及特有优势
3 In SAR数据处理
    3.1 工作区环境特点及数据选取
    3.2 数据分析
        3.2.1 SAR强度图像解译
        3.2.2 两过D-In SAR观测短期大变形
        3.2.3 时序In SAR提取精确长期变形速率
        3.2.3. 1 误差消除
        3.2.3. 2 IPTA-In SAR变形结果
        3.2.4 结果验证
4 比选场址In SAR观测结果地质分析
    4.1 地质灾害变形
    4.2 地下水波动地表变形
    4.3 区域构造变形
    4.4 场址区变形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四、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平台的太原南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J]. 肖文进,张建国,朱继良,张忠义,蔡厚安,张普斌,贾润幸. 矿产勘查, 2021(07)
  • [2]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J]. 彭苗枝,吴剑雄,管后春,邱思晨. 华东地质, 2021(02)
  • [3]辽宁省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J]. 张春山,张树轩,杨为民,孟华君,吕佳进,张田田,吴季寰,郭涵. 地质力学学报, 2021(03)
  • [4]三亚新机场及邻区活动断裂与稳定性研究[D]. 孙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5]全国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J]. 孟晖,李春燕,张若琳,刘可,李瑞敏. 地质通报, 2021(04)
  • [6]保山市城市规划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D]. 黄灿.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GIS与空间多准则决策分析的安徽省休宁县滑坡易发性评价[D]. 袁亚南.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8]基于GIS的安徽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研究[D]. 侯亚斌. 长安大学, 2021
  • [9]长江新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J]. 刘力,李朋,周峰,罗红,杨青雄,吴波,张雅,李琳静,朱晛亭.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01)
  • [10]工程场址区域地壳稳定性In SAR评价研究[J]. 姚鑫,张路青,李凌婧,曾庆利. 工程地质学报, 2021(01)

标签:;  ;  ;  ;  ;  

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