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

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内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洪颖,陈旭豪,吴倩如,宋思佳,张纯[1](2022)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闭角期患者房水内细胞因子的变化》文中提出目的评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闭角期患者房水内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的32例(32只眼)NVG闭角期患者(NVG组), 所有患者均接受包含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注射、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在内的三联序贯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NVG组患者在抗VEGF药物注射前、小梁切除术前及NVG复发时收集房水标本, 采用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检测VEGF、白细胞介素(IL)、趋化因子等45种细胞因子的浓度。选取25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PDR组)和24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白内障组)作为疾病对照组。细胞因子浓度以M(Q1, Q3)表示, NVG组与疾病对照组间细胞因子浓度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H检验;NVG复发与未复发患者间细胞因子浓度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NVG组年龄(60±11)岁, 男性22例, 女性10例;年龄和性别分布与两个疾病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VG组在抗VEGF治疗前、小梁切除术前、复发时房水中VEGF浓度分别为2 151.3(1 433.1, 4 280.0)、655.4(287.3, 836.3)、2 003.4(1 603.1, 2 468.9)ng/L, 抗VEGF治疗前和复发时均高于PDR组[453.8(189.9, 595.8)ng/L]和白内障组[143.5(112.7, 269.8)n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VG组在抗VEGF治疗前房水中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浓度[38.9(22.4, 50.6)ng/L]高于PDR组[12.0(6.3, 20.1)ng/L]和白内障组[14.6(11.4, 19.3)ng/L];CX3C型趋化因子配体1(fractalkine)浓度[242.7(189.0, 306.7)ng/L]高于PDR组[131.1(119.1, 157.6)ng/L]和白内障组[116.7(10.2, 135.9)ng/L];IL-7浓度[18.0(12.0, 32.7)ng/L]高于PDR组[7.7(2.0, 10.8)ng/L]和白内障组[3.3(1.9, 6.8)ng/L];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浓度[84.0(52.4, 122.7)ng/L]高于PDR组[26.6(17.1, 72.3)ng/L]和白内障组[7.1(5.6, 14.8)ng/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浓度[3.6(2.8, 6.4)ng/L]高于白内障组[1.1(0.3, 2.3)n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VG组上述细胞因子其他阶段以及其他细胞因子不同阶段与两个疾病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例NVG患者在随访期复发, 复发患者在抗VEGF治疗前房水中IL-7浓度为10.5(8.4, 16.0)ng/L低于未复发患者治疗前的22.7(15.7, 34.1)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4;P<0.01)。结论 NVG闭角期患者房水中VEGF、PD-L1、fractalkine、IL-7、eotaxin和TRAIL在发病时都表现为明显增高。治疗前房水IL-7浓度低的患者更容易复发。

屈晓勇[2](2021)在《HIF-1α、EPO、VEGF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其治疗探索新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初次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合并黄斑水肿(ME)的50例患者,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为缺血型组(A组)及非缺血型组(B组),按照3+PRN方案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Lucentis)治疗。以3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C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A组、B组注射前、注射后2周、1月、3月及C组血清中HIF-1α、EPO、VEGF的含量。并观察A组、B组注射前、注射后2周、1月、3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厚度(CMT)变化。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资料比较,年龄、性别、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2、A组、B组血清HIF-1α、EPO、VEGF表达水平显着高于C组(P<0.05),并且A组血清HIF-1α、EPO、VEGF水平高于B组(P<0.05)。3、治疗后2周、1月、3月,A组和B组血清HIF-1α、EPO、VEGF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周、1月、3月,A组和B组BCVA较治疗前显着提高;CMT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HIF-1α、EPO、VEGF在C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呈高表达,并且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显着升高,表明HIF-1α、EPO、VEGF可能在CRVO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可显着降低CRVO合并ME患者血清中HIF-1α、EPO、VEGF水平,提升患者视力,消除黄斑水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于梦溪[3](2021)在《人类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青光眼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房水(AH)作为眼部循环、免疫和光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远未被人们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在过去的几年里,质谱仪器、蛋白质组学方法学和生物信息学的重大进展极大地改变了眼科学和视觉科学。利用蛋白质组工具为我们提供的大量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可揭示眼科疾病重要的功能和通路信息。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研究者利用收集的21名白内障志愿者患者的房水样本,通过LC-MS/MS方法,建立了人类房水蛋白质组的综合轮廓,基于峰值强度半定量法(i BAQ)对房水蛋白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不同丰度对蛋白进行分类,利用IPA分析不同丰度区间蛋白质的功能。将房水蛋白质组与血浆以及其他眼液如玻璃体液和泪液进行进一步的通路和功能比较。在第二部分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与原发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房水蛋白质组的比较研究中,共纳入175名志愿患者,包括57名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0名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和33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以33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白内障患者样本作为对照组,与其他类型青光眼病例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差异比较分析。将上述样本随机分为受试组和验证组,分别用数据独立采集法(DIA)和平行反应监测法(PRM)分析其房水蛋白质组。在受试队列中,用DIA方法比较了PAACG、PCACG、NVG和白内障的房水蛋白质组特征。其次,比较了PAACG、PCACG和NVG三种青光眼的房水蛋白组学特征。在验证队列中,上述比较的关键蛋白通过PRM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对不同AH蛋白的功能注释以及这些关键蛋白的通路和功能分析,探讨不同类型青光眼发生的分子机制。随后在第三部分研究中,研究者检测了NVG患者利用康博西普治疗前后的房水蛋白质组学反应。受试组中纳入了3例NVG患者,采用DIA技术对与康博西普治疗前后的共6个AH样本(3个治疗前样本vs 3个治疗后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倍数变化FC>1.5的蛋白质被认为是差异表达蛋白(DEPs)。对这些DEPs进行进一步的生信分析,利用cytoscape以及string数据库构建了DEPs的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Hubgene插件计算出位于网络中心的最高nodedegree蛋白为FN1,并选取与FN1的邻体蛋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验证组纳入了11位NVG志愿患者,收集了14例AH样本,其中治疗前7例,治疗后7例。用PRM技术对目标DEPs进行验证,以FC>1.5,同时P<0.05作为验证蛋白的筛选标准,对最终验证出的蛋白进行网络分析。结果:在第一部分研究的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库中,研究者共鉴定出802个蛋白质,其中318个蛋白质是首次在房水中被鉴定出来。对480个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其范围跨越7个数量级。将结果与近几年的其他类似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此研究与其它研究一致性较好,说明房水蛋白质表达相对稳定。大部分房水蛋白是血浆源性蛋白,主要参与免疫和炎症相关的途径。比较了不同丰度的房水蛋白质组的功能。高丰度组房水蛋白主要参与炎症/免疫反应,中丰度组房水蛋白主要参与能量代谢,低丰度组房水蛋白数量大而且种类功能繁杂。将房水蛋白质组与血浆以及玻璃体液、泪液蛋白质组进行对比分析。大部分房水蛋白与血浆蛋白共通(丰度占总质量的91.2%),房水特异蛋白大多是低丰度蛋白,在牛磺酸、1,25-二羟维生素D3生物合成路径显着富集。三种眼液相比较,房水蛋白质组功能集中于不同类型的内吞功能,玻璃体液蛋白质组的功能集中在能量代谢,而泪液蛋白质更多参与了蛋白质的代谢和凋亡,主要与免疫有关。在第二部分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与白内障相比,三种青光眼疾病的共同分子特征是大量参与免疫反应、脂质代谢和细胞凋亡,同时三种青光眼疾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免疫紊乱。三种蛋白VTN、SERPIND1和CD14在青光眼中表达显着上调,可用于区分青光眼和白内障。PAACG、PCACG和NVG的蛋白质组之间的差异分析显示了三种青光眼的不同特征:PAACG以炎症反应激活为特征;PCACG表现出相对较少的功能紊乱;NVG以血管生成激活为特征。SERPIND1被发现在青光眼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它与眼透光度降低和糖代谢有关。通过进一步评估DEPs,发现SERPIND1、CARTPT和CDHR1三种蛋白的组合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青光眼。第三部分,利用蛋白质组对NVG治疗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者在康柏西普治疗前用DIA法在房水中共鉴定出636种蛋白质,并对559种蛋白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治疗后房水中样品共鉴定出636种蛋白质,566种蛋白质进行了定量。对他们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路径分析,以PRM对DEPs进行靶向定量验证,最终筛选出26个DEPs,通过基因本体分析发现验证的DEPs功能集中在结合和催化活性。进一步的IPA功能分析提示康柏西普治疗主要干预了血管生成和凝血等过程,这部分研究表明房水蛋白质组学可以反映出青光眼治疗过程中的多种生理病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结合了前两章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发现脂质代谢深度参与了各种类型的青光眼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过程。结论:房水蛋白质组是识别眼部病理生理变化重要标志物的潜在来源,可能协助诊断并为监测眼科治疗提供一个基准平台。此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青光眼疾病的分子机制,为房水蛋白质组在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基础。

李君一[4](2021)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在我国,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ACG)是原发性青光眼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关于青光眼病理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中仍有部分患者因一次急性发作就导致视力完全丧失。近年来,研究表明房水(aqueous humor,AH)中的一些蛋白参与了青光眼的发病过程,而病理性眼压升高作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发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加速了疾病的进展。我们通过对眼压高低不同的PAACG患者房水中蛋白进行蛋白质组学检测,探究眼压高低不同的PAACG患者房水中差异蛋白的表达对青光眼发病可能产生的影响,寻找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的可能机制,为研究青光眼性视神经保护的可能作用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PAACG患者的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将88个选定的样本分为两组:A组(36个样本,IOP≥50mm Hg)和B组(52个样本,IOP≤21mm Hg)。以上样本被随机分为两个队列:发现队列(A组,26个样本;B组,37个样本)和验证队列(A组,10个样本;B组,15个样本),分别通过DIA(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方法和PRM(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方法分析房水蛋白。结果:本研究从发现队列的A、B两组63个房水样本中共检测出636个蛋白,去除默认蛋白后得到506个蛋白用于后续分析,其中51个蛋白在发现队列A、B两组之间表达具有差异性。在这51个差异蛋白中,A组存在17个蛋白表达上调,B组存在34个蛋白表达上调。差异蛋白的表达与小梁网细胞外基质重塑、炎症反应、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脂代谢性疾病相关联,并且涉及一些神经保护性蛋白的表达下调。随机抽取上述51个差异蛋白中APOA2,TIMP1,LRP2和VASN进行PRM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发现队列与验证队列结果保持一致。结论:我们的研究对眼压高低不同的PAACG患者房水中的蛋白进行了检测及分析。并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探索差异表达的蛋白与高眼压状态下PAACG发病及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差异蛋白的表达与炎症反应以及小梁网细胞外基质重塑、神经损伤相关。而上述因素可能是导致青光眼眼内压升高以及视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青光眼病理损伤机制以及为未来药物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谷军峰,剡晓川,魏亚明[5](2021)在《康柏西普辅助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前房角关闭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康柏西普辅助小梁切除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前房角关闭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944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前房角关闭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82例(8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43只眼),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辅助小梁切除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术;对照组,39例(39只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术。观察两组手术后视力、眼压及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13.95%(6/43),对照组为10.26%(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P=0.030)。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下降,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t=11.910,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8.510,P=0.003);观察组术后并发前房积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125,P=0.001),两组均无眼内大出血、感染性眼内炎、巩膜坏死、视网膜脱离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辅助小梁切除术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前房角关闭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确切,安全性好。

于贺[6](2021)在《超大范围无灌注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大范围无灌注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with Large Range Non-perfusion Area,DR with LNPA)患者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眼科中心就诊,行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共106例(124只眼)。PPV术后3月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诊断为DR with LNPA的患者共28例(35只眼)作为LNPA组,男14例女14例,不符合超大范围无灌注区的PDR患者共78例(89只眼)作为非LNPA组,男36例女42例。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晶状体状态、是否发生NVG、发生NVG的等级,手术方式、术前2周内是否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术中激光点数及玻璃体腔是否注入硅油等进行比较。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随访,将术后1周、2周、1月、3月、6月及1年患者的BCVA、IOP、NVG是否复发、复发的等级及治疗的手段等资料进行记录。两组患者上述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DR with LNPA患者发生NVG的特征进行分析。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LNPA组、非LNPA组的术前一般情况,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IOP、发生NVG患者的比例、分级、治疗情况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的术前HbA1c、术前2周内是否行抗VEGF药物治疗、术前发生NVG的人数及术中是否联合硅油填充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术前眼压、术前晶状体状态、术中激光点数及术中是否联合白内障摘除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NPA组患者术前BCVA较非LNPA组患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PA组与非LNPA组的术后各个时间点BCVA相比,LNPA组的BCVA低于非LN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PA组术后随访的不同时间点BCVA与术前两两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均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均<0.05)。3.术前两组IOP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的1w、2w时LNPA组较非LNPA组无明显差异,其他时间点的随访结果LNPA组的眼压高于非LNP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NPA组术后随访1w时IOP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各个时间点IOP均较术前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LNPA组中术前并发NVG者8眼(8/35,22.9%),高于非LNPA组(6/89,6.7%,p<0.05)。术前LNPA组NVG患者处于青光眼前阶段,开角型青光眼阶段和闭角型青光眼阶段的患眼分别为4眼,3眼,1眼,而非LNPA组NVG患者分别为5眼,1眼,0眼。两组相比患者术前NVG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随访一年时间内,LNPA组发生NVG者16眼,非LNPA组发生NVG者6眼,其比例显着高于非LNPA组(p<0.05)。术后发生LNPA组NVG患者处于青光眼前阶段,开角型青光眼阶段和闭角型青光眼阶段的患眼分别为0眼,8眼,8眼,而非LNPA组NVG患者分别为2眼,3眼,1眼。两组相比患者术后LNPA组发生NVG的等级较非LNPA组更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6.LNPA组发生的16眼患者中,8眼接受经巩膜睫状突光凝后眼压得到控制,而非LNPA组发生的6眼患者中,无需接受破坏性睫状突光凝治疗眼压均能得到控制。(P<0.05)7.利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组别、术中激光点数、术中是否注入硅油是PDR术后发生NVG的危险因素,术后LNPA组发生NVG的概率是非LNPA组术后发生NVG的5.067倍。结论:DR with LNPA是PDR的一种更为严重的特殊疾病表现,与非LNPA组患者相比,DR with LNPA患者术前及术后发生NVG的比例高,术后发生的NVG等级更高且常规治疗方法眼压控制不理想。

孙曹毓,刘驰,周晶,王辉[7](2020)在《抗VEGF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抗VEGF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01/2019-06就诊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并入院治疗的符合研究条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2例43眼。患者入组后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视力、眼压、眼前节照相,根据屈光间质状态完善眼底检查。根据入院眼压情况予全身及局部联合降眼压治疗,术前抗生素滴眼。入院第3d患者术眼行抗VEGF治疗,根据患者自主选择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分为雷珠单抗组和康柏西普组;注药72h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膜下及巩膜瓣局部应用氟尿嘧啶浸润+可调节缝线+房角分离)。术后随访6mo(1d,1、2wk,1、2、3、6mo),比较两组新生血管消退情况、视力、眼压。结果:康柏西普眼内注射液和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液均可有效消退虹膜新生血管,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无差别。术后1d,1、2wk,1、2、3、6mo大部分患者眼压均明显下降,部分患者视力提高。结论:抗VEGF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控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压,部分患者可提高视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陈水龄[8](2020)在《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目的采用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动物模型,为CNV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模型参考。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分别在光凝后1d、3d、5d、7d、14d、21d采用眼底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 CNV 的变化情况。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眼组织中CD105因子表达的情况。结果1.光凝后1d光斑处无荧光素渗漏;光凝后3d、5d仅有少量光斑处有荧光素渗漏。光凝后7d CNV生成率为70.18%,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为128.30±11.21。光凝后14d CNV生成率为78.18%,平均光密度值为182.12±6.59,与光凝后7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1d,CNV生成率和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光凝后时间的增加,CNV中央厚度逐渐增加,光凝后7d CNV厚度为48.92±2.81μm,较光凝后1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14d CNV厚度为61.98±5.06μm,较光凝后7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 CNV厚度为61.78±4.03μm,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1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视网膜组织CD105表达呈阴性,光凝后1d、3d、5d组光斑处可见少量棕黄色反应物表达,光凝后7d组光斑处棕黄色反应物逐渐增多(P<0.05),光凝后14d组较光凝后7d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组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532nm激光光凝可以成功建立BN大鼠实验性CNV动物模型。2.CNV在光凝后7d至14d生长迅速,至21d逐渐稳定,此模型具有成模速度快,成模率高、重复性好、成本低的优点,可作为CNV基础研究的动物模型。3.眼底照、FFA、ICGA、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动态观察CNV的变化。第二章目的观察中药单体姜黄素对BN大鼠实验性CNV的抑制作用,以及对AKT/p-AKT/HIF-1 α/VEGF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为姜黄素治疗CNV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建立CNV模型,造模后的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姜黄素中剂量组和姜黄素高剂量组,在光凝后14d进行眼底照、FFA与ICGA检查。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不同组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组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4.采用RT-qPCR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正常组未打激光,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CNV生成率分别为78.18%、73.21%、77.19%、75.86%、74.5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82.12±6.59、119.22±8.03、166.45±8.33、164.34±5.69、149.22±6.4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升高(P<0.05),其中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光凝后14d,雷珠单抗组CNV中央厚度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中AKT、p-AKT、HIF-1α、VEGF因子表达呈阴性,未见棕黄色反应物。光凝后14d,模型组光斑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4.mRNA结果显示:光凝后14d,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光凝后14d,AKT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高剂量姜黄素(400mg/Kg/d)对激光诱导的BN大鼠实验性CNV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2.姜黄素抑制BN大鼠实验性CNV的机制可能与抑制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第三章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19(adul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line-19,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 AKT、HIF-1 α 和VEGF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应用CCK-8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姜黄素和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的浓度,同时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RT-qPCR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HIF-1α和VEGF mRNA表达量的影响。3.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p-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CCK-8细胞活性检测: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ARPE-19细胞活性呈现先增长后抑制,当CoCl2终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终浓度在0-100μM时,ARPE-19细胞活性未见异常;当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雷珠单抗在终浓度为2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浓度为40μg/mL、8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和正常组均显着降低(P<0.05)。因此,我们选择终浓度100μM的CoCl2作为造模浓度;终浓度6.25μM、25μM、100μM的姜黄素作为低、中、高剂量组浓度;终浓度为20μg/mL的雷珠单抗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浓度。2.RT-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blot结果显示: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和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CoCl2可成功建立APR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在终浓度为100μM时可增加细胞中AKT、HIF-1α和VEGF mRNA及p-AKT、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3.高剂量姜黄素(100μM)可降低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中AKT、HIF-1α和 VEGF mRNA 及 p-AKT、HIF-1α 和 VEGF 蛋白的表达。4.姜黄素(100μM)对CoCl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具有保护作用。第四章目的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1.将ARPE-19细胞条件培养液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作用于HUVEC细胞;采用CCK-8法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2.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水平迁移的影响。3.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垂直迁移的影响。4.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侵袭的影响。5.采用Matrigel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1.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UVEC细胞水平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水平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水平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水平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其中,高剂量组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UVEC细胞垂直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垂直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垂直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垂直迁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垂直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HUVEC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侵袭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细胞侵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较模型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UVEC细胞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管腔形成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管腔形成较模型组显着较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RPE-19细胞姜黄素低(6.25μM)、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水平迁移;其中高剂量组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垂直迁移。2.ARPE-19细胞姜黄素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侵袭。3.ARPE-19细胞姜黄素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管腔形成。4.姜黄素可在细胞水平抑制血管的生成。

薛瑢[9](2020)在《Galectin-1、Galectin-3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房水及玻璃体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视功能造成极大影响。PDR形成机制复杂,相关因素众多,促进与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分子失衡是PDR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分子生物学特征。PDR患者视网膜广泛继发性新生血管形成,血管渗漏、破裂引起玻璃体积血和(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将可能导致不可逆性盲目。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糖基化可以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和迁移,参与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生成所需的其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而结合糖基的β-半乳糖凝集素(galactoside-binding lectins,Galectins)可能是其中重要的调节剂。Galectins是哺乳动物凝集素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类进化上保守的半乳糖苷结合凝集素蛋白,在没有细胞因子等特异性受体的情况下仍能调节多种生物反应。Galectin-1和Galectin-3是Galectins家族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成员,其介导的碳水化合物识别在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能在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并发症中发挥一定作用,为PDR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PDR患者血清、房水及玻璃体液中Galectin-1、Galectin-3和VEGF-A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Galectin-1、Galectin-3在P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可能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为研究PDR的病理机制及防治提供新思路、新靶点。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一科接受诊治的PDR患者42例(42眼),男23例,女19例,年龄47~74岁,平均(55.4±10.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23G玻璃体切除术,术前(3天)行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抗VEGF-A单克隆抗体)治疗。对照组纳入同期于我科接受诊治的无糖尿病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0例(30眼),男12例,女18例,年龄49~69岁,平均(59.5±11.2)岁。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晨起空腹肘正中静脉血5mL,其中3 mL静脉血用于测定常规生化指标,另2mL静脉血离心后取上清液0.3mL。显微镜下以0.33mm针头于角膜缘内1mm处进针至前房内,缓慢抽取未稀释房水约80-100μL。23G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中,保持灌注关闭状态,同时用玻切头切除约0.5-0.8mL玻璃体原液,离心后取上清液0.1mL,所有标本采集后立即置于-80℃冰箱冷冻保存。应用酶联免疫(ELISA)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房水及玻璃体液中Galectin-1、Galectin-3及VEGF-A浓度。采用IBM 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两独立样本之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配对资料的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的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PDR组血清Galectin-1、Galectin-3及VEGF-A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4±0.69 vs 1.43±0.72 ng/mL,t=1.228,P=0.224;1181.27±537.78 vs 972.27±515.58 pg/mL,t=1.654,P=0.103 及 24.39±8.67 vs 22.14±6.44 pg/mL,t=1.208,P=0.231)。2、在接受抗 VEGF 治疗前,PDR 组房水中 Galectin-1、Galectin-3 及 VEGF-A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4±0.56 vs 0.76±0.24 ng/mL,t=2.619,P=0.011;617.33±312.09 vs 382.28±219.69 pg/mL,t=2.491,P=0.015 及104.97±26.71 vs 20.56±7.82 pg/mL,t=16.7 75,P<0.001)。3、在接受抗VEGF治疗后3天,PDR组房水中Galectin-1、Galectin-3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0.59 vs 0.76±0.24 ng/mL,t=2.725,P=0.008 及 568.69±317.53 vs 382.28±219.69 pg/mL,t=2.437,P=0.017),PDR 组房水中VEGF-A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3±8.83 vs 20.56±7.82 pg/mL,t=1.822,P=0.073)。4、PDR组在接受抗VEGF治疗前的房水VEGF-A浓度高于抗VEGF治疗后 3 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97±26.71 vs 24.23±8.83 pg/mL,t=23.456,P<0.001)。PDR组在接受抗VEGF治疗前的房水Galectin-1、Galectin-3浓度与抗VEGF治疗后3天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4±0.56 vs 1.25±0.59 ng/mL,t=-1.610,P=0.112及617.33±312.09 vs 568.69±317.53 pg/mL,t=1.767,P=0.081)。5、PDR组玻璃体液中Galectin-1、Galectin-3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1±0.77 vs 1.01±0.55 ng/mL,t=10.310,P<0.001 及1982.19±1057.47 vs 1286.85±543.95 pg/mL,t=3.299,P=0.002)。PDR 组玻璃体液中VEGF-A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2±11.96 vs 25.90±7.92 pg/mL,t=1.684,P=0.097)。结论1、PDR患者眼内Galectin-1、Galectin-3的表达水平升高,提示Galectin-1、Galectin-3可能参与PDR的发生过程。2、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不能降低PDR患者眼内Galectin-1、Galectin-3的表达水平,提示Galectin-1、Galectin-3可能不依赖VEGF参与PDR的发病。3、血清Galectin-1、Galectin-3的表达水平尚不能作为提示PDR病情的辅助指标。

原铭贞[10](2020)在《血流动力学改变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血流动力学相关影像学变化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利用多模式影像技术,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患者脉络膜血管系统及涡静脉相关影像学表现的改变,并研究相关影像学特征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于2019年4月1日至2019年11月28日就诊我院眼科门诊的PCV患者47例(47只眼),50名健康志愿者(50只眼)为对照组,分别进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 angiography,SS-OCT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olor Dopplerimagining,CD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PCV患眼与对照组眼间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脉络膜血管分布指数(choroidal vascularity index,CVI)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密度(choroidal capillary vessel density,CCVD)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2,P=0.009,P<0.001)。与对照组眼相比,PCV患眼中涡静脉血流速度、睫状后短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均显着降低(P<0.00I,P=0.05,P=0.017),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力指数显着升高(P<0.001),两组间眼动脉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在PCV患眼CDI血流动力学参数与SFCT、CVI、CCVD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PCV患眼涡静脉血流速度与SFCT、CVI呈负相关,与CCVD呈正相关(P=0.003,P=0.004,P=0.004);睫状后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SFCT、CVI呈负相关,与CCVD呈正相关(P=0.021,P<0.001,P=0.001);睫状后短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SFCT呈显着负相关(P=0.025);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各项CDI血流参数与SFCT、CVI、CCVD无显着性相关(P>0.05)。结论:PCV患眼中存在脉络膜增厚、脉络膜中/大血管层扩张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的特征,且这些特征与脉络膜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下降以及脉络膜血液回流障碍相关。第二部分 房水及玻璃体液细胞因子浓度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PCV患者房水及玻璃体液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这些细胞因子与PCV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分为房水检测组与玻璃体液检测组。房水组收集2018年9月25日至2019年8月2日期间在我院眼科就诊的PCV患者14例(14只眼)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进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例(7只眼)作为对照组,于治疗中收集房水样本;玻璃体液组:收集2019年8月2日至2019年10月22日期间在我院眼科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的PCV患者5例(5只眼)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单纯性黄斑裂孔患者6例(6只眼)作为对照组,于治疗中收集玻璃体液样本。采用细胞因子固相抗体芯片技术,选取血流动力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与分析,研究PCV患眼房水及玻璃体液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生物标志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这些生物标志物与PCV的相关性。结果:PCV组与对照组房水内细胞因子存在显着性差异的有:血管生成素(ANG)、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与细胞生长相关的趋化因子(GRO)、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白细胞介素-10(IL-10)、IL-2、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瘦蛋白(LE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抑制酶-1(TIMP-1)、TIMP-2、TIMP-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受体(uPA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CV组与对照组玻璃体液中细胞因子存在显着性差异的有:ANG-2、ANGPTL-4、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ENA-78)、乱泡抑素(FST)、IL-12p40、HGF、IL-10、IL-6、IL-8、IP-10、LIF、MCP-1、MCP-2、MCP-3、MMP-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TGF-α、TIMP-1、uPAR。房水中CXCL-16、GRO、IL-2与PCV独立相关(P<0.05),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越高发生PCV的风险越高;玻璃体液中P-10与PCV独立相关(P<0.05),IP-10的水平越高发生PCV的风险越高,其余细胞因子与PCV发生无明显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共同参与了 PCV的发病过程,可能涉及的机制包括破坏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诱发炎症反应、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降解细胞外基质、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萎缩凋亡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体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 兔眼涡静脉回流受阻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兔眼涡静脉狭窄模型,探讨涡静脉回流阻力增加能否出现PCV相关影像学表现及病理改变,并分析疾病动物模型眼内液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只青紫蓝兔,分成组1和组2,每组各10只。组1:实验动物两只眼球分别为狭窄组和空白对照组;组2:实验动物两只眼球分别为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狭窄组为仅部分结扎眼球颞上方和眼球颞下方两条涡静脉,假手术组为分别结扎眼球颞上方和眼球颞下方两条涡静脉后即刻剪开结扎线,空白对照组是指不给予任何处理的对照。三组实验动物于术前1天,以及术后1周、4周、8周、16周分别进行裂隙灯、眼底彩照、SS-OCT、SS-OCTA检查;于术前1天,以及术后1周、术后8周、16周分别进行ICGA及FFA检查,分析实验动物模型有无PCV相关影像学表现。并于术后16周分别抽取三组实验动物眼内房水及玻璃体液进行相关细胞因子检测,分析疾病动物模型眼内液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最后于术后16周摘除每组眼球,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大致形态改变,弹性纤维染色(verhoeffs van gieson staining,EVG染色)观察血管弹性纤维的形态以及平滑肌细胞层的改变,VE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破坏情况。结果:三组实验动物术前脉络膜厚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狭窄组兔眼术后1周、4周、8周、16周的脉络膜厚度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值均<0.05)。狭窄组兔眼术后可见脉络膜血管紊乱、粗细不均,局部色素沉着,脉络膜厚度明显增厚、脉络膜大血管层明显扩张,部分狭窄组兔眼可出现局部神经上皮隆起、RPE微隆起、IS/OS层破坏的表现,以及FFA及ICGA上的小点状、斑驳状高荧光,随时间延长荧光点数量增多、范围变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狭窄组房水内IL-2、IL-4、IL-8、IL-10、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TNF-α、VEGF、MMP-9表达量升高,玻璃体液中IL-2、IL-8、IL-9、IL-10、PDGF-B、TNF-α、VEGF、MMP-3、MMP-9、TIMP-1表达量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狭窄组房水内IL-2、IL-4、IL-8、IL-10、b-FGF、TNF-α、VEGF表达量升高,玻璃体液中IL-2、IL-4、IL-8、IL-10、PDGF-BB、TNF-α、VEGF表达量升高;而假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间的细胞因子均无显着性差异。此外,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狭窄组兔眼可出现脉络膜血管扩张且不规则、血管壁变薄,并具有空泡样变的脉络膜血管结构,脉络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变性、萎缩、坏死,脉络膜血管壁弹性纤维层破坏,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空泡样变。结论:涡静脉回流受阻疾病动物模型可出现部分与PCV相似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眼内液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量升高,提示涡静脉回流受阻所致脉络膜系统循环障碍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参与了 PCV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内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内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2)HIF-1α、EPO、VEGF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3 试验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3 血清标本的采集
        2.2.4 血清HIF-1α、VEGF、EPO检测
    2.3 观察指标
    2.4 研究设计路线图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和临床检验指标比较
    3.2 A、B、C三组血清中HIF-1α、EPO、VEGF表达水平比较
    3.3 A、B两组治疗前后BCVA及 CMT比较
    3.4 治疗后A、B两组血清HIF-1α、EPO、VEGF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人类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青光眼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房水及青光眼概述
    1.3 房水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 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2章 人类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库综合图谱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伦理许可
        2.1.2 样本收集
        2.1.3 试剂和耗材
        2.1.4 实验仪器
        2.1.5 配制试剂
        2.1.6 软件工具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收集
        2.2.2 蛋白质提取
        2.2.3 用Bradford法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2.2.4 蛋白质消化
        2.2.5 固相萃取纯化肽段
        2.2.6 BCA法测定多肽浓度
        2.2.7 离线HPLC
        2.2.8 LC-MS/MS
        2.2.9 数据处理以及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工作流程
        2.3.2 数据集:房水蛋白质组的综合概况
    2.4 讨论
        2.4.1 房水蛋白质组的功能分析
        2.4.2 房水、玻璃体体液和泪液蛋白质组的比较
    2.5 小结
第3章 原发性急慢性闭角、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房水蛋白质组的比较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研究样本及样本前处理
        3.1.2 房水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3.1.3 高pH-RPLC分离
        3.1.4 LC-MS/MS分析
        3.1.5 谱库生成
        3.1.6 DDA/DIA数据分析
        3.1.7 PRM验证
        3.1.8 蛋白质功能注释
    3.2 结果
        3.2.1 房水蛋白质组分析工作流程
        3.2.2 多种青光眼房水蛋白质文库的建立
        3.2.3 数据的质量控制
        3.2.4 青光眼与白内障之间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3.2.5 三种类型青光眼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3.3 讨论
        3.3.1 青光眼的房水蛋白组学特征
        3.3.2 不同类型青光眼的分子机制
        3.3.3 SERPIND1是青光眼的重要蛋白
    3.4 小结
第4章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中房水蛋白质学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伦理许可
        4.1.2 样本制备
        4.1.3 Bradford法测蛋白质浓度
        4.1.4 反相色谱柱分离
        4.1.5 LC-MS分析
        4.1.6 DDA数据生成
        4.1.7 PRM分析
        4.1.8 数据分析DIA-MS数据
        4.1.9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
        4.2.1 工作流程
        4.2.2 受试组治疗前后NVG房水蛋白质组学的差异分析结果
        4.2.3 验证组NVG房水蛋白治疗前后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分析
    4.3 讨论
        4.3.1 NVG治疗过程中DEPs的 GO以及IPA分析
        4.3.2 经PRM验证的DEPs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4)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房水蛋白组学在眼科研究中的进展
    0 引言
    1 白内障
        1.1 先天性白内障
        1.2 后囊混浊
        1.3 术后疼痛
    2 青光眼
        2.1 AH蛋白对流出通道的影响
        2.1.1 小梁网细胞外基质重塑
        2.1.2 术后纤维化
        2.1.3 TM氧化应激
        2.1.4 局部沉积
        2.2 房水蛋白对视神经的影响
    3 高度近视
        3.1 房水蛋白导致巩膜生物力学改变
        3.2 房水蛋白参与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
    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5 视网膜静脉阻塞
    6 眼部肿瘤
        6.1 视网膜母细胞瘤
        6.2 葡萄膜黑色素瘤
    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8 角膜疾病
        8.1 角膜移植
        8.2 角膜营养不良性疾病
    9 结论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采集病史
        3.2.2 术前常规检查
        3.2.3 眼科检查
        3.2.4 设备与材料
    3.3 房水收集
        3.3.1 术前准备
        3.3.2 房水采集
    3.4 房水蛋白样本制备
        3.4.1 蛋白质消化
        3.4.2 离线HPLC
        3.4.3 LC-MS分析
        3.4.4 光谱库生成
        3.4.5 PRM质谱分析
        3.4.6 数据分析
        3.4.7 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患者一般资料
    4.2 两组定量蛋白质分析
    4.3 房水蛋白的GO功能分析
    4.4 两组房水样本中差异蛋白的信号通路分析
    4.5 PRM验证
第5章 讨论
    5.1 炎症相关性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分析
    5.2 神经保护性相关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分析
    5.3 脂代谢相关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分析
    5.4 其他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超大范围无灌注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对视网膜、脉络膜血液灌注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抗VEGF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2.1分组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
    2.2新生血管消退情况
    2.3眼压控制情况
    2.4视力改善情况
3讨论

(8)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CNV模型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2.4 制备病理学标本
        2.5 HE染色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3.1 眼底照、FFA及ICGA图像
        3.2 HE染色图像
        3.3 免疫组化图像
        3.4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4.2 HE染色结果
        4.3 CD105免疫组化结果
    5. 讨论
        5.1 CNV模型建立的方法
        5.2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的机制
        5.3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CNV模型的评价
    6. 结论
第二章 姜黄素通过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BN大鼠CNV的实验研究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0 实验药物配制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CNV模型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2.4 病理学标本制备
        2.5 HE染色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7 RT-qPCR检测mRNA表达
        2.8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3.1 眼底照、FFA与ICGA图像
        3.2 HE染色图像
        3.3 免疫组化图像
        3.4 RT-qPCR结果分析
        3.5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3.6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4.2 HE染色结果
        4.3 免疫组化结果
        4.4 RT-qPCR结果
        4.5 Westernblot结果
    5. 讨论
        5.1 新生血管与中药单体
        5.2 姜黄与姜黄素
        5.3 姜黄素与眼部新生血管
        5.4 CNV的中医认识
        5.5 姜黄素抑制CNV的机制
    6. 结论
第三章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AKT、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1. 实验细胞、试剂、药物及仪器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药物及溶液的配制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ARPE-19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2.2 造模试剂CoCl_2、实验药物姜黄素及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浓度的筛选
        2.3 实验分组与干预
        2.4 CCK-8法检测实验各组ARPE-19细胞的活性
        2.5 RT-qPCR检测
        2.6 Westernblot检测
    3.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3.1 CCK-8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分析
        3.2 RT-qPCR结果分析
        3.3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3.4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正常ARPE-19细胞形态
        4.2 CoCl_2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4.3 姜黄素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4.4 雷珠单抗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4.5 RT-qPCR结果
        4.6 Westernblot结果
    5. 讨论
        5.1 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5.2 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模型的机制
        5.3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
    6. 结论
第四章 非接触共培养体系观察ARPE-19细胞姜黄素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细胞、药物、试剂及仪器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HUVEC细胞株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2.2 CCK-8检测
        2.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水平迁移
        2.4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垂直迁移
        2.5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
        2.6 Matrigel基质胶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正常HUVEC细胞形态
        4.2 CCK-8结果
        4.3 划痕实验细胞水平迁移结果
        4.4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垂直迁移结果
        4.5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侵袭结果
        4.6 Matrigel基质胶实验细胞管腔形成结果
    5. 讨论
        5.1 细胞迁移
        5.2 细胞侵袭
        5.3 细胞管腔形成
    6.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综述一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姜黄素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表现
致谢
附: 查新报告

(9)Galectin-1、Galectin-3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房水及玻璃体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GALECTIN-1、GALECTIN-3参与眼部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血流动力学改变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血流动力学相关影像学变化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PCV患眼与对照组眼间SFCT、CVI、CCVD比较
        1.3.2 PCV患眼与对照组眼间CDI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1.3.3 PCV组CDI血流动力学参数与SFCT、CVI、CCVD的相关性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房水及玻璃体液细胞因子浓度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样本收集
        2.2.3 检测方法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3.2 PCV组与对照酿水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分析
        2.3.3 PCV组与对照组玻璃体液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分析
        2.3.4 PCV影响因素分析
    2.4 讨论
        2.4.1 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其受体
        2.4.2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
        2.4.3 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
    2.5 结论
第三部分 兔眼涡静脉回流受阻模型的建立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研究对象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试剂及药品
        3.2.4 实验分组及步骤
        3.2.5 实验动物模型分析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实验动物影像学分析
        3.3.2 实验动物房水/玻璃体液细胞因子分析
        3.3.3 实验动物病理学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综述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内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闭角期患者房水内细胞因子的变化[J]. 洪颖,陈旭豪,吴倩如,宋思佳,张纯. 中华眼科杂志, 2022(01)
  • [2]HIF-1α、EPO、VEGF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屈晓勇. 南昌大学, 2021(01)
  • [3]人类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青光眼中的应用[D]. 于梦溪. 吉林大学, 2021(01)
  • [4]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蛋白质组学分析[D]. 李君一. 吉林大学, 2021(01)
  • [5]康柏西普辅助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前房角关闭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 谷军峰,剡晓川,魏亚明.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04)
  • [6]超大范围无灌注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特征分析[D]. 于贺.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抗VEGF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 孙曹毓,刘驰,周晶,王辉. 国际眼科杂志, 2020(09)
  • [8]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D]. 陈水龄.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Galectin-1、Galectin-3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房水及玻璃体中的表达及意义[D]. 薛瑢. 郑州大学, 2020(02)
  • [10]血流动力学改变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 原铭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标签:;  ;  ;  ;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