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铜矿南缘崩落采区巷道地压特征及控制

凤山铜矿南缘崩落采区巷道地压特征及控制

一、丰山铜矿南缘崩落法采区巷道地压特征及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烽[1](2017)在《基于时效性充填进路采矿采场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和睦山铁矿是一个典型的软岩矿区,其复杂的火成岩成岩环境,导致其围岩内赋存有大量软弱破碎带与高度发育的节理裂隙,且有高膨胀性的泥化闪长岩穿插其中?采矿进路随着时间的累积与工作面的推进变形破坏严重,显现出明显的时间与空间效应?因此,软岩进路变形破坏的时间与空间效应是矿井开采中不可忽视的现象?诸多研究表明,对于具有流变特性的软岩进路,很多时候其最终的变形破坏往往不是因为围岩的强度不足,而是由于岩体发生过大的蠕变变形导致的?针对采矿进路流变破坏问题,基于基本物理实验、蠕变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从多个方面对基于时效性充填进路采矿采场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时效性的进路支护优化,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工程实践中。论文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针对和睦山铁矿-235 m水平矿岩和充填体试样,进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试样在常规三轴试验下强度与变形破坏特征,分析试样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和残余强度与围压的关系,得到了矿岩和充填体的基本物理参数。(2)以和睦山矿岩常规三轴实验为基础,进行矿岩试样分级加载蠕变试验,研究和睦山铁矿矿岩基于时效性的破坏强度和变形特征,研究其蠕变速率与围压关系,通过分析岩石蠕变的破坏规律,建立了符合和睦山岩石蠕变规律的蠕变模型,并通过数学软件Origin进行回归分析,拟合获得了和睦山铁矿矿岩蠕变参数。(3)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和睦山铁矿采矿进路不同工况下的围岩稳定性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进路围岩基于时效性的位移演化规律。研究了不同采矿进路开挖回采顺序对围岩稳定性的交互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进路开挖回采顺序下采场围岩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化规律,获得了基于时效性进路最优开挖回采顺序?分析了基于时效性不同分层充填开采进路开挖充填后的交互影响对采场整体围岩稳定性影响规律。(4)运用上文研究成果,对和睦山铁矿基于时效性进路支护参数进行优化,提出基于不同围岩和不同服务年限的支护建议表。并对-235 m进路不同支护类型下进路围岩变形规律进行模拟分析,优化了进路支护参数,确定了最合适的支护方式为顶支护帮支护四根锚杆,并通过了现场工程试验验证。

庞奇志[2](2016)在《矿柱回收过程充填体与围岩稳定性及安全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柱回收最关键的问题是合理控制地压,防止大规模地压活动发生,安全顺利回收矿柱。论文对矿柱回收过程充填体与围岩稳定性及安全监测监控进行了研究,根据矿柱回收过程中充填体与围岩稳定性及安全监测研究现状,采用数值模拟对矿柱体在动力扰动下的响应特征及应力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根据充填体抗压实验的结果,建立了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模型,并分析研究了尾砂充填体破坏规律以及充填体与岩体合理匹配关系;研究构建矿柱回收开采过程安全监测预警综合决策系统。论文以大冶铁矿矿柱回收充填为工程实例,通过收集和研读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采用实地调查、理论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开采矿柱工艺方案进行比选,对大冶铁矿充填法开采矿柱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成果如下:1.采用数值模拟对矿柱体在动力扰动下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矿柱模型负载的增大,动力扰动对矿柱模型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模型表现不稳定。说明随着所受应力的增大,矿柱容易出现失稳破坏现象。2.对充填体的力学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由于尾砂胶结充填体为多相复合材料,其内部包含有各种微裂纹、微孔隙、气泡等缺陷,损伤特性明显,因此可采用损伤力学研究充填体破坏规律。论文对不同配比的尾砂胶结充填体进行抗压实验,得到了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力学特性。根据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模型,分析了尾砂胶结充填体不同配比损伤规律;根据力学模型建立了不同配比充填体损伤本构模型,用突变理论研究了尾砂充填体破坏规律并探讨充填体与岩体的合理匹配关系,为矿山采空区充填体强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对矿柱回收开采监测方法、监测布点与监测要求,以及地下位移监测模型及矿柱回收开采安全监测预警综合决策系统进行了研究。论文在研究监测方案的基础上构建矿柱回收开采安全监测预警综合决策系统,该监测系统是基于现场工业控制总线技术构成的数字通讯网络系统。地面监测中心站通过有线通讯网络向井下工作面多道采集分站发送相关指令,井下各多道采集分站对接收到的指令进行解析、确认通信模块控制经由通信网络将数据上传,完成井下多道采集分站与中心站的数据信息交换。地面监测中心站接收的实时数据经处理后在系统计算机屏幕上实时显示、制表及存储。客户端接收到数据进行适时曲线和数据显示,并把数据导入预警模式,如果出现险情则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报警。此研究成果可以实现矿柱回收过程地压安全信息评估及灾害预警预报。4.以大冶铁矿矿柱回收充填为工程实例,对回采过程中矿体、围岩及充填体的变形特征、应力特征以及受力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位移场分析表明,回采过程中矿柱及围岩变形量较小,但回采顶板时变形量相对较大。应力场分析表明,充填体有效改善了采空区的应力条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应力集中程度,使得矿体与围岩的应力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塑性区分析表明,充填体对回采过程中围岩、顶板的支护效果十分明显。说明充填体充分发挥了支撑作用,可以避免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以保证回采过程中采空区围岩的稳定性。总之,论文对矿柱回收过程充填体与围岩稳定性及安全监控进行了研究,无论是对弥补我国目前矿柱回收及围岩稳定性安全监控理论研究的缺陷,还是对充填体与围岩应力匹配性研究及矿柱回收充填体强度设计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根据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实验的结果和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模型,用突变理论研究了尾砂充填体破坏规律并探讨充填体与岩体合理匹配关系,为充填体强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2.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矿柱回收开采过程中采场地压、地表沉降及变形、地表岩移、地下位移监测安全监测预警综合决策系统,该系统可以明确地压监测的重点部位,实现矿柱回收过程中地压安全信息评估及灾害预警预报。3.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回采过程中矿体、围岩及充填体的变形特征、应力特征以及受力状态进行计算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充填体有效改善了采空区的应力条件,降低了应力集中程度,对围岩、顶板的支护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保证回采过程中采空区围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对矿柱的安全回收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邹灿[3](2014)在《大冶铁矿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深部岩体所受地应力是巷道围岩变形所处的大环境,同时岩体的结构、岩性、岩体的强度等自身指标因素影响围岩变形的大小,还有节理、裂隙、断层控制着围岩变形。这些构造的切割作用把岩体分割成连续又不连续的岩体,使得岩体本身的受力变成了多场(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与多相(气,液,固)影响下的地质构造和工程结构相互作用的耦合问题。所以说围岩变形综合反映了开挖后围岩形态的变化,也是巷道稳定性的直观依据,而支护设计是控制变形的基本手段。巷道围岩位移按时间历程分为三部分;(1)断面开挖时瞬间产生的弹性位移;(2)荷载释放产生的弹性或弹塑性位移;(3)释放荷载达到最大而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时间效应产生的粘弹性位移。实际测量面滞后于开挖面,因此实践测量所得的收敛量是部分的,主要是第三部分。因此,分析围岩变形原因及其机理,合理适时进行支护是确保巷道稳定的核心,也是保证矿山安全正常生产的关键。目前主要从现场监测,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和理论分析等手段对围岩变形进行研究,分析围岩变形机理,以达到合理支护和准确预测的效果。大冶铁矿尖林山Ⅱ号矿体上盘围岩为变质闪长岩,矿岩接触带破碎,被列为不稳定的Ⅵ类区和极不稳定的V类区。从-20m水平开始,上盘巷道及其附近矿岩出现地压活动,巷道垮塌,使得一部分矿石无法回收;-30m水平对应部分也出现类似情况;1993年下半年,采矿进入-40m水平,-40m水平对应部位的上盘巷道出现明显的裂纹和局部冒落,垮塌围岩砸坏凿岩台车,堵塞运输巷道;1996年后,-50m水平、-60m水平,包括龙洞采区的-62m水平、-74m水平均不同程度出现了进路巷道垮塌、运输巷道大面积垮塌现象。大冶铁矿矿床赋存在裂隙带内,矿岩接触带的稳定性差,掘进与支护困难,以及矿山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对复杂岩体开挖的力学性态特别是变形与破坏规律的认识不清楚,矿山开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了做好井下的安全生产,杜绝井下巷道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对地下岩体的地质特性、岩体的稳定性、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论文结合《大冶铁矿井下开采不稳定区域采场巷道稳定性控制及支护方法研究》项目,以大冶铁矿主要在用巷道围岩为研究对象,运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等方法,揭示巷道围岩失稳机理和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分析不稳定区域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交叉巷道、矿岩接触带处巷道和粉矿巷道)、微观失稳机理及控制方法,开发喷锚支护设计智能系统,为大冶铁矿井下开采的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系统开展了大冶铁矿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研究(1)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工程地质特征和现场工程地质勘查基础上,确定了大冶铁矿井下开采巷道不稳定区域为巷道交叉点、矿岩接触带及粉矿地带。(2)通过对尖林山-60水平6#、8#和13#进路进行岩体节理裂隙调查,可知节理裂隙存在着以下分布规律:a.6#进路的节理走向在130°-160°之间分布较多,在1350方向的节理裂隙数量最多;优势节理组有两组,即S1:76/229,S2:28/255,以急倾斜节理为主,700-800占50%,平均间距5.7条/m;b.8#进路的节理走向主要集中在115°~130°之间,近似于正态函数分布;有一组优势节理组,即S1:44/011,节理倾角分布范围较广,主要以倾斜、急倾斜为主,平均间距4.2条/m;c.13#进路的节理走向主要集中在25°方向上和115°~135°之间;有两组优势节理组,即S1:69/043,S2:85/030,以急倾斜节理为主,平均间距3.8条/m:d.节理裂隙除几处张开度很大外,其他的张开度一般都很小,延展性较差。节理裂隙中的充填物也很少,调查发现的节理裂隙充填物有方解石、绿泥石。(3)通过现场岩石取样测定获得了岩石物理力学参数;试验得到的蚀变闪长岩的平均单轴抗压强度为98.8MPa,所测得的弹性模量的平均值为4.42×104MPa,获得了变质闪长岩的应变值以及泊松比,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矿岩体声波特性现场测试表明:尖林山采区-60m回采进路两帮围岩松动圈范围大致在1.80m左右,现场矿体的纵波平均速度大致为4035.50m/s;龙洞采区-62m水平巷道两帮围岩松动圈范围在2.40m左右,现场大理岩组岩体的纵波平均速度为3625.90m/s;根据研究区巷道松动圈松动范围为1.80-2.40m,可大致计算出研究区巷道锚杆支护长度可参考设计为2.10-2.80m。2.巷道围岩失稳机理分析(1)巷道围岩主要的失稳形式:拉断破坏、局部落石破坏、剪切破坏与复合破坏、重剪破坏、潮解膨胀破坏、岩爆破坏。(2)影响主导围岩的稳定性因素:围岩地应力、地下水、岩体的完整性、围岩材料的质量、巷道断面以及综合因素。(3)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指标:围岩成分及其结构构造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构造结构面发育特征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导因素;围岩稳定性的控制因素受围岩风化程度和蚀变程度的影响;确定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基本因素之一是巷道埋深;地下水存在对围岩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巷道跨度影响巷道围岩应力状态,对巷道支护设计指标选取有影响;爆破扰动易引起相邻巷道的围岩松动、开裂或失稳破坏。3.不稳定区域巷道失稳数值模拟(1)不合理的开挖及支护顺序是影响交叉巷道失稳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不同类型交叉巷道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以下规律:a.对十字形、Y字形交叉巷道开挖数值模拟分析可知:交叉巷道选取不同的开挖顺序,巷道周围岩体的应力和巷道产生的应变不同。交叉巷道的开挖应该选择巷道开挖以后产生的变形量小、应力集中少的顺序为最优开挖顺序。开挖完一条巷道后要先对其支护,然后再开挖与其相交的巷道。b.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明显与施工过程相关。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交叉巷道时必须分析各个加、卸载过程,对比不同加、卸载顺序而导致的巷道塑性区范围、应力分布结果以及巷道围岩位移变形情况,选择最佳的卸载开挖顺序,从而采用优化的施工方法与优化的支护措施,以保证巷道交叉点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安全稳定。(2)矿岩接触带巷道围岩失稳特点及机理a.在研究区当前的采区分段水平和巷道断面尺寸形状下,大部分巷道和围岩可以保持自稳,虽然掘进后会产生次生应力场,但对于以铁矿石、大理岩、闪长岩等各种硬岩为主的采区备采巷道来说,这些硬岩本身的强度足以抵抗掘进后引起的附加应力。b.在矿岩接触带等岩性弱结构位置发生的破坏一般为沿着接触带层位的剪切破坏,相对巷道中心线不对称;局部巷道两帮会发生轻微的片帮,应力集中区随着塑性区的出现从岩壁向纵深转移,如果应力集中的强度超过围岩屈服强度,这个时候将产生新的塑性区,于是塑性区将随着新的塑性区的出现不断向纵深发展。(3)因为粉矿结构松散,物理力学性质差,强度低,因此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极其不利。(4)尖林山采区巷道稳定性数值模拟计算表明:巷道交差点以及矿岩接触带是巷道应力集中的主要区域,数值计算结果与课题组现场调查所确定的研究区不稳定区域基本吻合。进行不稳定区域巷道失稳机理的深入分析可为巷道稳定性支护提供可靠依据4.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1)不稳定区域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a.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可以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以确定交叉巷道的最优开挖顺序,确保巷道开挖后的稳定性,并对其进行支护设计,避免生产巷道的失稳垮塌,保证生产安全高效进行,提高矿山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b.锚杆加固对减少剪切和拉伸破坏的效果明显。喷混凝土对减少拉伸破坏优于锚杆支护,但在抵抗剪切破坏方面明显不如锚杆有效。锚喷联合支护下优势互补,剪切和拉伸破坏区以及围岩塑性区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c.采用超前支护方法。粉矿中的巷道掘进程序一般是:可以考虑在稳定性较好的地段直接掘进后进行临时支护,而在粉矿地段则必须采用超前支护,也就是首先将若干矿用工字钢插入掌子面顶部沿巷道走向,随后掏挖出矿石,安设临时支护紧接其后。d.优化粉矿巷道支护型式及结构尺寸。根据粉矿巷道围岩受力特点,增加巷道稳定性可以采用曲墙替代直墙,增加墙厚,增加底拱以及改善配筋这些方法。在粉矿巷道中,锚杆对顶拱的加固作用是有限的,若设计合理的锚杆参数,则对侧墙加固有一定效果。e.增加粉矿巷道稳定性的关键是改善施工方法。采用以下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初期冒落的产生和大的空隙发生在围岩与支护结构之间:在支护结构与围岩之间采用注浆和混凝土回填密实;改善似块状结构粉矿爆破参数,并减少扰动,最后喷射喷射混凝土;注浆小导管、管棚等超前支护措施可用在粉矿状结构和粉块夹杂状结构粉矿上。(2)根据所分析的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以及研究了分类指标选取的目的和原则,从单轴抗压强度Rc、结构面隙壁状态以及实测RQD值三个指标对大冶铁矿研究区的巷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分类选取,确定了大冶铁矿特征围岩作为神经网络学习的样本。通过利用神经网络非线形和具有学习与记忆功能,运用训练样本训练网络结构,最终建立了巷道围岩稳定性的神经网络识别模型。运用神经网络对巷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级。(3)进行了基于间接工程类比和整体加固设计计算的巷道喷锚支护设计的智能系统的研究,并利用Visual Basic6.0开发设计了此系统。(4)阐述了巷道围岩注浆与岩体锚注加固的作用,并根据大冶铁矿不稳定区域采场的实际情况,对注浆材料和锚注设备进行了选择,对巷道锚注施工方法进行了介绍。论文综合运用岩体力学、弹塑性力学、非连续介质力学、地下工程、工程地质学及现代数学、计算机编程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着力分析大冶铁矿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开发设计喷锚支护智能系统。论文选题具有多学科交叉、涉及面广等特点,同时课题研究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为大冶铁矿井下开采的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综合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论文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创新性:(1)综合运用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研究了大冶铁矿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破坏规律和失稳机理。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交叉巷道的最优开挖顺序,分析了矿岩接触带处巷道与岩性弱结构巷道围岩失稳特点及机理。(2)运用Visual Basic6.0开发设计了巷道喷锚支护智能系统。基于知识的人工智能程序,遵循支护设计的工程类比法和解析设计法的思想,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形和学习记忆功能,运用训练样本网络结构,确定了神经网络识别模型;运用神经网络对巷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级,基于间接工程类比和整体加固设计计算,运用Visual Basic6.0开发设计了巷道喷锚支护智能系统。论文在研究矿山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破坏规律、失稳机理及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岩体所处的地质环境及其本身的内部结构是很复杂的,若要更深入地了解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破坏规律和失稳机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1)在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矿岩接触带处巷道失稳机理分析时,忽略了周边巷道的影响,而矿岩接触带处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会受到周边巷道卸压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数值模拟时,造成了边界条件的不均匀性。(2)关于矿山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破坏规律与地质构造、矿山压力、开采空间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共同作用机理。(3)本文在运用三层M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分类时,采用了3个指标,分别为围岩的RQD值、抗压强度和节理裂隙隙壁状态。然而,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远不止3个,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分类指标的选择有待进一步优化。

韩智勇[4](2013)在《破碎倾斜中厚矿体分段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中,倾斜中厚矿体开采数目约占矿床开采总数的23%左右,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为破碎难采矿体。这部分矿体崩落矿石移动空间条件差、对采准工程可靠性要求高,一旦采准工程遭到破坏,其负担的矿量将成为永久损失,即使采取补救措施使采场得到开采,也将面临矿石损失贫化大的难题。因此,破碎倾斜中厚矿体的开采问题,多年来一直是许多崩落法矿山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中国有色建设集团于1998年从赞比亚联合铜矿有限公司(ZCCM)接手的谦比希铜矿,绝大部分矿体为典型的破碎倾斜中厚难采矿体。本文结合谦比希铜矿难采矿体条件,应用东北大学的“三律”适应性理论,从研究地压显现规律、岩体冒落规律和散体流动规律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的合理工艺技术,以使这类破碎倾斜中厚矿体得到高效安全开采。本文结合谦比希铜矿破碎倾斜中厚矿体的开采条件,围绕如下六方面内容展开研究工作。(1)通过对谦比希铜矿近矿岩体的结构面调查和点荷载试验、以及由此进行的各种类型岩体的稳定性分级,查明围岩的稳定性在稳定到极不稳定之间,其中矿体与近矿围岩中等稳定到极不稳定。通过分析矿岩可冒性得出,谦比希铜矿破碎倾斜中厚矿体,适合用巷道式作业的分段崩落法开采,并可依靠上盘围岩自然冒落形成分段崩落法的覆盖层。(2)实验得出谦比希铜矿的放出体下部较宽上部较窄,表明矿石散体的流动性差,因此,采用沿走向布置回采进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时,为取得良好的回采指标,需要采用较大的崩岩高度,以充分回采下盘富矿带。(3)采用巷道变形监测方法,实测了采场回采过程中其下穿脉巷道的变形过程,同时结合现场调查的巷道垮冒现象,研究了谦比希铜矿矿体与近矿岩体的地压显现规律。研究得出,谦比希铜矿主采区的采动压力集中作用于层、节理发育的矿体与近矿围岩,有效卸压区用卸压角表示为90°-99°,在卸压区的上盘侧有一高应力区,范围约为6m。(4)根据采动压力分布及地压显现规律的统计分析结果,提出卸压与让压组合方案开采技术,使倾角38°-50°之间的破碎中厚矿体得到了有效开采。(5)根据散体流动规律分析了谦比希铜矿矿石损失贫化大的原因,并从改进废石漏斗的形成过程入手,提出了分段崩落法导流放矿技术,试验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改善放矿条件,显着降低了矿石的损失贫化。(6)对倾角23°~38°的不稳难采矿体,运用放矿理论的放矿口分流效应,增大分段出矿时采场内的散体移动带宽度,由此提出了双进路分流出矿崩落法开采技术。实验室模拟实验与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双进路分流出矿技术可明显改善矿石回采指标。理论研究与在谦比希铜矿的生产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导流放矿技术、卸压与让压组合方案开采技术与双进路分流出矿技术,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开采工艺技术得到长足改进,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应用范围,可用于破碎倾斜中厚难采矿体,实现安全高效的开采目标。

孙祺年[5](2009)在《降低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丰山铜业现有的3种采矿方法都存在矿石贫损指标不理想,特别是矿石损失大的问题。经研究分析与生产实践,针对不同的采矿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节约了国家矿产资源,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郭忠林[6](2004)在《2003年云南采矿年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2003年云南矿业期刊和云南采矿界在全国矿业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以及有关云南矿业发展的论文,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等10个方面进行评述。

汪晓霖[7](2000)在《丰山铜矿南缘崩落法采区巷道地压特征及控制》文中认为对丰山铜矿南缘无底柱崩落法采区的巷道地压特征进行了探讨 ,针对其地压显现特点 ,结合工程实践和现场实验测量的结果 ,提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巷道的支护加固方案和地压控制措施。

丁祖峻[8](1992)在《现行采矿方法对丰山铜矿回采进路垮塌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丰山铜矿回采进路垮塌的现场调查和分析,初步探讨了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的特点与采区地压活动显现的必然联系,以及对回采进路大量垮塌的影响.

庄建安[9](1991)在《丰山铜矿松软岩层巷道支护的研究》文中认为丰山铜矿南缘矿带地下采矿巷道位于松软破碎岩层中,巷道变形、破坏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选用光面爆破-锚喷网支护方案。实践表明,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丰山铜矿井下巷道支护问题,而且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降低了矿石的贫化和损失,提高了矿山经济效益。

二、丰山铜矿南缘崩落法采区巷道地压特征及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丰山铜矿南缘崩落法采区巷道地压特征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时效性充填进路采矿采场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矿岩和充填体基本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2.1 试验准备
    2.2 试验结果
    2.3 试样强度与变形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矿岩蠕变力学行为试验与本构模型研究
    3.1 试验准备
    3.2 试验结果分析
    3.3 蠕变速率分析
    3.4 蠕变模型建立和参数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时效性的进路采矿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
    4.1 和睦山铁矿工程概况
    4.2 采矿进路围岩蠕变变形机理及破坏分析
    4.3 不同工况条件下采矿进路围岩稳定性分析
    4.4 采矿进路不同开挖回采顺序交互影响分析
    4.5 不同分层充填进路交互影响围岩稳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
    5.1 不同围岩类别采矿进路时效性支护优化设计
    5.2 基于时效性采矿进路支护参数优化分析
    5.3 采矿进路净空收敛监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矿柱回收过程充填体与围岩稳定性及安全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矿山矿柱回采现状
        1.2.2 岩体压力理论发展历程
        1.2.3 地压控制研究
        1.2.4 矿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2.5 矿柱监测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矿柱回收开采力学状态及稳定性分析
    2.1 矿柱失稳破坏机理
    2.2 数值分析的矿柱体条件
        2.2.1 矿柱体概况
        2.2.2 矿柱体充填开采工艺
    2.3 数值分析方案设计
        2.3.1 数值分析模型
        2.3.2 计算方案
    2.4 数值分析结果论述
        2.4.1 矿柱体静力分析
        2.4.2 矿柱动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充填体和围岩应力匹配性分析
    3.1 充填体与围岩力学作用机理
        3.1.1 充填法的分类
        3.1.2 尾砂胶结充填体与围岩力学作用机理
    3.2 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实验
        3.2.1 尾砂物理特性
        3.2.2 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
    3.3 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及其模型分析
        3.3.1 充填体损伤力学理论概述
        3.3.2 充填体损伤模型分析
    3.4 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模型建立
    3.5 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规律分析
        3.5.1 不同配比充填体损伤规律
        3.5.2 充填体变形能量分析
    3.6 尾砂充填体和采空区岩体匹配分析
        3.6.1 充填体与岩体力学分析模型
        3.6.2 充填体破坏灾变分析
        3.6.3 充填体和采空区岩体匹配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柱回收开采安全监测监控研究
    4.1 安全监测方案
        4.1.1 监测方法简述
        4.1.2 监控布点与监测要求
        4.1.3 监测方案分析
    4.2 采场地压安全监测
    4.3 采场与地表沉降及变形监测
        4.3.1 采场岩体应力及位移监测
        4.3.2 地表岩移监测
        4.3.3 地下位移监测
    4.4 矿柱回收开采安全监测预警综合决策系统设计
        4.4.1 监测预警决策系统组成
        4.4.2 矿柱开采监测监控体系设计
        4.4.3 矿柱开采监测预警软件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大冶铁矿矿柱回采充填开采数值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5.1.2 矿区地质概况
        5.1.3 铁门坎采区开采现状与残留矿柱统计
        5.1.4 矿柱充填回收关键技术
    5.2 回收开采矿柱工艺比选分析计算
        5.2.1 顶底柱回采方案与工艺
        5.2.2 点柱回采方案与工艺
    5.3 充填法开采矿柱安全性验证
        5.3.1 区段开采顺序的确定
        5.3.2 数值模拟模型及参数
        5.3.3 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大冶铁矿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巷道支护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2.1 矿区工程地质概况
        2.1.1 矿体的形态与产状
        2.1.2 矿石成分与结构
        2.1.3 围岩蚀变
        2.1.4 水文地质
        2.1.5 矿床工程地质特征
    §2.2 研究区现场工程地质勘察与分析
        2.2.1 概述
        2.2.2 不稳定区域巷道失稳调查
        2.2.3 不稳定区域现场勘察与分析
        2.2.4 不稳定区域采场节理裂隙调查
    §2.3 研究区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2.3.1 前人研究成果
        2.3.2 岩石物理力学特性试验成果
    §2.4 矿岩体现场声波特性测试
        2.4.1 测试方法及原理
        2.4.2 现场测试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巷道围岩失稳机理分析
    §3.1 围岩失稳类型及失稳机理分析
    §3.2 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因素分析
    §3.3 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指标选择
        3.3.1 主要指标的选取原则
        3.3.2 影响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稳定区域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4.1 概述
    §4.2 交叉巷道失稳数值模拟
        4.2.1 概述
        4.2.2 十字形交叉点开挖过程
        4.2.3 Y字形交叉点开挖过程
    §4.3 矿岩接触带处及粉矿巷道失稳数值模拟
        4.3.1 概述
        4.3.2 矿岩接触带的地质条件及应力环境
        4.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4 计算参数和结构单元的选取
        4.3.5 模拟过程与计算结果
        4.3.6 粉矿巷道失稳数值模拟
    §4.4 尖林山采区巷道稳定性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冶铁矿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5.1 不稳定区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5.1.1 交叉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5.1.2 矿岩接触带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5.1.3 粉矿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5.2 喷锚支护设计
        5.2.1 喷锚支护设计原理
        5.2.2 支护工程的类比设计
        5.2.3 支并设计的解析计算设计
        5.2.4 喷锚支护设计流程
    §5.3 应用BP网络模型评价巷道围岩稳定性
        5.3.1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的确定
        5.3.2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样本的确定
        5.3.3 BP网络模型在围岩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5.4 喷锚支护设计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
        5.4.1 巷道支护设计智能系统设计思想
        5.4.2 推理方式与控制策略
        5.4.3 喷锚支护设计智能系统的开发
        5.4.4 智能系统的应用
    §5.5 喷锚支护技术施工工艺
        5.5.1 注浆材料的选取
        5.5.2 锚注系统
        5.5.3 锚注施工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破碎倾斜中厚矿体分段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2.1 地压控制研究现状
        1.2.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谦比希铜矿地质概况及岩体稳定性分级
    2.1 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矿区地质
        2.1.3 矿床地质条件
        2.1.4 矿体矿化特征
    2.2 近矿岩体稳定性分级
        2.2.1 岩石点荷载强度测定
        2.2.2 岩体结构面调查
        2.2.3 岩体稳定性分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谦比希铜矿矿石散体流动参数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制备与实验模型
    3.2 实验方法
    3.3 无限边界条件下散体流动参数实验
        3.3.1 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3.3.2 实验放出体形态与散体流动参数
    3.4 半无限边界条件下散体流动参数实验
    3.5 倾斜壁边界条件下散体流动参数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谦比希铜矿崩落法采动压力测试分析及地压显现规律研究
    4.1 分段崩落法采动压力测试分析
        4.1.1 基本原理
        4.1.2 测试地点与测试方案
        4.1.3 测试过程与测试结果
        4.1.4 测试结果分析
        4.1.5 本节小结
    4.2 地压显现规律研究
        4.2.1 矿岩冒落情况概述
        4.2.2 地压破坏的特点
        4.2.3 沿脉凿岩巷道遭地压破坏的原因分析
        4.2.4 巷道地压控制方法
        4.2.5 本节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段崩落法导流放矿开采技术研究
    5.1 概述
    5.2 导流放矿实验研究
        5.2.1 导流放矿技术简介
        5.2.2 实验原理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导流放矿工业试验研究
        5.3.1 试验采场条件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卸压与让压组合方案开采技术研究
    6.1 卸压与让压组合方案基本原理
    6.2 现场工业试验研究
        6.2.1 试验采场条件
        6.2.2 试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进路分流出矿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
    7.1 概述
    7.2 分流出矿实验研究
    7.3 现场工业试验研究
        7.3.1 试验采场条件
        7.3.2 试验过程与试验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5)降低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地质及开采概况
    1.1 南缘矿带
    1.2 北缘矿带
    1.3 矿山开采简述
2 减少矿石损失贫化的措施
    2.1 南缘上向分段碎石胶结充填法
        (1) 创造爆破补偿空间, 改善爆破效果。
        (2) 回收采场底部两侧三角矿柱的矿量。
        (3) 保证充填体质量, 减少矿石损失。
    2.2 南缘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2.3 北缘壁柱式上向尾砂充填法
        (1) 优化北缘采矿方法, 减少壁柱损失。
        (2) 在底柱上面恢复铺设钢筋混凝土隔离层, 提高底柱回收率。
        (3) 坚持尾砂胶结铺面, 减少矿石损失贫化。
3 结 论

(7)丰山铜矿南缘崩落法采区巷道地压特征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工程地质概况
3 采区巷道破坏特征
4 采区地压显现的原因及支护措施
    4.1 采区地压显现的原因
    4.2 巷道稳定的支护措施
5 结语

四、丰山铜矿南缘崩落法采区巷道地压特征及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时效性充填进路采矿采场围岩稳定性研究[D]. 张玉烽.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2]矿柱回收过程充填体与围岩稳定性及安全监控研究[D]. 庞奇志.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3]大冶铁矿井下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D]. 邹灿.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4]破碎倾斜中厚矿体分段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D]. 韩智勇. 东北大学, 2013(03)
  • [5]降低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的研究与实践[J]. 孙祺年. 采矿技术, 2009(03)
  • [6]2003年云南采矿年评[J]. 郭忠林. 云南冶金, 2004(02)
  • [7]丰山铜矿南缘崩落法采区巷道地压特征及控制[J]. 汪晓霖. 工业安全与防尘, 2000(01)
  • [8]现行采矿方法对丰山铜矿回采进路垮塌的影响[J]. 丁祖峻. 有色矿山, 1992(02)
  • [9]丰山铜矿松软岩层巷道支护的研究[J]. 庄建安. 长沙矿山研究院季刊, 1991(03)

标签:;  ;  ;  ;  ;  

凤山铜矿南缘崩落采区巷道地压特征及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