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国内外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发展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苏敬丽[1](2021)在《海州湾紫菜养殖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影响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州湾紫菜养殖作为连云港重要的渔业产业,其养殖规模的动态监测和产业发展内在驱动力分析对紫菜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整片海域的生态环境评估有着重要作用。海州湾紫菜养殖空间格局变化受到周围核电厂温排水、基础设施建设(龙桥)、价格、政策等驱动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以海州湾2004—2019年冬春两季时相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面向对象分类特征算法提取紫菜养殖区的时空动态变化状况和近岸人工开发信息,并利用传统的辐射传输模型法反演海州湾紫菜养殖区附近田湾核电站周围海域海表温度,分析核电站温排水、龙桥、紫菜生产价格指数、政策等因子与海州湾紫菜养殖格局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面对对象分类特征算法将图片分割成小的对象,采用最近邻法结合地物的形状、纹理、光谱特性、密度、像元个数等特征指标来确定分割对象的类别,提取单个养殖像元。结果表明:空间上,海州湾紫菜养殖区总体变化趋势是从近岸向外海拓展,由沿海岸线带状分布变成片状分布在整个海州湾;时间上,2004年紫菜养殖面积最少为1551公顷,占江苏省紫菜养殖面积约1/13,2004—2015年紫菜规模缓慢增长,2015—2018年紫菜养殖扩张强度增加,增长幅度逐年上升。2018-2019年养殖整体面积稍微减少下降,但养殖面积也占江苏省紫菜养殖面积1/2左右。徐圩外海是传统的紫菜养殖区,2004—2019年一直分布着大片紫菜养殖区。随后规模不断扩张。由此可见海州湾紫菜养殖在江苏省紫菜养殖中地位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养殖分布由近岸发展逐渐向外海扩展且分布格局受龙桥建设的影响。(2)采用2004—2018 Landsat TM/ETM+/OLI多光谱影像数据,使用辐射传输法对紫菜养殖区田湾核电站附近海域进行海表温度反演。研究表明2013—2018年田湾核电站排水口处海表温度最高,排水口海表面温度高于环境背景温度大于5℃,从排水口向外海的海水温度呈下降趋势,直至海表水温度不受核电站温排水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状态呈扇形分布。分布形态与潮汐状态存在一定密切关系。田湾核电站附近海域温排水与周围紫菜养殖区进行空间分析,表明紫菜养殖区与核电站温排水在空间上交集比较少,紫菜养殖斑块在温升超过3℃的范围内几乎没有分布,养殖区与温升的交集在2℃温升区,前人研究表明藻类在海水基准温度相差3°C之内,影响不大。因此田湾核电站温排水对于周围紫菜的养殖没有造成不良影响。但核电站在空间上影响了海州湾紫菜养殖的空间分布形态,由之前的沿岸发展趋势转变为离岸向深海发展。(3)将海州湾2004—2018年紫菜养殖面积与价格、政策和龙桥建设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5年紫菜养殖面积与对应的价格、龙桥、政策等数值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有着比较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养殖面积与价格、龙桥长度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相关关系系数分别为0.79、0.84,由此可见紫菜养殖面积和龙桥长度、价格呈现极强相关性,表明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而养殖面积与政策不显着性(p>0.05),相关系数为0.34,相关性弱。通过分析紫菜养殖面积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整体相关性,揭示了紫菜养殖离不开市场价格作用机制与海岸工程建设以及政府政策的扶持作用。

周敏[2](2021)在《烟台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与近海大型藻类灾害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台市海岸线曲长,海岸带资源丰富,但当前海岸带区域正面对着重大的压力。近年来,海岸带地区的开发利用如港口码头、围海养殖等人类活动对近海海水产生较大影响,烟台近海不断监测到有赤潮和浒苔的发生,海域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其灾害的发生是否与海岸带人类活动有关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烟台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对近海大型藻类灾害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烟台市近海2公里范围的海岸带地表覆盖信息及烟台近海大型藻类灾害信息进行矢量提取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同时对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对近岸赤潮和绿潮灾害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研究讨论了两种藻类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1)根据遥感提取的2000-2019年烟台市海岸带地表覆盖信息,分析发现研究区面积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加的趋势,由2000年的818.11 km2增加到了2019年的984.02 km2,受人类活动影响,各地类监测面积在不断增加,构筑物、人工堆掘地和水域的面积增加尤为明显,海岸带地表覆盖类型主要从裸露地和水域转移到构筑物和林草覆盖等。烟台海岸带的人类活动强度数值总体上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中龙口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等区域的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较高且较为集中。(2)烟台市近海海域赤潮灾害的发生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不确定的。从时间分布特征上看,2000-2019年烟台市赤潮灾害暴发的次数及影响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赤潮暴发次数最多的时段为2000-2010年间,共暴发14次,累积影响面积达到2108.40 km2。在空间分布特征上,该海域赤潮灾害多发区域位于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近海海域。2011-2019年南黄海的浒苔覆盖面积整体上是有所增加的,浒苔灾害的覆盖面积达到最大值是发生在2015年6月21日,其面积值为1714.21 km2,而后其覆盖面积开始减少,但影响范围没有随之减少,反而有升高的趋势。监测发现浒苔灾害一般于5月中下旬出现在江苏省浅滩近海区域,然后迅速生长繁殖并于6月末7月初会出现在烟台威海南部近海海域等区域并进入消亡阶段。(3)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与赤潮灾害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近岸陆源人类活动导致的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污染,相关关系较强的陆源用地类型是水域(R=0.807)、构筑物(R=0.786)等。而烟台市南部海域的浒苔灾害则是由发生在江苏浅滩的紫菜养殖阀架上的浒苔漂移而来产生的,其产生与烟台市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的相关性较小,而其生长繁殖则会直接影响海水水质指标的变化,进而对近岸人类活动等造成影响。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3](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姜日凡[4](2020)在《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满足船舶控制系统的发展需要,各种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大量应用于船舶中,如果使用有线网络连接这些设备,会制约设备的移动性和灵活性,并且船舶使用有线网络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应运而生。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实现船舶智能终端和传感器的按需部署,具有移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低成本以及方便维护等特点,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船舶内布线空间狭窄而施工困难等问题。目前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应用于船舶监控和定位等领域,本文尝试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船舶操舵系统的冗余网络,进行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首先,针对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有限和实时性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Mindows,并提出了一种基于Mindows的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功耗管理方案,主要从操作系统层面对节点进行了低功耗设计,分别从节点微处理器、外围设备以及电池能量方面进行了电源管理设计。通过测试结果验证,该方案能有效地降低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功耗,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且系统运行稳定。其次,为了满足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的需要,方便地开展所研究算法的仿真测试实验,本文利用VB设计一套基于实际的GPRS和ZigBee网络的近海或内河船舶航向保持控制仿真平台,弥补了单一软件仿真的局限性。实验结果验证了在该平台通过远程及近距无线网络进行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的可行性和该平台的实用性。再次,针对船舶在海上运动的大时滞和非线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船舶大时滞和非线性情况的灰色预测简捷鲁棒控制算法,采用改进的灰色模型对船舶航向偏差进行实时预测,并将预测值应用于船舶航向简捷鲁棒控制器。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具有形式简捷、参数易整定、鲁棒性强等优点。最后,针对需要安装冗余控制网络的船舶,本文提出以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为船舶操舵系统冗余网络的方案;针对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诸多问题,本文从控制和通信的联合设计角度解决这些问题,从通信角度出发,设计基于并行不相交多路径路由的ZigBee网络,保证控制算法有效实施;从控制角度出发,设计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器将灰色预测模型和基于非线性反馈的船舶航向保持积分Backstepping简捷鲁棒控制相结合进行时延和丢包补偿控制。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案能优化无线网络控制的整体性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本文通过仿真验证,将无线网络控制应用于船舶航向保持控制中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并且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随着无线网络技术不断成熟完善,船舶控制系统采用无线网络代替有线网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王君[5](2020)在《海岸带典型用海地物遥感监测与时空演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海岸带是对物理化学、生物、形态过程做出反应的敏感区域,由于海岸带区域覆盖范围广、变化速度快,导致对该区域的长时间监测和管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同时,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极易受到人类化(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和海水养殖)和气候变化(如河流排放、海浪、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受到各国学者、管理者与决策者的密切关注。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较为强烈的典型用海地物主要包括海岸线和海水养殖区。海岸带作为人类活动密集的场所,其频繁的经济和贸易活动导致海岸线功能类型发生变化,同时,人口增长带来的食物需求的增大促进了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因此,亟需对海岸带典型用海地物进行遥感监测,深入研究监测的方法并进行时空演变分析。该研究是有效保护海岸带资源,科学管理海岸带生态环境、海岸带经济以及海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本文在分析利用不同遥感技术手段对海岸带区域典型用海地物开展调查和监测分析的优缺点基础上,对海岸带典型用海地物的自动提取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然后将提取方法分别应用于不同研究区进行检验,并将其进行时空机理分析,实现了海岸带典型用海地物时序信息提取及时空分析的系统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目前海岸线特征存在模糊性、不同环境背景下海岸线特征表现复杂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的海岸线自动提取与属性分类思想。该方法通过海岸线提取和海岸线周边面状用地类型分类,将线面进行结合,实现海岸线自动分段及其属性的判别。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样本和实测数据,本文方法提取的海岸线位置精度可达到87%以上,且分类的总体精度可以达到84%以上。该方法在参数设置和属性分类方面有了极大的简化,有利于解译者的操作,且鲁棒性较强。(2)针对目前复杂海水背景下海水养殖区存在特征不明显,提取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边缘特征的面向对象海水养殖区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浮筏养殖区目标叶绿素浓度较高的特点,将基于分割的图像解译思路和基于人眼视觉显着机理相结合,充分利用海水养殖区边界在15-30米的中分辨率影像中较为清晰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海水养殖区域的提取精度。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海水背景单一时本文方法的F-Measure值达到95%左右;在海水背景复杂时本文方法的F-Measure值较OBVS-NDVI方法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鲁棒性。(3)基于上述海岸线自动提取及分类方法研究,以印度尼西亚研究区为例,开展了该区域28年间海岸线不同类型的时空演变格局分析研究,解决了印度尼西亚群岛国家长时序海岸线时空演变信息空缺的问题。从海岸线利用度指数、海陆格局面积指数、等级分割角度综合分析海岸线的空间格局变化和开发利于程度。结果表明:在全国尺度上,28年间印度尼西亚海岸线总长度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工岸线的增长;在岛屿尺度上,海岸线开发利用度上涨最大的岛屿是加里曼丹岛,其开发利用的形式是以牺牲红树林岸线为代价;在省级尺度上,海岸线开发利用度变化最大的省份是南苏门答腊省,开发利用度指数从1900年的100提升到2018年的266.43;印度尼西亚海岸线陆海格局变化趋势主要是向海扩张,其中,廖内省陆地面积的扩张规模最为显着,增加约177.73km2,占全国陆地增加总面积的23.08%,西爪哇省的海水侵蚀最为严重。通过结合同期的人口、经济等数据分析发现,地形因素是该区域人工海岸线不断增长及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4)基于上述海水养殖区自动提取方法研究,开展了中国渤海-黄海区域1990-2018年间海水养殖区遥感提取与监测研究,解决了中国渤海-黄海区域长时序海水养殖区制图分析信息空缺的问题。从土地利用动态度、重心迁移、欧氏距离角度综合分析海水养殖区的演变轨迹、格局变化及开发利用程度。结果表明:1990-2018年期间,中国渤海-黄海区域不同省份的海水养殖区面积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为江苏省,增加面积为520.34km2;海水养殖区面积重心迁移的距离从大到小排列为江苏省、辽宁省、山东省,其中江苏省迁移距离最大,为48.78km;探讨海水养殖区时空变化的原因发现,各时期海水养殖区分布变化主要受当地政策和经济发展双重因素的制约。(5)通过研究海岸线和海水养殖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GIS技术将海岸带典型用海地物同海域功能政策管理进行叠加分析,解决了政策管理制定与监督中缺乏基础数据支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困难的问题。结果表明:1990-2018年期间,印度尼西亚区域严格保护岸段的百分比由74.05%下降至67.95%,下降了6个百分点,长度减少了4997.47km,因此对印度尼西亚岛屿海岸线划分不同保护等级并监测,将有助于海岸线的管理和控制。对山东省海洋功能区政策的评估发现,海洋功能区划的颁布对农渔业区海水养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监测期间也发现了一些与政府规划不一致的区域,其中港口航运区域和海洋保护区域是海水养殖扩展的主要区域,同时,本文发现研究区存在海水养殖区与旅游相结合的海洋复合功能现象。

朱杰[6](2020)在《风云四号卫星闪电数据质量控制与闪电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星地闪电探测技术,为监测和研究闪电活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手段。高轨道卫星闪电探测,具有独特的平台优势,是当今各国争相发展的新技术。搭载于风云四号A气象卫星(FY4A)上的闪电成像仪LMI(Lightning Mapping Imager),是我国首枚、世界首批静止轨道闪电光学探测载荷,其数据获取与服务、数据质量控制、星地数据比对与校验,多源闪电数据融合应用是国家亟需的重要研究课题。依据LMI地面应用系统信息流的逻辑关系,本论文分析了太空单粒子轰击对LMI输出数据的影响,提出了地面控制自主修复和多级数据校验方法,设计了LMI多级数据服务平台;根据LMI输出多级数据的特点,分别研究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多层阈值判识技术的LMI多级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提高了LMI数据质量;基于星地多源数据,从个例和统计特征两个层面,分析了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闪电活动特征,研究了LMI数据与传统地基闪电探测数据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星地数据协同分析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⑴为了解决宇宙单粒子轰击造成LMI输出数据错误的问题,提出了地面控制自主修复方法,经过检验,修复指令生成正确率达到100%,平均修复时间不超过1分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单粒子撞击效应对于LMI探测数据的影响;研究了LMI数据校验方法并设计了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了LMI数据的可靠获取,挖掘定制时空区间内的闪电活动与深对流降水之间的统计特征关系,提供了规范、精准、高效的数据服务。⑵分析了LMI中L0级、L2级数据组织结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多级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生成了L0级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建立分类回归树模型、朴素贝叶斯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机器学习模型、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分类识别方法,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L0级闪电数据。根据闪电活动与强对流天气过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了多源数据判识阈值的选取方法,提出了基于多源气象资料的多层次L2级Group数据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实例和地基闪电数据比对,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提升了LMI数据的质量。⑶分析了星地观测得到的闪电资料间的关系,提出了星地多源闪电探测数据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实例研究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相对于地基闪电定位系统,LMI能够更快速地探测到云闪,从而提早对强对流过程预警;卫星探测的闪电次数通常是地基探测的闪电次数的5-10倍;LMI在白天的探测能力更强,定位精度更高;星地数据的匹配比例在年际、季节、时刻等不同时间尺度下,均呈现良好的一致性,但星地数据匹配比例在我国东西部差异较大,且与闪电信号强度不相关,反映出星地系统不同的探测优势。⑷挖掘了LMI数据与传统地基闪电探测数据的不同特点及二者在强对流监测中的联合应用价值,分别研究了我国境内陆地云地闪比率及变化规律、我国近海海域及台风中的闪电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境内陆地云地闪比率Z平均值为2.82,平均标准偏差0.31,且与纬度、正负地闪比例相关度不高;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差异影响,我国四个近海海域闪电活动在季节、时段、昼夜以及峰值电流强度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异;闪电主要集中于超强台风阶段爆发;台风移动路径两侧闪电活动分布并不均衡;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台风两次登陆前,也出现了较密集的闪电活动;密集的闪电活动,主要出现在TBB 210K的低云顶亮温区;LMI多级闪电数据的频次/密度变化与距台风中心眼距离密切相关,径向上基本呈现强-弱-强的三圈阶段性震荡分布特征;眼壁区闪电活动与台风强度的关联程度,要高于外雨带,表征了LMI能够对台风中不同强度的闪电进行更全面地探测,有助于加深对台风中闪电活动特征的认识。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升了LMI数据获取的可靠性、数据服务的精准性,提高了LMI多级数据质量控制的研究水平,实现了星地闪电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对我国星载闪电探测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后续相关仪器的优化,具有较好地理论指导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袁鑫[7](2020)在《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生态影响分析》文中提出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空间,当前,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世界粮食生产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尤其在近岸地区,适宜的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促使近岸地区的水产养殖业快速掘起。近岸地区作为海陆交界地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突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对近岸地区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海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是中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水产养殖业发达,但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废水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掌握海南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情况,对其造成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估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海南近岸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Landsat多时相遥感数据,结合国产高分(GF)卫星影像、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土地利用类型和海洋水质数据等辅助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提取了海南岛1987-2018年共计8期近岸水产养殖信息,分析了海南岛水产养殖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水产养殖对近岸生态景观及近海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18年海南岛近岸地区水产养殖面积大幅度增长,31年间面积共增加22605公顷,其中1995-2015年为增长最快时期;2015年后,水产养殖面积出现少量减少。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区分布呈“东多西少”的特点,各地发展速度不均衡,水产养殖区质心总体表现为向东北方向的不断迁移,共移动72.9km,且养殖区的景观格局变得越来越复杂,水产养殖业长期呈无序发展状态。(2)水产养殖的快速扩张对海南岛近岸生态景观及水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1990-2015年海南岛近岸地区水产养殖主要表现为各类型土地向养殖用地大量转入,造成大量土地流失,其中,水产养殖用地和红树林湿地的竞争关系最为显着,水产养殖扩张已成为红树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水叶绿素a浓度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海南岛水产养殖面积与近海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说明水产养殖致使浮游植物增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3)长期以来,缺少科学的管理和政策支持是海南水产养殖业发展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生态修复工作已不断开展,本文基于对谷歌地球高分辨率数据对海南岛生态修复状况进行了监测,发现在2010年后,东寨港、铁炉港等多地区“退塘还林”“退塘还湿”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海南水产养殖业将会更加科学规范。本研究揭示了 30余年来海南岛水产养殖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海南岛渔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能为促进海南岛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发展和转型,推动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王思成[8](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钟雅枫[9](2020)在《湛江近海水产养殖区高分辨率遥感提取及分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技术具有的观测范围大、重访周期短、获取地物信息丰富等优点越发凸显,被广泛运用于农业、渔业生产活动之中,并逐步替代了人工巡检式的传统农业、渔业资源调查形式,成为农业、渔业资源调查监控的重要技术手段。湛江位于雷州半岛东部,渔业资源丰富,渔业捕捞和养殖历史悠久,是广东省的主要水产养殖区之一。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区遥感监测技术主要运用于福建、江苏、山东等地区,可大幅提高该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针对湛江养殖区的遥感监测研究还鲜有报道,开展基于遥感技术的湛江近海养殖区监测研究,对于提高遥感技术在广东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省湛江市近海筏式养殖区和养殖池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国产高分辨率的GF-1 PMS影像和ZY-3 01A影像为数据源,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物多种特征,并将阈值法与面向对象分析法相结合的提取方法—多特征分析法。多特征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为利用多个特征指数方法构建特征指数,区分养殖区和海水等地物,结合巴氏距离法选取地物敏感波段构成波段特征集。然后运用改进后的约束能量最小化算法对养殖区目标地物进行增强,削弱背景光谱信息,对遥感图像进行增强处理。接着运用Otsu算法计算出地物提取的最佳阈值,将Otsu提取的结果与阈值分割后的单波段影像进行差运算,对目标地物进行初步提取,最后针对筏式养殖区和养殖池区域干扰物的特点,将初步提取后的筏式养殖区和养殖池区域分别运用灰度共生纹理矩阵和面向对象法的几何形状阈值分割方法来进行养殖区地物干扰物体定制化剔除,从而实现养殖区的精确提取。本文针对多特征分析法的提取精度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价,并运用传统监督分类方法中的神经网络法、支持向量机法和最大似然法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同谱异物”、“同物异谱”现象较为明显的养殖区域,本算法仍能有效克服背景地物干扰,得到较高精度的筏式养殖区和养殖池区域提取结果。与监督分类相比,本算法总体精度均达到96%以上,Kappa系数均在0.93以上。精度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特征分析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提取湛江近海水域中的水产养殖地物,并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本研究成果可为渔业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持和决策依据,有助于提高沿海水产养殖业科学规划和科学治理能力。

崔鹤怀[10](2020)在《基于.NET的拖航中拖缆张力监测与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文中指出海上运输是使用船舶通过海上航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港口之间运送货物的一种方式,因其成本低、运输量大及不受道路、轨道的限制等特点,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随着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现代化的造船技术日益精湛,信息技术日益强大,船舶趋向大型化、信息化、自动化发展。拖带航行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海上航渡的主要方式之一。突然失事或者失去动力的船舶,需要拖船拖带航行到安全海域;海洋平台或水下潜器,需要拖船由港口或岸基码头拖带至指定作业海域。船舶拖带航行作业经常在天气海况恶劣情况下进行,需要考虑较多的因素,使得拖带航行难度增大,容易发生断缆事故,断缆后极易再度发生二次事故。本文旨在通过拖航装置反馈信息、拖船信息和被拖船信息的综合处理,实现拖航中拖缆参数实时监测,实现不同拖航工况下辅助决策提示,提高拖航自动化,降低拖航风险。本文针对自动拖缆机在拖缆张力、长度、悬垂量及船速方面的局限性,建立拖航中拖缆张力监测和辅助决策系统。整个系统基于Visual Studio.NET2017平台,使用C#作为编程语言,实时监测系统利用船舶上测速仪、自动拖缆机、测深仪及拖船和被拖物信息,实现拖航速度、拖缆张力、拖缆长度、拖缆悬垂量和拖缆极限参数(拖缆最大、最小悬垂量、最小破断拉力、最小安全长度)等相关拖缆数据实时显示,分析拖缆张力过载、张力波动过大、悬垂量过大、悬垂量不足、连续松缆等拖航工况下自动拖缆机不足,对拖航中拖缆相关参数数据超限预警或报警,给予辅助决策提示。利用悬垂量公式和相关标准和文献,根据拖缆实时张力和规定悬垂量反推出推荐拖缆长度。运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实现拖缆相关实时数据保存和导出,方便后续对发生警报或是事故原因的查阅和分析。本文通过拖缆张力监测与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实现拖航中拖缆参数信息更加全面的监测,有效提高拖航中拖带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降低船员因恶劣环境或疲劳造成的人为失误率,保障拖航安全。

二、国内外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发展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发展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海州湾紫菜养殖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影响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水产养殖区信息的研究进展
        1.3.2 驱动力分析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数据
        2.2.1 遥感数据
        2.2.2 调查数据
    2.3 数据处理
        2.3.1 遥感数据预处理
    2.4 研究方法
        2.4.1 海表养殖区的识别方法
        2.4.2 海表温度反演算法
        2.4.3 基准温度的选取
第三章 海州湾紫菜养殖时空分布与分析
    3.1 养殖信息提取结果
    3.2 紫菜养殖区空间分析
    3.3 龙桥与养殖区的空间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排水与紫菜养殖区的空间分析
    4.1 核电站基本介绍
    4.2 海表温度反演及温升结果
    4.3 分析核电厂温排水对周围养殖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
    5.1 驱动因子的选择
    5.2 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烟台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与近海大型藻类灾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研究
        1.2.2 浒苔灾害监测研究现状
        1.2.3 赤潮灾害监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结构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2.2.1 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2.2 实测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2.3 其他参考数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分析
    3.1 海岸带地表覆盖类型变化监测研究
        3.1.1 海岸带地表覆盖提取方法
        3.1.2 海岸带地表覆盖分布情况
        3.1.3 海岸带地表覆盖变化及转移分析
        3.1.4 海岸带地表覆盖类型及影像分类精度分析
    3.2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空间模拟
        3.2.1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变化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藻类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
    4.1 浒苔赤潮分析方法研究
        4.1.1 浒苔提取及分析方法
        4.1.2 赤潮统计分析方法
    4.2 浒苔时空分布情况
    4.3 赤潮时空分布情况
        4.3.1 赤潮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
        4.3.2 赤潮灾害的空间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岸带人类活动与近海大型藻类灾害响应关系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5.1.2 核密度估计方法
    5.2 人类活动与赤潮灾害响应关系分析
        5.2.1 人类活动强度对赤潮灾害影响分析
        5.2.2 赤潮灾害对近海生态环境因子响应分析
    5.3 人类活动与浒苔灾害响应关系分析
        5.3.1 人类活动强度对浒苔灾害影响分析
        5.3.2 浒苔灾害对近海生态环境因子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4)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船舶自动舵的研究现状
        1.2.1 自动操舵仪的发展
        1.2.2 自动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常见问题
        1.3.2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无线网络在船舶中的应用研究
        1.4.1 远程无线网络在船舶中的应用研究
        1.4.2 近距无线网络在船舶中的应用研究
    1.5 本领域待研究的问题
    1.6 本文主要工作与内容
2 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能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研究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低功耗调度机制
    2.3 Mindows操作系统
        2.3.1 Mindows的文件组织结构
        2.3.2 定时器触发的实时抢占调度
        2.3.3 信号量
        2.3.4 队列
    2.4 基于Mindows操作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低功耗设计
        2.4.1 微处理器的低功耗设计
        2.4.2 外围设备的低功耗设计
        2.4.3 电池管理实现
    2.5 测试与验证
        2.5.1 基于Mindows的节点节能测试
        2.5.2 节点节能对比测试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测试平台
    3.1 引言
    3.2 仿真测试平台设计及工作流程
    3.3 仿真平台各模块功能
        3.3.1 近距无线网络模块
        3.3.2 远程无线网络模块
        3.3.3 船舶模型模块
        3.3.4 本地和远程控制器模块
    3.4 节点硬件设计
    3.5 节点软件设计
        3.5.1 传感器和路由节点软件设计
        3.5.2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3.6 界面设计
    3.7 仿真实例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灰色预测的船舶航向简捷鲁棒控制
    4.1 引言
    4.2 船舶平面运动数学模型
        4.2.1 状态空间型船舶平面运动数学模型
        4.2.2 航向保持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
    4.3 灰色预测算法
        4.3.1 GM(1,1)基本预测模型
        4.3.2 改进的GM(1,1)预测模型
    4.4 船舶航向简捷鲁棒控制器
        4.4.1 闭环增益成形算法
        4.4.2 简捷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4.5 仿真实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冗余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
    5.1 引言
    5.2 从通信角度出发设计多路径ZigBee网络
        5.2.1 并行不相交多路径路由发现
        5.2.2 基于能量均衡的并行不相交多路径选择策略
    5.3 从控制角度出发设计船舶航向保持控制器
        5.3.1 基于WiNCS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器设计
        5.3.2 灰色预测模型
        5.3.3 基于非线性的船舶航向保持积分Backstepping简捷鲁棒控制器
    5.4 仿真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海岸带典型用海地物遥感监测与时空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用于遥感监测的用海地物
        1.1.2 海岸线遥感监测发展趋势
        1.1.3 海水养殖区遥感监测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海岸线解译及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1.3.2 海水养殖区提取及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1.3.3 海岸带典型用海地物变化与海域政策
        1.3.4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面向对象的海岸线自动提取与属性分类方法研究
    2.1 海岸线分类体系及解译标志
        2.1.1 海岸线分类体系
        2.1.2 海岸线解译标志
    2.2 海岸线提取分类算法详细步骤
        2.2.1 影像预处理
        2.2.2 融合边缘特征的区域合并算法海岸线提取
        2.2.3 基于海岸线的陆地-海洋缓冲区建立
        2.2.4 基于面向对象的缓冲区土地分类
        2.2.5 海岸线属性分类
    2.3 实验区简介
    2.4 精度评价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融合边缘特征的面向对象海水养殖区提取方法研究
    3.1 海水养殖区提取算法技术路线
    3.2 提取算法详细步骤
        3.2.1 水陆分离
        3.2.2 Canny边缘检测线状目标提取
        3.2.3 基于OBVS-NDVI特征的面状目标提取
        3.2.4 基于边缘重叠度的潜在目标筛选
        3.2.5 基于形状特征的筛选
    3.3 实验区简介
    3.4 实验与参数设置
        3.4.1 精度评价
        3.4.2 影像分割参数设置
        3.4.3 三个关键阈值参数设置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边缘重叠度阈值的结果与分析
        3.5.2 提取结果对比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印尼全国海岸线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4.3 海岸线时空分析方法
    4.4 精度评价
    4.5 结果
        4.5.1 海岸线空间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度
        4.5.2 岛屿尺度上印度尼西亚海岸线利用度的时空动态研究
        4.5.3 省级尺度上印度尼西亚海岸线利用度的时空动态研究
        4.5.4 印度尼西亚海岸线陆海格局的时空变化
    4.6 海岸线变化机理探讨
        4.6.1 海岸线变化自然因素
        4.6.2 海岸线变化社会因素
        4.6.3 海岸线遥感变化监测的优缺点
    4.7 小结
第五章 我国渤海-黄海区域海水养殖区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5.1 研究区概况
    5.2 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5.3 海水养殖区提取精度评价
    5.4 海水养殖区时空动态信息的多模型分析
    5.5 结果
        5.5.1 辽宁省海水养殖区时空变化与分析
        5.5.2 山东省海水养殖区时空变化与分析
        5.5.3 江苏省海水养殖区时空变化与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海岸带典型用海地物变化与海域功能政策管理
    6.1 典型用海地物变化与海域政策管理分析方法
    6.2 海岸线分类保护与管理策略
        6.2.1 海岸线不同保护等级分布结果
        6.2.2 海岸线管控措施
        6.2.3 海岸线保护政策建议
    6.3 海水养殖区与海洋功能区政策评估
        6.3.1 山东省海域功能规划区简介
        6.3.2 政策评估数据预处理方法
        6.3.3 评估结果
        6.3.4 原因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风云四号卫星闪电数据质量控制与闪电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风云四号(FY4)闪电成像仪(LMI)探测原理及实现
    2.1 LMI探测原理及光谱通道选取
    2.2 LMI结构及工作流程
    2.3 LMI视场范围及工作模式
    2.4 LMI地面数据获取、处理及各级数据产品
第三章 LMI星上数据错误自主修复与校验方法及其服务平台
    3.1 概述
    3.2 LMI星上数据错误自主修复方法
    3.3 LMI多级数据校验方法研究及其服务平台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LMI多级数据质量控制
    4.1 概述
    4.2 基于人工智能的LMI L0 级数据处理
        4.2.1 基于机器学习的LMI L0 级数据处理
        4.2.2 基于深度学习的LMI L0 级数据处理
    4.3 基于多源气象资料的多层次LMI L2 级数据质量控制
        4.3.1 星地多源气象资料判识阈值选取
        4.3.2 基于多源气象资料的数据质量控制实验
        4.3.3 基于 GLD360 地基观测数据的比对实验
    4.4 影响LMI数据质量的因素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星地多源数据的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5.1 概述
    5.2 星地多源闪电探测数据分析方法
    5.3 强对流过程中星地闪电资料的综合分析
    5.4 LMI与地基闪电探测系统数据统计特征对比研究
        5.4.1 LMI和 ADTD闪电观测资料匹配比例的年际变化特征
        5.4.2 LMI和 ADTD闪电观测资料匹配比例的季节变化特征
        5.4.3 LMI和 ADTD系统闪电探测数量平均时段变化特征
        5.4.4 LMI和 ADTD闪电探测信号辐射强度特征
    5.5 陆地云地闪比率分布及变化规律
    5.6 基于LMI数据的我国近海海域闪电活动特征研究
    5.7 基于LMI数据的台风中的闪电活动特征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生态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篇章结构
2 研究区和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GEE的近岸养殖信息提取
    3.1 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遥感应用优势
    3.2 水产养殖信息提取
    3.3 提取结果精度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时空变化分析
    4.1 近岸水产养殖区面积变化分析
    4.2 近岸水产养殖区空间位置变化分析
    4.3 近岸水产养殖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4 典型地区近岸水产养殖时空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生态影响分析
    5.1 对近岸地区生态景观的影响
    5.2 近岸水产养殖对近海叶绿素a的影响
    5.3 养殖业管理保障与生态修复状况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湛江近海水产养殖区高分辨率遥感提取及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产养殖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现状分析
        1.2.1 水产养殖区卫星遥感应用现状
        1.2.2 水产养殖区遥感提取方法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章节结构介绍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域及数据处理方法
    2.1 研究区域介绍
    2.2 遥感数据来源介绍
    2.3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特征分析的湛江近海水产养殖区提取研究
    3.1 算法框架
    3.2 地物特征集选择
        3.2.1 特征指数法
        3.2.2 地物光谱分析和特征选取
    3.3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增强
    3.4 目标地物初步提取
    3.5 干扰物体定制化剔除算法
        3.5.1 灰度共生纹理矩阵
        3.5.2 基于面向对象的几何特征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监督分类方法的湛江近海水产养殖区提取研究
    4.1 样本选择
    4.2 最大似然法
    4.3 神经网络法
    4.4 支持向量机法
    4.5 本章小结
5 水产养殖区不同地物遥感提取分类与评价
    5.1 精度评价方法
    5.2 筏架提取结果分析与精度评价
        5.2.1 实验结果对比
        5.2.2 精度评价及分析
    5.3 养殖池提取结果分析与精度评价
        5.3.1 实验结果对比
        5.3.2 精度评价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基于.NET的拖航中拖缆张力监测与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拖缆机及拖缆张力计算
    2.1 海上拖航案例分析
    2.2 拖缆机的分类及自动拖缆机实时监测装置
        2.2.1 拖缆机分类
        2.2.2 自动拖缆机实时监测装置
    2.3 自动拖缆机的局限性
        2.3.1 拖船拖力和被拖船安全系柱力不匹配
        2.3.2 缆绳长度和悬垂量控制
        2.3.3 风浪和偏荡等影响控制
        2.3.4 拖航速度控制
    2.4 拖缆张力理论计算
        2.4.1 拖缆的动态张力
        2.4.2 拖缆稳态张力
        2.4.3 拖缆长度和悬垂量计算
    2.5 风浪系数k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分析和设计
    3.1 系统分析
        3.1.1 辅助决策分析
        3.1.2 系统数据分析
    3.2 c#.NET技术
        3.2.1 .NET Framework框架
        3.2.2 C#与.NET关系
        3.2.3 Chart实时数据显示技术
    3.3 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模块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4.1 拖船和被拖物信息管理模块
        3.4.2 实时拖航信息显示和管理模块
        3.4.3 辅助决策模块
    3.5 数据库设计
        3.5.1 数据库技术及选择
        3.5.2 数据库参数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与测试
    4.1 系统实现
        4.1.1 拖船和被拖物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4.1.2 实时拖航信息显示和管理模块实现
        4.1.3 辅助决策模块实现
    4.2 数据库连接实现
    4.3 系统测试
        4.3.1 拖船信息管理模块测试
        4.3.2 被拖物信息管理模块测试
        4.3.3 实时拖航信息显示和管理模块测试
        4.3.4 辅助决策模块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四、国内外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发展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州湾紫菜养殖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影响分析的研究[D]. 苏敬丽.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烟台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与近海大型藻类灾害关系研究[D]. 周敏. 鲁东大学, 2021(12)
  • [3]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4]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D]. 姜日凡.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海岸带典型用海地物遥感监测与时空演变分析[D]. 王君. 长安大学, 2020(06)
  • [6]风云四号卫星闪电数据质量控制与闪电特征分析[D]. 朱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7]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生态影响分析[D]. 袁鑫.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9]湛江近海水产养殖区高分辨率遥感提取及分类研究[D]. 钟雅枫.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10]基于.NET的拖航中拖缆张力监测与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D]. 崔鹤怀.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国内外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